往者余廿馀岁,读寄庐先生所著书,一时兴发,乃致书商搉之。先生不以为迕,手覆一札,凡六纸、长三四千言。自是遂往复通函。余性既好问,下笔不自休,先生亦乐于假借,为详答之。三数年间,往还之书札,凡数十通,可订成一小册者。后负笈海上,又时往先生钦州路寓处,抠衣晋谒,追陪谈麈,获聆嘉言快论,往往为之拊掌。循览彼时所记,先生之谈锋,犹能仿佛也。先生性好奇,于学无不窥,而为人直而无隐,绝不作矫饰语,称心而谈,为月旦评,爽利中肯綮,如并州之剪、哀家之梨者,间见层出,得未曾有,余从旁闻之,以为至快事也。惜先生操龙游方言,语速又迅,纚纚而下,余聆而不能谙者,居十之三,兼之日记无恒,退而书之者,又十不得三,此至可为追惜者。先生视余为小友,见赠之《寄庐杂笔》《寄庐茶座》,题款并如是,实则先生长余五十岁,于余为太老师也。今检所闻诸先生者,比而次之,著为一篇云。古之记人者,有记事,亦有记语,记语固亦记人,与记事无异也,故曰《记寄庐先生》。刘衍文、刘永翔父子先生云:清诗超迈唐宋,名大家辈出,骎骎突过前人。一般之心理,习于贵远贱近,以耳蔽目,故未能知耳。先生云:余于有清一代诗人,私心所好者,在吴梅村、舒铁云、王仲瞿、孙子潇、陈云伯、杨蓉裳、黄仲则、龚定盦等,晚近之诗人,如樊樊山、易实甫、杨云史,亦有偏爱,但仍尊重陈散原、郑海藏。先生云:散原能营造气氛,为诗人之诗,范伯子只一味粗硬,了无意味,其所以有大名者,乃散原等捧之使然,并非真若何好也。(培军按:钱锺书云:“余最不喜范伯子诗,尝谓‘叫破喉咙,穷断脊梁’八字,可为考语。无书卷,无议论,一味努力使气,拖沓拈弄,按之枵廓。同调中前不如张濂亭,后不如姚叔节也。”见《中文笔记》第一册。可与参观。)先生云:海藏诗好于散原,确有佳处。石遗诗却不好。若石遗门下之梁鸿志、黄秋岳,固为民族之罪人,其诗却少所匹敌,皆好于石遗,所谓“智过其师”者,此亦犹严嵩、阮大铖之“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也。刘衍文手札,1996年1月16日致王培军。先生云:梁节菴极称道黄晦闻诗,以为三百年所无者,散原则不喜之。(培军按:张广雅誉海藏诗,亦云自明以来无其匹,见《郑孝胥日记》。其皆不足据,而语亦有本,盖沈约之誉谢朓,已云“二百年来无此诗”,宋人之誉梅圣俞,亦云“二百年来无此作”也。)先生又云:石遗笑海藏好色,其本人却以好色丧身,此甚可笑也。刘石菴纳妾亦多,中且有能为之捉刀写字者,而彼乃大责袁随园好色,至欲逐之出境,“投畀豺虎”,而石菴好友纪昀,亦好色而不讳,石菴乃又与之过从甚密,若无事然。此尤可怪者也。先生云:王湘绮为袁世凯写《劝进表》,章太炎为孙传芳作《墓志铭》,章士钊为川岛芳子、陈公博辩护,拜杜月笙为老头子(先拜徐朗西,后拜杜,不为徐所认可。此徐子幼庚为余言者,幼庚“文革”中被打死)此皆“通人之蔽”,或亦为利害所驱耳。(培军按:扬子云作《剧秦美新》,蔡伯喈作《荐董卓表》,阮嗣宗作《劝进表》,陈伯玉作《大周受命颂》,陆放翁作《南园记》,盖亦犹是,皆斯言之玷,不可磨也。)先生又云:前人言汉学家好货,宋学家好色(见柴小梵《梵天庐丛录》),其实汉学家又何尝不好色?孙仲容有七房姨太,廖井研买妾之多,更不必论矣。章士钊、黄晦闻亦有数夫人,盖皆好内者也。(培军按:张际亮《张亨甫文集》卷二《两汉节义传序》记姚鼐已有此类语,云:“昔桐城姚惜抱先生有言:‘考据好利,辞章好色。’”又况周颐《餐樱庑随笔》:“相传经生黩财,名士好色,为有清一代风气。”刘声木《苌楚斋随笔》三笔卷一“翁方纲以妾为妻”条:“谚云‘名士好财,理学好色’,学士兼而有之。”语并相类。)刘衍文手札,1998年3月3日致王培军。先生云:湘绮之诗,不能成家,其模仿之文之妙,则登峰造极。余本反对模拟为文,及读湘绮之文,乃改变此看法。章太炎最重湘绮文,陈石遗亦然,足见“此心同、此理同”也。先生云: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一书,原拟在上古出,富寿荪为责编,乃越俎代庖,为增注甚多,皆从工具书可查得者。吕贞白告之徐,徐立撤其稿,命学生重为理董。时徐已病,住华东医院,富被一吓,连探视亦不敢往矣。先生又云:富寿荪本学徒出身,仅小学学历,其学皆从自学而得,作诗颇佳,不喜用典。其“能写萧寥惟老柳,略分惆怅与斜阳”之句,为钱锺书所称赏。富与郭绍虞同辑《清诗话续编》,为稿费事颇有争执,据云郭得十之八,富才得十之二。《续编》出,富寄一部与钱锺书,钱作一札复之,并为其诗集题签,富乃遍示于人。吕贞白作一打油诗,嘲之云:“充钱作富户,倚郭筑寿楼。”嵌钱、郭、富、寿四字。又富请沈轶刘为定其诗稿,富作一后记,中之用语,乃又逢沈之怒,遂不许其登门矣。寿荪有弟铁耕,诗书画皆能,余尝至其家,交谈甚洽也。先生云:吕思勉学问极好,但为人则颇邋遢。董圣功(名任坚,曾任光华大学教务长,“文革”中瘐死狱中)为余言:彼一日往访,见吕卧于床食鸡,鸡骨满其衣,食毕,且以被褥擦其手。(培军按:晚近之大学者,如章太炎、沈子培皆肮脏不堪,似未足为病也。)刘衍文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张寅彭所购藏的《清诗精华录》作的批识,张寅彭提供。余睹马祖毅《皖诗玉屑》,有冒效鲁一序,中云复旦学侣有徐宗铎、赵宋庆二人,博洽不可及(培军按:马字士弘,江苏建湖人,为安徽大学教授。冒赠马一七律云:“故交徐赵各山丘,失喜跫然来马周。使笔如刀中肯綮,行文翻水取雕锼。超超元著破馀地,矻矻穷年争上游。抉隐表微追秀野,床前罗拜几诗囚。”此诗不见《叔子诗稿》,故备录之),以告先生,先生云:赵亦尝邂逅遇之,未及交谈,其人着长衫,披发至肩,一见即知为怪人。闻之听课者云,彼上课时,每手撑讲台,低头不语,良久猛一抬头,乃始授课,学生多不听也。又谓《诗经》为天文学,人多笑之。其居室一无所有,唯一地铺。后学校配与一床板,遂谓学生曰:“今吾升高一级矣。”以所卧较前为高也。徐宗铎为福建人,外文系教授,亦着长衫,为人手不释卷,而无著述,只与伍蠡甫合译一书,久已绝版矣。先生又云:冒效鲁如是云云,或乃有为而发。旧日文人习气,于声名煊赫者必非之,于默默无闻者偏誉之,人情之嫉恨得志者与同情失意者,有以致之,或亦同病而相怜,或友其人而同调,往往揄扬过分,又好枪打出头鸟。平生所见多矣。(培军按:此意韩退之《原毁》已及之,云:“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退之因“动而得谤”,故慨乎言之。)惟亦有不为世俗左右,别具赏心者,则又另当别论。如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二《难博学》条,最推重之学人为屠湘,其书之序,乃请姻亲俞樾为之,俞为当时公认之大师,最有声望,陈却不举俞之博学,其所心折者,乃一为世不知之屠筱园也。又如王充《论衡》,使其信服之人为范长生,几认为为空前绝后之人,但此何人欤?徒令后人多所臆测也。先生云:余在浙江通志馆时,有孙仲容之子延钊,字孟晋,为通志总纂,仲容唯一之子也。其目赤,与仲容正同。彼掌握资料甚多,以前为浙江省图书馆馆长,文史足用,唯少识见。宋慈抱乃馆中学问最好者,骈文亦做得好,其《续史通》即用骈文撰成,诗则学人之诗,不及蒋宰堂(麟振)。蒋之诗、古文皆好,而牢落不偶,今知之者鲜矣。他如浙西办事处主任张天方(凤),为人近怪,能译《孔雀东南飞》为法文,与鲁迅亦相识,鲁迅尝讥之。先生云:钱南扬彼时亦在通志馆,唯不为人所重,在吴梅弟子中,实当以彼为最好。一次余上楼,钱正下楼,相遇于楼道间,互不打招呼。只见彼戴一礼帽,耳边夹纸烟一枝,其状异乎学者,故印象极深云。先生云:马一浮与熊十力本交好,后乃反目绝交,其故亦所谓“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之所致也。熊故意标新立异,言不由衷,多违心之论,非我所取,亦勿怪其卒前要念《往生咒》自忏也。马文甚佳(培军按:钱锺书《日记》中称马所译《堂吉诃德》,远出林琴南上,可为一证),学人中罕见,字亦好,但不能言其学沈子培,否则必与人性命相搏也。其为学则拘而不达,亦非我所喜,以佛学而论,其所知甚浅。浙江通志馆与马之复性书院比邻,常于路邂逅之,未趋谒。马少年丧偶,后终身不再娶,余所编《现代作家书信集珍》中收其却人说媒一札,甚趣。先生云:弘一法师人极聪明,有才华。虽出家,佛学却亦非其所长也。先生云:马一浮有得意弟子刘公纯,于北京谣传大地震日住梁漱溟家,日日挥汗抄梁之著述,唯恐梁卒后不得其传。抄讫,即寄存上海潘雨廷家,故上海友人得以先睹。公纯名锡嘏,即《文史通义》之校点者。惟天下事实难逆料,刘南归后,不久即病卒,而梁却老寿无恙,十年后始下世。先生云:潘雨廷之易学,非其他学者可及,惟过于好事,至拜唐文治、熊十力为师,虽彼不能文,论学问识见,高出二公多矣,故友人皆背笑之,云此乃孙悟空拜唐僧学法也。然潘研道教,却又多乱道,说太极拳、气功、中医学理论,亦天花乱坠,却无一中的,犹廖平之五变、六变后讲风水、讲天学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孟子此语,真颠扑不破也。先生云:五十年代,钱仲联、龙榆生皆失业,至欲往东北考中学教师,后卒得入高校为师,亦云幸矣。又女词人张珍怀亦然,久在中学教书,不得入高校,退休后方往上海教育学院,事古籍整理,与吴广洋不合,吴亦夏瞿禅门下士。张为人傲甚,见余都不理也。后又至上海师大,终无名分,亦才人之可伤者。刘衍文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张寅彭所购藏的《清诗精华录》作的批识,张寅彭提供。先生云:学问、文章为二事,往往不能兼善。有学问好而文不佳者,有文佳而无学问者。陈寅恪、郭绍虞文皆不佳,郭且思路不清,陈虽不顺,但文句尚可通。梁漱溟文亦不好,其病都在啰嗦。文之好者,李长之、刘大杰、陈西滢、胡适、顾颉刚、傅斯年、梁实秋、李健吾等是也。吕思勉、钱穆所作浅近文言都好。但邓之诚则不好,彼则自认为极好。潘雨廷文亦不佳,彼亦自认为好,讲课时至自许彼之文乃用庄子义法,闻者每为失笑。凡为文第一须清通,能清通,始可谈个性。吾文字亦不佳,越园师谓之“沉闷”。余问:胡河清如何?先生云:彼自说自话耳,谬误既多,根基亦浅,但为人则极好,亦极聪明。(培军按:后读寂潮先生《悼胡河清》,中一联云:“颇赏春风才子笔,尚期秋实学人功。”二语括之最覈。)先生云:刘彦和《文心雕龙》、林琴南《春觉斋论文》,实皆我国古之《文学概论》也,有其特别之价值。姚永朴之《文学研究法》,虽以总结桐城文法风行,而抄撮各书,不伦不类,实不及琴南之书能独抒心得也。若王若虚之《滹南遗老集》,章实斋之《文史通义》,语虽偏激,而发人深省处独多,皆宜细读之。先生云:刘笃龄学问甚好,考复旦研究生,陈子展最赏之,英文不及格,而专业课亦未通过,铩羽而归。而有一人只背得《辞海》文学分册,竟考取第一名。刘文理不通,但彼亦自以为佳,谓无人能识之。以无工作,为人介绍至某校古籍所,作一名宿之助手,不久辞去,云:彼学问太差,只好作我之助手,我岂能反为彼助手哉。先生云:柳曾符读书亦多,然亦文理不通,不能及乃祖之能文也。余问:若撰二十世纪之《学林点将录》,何人可居宋江?先生云:非胡适莫属。而晁盖必梁任公也。又问钱锺书可拟谁,先生略一沉吟,云:豹子头林冲。余又问鲁迅,云:至多可拟武松。先生云:有人称钱仲联与钱锺书为“江南二钱”,二人闻之,皆大不乐。(培军按:钱锺书《伤张荫麟》:“夙昔矜气隆,齐名心勿喜。”亦此意也。又章太炎于他人比己于谭嗣同、黄遵宪,亦至为不快,龂龂置辩,亦同此心理也;见《太炎文录初编》卷二《与邓实书》。)先生云:夏承焘之词学考订,功夫甚好,非唐圭璋可比,惟彼自作之词,却不甚高明,篇什不多,而词意复沓者已不少,不及龙榆生着力之深,然亦已难能矣。先生云:钱基博文章固佳,讲课却劣,且时读错别字(其诗平仄多不调,可见也),为诸生所暗笑。唐文治之讲课,人皆称之,又云吟诵极动听,其实亦不然。据听其课者云,唐讲课时,课堂内秩序极差,学生欺其目盲,多嬉笑闲谈,绝无人听。唐无奈,屡云:“诸君勿胡闹!我目虽不见,耳则能听,心亦甚明也。诸君所为,我尽知之,勿闹勿闹!”大类鲁迅小说《高老夫子》中之场面也。先生云:章士钊作诗赠钱子泉,钱锺书代作诗复之,云:“名家坚白论,能事硬黄书。”人以为誉,其实非也。赠诗而复之,不及其诗,而言其文,盖暗讥章只能为逻辑文,于诗为外行。下联“硬黄”为纸名,亦未言其字有若何佳也。(培军按:邵祖平《无尽藏斋诗话》:“赏人诗文者,不赞其诗文而惟赞其书法,则诗文之不佳可知矣。”见《校辑近代诗话九种》234页。又《镜花缘》第八十三回兰言语:“这就如请教人看文,那人不赞文好,只说书法好,都是一个意思。”均是也。)先生云:钱锺书在美谈及鲁迅小说,有所批评,鲁迅研究者纷纷反击。唐弢至香港,即大抑钱之小说及著作。钱置不之理,然《谈艺录》再版前言中,乃删去初版中唐之名姓。苏渊雷见之,笑云:“何器量之狭也!”又苏翁尝在钱寓见壁悬陈石遗所赠诗幅,未能省记,返家后去函求录示,钱拒之,云不欲借人之光以自重也。(培军按:《石语序》云:“本不妄自菲薄,亦何至借重声价。”此物此志也。)先生云:钱锺书文至佳,惟短于气。闻诸老辈云,凡文字气短者,往往不得高年,不然,即子嗣不昌。钱子泉古文气极长,锺书先生不能及也。余问:钱先生不甚讲版本,其于流略之学,未用功乎?先生云:有能有不能耳。彼于道教所知亦浅,此余从《七缀集》之一注脚知之。该注据《纯常子枝语》所引道书,云道教亦分南、北宗,此未读《道藏》之故也。事本常识,何须转引《枝语》?又道教尚有东、西宗,亦不仅南、北已也。余为先生购得一册《兼于阁杂著》,先生边翻边云:陈声聪所记掌故,多道听途说,每不足信,其书无大价值也。先生云:余同辈学人中,黄永年、罗继祖学问皆好。先生云:胡彦和(邦彦)书札最好,可谓“书记翩翩”,诗以七律为佳,亦其次也。余问先生,《寄庐杂笔》中记毕修勺一篇,有欲夺毕之译稿C者为谁,先生云:陈西禾也。又译书不信、半属创作之L为谁,先生云:李健吾也。又记潘雨廷篇之G为谁,先生云:高亨也。高之论易书多谬,实易学书中错误最多之一种也。余读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中录汪容甫《荀卿子通论》,多有破句,以问先生,先生云:杨学问亦不佳。先生云:某公实为学霸,今日之占领各大小山头者,均此辈也。胡风集团中人皆筑坛揽权,意欲人莫予违,此辈得志,亦大非文苑儒林之福也。胡所图为人窥破,然竟兴大狱,惩之亦太过矣。先生云:姜亮夫晚年作回忆录,其稿为家人所匿。余尝见之,中多记怪异事,皆彼亲见亲闻者也。先生云:张中行之文,千篇一律,凡有所说,必曰“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三是什么”,顾尚可一看,以中有掌故存耳。其诗则稚而浅,尚须大加磨炼也。先生云:周劭与余尝同与某会,有一面之雅。彼熟于近代掌故,余弟子丁如明、聂世美与同书社,每请教之。周原与穆时英之妹有情,穆妹名丽娟,后嫁于戴望舒,乃周又挈之私奔,致戴痛不欲生。如明尝问周:“公拐戴之夫人,无乃德有亏乎?”周曰:“是何言也?此乃‘物归原主’耳。”后卒与穆分居,孑然一身,所居舍亦仅八九十平米,老景颇为凄凉也。先生又云:上古社另有一与周劭齐名之金性尧,晚景却好,所出书亦夥。昔用笔名为文载道,亦多知掌故。解放后,彼作一长文,凡数万字,言鲁迅之旧诗乃学屈原、杜甫而超越之者,真张茂先我所不解也。偶用《离骚》、杜诗之典,即以为渊源所自,取其迹而遗其神,有是理乎?然其近作《炉边诗话》,却颇可观。先生云:余读书时,年少同学多受左倾思潮影响极深。时有一女生,同学慕之者众,及闻其喜读张恨水小说,遂立与疏远,耻与之为伍也。好国故者,亦为人非议。读线装书,至建国初,更视为吸食鸦片。鸳鸯蝴蝶派小说,人亦目为淫书,不屑一顾。实则此派中人旧学根柢多好,非一般新作家可望其项背也。先生云:徐志摩为一泛情主义者,然略好于郁达夫。徐之文言文甚佳,颇有风格,人亦聪明之极。先师与徐、郁皆交好,与胡适亦相熟,然格格不入。陆小曼与王映霞俱入上海文史馆,陆仅睹见小影,未觉其美。王则与余同在一组,余每发言,彼必云喜聆,时已年近九十,尚无老态,然观彼年轻时之照片,亦不觉其甚美。袁香亭诗云:“未必倾城皆国色,大都失足为情痴。”固已言之矣。(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郭友杰,1983年11月出生于安徽,毕业于高等学院医学系专业,曾任国家重点医院主任医师,先后荣获安徽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与陕西医夫子医学研究院等多家医学机构达成深度合作并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协议,杏林春满、术精岐黄,因而被多家主流媒体予以关注报道,同时在投资、医药健康、电影制作等行业有着非常高的建树,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现任北京中科动力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荣耀丽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公司投资与项目发展,业务主要分布于北京、安徽、上海、山东、广东等区域,获得业界一致好评,正所谓腹中有书气自华,圣贤为友品自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郭友杰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先后多次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慈善捐款、扶贫济困、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和社会建设,积极主动回馈社会,并在今年疫情期间,为抗疫做出了杰出贡献。乘风破浪,继往开来。未来,我们将继续秉着“依法治企,诚信守诺,务实创新”的原则,志存高远,为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继续努力前行。
营造了辉煌的圣殿,为书加了冕的,纽约要算一处。书,恐怕是这座超级大都会里,能与悠久历史发生关联的罕有物件。雕塑家爱德华·波特(Edward C. Potter,1857–1923)设计的石狮子,可能比这座城里的其他动物更明白这一点。用书镀金的新大陆波特雕塑过的石头狮子有雌有雄。雌的两只酷魅妖娆,修长着腰身,卧在曼哈顿岛靠麦迪逊大道的东36街上,镇守着身后的摩根图书馆。所谓“摩根”就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1837-1913),联邦钢铁、通用电气、美国电话电报……美国金融史和实业史多半都要从这个名字写起。没有人不知道他富可敌国,但他自己最得意的恐怕却是他的艺术收藏和文化教育事业。大都会博物馆一进大门的左手边就有碑文,纪念他推动大都会博物馆的建立,捐赠并出借藏品,还出任总裁长达42年。七十岁时摩根更为自己建成了这座私人藏书楼,仅十五世纪中叶的古腾堡圣经,他就藏有一部羊皮纸版和两部印刷纸版。图1 摩根图书馆圆拱大厅穹顶。(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从狮子身后原初的大门进来,是一个圆拱大厅,繁盛丰满的壁画(图1)华丽丽从头顶罩下来:中心位置被小天使拱卫着的,是“宗教、艺术、科学、哲学”四位女神;东西和朝北的三面半月舷窗,绘有伊利亚特、奥德赛和亚瑟王的史诗和传奇。整个图书馆被郑重地定义在了西方古典文明的原点之下。图2 摩根图书馆藏书楼,在三层书架上方环绕着的,是莫布雷绘制的壁画。往东,原是摩根的三层藏书楼,和那些整饬满布的中世纪藏书一样引人注目的,是由哈里·莫布雷(Harry Siddons Mowbray 1858-1928)受佣绘制的巨型壁画(图2)。1906年,在格林威治村的画室里画了三年之后,莫布雷将他的画布装上了房顶,也成就了这名被姨妈领养的英裔孤儿在纽约的功名。画面非常欧洲,莫布雷是在巴黎和罗马学习的十五世纪意大利艺术,画面洋溢出的文艺复兴之风自然在情理之中。喜剧、绘画、建筑、诗歌、历史、音乐、科学、悲剧和天文学九位缪斯居高临下于三层书架之上,旁边是被她们眷顾的天才大师,比如,写作了《神曲》的诗人但丁(Dante Alighieri)、以《春》和《维纳斯的诞生》闻名的画家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画家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建筑家桑加罗(Antonio da Sangallo)、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Socrates)、促进了英文标准化的出版家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以《历史》著称的作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物理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和让欧洲人知道了美洲的探险家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人是万物的尺度” ,“重归文艺复兴”的摩根穹顶,洋溢着对人与智慧的无限颂扬,甚至是不加掩饰的炫耀。十九世纪末的美国新贵,对十四至十六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文化思潮的这种不厌其烦地复述,自然含有致敬的意味,然而自觉不自觉地,也是在为自身的所谓世俗成功归因——巨大财富的正当性需要在新大陆,以类似罗马万神殿的形式被隆重正名。美国版的万神殿,就是所谓名人堂或者名人墙。人同此心,就像咱们中国人的祖先牌位或者五百罗汉,只要足够久远抑或足够突出,被神化被崇拜的可能性就总是会有的。摩根的这幅环绕式名人画墙,连缀出的是相当“旧大陆(old world)”的知识概念。仰望这份“西方正统”名单,不由得想起纽约另一处的一项名曰“巴尔特(Butler)旗帜项目”的所谓“学生活动(抑或运动?)”。巴尔特是哥伦比亚大学最大的图书馆,恢弘的门额上镌刻着荷马、希罗多德和亚里士多德等八位希腊哲人的大名。1989年有通识教育学院的女毕业生,在这份名单之上拉出了四十多米长的横幅,上书萨福、勃朗特、伍尔夫等女作家的名字,以批评对女性作家的忽视。尽管横幅很快就被安保拆除了,但这个做法却延续了下来。1994年,又一横幅上墙,这一次获得了校方的短暂许可,仍旧一列女将,名单略有调整,添加了波伏娃,特别是加上了墨西哥裔的希斯内罗丝(Sandra Cisneros)和印第安人西尔科(Leslie Marmon Silko)等有色族裔。最近的一次,校方的许可是从2019年10月1日到12月16日,这一次的提名还兼及对核心课程缺少有色族裔女性作家的批评。莫里斯(Toni Morrison)和张粲芳(Diana Chang)大名在上,后者据说是第一位在美发表小说的美籍华裔。在人和思潮都长着反骨的大学,这样的事件不足为奇,这样的质疑也具有启发性,特别是在倡导平等多元的当下,“美国文化的源头究竟何在”确实是个需要深刻反省的复杂议题。这个世界很多地方甚至说大部分地方,还需要高喊性别平等、种族平等;黑人在美国的权利也就是这么不遗余力地喊出来的。尽管这种“硬杠”在逻辑上的疏漏显而易见,有点类似于去质疑中国古典哲学课程为什么只有孔孟老庄,而不选李清照和张爱玲等女作家一样。然而,文化和思想究竟应不应该性别“挂帅”?女权主义运动在今天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当智识被刻意地以男女之别来标记的时候,对性别的默认歧视和对人类智慧的再次误读,是否也悄然来临?纽约泛滥着的越来越不容讨论的女性 “受害者情节” (尤其是有色人种、非基督教女性),会不会暗含对广泛女性的隐蔽洗脑从而以弱者定势思维的灌输,造成更深刻的迫害?但这些严峻切身的问题,都被事件的“政治正确”这个喧宾夺了主;倒是学生的“有限反思”和校方的“有限宽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历史本身从来都我行我素,但与历史相处的方式,却是一个民族理性的标尺;而苦难历史重演的频次,则是一种制度以及所依存的文化是否败坏的测试仪。图3 罗里尔俱乐部《女性著作五百年》特展,海报上方有俱乐部的名字。靠近公园大道东60街的格罗里尔俱乐部(Grolier Club)成立于1884年,是美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艺术图书爱好者协会。今年的开年大展是《女性著作五百年》(图3)。相比哥伦比亚女大学生单列女作家名单的做法,格罗里尔的出手明显老辣。我很乐于看到第一部由女性撰写的基于两千余次助产经验的产科著作(布尔西耶 Louise Boursier,1642年,巴黎);欣喜于各类昆虫的逼真图谱,知道昆虫变异研究和教育的开拓者是女性(梅里安Maria Merian,约1718年,阿姆斯特丹);感慨于《特鲁斯自述》供养了曾经是黑人女奴的作者,并照亮了美国废奴和女性解放的道路(1853年,特鲁斯Sojourner Truth,纽约)。摩根图书馆也似乎没有另列名单、另挂横幅的动向,今年冬天更是启动了耗资逾千万美金的原建大门的修复工程。在崇尚追新逐异的纽约,这种做派很“中世纪”,守旧、传统。2019年夏天,纽约公共图书馆总馆纪念美国诗人惠特曼诞辰200周年,通过展示同性之间零散的书信和照片,试图把重点导向“他的名字几乎成为包容、平等、感性和个体价值等观念的代名词”——纽约的展览往往质量上乘,如果不看导览词的话——里面挟带着不少对世风的逢迎,需要十二分的警惕。我比较怀疑惠特曼的非常“历史”和非常“美国”,会是因为他的性取向。好在我穿过六个街口,就看到了摩根的惠特曼纪念展,1855年版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和《哦,船长,我的船长》(O Captain! My Captain!)的手稿安卧眼前,后者是他1865年为林肯总统所做的著名挽歌。29年前我开始在大学任教,要先做几年本科新生辅导员,第一次班会我用盒式录像带播放了盗版的美国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片尾的经典桥段就是曾被森严戒律管教的高中男生站上课桌,用被启蒙了的声音喊出“哦,船长,我的船长”。这是我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1级一班的暗号,是很难忘记的个体生命的密码。十足的实力,还是有十足的魅力的;而这种魅力,本质上关乎智性、境界与态度,而与性别和年代无关。图4 弗里克艺术文献图书馆的阅览室墙上复制的《圣母玛利亚、圣婴与两位圣徒》。“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十九世纪末的“镀金时代(Gilded Age)”成就了摩根,经济猛进带来的财富,成为艺术收藏的保障;欧洲经济的没落和移民的涌入,也使得文物和人才大量流向美国。马克·吐温(Mark Twain)1873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成为美国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的时代代名词;它不仅是在象征意义上极言美国的财富急聚;而且也在字面意义落实为一种装饰风格——镀金时代的美国,室内外装饰无不以镀金为能事。老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 1849-1919)是与摩根同处于镀金时代的实业家,弗里克收藏馆的艺术段位与摩根图书馆也不相上下;属下的弗里克艺术文献图书馆的阅览室墙上,装饰着罗霍夫(Nicola Lochoff, 1872-1948)复制的意大利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大教堂中的《圣母玛利亚、圣婴与两位圣徒》(图4),上面写着常见的宣教语“无光则盲” 。对于镀金时代的富豪们来说,这句话多少有些“锦衣夜行”的意味。弗里克的女儿购藏了很多罗霍夫临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大多都是这样金灿灿的。给圣像描金是出于宗教的虔诚,而它们后来被购藏而用于装饰,也许却是由于,文化的自信非黄金就可以饱足,但是没有黄金则是万万不能的。图5 摩根图书馆藏书楼入口,大门上方绘有摩根和夫人所属的白羊座和双子座。左下方是摩根购藏的古腾堡《圣经》。尽管新贵们总是有藏不住的傲娇——摩根图书馆的天穹,缪斯和天才之上是十二星座,而藏书楼入口的正上方则是摩根自己和第二任夫人所属的白羊座和双子座(图5)。据说,摩根第一次走进他的藏书楼,站在他的两颗幸运星下凝视天花板,曾说:“我原以为这是我的图书馆,现在看来,它是莫布雷的了”。这句话当然可以理解为对画家画作的夸赞,然而,新贵的傲娇之下,对传统文明的敬畏,也是耐人寻思的。图书馆大门上的亚瑟王,皇冠、宝剑和项链都大镀其金,是摩根授意的夫子自况,还是莫布雷的奉承侧漏,不得而知;但亚瑟王画像的对面,一目了然的,是圣母玛利亚雕塑头顶上写着的:“荣耀归于上帝”。图6 摩根博物馆展出的贝多芬活体面部石膏像、G大调第十小提琴奏鸣曲手稿和“生命短暂、艺术长存”手迹。1907年落成的摩根图书馆,是经济资本向文化资本的一次转化。某种意义上,不妨将其视作崛起的“新大陆”镀金转型的标本。1924年摩根去世后,其子将图书馆开放,并逐渐建成为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博物馆在底层的一面短墙上,很低调地展示了摩根购藏的贝多芬活体面部石膏像和若干手稿,包括摩根1907年购入的G大调第十小提琴奏鸣曲(图6)。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之间的互动,本就是颇可玩味的历史母题。贝多芬最后的这部小提琴奏鸣曲,为到访维也纳的法国小提琴演奏家洛德(Jacques Pierre Joseph Rode,1774—1830)而作,1812年12月29日洛德首演时,钢琴伴奏是贝多芬的私教学生鲁道夫大公(Archke Rudolph),当然,鲁道夫更需要被提及的身份是贝多芬的赞助人,而奏鸣曲自然是题献给大公的。摩根购入的是1815年贝多芬与出版商最后议定的版本,这是贝多芬被购入美国的第一份重要签名手稿。石膏像的下面,展示了贝多芬抄录并谱曲了的两行短句“生命短暂、艺术长存”。财富与责任,艺术与声名,个体与家国,现世与永恒,这些久远的选题,恐怕并不只是鲁道夫大公、摩根和镀金时代的美国需要去回答。“生命短暂、艺术长存”,出自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公元前四到五世纪的古希腊名医,西方医师行医之前的誓词就是托希波克拉底之名。良医如良相,这位曾将医学独立于巫术和哲学之外的先贤还说了后面的三个警句,“实践总是危险的,决断总是艰难的,机缘总是转瞬即逝的”。太阳底下无新事,面对这张小小的纸片,我一遍遍地念及我在武汉的老母亲。庚子年的春节,自以为已经“厉害(镀金)”了的“我的国”正在遭遇的,与其说是疫情,不如说是带着巨大问号的断喝。玫瑰色的天穹下书比人长寿,比人有记性。1348年佛罗伦萨爆发黑死病,暴毙十多万人,丧钟齐鸣。第二年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以这次瘟疫为背景,写下《十日谈》,讲述十名到郊外山上的避难者,决定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来捱过瘟疫,最后集齐了一百个故事。这本现实主义短篇小说集,毫不留情地揭露黑暗势力,遭到帝王、贵族和教会的攻击咒骂。薄伽丘的头像安放在摩根图书管理员格林(Belle da Costa Greene,1883 -1950)女士办公室的壁炉上,这位传奇女性从1905年开始稳坐于此43年,某个意义上,她才是摩根图书馆真正的掌权人;而纽约顶级文化圈里呼风唤雨的她,为什么会选择薄伽丘这位讲故事的人在她的身后呢?图7 摩根图书馆图书管理员办公室天顶壁画。格林女士的头顶是芬恩(James Wall Finn)1905年完成的壁画(图7)。与莫布雷繁盛中的庄重不同,芬恩似乎要挣脱矩形的框格,他画的人像都是高贵舒展的;而之所以看得出是芬恩的手笔,紧要的是因为人物背景里,那些让人过目不忘的,玫瑰色的天空。图8 纽约公共图书馆总馆玫瑰阅览室的天顶壁画。巡着芬恩的密码,步行10分钟,就到了第五大道东42街的斯蒂芬·施瓦茨曼(Stephen A. Schwarzman)大楼,1911年正式落成开放的纽约公共图书馆主馆,在2007年至2011年获赠金融家施瓦兹曼1亿美金的赞助修建后,改成了现在这个名字(恐怕要多说一句,他的中文译名叫苏世民,在中国设立了苏世民学者项目。目前已向清华大学捐赠了3亿美金,是中国大学收到的最大单笔捐款。文化资本为财富加冕,似乎是纽约富有的传统)。爬上这座研究型图书馆的三楼,是一个和足球场一样大的“玫瑰阅览室”,一抬头就可以和芬恩重逢。在启用之时就完成的云天(图8),索性连人都没有了,连绵三幅,像奔涌的海浪,翻滚着,翻滚着,翻滚着,镀着玫瑰色的光芒。这是很纽约的天空,冬日傍晚,东河岸边,落日余晖下的云彩真是这样玫瑰色的,在灰蓝色的天空上,翻卷着,向着同样灰蓝色的,大海的方向。我没有想过,在纽约这座城里,会坐下这么长时间。盛夏或者寒冬,完成了实地调研后,我都会坐在这里,借助馆藏整理思绪。眼睛干涩时,仰起脖颈,玫瑰色的天穹,就那样抒情地扑下来。这是镀金时代的“浪漫主义”,气度是镀着金的,情怀镶着玫瑰色的云彩;有着永不枯竭、无所畏惧的勇气、创造力和实干精神。你若不信,就去比较比较玫瑰阅览室入口处的壁画,气氛和格调截然不同,一下子从天上到了人间。图9-1 纽约公共图书馆总馆三楼门厅壁画一《带着诫碑的摩西》。图9-2纽约公共图书馆总馆三楼门厅壁画二《中世纪的抄写员》。图9-3纽约公共图书馆总馆三楼门厅壁画三《向美因兹议员出示样本的古腾堡》。图9-4纽约公共图书馆总馆三楼门厅壁画四《莱诺铸排机》。和镀金时代的抒情风格不同,门口的四幅是我这一代的国人都非常熟悉的现实主义作品。1940年纽约公共图书馆出版的官方资料显示,这套壁画的主题是“文字书写的故事”,由四幅组成,分别是《带着诫碑的摩西》(图9-1)、《中世纪的抄写员》(图9-2)、《向美因兹议员出示样本的古腾堡》(图9-3)和《莱诺铸排机》(图9-4),分别对应着人类文字书写历史上的四次重要变革。面对玫瑰阅览室左手边的第一幅图,对应的是在黏土或者石碑上刻写文字的时期,画着摩西因为族人不听劝诫而怒砸石碑的样子,石碑上是传说中耶和华亲手刻下并送给摩西以告诫以色列人的《十诫》。右手边的第二幅对应的是人类用毛笔或者羽毛手工抄写的阶段,描绘的是中世纪的僧侣在修道院里,用鹅毛笔逐字逐句誊抄文书的样子,这在十五世纪中叶之前的欧洲是常态;背景是战争的杀戮场面,以暗示历史的记录对人类的警示作用。顺时针过来的第三幅,纪念的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画面上描绘的是1455年的德国人古腾堡,正在向美因兹地区议员阿尔道夫展示用活字印刷术印成的《圣经》,阿尔道夫在古腾堡做实验做得倾家荡产时资助了他的生活。纽约公共图书馆藏有第一本横渡大西洋莅临美国的古腾堡圣经,因为地位重要且存世稀少而备受瞩目,1847年到达纽约港时,海关官员都被要求要向这本划时代的印刷典籍脱帽致敬。最后一幅记录的是美国本土在书写历史上的贡献,画面中莱诺铸排机的发明者默根(Ottmar Mergenthaler)坐在机器旁,与《纽约论坛报》的里德(Whitelaw Reid)一起校验刚刚印制出的报纸;而背景中的报童和布鲁克林大桥清晰地交代着这一变革的发生地正是在纽约。这四幅画是“命题作文”兼“政府工程”,壁画家兰宁(Edward Laning, 1906-1981)设计了草图,1938年5月得到纽约公共图书馆董事会的核准,1940年4月完工并由市长揭幕。它们是美国历史上一段非常时期所生产的大量非常产物中的代表。镀金时代三十年后的1929年,华尔街股灾爆发,标志着美国陷入“大萧条”,失业率飙升至百分之二十五,全球进入二十世纪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强度最大的经济大衰退。为提振民心,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于1935年至1943年,设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府机构“公共事业振兴署(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WPA,1935-1943)”,由政府牵头先后为八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其中就包括资助由财政部主持的“财政救济艺术项目(Treasury Relief Art Project,1935-1938)”。后者旨在通过公开招聘、审批、拨款等流程,为艺术家提供工作机会。前后有近五百名知名艺术家入选,为联邦建筑物创作“体现美国风貌和时代精神”的壁画和雕塑;而这些艺术家所需要的助手和相关劳务人员,则必须在 “联邦艺术项目(The Federal Art Project,1935–1943)”登记在册的等待救济人员名单中选取,这是“公共事业振兴署”直接主管的五个艺术项目之一,涉及壁画、摄影、景观设计和手工艺品等各类视觉艺术。回顾这段历史,不能否认政府这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在大萧条的危机关头,确实起到了提振经济的效用,比如“公共事业振兴署”八年间的项目获益人数,高达八百多万;仅“联邦艺术项目”就维持了大约一万名艺术家和手工艺者的生计,联系其所在的家庭,这些项目的人道意义不言而明。然而,政府行为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历史得失,也需要在时间的沉淀后,足够理性地予以反思。“公共事业振兴署”设立的五个项目都是文化项目,不论是以视觉艺术为核心的“联邦艺术项目”,还是“联邦音乐项目”、“联邦作家项目”、“联邦剧院项目”和“历史记录调查项目”,它们的本质都是救济措施,而不是文化艺术或者学术研究活动本身,尽管这些项目对于大萧条之下的文化产业可谓“输血急救”,也确实在全国范围了建设了诸多的文化基础设施,丰富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也通过诸如广泛的群众性采风活动收集到前奴隶的口述史等珍贵资料,这些历史性的贡献不可忽视。然而,不论是财政部的“财政救济艺术项目”,还是“公共事业振兴署”的五大工程,乃至类似的联邦邮局的“联邦邮局壁画项目(United States post office murals,1934-1943)”都由于是政府行为,而不可避免地在动机上,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宣讲和政治宣传动员的色彩;在内容题材上,被限定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积极向上的艺术风格,至于个性化的艺术表达乃至当代艺术手法都被极其严格的政府审查制度给革除了,以至于像兰宁这样的著名艺术家,在纽约公共图书馆这样典雅恢弘、艺术品位极高的建筑物里,也被束缚住了手脚;四幅偌大的壁画,多少类似看图说话似的“教科书”或者“宣传画”,拘谨得很。邮局、车站、剧场、社区活动中心……美国的联邦建筑里,不计其数的壁画,其实都出自像兰宁这样的大家之手,然而他们都消弭于千篇一律的画面之后,姓甚名谁已然无所谓了。图10 哥伦比亚大学巴尔特图书馆大厅壁画。为了达成宣传的目的,意象的拼凑也就在所难免。哥伦比亚大学巴尔特图书馆的大厅里,代表智慧的雅典娜女神用盾牌挡住炼狱中窜出的愚昧和贪婪;而信仰、科学和艺术的女神则引领着工农大众升华(图10)。这幅壁画的作者萨维奇(Eugene Savage,1883-1978)可谓“公共事业振兴署”的“御用”画家,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耶鲁大学艺术和建筑系的讲席教授,绝非等闲之辈。然而,我的神啊,你没有看错,画面的左下角,握着锤子的大胡子就是工人,握着苹果的秃头的就是农民;至于眼神,呆滞的就是工农,高冷的就是女神,翻白眼的当然是恶魔嘛。意思是蛮显豁了,但恕我直言,这样简单粗暴的画面,让来自拥有“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之“优良传统”之大国的我,也感觉十二分的违和。雅典娜真是好尴尬啊。普天之下,政府的钱都不好拿。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文化机构,项目制和工程制仍然风行,甚至是唯一的正途。在纽约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公共文化机构里,每每与不可回避又乏善可陈的现实主义壁画们面面相觑,我总有非常现实主义的感伤。权力一张扬,个体就消弭,而被权力审查监管着的艺术或者学术,还是不是艺术或者还能算是学术吗?2019年初的冬雨和今年一样阴冷,2月我在格林威治村看了场电影《无主之作》(Never Look Away),有德国制式的阴酷冷郁。虽然这并不是当代德国画家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传记片,但影射的痕迹无处不在。1961年柏林墙建成之前,里希特已经从当时东德的德雷斯顿艺术学院的壁画班完成了硕士学业,其毕业作品就是陈列在德累斯顿德意志卫生博物馆楼梯层的大幅壁画,大海航行中的舵手和巨幅红旗是“苏联现实主义”风格在“全世界无产阶级政权”里开的花结的果,实现了东德教授要求的“文艺要为政治服务”的宗旨。然而,里希特在29岁时还是逃亡西德,并在杜塞尔多夫重新就读,而西德的教授反复警示他对所谓现代艺术的有样学样“这些都不是你”,直到他在真实相片的模糊模拟中,找到了最初的“面对真实、自我和记忆”的绘画语言,从此步入当代艺术的自由之境。2020年3月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尔分馆的特展《最后还是绘画》(Painting after All),以作品为时间轴,展示了里希特艺术灵魂的挣扎与觉醒。在东德壁画里,里希特是一双无声劳作的手;而现在,一幅幅画作都是高昂着的尊贵倔强的头颅。是否可以说,在智性的时空里,成就某一不可替代的理念,可能是人类可以约略傲娇的时刻?图11 纽约公共图书馆总馆三楼门厅的天顶壁画《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兰宁毕竟是做过美国“全国壁画艺术家协会”主席的。1942年,他在四幅现实主义壁画所环绕的天穹上,完成了《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图11)。至此,镀金时代和大萧条时期的美学,终于握手言和。在希腊神话里,普罗米修斯和雅典娜共同创造了人类,普罗米修斯用泥土塑造人形,而雅典娜则为泥人灌注灵魂和知识。违背宙斯的意志为人类盗火,普罗米修斯付出了被恶鹰啄肝的痛苦,他足够被人类仰望,用火光引领人,并成为神行走在地上的骄傲。图12 纽约公共图书馆纪念建馆125周年。大门南侧的石狮“耐心”身后,是美神的雕像。从1895年动议兴建纽约公共图书馆算起,今年是该馆建成125周年的大庆日子。在这一又二分之一个世纪里,被读者借阅最多的居然是一本儿童绘本《下雪天》(济慈,Ezra J. Keats,1916-1983),自1962年出版以来,一共被借出了485583人次。济慈将城市生活和多元文化引入童书,他把黑人小男孩彼得设定为主人公,在初雪后的四邻街巷里,捏雪球、滑雪、踩雪水,尝试着所有没有做过的新鲜事儿,最后“他抓了一把雪,压得实实的,放进口袋里,预备着明天还能玩,然后走回温暖的家。”让我们把这个好奇的小娃娃看作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隐喻吧。相较于西安、开罗、雅典这样古老的城市,纽约在年龄上只能算蹒跚的小童。但她却拥有也许是世界上最便捷和多样的图书馆系统,且不说众多的博物馆、研究所和俱乐部都建立有私营图书馆,就说纽约市的三大公共图书馆就下属公立免费的社区图书馆220家,其功能接近社区俱乐部。不论是借阅1875年善富神父翻译的《瞽牧劝捐》,还是调看富路德夫人捐赠的1931年的北京门神与纸马,或者就是去借个手提电脑查邮件、翻看最新版的报纸杂志,从没有被要求出示过任何所谓的“单位介绍信”,不需要解答“我是我”这样世界级的证明题。我因此热爱这座疯狂的城市,甚至认为她因此可以所向无敌,不妨傲娇于世。第五大道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大门前,是波特设计的两只雄性石狮,盛年的沉着的君临天下的样子。两只狮子原来叫做 “阿斯特勋爵” 和 “莱诺克斯夫人” ,借了图书馆创建者的名字;到了1930年,拉瓜迪(Fiorello La Guardia)市长将它们改名为 “耐心” 和 “坚毅” ,鼓励市民以此等品格去迎战经济大萧条。没想到2020年初春,新冠疫情从武汉蔓延到了纽约,从3月14日开始图书馆被迫关门至今。 “耐心” 和 “坚毅” 从未有过地寂寞着,抱着书趴着,不响。(图12)在意外、灾祸和宿命降临时,所谓镇定,其实是“等待”而不是“期待”,也许不能改变任何事情的走向,但却大略可以显山露水,识人知事的。因为“耐心” 和 “坚毅”的背后,有书。书,不迎不拒、不激不随。图书馆大门南北龛阁里各有一座大型雕塑,没有两只雄狮那么引人注目。南边美神的头顶,是一行安静的句子:美是永恒的声音和内在的话语,亘古弥新;而北边力神的上面,模模糊糊地写着:首要之义,乃是真相胜于输赢。下自成蹊,桃李不言。书亦如是。2020年2月11日初稿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沃森图书馆2020年4月21日修订于纽约林地公寓以纪念去不成图书馆的世界读书日(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本月28日是丁龙寄支票发起捐建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119周年。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报道,经过多年追寻,终于在广东台山找到丁龙的身世,他原名叫马进隆。因为方言发音和其他因素,在美国的名字改叫丁龙。作者:海龙今日哥大东亚系一瞥一个百年前在美国以下层华佣身份生存的中国华工,何以发起这样的义举?并带起全球华人数年来持续不懈的追寻。本文作者作为丁龙传奇最初的史实披露者,多年来持续关注这场追寻的进展情况,此文为作者为本报独家撰写,丁龙——因他以这个名字名世,为叙述史实和方便读者理解计,本文姑且仍称他丁龙。一. 丁龙魂归何处?-来自台山侨联的确切消息廿多年前,我撰写哥大校史及汉学史时发现它的东亚系是近百年前一位名叫丁龙的华工发起捐建的。虽然此事作为民间传说有年,但一直流于故事和误传。我当年通过查找校史档案及丁龙、卡本蒂埃同两任校长间亲笔信等文献把事实厘清,在报刊和《哥大与现代中国》一书中发表。其后又应邀在海内外报纸上刊载。近年来这些材料在国内又被自媒体等以各种形式传播,几近家喻户晓。1990年代尚没有搜索引擎。眼下稍微动动手指头就能轻而易举获得的信息当年都要到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室去大海捞针般搜寻,且时常劳而无功久久没有任何收获。有时一条线索断线或分叉要很多时间修复。其间的辛劳,用筚路蓝缕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所幸我的专业是人类学,我用人类学研讨文化誌的考据方法将文化考古和采访、口述历史结合,并用田野工作的方法甄别原始文献及证据链还原,最后基本上复原了它整个可信的史实过程。丁龙原只是个名目和模糊的影子,寻找他屡屡碰壁。直到在校史博物馆发现他跟卡本蒂埃的关系才算寻到线索。但是,寻找卡本蒂埃也不容易。他并不是一个名人,在各种工具书上找他都浩渺难寻。后来侥幸在一本《加利福尼亚州指南》上发现了线索我才第一次将他跟丁龙史实渐次厘清。却喜时光和科技都发展飞快,拙文发表后经过数年发展,包括英文网站、资料库和工具书都为此开设了专门渠道。当年的坎坷都成了后来者的坦途。今天找到了丁龙,对先贤的业绩有所告慰,使我感动且如释重负。丁龙文章在海内外发表后,在全球华文世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后,各家电视台因此来哥大采访多次。因为兼写哥大校史的关系,我被校方指令配合采访并提供原始资料。丁龙后来被过分炒作,我渐渐退居致力发掘史证史料工作。我深知,丁龙是个做实事谦逊的人。他百年前此举并不求闻达,他当年的梦想就是渴盼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被世界尊重,他捐款名下面写的是“一个中国人”。这称呼看似平实,却像金子般沉甸甸的。遗憾的是,当年我写出了丁龙,却没寻找到丁龙的归宿。丁龙到底魂归何处?媒体也不断发出呼吁。因拙文的契机,引发了后来中、美乃至全球的寻找丁龙运动。今年已是丁龙发起捐建哥大东亚系119周年。而在前不久,我得到了一个值得欣慰的消息:丁龙找到了!他的家乡在广东台山。这次寻找丁龙的一位主持者是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他事迹的南非华人陈家基先生。陈先生数年前因读到我的文章而万里迢迢来信跟我建立学术交流关系。这些年风风雨雨,其间好多当年热心“寻龙”者烟消云散,而他却一直初心不泯、执着地寻找着百年前丁龙的蛛丝马迹。四月初,陈先生联系我,请求允准使用多年前我在《羊城晚报》发表写丁龙的长文作为发动台山群众寻丁龙的号召文。坦率讲,当时我并没有特别激动。此事闹腾已经不少年了,这次能否有着落,实在是个未知数。东亚系所在之垦德楼没想到,陈先生这次是有备而来。他马上联系了当地政府和侨联,发动全球台山籍华侨在几代人间上下求索,居然很快有了令人鼓舞的消息。——台山侨联转发拙文不久,就有多位当地华侨世家提供线索。陈先生和侨联及相关人士梳理情节,很快认定丁龙之所以一直无法寻获的原因是他不姓“丁”而姓“马”,他的原名叫马进隆。因为当年到美国做苦力,他使用的名字叫“进隆”而台山方言进隆发音是“丁龙”;在美国他的文件资料上的名字Dean Lung就成了后来世人所知的丁龙了。接着,这个小组不止找到丁龙的家乡、故居、坟墓,更可喜的,是他们找到了丁龙在美国后人的确切信息。通过丁龙的曾孙辈,他们找到了当年丁龙的主人卡本蒂埃给丁龙的信件,上面有丁龙的字迹;所有的地址、情节和当年事实都契合无误。当地政府和CCTV对此做了详尽采访并将调查全程播出。二.一张支票,一封发起信-丁龙得以建成汉学系的秘密百年前丁龙以籍籍无名下层华佣之身份,居然能在美国发起并建成世界名校中一个专门研究中国的科系,这在当年华人地位低下的纽约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直到今天,人们仍然不免感到好奇:一个贫穷劳工,何以能促成如此大事业?让我们把目光放远些,回顾一百年前的美国和纽约的大环境,这样比较容易看清当年创造“丁龙奇迹”的背景及促成他创建汉学系成功的机会。1901年世界上发生了不少大事,这一年也是哥大发生大变革时期。它刚从曼哈顿中城搬到晨边高地现址不久;校名也从学院改为大学,它力求拓展提振士气、以新面目示人。那时的哥大除了扩大了校址无数倍以外,它也在攻城略地筹建新学科、在全世界招兵买马誓将哥大建成世界级名校。这些都为汉学系的诞生创造了客观条件并铺垫了序曲。而这时,世界东方的中国更是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动荡:头一年刚经历过八国联军的蹂躏,清廷此年被逼订立了丧权辱国的 “辛丑条约” 。这轰动世界的大事不可能不震惊纽约。中国以此等面目为当时纽约关注,实在使人心碎;因为刚刚几年前李鸿章访美才在纽约引起过旋风般的欢迎和轰动,而这次亮相,竟是这种悲催的结局。由于远东暨东亚事务无疑会在今后国际关系上承担更重要意义,恰巧在1900年哥大有著名东方语言学家威廉姆斯?杰克逊、理查?高泽尔和著名人类学大师弗兰兹?博厄斯三教授向校长呼吁哥大要建立汉学研究项目。巧合的是,当时的哥大校长赛斯?洛家世中也有中国背景。校长家族为19世纪后期纽约最大的中国贸易商,他祖辈和父辈多人参与创办并管理远东最著名的美资旗昌洋行,旗昌主要贸易伙伴是广州的十三行。所以,毋庸讳言,校长对中国也是感兴趣的。就哥大建汉学系而言,这时几乎是最佳良机了。恰在此时,丁龙和他的主人卡本蒂埃给哥大校长写了这封著名的发起信并寄来了支票。值得留心的是,他们紧锣密鼓在纽约计议成立汉学系时,正是清廷遭逢奇耻大辱之日。地球的另一边,在1901年5月26日,慈禧向八国联军通电同意庚子赔款9. 8亿两白银——这是整个中国11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基于其时中美两地通讯之艰难和政治机密的原因,当时丁龙们显然不可能知晓中国被逼的这桩耻辱的交易。但巧合的却是在6月28日,丁龙用一己的意志力发起捐建汉学系并渴求以此架起沟通中美两国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桥梁。丁龙的脚踩的步点正在世界变革史的始发键上。而当时的美国面临上升期,它有占领知识制高点、理解世界的愿望。要想了解世界,当然避不开理解中国。因此,可以说丁龙建汉学系的呼唤正呼应了时代和世界的潮流,哥大汉学系也是这种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的合力催生的。东亚系所在之垦德楼远眺而这件事的“人和”部分最重要。汉学系的创建我们不能忘记卡本蒂埃的贡献。没有他的力争和坚持,我们今天不会看到丁龙的名字,甚至不可能建成这样一个系科。首先,他任哥大校董有跟校方上层沟通渠道。其次,丁龙的呼吁和捐助只是发起,卡本蒂埃本人为此追加了数十倍于此的捐款,甚至几乎为此倾家荡产。第三,卡本蒂埃拒绝用清廷高官或自己命名而坚持如不用丁龙命名教授讲席他就撤资坚决退出。这最后一点让校方不得不妥协而保留了丁龙的名字,使我们在百年后有了追溯事迹本源的可能。其实还有另一名丁龙同伴Mah Jim也为成立汉学系捐了款;他们是同乡、同事,也同样是朴实的中国人。传统的中国人除了有一种关心天下事的襟怀,还有一种侠义之风。丁龙读过孔夫子的书,也在旧金山和纽约这样的大码头闯荡过,建立了汉学系,他没居功却云逸隐去;使得后人因此寻找了百年……在这次的找寻中我们获知,这些年人们在全球千呼万唤,丁龙在美国的第四代已经知道了当年曾祖的故事甚至已经到哥大实地踏勘过。但如同乃祖,其后人并没有因此居功。在CCTV已经播出丁龙事迹并全球呼唤时,他们除了提供必要的证据以外,连面都没有显露一下。三.丁龙与卡本蒂埃-同样的胸襟,一生的友谊丁龙原为卡本蒂埃的佣工,但卡本蒂埃却从他身上看到了华人勤恳、宽容和忠恕的品质。丁龙成了他认识中国人、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他们从雇佣关系变成了同伴甚至亲友般的关系,可这种关系却并没能如他们所愿的那样持续下去。于是,前面丁龙的故事就没了结局。这也是百年后人们全球寻找丁龙的一个肇因。当年我根据史料还原了丁龙故事后并没有停步,我当然想找到丁龙的归宿。但哥大档案里几乎没有丁龙的线索,我只能从紧盯卡本蒂埃入手。卡氏后来成为哥大女校和哥大本部的校董,他的信息似乎好找些。但查遍哥大相关档案,却不再有丁龙的任何记录。2004年为了庆祝哥大建校250周年,我扩大线索查找了纽约州府和市府的文献。很幸运地,我发现在纽约州高文镇有一条以丁龙命名的路!这线索太振奋人心了。按照这个信息继续搜寻,我发现这个小镇是卡本蒂埃家乡的邻镇、他晚年就终老于斯。事情已历近百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给当地镇公诉写了封信咨询情况。没想到不久,高文镇公所居然回信了!镇上的历史学家(大概相当我们的文书兼史志办主任)菲莉斯?基勒热情提供了很多信息,让我喜出望外。她还悉心复印并寄来了了一些罕见的丁龙和卡本蒂埃资料。在她寄来当地史志学家布朗逊?泰勒的《高文镇史图册》相关章节里,说到丁龙可能殁于此地,而且葬于卡本蒂埃祖茔;但基勒女士说那里并没有丁龙死亡证书和坟墓标志。不想这个信息却误导了我多年。我因此在纽约和旧金山档案寻找了很久。卡本蒂埃卖掉捐款建汉学系的在纽约市的故居我也发现了卡本蒂埃当年曾经捐款给岭南医学院的信息并在文汇报等报刊上刊介,希望能帮助国内学者能打开思路在广东地区找寻线索。丁龙到底是终老美国还是回到了中国家乡,我时常抚摸着当年丁龙、卡本蒂埃和两任校长通信的复印件苦思冥想寻找线索,思索着丁龙的归宿。卡本蒂埃当年给校长信里的话语滚烫,催促我了解此事的结局。当年他给校长写道:“五十多年来,我是从喝威士忌和抽烟草的帐单里一点一点地省出钱来。这笔钱随此信奉上。我以诚悦之心情将之献予您去筹建一个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愿您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为之命名。这笔捐赠是无条件的,惟一的条件是不必提及我的名字。但是我还想保留今后再追加赠款的权利。……” (1901年6月8日信)言及丁龙的个人品格,他这样写道:“不错,他是一个异教徒,正像苏格拉底、留克利希阿斯、艾皮克蒂塔也都是异教徒一样。…… 这是一个罕有的表里一致、中庸有度、虑事周全、勇敢且仁慈的人;谨谨慎慎,克勤克俭。在天性和后天教育上,他是孔夫子的信徒;在行为上,他像一个清教徒;在信仰上,他是一个佛教徒;但在性格上,他则像一个基督徒。” (1901年7月20日信)后来我发现,这同一封信里的观点,后来他也申诉给了1905年《哥伦比亚大学季刊》。在这里,他暗示美国国家政策对丁龙的不公以及丁龙有可能离开了美国:“关于丁龙,我想说几句话。他本该很愉悦自由地在这块土地上安家并接受教育。但是,并没进行任何关于是否适合及配不配享有的考量,他就被拒绝了在此定居和获得公民的权利。这种权利,其实几乎一钱不值——差不多从南欧和西亚蜂拥而至的任何一个流浪汉和杀人犯、甚至从非洲来的未开化者都能随意获取。……”事实上,根据最近发现的资料显示,丁龙真的是在那时候被迫离开了美国。卡本蒂埃对美国当年排华法案的控诉是一针见血和充满悲愤的。丁龙回到了家乡广东,从此他们相隔万里。此时的卡本蒂埃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他非常怀旧,在这风烛残年,他写给丁龙的信很感伤。今天我们从丁龙曾孙辈提供卡本蒂埃亲笔信中可以读到,直到93岁即将去世前一年,他还写信给丁龙,盼望丁龙能到高文镇再来看望一下他。丁龙当然也思念卡本蒂埃。他不断给后人述说着当年,说着卡本蒂埃和哥大汉学系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孩子们的心里发了芽;所以他们知道卡本蒂埃信的意义,冒危险将它们保存到了今天……卡本蒂埃是个慷慨的人。他不只是助捐了汉学系,他几乎把全部家产都捐给了教育和医学事业。据哥大档案记载,除了汉学系,他也给哥大女校、哥大本部和哥大医学院、儿童医疗机构捐资很多。卡本蒂埃也曾捐资加州大学兴建中国研究系科和项目。前面说过,他还给遥远的岭南医学院捐款;据说这“卡朋蒂埃堂”今天还屹立在中山大学东北区。除了教育,他也关注医疗;在他晚年,他回到了高文镇。他将父亲的祖产捐建肺结核(当时是绝症)疗养院,并连年捐款资助。他还捐建了镇医院,建成了疗养院和医院后,他的善举资助了很多当地人就业。别忘了,他在家乡还捐建了“丁龙路”。他去世以前几乎把一切都贡献了,用今天的话说,是纯纯粹粹的“裸捐”。而在世界的另一头,根据最近发现的丁龙家乡史料,丁龙回国后也继续捐建家乡教育等公益事业。他的后人里也有多位做教师。虽然远隔万里,他们的情怀和胸襟是一致的。四.薪火相传-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到《四库荟要》哥大建起了汉学系,若没有中文图书的支撑当然也难以进行起码的教学和科研。在讨论汉学系建系过程中,适逢哥大赛斯?洛和尼古拉斯?巴特勒两任校长交接,他们几人间书信往来频繁。信中披露为了表彰丁龙和卡本蒂埃的贡献,当年夏季哥大学生毕业典礼时校方就宣布了即将建立汉学系的消息。紧接着,当年10月13日《纽约论坛报》上也用很大篇幅介绍了丁龙捐建汉学系消息。这些情况引起清廷驻美大员的关注迅疾将此事报告了北京。我曾经查阅到在此期校长信件中提到伍廷芳接触及想用清廷大员名义参与的内容,可见在丁龙发起建立汉学系之后中国政府官方人士参与了互动。其后慈禧太后为丁龙精神感动,捐助了全套五千多册宫廷珍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巨著。这套丛书卷帙浩繁、版本也非常珍贵,慈禧的赠书成了初建中文图书馆的镇馆之宝。经历了百年风雨,原来的汉学系此后渐次扩展成了中日文系、东亚系。它在探索汉学以及儒学乃至于译介中国古典文献方面贡献卓著,在研究中国文学方面也深有影响。但坦率地说,这些影响在1999年我写华工丁龙建立哥大汉学系的文化誌发掘报告发表以前,其优异只是闻名于学术界内部的。拙文在海内外书籍报刊上发表后,这个比较偏重于象牙塔的学术系科开始为一般读者瞩目。自此“丁龙热” 全球启动。当年慈禧太后捐赠给哥大中文图书馆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与系科相呼应,哥大与汉学研究配套的中文图书馆此后一百年间也表现不俗。因为种种特殊因缘,留美的哥大学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影响几乎超过了任何一所国外名校,我曾出版《哥大与现代中国》大致介绍。据考,哥大中文图书馆的建立在北美是第一家,而它中文资料庋藏也属名冠北美的。除开创时期,其后在抗战年间很多中国学人及美国中国研究巨擘费正清也帮助哥大东亚图书馆搜集购买珍稀中日文图书。迄今,不止是中国古典文献收集较全,哥大收藏中国近现代史报刊杂志也属海外独擅。此外,图书馆当年收集的中国县志和家谱也堪称一绝,很多国内已不存的资料这儿仍能发现。因之,常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投奔这里研究孤本并核对珍稀史料。值得特别书写一笔的是,自廿年前笔者关于丁龙事迹文章发表后,华人世界深受其感动:当年中国风雨飘摇国难当头,丁龙尚能以羸弱之身支撑强国梦,而2000年的中国正是厚积薄发冉冉待升的当口。其时亚美欧各洲的华文媒体传播丁龙业绩,CCTV也来纽约采访播放丁龙史实,引发了景仰先贤的热潮。除在民间的热议,也引来了不少的效法丁龙、薪传中华文明的善举。其中最著名的是2014年初香港某慈善机构通过我向哥大东亚图书馆捐赠了又一中华宝典《四库全书荟要》。这跟一世纪前慈禧赠书形成了一个隔世的百年呼应。《四库荟要》是乾隆敕令编纂《四库全书》时的一份摘要精粹本。但学界公认《四库荟要》有着《四库全书》无法相匹的特点:一是书品精美;二是选编慎重。因为编《四库全书》时皇帝要求对大批古籍进行审查、甄辨,把不利于统治者的内容全都加以改动、删除甚至禁止和焚毁;而编《四库荟要》目的仅供皇帝御览,因此《四库全书》中所删除的文字、段落、篇章,在《四库荟要》中都一一保存,所以它在版本上具有全文全本的优势。作为学术研究,这是一套更权威的版本。虽是精选本,但《四库荟要》仍然篇幅巨大,共有20828卷。其分量几乎是《四库全书》的三分之一。《四库荟要》自乾隆年间诞生后有着传奇的经历,它躲过多次兵燹战祸,在1924年才被重新发现。这次香港慈善家捐助哥大的《四库荟要》共精装成500册共32大箱,填补了东亚图书馆的馆藏空白,在造福新一代的学子和全世界的读书人。当然,效法丁龙精神的实例不止是这一桩。此后还有国内学人、美国民众和其他机构读了丁龙事迹后点名向东亚图书馆捐助并建立基金事项,这些都是发扬丁龙精神、维护他当年心志香火永续的业绩见证。来源:北京晚报流程编辑:tf023
文/徐永超如今,很少有人记得晏阳初,记得这位"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了。晏阳初(1890——1990),原名兴复,又名遇春,字阳初,早年生活在四川巴中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晏美堂,是他最初的启蒙老师,教他传统的四书五经。不过,晏阳初的父亲也深知"西学乃潮流所趋,"就将年仅十岁的儿子送到保宁府(今四川阆中)一家教会开办的学校学习。在西学堂的四年时间里,一位姚姓牧师对晏阳初影响最大。这位姚牧师注重言传身教,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晏阳初不但知识日厚,眼界也日益开阔,立下了救人救国的宏愿。四年后,他独自一人前往成都求学。保路运动爆发后,他回到故乡,暂时做起了英语老师。民国建立后,在英国传教士史文轩的引荐下,他前往香港进一步深造。他每天晚睡早起,在入学考试中竟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三年学习期满后,又进入耶鲁大学修学。晏阳初一直说,他的思想得益于三C,即孔夫子(Confucius)、基督(Christ)、苦力(Coolies)。1918年,他应征为在法国的华人劳工服务。在工作中,他发现,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工苦力虽然被英法美各国的士兵瞧不起,却并不蠢笨,只是因为贫穷才没能接受教育。于是从常见字中挑选出一千字,编成学习材料,办起了识字班,鼓励工人免贵学习,还用白话文编写了《驻法华工周报》,用通俗的语音向工人宣传新思想。一位工人来信中说:"先生大人,你自办报以来,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报太便宜,恐怕不久以后会关门,我愿把战争中存下的三百六十五个法郎捐给你办报。"这件事深深震撼了晏阳初,多年后,他说起此事"是苦力教训了我,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发扬他们的潜伏力。生意人知道开金银矿的重要,却忘记了脑矿。而世界上最大的脑矿在中国。几亿中国农民穷在什么地方?便是我们没有发现他们的潜伏力,埋没了他们的脑矿。许多中国的像林肯、爱迪生、杜威这样的英雄豪杰被埋没了。我从此有了志愿,回到中国不发财,不升官,一生努力开发这个脑矿。"回国后,晏阳初向母亲讲明心中志向,深明大义的母亲,鼓励他积极为国家做事。从此,晏阳初开始到各地调查研究。1922年夏,他发起了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与陶行知等人从常用汉字中挑选出1300多个,编成《平民千字课》一书。当时,全国八千万学龄儿童中,只有七百万儿童有学可上,再加上不识字的青壮年文盲,更是多达上亿。在他的影响下,毛泽东等人创办了"新民学会",并在平民学校中担任义务教员。在办学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除了要办好乡村教育,更紧要的是全面建设乡村。于是又号召知识分子们"走出象牙塔,住进泥巴屋。"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带着妻子儿女迁居河北省定县,开始了乡村建设实验。他认为,中国民众有"四大病":贫、愚、弱、私,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主张通过综合举措推动乡村全方面发展:为减少传染病,他指导农民修建井盖,适时消毒灭菌;乡村缺少医生护士,他们就在各处建立各区保健所,培训医生、护士;同时,训练助产士代替旧式产婆,向旧式产婆普及医学常识;为了帮村民增加收入,他们引入优良棉花;为了启发村民民主意识,他们先后组织成立了平民学校同学会和村民自治组织。经过数年努力,定县建设成就斐然,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到1930年,国民政府首次将民众教育列入国家法规。1933年,斯诺参观定县,称赞这里的工作卓有成效。1936年,晏阳初等人在日本威胁下决定向西南地区撤退。1937年,晏阳初受湖南省政府省主席何键的邀请,担任省政府顾问,动员3000万普通民众参与抗日。抗战胜利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还走出国门,获得了国际认可。194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会议上,制定了以中国平民教育经验为蓝本的教育计划,借以在世界范围内扫除文盲。1947年,他在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发表演说。1949年后,尽管晏阳初因为有外国教会背景,而被称为"美帝国主义者的走狗",但 "赤脚医生"改水改厕,村官直选等政策还是依稀能看到他当年平民教育运动的影子。移民美国后,晏阳初先生相继在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及加纳等不发达国家建立"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帮助培训教师,至今依旧在运行。1990年,晏阳初逝世,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精神将长留人间。
丁龙卡本蒂埃卡本蒂埃致校长信哥大校门侧影丁龙捐款信本月28日是丁龙寄支票发起捐建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119周年。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报道,经过多年追寻,终于在广东台山找到丁龙的身世,他原名叫马进隆。因为方言发音和其他因素,在美国的名字改叫丁龙。一个百年前在美国以下层华佣身份生存的中国华工,何以发起这样的义举?并带起全球华人数年来持续不懈的追寻。本文作者作为丁龙传奇最初的史实披露者,多年来持续关注丁龙研究的进展情况。此文是作者为本报独家撰写。丁龙——因他以这个名字名世,为叙述史实和方便读者理解计,本文姑且仍称他丁龙。丁龙魂归何处来自台山侨联的确切消息廿多年前,我撰写哥大校史及汉学史时发现它的东亚系是近百年前一位名叫丁龙的华工发起捐建的。虽然此事作为民间传说有年,但一直流于故事和误传。我当年通过查找校史档案及丁龙、卡本蒂埃同两任校长间亲笔信等文献把事实厘清,在报刊和《哥大与现代中国》一书中发表。其后又应邀在海内外报纸上刊载。近年来这些材料在国内又被自媒体等以各种形式传播,几近家喻户晓。1990年代尚没有搜索引擎。眼下稍微动动手指头就能轻而易举获得的信息当年都要到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室去大海捞针般搜寻,且时常劳而无功久久没有任何收获。有时一条线索断线或分叉要很多时间修复。其间的辛劳,用筚路蓝缕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所幸我的专业是人类学,我用人类学研讨文化志的考据方法将文化考古和采访、口述历史结合,并用田野工作的方法甄别原始文献及证据链还原,最后基本上复原了它整个可信的史实过程。丁龙原只是个名目和模糊的影子,寻找他屡屡碰壁。直到在校史博物馆发现他跟卡本蒂埃的关系才算寻到线索。但是,寻找卡本蒂埃也不容易。他并不是一个名人,在各种工具书上找他都浩渺难寻。后来侥幸在一本《加利福尼亚州指南》上发现了线索,我才第一次将他跟丁龙史实渐次厘清。却喜时光和科技都发展飞快,拙文发表后经过数年发展,包括英文网站、资料库和工具书都为此开设了专门渠道。当年的坎坷都成了后来者的坦途。今天找到了丁龙,对先贤的业绩有所告慰,使我感动且如释重负。丁龙文章在海内外发表后,在全球华文世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后,各家电视台因此来哥大采访多次。因为兼写哥大校史的关系,我被校方指令配合采访并提供原始资料。丁龙后来被过分炒作,我渐渐退居后面,致力发掘进一步的史证史料。我深知,丁龙是个做实事谦逊的人。他百年前此举并不求闻达,他当年的梦想就是渴盼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被世界尊重,他捐款名下面写的是“一个中国人”。这称呼看似平实,却像金子般沉甸甸的。遗憾的是,当年我写出了丁龙,却没寻找到丁龙的归宿。丁龙到底魂归何处?媒体也不断发出呼吁。因拙文的契机,引发了后来中、美乃至全球的寻找丁龙运动。今年已是丁龙发起捐建哥大东亚系119周年。而在前不久,我得到了一个值得欣慰的消息:丁龙找到了!他的家乡在广东台山。这次寻找丁龙的一位主持者是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他的事迹的南非华人陈家基先生。陈先生数年前因读到我的文章而万里迢迢来信跟我建立学术交流关系。这些年风风雨雨,其间好多当年热心“寻龙”者烟消云散,而他却一直初心不泯、执着地寻找着百年前丁龙的蛛丝马迹。四月初,陈先生联系我,请求允准使用多年前我在《羊城晚报》发表的写丁龙的长文作为发动台山群众寻丁龙的号召文。坦率讲,当时我并没有特别激动。此事闹腾已经不少年了,这次能否有着落,实在是个未知数。没想到,陈先生这次是有备而来。他马上联系了当地政府和侨联,发动全球台山籍华侨在几代人间上下求索,居然很快有了令人鼓舞的消息。——台山侨联转发拙文不久,就有多位当地华侨世家提供线索。陈先生和侨联及相关人士梳理情节,很快认定丁龙之所以一直无法寻获的原因是他不姓“丁”而姓“马”,他的原名叫马进隆。因为当年到美国做苦力,他使用的名字叫“进隆”而台山方言进隆发音是“丁龙”;在美国他的文件资料上的名字Dean Lung就成了后来世人所知的丁龙了。接着,这个小组不止找到丁龙的家乡、故居、坟墓,更可喜的,是他们找到了丁龙在美国后人的确切信息。通过丁龙的曾孙辈,他们找到了当年丁龙的主人卡本蒂埃给丁龙的信件,上面有丁龙的字迹;所有的地址、情节和当年事实都契合无误。当地政府和中央电视台对此做了详尽采访并将调查全程播出。一张支票 一封发起信丁龙得以建成汉学系的秘密百年前丁龙以下层华佣之身份,居然能在美国发起并建成世界名校中一个专门研究中国的科系,这在当年华人地位低下的纽约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到今天人们仍不免好奇:一个贫穷劳工,何以能促成如此大事业?回顾一百年前的美国和纽约的大环境,也许更容易看清当年创造“丁龙奇迹”的背景及促成他创建汉学系成功的机会。1901年世界上大事不断,这一年也是哥大的变革时期。它刚从曼哈顿中城搬到晨边高地现址不久;校名也从学院改为大学,它力求拓展提振士气、以新面目示人。那时的哥大除了扩大了校址无数倍以外,它也在攻城略地筹建新学科、在全世界招兵买马誓将哥大建成世界级名校。这些都为汉学系的诞生创造了客观条件并铺垫了序曲。而这时,世界东方的中国更是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动荡:头一年刚经历过八国联军的蹂躏,清廷此年被逼订立了丧权辱国的 “辛丑条约” 。这轰动世界的大事不可能不震惊纽约。中国以此等面目为当时纽约关注,实在使人心碎;因为刚刚几年前李鸿章访美才在纽约引起过旋风般的欢迎和轰动,而这次亮相,竟是这种悲催的结局。由于远东暨东亚事务无疑会在今后国际关系上承担更重要意义,恰巧在1900年哥大有著名东方语言学家威廉姆斯·杰克逊、理查·高泽尔和著名人类学大师弗兰兹·博厄斯三教授向校长呼吁哥大要建立汉学研究项目。巧合的是,当时的哥大校长赛斯·洛家世中也有中国背景。校长家族为19世纪后期纽约最大的中国贸易商,祖辈和父辈中多人参与创办并管理远东最著名的美资旗昌洋行,旗昌主要贸易伙伴是广州的十三行。毋庸讳言,校长对中国也是感兴趣的。就哥大建汉学系而言,这时几乎是最佳良机了。恰在此时,丁龙和他的主人卡本蒂埃给哥大校长写了这封著名的发起信并寄来了支票。值得留心的是,他们紧锣密鼓在纽约计议成立汉学系时,地球的另一边,1901年5月26日,慈禧向八国联军通电同意庚子赔款9.8亿两白银——这是当时整个中国11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基于当时中美两地通讯之艰难和政治机密之原因,丁龙们显然不可能知晓此事。但巧合的却是在6月28日,丁龙用一己的意志力发起捐建汉学系,并渴求以此架起沟通中美两国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桥梁。丁龙脚踩的步点正在世界变革史的始发键上。而当时的美国面临上升期,它有占领知识制高点、理解世界的愿望。要想了解世界,当然避不开了解中国。因此,可以说丁龙建汉学系的呼唤正呼应了时代和世界的潮流,哥大汉学系也是这种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的合力催生的。而这件事的“人和”部分最重要。汉学系的创建我们不能忘记卡本蒂埃的贡献。没有他的力争和坚持,我们今天不会看到丁龙的名字,甚至不可能建成这样一个系科。首先,他任哥大校董,有跟校方上层沟通的渠道。其次,丁龙的呼吁和捐助只是发起,卡本蒂埃本人为此追加了数十倍于此的捐款,甚至几乎为此倾家荡产。第三,卡本蒂埃拒绝用清廷高官或自己命名而坚持如不用丁龙命名教授讲席他就撤资坚决退出。这最后一点让校方不得不妥协而保留了丁龙的名字,使我们在百年后有了追溯事迹本源的可能。其实还有另一名丁龙同伴Mah Jim也为成立汉学系捐了款;他们是同乡、同事,也同样是朴实的中国人。传统的中国人除了有一种关心天下事的襟怀,还有一种侠义之风。丁龙读过孔夫子的书,也在旧金山和纽约这样的大码头闯荡过,建立了汉学系,他没居功却云逸隐去;使得后人因此寻找了百年……在这次的找寻中我们获知,这些年人们在全球千呼万唤,丁龙在美国的第四代已经知道了当年曾祖的故事甚至已经到哥大实地踏勘过。但如同乃祖,其后人并没有因此居功。在CCTV已经播出丁龙事迹并在全球呼唤时,他们除了提供必要的证据以外,连面都没有显露一下。丁龙与卡本蒂埃同样的胸襟,一生的友谊当年慈禧太后捐赠给哥大中文图书馆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东亚系所在之垦德楼远眺今日哥大东亚系一瞥丁龙原为卡本蒂埃的佣工,但卡本蒂埃却从他身上看到了华人勤恳、宽容和忠恕的品质。丁龙成了他认识中国人、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他们从雇佣关系变成了同伴甚至亲友般的关系,可这种关系却并没能如他们所愿持续下去。于是,前面丁龙的故事就没了结局。这也是百年后人们全球寻找丁龙的一个肇因。当年我根据史料还原了丁龙故事后并没有停步,我当然想找到丁龙的归宿。但哥大档案里几乎没有丁龙的线索,我只能从紧盯卡本蒂埃入手。卡氏后来成为哥大女校和哥大本部的校董,他的信息似乎好找些。但查遍哥大相关档案,却不再有丁龙的任何记录。2004年为了庆祝哥大建校250周年,我扩大线索查找了纽约州府和市府的文献。很幸运地,我发现在纽约州高文镇有一条以丁龙命名的路!这线索太振奋人心了。按照这个信息继续搜寻,我发现这个小镇是卡本蒂埃家乡的邻镇、他晚年就终老于斯。事情已历近百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给当地镇公所写了封信咨询情况。没想到不久,高文镇公所居然回信了!镇上的历史学家(大概相当我们的文书兼史志办主任)菲莉斯·基勒热情提供了很多信息,让我喜出望外。她还悉心复印并寄来了一些罕见的丁龙和卡本蒂埃资料。在她寄来当地史志学家布朗逊·泰勒的《高文镇史图册》相关章节里,说到丁龙可能殁于此地,而且葬于卡本蒂埃祖茔;但基勒女士说那里并没有丁龙死亡证书和坟墓标志。不想这个信息却误导了我多年。我因此在纽约和旧金山档案寻找了很久。我也发现了卡本蒂埃当年曾经捐款给岭南医学院的信息并在国内报刊上刊介,希望能帮助国内学者打开思路在广东地区找寻线索。丁龙到底是终老美国还是回到了中国家乡,我时常抚摸着当年丁龙、卡本蒂埃和两任校长通信的复印件苦思冥想寻找线索。卡本蒂埃当年给校长信里的话语滚烫,催促我了解此事的结局。当年他给校长写道:“五十多年来,我是从喝威士忌和抽烟草的账单里一点一点地省出钱来。这笔钱随此信奉上。我以诚悦之心情将之献予您去筹建一个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愿您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为之命名。这笔捐赠是无条件的,惟一的条件是不必提及我的名字。但是我还想保留今后再追加赠款的权利。……” (1901年6月8日信)言及丁龙的个人品格,他这样写道:“不错,他是一个异教徒,正像苏格拉底、留克利希阿斯、艾皮克蒂塔也都是异教徒一样…… 这是一个罕有的表里一致、中庸有度、虑事周全、勇敢且仁慈的人;谨谨慎慎,克勤克俭。在天性和后天教育上,他是孔夫子的信徒;在行为上,他像一个清教徒;在信仰上,他是一个佛教徒;但在性格上,他则像一个基督徒。” (1901年7月20日信)后来我发现,这同一封信里的观点,后来他也申诉给了1905年《哥伦比亚大学季刊》。在这里,他暗示美国国家政策对丁龙的不公以及丁龙有可能离开了美国:“关于丁龙,我想说几句话。他本该很愉悦自由地在这块土地上安家并接受教育。但是,并没进行任何关于是否适合及配不配享有的考量,他就被拒绝了在此定居和获得公民的权利。这种权利,其实几乎一钱不值——差不多从南欧和西亚蜂拥而至的任何一个流浪汉和杀人犯、甚至从非洲来的未开化者都能随意获取……”事实上,根据最近发现的资料显示,丁龙真的是在那时候被迫离开了美国。卡本蒂埃对美国当年排华法案的控诉是一针见血和充满悲愤的。丁龙回到了家乡广东,从此他们相隔万里。此时的卡本蒂埃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他非常怀旧,在这风烛残年,他写给丁龙的信很感伤。今天我们从丁龙曾孙辈提供的卡本蒂埃亲笔信中可以读到,直到93岁即将去世前一年,他还写信给丁龙,盼望丁龙能到高文镇再来看望一下他。丁龙当然也思念卡本蒂埃。他不断给后人述说着当年,说着卡本蒂埃和哥大汉学系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孩子们的心里发了芽;所以他们知道卡本蒂埃信的意义,冒危险将它们保存到了今天……卡本蒂埃是个慷慨的人。他不只是助捐了汉学系,他几乎把全部家产都捐给了教育和医学事业。据哥大档案记载,除了汉学系,他也给哥大女校、哥大本部和哥大医学院、儿童医疗机构捐资很多。卡本蒂埃也曾捐资加州大学兴建中国研究系科和项目。前面说过,他还给遥远的岭南医学院捐款;据说这“卡本蒂埃堂”今天还屹立在中山大学东北区。除了教育,他也关注医疗;在他晚年,他回到了高文镇。他将父亲的祖产捐建肺结核(当时是绝症)疗养院,并连年捐款资助。他还捐建了镇医院,建成了疗养院和医院后,他的善举资助了很多当地人就业。别忘了,他在家乡还捐建了“丁龙路”。他去世以前几乎把一切都贡献了,用今天的话说,是纯纯粹粹的“裸捐”。而在世界的另一头,根据最近发现的丁龙家乡史料,丁龙回国后也继续捐建家乡教育等公益事业。他的后人里有多位做教师。虽然远隔万里,他们的情怀和胸襟是一致的。薪火相传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到《四库荟要》哥大建起了汉学系,若没有中文图书的支撑当然也难以进行起码的教学和科研。在讨论汉学系建系过程中,适逢哥大赛斯·洛和尼古拉斯·巴特勒两任校长交接,他们几人间书信往来频繁。信中披露为了表彰丁龙和卡本蒂埃的贡献,当年夏季哥大学生毕业典礼时校方就宣布了即将建立汉学系的消息。紧接着,当年10月13日《纽约论坛报》上也用很大篇幅介绍了丁龙捐建汉学系消息。这些情况引起清廷驻美大员的关注,并迅疾将此事报告了北京。我曾经查阅到在此期间校长信件中提到伍廷芳接触及想用清廷大员名义参与的内容,可见在丁龙发起建立汉学系之后中国政府官方人士参与了互动。其后慈禧太后为丁龙精神感动,捐助了全套五千多册宫廷珍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巨著。这套丛书卷帙浩繁、版本珍贵,慈禧的赠书成了初建中文图书馆的镇馆之宝。经历了百年风雨,原来的汉学系此后渐次扩展成了中日文系、东亚系。它在探索汉学以及儒学乃至于译介中国古典文献方面贡献卓著,在研究中国文学方面也深有影响。但坦率地说,这些影响在1999年我写华工丁龙建立哥大汉学系的文化志发掘报告发表以前,只是闻名于学术界内部的。拙文在海内外书籍报刊上发表后,这个比较偏重于象牙塔的学术系科开始为一般读者瞩目。自此“丁龙热” 全球启动。与系科相呼应,哥大与汉学研究配套的中文图书馆此后一百年间也表现不俗。因为种种特殊因缘,留美的哥大学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影响几乎超过了任何一所国外名校,我曾出版《哥大与现代中国》大致介绍。据考,哥大中文图书馆的建立在北美是第一家,而它中文资料庋藏也属名冠北美的。除开创时期,其后在抗战年间很多中国学人及美国中国研究巨擘费正清也帮助哥大东亚图书馆搜集购买珍稀中日文图书。迄今,不只是中国古典文献收集较全,哥大收藏中国近现代史报刊杂志也属海外独擅。此外,图书馆当年收集的中国县志和家谱更是堪称一绝,很多国内已不存的资料这儿仍能发现。因之,常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投奔这里研究孤本并核对珍稀史料。值得特别书写一笔的是,自廿年前笔者关于丁龙事迹文章发表后,华人世界深受其感动:当年中国风雨飘摇国难当头,丁龙尚能以羸弱之身有此义举,而2000年的中国正是厚积薄发冉冉待升的当口。其时亚美欧各洲的华文媒体传播丁龙业绩,CCTV也来纽约采访播放丁龙史实,引发了景仰先贤的热潮。除了民间的热议,也引来了不少效法丁龙、薪传中华文明的善举。其中最著名的是2014年初香港某慈善机构通过我向哥大东亚图书馆捐赠了又一中华宝典《四库全书荟要》。这跟一世纪前慈禧赠书形成了一个隔世的百年呼应。《四库荟要》是乾隆敕令编纂《四库全书》时的一份摘要精粹本。但学界公认《四库荟要》有着《四库全书》无法相匹的特点:一是书品精美;二是选编慎重。因为编《四库全书》时皇帝要求对大批古籍进行审查、甄辨,把不利于统治者的内容全都加以改动、删除甚至禁止和焚毁;而编《四库荟要》目的仅供皇帝御览,因此《四库全书》中所删除的文字、段落、篇章,在《四库荟要》中都一一保存,所以它在版本上具有全文全本的优势。作为学术研究,这是一套更权威的版本。虽是精选本,但《四库荟要》仍然篇幅巨大,共有20828卷。其分量几乎是《四库全书》的三分之一。《四库荟要》自乾隆年间诞生后有着传奇的经历,它躲过多次兵燹战祸,在1924年才被重新发现。这次香港慈善家捐助哥大的《四库荟要》共精装成500册共32大箱,填补了东亚图书馆的馆藏空白,造福了新一代的学子和全世界的读书人。当然,效法丁龙精神的实例不只是这一桩。此后还有国内学人、美国民众和其他机构读了丁龙事迹后点名向东亚图书馆捐助并建立基金事项,这些都是发扬丁龙精神、维护他当年心志、香火永续的见证。(23版到24版图片均由海龙提供)(原标题:丁龙 一个被不断找寻的中国名字)来源 北京晚报作者 海龙流程编辑 刘伟利
文/牛油果提起民国夫妻,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钱钟书,杨绛,又或者是梁思成或者林徽因。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一对是民国第一神仙眷侣:“暖男”赵元任和“辣妹”杨步伟。杨步伟这个名字乍一听比较陌生,在民国那个璀璨的年代大师辈出,似乎没听说过这号人呀。如果说大家不认识杨步伟。那么一定听说过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吧,谭嗣同的老师就是杨步伟的爷爷---清末的著名学者杨远山。她的丈夫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这本自传的主人公就是杨步伟女士,自古以来,写传记的都是名人且写的大都是男人。女人写传记很少。这本书的问世要好好谢谢胡适。时间线拉到杨步伟和丈夫赵元任去了美国后,胡适到美国讲学,作为当年赵元任和杨步伟的证婚人,老朋友之间难得见面,自然要聚一聚。有一天胡适就问赵元任,说你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记笔记,你为什么不考虑出版一本自传,赵元任说,我的日记都是流水账,要详细写下来,那可太费时间,不过我夫人她记忆力超强,几十年来经历丰富,要是写书她行。听到这儿,杨步伟就说,自传都是名人写的,我就是个普通人,有什么好写的?胡适就鼓励她说,其实自传人人都能写,你写写这些年的所感所得就很好,于是就有了这本,一个女人的自传。这本书最初1947年在美国出版,杨步伟用中文写完,赵元任翻译成英文,因为当时把外国人定为阅读对象,所以书的名字叫做《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后来又出了中文版本,书名自然就改为《一个女人的自传》。17岁,挑战权威,退婚成功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杨步伟自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还没出生,她的婚事就被事先安排好了。家里把她许配给了姑妈家的儿子,也就是她的表弟。杨步伟从小就对这场婚姻非常抵触,她殷实的家境给了她优越教育的条件。作为一个女子,她不仅仅接受过传统的教育,更是接受过新潮的西方教育。她从小便有自己的主见。7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在自己家开蒙读书,骨子里也是个离经叛道的人,对圣人说的话敢于提出质疑,孔夫子说割不正不食,她认为孔夫子吃饭浪费食物,只吃方方正正的食物,零碎的边子谁吃,毫无疑问,被说教了一通。由此可以看出杨步伟是一个挑战权威的人。此外,她从小就希望自己的事情由自己做主。有一天她听到祖父和父亲说起英国的宪法和人权方面的事情,就问祖父什么叫人民有权,权是什么?祖父耐心的给她讲了讲,说人有权,就是百姓可以选取代表,代表可以决定国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于是杨步伟就问父亲自己是不是有权决定自己的事情了,父亲就说,你一定要先有学问,才能知道如何使用权利决定自己的事,外国人也是到21岁以后,才实行自己的权利。杨步伟自己说,那时候起她心里就萌生了退婚的念头,婚姻大事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权干涉。为了让姑妈对她有个差评,她在新式学堂读书时,和女同学在一起喝酒疯玩儿,但是姑妈一直在退婚前对她印象竟然不错。最后她直接给自己的准丈夫,也就是表弟写的信,表示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要解除婚约,虽然遭到了来自姑妈和大伯的坚决反对,大伯甚至八年没和她说过话但是在祖父杨仁山的支持下,她成功了。自由这个东西是会上瘾的。命运自主的意识,一旦生根发芽,就一天天长大,最终帮助杨步伟退婚。现在这个时代,自由恋爱已被大家广泛接受,传统大家族式的指腹为婚也越来越少见,但是催婚,逼婚,被迫相亲却屡见不鲜。很多年轻人为了逃避父母的压力,草草结婚,婚后发现三观不一致等众多问题,只能以离婚收场。30岁,创办中国第一家医院杨步伟21岁时,应柏文蔚的邀请任了民国第一所女子中学崇实女子学校的校长。当时中国大地上正在辛亥革命,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不安。第四军的军饷发配不均匀,发生兵变,叛军扬言要烧杀团长公馆。柏文蔚的家属吓得都逃到了女子学校,面对险境,杨步伟临危不惧。一边指挥部队做好防御,一边打电话向其他兄弟部队求救,虽然最后叛军还没有达到学校,就缴械投降,但因为杨步伟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让众人对他改观,原来之前柏文蔚他的父亲以及一些人认为一个找一个年轻的女子当校长简直贻笑大方。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女子学校被解散,杨步伟才到日本去学医,六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在东京帝国大学毕业。1919年她回国,在北京创建森仁医院。现在大家都知道北京协和医院,但是协和医院1921年才成立,而且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设立的,不是中国人自己开的医院。虽然有亲友帮忙,但是杨步伟和同学李冠中两位女性开办医院,当院长,面对的困难也不少,一开始病人主要是政府人员和家眷,倒也顾得过来,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北京城的老百姓都觉得女人当医生新鲜,甚至都愿意花一块钱挂个号来看看,弄得医院里客人比病人多。后来连团长的太太都夸杨步伟医术高超,犹如神仙下凡。31岁,迎来了爱情就在医院办得红红火火的时候,31岁的杨步伟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赵元任。赵元任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既有好看的皮囊,也有有趣的灵魂。他是清代著名诗人赵翼的后人,老家是常州人。赵元任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在两人恋爱期间,也就是1920年冬天,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访中国,赵元任担任翻译工作职务。有一天,赵元任在一个亲属家遇见了杨步伟,此后赵元任有事儿没事儿就来医院,杨步伟一开始意味着人人喜欢的是同学李冠中,后来才慢慢察觉到赵元任的心思,相恋一段时间后,1921年两人正式结婚。杨步伟和赵元任两人的婚姻没有婚宴,没收礼金,只请了两个证婚人。这种做法拿到现在也比较少见,更何况在当时,元任的姑母为这事多年断交。婚后的杨步伟退出了医院去了美国,自己曾经的梦想也就此画上句号。启示杨步伟作为医学女博士,第一位创办医院的女性,自己和同学开的医院生意也是红红火火,在事业大好的时候退出,在爱情与事业之间杨步伟选择爱情。牺牲了自己的梦想,成全丈夫的梦想,与丈夫一起去了美国。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小女人。不是大女主的做法。对于个人选择而言,我们不能给予评判对错。晚年杨步伟写道:元任欠我今生业,颠倒阴阳再团圆。或许后来也遗憾过。但是杨步伟自己在书中主张,女孩子从小应该接受教育,长大后任何接受教育的机会都要牢牢抓住。结婚之前一定要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这与现在主流的价值观不谋而合。在100多年前,杨步伟在感情,事业上如此拎得清,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她还说婚姻的确会分走女性的很多精力,很多女性也因此选择在家成为家庭主妇,的确有少部分雌雄同体的女人可以事业婚姻兼顾,其中的辛劳可见一般。对于大对数女人来说,首先,拼事业的女性不要瞧不起全职太太。全职太太也不要以家庭为借口不再学习。现在很多人持有一个观点,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最后都是要嫁人的。区别在于,拥有高学历和丰富生活阅历的女性会拿家庭的发展当做迭代自我的机会,这样等子女成人了,也不至于与社会脱轨。
来源:华夏时报原标题:谁是“幕后推手”?起底“神医宇宙”背后的灰色医药产业链|315专题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见习记者 郭怡琳 北京报道近日,话题:#神医宇宙成员张文荣被免职#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并冲上微博热搜。话题起因是一段名为《神医宇宙的经典桥段:我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训的决定》的短视频。该视频由多个药品广告或养生节目剪辑而成,画面共出现过40余位“祖传中医”。他们穿着各类民族服饰,讲述着相同的故事,用相似的话术兜售“祖传秘方”,一时间成为坊间笑谈。视频引发热议后,有网友扒出其中一位出镜“神医”是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的名誉院长张文荣。经过《华夏时报》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退休前的张文荣是体制内科班出身的医生,甚至也曾笔耕不辍。而令其“业内”长青的却是名医之徒的身份。虽有处方佐证,但一位不具名业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正规中医拜师通常有拜师贴、拜师宴、和见证人几个重要元素,但现有资料中不具备这些关键证据。”事实上,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违法的借口。如果真如张文荣所说,所拍广告词均为拍摄编导设计。那么,在这件事情中,到底谁应担责?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依照《广告法》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出版单位、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此类广告涉及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等多个主体,需根据相关主体所起的作用来明确其责任。”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对此表示,“神医宇宙”的形成,不光是某些“神医”,背后更存在着灰色的医药产业链。相对“群演”胡说八道,张文荣作为执业医师如此欺骗病患,性质更恶劣。“神医”表演秀的幕后,涉及多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了利益链。“神医”表演秀近日质疑声不断,事件持续发酵。而当事人张文荣却宣称:“我是名医杨济生先生第18代传承人,还是御医连成玉传人连汝安教授第17代学术总传承人。作为一名全科中医生,拍摄广告只是为了让患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为人民健康捐献祖传秘方有什么不好吗?中医是瑰宝啊。”透过这段文字,很难想象出体制内医生张文荣退休前的模样。《华夏时报》记者尝试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张文荣在体制内的发文信息。结果显示,自1981年到至1997年间,张文荣共发表专业论文约16篇。科室分布情况来看,消化内科4篇,产科2篇,中医基础理论2篇,急诊科、肾内科、泌尿外科、心内科、内分泌、眼科、医学史各1篇。其中,所发前13篇论文的署名单位是河北省保定市某医院中医科,后3篇论文的署名单位是河北省某职工医学院。为此,记者通过官网电话先后求证上述两家单位。后者的工作人员未否定张文荣系退休职工,而前者不予置评。另一方面,记者在微博检索“张文荣”发现,他本人姓名微博显示,张文荣生于1944年,系中国著名中医专家杨济生门人,边学习边侍诊,继承了杨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同时,《华夏时报》记者检索中医古籍电商平台孔夫子旧书网,找到多张处方证实,1965年,张文荣曾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跟随时任中医部主任的杨济生侍诊。该医院宣传中心工作人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件较为久远,查档案需要些时间,暂时无法给出明确信息,否则不太严谨。”一位不具名业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正规中医拜师通常有拜师贴、拜师宴,和见证人几个重要元素,但现有资料中不具备这些关键证据。张文荣是否在院任职过只能通过院方核实,依据现有处方资料仅能证明其确实在杨济生身边学习过。”值得注意的是,在1987年6月,《山东中医杂志》刊文《一代名医——杨济生》中,张文荣署名是第二作者。基于此,张文荣与杨济生是否曾经熟识?谁是“幕后推手”?至此,为何曾笔耕不缀的张文荣退休后与“生命所系,健康相托”的医学生誓言背道而驰呢?带此疑问,记者致电其退休前的最后一家单位。张文荣曾供职的几家民营医院官网显示,其技术职称为副高级别。记者与河北某医院医学部工作人员通话时得知:“本校1944年前后出生的副高级别退休职工,每月退休费大概在5k-6k元左右。”但退休后久居北京的张文荣,这份收入能满足他的开销吗?从目前来看,这位“神医”俨然成为一介“药商”。一边坐诊民营中医院,一边在各平台广告中“刷脸”。记者全网检索张文荣并勾选视频栏,张氏心脑方、蛮龙液、张药师定喘方、590自然疗法、蒙药七日活谷丹、清宫补肾方、皮肤病国药505、道家黑药、活心红药冠栓痛、黄金一号等产品悉数映入眼帘。随后记者在各大电商和微商平台查询,仅发现张药师定喘方仍在售卖。通过查看张文荣所拍摄的相关视频,记者发现张文荣的身份适时而变。在推荐“蛮龙液”时,张文荣是“国际男性生殖健康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推荐“张氏心脑方”时,张文荣被称为“中华老慢病康复万里行首席专家”;而在“百花定喘丸”广告中,张文荣又被称为“道家喘药的传承人”。针对上述广告,3月9日,张文荣曾出诊并任职名誉院长的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发布声明称,免去张文荣名誉院长职务,其只是医院一名出诊医生(为多点执业医生),所有宣传广告的信息均与医院无关。3月10日,张文荣本人回复媒体表示:“电视广告里讲的不同疾病,是编导根据不同药物设计的台词,停诊后他将清净一段时间再工作。”3月11日,北京金典糖尿病医院内发布公告,张文荣出诊已取消。据悉,这是第二家取消其出诊的医院。如果真如张文荣所说,所拍广告词均为拍摄编导设计。那么,在这件事情中,到底谁应担责呢?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依照《广告法》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出版单位、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此类广告涉及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等多个主体,需根据相关主体所起的作用来明确其责任。”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对此表示,“神医宇宙”的形成,不光光是某些“神医”,背后更存在着灰色的医药产业链。相对“群演”胡说八道,张文荣作为执业医师如此欺骗病患,性质更恶劣。一次“神医”的表演秀,涉及多个环节。有制药、售药公司花钱请“神医”、给电视台费用,有医院对自己管理的医生冒充“神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广告制作公司、播出广告的电视台昧着良心制作播出虚假广告、虚假养生节目等等。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了利益链。根据天眼查资料,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4月,注册资本6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臧东坡。股权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由北京鹤年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与曹希久合资成立,分别持股90%和10%。截至目前,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有限公司涉及多条行政处罚,其中处罚事由包括涉嫌存在擅自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违法行为等。截至发稿,张文荣拍摄诸多广告的具体制作公司等信息尚不明确。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鹤年堂中医院涉及多个投资,包括药品销售、健康科技、医院管理、商业发展等领域多家子公司。
201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近日揭晓。其中,四位教育界工作者入选,他们分别是中国著名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研究员顾方舟,澳门濠江中学两任校长杜岚、尤端阳,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潘维廉。他们有着怎样的感动故事?教育小微讲给你听↓↓↓顾方舟 :一丸济世德 △顾方舟 护佑中国儿童的糖丸爷爷中国著名病毒学专家,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研究员。2019年1月逝世。1957年,31岁的病毒学家顾方舟临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为加快进度,他举家搬到云南大山深处的科研所,在疫苗问世后,顾方舟和同事们除了在动物身上试验,还自己以身试药,为尽快确定安全性,顾方舟还偷偷隐瞒家里人,喂自己的孩子疫苗。1965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向全国推广以来,“脊灰”的年平均发病率从1949年的十万分之4.06,下降到1993年的十万分之0.046,使数十万儿童免于致残。2000年,世卫组织宣布中国为无脊灰状态。颁奖辞: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顾方舟杜岚、尤端阳:薪火传无尽 △杜岚△尤端阳1949年10月1日,杜岚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此后,每年校庆和十一国庆日濠江中学都要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澳门回归祖国当天,已经87岁高龄的杜岚,放下拐杖亲自升起国旗,把对国家的爱传递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濠江中学后任校长尤端阳继承了杜岚的教育理念,在澳门回归后的20年里,每逢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让爱国情怀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颁奖辞:濠江上升起游子的梦。离乱中的骨气、志气,归来后的元气,锐气,你们为它养成了浩然之气。阳光下最有意义的工作,五星红旗下不灭的薪火。飘扬吧,这面旗留下澳门最美的记忆。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杜岚 尤端阳潘维廉:相知无远近 △潘维廉 30多年中国情缘的美籍教授潘维廉1988年起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任教,4年后,他申请永居资格,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老外。在中国工作生活31年,他了解并热爱中国,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先后帮助厦门、泉州等地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他还荣获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中国“友谊奖”、“厦门市荣誉市民”等称号。2019年,潘维廉出版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以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记录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赏他的“不见外”,为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而点赞。颁奖辞:打开心扉,拥抱过就有了默契。放下偏见,太平洋就不算距离。家乡的信中写下你的中国,字里行间读得出你的深情。遥远来、永久住、深刻爱,我们都喜欢你这种不见外。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潘维廉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获奖名单樊锦诗:坚守大漠的敦煌学者四川森林消防员:在木里森林大火中牺牲的救火英雄顾方舟:护佑中国儿童的糖丸爷爷朱丽华: 热心公益的盲人张富清:深藏功名的老战士杜岚 尤端阳:接力守护国旗70年的两任澳门校长伍淑清:为香港发声的爱国人士黄文秀:牺牲在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潘维廉:30多年中国情缘的美籍教授中国女排:中华崛起拼搏的时代强音历届感动中国人物(教育相关)这些年,都有哪些教育界工作者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平凡的岗位上带给我们感动和鼓舞?随教育小微一起回顾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钟扬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颁奖辞: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张玉滚担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颁奖辞: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地壳一号”的研制者颁奖辞: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天妒英才,你就在这七年中争分夺秒,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地质宫五楼的灯,源自前辈的薪传,永不熄灭。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卢永根深扎在泥土的护花春泥颁奖辞: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卢丽安跨越海峡两岸的教育使者颁奖辞:台湾的女儿,有大气概。祖国为大,乡愁不改;把握现在,开创未来。分离再久,改不了我们的血脉;海峡再深,挡不住人民追求福祉的路。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支月英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颁奖辞: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郭小平创建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颁奖辞: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潘建伟在世界最前排和宇宙对话颁奖辞: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莫振高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颁奖辞: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却熠熠闪亮。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官 东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大学生颁奖辞: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朱敏才 孙丽娜守望着贵州山区教育的老人颁奖辞: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格桑德吉悬崖边上的护梦人颁奖辞: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高龄老人拾荒助学子颁奖辞: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何 玥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颁奖辞: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高淑珍守护“炕头课堂”14载颁奖辞: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张丽莉最美女教师颁奖辞: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胡忠 谢晓君守藏区12年支教颁奖辞: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烤羊肉串的阿里木8年资助上百名贫困生颁奖辞: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李灵为留守儿童办学的女大学生颁奖辞: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她还在耕作。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她是八零后。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 陆建芬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颁奖辞: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钟期荣 胡鸿烈树仁立德颁奖辞: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颁奖辞: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丛 飞把时间献给孩子颁奖辞: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颁奖辞: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大山深处孤身支教颁奖辞: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2002年感动中国人物刘姝威“打破蓝田神话”的中央财大研究员颁奖辞:她用自己的大智大勇向一个虚假的神话提出质疑,面对一个强大的集团,面对一张深不可测的网,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以自己个人的力量坚持着这场强弱悬殊的战争,坚守着正义和良心的壁垒。正是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完美地证明了中国还有一双揉不进沙子的眼睛,推动了中国股市早日走上正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来源 | 据央视网、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见习记者 郭怡琳 北京报道近日,话题:#神医宇宙成员张文荣被免职#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并冲上微博热搜。话题起因是一段名为《神医宇宙的经典桥段:我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训的决定》的短视频。该视频由多个药品广告或养生节目剪辑而成,画面共出现过40余位“祖传中医”。他们穿着各类民族服饰,讲述着相同的故事,用相似的话术兜售“祖传秘方”,一时间成为坊间笑谈。视频引发热议后,有网友扒出其中一位出镜“神医”是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的名誉院长张文荣。经过《华夏时报》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退休前的张文荣是体制内科班出身的医生,甚至也曾笔耕不辍。而令其“业内”长青的却是名医之徒的身份。虽有处方佐证,但一位不具名业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正规中医拜师通常有拜师贴、拜师宴、和见证人几个重要元素,但现有资料中不具备这些关键证据。”事实上,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违法的借口。如果真如张文荣所说,所拍广告词均为拍摄编导设计。那么,在这件事情中,到底谁应担责?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依照《广告法》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出版单位、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此类广告涉及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等多个主体,需根据相关主体所起的作用来明确其责任。”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对此表示,“神医宇宙”的形成,不光是某些“神医”,背后更存在着灰色的医药产业链。相对“群演”胡说八道,张文荣作为执业医师如此欺骗病患,性质更恶劣。“神医”表演秀的幕后,涉及多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了利益链。“神医”表演秀近日质疑声不断,事件持续发酵。而当事人张文荣却宣称:“我是名医杨济生先生第18代传承人,还是御医连成玉传人连汝安教授第17代学术总传承人。作为一名全科中医生,拍摄广告只是为了让患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为人民健康捐献祖传秘方有什么不好吗?中医是瑰宝啊。”透过这段文字,很难想象出体制内医生张文荣退休前的模样。《华夏时报》记者尝试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张文荣在体制内的发文信息。结果显示,自1981年到至1997年间,张文荣共发表专业论文约16篇。科室分布情况来看,消化内科4篇,产科2篇,中医基础理论2篇,急诊科、肾内科、泌尿外科、心内科、内分泌、眼科、医学史各1篇。其中,所发前13篇论文的署名单位是河北省保定市某医院中医科,后3篇论文的署名单位是河北省某职工医学院。为此,记者通过官网电话先后求证上述两家单位。后者的工作人员未否定张文荣系退休职工,而前者不予置评。另一方面,记者在微博检索“张文荣”发现,他本人姓名微博显示,张文荣生于1944年,系中国著名中医专家杨济生门人,边学习边侍诊,继承了杨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同时,《华夏时报》记者检索中医古籍电商平台孔夫子旧书网,找到多张处方证实,1965年,张文荣曾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跟随时任中医部主任的杨济生侍诊。该医院宣传中心工作人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件较为久远,查档案需要些时间,暂时无法给出明确信息,否则不太严谨。”一位不具名业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正规中医拜师通常有拜师贴、拜师宴,和见证人几个重要元素,但现有资料中不具备这些关键证据。张文荣是否在院任职过只能通过院方核实,依据现有处方资料仅能证明其确实在杨济生身边学习过。”值得注意的是,在1987年6月,《山东中医杂志》刊文《一代名医——杨济生》中,张文荣署名是第二作者。基于此,张文荣与杨济生是否曾经熟识?谁是“幕后推手”?至此,为何曾笔耕不缀的张文荣退休后与“生命所系,健康相托”的医学生誓言背道而驰呢?带此疑问,记者致电其退休前的最后一家单位。张文荣曾供职的几家民营医院官网显示,其技术职称为副高级别。记者与河北某医院医学部工作人员通话时得知:“本校1944年前后出生的副高级别退休职工,每月退休费大概在5k-6k元左右。”但退休后久居北京的张文荣,这份收入能满足他的开销吗?从目前来看,这位“神医”俨然成为一介“药商”。一边坐诊民营中医院,一边在各平台广告中“刷脸”。记者全网检索张文荣并勾选视频栏,张氏心脑方、蛮龙液、张药师定喘方、590自然疗法、蒙药七日活谷丹、清宫补肾方、皮肤病国药505、道家黑药、活心红药冠栓痛、黄金一号等产品悉数映入眼帘。随后记者在各大电商和微商平台查询,仅发现张药师定喘方仍在售卖。通过查看张文荣所拍摄的相关视频,记者发现张文荣的身份适时而变。在推荐“蛮龙液”时,张文荣是“国际男性生殖健康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推荐“张氏心脑方”时,张文荣被称为“中华老慢病康复万里行首席专家”;而在“百花定喘丸”广告中,张文荣又被称为“道家喘药的传承人”。针对上述广告,3月9日,张文荣曾出诊并任职名誉院长的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发布声明称,免去张文荣名誉院长职务,其只是医院一名出诊医生(为多点执业医生),所有宣传广告的信息均与医院无关。3月10日,张文荣本人回复媒体表示:“电视广告里讲的不同疾病,是编导根据不同药物设计的台词,停诊后他将清净一段时间再工作。”3月11日,北京金典糖尿病医院内发布公告,张文荣出诊已取消。据悉,这是第二家取消其出诊的医院。如果真如张文荣所说,所拍广告词均为拍摄编导设计。那么,在这件事情中,到底谁应担责呢?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依照《广告法》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出版单位、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此类广告涉及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等多个主体,需根据相关主体所起的作用来明确其责任。”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对此表示,“神医宇宙”的形成,不光光是某些“神医”,背后更存在着灰色的医药产业链。相对“群演”胡说八道,张文荣作为执业医师如此欺骗病患,性质更恶劣。一次“神医”的表演秀,涉及多个环节。有制药、售药公司花钱请“神医”、给电视台费用,有医院对自己管理的医生冒充“神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广告制作公司、播出广告的电视台昧着良心制作播出虚假广告、虚假养生节目等等。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了利益链。根据天眼查资料,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4月,注册资本6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臧东坡。股权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由北京鹤年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与曹希久合资成立,分别持股90%和10%。截至目前,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有限公司涉及多条行政处罚,其中处罚事由包括涉嫌存在擅自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违法行为等。截至发稿,张文荣拍摄诸多广告的具体制作公司等信息尚不明确。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鹤年堂中医院涉及多个投资,包括药品销售、健康科技、医院管理、商业发展等领域多家子公司。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