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近年来,国内的移动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互联网普及、共享经济的盛行下,移动出行从公交车、地铁等大众交通工具发展至如今的网联车、汽车租赁、拼车等方式。整体来看,目前移动出行新业态下主要有营运租赁、移动打车、分时租赁以及拼车代驾四个领域。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国内移动出行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移动出行行业出现多样新的出行方式,市场快速扩张,租车、移动打车等平台涌现。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经历了补贴大战、资金链困境等问题后,市场优胜劣汰留下部分实力企业,同时一批新的平台涌现。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一、移动出行新业态移动出行新业态更多的是体现在共享化方面,而网约车、汽车租赁成为重要的抢占之地。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网约车、汽车租赁被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用户规模、市场规模持续扩张。(1)分时租赁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共享出行成为一种热门选择,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纷纷搭上快车。随着共享经济概念的流行,共享形式的产品层出不穷,共享汽车的出现成为出行领域的下一个蓝海。共享汽车是灵活便捷和短时的汽车租赁,是介于私家车和公共交通之间的一种交通创新方式,本质是汽车租赁市场的垂直细分。近几年,中国汽车租赁行业发展迅猛,2012年汽车市场规模不足300亿元,2015年突破500亿元。汽车租赁市场持续扩大,2018年市场规模约为750亿元,预计2019年将超800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共享汽车是灵活便捷和短时的汽车租赁,是介于私家车和公共交通之间的一种交通创新方式。共享汽车更能满足灵活性和私密性出行需求,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我国共享汽车行业的兴起时间并不长,正处于快速发展中。2017年中国共享汽车市场规模未达10亿元,到2018年超20亿元,涨幅十分之大。预计2019年国内共享汽车市场规模将超50亿元,到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超90亿。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网约车网约车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的简称,在构建多样化服务体系方面,将出租车分为巡游出租汽车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近年来,网约车市场持续扩张,已成为消费者使用的一种交通出行方式之一。据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3.30亿,较2017年底增加4337万,增长率为15.1%。网约专车或快车用户规模达3.33亿,增长率为40.9%,用户使用比例由30.6%提升至40.2%。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目前互联网出行的主战场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其渗透率分别为40.1%和17.3%,而三、四线城市仍是等待挖掘的巨大蛋糕。2017年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规模达2120亿元,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初步估计2018年网约车市场交易规模将增至2678亿元,而后恢复平稳增长,到2019年全国网约车交易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2022年交易规模将进一步超5000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二、移动出行行业投融资频发国内移动出行市场快速发展,交通出行领域投融资活动十分活跃。从企业投资来看,2012-2018年间,我国关于汽车交通行业私募股权投融资事件约为1276件,其中2015年发生最多达321件,其次为2017年为311件,2018年为248件。其中,大部分投融资事件发生在汽车租赁、网约车等领域。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投资轮次来看,2012-2018年间物流行业投融资轮次中,天使轮投资占比最多,为30%,投融资事件为386件;其次是A轮投融资事件,占比27%,事件数为338件;B轮投融资事件占比为10%,事件数达133件;PreA轮及战略投资事件均占比8%,事件数分别为102件、106件。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行业前景1、电动汽车愈加普及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情况良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持快速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万辆和14.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3.5%和98.9%。从保有量来看,2018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6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9%。与2017年相比,增加107万辆,增长70.00%。从统计情况看,近五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年均增加50万辆,呈加快增长趋势。总的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得到有效的推进,而未来新能源汽车也将继续成为主流发展方向。在这个背景下,移动出行市场从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共享汽车都将进一步电动化,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率将更加普及。2、智能化成为重要趋势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技术进一步推动。据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规模约达40亿美元,市场发展空间还很大。到2021年,预计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70.3亿美元;到2035年,预计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2100万辆。目前,国内无人驾驶汽车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构建的未来蓝图中已布局到多个适用领域,中国有望成为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随着技术的推进,智能化将成为移动出行方式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3、5G智能出行将至5G网络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其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Gb,这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整部超高画质电影可在1秒之内下载完成。5G通过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融合,在多个领域展开应用,尤其在汽车领域加快布局。目前,5G技术正在加快铺开应用。未来,基于5G网络下的移动出行将变得更高效、智能,智慧交通前景就在眼前。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移动出行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中商情报网讯:近年来,国内的移动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互联网普及、共享经济的盛行下,移动出行从公交车、地铁等大众交通工具发展至如今的网联车、汽车租赁、拼车等方式。整体来看,目前移动出行新业态下主要有营运租赁、移动打车、分时租赁以及拼车代驾四个领域。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国内移动出行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移动出行行业出现多样新的出行方式,市场快速扩张,租车、移动打车等平台涌现。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经历了补贴大战、资金链困境等问题后,市场优胜劣汰留下部分实力企业,同时一批新的平台涌现。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一、移动出行新业态移动出行新业态更多的是体现在共享化方面,而网约车、汽车租赁成为重要的抢占之地。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网约车、汽车租赁被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用户规模、市场规模持续扩张。(1)分时租赁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共享出行成为一种热门选择,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纷纷搭上快车。随着共享经济概念的流行,共享形式的产品层出不穷,共享汽车的出现成为出行领域的下一个蓝海。共享汽车是灵活便捷和短时的汽车租赁,是介于私家车和公共交通之间的一种交通创新方式,本质是汽车租赁市场的垂直细分。近几年,中国汽车租赁行业发展迅猛,2012年汽车市场规模不足300亿元,2015年突破500亿元。汽车租赁市场持续扩大,2018年市场规模约为750亿元,预计2019年将超800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共享汽车是灵活便捷和短时的汽车租赁,是介于私家车和公共交通之间的一种交通创新方式。共享汽车更能满足灵活性和私密性出行需求,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我国共享汽车行业的兴起时间并不长,正处于快速发展中。2017年中国共享汽车市场规模未达10亿元,到2018年超20亿元,涨幅十分之大。预计2019年国内共享汽车市场规模将超50亿元,到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超90亿。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网约车网约车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的简称,在构建多样化服务体系方面,将出租车分为巡游出租汽车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近年来,网约车市场持续扩张,已成为消费者使用的一种交通出行方式之一。据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3.30亿,较2017年底增加4337万,增长率为15.1%。网约专车或快车用户规模达3.33亿,增长率为40.9%,用户使用比例由30.6%提升至40.2%。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目前互联网出行的主战场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其渗透率分别为40.1%和17.3%,而三、四线城市仍是等待挖掘的巨大蛋糕。2017年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规模达2120亿元,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初步估计2018年网约车市场交易规模将增至2678亿元,而后恢复平稳增长,到2019年全国网约车交易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2022年交易规模将进一步超5000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二、移动出行行业投融资频发国内移动出行市场快速发展,交通出行领域投融资活动十分活跃。从企业投资来看,2012-2018年间,我国关于汽车交通行业私募股权投融资事件约为1276件,其中2015年发生最多达321件,其次为2017年为311件,2018年为248件。其中,大部分投融资事件发生在汽车租赁、网约车等领域。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投资轮次来看,2012-2018年间物流行业投融资轮次中,天使轮投资占比最多,为30%,投融资事件为386件;其次是A轮投融资事件,占比27%,事件数为338件;B轮投融资事件占比为10%,事件数达133件;PreA轮及战略投资事件均占比8%,事件数分别为102件、106件。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行业前景1、电动汽车愈加普及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情况良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持快速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万辆和14.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3.5%和98.9%。从保有量来看,2018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6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9%。与2017年相比,增加107万辆,增长70.00%。从统计情况看,近五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年均增加50万辆,呈加快增长趋势。总的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得到有效的推进,而未来新能源汽车也将继续成为主流发展方向。在这个背景下,移动出行市场从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共享汽车都将进一步电动化,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率将更加普及。2、智能化成为重要趋势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技术进一步推动。据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规模约达40亿美元,市场发展空间还很大。到2021年,预计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70.3亿美元;到2035年,预计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2100万辆。目前,国内无人驾驶汽车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构建的未来蓝图中已布局到多个适用领域,中国有望成为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随着技术的推进,智能化将成为移动出行方式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3、5G智能出行将至5G网络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其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Gb,这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整部超高画质电影可在1秒之内下载完成。5G通过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融合,在多个领域展开应用,尤其在汽车领域加快布局。目前,5G技术正在加快铺开应用。未来,基于5G网络下的移动出行将变得更高效、智能,智慧交通前景就在眼前。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移动出行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据麦肯锡发布的《2030汽车革命八大趋势》报告,预计2030年全球新兴的出行服务将推动汽车行业收入大幅增长30%,相当于额外增加1.5万亿美元。并且,每售出10辆汽车,就有1辆汽车应用于移动出行服务。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市场,在2019年整体交易规模突破了3240亿元。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移动出行行业也已呈现较快反弹,正重回快速发展轨道。 结合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移动出行市场份额的剧增与消费者的需求转向紧密相关,主要体现在出行观念和行为的改变。 1.消费者出行需求的共性:省时、便捷最重要与城市地铁、公交和轻轨等公共交通规定路线运行模式不同,移动出行服务可以实现A点到B点的无缝连接。对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来说,借助汽车这一出行工具可以很好地节省挤地铁、等公交的时间,让出行安排更合理,更灵活。 而移动出行服务的出现,如网约车、顺风车、分时租赁和长短租车等,为消费者的日常出行带来了许多便利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改变消费者对车辆的态度。2.“联网一族”不太看重是否拥有私家车 不像六七十年代,汽车属于高端消费品,拥有一辆车象征着高等的社会地位。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公共交通和出行服务越来越便利,消费者的购车需求逐渐降低。 贝恩咨询对中国消费者展开的调查结果显示,自2014年至2017年,消费者认为拥有私家车能提高社会地位的比例从60%下降到40%。 与此同时,麦肯锡对中国消费者展开的调查结果显示,52%消费者认为没有私家车不影响日常生活,36%消费者同意购车没有过去重要,38%消费者表示有免费共享出行,他们愿意放弃自购私家车。 这些调查数据表明,对“联网一族”来说,汽车不再是必需品。他们并不太看重是否拥有一辆私家车,反而注重可以体验不同汽车的智能互联、特制功能。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消费者的购车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更看重汽车的车内空气净化系统、汽车消毒等功能。面对消费者对汽车的观念转变,移动出行平台的服务也应随之改变、提升。 3. 消费者出行偏好改变,个性化服务更具吸引力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交通拥堵剧增,停车位供需矛盾突出,用车成本增加,消费者的出行需求逐渐从拥有一辆车转向付费使用一辆车。这一消费行为的体现,在移动出行领域中分时租赁服务尤其突出。 基于至优出行的观察和统计,消费者对付费用车的需求日趋个性化。不同的出行场景中,如购物、通勤、商务、出游等,消费者会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时间、网点和车型等。同时,消费者希望平台能提供特定场景的定制化服务,如短途旅行攻略、车辆推荐等。除此之外,消费者对车况、车的性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更加青睐于汽车的智能化体验和自动驾驶体验。 在网约车、顺风车等服务模式中,消费者对乘车的安全性非常注重。一键报警、全程录音录像、紧急联系人、实时位置保护等安全功能的升级,已被广大乘车消费者所认可。 实际上,不管是哪种出行服务,移动出行平台抓住消费者的新需求点,思考如何在特定场景下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车型和服务,打造差异化,才利于企业本身的突破成长和行业的有序发展。参考资料: 【1】麦肯锡,《2030汽车革命八大趋势》,2016.【2】麦肯锡,《2017中国汽车消费者调查报告》,2017.【3】贝恩咨询,《中国移动出行市场全球居首》,2017.【4】易观,《2020中国移动出行市场年度分析》,2020.
中国已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市场。汽车、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创新正以出人意料的新方式迅速融合。中国消费者在数字应用方面领先于其他大多数国家,他们愿意尝试新选项,这些新选项正以创纪录的速度出现,并颠覆了流动性的定义。研究结果清楚地描绘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尤其是在中国。在我们2014年的研究中,德国和美国的移动出行产业都超过了中国。然而,在我们于2017年进行的最新调查中,中国明显已经迅速发展到让这些市场相形见绌。事实上,中国的网约车市场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总和还要大(见图1),从2014年的50亿美元、3000万用户增长到2017年的300亿美元、21700万用户。我们估计,从2015年到2020年,网约车的交易量将增长11倍,达到720亿美元。2014年还不存在的无锁共享自行车市场,现在每月有1.2亿辆活跃的共享自行车。这个流动性市场预计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受益于从2014年到2017年的500亿投资的推动(见图2)。我们对公开披露交易的分析显示,移动出行行业的投资从2014年的约20亿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210亿美元左右。我们想要了解这一巨大转变的规模及其对各个行业的潜在影响,因此我们对近2000名中国消费者进行了调查,他们分别来自于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我们了解到,在过去的两年中,60%的受访者增加了他们的出行频率,而新的移动服务在这一增长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见图3)。中国消费者一经介绍就会接受新事物,并让其迅速成为主流。共享自行车是最流行的解决方案,73%的受访者都使用过,网约车排名第二,有63%的受访者会将其作为替代方案。为了了解这两种移动出行解决方案有多流行,比较它们在中国、德国与美国分别的使用范围。我们在这些国家开展了类似的研究。在德国,只有29%使用网约车和9%的人尝试过共享自行车。在美国,23%的人依靠网约车和8%的人使用共享自行车。然而,中国的消费者不太可能像德国或美国同行那样使用租车等传统的移动解决方案(见图4)。移动出行上升趋势延续根据我们的估计,共享自行车的使用比例已经增长了5倍多,并且在经过推广之后,网约车也已经增长了四倍(见图5)。这其中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手机支付的普及。2014年,中国消费者开始使用手机支付。如今,中国境内的移动支付的所涉金额是美国的60倍。另一股力量推动了移动解决方案的崛起:中国一线城市道路和主要高速公路的交通延误。事实上,当我们询问消费者的名字他们的旅游痛点时,路上耽误的时间位居榜首(见图6)。加上技术集成、政府支持和新可选项的出现,如B2C的共享汽车,中国移动出行行业很可能会继续其上升趋势。鉴于这些新交通方式、严重的交通拥堵和拥有汽车的财务成本,更多的中国消费者选择不买车。在中国,汽车很长时间以来一直等同于社会地位,但仅有不到50%的受访者觉得拥有一辆汽车可以提高人的社会地位。这比2014年贝恩公司(Bain)进行的一项类似的研究中认为汽车改善社会地位的消费者比例要小。2014年,我们询问了2000多名一线城市的中国消费者,如果他们拥有一辆汽车是否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当时,几乎60%的人表示同意。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汽车的身份象征地位已经失去了光芒。在我们2017年的调查中,不到50%的人同意拥有一辆车是身份象征(见图7)。车主和潜在车主都同意某些因素会使他们要么放弃自己的汽车,要么在未来避免购买汽车。在这两组人群中,交通拥堵的原因位居榜首(见图8)。几乎相同的比例的(24%和25%)车主和潜在车主表示,如果中国的交通拥堵在未来几年增加了两倍,他们就不会买车了。提供方便的移动服务将导致23%的车主和21%的潜在车主放弃购买汽车。与此同时,在多模式公共交通中普遍存在的漫长等待是另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调查发现,如果公共交通的多系统联动性得到全面改善,19%的车主和23%的潜在车主不会购买汽车。行业正处转型期随着中国移动生态系统的扩张,它可能会改变形状。例如, 根据我们的调查,滴滴,主要的移动叫车服务提供商,现在占据了90%的打车出行市场份额,在打车网站中占据40% (见图9)。许多因素可能会改变这种情况,从区域性的、当地的服务商的兴起、交通平台整合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信和其他社交商务平台等叫车。已经有多达50%的电子商务服务是通过微信、大众点评和支付宝等平台订购的。这为竞争对手提供了机会,如果他们与这些或其他的生活方式门户建立了正确的合作关系,他们就可以迎头赶上。另一个重大变化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引入。在我们的调查参与者中,26%的人表示他们希望自动驾驶汽车能在三年内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见图10)。事实上,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移动产业中,网约车公司和其他公司很可能会在未来几年收集大量的自动驾驶汽车。随着行业实现规模化和市场变得合理化,我们设想一个场景,在该场景中,利润池可以从原始设备制造商(OEM)转移到下游服务商,移动平台和客户接口获得超过20%的利润率,增值服务提供商实现超过15%的利润率(见图11)。潜在的利润池转移是OEMs面临的众多重要变化之一。例如,传统上,汽车制造商的商业模式专注于设计、制造和销售汽车。现在,新的移动出行趋势要求OEMs重新考虑商业模式。长期以来,OEMs习惯于将产品开发和其他功能保持在公司内部,但如今它将需要与服务提供商和价值链上的其他人合作,通过寻找新的收入流来弥补汽车销售增长的放缓,从而在不断增长的利润池中也分一杯羹。例如,通过与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公司合作,OEMs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数据。了解消费者的详细信息——他们是谁,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在哪里吃饭等等——将让汽车制造商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通勤情况和行为。这促使他们结成联盟,提供基于位置的广告或其他创新服务或产品,扩大它们在移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以增加收入和利润。OEMs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推出或试用了他们的移动业务——戴姆勒拥有Car2Go,宝马有ReachNow,上汽拥有EVCard,福特有共享班车服务Chariot。与此同时,一些oem厂商已经与滴滴等移动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其车队提供定制车型。OEMs也需要在其他重大变革之前取得进展。例如,随着网约车和其他新出行方式的兴起,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将汽车视为大宗商品。事实上,我们的研究发现,当叫网约车时,消费者往往最关心的是成本、等待时间和司机的价格,而不是他们所乘坐的汽车的品牌。这一转变对OEMs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努力构建和维护差异化品牌形象。对于滴滴这种新兴移动出行平台和共享汽车公司,他们正在争夺市场份额,更多的生产厂商可能很快就需要为这些新兴客户定制汽车,就像他们研究如何把车卖给一群新客户一样。对于他们来说,网约车和汽车共享服务需要为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受到的移动生态系统的影响做准备。一个单一的例子是:现在依赖于单独个体驱动的电子服务业务将随着自动车辆的到来而完全改变。像OEMs一样,这些玩家可以调整他们的商业模式,利用消费者数据的爆炸性增长来提供基于位置的广告。或者,可能会有一个集成的移动通勤平台的市场,它可以无缝地帮助通勤者计划最有效的出行方式,使用各种交通工具。对于所有的参与者来说,跑在这些变化前面意味着不仅要了解现有的商业模式如何受到影响,也要了解如何降低风险,同时也要评估潜在的机会。移动生态系统正在发展和成形,而与此同时,一个事实正在变得清晰。超过竞争对手意味着建立正确的联盟来发展所需的能力,同时谨慎管理任何新的和充满活力的行业固有的风险。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移动出行市场中,没有哪家公司能够独力取胜。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的迅速发展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几轮的市场竞争,滴滴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并进军了国际市场。面对移动出行这一香饽饽,新老造车势力也展开了博弈,纷纷打造各自的移动出行品牌。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分时租赁、长短租车和代驾平台在争抢这块大蛋糕。毫无疑问,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一场出行革命正在发生,移动出行的未来正在成为现实。据《2020中国移动出行市场年度分析》,中国移动出行行业2019年整体交易规模突破了3240亿元,并呈现出供给能力不断强化、电动化浪潮势不可挡、行业规范化持续推进和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4大特点。这意味着,在行业不断洗牌的情况下,资本回归理性,移动出行企业开始专注服务、运营和社会价值等核心竞争力的修炼,打造自身优势。1. 从用户出发,满足多场景需求与以往不同,汽车应用于移动出行平台,不再只是将用户从A点连接到B点,还融合了用户通勤、生活、商务、旅游等出行场景,不断为用户创造新的出行体验。根据不同的出行场景和需求,及时间、费用和路程等客观因素,人们可以通过移动出行平台,选择不同的出行服务,如网约车、顺风车、分时租赁、长短租等。就分时租赁来看,行业头部企业会根据人群特征和出行需求进行网点分布优化,把场景细化成住宅区、商务区、景区、酒店、交通枢纽、医院、学校等,全面覆盖人们日常所需的衣、食、住、行、娱等功能。2. 车辆电动化、共享化、智能化,注重社会价值随着政策的推动和新能源车的普及应用,移动出行平台也进一步电动化。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率升高,既符合低碳环保的出行理念,也在推动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另外,一些闲置车辆资源共享至移动出行平台再利用,减少了车辆的空置运行及其对道路和车位的占用,可以有效地节约公共资源,缓解交通压力,降低人们的出行成本。对于即将到来的5G新时代和AI、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发展,移动出行的车辆类型将越来越智能化,这对汽车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移动出行平台而言,这些价值的显现都值得被用户高度认可。3. 传播渠道丰富,多种方式触达用户大部分移动出行平台拥有自身的官方网站、APP和小程序、微博、微信号、抖音等新媒体渠道。官方平台和渠道输出的内容(行业知识、品牌塑造和活动福利等)能及时触达广泛的用户,增加用户的粘性。以“高德地图”为例,从“地图导航工具”升级为国民出行平台后,高德地图采用快捷服务的概念,将驾车、公交、地铁、打车、旅行等更多样的移动出行服务前置于首页,便于用户一键触达,并根据用户的场景特征,智能推荐动态化、个性化的出行信息和服务。4. 运营模式多样化,企业头部效应凸显目前,移动出行平台主要有网约车、顺风车、出租车、分时租赁、长短租车、代驾等多种运营模式。在中国移动出行市场“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中,以“网约车”为主要运营模式的滴滴出行,凭借9252.9万的用户规模拿下了2019年市场份额的首位。尽管如此,部分移动出行平台也以飞快的发展速度,成为了行业腰部力量,主要有:(1) 以“网约车”、“顺丰车”、“出租车”为主要运营模式的嘀嗒出行、首汽约车、曹操出行和T3出行等;(2) 以“分时租赁”、“长短租车”为主要运营模式的GoFun出行、至优出行、EVCARD和联动云等;(3) 以“代驾”为主要运营模式的e代驾、爱代驾等。在移动出行这一领域,还将有更多前沿研究和应用提升的投入,更高的市场渗透率和发展空间。至于未来将出现怎样的出行新生态,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据乘联会数据,4月份我国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达16.9%,已经连续11个月同比下滑,经济放缓,需求低迷,并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多数汽车从业者都比较关注电池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事实上,随着手机叫车、汽车共享等的移动出行服务的愈发流行,会进一步影响未来汽车的销量,也在深刻改变整个行业的走向。汽车人参考在本文尝试分析迅猛发展的移动出行服务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引起关注。中国引领移动出行市场中国已是全球最大以及增长最快的移动出行市场,据统计,从14年到17年,中国移动出行方面的累计总投资超过490亿美元,增长了950%。其中手机叫车(E-hailing)投资达到了270亿美元,占比超过了50%。与此同时,截止2018年我国移动出行用户数达到4.99亿人次,并且逐年大幅增加。其中,共享出行市场的直接需求由2015年的816万次/天增长至2018年的3700万次/天。而对应的市场容量由660亿元/年增长至3800亿元/年,而潜在市场容量则达到1.8万亿元/年。两个关键问题贝恩咨询公司在17年对中国一到三线城市近2000名消费者关于移动出行进行了调研,这里选取了两个关键的问题。第一,消费者出行过程中最大的痛点是什么?根据调查结果,相比于便利性,舒适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时间”对于中国消费者的出行最重要。有71%的消费者认为不准时是出行最大的痛点,排名第一位;65%的消费者认为出行所花费总时间长,排名痛点第二;而据开始出行等待时间(占比59%)排名痛点第四位;而排名第三位的是到达目的可选择的方式不多。无疑,移动出行能够缓解这些痛点。第二,拥有一辆车能提高社会地位吗?拥有一辆车很重要吗?根据调查结果,认为拥有一辆车能够提高个人社会地位的比例从14年的60%降低到了17年的40%。与此同时,40%的消费者认为拥有汽车的重要性在降低,只有20%认为重要性在增加。移动出行深刻改变汽车行业1. 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受交通拥堵加剧、拥车成本的变化以及不断涌现出的新出行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终端用户的需求正在从“拥有一辆汽车”变为“付费使用一辆汽车”。消费者对汽车的品牌以及传统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高技术壁垒的硬件关注度逐渐下降,正如上文中调研结果一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并不认为拥有一辆汽车是必须的。2. 汽车生态系统发生变化随着电动汽车+互联网+自动驾驶的深入结合,汽车不再仅仅是从A点到B点的出行工具。传统“汽车主机厂-供应商”垂直供应链会转变成为一个“复杂的、横向构造”的生态系统,越来越多高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会参与进来,并且占据着有利的位置。3. 移动出行将成为一种服务,汽车会越来越“个性化”汽车人参考认为,未来汽车产业大致会形成两种格局,一种是大批量的共性产品,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类型的出行需求;而另外一种格局是汽车会完全成为定制化的产品,比如个性化和情感化的智能座舱,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4. 越来带多的自动驾驶汽车随着消费者把目光转向拼车、约车、共享单车等共享出行方式,能够刺激自动驾驶的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在共享出行领域的商用,将节约掉目前高昂的司机雇佣成本成为新的盈利点。本文为“汽车人参考”原创,如需转载,请务必提前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转发此文,关注“汽车人参考”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据麦肯锡一篇报告写道,自问世以来,汽车一直是技术、经济和社会创新的引爆点,在很大程度上(但并不总是)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它的作用不亚于任何其它人类发明。现在是时候再次系紧安全带了:未来12年的颠覆程度可能会超过过去50年甚至更久。尽管对于移动出行革命的“第二个大拐点”究竟将如何展开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许多关键的构建模块及其潜力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这些发展的关键是四个最容易被缩写为ACES的趋势:自动驾驶、互联互通、汽车电气化和共享移动出行。另一项发展——氢动力汽车的前景——值得特别关注,因为它对电气化具有潜在的重要性。在这份汇编中,麦肯锡的专家们提供了每个趋势如何演变的快速概览。对任何行业的首席执行官和高管来说,这篇分析、洞察和基于数据的预测的结合都应该成为一个有用的思维起点,帮助他们理解正在进行的移动出行行业转型对他们的今天和明天可能意味着什么。自动驾驶的未来自动驾驶汽车有望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行业颠覆。现在是时候系好安全带了。在加州莫哈韦沙漠无人驾驶赛车比赛中,第一次DARPA1大挑战赛有15支队伍参赛,这似乎是在很久以前的事了。这场2004年举行的被一名参与者称为“科技宅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Woodstock for nerds)的活动没有赢家;在142英里的赛程中,表现最好的赛车跑了不到8英里。然而,这只是一场技术革命的一个温和开端。快进到2018年12月,谷歌的Waymo宣布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郊区推出一款商用自动驾驶汽车(AV)出租车服务。到那年10月,该公司已经在公共道路上以自动驾驶(AV)模式行驶了超过1000万英里。如今,几乎每一家汽车OEM和主要供应商都有一个自动驾驶(AV)项目正在筹备中,数十家传统竞争对手与科技新锐争夺在这个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个市场有望重塑人们体验移动出行的本质。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动驾驶(AV)机会的规模和范围,麦肯锡未来移动中心(McKinsey Center for Future Mobility)对全球40多个交通用例进行了建模,这些用例涵盖了城市和高速公路设置的全球组合,以及一系列技术、经济和其他条件。结果呢?到2030年,全球城市地区与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收入将达到每年1.6万亿美元,是福特、通用汽车、丰田和大众2017年总收入的两倍多。这些收入对于端到端移动设备和服务提供商来说同样重要,但对社会的影响将更具变革性。例如,如果美国完全采用自动驾驶汽车,到2030年,每年给公众带来的好处将超过8000亿美元。近三分之一的收益将来自公共部门将不必要的停车位重新开发成更具生产力的商业或住宅物业。举例来说,洛杉矶的停车场占地面积超过1700万平米,相当于1400个足球场那么大;大约15%的员工将以更高效的通勤时间的形式每年增加收入。此外,我们预计每年在减少环境破坏方面的效益约为1%的二分之一(略低于40亿美元),因为,例如,闲置车辆的利用率比其他车辆低。最后,超过一半的好处将来自更安全的道路,以及避免每年因人为失误造成的数百万起致命和非致命事故。德国的一项类似分析发现,到2040年,自动驾驶汽车每年可以通过降低住院、康复和药物治疗的成本,为德国节省12亿欧元。当然,并不是所有自动驾驶驱动的未来的二阶效应都像拯救生命一样明确地是积极的。例如,如果保费收入减少,出现新的责任问题,保险业可能面临崩溃;随着汽车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空间(酒后驾车犯罪将成为一种记忆),酒精消费很可能会增加;尽管自动驾驶汽车效率很高,但随着它们开发出新的潜在需求池,能源消耗将会上升;最让城市担忧的是,来自汽车税和驾照费的收入将大幅下降。互联互通:推动新的移动生态系统联网汽车正准备成为强大的信息平台,不仅为司机提供更好的体验,还为企业创造价值开辟了新的途径。目前正在进行的移动出行革命的一个前景是,随着汽车连接起来——庞大信息网络的节点——司机、汽车制造商和创新服务提供商将展现新的价值维度。曾经被誉为“自由机器”的传统汽车,将演变成被信息包围的汽车,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一系列新奇的体验,而人工智能和直观的界面正日益增强这些体验,远远超过目前的能力。许多制造商和供应商已经可以访问大量的汽车数据来改进或改善他们的汽车和服务,而其他参与者也有可能以新的生态系统形式共享信息。考虑一下,有着连接功能的服务如何让餐馆在给定的旅行路线上向饥肠辘辘的午餐旅行者做广告。通过使用新型的车辆互动形式(如语音指令或微型全息服务员),餐馆可以提供菜单选项和预订,以节省用餐者到达时的时间。我们已经确定了5个连接级别,每个级别都涉及丰富消费者体验的功能的增量级别,以及为新的收入流、成本节约、乘客安全和保障带来的更大潜力。这些水平反映了连接的潜力,从目前个人与汽车硬件之间日益常见的数据连接,延伸到未来基于偏好的个性化和实时对话,最终以汽车充当虚拟司机而达到高潮。我们的研究表明,到2030年,45%的新车将达到第三级互联互通水平(见图1),其价值池从4500亿美元到7500亿美元不等。我们的调查还显示,目前40%的司机愿意在下次购买时更换汽车品牌,以换取更好的网络连接。这将如何影响保险业——移动价值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具有指导意义(见图2)。在第一级的连通性上,随着保险公司对风险的了解越来越多,司机可能会根据车辆的行驶方式和行驶地点获得个人折扣。第2级将汇总有关司机和驾驶环境的额外基于个人资料的数据,为保险公司提供更好的风险概况。在连接级别更高的情况下(级别3和4),系统可以分析危险的驾驶行为,并通过语音信息向车辆操作员发送信号。这些预防措施可以通过互动游戏和有关安全驾驶策略的教程得到加强。5级传感器系统将包括能够检测驾驶员疲劳并建议休息时间的传感器,甚至可以让汽车接管驾驶的一些关键功能,比如刹车或转向,以避免碰撞。大部分价值将来自为司机投保的风险降低,而储蓄可能会与消费者分享。保险公司的车内平台可能会获得额外的收入,比如咖啡店向疲劳的司机投放广告。除此之外,这些改进还将为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提供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方案,让他们能够为潜在买家提供服务。与此同时,它们将通过减少与汽车事故相关的社会成本(如受伤乘客住院治疗和道路基础设施维修)来创造社会效益。当然,在未来,无论是车主还是乘用车的乘客都需要确信新服务的价值,尤其是那些要价不菲的服务。他们还需要保证他们越来越愿意分享的数据是安全的。与此同时,企业将不得不围绕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进行组织,并对合作持开放态度,尤其是与数字巨头和创新型初创企业的合作。可以肯定的是,正如我们所知,汽车的作用有待修订:从单纯的交通模式转向多媒体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连接是新客户体验的核心。电动汽车的成本曲线生产和消费需求都在快速增长,设计和生产的改进可以推动电动汽车实现盈利,减少对补贴的需求。低排放电动汽车(EVs)对提高机动性的好处至关重要,消费者正加速从内燃机转向更清洁的电池动力。2017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超过100万辆(130万辆),我们预计到202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300万辆。随着产量的增加,汽车制造商每年推出约120款新车型,超过20%的潜在买家表示,他们会考虑下次购买电动汽车。年轻的城市买家甚至更加热情。随着电池变得更加划算,行驶里程增加,充电站成倍增加,纯电动汽车(BEVs)的销量现在已经超过了早期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s)。电气化的增长也变得更加可持续,麦肯锡的电动汽车指数(见图1)就证明了这一点。该指数衡量的是各国的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能力。在大量补贴和鼓励采用电动汽车的法规的帮助下,几个市场的电动汽车销量每年都翻了一番。挪威就是一个例子,说明了转型的速度有多快:2014年至2018年间,电动汽车占汽车销量的比例从11%飙升至32%。中国的城市交通拥堵,价格低廉,汽车种类繁多,在全球汽车销售中处于领先地位。2017年,中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增长了72%。这些收益得益于政府持续的补贴和优惠政策,比如免除电动汽车牌照摇号。保持电气化在这条增长道路上的发展,将需要制造业的大幅增长和创新,尤其是在各国政府寻求减少补贴之际。政府的税收优惠措施,对一些汽车来说可以达到7000美元或更多,仍然需要填补平均制造成本的差距,我们估计平均每辆电动车为8000美元。我们的工作表明,有不止一种方法可以在提高性能的同时缩小与内燃机汽车的成本差距。一些公司效仿特斯拉的模式,大胆推出了本土电动汽车平台,这些平台价格不菲——需要10亿美元甚至更多的前期投资——但却提供了优势,尤其是更大的电池空间(见图2)。原生平台还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了多种驱动系统(前、后、全轮驱动)的灵活性,以及额外的选择,如更大的后备箱空间。相比之下,其他制造商正在调整他们现有的ICE平台,使其具有针对性的电气化,从而避免更高的前期投资,因为他们努力在当前公认的温和销售环境下降低成本。这些型号的电池通常更小(续航里程更短),价格也更低,比如数字娱乐系统。与此同时,所有的参与者都受益于制造技术和组件设计的持续进步(例如,减少电力电缆数量和重量的集成动力总成组件)。从整体上看,制造商越来越接近于达到ICE车辆设定的成本基准,因此生产和零部件的规模经济效应仍在继续。展望2025年至2030年,我们预计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之间的利润率差距将大幅缩小。例如,如果今天的技术趋势继续下去的话,电池成本将下降50%——这是个大问题,由于电池占据了目前四分之一的电动汽车成本溢价。我们已经看到,制造业和关键零部件研发的学习曲线正在稳步变平。另一项提振经济的举措将是政府出台法规,增加购买,以推动电动汽车的转型。随着销售量的增加,公司可以更有效地分摊更高的固定成本。随着成本差距的缩小,更多的公司将有信心加大对本土电动汽车平台的投资。这不仅将提供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的高性能汽车,还将鼓励跨车型平台共享,目前这使ICE生产具有成本优势。这并不是说前方的道路不会有坎坷。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有时令人痛苦的商业模式调整将是必要的,以弥合成本和制造与今天的汽车之间的鸿沟。尽管如此,考虑到10年前电动汽车销量几乎没有对全球汽车收入产生什么影响,电动汽车制造业的市场动态似乎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迅速发展。氢动力汽车或纯电动汽车——为何不能两者兼而有之?无碳交通的未来可能不会是电池和氢燃料电池之间的赢家通吃的决斗。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EV)并不是内燃机汽车的唯一替代品。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的汽车已经开始进入亚洲、欧洲和北美的特定市场。尽管在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仍存在重大挑战,但与电池相比,氢电池有几个优势。首先,氢动力汽车的燃料补充相对较快——大约是使用所谓快速充电技术的电池驱动电动汽车的15倍。氢燃料加注的资本密集度也只有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的一半,所需空间比电动汽车更少,约为十分之一(如图)。此外,高速公路旁的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站很容易需要几条输电线路来满足高峰负荷,但更灵活的可再生能源可以为氢燃料电池提供动力。而且电池驱动的汽车对自然资源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钴、镍和锂,但氢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然而,生产氢燃料电池的成本很高,而且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可行性不如电动汽车。但较重的汽车需要较重的电池;负载越重,距离越远,氢动力的机会就越大。例如,一辆氢动力的40吨半拖车,在大规模生产时,即使与一辆电池驱动的卡车相比,其系统运行成本也略高于100公里,并且允许大约多出3吨的有效载荷。所有这些都表明,氢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可以成为未来移动出行系统日益无碳化的补充。拼车服务和城市大转变高收入城市居民已经接受了拼车。通过专注于如何成为现有客户更加不可或缺的方式,拼车公司可以将增长带到下一个层次。对于所有的炒作——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很容易将拼车视为一种有利可图的市场,或者一种时机尚未成熟的理念。它被视为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因为拼车的市场份额仍然相对较小;在美国,最大的汽车供应商加起来只占汽车行驶总里程(VMT)的1%左右。而且,这一想法的时代尚未到来,因为只要有人类司机,拼车的经济效益对供应商和用户都将是严峻的。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当自动驾驶汽车(AVs)投入使用时,这种情况将会改变。然而,就目前而言,每位司机的车费分成通常比拼车公司要高得多,这导致拼车公司每年投资数亿美元开发自动驾驶车辆。不过,可以与客户分享的“自动驾驶红利”仍是未来的事情。对于年驾车里程超过3500英里的消费者(美国约有90%至95%的车主)来说,使用自己的汽车仍然是更便宜的选择。即便如此,拼车市场还是会加速发展。在过去7年里,全球对该行业的投资达到550亿美元。在美国,这是一个300亿美元的市场,而且还在增长。目前,美国约有十个大都市地区的年拼车收入达到或超过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50%。或许最重要的是,数据显示,拼车族最重要的人口统计学群体——城市用户——正在经历一场关于汽车所有权的根本性概念转变。在高收入城市消费者中,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下降,共乘现象也在增加,这一现象可能对未来的汽车保有量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见图)。此外,尽管自2015年以来,美国每英里的拼车成本已经稳定在2.50美元左右,而且近期内票价不太可能上涨,但总体收入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共享汽车服务公司可以通过提供额外应用案例的解决方案增加用户每次旅行的总次数和平均英里数,这些解决方案包括购物之旅,送货,带孩子的旅行,在小镇上的集体之夜,以及共享的通勤,仅举几个例子——针对核心城市客户和新客户。具有成本效益的设计改进提供了一条前进的道路。适应性和可重构的汽车内饰使乘坐更舒适,更方便,购物旅行和送货更容易。它们还提供了额外的以司机为中心的改进,以提高旅行的安全性——女性尤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设计的变化对通勤者、老年人和家庭来说尤其引人注目。利用这些机会可以帮助将拼车率提高到2030年的汽车行驶总里程(VMT)的7%到10%。事实上,仅实现车辆行驶里程2%至3%的份额,就能增加近400亿美元的拼车收入。
该报告是德勤在过去五年里开展的广泛的网上调研,重点关注消费者的行为、趋势,以及对各类无线移动产品和服务的看法。本次调研覆盖5G、智能物联、智能手环、无线配件、语音助手等热点话题,旨在揭示推动移动市场发展的关键趋势,为行业相关企业提供参考。《移动消费者的下一站——德勤中国移动消费者调研》核心观点:5G网络正式商用,几乎全部消费者表示最终将使用5G,九成消费者愿意主动使用5G网络。2019下半年以来,中国市场5G手机出货量呈现爆发式增长,5G基站铺设也正如火如荼开展。预计随着5G网络覆盖的提升,手机硬件的成熟,价格下降,5G手机将成为主流,市场或迎来第一波5G消费潮。得益于智能电视的进一步普及和智能音箱市场的爆发,智能娱乐设备市场增速最快。面对快速增长的物联网市场,各大智能物联设备制造商需强强联合,共同构建开放统一的物联网产品生态,增强不同设备之间的联动性;同时应重视并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深化物联产品安全性能。PDF版本将会分享到199IT高端交流群,感谢您的支持!199IT热门报告重点推荐,可直接点击查阅2020年第一季度网络媒体行业报告报告:COVID-19对学校和教育的潜在影响金融科技在香港银行业的采用和创新2019年App Store全球报告2019年美国博彩行业报告聚焦游戏领域:2020年度报告新冠疫情前后的化妆品行业观察与展望2020年工作和生活平衡报告报告:利用营销数据制定更好的决策人工智能芯片之争报告:技术战中的中国挑战(69页)报告:COVID-19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报告:消费者、可持续性和ICT报告:新冠疫情危机或使全球赤贫人口增至11亿2020年Q1全球市场研究报告报告:实施COVID-19复苏COVID-19全球调查报告:对内部业务的影响2020年CRM数据管理报告2020物业行业专题报告2020年春季消费者心声研究报告2020 年数字化转型趋势报告2020年全球保险报告2020年第二季度消费者参与报告2020年第6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2020年社交媒体指数报告2020年全球云服务市场报告欧盟营商环境报告2019/20202020未来的消费者报告2020年全球媒体行业报告COVID-19期间语音助手用户行为调查报告报告:从可靠性到弹性报告:CCPA塑造隐私格局2020年全球能源报告COVID-19时期的广告业2020年智能音频报告(55页)2020年B2B网络体验报告后疫情时代的挑战和机遇2020年第一季度亚太地区投资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移动广告指数报告2020年营销报告商务电子邮件营销报告COVID-19影响之消费支出报告2020年推动能源系统有效转型报告报告:COVID-19如何永远改变消费者的行为第四版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就业监测报告COVID – 19相关出行限制:全球旅游概览报告2019-2020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报告(97页)2020年印度零售报告| NOTICE |
网约车诞生至今,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极大的便利。网约车有异于城市地铁、公交、轻轨等公共交通的规定路线运行模式,它让人们的出行从A点到B点之间无缝连接。人们需要更便捷、智慧、舒适的移动出行服务,相对来说,目前的网约车(专车)模式可以较为有效解决这个“痛点”。截至目前,全国网约车在线平台注册的司机达3100万,用户数量超过3.3亿,可见人们对移动出行优质服务的青睐以及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移动平台加入,竞争愈加激烈,然而,更好的移动出行体验将驱动更多移动出行需求,我们的移动出行领域的创新型变化也是日新月异。短短几年里,移动出行经历过补贴大战、并购潮、共享潮,现如今又进入平台整合以及b2c出行的时代。当然,以上都只是商业模式及资本角力的产物,行业始终要回归产品和服务。那么,移动出行行业会向何种价值回归?这个答案最好从新的进入者那里去找。以广汽集团旗下的如祺出行为例:将“用户”、“技术”、“产品”这三个关键要素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移动出行大平台,帮助用户创造出行的价值,自然能受到市场的欢迎,产生新的商机。据了解,如祺出行正在与主机厂密切合作,积极探索智能网联AI定制车型的研发与应用,通过车辆语音识别系统、影音娱乐功能的搭载,打造一体化车载智能网联生态空间,敏锐感知用户需求,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舒适、个性化的场景化服务。除了积极参与前沿技术的研发应用,如祺出行还严把司机关。据了解,如祺出行在司机招聘和筛选上非常慎重,应聘司机在完成体系化培训后,还需通过笔试考核,成绩较差者,直接取消入职资格,从源头上把控服务品质。另外,如祺出行还将引入路试环节,路试考试中如出现言语恶劣粗鲁,行车不安全,或其他严重影响乘客乘车安全、服务体验等相关情形的,一票否决,不予录用。为了保障司乘的人身安全,如祺出行的运营车辆会在出厂环节做得更多,后续投入运营的每一台定制车辆都将安装触手可及的一键报警装置,真正做到安全装置多点位分布。想用户所想,安全更安心。如祺出行在产品、技术方面得天独厚,前有腾讯运用自己的优势,将大数据计算、人工智能系统、位置服务等进行融合,后有广汽做后备军,提供广汽新能源GE3 530、Aion S,广汽丰田雷凌双擎等多种优质车型,为乘客提供更经济,安心,智能的出行体验,这便是它的价值所在。未来,如祺出行将会成为网约车市场中强劲的竞争者,而它的产品与价值,便是移动出行竞争中最坚实的基础,最强有力的武器。
移动出行的下一个十年趋势何在?无人驾驶和新能源汽车是重要看点在近日的“2017全球未来科技大会上,未来出行成为了大会关注的议题之一。随着近几年人工智能的发展,无人驾驶技术也逐渐进入人们视线。如今的无人驾驶技术发展怎样?将如何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而随着环保观念的日渐增强,新能源汽车目前的应用状况如何?推广难题在哪?对于无人驾驶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业内认为这两项技术都存在一定痛点,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发展和设施完善,未来将颠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理念在未来出行科技论坛上,艾媒咨询集团CEO张毅、小鹏汽车副总裁谷俊丽、追梦者基金&创新谷创始人朱波、租租车副总裁郑成俊、盼达用车副总裁岳腾等嘉宾对于“发现移动出行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南方日报记者 彭琳 实习生 梁锶明出行方式发生怎样的变革?谷俊丽:一百多年前,人们还是依靠马车、驴车等来解决出行问题,直至上世纪福特生产出第一代汽车,人们的出行方式才有了显著改变。在其后的整个世纪里,汽车一直在不断发展。如今的互联网使汽车从燃油化发展到了电动化,我希望未来能实现自动化的革命,让汽车变得数字化、智能化。在硅谷,无人驾驶是目前人工智能中最火爆的应用,过去两年时间内有大约100家创业公司希望能实现无人驾驶。我设想,未来的汽车是一个移动机器人,能够驾驶车辆到世界各个角落。朱波:我认为,智能出行是巨大的刚性需求,目前也有不少公司在研究无人驾驶技术。在大城市里,上下班堵车会浪费人们很多时间,无人驾驶未来会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对道路建设、城市管理产生巨大影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人工智能产生过一次浪潮,但是很快就熄灭了,因为当时的计算机能力没有达到要求,人工智能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理想。而随着1997年计算机在国际象棋中战胜人类,到2015年阿尔法狗的出现,不难发现世界在发生重大变化。人工智能未来就会像水电一样无处不在,它不是一个行业,而是成为一个部件。张毅:我预计分时租赁在未来三年会有爆发式的增长。以澳洲为例,当地没有高铁出行的方式,游客打车出行的价格又偏贵。相比之下,分时租赁的出行方式价格较低而且比较方便,分时租赁的发展潜力很大。目前,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打车费用都较高,比如在日本从国际机场到市区,打车要花费700-1000元人民币,分时租赁的需求还是比较普遍的。郑成俊:出境自驾正在成为人们旅游的热门出行选择。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公民出境游的数字已经达到1.22亿人次。中国出境自驾游的比例在2013年的时候是接近0%的,到2016年这个数字已经上涨到了3.34%。虽然占比依旧不多,但是近年来基本上是翻倍增长。美国2016年的出境自驾游比例为46%,意味着将近一半的美国人到国外游玩时会选择租车的方式,日本的这个数字也将近40%。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对比,中国的出境自驾游行业还有非常大的潜力。如何看待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张毅:短期内,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变化不大。前不久,百度的李彦宏通过无人驾驶去开会,结果受到交警的处罚,其中质疑的声音非常多。无人驾驶最关键是立法,美国要通过立法去实现无人驾驶的推广其实是挺难的,而在中国,执行力可能相对较强。谷俊丽:目前,辅助驾驶已经基本能够实现产品落地,帮助改善人们的生活。而全自动无人驾驶,是特定场景下的运用,限定会相对较窄。如今有部分传统车厂通过在车上安装传感器,使汽车“有眼睛”,增加辅助性的警告环节来协助人们开车。以传统的人脸识别或者图片识别为例,90%的精度已经能超越传统的算法了,但是汽车出行要满足安全车规,就是意味着精度要达到99.999%。截止到今天,所有的技术依然解决不了L4(高度自动化)、L5(完全自动化),所有专家聚集起来利用所有算法也解决不了L5的问题,这是算法的创新和人工智能研发的过程。希望大家给予技术成长的空间,技术演进到一定程度将会出现新产品为大家服务。无人驾驶技术核心是什么?谷俊丽:虽然无人驾驶是根据算法驱动的核心技术来定义的产品,但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门实践科学。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中最具挑战性的应用,最终一定是要完成可落地、可生长的无人驾驶部署方案。其中,可落地是指真车从实验室走出实际运用中,可生长则是把反馈收集重新定义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创新,这是一个循环迭代的过程。互联网汽车是一个完全数字化的产品,如果是传统的机械汽车,维修要开到4S店,互联网汽车可以进行软件的空中升级。如果在汽车上能实现这点,这就是快速迭代的关键核心途径。发展无人驾驶技术要抓住以下关键要素。第一点是数据,在真实的物理世界中,任何科学家都没有建立模型,要通过传感器把真实数据搬上云端,这是算法演进的基石。第二点是AI算法,这是发展的核心,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升级,才能实现智能化。最后,尽管算法非常厉害,如果不能运用到车辆上也是徒劳,车是一个嵌入式的环境,需要有像云端这样非常奢侈的计算能力。目前,无人驾驶技术的痛点也是围绕这三个因素,需要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如何?岳腾: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主要面对两种客户,在限排城市主要的销售对象是用户;在不限排的城市,大多数是卖给B端(商家),很少卖给C端(用户)。新能源汽车还未完全推广给民众,主要是因为价格高、续航里程短、充电困难、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新能源汽车有那么多的痛点,企业如果想让用户买单,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需要企业不断地结合上下游设施来共同推进。郑成俊:目前,出境自驾游的车辆还是以燃油车为主,新能源汽车的租赁较少。不过,在瑞士有一条新能源汽车的自驾游线路,每隔一段路程就会设立充电桩,纯电动车在这条线路上行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现在越来越多国家在完善充电桩的基础建设,同时也在大力推动电动车和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张毅:未来3—5年内,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会非常快,大概有30%-40%的增幅。近日,工信部对新能源汽车的规划很有道理。如何缩小我国汽车行业与他国间的差距,另开赛道是有机会的。未来,新能源汽车会有很大的改变。智能出行如何影响环保?郑成俊:在境外租车这块,我们目前在跟部分国家的旅游局、环保部门建立合作项目,以推动更多中国用户选择清洁能源汽车。租车平台可以通过打折或者规则引导更多用户使用清洁能源汽车,为环保做出一份贡献。朱波:从短期来看,推动智能出行要重新改造道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不过今天的一切投资都是值得的。从长远来看,在未来10—20年内,智能出行对环境是有保护作用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使道路更加顺畅,减少电耗等资源损耗,对环境是有好处的。我对智能出行非常乐观,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车辆共享等会给未来的环境优化带来很大改善。圆桌嘉宾:艾媒咨询集团CEO张毅小鹏汽车副总裁谷俊丽追梦者基金&创新谷创始人朱波租租车副总裁郑成俊盼达用车副总裁岳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