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放弃读博需要勇气!Science盘点2019年科学家写的顶级文章其有私焉

放弃读博需要勇气!Science盘点2019年科学家写的顶级文章

【新智元导读】近日,Science整理了2019年“Working Life”专栏中最受欢迎的10篇文章,从劝博士们多休息到劝放弃读博,从劝科学家们多喝咖啡到劝审稿人不要对非英语母语者无礼。关于学术和职业生涯中的种种问题,你会从中找到答案。戳右边链接上 新智元小程序 了解更多!Science有一个板块叫“Working Life”,专门聚焦科学家们在追求职业生涯时面临的个人和专业挑战。近日,Science整理了2019年这个板块最受欢迎的10篇文章:《为什么科学家应该多喝点咖啡》:Vivienne Tam认为,对于研究生来说,留出时间与同龄人闲聊很重要。《我如何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教书》:Sally Hoskins反思了她在大学教授生涯中如何挑战学生超越现实的思维。《委员会成员不应该期望博士生提供咖啡和糕点》:Kate Bredbenner写道,论文答辩和委员会会议的压力很大,你还期望我带食物来?《审稿人,请不要对非英语母语者无礼》:提出了在同行评审过程中提供建设性、尊重性反馈的三个原则。《我的第一个博士后职位是一场灾难,这是我学到的》:Victor Wong写到,他应该放弃自己的第一个博士后,尽快离开。《在学术界,努力工作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休息一下也是很应该的》:Mattias Bjrnmalm反思了为什么花时间休假很重要。《我是如何成为一个掠夺性出版商的牺牲品的》:Alan Chambers讲述了一封电子邮件和出版压力如何使他误入歧途。《会议报销政策使学术界的包容性降低》:Jessica Sagers认为,必须从个人账户中预先支付会议费用对早期研究人员构成了沉重负担。《放弃博士学位需要勇气,这并不意味着学术成功之路已经走到尽头》:Hendrik Huthoff写道,离开他的第一个博士项目是他所做过的最重要的专业决定之一。《作为一名在高校工作的母亲,我如何放下内疚》:Ashley Stenzel意识到她的女儿从她对高等教育的追求中受益匪浅。这些文章对于在学术圈的朋友来说很有参考价值,接下来,新智元将和大家分享其中3篇(1、5、9)和学业相关的文章。为什么科学家应该多喝点咖啡?科研不易,需要闲谈来疏解你以为喝咖啡只是为了让头脑清醒吗?在欧洲,“coffee break”是工作生活中的一个仪式,大家利用“coffee break”闲谈,但往往聊着聊着就会变成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下面是作者分享的自己的经历:我一直听到这种刻板印象:北美人重视独立性,而欧洲人则重视团结。但直到2个月前,我离开加拿大的博士实验室,在法国的一个实验室工作了4个月,我才完全明白这一点。在我去法国实验室的第一天,一位坐我对面的博士生Pierre拍拍我的肩膀问:“咖啡?”我点点头,跟着他走到走廊上的休息室,其他研究生也在那里。一位学生为我冲了一杯意式浓缩咖啡,比我平时的美式咖啡浓五倍。牛奶和糖都找不到了。于是我坐在那里,小心翼翼地啜着苦涩的液体,周围萦绕着闲聊的声音。轻松的氛围和社区意识与我在加拿大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在回想起来,我意识到我们错过了多少。研究人员需要社区,因为好的想法不仅仅来自于阅读文献和深入思考;从他人或许想法很有帮助,特别是在一个没有威胁的环境中。拥有一个分享研究生生活中的日常起起落落的场所也很有帮助。你怎么知道你不是唯一一个患有焦虑和冒名顶替综合症的人?如果早知道,我两年前就可以用这种方式了。9个月来,我一直在努力弄清楚为什么我不能复制另一项研究的结果。我担心我的协议有问题,所以我熬夜看论文,梳理他们的方法。我的顾问很支持我,但我不想太麻烦她。我也不敢向我实验室的小伙伴们求助,因为他们有自己的项目要操心。最后,我和我的老板决定改变我们的工作重心。不过在那时,我已经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失败了,因为我不够聪明,搞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我犯了一些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的低级错误。“coffee break”能解决我所有的问题吗?可能不会。但是我认为与同龄人分享我的感受和挫败感会有所帮助。他们可能对我该采取什么步骤走出研究困境有见解,他们也可能分享自己的挫折经历。在法国的这段经历告诉我,创造一个空间来讨论实验室生活中的失败、无法理解的数据和自己遇到的困难是很重要的。对于“coffee break”并非常态的地方,我认为研究生应该多与同龄人接触,邀请他们一起喝咖啡或聚在一起吃午饭,这是我打算回加拿大要做的事。科学家的一生可能会感到孤立,但是当你与一个能够激励你的社区建立联系时,孤立感就少了。见势不妙不要死扛,及时退出止损并不丢人三年前的一天,我正在实验室分析数据,管理员走进实验室递给我一封信,我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学校有必要对你的博士后职位进行裁员。”我的同事们都默默打开了自己的信,内容基本都是一样的。尽管我之前知道我们的实验室正在接受调查,但是我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饭碗不保的危险,这个消息震惊了我们所有人。我下个月的房租怎么交?以后的实验怎么做?我的研究生涯就这么完了?三年前,我满怀热情地开始了我的博士后工作,我很高兴能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工作。不过这份热情并没有持续太久,不久以后实验室就出现了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多年来,我的主管一直在因实验室与小鼠的合作而收到违反动物保护管理部门的警告。在我在职期间,这些警告更加频繁,一度堆积如山,有时我们不得不暂停实验。最终,我们的研究经费被完全切断,实验室也关闭了。我最终成功收拾心情,整理精神,开始了第二段博士后生涯。现在,我回到了实验室进行自己喜欢的研究,很高兴我能坚持下来。但是回想一下,我真希望我没有在第一个博士后实验室浪费那么多时间,应该早点辞职,继续前进。对于可能处于类似情况的其他人,我这里有一些避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建议。不要被盲目的热情所蒙蔽。热情和动力是科学事业的关键要素。但是,如果被这种热情蒙蔽了双眼,以至于看不到明显的危险信号时,这种热情可能就会成为问题。我曾经强烈希望找到可以逆转听力损失的治疗方法,这种希望让我将实验室出现的严重问题错误地视作前进道路上的“小小颠簸”。如果我能更加客观,就会意识到那些“小颠簸”实际上是成功的巨大障碍。重视周围的人事动态。沟通协作和团队合作在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孤军奋战。我一度被热情冲昏头脑,无视与我的主管之间关于实验室问题的坦率沟通。回想起来,这是一个明显的危险信号。“我真希望自己没有在第一个博士后实验室浪费这么多时间。”不要被恐惧所困。我很担心,如果我在博士后期间无法发表论文,以后就没人会雇用我。这就是我坚持不下去的实验室的原因之一。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尽管被裁后要找到新的职位并不容易,但我对所发生的事情保持透明,并充满信心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帮助我摆脱博士后困境的一件事是回顾过去的成就,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专心做好自己。当出现问题时,不要进行毫无意义的挣扎。相反,要盘算好自己的处境,并决定最适合决定。写下现在的工作的利弊;检查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自己最信赖的导师、同事、朋友和家人谈谈。一路走来,最好戒烟。不要等到“最后一刻”。不要在恶劣的环境中浪费时间。在我的第一个博士后实验室的三年中,有很多次我应该退出,但我都在坚持,希望情况会有所改善,结果我被裁了。记住,你的生活不是游戏。不要非要等到被“三振出局”的那一刻。逃避可耻但有用:离开不合适的博士项目是我做过的最重要的职业决定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如果多喝咖啡也不能解决问题,放弃读博或许是一种选择。放弃博士学位需要勇气,但并不意味着通往学术成功的道路已经结束。Hendrik Huthoff是德国耶拿大学微生物传播学院的教务主任,他说,离开他的第一个博士项目是他做出的最重要的职业决定之一。Hendrik Huthoff以第一人称在Science专栏上讲述了他的经历:“我退出了我的第一个博士学位!”我叫道。在第一次参加博士生招募委员会会议时,我担任研究生院的经理才几个月。我和教员们正在讨论我们面试过的候选人。其中一位候选人没有隐藏这样一个事实,即她希望离开目前的博士职位,加入我们的项目,而一些教师担心这可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表明她缺乏承诺。我认为,做出这样的决定并非轻率之举,而且视情况而定,这可以表明她的性格坚强,而不是失败。我本来没打算提起我的个人经历,但感觉是时候了。20年前,我满怀热情地在一位著名教授的实验室里开始了自己的博士之旅。但实验室文化从一开始就很糟糕。默认模式似乎是不管出了什么问题都要怪到新人头上。我因为弄坏了一件从未用过的设备而被训斥——还有几次是没有正当理由的。我试着专注于手头的工作。在3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早上我都要鼓足了所有的动力来给自己打气,但是每天晚上回家的时候我都感到筋疲力尽。我想知道我是否只是不够坚强。毕竟,在科学的前沿工作肯定是要求很高的。我向朋友和家人倾诉,他们都善意地告诉我,我所经历的挑战只是从本科生向学术独立的正常过渡。现在看来很明显,但当时我看不清的是:实验室的条件不可接受。一天晚上,在结束一次又一次的争吵后的回家途中,我本以为自己脸颊有点痒,结果却发现是泪水从脸上滑落。那时,我知道我受够了。经过一夜无眠,我违背了别人“更好”的判断,立即宣布离开。临走时,我感谢了一位同事的支持。“这很勇敢,”他说。几个月后,我得知他也辞职了。我还得知在我走后,新的博士生也在实验室工作了一年后,因为太累离开了。我做着琐碎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不确定前进的方向。我仍然对研究感兴趣,但是我的热情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我感觉自己就像被损坏的商品一样,已经全无价值。我那样走了以后,谁还会再接受我做博士生呢?我申请过另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但没有成功。尽管我不能说这是因为我的工作记录有污点,还是因为我的心已经不在那里了。我很幸运。我以前的硕士生导师帮助了我,并为我安排了一个协作实验室研究助理的职位。我接受了这个机会,并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遇到了一群乐于助人的同事,一位热情的负责人,帮助我恢复了对研究的热情。与此同时,我的硕士生导师被批准接收我攻读博士学位。我得到了第二次机会。我继续获得了博士学位,完成了博士后研究,成为一名讲师,并在进入现在的岗位之前经营了自己的实验室。在那次招聘会上,有人提到我们候选人所在部门的一位前首席研究员最近在附近的一家研究机构任职。巧的是,我几天前才遇到他。委员会同意我去和他联系,问他那个学生是否有正当理由离开那个部门。他的回答是:“我认为这很有可能。”退出了我的第一个博士项目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决定。做出如此艰难决定的年轻学者,他们的决心应该更多地被认可。

哀之末也

想要去德国留学读法律,这些你一定要知道

很多打算攻读法律专业的同学,对于德国情有独钟,今天智课选校帝就为大家重点介绍一下德国的法律专业,同学们可以参考借鉴一下。一、德国法律概况作为大陆法系民法的两个最重要的发源之一,德国民法典在具体制度中别具一格:1.德国民法典高度体系化。制定了规定民法一般原则的总则编,内容包括民事主体和法律行为制度,并且在分则各编中都有一个小总则,规定该分则的基本原则和制度。2.德国民法典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创建了法律行为这一重要制度。法律行为是由债权行为提取出来,但是适用于所有力图产生法律效果的表意行为。法律行为制度包括行为人能力、效力、条件等,普遍适用于债权、物权、身份等各行为。3.德国民法典突出了对于权利行使的限制。例如在“财产及对于所有权的各种限制”中规定了用益物权、地役权等各种权利对所有权行使的限制。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德国教授Hans Dolle提出的德国在法学上的七大发现:1.关于代理权及其基础关系理论2.关于缔约过失理论3.关于形成权理论4.关于法律上双重效果理论5.关于法律行为基础丧失理论6.关于国际私法法律关系本座说理论7.关于国际私法定性问题理论 二、名校介绍两个排名第一的大学中,海德堡大学法律专业在研究方面得分最高,而弗莱堡大学则以教学见长,总分上两所大学不分上下。法律专业排名靠前的大学研究和教学重点也各有特色,其中慕尼黑大学以知识产权和竞争法为重点,而海德堡大学则更注重律师和法官等法律人材的培养,欧洲法的研究也是海大重点。明斯特大学和科隆大学都以媒体法为重点之一,柏林洪堡大学的德国和欧洲经济法,波恩大学的欧洲和国际家庭法也是各自的重点。德国大学法律专业申请比较多的学校是: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明斯特大学,科隆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波恩大学排名中游大学奥格斯堡大学,拜罗依特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比勒菲尔德大学,杜塞尔多夫大学,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哥廷根大学,格莱福斯瓦尔德(Greifswald)大学,汉堡(BLS),汉堡大学,耶拿大学,基尔大学,康斯坦茨大学,美茵茨大学,曼海姆大学,奥斯纳不吕肯大学,帕骚大学,雷根斯堡大学,萨尔不吕肯大学,特里尔大学,图宾根大学,维尔茨堡大学。 三、课程设置▲硕士阶段为两个学期,可以冬季或者夏季学期入学,授课语言为德语,申请基本条件为四年制法学专业毕业▲本科阶段在民法、公共法、刑法等模块需要各修满20学分以上的课程。申请须知截止时间:冬季学期4月15日止,夏季学期10月15日止语言要求:通过德福考试达到TDN4申请时可以预先递交A1级别德语证书 四、发展前景德国传统的法律专业和医学一样为国考制度,所以外国留学生想去德国读法律专业的研究生一般都会直接选择LL.M.,好申请也好毕业。LL.M.毕业后有可能转博士,但不能在德国从事律师相关职业。可以找实习,但需要推荐信,会比较困难。回国的话可以进律所,比较适合未来想在德国读法学博士的学生。以上是智课选校帝为你整理的出国留学干货,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关注智课选校帝。

神枪手

国学大师林语堂:年轻过,落魄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林语堂在哈佛读书一年,各科成绩都是A,但是留美学生监督施秉元却取消了他的助学金,这令他的生活极为窘迫。他曾两次发电报向胡适求助,胡适曾和他约定,学成后要他到北大来执教,因此每次收到电报,都汇给他一千美金,累计汇款两千,解了他的生活问题。回国后他拜访北大校长蒋梦麟,感谢北大在他留学时提供的经济援助,蒋梦麟颇感意外,这才知道那笔钱是胡适私人掏的腰包,这令他感动极了。林语堂在美国的另一件事是廖翠凤的急性盲肠炎又发作了,林语堂赶紧将妻子送到一所天主教医院。他认为割盲肠是个简单的小手术,所以妻子进了手术室,他就坐在外面看一册《盎格鲁撒克逊文字的文法》,时间过了很久,他才意识到手术时间未免过长。事后他调侃:“他一定是把我太太的内脏仔细搜索了三个钟头,一定以为这是观察中国妇女脏器的好机会。”手术并不完美,发生了感染,不得不二次开刀,一下子把钱花光了。以至于有一周,他不得不用一罐老人牌麦片维持生活,后来妻兄汇来一千美金,这才又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二次手术后,波士顿下了一场大雪,林语堂借了一辆马拉雪橇,将妻子接回了寓所。为着她的康复,他快乐极了,着实庆祝了一番。林语堂林语堂在哈佛大学念了一年,便申请去德国的耶拿大学读莎士比亚戏剧课程。到欧洲后他也开心极了,不但去观览了大文豪歌德的故居,还与廖翠凤到布鲁塞尔、布拉格,以及法国罗亚尔河流域旅行。那些旧式的古城堡、狭窄的街道、风格浑厚的大教堂都令他产生思古之幽情。他怀想着歌德怎样写诗、席勒怎样使用老式淋浴设备,一切的一切都像诗一般,充满了罗曼蒂克。他说:“我对一切古老的东西,古老的风俗、衣着、语言,都极其爱好,极其着迷。”在德国期间,林语堂的房东是一个美艳的寡妇。她曾把自己写的诗拿给林语堂看,还将自己的情史讲给林语堂听,并存心勾引他,林语堂都置若罔闻。有一次,林语堂从她门前经过,她似乎要昏厥过去了,要求林语堂把她扶回床上。林语堂立刻大声喊“翠凤”,叫妻子来帮忙。房东太太一听,立刻苏醒过来了。林语堂在耶拿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这时德国发生了经济危机,马克贬值,他们打工积攒的钱也不够用了,廖翠凤不得不把母亲给自己的嫁妆,包括一些首饰变卖了换钱,购买生活用品。外国人不懂玉器,不肯付以高价,她的首饰都贱卖了,这令她非常难过。林语堂总是安慰她说:“凤,以后我挣了钱再买给你。”廖翠凤其实并不计较这些,她心疼的是那些首饰是母亲给她的念想。林语堂林语堂在莱比锡大学求学时,廖翠凤正好怀孕了。他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德国人,因此提前买好了船票,只等博士论文一通过,立刻动身回国。他平时读书肯用功,又抱着六十分及格的态度,向来不把考试当一回事,倒是廖翠凤十分紧张,怕考试不能通过,他拿不到学位。博士论文答辩的当日,林语堂从一个教授的办公室到另一个教授的办公室,分别应答。怀有身孕的廖翠凤站在门外等候,简直是望眼欲穿。将近十二点,林语堂才晃悠悠地出来,廖着急地问道:“考过了吗?”林语堂嘻嘻一笑说:“合格了。”廖翠凤喜上眉梢,在大街上就激动地给了他一个吻。至此,林语堂获得了语言学博士学位,他的留学生涯也结束了。回国后,林语堂曾在多所大学任教,但真正让他驰名中外的还是他的文学创作。1936年,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了《吾国与吾民》,该书在美国的约翰·黛公司出版后立刻登上了畅销榜,在美国出版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生活的艺术》出版后,曾连续52个星期雄踞畅销榜首,成为全美畅销书的冠军,在美国印行超过40版,并被翻译为法、德、意、荷兰、丹麦、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等十余国的文字,从而使其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一位美国的书评家曾说:“读完这本书之后,令我想跑到唐人街,每遇见一个中国人便向他深鞠躬。”作品为林语堂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但也惹来不少麻烦。廖翠凤林语堂巴西有位富婆是林语堂的粉丝,她将一匹名贵的马取名为“林语堂”,还将此马相赠。后来这匹马参加比赛,报纸纷纷用大号字体的标题刊载文章“林语堂参加竞赛”;赛后这匹马未获得名次,报纸又刊文“林语堂未能夺冠”,读者们都记住了那匹名落孙山的马,冠军反而无人关注。有人将此事告诉林语堂,一向推崇幽默的他也啼笑皆非,连说“不幽默”。还有一次,林语堂带着家人在河面上划船,一个女粉丝看见了他,立刻全裸,并跳进河里游了过去,大有与偶像“坦诚相见”的意思,吓得林语堂加紧划桨,落荒而逃。比之以上粉丝们的奇葩行为,林语堂在夏威夷遇到的中国粉丝的热情程度一点儿也不逊色。1936年8月,林语堂携家人赴美,船中途在夏威夷停靠一天。他准备与家人好好去岛上游览一下,一下船却发现一大群人举着长条横幅,上面用中文写着“欢迎林语堂”。他还未站稳脚跟,就被一大群记者包围了,镁光灯闪成了一片,直晃得人睁不开眼睛。热情的粉丝们人人手捧花环,冲上来就往他们的脖子上套,林语堂夫妇的脖子上各自戴了七八个花环,三个女儿也差不多是同等待遇。廖翠凤林语堂林语堂尚在晕头转向,又被人群簇拥着去吃夏威夷特色的大餐,餐后还观看了当地的草裙舞和海底世界。直到告别时,他才有机会向其中一个首领模样的人询问身份。那个人一阵错愕,随即大笑,他告诉林语堂,他们是南洋华侨,因为崇拜他,听说他到夏威夷落脚,因此举行了这场欢迎会。林语堂赶紧致谢,随后回到船上,发现热心的同胞们还送了一件礼物,那是一只已经烹调熟了的足足超过一尺大的大号螃蟹。廖翠凤和女儿们吃不惯生鱼片,虽然参加了欢迎会却空着肚子,看到这只螃蟹乐开了花,叫林语堂赶紧打开。林语堂手持一柄小锤子,敲打了半天,愣是对这只螃蟹没辙。还是夫人干脆,拎起来用船舱的衣柜门夹住,用力一挤,螃蟹壳果然碎了,但衣柜的门轴也掉了下来。一家人哈哈大笑,大快朵颐,不亦悦乎。全家福

彼不得梦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考试成神之路

“2020年的高考实在是历史性的一届!”这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在7月举行的全国高考。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这届考生经历了线上教学、高考延期,以及极端天气的“挑战”,但如今胜利在望。迄今,全国超半数省份的高考已经结束,还有一半省份的考生即将迎来寒窗十余年来的最大“解放”。一个“苦”字,恐怕可以概括历来关于考试的记录。古人的考试条件极差,考试如同鬼门关走一遭。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经历周期长达数十年,从来不易。即便在当下,高压之下的精神之苦仍是考试的必由之路。在一份民国时期清华的考卷中,一位学生在试卷下面这样写道:“我上定清华了,取不取由你,我相信我没有什么错误,即使有些错误,你们替我改正一下就可以得满分了。”面对考试,这样的自信和凛然不是谁都有。老舍先生说:“考而不死是为神”,又戏谑“考试制度是一切制度里最好的,它能把人支使得不像人了。”不过,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而教育结果的检验和人才的选拔,就需要考试。在今天的文章中,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宏超为我们梳理了科举以来的种种考试趣闻:考场历险记、作弊中的魔道斗法、考官的酸甜苦辣、考试的是与非……考而不死,一定会有大学的老师们及未知的难题在前面等着打击你。而落第者,也应该积极面对未来的路,锻就良好心态。愿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撰文 | 王宏超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我当年博士毕业后,特地和几位同学去喝酒庆祝了一番。老舍先生说:“考而不死是为神”,读过博士,算是经历过了学历教育中的所有考试。晚明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在比较中西学制时说,中国的进士“相当于我们的博士学位”(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第41页)。而《儒林外史》中的浦墨卿说:“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这么说来,读书至博士毕业,就真的算是“了局”了。二十几年寒窗,而今有了“封神”的资格,怎能不让人自豪一番:被考死的自然无须用提。假若考而不死,你放胆活下去吧,这已明明告诉你,你是十世童男转生。(老舍:《考而不死是为神》,《论语》第44期,1934年7月1日)我虽“考而不死”,但对“转生”、“成神”倒是没什么感觉,而是对老舍先生另一句话心有戚戚焉:“考试制度是一切制度里最好的,它能把人支使得不像人了。”(老舍《考而不死是为神》)考试尽管或有喜剧的结局,但其过程常是惊心动魄,让人心有余悸。1考场历险记历来关于考试的记录,用一个字就能概括:苦。首先是读书之苦,且不说民间所熟知的“头悬梁,锥刺股”的“励志”表率,古代还流行有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之类的故事。《晋书·车胤传》曰:东晋车胤幼时“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以萤火虫照明或用雪映照发光来读书,除了说明家贫之外,亦可见读书过程之艰苦。北宋诗人晁冲之有诗曰:“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彻夜苦读,烦闷无比,穷书生们在漫漫长夜读书之余,就编一些鬼狐故事打发苦日子(康笑菲著,姚政志译:《说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中国女狐、女鬼故事盛行,大概就与书生们枯寂烦闷的读书生活有关。其次是考试过程之苦。如今学校基础设施较之以前好了很多,就算学校条件稍差的,考场也尽量选择条件最好的教室,几能比肩领导们的办公室,考试过程总不至于太艰苦。而古人考试的条件很差,考试如同鬼门关走一遭,当场考死的真不在少数。古代考场有多种称呼,如贡院、试院、科场、矮屋等,还有一个名字叫棘闱。“棘闱”本是楚国一个小地名,但后来为防止科场内外串通,乃用荆棘围护起来,后渐成为科场的别称,棘闱也成了一个独特的空间意象。(张延昭著:《人在棘闱:作为“行动”的科举及其心态揭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关试之日,皆严设兵卫,荐棘围之。”(《册府元龟》贡举部·条制二)如北京贡院,有号房57排,9064间,每排用《千字文》一字为名。每间号房高约六尺,深四尺,宽三尺。东西墙体留有数个砖缝,中间可以放置木板,白天把木板上下、左右错开放置,上面为桌子,下面为凳子。晚上把木板都移到下层,并在一起,作为卧榻。西德尼·D.甘Sidney David Gamble)1919年在南京所拍摄的江南贡院,规模巨大。考试当日,考生黎明点名,解发脱衣,进行搜检。携带笔墨、卧具、蜡烛、食物等进入号房,考试、吃饭、睡觉都在此局促狭小的空间。号房条件极差,且看时人的描述:尘封急欲寻笤帚,瓦漏还须盖网油。敲紧竹钉排雁翅,浓熏艾把避蜒蚰。粉墙靠背衣裳白,脚板悬空露水稠。梦扰不宁听鼻息,夜深假寐数更筹。若逢久雨泥相伴,偶遇狂风烛易流。时暖那堪添黝闷,阴寒何处觅衾稠。传题静候鸡三唱,待旦还看月一钩。(《浙江乡闱诗》,见清代缪艮编《梦笔生花文章游戏》,第二编卷三,大达图书供应社,1935年。)以往的考试不像今日这般要固定好座位,所以在考前占据一个好位置很重要。考生为了能在号舍内找到一个好位置,在允许进场时,“突入” 棘围,入场因需携带着各种生活和考试用具,可以想见,那种情形,宛如灾难大片中洪水来临前抢着挤最后一艘船一般。所以考试的恐怖剧在开考之初就进入了高潮:试之日,见八百人尽手携脂烛水炭,洎朝晡餐器,或荷于肩,或提于席,为吏胥纵慢声大呼其名氏,试者突入,棘围重重,乃分坐庑下,寒馀雪飞,单席在地。呜呼!唐虞辟门,三代贡士,未有此慢易者也。([唐]舒元舆:《上论贡士书》,《全唐文》卷七二七)考场局促,士子进入后拥挤不堪,竟至会发生踩踏,伤人命的事件。1253年南宋临安科考时,考场内“蹂践而死者十有七人,省试亦伤一人。”(《湖海新闻》,转自张延昭著:《人在棘闱:作为“行动”的科举及其心态揭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88页)西德尼·D.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918年在开封所拍摄的河南贡院号舍,当时残存号舍10009间。历来考场秩序难以维持,所以官府常会派兵来维护秩序,民国时期也不例外:会考一点不稀奇,奇的是太重视我们这般毛学生,考场中居然派有数十名带大刀挂步枪的哥儿们助威,名叫什么保护!(姚团丝:《天津会考试场小景》,《时代漫画》,第28期,1936年)社会局长亲临参观,据某同学云其文思即为一声“立正”而停止。姚团丝:《天津会考试场小景》(之一),《时代漫画》,第28期,1936年。乡试多在农历八月,故称“秋闱”,八月天气尚热,中暑得病经常有之。厕所就在每排号房尾部,酷热之中,加上臭气熏天,对于临近厕所的考生(临近厕所的号房被称为“臭号”)其遭遇可以想见。光绪年间有一位倒霉的考生,就不幸分到了“臭号”:一号之中,分数十间,一间坐一考生,极底则为厕所。坐近厕所者,谓之“臭号”,第一场犹可,第二场则秽气远播,实不可耐,以考生贪近便,大小解不必皆至厕中也。余丁酉科二场,坐臭号,天气郁蒸,竟至发病。曳白[即白卷——引者注]而出。又有与炊爨之地相对者,臼“火号”,烟熏火炙,亦不可耐。(《科场回忆录》,转自郭齐家著:《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56页)或有人会建议把厕所修建得远一点,这实在是小瞧了作困兽斗的考生们的聪明才智,就有人利用上厕所来作弊。吴敬梓《儒林外史》就讲到一件事:见那些童生也有代笔的,也有传递的。大家丢纸团,掠砖头,挤眉弄眼,无所不为。到了抡粉汤、包子的时候,大家推成一团、跌成一块。鲍廷玺看不上眼。有一个童生推着出恭,走到察院土墙跟前,把土墙挖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被鲍廷玺看见,要采他过来见太爷。鲍文卿拦住道:“这是我小儿不知世事。相公,你一个正经读书人,快归号里去做文章。倘若太爷看见了,就不便了。”忙拾起些土来,把那洞补好,把那个童生送进号去。会试多在农历二月,故称“春闱”,这时天气尚冷,贡院为防考生作弊,往往规定衣饰简洁、携物简单,如须着单层鞋袜,毡毯无里子等,身穿薄衣单鞋,坐在号房里考试,其情形可想而知。明英宗天顺七年,因天气寒冷,巡逻的士兵生火取暖,引发火灾,号房的门是要锁上的,所以考生无法逃脱,竟有九十余人被烧死。穷酸书生在此寒冷之所,蜷缩数日,能捡回一条命,就算是走好运了,哪还管什么考中考不中。号房中的考生。科场确乎不是什么好的所在,条件较之今日,何啻千里之遥。考场条件差,有时候竟然还喝不到水,口渴难耐,只能喝墨水了: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供帐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至试学究,则悉徹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其吻。([宋]范镇撰,汝沛点校:《东斋记事》,中华书局,1980年第8-9页)难怪说读书人肚子里都有几滴墨水。在学生休息处的草棚中——大似南京茶馆。姚团丝:《天津会考试场小景》(之一),《时代漫画》,第28期,1936年。穷书生也有幸运的时候,雍正元年皇帝登基,诏开恩科,皇帝特意交待:今年殿试,天气已寒,诸贡士着在太和殿内两旁对策,再传谕总管太监,多置火炉,使殿内和暖,诸贡士得尽心作文写卷。(《皇朝通考》卷四九)看来皇帝最懂文人,拉拢时添把火就能让历尽冰冷考场的士子感激涕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历代在艰苦环境中苦读的穷学生,多会以此作为精神的支撑和日后发达后的实际追求。相传此诗为宋真宗所作,这种鼓励算得上简单粗暴,但皇帝洵非凡物,深知如何网罗人才,这种鼓励其实最见效果。只是一些固守清高的书生对此喋喋不休:“如此训,则其所养成者,皆骄佚淫侈、残民蠹国之人。使在位者皆若人,丧无日矣,而乃以为帝王之劝学,悲夫!”([明]高拱撰:《本语》,见流水点校《高拱论著四种》,中华书局,1993年,第60页)荆棘围护考场,终于不用担心仇敌打将进来,影响考试,但也难保考场内没有嫉妒的对手来干扰你:二秀才俱《春秋》有名,相善。秋试前夕,同榻。一生俟睡熟,密取彼生誊真之笔,悉嚼去其颖。明日抽用已尽秃,大惊。取起草者姑代,则湿滥如帚;乞诸邻,又皆坚拒。恸哭,欲弃卷出。([明]朱国祯撰,王根林校点:《涌幢小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因为要连续考试数日,有人难耐寂寞,会携带一些消遣用具。有些考生竟会带着锣鼓入场,白天考试,晚上则锣鼓喧天。同治年间顺天乡试时,文场比戏场无杂乱,丝竹金革,即大锣大鼓亦有携带入场者。月明之下,登屋高呼,各招其旧相识,无论东西场号舍远近,闻声响应,栅门尽行踏坏。各携所带来乐器,群分类聚,西班南班,纷然开场。多于号舍顶上作会所,唱有远胜于优伶者。到恰好处,直有多人叫好,齐声呼喝,屋瓦皆震。策艺虽未完卷,只得将笔墨收拾,俟明日再作。甫黎明,场门即大开,交卷者异常拥挤,甚有去至公堂尚远,忙不及待,以卷裹砖石遥掷之者。盖缘每乡试,人辄逾万,大小公馆恶少多以监生下场,平日并不读书,徒趁热闹而已。其真正应试者,亦混其中,好丑莫辨也。(徐一士著,张继红点校:《近代笔记过眼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5-46页)哪怕是顺利完成了考试,交了考卷,考生的考场历险也难说结束。比如说,你的试卷会在你眼前莫名消失:范春,会稽人,有文学。嘉靖己卯场中,誊真完毕,手试卷自校,得意甚,谓可取解元。忽飙风骤攫去,凌空莫知所之。投笔墨,叹息而出。([明]朱国祯撰,王根林校点:《涌幢小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清代考场亦有一例奇事:辛卯正科,江南场中状元新号,有某旗生于誊正首艺后,不知如何,将杯中之茶泼翻卷上,一时惊慌失措,遂将卷子晒诸矮屋之上,适一鹰振翅而过,摄至空中,几如纸鸢之临空飞舞,既而四五鹰互相争夺,将卷撕破。(转自张延昭著:《人在棘闱》,第234页)真难以用正常逻辑来解释了。考试痛苦,因考而死并非天方夜谭,中国如此,西方亦然。1751年,一位叫闞伯兰(Richard Cumberland)的人参加考试,事后回忆说:考试延期那样的好事,我是从来也轮不到的。我就像一个被选中的靶子,一直坐在桌子边上,忍受着无休无止的问答。好容易撑到考试结束,我马上赶回家,面如死灰,把父母给吓坏了。之后我就得了风湿热病,整整六个月命悬一线。([美]威廉·克拉克(William Clark)著,徐震宇译:《象牙塔的变迁:学术卡里斯玛与研究性大学的起源》,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28页)考试中要承受的最大痛苦乃是精神之苦。古代科举,现代高考,其周期历经十数年,让人的精神长时间处于高度压力之下,就此意义来说,“考而不死是为神”也是对的。邓嗣禹先生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说:考试劳碌过甚,必易于头昏目眩;得失之念过重,必易于神经错乱,由是梦也,狐也,鬼也,幻象也,冤家也,以致种种迷信,种种无稽之谈,皆从之而起,而安身立命之说,亦从之而生。(邓嗣禹著:《中国考试制度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269页)明清时期扶乩流行,原因之一就是读书人在考前扶乩问考题,有关记载史不绝书,也不断有人声称问试题成功:邓端若少时传得召紫姑咒,而所致皆仙女,喜作诗。绍兴甲子岁,科举将开之前,在家塾与数客会食,或请邀问试闱题目者,诵咒才毕,仙已至,乃尽诚叩之。答云:“经义赋论,吾悉知之,然天机严秘,不容轻泄,姑为预言省诗题,慰诸君意。”于是大书“秋风生桂枝”五字。客皆不信。已而果然。(《夷坚志》(卷四十三))扶乩问题目就如时下许多学生会在高考前去寺庙烧香拜佛,这既是心理压力的体现,也是对心理压力的疏导。精神压力越大,中第后的喜悦就越大,唐诗人孟郊《登科后》一诗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最为形象的是《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由喜而疯的经典描写。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落第者的精神亦会遭受巨大的刺激。据说有八十多岁的老秀才命丧考场,也有像孔乙己这般困顿而终的。关于读书人应考过程之艰难、困顿和失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七种比喻,至为精妙: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意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入,报条无我,此时神情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聊斋志异·王子安》)入闱似丐、唱名似囚、归号舍似秋末之冷蜂、出场似出笼之病鸟、望报似被絷之猱、失意似饵毒之蝇、重试似破卵之鸠,读书人应试过程中的所有窘状尽在于此了。2作弊中的魔道斗法考试管理中,最难的是防止作弊。自从出现考试,作弊也就开始了,魔道斗法,历经数千年。作弊之法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而防治措施也与时更新。《宋史·选举志》称“举人之弊凡五:曰传义,曰换卷,曰易号,曰卷子出外,曰誊录灭裂。”而最为流行的是怀挟文字,即带小抄。有人专门抄写小抄,以此获利,也有更为专业的,冒充考生进入考场,怀挟文字出售于人。欧阳修曾说:近年举人,公然怀挟文字,皆是小纸细书,抄节甚备。每写一本,笔工获钱二三十千。亦有十数人共敛钱一二百千,雇请一人,虚作举人名目,依例下家状,入科场,只令怀挟文字。入至试院,其程式,则他人代作。事不败,则赖其怀挟,共相传授。事败,则不过扶出一人。既本非应举之人,虽败,别无刑责,而坐获厚利。(《欧阳文忠公集》卷百十一)认明商标,恕不致误——监试人对照片。姚团丝:《天津会考试场小景》(之一),《时代漫画》,第28期,1936年。作弊的花样常会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逻辑与时俱进,比如夹带“或藏于衣帽,或藏于器具,且有藏于亵衣裈裤中者,丧心无耻,至于此极。”(《钦定科场条例》卷三十)所以也无怪乎会出现许多变态的搜查程序了。古人用于作弊的衬衣。民国时期有学生有一个绝佳的发明,把信息写于铅笔上,真是天才:一生将几何物理方程式,皆刻于所用之铅笔上,惟留向外一面无字,监试者未及察觉,亦可谓挖空心思也。(恺翁:《首都大学考试,女生大腿上作弊》,《真理报》,1947年6月24日)还有女生把题目抄在大腿上,让男老师徒呼奈何:(女学生)暑期大考之际,其预抄之暗记,竟多写于大腿之上。迩来男女大中学生,皆着短裤,男教授更不能检查女生之玉腿,明知其弊,只得眼开眼闭。(恺翁:《首都大学考试,女生大腿上作弊》,《真理报》,1947年6月24日)学校里的考试,学生们为了抢占便于作弊的好座位,也是费尽心思:在大学里,几个有远见的学生便在考试以前预先选择地位隐僻的座位,以便考试之用。为避免被他人抢去起见,于是写一个字条贴在择定的座位上,字条上所写的无非是某某于某日某时在此考试,他人不得擅坐等等。这种手续有的在考期前一天办妥,有的简直在考期前一月早已办妥。他们选择座位之用心,真不亚于替他们已故父母择坟穴的风水。若那只位子的风水实在好不过,那末便有许多同样的字条贴在上面。只要考试的时间不冲突,那只位子的许多占据者之间不致发生惨剧。不过有时不讲理的同学看上了那只座位,不管已否有人占定,干脆贴上一张大字条,把许多已在的小字条全盖没了。这样,一幕全武行便难免了。不过这还未算达到争座位之技术的顶点,因为有的学生如果看中了那只座位的话,如果他是绝顶聪明的,他便不客气地把所有大小字条都扯了,而在座位上用刀刻上与字条上同样的字句,这样便比较稳固了。(浑家:《论考试作弊:其方法及是非》,《宇宙风》,1935年第5期)方泂作:《高考一瞥》,《时代漫画》,第29期,1936年8月。防止作弊的措施也是与时更新,如清代的考场纪律,除了一般性的规定外,还增加了不少条件:帽用单毡,袍褂衣裤俱用单层,袜用单毡,鞋用薄底,坐具用毡片,不许携带厚褥,卷袋不得装裹,砚台不得过厚,笔管镂空,水注用瓷,蜡台用锡,单盘空柱,糕饼食物各切开……考篮或竹或柳,编成玲珑格眼,底面如一,毋许携带坐褥。(《大清会典》卷三三)但就“糕饼食物各切开”一条,即能看出,政策的制定者是需要极具想象力的。但有时,学生作弊的手段并不高,监考者却不能分辨出来。有一位高度近视的老师,就把学生的夹带看作是草稿,这位教授实在是一位坚信人本善的道德君子:国立浙大教授潘渊博士,早岁留学英国,得英国伦敦大学心理学博士头衔,并为英国皇家学会之会员。年逾五十,老态龙钟。教法十分守旧,考试非默写讲义不可。一字无误,准得一百分,错一字,扣一分。即“之乎者也”等语助辞,亦不能例外。学生等咸知其脾气,且又觉其眼睛近视可欺,平日上课,听讲者寥寥,一待考试,即抄夹带。某次考期,潘博士把命题范围,告知学生。某生在考试时,把夹带抄好,一上课,即置夹带于试卷下,照样誊写一遍,自然一字无误。甫誊毕,下课铃响。某生心一急,把夹带与卷一并交上。课后始知,连叫糟糕。适为同班之潘博士之女公子听到。[请她]先去父室,为其取出,事成,某生请客。潘公子欣然往取,不料乃父方批阅某生试卷。女公子知已无能为力,遂怏怏退出。某生干急不已,一夜无眠。翌日,潘博士发还试卷,莞尔语同学曰:“你们班里某君,做事实在仔细,考心理,亦起草稿,字迹清秀,无一错误,故得一百分。我教书数十年,从未遇如此好学生。”某君闻言,犹将信将疑,然学期结束,某君心理学成绩,果然最好。作弊遇如此,可称奇矣。(柳郎:《作弊遇奇》,《东南风》,1946年,第13期)为防止考生舞弊,考前的检查历来都非常严苛。除了一般性的搜查随身携带物品、搜身之外,有时还会搜头发、裸体搜身,甚或挖耳朵、挖鼻孔来搜检。许多士人对这些有伤自尊的侮辱性做法大为不满,但抗议也常无济于事。作弊多是因为平时不努力,无奈之下去冒风险。有段文字把考场上的学生写得活灵活现:小陈的白纸,仍然是那样的洁白,虽然有几个蚯蚓的小字,可是那是从黑板上抄下来的。这时他的脸上,满布了一些愁容,先生又要收卷子了!正在大家纷乱之际,他把眼睛直直地射在邻座的同学的卷纸上,很兴奋地看了一眼。咳!谁知道运气不幸得很,又遇见同难的朋友,原来也是一样的白纸!于是他又转秋波改换方向,看见人家几行小字,自己又喜又惊地抄了几句。嘿!时光流水,无情的上课钟又敲着……先生再不能等了,于是叫着:“交卷!交卷!快交上来吧!”隔未一分钟,先生一溜烟地离开了教室。这位孤独的人儿,把两手放在脸下……尽管现在做了老师,经常扮演“神气的”监考官,但看到这段文字,还是直冒冷汗。对了,这篇文章名为《试堂——平日不用功,考时叫老兄,老兄……》(1939)。也有冒险失败,一时冲动而自杀的:我们有一位同学,他真是一个老实的人,平时沉默寡言,读书也用功,只是家境不太好,营养不良,身体也坏,常常生病,常常脱课,又神经衰弱,记忆力不强,所以功课不大好。他父亲又迫得他很凶,若有一门不及格,就要不准他继续入学。在这样的功课与家庭一方面的交迫下,他铤而走险,在考试的时候作弊(偷看书)。不巧,正给监考先生查到,一顿大菜,一张布告,他就被学校开除了学籍。回到家里,他怕他父亲的责骂,在他父亲知道这消息之前,就吞了一瓶来沙而——就此永别了这冷酷的世界。(《揩油与作弊》,《海沫》,1941年第2卷第7-8期)考试作弊而酿成悲剧的事例不少:学生江某日前考试英文,私看夹带,为教员察出。江生自觉无颜见人,次日投江身死。遗书同学,略谓仆素以忠直自负,今一念之差乃至于是,不如一死以明此身云。呜呼苦矣。(《南京学生自杀:考试作弊遂轻生》,《时报》,1912年12月27日)华君武作:《学校生活》(之一),《时代漫画》,第23期,1935年11月。对于学生考场作弊,也并非所有人都持完全批评的态度,至少有些人由作弊去反思作弊背后的原因。民国时有一群刚成为老师的青年人,怀着“同情之理解”,分析了学生作弊的七大原因:1、要多得分数——学生要凭分数拿文凭,定升级或留级,教师们也多由于传统的观念,以为分数多的是好学生,因之,同学不惜用种种的方法,来赢得分数;2、规定课本的关系——这是整个的中国教育制度的缺点,因为本国教材的缺少,所以多用舶来品,不论它是否对同学们适合,他们是否了解。所以在明瞭内容之前,还得精通外国语文。于是使得一些根基稍差的,或平时喜欢动的同学很难完全接受。考书的时候就要来个“翻版”或“腾清”;3、教师们态度的关系——教师态度太严肃了,同学只知道恐惧而不敢去接近,于是师生没有感情上的联系,学生也不敢发问题,永久的马虎过去,最基本的不能明瞭,再到深奥些的自然更无法应付了!自己也许不愿意作弊,可是也不得不作弊来衍敷过去;4、家庭环境关系使同学无复习的时候;5、题目太难,使他们缺乏自信心,以致要看别人的,或书翻来对照;6、平时喜欢玩的同学——“平时不读书,考试叫老兄;老兄并不理,气的干咬笔。”7、自己不知作弊的害处。(《关于考试作弊问题》,《联声》,1939年第2卷第3期)基于这种同情,有很多人发起了“考试作弊是不是不道德”这类的讨论:我以为考试作弊不仅不是个道德的问题,简直可以说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个严重的教育制度的问题,是个从皇帝以下的秀才、状元直到现在这种会考、抽考、毕业考、入学考、大考、小考……的考试办法的问题。(静珍:《考试作弊是不是不道德的?》,《联声》,1940年第2卷第10期)考试作弊,自不必为其辩护,但由此而反思考试的方法和制度,也确乎是必要的。相比于考场作弊和请人抬高分数等舞弊方式,最令人痛恨的是顶替。前者对别人的伤害相对较小,但后者直接就偷走了他人的人生。顶替的方法,除了像某省直接顶替别人名额外,还有就是替换别人的试卷:(某个学生)同学们正在用劲地做考卷时,他却异想天开地希图另辟蹊径:他态度自若,不动声色地观察四周,看看有无新奇的作弊方法可施。结果,他发现有一位女同学坐在他的隔壁。她姓陈,他亦姓陈。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只是静静地等,等她做完考卷,预备缴上去时,便偷偷地请求她慢点儿缴,暂且借给他一看。女同学是最重面子的,在盛意难却的形势之下,只得把考卷借了给他。他可不客气了,悄悄的用橡皮把她的考卷上的陈某某的某某二字揩去,而把他自己的大名写了上去,转瞬间已将她的卷子视为己有地缴给了监考先生!(浑家:《论考试作弊:其方法及是非》,《宇宙风》,1935年第5期)我不知道这位姓陈的女生是否叫陈春秀,只知道她们的人生自此就完全被偷走了。近来北方某省出现数百起高考顶替事件,农寒子弟,以考试作为唯一的希望,社会流动之“阶梯”,此事令人不由哀叹,较之古代对科场案的处置,今日的“处理”几乎不痛不痒。作弊之人多数时候是得不到惩罚,反而是处处受益的,在一篇署名八牛公所写的《新乐府·考试作弊》中,把这种情形描述得很透彻:考绩肇三代,此法本至公。何意降末世,人心渐不忠。都市纨绔子,偷惰术偏工。并座呼派司,袖里藏考贝。屈指打电报,鬼脸学哈代。教师怕多事,逡巡装聋瞆。揭榜列优等,洋洋誇狡狯。问彼果何学,局促瞠目对。数年告毕业,混沌入社会。展其狡狯心,居然亦显贵。可怜苦学生,没没气灰颓。叹息重叹息,幽愤深如海。(八牛公:《新乐府:考试作弊》,《工商生活》,1941年第4期)3考官的酸甜苦辣考试中另一个主角是老师和考官。在科考时,考官地位显赫,倍享尊荣,他们出场时,场面煊赫浩大,沿途万头攒动,观者如堵。考官往往乘坐四面敞开的八抬“显轿”,此轿上有“大椅一张,蒙以虎皮,前有踏板,上置两木狮以托足,八人舁之,其抬杠皆以彩绸包裹。后面一人持日罩罩头上。”(华学澜撰:《辛丑日记》,王力点校:《贵州古近代名人日记丛刊》(第三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年)极尽奢华和排场。但细心的看官也会发现,在豪奢的显轿背后,还有一物:最妙为轿后随抬盒一具,载腰斩所用之铡,亦即清廷对主考犯科场大罪之刑具。此种刑具,闽省科场案,曾一用之。主试者被腰斩为两截,心未死,伏地以舌书三大“惨”字而毙。(刘成禹著,蒋弘点校:《世载堂杂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考官出题,虽有掌握众人前途的虚荣感,但也要承担很大风险,若题目出的有问题,挨板子、受罚自然也就免不了了。出题要兼顾的方面很多,如要传达圣训,但又不能过分迎合拍马,让考生们形成揣摩上意的习气:考官出题,择四书五经内义旨精深及诗题典重者,不可拘泥忌讳,将颂扬语句并熟习常拟之题,致启揣摩宿构之弊。(《钦定科场条例》卷十六)考官之苦还在于考试之后评阅试卷。大量考卷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批改完毕,而且要做到“公平公正”,这谈何容易。南宋张扩《读试卷有感》曰:巧语互一律,纷然如铦锋。挥笔余万言,积案成千重。谁令缪悠子,持衡居其中。两目病且昏,不辨牛马踪。而使视试文,岂能分雌雄。往时心力强,眼明耳犹聪。本欲藉科举,脱此文字攻。一朝反自缚,身随蠹书虫。负郭有田园,犹存荒菊丛。频年粳稻熟,酒贱尊不空。胡不驾柴车,远揖陶令风。作诗请伯氏,林下相追从。黄嘉音作:《试场鸟瞰》,《时代漫画》,第1期,1934年1月。本想通过科考,让自己摆脱应试文字的缠绕,谁料成为考官后,文字竟带来了更大的折磨。如此情况下,也实在难以做到完全的公正。柳宗元谈到阅读试卷时的体会:有司一朝而受者,几千万言,读不能十一,即偃仰疲耗,目眩而不欲视,心废而不欲营,如此而曰吾能不遗士者,伪也。(《送韦七秀才下第求益友序》)所以,考场之中,考生考得苦,考官也好不到哪里去。任务重、压力大、条件差,有的考官竟至活活累死在考场。明嘉靖时期翰林学士张潮做主考官,“入贡院,三场毕,以病死,舆尸出。”(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十二)实在是惨。考试制度一直在不断的演变中,至少在形式上逐渐人性化了。如今高考,几乎全民动员,提供便利,学校还会找来心理师调适学生心理,就连一向严格古板的班主任,也一改常貌,装作与学生打成一片,这都是为了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往的历史中,学生就不这么幸运了,他们常遭遇以吓唬、折磨学生为乐的考官。德国哲学家泡尔生在《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一书中就提到:有些主考官不可否认恐吓、羞辱应试者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这样做无非是以牺牲应试者的利益为代价来展示主考官的智慧而已。在主考官这里,人性当中的专制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被暴露出来。([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著,张弛等译:《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55页)为此,在西方近代早期,有法学家曾对考官有这样的要求:考试应当难度适中、仁慈、温和。考官不应该使候选人产生不安和恐惧心理。试题既不能死缠细枝末节,也不可大而无当。考试中应竭力避免引起愤怒、仇恨、憎恶、嫉妒、严厉以及其他类似的情绪。考试的时间和地点倒是无关紧要,符合基本的情理和习惯即可。并特别强调:“候选人不应该在半夜被叫醒起来参加考试”。(《象牙塔的变迁》,第113-114页)当然,并不是所有考官都是如此变态,为学生着想者也不在少数。钱穆先生批试卷,批改完毕,“忽学生来告,新生月考不及格例须退学。”此前钱先生不知此规定,为了不让学生不及格,“遂至办公室,索取考卷,欲更改分数。主其事者告余,学校无此前例。”经过复杂的交涉,“取回考卷,另批送校,此一班遂无退学者。”(钱穆著:《师友杂忆》,三联书店,2005年,第149页)也有考生在考试中以示弱来换取老师的同情。民国时期在清华的入学考试中:有女生在英文试卷后面写了一封恳切的信:说“今年我又完了,我考了三年,不想今年又落空。可怜我是一位弱女子,你们若是不取我,我只有死的一条路。”上欸是“亲爱的教授们”,吴雨僧第一个发现“亲爱”两字,对该生表无限同情,他说:“假使我是校长,我一定取她”,但是因为不是校长,要想当“亲爱的教授”,也爱莫能助,只好给她一双蛋以作慰劳云云。(《考卷的奇妙答案》,《清华暑期周刊》,第五期。)泡尔生说:“应试者的无助也会起到保护他本人的作用”(《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第355页)这样的表达果然引起了吴宓先生的同情,但穷酸教授其实并不比穷酸学生更有能耐,实在是也帮不上什么忙。有一份1639年维滕堡大学艺文和哲学系硕士生入学面试考场记录,该候选人在笔试中竟没有提交笔试试卷,大概是该校求贤若渴(也或是根本也没什么学生来考试,因为该生并没有展示出什么突出的才华),就安排了对他进行口试。教授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但“这位候选人对大多数提问都报以空洞的学院技巧:沉默是金。身为这间屋子里地位最卑微的人,候选人以说话最少充分实现了考试的仪式性与等级性。最后,面对这位候选人的沉默与无知,前两位教授只好循循善诱,甚至干脆暗示答案。”(《象牙塔的变迁》,第116页)结果并不出乎意料,该生表现“非常糟糕”,但最终的结果令人匪夷所思,考官竟然还是决定给他及格,理由之一是“考官们一致希望他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勤勉。”可怜天下老师心!也有老师因为考试而倒霉的。何兆武先生提到,在西南联大时期的一次数学考试中:有个同学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可是数学系主任杨武之先生认为他做错了。这个同学就在学校里贴了一张小字报,说他去找杨武之,把杂志上的新解法拿给他看,认为自己的没有错。后来杨武之很不好意思,好像还辞掉了系主任的位子,或者请了一年病假。(何兆武口述,文靖译:《上学记》(增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第110页。)监试者多是公务员,服装在两个极端,各极其态。姚团丝:《天津会考试场小景》(之一),《时代漫画》,第28期,1936年。老师和考官难做,还因为经常有学生给老师出难题。民国时期清华大学考试时:某本英文试卷上面,是清一色的法文信一封,上面写得明明白白说自己不大会英文,但法文很那个,希望考入后有一补习的机会。(《考卷的奇妙答案》)有考生在试卷上向考官逗乐子,清华某考生在算学试卷后面仿流行歌曲“桃花江”作曲一首,词曰:我听见人家说,清华今年考生多,女生四五百,不及男生多。妙处不止此,在这后面紧跟着的是恭恭正正的楷书:哎呦呦,我的肚子痛喽,我算不出来啦!(《考卷的奇妙答案》)我实在好奇,不知道这位学生后来的成绩如何。4考试的是与非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而教育结果的检验和人才的选拔,就需要考试。中国人喜欢溯源,更喜欢把源头追溯到中国,考试制度大概确实是中国为最早,西方的笔试制度的完善差不多要到十八世纪之后。(《象牙塔的变迁》,第156页)有人说,西方的考试制度,或受中国的影响,孙中山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五权宪法》)1868年5月波士顿市在招待中国大使馆外交官时,爱麦生(Emerson)谈到要借鉴中国的文官选拔制度:“中国社会上都非常尊重教育,也走到我们的前面,这就是中国值得光荣的唯一凭证。”(《中国考试制度史》,第327页)在这种似褒实贬的说法中,着实也体现了中国科举的独特性。启蒙时期的欧洲思想家,多以人文、民主之特征赞誉中国,他们提到的主要例子之一就是科举。中国的科举源自隋朝,最初是为了抑制门阀贵族的力量,让平民子弟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何炳棣先生有一本书研究科举所造成的社会流动,书名为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中译本为《明清社会史论》,徐泓译注,台北:联经出版社,2013年)科举确实可算是寒门弟子的“成功阶梯”。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邓嗣禹先生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专门提到了科举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科举让整个社会都充满了争先向上的风气: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冀求一第。即纨绔公子,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傥肄业之时,一曝十寒,遇大比之年,名落孙山,则不拘富贫,皆垂首丧气,无面见人。非若现今学校,毕业与否,不甚紧要也。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而科举停废之后,社会学习风气大变:自罢科举后,中大学毕业,无瞰饭之所:于是纨绔子弟,终日逸游;贫困之士,有志莫逮。甚至平民义务学校,免费供膳,犹辞不人。强迫教育之令日盛,反不若科举时代能使人力争向上也。(《中国考试制度史》,第267页)但考试制度也有许多弊端,最让人诟病的地方是让学生过于专注于考试的技能,而非知识本身。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说:“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把人弄成机器。——“其方法是什么?”——他得学习让自己感到无聊。([德]尼采著,卫茂平译:《偶像的黄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3页)学业的“成功”,似乎是首先要变成“机器”,即“考试的机器”。考试后果是“以牺牲优秀人才为代价来促进一般和中间水平的人的发展,造成了独立判断的缺失,夸大了纯粹机械知识的价值。”(《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第348页)1740年左右德国耶拿大学的博士答辩过程及其后庆祝的场景。在一幅体现1740年左右德国耶拿大学的博士答辩过程及其后庆祝场景的图片上,一位博士候选人正在结束教授们的质询:“阁下也是一名沃尔夫主义者吗?”(Ist der Herr auch ein Wolffianer?)当时沃尔夫被朗格(Joachim Lange)和敬虔派(Pietist)陷害,被判为异端。这位博士候选人义正辞严地作答:“打倒沃尔夫!朗格万岁!”(Pereat Wolff Vivat Lange)。但后面在答辩后的庆祝时,他口中的话变作:“沃尔夫万岁!打倒朗格!”(Vicat Wolff Pereat Lange)(《象牙塔的变迁》,第108-111页)他们抽着烟、喝着酒,在他们身上,真正的知识和考试的技巧分离了。考试制度大概是所有不好的制度中较好的那种,所以既难以一下子取而代之以其他办法,也不能过分强调考试的结果。考试结果被简单设定为“成功”与“失败”,相应的也会有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俾斯麦曾说过一句颇有些道理的话:考试将成为我们的祸根。大部分通过考试的人非常疲惫因而不能进行任何创新,对与他们有关的一切事情都采取消极的态度。最为糟糕的是,他们因为顺利通过了这些考试而过高评价自己的能力。(《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第349-350页)考而不死亦非神。考而不死,一定会有大学的老师们及未知的难题在前面等着打击你。而落第者,也应该积极面对未来的路,锻就良好心态。且看另一份民国时期清华的考卷,有一位学生在试卷下面这样写道:我上定清华了,取不取由你,我相信我没有什么错误,即使有些错误,你们替我改正一下就可以得满分了。(《考卷的奇妙答案》)我要是有做考官的机会,就直接把这位学生录取了。(作者附记:本文第一稿作于2019年6月8日,刊发于《探索与争鸣》公共号,本文以之为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扩充和修改。)撰文丨王宏超编辑丨董牧孜校对丨赵琳

天文

「德国留学最新资讯」DAAD发布德国部分高校在疫情期间的举措!

随着欧洲疫情的快速蔓延,想必不少同学在担心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德国高校的最新动态。DAAD最新发布了关于德国部分高校针对近期疫情情况的举措。在梳理信息后,我们将其整理成文,为大家提供参考。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每日更新,一些大学所在地的卫生主管部门可在短时间内发布新规并提出相关建议,大学管理部门也将对此做出回应。建议同学们注意实时查看所在大学的官方通知。巴伐利亚州大学联盟巴伐利亚州决定推迟2020年应用科学大学和音乐艺术类院校的夏季学期开学时间,开学时间将同综合性大学一致,即复活节假期后4月20日开学。交流项目例如:拜罗伊特大学与青岛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交换项目并未受到影响。柏林自由大学在风险地区居住过或者接触过确诊病人的学生,无论是否存在呼吸道疾病症状,请暂时在家隔离。并通过电话联系所在就业单位或人事处以及所居住地区的卫生部门。国际部已联系柏林自由大学目前在中国的学生。学校对于相关学生自主返德给与支持。科隆大学来自风险地区的学生需隔离14天再入校。对于持有2020年夏季入学的通知书并想延迟入学时间的同学,学校可以延长录取有效期,并在2020/21年冬季学期发送新的录取通知书。慕尼黑工业大学2020年夏季学期入学的学生,由于签证问题不得不推迟入境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学校将通过邮件的形式与学生联系。在3月4日之前学校已告知所有受影响地区(指在Robert Koch-Institut指定的风险地区列表中)的学生,无论是否有症状都应在家隔离14天。遇到疑似病例,所有的教职员工和学生都有责任通过邮箱汇报相关情况。相关部门将在本周联系夏季学期入学的学生,请于3月18日之前发送关于到达计划的回执。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入学的学生,其住房将会被安排给他人。如果来自中国的学生无法参加3月和4月的考试,无法递交语言证书以申请5月31日截止的硕士课程。在注册时候可以补交。为防止疫情传播,根据当局给出的建议,慕工大决定取消3月12日的Studieninfotag(迎新日)和3月26日的Master’s Day(硕士迎新日)。锡根大学锡根大学与东北大学2020年夏季学期的交换项目推迟至2020/21年冬季学期。校方已发送邮件给2020年夏季学期入学的中国学生,学校拟定于3月23日开始注册。是否可以正式入学,校方将于3月中旬决定并以邮件形式通知。如果学生希望延迟到冬季学期入学(开学时间:2020年10月12日),学校将通过邮件发送新的录取通知书。耶拿大学目前暂没有针对中国学生的特别政策。据大学官网上的通知,目前大学入学不受影响。所有学生于4月14日开学。目前还在耶拿大学交换或者交流的学生可以延长他们的居住签证。学校欢迎新生的到来,并预计于3月30日至4月1日注册入学。Tips:光学专业(英语授课)可以推迟递交语言证书和APS证书。其他专业四月开始申请。亚琛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对本次疫情采取客观谨慎的处理方式。校长办公室不断在其官网更新信息,并调整应对特殊情况的相关措施。新生入学时仅进行网上注册。对于从风险地区到达亚琛工大的新生,建议在潜伏期时间内避免与他人接触。来自DAAD的信息DAAD指出,在入境德国时,主管当局将负责处理疑似状况。同时,德国联邦政府宣布对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意大利和伊朗的航班需进行统一登记。对于跨境火车和公共汽车同样需要乘客填写乘车卡。本文整理自DAAD网站最新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学生提供的相关信息》。

邢邵

慈父和三个博士女儿

德国耶拿大学、慕尼黑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如今已成为陈克正和他老伴生活中的三个支点,因为那儿有他们三个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女儿虽然也是桃李满天下,但女儿们却始终是陈克正今生最大的骄傲和最满意的杰作,面对无数慕名取经者,他总是说:其实,也没什么经验可谈,我只是用个父亲的爱和责任,照亮了女儿美好的前程。”那就让我们细心聆听这位父亲养育孩子的心路旅程一作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人和那时的共和国一样,我经历了太多的沧桑与苦难。年轻时的我也是踌躇满志20岁时便被赫赫有名的武汉大学生物系录取。可随着一场运动的到来,我做名生物学家的梦想破灭了。就在我失意迷惘的时候,三个女儿的接连降生多少给我带来了丝丝心灵上的慰藉,就让孩子们去完成我未曾实现的梦想吧。从此我便下定决心无论今后有多苦,我都要让她们多读书,把她们培养成有用的人看着孩子们一天一天地成长,我的这种意识也越来越强烈1979年,我从湖北沙洋农村调回家乡武昌卫生学校任教。但当时,单位只分给我一个单间,妻子只得带着3个孩子继续留守在僻远的农村,而此时大女儿中源、二女儿中静已分别在村小学读四年级和一年级。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惊醒了我这个糊涂爸爸那天,单位放假,我抽空回乡到女儿们所读的小学去看看。刚进校门,就看见两个浑身都脏兮兮的女儿,正和小男孩们手拿弹弓打麻雀。趁她们不注意时我翻开两人的算术作业本,一个接一个直刺我的眼帘,我的心一冷,当场又考了她们几道很简单的算术题,结果却是一问三不知。真没想到女儿的学习成绩会如此糟糕,我失望透顶,几个巴掌不由自主地打在她们的小屁股上,女儿们哇哇地哭了起来…其实造成这样的局面,我这个做父亲的难道就没有责任吗?思来想去,为了女儿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我决定三个女儿一起接到县城,亲自辅导她们的学习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时,她马上意识到自己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不会调教孩子,眼泪刷刷地流出了眼。我安慰着说道:“这不是你的错,我们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人才吗?“妻子没有再说什么,收拾了一大包行李,眼泪汪汪地把我们父女四人送上了去县城的汽车。自此,我便踏上了和孩子们在学习上共进退的道路二三个女儿接到身边以后,麻烦事也件一件接踵而来,首当其冲的就是女儿们的入学问题。由于我在县城也是人生地疏,几乎每所学校都拒收孩子入学理由是她们没有城镇户口。幸亏单位的位同事帮忙,费尽周折联系到一所极谁知见面时负责老师随便问了两道算术题就难住了小姐妹,老师失望地摇了摇头。而答不出问题的孩子正用乞求的眼睛可怜兮兮地看着我,一时我也不知道该怎样解释,只得尴尬地立在那儿。未曾料到那位老师竟没好气地对我说:“你也是老师,怎么连自己的两个小孩子都教不好。”我只得再三恳请老师给她们一个学习机会,并保证如果一年内学习没有进步,我会自动让孩子退学就这样,两个女儿才被勉强接收。此情此景,让我在深深自责的同时,也更坚定了我要培养三个女儿成才的决心。孩子基础差,所以每天下班后,除了做饭,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辅导女儿们的功课上。当时上小学五年级的中源学校开设英语课,她跟不上班。我急了可我以前学的是俄语,对于英语,我也是一窍不通。但为了孩子,我向其他年级老师借来英语课本自学,再把学到的内容当天传授给她。就这样我们父女俩共同从最基本的ABC学起源的英语开始有了起色,甚至超过了我在我这个爸爸老师的榜样作用姐妹俩也是攒足了劲奋发向上。终于,在经过学校大课堂和家庭小课堂的双重教育后,两人在第二年的期考试中都考了班级第成绩上的巨大飞跃着实让当初那位负责的老师吃了一惊,但其中的滋味只有我和女儿们才能体会。为了庆贺这一成绩,我还专门了4个鸡蛋作为奖赏。看着女儿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奖品”,我的心里了一口气,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总算顺利地迈出了第一步三1983年,我们终于告别了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住进了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一家五口总算团聚了。但经济上却日显据,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光三人学习上的开支就让我那点工资变得捉襟见肘。老人不是常说“穷则思变”吗我就在工作之余,另寻他途挣点“外快”,考虑再三,决定利用专业上的一些知识,和妻子栽培菌菇。为了女儿们,我在每天工作、辅导孩子功课之外,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深夜十一点开始栽菌菇,第二天赶早卖菌菇。并且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来年虽然生活过得紧紧巴巴,为了挣钱也让我们夫妻吃了不少苦头,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从不吝啬。套用现在的一句口号:“苦不能苦孩子,穷不能穷教育。”更何况在这方面我还受过不小的挫折老大中源上初三的那年准备参加全国数学竞赛,但找遍县城也没有看见一本像样的有关数学竞赛方面的辅导书为了能让她赛出好成绩,一个星期天的凌晨,为节约1.5元的车费,我披星戴月骑自行车赶到80里外的汉口新华书店买书。看着一本本优秀的辅导书,我一口气就买了70元的书。要知道70元可相当于我一个多月的工资呀,但花在孩子学习上的钱,我没有丝毫犹豫就掏了出来。只是买书用完了所有的钱,中午只能委屈自己,拼命用自来水充饥……回到家里,也没顾上吃一口饭,就急忙捧着书先看个明白,然后给老大讲解,指导她做题。最终,中源没有辜负我的厚望,得了个湖北赛区的第一名!也许是老大为妹妹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老二、老三学习也很刻苦,姐妹三人一时出现了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局面四186年,老大进入高三的冲刺阶段,学习十分紧张,每天晚上都要在学校上自习直到深夜十一点,我就担负起接她回家的任务,风雨无阻。这倒不仅是关系孩子人身安全问题关键在路上,我可以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她调整心状态、此外,我嘱妻子尽量为老大做一些吃的,补充营养,要知道中能否打响第一抱,考上大学,对两个妹妹的影响非同小7岁的中源以全县理科“状元”的身份考人武汉大学生物系!老大成了孩子们中金秋九月终于传来了捷报的第一个大学生,又是考上了我曾经就读的母校和专业。当晚,很少喝酒的我,居然连喝两杯,老二,老三看到姐姐这么有出息,高兴之余都露出一副不肯服轴的样子,老三翘着嘴巴说:“我长大了也能考上大学的。”我预感老大这个头算是开好了果然,1992年老二考上湖北工学院化学系,1994年老三也在两位姐姐的励下,考入了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三个女儿都成了大学生,这可是多年的夙愿啊!在我们送中洲上大学的前一天。一家人好不容易聚在一起。老大也买来了大大的生日蛋糕,为我提前过五十岁的生日,我看着镜中的自己,头上已有丝丝白发。当三个女儿齐声唱着“生日快乐”时,我发现她们的眼中都有泪光闪动回想过去一起走过的路,我和孩子她妈心中更是感慨万分。记得在老大考入大学后的那年,我因长期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脊椎痛的毛病,舍不得花钱治疗,终于病倒在了讲台上。醒来时,妻子关切地说:“克正,你这样拼命地工作,我真还未替你身体担心,我们家已有了一个大学生,够了等妻子的话讲完,我就急切地打断,“我们累一点怕什么,只要中静和中洲能像中源那样考上大学,我吃再多的苦也不怕,她们将来没有文化可不行!”如今,终于苦尽甘来,老伴激动地拍着我的肩膀,“孩子们总算没辜负你的期望,这次你该知足了!五其实,就在孩子们陆续进入大学深造的同时,我的心里又悄悄地滋生了一个更远大的理想中源读大四时是1990年,当时还不像现在这么流行考研,但我却认准了未来的世界是要靠知识去打拼,所以极力劝她考研,而她却想早点工作,为家里分忧。我就经常骑自行车到东湖之滨的武大和女儿谈心,耐心地告诉她:“孩子,你趁年轻就尽管往上读,家里有我和你妈,别担心!”在我的循循善诱下,中源终于打响了考研战。第二年,她一举考取同济医科大学病毒学的硕士研究生!此刻,儿时想当生物学家的梦想浮现在我的脑海,女儿,你们是爸爸梦想的寄托老大上研究生时,不仅不用从家拿钱,而且平时做课题研究,常常想方设法挤出一点零用钱给两妹。孩子的这份孝心就像甘泉流过心田,让我们夫妻俩越发感到欣慰家翼但老二总是对自己没考上重点大学悲伤难过,因为凭她的实力,应该是能考上一类大学的我看出了她的心思,有一次,专门前往她所就读的学校,安慰道:“孩子,能上大学就很不容易了,你若真想弥补这个缺憾,还可以像姐姐那样考研究生啊!爸爸水远都是你们坚定的支持者!”就这样,老二中静也铆足了劲,于1996年考上了北京石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我们全家再次欢腾了。中静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爸爸,如果不是当初你对我的鼓励,我不知道现在自己是什么样子了,您不仅是位严格慈爱的父亲,还是一位能理解人心的好朋友!也许是在我这个老师爸爸的影响下,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在学习深造中规划自己的未来。就在中静考研成功后的第三年,老大中源硕士研究生毕业,却放弃了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3000元月薪的工作,一举考取德国波恩大学免疫分子生物系的博士研究生!她要继续圆爸爸年轻时未曾圆的梦。5月,我和妻子在北京读研的老二送她到京国际机场,望着大女儿推着三大包行李一步一回头地朝安检口走去,我多想上前去帮她呀!可孩子终究是长大了,还是让她自己去飞吧。不一会儿,载着女儿的飞机就消失在蔚蓝的天空刚送走大女儿,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不到半年的老三,就辞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买了一大堆复习资料把自己锁在房里复习考研。她对我说:“爸爸,我是您最小的女儿,同样也会成为您的骄傲!”她的语气是那样自信,我想这次她又动真格了,我当然是全力支持。为了让老三在家静心复习考研,我从工资中拿出500多元供她买各类参考书,并亲此时远在北京的二女儿也打回电话,告之她也在积极手做她最爱喝的鱼头汤。准备出国考试。看着三个女儿一个比一个有抱负,我感觉自2000年6月,两件特快专递先后飞进了我们家,老二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父亲。中静被德国慕尼黑大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系录取为博士研究生!老三中洲被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录取为硕博连读生!此时老大在完成波恩大学的课程后,又转入德国的耶拿大学攻读生物化学的博士学位。一连串的喜讯纷纷传来,我那个寒酸的家一次又一次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如今,孩子们都不在身边,我和老伴也不用再栽培菌菇,闲下来,想她们的时候,就翻开她们写回来的信,情意盈盈,就好像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老毛病关节炎犯了的时候,我就躺在中静花了400多元买来的电热毯上,这可是她读研的第一年用自己的智慧挣来的,有了女儿们的关心陪伴,20年,在三个女儿身上20年的精心栽培,如今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正像女儿们所说的,我也该歇歇了。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总会习惯性地坐在孩子们当年看书学习的方桌前,点亮台灯,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孩子,你们是我永远是骄傲。

玻璃箱

“我上定清华了,取不取由你”——从古至今,中国人的考试成神之路

在一份民国时期清华的考卷中,一位学生在试卷下面这样写道:“我上定清华了,取不取由你,我相信我没有什么错误,即使有些错误,你们替我改正一下就可以得满分了。”全文14838字,阅读约需30分钟 “2020年的高考实在是历史性的一届!”这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在7月举行的全国高考。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这届考生经历了线上教学、高考延期,以及极端天气的“挑战”,但如今胜利在望。迄今,全国超半数省份的高考已经结束,还有一半省份的考生即将迎来寒窗十余年来的最大“解放”。一个“苦”字,恐怕可以概括历来关于考试的记录。古人的考试条件极差,考试如同鬼门关走一遭。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经历周期长达数十年,从来不易。即便在当下,高压之下的精神之苦仍是考试的必由之路。在一份民国时期清华的考卷中,一位学生在试卷下面这样写道:“我上定清华了,取不取由你,我相信我没有什么错误,即使有些错误,你们替我改正一下就可以得满分了。”面对考试,这样的自信和凛然不是谁都有。老舍先生说:“考而不死是为神”,又戏谑“考试制度是一切制度里最好的,它能把人支使得不像人了。”不过,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而教育结果的检验和人才的选拔,就需要考试。在今天的文章中,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宏超为我们梳理了科举以来的种种考试趣闻:考场历险记、作弊中的魔道斗法、考官的酸甜苦辣、考试的是与非……考而不死,一定会有大学的老师们及未知的难题在前面等着打击你。而落第者,也应该积极面对未来的路,锻就良好心态。愿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文/王宏超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编辑 董牧孜 校对 赵琳我当年博士毕业后,特地和几位同学去喝酒庆祝了一番。老舍先生说:“考而不死是为神”,读过博士,算是经历过了学历教育中的所有考试。晚明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在比较中西学制时说,中国的进士“相当于我们的博士学位”(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第41页)。而《儒林外史》中的浦墨卿说:“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这么说来,读书至博士毕业,就真的算是“了局”了。二十几年寒窗,而今有了“封神”的资格,怎能不让人自豪一番:被考死的自然无须用提。假若考而不死,你放胆活下去吧,这已明明告诉你,你是十世童男转生。(老舍:《考而不死是为神》,《论语》第44期,1934年7月1日)我虽“考而不死”,但对“转生”、“成神”倒是没什么感觉,而是对老舍先生另一句话心有戚戚焉:“考试制度是一切制度里最好的,它能把人支使得不像人了。”(老舍《考而不死是为神》)考试尽管或有喜剧的结局,但其过程常是惊心动魄,让人心有余悸。━━━━━考场历险记历来关于考试的记录,用一个字就能概括:苦。首先是读书之苦,且不说民间所熟知的“头悬梁,锥刺股”的“励志”表率,古代还流行有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之类的故事。《晋书·车胤传》曰:东晋车胤幼时“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以萤火虫照明或用雪映照发光来读书,除了说明家贫之外,亦可见读书过程之艰苦。北宋诗人晁冲之有诗曰:“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彻夜苦读,烦闷无比,穷书生们在漫漫长夜读书之余,就编一些鬼狐故事打发苦日子(康笑菲著,姚政志译:《说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中国女狐、女鬼故事盛行,大概就与书生们枯寂烦闷的读书生活有关。其次是考试过程之苦。如今学校基础设施较之以前好了很多,就算学校条件稍差的,考场也尽量选择条件最好的教室,几能比肩领导们的办公室,考试过程总不至于太艰苦。而古人考试的条件很差,考试如同鬼门关走一遭,当场考死的真不在少数。古代考场有多种称呼,如贡院、试院、科场、矮屋等,还有一个名字叫棘闱。“棘闱”本是楚国一个小地名,但后来为防止科场内外串通,乃用荆棘围护起来,后渐成为科场的别称,棘闱也成了一个独特的空间意象。(张延昭著:《人在棘闱:作为“行动”的科举及其心态揭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关试之日,皆严设兵卫,荐棘围之。”(《册府元龟》贡举部·条制二)如北京贡院,有号房57排,9064间,每排用《千字文》一字为名。每间号房高约六尺,深四尺,宽三尺。东西墙体留有数个砖缝,中间可以放置木板,白天把木板上下、左右错开放置,上面为桌子,下面为凳子。晚上把木板都移到下层,并在一起,作为卧榻。▲西德尼·D.甘Sidney David Gamble)1919年在南京所拍摄的江南贡院,规模巨大。考试当日,考生黎明点名,解发脱衣,进行搜检。携带笔墨、卧具、蜡烛、食物等进入号房,考试、吃饭、睡觉都在此局促狭小的空间。号房条件极差,且看时人的描述:尘封急欲寻笤帚,瓦漏还须盖网油。敲紧竹钉排雁翅,浓熏艾把避蜒蚰。粉墙靠背衣裳白,脚板悬空露水稠。梦扰不宁听鼻息,夜深假寐数更筹。若逢久雨泥相伴,偶遇狂风烛易流。时暖那堪添黝闷,阴寒何处觅衾稠。传题静候鸡三唱,待旦还看月一钩。(《浙江乡闱诗》,见清代缪艮编《梦笔生花文章游戏》,第二编卷三,大达图书供应社,1935年。)以往的考试不像今日这般要固定好座位,所以在考前占据一个好位置很重要。考生为了能在号舍内找到一个好位置,在允许进场时,“突入” 棘围,入场因需携带着各种生活和考试用具,可以想见,那种情形,宛如灾难大片中洪水来临前抢着挤最后一艘船一般。所以考试的恐怖剧在开考之初就进入了高潮:试之日,见八百人尽手携脂烛水炭,洎朝晡餐器,或荷于肩,或提于席,为吏胥纵慢声大呼其名氏,试者突入,棘围重重,乃分坐庑下,寒馀雪飞,单席在地。呜呼!唐虞辟门,三代贡士,未有此慢易者也。([唐]舒元舆:《上论贡士书》,《全唐文》卷七二七)考场局促,士子进入后拥挤不堪,竟至会发生踩踏,伤人命的事件。1253年南宋临安科考时,考场内“蹂践而死者十有七人,省试亦伤一人。”(《湖海新闻》,转自张延昭著:《人在棘闱:作为“行动”的科举及其心态揭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88页)▲西德尼·D.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918年在开封所拍摄的河南贡院号舍,当时残存号舍10009间。历来考场秩序难以维持,所以官府常会派兵来维护秩序,民国时期也不例外:会考一点不稀奇,奇的是太重视我们这般毛学生,考场中居然派有数十名带大刀挂步枪的哥儿们助威,名叫什么保护!(姚团丝:《天津会考试场小景》,《时代漫画》,第28期,1936年)▲社会局长亲临参观,据某同学云其文思即为一声“立正”而停止。姚团丝:《天津会考试场小景》(之一),《时代漫画》,第28期,1936年。乡试多在农历八月,故称“秋闱”,八月天气尚热,中暑得病经常有之。厕所就在每排号房尾部,酷热之中,加上臭气熏天,对于临近厕所的考生(临近厕所的号房被称为“臭号”)其遭遇可以想见。光绪年间有一位倒霉的考生,就不幸分到了“臭号”:一号之中,分数十间,一间坐一考生,极底则为厕所。坐近厕所者,谓之“臭号”,第一场犹可,第二场则秽气远播,实不可耐,以考生贪近便,大小解不必皆至厕中也。余丁酉科二场,坐臭号,天气郁蒸,竟至发病。曳白[即白卷——引者注]而出。又有与炊爨之地相对者,臼“火号”,烟熏火炙,亦不可耐。(《科场回忆录》,转自郭齐家著:《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56页)或有人会建议把厕所修建得远一点,这实在是小瞧了作困兽斗的考生们的聪明才智,就有人利用上厕所来作弊。吴敬梓《儒林外史》就讲到一件事:见那些童生也有代笔的,也有传递的。大家丢纸团,掠砖头,挤眉弄眼,无所不为。到了抡粉汤、包子的时候,大家推成一团、跌成一块。鲍廷玺看不上眼。有一个童生推着出恭,走到察院土墙跟前,把土墙挖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被鲍廷玺看见,要采他过来见太爷。鲍文卿拦住道:“这是我小儿不知世事。相公,你一个正经读书人,快归号里去做文章。倘若太爷看见了,就不便了。”忙拾起些土来,把那洞补好,把那个童生送进号去。会试多在农历二月,故称“春闱”,这时天气尚冷,贡院为防考生作弊,往往规定衣饰简洁、携物简单,如须着单层鞋袜,毡毯无里子等,身穿薄衣单鞋,坐在号房里考试,其情形可想而知。明英宗天顺七年,因天气寒冷,巡逻的士兵生火取暖,引发火灾,号房的门是要锁上的,所以考生无法逃脱,竟有九十余人被烧死。穷酸书生在此寒冷之所,蜷缩数日,能捡回一条命,就算是走好运了,哪还管什么考中考不中。▲号房中的考生。科场确乎不是什么好的所在,条件较之今日,何啻千里之遥。考场条件差,有时候竟然还喝不到水,口渴难耐,只能喝墨水了: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供帐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至试学究,则悉徹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其吻。([宋]范镇撰,汝沛点校:《东斋记事》,中华书局,1980年第8-9页)难怪说读书人肚子里都有几滴墨水。▲在学生休息处的草棚中——大似南京茶馆。姚团丝:《天津会考试场小景》(之一),《时代漫画》,第28期,1936年。穷书生也有幸运的时候,雍正元年皇帝登基,诏开恩科,皇帝特意交待:今年殿试,天气已寒,诸贡士着在太和殿内两旁对策,再传谕总管太监,多置火炉,使殿内和暖,诸贡士得尽心作文写卷。(《皇朝通考》卷四九)看来皇帝最懂文人,拉拢时添把火就能让历尽冰冷考场的士子感激涕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历代在艰苦环境中苦读的穷学生,多会以此作为精神的支撑和日后发达后的实际追求。相传此诗为宋真宗所作,这种鼓励算得上简单粗暴,但皇帝洵非凡物,深知如何网罗人才,这种鼓励其实最见效果。只是一些固守清高的书生对此喋喋不休:“如此训,则其所养成者,皆骄佚淫侈、残民蠹国之人。使在位者皆若人,丧无日矣,而乃以为帝王之劝学,悲夫!”([明]高拱撰:《本语》,见流水点校《高拱论著四种》,中华书局,1993年,第60页)荆棘围护考场,终于不用担心仇敌打将进来,影响考试,但也难保考场内没有嫉妒的对手来干扰你:二秀才俱《春秋》有名,相善。秋试前夕,同榻。一生俟睡熟,密取彼生誊真之笔,悉嚼去其颖。明日抽用已尽秃,大惊。取起草者姑代,则湿滥如帚;乞诸邻,又皆坚拒。恸哭,欲弃卷出。([明]朱国祯撰,王根林校点:《涌幢小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因为要连续考试数日,有人难耐寂寞,会携带一些消遣用具。有些考生竟会带着锣鼓入场,白天考试,晚上则锣鼓喧天。同治年间顺天乡试时,文场比戏场无杂乱,丝竹金革,即大锣大鼓亦有携带入场者。月明之下,登屋高呼,各招其旧相识,无论东西场号舍远近,闻声响应,栅门尽行踏坏。各携所带来乐器,群分类聚,西班南班,纷然开场。多于号舍顶上作会所,唱有远胜于优伶者。到恰好处,直有多人叫好,齐声呼喝,屋瓦皆震。策艺虽未完卷,只得将笔墨收拾,俟明日再作。甫黎明,场门即大开,交卷者异常拥挤,甚有去至公堂尚远,忙不及待,以卷裹砖石遥掷之者。盖缘每乡试,人辄逾万,大小公馆恶少多以监生下场,平日并不读书,徒趁热闹而已。其真正应试者,亦混其中,好丑莫辨也。(徐一士著,张继红点校:《近代笔记过眼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5-46页)哪怕是顺利完成了考试,交了考卷,考生的考场历险也难说结束。比如说,你的试卷会在你眼前莫名消失:范春,会稽人,有文学。嘉靖己卯场中,誊真完毕,手试卷自校,得意甚,谓可取解元。忽飙风骤攫去,凌空莫知所之。投笔墨,叹息而出。([明]朱国祯撰,王根林校点:《涌幢小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清代考场亦有一例奇事:辛卯正科,江南场中状元新号,有某旗生于誊正首艺后,不知如何,将杯中之茶泼翻卷上,一时惊慌失措,遂将卷子晒诸矮屋之上,适一鹰振翅而过,摄至空中,几如纸鸢之临空飞舞,既而四五鹰互相争夺,将卷撕破。(转自张延昭著:《人在棘闱》,第234页)真难以用正常逻辑来解释了。考试痛苦,因考而死并非天方夜谭,中国如此,西方亦然。1751年,一位叫闞伯兰(Richard Cumberland)的人参加考试,事后回忆说:考试延期那样的好事,我是从来也轮不到的。我就像一个被选中的靶子,一直坐在桌子边上,忍受着无休无止的问答。好容易撑到考试结束,我马上赶回家,面如死灰,把父母给吓坏了。之后我就得了风湿热病,整整六个月命悬一线。([美]威廉·克拉克(William Clark)著,徐震宇译:《象牙塔的变迁:学术卡里斯玛与研究性大学的起源》,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28页)考试中要承受的最大痛苦乃是精神之苦。古代科举,现代高考,其周期历经十数年,让人的精神长时间处于高度压力之下,就此意义来说,“考而不死是为神”也是对的。邓嗣禹先生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说:考试劳碌过甚,必易于头昏目眩;得失之念过重,必易于神经错乱,由是梦也,狐也,鬼也,幻象也,冤家也,以致种种迷信,种种无稽之谈,皆从之而起,而安身立命之说,亦从之而生。(邓嗣禹著:《中国考试制度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269页)明清时期扶乩流行,原因之一就是读书人在考前扶乩问考题,有关记载史不绝书,也不断有人声称问试题成功:邓端若少时传得召紫姑咒,而所致皆仙女,喜作诗。绍兴甲子岁,科举将开之前,在家塾与数客会食,或请邀问试闱题目者,诵咒才毕,仙已至,乃尽诚叩之。答云:“经义赋论,吾悉知之,然天机严秘,不容轻泄,姑为预言省诗题,慰诸君意。”于是大书“秋风生桂枝”五字。客皆不信。已而果然。(《夷坚志》(卷四十三))扶乩问题目就如时下许多学生会在高考前去寺庙烧香拜佛,这既是心理压力的体现,也是对心理压力的疏导。精神压力越大,中第后的喜悦就越大,唐诗人孟郊《登科后》一诗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最为形象的是《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由喜而疯的经典描写。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落第者的精神亦会遭受巨大的刺激。据说有八十多岁的老秀才命丧考场,也有像孔乙己这般困顿而终的。关于读书人应考过程之艰难、困顿和失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七种比喻,至为精妙: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意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入,报条无我,此时神情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聊斋志异·王子安》)入闱似丐、唱名似囚、归号舍似秋末之冷蜂、出场似出笼之病鸟、望报似被絷之猱、失意似饵毒之蝇、重试似破卵之鸠,读书人应试过程中的所有窘状尽在于此了。━━━━━作弊中的魔道斗法考试管理中,最难的是防止作弊。自从出现考试,作弊也就开始了,魔道斗法,历经数千年。作弊之法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而防治措施也与时更新。《宋史·选举志》称“举人之弊凡五:曰传义,曰换卷,曰易号,曰卷子出外,曰誊录灭裂。”而最为流行的是怀挟文字,即带小抄。有人专门抄写小抄,以此获利,也有更为专业的,冒充考生进入考场,怀挟文字出售于人。欧阳修曾说:近年举人,公然怀挟文字,皆是小纸细书,抄节甚备。每写一本,笔工获钱二三十千。亦有十数人共敛钱一二百千,雇请一人,虚作举人名目,依例下家状,入科场,只令怀挟文字。入至试院,其程式,则他人代作。事不败,则赖其怀挟,共相传授。事败,则不过扶出一人。既本非应举之人,虽败,别无刑责,而坐获厚利。(《欧阳文忠公集》卷百十一)▲认明商标,恕不致误——监试人对照片。姚团丝:《天津会考试场小景》(之一),《时代漫画》,第28期,1936年。作弊的花样常会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逻辑与时俱进,比如夹带“或藏于衣帽,或藏于器具,且有藏于亵衣裈裤中者,丧心无耻,至于此极。”(《钦定科场条例》卷三十)所以也无怪乎会出现许多变态的搜查程序了。▲古人用于作弊的衬衣。民国时期有学生有一个绝佳的发明,把信息写于铅笔上,真是天才:一生将几何物理方程式,皆刻于所用之铅笔上,惟留向外一面无字,监试者未及察觉,亦可谓挖空心思也。(恺翁:《首都大学考试,女生大腿上作弊》,《真理报》,1947年6月24日)还有女生把题目抄在大腿上,让男老师徒呼奈何:(女学生)暑期大考之际,其预抄之暗记,竟多写于大腿之上。迩来男女大中学生,皆着短裤,男教授更不能检查女生之玉腿,明知其弊,只得眼开眼闭。(恺翁:《首都大学考试,女生大腿上作弊》,《真理报》,1947年6月24日)学校里的考试,学生们为了抢占便于作弊的好座位,也是费尽心思:在大学里,几个有远见的学生便在考试以前预先选择地位隐僻的座位,以便考试之用。为避免被他人抢去起见,于是写一个字条贴在择定的座位上,字条上所写的无非是某某于某日某时在此考试,他人不得擅坐等等。这种手续有的在考期前一天办妥,有的简直在考期前一月早已办妥。他们选择座位之用心,真不亚于替他们已故父母择坟穴的风水。若那只位子的风水实在好不过,那末便有许多同样的字条贴在上面。只要考试的时间不冲突,那只位子的许多占据者之间不致发生惨剧。不过有时不讲理的同学看上了那只座位,不管已否有人占定,干脆贴上一张大字条,把许多已在的小字条全盖没了。这样,一幕全武行便难免了。不过这还未算达到争座位之技术的顶点,因为有的学生如果看中了那只座位的话,如果他是绝顶聪明的,他便不客气地把所有大小字条都扯了,而在座位上用刀刻上与字条上同样的字句,这样便比较稳固了。(浑家:《论考试作弊:其方法及是非》,《宇宙风》,1935年第5期)▲方泂作:《高考一瞥》,《时代漫画》,第29期,1936年8月。防止作弊的措施也是与时更新,如清代的考场纪律,除了一般性的规定外,还增加了不少条件:帽用单毡,袍褂衣裤俱用单层,袜用单毡,鞋用薄底,坐具用毡片,不许携带厚褥,卷袋不得装裹,砚台不得过厚,笔管镂空,水注用瓷,蜡台用锡,单盘空柱,糕饼食物各切开……考篮或竹或柳,编成玲珑格眼,底面如一,毋许携带坐褥。(《大清会典》卷三三)但就“糕饼食物各切开”一条,即能看出,政策的制定者是需要极具想象力的。但有时,学生作弊的手段并不高,监考者却不能分辨出来。有一位高度近视的老师,就把学生的夹带看作是草稿,这位教授实在是一位坚信人本善的道德君子:国立浙大教授潘渊博士,早岁留学英国,得英国伦敦大学心理学博士头衔,并为英国皇家学会之会员。年逾五十,老态龙钟。教法十分守旧,考试非默写讲义不可。一字无误,准得一百分,错一字,扣一分。即“之乎者也”等语助辞,亦不能例外。学生等咸知其脾气,且又觉其眼睛近视可欺,平日上课,听讲者寥寥,一待考试,即抄夹带。某次考期,潘博士把命题范围,告知学生。某生在考试时,把夹带抄好,一上课,即置夹带于试卷下,照样誊写一遍,自然一字无误。甫誊毕,下课铃响。某生心一急,把夹带与卷一并交上。课后始知,连叫糟糕。适为同班之潘博士之女公子听到。[请她]先去父室,为其取出,事成,某生请客。潘公子欣然往取,不料乃父方批阅某生试卷。女公子知已无能为力,遂怏怏退出。某生干急不已,一夜无眠。翌日,潘博士发还试卷,莞尔语同学曰:“你们班里某君,做事实在仔细,考心理,亦起草稿,字迹清秀,无一错误,故得一百分。我教书数十年,从未遇如此好学生。”某君闻言,犹将信将疑,然学期结束,某君心理学成绩,果然最好。作弊遇如此,可称奇矣。(柳郎:《作弊遇奇》,《东南风》,1946年,第13期)为防止考生舞弊,考前的检查历来都非常严苛。除了一般性的搜查随身携带物品、搜身之外,有时还会搜头发、裸体搜身,甚或挖耳朵、挖鼻孔来搜检。许多士人对这些有伤自尊的侮辱性做法大为不满,但抗议也常无济于事。作弊多是因为平时不努力,无奈之下去冒风险。有段文字把考场上的学生写得活灵活现:小陈的白纸,仍然是那样的洁白,虽然有几个蚯蚓的小字,可是那是从黑板上抄下来的。这时他的脸上,满布了一些愁容,先生又要收卷子了!正在大家纷乱之际,他把眼睛直直地射在邻座的同学的卷纸上,很兴奋地看了一眼。咳!谁知道运气不幸得很,又遇见同难的朋友,原来也是一样的白纸!于是他又转秋波改换方向,看见人家几行小字,自己又喜又惊地抄了几句。嘿!时光流水,无情的上课钟又敲着……先生再不能等了,于是叫着:“交卷!交卷!快交上来吧!”隔未一分钟,先生一溜烟地离开了教室。这位孤独的人儿,把两手放在脸下……尽管现在做了老师,经常扮演“神气的”监考官,但看到这段文字,还是直冒冷汗。对了,这篇文章名为《试堂——平日不用功,考时叫老兄,老兄……》(1939)。也有冒险失败,一时冲动而自杀的:我们有一位同学,他真是一个老实的人,平时沉默寡言,读书也用功,只是家境不太好,营养不良,身体也坏,常常生病,常常脱课,又神经衰弱,记忆力不强,所以功课不大好。他父亲又迫得他很凶,若有一门不及格,就要不准他继续入学。在这样的功课与家庭一方面的交迫下,他铤而走险,在考试的时候作弊(偷看书)。不巧,正给监考先生查到,一顿大菜,一张布告,他就被学校开除了学籍。回到家里,他怕他父亲的责骂,在他父亲知道这消息之前,就吞了一瓶来沙而——就此永别了这冷酷的世界。(《揩油与作弊》,《海沫》,1941年第2卷第7-8期)考试作弊而酿成悲剧的事例不少:学生江某日前考试英文,私看夹带,为教员察出。江生自觉无颜见人,次日投江身死。遗书同学,略谓仆素以忠直自负,今一念之差乃至于是,不如一死以明此身云。呜呼苦矣。(《南京学生自杀:考试作弊遂轻生》,《时报》,1912年12月27日)▲华君武作:《学校生活》(之一),《时代漫画》,第23期,1935年11月。对于学生考场作弊,也并非所有人都持完全批评的态度,至少有些人由作弊去反思作弊背后的原因。民国时有一群刚成为老师的青年人,怀着“同情之理解”,分析了学生作弊的七大原因:1、要多得分数——学生要凭分数拿文凭,定升级或留级,教师们也多由于传统的观念,以为分数多的是好学生,因之,同学不惜用种种的方法,来赢得分数;2、规定课本的关系——这是整个的中国教育制度的缺点,因为本国教材的缺少,所以多用舶来品,不论它是否对同学们适合,他们是否了解。所以在明瞭内容之前,还得精通外国语文。于是使得一些根基稍差的,或平时喜欢动的同学很难完全接受。考书的时候就要来个“翻版”或“腾清”;3、教师们态度的关系——教师态度太严肃了,同学只知道恐惧而不敢去接近,于是师生没有感情上的联系,学生也不敢发问题,永久的马虎过去,最基本的不能明瞭,再到深奥些的自然更无法应付了!自己也许不愿意作弊,可是也不得不作弊来衍敷过去;4、家庭环境关系使同学无复习的时候;5、题目太难,使他们缺乏自信心,以致要看别人的,或书翻来对照;6、平时喜欢玩的同学——“平时不读书,考试叫老兄;老兄并不理,气的干咬笔。”7、自己不知作弊的害处。(《关于考试作弊问题》,《联声》,1939年第2卷第3期)基于这种同情,有很多人发起了“考试作弊是不是不道德”这类的讨论:我以为考试作弊不仅不是个道德的问题,简直可以说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个严重的教育制度的问题,是个从皇帝以下的秀才、状元直到现在这种会考、抽考、毕业考、入学考、大考、小考……的考试办法的问题。(静珍:《考试作弊是不是不道德的?》,《联声》,1940年第2卷第10期)考试作弊,自不必为其辩护,但由此而反思考试的方法和制度,也确乎是必要的。相比于考场作弊和请人抬高分数等舞弊方式,最令人痛恨的是顶替。前者对别人的伤害相对较小,但后者直接就偷走了他人的人生。顶替的方法,除了像某省直接顶替别人名额外,还有就是替换别人的试卷:(某个学生)同学们正在用劲地做考卷时,他却异想天开地希图另辟蹊径:他态度自若,不动声色地观察四周,看看有无新奇的作弊方法可施。结果,他发现有一位女同学坐在他的隔壁。她姓陈,他亦姓陈。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只是静静地等,等她做完考卷,预备缴上去时,便偷偷地请求她慢点儿缴,暂且借给他一看。女同学是最重面子的,在盛意难却的形势之下,只得把考卷借了给他。他可不客气了,悄悄的用橡皮把她的考卷上的陈某某的某某二字揩去,而把他自己的大名写了上去,转瞬间已将她的卷子视为己有地缴给了监考先生!(浑家:《论考试作弊:其方法及是非》,《宇宙风》,1935年第5期)我不知道这位姓陈的女生是否叫陈春秀,只知道她们的人生自此就完全被偷走了。近来北方某省出现数百起高考顶替事件,农寒子弟,以考试作为唯一的希望,社会流动之“阶梯”,此事令人不由哀叹,较之古代对科场案的处置,今日的“处理”几乎不痛不痒。作弊之人多数时候是得不到惩罚,反而是处处受益的,在一篇署名八牛公所写的《新乐府·考试作弊》中,把这种情形描述得很透彻:考绩肇三代,此法本至公。何意降末世,人心渐不忠。都市纨绔子,偷惰术偏工。并座呼派司,袖里藏考贝。屈指打电报,鬼脸学哈代。教师怕多事,逡巡装聋瞆。揭榜列优等,洋洋誇狡狯。问彼果何学,局促瞠目对。数年告毕业,混沌入社会。展其狡狯心,居然亦显贵。可怜苦学生,没没气灰颓。叹息重叹息,幽愤深如海。(八牛公:《新乐府:考试作弊》,《工商生活》,1941年第4期)━━━━━考官的酸甜苦辣考试中另一个主角是老师和考官。在科考时,考官地位显赫,倍享尊荣,他们出场时,场面煊赫浩大,沿途万头攒动,观者如堵。考官往往乘坐四面敞开的八抬“显轿”,此轿上有“大椅一张,蒙以虎皮,前有踏板,上置两木狮以托足,八人舁之,其抬杠皆以彩绸包裹。后面一人持日罩罩头上。”(华学澜撰:《辛丑日记》,王力点校:《贵州古近代名人日记丛刊》(第三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年)极尽奢华和排场。但细心的看官也会发现,在豪奢的显轿背后,还有一物:最妙为轿后随抬盒一具,载腰斩所用之铡,亦即清廷对主考犯科场大罪之刑具。此种刑具,闽省科场案,曾一用之。主试者被腰斩为两截,心未死,伏地以舌书三大“惨”字而毙。(刘成禹著,蒋弘点校:《世载堂杂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考官出题,虽有掌握众人前途的虚荣感,但也要承担很大风险,若题目出的有问题,挨板子、受罚自然也就免不了了。出题要兼顾的方面很多,如要传达圣训,但又不能过分迎合拍马,让考生们形成揣摩上意的习气:考官出题,择四书五经内义旨精深及诗题典重者,不可拘泥忌讳,将颂扬语句并熟习常拟之题,致启揣摩宿构之弊。(《钦定科场条例》卷十六)考官之苦还在于考试之后评阅试卷。大量考卷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批改完毕,而且要做到“公平公正”,这谈何容易。南宋张扩《读试卷有感》曰:巧语互一律,纷然如铦锋。挥笔余万言,积案成千重。谁令缪悠子,持衡居其中。两目病且昏,不辨牛马踪。而使视试文,岂能分雌雄。往时心力强,眼明耳犹聪。本欲藉科举,脱此文字攻。一朝反自缚,身随蠹书虫。负郭有田园,犹存荒菊丛。频年粳稻熟,酒贱尊不空。胡不驾柴车,远揖陶令风。作诗请伯氏,林下相追从。▲黄嘉音作:《试场鸟瞰》,《时代漫画》,第1期,1934年1月。本想通过科考,让自己摆脱应试文字的缠绕,谁料成为考官后,文字竟带来了更大的折磨。如此情况下,也实在难以做到完全的公正。柳宗元谈到阅读试卷时的体会:有司一朝而受者,几千万言,读不能十一,即偃仰疲耗,目眩而不欲视,心废而不欲营,如此而曰吾能不遗士者,伪也。(《送韦七秀才下第求益友序》)所以,考场之中,考生考得苦,考官也好不到哪里去。任务重、压力大、条件差,有的考官竟至活活累死在考场。明嘉靖时期翰林学士张潮做主考官,“入贡院,三场毕,以病死,舆尸出。”(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十二)实在是惨。考试制度一直在不断的演变中,至少在形式上逐渐人性化了。如今高考,几乎全民动员,提供便利,学校还会找来心理师调适学生心理,就连一向严格古板的班主任,也一改常貌,装作与学生打成一片,这都是为了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往的历史中,学生就不这么幸运了,他们常遭遇以吓唬、折磨学生为乐的考官。德国哲学家泡尔生在《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一书中就提到:有些主考官不可否认恐吓、羞辱应试者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这样做无非是以牺牲应试者的利益为代价来展示主考官的智慧而已。在主考官这里,人性当中的专制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被暴露出来。([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著,张弛等译:《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55页)为此,在西方近代早期,有法学家曾对考官有这样的要求:考试应当难度适中、仁慈、温和。考官不应该使候选人产生不安和恐惧心理。试题既不能死缠细枝末节,也不可大而无当。考试中应竭力避免引起愤怒、仇恨、憎恶、嫉妒、严厉以及其他类似的情绪。考试的时间和地点倒是无关紧要,符合基本的情理和习惯即可。并特别强调:“候选人不应该在半夜被叫醒起来参加考试”。(《象牙塔的变迁》,第113-114页)当然,并不是所有考官都是如此变态,为学生着想者也不在少数。钱穆先生批试卷,批改完毕,“忽学生来告,新生月考不及格例须退学。”此前钱先生不知此规定,为了不让学生不及格,“遂至办公室,索取考卷,欲更改分数。主其事者告余,学校无此前例。”经过复杂的交涉,“取回考卷,另批送校,此一班遂无退学者。”(钱穆著:《师友杂忆》,三联书店,2005年,第149页)也有考生在考试中以示弱来换取老师的同情。民国时期在清华的入学考试中:有女生在英文试卷后面写了一封恳切的信:说“今年我又完了,我考了三年,不想今年又落空。可怜我是一位弱女子,你们若是不取我,我只有死的一条路。”上欸是“亲爱的教授们”,吴雨僧第一个发现“亲爱”两字,对该生表无限同情,他说:“假使我是校长,我一定取她”,但是因为不是校长,要想当“亲爱的教授”,也爱莫能助,只好给她一双蛋以作慰劳云云。(《考卷的奇妙答案》,《清华暑期周刊》,第五期。)泡尔生说:“应试者的无助也会起到保护他本人的作用”(《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第355页)这样的表达果然引起了吴宓先生的同情,但穷酸教授其实并不比穷酸学生更有能耐,实在是也帮不上什么忙。有一份1639年维滕堡大学艺文和哲学系硕士生入学面试考场记录,该候选人在笔试中竟没有提交笔试试卷,大概是该校求贤若渴(也或是根本也没什么学生来考试,因为该生并没有展示出什么突出的才华),就安排了对他进行口试。教授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但“这位候选人对大多数提问都报以空洞的学院技巧:沉默是金。身为这间屋子里地位最卑微的人,候选人以说话最少充分实现了考试的仪式性与等级性。最后,面对这位候选人的沉默与无知,前两位教授只好循循善诱,甚至干脆暗示答案。”(《象牙塔的变迁》,第116页)结果并不出乎意料,该生表现“非常糟糕”,但最终的结果令人匪夷所思,考官竟然还是决定给他及格,理由之一是“考官们一致希望他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勤勉。”可怜天下老师心!也有老师因为考试而倒霉的。何兆武先生提到,在西南联大时期的一次数学考试中:有个同学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可是数学系主任杨武之先生认为他做错了。这个同学就在学校里贴了一张小字报,说他去找杨武之,把杂志上的新解法拿给他看,认为自己的没有错。后来杨武之很不好意思,好像还辞掉了系主任的位子,或者请了一年病假。(何兆武口述,文靖译:《上学记》(增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第110页。)▲监试者多是公务员,服装在两个极端,各极其态。姚团丝:《天津会考试场小景》(之一),《时代漫画》,第28期,1936年。老师和考官难做,还因为经常有学生给老师出难题。民国时期清华大学考试时:某本英文试卷上面,是清一色的法文信一封,上面写得明明白白说自己不大会英文,但法文很那个,希望考入后有一补习的机会。(《考卷的奇妙答案》)有考生在试卷上向考官逗乐子,清华某考生在算学试卷后面仿流行歌曲“桃花江”作曲一首,词曰:我听见人家说,清华今年考生多,女生四五百,不及男生多。妙处不止此,在这后面紧跟着的是恭恭正正的楷书:哎呦呦,我的肚子痛喽,我算不出来啦!(《考卷的奇妙答案》)我实在好奇,不知道这位学生后来的成绩如何。━━━━━考试的是与非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而教育结果的检验和人才的选拔,就需要考试。中国人喜欢溯源,更喜欢把源头追溯到中国,考试制度大概确实是中国为最早,西方的笔试制度的完善差不多要到十八世纪之后。(《象牙塔的变迁》,第156页)有人说,西方的考试制度,或受中国的影响,孙中山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五权宪法》)1868年5月波士顿市在招待中国大使馆外交官时,爱麦生(Emerson)谈到要借鉴中国的文官选拔制度:“中国社会上都非常尊重教育,也走到我们的前面,这就是中国值得光荣的唯一凭证。”(《中国考试制度史》,第327页)在这种似褒实贬的说法中,着实也体现了中国科举的独特性。启蒙时期的欧洲思想家,多以人文、民主之特征赞誉中国,他们提到的主要例子之一就是科举。中国的科举源自隋朝,最初是为了抑制门阀贵族的力量,让平民子弟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何炳棣先生有一本书研究科举所造成的社会流动,书名为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中译本为《明清社会史论》,徐泓译注,台北:联经出版社,2013年)科举确实可算是寒门弟子的“成功阶梯”。▲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邓嗣禹先生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专门提到了科举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科举让整个社会都充满了争先向上的风气: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冀求一第。即纨绔公子,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傥肄业之时,一曝十寒,遇大比之年,名落孙山,则不拘富贫,皆垂首丧气,无面见人。非若现今学校,毕业与否,不甚紧要也。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而科举停废之后,社会学习风气大变:自罢科举后,中大学毕业,无瞰饭之所:于是纨绔子弟,终日逸游;贫困之士,有志莫逮。甚至平民义务学校,免费供膳,犹辞不人。强迫教育之令日盛,反不若科举时代能使人力争向上也。(《中国考试制度史》,第267页)但考试制度也有许多弊端,最让人诟病的地方是让学生过于专注于考试的技能,而非知识本身。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说:“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把人弄成机器。——“其方法是什么?”——他得学习让自己感到无聊。([德]尼采著,卫茂平译:《偶像的黄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3页)学业的“成功”,似乎是首先要变成“机器”,即“考试的机器”。考试后果是“以牺牲优秀人才为代价来促进一般和中间水平的人的发展,造成了独立判断的缺失,夸大了纯粹机械知识的价值。”(《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第348页)▲1740年左右德国耶拿大学的博士答辩过程及其后庆祝的场景。在一幅体现1740年左右德国耶拿大学的博士答辩过程及其后庆祝场景的图片上,一位博士候选人正在结束教授们的质询:“阁下也是一名沃尔夫主义者吗?”(Ist der Herr auch ein Wolffianer?)当时沃尔夫被朗格(Joachim Lange)和敬虔派(Pietist)陷害,被判为异端。这位博士候选人义正辞严地作答:“打倒沃尔夫!朗格万岁!”(Pereat Wolff Vivat Lange)。但后面在答辩后的庆祝时,他口中的话变作:“沃尔夫万岁!打倒朗格!”(Vicat Wolff Pereat Lange)(《象牙塔的变迁》,第108-111页)他们抽着烟、喝着酒,在他们身上,真正的知识和考试的技巧分离了。考试制度大概是所有不好的制度中较好的那种,所以既难以一下子取而代之以其他办法,也不能过分强调考试的结果。考试结果被简单设定为“成功”与“失败”,相应的也会有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俾斯麦曾说过一句颇有些道理的话:考试将成为我们的祸根。大部分通过考试的人非常疲惫因而不能进行任何创新,对与他们有关的一切事情都采取消极的态度。最为糟糕的是,他们因为顺利通过了这些考试而过高评价自己的能力。(《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第349-350页)考而不死亦非神。考而不死,一定会有大学的老师们及未知的难题在前面等着打击你。而落第者,也应该积极面对未来的路,锻就良好心态。且看另一份民国时期清华的考卷,有一位学生在试卷下面这样写道:我上定清华了,取不取由你,我相信我没有什么错误,即使有些错误,你们替我改正一下就可以得满分了。(《考卷的奇妙答案》)我要是有做考官的机会,就直接把这位学生录取了。值班编辑 康嘻嘻

星星之火

为什么德国没有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

撰文〡叶克飞在光学专业上出类拔萃的耶拿大学,其实也是德国大学特质的一种象征:在求大求全的综合排名中,它们也许不占优势,但具体到某个专业、某个学科,德国大学往往能站在世界顶端。有一年,我专程前往游客不多的德国中部小城耶拿。之所以来这里,纯粹是因为好奇。因为这里是德国的光学精密仪器制造中心,大名鼎鼎的卡尔·蔡司就在这里诞生。世界上最早的相机便采用蔡司镜头,许多光学仪器同样离不开蔡司镜头。如今的耶拿,除了卡尔·蔡司之外,还有后来居上的耶拿光学公司,生产高质量玻璃的肖特公司,制造太阳能电池硅片的瓦克-肖特公司,以及数十家以研发光学、激光技术为特色的研究所。这个人口只有十多万的小城是名副其实的“德国光都”,德国出口的光学和激光产品中,超过40%产自这里。如果再结合德国在光学领域的地位,称耶拿为“世界光都”也不为过。耶拿大学,就是这座“光都”的坚强后盾。这所大学创立于1558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歌德曾称它为“知识和科学的集散地”。德国古典主义时期,这里成为德国理想主义理论的中心,“耶拿精神”成为一种象征。耶拿大学的光学专业富有盛名,德语专业硕士则被评为德国十大名牌硕士专业。学校还藏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地图,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激光研究所,脑电波图在此发端。在光学专业上出类拔萃的耶拿大学,其实也是德国大学特质的一种象征:在求大求全的综合排名中,它们也许不占优势,但具体到某个专业、某个学科,德国大学往往能站在世界顶端。德国大学中,世界排名最高的慕尼黑大学也仅仅位居第52位,但它的物理学排名全球第13,哲学排名第15,药学排名第26,生物化学排名第34,法学排名第48。相比之下,其他德国名校或许不如慕尼黑大学全面,但往往会在某个专业上出类拔萃。德国大学的世界排名不高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经济因素。德国以公立大学为主,而且全免费,经费有限,德国人就将有限资金用于仪器设备、图书等方面,没有多余的钱折腾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更别说形象工程了。也正因此,德国大学的世界排名不算太高。困扰德国大学排名的另一个因素是重教学多于科研,而科研恰恰是评定大学排名的重要参考。有人说,按德国的大学法来看,大学更像福利组织,“要照顾有孩子的学生的特殊需求;要为残疾学生考虑周全,使他们尽可能地不需要外界帮助而就学;照顾到国际学生,尤其是欧盟内部的交换生,考虑国际学生的特殊需要;高校通过履行职责来教育公众”。也正因为这样,德国大学没有官方排名,也没有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之分,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学资源一平均,学校之间就没有特别大的差距。既然轻选拔,重社会责任,德国大学就免不了以教学为重,科研其次。在德国,承担科研工作的主力不是大学,而是科研所和企业与大学合作的小研究室。另外,德国大学中的综合性院校很少,在重视综合性院校的国际排名上当然吃亏。但也正是这样的德国大学,制造了全球最好的人才体系之一。德国理工科大学更是和德国科技一样享有盛名。其中德国九所领先的科技大学,即TU9,被称为欧洲理工学校的“常青藤”。

时邁

与诺贝尔奖得主做校友,细数狂揽诺贝尔奖的德国名校

除了美加澳,德国移民也是当今为了孩子教育的好去处。近年,中国高净值人士对于孩子的海外教育规划不再局限于英美澳加大国。而且更理性地从孩子专业、个性、特长、兴趣等方面去选择留学的国家,近年赴德国等欧洲国家移民留学的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以德国为例,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各个年龄段都有,近年更是低龄化留学德国学生剧增,主要有以下原因:德国的教育水平世界顶尖,特别是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更是闻名世界,深受中国家长认可;1、德国幼儿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这方面与国内的教育对比有明显优势;2、德国小学生没有什么功课负担,上午上课,下午则根据自己的爱好,可以学习钢琴、绘画、手工和体育等有关素质修养的课;3、德国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有太多富有吸引力的专业和课程供学生挑选,还有众多英语(精品课)教授的国际课程(特别是在硕士阶段)。总的来说,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德国学历的国际认可度是中国留学生选择德国的主要原因。当今世界上,要说哪个国家教育文凭含金量最高的是哪个国家?毫无疑问,德国位于世界前列。虽然德国大学排名不高,但是德国高校学历含金量确实是世界公认的高。和诺奖得主做校友是种什么体验截止到2019年,德国仅8000万的人口已经获得了共计108个诺贝尔奖,位居世界第三。在德国,这意味着,几乎每所精英大学,都有几位到数十位的诺贝尔奖得主校友,能到这样的高等学府深造,可谓是与有荣焉。其浓厚的学术氛围,更是让人趋之若鹜。柏林洪堡大学诺奖得主共计55位,欧洲乃至世界顶尖学府,二战前的世界学术中心,现代大学之母,可选专业众多知名校友:爱因斯坦、黑格尔、马克思等哥廷根大学诺奖得主共计45位,20世纪初的世界数学中心,多次入选德国精英大学,是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重要成员之一,在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和医学领域颇有建树知名校友:高斯、俾斯麦、格林兄弟、季羡林等慕尼黑大学诺奖得主共计42位,多次入选德国精英大学,是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重要成员之一,在物理学与天文学、化学、法学、经济学、哲学语言学等各专业领域颇有名望知名校友:马克思·普朗克、阿道夫·冯·拜耳、托马斯·曼等想到自己的优秀校友,是不是学习的干劲儿也更足了呢~(由于德国得奖太多,小编根据网络公开资料信息统计,仅供参考)哥廷根大学Uni Gttingen 超过40人(官方记录为45人)慕尼黑大学 Uni München 34人海德堡大学 Uni Heidelberg 32人莱比锡大学 Uni Leipzig 30人洪堡大学Humblot-Uni zu Berlin 29人法兰克福大学 Uni Frankfurt 18人慕尼黑工大TU München 16人(包括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oachim Frank,在TUM完成博士学位)维尔茨堡大学Uni Würzburg 14人海德堡大学 Uni Heidelberg 14人慕尼黑大学 Uni München 14人(包括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oachim Frank,在Uni München完成Diplom论文)弗莱堡大学 Uni Freiburg 11人(包括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oachim Frank,在Uni Freiburg完成Vordiplom学习)图宾根大学 Uni Tübingen 11人马尔堡大学 Uni Marburg 11人柏林工大 TU Berlin 10人波恩大学 Uni Bonn 8人基尔大学 Uni Kiel 7人汉堡大学 Uni Hamburg 6人亚琛工大 RWTH Aachen 6人吉森大学 Uni Giessen 6人卡鲁斯鲁厄大学 KIT 5人柏林自由大学 FU Berlin 5人纽伦堡大学 FAU 4人达姆是塔特工业大学 TU Darmstadt 4人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TU Braunschweig 3人斯图加特大学 Uni Stuttgart 3人汉诺威大学 Uni Hannover 3人罗斯托克大学 Uni Rostock 3人明斯特大学 Uni Münster 2人科隆大学 Uni Kn 2人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 Uni Greifswald 2人美因茨大学 Uni Mainz 2人耶拿大学 Uni Jena 2人哈勒大学 Uni Halle 1人

汤曰

德国留学|毕业后抱怨留在德国很难?也许结局从最开始就注定了

小编身边毕业的同学越来越多,摆在大家面前很现实的问题的就是是回国还是留在德国。在德国留学之后留在德国难吗?相信很多同学都想了解这个问题。小编联系了身边几个同学采访了一下,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案例:找工作难No.1第一个案例的同学,是小编认识的朋友,今年5月在TU Dresden 电气工程专业毕业,今年5月毕业。毕业答辩之后,他就开始着手在德国找工作,但是截止目前,他还没有找到。也许大家觉得这是个例,但是对于毕业想找一份解决签证的工作还是有些难度的。找工作影响最大的主要是2个方面,成绩和语言。对于大部分已经入学的同学而言,德语的口语表达并没有比考德福时候强多少,甚至还有退步。对于很多同学而言,最怕的不是考试而是Presentation。长时间待在中国同学的圈子里,也许一学期都说不上几句德语。我这位同学就是德语比较差的类型,而交流问题是找工作最大的障碍。如果你德语不够好,想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是非常难的。而成绩则是公司评价你的重要指标,如果你能有非常好的成绩,那么找工作会轻松很多。也许对于不同的人原因有很多,但是成绩和语言,是决定你是否能留在德国的重要因素。案例: 生活压力小No.2第二个案例是我们当地一个华人协会的负责人,已经在德国工作5年了,目前从事汽车系统的开放工作,是个很厉害的博士大哥。他的工资和同期毕业回国的同学相比,涨幅明显小很多,而职位变动也比国内公司要慢,但是对比起来却各有利弊。国内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明显要比德国大,而高薪资,升职快的背后就是你高强度的工作,从这个角度出发,德国明显更人性一点。同时德国的住房和通勤压力也比国内要轻松。一般公司都会提供用车福利,很多员工都可以开车去公司上班,这个在国内大部分公司是没有的。而住房也是问题之一,德国房贷和还贷的压力也比国内要小很多。因为德国整体面积比较小,很多人都选择住在郊区小城而在附近大城市工作,所以生活压力会小很多。也就是说,同样的条件下,在德国生活的压力要比国内小一些。而国内的发展快一些,机会更多。案例: 工作不理想No.3第三位是今年7月份答辩结束刚刚毕业的同学,耶拿大学BWL专业的一个朋友,9月来斯图工作。虽然他很顺利的找到了工作,但是她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并不理想。目前她在一家从事跨境贸易的华人公司工作,主要做的是货单审查。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德国在招聘的时候对于专业的限制比较严格,基本只要求招聘对口专业。相对德国的硕士也对本科专业限制的非常严格,所以如果不想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同学还是建议回国找工作,否则很可能找到的工作内容非常不理想。特别是致力于进入国际性大企业的同学,在德国找到的工作可能会和你心里的目标有一定的落差,所以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还是可以考虑回国工作。如何留在德国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呢?小编对此有些建议。1申请大学时,选择相对大城市及周边的大学,资源好;2 好好学习德语,尽量保证自己的德语听说水平,走出舒适圈;3 保证学习时间,保持良好的成绩;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好专业对于一个专业,根据匹配情况在德国其实可以对应多个专业。仅以机械工程为例,就不止可以申请Maschinenbau,包括机电一体化在内的很多专业都可以申请。那么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如何根据自己的发展来选择自己的专业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对德国整体各个专业的情况有所把控,即使申请到名校的录取,也不一定是最适合你发展的专业。有相关需求的同学可以和我们的客服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