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这本 JCR Q2期刊影响因子3.6+,亚洲学者研究接近70%,投稿从速!马赛人

这本 JCR Q2期刊影响因子3.6+,亚洲学者研究接近70%,投稿从速!

期刊速览期刊名称:Catalysis CommunicationsISSN:1566-7367自引率:5%收录数据库:SCIE2019年影响因子:3.6+分区:JCR Q2,中科院3区 出版方式:OA出版社:Elsevier刊物详情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简称CAC)是Elsevier旗下的一本化学领域期刊。在最新的中科院分区处于化学大类3区,JCR分区在化学、物理分类中处于Q2。自2021年1月起,Catalysis Communications成为了一本开放获取期刊。影响因子CAC的影响因子自从2013年突破3.0后一直维持在3.0以上,近年的影响因子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9年的因子为3.612。期刊发文量CAC自2014年开始,每年发表15期。近5年最高年发文量是442篇,近两年发文量有所降低,2019年发文量为294篇。作者国籍分布CAC的总发文量为6027篇,发文量前五的国家中有四个是亚洲国家,分别为中国,印度,日本和伊朗。这四个国家的总发文量为4172篇,占期刊总发文量的69.22%,可见期刊对亚洲学者友好。近三年发文贡献近三年发文贡献在前三的国家分别为中国大陆、印度和美国。前十发文贡献中我国占了7位,其中中国科学院以80篇的发文贡献稳居第一。征稿详解征稿背景电化学水分解法是一种可持续的,高产量,高纯度制氢的方法。然而,阴极析氢反应(HER)的动力学过程较慢,且超电势较大,这限制了水分解的实际应用。通过降低活化能,催化剂可以大大提高反应动力学并提高水分解效率,高活性的无贵金属的析氢催化剂使水分解过程更加经济和节能。征稿主题本专题旨在研究用于电化学析氢反应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潜在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投稿分享分享1分享2CAC的文章速度较快,一般在3个月左右,录用后1个月内线上见刊。#SCI期刊#

履行遂进

涨知识了|期刊索引的SCI、SSCI、EI、ISTP、ISSHP…是什么意思?

期刊索引的SCI、SSCI、EI、ISTP、ISSHP……都是什么意思?目前,在国际科学界与学术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ISI旗下的SCI、SSCI、EI和ISTP等重要检索期刊所收录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1、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I)2、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CI)3、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SCI)4、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A&HCI)5、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TP)6、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SHP)7、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EI)8、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SCI)9、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CD)一: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I)ISI的发展简况: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是国际知名的科技信息研究与服务机构。1958年,ISI的创始人Eugene Garfield借款500美元创办了ISI,Current Contents(CC)ofChemical,Pharmaco-Medical&Life Sciences是当时的唯一产品,它每期有32页,包括了200种期刊。1960年,ISI引进了Current Abstracts of Chemistry and Index Chemicus,并于当年正式成立公司。1992年,ISI被ThomsonBusiness Information收购。ISI成立50多年来,先后推出了SCI、SSCI、ISTP、A&HCI和ISSHP等许多著名的学术研究检索工具和数据库。ISI的领域涉及22000种期刊、3100万件专利、60000个会议录、5500专业网站、5000本学术专著、200万化学结构、230多个学科的深度索引,以及100年的科学引文索引。目前,ISI的主要产品有两类,一是平面索引产品;二是网络产品。ISI的平面产品(5种):1:《科学引文数据库》(SCI) 2:《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 3:《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 4:《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 5:《社会科学和人文会议录索引》(ISSHP)ISI的网络产品(2种)1:1997年,ISI创办了ISI Web of Science,并开始通过因特网提供在线访问。ISI Webof Science。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引文数据库,包括ISI的三大引文数据库,即ISI-SCI、ISI-SSCI和ISI-AHCI,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领域200多个学科的8,600种经过评估的学术期刊,每个数据库都是每周更新的。它可让用户在这些的跨学科的海量著录信息中进行引文检索和引证分析。用户可以同时从多个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的数据库中得到相应的检索结果,而且在检中的文献中还提供了该文献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访问路径,据此读者可以进一步参阅这些参考文献,直至追根溯源并了解全貌。这种独特的引文方法已成为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WebofScience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直接使用,并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定制。2:ISI最新开发的信息产品解决方案被称为ISI Web of Knowledge(http://isiknowledge.com/),它可以为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企业、政府和非赢利组织开展研究活动提供信息支持。WebofKnowledge将跨学科的(以及细化的)论文著录、评估和分析工具、信息管理工具等集成在一起,是一个基于互联网(WWW)所建立的新一代学术信息资源整合体系。ISI的辅助产品(2种)此外,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也以影响因子方面的研究而著称。ISI开发的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ISI基本科学指标)收集和分析SCI、SSCI中所收录的10多年来的高质量学术期刊中出版的研究文献及其参考文献(引文),运用引文分析等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按照不同分类提供相关数据,并展开分析和排序。I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有助于确定关键的科学发现,评估研究绩效,掌握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动向,了解各个研究领域中最依靠的国家、研究机构、科学家、论文和期刊,确定特定研究领域中的研究产出与影响。2001年,ISI还创立了ISI Highly Cited.comSM(这是一个介绍世界最有影响、被引次数最多的科学家的网站),引入了ISI科学基本指标(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SM),为衡量科学趋势和为国家、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公司期刊的表。现排名提供了有力的评价工具。目前,ISI的首席执行官(CEO)是MikeTansey。二: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CI)SCI简介:《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 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目前,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目前,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SCI将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6650余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指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 Content,简称CC)作为数据源,目前,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4500种;扩展版收录期刊6650余种。SCI每年收集论文数达六七十万条。SCI的索引形式:SCI主要摘录科技期刊和专利。被选用的期刊上所刊载的每篇文献,包括论文(无代号)、摘要(A)、评论(B)、编辑部文章(E)、通讯(L)、会议资料(M)、专利(P)、评论和书目(R)都逐一加以摘录。尤其把每篇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一一认真著录,并按照一定格式编排起来。在论文索引方面,它是以来源索引为基础,另配有四种引证索引(即作者引证索引、专利引证索引、主副事物引证索引及机构引证索引)。SCI的索引方式有4种。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按第一作者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用于检索作者发表的论文;期刊源索引(Source Index)按每篇论文的完整文题排列,用于检索论文主要内容;主题词索引(Permuterm Subject Index)通过标题词汇或主题词查找某学科、某专业方向涉及文献,光盘版已通过SCI’sKey Words Plus追溯出现在论文所引参考文献中的单词、词组与短句,扩充了印刷版的容量;机构索引(Corporate Index)按地域、字母顺序排列,检索每篇论文的所属机构,或某机构用于统计所发表的论文,也可用光盘版与在线版方便地查找此索引三: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SCI)SSCI简介: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它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据ISI网站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SSCI全文收录1876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现收录有中国大陆的期刊3种,台湾的期刊7种SSCI最早创刊于1969年,收录数据从1956年至今,是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数据覆盖了历史学、政治学、法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图书情报学、公共卫生等社会科学领域。SSCI收录期刊1979种,覆盖了历史学、政治学、法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图书情报学、公共卫生等社会科学领域。SSCI与SCISCI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英文缩写,从功能上说是一种学术论文检索工具和数据库,从内容上说是以收录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论文为主。SSCI从功能上说也是—种学术论文检索工具和数据库,只不过它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英文缩写,从内容上说是以收录社会科学的论文为主。近几年来,在国内大学论文排名、研究基金申请、个人职称晋升等竞争中,SCI论文数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依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几乎言必称SCI。国内许多大学都提出了下世纪初把自己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应当拥有较多的SCI论文数,这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然而,SSCI却在国内受到冷遇,很少有人提及。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不仅应当拥有较多的SCI论文数,还应当拥有较多的SSCI论文数,尤其对于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更是如此。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SSCI覆盖的学科范围。SSCI覆盖的领域包括:人类学,区域研究,商业,商业金融,传播学,犯罪学与刑罚学,人口统计学,经济学,教育与教育研究,特殊教育,环境研究,人机工程学,种族研究,家庭研究,地理学,老人病学和老人学,健康政策与服务,历史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史,工业关系与劳工,情报学与图书馆学,国际关系,语言与语言学,法学,管理,法医学,护理学;哲学,规划与发展,政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生物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数学心理学,心理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公共管理,大众健康,康复,社会问题,社会科学-生物医学,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社会科学-数学方法,社会工作,社会学,恶习,运输,城市研究,女性研究等。无疑,这些学科的研究水平对于衡量—个国家的研究水平是极其重要的;对—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更至关重要。四: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A&HCI)A&HCI即《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A&HCI),它是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它与SCI和SSCI一起共同构成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三大核心数据库,其特点也是收录引文文献,目前收录1300种国际权威的期刊作为文献源。1976年,ISI创办了A&HCI,它收录数据从1975年至今据ISI网站最新公布数据显示:A&HCI收录期刊文献数据覆盖了语言与语言学、文学、哲学、宗教与神学、古典研究、历史、考古、艺术、建筑、表演艺术等社会科学领域,计9大学术领域共28个学科。A&HCI收录的期刊绝大部分为美国和欧洲的顶级学术期刊,较少收录亚洲等地区的学术期刊,收录期刊亦以英文期刊为主。中文期刊中,目前收入A&HCI有《亚洲艺术》、《中国史研究》和《当代中国思潮》等几种,港台地区仅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被收录。我国学术界对SCI、SSCI都比较熟悉,但是对A&HCI似乎还缺乏了解,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学科分类同西方的学科分类有所不同。西方的学科共分自然科学(Science)、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艺术与人文学科(Arts and Humanities)三大类,而在我国,学科只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艺术与人文学科被包括在社会科学内。五: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TP)ISTP,即《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它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网络数据库Web of Science Proceedings中两个数据库(ISTP和ISSHP)之一。ISTP创刊于1978年,它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主要收录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科技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的会议文献,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ISTP所收录的数据包括生命科学、农业、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从1990-2003年间,ISTP和ISSHP(后文将要讲到ISSHP)共收录了60,000个会议的近300万篇论文的信息。ISTP收录论文的多少与科技人员参加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多少或提交、发表论文的多少有关。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占被收录论文总数的64.44%。六: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SHP)ISSHP,即《社会科学和人文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ocial Sciences&Humanities Proceedings,简称ISSHP),它于1979年由ISI创办,其数据涵盖了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的会议文献。这些学科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文学、历史学、公共卫生等领域。七: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EI)EI,即《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它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也是目前世界著名的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创刊于1884年,最初由美国工程情报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Co.)编辑出版发行,它主要收录工程技术领域的科技期刊和会议论文,其所收录文献的范围几乎覆盖工程技术各个领域的数据,涉及到材料工程、地质、电工、电子、通信、动力、核技术、化学、工业工程、环境、机械工程、计算机和数据处理、交通运输、金属工艺、控制工程、矿冶、能源、材料科学、农业、食品技术、汽车工程、生物工程、石油、食品、数理、水利、土木工程、医学、仪表、应用物理、宇航、照明、光学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学科领域。目前,EI选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工程技术类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和图书等出版物。EI数据库每年新增约50万条文摘索引信息,分别来自5100种工程期刊、会议文集和技术报告,其中大约22%为会议文献,90%文献的语种为英文。EI每月出版1期,每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每期EI均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EI的出版形式有印刷版、电子版及缩微胶片。EI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和权威性强等特点。1992年,EI公司开始收录中国期刊,并于1998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八: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SCI)CSSCI的由来与发展:CSSCI,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Index,简称CSSCI),它是南京大学1997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研制的一种中文社会科学研究信息检索的产品。2000年,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专门从事CSSCI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000年,CSSCI引文数据库的构建工作完成,并相继研制成功了CSSCI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2001年,在教育部指导下,成立了由17所著名高校科学研究与管理专家组成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CSSCI被列为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将CSSCI列为国家重大研究课题。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8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收录了1998以来的数据,其来源文献54万余篇,引文文献320余万篇。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CSSCI的主要形式:CSSCI是我国社会科学重要文献引文统计信息查询与评价的主要工具,它以中文社会科学期刊登载的文献为数据源,通过来源期刊文献的各类重要数据及其相互逻辑关联的统计与分析为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提供科学、客观、公正的第一手资料。CSSCI来源期刊的遴选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800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CSSCI的遴选程序是:按照近3年期刊他引影响因子对所有学术性社科期刊分学科进行排序;按照“高进低出”的原则确定各学科预选来源期刊;预选来源期刊提交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审议,最终确定年度来源期刊。CSSCI提供的信息检索途径有:(1)来源文献检索。它包括篇名、作者、作者所在地区及机构、刊名、关键词、文献分类号、学科类别、学位类别、基金类别及项目、期刊年代卷期等。(2)被引文献的检索。它包括被引文献、作者、篇名、刊名、出版年代、被引文献细节等。(3)优化检索.包括精确检索、模糊检索、逻辑检索、二次检索等。不同途径的检索结果按发文信息或被引信息分析统计,并支持文本信息下载。CSSCI的收录期刊:CSSCI收录期刊采取两年一次动态调整的方式:2001年度,首次列入来源期刊共419种,另加海外华文期刊16种;2003年度,收录的来源期刊调整为418种;2006年度,收录的来源期刊调整为493种;2008~2009年度,所收录的来源期刊为528种,此外还列出了扩展版的来源期刊152种,以及来源集刊86种。九: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CD)CSCD,即《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它属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创办的我国学术期刊全文检索与评价数据库,是我国知识信息生产、传播、应用和期刊评价、管理的现代化运作平台,以光盘和网络等形式向国内外读者提供动态知识服务,并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进行期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期刊管理部门提供数据。CSCD收入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为378种,已积累了从1989年至今的论文记录近100万条,引文记录近400万条。CSCD除具备一般的检索功能外,还提供新型的索引关系——引文索引。使用该功能,用户可迅速从数百万条引文中查询到某篇科技文献被引用的详细情况,还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或著者姓名入手,检索到一批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CSCD除提供文献检索功能外,其派生出来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数据库等产品,也成为我国科学文献计量和引文分析研究的强大工具。CSCD具有建库历史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自提交使用以来,深受用户好评,被誉为“中国的SCI”。CSCD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共遴选了1048种期刊。其中,英文刊40种,中文期刊1008种;核心库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378种。。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

告之海曰

这本SCI期刊可接收综述,近年发文贡献前3均为亚洲国家!

期刊速览期刊名称: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Energy SystemsISSN:2050-7038影响因子:1.6+收录数据库:SCIE分区:中科院4区;JCR Q3发表版面:正刊 出版社:WILEY截稿日期:长期征稿期刊详解影响因子影响因子趋势图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Energy Systems是WILEY旗下的一本工程技术方向期刊。近5年,期刊影响因子呈现出上下波动的趋势,目前因子已上升回1.6+ 。期刊发文量期刊近五年发文量情况期刊近五年发文量为1088 ,平均年发文量为217。2019年发文量增长幅度大,较2018年增加139篇。自2019年来,期刊开始接收少量综述 ,发表的319篇文章中有8篇为综述。发文贡献近三年发文贡献情况2017-2019年,期刊前3发文贡献均为亚洲国家 ,分别是伊朗、印度、中国,由此可见,期刊对亚洲学者友好。接收领域&关键词接收领域期刊主要征集有关电能系统的产生、传输、分配和转换方面主要进展 的原始研究,期刊也接收对电能系统现有工作的 调查和综述 。期刊特别欢迎 有关高级电力和能源系统、并网电力电子转换器和可再生能源集成的建模、分析、优化和控制的论文。关键词投稿经验1.期刊对文章篇幅有要求 ,原始性研究字数控制在8000词内,综述控制在15000词内,简短报告不超过2000词。2.有关绝缘材料、闪电、变压器、电动机结构、发动机、太阳能电池、等离子和磁性材料的主题期刊不予考虑 。#SCI期刊#

街霸

「A&HCI投稿经验系列之一」中国作者最好发的A&HCI期刊有哪些?

应广大读者需求,梅小森继“EI期刊/会议投稿系列”后,现推出“A&HCI投稿系列”,为大家介绍中国作者易投、易中的A&HCI期刊。A&HCI是《艺术与人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的简称。A&HCI创刊于1976年,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建立的综合性艺术与人文类文献数据库,包括语言、文学、哲学、亚洲研究、历史、艺术等内容。收录1400多种国际权威的期刊,累计200余万条记录。包含28个艺术与人文学科的1,800多种期刊。从1975年至今,已有490万条记录和3340万个引用参考文献。在最新更新的2020年A&HCI检索目录中【2020年7月最新】,梅小森为您梳理出了2020年A&HCI变动的最新信息。有关“亚洲”的A&HCI期刊通过对A&HCI在2020年最新目录的筛选,我们竟然发现了31本与“亚洲”相关的期刊!……有关“中国”的A&HCI期刊2020年进入A&HCI检索有关“中国”的期刊有12本梅小森注意到这些有关“中国”的A&HCI期刊收录了很多中国作者的论文哦!这些期刊的选题大多与历史、语言、影视文化、文学、哲学等相关。而且期刊的编委会老师也有一部分来自国内高校。想投稿A&HCI期刊的老师和同学们需要格外关注!A&HCI和SSCI同时收录的期刊长啥样?梅小森还发现有很多的A&HCI期刊同时也是SSCI期刊!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这本期刊就具有A&HCI和SSCI“双担”身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国际设计杂志》《国际设计杂志》是一本经过同行评审的开放式期刊,致力于发表设计的各个领域的研究论文。收录的论文主题主要包括:设计的社会文化方面;全球化和本地化的设计方法;设计策略与管理;人机工程学和设计感知;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中的计算机应用......期刊官网:http://www.ijdesign.org/index.php/IJDesign/index在官方主页我们能看到最新的征稿信息征稿选题是:复杂环境中的环境设计:张力、悖论和多元性论文全文提交时间:2020年10月15日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们要抓紧时间哦!想要获得征稿模版就在群里@梅小森那么被这本期刊收录的论文选题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下面,梅小森为大家找来了《国际设计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最近发表的研究成果!这些选题都让梅小森感到耳目一新!附上最新期刊目录:1设计的情绪粒度:引入20种状态的整体类型学2利用宠物狗的行为特征提升车内互动的情感体验3时尚而真实,包装设计中新复古风格的定义4老年人设计中的污名威胁:探索诱导耻辱感的设计因素5原型在数字产品服务系统协同开发中的(新)角色6公共部门设计项目中的框架失效与重构对话7设计和实施的潜在领域,以确保泰国北部织布实践的未来可行性8加强知识交流与合作:工匠和设计师使用边界物体的概念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期刊关注的设计相关领域还是很广泛的,包括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界面设计,动画和游戏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好啦,以上就是这期的全部内容!【A&HCI期刊投稿经验系列】会持续更新敬请期待!接下来,我们会通过各种搜索研究,来帮你发掘各类A&HCI期刊,而且我们会把这些期刊和会议的发稿特点、审稿周期、版面费、投稿流程、格式要求等信息,都汇总好告诉你,帮助你节省时间,少走弯路。如果想获得更多A&HCI检索期刊发表经验和期刊文章完整版请与梅小森互动!《公共部门设计项目中的框架失效与重构对话》《设计的情绪粒度:引入20种状态的整体类型学》《老年人设计中的污名威胁:探索诱导耻辱感的设计因素》收藏

喝咖啡

「A&HCI投稿经验系列之二」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好期刊来了!

自从上期梅小森推出“A&HCI投稿系列”第一期推出以来,后台收获了好多评论。大家的回复也给梅小森提供了很多新的线索和好的经验。应广大粉丝的要求,梅小森今天为大家推荐的A&HCI期刊适合有人类学或民族学学科背景的同学和老师们投稿!如果你喜欢“A&HCI投稿经验系列”,欢迎留言评论,和梅小森互动,告诉我们你感兴趣的期刊,我们会全力帮你一探究竟。今天梅小森给你介绍一本刊《Asian Studies Review》《亚洲研究评论》《亚洲研究评论》是当代亚洲和现代亚洲的多学科期刊。该期刊旨在通过发表研究文章,书评和评论文章来展示有关亚洲现代历史,文化,社会,语言,政治和宗教的高质量文章。它欢迎在亚洲所有地区以及以亚洲为重点的国际和跨国问题上提交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广泛领域的研究论文。 《亚洲研究评论》 着手在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中发表平衡的文章。......期刊官网:https://www.tandfonline.com/toc/casr20/current那么被这本期刊收录的论文选题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下面,梅小森就为大家找来了《Asian Studies Review》《亚洲研究评论》最近发表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梅小森发现这两篇论文都是由国家基金支持的哦!附上最新期刊目录: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期刊关注的人类学、民族学相关领域还是很广泛的。好啦,以上就是这期的全部内容!【A&HCI期刊投稿经验系列】会持续更新敬请期待!

大渡河

香港大学建筑学者杜鹃博士著作《深圳实验》,获得国际大奖

香港讯香港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建筑学院副院长(国际及内地事务)、城市生态设计研究室总监杜鹃博士,凭著作《深圳实验:中国速生城市的故事》,荣获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颁发「跨学科研究年度最佳书籍奖」。《深圳实验》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1月出版,揭示深圳这个现代城市发展「奇迹」,如何在短短40年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一个边陲小镇成长为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都会。杜鹃博士花了近十年时间完成这本得奖著作,探讨深圳这个「速生城市」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中央规划和经济政策的支持,更有赖于本地村民和背景多样的外来移民合力营造出的多元化且充满活力的小区。人文学科研究所年度最佳书籍奖评委会赞扬《深圳实验》「文笔优美、叙述巧妙、研究严谨,加以具说服力的理据,及与时并进的议题,作者成功在书中揉合环境、城市研究和人类学研究,以纪实叙事的写作方式,生动并强而有力地讲述了一场宏大社会变革中的政治现象和可能性。」《深圳实验》亦在《建筑实录》、《ICON》、《美国建筑史学家学会杂志》、《亚洲书评》、《亚洲事务》、《亚洲世纪研究所》、《亚洲研究期刊》、《中国季刊》、《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外交》、《法兰克福汇报》和《自然》等著名杂志和学术期刊中获得高度评价。书评者亦认为「杜鹃的著作为读者提供了解这座城市发展极为必要的历史背景。这些背景信息驳斥了当前众多报道中有关深圳起源于小渔村的误解及其城市发展奇迹完全仰赖于中央政策支持的片面认识。」「深圳地区的古代历史亦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作者是一位出色的故事叙述者。她在书中阐述了深圳及其周边区域自古以来的重要性。鸦片战争之前,深圳和香港这一地区并非只是海盗猖獗的贫瘠之地,而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的重要盐业中心。」杜鹃博士在建筑与城市领域的学术研究及设计作品均屡获殊荣,她于亚洲和欧美地区的建筑教学和实践上亦拥有丰富的经验。其作品曾获《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外交》以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国际媒体广泛报导。她还入选了由英国伦敦Thames & Hudson出版集团评选的二十位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华人女性建筑师,其建筑设计作品收录于近期出版的《中国新建筑:筑造未来的女性》。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书籍奖于2008年建立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书籍奖,每年颁予一部有关人文学科研究的纪实叙事类卓越作品,以表彰对人文科学领域有杰出贡献的学者。(《中国基建报》记者 林雨润 香港报道)

驰其形性

首届亚洲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在韩国成功举办

2018年12月27日,首届亚洲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在韩国国家级研究中心打得研究特区创新船业中心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由美国综合科学前沿学术期刊主办,韩国国籍跨文化发展研究院承办,韩国大德开发特区及安徽广播网分别提供场地和媒体支持。本论坛的发起意在促进亚洲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空及交流,推动多语种学术研究进程。论坛收到来自日本、中国、尼泊尔、韩国等国家研究生的多篇投稿,经评审评议选取部分优秀论文进行了现场发表。韩国国际跨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忠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合作导师、美国综合科学前沿学术期刊主编孙占芳教授首先进行了题为“亚洲学术研究的跨文化发展趋势””主题报告,她从亚洲国家学术研究的学科交叉、文化融合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特别强调了跨文化因素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作用。在小组发表中,东国大学田秀秀博士和曾茂博士,分别就虚拟现实场景教学在韩国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汉语和韩语字词的认知语意比较等相关主题进行了讲解。韩国首尔综合科学大学院大学硕士何狄远同学和大家分享了中国与韩国茶文化的比较。韩国首尔综合科学大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杨波和刘磊同学还分别就美国能源战略问题及艺术设计企业管理沟通的应用等相关主题进行了发表。 此次会议中还讨论了日本创价大学PHUYAL MOHAN博士有关PPP研究的的论文,与会者讨论了亚洲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关注与学术研究的进一部涉入。部分与会者在发表结束后,还前往韩国原子力研究院、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等地进行了参观。韩国大德特区是韩国国家级研究特却,是亚洲著名的智慧城市及联合国科技城市联盟所在地,韩国政府每年在该区的科研经费投入占到整个韩国的三分之一以上,韩国研究财团、韩国特许厅等国家机关所在地,同时该区拥有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韩国原子力研究院、韩国能源技术研究院、韩国地质资源研究院等多所国家级研究机构,韩国先进科学研究院(KAIST)、韩国国立忠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同时拥有LG技术院、SK中央研究所、三星精密化学研究所等大型企业研究所,以及1,000多个风险企业,被称为"亚洲的硅谷",是聚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商用化一条龙的尖端科学集群,世界著名的智慧城市。论坛的首次举办选择在大德特区创新创业中心召开,有利于聚合产业、研究优势、加大亚洲国家青年学者的交流合作。

红蜡烛

IJCV 亚洲之夜,机器之心与CV领域顶级期刊首位华人主编汤晓鸥聊了聊

本文由机器之心编辑,“机器之心”专注生产人工智能专业性内容,适合开发者和从业者阅读参考。点击右上角即刻关注。今年,就在夏威夷!CVPR(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三大顶级会议之一,它的举办让七月的火奴鲁鲁更加热情似火。据大会第一天官方宣布的统计数据,CVPR 2017 已经收到 2620 份有效提交论文、783 份接受论文、215 份长和短口头报告、3 个并行议程,得到来自 127 位赞助商 85.9 万美元的赞助资金,大约 5000 位参会者参加会议。经过一整天密集的学术讨论之后,学者们不得不再次进行艰难抉择:今晚该去哪场宴会?大会期间,包括谷歌、Facebook、英特尔在内的许多高科技公司都因为各自不同的目的举办招待会。其中一些是为了招聘人才,另一些则是为了得到合作伙伴的认可。其中有一个极为独特的活动——IJCV Asia Night,这一活动的两大关键词是「IJCV」和「亚洲」。IJCV 首位华人主编汤晓鸥教授主持 IJCV Asia Night计算机视觉研究:三大顶级会议、两大顶级期刊和一个 arXiv 平台——该去哪里发表论文?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领域有三大顶级会议(CVPR、ICCV、ECCV)和两大顶级期刊(IJCV 和 TPAMI)。CVPR 的举办地点在美国,ECCV 在欧盟内轮转,ICCV 则在欧洲、北美和亚洲轮流举办。不同于 CVPR 每年都会举办,ICCV 和 ECCV 两年一度,正好交替错开。两大期刊中,国际计算机视觉期刊(IJCV)由 Springer 出版,而 TPAMI 则来自 IEEE。这两大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已经超过了 8,大多数工程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通常在 1 或 2 左右。为了更好地理解计算机视觉研究的发表情况,我们在 CVPR 2017 大会期间与 Springer 计算机科学编辑总监 Jennifer Evans、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主任汤晓鸥教授聊了聊。汤晓鸥(Xiao'ou Tang)教授曾担任 ICCV 2009 的议程主席(Program Chair),也将于 2019 年担任 ICCV 的大会主席(General Chair)。目前汤晓鸥教授在 IJCV 担任主编,也是该期刊的首位华人主编。汤教授表示:「计算机科学领域不同于其它大多数科学学科。在其它领域,期刊通常用来发表研究成果,而大会则主要是以交流为目的。但是,由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飞速发展,会议也变成了另一个发表成果的重要渠道。」据汤教授介绍,计算机视觉期刊的评议过程更为严格,也因此会花费更长的时间,而会议能让作者们更快地发表自己观点。「但期刊发表更为稳健可靠」,Jennifer 补充道。通常会议发表的论文最多只能有 8 页,而期刊可以接收更长的论文。汤教授说:「这一领域的许多综合研究论文可能会有 20 页左右。」期刊让研究者可以更加详细地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可以先在会议上发表一个「简短」版本,然后在研究更加成熟以后将扩展版提交给 IJCV。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成果发表上,数字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过去,大多数大学图书馆会订阅期刊,而我们必须参加会议才能及时接触到在会议上发表的论文。现在读者可以提前在线获取被接受的会议论文。arXiv 也成为一个分享研究的重要平台。」汤教授表示,「这三个渠道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作为 IJCV 的现任主编,汤教授耐心地解释了他的职责。首先主编会查看论文并将其分配给在这一研究领域经验丰富的副编辑,然后副编辑会邀请至少 3 位评议者来审阅这篇文章并给出是否录取建议。在考虑了这些评议者的意见之后,副编辑会决定是否请提交论文的作者进行修改。Jennifer 说:「修改是常事,有时候修改过程要进行好几轮。」最后,副编辑会向主编推荐接收或拒绝此论文。主编根据副编辑的推荐、评议者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决策。主编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是任命编委会的副编辑。保持高质量的副编辑团队是撑起期刊质量的关键。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成为 IJCV 和 TPAMI 编委会的成员要有极高的声望。目前编委会中亚洲成员的数量占比,相比于亚洲研究员在这个领域中的比例,要小得多。过去三年里,IJCV 有 1300 多位评议者,其中 50% 至少评议过两篇 IJCV 论文。Jennifer 强调了期刊主编的重要性:「主编必须谨慎选择,只有在领域内备受尊敬的研究者才能做这样的决定。」作为 2009 年 ICCV 的议程主席,汤教授认为会议的双盲机制(double blind review mechanism)是会议论文发表保持公平公正的关键。与传统的期刊和会议渠道不同,新兴的数字平台 arXiv 控制力度最小,同时也最有活力。通过 arXiv,有价值的工作可轻松获取和引用。也因此,arXiv 变得极为流行,每天有超过 20 篇论文在该平台发表。但是这也带来了过滤的问题——有价值的成果可能会被埋没。汤教授谈到了他所观察到的现象:「如果不太知名的研究者只在 arXiv 上发布论文,即使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该论文也很难获得很多引用。」IJCV 主编汤晓鸥教授,Springer 出版总监 Jennifer Evans亚洲青年研究者的崛起:回望过去,展望未来Kyoung Mu Lee 教授是 ICCV 2019 的大会主席,同时现任 TPAMI 的副总编,CVIU 的领域编辑,SPL、MVA 和 IPSJ 的副编辑。IJCV 宴会期间,Kyoung Mu Lee 发表的主题演讲谈到了人工智能在韩国的爆发,不仅有众多创业公司兴起,也有很多传统公司转向了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与此同时,包括 KCVS 和 KCCV 在内的学术活动也正在快速发展。在 MIT 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林达华教授回到中国并加入了香港中文大学。谈及中国政府 7 月份最新发布的人工智能规划,林教授表示,有了政府在资金、数据、人才与知识产权上的支持,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谷歌云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斯坦福视觉实验室主任李飞飞也在本次宴会上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在演讲中,李飞飞教授提到了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两大趋势:一是由智能机器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二是随着亚洲崛起而带来的一次地缘政治新洗牌。她提到,CVPR 2017 论文中大约一半的第一作者都是亚裔人士但这就意味着亚裔已经接管了这一研究领域吗?汤教授给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如果你把做研究项目看作是做电影,那么前面的学生就像是演员,后面的教授或导师是制片人、导演。亚洲高质量的制片人和导演还是只占少数,谈论接管这一领域为时尚早。」要取得研究事业的发展,亚裔还面临着一些文化方面的难题。吴郢(Ying Wu)教授凭借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对视觉运动分析和视觉模式发现的基础性贡献」成为 IEEE Fellow。在 CVPR 2017 期间的这场 IJCV 活动中,吴郢教授讨论了西方人对亚洲研究者的「姓名失明(name-blindness)」问题。亚洲人的名字姓在前,西方名字姓在后,依照西方的习惯,在论文引用中很难准确识别亚洲作者名字,因为许多亚洲作者有同样的姓,例如「何」姓就很常见。所以,在引用中使用作者的全名非常重要。对此,宴会的主持人汤晓鸥教授极其赞同。他开玩笑说,他已经把自己的名字缩写改为 XO,类似于很罗曼蒂克的 XO 白兰地,然而令他失望的是一些损友坚持认为「XO」是一种中国酱料「XO 酱」。此外,它还代表亲亲抱抱。宴会上,除了让引用亚裔人士的研究论文更加容易这一点,众多德高望重的学者们在演讲中提出,亚裔研究员还可以为这个群体做出更多贡献。沈向洋在演讲中表达了对黄煦涛教授作为前辈、良师的感谢。很多学者也对黄煦涛(Thomas Huang)教授和金出武雄(Takeo Kanade)教授表达了自己的特别感谢——他们是伟大的榜样,也慷慨地帮助着新一代研究者。汤教授也表示上一代研究者的精神激励着这一代研究者,他希望新一代研究者也能将这种精神继续传递下去。新一代的亚洲研究员还应该考虑什么?李飞飞教授在她的演讲中引用了她最喜欢的哲学家香农·沃伦(Shannon Vallor)的话:「机器是没有独立的价值观的,机器的价值观就是人类的价值观。」随后,她向所有人提出了一个开放问题:「人工智能将会改变世界,你如何改变人工智能?」IJCV 亚洲之夜主题演讲总结本次亚洲之夜的主题之一是「龙虾」,汤晓鸥教授以一个关于龙虾的玩笑作为晚宴开场,他回忆说,当年在麻省理工读博士学位时龙虾是物美价廉的食物,然而在今天的北京,即便是小龙虾也贵比当年的波士顿龙虾,因此决定请嘉宾们在夏威夷享受龙虾大餐,希望能把机票钱省回来,一个段子引燃了全场欢乐的氛围。随后,汤教授介绍了将进行开场致辞的沈向洋博士,沈向洋博士是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人工智能与全球研发负责人,也是 IEEE、ACM 成员,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沈向洋博士曾在前一天的 CVPR 大会主题演讲后的 QA 环节被问及为什么一些优秀的学者从 MSR 跳槽去其他机构,汤晓鸥教授再次以幽默的答案回复了这一问题:因为 MSR 培养了整整一代优秀的学者,所以人才只能单方面向其他机构流动。沈向洋博士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人工智能与全球研发负责人发表演讲沈向洋博士在演讲中回顾了他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时光,并且提到了他的许多同事。2005 年,沈向洋成为 MSRA 的负责人之后,汤晓鸥教授从他手中接管了计算机视觉组。许多目前亚洲顶级研究员都是出自该组。沈向洋也表达了他对黄煦涛的感谢与尊敬。之后,沈向洋博士表达了他对新一代研究员的期许:向前辈看齐!当代研究员努力工作,下一代也会学习、尊敬他们。如此,这个群体就能持续发展、繁荣。微软亚洲研究员的科研人员和毕业生是这一领域的传奇,他们很多人对这一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且引领学术潮流。许多参与到计算机视觉研究中的亚洲人已经变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ICCV 是 1990 年才传播到亚洲的,第一次举办是在日本,并且将于 2019 年在韩国举行。2005 年,ICCV 由沈向洋博士和其他学者带到了中国。亚裔科学家参与 CVPR 的传统可回溯到 1983 年,当时金出武雄是 CVPR 的创始大会主席。如今,大量的中国公司都跳进了 AI 这一领域。对于计算机视觉来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代了。正如人们所见,参会者的数量每年都在直线上升。沈向洋博士说他很喜欢「享受做计算机视觉的乐趣,并且永远保持年轻」这句话。他鼓励年轻人要加紧步伐,成为成功的科研人员,并且帮助我们的下一代继续进行研究与学习。他呼吁大家互相团结,因为团结会使我们更强大。池内克史教授IJCV 前主编池内克史教授在 IJCV 宴会中演讲池内克史(Katsushi Ikeuchi)教授是 IJCV 的前主编,他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的首席研究员、东京大学 Emeritus 教授。在演讲中,池内克史教授谈到了 IJCV 的现状,它的影响因子已经达到了 8.22,这在工程领域是非常高的。IJCV 从论文提交到第一次决定是否接收平均需要 89 天,从接收到在线发表需要 23 天。此外,亚裔研究者在提交论文和下载论文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大约占到了 50%。另外,IJCV 也在亚裔社区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池内克史教授鼓励大家通过亚裔社区支持 IJCV,当然也包括每两年举办一次的 ACCV。他也提议开发增强智能(Augmented Intelligence),而不只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金出武雄教授金出武雄教授在 IJCV 亚洲之夜中演讲金出武雄教授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和计算机科学研究所教授,该校最高荣誉 U.A. and Helen Whitaker University Professor 得主。他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世界权威,IJCV 创始主编、CVPR 的创始主席。金出武雄教授对计算机视觉领域众多先辈表示感谢,如傅京孙(King Sun Fu)教授、黄煦涛教授等。在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之前,图像理解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主流。那时,他就与其他德高望重的学者一道创办了 CVPR 和 IJCV。演讲中,金出武雄教授回顾了 IJCV 如何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刊物,他们邀请最好的会议论文,设置非常严格的标准。最后,他号召更多有才能的研究者加入计算机领域。Rama Chellapa 教授CVPR 2017 大会主席 Chellapa 教授在 IJCV 宴会中演讲Chellapa 教授是 TPAMI 前主编、CVPR 2017 大会主席,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Affiliate 教授和电气工程系教授。他在演讲中特别称赞了他的老师、导师和启发者。和其他研究者一样,这样一位成功的学者也得到了计算机视觉界的帮助。Chellapa 教授对许多世界级的大师表达了感谢,如 R.L. Kashyap 教授、Azriel Rosenfield 教授、傅京孙教授、黄煦涛教授和金出武雄(Takeo Kanade)教授。Kyoung Mu Lee 教授Kyoung Mu Lee 教授,ICCV 2019 大会主席,在 IJCV 宴会中演讲Kyoung Mu Lee 教授是 ICCV 2019 的大会主席,目前担任 TPAMI 的副总编、CVIU 的区域编辑,SPL、MVA 和 IPSJ 的副编辑。在演讲中,他谈到了人工智能在韩国的爆发,大量创业公司兴起,许多传统公司转向人工智能技术。与此同时,包括 KCVS 和 KCCV 在内的学术活动也正在快速发展。此外,ACM Multimedia 2018 将在 2018 年 10 月 26-28 日在韩国首尔举办,他是会议组织团队的主席。当谈到他在 TPAMI 中扮演的角色时,他提到 IJCV 和 TPAMI 的影响因子都超过了 8,而 TPAMI 的影响因子一直都很高,从 2015 年的 6.77 增长至今。李飞飞教授李飞飞教授在 IJCV 宴会中演讲李飞飞教授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副教授。她也是谷歌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部门的首席科学家,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和斯坦福视觉实验室的主任。现在是人工智能的历史性时期,也是人类的历史性时期。对于 CV 科研人员来说,李飞飞教授是计算机视觉界最著名的亚裔研究员之一。尽管李飞飞教授已经做了大量有影响力的工作,比如 ImageNet 和视觉识别挑战赛,她仍然谦逊地表示,自己不过是一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普通科研人员。她表示很多亚裔背景的人对她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分享了当她还是一名年轻的教授时,她的同事和朋友在一些特别时刻给予她的支持:她的「学术教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Jitendra Malik、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Song-Chun Zhu 教授、微软的沈向洋博士、普林斯顿大学的 Kai Li 教授。她还感谢了她的两名学生:决定全力支持 ImageNet 项目的 Jia Deng,和既是学生也是现在谷歌同事的李佳。她们的合作和友谊影响了她的日常工作方式。「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李飞飞引用《蜘蛛侠》里的台词来诠释这一代研究人员能力与责任的关系。当今世界有两大主题:我们正在经历由智能机器和快速发展的网络社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地缘政治洗牌,或者说「亚洲崛起」。许多科技公司的 CEO、CVPR 论文作者是亚洲人,更重要的是,中国是第一个意识到 AI 力量,并发布人工智能白皮书的国家。但是,这也是一个对人类充满挑战的时代。拿聊天机器人来说:它们可以帮助偏远地区的人们获取医疗和教育机会,也可以成为网络暴力和虚假信息的来源。另一个例子是自动驾驶汽车。它们或许可以使我们免于交通事故,保护环境,但是我们还应该想到自动驾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技术巨头和创业公司正在追求 AI 的力量,但是这有助于构建更好的生活吗?AI 会使有钱有权的人拥有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权利,使世界变得更加两极化吗?历史已经证明人类与生俱来的创新欲望也会带来灾难。在演讲最后,李飞飞引用了她最喜欢的当代哲学家香农·沃伦(Shannon Vallor)的一句话:「机器是没有独立的价值观的,机器的价值观就是人类的价值观。」然后,李飞飞留下了一个开放性问题:「AI 将改变世界。你将如何改变 AI?」张正友博士张正友博士在 IJCV 宴会中演讲张正友(Zhengyou Zhang)博士是 CVPR 2017 大会主席,IEEE Fellow、ACM Fellow,现任微软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研究经理。和其他演讲者一样,张博士首先真挚地感谢了他的指导教授和导师。他的第一篇计算机视觉论文在 1989 年被第二届 ICCV 接收。那时候,他感觉论文写得很糟糕,但那时候的审查更加宽容。然后,他尝试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并出版了自己的书。他给年轻人的建议是:保持冷静,保持专注,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工作上。他自己的生产周期是两年一篇论文。他鼓励年轻人不要心急,如果要成大事,做出有影响力的成果,就必须专注。一旦工作达到了一定水平,其他人就能从中受益。吴郢教授CVPR 2017 议程主席吴郢教授吴郢教授是 CVPR 2017 的议程主席,目前任教于美国西北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吴郢教授凭借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对视觉运动分析和视觉模式发现的基础性贡献」而成为了 IEEE Fellow。但这样一位备受尊敬的研究者却将自己看作是社区(尤其是亚裔社区)的服务者。我们知道,参会者的数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且亚裔先驱和领袖正在这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亚裔研究员仍然面临难题。例如,亚洲人姓在前,而西方语言姓在后。这导致在引用中难以准确识别名字。许多不同的作者有着同样的姓。例如,「何」姓就很常见,所以在引用中使用作者的全名非常重要。Yanxi Liu 教授CVPR 2017 的议程主席 Yanxi Liu 教授Liu 教授是 CVPR 2017 的议程主席,也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和电子工程系教授。Liu 教授发表了一个关于模式(pattern)的演讲。首先,她谈到很多定义模式的方法,比如运动、纹理和对称性。模式的基本属性是不断反复出现。我们可以通过无监督搜索、检测循环模式、寻找语义含义或聚类子空间来寻找模式。在演讲中,她向我们展示了一段河鲀创造惊人的完美圆圈的视频。模式存在于任何地方,不只是人类社会。机器之心英文网站文章链接:https://syncedreview.com/2017/07/31/one-night-at-cvpr-2017-exploring-ijcv-and-the-asia-research-force/

白河船

海外学术期刊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作者:周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向世界讲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事,提升中国在世界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国策。习总书记在多次出访中,都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个国策。凭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习总书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的价值观。在这样的语境下,如何更有效、更规模化、更成功地实施这一策略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焦点问题之一。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和策略已经有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例如,学术界对海外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策略、路径和模式研究成果颇丰。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文化输出案例。然而,我们文化输出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仍然较为艰辛。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我们很多翻译的书籍在国外并没有真正地打开市场,为世界所接受。我们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仍然不够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思我们的对外传播策略,并探索如何真正有效地进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就成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中华文化“走出去”受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我们所传播的文化与输入国所期待接受的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诚然我们现在国内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译者,出版设计水平也非常高,对外译介成果非常丰硕。然而,最终得到其它国家本土读者认同的译本却并不多。以我们现当代文学传播为例,真正为西方读者所接受的译本还是由西方本土译者所选择并翻译的译本。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目前文化传播策略,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上所述,翻译策略研究非常重要,然而如果不考虑文化传播的接受者,则有可能造成译本不为受众接受的后果。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将文化传播过程分为接触与显示、选择和采纳融合三个阶段。大量译本推向世界只是使我们所希望传播的文化呈现在受众面前,而受众如何进行选择这一阶段就成为评判传播的内容是否为受众所采纳的关键环节。目前我们学界对于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如何将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著作译介并传递出去,而对于中国文化在海外是否有效地传播与接受的重要领域:海外权威学术期刊的研究几乎很少去关注。针对这一现状,对海外权威学术期刊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究他国学者的研究旨趣,确立以受众为重心的传播方式,并力求找出作为文化传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契合点,进而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更有效地为目的语国家所接受,最终真正提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顶尖的学术机构所出版的学术期刊,体现了学术前沿性、前瞻性和权威性,是这一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部分。《哈佛亚洲研究学报》无疑就是其中的代表。哈佛大学历来都是美国汉学研究的重镇,也是海外汉学研究的核心之一。作为美国汉学研究中心之一的哈佛大学历年来名家辈出。而哈佛大学的哈佛燕京学社、哈佛燕京图书馆、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以及《哈佛亚洲研究学报》等学术机构、院系和刊物,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汉学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创刊于1936年的《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作为哈佛大学研究的权威级期刊,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学术界的风向标之一。与此同时,它也体现了哈佛大学汉学研究的历史脉络,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旨趣,并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通过对《哈佛亚洲研究学报》八十多年来,尤其是千禧年以来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研究论文及书评的回顾,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美国汉学的发展脉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从中分析西方独特的研究视角。这些为我们深入分析接受国的“期待视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让传播出去的中国文化真正落地,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进行文化输出,却往往雷声大、雨点小。首先,不同的文化土壤滋生了不同的研究旨趣。这种研究旨趣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中重要的论文得以一窥究竟。从历年《哈佛亚洲研究学报》的论文来看,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戏剧等仍然是美国汉学研究的核心。然而,美国汉学家的研究视阈并不囿于某一特定时期或特定研究视角,而是立体的、多维度、跨越学科边界的多元化研究。同时,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也绝不拘泥于某一方面,而是融会贯通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文学,并运用西方文论中新的批评方法进行研究。例如:科林·霍伊斯的长篇论文《言外之意:北宋的游戏与诗歌》、同期的长篇书评《狐狸与鬼魂:纪昀与十八世纪文人讲述故事》;书评《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物品》;阿尔弗雷达?默克的《中国宋代的诗歌与绘画》;著名西方汉学家袁苏菲的两篇书评《17世纪中国的戏剧家和文学游戏》、《欲望戏剧:早期中国宋朝戏剧的作家、读者以及再生产》,以及论文《蟒袍礼物:“金瓶梅”中物的流通》等论文都是运用新的批评方法对经典文学进行跨学科、多维度、多元化解读的代表性作品。当代美国汉学巨匠宇文所安的《诗经的再版》、《唐朝的手抄本遗产》,《早期中国经典诗歌的形成》这三篇文章则不仅仅将研究视角拘泥于文学本身,而是将文学与文学生产与传播等问题结合在一起,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阈。同样,在当代文学研究中,海外学者试图挖掘被经典文学话语排除在外的私人性话语,与主流文学话语一道丰富了我们文学的研究领域,也同样拓展了我们文化“走出去”的空间。最典型的代表有对西方知名汉学家、翻译家杜博妮的著作《当代中国的情书与隐私:鲁迅与许广平的亲密生活》进行的长篇评论。而《休闲文学与中国现代性》则探究了现代性与中国休闲文学这一较少受主流学术话语关注的领域。这些新颖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不仅给我们国内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启示,更为重要的是,也能指导我们在外宣工作中采用更为丰富、灵活、多维度、立体化、多元化的战略,从而打破学术/非学术、经典/大众、菁英/通俗话语的疆界,找到我们文化输出与海外接受的契合之处,将中华文化更有效地引入国际视野。其次,海外学者把以前被排斥在经典文学传统之外的边缘声音纳入到他们的研究视野,关注性别、族群、地方话语等问题。例如,著名美国汉学家白亚仁的书评论文《剑与绣花针: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女侠》、《美女与小说:十九世纪中国的女性与小说》,其它如《清朝的性别与文本政治:<正始集>研究》、《发声的女士:早期中国文本中的性别与男性群体》、《女鬼:十七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鬼魂与性别》、《作为作者的她自己:晚清中国的性别、代理与写作》等大量的书评和论文可以看到性别研究在当代《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分量。其它如对于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苏州、杭州、安徽等地方文化的论文也占据了不小的篇幅。第三:大众文化和新媒体的涌现不仅吸引了海外汉学家的关注,也为我们对外传播打开了新的思路。大众文学期刊、影视作品、网络文学的兴起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文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些新的文学形式不仅挑战了传统主流文学的出版模式,拥有大量的文学受众,而且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未来文学的发展方向。这样的状况也为我们中国文化“走出去”拓展了新天地。总的说来,过去我们对外宣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新媒体的出现,其实也为我们在新时代的外宣模式上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在近年来的《哈佛亚洲研究学报》同样体现了海外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西奥多?D. 哈特斯撰写的《文体问题:文学社团与现代中国的文学杂志,1911-1937》一书的书评就向我们展示了海外汉学家对中国现代文学团体以及我们学界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大众文学期刊的研究兴趣。该著作的作者迈克尔?霍克斯(贺麦晓)是当代英语世界学者中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学者。他于201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网络文学》一书成为近年介绍、分析和研究中国网络文学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而我们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起来,多维度、多渠道、多方位地进行文化传播,同样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当然,由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西方汉学研究中的政治偏见使我们在分析海外汉学研究成果的时候一定要警惕一些带有偏见的政治话语。但总的来说,海外汉学不同的学术旨趣与研究视角使我们在文化输出时必须考虑到预期读者的“期待视野”。我们在文化输出时最终的目的是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然而,我们过去在外宣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国家的需求不够重视,造成我们的文化输出常常与目的语国家的需求相割裂,因此我们的对外输出并没有很好地达到预期效果。这样一来不仅没有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会阻碍我们向世界展示我们优秀文化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时,在文化输出时充分考虑到接受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研究旨趣以及文化差异,是我们当下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至关重要的因素。 作者简介:于2006年获得四川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于2014年完成自己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研究”(08CWW005),以良好的成绩结项。目前正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美国非裔文学史》翻译与研究”(项目号:13&ZD127)。在相关研究领域出版专著:《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博士论文)、《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其中,《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研究》获得校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曾在《中国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当代文坛》等发表学术论文数篇。(来源:光明网)

阿佤山

为啥中国9成SCI论文发在国外?

来看一组数据: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发表在国外期刊;对比国际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审稿时间长达9个月;对比国际期刊全文刊载,不少中文期刊吝啬地将篇幅限制在8页;……学术界不投中文期刊的原因是什么?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最近再次出现在某知识问答平台热榜。短短两周,便吸引了180个回答,浏览量超过34万。中文期刊到底差距在哪儿?如何摸清定位实现破局?近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邀请科技界、出版界专家,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超9成SCI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问:中国期刊的生存现状是什么?任胜利(《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2019年,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超过50万篇,位列世界第二。2000年,中国SCI期刊对中国学者论文的贡献是41%,到2018年下降到7.4%。也就是说,100篇论文中只有7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另93篇都发在国外期刊上。此外,中国的SCI期刊数量也与中国SCI论文发展不匹配,中国期刊越来越滞后于中国论文的发展。9000多种SCI期刊中,中国期刊只有241种。中文期刊的重要性和发展的急迫性不言而喻,但中文期刊的现状是小、散、弱,同质化明显。小即规模小,一本期刊大约发200篇文章;散即分布散,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只有1.16种期刊;弱即影响力弱,大多出版单位只有一种期刊,很难做大做强。同质化严重,缺乏学科分布、学术定位的考虑。大学学报中,以大学学院命名的有519种,约占中文期刊的12%,而大学学报都是综合性的,很难体现特色。综上所述,中国期刊面临质量不高、评价导向导致缺乏优秀稿源、学术定位不够明晰等核心问题,尤其是中文期刊。问:如何看待“差评”中文期刊的现象?崔鹏(清华大学副教授):差评中文期刊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科技领域优秀科研工作者的顶级成果一般不会考虑投稿到中文期刊。以计算机领域举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学术话语权不在中国,科研工作者发论文实际上希望能够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学术共同体是分层次的,有些是引领性的,有些是跟随性的。引领性的不在中国,这种情况下国外期刊就是最好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某些领域的中文期刊没搞好的客观原因是,我们的科技发达程度不足以支撑打造一本该领域的一流国际期刊。二是,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要受到国际同行认可,需要国际舞台交流学术进展。包云岗(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学术发表只是整个科研活动中一个环节,现在都盯着为什么差评中文期刊这件事,其实大可不必。很多时候整个链条尚未完全运转起来的情况下,仅仅看一个环节未免偏颇,因此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中文期刊上。计算机领域,很多顶级会议获得认可,一定程度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源头就在会议上,或者来自某一个期刊,学术界与期刊、会议的互动经形成正向循环。如果哪一天中国的需求走在世界前沿,又能够在国内找到技术方案,那这些技术来自哪里,哪里就会形成新的舆论阵地。问:绝大部分优秀论文流向国外,中国是否是学术全球化的受害者?崔鹏:学术全球化,中国到底是受益者还是受害者,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国际期刊向中国开放,是把中国学者逼到国际舞台,逼到国际学术圈,中国是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假如现在贸然禁止所有论文发表到国外,那就是变相加速了外界对中国的学术封锁。定位不清是中文期刊发展的拦路虎问:如何解决部分国内办的英文期刊,既不受中文期刊的待见,在国际上竞争也很尴尬的问题?王静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定位不清晰是影响中文期刊发展的关键。语言是中文期刊国际化传播的劣势,大多数欧美一流学者是不懂中文的。在这种情况下,中文期刊的读者群体就被限制在中国。那么就必须考虑,中国的读者群体需要什么。如果不想清楚这个问题,找不准市场定位,片面办中文期刊的英文版,是无法提升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的。问:有的中文期刊审稿需要9个月,如何破解?鹿泽光(中科国鼎数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计算机领域的中文期刊编辑很难找,基本上CCF的15本会刊全都缺编辑。李季萌(爱思唯尔学术期刊部出版人):爱思唯尔的计算机期刊集群在亚洲有700多个编辑,这个数量显然无法满足目前的需要。所以这也说明我们需更加紧密地跟亚洲科研工作者联系起来。目前,亚太学者在期刊出版中的话语权还是不够强,所以我们也是想跟学术界一起探讨,怎么增加亚洲学者在期刊领域的话语权。任胜利:国际上有像Nature、Science、Cell这样有专职编辑的高端期刊,但更多的还是Springer—Nature、Elsevier等大型出版社主办的以编委会力量为主的学术期刊,充分依靠编委初筛稿件或邀请审稿人等办法解决审稿这一难题。对中文期刊来说,我觉得也要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发挥专家办刊的优势。问:中文期刊收版权费,因而限制了版面。一般投稿到中文期刊的论文不能超过8页,导致很多论文虎头蛇尾,是这样吗?任胜利: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实际上,对论文篇幅和参考文献的限制也是部分期刊编辑的人为规定。有关期刊总页数也是可以弹性的,在上报期刊主管部门和邮局发行时可适当放宽某一期的页数,出版时尽量不超过上报的页数就可以。问:中文期刊发展空间有多大?任胜利:2019年我们曾做过问卷调查,从反馈发现,94%的科研工作者认为需要中文期刊,同时对中文期刊的未来表示忧虑。如果认为中文期刊做得不好,差评中文期刊,那么科研工作者的投稿意愿就会降低,造成恶性循环。但是,95%的科研工作者愿意为中文期刊做贡献,就是说中文期刊还是有潜力,可以发展好的。抓住本土学者以破局问:中文期刊如何把学术界拉回来,建立学术声誉?邬明权(中科院遥感所副研究员):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学者不去发中文期刊,首先是因为指挥棒的原因,学生毕业要求发SCI,所以所有人都去发SCI,而不是去发中文期刊。学术界不发中文期刊,不是因为中文期刊不好,而是因为指挥棒的原因。罗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一个期刊的水平跟一个期刊的学术志愿者水平直接相关,但是学术志愿者精神现在在国内学术圈是欠缺的。事实上,学术的互相评议,前人不传帮带,后人的学术水平就很难提升。前人不对期刊把关,谁又能当好期刊的守门人呢?王静远:ACM、IEEE会议办得好,就是抓住了学术共同体。中文期刊如果想要办好,办成顶级,一定要抓住本土学者,发动一群学术志愿者来审稿这一点很重要。问:具体如何操作?任胜利:应该说中文期刊在学术成果交流和人才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很多中文期刊的作者以研究生为主,也有期刊编辑或编委调侃中文期刊就是研究生的“作业本”,也就是说研究生最初的几篇文章都是通过审稿人的审稿、把关后在中文期刊发表的。这个过程对于提升学生对研究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研究素养是很有帮助的。所谓的研究能力培养,写文章和修改文章应该是最好的培养方式之一。建议青年科学家更多、更早地参与到中文期刊的建设中,如建立青年编委会或青年审稿人制度,让年轻有为的学者先参与进来,做期刊的审稿工作,提升中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以获得广大科研人员和学生的认可。崔鹏:每年有大量优秀年轻学者从海外学成归来,这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是利好的。希望在后续科技期刊发展和建设方面,能够更大程度引入学术共同体的力量,共同呼吁国家做相应的政策调整,更好地运营学术共同体。编辑:陈显琳核校:郭小花来源:摘编自中国科学报官网、瞭望智库、共青团中央等原标题:超9成SCI论文发在国外!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作者: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