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1年中国中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预测分析缝衣浅带

2021年中国中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进步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具有性质稳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以及服用、携带、贮藏较为方便等优点。市场规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中医药市场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诊疗量来看,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版)数据,2018年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总诊疗量达到10.71亿人次,自2010年以来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中医类医院病床使用率达到84.80%,公立中医类医院人均药品费用达到132.80元/次,中药产品占门诊药费比例为54.60%。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中医类诊疗量可达123507万人次。随着我国对“振兴中医”战略的逐步实施,中成药在医药行业规模中的比重将逐渐增加,中成药市场在我国医药市场的地位日益提升。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未来发展前景1.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019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筛选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100项适宜技术、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向社会发布;优化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制剂等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审评技术要求,加快中药新药审批等促进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举措。2.人口老龄化、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带来对医药需求的增长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中指出,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0%左右,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支出将持续增长。老龄人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的发病率较高,老龄人口的增长将导致对医药需求的增长。医疗保健支出属于居民必备支出,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重视程度也会相应提高,从而拉动对药品的需求。3.悠久的中医药文化优势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享誉盛名的三大国粹之一,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拥有完善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药文化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理念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同时,中医药相较于其他医学拥有独特的优势特色,国医大师邓铁涛曾用“简、便、验、廉”四字作出总结。4.全民医保带来需求扩容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医疗保障服务覆盖率不断提高,部分省市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了100%,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35,436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978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及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的增长带来了医药需求的扩容。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中医药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杀犬

医药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双抗时代,渐入佳境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证券,贺菊颖、袁清慧)报告摘要一、双特异性抗体:抗体药物新星,引领生物药研发新时代抗体领域新概念,多个抗原结合表位协同发挥药效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ies,bsAb,简称双抗)是指可以同时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表位或抗原的抗体,能够协同实现或提高疗效的作用。双抗可以同时连接靶细胞和功能细胞进行相互作用,也可以激活/抑制同一靶细胞多个信号通路,从而增强对靶细胞的杀伤或其它协同作用。六十余年的技术发展和新概念变革,双抗在单抗既有基础上进入快速发展时代。双抗概念首次提出于1960年,对免疫系统认知的加深、基因工程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双抗的发展和进步。精准靶向+协同治疗,双抗药物在抗体疗法中脱颖而出相较于传统单抗,双抗药物的优势在于更加精准靶向以及更强的治疗效果。双抗药物可以通过灵活设计,与两个甚至三个不同抗原结合,或与一个抗原靶点的不同表位结合,提高靶向精度,发挥协同调控多条下游信号通路的作用。一个抗体分子实现多靶点协同治疗,对于发病机制复杂的疾病颇具竞争力。近年来,全球肿瘤、自身免疫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等疾病高发,已证明多条信号通路参与疾病发展。相较于单靶向治疗策略,具有多靶点协同作用的双抗更适合治疗相关疾病以收获更好的药效。与单抗、两个单抗联用方案相比,双抗在药效、安全性方面或脱颖而出。双抗可以增强特异性和精准性,从而限制副作用,实现更精准的治疗。双抗药物形式多变,多种设计全面开花双抗与单抗结构相似,由可变区和恒定区多个结合域,重链和轻链组成。复杂的结构特点赋予了双抗改造修饰的灵活性。根据有无Fc段,双抗可以分为IgG样抗体分子和非IgG样抗体分子。Fc段的引入可能会产生“重链-重链错配问题”和“细胞因子风暴风险”,但Fc段可以提高抗体结构的稳定性、协同发挥ADCC、CDC等生物学效应。根据抗体的抗原结合区域组件的类型,双抗可以分为基于scFv、Fv、Fab、scFab、scFv-CH等。抗原结合区域可以融合在双抗的N端或C端末端,也可以插入C端的CH2和CH3结合域之间。根据抗体的几何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对称双抗、非对称双抗;1+1型双抗、1+2型双抗、1+3型双抗、2+2型双抗。双抗分子作用机制灵活多变,可提供多个设计思路由于双抗可结合不同抗原结合区域,所以具有相对灵活的靶向策略。国内进入临床阶段的典型的分子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五大类:1)T细胞招募类双抗:桥连T细胞和靶细胞;2)双免疫检查点靶向类双抗(双抑制、抑制+激活);3)双信号通路靶向类双抗;4)同抗原双表位双抗;5)靶向免疫检查点及肿瘤抗原双抗。以双免疫检查点靶向类双抗布局最多。二、以史为镜:三款双抗率先探索商业化之路全球三款双抗商业化,Hemlibra年销售额预计已超20亿美元截止目前,已有三款双抗药物成功商业化。其中,Catumaxomab因商业原因退市,后重启申报。罗氏的双抗 Hemlibra于2019年销售15.09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500%,2020年前三季度销售已达到17.78亿美元,同比增长 78%;安进双抗Blincyto由于半衰期和毒性控制问题,在2019年仅销售3.1亿美元,同比增长35%,2020年前三季度销售1.7亿美元,同比增长33%。随后,安进升级BiTE平台为HLE-BiTE平台,延长了半衰期并解决了非抗原依赖性T细胞激活带来的安全性问题。拟重启上市,Catumaxomab治疗伴腹膜转移胃癌III期全球临床已获批Catumaxomab是全球首个上市的T细胞募集类双抗产品,主要适应症为恶性腹水。该双抗是基于Lindis Biotech公司TrioMab技术平台构建的同时靶向EpCAM和CD3的双抗。由于商业化原因于2017年退市,但该产品的出现极大地带动了双抗行业的发展。Blincyto治疗MRD+B细胞ALL适应症表现优异,市场份额或受CAR-T挑战Blincyto是由安进公司研制的T细胞募集类双抗,适应症为MRD+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该双抗基于安进公司BiTE技术平台构建,由两种scFv融合而成,靶点为CD19和CD3。于2014年FDA获批上市治疗B淋巴细胞ALL,在2018年FDA批准Blincyto治疗MRD+ALL上市。Blincyto售价昂贵,一个疗程定价高达17.8万美元。Blincyto治疗复发/转移性B细胞ALL疗效较好,尤其对于用药后接受HSCT手术的患者药效更好。与标准治疗组相比,Blincyto组中位PFS显著增加(7.7个月 v.s 4个月);对于MRD阳性B细胞ALL患者Blincyto表现出较好的MRD逆转作用,在一个疗程里MRD转阴率高达74%,平均随访24个月时间内,25%没有后续接受HSCT或化疗的患者仍然有效,而后续接受了HSCT的患者中有49%仍然有效,这也证明了Blincyto+HSCT手术疗法的优越性。双抗研发启示:细节+创新推动升级已成功商业化的三款双抗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靶点组合和适应症切入点,却并非全部迎来亮眼销售业绩。首款双抗Catumaxomab以退市收场,Blincyto销售表现一般,只有罗氏的Hemlibra收获较好业绩和强势增速。三、双抗即将进入快速商业化阶段全球双抗研发热潮已至,双抗治疗新格局初成单抗药物已成为全球生物药市场最大的类别,随着全球医疗需求的增长,单抗药物的渗透率将不断提高。2018年,全球单抗细分市场占全球生物药市场的55.3%,预测在2023年全球单抗市场将增至2356亿美元,2018~202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0.2%。双抗药物可以解决单抗药物单一靶点的局限性,进入临床研究的双抗快速增长,全球双抗研发热情已至。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新增进入临床阶段的双抗逐年增加,2018年已达到28个。从2014年~2018年全球新增启动的双抗临床研究数目呈上升趋势,尤其以适应症为肿瘤的项目增长迅速,在2018年新增27项,占据新增项目的95%以上。双抗项目大多处于临床早期,国内已有21项进入临床截止2020年全球进入临床阶段的双抗数量总和超过85项,其中大都处于临床早期阶段。其中,处于Phase I 的项目占比为67%,进入Phase II 的项目占比为25%。截止2020年6月,国内已有21项双抗项目进入临床阶段,大都处于Phase I期,占比为76%,适应症大都为肿瘤。全球已有7款双抗进入临床III期,多款潜在重磅药物接近上市目前全球已有7款双抗进入临床III期。其中四个产品适应症为肿瘤,非肿瘤适应症分别为抗炎、眼科疾病。进入临床III期的产品靶点组合不同,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目前看来,双抗在肿瘤和非肿瘤适应症上均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四、双抗药物百花齐放,多因素寻找好产品Amivantamab:DuoBody技术平台构建Amivantamab是基于DuoBody技术平台构建的一种IgG样双抗分子。通过DuoBody技术平台可以快速获得来自于两种亲本抗体重组的双抗结构,每一半Fab区(EGFR/c-Met)和Fc区来自于一个亲本抗体。在两个IgG1抗体的Fc CH3区域分别引入K409R和F405L突变位点,混合两个目标抗体在氧化还原的环境下即可完成 Fab-arm交换,形成双特异性抗体。MCLA-129:Dock&Block+GlymaxX技术,共同提高双抗成药性MCLA-129是基于Merus公司的Biclonics平台构建的IgG样双抗。通过Biclonics平台可以获得拥有Fc区域改造形成的异源二聚体,轻链不变,且抗体Fc区N端去海藻糖基化修饰从而增强ADCC效应。MCLA-129采用了Dock&Block技术可获得大于99%比例的异源二聚体。CH3一条重链L351D/L368E突变,另一条重链L351K/T366K突变,获得表达远高于KiH技术得到的异源二聚体比例。这种方式获得CH3的Tm值为69.5℃,与天然抗体的82.5℃有差别,但长期储存与高温实验上均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MCLA-129通过GlymaxX技术对Fc区进行糖基化改造,可获得增强ADCC效应的抗体结构。构建了抗体Asn297部位海藻糖基缺失的抗体结构,可以提高抗体与CD16的结合能力,意味着更强的ADCC效应以及更低剂量抗体的使用。全球CD3双抗研究最多,覆盖多种靶点组合方案在全球进入临床阶段的双抗管线中,CD3双抗布局数量最多。CD3双抗可以发挥T细胞募集、激活作用,目前已有丰富的靶点组合。在所有进入临床的CD3双抗靶点组合中,BCMA、CD20、CD33、CD123、PSMA等布局数量最多。五、跨国药企深度布局,国内药企快速跟进安进、罗氏等公司位列全球双抗研发第一梯队截止2019年,共有约190余项双抗项目在研。多家国际化制药公司加入双抗药物研发赛道,安进、罗氏等公司位列第一梯队。就进入临床的数量来看,安进公司的双抗产品收获最多,为13项,罗氏位列第二,为12项。双抗的靶向机制中桥连T细胞与靶细胞最为经典,相关产品占比超过一半。 PD-1、PD-L1单抗收获的巨大成功证明了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商业价值,研究证明检查点抑制剂的联用将获得更好的药效与安全性。双抗可以通过一个抗体分子实现两个或多个检查点抑制剂的联用,基于现有研究支撑,以免疫检查点为靶点的双抗研究将成为研究热门。国内研究领先双抗赛道,多个产品进入临床阶段双抗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国内研发并驱争先,领跑双抗赛道。截止2020年5月,国内已有有21个双抗产品已经进入临床阶段,涵盖全部双抗结构类型。在公布的结构的17个双抗中,非对称型IgG样双抗结构最多,占比为41.2%; 对称型IgG双抗占比为35.3%;双抗片段和抗体-受体融合嵌段的占比分别为5.9%和17.6%。国内双抗研究大都基于国际制药公司双抗技术平台和研发经验。国内双抗靶点的选择与国外靶点具有相似性,覆盖多个检查点、肿瘤表面抗原、细胞因子等。根据国内进入临床阶段的已公布结构的双抗产品来看,区别于国外以CD3双抗布局最广,国内基于PD-1/PD-L1布局的产品进入临床的数量最多,HER2/HER3次之。报告节选:(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寒风镇

2021年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图)

中商情报网讯:化学药品制剂行业是指直接用于人体疾病防治、诊断的化学药品制剂的制造。目前,我国已经具有较完整的化学制剂工业体系,化学制剂工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规模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及医药行业的快速增长,化学药品制剂作为医药工业最大的子行业一直居于重要地位,近年来化学药品制剂市场保持稳定增长。2015-2018年我国化学药品制剂工业业务收入由6816亿元增至1015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2%。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化学药品制剂工业业务收入可达13201.2亿元。数据来源:NMPA南方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未来发展前景1.国家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支持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医药产业发展。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将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带来机遇,未来国内和国际市场对药品需求的继续增加以及医改落实等相关政策因素,将使得我国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为医药生产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2.政府、社会、个人卫生费用支出持续增长我国医药行业的稳定发展有赖于我国经济、社会因素。从宏观经济因素来看,我国目前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从人口变化因素来看,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均寿命的增长和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推动药品市场刚性增长。卫生费用的持续提升反映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国家层面到个人层面健康意识的增强,国家和个人为健康消费的意识日趋提高,势必推动整体用药市场的发展,市场扩容速度将保持较高增长水平。3.医疗改革的巨大推动作用国家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采取了各项有力措施,围绕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上持续发力,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医药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随随便便

2021-2027年中国抗过敏药行业调查与市场调查预测报告

报告格式:纸质版 电子版 纸质+电子版出品单位:智研咨询过敏反应即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是一种免疫病理损伤过程。防治机体因各种抗原性物质(如细菌、病毒、寄生虫、花粉等)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为抗变态反应药物,又称抗过敏药物。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抗过敏药行业调查与市场调查预测报告》共八章。首先介绍了抗过敏药行业市场发展环境、抗过敏药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抗过敏药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抗过敏药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抗过敏药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抗过敏药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抗过敏药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抗过敏药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报告目录:第1章:中国抗过敏用药行业发展综述1.1 抗过敏用药行业定义及特点1.1.1 抗过敏用药行业的定义1.1.2 抗过敏用药行业产品/业务特点1.2 抗过敏用药行业统计标准1.2.1 抗过敏用药行业统计口径1.2.2 抗过敏用药行业统计方法1.2.3 抗过敏用药行业数据种类1.2.4 抗过敏用药行业研究范围第2章:国际抗过敏用药行业发展经验借鉴2.1 美国抗过敏用药行业发展经验借鉴2.1.1 美国抗过敏用药行业发展历程分析2.1.2 美国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模式分析2.1.3 美国抗过敏用药行业发展趋势预测2.1.4 美国抗过敏用药行业对我国的启示2.2 英国抗过敏用药行业发展经验借鉴2.2.1 英国抗过敏用药行业发展历程分析2.2.2 英国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模式分析2.2.3 英国抗过敏用药行业发展趋势预测2.2.4 英国抗过敏用药行业对我国的启示2.3 日本抗过敏用药行业发展经验借鉴2.3.1 日本抗过敏用药行业发展历程分析2.3.2 日本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模式分析2.3.3 日本抗过敏用药行业发展趋势预测2.3.4 日本抗过敏用药行业对我国的启示2.4 韩国抗过敏用药行业发展经验借鉴2.4.1 韩国抗过敏用药行业发展历程分析2.4.2 韩国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模式分析2.4.3 韩国抗过敏用药行业发展趋势预测2.4.4 韩国抗过敏用药行业对我国的启示第3章:中国抗过敏用药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3.1 抗过敏用药行业环境分析3.1.1 抗过敏用药行业经济环境分析3.1.2 抗过敏用药行业政治环境分析3.1.3 抗过敏用药行业社会环境分析3.1.4 抗过敏用药行业技术环境分析3.2 抗过敏用药行业发展概况3.2.1 抗过敏用药行业市场规模分析3.2.2 抗过敏用药行业竞争格局分析3.2.3 抗过敏用药行业市场容量预测3.3 抗过敏用药行业供需状况分析3.3.1 抗过敏用药行业供给状况分析3.3.2 抗过敏用药行业需求状况分析3.3.3 抗过敏用药行业供需平衡分析3.4 抗过敏用药行业技术申请分析3.4.1 抗过敏用药行业专利申请数分析3.4.2 抗过敏用药行业专利类型分析3.4.3 抗过敏用药行业热门专利技术分析第4章:中国抗过敏用药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分析4.1 抗过敏用药行业产业链简介4.1.1 抗过敏用药产业链上游行业分布4.1.2 抗过敏用药产业链中游行业分布4.1.3 抗过敏用药产业链下游行业分布4.2 抗过敏用药产业链上游行业分析4.2.1 抗过敏用药产业上游发展现状4.2.2 抗过敏用药产业上游竞争格局4.3 抗过敏用药产业链中游行业分析4.3.1 抗过敏用药行业中游经营效益4.3.2 抗过敏用药行业中游竞争格局4.3.3 抗过敏用药行业中游发展趋势4.4 抗过敏用药产业链下游行业分析4.4.1 抗过敏用药行业下游需求分析4.4.2 抗过敏用药行业下游运营现状4.4.3 抗过敏用药行业下游发展前景第5章:中国抗过敏用药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5.1 抗过敏用药行业竞争格局分析5.1.1 抗过敏用药行业区域分布格局5.1.2 抗过敏用药行业企业规模格局5.1.3 抗过敏用药行业企业性质格局5.2 抗过敏用药行业竞争状况分析5.2.1 抗过敏用药行业上游议价能力5.2.2 抗过敏用药行业下游议价能力5.2.3 抗过敏用药行业新进入者威胁5.2.4 抗过敏用药行业替代产品威胁5.2.5 抗过敏用药行业行业内部竞争5.3 抗过敏用药行业投资兼并重组整合分析5.3.1 投资兼并重组现状5.3.2 投资兼并重组案例5.3.3 投资兼并重组趋势第6章:中国抗过敏用药行业重点省市投资机会分析6.1 抗过敏用药行业区域投资环境分析6.1.1 行业区域结构总体特征6.1.2 行业区域集中度分析6.1.3 行业地方政策汇总分析6.2 行业重点区域运营情况分析6.2.1 华北地区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1)北京市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2)天津市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3)河北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4)山西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5)内蒙古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6.2.2 华南地区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1)广东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2)广西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3)海南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6.2.3 华东地区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1)上海市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2)江苏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3)浙江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4)山东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5)福建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6)江西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7)安徽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6.2.4 华中地区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1)湖南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2)湖北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3)河南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6.2.5 西北地区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1)陕西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2)甘肃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3)宁夏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4)新疆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6.2.6 西南地区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1)重庆市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2)四川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3)贵州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4)云南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6.2.7 东北地区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1)黑龙江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2)吉林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3)辽宁省抗过敏用药行业运营情况分析6.3 抗过敏用药行业区域投资前景分析6.3.1 华北地区省市抗过敏用药投资前景6.3.2 华南地区省市抗过敏用药投资前景6.3.3 华东地区省市抗过敏用药投资前景6.3.4 华中地区省市抗过敏用药投资前景6.3.5 西北地区省市抗过敏用药投资前景6.3.6 西南地区省市抗过敏用药投资前景6.3.7 东北地区省市抗过敏用药投资前景第7章:中国抗过敏用药行业标杆企业经营分析7.1 抗过敏用药行业企业总体发展概况7.2 抗过敏用药行业企业经营状况分析7.2.1 重庆桐君阁大药房连锁(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7.2.2 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7.2.3 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7.2.4 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7.2.5 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7.2.6广东顺峰药业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7.2.7上海葛兰素史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7.2.8翔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第8章:中国抗过敏用药行业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8.1 抗过敏用药行业投资特性分析8.1.1 抗过敏用药行业进入壁垒分析8.1.2 抗过敏用药行业投资风险分析8.2 抗过敏用药行业投资战略规划8.2.1 抗过敏用药行业投资机会分析8.2.2 抗过敏用药企业战略布局建议8.2.3 抗过敏用药行业投资重点建议图表目录:图表:2015-2019年中国GDP总量及增长趋势图图表:2019年中国三产业增加值结构图图表:2015-2019年中国CPI、PPI月度走势图图表:2015-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趋势图图表:2015-201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势图图表:2015-2019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对比表图表:2015-2019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走势图图表:2015-2019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趋势图图表:2015-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分季度增速图表:2015-201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投资额走势图图表:2015-2019年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比图图表:2015-2019年我国财政收入支出走势图图表:2015年-2019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图表:2019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对照表图表:2015-2019年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表 单位:亿元图表:2015-2019年中国货币供应量月度增速走势图图表:2015-2019年中国外汇储备走势图图表:2015-2019年中国外汇储备及增速变化图图表:2019年中国人民币利率调整表图表:我国历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统计表图表:2015-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势图图表:2015-201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走势图图表:2015-2019年中国货物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走势图图表:2015-2019年中国就业人数走势图图表:2015-2019年中国城镇就业人数走势图图表:2015-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走势图图表:2015-2019年我国总人口数量增长趋势图图表:2019年人口数量及其构成图表:2015-2019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走势图图表:2015-2019年我国广播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走势图图表:2015-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走势图图表:2015-2019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走势图更多图表见正文......

不忘天下

核药行业研究报告:高壁垒铸就双寡头,点亮核药星辰大海

(报告出品方/作者:光大证券,林小伟、王明瑞)1、 核药的应用:范围广、快速增长1.1、 核药诊断+治疗应用广泛核医学是将核科学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学科,分为诊断核医学和治疗 核医学。诊断核医学:放射性核素显像(Radionuclide Imaging, RI)及脏器功能测定为主的体 内诊断法;体外放射分析为主的体外诊断法;治疗核医学:通过高度选择性聚集在病变部位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所 发射出的射程很短的核射线,对病变部位进行内照射治疗。 核医学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其中诊断应用包括肿瘤显像、心脑血管、神经、骨 骼、内分泌、泌尿、消化、呼吸、造血与淋巴等多个系统的显像诊断;治疗应用 包括甲状腺疾病、肿瘤治疗、靶向治疗等等。核医学使用的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诊断和治疗的特殊药物即为放射性药(radiopharmaceuticals),也称核药。该类药物可以是放射性核素无机化合 物,如 Na131I 等,也可能是由放射性核素和非放射性被标记物两部分组成。根 据应用于诊断核医学还是治疗核医学,放射性药物也相应分为诊断用放射性药物 和治疗用放射性药物。(1)诊断用放射性药物诊断用放射性药物是通过口服、吸入或注射等途径进入体内后,利用放射性药物 示踪原理,根据药物在脏器中的分布情况及时间-放射性改变的差别获得诊断信 息,按用途可分为:脏器显像用药物:又称显像剂,进入体内特异性聚集于靶器官或组织,用适当 的手段和仪器对其产生的 γ 射线进行探测,从而获得药物在体内的位置及 分布图像,通过连续动态显像还可获得其在体内不同器官或组织中参与代 谢状况及放射性活度随时间变化的信息,用于诊断各种疾病及获得脏器或 组织的功能状态。功能测定用药物:进入体内后选用特定的放射性探测仪器测定有关脏器或血、 尿、粪中放射性的动态变化,以评价脏器的功能状态。(2)治疗用放射性药物治疗用放射性药物是能够高度选择性浓集在病变组织产生局部电离辐射生物效 应,从而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类体内放射性药物。核药产业链主要构成如下:上游:放射性核素的生产供应。大部分放射性核素的来源是核反应堆辐照生产, 如 14C、125/131I、等;小部分来源是医用回旋加速器的生产,如 18F 等。中游:核药企业进行核药的生产与配送。当前国内已形成东诚药业、中国同辐 的双寡头格局。核药企业需要在全国各地自主建设或并购核药房,用以通 过回旋加速器生产半衰期较短的核素,并根据终端需求实时配送。下游:核药的临床使用。主要是开设了核医学科室的医疗机构,通过核药对病 人进行诊断与治疗。 从产业链构成可见,核药行业具有多重壁垒,涉及到放射性同位素获取、放射性 药品业务资质、环保要求、配送半径等多个方面,需要通过国家核安全局、公安 部、卫健委、海关总署、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国防科工局等多个 监管部门的资质认证,后来者即使拿到药品批文也很难迅速实现药品销售放量, 行业格局较为稳固,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已经形成了东诚药业、中国同辐双寡 头垄断的竞争格局。近年来,放射性药物市场规模迅速扩大,PDB 样本医院核药销售额 2012-2019 年 CAGR=31%,2020 年销售额略有下滑主要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其中销售 额较大的品种主要为氟[ 18F]脱氧葡萄糖注射液、碘[ 125I]密封籽源、碘[ 131I]化钠口 服溶液、锝[ 99mTc]标记药物、尿素[ 13/14C]呼气试验药/试剂等。1.2、 刚需强劲,主力品种格局好、增长快1.2.1、氟[ 18F]-脱氧葡糖注射液:肿瘤和心脑血管显像的利器该产品用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利用病灶的异常糖代谢的特点进行定位 诊断与评估。具体应用场景包括: 1. 用于肿瘤 PET 显像,评估疑似或确诊病例肿瘤的恶性程度。 2. 用于冠状动脉疾病和左心室功能不全 PET 显像。与其他心肌灌注显像联用, 用于评估左室功能不全病例左心室的心肌活性与心肌收缩功能的可恢复性。 3. 用于确定与不正常葡糖代谢相关的癫痫病人的癫痫病灶。 目前市场上仅有原子科兴、原子高科、安迪科、华益科技四家企业的氟[ 18F]-脱氧葡糖注射液获批上市,竞争格局相对理想。该产品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额 2012- 2020 年 CAGR=48%,对肿瘤、心血管疾病、癫痫等疾病的渗透率持续提升。1.2.2、尿素[ 13/14C]呼气试验药/试剂:快速普及的幽门螺旋杆菌检 查尿素[ 13/14C]呼气试验药/试剂均为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经典无创性检查方法。两 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试剂活性成分:分别使用 13C、14C 进行呼气试验;②仪器检测原理:13C 呼气试验利用红外光谱吸收峰差异判断、14C 呼气试验通过 14C 释放的 β 射线来判断;③样本采集方法:13C 呼气试验需要对比服药前后的两个 呼气样本,14C 呼气试验仅需收集服药后的呼气样本。综合来看,13C 呼气试验 不存在放射性污染,但需要两次收集样本且费用较高;14C 呼气试验仅需一次样 品,但有一定的放射性,不过依然安全,且费用较低。目前市场上共有 6 家企业生产尿素[ 13C]呼气试验药/试剂,2 家企业生产尿素[ 14C] 胶囊。由于其为经典无创性检查方法,随着人们对胃部检查的重视,近年来销售 额持续 较 快 增 长 , 样 本医院 尿 素 [ 13C] 呼 气 试 验 药 / 试剂2012-2019 年 CAGR=32%,尿素[ 14C]胶囊 2012-2019 年 CAGR=41%。2020 尿素产品的销售 额受到一定影响,应与疫情期间门诊量大幅下降有关。随着国人体检的普及和胃 部检查意识的树立,尿素[ 13C]及[ 14C]的使用频次有望进一步提升,持续高速增长。1.2.3、碘[ 125I]密封籽源:以射线近距离杀伤肿瘤细胞该产品可长期、间歇地作用于不可切除、未浸润、生长速率慢而对低、中度放射 线敏感的肿瘤,通过射线杀伤植入周围的肿瘤细胞。目前市场上共有 7 家企业生产碘[ 125I]密封籽源,由于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突出效 果,近年来持续较快增长,样本医院 2012-2019 年销售额 CAGR=20%。随着中 国肿瘤诊疗水平的进步,碘[ 125I]密封籽源的普及率有望提升,获得长足发展。1.2.4、碘[ 131I]化钠口服溶液:广泛用于甲状腺疾病诊疗碘[ 131I]化钠口服溶液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甲状腺疾病及制备碘[ 131I]标记化合物, 如甲状腺吸碘[ 131I]实验、甲状腺显像、甲状腺疾病治疗等。 目前国内该产品只有原子高科、中核高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 究所三家企业在生产,竞争格局理想。样本医院 2012-2019 年销售额 CAGR=34%,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1.2.5、锝[ 99mTc]标记药物:单光子显像的主力品种锝[ 99mTc]标记药物是单光子显像常用的放射性药物,主要用于诊断脑、肾、甲状 腺等脏器疾病和功能,类型较为丰富,临床上使用相对较为普遍。其中锝[ 99mTc] 亚甲基二磷酸盐注射液销量远高于其他品种。 目前国内该类标记药物有原子高科、广州原子高科、原子科兴、上海欣科、广东 希埃、中核高通、北京森科七家企业生产,竞争格局尚可。样本医院 2012-2019 年销售额 CAGR=32%,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1.2.6、氯化锶[ 89Sr]注射液:癌性骨痛治疗剂本品为转移癌性骨痛的治疗剂,主要用于前列腺癌、乳腺癌等晚期恶性肿瘤继发 骨转移所致骨痛的缓解,是转移癌性骨痛止痛的一种疗法。 目前国内该产品的生产企业仅有中核高通、原子科兴、宁波君安三家,竞争格局 较为理想,样本医院 2012-2020 年销售额 CAGR=24%,多年来保持稳健增长态 势。1.2.7、锝[ 99Tc]亚甲基二磷酸盐注射液:富有特色的类风关核药锝[ 99Tc]亚甲基二磷酸盐注射液是成都云克药业的独家产品,主要用于治疗类风 湿性关节炎,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及破骨修复作用。该产品又称为云克注 射液,其通过独特的免疫调节机制。降低 IL-1、IL-6、TNF-α、MMP3 等多种标 志性细胞因子水平,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同时促进成骨细胞分裂增殖来达到关节 恢复的功能。云克注射液样本医院销售额逐年上涨,2012-2019 年 CAGR=26%。2020 年出现 负增长,估计除了疫情的影响,还有阿达木单抗等新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产品降价、 进入医保,竞争加剧的影响,但考虑到目前云克仍有一定价格优势,且治疗原理 独具特色,不同于阿达木单抗等药物,未来仍有望保有可观的市场份额。2、 核药的空间:核医学的普及打开市场空 间2.1、 国内核药可及性和渗透率较低,空间巨大核医药发展已有 100 多年,我国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研究,起步较晚,落后 于发达国家。截至 2020 年 7 月,FDA 共批准了 52 种核药,其中多种产品在我 国并无企业获批。整体而言,国内核药的品种数量有待提高,国内研发实力也与 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根据 Efrain Araujo Perini 等研究人员 2019 年发表的文献,当前全球各地的同 位素和放射性药物可及性仍有较大差距,其中亚洲反应堆并用于生产医用放射性 同位素的国家人口比例仅为 77%,有加速器并用于生产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国 家人口比例仅为 88%,有国产或进口放射性药物的国家人口比例仅为 88%,与 最先进的北美地区差距明显。张锦明、杜进在 2019 年发表的《中国放射性药物制备的现状及展望》中指出, 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医用核素的种类还是批准上市的品种都有很大差 距,2017 年全球核药销售额达 45 亿美元,其中美国占 38%,欧洲占 24%,我国仅占不到 8%;以目前使用较多的 99mTc 为例,其母体核素 99Mo 全球 2017 年 用量 50 万居里,美国年用量 20~30 万居里,占全球 50%以上,而我国年用量 为 1.2 万居里,仅占全球的 3%。 当前中国核药的渗透率远低于成熟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2.2、 核医学的快速发展拉动核药高速放量近年来,中国的核医学快速发展,核医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全国从事核医学专业相关的科(室)达到 1148 个,相比 2017 年增加 23.8%;共有 12578 人从事核医学相关工作,相比 2017 年增加 38.4%。 核医学科室和人员的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核医药在临床上渗透率的迅速提升。 从长期来看,全国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和在读研究生人数也呈现 明显的增长态势,将为我国的核医药行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利好行业的长远 发展。除了学科和人员建设之外,核医学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正电 子显像设备(PET、PET/CT、PET/MR)的数量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2019 年 底已经达到 427 台,相比 2017 年增加了 39.1%;单光子显像设备(SPECT/CT、 SPECT、γ相机等)的数量在 2019 年底达到 903 台,相比 2017 年增加了 5.4%。 2020 年 7 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调整 2018—2020 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 的通知。在调整后的配置规划中,PET/MR 规划总数达到 82 台,其中 2018-2020 年规划数为 77 台;PET/CT 规划总数达到 884 台,其中 2018-2020 年规划数为551 台。国家对于核医学相关设备的配置重视程度持续加大,将更好地满足临床 诊疗、医学研究和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也将进一步拉动核医药产业的快速增长。2.3、 核创新药:点亮核医学的星辰大海随着核医药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射性创新药开始逐步发展,适应症逐步拓宽,并 陆续取得优秀的临床数据,有望为未来的核医学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国内企业也 正在通过内生研发和外部引进两种模式来逐步扩充新的核医药产品线。Lutathera:核创新药的先驱Advanced Accelerator Applications 公司( 以 下 简 称 “AAA” ) 研 发 的 Lutathera(lutetium Lu 177 dotatate)于 2018 年获 FDA 批准上市。Lutathera 是一种放射性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可用于治疗生长抑素受体阳性的胃肠道胰 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s),包括成人前肠,中肠和后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Lutathera 与生长抑素受体结合,对亚型 2 受体(SSRT2)具有最高的亲和力。 与表达生长抑素受体的细胞(包括恶性肿瘤)结合后进入细胞内。Lu 177 的 β 射线通过在阳性细胞和邻近细胞中形成自由基来诱导细胞损伤。 临床试验 NETTER-1(NCT01578239)验证了 Lutathera 在进行性,高分化, 局部晚期/不可手术或转移性生长抑素受体阳性的中肠类癌患者中的疗效。 Lutathera 相比对照组长效奥曲肽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情况,两组的 ORR 分 别为 13%和 4%,Lutathera 组的生存期也得到显著延长。2017 年,诺华以 39 亿美元收购 AAA,核药平台的价值正逐步得到国际一流创 新药平台的认可。 Lutathera 上市后销售额迅速增长,2018 年销售额 1.67 亿美元,2019 年销售 额 4.4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7%。该产品已经于 2020 年 7 月在国内提交临床申 请。Lu-177 PSMA:前列腺癌的明日之星前列腺癌是世界上第二大常见癌种,早期患者预后良好,而晚期患者则多数会对 标准治疗产生耐药性。目前主流药物包括恩扎卢胺、阿比特龙、卡巴他赛等。该 癌种已经诞生多个重磅炸弹级产品,如 2019 年强生的阿比特龙全球销售额达到 27.95 亿美元(按 2019.12.31 汇率换算约为人民币 195 亿元),辉瑞的恩扎卢 胺销售额达到 8.38 亿美元(按 2019.12.31 汇率换算约为人民币 58 亿元)。尽管有上述药物的成功,但部分前列腺癌患者仍继续产生抗药性和疾病进展,仍 存在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在众多探索中,放射性核素疗法有望提供高度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 PSMA)是具有大量细胞外部分的 II 型跨膜糖蛋白,其表达水平与格里森评分、 转移状态和激素抵抗呈正相关,因而成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治疗的潜力 靶点。已有多个针对 PSMA 的新型成像和放射治疗药物正在开发,如 177Lu-PSMA-617,其由 PSMA-617(一种与 PSMA 高亲和力靶向前列腺癌细胞 的小分子)、Glu-urea-Lys PSMA 结合基序、与 177Lu 链接的 DOTA/DOTAGA 螯合剂,可释放高能 β 粒子破坏疾病部位的癌细胞。在一项用 177Lu-PSMA-617 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 II 期临床试验中, 该药物产生了优秀的疗效。采用该疗法的患者中,PSA(Prostate-Specific Antigen,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下降幅度大于等于 50%的患者比例高达 64%; 全部入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 13.3 个月,其中 PSA 下降幅度大于等于 50% 的患者生存期长达 18.4 个月。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177Lu-PSMA 用于标准治疗后进展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 列腺癌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升生活质量。 2018 年,诺华以每股 24 美元、总值 21 亿美元(溢价 54%)收购 Endocyte, 获得 177Lu-PSMA-617,该产品获批上市后有望成为下一个前列腺癌的重磅炸弹 级产品。3、 核药的壁垒:后来者难以逾越的护城河3.1、 半衰期对物流配送提出极高要求Efrain Araujo Perini 等研究者在 2019 年发表的《Pre-feasibility Study for Establishing Radioisotope and Radiopharmaceutical Proction Facil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一文中指出,核医学诊断最常用的类型是单光子发 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其优点是可以拍摄解剖结构的图像,还可以显示诸如血流之类的生物 活动。该技术使用由放射性同位素直接发射并由伽马相机检测的γ射线,最常见 的同位素是 99mTc,该同位素的全球年用量达到 3-4 千万次程序。该同位素半衰 期是 6 小时,此半衰期足够检查代谢过程,同时又能最小化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而从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基地运输到医疗机构又成为很大的问题,当前的解决方案 是先制造半衰期更长的前体 99Mo(半衰期=2.7 天),然后根据需要生产 99mTc。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在使用放射性 同位素和检测 γ 射线方面与 SPECT 相似,其常用同位素是半衰期不到 2 小时的 18F,主要合成为氟[ 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 相比 SPECT 有着更好的 分辨率和更高的灵敏度,但由于半衰期过短,因此通常要求回旋加速器在 PET 中心或紧邻的位置。例如国内龙头东诚药业针对核药的特点,对于长半衰期的产品采取以销定产为 主,结合库存和市场总体情况确定产量的生产模式;短半衰期的产品采取定制化 生产模式。公司沿着国内黑河-腾冲人口分布线布局核药中心,短半衰期药物进 行网络化布局,长半衰期药物采用基地化建设,截至 2020 年中报,公司已经投 入运营 7 个以单光子药物为主的核药中心,14 个以正电子为主的核药中心。3.2、 监管体系特殊而严格核药行业在中国受到高度监管,各方面规定的复杂与严格程度远高于普通药品。 国内相关法律法规涵盖的领域包括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同位素、放射源及射 线装置、放射性物品的回收再利用及环境保护等。 201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6 年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实 施条例》、2017 年修订的《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和《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 共同构成了中国境内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生产及销售的监管主要框架。 2003 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10 年生效的《放射性 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2011 年生效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 护管理办法》、2017 年修订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2019 年修订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以及原环境保护部 (国家核安全局)、公安部、原卫生部、海关总署、交通运输部、原铁道部、中 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国防科工局批准的《放射性物品分类和名录》(试行)共同 构成了中国境内放射性物品的监管框架。 行业主要监管机构包括: 1) 国家药监局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药监部门是放射性药品行业的主要监 管机构; 2) 生态环境部对中国境内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进行统一 监督管理; 3)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对中国境内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实施监 督管理。 核医学产业链需要遵守的有关法律法规,除了药品生产许可证及批文、医疗器械 生产许可证及批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体外 诊断试剂管理等常规医药法律法规之外,还有众多特殊要求,2017 年新修订的 《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进行了详细规定:放射性药品的生产经营:研制单位在放射性新药临床研究结束后,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 出申请,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发给新药证书。国务 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审核批准时,应当征求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 管部门的意见。开办放射性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必须具备《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条件, 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同位素安全和防护的规定与标准,并履行环境影 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手续;开办放射性药品生产企业,经国务院国防科 技工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由 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给《放射性药品生产企 业许可证》;开办放射性药品经营企业,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审核并征求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意见后批准的,由所在省、 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给《放射性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 无许可证的生产、经营企业,一律不准生产、销售放射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销售使用:放射性药品的生产、经营单位凭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药监部门发给的《放 射性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放射性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医疗 单位凭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药监部门发给的《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 申请办理订货;医疗单位使用放射性药品,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同位素安全与防护 的规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药监部门应当根据医疗单位核 医疗技术人员的水准、设备条件、核发相应等级的《放射性药品使用 许可证》,无许可证的医疗单位不得临床使用放射性药品。3.3、 原材料依赖进口、供应短缺医用同位素主要通过反应堆或加速器辐照后,经过一系列放化分离手段获得,部 分可通过发生器的方式利用前体核素制备,但前体核素亦需要反应堆或加速器辐 照获得。反应堆辐照是获得医用同位素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反应堆生产的医 用同位素大于 40 种,在所有医用同位素种类占比超过 80%,常用的包括 99Mo/99mTc、125,131I、89Sr、32P、177Lu、90Y、14C 等。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目前 我国除少量 131I 和 177Lu 外,大部分反应堆辐照获得的医用同位素都依赖于进口, 而海外放射性同位素供货商一般也倾向于和现有客户合作而非建立新的业务关 系,否则可能带来另外的供应链风险。保证放射性同位素原料按合理价格稳定供 应成为新进入者的重大挑战。3.4、 技术难度与品牌认知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依赖于大型核反应堆或回旋加速器,其建造和运作需要复杂 的技术且须遵守更为严格的规定。此外,制造显像诊断及医疗放射性药品涉及复 杂的核技术,包括放射性示踪技术及放射性检测技术。此外制造商须具备合格的 防辐射生产设备及机械并有合格核技术专业人员操作及监督整个生产过程,对于新进入者是很高的技术壁垒。由于行业资格、原材料、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放射性药物市场具备垄断性特点, 为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通常倾向于选择长期的显像诊断 和治疗放射性药物供货商,先行者建立强大的品牌知名度之后,后来者的进入难 度很高。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逆教

医药生物板块成险企调研新宠

今年3月以来,已有89家保险机构调研了183家上市公司,调研热情明显高于以往,调研方向也较前两个月出现变化,除继续看好周期股之外,对医药生物板块的兴趣大增。此举显露出保险资金调整布局的端倪,多位保险机构投资经理直言,近期机构资金集中关注医药生物板块的迹象较明显,不排除大资金趁机切换“抱团”方向的可能。上海证券报资讯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共有89家保险机构对183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密集调研。去年同期的数据是80家保险机构调研了143家上市公司。多家保险机构投资经理表示,近期投资经理几乎都“撒出去”调研了。热情高涨的同时,险资的调研方向也发生明显变化。已被冷落了一阵子的医药生物行业重新受宠,成为被保险机构调研最多的板块。今年3月以来,保险机构共调研了29家医药生物领域上市公司。其中,健友股份、云南白药、长春高新、新华制药、亿帆医药、爱尔眼科、华东医药、迪瑞医疗、康华生物、美迪西、三诺生物、药石科技、一心堂等公司同时吸引多家保险公司前去调研。今年3月以来,健友股份共吸引友邦保险、太平养老、前海人寿、平安养老、横琴人寿、工银安盛人寿、百年保险资管等保险机构前去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保险机构主要对公司制剂在海外市场布局,以及建设高标准的仿制药产业的技术壁垒及核心要素等热点进行深入了解。多位保险机构投资经理表示,从近期资金动向来看,一些机构投资者正在切换“抱团”板块,预计后续转向医药生物行业的概率较大。一来,医药生物属于消费升级概念,契合当下热点;二来,无论从广度或深度来看,这一产业链的发展都较为成熟,包含制药、器械、手术治疗、医疗机构等较多细分领域,可以容纳大规模资金。除医药生物之外,周期性行业也获得了不少保险机构的青睐。今年3月以来,保险机构调研的上市公司依次集中分布在电子、化工、机械设备、电气设备、轻工制造、有色金属、汽车等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其中,电子和化工板块分别以25家、17家相关上市公司被调研而紧随医药生物其后,成为最受保险机构青睐的板块。其中,TCL科技、传音控股、富瀚微、深科技、新洋丰、诚志股份等上市公司吸引了多家保险机构前去调研。今年3月以来,被保险机构重点调研的周期股均属于基本面、业绩、股价等表现较好的绩优股,部分还是热门题材股。“背后的逻辑,依然是经济复苏提升周期股整体估值水平。”一家大型保险资管公司投资经理说。从参与调研的保险机构类型分布来看,呈现主体扩容、机构属性多元化的趋势。其中,养老保险公司逐渐成为调研上市公司队伍中的主力军。从调研上市公司的家数和频率来看,今年3月以来,以国寿养老、平安养老、长江养老为代表的养老保险公司一路领跑,先后调研了一批上市公司。周大生、兆易创新、药石科技、新产业、天融信、世纪华通、健友股份、海尔生物、国际医学、道通科技、广联达、传音控股、贝达药业、TCL科技等上市公司同时吸引了2家以上养老保险公司前去调研。多位养老保险公司投资经理解释称,过去养老保险公司一直大比例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但随着今年年金基金投资范围扩大,尤其是年金基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提高,加上客户对养老金增值保值诉求日趋强烈,养老保险公司越来越开始关注权益市场。来源:上海证券报

人兽战

医药行业深度研究报告:自免与炎症治疗市场前景与研发趋势分析

(报告出品方/作者:兴业证券,孙媛媛、徐佳熹)报告综述自身免疫及炎症药物全球销售额贡献位列第二。2020年2020年全球销售额TOP100药品的合计销售规模约3558亿美元,自身免疫及炎症 药物位列第2(约940亿美元,占比26.4%)。中国自身免疫病药物市场增长显著高于全球。全球自身免疫病药物市场预期将由2019的1169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1638亿美元,其中生 物药的市场份额预期将由2019年的66.8%增至2030年的81.4%,受自身免疫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及治疗药物的可及性增加所驱动,中国 自身免疫病市场有望加速增长,整体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4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241亿美元,2019-2024年CAGR 26.3%,2024-2030年 CAGR 20.9%,其中生物药市场预期将从2019年的的5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166亿美元,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22.7%增至2030年的68.8%。自身免疫病是一类以局部或全身性异常炎症免疫反应为特征的炎症免疫性疾病。全球大约有5~8%的人口受到自身免疫病的威胁,逐年上升的致残 率与死亡率亦反映自身免疫病的诊断与治疗正面临着巨大挑战。根据AARDA,目前已发现100多种自身免疫病,常见的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 性脊柱炎、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支气管哮喘等。自身免疫病治疗包括两个目标, 第一是症状缓解和功能维持, 第二是延缓组 织损害进程。目前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甾体抗炎药(SAID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大/小分子靶向制剂等。大/小分子靶向制剂通过阻断关键炎症细胞因子、细胞表面分子或信号传递蛋白而发挥治疗作用,因起效快、疗效确切、长期获益显著等优势而得 到快速发展,成为自身免疫病药物研发的主战场。近10年来,靶向炎症通路因子、阻断Th2通路、靶向B细胞等机制的药物层出不穷,随着对主要 自免疾病致病机理的研究逐步深入,靶向制剂朝着靶点特异性更高、生物学效应更强从而实现更优疗效、更高安全性的方向发展。未来,新靶点 药物的研发、不同靶点/通路协同性的探索、新型免疫疗法的研究将推动自身免疫病药物行业的持续发展。本报告主要分析了常见自身免疫病(包括关节脊柱炎、银屑病、炎症性肠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支气管哮喘等)的核心靶点,对行业未来的研发 趋势进行了展望,并选择了全球市场的3个头部玩家作为典型案例,最后讨论了国内自身免疫病领域的主要上市公司。限于篇幅,本报告并未系统 性讨论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 1型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病是国内很多创新药企业重点布局的治疗领域之一,但由于自免疾病认知及诊断率低、市场支付能力弱、新药研发起步晚等因素 影响,大部分研发管线仍是全球已上市药物的靶点,具有新靶点/机制品种、管线布局丰富、渠道优势明显的公司值得重点关注。自身免疫病:分类、患者流、机制、国内市场规模测算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是一类以局部或全身性异常炎症免疫反应为特征的炎症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强直 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pathic arthritis, JIA)、非放射学中轴型脊柱关节炎(Non-radiographic Axial Spondyloarthritis, nr-AxSpA)、银屑病(psoriasis)、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 PsA)、克罗恩氏病(Crohn‘s disease, CD)、溃疡性 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 MS)、支气管哮喘(Asthma)等。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包括两个目标,第一是症状缓解和功能维持,第二是延缓组织损害进程。目前,治疗自身免疫病药物主要分为非甾 体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甾体抗炎药(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SAIDs)和改善病情抗风湿药 (disease modifying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三类。近十年来,以细胞因子、受体和信号分子为治疗靶点的靶向生物制剂发展迅猛。自身免疫病患者规模庞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AS)、银屑病(PS)、银屑病关节炎(PsA)、哮喘(Asthma) 等是国内最常见的自身免疫及炎症疾病,而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天疱疮、多发性硬化症(MS)、NMOSD等疾病在国内患病人数较少。总体来看,国内自身免疫疾病总体患者规 模巨大,考虑目前诊断率仍然较低(以IBD为例,2019年诊断率不到20%),实际患者规模更大。根据2019年发表在Lancet上的大规模CPH Study,中国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Asthma)患病率4.2%,患病人数达到4570万。根据2018年 发表在Lancet的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流行状况与危险因素研究,中国COPD患者人数约1亿。自身免疫病:传统DMARDs临床常用的传统DMARDs主要包括甲氨蝶呤(MTX)、来氟米特(LEF)、环磷酰胺(CTX)、硫唑嘌呤(AZA)、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 (MMF)、他克莫司(FK506)、柳氮磺吡啶等。该类药物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等治疗。虽然传统DMARDs化学结构和药理 作用机制不尽相同,但临床药理学特征相似,即起效慢,用药数周或数月后,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长时间连续服药可获得较稳定疗效。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治疗关节类自身免疫病的常用药物,能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 除关节局部炎症反应,但是该类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不能控制疾病的活动及进展。NSAIDs共有的不良反应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心 血管损害、胃肠道症状、造血系统改变、肝肾功能不全、哮喘和皮肤药疹等。继阿司匹林之后,众多NSAIDs被研发用于临床。 SAIDs:糖皮质激素起效快,可用于控制急性期病变,可减少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抑制白介素合成和释放,降低补体 和免疫球蛋白,是关节类、IBD、SLE、LN等基础药物,常与传统DMARDs药物联合应用。但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多,停药后会复发, 目前临床多主张与其他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全球自身免疫病药物市场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预期将由2019年的1169亿美元增加至2030年的1638亿美元。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中,生物药的市场份 额预期将由2019年的66.8%增加至2030年的81.4%。目前全球主要自免疾病市场可分为风湿、皮肤、胃肠等三类,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RA)、银屑病(PS)、克罗恩病(CD)治疗领域 单一市场均已超过100亿美元,但各类自免及炎症疾病仍存在大量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美国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预期将由2019年的749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979亿美元。美国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中,生物药的市场份额预 期将由2019年的66.8%增至2030年的83.6%。受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所驱动,中国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有望继续增长。整体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4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241 亿美元,2019-2024年CAGR 26.3%,2024-2030年CAGR 20.9%,其中生物药市场预期将从2019年的的5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166亿美元, 2019-2024年CAGR 50.0%,2024-2030年CAGR 27.9%,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22.7%增至2030年的68.8%。中国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中,生 物药的份额预期将由2019年的22.7%增加至2030年的68.8%。从靶点来看,目前全球自身免疫病药物市场中,TNF-α抑制剂销售额仍位居前列,总体销售额超过350亿美元,但近5年来,IL12/23、 IL17、JAK、IL4/13等新靶点药物市场规模加速放量,TNF-α市场已过峰值,未来将持续萎缩,新靶点药物将实现持续增长,市场份额 有望快速提升。从具体产品来看,2020年5款TNF-α抑制剂销售额增长呈现疲软态势,而古塞奇尤单抗(IL23p19)、依奇珠单抗(IL17)、美泊利单抗 (IL5)、贝那利珠单抗(IL5)、托珠单抗(IL6)、阿普斯特(PDE-4)等品种保持疲软阿达木单抗、2020年销售额保持32%左右增 长率,度普利尤单抗(IL4/13)凭借适应症持续拓展,实现70%以上的高速增长,而瑞莎珠单抗(IL23p19)、乌帕替尼(JAK1)等 2019年新上市产品凭借优异的疗效呈现爆发式增长,分别实现15.9亿美元、7.31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报告节选:(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夏帆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RNA靶向药物,后单抗时代新浪潮

(报告出品方/作者:广发证券,孔令岩、罗佳荣)一、前言全球生物制药工业开始于19世纪末,先后经历小分子化合物、重组蛋白药物(包 含多肽类、抗体类药物)等产业革命浪潮。截止目前,小分子化合物和蛋白质/抗体 仍然是医疗用途的主要药物形式和药物开发的首选形式,主要作用于蛋白质靶点, 如酶、受体、离子通道、转运体和激酶等。根据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披露,迄今为止人类基因组中只有一小部 分被成功地用于药物治疗,目前约1.5%的基因组编码蛋白质(对应约20000个蛋白 质),和疾病相关的蛋白质只占其中的10%-15%(约2000~3000个蛋白质,由约0.2% 的基因组所编码)。目前,全球已批准的药物可以与约700种蛋白质(由约0.05%的 基因组所编码)相互作用。然而,在人体疾病相关的致病蛋白中,大约超过80%的 蛋白质不能被目前常规的小分子药物以及生物大分子制剂所靶向,属于不可成药蛋 白质靶点。中心法则即“DNA→RNA→蛋白质”是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间转移的 基本法则,RNA是连接DNA与蛋白质的桥梁。若开发出RNA靶向疗法可以大幅扩大 人类基因组中可用于治疗靶点的比例,潜在的目标靶点包括mRNA(编码无药可治 的疾病相关蛋白质或成药困难的靶点),也可靶向在基因转录后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的非编码RNA(ncRNA),包括rRNA、tRNA、snRNA、snoRNA和miRNA等,其 在部分疾病发生与进展中起到促进作用,ncRNA则对应约70%的人类基因组。RNA靶向药物是与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完全不同的全新药物类别,一方面可 以针对细胞内的mRNA、ncRNA等,通过基因沉默抑制靶蛋白的表达从而实现治疗 疾病的目的;另外一方面,也可基于mRNA开发新一代疫苗以及蛋白替代疗法,未 来潜在应用场景广阔,因此RNA靶向药物是生物制药创新的战略性前沿领域。RNA 靶向药物具有候选靶点丰富、研发周期短、药效持久、临床开发成功率高等优势, 其从转录后水平进行治疗,能针对难以成药的特殊蛋白靶点实现突破,有望攻克尚 无药物的疾病包括遗传疾病和其他难治疾病,具备针对“不可靶向”、“不可成药”疾病 开发出治疗药物的巨大潜力,有望成为继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之后的现代新药第 三次浪潮。RNA靶向药物从转录水平进行治疗,使得主动设计药物序列用于靶向沉默疾病 基因成为可能,有望变革药物开发范式。与传统药物相比,RNA靶向药物具有多重 技术优势,包括:(1)靶向特异性强;(2)高效性;(3)药物作用长效;(4) 药物设计简便,研发周期短,临床转化与研发成功率较高;(5)候选靶点丰富,适 应症分布广等,具体如下表所示。经过近四十年来的发展,以寡核苷酸为基础的RNA靶向药物研发在递送技术、 稳定化学修饰、药学研究和临床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逐渐成为药物发现的 重要平台。目前,全球已有十几个ASO、siRNA等药物以及mRNA疫苗陆续获批上 市,其药物平台开发技术正在快速成熟,并拓展到更多的疾病领域。伴随着产业浪潮发展,RNA靶向药物逐渐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按照药理机 制,RNA靶向疗法可分为寡核苷酸、mRNA和RNA相关小分子药物,基于此类别可 分析相关代表性的私营企业和上市公司的风险投资和资本化情况,如下图a、b所示。 根据《RNA therapeutics on the rise》披露,(1)开发寡核苷酸药物的上市公司的 总市值从2015年到2020年增长了94.2%;(2)2015年以来,全球三家具有代表性 的mRNA治疗公司Moderna Therapeutics、BioNtech和CureVac吸引了28亿美元的 私人投资。值得注意的是,Moderna在2018年创下了生物技术行业最大IPO的记录; (3)自2017年以来,与RNA相关的小分子公司已经筹集了大量投资,包括开发直 接靶向RNA小分子药物的公司(Arrakis、Expansion、Skyhawk和Ribometrix获得投 资2.62亿美元)和靶向转录组相关蛋白的公司(Accent、Storm、Gotham和 Twentyeight-Seven Therapeutics获得投资1.94亿美元)。目前,RNA靶向疗法已形成丰富研发管线,涉及多个疾病领域。根据《RNA therapeutics on the rise》披露,截止2020年底,全球约431个RNA 靶向药物研发项目(包括mRNA疫苗),而在这些候选药物中,约63%处于IND前期, 约32%处于早期临床试验(I期或II期),约3%处于临床III期,5种药物正在等待监管 部门的审批决定。目前,RNA靶向疗法适应症聚焦于肿瘤、神经系统与代谢疾病、 传染病、肝病等治疗领域。此外,近年来国际性大药企对RNA靶向疗法的布局也愈加重视,安进、强生、 礼来、诺和诺德、诺华、阿斯利康、武田等大药企通过并购或共同开发等形式开始 RNA靶向药物的研发,具体详情如下表所示。鉴于资本市场对于RNA靶向疗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本篇报告为生物药前沿研 究系列之RNA靶向药物专题,旨在通过框架性的梳理与分析来阐述RNA靶向药物开 发的原则、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首先,本文综述了RNA靶向药物的类型及其药理 机制,讨论了不同类型的RNA靶向药物潜在的治疗场景。此外,mRNA疫苗暂不在 本文做进一步阐述,详情请见我们此前发布的《疫苗行业专题之mRNA疫苗篇:通 用的平台型技术,未来大有可为》。其次,RNA靶向药物开发的主要技术难点在于 递送技术、稳定化学修饰和药学研究等方面,我们通过总结目前已取得的技术进展 对RNA靶向药物设计策略以及优化生产方式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以及归纳了目前 仍面临的挑战。第三,近年来RNA靶向小分子药物的研发也成为热点方向之一,2020 年8月全球首个RNA靶向小分子药物Evrysdi(Risdiplam)获FDA批准上市,具有里 程碑意义。RNA靶向小分子药物通过直接靶向RNA或RNA-蛋白质复合物起作用,而 不是仅仅靶向与疾病有关的蛋白质,同时具备小分子药物一样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可大幅拓宽成药靶点范围。近年来罗氏、Biogen、BMS等大型制药公司早已纷涌布 局,与领头开发药企建立了合作关系。本文针对RNA靶向小分子药物的应用前景、 设计策略以及面临的技术挑战也做了相应的讨论。最后,我们简单介绍了全球RNA靶向药物布局领先的药企,对其研发管线、技术平台等方面进行梳理与分析。二、RNA 靶向药物:有望成为继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之后的现代新药第三次浪潮RNA在细胞内生物信息传递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拥有诸多生物学功能,可在 遗传编码、翻译、调控、基因表达等过程中发挥作用。RNA可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 同分为信使RNA(mRNA)和非编码RNA(ncRNA),前者是依据DNA序列转录而 成的蛋白质合成模板,后者主要包括核糖体RNA(rRNA)、转移RNA(tRNA)、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iRNA、siRNA、piRNA、saRNA、snRNA、snoRNA 等,主要在基因表达调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RNA靶向药物基于寡核苷酸进行设计开发,是具有治疗或管理广泛疾病潜力的 核酸聚合物。高度特异性的先导化合物通常可以根据目标基因的一级序列来合理设 计,并通过快速筛选鉴定出候选先导化合物。相比之下,传统的小分子药物需要更 大的、经常反复的筛选努力,然后是广泛的药物化学优化。此外,寡核苷酸的使用 拓展了精确或个性化的药物研发范式,因为它们理论上可以设计成有选择地针对任 何基因,最少的或至少可预测的脱靶效应。除了通过互补碱基配对识别特定目标序 列的能力外,寡核苷酸还可以通过形成三维二级结构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这一特性 也被用于治疗。例如,RNA适配子结构化核酸配体可以作为拮抗剂或受体激动剂对特定蛋白质进行调控,同样如gRNA分子包含发夹结构,在结合Cas9后直接为目标 特定的基因组DNA位点进行基因编辑。 临床开发的RNA靶向药物主要包括反义寡核苷酸(ASOs)、小干扰RNA(siRNA)、 微小RNA(miRNA)、信使RNA(mRNA)、RNA适配体(Aptamer),短激活RNA (saRNA)、单引导RNA(sgRNA,用于CRISPR/Cas9系统)。尽管大多数的RNA 靶向疗法专注于基因沉默,其他新药理机制如剪接调节和基因激活等RNA靶向药物 也在开发中,扩大了可能的成药靶点范围。目前,反义寡核苷酸(ASOs)、小干扰 RNA(siRNA)为临床中开发的RNA靶向药物的主要形式,具体对比如下表所示。然而,与许多小分子和蛋白质药物不同,天然RNA分子是带负电荷的,且对普 遍存在的RNA酶非常敏感,会阻碍它们接近细胞内靶点。因此,RNA靶向药物开发 的主要技术难点在于递送技术、稳定化学修饰、药学研究以及安全性控制等方面, 技术的更新与迭代将有助于解决目前RNA靶向药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即药物递 送技术难题与脱靶效应控制,得以提高药物疗效与安全性、扩大治疗窗口。 经过近40年的发展进步,RNA靶向疗法的技术与临床转化经历了起伏和阶段性 发展,目前正在快速成熟,步入了第二波产业浪潮快速发展期。在未来,RNA靶向 药物研发将对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有更大把握,更好地应对毒副作用、减少副反应事 件的发生频率,同时进一步提升药物的疗效。近两年来RNA靶向药物呈现加速获批态势,siRNA开始登陆历史舞台。根据FDA、 EMA披露,全球首款反义核酸药物于1998年获批上市,拉开RNA靶向药物上市的序 幕;全球首款siRNA药物Patisiran于2018年获批上市,具有里程碑意义,近两年来 已有四款siRNA药物陆续获批上市。截止目前,全球已有十四款RNA靶向药物获批 上市,除Spinraza作为孤儿药在中国获批上市外,暂时尚无其他产品在国内获批上 市。全球在研的RNA靶向药物适应症涵盖范围广,包括肿瘤、罕见病(肌萎缩性脊 髓侧索硬化、杜氏肌营养不良、脊髓性肌萎缩)、病毒性疾病、肾脏疾病、心血管 疾病(凝血功能不足、血脂异常等)、炎症类疾病(哮喘、关节炎、结肠炎)、代 谢类疾病(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目前,已获批上市的RNA靶向药物 适应症大多集中于罕见遗传病,后续有望逐渐向肿瘤、代谢疾病等潜在适应人群基 数大的治病领域拓展,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成熟,RNA靶向药物市场在 未来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尽管技术的更新与迭代部分解决了目前RNA靶向药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即 药物递送技术与脱靶效应控制的问题,然而未来仍面临一些挑战。(1)内体逃脱仍 面临瓶颈:递送技术的进步提升了RNA药物的靶向性和传递效率,然而进入细胞后 仍面临内体逃脱的问题。根据PubMed披露,无论体外试验还是体内试验显示仅有不 足1%的RNA药物能够释放到细胞质中。虽然细胞质中一小部分RNA药物的释放足以 对靶向基因进行沉默,但解决内体逃脱瓶颈问题对于扩大药物治疗窗口具有重大意 义;(2)组织靶向性较为单一:尽管LNP和GalNAc配体的应用在临床前和临床研 究中提供了良好的肝脏递送效果,但肝脏以外的系统性递送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创新和发展;(3)潜在免疫原性带来的安全性问题:虽然临床上对标准核酸修饰化 学制剂的免疫刺激特性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递送系统成分或配体结合物的 潜在免疫原性可能对安全有效的寡核苷酸药物递送提出额外的挑战。考虑到大量的 核酸化学、递送技术和治疗方式,在许多情况下不太可能进行直接的头对头比较, 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建模的应用可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方法;(4)药物价格昂贵: 目前经批准的RNA靶向药物较为昂贵,例如Nusinersen第一年的费用为75万美元, 随后几年的费用为37.5万美元。尽管寡核苷酸药物的化学合成和纯化可以自动化生 产,然而化学修饰、递送系统等成本仍然较高,生产工艺的开发仍需进一步探索。(一)反义寡核苷酸(ASO):当前获批上市数量最多的 RNA 靶向药物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ASOs)是一种短的单链寡核苷酸 分子(约18~30nt),可以基于DNA、RNA或DNA与RNA的杂合单链,进入细胞后 通过序列互补与靶标mRNA结合,在核糖核酸酶H1(RNase H1)的作用下引起mRNA 的降解,从而抑制蛋白的表达;或通过空间位阻效应调控基因的翻译,实现RNA前 体的选择性剪接、调控蛋白的表达和功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ASO在细胞内发挥药理作用主要分为RNase H1依赖型与空间位阻型两种机制。 (1)内源性RNase H1能够特异性的识别RNA-DNA异双链底物,当DNA为基础的 寡核苷酸与同源mRNA转录本结合并催化RNA的降解或ASO结合位点的剪切导致靶 RNA的破坏,从而沉默靶基因的表达。这种方法已被广泛用作下调致病或疾病修饰 基因的手段。经典的RNase H1依赖型ASOs通常遵循Gapmer模式,即中心区域基 于DNA、侧翼区域基于经过化学修饰RNA的杂合单链寡核苷酸。 值得注意的是,RNase H1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是活跃的,因此可以靶向细胞核内 转录本,例如未成熟的pre-mRNA和长非编码RNA,这可能是其他技术难以获得的。 (2)空间位阻机制的ASO可以掩盖目标转录本中的特定序列,从而干扰mRNA、 miRNA、Pre-mRNA或RNA蛋白的相互作用,即可上调基因表达也可下调基因表达。 具体机制如下:首先,空间位阻ASOs最广泛的应用是以选择性地排除或保留特定的 外显子(分别为跳脱外显子和包含外显子);其次,ASO也可以通过 靶向并掩盖目标mRNA的AUG起始密码子,从而中断翻译起始;第三, 一些转录本包含上游开放阅读框(uORFs),调节初级开放阅读框(pORF)的翻 译活动。使用ASO靶向uORF会破坏这一调控,导致激活pORF翻译; 最后,转录本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改变剪切和聚腺苷酸化信号的使用来调节,例如针 对远端聚腺苷酸化信号的空间位阻ASO会优先使用较弱的近端聚腺苷酸化信号,由 此产生较短、更稳定的转录本。根据FDA、EMA披露,截止目前,全球已有3个RNase H1依赖型的ASO药物获 得了FDA批准上市,分别为Fomivirsen、Mipomersen和Inotersen; 已有3个空间位阻机制的ASO药物已获得FDA批准,分别为Eteplirsen、Golodirsen 和Nusinersen。其中,Ionis研发的Nusinersen于2019年销售额高达20.97 亿美元,成为小核酸药物领域首款“重磅炸弹”。截至目前,全球已有9款ASO药物获得FDA、EMA等监管机构的批准上市。同 时以Ionis为代表的ASO药物研发龙头企业已经搭建起成熟的药物开发平台,形成了 丰富的研发管线且所开发的适应症范围也在不断拓展。目前,ASO药物开发的工作 重点主要集中于稳定性化学修饰,以增强体外和体内除肝脏外的组织的效力和活性, 进一步拓展治疗窗口。(二)小干扰 RNA(siRNA):靶向特异性强且效力高,未来前景广阔小干扰RNA(siRNA)通常为含有19-23个碱基对的短双链RNA片段,可包裹在 脂质纳米颗粒中或者与GalNAc等递送配体共价缀合,特异性靶向肝脏等组织细胞内 发挥基因沉默的作用。siRNA药物主要通过RNAi(核酸干扰)机制发挥作用,即siRNA 进入细胞后,细胞质内Ago2酶将siRNA的客链(正义链)裂解,引导链(反义链) 被装载到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RISC),通过序列互补特异性与靶标mRNA结合, 引起靶基因mRNA降解,从而抑制蛋白的表达。此外,RISC和引导链可以被回收重 复利用,因此一个siRNA分子可以驱动多个靶标mRNA分子的切割,从而产生持久 高效的基因沉默。与ASO药物更有效地沉默细胞核内转录本不同,由于RISC普遍存 在于细胞质中,siRNA则更擅长于沉默细胞质中的转录本。事实上,双链siRNA可以看作为前药,siRNA的正义链起到药物输送装置的作用, 与药物(反义链)非共价结合以保护反义链不被降解,并且在反义链产生药理作用 之前必须被移除(可以在反义链上的核苷酸2’端添加核糖修饰或在5’端增加热力学不 稳定碱基对的修饰提高正义链降解效率)。然而,尽管正义链在促进与Ago2负载复 合物的相互作用方面很重要,但它并不是理想的药物传递载体,因为其阻碍了siRNA 药物的体内分布和细胞摄取,且可能有药理作用。RNA干扰现象于1998年被科学家发现,21世纪初曾风靡全球,但由于当时技术 条件有限,基因测序技术不成熟、系统给药效果差、药物脱靶造成毒副作用等原因, siRNA药物风光一时后迅速沉寂,直到近年来伴随技术进步才重新活跃在科学舞台。 2018年8月10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全球首个siRNA药物Patisiran, 靶向肝脏细胞用于治疗遗传性转甲状腺蛋白淀粉样变性(hATTR)伴多发性神经病 变,预示着siRNA药物的发展步入了新时代。截止目前,全球已有四款siRNA获得 FDA、EMA等监管机构的批准上市,分别为Alnylam的治疗hATTR的Patisiran、治 疗急性肝卟啉症的Givosiran、治疗1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的Lumasiran以及Alnylam 与Novartis合作开发的治疗他汀类无法有效控制或对他汀类无法耐受的原发性高胆 固醇血症的Inclisiran。近两年siRNA药物获批节奏呈现加速态势。在siRNA药物开发过程中,实现有效的、特异性的和持久的基因沉默,同时最小化脱靶效应是至关重要的。选择合适的靶位点(通常靠近编码序列中的起始密码 子)对siRNA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同时对于药物选择性和减少脱靶效应也是至关重 要的。此外,siRNA药物若在特定位置使用特定的DNA或提升整体G/C碱基对的含量, 能够同时提升稳定性和有效性。由于siRNA可能以序列无关和序列依赖的方式诱导 免疫应答,在设计siRNA时,避免免疫刺激基序(如U-rich序列)也是很重要的。此 外,与ASO药物的开发类似,化学修饰也是提高siRNA药物代谢稳定性和PK性能的 常用策略。 目前,多种靶向肝脏、肾脏和眼部适应症的候选药物正处于I期、II期和III期临床 试验中,针对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其他非肝组织的实验性新药(IND)的应用 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我们预计未来新发现的RNAi通路、具有更高特异性和效 力的先进递送系统或者局部给药的发展,可能会使新的突破性治疗成为可能。(三)微小 RNA(miRNA):基于内源性 RNAi 机制的基因沉默途径微小RNA(microRNA,miRNA)属于基因组衍生的转录后基因调控的小ncRNA 超家族,1993年首次在线虫中被发现,目前已经在人类中鉴定出超过1900个miRNAs。 miRNA为单链RNA(约15~25nt),与siRNA不同,miRNA是基于内源性RNAi机制 的基因沉默路径,在基因组转录后调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调节细胞的分化、增 殖等过程。miRNA是内源性成分,重新引入的miRNA在细胞中可能很好的耐受。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基于miRNA的靶向药物可分为miRNA模拟物、Anti-miRNA、Block-miRNA三种类型。(1)miRNA模拟物是人工合成的双链RNA, 模拟自然发生的miRNA。这些miRNA模拟物可以补充缺失的miRNA功能。例如,在 某些类型的癌症中,沉默致癌基因的miRNA被下调,miRNA模拟物可以在此类病例 中发挥治疗作用;(2)Anti-miRNA是当靶标miRNAs被装载到miRISC时,靶标miRNA 的活性可以通过基于空间位阻机制的Anti-miRNA药物来抑制,该药物可以与载于 RISC复合物中的成熟miRNA结合,阻断下游基因沉默的发生;(3)Block-miRNA 是通过与靶标mRNA相互作用来屏蔽与miRNA的结合位点,阻断下游基因沉默的发 生,与Anti-miRNA起到同样的作用。由于miRNA识别靶mRNA并不需要完美的碱基配对,一个miRNA可以同时调节 多个转录本的表达。通过控制参与同一生物学过程的多个基因,许多miRNAs已被证 明在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致命癌症。虽然目前还没有单一的 miRNA药物被FDA批准用于医疗用途,但第一种siRNA药物Patisiran似乎可以模拟 上述miRNA的作用机制,即通过选择性结合TTR mRNA的3’UTR端实现基因沉默。一些肿瘤抑制的miRNA可能在癌细胞中消失,通过相应的miRNA替代治疗策略 可发挥抑制癌症进展的作用。人类miR-34a-5p是最有希望用于替代治疗的miRNAs 之一,具有良好的肿瘤抑制功能,同时在多种实体肿瘤中下调。通过有效地干扰各 种潜在的肿瘤进展和转移的癌基因,miR-34a-5p的有效性在多种类型的异种移植瘤 小鼠模型中得到了一致的证明。因此,脂质体封装的合成miR-34a模拟物MRX34成 为首个进入治疗晚期实体肿瘤(包括不可切除的肝癌)I期临床试验的miRNA。 MRX34在难治性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确实表现出抗肿瘤活性,为miRNA疗法的发展提 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四)核酸适配体(Aptamer):可通过三维结构作用于胞外或胞膜多个靶标核酸适配体(Aptamer)是指能形成一定三维结构的、序列长度较短的单链RNA 或DNA,核酸适配体药物能与包括金属离子、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核酸、蛋白质等的靶标分子特异性结合,具有与抗体类似的功能。适配体与目标蛋白结合后,表现为核酸抗体或化学抑制剂,以调节蛋白功能。与其他RNA靶向药物不同,核酸适配体可作用于胞外或胞膜多个靶标,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这类寡核苷酸在体内递送的问题。1990年,临床上开始利用指数富集(SELEX)选择方法对配体进行系统筛选与优化,从文库中选择具有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的小分子配体或蛋白质的适配体。迄今为止 , 唯 一 获 批 上 市 的 RNA 适 配 体 药 物 为 Pegaptanib ( 最 初 由 NeXstar Pharmaceuticals和eyetech Pharmaceuticals共同开发,2004年上市),靶向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亚型,作为新生血管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其他一些适配体目前正在临床试验中进行研究。RNA适配体除了治疗潜力,也可用于递送系统以帮助其他RNA有效载体的递送如siRNA。尽管近年来新适配体药物的临床开发似乎不那么活跃,但人们对开发用于药物输送和作为诊断试剂的适配体的兴趣越来越大。(五)小激活 RNA(saRNA):具有介导转录基因激活的作用小激活RNA(Small activating RNAs,saRNAs)是由21个核苷酸组成的双链非编码RNA。saRNAs最初装载在AGO2蛋白上,在其客链被剪切后saRNA-AGO2复合物然后进入细胞核并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导致近端基因的转录激活。虽 然saRNA可以介导转录基因激活,但激活仅限于未经历功能缺失突变的靶基因。 saRNAs和siRNA在结构上是相同的,但在功能上不同。与siRNA不同的是, saRNAs只依赖于Ago2且只在细胞核中起作用,并且被设计成包含与基因启动子附 近或内部区域同源的序列。saRNA可被用来调节人体细胞内转录因子之间的平衡。例如,CCAAT/增强子 结合蛋白(CEBPA)基因被认为是正常肝功能的主调节转录因子,其在肝细胞癌(HCC) 中的表达降低,可利用saRNA药物激活CEBPA的转录增强,以减少肝癌细胞扩散和 迁移,改善治疗结果。目前,一项针对CEBPA基因的saRNA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临 床试验编号:NCT02716012),该临床试验使用脂质体纳米颗粒包裹saRNA来激活 CEBPA基因对肝癌患者进行治疗。(六)单链引导 RNA(sgRNA):CRISPR/Cas9 系统中的核心组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活细胞DNA进行精准作,实现碱基或DNA片段的 插入、删除、替换等,即基因编辑成为可能。同时,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改变基 因的序列和功能,从而调控细胞的命运和生物特征,为遗传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 法。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是继锌指核酸酶(ZFN)、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ALEN)之后出现的新一代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与前两代技术相比, CRISPR/Cas9 具有操作简单、快捷高效等优势,自发现之后迅速发展成为当今最 主流的基因编辑方法。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系统中 核酸酶Cas9蛋白能通过与sgRNA(single guide RNA)结合特异性识别靶DNA并进 行酶切反应,随后以实现引入点突变、基因插入或删除等对基因实现定点编辑,从 而纠正致病基因或引入有益的基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CRISPR/Cas9系统可利 用同源重组(homology dependentrepair,HDR)进行单个碱基的替换,但针对单 个碱基突变的基因修正效率较低,主要原因为DNA双链断裂时,虽然同源重组能引入 精确的突变,但是其碱基替换效率仅为0.1%~5%,因而基因组DNA更倾向于利用非 同源末端修复(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HENJ)对DNA进行修复,更适用于 基因敲除。CRISPR/Cas9对目标基因进行不可逆的引入或敲除,与RNAi和mRNA治疗相比, RNAi不能完全消除基因表达,而mRNA治疗只能短暂引入功能蛋白。与其他类型的 RNA靶向疗法不同,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组编辑和治疗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外 源性sgRNA,还依赖于外源性Cas核酸酶,sgRNA和Cas9酶需要进入细胞核内形成 RNP才能实施基因组编辑。CRISPR/Cas9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阶段仍存在诸多不足。其中最主要的 问题是CRISPR/Cas9的脱靶效应,即CRISPR/Cas9靶向非目标位点,引起非靶位 点的基因编辑。在临床上,由CRISPR/Cas9脱靶效应引发的“意外突变”可能会引 发新的疾病。因此,在CRISPR/Cas9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要反 复试验,评估风险,规避基因组非目标位点的编辑,而如何改造Cas9提高其特异性, 最大限度地将脱靶效应降到最低,是目前CRISPR/Cas9基因编辑领域的重要研究内 容之一。此外,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也是必须考虑的,对生 殖细胞的基因编辑需要拟定边界,达成全人类的共识。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RNA治疗学的发展,然而临床 转化仍面临一些挑战。在实验室环境中,许多选项可供Cas9蛋白和sgRNA引入细胞 内,包括质粒、病毒转染或电穿孔,但这并不容易转化为体内的临床环境。因此, 目前最现实的方法是将经过编辑的细胞重新引入机体中,对细胞进行体外操作。CRISPR/Cas技术已被积极评估,用于开发治疗人类疾病的新疗法,包括单基 因疾病、感染和癌症。目前,临床上已经开展了多项试验来研究基于CRISPR/Cas 的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尚未有结果报道。第一个涉及CRISPR/Cas基因 编辑的临床试验(NCT02793856)于2016年开放,是一项关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 1(PD-1,由PDCD1基因编码)敲除的T细胞治疗所有标准治疗后进展的晚期NSCLC 患者。基于CRISPR/Cas的PD-1免疫治疗是一种对抗癌症的新策略。三、RNA 靶向药物设计策略与生产工艺优化(一)安全性与疗效是 RNA 靶向药物设计与开发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基于早期RNA靶向药物的临床开发经验表明,避免药物所带来的细胞毒性是十 分必要的,安全性问题是早期RNA靶向药物研发失败的主要原因。RNA靶向疗法开 发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挑战是避免非特异性毒性,细胞毒性主要有以下四个来源:(1) 细胞内先天感应器对外来双链RNA(dsRNA)的免疫原性反应;(2)递送系统及 辅料的免疫原性和非免疫原性毒性作用;(3)由于药物脱靶的而导致的非预期的生 理活动;(4)药物在非靶组织中积累影响其在靶向组织的生理活性。免疫原性的毒性。对外源性dsRNA的先天免疫反应来源于细胞内PKr、toll样受 体3(toll-like receptor 3,tLr3)和tLr7的感应,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通过 广泛的2’-MOE修饰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个问题。递送系统及辅料的毒性。辅料中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已经困扰了基于纳米颗粒 递送系统的药物开发,并且可能是导致许多相关候选药物剂量限制毒性的主要原因, 临床试验表明触发因素可能直接来自辅料成分或辅料代谢分解,后者会随着时间的 推移而发生变化。此外,当细胞毒性确实发生时,难以确定确切的毒性成分可能是 另外一个主要的挑战。目前,临床中研究的关键策略可能是将辅料限制在少量的化 学成分中,这些化学成分单独验证是低毒性的,组装的纳米颗粒需要尽可能均匀, 对改善药物治疗窗口和降低毒性有密切相关性。与此同时,纳米颗粒制剂可能会随 着时间的推移而降解,并导致毒性增加,对试验药物的持续质量监测很可能有利于 未来的试验。最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抗过敏药物进行预处理已经大大减轻了基于 纳米颗粒递送系统药物的输液反应。脱靶效应的毒性。虽然ASO与siRNA药物可以以特异性靶向靶基因,但非靶基 因的沉默也可能发生在药物活性成分和非靶向mRNA之间的种子区匹配中。这一问 题可以通过使用诸如Blast或者其他消除与靶基因有显著重叠的靶点等工具来筛选针 对人类基因组序列的靶点来改善。然而,确保安全性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广泛的测试, 使用与人类有大量基因组序列重叠的灵长类模型是至关重要的。即使经过广泛的测 试,一些脱靶效应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临床中的开发人员正试图通过最小化药物剂 量或使用新的碱基修改来避免这些问题。非靶组织中累积的毒性。RNA靶向药物被系统地输送到体内后,会在许多非药 物活性部位的组织中积累。如今,RNA靶向药物开发者通过选择具有高度疾病选择性的基因作为沉默的靶标,以及通过选择减少非靶标组织中积累的递送系统和给药 路径缓解这些问题。未来对RNA靶向药物的组织特异性靶向的改进可能会缓解这些 限制,促进针对其他适应症开发的进展。 RNA靶向药物研发的另一个主要挑战是药代动力学方面的难题,系统性给药后 首先在体循环中需要克服血清核糖核酸酶降解,使RNA药物跨越目标细胞的细胞膜, 随后完成内体逃脱以保证足够数量的RNA分子在进入细胞后发挥药理作用,这对于 药物的疗效影响深远。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一些化学修改可以极大地提高代 谢稳定性和PK属性,从而使得药物更为高效,目前FDA批准的所有ASO药物都进行 了大量的化学修饰,而这些药物不需要额外的辅料,可以像小分子药物一样分配到 目标细胞以达到疗效;另一方面,RNA靶向药物可以通过特定材料包封或偶联配体 以及通过病毒载体等递送系统进行给药,进而提升药物的靶向性与疗效。 此外,像所有其他类别的药物一样,RNA疗法的靶向性和安全性是剂量依赖的。 当使用更高或更大剂量的RNA靶向药物时,通常会观察到剂量受限的脱靶效应。因 此,除了设计最佳序列和使用适当的化学/自然修饰以避免或减少免疫原性和脱靶效 应外,确定正确的剂量以达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对RNA药物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RNA靶向药物的开发存在上述挑战,相关的研发公司和学术研究人员在吸 取了以前临床试验失败的惨痛教训基础之上,坚持在药物设计、序列选择、化学配 方和递送系统方面进行了稳步改进,这些实质性的进展结合更明智的疾病适应症选 择以及更成熟的临床开发过程,RNA靶向药物的研发步入了快速发展期。(二)稳定性化学修饰提升药物安全性与效力,大幅拓展药物治疗窗口对于RNA靶向药物而言,化学修饰(除了组织靶向配体)主要有两个基本功能: 首先,化学修饰可通过减弱细胞内源性免疫传感器对dsRNA的免疫反应,大幅提高 药物的安全性。其次,通过增强RNA药物抵抗内源性内切酶和外切酶降解的能力, 大幅提升药物疗效。针对siRNA药物,化学修饰还可以增强其反义链对RISC负载的 选择性,提高序列选择性以降低脱靶RNAi活性,改变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增强递送能 力。通过特定的化学修饰可提高药物安全性、代谢稳定性、靶向性、结合亲和力和 沉默效果,大幅拓展了药物的治疗窗口,因此化学修饰的绝对必要性在RNA靶向药 物的临床开发早期挫折中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迄今为止,FDA批准的所有RNA靶 向药物都是化学工程的RNA类似物,支持了化学修饰的效用。 针对特定化学修饰类别的单链寡核苷酸只是在序列上有所不同,但都具有相似 的物理化学特性,因此具有共同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学特性。然而,每个化学类别 都是不同的,即使2’-甲氧基乙基(2’-MOE)与2’-甲氧基(2’-OMe)之间的细微修 改,也可能导致药效、药代动力学的重大变化。因此,精确定义RNA靶向药物的化 学性质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化学修饰类型及其功效如下: 2’端核糖替代策略:寡核苷酸在核糖2’端的羟基(-OH)可以被MOE、OMe、F 等取代基替代,用于降低免疫原性、增加对核酸酶抗性、改善血浆的稳定性,从而 延长了药物作用。(1)2’-甲氧基乙基(2’-MOE):可以提高药物PK,清除半衰期 延长至2-4周,提高与靶向mRNA的结合能力以及效力,降低细胞毒性;(2)2’-甲 氧基(2’-OMe):可以提高药物PK和稳定性,适度的提高效力与降低免疫原性;(3) 2’-氟(2’-F):可提高药物与靶向mRNA的结合能力但不能提高稳定性与PK,更适 用于RISC机制的siRNA药物,其修饰的核苷酸代谢物存在整合宿主细胞DNA或RNA 的可能性,可导致部分核蛋白降解。在实际应用中,核糖2’端的修饰与RNase H活性不兼容,这意味着它们通常用 于空间位阻型的ASO或用于Gapmer ASO的侧翼序列(如Mipomersen、Inotersen 在侧翼序列中引入了2’-MOE修饰)。此外,2’-MOE修饰通常不被纳入siRNA设计中, Ago2的结构要求限制了可以使用的化学修饰类型,2’-MOE被证明对RNase H活性 的ASO非常有用,但不支持与Ago2结合的siRNA。5’端核酸碱基修饰策略:5’-Methylcytidine(甲基胞苷)与5’-Methyluridine(甲 基尿苷)修饰可以提高药物与靶mRNA的结合能力,降低免疫原性,但仅用于杂环 修饰。嘧啶甲基化可提高每一修饰的寡核苷酸熔解温度约0.5℃,提高药物与靶 mRNA的结合能力和稳定性,通常被应用于ASO药物中(如Ionis制药公司正在开发 的ASO药物均有所使用)。核糖骨架修饰策略:寡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键可被硫代磷酸(PS)键所替代,即 核苷酸间磷酸基的一个非桥接氧原子被硫取代,已经被广泛应用于RNA靶向药物的 开发。PS核糖骨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修饰,具有核酸酶抗性和促进与血浆蛋白质结 合的双重作用,从而减少肾脏清除率,增加药物的体内循环时间、改善药物的药代 动力学,药物的清除半衰期提升至1-3天。 PS核糖骨架支持多种作用机制的RNA靶向药物,尤其在Gapmer ASO和 GalNAc siRNAs应用中效率较高。PS核糖骨架修饰在ASO设计中易于耐受,且不破 坏RNase H活性,大部分已经上市的ASO药物中均有使用,在系统性给药后可被大 多数细胞吸收,不需要靶向配体。相比之下,在每个连锁位点上都含有PS修饰的 siRNA活性低于等效磷酸二酯(PO)siRNA,因此如果含有PS修饰的siRNA通常只 在末端被修饰(如已获批上市的Patisran)。在RNA靶向药物中增加使用PS修饰的一个缺点是,每个PS修饰都会引入一个 具有两种可能手性取向的立体中心,因此具有n个PS修饰的寡核苷酸是2n个外消旋 体的混合物。这两种取向具有明显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性质,虽然Sp取向的 PS键对核酸酶裂解有更好的抵抗能力,但与Rp取向相比,它们也倾向于减少对碱基 的侧边碱基的溶解温度,降低稳定性。由于分子的异质性往往对其临床开发有害, 未来的RNA靶向药物可能会从最近开发的PS修饰寡核苷酸立体选择性合成技术中 受益,如Wave Life Sciences已经开发了一种可扩展的方法来合成在每个PS链上具 有固定立体化学的寡核苷酸,并正在开发具有固定立体化学的寡核苷酸药物用于各 种适应症。PS修饰另一个缺点是它们降低了寡核苷酸对其靶标的结合亲和力,这一 限制可以通过合并其他类型的修饰来弥补 值得注意的是,PS修饰提升药物对细胞核酸酶的耐药性,这会导致药物组织滞 留和持久的药物作用,为应对例如由于长时间基因沉默而产生的毒性等不良反应, 一个或多个PO键的结合可以通过降低其核酸酶的稳定性来调节寡核苷酸的耐久性。2’端核糖修饰以及核苷酸桥连策略:核苷酸桥接(BNAs)是通过在核苷酸的第 2和第4个碳原子之间的桥连而被限制在固定构象中,最常用桥连策略是LNA、cEt、 ENA。BNAs增强了药物对核酸酶的抗性以及对靶mRNA的亲和力(在LNA中,每个 修饰过的核苷酸的熔解温度增加3~8℃)。虽然BNA修饰的核苷酸与RNase h并不相容,然而BNA修饰可被纳入Gapmer ASO的侧翼区域或也可被用于空间位阻的ASO 中以改善靶标结合。值得注意的是,LNA修饰的RNA靶向药物在部分临床中观察到 了肝毒性与肾毒性,增加了序列相关的风险,后续需继续关注。其他修饰策略:吗啉代寡核苷酸(PMO)是一类功能强大的合成寡核苷酸类似 物,在核酸药物发展史上属于第3代反义寡核苷酸,PMO的电中性吗啉结构使其具 有结合亲和性高和抗酶解稳定性强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种PMO修饰的药 物(Eteplirsen和Golodirsen)已经被FDA批准上市。 PMO具有高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特点,由于在生理pH值下是中性的,不支持RNase H1活性,因此它们主要用于空间位阻机制的药物。PMO修饰的一个缺点是 其缺乏与白蛋白结合能力导致较低的PK特性,这意味着可以通过肾脏排泄迅速清除 导致疗效较低,因此需加大药物剂量。值得注意的是,PMO主链包含手性中心,这 意味着PMO药物必然是外消旋的混合物。与上述PS修饰不同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 研究过定义PMO立体化学的影响。(三)递送系统有效提升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局部给药可作为可选路径 之一 不管化学修饰如何,RNA靶向药物的大小、亲水性和电荷对体循环、组织外渗、 细胞摄取和内体逃逸都对药物开发构成了另外的挑战,因为核酸药物需要进入细胞 内并完成内体逃脱才能发挥药理作用。为了克服核酸药物的细胞摄取与内体逃脱效 率低等障碍,递送系统对于提升药物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是必要的。目前,针对RNA 靶向药物开发的递送系统主要包括脂质纳米颗粒(LNPs)、聚合物、核酸纳米结构、 外泌体等,RNA靶向药物也可以共价结合到特定的配体上,范围从相对较小的分子 (如适配体、GalNAc等)到大分子(如多肽、抗体等Bioconjugation),配体定向 输送有望改善针对特定类型细胞的靶向性。 目前,递送系统是限制全球RNA靶向药物发展的主要瓶颈,脂质纳米颗粒(LNPs) 与N-乙酰基半乳糖胺(GalNAc)已经在获批上市的核酸药物中得到了验证,其他多 种递送系统的开发也在临床中正在进行验证。双刃剑,因为同样的空间屏障也抑制了LNPs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以及随后从内体逃 逸的效率,因此微调PEG-脂质的数量和PEG链的长度是关键。LNPs在临床应用的 缺点是其传递主要局限于肝脏和网状内皮系统,因为该组织的窦状毛细血管上皮提 供了足够大的空间,允许这些相对较大的纳米颗粒进入,此外LNPs的局部递送已被 成功地用于将siRNA递送到中枢神经系统。 LNPs可以被多肽、PEG或其他赋予细胞特异性靶向的配体进一步功能化。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LNPs复杂性的增加会使其制造复杂化并可能增加其毒性,这是一个 可能限制其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例如,LNPs包裹的siRNA药物(如Patisiran)在 静脉注射以前需要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进行预处理,以消除不必要的过敏反应。此 外,生物可降解的离子化脂类可能在未来2~5年内进入临床前开发阶段,有望大幅提 升药物的耐受剂量。 脂质纳米颗粒(LNPs)最初是作为siRNA药物在体内的递送系统而开发的,LNPs 是一种复杂的结构(~100 nm),也被用于在体内传递mRNA等大RNA分子。LNPs 可以包裹大量的RNA,保护RNA免受RNase降解和肾脏清除。临床上已经证明,添 加聚乙二醇(PEG)脂类可以增强其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因为它在LNP表面周围形 成空间屏障,且保护LNPs不与血浆蛋白相互作用,后者将以LNPs为靶点使其被MPS 降解,因此PEG脂类在LNPs中使用已经成为了标准。然而,PEG脂类的使用是一把除了LNPs等递送系统以外,RNA靶向药物也可以共价结合到特定的配体上,范 围从相对较小的分子(如适配体、GalNAc等)到大分子(如多肽、抗体等 Bioconjugation),配体定向输送有望改善针对特定类型细胞的靶向性。其中,GalNAc 是核酸药物靶向肝细胞应用最为广泛的配体,目前在临床试验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 RNA靶向药物是与多价GalNAc配体结合的,靶向肝细胞表面的脱唾液酸糖蛋白受体 (ASGPRs),大幅提升了核酸药物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肝实质细胞表面高水 平表达三聚体ASGPRs(每个细胞约105~106个),在中性pH下ASGPRs可以特异 性与GalNAc结合,并在酸性环境(pH值5~6)时释放GalNAc,随后释放出来的 ASGPRs可以被回收到细胞表面进行重用。因此,肝脏的适宜生理条件、ASGPRs 的独特特性、GalNAc配体的无毒性质和偶联的简便性使其成为一种接近理想的全身 核酸药物递送到肝细胞的方法。此外,GalNAc结合的寡核苷酸可以通过SC(表皮和真皮以下的脂肪组织)注 射实现高效给药。皮下注射的药物释放到体循环的速度较慢,也可以进入淋巴系统, 这给细胞受体更多的时间来调节吸收,同时皮下注射也更加快捷和容易,减少了治 疗负担。更重要的是,目前临床上GalNAc结合的寡核苷酸药物相关的皮下给药相关 局部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而且额外安全性和耐受性将明显支持更少的每周一次给 药,这是与LNPs递送系统的比较优势。siRNA药物的末端可以潜在地连接共轭物,然而尽量避免与引导链的5’端结合, 因为该端磷酸与RNAi活性所需的Ago2中部区域侧链残基特异性接触,偶联到客链通 常是为了不妨碍引导链的靶向沉默活性,相应的也能降低客链的脱靶基因沉默潜能。 偶联Linker可以被设计成在细胞进入后可自动分解的,也可以通过使用内体中被切割 的不耐酸连接剂、细胞质中被还原的二硫键连接剂或Dicer底物型siRNA的设计来实 现。其他多种递送系统也在临床中开发中。(1)适配体:治疗性寡核苷酸与核酸适 配体的偶合也被用于增强siRNA和ASO靶向递送。适配体可以被认为是化学抗体,而且可以被设计成小的纳米 结构(约20nm),这意味着肝外传递是可能的。目前,国内景泽生物正在开发基于 DNA四面体框架核酸载体平台,用于寡核苷酸、小分子等药物的递送。除了递送系统,给药的方法和部位对RNA靶向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分布都 有深远的影响。临床开发中的RNA靶向药物已经通过局部吸入(肺部)、局部注射 (如眼睛、心脏或脑脊液)应用于GalNAc结合和LNP配方的ASO和siRNA药物,这 一途径避免了肝脏的首通道代谢。目前临床开发的候选药物大多针对的肝脏,然而 RNA靶向疗法正在开发使用局部给药规避全身药物分配的限制,将RNA靶向药物保 留在局部区域内以延长释放时间,这项工作目前是一个活跃的学术研究领域。(四)BERAs 代表着 RNA 靶向药物的生产工艺优化方向纯均质制剂对于RNA靶向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物学活性和治疗窗口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RNA靶向药物主要是通过化学合成或依赖重组T7 RNA聚合酶在体外转录生产, 然而这些生产出来的RNA制剂的局限性是在天然寡核苷酸中添加了过多的人工修饰 或者缺乏必要的转录后修饰,这可能导致不同的折叠特性、生物活性和安全性。此 外,上述生产方式所获取更高数量级的siRNA或ASO材料的成本仍是昂贵的,合成 寡核苷酸的长度或大小也受到限制,因此开发更经济、更有效、可大规模化的生产 方式是必要的。大规模生物发酵生产技术(BERAs)有望提供大量具有适当折叠和自然修饰的 生物RNA制剂,这些制剂对RNA的高阶结构、稳定性、活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原 则上,将目标RNA编码序列引入质粒,并将设计的质粒转染到在适当条件下生长的 宿主细胞中进而转录生成。然而,异质性RNA对细胞内核酸切酶非常敏感,生出的 RNA制剂可能不会积累到理想的水平,使用稳定性的RNA支架(如rRNA、tRNA)、 siRNA-binding的p19结合蛋白或在RNase III缺陷细菌中直接过表达,在这种条件下 目标RNA制剂则无法被细胞内核酸切酶降解,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生产工艺中另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递送系统及辅料的复杂性、均匀性、稳定性 和细胞毒性,如纳米颗粒、聚合物、多肽等。脂质和聚合物纳米粒子已经广泛用于 改善RNA靶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但其生产工艺较为复杂以及成品中往往有一 定程度的异质性粒子组成,使其更加难以建立有效的治疗窗口。此外,纳米颗粒在 储存期间或给药后会变得不稳定,并释放出分解产物,从而导致难以追踪的细胞毒 性,以上问题需要在后续生产工艺优化过程中进行最大程度上的解决。四、小分子 RNA 靶向药物(一)小分子 RNA 靶向药物研发仍处于早期阶段,药物设计仍在探索中具有广泛结构多样性和药物类物理化学与PK特性的传统小分子化合物是靶向 复杂结构RNA的首选实体之一,近年来也是RNA靶向药物的研发热点。与蛋白质靶 标类似,大分子RNA由于与小分子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而折叠成高度结构化的实体, 通过互补碱基对和其他形式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RNA被折叠成二级(如螺旋或茎、 环和突起)、三级(如连接、假结和基序)和四级(如配合物)结构。因此,小分 子化合物有可能直接与独特的高阶结构而不是初级序列相互作用,特定的RNA结构 元件或基序如突起、环、结、假结和复合物,可以被特定的小分子识别并结合。事 实上,高度结构化的RNA往往包含一些口袋,这些口袋允许与具有特定功能基团和 静电表面的小分子进行高亲和力的结合,类似于蛋白质靶标。因此,小分子与疾病 相关RNA或RNA基序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RNA功能的抑制或激活或基因表达 和细胞过程的改变,以控制疾病。 天然抗生素对细菌核糖体作用机制的发现是小分子RNA靶向药物发现和开发的主要动力。rRNA组装的核糖体结构高度结构化,其中特定的裂缝和口袋可被小分子 直接阻断,导致翻译抑制。例如,天然和半合成氨基糖苷(如链霉素、帕罗霉素、 新霉素等)、四环素(如四环素、替加环素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 特利霉素等)以及合成恶唑烷酮(如利奈唑胺等),已被批准在临床上使用。 由于编码和非编码RNA对生物学的重要性,与RNA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可以作用 于转录组,从而产生不同的下游效应。按作用部位的不同,小分子RNA靶向药物主 要分为直接靶向RNA与RNA修饰酶调节两种类型,具体的生物学活性主要包括:(1) 通过直接结合调节mRNA的稳定性来改变基因表达,增强稳定性/降低稳定性;(2) 影响非编码RNA效应物,靶向调控RNA(miRNA、lncRNA等),进而影响基因转 录后调控机制;(3)影响表观转录组,靶向RNA甲基化等;(4)影响选择性剪接, 靶向剪接位点(增加有利剪接、减少有害剪接),通过小分子药物直接影响转录组, 由此可以通过调节有益或有害蛋白质的翻译来拯救疾病。全球多家公司也已建立了小分子RNA靶向药物的筛选平台,但目前这一领域的 开发仍处于早期阶段,其它在研项目鲜有进入临床。但像罗氏、Biogen、BMS等大 型制药公司早已纷涌而至,与领头开发药企建立了合作关系,也展现出国际性大药 企对小分子RNA靶向药物未来的治疗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信心。以RNA为靶点的小分子药物的开发,首要工作是识别合适的靶点结构,即在具 有高信息含量的致病RNA中,从而找到合适的配体结合袋。目前,大部分的靶向RNA 小分子药物仍处于早期的药物发现阶段,候选药物主要有以下靶标:(1)核糖体 RNA,如上文所述;(2)病毒RNA基序。病毒基因组由一些高度保守的RNA元件 组成,在基因调控和病毒复制中起着关键作用。病毒RNA基序高度结构化,已成为 开发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潜在靶点。HIV转录激活反应(TAR)元件位于病毒基因组 内,是研究最多的RNA元件之一;另一个深入研究的病毒RNA靶点是位于丙型肝炎 病毒(HCV)基因组5’-UTR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元件(IRES);(3)核糖开关。 核糖体开关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中的天然RNA受体,直接控制对生存至关重要的 基因表达。核糖开关通常位于特定mRNA的5’-UTR,由于其高度结构形成独特的配 体结合袋,并作为基因调控因子,类似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选择性,已成为潜在 的治疗靶点。小分子配体与适体结构域的特异性结合触发构象变化,并刺激调控域 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事实上,一些小分子已经被确定可以直接与靶向的核糖开关 结合;(4)pre-mRNA。口服可生物利用的小分子也被确定可以直接与pre-mRNA 相互作用来调节剪接,这一策略似乎对治疗遗传疾病更可行,特别是那些有验证过 的RNA靶标的疾病。 目前,小分子RNA靶向药物的开发仍面临以下挑战:(1)RNA靶标的鉴定, 以确定一个药物RNA靶标以及相应的适应症。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小分子化合物能否 达到RNA靶点,除了小分子的固有特性外,RNA靶标的可及性还取决于其特性,如 病变细胞中RNA靶标的丰度、小分子结合的复杂结构和功能位点的可用性等。事实 上,占细胞RNA绝大多数的RNA被折叠成功能性的结合袋和裂隙,小分子可以利用 这些结合袋和裂隙进行特异性干预,导致蛋白质翻译中断。由于致癌miRNA通常在肿瘤组织和癌细胞中过表达,miRNA前体独特的发夹结构易受Drosha或Dicer处理, 使其成为开发小分子抑制剂的理想靶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胞和体内小分子与RNA靶 点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否有效控制疾病。事先了解与选定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进展相关 的RNA功能将是有帮助的,这可能已经涉及广泛的流行病学、遗传学和生化研究。 从表型开始,可以精确定位特定的RNA靶点。另一方面,随着RNA编码基因或功能 ncRNA的增加或减少,疾病的发生支持了用小分子对RNA靶标进行药理干扰,有望 达到治疗的目的,这需要在进入临床研究之前使用表型分析和动物疾病模型进行全 面的研究。(2)靶向RNA的特异性。类似于药物对相应蛋白靶点的选择性作用,新 的RNA靶向小分子药物应特异性的与RNA靶标结合,以达到靶向治疗效果,避免脱 靶不良反应。这实际上是药物开发的一个普遍原则,但对新型RNA靶向小分子模式 的发现和开发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由于不同的RNA靶标具有其内在特征,实现选择 性靶标的需求和策略可能不同。(二)Evrysdi:全球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小分子 RNA 靶向药物2020年8月,全球一款小分子RNA靶向药物Evrysdi(Risdiplam)获得FDA批准 上市,具有里程碑意义。Evrysdi是由PTC Therapeutics、非营利组织SMA Foundation 和Roche的三方联合开发的,用于2个月及以上的小儿和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 患者。Evrysdi是继Biogen的Spinraza(ASO药物)和Novartis的Zolgensma(基于 AAV9的基因药物)之后,第三种被批准用于SMA的药物,而且是全球第一个被批准 作为RNA剪接修饰的小分子制剂。罗氏拥有美国外的全球开发权益,目前已在7个国 家获得批准上市,且已经向50多个如巴西、智利、中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国 的监管机构提交了临床或注册申请。 SMA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SMN1基因突变引起的,该基因编码一种运 动神经元存活(SMN)的蛋白质,它对小核RNA和蛋白质的剪接体复合体的组装至 关重要,并催化mRNA前体的加工。Evrysdi是一种生存运动神经元2(SMN2)引导 的RNA剪接修饰剂,通过促进补偿性基因SMN2的表达而起作用,用于治疗染色体 5q突变导致SMN蛋白缺乏引起的SMA。 Evrysdi为治疗SMA的口服小分子药物,患者可每天在家里以液体形式口服或喂 食管进行给药,患者依从性较高。此外,相较于Biogen的Spinraza第一年的价格为 75万美元(第二年减半),Novartis的Zolgensma一次性定价为212.5万美元(可分 五年付清),Evrysdi的定价为每年最高34万美元,在患者可及性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想入非非

2020年中国医药物流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政策+技术推动行业智慧化变革

中国医药物流行业智慧化变革势在必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908.6亿元,同比增长87.4%;医药物流总费用达到677.71亿元,同比增长10.39%。高速增长的医药市场对物流服务提供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行业采用的技术和物流管理运作水平来看,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发展现代物流的初级阶段,随着政策推进和技术进步,医药物流的智慧化变革势在必行。医药物流是指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技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1、中国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019年我国医药物流总费用为677.71亿元,同比增长10.39%。受宏观经济下行和医疗改革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同比增速回落2.51个百分点。整体上看,虽然增速略有放缓,但是我国医药物流费用规模呈稳步持续上升的趋势,增长的原因主要包括:1)医药行业市场规模的增加;2)医疗终端需求的大幅度增加;3)2019年医药电商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国内快速增长的医药物流规模以及集中带量采购对医药物流业务需求多样化、订单碎片化、订单配送末端化、物流降本增效等需求特征对物流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医药物流行业运营急需智慧化变革。但目前国内医药物流服务水平却存在较多问题。由于医药物流起步较晚,大多数已经上马或即将上马的医药物流项目还停留在企业内部进、销、存业务整合、流程优化的阶段,很少涉及到对上游药品生产厂、供应商和下游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医院的整合,从而无法根本性地解决重复运输、牛鞭效应、库存积压等现象,导致供应链效率低下,药品配送成本增加,药价抬高等一系列不合理综合症。2、中国医药物流智慧化发展分析——相关政策驱动“分级诊疗”、“集中采购”、“零加成”等医疗改革政策出台后,各级部门陆续推出药品集中采购、基本药物配送制度、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等相关配套政策,使得传统医药流通面临前所未有的行业格局大调整和市场的重新洗牌,并且在物流仓储、物流成本、物流效率、物流可追溯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服务要求,严格的医药政策驱动医药物流向智慧化变革。2)智慧物流集成系统运营优势明显根据2020年中物联医药物流分会对行业企业调研资料显示,对于使用集成系统的医药物流企业可以有效提升物流运营质量,在医药验收准确率方面提升至99.57%,回单签收率提升至98.80%,在退换货率方面下降至1.67%,出库差错率和客户拒收率方面分别下降至0.37%和0.30%,智慧物流集成系统的应用使得物流运营KPI数据得以改善,有效提升运营质量。3、中国医药物流智慧化发展趋势分析信息化、智慧化是医药流通企业能否成功扩张、降低管理成本的关键因素,也是更好、更快地响应客户的最基本支持。作为联系医药产业整个产业链的纽带,医药物流企业比其他企业更需要建立信息化、智慧化管理。目前国内大部分医药物流企业没有运用智慧物流信息系统,信息缺乏相互链接和共享,达不到现代物流运作所要求的信息化水平,未来大数据技术、智能分拣系统、自动化物流设备等智慧物流技术的应用将是医药物流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通过建立现代化的智慧信息管理系统,大大降低差错率、提高劳动效率以实现向自动化、高效化物流的转型。(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生于陵陂

机构扎堆调研 医药、化工行业受青睐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上周(4月5日至4月9日)共有114家上市公司获得了来自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阳光私募等机构的121次调研。从行业来看,上周机构调研主要集中于电子、医药、化工、汽车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其中医药行业上市公司18家,占比16%,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行业25家,占比2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12家,占比1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行业15家,占比13%。从具体公司来看,机构调研数量排名靠前的15家上市公司中,新洋丰、一汽解放、联泓新科、上海医药获得机构调研数量均在40家以上,微光股份、航发控制、莱宝高科获得机构调研数量超过20家。国内复合肥龙头企业新洋丰上周共获得82家机构调研。目前全国春耕备耕正由南向北全面展开,新洋丰在调研中表示,公司近三年来复合肥毛利率稳定在20%-25%左右,2016年来在全国复合肥消费量整体收缩的背景下,市占率逐年呈走高趋势。获62家机构调研的一汽解放表示,近年国内中重卡市场需求强劲。2021年,预计国内中重卡市场总需求量有望达到140万辆,总体来看,中国仍将是全球第一大商用车市场。国内EVA光伏胶膜材料生产商联泓新科获得49家机构调研,联泓新科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为相关材料企业带来新机遇和市场空间,未来五年,预计国内EVA光伏胶膜料需求增速将超过20%。上海医药获得44家机构调研,公司预计未来医保支出和创新药占整体医保支出的比重将加大。目前公司已初步完成研发体系的重构,已有25个创新药处于研发管线之中。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