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面上来看,“研”字是“石”字旁和“开”字两部分组成的,象形地说明一个“开石”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在假期里的研修,就是一次思想的“开石”,更是“开石”之后越过山丘的上下求索,探求教育之大道的修行。当下社会,几乎处处是“修行”,如“婚姻是一场修行”,“生活是一场修行”。而对教育来说,则是不折不扣的名副其实之修行,它需要教师苦修深思,内达于心,外践于行,将自身碎碎掰开,细细研磨,方能求证教育之大道。“研修”与“大道”放在一起,似乎是形而上的虚无缥缈之事物,实际上,对教师来说,这些都是现实世界里实实在在的烟火气,它存在于三尺讲台上,存在于绿茵操场中,也存在于办公隔间内。从现实工作中来,又往现实工作中去。破开思维之“顽石”从教多年,有时会有力不从心之感,遇到工作中的难题会有难解的困惑,自我反思后,明白大抵是人的思维久了,难免会形成惯性思维、固定思维,恰如形成了一块思维的顽石。而在教育行业,思维固化却是一种不利于教学的状况,它减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智慧和灵动,使教育在课堂上成为一块枯燥、干旱、无趣的田地,学生们自然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教学效率自然事倍功半,令人苦恼不已。而教师的研修,无异于一次砸开思维“顽石"的过程。教师需要摆脱单一思维模式,开拓思路,开启天马行空,自出新意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探索教学之道,让教育不再“死气沉沉”,让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品味起来,从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水平。研修就是让教师充分吸取教育领域中众多优秀的成功者们的宝贵经验和高效教学思路,从而不断突破自身固有思维的桎梏,打破思想的篱笼,破而后立,推陈出新,从而充实自我,不断开拓眼界,不断突破自我,抵达更高层次的境界。“研”字又有“细磨”之意,研修也是一种知识的自我研磨的过程,我们将课堂上学习来的珍贵知识不断消化、吸收,并且进一步提炼、升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使之成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育和校园工作乃至人生道路上的知识技能。探索教育之“大道”“道”之一字,乍看之下,令人想起道家修行求仙之道,而教育之道,却不是玄之又玄,不可名状的道家出世之道,它是教师脚下的现实道路。在教师的世界里,无处不是修行,无处不是求道,敬业是道,师德是道,讲课是道,家访也是道。如果要把敬业之道、师德之道、授课之道、家访之道取一个最大公约数的话,这个公约数就是育人成才的初心本念和教育事业理想,这就是最纯粹的教育之道。教育之道,既是教师自己的学问,也是教师的处世之道,二者既从研修学习中探索明悟而来,也从工作实践中反思总结而来。唐代百丈禅师云:“须知运水搬柴,无非佛事,舂米做饭,正好参求。”。对教师来说,探索教育大道也无需去追求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和标新立异的行为,教育之道是朴素的,实实在在的,实事求是地讲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待好每一位学生,做好工作中的诸多事情,就是教师的修行,就是在践行最纯粹的教育之道。然而,教育之道却又不是那么简单,它不会唾手可得,抬足而就。参修教育之道,最讲究“用心认真”四字,倘若没有这四个字,即便做再多的事情也不过是敷衍态度,最后终无所得。而要做到“用心认真”四字,须得将心思专心致志于教育中,心无旁骛,别无二用,以赤诚之心而工作,以十分热情而努力,在工作中不断磨砺自己,升华自我。“研”字之精义,内涵深刻,寓意精妙,除“开石”之意外,亦可看作“石开”,是谓在教育之道中志如坚石而不移其心,继往开来而探求其新。教育之一道,须向“研”中求,须向“勤”中索,教师当勤于研修,善于研修,深于研修,从研修中探索教育之道,方能研精致思,钻坚研微、极深研几,从而进一步研精钩深,最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证得大道。
关注吉生起名,每天收到不一样的问候和精选文章!姓名在很多时候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形象,名字附带了一个人独特的个人信息,当首次听到某个人的名字时,这个名字必然会引起我们对此人的某种感觉,如果名字取得好,就会给人第一印象上的好感。俗语说:“文如其人,人如其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个人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文化,决不是毫无意义的可以任意取代的代名词。以下这些带“研”字的好名字,您一定喜欢。一、与“研”字相关的解释1. 出处能研诸侯之虑。——《易·系辞》思理足以研幽,才鉴足以辩物。——《晋书》2. 解释研究、华美、妍丽、精深意指学问渊博、温婉如玉、勤于思考。3. 寓意学问渊博、温婉如玉、勤于思考、心思缜密、专心致志4. 汉字本源本文由 吉生起名 宝宝科学起名改名专业人工服务平台独家创作。二、带研字德才兼备的新生儿名1. 晟研晟:日光充盛也。——《正字通》寓意孩子在以后人生旅途中能具有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真正做一个气宇轩昂的人。2. 柚研柚:厥包橘柚。——《夏書》意味着宝贝在人生道路上能树立德重恩弘的良好品格,做一个聪慧伶俐的人。3. 研冉冉:冄,毛冄冄也。——《说文》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柔情侠骨的珍贵品质,做一个多才多艺的人。4. 晶研晶:天高日晶。——欧阳修《秋声赋》意味着宝贝在人生道路上能树立意志坚定的良好品格,做一个多才多艺的人。5. 研尼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英姿勃勃的珍贵品质,做一个聪慧伶俐的人。6. 研凌凌:积冰曰凌。——《风俗通》寓意宝宝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飞黄腾达,做一个有气宇轩昂优良品质的人。7. 志研志:志,意也。——《说文》寓意孩子在以后人生旅途中能具有志存高远的优良品质,真正做一个聪慧伶俐的人。8. 研铮铮:铮,金声也。——《说文》寓意孩子在以后人生旅途中能具有铮铮铁骨的优良品质,真正做一个多才多艺的人。9. 诗研诗: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意味着宝贝在人生道路上能树立满腹经纶的优秀品质,做一个气宇轩昂的人。10. 新研新:于彼新田。——《诗·小雅·采芑》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青出于蓝的珍贵品质,做一个聪慧伶俐的人。三、与“研”字相关的成语1. 研精竭虑【发音】yán jīng jié lǜ【解释】专心研究,尽力思考。【出处】宋·张淏《云谷杂记·前辈读书》:“司马温公酷好扬子云《太玄》……自云:‘少好其书,研精竭虑,历年已多,始敢为注。’”2. 钻坚研微【发音】zuàn jiān yán wēi【解释】钻研艰深精妙的学问。【出处】《晋书·虞喜传》:“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小伙伴对起名取名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吗?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评论。
研究文字的本意不是甲骨文也不是笔画。而是《说文解字》,这是一个常识。为什么这样说?看起来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但是,中国的甲骨文在春秋时代已经自然淘汰了。进入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字文学大发展的时代。同时,汉字也有一定的地域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六国文字”的时代。大约战国晚期,出于解释经典的需要,产生了《尔雅》这样的字词性质的书。在《说文解字》以前,《尔雅》就相当于一部字典。但是,《尔雅》对字词的研究不够系统和精细,于是在东汉时代就产生了许慎的伟大著作《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系统解释了汉字,从造字原理对汉字的本意和引申进行了当时最科学最完善的论述。中国有了《说文解字》就好比汉字有了一部宪法,历朝历代研究文字的本意,都要依据《说文解字》。为什么《说文解字》成了研究汉字本意的权威而不是甲骨文呢!因为我们前面说过,甲骨文在大约春秋战国时代已经自然淘汰,而且,当时也不可能有字典的需要。但是《说文解字》就不一样了。《说文解字》产生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对文字也做了统一。汉代继承了秦朝的文字统一传统,标准字以秦朝制定的“小篆”为标准。这个标准一直没有改变。有人说,不是汉代是隶书时代吗?小篆怎么没有淘汰?这里真的需要说明一下。汉代确实已经进入隶书时代,也就是说,大众的日常生活书写,主要是隶书。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汉代的官方文件,仍然以小篆为准。小篆的使用,大约在汉代晚期也退出了实用领域。例如文件抄录,书籍保存,都开始使用隶书,唐代以后,完全用楷书。但是,小篆的学习研究地位却一直保留着。而且,由于《说文解字》是汉字的基础,所以,每一个小学生都要学习《说文解字》,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清代。即使我们今天,也往往要学习《说文解字》的。所以,小篆这种字体,实际上一直扮演者汉字祖宗的地位。甲骨文是近代发展研究的。研究历史只有一百年,基本上是对《说文解字》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甲骨文的出现,并没有颠覆《说文解字》的基本价值。加之,《说文解字》也有一千多年的研究历史,对汉字的研究非常透彻,所以,甲骨文只是一些补充。汉字的本意,主要的是“部首”而不是笔画。当然有些笔画也是部首。要研究汉字,中级的学习《汉语大词典》就可以了,研究《说文解字》基本属于专业了
为女孩取名字要考虑到她的个人形象气质,女孩在大众子女目中都是可爱、乖巧、文静的,可以从这个角度去选字,成语诗词都是非常不错的取名素材。【妙思】妙字来源:《孔雀东南飞》——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思字来源:《牡丹》——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寓意:妙为巧妙、精妙,指代史姓女孩心灵手巧,可爱聪明。思为思绪、思念,作为女孩名字指代深思远虑,计划周到,具有远见,安不忘危,防备不虞,女孩当有未雨绸缪见微知著的本事,可成就一番事业。妙思一名寓意识见明敏,智虑周详,虑事精而信道,行事机灵精妙。【娅心】娅字来源:《春日》——放翁晨起有佳思,娅奼林莺初试声。心字来源:《菩提偈》——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寓意:娅字取名,寓意姊妹和睦,因此家庭和乐,人生幸福美满。心装载思想,梦想,以梦为名史姓女孩当随心所愿,梦想成真。娅心一名寓意女孩成长路上备受他人关爱,有帮衬之人,遇事有退路有归属而自信大胆,家业双丰收。【婉悦】婉字来源:《送穆侍御归东都》——婉婉成名后,翩翩拥传归。悦字来源:《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寓意:婉字形容女孩性格柔顺温和,可见史姓女孩的文静之姿,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女孩才会神情温顺娴静,仪容温婉大方,相貌柔美聪慧。悦指喜乐的样子,蕴含女孩生活安定喜乐的寓意。婉悦是一个充满欢快心情、活力满满的好名字。【宛玉】宛字来源:《井底引银瓶》——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玉字来源:《拟古十二首》——玉露生秋衣,流萤飞百草。寓意:宛意为万事发展顺利顺遂,作为史姓女孩名字指代其学习顺畅,人生顺利,顺心如意,吉祥顺遂。玉指代君子美德,《礼记·聘义》有云:君子比德于玉。作为人名形容女孩品行德性如君子般高雅贤良。宛玉一名大气娴雅,有大家闺秀气质。【美嘉】美字来源: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出自两汉·佚名《燕赵多佳人》嘉字来源:八方沾圣泽,异亩发嘉禾。——出自唐·孟简《嘉禾合颖》寓意:容貌标志意为美,品德出众是为美,观美字字型,舒而缓,喻史姓女孩身姿曼妙,举止从容优雅,是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人,无人可比。美好言行曰嘉,作为女孩名字寓意其冠绝当世,远超同辈,姿态、举止得体。美嘉一名体现史姓女孩的良好家教与素质,书香门第出身之才女可取之名。【俏妍】俏字来源:《玉楼春》——个人风韵天然俏,入鬓秋波常似笑。妍字来源:《山园小梅·其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寓意:幽默风趣是为“俏”,容貌举止漂亮美好是为“俏”,灵活巧妙亦为“俏”,舌灿莲花能言善语,秀美婀娜气质出众,灵动机敏智慧不俗。体态容貌皆美曰妍,百花争艳曰妍,有智有技曰妍,风雅洁净亦为妍,作为女子名有智慧与美貌兼备之意。史俏妍一名显现女孩姣丽之姿,绝世之貌,卓绝之才,出众之能。有诗意的女孩名字大全可荷 筱可 希沁 盼妮 水爱淼倪 菡语 筱媛 雨妤 亦可新爱 语竹 紫玫 菲瑶 雅雅菲雪 佳蕾 初彤 芸娇 诺希可佳 依兰 希秀 娜妤 妙晴泫依 娜蝶 馨雅 语祖 淇汐晓洁 姗黛 宛梦 幂芸 薇枫万雪 禾娅 雨姗 盈玫 绮玫滢佳 听蓉 甜彤 彤松 灵竹悦琦 雪兰 芸幂 幂妮 幼筱夏可 依缘 娣芷 菲阳 妮普向悦 汐婧 美彤 雅婉 彤汐缘雯 婉婧 秀婷 慧妍 晨璐畅青 莉诺 慕诺 嫣缇 钰淇婉泽 筱蕾 雪妍 馨彤 雪汐万青 新琦 菡禾 夏妮 希倩雅玫 采思 俪璐 怡彤 晓诗悦娜 语缇 韵蓝 彩枫 依娜希蓝 怀枫 颖佳 蝶懿 莹婉妙彤 婉薇 倩娇 晓艺 缘缇禾竹 欣桐 婧媛 雅瑾 雅娥自洁 曼枫 欣新 以思 佳迪晓颜 盼夏 紫幂 娜琪 露冉晓爱 映祖 玫雅 若壁 雅舒问蕊 筱妍 怡语 丹颖 静琪馨兰 婉兰 欢松 思怡 可莺薇秀 紫滢 梦可 以缇 含清彩诗 怡雅 任莺 晓清 映筱妮娇 清滢 玫茵 诗兰 朵亦佳彩 夏青 夏彤 依畅 雨诗
秦始皇统一文字前,古文字的种类繁多,表达的意义还只是以图画形式出现。汉字隶变楷化后,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的图画方式,变为笔画形式,意义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汉字研究的方向不要只朝古文字(甲骨文)一个目标去挖掘。汉字八画是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是研究汉字的基础,离开汉字笔画去研究汉字,就像无源之水,空中楼阁,不可能诠释汉字的最基本的本义。有的学者沉浸在古文字甲骨文中,依据出土的甲骨文去猜测或者说去推测汉字的本义,肯定是片面的。从甲骨文到楷体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汉字发生了质的变化,何况甲骨文挖掘的区域也不同,在没有文字统一的那个时代,最后定格的汉字是参考的那个甲骨文,也难以确定。一个字一个词意义有的经历了多次变化,如“小姐”这个词,在短短的这几十年,就有了意义完全不同的说法。何况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研究汉字必须要用两把钥匙,一是汉字的字形;二是汉字的读音。必须用这两把钥匙,才可解开汉字“义”这把锁,才能揭示汉字蕴含的自然、历史、社会、科学的奥秘。汉字的字形是由汉字的笔画组成的,所以要首先明白汉字笔画的本义和演义。一、要从汉字的基本笔画(八画)去分析研究汉字的基本笔画只有八画(点、横、竖、撇、捺、折、弯、钩)。小学教材所列的其它笔画是基本笔画的合体笔画。汉字笔画最原始的意义,也就是本义,是建立在物理学的角度基础上的,来描述物质形状和运动特征的。每个笔画都有特定物理意义,不是随意编制的。最初参照人的生长和发展规律来定义的。汉字八画的理论基础是《易经》,是人们对天地人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最原始的造字就是看天看地看自己,远取诸物近取者身,最后用笔画确定其表象,并引申其意义。八画也有本义和演义(引申义)之分。下面简单描述下汉字八个基本笔画原始的物理运动的意义和引申意义,以及和人的发展生长规律对应关系。第一个基本笔画点“丶”从,从物理学角度理解,只占位置不占空间;从人的生长历程看就像人的生命开始,在高倍显微镜下,才可看到的精子和卵子结合成的受精卵;在汉字中起指示作用,指示人们心知肚明的事物,如犬中的“丶”指示跟在人一边的狗,因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再如“主”中“丶”本义夂灯烛的发光火焰,这里指示君主能给人们指引方向的明灯。太(台tài)是由大和“丶”组合而成的字。大指人四肢张开之形,表示天大地大人亦大,其大无外;下面一点丶指示只占位置,不占空间,其小无内;所谓的太极,极大,极小。也可理解大生小,小变大;有的解读丶指小孩子,大人生孩子,是自然界新陈代谢,自然更替的过程。物至极必更替的道理,古音“太”读“替”。后依“台”声表示尊老之称。如太上皇、太夫人、太师母等。太的本义为大中极大,小中极小。寸(存cùn)是由十、勾“亅”、点“、”组成的字。十指示人的十个手指;勾“亅”表示两手相对的十个手指;点“、”指双掌内侧退十分(一寸为十分)之处为“寸口”,是中医把脉的地方。借“存”声来说明通过把脉,摸到脉搏跳动来说明人还存在,布指拿脉可以判断人的存亡。寸的本义为距手掌十分动脉处的寸口。舟(周zhōu)是独体文。舟的笔画释义为:撇点“ ”指示舟行的方向是向双桨中用力小的一边偏转;撇“丿”表示有力的作用,桨向下向后用力;横折勾“ ”是笔画合体,就有复合意义,折“”表示舟的弧形结构,勾“亅”表示舟和水作相对运动;中间横“一”指示水面,舟一部分在水面上,一部分在水面下;两个捺点“”是二的变形,指示舟的双桨。舟的笔画是对舟的整体结构和性能的诠释。借“周”的读音来说明水环流于舟的周围,也可理解为舟可周旋、周行。舟的本义为水上划行的小船。第二个基本笔画横“一”,从物理学的角度,表示水平位置运动或用力,引申为横向、东西、水平的运动或受力;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人刚出生不能站立的、不能爬行,躺着就是“一”,如“子”中横“一”表示横躺着的婴儿;“木”中的一横“一”表示地面。上(示仰、是阳、shàng)的甲骨文和金文是画两横“二”,下面的长横指示参照的基准标准线或标准面,上面的短横指示基准线上的高处。楷化后在基准线上加了一竖,指示垂直、纵向,这里指示垂直指向高处为上。读音是示(shi)和仰(yang)的切音(shi+yang),示是指示,仰指仰望,仰望看到的高处为上;或为是(shi)阳(yang)切,指示向阳的地方为上;也有说从“上中下”的发音过程中,舌尖的正好处于口中“上中下”位置。 作部首笔画释义为:竖“丨”指示垂直、纵向,这里指示上头;横“一”指示上平面或高处的位置,作部首组成的常用字有卡、占、卢、贞、卤、卓、点、桌、睿等。上的本义为位置在高处,与“下”相对,如楼上、上边。大(拟声或叠加切dà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来看,是人站立的伸臂之形,应该是人刚会站立学走路的样子,在大中横“一”表示小孩伸臂是为了掌握平衡,有水平之意。是和描述人的初生状态横躺着的“子”、人会爬行状态“儿”作比较,来说明站立行走长大了。破解古文不可凭想象下结论,要采用对比的方法。大楷化后意义发生了变化,就像“人”的甲骨文、金文均刻画了一个人走路的侧面像,楷化后是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同样这个大也是在人字的变化中发生质的变化。大是“人”和“一”组成的字,笔画释义为:撇“丿”表示阴或女人;捺“乀”表示阳或男人;一横“一”指示男人女人在一起结婚生子,标志长大成人。读音应是模拟幼儿学走步的声音;或借“叠(dié )加( jiā )的切音(dié + jiā )”来说明两人叠加重合就增大了。小是把男女两人分开之意。大读(dài )指撇“丿”捺“乀”为阴阳,阴阳结合为“乂”,中医看病要阴阳平衡治疗,一横“一”表示平衡。借“戴”声表示被人爱戴尊敬的成人,如医生(大夫)、山寨头领(山大王)。大(台tài )通“太”更印证了是男女在一块生了孩子为大、为太。大(叠加dà )的本义为两人相加在一起的。引申为1.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如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如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如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如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如老大;6.敬辞,如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如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如大概、大凡。大[戴 dài ]的本义为中医依据阴阳平衡看病。引申为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大[ 台tài ]本义为男女在一起生子。古1.通“太”、2.通“泰”。不(拟声bù )“不”是酒杯的“杯”初文,一横“一”表示杯子的杯口处于一个平面,看甲骨文 就是三角形“ ”,后用陶器制作,酒杯口为圆形,平视为平面,改为一横;下面是“”,不是“小”字,是指酒杯的三足,指示杯子的形状,酒杯上面的口大,杯子座小。后加归类符号“木”成“杯”,最早杯子是木质的,就把不这个字空出来了做另作“否定”之用。 从放置稳定角度考虑,“上大下小”不如“上小下大”稳定,也就是倒置稳定,不就做否定之意,所以后造字“否”就是口在下,杯子倒置即否定之意。不 、否的声音就是杯子倒置桌面快慢发出的不同声音,用杯子倒置发声来确定其不、否的意义;杯的声音来源于喝酒碰杯的声音。不、否、杯都是拟声字。“不”是个偏旁部首字,有否定和环状之意,如丕、坯、环、坏、怀、孬等。不的本义就是酒杯倒置,引申为1.否定,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2.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3.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4.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5.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6.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如不客气、不谢;7.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8.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9.同“否”(fǒu);10.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用11.通“丕”(pī)。大,如“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第三个基本笔画为竖“丨”,从物理学角度表示垂直、纵向、南北运动或用力;在人的生长过程中表示能站立的阶段;在汉字中,如“木”中竖“丨”表示纵立的树干;如非中两竖“”表示两鸟纵向相对交配。王(往wáng wàng )甲骨文画斧钺(月)(钺为刀刃是半圆形的兵器)形,表示操有杀罚之权者为王。篆文和楷书受易学影响,变形为“王”,王的笔画释义为:三横“三”表示天地人,一竖“丨”表示上下贯通,会意为通天地人者为王,得天时、地利、人和者为王。借“往”声表示王者得民心,天下归往。王作部首的字有玉、主、弄、旺、枉、全、望、皇等,多与王的本义有关;作左偏旁“”的字有玩、环、玖、珍、琥珀等为玉的省形,指示与玉有关;两王“”在字上的字有琵琶、琴、瑟等指两玉相撞击发出的不同声音。王的本义是指因为自身修养和智慧以及能力非常之高进而被天下所有人推举为最高管理者的人,称之为王。引申为[ wàng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如王天下、王此大邦。[ wáng ]1.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如王公(天子与诸侯,泛指达官贵人)、王土(天子的土地);2.春秋时,楚、吴、越等诸侯国国君也开始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如王人(国君)、王女(古时封王者之女)、王政(国君的政令)、王妃(侯王、太子之配偶,帝王之妾,位次于皇后);3.从秦代开始,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诸侯王,如西汉初,刘濞被封为吴王、韩信先被封为齐王,后改为楚王;4.朝廷,如王庭、王廷(朝廷)、王役、王徭(朝廷的徭役);5.王朝,如王制(王朝的制度)、王灵(王朝的威德);6.首领,同类中最突出者,如擒贼先擒王、乐器之王、拜他为王、山大王;7.中国古代对祖父母的尊称,如: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尔雅》;8.统治者,主宰者,如王化(以仁义治天下的教化)、王官(宗藩王府的小职官);9.冠军,如拳王;10.姓。木(母mù 冒覆切)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楷书中中间一竖“丨”表示树的垂直的树干和主根;撇“丿”和捺“乀”表示树根,分布于主根的周围;一横“一”表示地平面。借“母”声表示木生火,木为火之母。上古用钻木取火,母也是,女结婚生子为母。在中国的五行说中,东方属木,木生火。又说读音为冒(mào )和覆( fù )的切音(mào + fù )寓意冒地而生,长大覆盖土地。“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因树木种类繁多,所以由木作偏旁部首的很多,如末、未、本、术、札、朽等;还有木中竖“丨”改为“亅”表示相对之意,如杀、杂、条、亲、弑、寨等。本义为树木,如花木、木石(树木与岩石)、木化石、木芽(草木的嫩芽)、木已成舟、木斧。申(身shēn)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并非闪电之形,而是种子生根发芽的状态,篆书更像植物生根发芽破土而出。隶变楷化后,应是甲和由的合体,甲为植物种子生根,由为植物种子发芽,中间的“田”表示土壤,一竖“丨”向上凸出为发芽,向下延伸为生根,植物的生根发芽就是上下延伸的过程。申可寓意通天入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者为神,申加“礻”旁为神。借“身”声说明植物的生根发芽类似人初生过程中的身体成长。申的本义为植物种子的生根发芽。第四个基本笔画撇“丿”,从物理运动学的角度看,表示向下、向内用力或运动,引申为阴柔、女性等;在人的生长过程中表示会走路迈步的阶段;在汉字人中的“丿”表示直立行走的人向前迈步下落的过程,后引申为女人;在才中“丿”表示树根向地下生长。矢(示 shǐ )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看象箭矢之形。隶变楷化后,矢是由天和“丿”组合而成的字。天表示矢在天空中飞行;“丿”表示向下、向内或圆弧运动,如太阳的运动轨迹用“勿”中“彡”表示类似,这里表示箭矢的抛物线运动轨迹。汉字的笔画与物理学中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丿”表示向下、向内用力、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力度减小(轻柔)等;捺“”表示向外、向上用力、力度增大等。矢借“示”声表示射箭要有明确的指示方向。矢作汉字部首的字有知、矩、短、矬、矮、稚等。矢的本义为在空中飞行的箭矢(古以竹为箭,以木为矢),如飞矢、矢石(箭和礧石,古代守城的武器)、矢人(造箭的工匠)、矢如雨下(箭像雨一样射来,极言其多)、矢房(箭袋)、矢书(战争中用箭射至敌方的文字)、矢干(箭杆)、矢锋(箭的尖端)、矢镝、矢镞(箭头)、矢刃(箭和刀,泛指兵器)。牙(拟声yá)从金文、篆书字形上看象是上下牙齿交错形。隶变楷化后,笔画组合很好地反映出牙的结构。牙是由两横“二”、横钩“ ”、“亅”和“丿”组合的字。“二”指示牙有上下两排;横钩“”表示弧形排列的牙横向对称;“亅”指示上下牙相对运动;撇“丿”指示向下、向内运动,这里指大牙在后面咀嚼用的。读音模拟大牙错压磨碎食物的声音。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与牙组成的字都与牙有关,如邪、雅、鸦、呀、芽、讶、蚜等。牙的本义为槽牙。勿(无wù)笔画释义为:“ ”是横“ ”、折“ ”、弯“ ”、勾“ ”的合体笔画。横“ ”为东西,表示太阳从东方升起;折“ ”表示太阳从东向西的轨迹为圆弧;弯“ ”表示太阳从升到降运动的方向;勾“ ”表示相对运动即相对地球、相对每天做类似同样的运动;三撇“ 彡 ”是三的变形,指示多,指示太阳周而复始,天天如此的这样从东到西、从升到降、从有到无的运动。勿借“无”声来说明太阳从有(日出)到无(日落)的过程。勿的本义是指太阳的运动轨迹。第五个基本笔画捺“乀”从物理学角度看表示向外、向上用力或指示其向外、向上运动;引申为刚强、男人等;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和撇对应表示人学走路迈步的阶段;在汉字“人”中的“乀”表示直立行走的人台步走路的前行过程;后引申为男人,人是由撇和捺组合而成的,也表示为人是由男人“乀”和女人“丿”组合而成,男人支撑女人,后有撇“丿”支撑捺“乀”那就是“入”,有入赘之意,所以撇捺有引申男女之意。乂(宜)、爻(要)、刈(乂)第一个字是撇和捺相交,丿表示阴柔、女人,捺表示阳刚、男人;阴阳相交要恰当,男女结合要般配。所以,乂借“宜”声表示阴阳结合,男女婚配要适宜,脾气相投、门当户对。可引申为治理得宜。乂有个兄弟爻,两个乂上下组合的“爻”,天地万物阴阳相交,揭示万物之规律,可效天下之要,爻借“要”声就是此意。在化学平衡理论中的电离平衡和易经中阴阳平衡是相通的。乂还有个儿子刈,是乂和刀的会意,乂是适时治理,刀是指用于除草的工具,总体表示适时治田除杂草,如“禾锄日当午 汗滴禾下苦”中午锄草可以把草锄下晒死。八(拟声bā )是由撇和捺组合而成的字,依人的四肢为参照,是人字的撇捺(撇为女人、捺为男人)分开之形。撇“丿”指示阴柔、女人以及向下向内用力,这里指女人;捺“乀”指阳刚、男人、向外向上用力,这里指男人。男女分开每人各有双臂双腿四肢,两人合计八肢,来表示数字“八”。八在甲骨文中象两人分开相背的样子,所以八和其它字结合形成的字多数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如分、公、其、只、六、关、丫、匀、冰等。读音来源于男女分合之声。又(右yòu)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都是象手向上抓东西之形。楷书为又,由横折撇“丿”和捺“乀”结合的字。横折撇“”表示手可弯曲握持,向内用力;捺“乀”表示可以向外用力。又得合意就是指手的灵活性,即可以向内用力,又可向外用力,还可弯曲握持东西。又和手的区别在于表现手的不同功能。借“右”声来说明手分左右,呈对称之形,右手优于左手。又是个偏旁部首字,与又结合的字多与手有关,如叉、反、支、友、劝、对、观、欢、取、受、变等。又的本义是指能向内向外用力、能握持的手。夂(至zhì、终zhōng)是冬(冻dōng)和终(至冬切zhōng )的初文。从甲骨文看是手工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最后结束的图形,下垂的两个小圆点表示抽丝最后剩余的蚕蛹;金文 增加了缫丝缠绕蚕丝的圆轮工具(图1);篆书开始分化为两个字冬和终。增加“纟”旁表示终;增加冰旁“仌”为冬。分化后意义延续了夂的意义。隶变楷化后夂的意义更加证明了是蚕茧缫丝最后状态。夂中撇“丿”指示柔软的蚕丝,折“ ”指示圆或弧,这里指示抽出的丝缠绕在圆形轮上,捺“乀”表示从蚕茧上向外抽丝,所以,夂为缫丝的过程。借“至”声表示缫丝最后停止的状态。《说文》解“从后至也”,也是到最后停止的意思。分化两字后夂一般作偏旁部首,如处、各、条、备、复、夏、麦、路、络等。冬下两点由“仌”变两横“二”,最后变“ ”是受“易学”影响,两横“二”为阴,指阴间,由最初的两个死的蚕蛹,到冬天的冰凌“仌”,再到阴间的两横“二”,最后楷化后的“ ”,这两点是“二”的变形,并非“八”点。冬借“冻”声表示一年中最后最冷的季节(冬季)。终应是至( zhì )冬(dōng )的切音(zhì+dōng )表示缫丝的最后停止状态即终了。终延续了夂的本义,是夂的繁化,所以夂还读“终”声。第六个基本笔画折“、、、”。从运动物理学角度,折表示圆或弧的形状或运动状态,由于折的形态校对,表现出来的运动状态或形态也不一样,但都有固定的指向。如竖折“”、撇折“、”,表示向下、向内凹陷的弧或圆形状态或运动状态,如凹中“”,发中的“”,女中的“”等;横折“”,表示向上、向外凸起的弧或圆的形态或运动状态,如围中“”,又中横折“”、夕中横折“”均表示向上、向外凸起的弧形或圆形运动状态。从人的生长过程看,就可以熟练走路,不仅可以走直路也可走弧形路或圆形路,按自己思路的运动阶段。女(尼乳切nǚ)从甲骨文看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头上插一簪子,形态矜持端庄。楷书受两汉礼教思想的影响,楷化为“女”。女是由折“”、撇“丿”和一横“一”组成的字,女的笔画释义为:折“”表示女子具有曲线美,柔情似水;撇“丿”指示阴柔、女性、向内用力,这里表示温柔的女性;一横“一”指示女出嫁要从一而终。读音为尼(ní)和乳(rǔ)的切音(ní+rǔ),尼指女人身体柔软,乳指女人有哺育功能。女作偏旁部首常表示“中空”,如楼、偃、屡等。女、妇、妻、母、妾,都是指女性,各有不同的指向。女指未嫁女性,嫁人后曰妇、曰妻、曰妾,生子后称母。妇借“附”声强调妇是随夫的附属身份;妻借“齐”声强调妻子与丈夫齐同的身份,把家庭治理得整齐干净;妾借“怯”声指示立在妻子一边不敢说话的小老婆;母借“模”声指示生下的孩子模样像父母,母以子贵。幺(圆小切 yāo )从其甲骨文、金文的图形来看,为还没有吐丝的蚕的幼虫,此虫长大吐丝后就死。在古文中幺通“夭”。夭是由大和“丿”组成的字,大为刚学会走路的幼儿,加“丿”表示头下垂样,死人特征,指刚学会走路幼儿未成年就死,为夭折。夭和蚕的幼虫最终结果意义相似,都是长大就死,所以夭借“幺”声,意义相通。幺的笔画释义为:两个撇折“”指示蚕幼虫身上的多环状节结构,点“丶”指示蚕的幼虫长大后吐丝的口。幺的读音为圆( yuán )和小( xiǎo )的切音( yuán + xiǎo ),表示蚕的幼虫体形为圆形的小虫。幺的本义为蚕的幼虫。马(拟声mǎ)从马的甲骨文和金文看,是个象形字,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隶变楷化后变为“馬”,后简化为“马”。由繁体馬突出马鬃“”中“三”指多鬃,“丨”指马鬃从头到背纵向排列;简化后马由“”变横折“”突出马头凸起的弧形状。繁体“馬”下的四点“灬”指示马有四条腿;简化后“马”四点“灬”变为一横“一”,突出马蹄是单蹄类动物。竖折弯钩“”没有变化,指示马奔驰的动作。竖折“”指示马的向下凹的马背;弯钩“”表示马奔跑中,马的前后两马蹄相对向内向下用力的过程。读音模拟多马在一起的嘶叫声。马是汉字的偏旁部首之一,如冯、驭、闯、驮、驰、驳、驴、驽、驶、驷、驸、驹、驻、驼等马的本义为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第七个基本笔画弯“ㄋ、阝心”从物理运动学角度看,是无规则的曲线运动或曲线状态。弯多数和钩组成合体笔画,突出说明弯有性对的运动特征。如弓中弯“”指拉弓弦向外凸,心中卧形弯钩“”表示心都向内,向着自己,乃中弯“”表示乳房外凸的曲线状态。儿(二ér)繁体兒是由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篆书,经隶变楷化而来。繁体兒上面的“臼”是指婴儿的头囟门未合拢的,简化后只留了下面的“儿”,来描述幼儿爬行状态。笔画释义为:“丿”指示婴儿的后退向下向后用力;“乚”指示婴儿伏在地上爬行的动态过程。“儿”字仅保存了孩子的爬行特征,去掉了头部盖骨的变化。也能区别于“子”(即孩子的初生过程状态,即只会躺着,不会爬行)。借“二”声表示阴阳二者相交生儿女。天创造,地生养。儿作偏旁部首字有元、兄、允、充、兑、兖、党、竟、竞、兜、兕(肆sì犀牛)等。本义为指示幼儿的爬行状态和过程。力(耒耜切lì)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耒耜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力的笔画释义为:横折弯钩“”表示向内弯曲的臂膀,或者拉车拉犁时弓起的身体;“丿”指示用力的方向,这里指向自身方向用力。许慎的《说文解字》当时汉字还没有笔画定型,还是用古文字解释,必然有他的局限性。汉字楷化是质变过程,有的字的意义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力借“耒(lei)耜(si)的切音(lei+si)”表示用耒耜耕作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力”是汉字部首字,组成的有办、劝、功、夯、务、加、幼、动、劣、劫、劳、助等。力的本义为力气,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勹包(布交切bāo)是由撇“撇”和横折弯钩“”组成的,是“包”的初文,笔画释义为:撇“丿”指示向内向下用力,这里指向内用力包裹东西;横折弯钩“”是笔画合体,指示向内做相对圆弧运动,就是包裹东西的运动过程。后加“巳”繁化为包。“巳”是指未破壳的蛇卵,被包在壳内,寓意被包裹的东西就像未破壳的蛇卵样,来完善勹的意义。后依据外包层的材质演化出胞、苞等。勹仅作偏旁部首。以“勹”为意符的字,多与包裹有关,如包、旬、匍、匐、匀等。读音为“布(bù )交(jiāo )切(bù+ jiāo)”表示用布交扎在一起裹东西的过程为包。包的本义为用布裹东西的过程,如纸包不住火、包缠(包裹缠绕)。乃(拟声nǎi)是奶的初文。从甲骨文和金文看是母亲乳房图形。隶变楷化后,用笔画诠释了乳房的发育特征。“乃”是由撇“丿”和横折弯钩“ㄋ”会意而成的独体文。“丿”表示向下、向内用力或运动,这里指示乳房在哺乳期下垂;“ㄋ”是横“一”和折“”、弯“”和钩“”和合体笔画,横“一”表示横向、东西运动或用力,这里指示两乳房横置胸前;折“”表示圆或弧,这里指示圆弧形的乳房;弯“”表示凸起或凹陷的弧形运动,这里的外弯“”指示乳房生成奶汁的向外凸起运动过程;钩“”表示相对运动,这里指示对称的双乳。所以,乃为乳房的结构特征。读音是模拟婴儿吃奶的声音。后加女旁繁化为奶,强调女性特有的生理特征。乃作偏旁的字有:奶、孕、仍、扔、礽等,都与女性生理特征有关。乃的本义为女性哺乳期的乳房及生理特征。第八个基本笔画钩“亅、、乛、⺄、ㄋ”从物理运动学角度看,是相对运动之意,和不同的笔画组合表现不同的相对运动,或相对状态。体现了物质的运动都是相对的概念。长(朝阳切cháng zhǎng)是長的简化俗字。長的古文字像是一位长发拄拐的老人。隶变楷化后,長体现了其意义,三横“三”表示多毛发;竖“丨”表示毛发下垂;一横“一”表示毛发不仅下垂竖立的,也有横至于头顶的;竖钩“”表示相对生长延长;横八“”表示分合,指示毛发分散于头部也可辫在一起。简化为长后,意义更加广泛。,长是由“十”、钩“”和横八“”组成。“十”指示多,这里指多种动植物;“”表示相对,这里指相对本身、过去或其它同类;横八“”表示分合,这里指示向上下左右延伸增加。长的意义为多种动植物相对本身、过去或其它同类的延伸增大。借“朝(cháo)阳(yáng)的切音(cháo+ yáng)”表示植物朝阳的叶子都长(cháng)于背阳的叶子,光线强的长(zhǎng)得快;借“朝(zhāo)阳( yáng)的切音(zhāo+ yáng)”寓意朝(zhāo)阳升起万物开始生长(zhǎng)。长的本义为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景象。才(屮栽cái )的甲骨文应是栽下的树苗或植物的秧苗,开始生根返苗的阶段。隶变楷化后,笔画印证了其推断地正确性。才是由横“一”、竖钩“亅”和撇“丿”组合而成的独体文。“一”表示水平、横置、东西等,这里指示地面;“亅”表示垂直相对,这里指示栽入地里的树苗要相对垂直于地面;“丿”表示向下、向内用力或运动,这里指示树根向地下生长。读音是屮(cǎo)和栽(zāi )的切音(cǎo+ zāi ),表示栽下的树苗或秧苗初生状态。才的本义为栽下树苗或秧苗初生状态。买(埋mǎi )是由繁体“買”简化而来。“買”是由网的变形“罒”和宝贝的“貝”会意而成的字。“罒”表示网罗市利,也就是购买便宜的货物;“貝”表示古代货币,到秦朝废除貝行钱。总体会意表示持货币去市场收购货物。借“埋”声表示购买货物要有心计,会打埋伏,仰天报价,就地还价。1964年从草书的俗字中简化为“买”。买是由横钩“乛”和“头”会意而成的字。横钩“乛”是由横“一”和钩的合体笔画,意义也是横和钩的双重意义。横表示水平、横向、东西或横向运动,这里表示买卖要公平,钩表示相对之意,所以横钩“乛”这里表示做买卖要相对公平。“头”表示买东西要有头脑,会比较分析,货比三家、价比三家,择优而收买。买的本义为用钱购物,隐含购买过程中存在智慧的博弈。尔(儿ěr )是有撇“丿”、横钩“乛”和小会意而成的字。“丿”表示向下、向内运动或用力,还引申为阴柔、女人等,这里表示向下,力小柔弱之一;“乛”表示横向比较,这里指同辈年龄比较;“小”表示小于自己,小于参照物。总体会意指小于自己的人。借“儿”表示和自己相比小的人称呼。尔后加“亻”繁化为“你”。表示人之间的相互比较后的对称。借“妮”声表示从直观上看比自己小的女孩,带有亲密感的人称代词。现在仍然沿用对男孩称“儿”,对女孩称“妮”。音源的迁移说明字义的变化。尔的本义是对比自己小的称呼。角(较jiǎo 决jué)的甲骨文和金文看画牛角之形。隶变楷化后,角是由撇“丿”、折“﹥ ”、牛的变形“ ”和横折竖钩“”组成的字。上短撇“丿”表示向内、向下用力或运动,这里指示牛角攻击其它动物,或斗牛中,牛低头用力;“ ”表示圆或弧,这里指示牛角的顶端圆而尖;“ ”是牛的变形,指示牛;“”是横、折、竖和钩的合体笔画,横表示牛角横生于牛头,竖表示纵立于牛头,折表示牛角截面多为圆形,钩表示牛角对称双生。角借“较”声表示牛角是用来斗争较量的;角借“决”声表示牛角适用于比试决斗的。角也是汉字的部首之一,如解、觥、觚、斛、觞、触等。角的本义为牛角。二、要从汉字的读音来源去研究汉字的“音”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来源于自然界的拟音占到80%左右,也即是说在汉字400多音节中,或者说有音调的1400多个音节中,80%是自然发出的声音,模拟自然发声的音,如“仝”读音是模拟众人一同夯地基的声音,也就是打夯,夯落地发出的“嗵嗵”声,这就是所有读(tong)这个音的音源。这位刘老先生在《中华字通》中,把这400多个音节中的音源都挖掘出来了。这是两千多年以来,或者说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来,做到的第一人。没有读音的解字,只能算是一知半解,没法破解汉字全部的意义。汉字读音从音源字开始,也有其规律可循。借音补义是《中华字通》编写的理论基础之一。汉字在构型上不一定诠释汉字的意义,需要借用某个特定字的读音来完善其意义,如教借“校(jiào)”;有的还需要借用两字的切音来完善其意义,如长(朝阳切)、山(石尖切)等。与(拟声yǔ yù )是个简化字,繁体为“與”。中国的汉字首先是“一幅画”,都有一个背景图,大家可以想象,这个字是什么样的背景画?是一位母亲抱着孩子,用勺子撬开孩子的嘴喂食的背景和过程。“與”简化为“与”,是把一复杂的场景简单化。将复杂场景抱孩子喂食,简化到上下牙齿之间的关系,与的上下两横“二”是指上下两排牙齿,这个“ ”竖折弯钩是喂食的勺子笔画变形,并省形。所以“与”的本意是“用勺子喂食”。从这个字的场景就可知道它的衍义,与有“和”的意义,上下牙齿的合并过程;还有“赐予、给予”,给孩子喂食,这是一个赐予、给予的过程。教和学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又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和学用“与”连接起来是非常恰当的。这个字的读音来历是怎样的?模拟给孩子喂食之声,现在南方人给孩子喂食还称“与”。我们北方有的地方农村妇女喂小孩,还有时用这个音。这个拟声字“与”是所有读“yu”的音源。教(校jiào)右边的“攵”(攴 ),在放羊的“放”和牧羊的“牧”中都有这个部首。它是由“攴(去横点)--攴----攵”这个演变过程。攴(去点)---攴---攵)第一个是又上是“丨”(棍gun),手持棍子。在过去旧的教育理念中,奉行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现在还有的家长教育子女,还秉承“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旧教育理念。后来演变为攴,“攴”(朴pu)持敲朴(教具—教鞭:短为敲,长为朴)。教鞭要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不能往死里打,伤害学生。对所教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最后,变形为“攵”,表示学生要听从(随从)教师的指导而思考,而行事。作为施教者要讲明道理,做出榜样,让学生有师法的标准。所以“教”也是与时俱进的,是发展的。不能停留在那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旧的教学理念上,靠体罚学生,是达不到教的目的。由孝和攵组成“教”这个字,即不读孝也不读攵,而读jiao。说明仅从这两个字还不能诠释教的含义。从结构上看,不论听从教命,还是上行下效,都是为了使学生或子女走正道,人心向善。可是,人易产生不良思想行为,校正学生和子女的不良行为,长其善救其失,也是教育的目的。为了完善教的字义,借了“校”的声音。教的初级功能就是“校”,校正人的不良行为,否则不校发展下去就会违法犯罪。但“校”不可滥用,只有学生思想行为出轨的时候才及时校正;正常的思想行为用不着去“校”,校之过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父母校之过甚也容易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校要有尺度。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就是对“教”的音形义的通解。。学(穴、晓),繁体“學”,上面的“ ”掬,双手合持,手把手(展示手把手教学生练习毛笔字的图形或动态场景),中间为“爻”(要),易经中卦爻,古人可以依据易经中卦爻,效天下之要,推测天下之要事。交叉为文,合体为字,文字如同卦爻,蕴藏着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许许多多的知识和道理;从“冖”读mi,蒙,启蒙的蒙,指小孩、儿童,教小孩子识文断字。从整体上看这幅画,就是手把手教小孩子写字,识文断字。这个学字在普通话中读(xue穴),还有个读音,地方方言读(xiao晓)。如果我们仅知道这个字读学(穴),不明白他还有个方言读(晓)那么对这个字就只能说是一知半解。在汉字中的多音字中,同一个字说明形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背景画是一样的;为什么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主要是借音不同造成的,借不同字的声音,表现不同字的意义。读“穴”是借了“穴”的声音,是说明学有窍门,学要掌握窍门,入门得法,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取窍中的“穴”读音就是这个意思(流程图:窍—穴)。我们北方还有读音,所谓的方言,上学(晓xiao),借晓解道理的“晓”,学的目的是教人觉悟,晓解道理。有些汉字不了解他的地方方言的读音,就无法完全理解它的意义。保存地方方言,也是保存我们中国文化,一旦方言丢失,有些汉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法得到全面的解释。现在又掀起了保护地方方言的行动。1964年简化为“学”,在“字”上加两点“丷 ”(流程图:丷+字=学),这个倒八点表示分,在汉字笔画中,只要有两点的,都表示分合意思。在以后讲解汉字八画时,还要详解“两点”的意义。这里的两点丷指分辨的意思,就是分辨文字为“学”。有的汉字简化的非常有道理,绝不是随意简化。学的本义---启蒙,教小孩子识文断字的方法,晓解道理。我们最常用的一个“学习”,学的目的是得法,习的目的是熟练。高考不是考学,而是考习,主要是考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当前形式下,作为一位中小学教师必须明确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与习之间的关系。山( 石尖切shān )作为独体文,是由象形演化而来。由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的象形到用笔画来合成汉字,可以说是文字的质变过程。那种撇开“汉字八画”再用象形来解字是不科学的。要想正确的通解汉字,必须采用汉字“笔画拓扑”的理论即“笔画释义”来解。竖折“ ”表示向下、向内凹陷的弧或圆形状态或运动状态,这里指群山起伏中,山下的山沟、山川等;两竖“ ”表示垂直纵立地上,两竖的长短不同表示山的高低不同。读音是有石(shi)和尖(jian)相切而成(shi+jian),石指示山有石头组成;尖说明山多是上小下大的形状。本义为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三、要从汉字的发展进化角度去研究汉字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社会认识的提高,不断地产生意义更加确切的汉字。文字也从简单的独体文,会意成复杂的合体字;由浅入深,有简单描述事物的部分特征,到尽可能描述事物的多方面特征等,使汉字的本义更确切,更完善。如由目到眼,由自到鼻等。目(没入mù)的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隶变楷化后,目有闭合的外框“”,表示人的眼眶;内加两横“二”表示人眼睛有两只,眼为阴窍,有黑白二性(眼球和白障)。不写成横目而写成纵目表示不可横着眼睛看待人和事,把人和事物看死(看成一成不变),要纵向看,即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和世界。借没(mò)入(rù)的切音(mò+ rù)表示眼睛眨眼似眼球没入水中,时出时现。目作偏旁部首的多与眼睛有关,如盯、盲、相、瞄、眇、盼、看、眉、督等。目的本义为人的两只可以开闭的眼睛。眼 (演yǎn)它是有“目”和“限”(省形)组成的字。我们知道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有距离限制,太远或太近都是看不清的。同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演示人的喜怒哀乐,善恶好恶,借“演”声来补充其意义。再说“目”,口为眼眶,园为方,两横表示眼有两只,还有黑白二性。古借“默”(mo)声,表示眼睛默然而内识。即:眼无声,不会说话,然而一看就知道。后借“没”(mu)声,表示眼睛不停眨动,时出时没。“目”是个独体文,是象形演变而来,但从意义上还不能完全表达眼睛的功能,没有体现视距是有限制的,所以又造了这个合体字“眼”。文字也是与时俱进的,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汉字,所以中国的汉字是有时代性的。自( 拟声zì)是个独体文,甲骨文画了一个鼻子的图形。自楷化后只是在目的上面加了一个撇点“”,是丿的缩小,撇“丿”指示向下或向内用力,这里指示鼻孔向内吸气,向下出气;目的外框“囗”指示鼻子的圆形孔;目内的“二”指示鼻孔有二个。自就是指向下两个进出气的鼻孔。读音模拟鼻孔快速喘气的声音。自的本义指两个向下的鼻孔。鼻(畀bì)的甲骨文、金文到楷体来看,鼻由“自”到“鼻”的演变过程,说明人们对鼻子的功能有了进一步地认识。从原来的对形状的描述,引申到对鼻子功能的体现,就是把鼻子的过滤净化空气的功能通过引入“畀”展现出来。鼻子中的鼻毛和分泌的黏液,可以阻挡灰尘随空气进入肺部。就像箅子可以透气,又可阻止蒸饭落入蒸锅底部。汉字的增加也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社会、文化的认识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创新。论(仑lùn lún )汉字也是与时俱进,也就是《易经》所说的“天”,在《易经》中天是指时间的(天时)。字义的变化和字的产生是受时间(天)因素决定的。如“论”繁体为“論”,左边的“言”与说话有关,简化的也非常好,原来点横“ ”指示脑袋,说话受大脑指挥,两横“ 二”指示说话需要上唇和下唇,“口”指示嘴形。简化后用“讠”,做与说话有关的归类符号,“丶”指示脑袋,下面是横折“ ”和竖勾“ ”组成的,凡是“折”指示弧或园,这里指示人的嘴唇,凡是“勾”指示运动,说话上唇和下唇要动,这样简化比繁体更完善。右边的“仑”繁体为“侖”,上为“八”,指示分合,下面是册“冊”是书册,分析书中的内容,论意为引经据典。把“册”简化为“匕”,是受“斗争哲学”的影响,“拿起理论的武器,与阶级敌人做斗争。”匕首是一把双刃剑,同样我们在论述某个问题是,要论述反正两方面,既要论述有力的方面,也要论述不利的方面。四、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研究汉字汉字的产生于生产和劳动的过程,不是那些文人创造的。就像化妆品不是美容师生产的一样,化妆品的研制和生产是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杰作,美容师只是应用而以。利用化妆品装扮的再漂亮化妆师也不一定了解生产工艺和研制过程。就像那些文学家、作家等文人,虽然写出优美的文章、诗歌,也不一定知道汉字是怎么创造的样。汉字是经过几千年的劳动创作出来的,里面蕴含着很多自然科学、社会历史知识。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本人历来反对文人去研究汉字。因他们仅会用描述加描述,不知道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不知道产生汉字的土壤是什么?下面举几个常用字供文人去研究参考。卤(露lǔ)的古文字看就是盐在盐湖或盐池中结晶的表象。隶变楷化后,用笔画诠释了卤的意义。卤是由繁体鹵简化而来。去掉中间四点“”意义变化不大,只是把盐结晶的小颗粒表象省去。卤是由上的省形“上”、“囗”和“乂”组合而成的字。“上”表示盐开始在盐湖边上或原有的结晶体上结晶;“囗”表示盐湖或盐池的围沿;“乂”表示阴阳结合为适宜,“丿”表示阴,指阴离子(Cl﹣)乀”表示阳,指阳离子(Na+),阴阳离子结合为盐(NaCl),盐是最适宜人需要的食物。卤借“露”声表示盐卤中的盐结晶过程中首先暴露在盐湖边沿或原有盐结晶体的表面。卤是汉字的部首之一,如鹾、硵、鏀、樐、塷等。卤的本义为盐溶液中盐结晶析出的过程。熵(商)我们那些最初的国学大师样,把外国技术或文化引进的时候,来进一步汉化。如这个新造字熵,以及烃、烯、炔以及很多科学用字都进行了汉化,我们的子孙后代受益匪浅,而后期就没有了,因为那些大师都死了,没有再去研究了。一个“阿佛加德罗常数”给中国孩子的理解,造成了多大的麻烦,一个“物质的量”的概念多少次纠结变化。为什么?这些后起的所谓科学家,他们没有汉字的基础。不知道汉字的规律。就只能用英文字母“GDP、CPI”等这些让国人难易理解方式出现在大众眼前。使我们几十年的扫盲运动又会产生新的“文盲”。谁能预知几百年后我们的汉字中会有多少“GDP、CPI”等等。当我们的汉字中这些英文字母超过我们的汉字时,我们还是汉族吗?看看我们早期国学大师级的科学家的智慧。熵是由火和商会意而成的字。“商”是由“冏”和章的省形“”会意而成的字。“冏”表示从外知内,在一定的范围内沟通;章“”表示协商要有章法,不可漫无边际的乱谈。表示做买卖,谈生意。引申为数学名词“商:一数除以不为零的数的结果。”以此为参照,用“火”表示能量,温度除热能的得数即为“熵”。商即标音又会意。后又引申信息论中的基本量,描写不肯定性的大小。熵越大,包含的信息的不肯定性就越大。砼(仝)如近几十年的新造字“砼”,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时间是1953年。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构形会意为“人工合成的石头,混凝土坚硬如石。”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很长时间没有标音,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近义、并用的法定地位。借了“仝”的声音。”仝”为象形拟声字,似人夯实地基,并发出“嗵嗵”的声音。 另外,“砼”的读音正好与法文“BE—TON”,德国“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这样,在建设领域中更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是个建筑工程专用字。汉字的产生是华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汉字的产生不是随意臆造的,而是都富有文化科技含量。自十八世纪以来,从西方引进一些新兴学科以来,也创造了一些汉字,如烃、氕、氘、氚等这些新造字都有一定的科学含义。汉字的产生是伴随科技发展而发展的。
路漫漫草萋萋原创文章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百家号的内容质量分一直不容商量地下降着,让我很受挫,心灰意懒,焦躁不安中看什么他人的文字和言论都不太顺眼,心中藏满了怨气和不甘。写了篇《我在百家号的收获》的文章劝自己放下一些执着。我本以为我明白了,其实只是一错再错着。当我半夜三更,凌晨欲晓时发布着自己绞尽脑汁后的文字,焦急等待着推荐,当我一次次的查看着推荐量,阅读量、评论,点赞;忙着回复评论,忙着回访求关注的时候。当我自以为正确、执着的交着朋友,迷恋着寻觅知音的文字游戏的时候……迷茫和困惑还是困挠着我。陷在百家号画大饼而成的牢里,我没有办法挣脱——挣扎得头晕脑胀的自己,还作着不肯睡去。难得倏然想起友空间发布的文字,说是要过去读的。于是就过去坚持着读完了。一直比较喜欢友的文字——略显冗长的文字用心读来:清新自然,潺潺流水般的娓娓道来,刻画般记录着关于生活、关于梦、关于情感的点点滴滴,透着对生活和美好的热爱与向往。一些些平平常常、朴素无华的文字,常常自然而然,信手拈成了一句句惊艳我的句句段段。凌晨的这次阅读,伴着文字的配图。欲睡还醒时朦胧着却读出了另一种感觉:这分明是一株在寂寂无人处静静的开放着,青葱着,微风来时,便轻轻摇曳的一花或一草……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路漫漫兮有草萋萋——我本以为我的文字还是保持着初心,能还我以本心的。事实上,我早已迷失了自己,迷失在了自己的文字中——当你的文字公之于众,当你盼着你未曾真正成熟的文字能给你带来一丝丝、微少的、羞与人道的名或利。你以为你正是把文字当作一个可以追逐的梦想,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忘了文字最初的模样,你的梦想其实已夭折而不自知。当你幻想着自己的文字引起更多共鸣、渴望吸引更多的目光的时候。你却不明白:你其实走在了南辕北辙的路上。路漫漫啊——草萋萋兮不知路在何方年少的我们一天天长大。惭惭明自:没有几个人愿意真正认真的听我们诉说什么。或许有时候会有些看似无话不谈的朋支,可以相互倾听彼此的心声。只是往往你要对方保密的秘密,很快大家已经都知道了。于是我们把自己的一些经历、一些想法,悄悄记在不愿别人可以轻易打开的笔记本上。我们总是容易忘记快乐,快乐时我们是不会想到写文字的。所以当我们把藏在心中的爱恨情愁或憧憬向往写在纸上;当我们有时候泪水打湿纸张,埋在心底的委屈和悲伤似乎在对另一个自己诉说。心中的痛苦便释放了很多,安静下来——时光留不住少年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又开始把心事只藏在心中,不想被人看穿。——网络的出现兴起。让我们又找到了可以悄悄写,还可以让不该看到的人看,或者看到了也不知道谁是谁的地方。我们肆意泼洒着自己的笔墨——虚幻的空间后躲着一个个真实的你我他。渐渐的、当你不再只想把心事主要写给某一个人,希望有更多的人注意到你、与你交流,做你观众,读你文、看你秀。这时候你的文字已经悄悄地改变了模样。当你习惯地写着因别人而写、自己认为属于自己的文字,其实你的文字已经不再属于自己的本心。你有所选择的书写着自己的文字,却并不太敢流露更多内心真实的世界。是的——每一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能、不愿被他人所知的心事。只是啊:你心中又堆积了很多只能自己知道,你却也不肯告诉自己的嘈杂。不愿意把它们写成文字来面对。不知不觉中,写文字已经似乎没有了最初的感觉,没有了什么必须存在的意思了。你早已经忘了文字最初只为自己书写的意义。你再已不能认真的审视自我,发见自我。于是你写着看似华丽丽实则空洞的段段落落。博取着一句句真心的、客套的、礼貌的赞和赞赏评论。然后品尝着喧嚣后的落寞。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路漫漫啊有草萋萋——你忘了——你忘了自己写文字只为情感宣泄、排遣,自我安慰、疗伤。你忘了你写文字只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平静安宁。如今你再也无法从自己的文字中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满足和救赎。可怜的你啊,卑微的你啊,可笑的你啊!——假如你的文字每天只能带给你这些令人发笑、不够一根烟的收益,和一些僵尸粉和所谓互关,并且伴随着内心的种种失落无措,却无法接近自己的内心和灵魂,那么不写也罢!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既然你喜欢文字,喜欢写自己的文字。那么就这样——愿你的文字遵从自己,不失本心。让你的文字能如这萋萋芳草,装饰美丽你这一生归路漫漫!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十”部的三个汉字:肸、卙、博。这三个汉字中,博字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因此,本课的重点是博字。三个字的详情如下:1、肸。读音有两个:(一)xì。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响,布也。从十从(qì)。”会意字。本义是散布、传播。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系传》作从十,声。《韵会》作从十、。顾云:《韵会》兼用二徐。”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肸响者,双声连语。”许慎《说文》体系下,“从十,从。”是会意字,徐灏《段注笺》:“肸响者,振起布散之义。肉部‘,振也。’……《说文系传》曰:‘十者散于四方也。’”,是“振动”的意思,“十”有四方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肸的本义散布、传播。而“肸响”两字通常连用。晋左思《吴都赋》:“郁郁菲菲,众香发越,芬馥肸响,唵薆咇茀。”本义之外,肸还有“振动”的意思。这其实就是的本义。《汉书·礼乐志》:“罔不肸饰。”颜师古注:“肸,振也。谓皆振整而饰之也。”(二)bì。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只用作地名。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部。《集韵·至韵》:“鄪,邑名。在鲁,亦作肸。”《史记·鲁周公世家》:“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作《肸誓》。”肸的小篆写法如图:(肸的小篆写法)肸的小篆字形与“胖”较为接近,要注意区别,胖字右下是个“牛”,肸的右下是个“十”。2、卙。读音有两个:(一)jí。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卙,卙卙,盛也。从十,从甚。汝南名蚕盛曰卙。”徐锴《说文系传》作“从十,甚声。”显然,许慎认为是会意字,徐锴认为是形声字。不管如何造字,它的本义都是卙卙,茂盛之貌。形声字不用说了。会意字的解释是:十,数之完备。甚:异常安乐。其实,这两个字都可以引申为盛,合在一起会意茂盛。汝南地方叫蚕儿茂盛叫作“卙”。(蚕儿茂盛)徐锴《说文系传》:“《诗》曰:‘宜尔子孙蛰蛰兮。’蛰,众也。此卙义近之也。”这一句话出自《诗经·螽(zhōng)斯》。(二)chì。这个读音出自《广韵》。汇聚。《玉篇·十部》:“卙卙,会聚也。”卙的小篆写法如图:(卙的小篆写法)3、博。读bó。《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博,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在《说文》体系下,博是会意字,“十”的意思是四方中央,无处不在;“尃”的意思是分布。合在一起是广大;精通。但现代文字学家研究,博是形声字。左边的十其实是“盾”的象形,是义符;右边的“尃”,是声部,应当是从盾,尃声。看字形发展:(博字的字形发展)博的左边的“十”(在古文字里,它不一定在左边),不是十字,是盾牌,即“毌”,盾牌的象形。因此,博的本义是搏斗。你看,我们总说博士的博,它的本义其实就是搏斗,实际上,要成为博士,也真的需要有一番搏斗。到后来,左边的盾牌演变为“十”字,这才有了许慎所给的“大、通”之义,这是假借用法。我们还按《说文》体系解说:“博”的本义是“大”。《广雅·释诂一》:“博,大也。”《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徒御无斁。”巨大的战车浩荡,官兵们斗志昂扬。《汉书·叙传下》:“恢我疆宇,外博四荒。”颜师古注:“博,大也。”(战车浩荡)本义之外,博还有很多用法,举常用的用法说说:(1)宽广;广阔。《玉篇·十部》:“博,广也。”《楚辞·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想一想九州这样广阔,难道只有这里才有娇娃?(2)宽度。《周礼·考工记·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参分其股博,去一以为鼓博;参分其鼓博,以其一为之厚。”郑玄注:“博,广也。”制作磬,(股、鼓)弯曲的度数为一矩半,以股的宽度作为一,股的长度就是二,股的长度则为三,把股的宽度分成三等分,去掉一等分就是鼓的宽度;把鼓的宽度分成三等分,用一等分作为磬的厚度。(磬)(3)广泛;普遍。比如:博览群书。《增韵·铎韵》:“博,普也。”《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4)多。比如:地大物博。《荀子·强国》:“小事之至也数,其县日也博,其为积也大。”杨倞注:“博,谓所县系时日多也。”因为小事来得频繁,它牵扯的时间多,它积累起来的成果大。(5)渊博;知道得多。比如:博学多闻;博古通今。《玉篇·十部》:“博,通也。”《左传·昭公元年》:“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晋平公听了子产的话,说:“他是知识渊博的君子啊!”(手绘博士帽)(6)谋求;讨取。比如:博君一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十部》:“博,凡取于人易为力曰博。”《聊斋志异·促织》:“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拚博一笑。”(7)贸易;换取。《古今韵会举要·药韵》:“博,贸易也。”白居易《晓寝》:“鸡鸣一觉睡,不博早朝人。”此外,博还用作姓氏。《通志·氏族略五》有载。博的小篆写法如图:(博的小篆写法)(【说文解字】之377,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只讲“言”部的部首汉字“言”字一个字,在现代201部首检字法中,仍保留有“言”部,部属汉字多与言语有关系,大致又可分为三类:1、各种言语行为,比如说、谈、诘、谏;2、与言语有关的事物,如语、诗、词、谣;3、与言语有关的品德,比如诚、谅、谦、诈,此外,言也可以作为音符构成形声字,比如“唁”。言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所以,言是重点汉字,要加强记忆。标题中问题的答案请见加粗字段落。言。读音有三个:(一)yá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从口,(qiān)声。”在许慎《说文》体系之下,言是形声字,本义是说话。但言字的造字之法,历来说法较多,至少有以下几种:(言字的造字原理)先把言字的字形演变看一下:(言字的字形演变)看了早期字形(甲骨、金文),于是就有也许慎以外的各种说法:其一,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里说:“(言的甲骨文像以口吹箫),《尔雅》云:‘大箫谓之言。’按:此当为言之本义。”依照《尔雅·释乐》,言应当是一种大箫。即(上竹下言),郭先生认为这是“言”的本义,甲骨文里的言,就是这种乐器的象形。其二,李学勤先生编《字源》中李守奎先生认为言是指事字。他认为:“言”应当是在“舌”字上部加一区别符号“一”而成的指事字。“舌”与“言”关系密切,就像“刀”与“刃”的关系密切一样,都采用了加区别符号造指事字的方式。这种说法,较同于郑樵《六书略》:“言,从二,从舌。二,古文上字。自舌上而出者,言也。”参照甲骨文字形,我们认为,这种说法相对合理,因为甲骨文字形,就是舌从口中伸出之形。其三,邹晓丽认为“言”从“”,从“口”,而与辛本同字,指“柴薪”,那么,口上加辛(薪),即口中发出的丛杂的声音。要认可这一种说法,必须先理解辛字的解释:(邹晓丽关于“辛”的解释)“辛”有薪的意思,因为“薪”的确可以当作刑具,比如“负荆请罪”即从此义而来,所以,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负荆请罪)我们暂依《说文》说法继续往下进行——言的本义是说话。《说文》里的“直言曰言,论难曰语”,也就是说:直接说话叫言,议论辩驳叫语。这也是“言”和“语”的区别,“语”字,《说文》的解释就是“论也。”《书·无逸》:“三年不言。”指殷高宗继位之后,沉默不语整整三年(而是深入民间了解国情民情)。又指议论;谈论。《荀子·非相》:“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效法古代圣王,遵循礼义,亲近有学识的人,但是不谈论圣王,不乐意宣传礼义,那也一定不是个真诚的学士。《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赐(子贡名)呀,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此外,“言”还有很多用法,举其常用的说说:(1)记载。《左传·隐公元年》:“段不弟,故不言弟。”公叔段所作所为不像兄弟,所以不以“弟”来记载他(而说《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2)问。《广雅·释诂二》:“言,问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王引之《经义述闻》:“言王,问王也。”问(济北)王“竖这个(才人)女子有什么才能?”(3)告知;告诉。《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郦生瞪圆了眼睛,手持宝剑,斥责使者说:“快点!再去告诉沛公一声,我是高阳酒徒,并不是一个儒生。”(高阳酒徒郦食其)(4)陈述;叙述。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5)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诗经》说:“既喝醉了酒,又饱享了恩惠。”意思是饱享了仁义。(6)意料;料想。唐司会曙《哭麹山人》:“何言芳草日,自作九泉人!”(7)话,言语,口语。《广韵·元韵》:“言,言语也。”白居易《琵琶行》:“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也特指怨言,谤言。《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楚卻宛之难,国言未已。”楚国卻宛的祸难,国同的怨言没有停止。(《琵琶行》诗意)(8)言论;见解;意见。《诗·小雅·雨无正》:“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老天这样怎么行?忠言逆耳王不听。又比如诸葛亮《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9)言辞;辞令;辞章。《诗·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郑玄笺:“兆卦之繇无凶咎之辞。”就是:你快点回去占个卦,卦相没有凶兆神明保佑。(10)政令;号令。《诗·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郑玄笺:“玉之缺尚可磨鑢(lǜ,打磨),而平人君政教一失,谁能反覆之。”白玉上面有了污点,尚可琢磨,政令有了毛病,再也无法挽回。(11)誓言;盟辞;约言。《左传·哀公十四年》:“司马曰:‘君与之言。’”司马了仲说:“君王和他盟誓。”(12)建议;主意;计策。《诗·大雅·板》:“我言维服,勿以为笑。”我提出建议是为了治国,切莫当作笑话讲。(13)学说;主张。《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朱、墨翟的学说充斥天下,世上的言论不归属于杨朱一派便归属于墨翟一派。(墨翟像)(14)语言或文章中的字。《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道:“大概就是‘恕’吧。”也指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15)著作。贾谊《过秦论》:“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秦代焚书)(16)臣对君的呈文。《释名·释书契》:“下言于上曰表。”《搜神记》:“王莽居摄,刘京上言。”上表。(17)古乐器名。大箫。即开篇所说郭沫若对言的解释。《尔雅·释乐》:“大箫谓言。”郭璞注:“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陆德明释文:“言。本或作(上竹下言)”(18)我。《尔雅·释诂上》:“言,我也。”《诗·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毛传》:“言,我也。”漆成红色的弓,我接受赏赐珍藏在家中。(19)连词,表示顺接关系。相当于“乃”、“便”、“就”。《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凡是我们一起结盟的人,既已盟誓之后,就回复到过去那样友好。后来,“言归于好”发展成为成语,要注意成语中言的意义。(20)助词。用法有二:其一,用于句首,无义。《诗·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这里指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言字无义。就是主气助词;其二,用于句中,无义。《诗·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驾起车子出外游,以此解我心中忧,言字无义。(21)春秋时期的地名。约在今河南许昌与淇县之间,具体位置不详,因为《诗·泉水》所记:“出宿于干,饮饯于言。”没有具体位置。此外,言还是姓氏,《通志·氏族略五》有载:言氏,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望出汝南。《琅琊榜》中有言氏一族。(《琅琊榜》里的言阙)再有,言还能“讯”(俘虏)、“愆”(过失),各取所通字字义,不再详细举例。(二)yàn。这个读音出自《集韵》。用法有二:(1)诉讼。《集韵·愿韵》:“言,讼也。”《后汉书·循吏传·许荆》:“(荆)尝行到耒阳县,人有蒋均者,兄弟争财,互相言讼。”(2)通“唁”。慰问。《庄子·养生主》:“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蘄(qí)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三)yín。读音出自《集韵》,用于专用词“言言”,指和敬貌。《礼记·玉藻》:“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郑玄注:“言言,和敬貌。”言的小篆写法如图:(言的小篆写法)(【说文解字】之380,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损这个字,在道德经中出现了8次。水几于道42章2交次; 48章3次;77章3次我们先看一下损字的主要意思:损。1(形声。从手,员声。本义:减少);2同本义,与“益”相对损,减也。——《说文》损偏去也。——《墨子经》损益,盛衰之始也。——《易·杂卦》目前我读过的解读《道德经》把所有的损统一解释为减少。我个人认为,42章,77章的损,解释为减少是对的。而第48章中的损,解读为减少,尤其是多数人解读为这个减少要么是减知识,要么是减欲望,要么是减文饰,几乎多数人就这么一路沿袭过来。如果这样解是对的,那么一个一字不识的农民,除了基本生活就没欲望,纯朴又纯朴的过活,是不是就达到了无为的境界呢?显然不是。益往上看,损往下看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为学是加法,为道是减法,但怎么个“减法儿”,目前没见到哪本书把这个说明白。我的这个系列说的是解《道德经》十大难解字,如果非要说第一难解的字,就是这个字。 那么究竟什么是为学之益,什么是为道之损呢?根据我个人的生活阅历,我自认为我个人干的最明白事有两件,一件是学习初中的平面几何,一件就是研究《道德经》,刚好这两件今天写这文章时有机会联系起来。为学和为道,是两种思维过程。初中几何有三个公里,30个左右的定理,50个左右的推论。 确切的数我不记得了。 公里最少,定理很多,推论也很多(因为推论可以无穷多)。为学:从公理,到定理,到推论的过程,就是为学的过程,知识越来越多。为道:反过来,从推论,到定理,到公理,再到那个隐含在公理中的“道”,就是损的过程。这么说是有点绕。换个说法。1对夫妻,生了三个孩子,三个孩子又分别和配偶生了3个孩子,一共是多少数?1,3,9 这就是益的过程。这9个孩子的父母有3个是兄弟,这几个孩子有共同的祖辈,就是这1对老夫妻。9,3,1这就是损的过程。 悟道时,损不是减少了。是合并了。(这句话我想说100遍)当然了,这只是我为了说这个道理而打的比方。大家慢慢去体会吧。再者,对于48章的断句。我和主流的断法也不一样: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则不足以取天下。我正在申请百家号原创作者。如果觉得我说的有道理,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正德子我们相继研究了,易经与“道”字、“德”字、“人”字、“弓”字、“一”字以及它们相关的一些字的关系,还有“说”与“曰”“言”之间的区别,这些字其实都跟巽卦有着直接的联系,研究起来是非常有趣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汉字中发现易经的不同寻常的方法论,还有易经的象形与至简原则。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跟巽卦相关的汉字,但有脱离巽倾向的汉字,这个字就是“真”字。“真”字虽然跟“贞”字有联系,有人说“真”字就是从“贞”字变化而来,其实非也,他们之间虽然有着天然的联系,都有“正”字的音,“正”字的意。正字属巽卦,“贞”字有正固的意思,上面的卜字是展示的意思,是挂起来的意思,下面不管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意思都是一样的,贝字的冂体是属艮象,因为和震仰盂是相反的,人字是天地,也即阴阳,所以贝本是震象,又因上面有卜这样就变成巽象。巽也有贞固的意思,所以汉字没有一个是乱来的,都是其来有自。而“真”字是特别有意思的,每个朝代的“真”字上面都是匕字,这个匕字是兑象,中间是目字,这个目字是离象,合起来上面这部分是坤象,目字下面的那个半围形是艮形,下而的“八”字我要特别讲一下,这个字跟“人”跟“入”字都不一样,左边的一撇属阳,天象,也是乾,右边的一捺是巽卦的下边那个阴,像个脚一样有支撑的作用,底下的两个结构合起来就是巽卦。什么叫“真”就是上面是坤象下面是巽象叫真字,什么意思呢?就是入世则像坤,随和宽容;出世则像巽,平静隐忍。合起来就是真字,真字是医治万病的良药,特别是去火,南方人喜欢用薏米莲子煲汤,用的就是此意象。古时名医开的药方,很多是根据此理论依据,不过现在的所谓的名医肯定不懂这个道理了,他们背药方就可以了。所以真人不是单指那些隐者才是真人,入世的也有真人。我的老师张伯端(紫阳)先生对出世入世的真人总结八个字: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另外,我也想讲讲这个“目”字,“贞”字和“真”字中间都有一个目字,这个目字也有意思,这个目字就是竖起来的“四”字就是道德的“德”字中间的那个“四”字,这个四字是巽象,把它竖起来就变成目字,就变成了离象,离就是眼,是肝外开的窍,肝属木,所以目音为木。本来离指的就是两个眼睛,但目是竖起来的木,尚存木音,所以这个“目”字特指离卦的下面那个阳爻,而不是指上面两个爻,这是不同的,这点易学家大多不懂。所以中国的汉字严谨的不得了,目和眼是不一样的,眼特指两眼中间那个小窝窝,因为从目从艮,也就是执一携二。本文讲得可能比较难懂,但如果你是研究易学的人,或者你本来就是易学家,则可以对你一定有启发作用。可知研易不可无象,无象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理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