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与不考研,到底有什么差异呢?海之路

考研与不考研,到底有什么差异呢?

小编专注高考、大学及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最近几年,考研与读研,不但对于在校大学生是热点话题,是毕业之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且,即便对于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上班族而言,都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前者而言,本科毕业,是否顺势接下来读研,自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对于后者,则是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要不要辞职考研,回炉再造的问题。因为以本科毕业后开始工作,很多人发现,在工作中并不很顺溜,学历和知识、能力似乎都不够,还有进一步读研深造的必要。实际上,这几年,不但在校大学生参与考研的越来越多,而且,不少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又回炉再造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这正是考研大军迅速膨胀,人数不断创新高的主要原因。参加2019年考研的人数已经创纪录地达到了290万人,不出意外的话,2020年考研大军人数会超过300万。那么,考研与不考研,到底有哪些差异呢?在当前的形势下,从总体来看,它们之间确实会有不少差异。考研,备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很难得的磨砺经历。考研不像高考,往往需要自己独立完成,无论是信息搜集,资料使用,以及最重要的备考,都往往是个人比较独立地完成。考研备考的过程,就能看出个体之间的很大差异,这不但涉及对考研及读研本身的认知,也包含学习习惯的检验,学习能力的检验,特别是对于自律的检验。有些考研学子能比较迅速地搞清楚,考研需要做些什么,如何才能一步步做好,并真正地一步步去执行自己的计划,比较高效地完成自己的计划,一点点地积累实力,直到最后。这样的考生,无疑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良多。有些考研学子,刚开始备考,可能动力不太足,认知不太清晰,备考做得不太好,但能逐步地调整自己,逐渐走上正轨,逐渐提高效率。这样的考生,在这个过程中,会获得多方面的进步,使得自己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获得有效提升。这样的过程,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很有价值的。所以,对于真正的考研学子而言,考研是一个很好的磨砺过程,难得的一次磨砺自己的机会。但如果不考研,就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机会。考研的经历,其实是一份宝贵的经历,当然,也可以获得成功的希望,只要你愿意付出,愿意努力,愿意坚持。“梅花香自苦寒来”,能经历考研的磨砺,并且获得成功,是人生一次有价值的体验,一次克服心魔、战胜自我的经历,而读研,则是可以获得质变的很有价值的提升。愿所有考研学子,都能坚定自己的考研梦,能坚持自己的考研路,你的努力和坚持,终将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蛇舌

读研到底值不值得:一个辞职考研并进入北大的学长的肺腑之言!

我就是一名在校研究生,读研后转了硕博连读,正好借此机会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我在本科时代,是没打算读研的,毕业就自然开始工作。那几年本科生找工作总体不算难,又因为我读的是一所211财经院校的金融专业,在行业内认可度很不错,所以找工作不难,进的是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待遇也还可以。刚开始,我觉得就这样开始在工作中逐步积累,也是很不错的路径。但工作不久,就感受到了压力,因为发现里面有不少同事是研究生毕业,而且毕业的学校也都不错。虽然他们大几岁,但工作上手比较快,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不但待遇明显高一些,而且明显更受重视一些。不到一年,我就明显发现,如果在这类单位持续待下去,我这个本科学历是不够的,前景不明朗,基本没有升职希望,最多就是时间长了转岗。而里面的研究生同事,特别是那少数几个来自985名校的研究生,不但做事思路清晰,视野开阔,工作能力较强,而且隐隐有了升职的希望,被当作后备干部在培养。最终,我很快选择了辞职考研。考研路上,经历过第一次的失利,也经历了第二次的成功,最终进入燕园读研,依然是学金融。在读研期间,对于读研的重要性越发认识深刻起来。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价值,不仅仅是眼界的拓展,是专业知识的深化,更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平台的提升。一句话,读研,就是再上一次大学,只是这是更高一层级的“上大学”,是再一次的深造和提高。虽然因为各种因素的考量,我在读研期间转了博,不过原来班上大部分同学依然只是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就参加了工作,他们的工作都很不错,每个人都可以拿到若干offer,对于工作单位具有较大的自由选择权,即便是那些要求很高的单位,在学历和背景上,都是足够的。可以预期的是,这些读研毕业的同学,只要他们自己能认真工作、努力上进,致力于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和能力的话,他们在自己的单位,大概率都可以干得不错,都有机会得到重视,最终做出一番成绩。说这话的底气,就是他们接受的教育,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说了这些,您觉得研究生值不值得上呢?相信您会有自己的判断。实际上,无论从形而上的角度,要提升个人素养、眼界和水准,还是从形而下的角度看,要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能力,读研都是很有价值的经历,它是本科之上的“再升级”,是读完大学之后对自己的的进一步塑造,这个影响是深远的,可以持续到个人的一生。所以,对于那些有读研想法的学弟学妹,如果他们征求我的意见,我通常都会说出肺腑之言,讲出自己的经历和体会,鼓励他们有机会就尽量选择读研,能保研则保研,不能保研,则完全可以考研;如有可能,尽可能进入985、211读研,即便不能进入985、211,进入不错的一二本院校读研,也是很有价值的;最终,读研的经历和在此期间的收获,终将使自己终生受益。我是博雅燕园,欢迎关注、点赞,谢谢。

德溢乎名

盘点2018年考研之四:哪些学校考研较容易,哪些学校考研难度大?

小编专注考研的研究,分享过来人的考研经验和知识欢迎关注:考研大家考研,历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最近几年难度在增加。2018年的考研全国平均录取率,根据小编的估算,全日制研究生大约只有25%。相比高考上大学的录取率而言,这当然是一个很低的录取比例了。考研难度较大,这个已经是比较公认的了,无论是考生的感觉,还是数据说话,都已经可以证实。同时,考研虽然较难,但也是有层次差别的,不同的学校,难度差异很大。大家也都知道,考研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报考好学校的学子往往扎堆,很多考研学子都往往会报考比自己的本科学校更好的学校。在研究生阶段,希望进入更好的学校学习,这是进步的需要,也是人之常情。所以,985、211这些学校的报录比往往很高。考研不同的学校,难度不同,具有比较明显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普通院校,难度级别,最低。普通院校往往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生源通常不是很充足,非常适合普通本科出身、同等学历及同等学力的学子报考,通常考研的难度相对较小,很多学校的很多专业往往只需要通过国家线,就能考研成功。少数学科实力较强的学校,特别是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也有一定难度,比如东北财经大学的财政学,西南政法大学的政法类专业,考研难度也相对较大,毕竟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有较大影响力。第二层次,211学校及普通985,难度级别,较高。211及普通985都是重点大学,往往直属于教育部及其他中央部委(比如工信部等),往往学校的实力和学科实力都比较强,这个层次的学校往往成为很多普通本科出身的学子及本身也是211或普通985学校的学子的重点追逐对象。所以,这个层次的学校是每年报考扎堆的地方。尽管不同学校,不同学科,考研的难度往往会有较大差异,但总体而言,这个层次的考研难度是较大的,也是研究生招生和报考的主力。因为普通院校研究生招生名额往往不多,而211及普通985学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很大。比如川山吉(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及郑州大学这样的巨无霸大学,往往每年的研究生招生都接近万人,而报考的学子也是数量巨大。四川大学第三层次,国内top10的顶尖名校,难度级别,最高。国内top10的高校,有哪些,往往会有争议,但基本得到公认的是北大、清华、华东五校(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京大学、中科大)、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及哈工大。这些学校无论是整体实力还是学科实力,往往都非常强大,有些学科甚至居于世界前列,比如清华的工科,在全球都具有影响力。所以,这些学校考研难度都往往极大,特别是北大清华,中国高校金字塔的塔尖的双子星,考上就是考研登顶的象征。而报考他们的研究生的学子,往往都是对自身学习能力很有信心、本科出身也往往很好的学子。报考他们的学子往往是整个考研学子群体中最优秀的群体。但因为竞争很大,很多学子都会名落孙山。不过,这些名落孙山的学子,多数会成为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学校眼中的“香饽饽”,在考研调剂中往往很抢手。中山大学当然,任何层次的学校都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即便是普通学校,也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往往考研也有一定难度;即便是名校,也有学科实力相对较弱的领域,考验难度也会相对不是很大。但从整体上而言,学校层次还是基本可以决定考研的大致难度的。以上是小编对考研学校的难度划分,你怎么看呢?

洋洋洒洒

考研:真正的机会只有一次吗?你觉得呢?其实真实的情况是这样!

小编专注高考、大学及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考研,真正的机会只有一次吗?你觉得呢?其实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关于考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也有不少说法。有人说,考研真正的机会只有一次,这是关于考研的众多说法之一,确实有它的道理,也有它的局限性。说有道理,是因为,这其实也是部分考研人的经验总结。如果说考研真正的机会只有一次,那往往指的是第一次,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已经毕业但想“回炉再造”,而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头考研的学子,都是可以适用的。对于应届生而言,这次真正的机会就是毕业之前的考研。大四的时候,还是在校生,相对于毕业后,有较多的时间复习备考,也有相对更好的学习环境,需要考虑的事情相对较少;更重要的是,因为一直在校学习,大四的时候,学习能力处于个人的巅峰状态,考研备考的效率往往较高。所以,这个第一次考研,往往更容易成功。对于那些毕业之前没有考研,而是直接参加了工作,但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又想“回炉再造”的学子而言,第一次考研往往更可能是唯一的机会。因为这时候年龄相对较大了,考虑的事情会比较多,考研往往需要辞职,付出的代价往往较大,因而往往机会只有一次。事实上,不少这样的考生都是全力以赴考研一次,成则读研,败则继续工作。第一次考研,往往新鲜感强,士气旺盛,备考往往很用心,能很好地集中精力,“一鼓作气”的效应比较明显,所以成功率往往较高,而如果考研第二次乃至第三次,不少人往往陷入“二鼓而衰”,乃至“三鼓而竭”的状态。从这个角度看,说“考研真正的机会只有一次”,也是很有道理的。不过,这个问题也需要辩证地看。说“考研真正的机会只有一次”,也有它的局限性。尤其现在考研大军人数不断膨胀,考研的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在第一次考研中折戟,而加入了考研二战甚至三战的行列,而在二战时才考研成功。甚至三战时才成功的人,也不乏其人。我本人其实就是考研二战才成功的。相对于第一次考研,二战固然压力较大,付出的机会成本明显更高,但也有一些优势。正因为有过一次失利,就会有机会可以总结失利的经验及教训,对于考研的经验也比较丰富,复习备考更有针对性,所以,考研二战乃至三战,成功率也并不低。总之,考研这个事儿,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样,不同的人,具体的情况也会有差异。最佳的方式,当然还是能“一鼓作气”就成功,是最好的,这可以减少很多成本,包括时间方面的、经济方面的,等等。这就需要在打算考研时,就在信息收集方面做好工作,在目标学校及专业等方面的选择中做好抉择,在复习备考方面全力以赴,下足功夫,这样,才可能会拥有最大的成功概率。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你第一次考研成功了吗?

其一能鸣

盘点2018年考研之二:考研到底难不难?有多难?

尽管2018年的考研还没有完全尘埃落定,但我们对它记性盘点依然很有必要。这是小编盘点2018年考研系列文章的第二篇。欢迎关注:考研大家。考研难不难?作为一个考研成功的人,如果我非要说不难,估计会遭到报考了2018年研究生考试的238万考生中的80%以上的人的反对乃至唾骂,因为人们总有一种“对已知低估,而对未知高估”的心理,这种心理会导致考上研的人觉得不难,而没有考上研的人以及还在“能不能考上处于未知中”的人则往往觉得很难很难。所以不能根据是否考研成功来评判。那么,到底考研难不难?难。为什么难?考研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高而录取率低决定。一、考研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高研究生考试是我国级别最高的全国统一的选拔性考试,有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复试则是各个招生单位自己组织。考研的特点是考生需要自行备考并收集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虽然也有考研辅导机构,但那些机构良莠不齐,且仅仅只是辅助性质的,能起的作用其实有限,真正的复习备考其实主要靠自己。事实上,多数考生并没有参加辅导机构的培训班,完全依靠自学。这不但要求备考的考生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而且要求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考研需要搜集各种信息,包括报考学校、专业的信息,考试科目及备考资料的信息,以及考试本身的各种信息,比如报名方面、现场确认、参加初试和复试或调剂注意事项等信息;因此,这又要求考试具备较强的信息搜集的能力。如果进入了复试,因为要进行笔试、中文面试及英语面试,除了需要较强专业能力,还需要较好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汉语和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总结起来,一句话,考研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你说考研难不难?难。因为要求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证明考研难。除此之外,录取率数据也可以证明。二、考研录取率低按照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公报来看,2017年研究生教育招收了80.5万人。不过这80.5万人包括博士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粗略估算,博士生大约有8万人,非全日制研究生大约有10万人,则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大约62万人。这62万人里面又包括推免生,而有些学校推免生比例很高,比如北大清华等名校推免生比例接近计划招生的50%,普通211院校也不下于20%,因此粗略估计大约有10到12万推免生。最终,2017年招收的全日制研究生大约有50万人,而当年报考人数是201万人,当然这个201万里面包括大约20万报考非全日制的考生,所以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考生大约180万人。180万考生报考全日制研究生,通过考研录取的为50万,考研录取率为大约28%。这个数据虽然只是我的估算,但应大致接近现实。28%什么概念?100个报考者只有28个人能通过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成功被录取!这还仅仅是2017年的数据,2018年报考人数由201万大增到238万,而招生规模不可能同步扩大,也就是说,今年的考研录取率要低于28%。所以这个低录取率决定了考研的真正难度。有人说,高考比考研要难,从录取率来看,是高考难还是考研难?很明显,考研更难。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你怎么看呢?

马与人

考研专业课是否存在“压分”现象?如何判断是否故意“压分”?

小编专注高考、大学及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考研专业课是否存在“压分”现象?如何判断是否故意“压分”?1、名校“压分”往往属于常规动作,比较常见。名校选拔研究生,标准较高,特别是对于考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要求高。而考研这种应试型的选拔,只能在专业课方面下功夫,因而,名校专业课出题难度一般都比较大。不但出题难,而且阅卷严。因为名校阅卷,比较看重考生是否具备相应的学科思维,要获得高分,考生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而不是死学、死背。所以,这样的“压分”是很常见的,是为了选拔出更加优秀的人才进行读研深造。无可厚非。2、普通大学一般不存在“压分”情况。一方面,普通大学对考生要求没那么高,“压分”意义不大,另一方面,普通大学生源即便不错,也不会很火爆,竞争没那么大,如果“压分”,将导致第一志愿上线的人会很少,不得不进行大幅度的调剂,得不偿失。3、关于华东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是否故意“压分”的问题。小编的看法很简单,是否存在故意,只要两条就基本可以确定(当然这仅仅是逻辑推理,不能代替实际的调查):第一、是否真像之前网上考生爆料的那样,大面积考生初试分数过不了国家线,而且是由于专业课明显低分造成;第二、他们相关专业有没有出现较多的调剂名额。以华东师大这种985名校和首都师大这种实力不错且地域很好的学校,生源自然不是问题,如果出现较多的调剂名额,这就很反常了。事出反常必有妖。当然,如果情况和往年相似,并没出现异常情况,则故意“压分”之说并不可靠。你对考研“压分”问题怎么看?

铃仙

为什么有些人考研似乎很容易考上,而有些人考研多次很难成功?

考研现在已经成了大热门,无论是主动希望自己读研学习提高,还是被动地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乃至看到周围人都在考研,自己也应该考研的随波逐流的人,反正考研的人是越来越多。而且,现在考研第一次失利,二战乃至三战的也大有人在。很多人就在感叹,为什么有些人似乎很容易考上,一次就可以考上,而更多的人,往往多次也很难成功呢?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主要是以下几点。一、考研难度确实较大。以2008年为例,根据小编的初略测算,2008年的考研全国平均录取率只有大约25%,在这样的一个考研录取率之下,大部分人都只会名落孙山。毕竟,作为全国统一考试的最高级别的选拔性考试,考研确实是有较大竞争的,这个选拔性就注定了考研不可能人人都上,只会少部分最适合的人考研成功,并接受研究生教育。二、目标选择问题。合理的目标选择是考研容易成功的关键之一,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目标。如果目标情况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差太大,则应适当调整。小编知道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有一个考研学子,大学是专科毕业,后面自己自考升本,拿到了本科学历后考研,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也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问题是,这位学子非要跨专业考top5的大学,而且跨的专业是该校非常强势也非常热门的金融专业。身边有人劝他合理选择目标,但被他屏蔽,最终考了三四次也没有成功,而且因为金融专业特别热门,好一点的学校都没有调剂名额,调剂都调剂不到好的学校,何况,他这种自考学历在调剂中也受到某种歧视,最终调剂都没有成功。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合理选择目标,过于执着于过高目标,而很难成功的例子。而考研容易成功的,一次就考上的学子,通常都是合理选择目标的结果。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是很有道理的。三、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问题。这个问题是考研能够考上的关键之一,本质上说,也就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几年前,小编在考研那会,遇到一个也在备考的学子,发现他的学习是在“读老爷书”,什么意思呢,就是拿一本书在那里看来看去,既不动手做笔记,也不做题,而且每科都这样。当时小编就纳闷了,还有这样学习的?交流后才知道,原来他读书就是这样一个习惯,方法也就是不断看书。小编当时忍不住说,你这样学习,这个效率肯定很低。后来这个考研人考得很不好,最终名落孙山并不意外。通常来说,在考研这个阶段,都是已经学习十几年了,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基本已经定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真正好的方法,即便是不同的人,往往还是大同小异的。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往往事半功倍。当然,这些也是可以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考研能成功,且容易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很重要。而那些看起来考研很容易成功的人,往往也是习惯好、方法好,效率高。那么,你准备考研吗?你的目标合理吗?学习习惯和方法良好吗?

煎蛋饼

盘点2018年考研之五:哪些学科考研较难?哪些学科考研相对容易?

小编专注考研的研究,分享过来人的考研经验和知识欢迎关注:考研大家小编之前写过四篇文章,盘点2018年的考研情况,实际上也是立足于对考研情况的一个整体盘点,给广大考研学子提供参考。今天是盘点2018年考研之五:哪些学科考研较难,哪些学科考研相对容易?我们知道,考研有13大学科门类,分别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但考研国家线则有16个学科门类,多出来三个类别:体育学、工学照顾、中医类照顾。如下图。最后两个照顾类专业好理解,但为何体育学并没有算成第14个学科门类呢?这是因为我国目前的体育学发展还不够,不能为构建体系而构建体系,所以把体育学归入了教育学里面的。那么,这13个学科门类,哪些学科考研较难,哪些学科考研相对容易呢?从2018年的考研国家线及各个学科的考研热度情况,可以基本判断学科的考研难度情况。中央财经大学最热门的三甲为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最近几年这三个学科考研很热门,有大量的跨考生的存在,所以很多学校考研报录比很高,有些甚至达到10:1甚至20:1。特别是经济类考研,作为当前最热门的学科,著名的财经大学,比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及经济类强校北大、复旦、人大、南开、厦大等,考研报录比都很高。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是当仁不让的考研难度较大的学科。考研相对比较冷门的是理学、工学、农学等。这几个学科,都不好学,而且就业情况总体而言,并不太好,虽然里面的好专业比如车辆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的就业前景也非常好,但总体就业不是非常理想,所以最近几年都有很多理学、工学、农学的学子考研时放弃了本专业,而是跨考热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所以,理学、工学、农学等学科考研难度也相对比较容易。当然,考研的难易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全社会考研现象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任何学科的考研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都需要付出很多。而且,小编这里说的,也仅仅是整个学科的相对情况。实际的考研难易情况,还是得结合学科、专业、学校等综合因素考量。你今年考研了吗?你准备考研吗?你怎么看呢?欢迎发表你的高见。

青宁生程

我们是否值得用两年甚至三年去考研?

有个认识的学弟,今年参加了考研,是二战,但感觉自己考得不太好。今天突然问我:你说,我们值得用两年甚至三年的时间去考研吗?我明白他的意思。他去年第一次考研,本来信心满满,报考的也是国内TOP5的学校,然而考试失利,与复试线相差三四十分。今年似乎考得也不理想,他现在不由得对考研这个选择的本身产生了怀疑。他的问话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考研本身只是一个通往接受更高一层教育的台阶,只是一个入场券,真正的价值在于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育和得到的训练,以及因此拥有的平台。用两年甚至三年的时间去拿这个入场券,无异于是想进大观园,却把一半的时间耗在了找到入门的钥匙上了。他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平常,很多考研人或多或少都想过,特别是初战失利而卷土重来的二战考研人;但他在这个今年考研成绩即将公布的前夕提出来,则别有意味。学弟是211学校的本科,金融专业。金融这个行业,讲究所谓的高大上,待遇在行业的横向比较上,算是靠前的,进的银行、券商、基金等机构也是光鲜亮丽,自然对招聘也就要求很高,越是大的金融机构,越是要求光鲜的学历。通常大金融机构的招聘,硕士是门槛,硕士是主力,往往也不乏博士。不但看学历,还看出身,往往名校的研究生才吃香,甚至还会“倒查学历”,看本科的学历,也就是所谓的第一学历。学弟喜欢金融这个专业,也有志于从事这个行业。因此,他在大四时选择考研而不是就业,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的。按他的计划,名校毕业,就留在国内金融业最发达机会最多的魔都,然后在金融行业里面大显身手,打下属于自己的江山。只是很意外地,考研的进展并不顺利,初考时本来感觉准备不错的,但考试结果很不理想。既然没能考上,那就只能义无反顾地二战。再考前,感觉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但考下来依然感觉不太好,还有十天左右今年的考研成绩就要下来了,他有一种站上被告席上接受审判的彷徨和无助感。今天,他看似冷不丁地问我这么一句,其实这句简单的话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信息。我作为考研过来人,甚至可以说,曾经有过和他的现在具有某种相似之处的经历,能理解其中含有的丰富信息,也能体会如果二战失利,他将处于怎样的进退维谷的窘境。这样的窘境,每年都有很多人上演,考研的历史也总是不断地轮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同的只是人,而埋头书山、沉迷题海中准备考研,并在或期盼、或彷徨、或希冀、或忐忑中等待考试结果的场景则是年年相似,岁岁相同。最终的结果也往往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心想事成者,通常会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和心愿达成的兴奋中;而失意者,则会回头看,反思这一切到底是否值得。考研是否值得,特别是花两年甚至三年是否值得,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标准,也有自己的答案,但对于当事人来说,更多地,或许是决定于考研的结果。学弟的问题,我虽然一时之间难以给出好的答案,但我知道,如果他考得很好,他应该不会这么设问。事实上,他这么问,也并不全是一个感觉自己失意的人的自我拷问,更多地在意于,如果他还打算三战,那么,那是否值得?今年考研的报考人数是238万,其中有107万是往届生,这107万里面绝大部分是二战考研人。毫无疑问,二战仍然会失利的考研人将是一个不小的规模,这些人也都面临这个学弟类似的心境和可能的窘境。进还是退?咬牙坚持还是断然放弃?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我也相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并不认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会是永恒的人类行为法则。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情况,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考虑,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和选择。那么,关于花两年或者三年去考研是否值得的问题,或者说这样一个命题,你怎么看呢?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怎么选择?

夺国宝

考研:你根本想不到,会有这么多人已经放弃,你成功的机会很大!

小编专注高考、大学及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考研:你根本想不到,会有这么多人已经放弃,你成功的机会很大!考研的大剧,年复一年地上演,一茬茬的人,年年换,但有些事情,每年都一样。小杨是一名大四学生,正在紧张地备考2019年的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每天,她都按时出现在自习室里,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已经好几个月了。最近,总是埋头于复习的她突然发现,以往满满当当的自习室,现在每天都有了不少空位,甚至和她一起备考的同班同学也有好几个不再出现在自习室里了。开始她以为是这些人有事没来,但看着教室里每天都空着的那些位置,甚至空着的位置还有增加,她逐渐明白了,那些位置的曾经的主人,已经放弃了考研。离2019年考研初试,到现在只有短短的一二十天了。对于像小杨这样一心一意考研的学子来说,现在就是最后发力冲刺一把的时候了。然而,有很多的人,实际已经放弃了考研。小杨是从今年三月份开始备考的,到现在已经历了七八个月的备考历程。她那几个放弃考研的同学,也是差不多三四月开始备考。与小杨把考研当做现阶段的唯一大事,尽量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备考上不同,她那几个同学并没有把考研当做最重要的事情,实际上用在备考的时间并不很多,有些人甚至到现在都没能全面地复习完一遍。无论如何,时光不等人。到现在这个时候,小杨对于自己考研充满了希望,虽然总感觉越复习越感觉不够,但内心里,她知道自己是有机会成功的。而很多人,就像小杨的同学那样,已经放弃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自己并没有成功的希望。小杨之前完全没想到,还没到考试,就有这么多人已经放弃了。埋头复习的她,根本想不到,实际上这样的故事都年都在上演。每年都有很多人,虽然加入了考研的行列,但是并没有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去备考复习,很多人就像小杨那些同学那样,知道自己复习得不好,已经提前放弃了。虽然他们多数人会出现在考场上,但已经无足轻重了。每年的考研初试,几乎每个考场都会有一些缺考的空位,这是报名了根本就没进考场的人。根据初步统计,这样的完全缺考的人可达总数的10%以上。而在考了一两门之后,就会有不少人考不下去了,不再出现在后面的考试中。往往到最后一门考试的时候,很多考场只剩下一半左右的人。据统计,完全缺考和缺考其中一门或几门的考生,每年可达总数的30%左右!虽然这几年考研的报考人数每年都200多万,但实际上很多人临考前,就已提前放弃,对于像小杨这样的能坚持的考生而言,他们根本不构成竞争关系。那么多潜在对手的自动放弃,对于小杨这样的考生而言,成功的机会是很大的。你根本想不到,会有这么多考研人已经放弃,一直坚持的你,成功的机会很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