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真牛!这名研究生发表16篇SCI论文,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如也

真牛!这名研究生发表16篇SCI论文,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经历了考研季,有很多考研同学经过一年的辛苦努力、奋斗都被心仪的大学录取了。回顾起来这一路的考研历程,大家可能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可能都觉得考研比较难。可是比考研更难的是读研,读研不仅要完成日常的学业,部分高校部分专业对研究生还有相关的科研论文要求。经常会有相关新闻报道说,某些研究生因为论文的相关事宜未能顺利毕业,甚至被迫退学的情况。此可见,和考研比较起来,读研究生也是比较难的。不过比读研更难的,便是读博了。在读博圈儿里有这么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很多在读博士生都会出现延期毕业的情况。有的甚至延期毕业三年,四年甚至更多,很多在读博士生都是卡在论文相关的方面。不过,这些都是对于普通学生来说的,在校园里总是有这么一群特殊的人物,他们智力超群,学有余力,在搞好日常学业的同时,科研方面也非常出彩。这不,在西安交通大学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学霸。在读研究生期间,他竟然发表了16篇高水平Sci论文,并且很多都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这个成绩甚至超出了很多博士生的要求,以至于这位同学被该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真是太牛了,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他是谁?一起走进他的故事吧。孙光宇,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发表了16篇SCI论文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第一篇论文的发表经历始于模仿,成于创新。以第一次发表论文的经历为例,孙光宇分享了做科研的一般的流程。他第一次科研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确定的,对于这个方向他所在的课题组已经发了不少论文,他要做的是通过编程将其复现出来。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他找到了跟该课题紧密相关的十几篇论文。精读论文后,通过模仿前人的做法,他尽可能做到对之前研究的复现。“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对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很难一开始就能够创造一个全新的体系、全新的技术,但通过一些模仿和复现性工作就会发现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就可能会有新的成果,并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出来。”科研方向和科研方法非常重要无人迹处,最有奇观。谈及自己科研方法时,孙光宇表示,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做研究,就会发现自己能想到的点子别人在好久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其实科研就像是在挖金子,如果在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研究,便会比较容易发现金子。同时,科研方法也很重要。要能够分辨清楚哪些是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哪些是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不太重要的细枝末节。当然,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因为科研工作者都很努力,相比之下研究方向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曾被拒稿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在这三年的科研经历中,最令孙光宇难忘的便是第一次投出的论文因不够成熟而被拒的经历。在沮丧了一小段时间后,他认真地分析总结了论文被拒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因此,这第一次论文投稿被拒的经历也成了唯一一次。“科研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偶尔也会因为暂时的瓶颈而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出了研究成果之后的喜悦,一作论文发表后的激动,以及对能在更高一级期刊(如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期待。”建议: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对于大学要如何度过,孙光宇认为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没有必要太早确定以后工作的方向,因为在大一大二时期很难有这种判断能力。但是方向一旦确定好了以后,就应该一直往前走。“希望钱院的学弟学妹们找到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领域,并坚持走下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少一点从众,多一点思考。”情怀: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心系家国,饮水思源。受钱学森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的影响,孙光宇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我认为我们青年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面向’,这要求我们青年要有大局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进步大潮,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最后期望孙光宇未来在科研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1信息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 文字:电气学院 钱学森书院编辑:朱凡煜

性习

如何成功发表SCI论文?看看4位复旦学霸的经验,值得借鉴、收藏!

发表SCI文章,尤其高影响因子的paper,是每一个复旦学子追求的目标。然而如何才能在期刊发表SCI呢?今天,复旦研究生邀请了复旦四位学霸,给大家分享一些写论文的小Tips,一起来看看吧!写SCI就像讲故事一样时文明 时文明,中共党员,公共卫生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连年获复旦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复旦大学优秀学生,五四100周年复旦大学优秀团员标兵。发表文章6篇,其中SCI 2篇,并以独立一作在国际顶尖医学《柳叶刀》上发表会议摘要1篇, 2篇SCI在投。在Lancet-CAMS 2018, ISEE-ISES SEGH-2017, 中国环境科学年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上医90周年校庆志愿者,上医校友会志愿者,校庆“我的医学,我的梦”征文比赛校一等奖。学会阅读文献文献看的越多越好吗?这个不一定。面对海量的文献信息,如果抱着刷数量的心理会让你手足无措。文献的目的是让你把握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从而扩充自己的知识,助推研究的进展。如何高效阅读文献呢?建议先选取课题组或本领域的代表性文献(近5年)来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笔记和标记,当积累到一定阅读量时,自然会有“质变”感觉。对于研究/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需要批判性的阅读,探讨存在差异的原因。聆听报告,拓宽思路做科研写文章,不能封闭自己。需要多聆听领域专家教授的报告,与导师和同行多学习交流。没有人天生优秀,都是相互学习而来。建议大家多参加学术会议,学会提问,学习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助力SCI文章的写作和发表。多写多练,勤能补拙“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SCI更是如此,需要多写多练。写SCI文章时,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源于对研究方案,试验结果的总体分析。需要先和导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进行初稿的撰写,对于Reviewer给的审稿意见,需要认真对待,逐条回复。总而言之,写SCI就像讲故事一样,需要把故事说的有条理,讲完美。研究生要学会做“研究”陈泽昊 陈泽昊,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电子工程系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生,2018年复旦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在2018年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及SCI等级国际期刊《Remote Sensing》(《遥感》)上发表科研成果。首先恭喜你们,无论是已经经历了四年旦复旦兮的土著,还是初来乍到的萌新,作为复旦的研究生,你们已经打败了绝大多数的同龄人。这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打气,在你们求职的时候,相信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所以,珍惜这个机会,是你们需要做的。那么,说具体一点,怎么做呢?我的导师经常强调于我的一件事是,你们是“研究”生,要学会如何去“研究”。如果总是上课讲什么我就学什么,老师给我哪篇文章我就看哪篇,那和本科生就没有区别了。我认为作为合格的“研究”生,在学术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主动获取知识一是要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主动学习的态度,以及知道从何处获取想要的知识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二是要有思辨的能力,看到新的观点或方法,第一反应不是它好在哪,而是哪些地方还不够好,还可以改进,可以怎么改进,这就是从别人的变成了你自己的。多读好文章针对大家很关心的,如何发文章的问题,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多丰富的经验,而且不同学科不同方向,写文章的内容和套路也有所不同,个人建议是多读一些好文章,然后模仿其中的逻辑结构和遣词造句。不要放弃希望还有一点我很愿意分享的就是,对于投期刊的同学,只要没被直接拒,哪怕反馈了再严苛的审稿意见,都说明希望还是有的。只要认真写好每一条答复,修缮文中每一句不佳的内容,对审稿人和编辑保持谦逊尊敬的态度,或早或晚一定会有收获,毕竟人家给你修改的机会,就是想看到你写得更好,给你提了问题,就是对你的工作感兴趣。最后,祝各位研究生同学都能发表更多的文章,顺利毕业,找到理想的工作,度过人生最后的学生时代。不发表,就出局 郑宁 郑宁,历史学系2015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史,第十届“学术之星”特等奖获得者。入学以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等各项荣誉,被评为2019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17至2018学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完成博士联合培养。在“不发表,就出局”的今日学术环境下,年轻学生再也不能逃避发表论文的头疼事,即便是崇信“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人文学科也是如此。其实我们也无需太多抱怨,在信息资源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文科学的研究条件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特别是图书电子化、信息数据库的出现,为年轻研究生发表论文提供了更多机会。就我个人的有限经验而言,有以下三点可供诸君参考。要多想,更要多做在学校潜心学习,理应迸发科研的灵感,找到论文的选题。这样的思路自然多多益善,但更重要的是落到实处。写出来的文章越多,心里才越踏实,说话才真正越有底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修改文章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修改文章。论文写成后,常有如释重负之感,恨不能立刻投稿、见刊。这个时候不妨缓一缓,过段时间再重新阅读,往往又能发现许多问题。再过一段时间,又会发现新的问题。精心雕琢方有美玉,一篇好的论文,大多是反复修改出来的。论文质量如何,自己心里要有数到了研究生阶段,都应该具备鉴别学术水平高低的能力。可是,一些同学品评他人的文章,高下优劣一目了然,换成自己的文章,却成了白璧无瑕。这样的心态,显然是有问题的,用这样的态度向期刊投稿,也更容易受挫。对于自己的文章,应该跳出作者的身份,有勇气批评自己、否定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修改论文,并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选择期刊投稿。最后,科研与投稿,可能真的是需要一些运气的。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有拥有好运!做科研,就像游戏升级打怪 章迎莹 章迎莹,管理学院统计系2015级博士生,师从朱仲义教授,研究方向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如分位数回归,面板数据等,第十届“学术之星”特等奖获得者。目前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 和Statistica Sinica 上分别发表一篇一作论文,另有一篇论文在Statistica Sinica 修改中,并多次在国内外会议做口头报告。在校期间获得2019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2018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5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4,2015,2018年获得复旦大学郑祖康奖学金。曾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资助,于乔治华盛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一年。四年的博士经历让我对科研有了全新的认知。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不要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读博之初,我对自己的博士生涯没有规划,所以我起步很晚,一直在踉踉跄跄、蹉跎岁月。当时导师对我的评价是,简单的问题不愿意做,总想找一些大问题做,但是能力又不够。很感谢导师及时点醒了我,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我迅速瞄准一个小问题,着手科研。博一的经历教会我:不要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当你真正去做的时候,才能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科研技能。这就好比打游戏升级,一路上打遍小怪兽,才有能力对抗终极大boss。百毒不侵,越挫越勇博士二年级,我的论文开始接受导师的轮番批判,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否定,自我革命。我发现每次修改完之后,老师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评论,经过几番来回,我彻底崩溃,躲在屋子里嚎啕大哭。博二的经历教会我抗压力,论文投稿前要经过老师和同行的批判,投稿后要经历审稿人的质疑,最后发表时候已经把初稿改的面目全非了。所以我们要以一个百毒不侵,越挫越勇的内心面对科研。最后,科研期间一般没有硬性时间表强制我们去工作,希望我们都能尽早规划并执行,才不会辜负我们的青春岁月。值此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复旦学子,立足科研岗位,书写报国情怀,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庆生!来源:复旦研究生 编辑 :汪 睿

穷有八极

最容易“发论文”的4大专业,人手一篇“SCI”?硕士能发40篇!

两个有趣的大学生一名高考学霸在无意识间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了材料专业。他当时可能没想到,这个专业是四大“论文发表最猛“的专业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生物、化学和环境科学专业!后来他不喜欢科研,且非常讨厌敲键盘、总结科研数据,却爱上了工程问题,于是换了专业,进入了机械设计行业。相反,有另一位高考学子选择了机械专业,却因为喜欢研究科学中的机理过程,于是他换专业到了化学,最终在本科阶段发了2篇“一作”SCI论文。上述两种学生分别走出和走进了这四大专业中的一个,可以说是很普遍的例子,下面我们就详细来看一下这4个专业的特色。生物领域生物领域学生物为啥容易发文章?其一是前沿性高,很多问题都是新的,而且有些是很欠缺研究的小方向!再加上生物的表征设备丰富,要凑出一篇SCI文章,只需要5组图就足够了。生物领域的学生在企业就业的难度较大,因为目前的生物技术发展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支撑起一个行业就业。不过搞生物的做科研的就业机会很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生物领域最近出了一个研究生,他是川大华西的“优毕”,因为3年发了40多篇SCI而走红了,这也足以说明该领域发论文的潜力! 化学化学领域早期做化学的发文章厉害是因为很多研究者都搞“元素添加”,以至于很多人把整张元素表能添加的单质或者化合物都用上了!物理化学里还涉及各类相变以及化学反应,研究化学的人往往会从“热、动”两个力学方面出发去研究海量的化学反应,本质上化学是生物、材料和环境等领域的基础!材料材料领域材料的研究者能够发表大量文章是因为有一个“大功臣”叫纳米材料!纳米类的材料可以说是变化万千,其中以管材、颗粒、线材和石墨烯的研究最为火热!前几年,我看到有人在ACS等顶刊上发表的文章,有各种石墨烯的应用及机理研究!材料类期刊成为论文灌水的重灾区,是因为材料的测试手段实在是太丰富,仅仅是围绕“复合”和“渗杂”两个思路出来的所谓的新材料就数以万计!再加上测试方法与应用领域的不同,材料类的文章自然会漫天飞舞!材料领域最近今年出的青年人才都能排成长队了!手里没几篇10分论文或者子刊,估计都没勇气写本子投上去!没办法,做材料的人太能写论文了!很多985高校的硕士生都是人手一篇SCI吧?不然你都没法毕业!因为发一篇是毕业要求! 环境环境领域环境领域的论文主要围绕一些新鲜话题,比如能源、水处理、CO2处理等问题。环境和能源结合的“神刊EES”的影响因子已经飙升到了30多分。如果研究者再给它点动力,估计都要赶上“Science”了!当然,这仅仅是影响因子而已。能发“科学”的人脑袋再怎么发热也不会投“EES”吧? 交叉学科四大学科的交叉(论文机器)最能发论文的团队一般不是单独做一方面研究的,复合型的研究者通常会把材料、生物等领域互相结合起来,以达到论文总量无穷大的目的,因此这几年最火的一个科研词汇就是“交叉学科”!而不再是“各据一方,互领风骚”的单学科发展了!

使人占之

佩服:他从科研小白逆袭科研大神,2年发23篇SCI论文,12篇TOP期刊

厉害!据浙江农林大学消息,该校一名硕士研究生在过去的两年读研时间里,竟然发表了23篇SCI,其中12篇TOP期刊!这种成果是什么概念?相信大家都明白。这样的成绩,不仅超过很多厉害的博士,就连很多有多年科研经历的高校老师可能也不能比——你说厉害不厉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只是仅读了两年的硕士研究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分享吧:科研小白的进阶之路王汉伟,工程学院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6级研究生。在校期间,班级综合成绩排名连续两个学年排名前三,并取得了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在就读研究生的两年里,王汉伟共计发表学术论文25篇,TOP期刊论文12篇,SCI收入23篇。其中,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10篇,SCI论文8篇,中文核心1篇,会议论文1篇。发表在ChemElectroChem(IF:4.446)上的1篇SCI论文被选为封面论文。王汉伟从小就对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喜欢利用废旧物品DIY,变废为宝。他还喜欢看一些自然科学类的纪录片,里面一幕幕资源浪费的情景触动着他的心。他认真地说,“其实许多材料都可以进行再生,我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挖掘资源的特性,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在他心底埋下的致力于新型资源研究的种子,在加入了孙庆丰老师的研究团队之后生根发芽。初接触科研,王汉伟自嘲为“科研小白”。他说道:“其实我是大四时才开始接触科研。那个时候很多东西都不懂,要慢慢摸索,多亏了孙老师循循善诱,耐心教导,鼓励我朝着自己的科研梦前进。”为了啃下科研这块“硬骨头”,王汉伟硬着头皮从零开始。从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如PS,3DMAX,AI等学起,不断学习如何处理数据、看文献,为发表论文打基础。 每天的积累让他明确了科研方向,掌握了研究方法。王汉伟刚开始的研究方向是在木材表面仿生构筑磁性涂层,开发研究适合人居生活所必需的新型磁化木质基功能材料,赋予木材趋磁性功能与电磁屏蔽功能,使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基于这个这个方向,他开始不断尝试,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凌晨1点才结束一天的科研工作。谈到那个阶段的研究,王汉伟告诉我们:“因为是初学者,所以要比别人更加努力,每天我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通宵也是常有的。”当时的实验需要严格地调控好温度和比例才能将两种材料结合起来,他尝试了不下百次才研究出了最佳温度和比例,合成了具有优良驱磁性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复合材料。超出他预想的是这个材料同时也具有超疏水、酸碱稳定、抗磨损等具有高实用性的附属特性。基于这个成果,他成功发表了SCI论文,也具备了基本的科研素质。披荆斩棘,永不服输此后,孙老师为他明确了进一步的科研方向:“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制约着我们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迫切待解决的问题,你的研究方向可以往这边尝试。”有了孙老师的指点,王汉伟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把研究方向转为从生物质角度出发,利用其天然结构和含碳的特性,将其转化为高性能的储能材料,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他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将骨质材料、废弃蔬果等具有一定污染性或难处理的生物质材料转化为了高性能的碳质电极材料,实现了废弃生物质材料的高附加值的再利用,为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一份力量。 科研路上,王汉伟有因为实验成功、论文通过而欣喜不已的时候,但更多的还是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打击”:实验数据与预想大相庭径、实验停滞不前等各种困难接踵而至。但为了他心中的科研梦,王汉伟从不认输。“为了获取良好的实验数据,我连续工作了整整三天,每天都只睡3到4个小时,最终获得了质量大约为1.6毫克的电极薄片。” 科研需要敬畏之心,需要严谨认真,不断思考,不断尝试,还需要超于常人的耐心。科研就是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拒绝“闭门造车”,开展团队作战沉醉于科研世界的王汉伟拒绝“闭门造车”,十分重视与其他学校的科研工作者交流学习。研究生期间,他参加了科研类的会议10余次,包括第十三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功能性木材基复合材料工程前沿技术研究会议、第二届中国绿色木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木材保护工业大会等。“我每次都会抓住能出去的机会,积极交流学习。不仅能让我找到之前遇到问题的新思路,还能开拓眼界。”目前,王汉伟管理了学校实验室电池能源方面的科研团队。“团队作战,如何发掘每个人的长处,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科研任务,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新挑战。”他笑言。对于前来请教的学弟学妹,王汉伟可谓倾囊相授。去年,他帮助了一位大四的学弟顺利考上本校研究生,并带领他做实验,指导他写论文,帮助他开启科研的大门。谈到未来,他笑道:“我所有的成就感都来源于科研,未来我会继续把科研做好,不忘初心。”用青春致敬梦想,用奋斗书写华章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位优秀的小伙在科研路上一路高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新闻中心 文字 / 郭碧玮 夏雨波 杨丽青 图片 / 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 / 杨丽青

盗尸者

为何有些高中生可以轻松发表SCI论文,但很多博士却很难?

在每年的高考录取中经常会看到一些高中生因为有突出的学术贡献,比如在某些SCI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因此在大学的自主招生中被顺利录取,但是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在大学读博的很多博士发表一篇SCI一区文章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需要博士在读博期间辛苦做实验和阅读文献才能有这样的成果。那么为何很多高中生就可以发表SCI论文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可能是高中生学术天赋很高。这些高中生虽然还在高中阶段学习,但是自己提前学习了很多大学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英语水平也不错,因此在高中学习业余时间就钻研学术,写出了SCI论文,另外这些论文研究领域本身容易发表SCI。从目前一些高中生发表的SCI论文来看,论文普遍集中在理工科方面,论文主要是实验方面的文章,而这些领域的SCI文章确实比较容易发表,很少有高中生能够发表社科类的文章发表在SCI期刊上。第三个原因,高中生发表SCI论文可能存在学术不端。因为从目前很多高中生发表的论文来看,很多高中生并不是自己独立写作完成,而是有多个作者共同完成,而且这些高中生的父母一般都是在大学当老师,有一定的学术资源。另外在高中本身就面对着严峻的高考压力,每天学习考试的任务比较重,需要高中生每天都要把时间放在学习和考试上面,这样才能提高考试成绩。但是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一个高中生能够发表SCI论文,这说明高中生还需要投入时间去阅读文献做科研,这是很难想象的。那么为何很多博士却很难发表一篇SCI论文呢?主要原因可能也有两个,一是学术钻研领域比较难,而其他研究领域比如生化环材这四大专业发表SCI就比较简单,但物理数学等可能就比较困难。如果一个博士学术研究领域本身比较难,那么想发表SCI也比较困难。二是缺乏学术支持。在博士研究阶段,单独依靠博士自己很难发表论文,还需要依靠自己博导学术支持,需要博导在课题资金、科研方向、论文写作上面给自己支持,这样才可能容易发表SCI论文,但如果博士研究生阶段缺乏这些学术支撑也就比较困难发表SCI了。大家对此还有什么不同看法?

老油坊

双非院校读研,有幸发了二区SCI论文,不读博如何利用论文优势?

小西上午看到一个硕士生留下的疑惑:在双非学校读研期间有幸发了一篇二区的SCI论文,如果不准备去读博的情况下,该如何去利用论文的优势?不清楚这位学生所在的具体学科或研究方向是什么,也没有说清楚是中科院sci分区(指定阈值划分)或是JCR分区(Q4均分)?理工类在读研究生应该知晓,类似信息对判断一篇二区sci论文的影响力高低非常关键。不过,就国内高校科研奖励来说,通常选用中科院分区多一些(少给钱)。聊“如何利用论文优势”之前,小西先说说一个我的师弟,也许对问题解答有些不一样的启发。小西导师的专业是“生化材环”中的环境。此专业争议颇大,劝退和看好的人都不少。小师弟读研时发了4篇中科院II区sci论文,均是环境类期刊中影响力较高的。毕业后,他还留2篇初稿给师妹,期间参与了实验。研二时拒绝了团队的硕博连读,研三拒绝了团队小导师的留学建议,更为遗憾的是他研三拒绝了推荐的一个博导(愿意招他),去年新增为院士。不想读博的理由很简单,两个字“累了”。之前,和他聊过,他的想法是工作2年后再去国外读博。参加校招时,他写入简历里的几篇sci论文帮助有限,想去的几个单位没有如愿,最终选择深圳的一家生态环境公司。因此,对于硕士在读的这位学生来说,毕业后无心读博,意味着只有工作。此时,发表sci论文是必须,也是非常有必要写入简历(亮点之一),并附带一份打印件(翻译下题目和摘要)。小西在高校工作期间,和不少来校招的HR吃过饭,其中还有不少同学或校友。对于“如何发挥sci论文优势?”的问题,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看法。不少企业内,sci论文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如工程师评审中发表论文的刊物要求很低。因此,企业HR或部门领导招聘面试时,唯有懂行的才能知晓读研期间发表论文不易,认可你的能力。反之,不少领导觉得高校内导师做的不少项目课题没啥用,无法成果转化,更没有经济效益。此时,简历中这篇sci论文在他眼中很有可能就是虚的,很水,没啥意义。说的直白些,就是不读博,从事工作和学术相关性不高的话,论文很难体现出优势。因此,想要发挥这篇论文的优势,引导话题,告知领导论文背后的故事。比如说,你协助导师申报项目,独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数据分析、初稿撰写、论文投稿等工作,期间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体现出你的工作能力。若是同领域的研发岗位,论文偏应用的话,面试时聊到论文的内容时会是个加分项。不过,硕士求职不易,很多人的工作和学位论文方向并没有相关性,对口的岗位太难找。在双非院校发表一篇2区sci论文是颇为不易,但是放在985、211院校的不少专业并不算突出,如部分课题毕业要求就是一篇2区以上sci论文。进一步讲,大部分专业的学生,发表一篇2区sci论文想走申请-考核制进入985高校非常难,需要继续努力。最后,“有幸”两字可以看出你的谦虚。发表论文肯定是有价值的,如得到导师认可(推荐工作),符合毕业要求,容易获得奖学金,甚至是校优秀毕业硕士生。加油!

猎鲨者

发表27篇SCI论文,33岁评上教授,他是怎么做到的?

17岁考上大学,27岁博士毕业,29岁评上副教授,33岁评上教授并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35岁入选“陕西省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一路走来,西安石油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折延宏,在各个阶段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当记者带着“为什么是他”的疑问走近折延宏,切实感受到的是他对于教学事业的真诚热忱之心,以及探究学术领域的踏实严谨之思。立志:一颗种子的悄悄萌发折延宏生于1983年,陕西延安人。由于父亲希望他走到哪里都不要忘却故土,于是在他的名字中嵌了一个“延”字。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折延宏深情地说是因为受了两位长辈的影响。第一位就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做了近二十年的小学教师,二十年如一日地勤勤恳恳教书、踏踏实实做人,在家乡赢得了乡亲们的普遍赞誉,享有很高的威信。这让少年时期的折延宏萌生了一个朴素的想法:当教师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2000年,他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第二位是他的硕士、博士导师王国俊先生。王国俊先生是国内有名的数学家,曾担任过陕西师范大学校长。在跟随王先生学习的六年里,他见识了王先生的深厚功底和大家风度:先生总是能将生涩、抽象的数学概念像讲故事一般传授给大家,整堂课往往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先生特别重视板书的节奏,授课内容什么时候写、什么时候擦,安排得井井有条;课后坚持给研究生批改作业,并像对待小学生一样打出A+、A-这样的分数。缘于长年聆听王先生的授课、教诲,亲眼目睹其如何做人、处事,折延宏由衷地认为王先生是他永远的榜样,这也进一步坚定了他做一名教师的信念。入职:一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整整十年时间,折延宏在陕西师范大学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他来到西安石油大学理学院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他讲授过《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抽象代数》《面向计算机的数理逻辑》等10门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在入职的前六年里每年都要承担近400学时的教学工作量。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他逐渐形成了“推理严谨缜密、师生互动融洽”的教学风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善于运用数学文化中的一些有趣悖论来讲解数学课:比如通过“芝诺悖论”的故事讲解数项级数,通过“秃头悖论”的故事讲解模糊数学,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名叫牛国龙的学生说:“上折老师的课,总是不知不觉地就到了下课时间。”“有句话叫‘灌满这桶水’,还有句话叫‘点燃这把火’。”折延宏这样总结自己的“育人经”,“前者说的是知识的传授,后者说的是育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全面学习、可持续地学习、终身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折延宏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指导工作,近三年他指导研究生荣获数学建模国家奖2项,主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获中国石油教育学会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发展:一段海外求学的历练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折延宏赴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进行了一年的学术访问。这一年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储备,也成为了他教学科研事业上的助推器。一来到里贾纳大学,折延宏便跟随几位教授听了一些关于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他不仅在汲取外国教授讲授的前沿知识,还随时都在观察外国教授的授课技巧,细致地了解了外国教授布置作业、课后答疑等一系列教育过程。他发现这里的教授们都有自己的个人主页,通过在自己的主页上布置作业、发布阅读材料,这对于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里贾纳大学的校园并不大,但校园内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楼道里、走廊中,随处都有便于学生交流讨论的桌椅与小白板,认真交流学术问题的学生们丝毫不受旁边路人的影响,他们正在进行思想的碰撞,享受学术研究带给他们的快乐。里贾纳大学教授之间的跨院系交流也较为频繁,折延宏的合作导师经常受邀去石油工程系、地质系作报告,一起探讨一些学科交叉问题。折延宏的合作导师是一位加拿大籍华人。每次科研工作之余,导师总习惯性地叫上他绕着校园走几圈。在看似休闲的散步中,导师每次都是和他交流正在做的研究课题以及下一步的设想。偶尔两人还会停下来,围绕某个研究热点进行激烈的讨论,这种充满激情的科研精神,给折延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贾纳位于加拿大的中部,这里一年中有半年都是冬天,但每当回想起这一年的经历,折延宏心里都觉得热乎乎的。他说:“一年的访问让我近距离接触了国外学者的学术思想,使我拓宽了知识结构,提升了教学科研水平。”攀登:一股迎难而上的韧劲回国以后,折延宏进一步开阔了研究视野,明确了走交叉研究的发展方向。他告诉记者,数学内部的交叉研究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是数学学科近年来的发展趋势;面临以大数据为特征的智能时代,这种发展趋势以后会变得更加明显。尤其要注重发展数学与计算机学科的交叉研究,积极推进数学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融合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折延宏于2016年申请了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近两年来组织团队教师和研究生每周都讨论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前沿研究内容。当然,从较为基础的数学研究领域,逐步转向数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遇到的困难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近年来,折延宏围绕相关研究课题已累计发表27篇SCI论文,其中包括1篇ESI高被引论文;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论文被引用600余次,其中有三篇论文的论文引用次数超过100次,所发表论文被SCI他引共计300余次,累计受邀在国内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二十余次,在不确定性数学理论界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他还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2部,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折延宏还于2016年起担任理学院副院长,先后协助院长完成了审核评估前期准备、审核评估整改等工作,还积极配合相关院系完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系列工作。目前,他主要协助院长负责数学学科的学科建设以及学院科研、研究生等工作。他说:“自从担任行政职务以来,自己的担子更重了,思考的事情更多了。但任何问题都有其解决之道,面对自己的教学、科研与管理任务,只要合理安排时间,讲究一定的工作方法,完全可以把各项工作协调好。”展望:一个真诚热切的希冀33岁就评上教授,折延宏无疑被贴上了青年才俊的标签。但他认为这仅仅是一个起步,教授职称只是为自己今后开展工作提供更多的机遇。他希望自己能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同时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才加入他的科研团队,大家共同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科学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索。折延宏深信,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现在是从事学术事业最好的一个时代,在这个美好的时代,青年人怎能不唱响勃发嘹亮的青春之歌?!......xsyu1951......记者:杨明编辑:邱冬 & 王一越责编:赵喜军审核:刘陕军监制:李国武

残片

中国科研工作者普遍感受:为什么SCI论文这么难写?

其实,有很多中国科研工作者,他们的论文很优秀,甚至质量远远高于国际上的英文论文,但是遗憾的是,这些优秀的科研成果止步在了中文期刊,而没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挥影响力。所以有很多人就觉得,SCI论文怎么这么难写啊。那SCI论文究竟难在那个地方呢,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发现主要是以下一些原因:1.语言问题SCI论文写作要求全英语表达,而英文和中文在句子结构上,语言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而中国人常常有用中文的思维和句子意思去直译英文,即便这样论文没有语法错误,但在逻辑表达和语言使用上就显得不地道了。2.不懂技巧不懂SCI论文写作套路科研论文的发表是按照一种既定的格式,将复杂的科学问题转换成思路清晰、语言简单明了、具有可读性的文章。从选题、写作、投稿到最后回答审稿人的意见,这些都需要经过训练之后才能熟练运用。但不去进行仔细研究揣摩、不加以重复练习,导致的生搬硬套,盲目写作的情况时有。所以在写作过程中常常感到十分苦恼。3.科研基础不扎实SCI论文写作的基础是扎实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够,未吃透自己的研究方向,逻辑不清晰,导致论文写作混乱。4.文献积累量少在看英语文献时,会有许多专业名词不熟悉,没有掌握正确的文献阅读方法,对文献框架不熟悉,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阅读,花费了不少时间,却没有读懂,因此畏惧读英文文献,阅读量小。5.缺乏信心很多人心里会想,自己又没有对SCI论文写作进行系统的学习过,然后心里就会产生“SCI论文很难写”的想法,产生了一种畏惧害怕的情绪,直接导致影响了写作的自信心。或者觉得,啊呀自己连英语六级都没过,看英语文献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给自己退缩的理由;另外又觉得初始效率很低,短暂的尝试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虽然SCI论文的写作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你看国际科研舞台上不是也活跃着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吗,所以也不要妄自菲薄。我们要保持不畏惧SCI论文写作,然后下一番苦功夫,慢慢掌握写作技巧与原则,慢慢积累经验,到最后写出一篇SCI论文了,就会发现,恩其实也没那么难吧。意格编辑,您的学术服务专家!

彼至人者

后生可畏!本科毕业的他发表10余篇SCI论文,网友:比博士还厉害

写在前面本科期间的你曾如何度过?或是沉浸在图书馆,或是沉迷于网络。而这位2020级毕业生,在本科阶段发表了逾15篇论文,科研成果已经足以博士毕业。他就是胡启锟,一位南方科技大学2020级毕业生。从小就有着科研梦想的他一路追梦,“我希望有一天能造福社会,我想,这也是每一名南科大人的愿望。”为此,很多网友直呼:这位小伙子比博士还厉害。后生可畏,这位2020级本科毕业生已发表17篇高水平论文胡启锟来自福建省,2016年高考中他凭着优异的成绩来到南方科技大学,而这里,也正是他追求梦想的起点。胡启锟从小对科研就有着浓厚的兴趣,选择化学专业后,大一时他就申请进入了课题组。尽管高中阶段,他的化学知识基础十分牢固,然而在大学实验室各种精密的仪器面前,胡启锟仿佛就是一张白纸。万事开头难,仅仅仪器操作,他就一口气学了半个学期。各种问题和困惑“纷至沓来”,查文献、查书籍,胡启锟用尽了各种办法去逐次解决。在老师和各位师兄师姐的帮助之下,凭着自己的一股拼劲,他快速成长。到了大一下学期,他就开始独立负责一个课题。期间,胡启锟还主动申请去清华大学王立铎教授课题组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科研上慢慢的开始游刃有余。在南方科技大学的四年时间里,胡启锟留下过太多的汗水,而他的努力同样没有被辜负。四年的时间,他发表了17篇论文,其中10篇为SCI一区文章,有6篇被选为封面论文,他也因此获得了“广东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大学毕业后,他选择远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毫无疑问,胡启锟在科学研究方面有着非凡的天赋,而他取得的成果同样离不开不懈的努力。他是值得点赞的,同时他也是比较幸运的。幸运的是他选择了南方科技大学,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良师:许宗祥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学位于深圳市,是2012年才成立的一所创新型高等学府。雄厚的师资力量,“特立独行”式的培养模式,这所年轻的高校悄悄崛起。科研仪器设备向本科生开放,为每一位本科生安排导师,胡启锟的成功离不开优越的科研环境。此外,许宗祥副教授也是胡启锟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引路人”。耐心引导、详细解答,许宗祥副教授给予了太多的帮助。“有这样一位耐心而负责的科研路上的引路人,是我到南科大最幸运的事。”胡启锟如是说。如果说胡启锟是千里马,那么南科大和许宗祥副教授何尝不是伯乐呢?写在后面年纪轻轻的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发表十余篇高水平论文,这样的成就让不少博士“汗颜”,这位小伙子的确很了不起。他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同时也离不开母校优越的科研环境和耐心负责的导师。最后,希望胡启锟再接再厉,能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创造更多有意义的成果,也祝愿南方科技大学发展得越来越好。(信息来源南方科技大学,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烦请联系删除)喜欢的麻烦点个关注,谢谢大家往期精彩郑强受聘为这所地方高校的特聘教授,网友:什么时候来我们学校?转给高考生!20余省份发布2020高考录取时间,祝大家金榜题名这位“90后”已是浙江大学博导,年纪轻轻的她究竟有多厉害?恭喜!她16岁考入大学,如今拟任浙江大学副校长

有事

211硕士毕业作,第一篇1区SCI论文发表经验谈

作为一名211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一篇SCI论文可能是大多数211院校毕业的基本要求。自己临近毕业终于发表了一篇SCI论文,还是一区,回顾自己第一篇SCI论文从选题、实验、写作、投稿到最终接收发表的经历,过程充满酸甜苦辣,借助LetPub这个平台分享一些tips,希望给科研小伙伴们一点帮助。1.选题我的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在干细胞中的研究与应用,简单来说就是纳米医学,虽然现在还在研究基础阶段,但是未来前景不可限量。刚入师门的时候导师就给了我一个课题,课题涉及到很多化学合成和表征,当时也不知道难做不难做。我本身是学生物出身的,硕士调剂到这里,初来时有很多地方并不熟悉,好在导师比较有耐心,并且研究课题也有一半的实验是和生物相关的。其实选题的关键一是需要前期积累,多看文献,特别是导师给的文献,一定要看熟;其次是要和导师多沟通,虽然课题大多数时候是导师制定,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添加一些自己的想法,要大胆地表达,不要害怕说错或者怕导师批评,有时候一些大胆的想法导师也是非常认同的,好的idea是成功的一半!2.实验课题定下来后就需要着手实验了,需要查好文献,把细节都定下来再动手。有些小伙伴喜欢先动手,在动手过程中进行改进。但是这样实验成功率不高,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精力去试错。还是建议没有太多实验经验的同学先制定好详细的实验方案,查好文献,把每个实验的实验条件都仔细地制定好,再在实验过程当中进行慢慢的改进,这样做起来心里比较有谱,改进也比较有规律,最终都会得到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当然实验过程当中如果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也应该及时找导师沟通讨论,不要闭门造车,有时候导师一两句话就能够解决困扰了你一两个月的问题,毕竟导师经验丰富,做过的实验比你吃过的米还多。3.写作由于是第一次写SCI论文,自己的英语写作也比较一般,所以只能边写边改。一开始就是瞎写,想到什么写什么,结果初稿给导师看了以后非常不满意,觉得毫无逻辑可言,通篇不知道在说什么,即什么都想说,但是又什么都说不清楚。导师给了几篇写得比较好的参考文献给我,让我照着写,也给我列了一个大纲和一条逻辑主线。导师说写文章就和写小说差不多,要给读者讲一个故事,要把自己故事的主线写清楚,不要想着面面俱到。这样我就按照导师给的大纲一步一步写,不懂怎么表达的地方就查阅相关参考文献,重新写了一个月,把第二稿写完了,导师看了以后也满意了很多,至少不会再杂乱无章,没有主线了。紧接着又进行修改,这里非常感谢我的导师,一直帮我修改,就这样大概历时三个多月,终于完成了可以投的初稿。另外还需要重点说一下的就是图的重要性,一定要美观、清晰、简洁。很多审稿人一般不会非常仔细地阅读你的论文,很多时候就是通过你文章里面的一两张图去理解你的文章,所以文章里面的图一定要做得比较美观大方,不要求高大上,因为不是每个课题组都不差钱可以找专业制图公司画图,但是一定要简洁大方。所以总结一下SCI论文写作就是:1. 先找一两篇优秀SCI论文进行熟读;2. 像写故事那样,按照一条主线把论文写清楚,面面俱到就是什么都讲不清楚;3. 论文里面的图要简洁大方、清晰明了(特别是原理图)。4.投稿当时导师觉得实验处理严谨,数据相对完整,就考虑先尝试投一个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杂志,所以就选了我们业内公认的top杂志Biomaterials去投。一个星期后,文章被主编直接拒稿了。编辑认为文章具有创新性,可惜数据不够丰富,并且建议我们补充动物数据后重新投稿。当时已经是研三第一学期了,再去补动物数据耗时太久,迫于毕业压力,我们决定换期刊再投。第二次投稿,选择的是Small(IF=10.856)改投。可能还是不太甘心吧,觉得文章创新点和数据都比较不错。两个星期后收到主编回复,主编的意见和Biomaterials的差不多。经过两次拒稿,信心受到了不小的打击,重新审视了文章,最后觉得除非补充动物实验,不然很难去冲击top杂志。所以我们改变策略,改投一区的期刊,经过层层筛选,最后选定了Nanoscale这个杂志。现在想来当时的选择还是非常正确的。根据Guideline排版完成后,进行投稿。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三个星期,四个星期,没有任何消息,那段时间真是煎熬,每天都要登录上去看看审稿状态。终于等到了期刊的回复,在这里也建议大家不要着急发邮件催促期刊,先耐心等待,no news is good news。三个审稿人,一个同意,一个小修,一个拒稿,最后主编给了重投的机会,但是需要补充实验,特别提到第三个拒稿的审稿人觉得文章语法存在很多问题。于是我们先把审稿人需要我们补充的实验都补好,然后逐一地回答审稿人的问题!审稿人的问题很专业也很棘手,比如有个审稿人说我们的文章在分析实验结果和讨论的时候不够详细,要求增加结果分析和讨论。不得已,我们又着手将文章中的每一个图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另一个审稿人则问我们为什么不进行动物实验,我们也只好如实回答本来是想着做动物实验的,无奈实验室目前不具备这个条件。总之,像导师说的,要客客气气,真真切切地回答好审稿人的所有问题,就算审稿人的一些问题不合理或者十分尖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要态度诚恳,万不可有出格的语言,不过同时也不需要过分讨好审稿人,只要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大部分审稿人还是比较nice的,这也是给大家的一个小经验吧。Nanoscale审稿人的审稿意见5.论文修改与接收根据审稿意见修改完成后,文章交给LetPub帮助润色。由于时间比较着急,我们选择了三个工作日的润色,提交文章时,附上了LetPub的润色证明。非常庆幸,经过两个星期的等待,我们迎来了好消息。第一和第二个审稿人认为文章已经没有任何问题,同意接收,而第三个审稿人提到几个问题,基本就是小修。我们对问题一一做了回答之后返回给主编,主编在三天之后直接接收了我们文章。文章接收的当天,心情那个激动啊,三年的辛苦劳动终于有了回报,毕业也不用愁了,非常地感谢导师和LetPub。在此特别为LetPub做个小广告,他们的服务真的是非常的专业,高效,值得你拥有!Nanoscale的接收函6.总结1)研究生不像本科,还是比较艰苦的,但是只要坚持下来,还是有很多收获;2)课题一定要紧跟导师的方向和步伐,平时要和导师多讨论,特别是开展实验之前,一定要和导师讨论,确定好细节,这样做实验才能事半功倍,拿到满意的结果,就算失败了也利于分析问题所在;3)然后在处理数据和写文章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几篇好的文献进行参考,特别是第一次写SCI的同学,当你不知道应该怎么写,或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的时候,就可以去看看参考文献,当然写文章时候的逻辑思路也很重要,这就需要和导师多讨论;4)最后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和找靠谱的语法公司,自己的课题适合投什么期刊,除了和导师讨论外,就是平时要多留意经常阅读的期刊,以判断是不是适合自己的课题投稿。语言方面联系靠谱的语法公司进行修改。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