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四年级时,参加了一次研学旅行,我一直没有忘记。我们在第一个地方活动结束后,打算收拾行李去第二个目的地。结果从那里发来了一个消息,那里出了意外,为了安全,我们直接回去了。但是在车上的事却很多。我坐在车子的第一排。有一个同学不停地往第一排跑,另一个同学说:“前面的玻璃上有苍蝇,你可以挂在那里擦苍蝇。”他听了有些不高兴 ,说:“你怎么不去擦?”那个同学说:“因为你好看呀!”一转子人都笑了,他自己也笑了。我旁边的同学把书包里的书都拿出去了,包里放满了零食。我带的是一个旅行包,放了牙膏牙刷,毛巾,本子,笔和一些必须品之后,零食就放不了多少了,我只带了一些火腿肠,糖果之类的。我在吃零食的时候,旁边的同学从包里拿东西,像变魔术一样拿零食,拿了一个又一个,就是拿不完。到黄泥岗了,有人大喊:“黄泥岗!”有一个同学说:“啊?火腿肠?我要吃火腿肠!”于是她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一直说要火腿肠。路上我们很饿,很多人都卖了一盒或者几盒泡面。老师说了不能吃泡面,味道太大了。旁边同学不停的诱惑我,她也想吃,不敢自己一个人吃。我担心老师说我们,她说:“我们把水倒在杯子里,就没有味道了。”我经过一个又一个的诱惑,还是决定要吃。干的泡面没有带水的泡面好吃,但是我已经很饿了,饿的时候觉得很好吃。大家的包都放在地上,地上不干净。我找到了一个挂包的好地方——挂钩。挂钩的位置非常好,我一抬手就能拿到东西。这件事我没有忘记,因为路上很有趣。
“耶!要去研学啦!”周三,我们就要离开学校,进行为期两天的研学旅行。没等老师说完,教室就像菜市场一般,已然没有了秩序,十分的喧闹。带着兴奋,怀揣好奇,经过3小时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研学之旅的第一站----襄阳古隆中。传说这里曾是三国名臣诸葛亮年少时的耕读之地,进入景区,苍松古柏,绿树成荫,入口处一座古朴、典雅的石牌坊映人眼帘。石牌坊上用端庄的正楷体写着“古隆中”三个大字。这座石牌坊建于清光绪年间,虽然岁月磨平了它的棱角,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来自于青山绿水间的深远。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排成整齐的队伍,庄重地朗诵起诸葛亮的《诫子书》与《隆中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站在充满古韵的石牌坊下,望着满目的绿水青山,我的思绪不禁飘到了干年之前。少年诸葛亮,在山中一边耕种一边勤学,修身养性,自比管、乐、伊、吕,最终走出茅庐,成为闻名天下一代贤相,被人们传诵千古。追寻着干古名相诸葛亮的足迹,我们来到了三顾堂。在这里,演员们再现刘备“三顾茅庐”的传奇。求贤若渴的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有成功,但他并没有放弃,第三次来到茅芦,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一席《隆中对》三分天下,从此辅佐刘备取荆州,并益州,建立蜀汉王朝,流芳百世。研学之旅的第二天,我们来到唐城一览盛世大唐的风采。走进唐城,庄严的气息扑面而来。随着城楼上响起一阵鼓声,冲出一群身披甲青的士兵。他们手里的旗帜伴着雄壮的鼓乐声挥舞,仿佛让人看到了当年所向无敌的唐军。精彩的开城仪式后,同学们潮水般涌人唐城。金碧辉煌的唐皇宫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文化,让人深深的感受到了盛世大唐的辉煌。在花月相辉楼,我们观看了《大唐飞歌》表演。 演员们轻盈的步伐,曼妙的舞姿让同学们发出阵阵惊叹。欣赏着优美的宫廷舞蹈,我的灵魂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遥远的唐朝。一袭白衣的“李白”登场了,场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演员把醉酒的李白演绎的活灵活现。接着演员们演绎了“安史之乱”、“贵妃自缢”等情节,让同学们既欣赏了表演,又学到了历史知识。短短两天的研学之旅,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了盛世大唐的灿烂文化,更让我们领略到了祖国江山的美丽。初中生优秀作文赏析:一个美丽的误会初中生优秀作文赏析:陪伴
今天,我们有幸来到学校附近的大坝景区,开展“研学调水源头,寻访大坝之旅”的研学旅行活动。去的路上,大家憧憬着,一路上谈论着有关大坝的话题,兴致勃勃。首先,我们来到丹江口大坝下的水电站。1973年9月,丹江口电厂的6台水轮发电机全部投产。这座水电站的装机容量90万千瓦,现在的装机容量高达100万千瓦。它是五十年代开工建设的、规模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及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并为引水华北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重要水源,是开发治理汉江的关键工程。通过导游的详细讲解,我们了解了大坝辉煌的过去—水力发电,也知晓了它为一江清水送北京而自我牺牲的精神。然后,坐游览车乘风来到大坝上。登上大坝坝顶,鸟瞰丹江口城区,楼房林立,鳞次栉比,青山碧水,粉墙黛瓦尽收眼底。抬头远眺,武当山隐隐再现;回首平视,魏巍大坝锁汉江,丹江口水库碧波万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花卷,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近日,国家副主席王岐山来到丹江口调研,他参观了大坝,还品尝了丹江的水。最后,我们来到丹江口工程展览馆。高大、辉宏的展览馆静卧在万木之中。进门,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图映入眼帘。在LED屏的上方是毛主席在1952年视察黄河时指出的: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是可以的。过了一年后,在视察长江时,毛主席针对北方严重干旱缺水的情况,明确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蓝图。和蔼的导游手持激光笔指点着图片,认真讲解从张体学提倡建大坝到大坝建好的全过程。“10万大军参加建设,不分男女,在物质极度匮乏下,建设者们自力更生—种菜养猪。”导游娓娓道理。“1974年2月24日《人民日报》正式刊发了丹江口大坝初期工程建成的重大消息。看,这就是。”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我们仔细读了这则依旧振奋人心的旧新闻。“那是当时职工子弟学校的样子。”导游指着一张照片说。话刚落音,大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齐围在那张照片钱前,端详着。瞧!十几位孩子手拿圆环 ,正跳着欢快的舞蹈。脸上洋溢着幸福,身后一排排大屋顶房掩映在一行竹林下。大坝,是南水北调的源头;大坝,解决了北方饮水之困难;大坝,也成就了丹江口水库为亚洲第一人工湖的美誉。啊!大坝啊,是多少人的汗水凝结成的。它使我们知道了建大坝人的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南方网讯 前不久,广州市民曾先生的三年级女儿所在小学组织了一场研学活动,前往花都区一处岭南古建筑群,旨在了解岭南文化。但回来后,孩子一问三不知。糊里糊涂去、糊里糊涂回,如此收获寥寥徒有虚名的研学旅行,令家长大失所望。寒假期间,疫情防控下,当出省、出境的远行受限时,由各式各样机构就地组织的研学活动充斥着市场。当“研学旅行”成为文化、教育和旅游跨界领域的热词,游而不学、重游轻学等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优化研学旅行的市场供给,让研学旅行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试图寻找优化研学旅行市场的“最大公约数”。现象家长吐槽:流于形式、产品同质化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发现,学校组织的中小学生研学活动,以一日游或半日游为主。一来学校为规避长时间外出的安全风险,二来出于控制开支的考虑,避免研学过程中产生过多“游”的费用,以致令家长反感。广州市民曾先生女儿的体验颇具代表性。曾先生说,女儿参加完学校组织的半日游研学活动,回来问她看到什么了吗?孩子答:“有算盘、旧电话、老照片、蜡像人”;问老照片拍的是什么?蜡像模仿谁做的?孩子答:“不知道,一点不好玩,都去看鱼去了”;问知道什么是岭南文化吗?孩子答:“不知道,没有讲解员”。“糊里糊涂去、糊里糊涂回,这趟研学徒有虚名。”曾先生感叹道,还不如以前秋游组织的户外活动。家长潘柳意的孩子此前参加过南海丝厂的研学活动,孩子玩得挺开心,但在潘柳意看来,这一类研学旅行产品颇具岭南特色,其研学旅行体验尚缺深度。她希望研学旅行的时间能更长一些,内容更扎实丰富些,让孩子们可以拥有更多沉淀和思考的空间,而非流于形式。不仅研学的“学”没体现出来,市场上的各类产品还表现出缺少特色、同质化现象明显等问题。南方日报记者曾亲身体验过一次自然科普类的研学课程,面对大学生,所谓的“研学导师”在研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自然笔记,画树叶,这一套原本针对小学生的课程亦用在大学生身上。不少大学生表示,互动确有新鲜感,但并无学术性。现在的研学旅行产品较少,且以呆板、说教的会展型产品为主,缺乏互动性。一样的设备,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摆放的地方;一样的玩法,只是换了不同的执行者,缺乏针对不同人群的差异性设计等现象,广受诟病。学生希望研学与兴趣爱好相关广州市天河区石牌小学六年级学生池恺皓和三年级的弟弟池恺乐是学校粤剧社的成员,周末常常参加广州粤剧“私伙局”活动。对广东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两兄弟,希望研学旅行能够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要有(粤曲)比赛就更好了。”池恺乐对课外实践活动的比赛颇为期待。同样是该学校粤剧社成员的六年级学生林子欣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剧院赏剧活动。“演员们与我们互动的过程很有趣,而且也能学到东西。”林子欣期待研学旅行中更多的互动交流。四年级学生齐乐的特长是乒乓球,他对学校组织的校外乒乓球交流比赛印象很深,希望参与和乒乓球运动相关的研学旅行课程。兴趣,是影响中小学生对研学旅行课程期待值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与之相较,大学生参与更广义的研学旅行,即游学,除了从兴趣出发,还会考虑到学术方面的含金量。中山大学大三化学系学生陈俊对自然科学主题的研学项目很感兴趣,他希望能借助研学旅行,结合自己未来的计划深入了解学科,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在研学旅行当中不仅可以了解人文景观,还可以学习到学术方面的知识,我觉得挺值得的。”陈俊说道。在中山大学工商管理系读研一的张易表示,当前阶段参加研学会考虑到时间成本及距离的因素,更重视项目的参与度和互动感,在这个过程中能真正学到知识,不只是玩。 劳动、文化、科普类研学占主流研学旅行市场的方向,与国家政策紧密相关。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副秘书长黄汉详直言,自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后,学校更注重劳动类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近一年来,割稻子、挖番薯等传统农耕体验的研学旅行活动较多。此外,科普类的研学旅行亦受市场欢迎,我们在“2020广东十佳研学旅行目的地”名单中看到,劳动类、科普类等研学旅行目的地榜上有名。受疫情影响,前往外地的研学旅行有所收紧,各地学校积极开启“校内研学”模式,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以广州天河区石牌小学为例,该校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了包括粤剧、醒狮主题等多种研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究。石牌小学德育处主任唐亮平指出,如今的课堂教学尽管有了更多信息化的介入,但孩子们的感受不是亲身的,而研学旅行正是对素质教育的补充,孩子们能从中获得不可缺失的真切感受。在她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打通了课内外、校内外深度学习的渠道,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五育并举,才能让成长更多姿多彩。她向家长呼吁,与其帮孩子报太多补习班,不如把假期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能够“研大千世界,品万千精彩”。释因专业导师缺位,研学质量品控难研学旅行毕竟不同于过去的春秋游,导、研、展、评等多环节的研学体系,具有专业门槛。然而在研学市场,教育从业者的普遍缺位,是研学游“游而无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几年前,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就发现,当前研学旅行的课程建设相对薄弱,缺乏校内外课程的整体设计和统筹协调,尚未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育人体系;也没有把学校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有效衔接。研学导师,作为研学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是研学品质的把关人,尤为关键。他们与导游和讲解员不同,需要具备专业的素养,特别在课程研发设计、寓教于乐方式方法上,需要拥有专业积累。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党支部书记张萌直言,研学专业人才的匮乏,是不少研学旅行目的地发展“卡脖子”的问题。我们走访发现,目前不少向研学旅行目的地转型的景区,研学导师为景区讲解员,尽管部分讲解员经过了研学旅行导师的相关培训,但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事实上,2019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确定了在“旅游类”中增补“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3家高职院校申报并通过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其中广东省有4家高职院校获得审批。据透露,目前,仅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招收了一个班,共39人。这批“种子选手”能否为市场注入专业力量?一位不具姓名的业界人士直言,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人才队伍的培养尤为重要。“现在一些重点中学的老师应聘门槛都是硕士生、博士生,研学导师却停留在中专教育水平,他们如何能够成为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该人士称,研学导师应该鼓励社会人士参与,不仅局限于景区或博物馆中的讲解员,让社会上更多有识之士,有机会参与到这项利于后代的事业中。投入产出比低,供应商盈利难近年来,随着市场热度的升温,开展研学旅行目的地的景区不在少数。根据《中国研学旅行发展白皮书2019》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主要参与研学旅行业务的企业有7300多家。截至2020年8月末,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有177个。然而,客单价低是研学旅行市场普遍的现象。一方面,研学旅行需要保持一定的公益性。动辄上千、甚至上万元的研学旅行费用,违背了教育公平性的原则,广受家长诟病;另一方面,出于安全因素考量,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多以一日或半日为主,降低出行安全风险。“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位不具名的旅游业界人士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研学旅行客单价低,只能在旅游淡季带一带人气,很难做成业务主板,也就很难大投入做优质产品。疫情的冲击亦令研学旅行的相关企业雪上加霜。据人民文旅智库调研数据,疫情将至少导致研学旅游企业全年整体营收减少35%-40%。趋势向品质化提升,推动课程评级在疫情的影响下,人们比以往更加重视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这实际上也促进了文旅产品的高质量发展,对于研学旅行亦是如此。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教授江金波指出,研学旅行作为高品质的专项旅游活动,其发展必将日渐活跃,在此过程中,创新应对疫情常态防控的新方式新产品至为关键。江金波认为,未来线上研学旅行方式将不断普及,各类线上研学旅行活动将推出,以适应“居家休闲”“随时随地网游”的新需求,包括自然教育讲解、专家讲座、线上研学课堂等形式。此外,研学旅行将向散客化、在地化、郊区化和自助化发展,以确保学生安全作为前提;身边的研学、小众的案例、熟悉的关联人事将被重新认识,被列入研学旅行,并与乡土教育相结合。基于此,江金波指出,未来高质量研学旅行目的地发展构建的新方向,首先是提高卫生服务标准,其次是丰富产品类型。“讲解之外,研学旅行还需要让更多精彩充盈课堂。通过参与设计、案例研究、科研成果展示及评比、体验分享等环节,来构建丰富多样的研学体验,尤其是线上产品的类型亟待多元化。”江金波还认为,研学旅行的业态也应有所创新,除了传统的自然类、红色类、文博类、非遗类等研学旅行之外,大学类、科技类、工业类、文创类甚至重要人物类、家风类等均可进入其中。作为“教育+旅游”的结合体,研学也紧跟教育政策风向标。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同时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在广州花婆婆研学基地创办人兼理事长曾惟靖看来,长周期的劳动实践对孩子们树德、增智和强体意义很大,今后也将成为未来研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孩子能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提升劳作能力、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强身健体,并且对大自然和农民伯伯充满感恩。”花婆婆研学基地主打自然教育和农耕劳作的研学项目,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进行多频次全过程的完整农耕体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可以在同一块地体验种菜、施肥、锄草、收获到烹饪的全过程。这类长周期的农耕体验收效明显。曾惟靖称,凡是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只要去种过稻谷的,就会知道“粒粒皆辛苦”,会爱惜粮食。曾惟靖认为,高品质研学课程才是研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有品质的研学一定会有市场。“目前研学产品的采购方仍然以学校为主,而周末的亲子研学这样的C端采购比较弱,研学产品就容易走向模板化和平庸化。”曾惟靖建议,研学的市场化任重而道远,需要监管单位更多地给优秀的研学课程作评级,将优秀的课程或基地集合在一起推出展示,对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将大有帮助。 文旅融合充实内容丰富场景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结合广东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研学旅行在供给侧有着巨大潜力。广州社科院广州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明充认为,文旅元素的融入将有助于推动开发多元化的研学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推动研学场所量质“双提升”。在研学场所的拓展之外,结合本地文化特质,还可以打造一批本地研学的精品路线。李明充指出,以广州全力打造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和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为例,将这些文化品牌与研学产品的开发相结合,可以推出不同主题系列的研学旅游精品,也能打造出广州研学旅行的“名片”。文化产业是研学旅行优质内容的组成,能让研学旅行场景锦上添花。李明充称,文化相关产业在场景塑造、IP打造、互动体验、营销推广等环节具有明显优势,有助于打造优质的研学目的地。通过海报、直播、短视频、VLOG、H5等文旅营销新模式讲好研学目的地故事,有助于研学旅行品牌的宣传推广。而文创IP的加入,则进一步提升了研学目的地的文旅内涵。近年来,数字文博、数字文化展示等新业态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研学旅游场景。据李明充介绍,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在展馆内推出高清三维数字影片《千年羊城》,就是将广州城建史上的各个重大事件串联起来,让观影者透过虚幻的映像跨越千年,寻找羊城印记,感受广州的前世今生。“随着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旅游目的地的互动式旅游产品日趋丰富,可助力打造深度互动参与、体验感强的研学场所。”李明充表示。针对研学旅行目的地目前所面临的经营困境,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日前在一篇名为《直面深度衰退,旅游转型突破》的文章中提到,可通过政府采购和项目补贴等多种方式,扶持一些半公共性的项目,如营地、户外运动基地、青年旅舍等。广东省景区协会秘书长周志红表示,未来景区发展趋势也需要强化公共性,打造半公共性产品,提升服务性和福利性。南方日报记者 周人果 郑洁琳 李劼 实习生 张瑞铉统筹 周人果 蔡华锋
今天,是我们盼望已久的研学之旅。昨天老师通知我们的时候,我就激动万分。早晨,我洗漱完毕来到学校,发现很多同学都在教室里等了。看来,大家的心情都和我一样激动。同学们满怀期待地登上前往目的地的大巴,开始了我们的研学之旅。在车上,我们玩了很多游戏。比如:唱歌、猜字谜……不过,最有趣的还是击鼓传花。首先,准备一个瓶子,然后放音乐,放音乐的同时同学们将瓶子往后传递,由老师随机关掉音乐,关掉音乐之后瓶子在谁手上,谁就要背诵一首古诗。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地来到了目的地。下了车,老师首先带我们来到冰雪奇缘。一进冰雪奇缘的大门,冷气扑面而来。摸摸墙壁是冰做的,摸摸城堡,也是用冰做的,摸摸楼梯,还是用冰做的……原来整个世界都是用冰做的!冰雪奇缘下一个景点是……是比赛。需要男女生搭配,手臂捆着手臂,头夹着球奋力往旁边走。经过激烈的比拼,我们三(11)班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接着,我们还观赏了菊花,玩了踩高跷,跳拖拉机舞……玩游戏玩了这些游戏大家都精疲力尽了,一回到返程的车上我就呼呼大睡起来。等我一觉醒来发现我的好朋友翁雨嘉靠在我的腿上,此时此刻大巴车已经回到学校了。我赶紧把零食收拾到书包里匆匆下车。睡的真香啊今天虽然很累,但是今天真是超级开心!开心过后该写日记了
嘿~你喝过茶吗?你可知道世界上最早发现茶的国家?你可知道一片小小的茶叶会经历怎样的冒险之旅才会出现在杯中呢?又是一年好春色,到了亲近大自然,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的大好时节。让我们抓住春天的尾巴,去谢裕大茶博园体验采茶的乐趣吧!不仅仅是游览观光,这里的每一件事物都充满着惊喜,丰富孩子们的阅历,体验一次别具一格的假日时光!小可爱们,研学之旅开始啦,茶叶小达人就是你哦!欢乐茶研学之旅时间:2019年地点:谢裕大茶博园认识茶背篓采茶手工制茶学习泡茶参观茶博馆春日·寻茶之旅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黄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空气质量常年在全国的前排。历史上的古徽州,钟灵毓秀,资源丰富,商贸达盛,物阜民丰。俗话说:高山出好茶。茶叶在徽商人眼里可是宝贝了,徽州人在长期的知茶、植茶、用茶以及贸易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和特点,同时也孕育了典型地域特色的徽茶文化。谢裕大茶行是黄山毛峰第一家,它既是“中华老字号”又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谢裕大茶博园总占地面积6000亩,内有完善的设施和体验服务。每年春天茶季的时候,各地的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陪同下,认识茶,学习茶,喜爱茶,感受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穿梭茶园·识茶专业的研学老师带领着学生们走在茶园的小路上,穿行在茶树之中。探访黄山市优质茶树资源保护库,近距离接触百年老茶树群。拥抱大自然,到茶园中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茶的生态环境。背上竹篓·采茶背起小茶篓,乐做采茶人。采茶可是一个技术活呢,“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区别可大着呢~要实行提手采、分朵采的方法,切忌一把撸。采摘四斤鲜叶才能制作成一斤干茶,可以想象茶农是多么的艰辛啊,让学生们意识到一定要尊重劳动,珍稀食材!在体验采茶中,学生们会分成小分队PK采摘成果,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观摩体验·制茶采茶之后,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想看看是如何将刚采摘的新鲜嫩叶制作成清香的茶叶。在手工制作坊,同学们跟着谢裕大茶行30多年制茶经验的大师,现场学习杀青、揉捻等工艺。茶叶倒入两百多度的铁锅中高温杀青,鲜叶立马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茶香瞬间充满整个茶坊。在体验、参与、交流中,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山毛峰手工制作工艺的相关知识,感受大国工匠精神。茶艺文化·泡茶同学们经历了采茶、制茶之后,对茶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该如何健康喝茶呢?茶研学课堂开课啦!专业的茶学老师开讲茶叶科普知识、黄山毛峰以及祁门红茶的冲泡知识,让茶叶初次接触者可以简单快速的泡好一杯茶。茶艺体验活动中,学生们专注听讲,认真观察,相互指正动作规范。学习了基本的敬茶礼仪,与老师和小伙伴们相互敬茶,深刻体会到了古代茶艺的博大精深,感受了茶文化的魅力和国学的精粹。茶博馆·参观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参观茶文化博物馆展厅,历史文物、记录片、地质沙盘、照片和泥塑场景还原的综合展示和老师的讲解。了解黄山的地质地貌、茶叶的发展历程、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认识中国十大名茶,让同学们顿生徽茶文化博大精深之感!一个寓教于乐的趣味研学游一个专属你们的亲子时光就等你来~
最美的时光是行走在路上,最好的成长是研学于旅行……日前,腾冲市腾越镇36名校长及36名教师参加了腾冲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以“我行我塑 知行合一”为主题的生态研学活动,学员们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认真研学,反向强烈五天的研学旅行,腾越镇的校长、教师们纷纷用笔记录下了这难忘的研学活动,用照片和文字来展示总结自己在研学活动中的收获和心得。此次研学行程600多公里,腾越学员共制作11个图文音影新媒体作品,行程发朋友圈分享率90%以上,极大地引起了社会的正面反响。积极参与,收获满满研学旅行中,学员们参观了腾冲研学馆、绮罗文昌宫、绮罗李家大院、和顺镇中国玉雕艺术大师馆、和顺小巷、和顺家风文化长廊、和顺李氏宗祠,感悟了腾冲教育的发展变迁,了解了商贾文化、宗祠文化、碧玉文化、旅游文化。感受了茶乡蒲川的饮食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文化;领略了界头、曲石风光。经固东的刘家寨、银杏村到滇滩棋盘石,充分感受了腾冲北部乡镇的文化底蕴;在滇滩棋盘石组织的搭帐篷、住帐篷、按地图寻找目标地、快速排练篝火晚会等研学活动中,体验了傈僳民族文化。到荷花的“荷花湾”,腾越的“十里荷塘”,北海的“十里樱花”和“十里桃花”,感受了花海的美艳和自然的奥秘。参观清水“司莫拉中寨”、丝路研学馆、国殇墓园、叠水河,倾听雕塑家王亚伟谈“老师的教育与孩子的创新”,产生了敬畏之情,敬畏英雄、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创造……5天的研学,学员们感受到腾冲自然资源的多元丰厚;感悟到腾冲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认识到腾冲是著名的侨乡、文化之乡和著名的翡翠集散地,是生态、地质、丝路、翡翠、抗战、乡村六种文化的融合,是一块富有灵性的文化沃壤,是一颗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璀璨明珠,是一部散落边地的汉书。学思结合,意义深远5天研学中,学员们认真看、仔细听,亲身体验,集体讨论,精诚合作,互助互学,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加强了课堂知识和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做到了“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真正体验到“生命的能量在脚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研学为腾越校长、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添抹了一缕亮丽的色彩。研学是腾越大地上初绽的花蕾,研学让教师增加文化积淀,增强文化自信,了解乡土,热爱乡土。今日教师了解乡土,明日学生将了解乡土,热爱乡土,宣传推介乡土;今日教师自信,明日自信的教师将教出自信的孩子。不脱离生活的教育才是最接地气的教育。研学之路初起航,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条路终将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文/图 腾冲市腾越镇中心学校)来源:腾冲文明网
从幼时负箧求学,到潜心治学经典;从践行礼义廉耻的实绩,到弘扬孝悌忠信的德行。朱子所留下的文化遗存中,不仅有为世人所知的各路书院,他的人生经历中,年少逸事存于何处,著书立说归于何地,经纶世务以何法践行,生前留给世人多少脍炙人口的咏物言情之绝篇,身后又是否能循得本源追思凭吊?移步到朱子曾经成长、出仕、讲学、著述的场所,我们或许能循着先哲的生活脉络,去更好地理解这位中国封建社会13世纪以来,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思辨的萌发与成熟。朱子巷里求知的履痕、朱子社仓赈济灾荒的善政、朱子手植古樟的儒者意趣、朱子林里这一方青冢数百年来吸引无数人们拜谒与怀古……无论是行摄还是游历,这个假期不妨跟随小编一道来一场国学与心性的研学之旅,切身感受朱子遗风,找寻朱子思想的滥觞,了解理学文化的内涵,相信实地走访,定不负此行。行程概述第1天 紫阳楼-朱子巷-朱子社仓 第2天 朱松墓-朱子手植古樟-朱子林第3天 文公山-虹井Day1紫阳楼地址: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村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紫阳书室,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朱熹从15岁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为止,住了近50年。历代屡经修建。后毁于民国,现尚存遗址。紫阳楼构筑风格庄重典雅,一楹两进,前进为朱熹书斋及寝室,朱熹为不忘父老,以父号取名,将寝室命名“韦斋”,将书房命名为“晦堂”。中堂悬匾曰:紫阳书堂,表示不忘其祖籍徽洲婺源(今属江西)的紫阳之意。朱子巷地址: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五夫镇五一村中部朱子巷,民间俗称朱始巷,因朱子在五夫生活而得名,为五夫街一条叉巷。朱子巷始建于五代十国南唐时代,约930-950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现已被列入武夷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朱熹定居于五夫里之时,常负箧前去咫尺之地的鹅子峰麓,向岳父兼师长的刘勉之求教,或去相距不远的籍溪之畔,向一代名儒胡安国之子胡宪受道,每次都要经过这条小巷,后人怀念这位李雪集大成的大儒,遂将该巷成为朱子巷。朱子社仓地址: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五夫镇五一村朱子社仓原名五夫社仓,初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为朱熹首创用于存放粮食赈济灾荒并命名的民办社仓。历史上,朱子社仓由门楼、凉亭、水池和仓管人员宿舍等组成,占地面积140平方米,可储粮35万公斤。八百多年来,朱子社仓一直发挥的储粮备荒的作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仍为五夫公社粮站的粮库。朱子社仓之名是邑人为纪念朱熹这一惠民善政,将“五夫社仓”改为“朱子社仓”得来的。五夫社仓因首开民间储存官方备荒和社会教济之先河,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见证。Day2朱松墓地址: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上梅乡排尾村后朱松墓,指的是朱熹父亲朱松的墓,原在五夫里(今五夫镇西塔山)。后朱熹迁葬于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寂历山上,墓南为古庙中峰寺。朱松墓如今保存完好,中峰寺也古貌犹存,是武夷山风景区的一个重要外围景点。朱松墓现被列为第四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子手植古樟地址: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村紫阳楼门口对面朱子手植古樟,相传朱子所植樟树有两处:一处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朱子十五岁迁居五夫,第二年在紫阳楼门前种植樟树,至今已870年。树围4.76米,相传树腹中有灵芝。另一处在福建省尤溪县。传说为朱子儿时所植,邑人称为“沈郎樟”,今尤溪县将朱子植樟之地辟为沈郎樟公园。朱子林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南入口朱子林由龙归堂、考试析福阁、半亩方塘、蔡沉读书斋、八闽弟子状元榜、朱子后裔状元榜、朱子讲学情景雕塑、思源亭、思源泉以及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子与夫人刘氏的合葬墓组成。朱子林景区是朱子后裔、文人墨客和有学之士拜谒先贤、研修理学的重要场所。文公墓为“凤”字形,面积约二百平方米,墓园保护面积约1.5万平方米。墓前摆石供案一张、石香炉一只、立石望柱一对;墓后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立“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碑一方高约二米。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缮。现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Day3文公山地址: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文公山风景区内,距县城仅27公里文公山主峰海拔315米,森林覆盖率达99%。山上松、杉、栗、栲、楠、枫等名贵树种繁多,十万亩天然阔叶林遮天蔽日浩瀚无垠。文公山是享受“森林浴”的绝佳胜地,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春,朱子回婺源省亲祭祖,上九老芙蓉尖扫墓,在四世祖朱惟甫妻程氏豆蔻娘墓地周围,种植了24株杉树。相传朱子系此山风水所荫庇,后来朝廷又赐朱子谥号“文”,始尊文公,于是人们便将此山称为文公山。朱子手植的杉木,今犹存16株,其中最高的达38.5米,最粗的胸径达3.07米,最大的树干材积达11.94立方米,其它杉树也都高达30米以上,枝叶繁茂,生机盎然,有“江南古杉王群”之誉。虹井地址: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紫阳镇锦屏路18号熹园内,原城南明道坊朱子故居左侧虹井掘于唐代,呈六边形,对径1米,深约5米,据《婺源阙里朱氏宗谱》记载:“朱子尝曰,先君子太史公生此地时,井中有气如白虹,经日不绝。后又朱子生,时井中有紫气贯天。”故人们称此井为“虹井”。 朱子父亲朱韦斋曾作井铭:“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现井、亭已废,仅存遗址。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研学旅行之半河之旅2019年10月1日---5日,我与8位同好自驾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出发到甘肃省南部、四川省北部旅行,主题是“拜水问道”。且看下文分解。一、拜见黄河“几字湾”此行一路向西又向南,溯流而上,从临河区到四川省若尔盖县唐克乡黄河第一湾,途中与河流时时握手,频频相逢。登高而行,出发时临河区海拔900米,至黄河第一湾海拔升至3500米。此行开头只是一次休闲之旅,但是一路伴河而行,我的思想渐渐丰满起来。想起昔日游四川省都江堰与青城山时,见到一句宣传标语云:“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当时感觉写得神奇美妙,但未能深入理解其中含义。此行忽然感悟“拜水问道”原来如此美好,于是休闲之旅变为朝拜河流的研学旅行。黄河第一湾(作者自拍)本次研学旅行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旅行体验。一路走马观花,不断被沿途青山绿水感动,不断为明日名胜新景期待,不断与同伴交想感受体会,不时记录只言片语。但是这些见闻和记录都是碎片化、杂乱无章和感性的,如果不及时整理,就会成为过眼烟云。于是谋划归来进行专题研究。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回到家中,我整理路上记录的资料,又从家中藏书和网上搜集资料。发现旅行地方多,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专业知识多,内容庞杂,难以驾驭。想来想去,决定围绕水来搜集资料,书写行程,其它见闻皆省略不记。第三阶段:撰写文稿。经过反复思考,确定写作大纲,利用4个晚上写出初稿,不断修改,形成现在模样,但仍感觉有诸多不足。回顾此行,我们存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我以为,只有拜见了黄河“几字湾”,才能理清此行的脉络。如果从中国地图上观察黄河流域,最好的方法是将“几字湾”摆在正中央;如果从中国地图上观察中国地理形势,最好的方法是从黄河“几字湾”地方开始。因为这里处于中国正北方,面北朝南,襟东连西,是观察地理形势的绝佳之处。黄河几字湾“几字湾”的“一横”书写在巴彦淖尔市南缘,其北为后套平原,南为库布其沙漠。这一横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连至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河口镇,长约412公里,到此为黄河上游,这个地方也是黄河流域最北端。“几”的一撇从兰州市由南向北通至磴口县,共658公里。从托克托县河口镇黄河由东行转折南行进入晋陕峡谷,又行至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共920公里,形成“几”字的竖弯勾。黄河从源头一路呈“S”形由西向东过刘家峡水库入兰州市。从临潼区黄河向东奔流经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汇入大渤海。你看,黄河的“几”字就像挂在祖国北方的一条金色的飘带,贯通了中国的西部、北部和东部,舞动着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和传说,从远古走来,在今天流过,向未来奔腾。我们一行从“几字湾”一横的中部临河区到黄河第一湾,差不多是半个黄河,因此,此行也称半河之旅。二、与半个黄河握手(一)2019年10月1日早上6.00从临河区出发,沿京藏高速公路西行,一路所见田野平铺半黄半绿的葵花田和玉米田,北到阴山,南到黄河,正是“门前黄河飘玉带,屋后青山展画屏。”过磴口县黄河大桥,出后套平原,折而向南行,一路所见多为戈壁、沙漠,以灰黄褐色为主,绿色如轻纱一般,好像风一大能刮跑似的。过乌海市时看见乌海湖与黄河连为一体,如黄沙间镶了一块翡翠。乌海湖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惠农县,又至银川市、中卫市,一片又一片稻田铺到天际,闪着金光,就像歌词唱得一样:“肥沃的大地好像浸透了油,万亩良田好像用黄金铺就。”又过甘肃省白银市的平川区、靖远县至兰州市,大地又复灰黄褐的本色。沿途有一些小平原、小绿洲,但大都星星点点,掩盖不住大地的苍凉。我们从兰州市向南行,离开京藏高速公路,也离开西行的黄河主河道,进入兰郞(兰州至四川与甘肃交界的郞木寺)高速公路,相伴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黄河与洮河交汇处伴洮河南行64公里,过临洮县辛店镇折而西行。此时离开黄土高原农耕区,进入回、藏、东乡、羌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半农半牧山区,大地的色彩由单调的土黄色转为绿黄紫杂色泼染,我们干燥的眼睛也湿润起来。西行遇到的第一个县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县城坐落在东西走向的山谷间,广通河穿城而过,向东奔流汇入洮河。广河县有人口26万,回、东乡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汉族人口仅有5200人。再向西行过和政县,遇洮河支流南岔河。又西行,路在山谷间延伸,河在山谷间奔流。忽然发现前面山重山,峰连峰,山谷消失了,河流也不见了,道路从隧道穿过,一个隧道接着一个隧道,穿过5个隧道,又走进一条山谷,河流又出现在身边。只听它一会弹琴在道路左边,一会歌唱在道路右边,赶走我们的寂寞,带来一路欢乐。此时,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声声皆动人。晚6点50分到达甘南市夏河县。县城座落在山谷间,大夏河从县城中央由西向东奔流,两岸楼房林立。后来一查资料,发现大夏河非洮河支流,而是黄河的支流,它向北流过临夏县城,汇入刘家峡水库。大夏河(二)2019年10月2日-3日上午游夏河县拉卜楞寺。中午从拉卜楞寺出发向南行103公里到碌曲县,晚宿碌曲县。此地为洮河发源地,洮河穿城而过。洮河藏语称为碌曲,意思是从龙王宫殿流出的泉水。3日一早从碌曲县南行87公里到郎木寺镇。镇北有西倾山,山南是白龙江发源地,山北是洮河发源地。白龙江向东流经甘肃省迭部县、舟曲县向南汇入嘉陵江。郎木寺镇西南80公里为玛曲县,是黄河流经地。长江主体在黄河之南,而其一条支流却在黄河之北。我知道这这片广袤的高山草原上,有许多柔软多情、百折千回的小溪,它们有时相聚,有时分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中有许多溪流向南流入黄河,也有许多溪流向北流入白龙江,于是长江与黄河在若尔盖草原悄悄握手了,带着彼此的温度和能量流向远方,一直走过大半个中国,到了大海里才重新相聚。白龙江从郎木寺出发至玛曲县,游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又南行140公里至四川省若尔盖县唐克乡黄河第一湾。沿途风景甚美。山势起伏柔和,草原舒展辽阔,道路如同一条长长的拉链,将铺满草原和山野的金色绒衣徐徐拉开,分成两边美景。草原上有溪流时隐时现,忽明忽暗,一会伴路而行,一会又流向草原深处,分不清哪条小溪汇入黄河,哪条小溪汇入白龙江。牦牛如黑色的珍珠,密密麻麻洒落在草原上。团团云雾正在洗着草原上的一岸山峦,山上松林青翠欲滴。这里的海拔达到3500米。到唐克乡查看这段黄河流程才发现十分奇妙。黄河从发源地扎陵湖出发一路向东南奔流,到唐克乡后由向东行又折回向西北行过玛曲县,流回甘肃省、青海省,在这个几乎180度的折返中,黄河形成了荡气回肠的第一湾。黄河第一湾我们站在黄河第一湾东的山顶上向西极目远眺:天际远山一痕青色,朵朵白云飘浮其间,草地黄绿斑驳,如毯一般从天际铺到脚下,黄河如一条洁白的丝带,曲曲弯弯从天际飘荡而来,真有“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感觉,真有放大了几十倍的草原小河流淌的感觉。我们一行走下山包跑到河边,用清水洗尘。只见河水清澈见底,静静地流淌,天光云影,倒映其中。蓝天,白云,小草,牛羊,仿佛都是为了黄河而存在,将她拥抱,为她簇拥,接于天际,送到眼前。我写过一首诗:“黄河出嫁到远方,阴山深情地守望,组成了美丽的家乡。”难道这是未出嫁前的黄河吗?下午从黄河第一湾出发向东北行193公里至迭部县。(三)2019年10月4日早点在迭部县城占国羊肉面馆食柳叶条面,味道甚美。然后从迭部县出发到扎尕那景区,一路有雨,两岸皆青山。中午到扎尕那景区,一片开阔的山谷座落着一座古村,白墙黛瓦,层层叠叠,四周山峰高峨,云雾缭绕,犹如仙境。此地最多最绿最美的风景是松林,漫山遍野,峰峦叠翠。棵棵松树黛绿、挺拔、高直,最能反映“林”的本意,“林”字一定按松树创造出来的。松林形成山中绿的主体,间有其它不耐寒的杂树黄色、褐色、红色点缀,如火焰一般鲜艳。路边山涧幽深,堆满榛灌乔木,不见水而闻水声呯轰作响。路上有标语:旅游美时美刻,文明随时随地。10点30分从扎尕那去腊子口,山道弯延,与白龙江相伴。此处已经离开黄河流域,本文不做介绍。三、拜水问道感恩黄河从广河县到黄河第一湾,这些地方每年降雨量达到500--600毫米,无论是牧场还是农田,无论山林还是湖泊,依靠降雨就可以滋润土壤,生长万物,几乎不用河水灌溉。你看,那些草原上的小河、山间的小溪,不舍昼夜向前奔流,不约而同汇入更大一点的河流,大的支流又汇入更大的河流,如黄河上游的支流洮河、大夏河等。它们一路接纳了众多溪流河水,水量越来越丰沛,力量越来越强大,与黄河主河共同汇入刘家峡水库。仿佛黄河知道未来将有一长段艰难曲折的旅程,便在刘家峡积蓄资源,集结能量,蓄势而发,于是才演绎了后面一段精绝伦的“几字湾”大戏。刘家峡水库“几字湾”地区又称河套,这块土地约33万平方公里,其中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就占11万平方公里。这里及周边地区降雨量大都不及200mm,而蒸发量达到1600mm。如果没有黄河流过,这里便是一片不毛之地,四大沙漠就会在就里相聚,形成中国西北地区巨大的沙漠,将会改变中国北方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和行政版图。因为有黄河流过,这片土地造就了许多奇迹。这里诞生了兰州市、白银市、银川市、石咀山市、乌海市、临河区、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等众多多美丽的城市,生活着三个省自治区1200多万人口。这里还诞生了三片绿洲:宁夏的银川平原(西套平原),巴彦淖尔的后套平原,呼和浩特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除前套平原主要依靠黄河支流大小黑河水灌溉,西套、后套平原主要依靠黄河灌溉,这两块绿洲每年需要水量100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过水量的七分之二。从兰州一直到托克托县1000余公里,周边的山脉与原野几乎没有向黄河汇入支流,只有持续不断向黄河索取水资源,维护当地自然生态,满足当地生产生活需要。亲爱的朋友,河套地区使用的水,来自黄河第一湾、来自若尔盖草原、来自大夏河、广通河、南岔河、洮河,我们与上游的回族、藏族、东乡族、羌族等同胞饮用同样的水。那奔腾不息的河水啊,无私奉献给了我们,难道我们不应该礼拜每一条溪流、每一条小河、甚至每一朵浪花、每一次奔腾吗?不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流水吗?难道还在为“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沾沾自喜吗?“黄河百害”主要指黄河以泛滥、决口而著名,尤其以黄河中下游为甚。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唯富一套”是指河套平原,包括西后前三套。“富”是指农业时代的富裕,“害”是指解放以前之害。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不决口,20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实现了70年黄河安澜。现在黄河之害治理基本完成,大河上下尽得黄河之利,河套平原已经不能专美其富。黄河之富不唯农业,工业发达更胜农业,第三产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如果我们仍抱着“唯富一套”过日子,无异于坐井观天,落后于时代发展。2019年9月19日,习近平河南视察黄河时指出:黄河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威胁,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读了这段话我很感动,深刻体会到:拜水与问道要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如果说,解放前是黄河1.0版的发展,解放后是黄河2.0版 的发展,那么现在,打造3.0版的黄河新时代已经到来。河流是道路的师傅我们一路之行,发现无论高速公路、草原小路、山间道路,大多数是沿河而行的。我以为,河流是道路的师傅。黄河最早从青藏高原出发,经过千转百回、千凿万磨、千难万险,添平洼地、绕开高山、突破隘口,不断发现远方,终于在10--1万年前形成从青藏高原到大海上下贯通的大河。动物和人类沿着河流生息、迁徙、发现远方,又沿着河流回到家乡,慢慢大地上便有了人与动物行走的路线。有一天,部落人越来越多,水不够用了,于是派人出去寻找新的家园。一个人边走边想:到哪里才能找到新的水源?于是产生了游牧民族,就像歌中唱的:马蹄所到之处,便是家乡;另一个人也边走边想:怎样才能将新水源引回家乡,于是产生了农耕民族,就像歌中唱的: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人类修筑道路学习河流,又不断超越河流。当河流过不去的地方,人们用盘绕的办法修筑道路向山外发展,用凿洞的办法开通道路向深山老林挺进延伸,用架桥的办法连通天堑。河流由高向低发展,道路可以由低向高,也可以由高向低。河流不会逆流,一去不复回。但道路去了还可以回来,东南西北,穿梭似的交流往来。在没有河流的地方,道路不断延伸,如穿沙公路、戈壁公路、草原公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路。道路不断延伸,持续编织,形成了交通网。道路又离开了陆地,向大海和空中延展。伟大的河流小溪水呀,你们流向了哪里?你们是这儿有一条,那有一条,好像互不见面。可是你们流着流着,就不约而同流在了一起,流成了一条小河。又有许多小河互不见面,你们流着流着,又流在了一起,因为你们流成一条大河。有许多大河互不见面,你们流着流着,又流在了一起,因为你们进入了大海。你们寻找一个容纳自己个性的地方,一个寻找容纳自己力量的地方,所有的流动、奔腾是为了彼此的相聚。要想可持续发展,凝聚诞生希望,团结产生力量。如果单枪匹马流着流着,就流不动了,就会消失力量才能汇成大河大海,只有汇成大河大海才会有更丰盈的力量向上蒸腾,形成云蒸霞蔚的奇观。我忽然明白,梦想就像云蒸霞蔚一样。2019年10月12日--20日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怀着满心喜悦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之旅。带上纸笔,不怀一丝压力地上了车,开始这场旅行,一个人独倚在窗口看着窗外的一切,对着熟悉的城市产生了一丝好奇与憧憬,静静地、静静地数过一分一秒,直到大巴停下了车轮,我与同伴们来到青松研学旅行基地——青松集团。安徽青松食品是一家主食加工配送试点企业,从事营养早餐、传统面点等食品的生产、研发、销售,是省内早餐工程行业第一家使用净化车间的生产厂家。从安心豆芽到早餐面包,从热干面到中式面点都是它的生产范围,在合肥城市中的大街小巷都有着它的身影,随着脚步声的响起,我们来到了工厂中的安心豆芽的生产基地,观看了其豆芽生产的过程,从选豆到出售,工作人员向我们仔细讲解,并且教我们如何分辨毒豆芽与正常的豆芽。随后我们来到了青松文化馆,青松集团的文化像一张画卷,向我们缓缓展开。迈过涂着红漆的木门,迎面便是五颜六色的面塑,这面塑是中国几千年的面文化的小小缩影。我们向右手边看去,那是家包子铺,迎头一看便是五个大字——青松包子铺,工作人员解释道,这是复原了明清时期的包子铺,有后堂与前堂组成。细看包子铺,从食客到店小二,从掌柜到大娘,每一丝头发、每一寸皮肤的褶皱都清晰可见。它呈现了古代包子揉、捏、蒸,卖的一系列过程与制作工艺,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中国面食文化。出了包子铺继续向前,左眼一看便是十八根装满五谷的立柱,其名曰:“十八罗汉”,展示了青松产品的原材料,寓意着耕者的五谷丰登与食者的口口满足。环顾四周便是青松的企业介绍及民生业态,边走边看,眼前竟是一碗鲜香的面条,走进看上好一会儿,才发现是碗假面。据了解这是3D打印造成的,一碗碗面食,是中国东西南北各地特色面食的缩影,煎、煮、蒸、炸,展示中国千年面食的传承发展及制作工艺,体现传统美食与现代工艺信息的融合。本文作者:王毅成这次研究学习无疑是将学习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使我们在研学过程中增长知识。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感悟。我们在研学旅行中,以全新视角掌握知识、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