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出台,许多中小学已经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实践和体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及“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经典论述,都强调了“知”与“行”的关系。研学旅行,顾名思义有“游”有“学”,通俗点说,研学旅行就是把课堂搬到校外,用亲身体验的方式代替传统的看书听讲,同样是以丰富知识为目的。但研学旅行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高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是:研学旅行到底是什么?孩子在研学中真的能学到东西么?可以说研学旅行提高了我们的“提出问题能力”、“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等,而这些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难得到培养。一,研学旅行给学生文化的熏陶研学旅行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日新月异的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我们选取和挖掘与历史传统文化相关资源,比如乘坐高铁,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学生普及当地民情文化,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进而拥有文化自信。可以将学生熟悉的学科知识渗透到研学旅行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实际获得感。每到一处,专家会为学生讲解、答疑,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精神。二,研学旅行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一个人能够有多大成就,不仅取决于拥有多少知识储备,还取决于自身具备怎样的精神品格和自主发展能力。学校将相关课程学习内容与研学旅行结合,以研学旅行作为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研学旅行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研学旅行中,会设计一些紧凑的活动,而且饮食起居、物品管理等事情都由学生自己面对和处理。没有了家长的庇佑,学生确实遇到许多问题,而且常常在遇到问题时产生负面情绪,但也正是通过解决问题,他们变得自信自爱、坚韧乐观,能够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备了抗挫折能力。学生在与在困难和同伴的碰撞中,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并开始学习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估自我。研学旅行是一种团队活动,学生代表个人更代表班级、学校的形象。在研学旅行中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公民社会责任的培养。通过行前培训、活动中体验等方式,学生不仅与同学、教师、家长能够很好地交流和相处,也能够自发地与导游、研学基地教师、交警、司机等各方面人士良好互动。此外,通过组长负责制、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反思过程中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不少学生在研学旅行结束后,投入到相关主题的深度学习之中。三,研学旅行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研学旅行中通过一些体验活动,比如到田地里亲身体验收割稻谷,学习红军自力更生纺纱线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技能,也端正了劳动态度,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体验课程对现在学生来讲并不熟悉,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遇到了各种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制订解决方案圆满解决了难题,增强了在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学生亲自体验生产劳动,更加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增强了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备了一定的工程思维。一次研学旅行下来,不仅仅是知识的丰富,更是社会经验的增加、视野的开阔,书本教育+生活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当然,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教育理念、教育人和教育资源的共同支持,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彻底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挖掘优质教育资源,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我相信,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勇于担当,努力获取社会各界通力支持,研学旅行一定能够让更多学生受益。家长们,您对研学旅行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作为新兴事物,研学旅游到底是什么?是研学+?还是旅游+?我觉得,发展研学旅游,这也是首先要弄明白的一个大问题。上个周,我作为教育和旅游的媒体人,受同事之邀参加了本报在日照举行的山东省第四届中小学研学旅行论坛,并以“研学游是什么?”为题,跟大家分享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做课件的时候,我还想,这个问题会不会太low了?但实际上,在论坛现场,与会的专家们基本也都谈到了这个问题。研学旅行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做?等等。说明大家对于研学旅行本身,还是有不同的理解。研学旅行是旅游+吗?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优秀教研员郑会战老师认为,研学课程不是旅游+,而是学校课程的延伸,是达成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那么研学旅行是不是就是研学+了?显然也不能这么说,试想一下,如果研学旅行成了换场学习和超前学习,不就是给孩子们换了个课堂而已,那旅行的意义又在哪里?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研学旅行是这样定义的: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该规范从服务、人员、产品、基地、安全等各个环节对研学旅行服务流程进行了规定。从旅游的角度,研学旅游其实是一个专项旅游产品,只不过在产品特点、接待服务等方面,更加注重研学特色、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特点。例如规范提出,小学低年级、高年级应分别以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研学为主;初中以县情市情、高中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研学旅行产品则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日本是世界上较早实行修学旅行的国家,修学旅行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最具特色的教育活动,1958年修学旅行纳入日本的学校教育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学游并重,例如要求具有明确目的和预期教育效果,要与平时的学习内容相关联。但也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公平,例如: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和尊重文化遗产的态度;指导学生不要扰乱集体秩序;不要对他人造成不便;通过集体行动和共同生活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要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加,并确保节俭。因此,对于研学旅行而言,其实学与游、知与行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并重而不可偏废。但从现实的观察来看,至少目前大家对于研学旅行,还是缺乏足够的共识。教育工作者更容易顾及安全,一刀切地将研学旅行束之高阁,或者倾向于注重旅行中的课程设置,忽视了旅途的快乐;而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和旅游景区景点,又往往把研学旅行当成一块肥得流油大蛋糕,一哄而上,过分注重商业效益,而罔顾研学旅行产品本身的适度经济化原则和应有的社会、教育责任。这无疑都是不可取的。无论是研学旅行的主办方、承办方、供应方来说,首先要真正弄明白修学旅行是什么。这样在组织设计、行程安排等诸多方面,才能更有针对性,例如如何既让孩子增长见闻,又能充分锻炼体格意志;既尊重孩子兴趣、个性和身心特点,又能寓教于乐,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留下美好的记忆;如何规范流程,避免各自为政,让研学旅行步入正确的轨道,实现社会效益、教育效果等的多赢……中小学是孩子感受世界最敏锐的时期,在我看来,应该把旅途更多地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放开身心去感受和体验自然文化之美,因为往往我们精心设计的内容,未必都能吸引他们,而旅途中无意间某一刻,或许会成为影响他们人生的一粒种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温涛)(壹点号 老温侃旅游)
摘要:研学旅行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新词,由我国古代游学、近代修学旅行,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研学旅行延续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溯源:从“游学”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溯源我国的研学旅行,可追及春秋战国的“游学”,多指远游异地,从师学习,以所学游说诸侯,求取官职。史载孔子招徒讲学,率弟子们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弟子们跟随他遍访都邑,从困顿碰壁中体悟人生,开阔眼界,了解民风政情。及至战国,诸侯并起,厚招游学,广纳贤能;文士们通过游学增进学识,进而充当纵横家游说诸侯国,以言策建立功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成就了一大批人才。两汉承继战国游学之风,学子们为学经,远行访师问道,既求闻达也求仕途。游学丰富了学子、士人的知识与阅历,也成就了许多人。如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见《史记·太史公自序》)游历和文化访古,对其终成《史记》,有很大的助益。唐代兴“壮游”、旅行学习之风,众多士子走出书斋,多作郊游、远行、交友、边塞之旅。他们访古问俗、优游林下、寻幽探胜、结交豪杰、相互学习,在旅行中学习知识、体悟人生、修为人格、传承文化,成就很多传世的诗篇,而开放、包容的文化,更成就了当时文化的空前繁荣。及至宋代和明清,游学、书院文化盛行,士人旅行制度化,社会逐步形成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流意识。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主张学子不应拘于一隅,而应“出四方游学一遭”(《朱子语类》)。当时名师硕儒所在的书院,常常成为一地教育、学术中心,吸引远近的学子趋而往之;士子们则利用科举和出仕机会频繁旅行,深入了解各地历史文化、名胜遗产、典制赋役、科技发明,观察社会,推动文化、社会变革。如宋代的沈括少随父宦游州县,出仕后重游历研究,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最后写就集科技之大成的《梦溪笔谈》。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谈画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行中去悟,实践中学,学以致用,这一人文精神贯穿古今,影响了后世许许多多的人。发展:研学旅行的兴起及现状20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抱着教育救国理想积极倡导“知行合一”,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组织新安小学的“新安旅行团”作长途修学旅行。在50天时间里通过唱歌、劳动、卖书卖报、爱国演讲等办法自筹经费,看江南风光,观察、学习沿途地理、风俗、民情,了解近代工业文明,旅途中学生们爱心相助、增进情感,学到很多关在学校死读书学不到的知识。学生们还参观英法日等占领的上海租界、淞沪抗日战场,了解爱国军民奋起抗战的英勇事迹,增加学生们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开创了我国修学旅行的先河。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很多学校组织了各种带有研学性质的勤工俭学、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探源、地质生物考察等活动。而校外机构组织的研学旅行,还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才开始出现的。改革开放之后,大量来自日韩、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的“修学旅游团”来华修学旅游。当时,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三大总社及地方旅行社,纷纷成立“修学旅游”接待部门,组合、推出许多具有文化资源特色的修学旅行线路产品,接待了数以十万计的外国修学旅行者,播下了汉文化的亲近感和国际友好的种子,各地积累了大量修学产品组合、组织接待和安全保障的宝贵经验。外来的修学旅游理念,对国内一部分家长产生了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家长、学生们对国内修学旅行、出国游学的需求日殷,一些教育理念较开放的学校开始组织学生修学旅游、出境游学,不少旅行社因应需要推出一些修学旅行或海外游学旅行团,推动这一市场向前发展。可惜的是,更多的学校只专注于高考应试,尤其担心出现安全事故,所以一直没有制度化、规模化地开展修学旅行或出境游学。而由于没有出台政策规范引导和监管,出国游学总体呈现野蛮生长的状态。直到2013年,在旅游界的推动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倡导“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才正式为研学旅行正名。此后又有系列政策出台,研学旅行开始受到教育界、旅游界和学生家长们的普遍关注。(节选,作者:陈文杰,系港中旅集团公司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 出品 | 研学旅途素材来源 | 人民网编辑 | HoweYee
研学旅行与研学旅游有什么区别?在中国,很多学校或者培训机构都喜欢进行研学旅行和研学旅游,本篇品索教育小编将为大家来详细介绍研学旅行与研学旅游有什么区别,同时了解这两个名词的概念。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目的是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针对研学旅行的特点曾提出“两算两不算”:一为有意组织算。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作用于学生身心变化的教育活动;如果周末三三两两出去转一圈,那不算。二为集体活动算。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一起活动,一起动手,共同体验相互研讨;如果孩子跟着家长到异地转一圈,不算。很明显,按照这一说法,周末三三两两出去转一圈,只能算作休闲;而孩子跟着家长到异地转一圈,只能算作旅游了。对于研学旅游,国家旅游局在2016年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行业标准,并推出《关于公布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的通知》品牌认定活动,目的是促进旅游与研学深度结合,创新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其中压根没有提及“研学旅游”的问题。不过,研学旅行也罢,研学旅游也罢,二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亲身体验。学生必须要有体验,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在一定情况下,应该有对抗演练,逃生演练,应该有出点力,流点汗,乃至经风雨、见世面。研学旅行是学校根据课程和学生的需要来安排的集体旅行,通过与平常不同的方式来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不过不管是研学旅行还是研学旅游,旅行不是目的,旅游也不是目的,目的是亲身体验,研学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而已。
为什么要研学旅行,学生从中可以学到什么?研学旅行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质、判断、以及学会团队合作和自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智慧等。研学是旅行的目的,旅行是研学的载体。研学旅行的意义在于,为青少年搭建了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为了解中华以及国外文化提供了交流交往的平台,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力。研学国家推荐:国内、港澳台、美国、英国、欧洲、澳洲、加拿大、新加坡、日韩等地区。研学类别推荐:夏令营、冬令营、科学研学、社会研学、地理研学、自然研学、历史研学等。国内研学红色之旅简介:香港迪士尼乐园课堂课程简介发挥协同力量!就是这个活动课堂给小学生的重要概念。通过参与「迪士尼科学行动」,小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各种元素是通过协同作用互相融合的道理,从而明白个人与科技的紧密联系。学生可从中了解迪士尼梦想工程师怎样利用这些元素创造3D米奇幻想曲、巴斯光年星际历险、疯帽子旋转杯和狮子王庆典等经典的游乐设施。训练有素的迪士尼导师将带领学生进行3小时的课堂教学。参加人数最少为15人,每15名学生须有一位监护人陪同。 学习目标 完成「迪士尼科学行动」后,学生将懂得以下知识: 协同作用的定义·举出协同作用的例子·明白不同事物走在一起可发挥强大能力,是个别事物办不到的·明白突破规限才会产生新灵感、创意和发明·了解怎样看见三维画面·怎样在剧场中展现三维影像·认识「表演元素」的定义及其种类·了解不同的「表演元素」怎样发挥协同作用,带来更有趣的体验·在糅合科学与科技以制作出与别不同的表演节目中,创意灵感的重要性·约3小时的课程结束后,小朋友们可以于迪士尼乐园内自由玩耍,之后于指定时间集合 国外研学之旅合影香港营地营地参加者将以小组形式用最快的时间将隐藏于营地内或郊野不同角落的检查点找出答案。此活动可选择于营地范围或营地周遭环境中进行,以配合不同参加者需要。【历奇活动】历奇活动是一种「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体验式学习是以实践为本,透过学员亲身体验,结合反思与学习的教学方法。【生态探索】用生动有趣展板或影片介绍红树林动植物及生态特色,继而在教练带领下,让参加者实地考察。本营旁之红树林及泥滩。研学旅行表演其他景点:香港大学、科学馆,太空馆,挪亚方舟等适合学生的景点。
2016年12月包括教育部、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意见》第一次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并明确要求学校搭建一套完善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意见这其实是一个教育契机,自从部委发出《意见》后,各地中小学校正在进行各种探索和尝试。如何将研学旅行课程化?研学课程如何进行和实施?如何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自主学习?从“研学旅行”这四个字可以看出,其包含了“研”、“学”还有“旅行”,是基于旅行的研学,旅行是形式,研学才是本质。作为一种依赖社会各个行业提供文化资源的旅行活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教师在研学旅行的学科迁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面也可以看出,对于教育主体来讲如何有针对性的围绕研学主题研发和定制适合的研学课程是整个研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之举。中小学研学旅行但是现在的研学市场上,很多原先的旅游项目重新包装一下就变成了现在火热的研学旅行项目。旅行社、留学中介和培训机构等一哄而上纷纷退出了自己的研学项目,将活动的行程单当作研学手册;将每天的研学总结被要求成“写一篇五百字感想”;将本该为研学核心的“问题”变成了一句“了解某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本来应该学生为主体的研学项目变成了老师或者导游夸夸其谈。很多情况下的老师在景点的讲解和在课堂里教授给孩子的没什么两样,不能做到学生自主的提问并汲取知识,“只有学没有研”和“只有游没有学”一样都失去了研学的真正含义。旅行项目的重新包装以学生为主体的研学旅行,至少要让学生多说一说、想一想,要让他们针对不同的主体主动去观察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触及到研学的实质。一般优秀的研学项目还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1、一个围绕主题的好问题作为受教育的孩子自然是不喜欢在课堂上写作业的,孩子是更愿意去旅行,喜欢参加户外活动的,所以需要提出一个好问题来调动孩子天生对大自然对新鲜事物好奇心,让他们去提问更多的问题,并想方设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问题的答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所以说提出一个围绕研学主题的好问题是研学项目的关键。一个围绕主题的好问题2、一份精心设计的研学手册研学旅行与旅游的差别最核心的在于“研学”二字。一份详尽的任务清单或者研学手册应该是必备,其中可以包括此次研学旅行的主题、目的、行程介绍、行程地图、学生分组表、安全事项、纪律要求、研学内容(包括核心问题)、物资清单、通讯录等等,既帮助学生了解整个研学旅行的基本情况,也方便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和监督学习质量,还得明确纪律要求和需要做的准备。一份精心设计的研学手册3、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研学旅行必须搭建层次化、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例如每天都可以进行的“小组竞赛”、“小组互评”和“小组总结”,或者到一定阶段再进行的“作品展示”、“研究报告”、“任务答辩”等等。每个时间节点都需要自评、互评和点评,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建议加以优化。研学导师不能只关注研学的最终结果,更要关注从制订方案到实施开展的过程。评价的主要宗旨可以随着每次的研学主题不同侧重点不一样,主要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研学产品大都没有规范化,系统化、课程化。作为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主体,更应该将研学旅行系统化、规范化,将它作为一项课题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接着上次的话题,我们继续讨论一下时下特别流行的“青少年研学旅行”概念。根据小编一鹿的思路来说,我觉得研学旅行的定义应该是由“研”和“学”然后加上旅行来组合的;而当前我们所认知的或者看到的定义其实偏离了“研学”的本质。究竟什么是“研”?什么是“学”?其实只有大家自己去定义。所以您会发现,无论是教育公司、文化公司、培训公司、旅行社都百家齐放地涉及了“研学旅行的领域”,那么这一领域自然也就成为了大家都可以赚钱的浑水。就像网友所说的那样,从市场上来看,几乎所有的“研学旅行产品”,其实就是旅行,只不过打上了研学的旗号。将普通的旅游产品稍微加工一下,就变成了眼下时髦的“研学旅行”产品,这就成为了当前大部分研学机构的普遍做法。通过这样简单粗暴加工和包装的研学产品,您会发现。原本再普通不过的旅游产品摇身一变,变成了符合国家教委文件精神的“研学旅行产品”;原本无人问津,根本卖不出去的旅行产品,瞬间价值倍增,突然就变得不愁卖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旅游产品的价值没多大的变化,但是价格却会大变,甚至翻倍。而真正为这些青少年研学旅行产品买单的家长们,却有苦不敢说。为啥呢?原因很简单,这些所谓的研学旅行活动都是学校发的通知,家长不参加怕得罪老师。再说如果其他孩子参加的话,您的孩子不参加怕影响孩子的发展。所以,家长们只能“心知肚明”的给自己的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研学旅行”、“亲子游”、“夏令营”等等。说实话,家长们自己是从来不会自己去分辨这些产品的好坏的,都是听学校老师的推荐;而这些学校的老师真的自己分析过这些“研学产品”的好坏吗?其实也未必,因为学校老师还得听上面的意思;而学校层面上有时候自己也没办法出于无奈,因为“上面”的上面还有“上面”。所以您会发现,家长们自己为孩子们选择夏令营的机会并不多,多数家长都是在暑假或者寒假图方便,选择老师推荐的活动去参加。真正好的研学旅行产品,无法推广;差的研学旅行产品,铺天盖地,成为了当前的现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研学旅行产品确实缺乏一个衡量标准,来确定其好坏。这也是一鹿老师一直在研究的,希望有一天能出一个初步的模型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希望以此来帮助大家更好地分辨研学旅行、夏令营、游学。
前段时间,学校组织了一次研学旅行,我也跟随学生去参加了,觉得研学旅行也是挺有意义的。现如今,有好多学校会组织学生去外面旅行学习,也就是研学旅行,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通过旅行来研究学习。这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见识外面的世界,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记一下我参加的研学旅行,学校组织学生们参加军事拓展基地训练。学生们清晨起床出发,在路上教官们严格管理行车安全,也在车上组织了军歌学习与拉歌训练,学生们有着很高的热情,行车途中充满欢乐。在到达基地之后,先严明了纪律,随后开展了一系列训练与活动。1、队长选拔。毛遂自荐,然后从中选拔,有好多同学们大胆的站出来,也勇于挑战,通过比拼决出队长。激发了学生们的好胜心,有助于学生展现自我。2、队伍组建。队长们带领队员起队名,选队歌,画队旗,定口号,摆造型。最后各队伍进行比拼,一系列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3、餐前训练。宣讲了一粒一粟来之不易,节约粮食,再吃饭的时候,学生们都很节约粮食,吃多少打多少,不剩饭。4、南水北调与合力击鼓。两个小游戏都考察的是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小队之间比拼,也让学生们更加的努力。即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5、障碍跑。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很努力认真的奔跑,体验军人们的训练。每一位同学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奔跑。培养了学生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6感恩教育。教官进行了感恩演讲,感恩军人,感恩老师,感恩父母。学生们感动的落下了泪水,也深知了军人们守护国家的不易,老师们努力教导自己的不易,父母为自己操劳的不易。让学生们懂得了感恩。这次研学旅行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每一位学生都收获很大。学生是需要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多看看世界,会收获很多。
研学旅行的意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必须遵循“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对正确认识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义十分重要。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旅行有哪些特点呢?一、 创设主题,引领研学旅行(一)创设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题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虽然现今社会大大提倡全民创新,但创新难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因此,研学旅行在研学旅行中开设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题,在旅游活动中设计专项主题精神普及,赋予学生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线路设计中推行富有科教意义的文化线路,丰富的人文知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土壤,潜移默化地在学生思维中植入创新的种子,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从多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创设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主题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学生的生活和社会领域延伸与扩大。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低、实践能力差。因此,研学旅行在研学旅行中设计旅游产品diy、自主设计雕塑、参加乡村旅游田园采摘等能够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活动,不但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使学生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二、 丰富内容,充实研学旅行(一)补充现实所需内容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各种新事物令人目不暇接,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呈现前人的知识理论经验,无法与现实日新月异的事物有效衔接。因此,旅行便成为弥补这一缺陷有效手段。研学旅行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可设计空间大,可紧跟时代发展加强活动内容设计,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多样化多渠道多方面地吸收知识,补充课本内容的不足。(二)延展未来必备内容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待人接物、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能力也是必备的素质。旅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处事能力的机会,旅行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处理与其他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突发事件的挑战,让学生在困难面前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锻炼学生与同学协作配合面对困难及克服困难的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所不能触及的方面,研学旅行将成为帮助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建立中小学研学旅行体系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情感,增强关爱生命、关心社会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建立中小学研学旅行体系有利于建立规范有序的游学秩序。把乡土乡情纳入研学旅行的范畴,有利于规范我国的海外游学市场秩序,扭转舍近求远修学旅行的本末倒置现状,对培养合格的文化交流使者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小学研学旅行意义的思考都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走在路上,要么读书,要么旅行。最近教育部联合发改委、交通部、保监会等11部门开展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让我看到了让孩子走出书的世界,走进现实的世界,走进大自然的世界的希望。古话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小学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从物质层面的追求演变为精神层面的追求,但快速的经济发展让我们国民素养有些跟不上,没有契约精神、团队精神,没有责任感、秩序感,不懂得欣赏,文明欠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而“研学旅行”的开展和实施让学生从从小弥补了这些缺陷。中小学生在集体旅行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同时对“美”的欣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中小学一直都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除了“智育”在学校教育发展比较好之外,其他的德育、体育、美育等都有欠缺,尤其是在农村及应试教育重灾区,而“研学旅行”这样一个项目却能直接实现这几方面的发展,一举多得。短期来看,“研学旅行”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实践意义和公益性。长期看,学生能从社会、大自然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力量,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和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下一代国民素养。好的教育就是无痕迹的教育,“研学旅行”就是这样,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官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孩子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主席说的一句话,应该是我们研学旅行服务人员的心声了。自从国家政府发布有关研学旅行的政策之后,研学旅行市场就越来越热闹,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研学市场看似门槛低,但想要制作出符合大众喜爱的研学精品课程也着实不易。很多人对研学旅行的基本概念界定模糊,各自的理解也大不相同,教育部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总结起来的意思也就是说研学是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是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融合。所以研学不是单纯的玩大于学,而是一种和实践活动相似的教学方式,研学旅行的未来想要越来越好,让研学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就需要注意三个重要的问题。研学精品课程和精品路线的设计一个市场的成功,其内容是潜在的灵魂。从一定道理上来说,研学课程也是学校课程的一种,根据对研学主题和孩子的年龄层次以及教育程度的分析,来设计出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来说,因为年纪较小,又考虑到家长的担心程度,并不适合较远距离的研学,所以短距离研学最合适,安全问题考虑到了,而且费用也可以接受。比如去河南大学,围绕河大的历史文化进行介绍,探寻河大周围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又或者设计一些精品路线,沿着某一个文化主题进行系统的学习探究,让孩子从周围生活的环境深刻了解其中的文化和价值,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方法是非常好的。研学不是少数人的活动研学不是某种单独学科的学习,它的价值是多元综合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书本知识和做人做事结合在一起,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孩子的体验观察力、集体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么一项复杂的活动,单单依靠学校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而是需要将多种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充分调动旅游、交通、文化等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并且倡导社会资金对研学旅行进行支持。除了这些机构以外,家长、学生也要参与进来,做好协助配合工作,充分保证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也算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大综合。“研”+“学”+“游”我们之所以创办学校,是为了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学校相当于孩子进入社会前的考验,也有人说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在学校老师总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但社会却是复杂多样的,如果说学校是一个四方体,那社会就算是一个圆形,如何分辨真善丑恶,需要孩子们回到真正的社会中去学习,比如我们在组织去农场的活动中,通过对蘑菇的生活习性和种植的深入了解,让孩子们感受农作物种植过程的不易。总之研学旅行是一种让孩子们了解不同地方和不同环境的人文地理、社会科学、思想情感的方式,在旅途中能够有所收获。如果处理好了这三个关键性的问题,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研学旅行的社会影响力,更加深入的挖掘到研学旅行的深度教育资源,相信研学会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