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学旅行是什么?孩子在研学中真的能学到东西么?看后获益匪浅!实历

研学旅行是什么?孩子在研学中真的能学到东西么?看后获益匪浅!

伴随《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出台,许多中小学已经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实践和体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及“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经典论述,都强调了“知”与“行”的关系。研学旅行,顾名思义有“游”有“学”,通俗点说,研学旅行就是把课堂搬到校外,用亲身体验的方式代替传统的看书听讲,同样是以丰富知识为目的。但研学旅行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高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是:研学旅行到底是什么?孩子在研学中真的能学到东西么?可以说研学旅行提高了我们的“提出问题能力”、“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等,而这些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难得到培养。一,研学旅行给学生文化的熏陶研学旅行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日新月异的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我们选取和挖掘与历史传统文化相关资源,比如乘坐高铁,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学生普及当地民情文化,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进而拥有文化自信。可以将学生熟悉的学科知识渗透到研学旅行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实际获得感。每到一处,专家会为学生讲解、答疑,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精神。二,研学旅行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一个人能够有多大成就,不仅取决于拥有多少知识储备,还取决于自身具备怎样的精神品格和自主发展能力。学校将相关课程学习内容与研学旅行结合,以研学旅行作为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研学旅行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研学旅行中,会设计一些紧凑的活动,而且饮食起居、物品管理等事情都由学生自己面对和处理。没有了家长的庇佑,学生确实遇到许多问题,而且常常在遇到问题时产生负面情绪,但也正是通过解决问题,他们变得自信自爱、坚韧乐观,能够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备了抗挫折能力。学生在与在困难和同伴的碰撞中,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并开始学习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估自我。研学旅行是一种团队活动,学生代表个人更代表班级、学校的形象。在研学旅行中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公民社会责任的培养。通过行前培训、活动中体验等方式,学生不仅与同学、教师、家长能够很好地交流和相处,也能够自发地与导游、研学基地教师、交警、司机等各方面人士良好互动。此外,通过组长负责制、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反思过程中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不少学生在研学旅行结束后,投入到相关主题的深度学习之中。三,研学旅行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研学旅行中通过一些体验活动,比如到田地里亲身体验收割稻谷,学习红军自力更生纺纱线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技能,也端正了劳动态度,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体验课程对现在学生来讲并不熟悉,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遇到了各种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制订解决方案圆满解决了难题,增强了在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学生亲自体验生产劳动,更加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增强了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备了一定的工程思维。一次研学旅行下来,不仅仅是知识的丰富,更是社会经验的增加、视野的开阔,书本教育+生活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当然,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教育理念、教育人和教育资源的共同支持,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彻底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挖掘优质教育资源,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我相信,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勇于担当,努力获取社会各界通力支持,研学旅行一定能够让更多学生受益。家长们,您对研学旅行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丢手绢

研学旅行的意义?

研学旅行的意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必须遵循“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对正确认识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义十分重要。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旅行有哪些特点呢?一、 创设主题,引领研学旅行(一)创设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题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虽然现今社会大大提倡全民创新,但创新难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因此,研学旅行在研学旅行中开设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题,在旅游活动中设计专项主题精神普及,赋予学生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线路设计中推行富有科教意义的文化线路,丰富的人文知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土壤,潜移默化地在学生思维中植入创新的种子,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从多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创设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主题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学生的生活和社会领域延伸与扩大。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低、实践能力差。因此,研学旅行在研学旅行中设计旅游产品diy、自主设计雕塑、参加乡村旅游田园采摘等能够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活动,不但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使学生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二、 丰富内容,充实研学旅行(一)补充现实所需内容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各种新事物令人目不暇接,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呈现前人的知识理论经验,无法与现实日新月异的事物有效衔接。因此,旅行便成为弥补这一缺陷有效手段。研学旅行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可设计空间大,可紧跟时代发展加强活动内容设计,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多样化多渠道多方面地吸收知识,补充课本内容的不足。(二)延展未来必备内容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待人接物、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能力也是必备的素质。旅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处事能力的机会,旅行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处理与其他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突发事件的挑战,让学生在困难面前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锻炼学生与同学协作配合面对困难及克服困难的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所不能触及的方面,研学旅行将成为帮助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建立中小学研学旅行体系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情感,增强关爱生命、关心社会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建立中小学研学旅行体系有利于建立规范有序的游学秩序。把乡土乡情纳入研学旅行的范畴,有利于规范我国的海外游学市场秩序,扭转舍近求远修学旅行的本末倒置现状,对培养合格的文化交流使者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小学研学旅行意义的思考都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走在路上,要么读书,要么旅行。最近教育部联合发改委、交通部、保监会等11部门开展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让我看到了让孩子走出书的世界,走进现实的世界,走进大自然的世界的希望。古话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小学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从物质层面的追求演变为精神层面的追求,但快速的经济发展让我们国民素养有些跟不上,没有契约精神、团队精神,没有责任感、秩序感,不懂得欣赏,文明欠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而“研学旅行”的开展和实施让学生从从小弥补了这些缺陷。中小学生在集体旅行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同时对“美”的欣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中小学一直都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除了“智育”在学校教育发展比较好之外,其他的德育、体育、美育等都有欠缺,尤其是在农村及应试教育重灾区,而“研学旅行”这样一个项目却能直接实现这几方面的发展,一举多得。短期来看,“研学旅行”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实践意义和公益性。长期看,学生能从社会、大自然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力量,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和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下一代国民素养。好的教育就是无痕迹的教育,“研学旅行”就是这样,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官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洁宫

研学旅行与研学旅游有什么区别

研学旅行与研学旅游有什么区别?在中国,很多学校或者培训机构都喜欢进行研学旅行和研学旅游,本篇品索教育小编将为大家来详细介绍研学旅行与研学旅游有什么区别,同时了解这两个名词的概念。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目的是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针对研学旅行的特点曾提出“两算两不算”:一为有意组织算。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作用于学生身心变化的教育活动;如果周末三三两两出去转一圈,那不算。二为集体活动算。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一起活动,一起动手,共同体验相互研讨;如果孩子跟着家长到异地转一圈,不算。很明显,按照这一说法,周末三三两两出去转一圈,只能算作休闲;而孩子跟着家长到异地转一圈,只能算作旅游了。对于研学旅游,国家旅游局在2016年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行业标准,并推出《关于公布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的通知》品牌认定活动,目的是促进旅游与研学深度结合,创新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其中压根没有提及“研学旅游”的问题。不过,研学旅行也罢,研学旅游也罢,二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亲身体验。学生必须要有体验,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在一定情况下,应该有对抗演练,逃生演练,应该有出点力,流点汗,乃至经风雨、见世面。研学旅行是学校根据课程和学生的需要来安排的集体旅行,通过与平常不同的方式来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不过不管是研学旅行还是研学旅游,旅行不是目的,旅游也不是目的,目的是亲身体验,研学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而已。

石蒜

研学旅行的定义,一鹿老师认为这是种新模式而非新兴产业

经过前一段时间和大家的互动和交流,今天我想正式和大家聊聊研学旅行的定义。这里先说一下的是,我这里的所述说的研学旅行定义只代表个人的观点,不代表完全正确的观点,只是在这里和大家进行分享,希望能和大家进行讨论。或许随着一鹿老师认知的发展,今后对该观点会有些变化。一鹿老师认为,“研学旅行”是一种模式概念,是将“文化教育”的理念与“旅游旅行”进行结合的一种新模式。它可以是青少年的、也可以是成人的;可以是学校大规模集体组织的集体生活,也可以是校外三五成群的小规模短期活动;可以是夏令营的形式、游学的形式也可以是封闭训练、集中教育的形式。所以说,在一鹿老师眼里,研学旅行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是在已知行业里的一种跨界操作模式。研学旅行,从认知层面来讲属于教育范畴;但从实际操作来说,属于旅游领域。所以研学旅行不能单独地形成一个全新的行业,只能说是教育与旅游两个行业里有机结合的产物。文化内容在教育范畴内的有机植入,使得研学旅行旅行充满了升级;劳动技能类的操作课程的植入使得研学旅行更加充满趣味性;而心理学在研学旅行的介入使得研学旅行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从国家标准来说,我个人觉得如果硬要制定标准的话,应该从教育和旅游两个角度分别制定国家标准。教育主管部门把控教育质量和效果这一关,而旅游部门则应该从安全和配套的角度来加以规范。但是无论如何,主管部门如果今后制定相应的标准,那么这个规范只能说是大概念上的标准,肯定与实际操作上会有很大的区别。而每一个学校,或者研学旅行的主办单位,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自己的受众群体制定可做操作性的细化标准。研学旅行一旦有了标准,就可以进行评估;目前国内比较领先的第三方民间研学旅行研究评估机构Etrips已经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相信随着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研学旅行的效果将可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量化研究,而不是完全定型的分析;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分析,促使整个研学旅行产品不断改进,成为标准化的模式来起到教育的作用,从而成为现行教育体系的有机补充。这里再特别提一下,研学旅行在青少年教育领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切忌把研学旅行又做成了一个产业。教育产业化的弊端,一鹿老师就不多说了。在未成年人教育体系中的研学旅行领域尤其要注意!以上是我个人关于“研学旅行”定义的一些想法,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大无畏

为什么要研学旅行?

为什么要研学旅行,学生从中可以学到什么?研学旅行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质、判断、以及学会团队合作和自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智慧等。研学是旅行的目的,旅行是研学的载体。研学旅行的意义在于,为青少年搭建了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为了解中华以及国外文化提供了交流交往的平台,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力。研学国家推荐:国内、港澳台、美国、英国、欧洲、澳洲、加拿大、新加坡、日韩等地区。研学类别推荐:夏令营、冬令营、科学研学、社会研学、地理研学、自然研学、历史研学等。国内研学红色之旅简介:香港迪士尼乐园课堂课程简介发挥协同力量!就是这个活动课堂给小学生的重要概念。通过参与「迪士尼科学行动」,小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各种元素是通过协同作用互相融合的道理,从而明白个人与科技的紧密联系。学生可从中了解迪士尼梦想工程师怎样利用这些元素创造3D米奇幻想曲、巴斯光年星际历险、疯帽子旋转杯和狮子王庆典等经典的游乐设施。训练有素的迪士尼导师将带领学生进行3小时的课堂教学。参加人数最少为15人,每15名学生须有一位监护人陪同。 学习目标 完成「迪士尼科学行动」后,学生将懂得以下知识: 协同作用的定义·举出协同作用的例子·明白不同事物走在一起可发挥强大能力,是个别事物办不到的·明白突破规限才会产生新灵感、创意和发明·了解怎样看见三维画面·怎样在剧场中展现三维影像·认识「表演元素」的定义及其种类·了解不同的「表演元素」怎样发挥协同作用,带来更有趣的体验·在糅合科学与科技以制作出与别不同的表演节目中,创意灵感的重要性·约3小时的课程结束后,小朋友们可以于迪士尼乐园内自由玩耍,之后于指定时间集合 国外研学之旅合影香港营地营地参加者将以小组形式用最快的时间将隐藏于营地内或郊野不同角落的检查点找出答案。此活动可选择于营地范围或营地周遭环境中进行,以配合不同参加者需要。【历奇活动】历奇活动是一种「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体验式学习是以实践为本,透过学员亲身体验,结合反思与学习的教学方法。【生态探索】用生动有趣展板或影片介绍红树林动植物及生态特色,继而在教练带领下,让参加者实地考察。本营旁之红树林及泥滩。研学旅行表演其他景点:香港大学、科学馆,太空馆,挪亚方舟等适合学生的景点。

老鼠街

有关研学旅行,你知道多少呢?

什么是研学旅行?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研学旅行即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旨在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就开始施行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 并把研学旅游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开展。2014年8月,国家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要求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研学旅行有着其特有的涵义,它既不是传统意义的游学,也不是普通的旅游,而是被纳入教学系列的一门课程。短期来看,“研学旅行”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实践意义和公益性。长期看,学生能从社会、大自然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力量,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和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下一代国民素养。好的教育就是无痕迹的教育,“研学旅行”就是这样。我们提倡“最好的教育在路上”,并希望通过旅行加强孩子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为此,我们建立了专业化、品牌化、标准化的服务团队,真诚地期待与您的洽谈合作!

暴脾气

研学旅行如何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

原标题:研学旅行如何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在这个即将结束的暑假,“研学旅行”再度成为许多中小学师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季节性热词。一些中小学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希望让更多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更多的学生家长则认为孩子起早贪黑辛苦大半年了,让他们出去走走看看一方面可以放松放松,另一方面也能丰富知识和阅历。孩子们呢?一个学期下来,他们对“出去”的渴望不言而喻。家长、学生和学校的共同需求,使“研学旅行”越来越热,“研学市场”越来越大。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又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两个文件对如何规范研学旅行,如何实现中小学阶段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怎样才能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如何通过研学旅行强化实践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越来越成为参与各方尤其是相关学校高度重视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重庆八中宏帆中学自2011年便探索将研学旅行作为一门课程,逐步形成完善的“活动育人”的研学课程体系。根据“活动育人”的研学课程体系,“研学”的地点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可以在重庆市内也可以在市外;“研学”的内容可以是天文地理也可以是历史军事,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是华夏文明五千年;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可以投票决定“去哪儿”,但不管“去哪儿”,都必须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力求每次研学旅行都成为孩子们终生受益的人生经历。学校甚至不惜每年拿出一周的上课时间,将正在书桌上埋头苦读的孩子们“赶”往“行走的课堂”。但要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确切地说,这其实是一件稍有不周就会引发争议的事。怎样才能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对于许多正跃跃欲试或者已经开始做但还不是很得要领的学校、师生和家长来说,重庆八中宏帆中学7年来的实践探索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借鉴:首先,研学旅行是课堂的有机组成和有效延伸。“行走的课堂”是为了将孩子们在课堂上、书本中所学的静态课程转化为动态课程,使其成为孩子们早期“学以致用”的手段和重要的人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研学”对学校和教师做好“研”和“学”的“备课工作要求,至少应该不比正常课程的标准低。否则,学生和家长可能就会觉得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其次,研学旅行应该是基于完整的研学教育理论、完善的研究教育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教育理论和研学教育课程应该以《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教育理论上从理论框架、教育目标到研学规划,课程研发上从课程目标确认、产品定制设计到行前行中行后实践课程研究等方面,形成层层推进强化实践体验、追求学生参与及成长的逻辑闭环。最后,研学旅行从实施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应该包括从出发的“最初一公里”、过程执行的“每一公里”、结束前的“最后一公里”的所有“研”“学”环节。最初一公里包括出发说明、研学纪律、责任分担和落实等方面;过程中“每一公里”既包括严格实施既定方案,也包括根据实际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既有方案;“最后一公里”包括安全返程和评估总结等。从研学教育理论、研学教育课程开发、研学教育实施三个维度立体构建研学教育的闭环逻辑,有利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思考探究社会,从与自然、历史和社会方方面面接触中获得更真实的自我体验,从而建立起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正如该校一些学生今年5月在云南参观澄江化石展览馆后发出的感慨:“在这个伟大的地方,我们从未如此认真地思考:生命是什么?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花草为什么是花草,我为什么是我?我能是我,这是多么幸运!”也许正是这样的思考和体验,证明了研学旅行可以成为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拓展思维和眼界、丰富知识和阅历的“行走的课堂”。(记者 张国圣)

范畴

论研学旅行的意义

前段时间,学校组织了一次研学旅行,我也跟随学生去参加了,觉得研学旅行也是挺有意义的。现如今,有好多学校会组织学生去外面旅行学习,也就是研学旅行,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通过旅行来研究学习。这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见识外面的世界,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记一下我参加的研学旅行,学校组织学生们参加军事拓展基地训练。学生们清晨起床出发,在路上教官们严格管理行车安全,也在车上组织了军歌学习与拉歌训练,学生们有着很高的热情,行车途中充满欢乐。在到达基地之后,先严明了纪律,随后开展了一系列训练与活动。1、队长选拔。毛遂自荐,然后从中选拔,有好多同学们大胆的站出来,也勇于挑战,通过比拼决出队长。激发了学生们的好胜心,有助于学生展现自我。2、队伍组建。队长们带领队员起队名,选队歌,画队旗,定口号,摆造型。最后各队伍进行比拼,一系列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3、餐前训练。宣讲了一粒一粟来之不易,节约粮食,再吃饭的时候,学生们都很节约粮食,吃多少打多少,不剩饭。4、南水北调与合力击鼓。两个小游戏都考察的是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小队之间比拼,也让学生们更加的努力。即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5、障碍跑。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很努力认真的奔跑,体验军人们的训练。每一位同学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奔跑。培养了学生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6感恩教育。教官进行了感恩演讲,感恩军人,感恩老师,感恩父母。学生们感动的落下了泪水,也深知了军人们守护国家的不易,老师们努力教导自己的不易,父母为自己操劳的不易。让学生们懂得了感恩。这次研学旅行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每一位学生都收获很大。学生是需要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多看看世界,会收获很多。

车马炮

我们需要怎么样的研学旅行?如何在研学旅行中得到最好的体验?

为什么我们需要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要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成长?研学产品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如何让孩子在研学旅行中得到最好的体验?“研学旅行”践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任何一种新型理念的践行,背后难免会生出一些问题, 对“研学旅行”在实践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主要归纳为:第一,“研学旅行”方案的大而笼统,难“接地气”。由于国内不同地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不一,承载能力有异,基础设施也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研学目的地的选择及其研学方案的制定时,要慎重且要“接地气”。那么如何“接地气”,就是要在一个大的原则下,尽量坚持一些具体的原则,距离选 取“就近”原则,目的地选择“个性”原则,教育内容与活动方式设置“多样化”原则,以及坚持不同季节旅游人群与当地 旅游资源的“变化”原则。更为重要的是,研学方案的制定, 一定要考虑到研学结束后是否真的能惠及“研后之教”,这直接关系到研学活动的持续开展。 第二,“研学旅行”观念及其必要性,尚未得到普遍的理解。意识观念的陈旧或者误解,可能会阻碍甚至阻碍“研学 旅行”茁壮成长的脚步。比如:刚2017年在一个研学联盟成立大会上,会议期间与一些企业及教育机构代表有过简短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深感到很多人并没有完全理解“研学旅行”的宗旨及其意义,仍然仅仅停留在“游玩”和如何做能够获得自身的利益 上,有“游”而无“学”,在这一处境下,更何谈那些只是略有耳闻或尚未听说过这一名词的学生家长及其学校领导、教师能理解呢?况且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他们制定课外活动 的一个“标尺”。此外,就目前中小学的教育现状而言,“升 学率”仍是第一位,家长和学生大部分都愿意将时间和金钱投资到与分数直接相关的校内课程上,而投资在与升学课程无关的活动上的时间和金钱都被大大压缩。 第三,鉴于研学旅行活动的特殊性,一方面学生出行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研学过程中可能会滋生“逐利 而无学”的现象。首先是对校外活动的安全性考量。出门旅行,安全是重中之重,出行前如何设计研学路线并做出安全评估,拟定安全规范,如何规避风险;出行途中,遇见意外情况,有何种应对的紧急预案;对于已经出现的安全问题,如何处理,如何认责,都要解决在研学之前。其次,在“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一些旅游企业,乃至教育机构的参与。因此多部门合作,不同理念有时难以统一,某些企业或教育机构有“逐利”倾向,因而研学旅行是否能真正以 “学生为主导”,如果没有合适的规范机制进行约束,就很有可能使“研学”变成企业或机构的摇钱树,使研学旅行滋生 一些不必要的“负效应”。因此,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保持警惕,且要实施有效的管控。 “研学旅行”践行过程中所遇问题的解决策略 对于以上可能出现的某些问题,部分已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接下来我们主要围绕“研学旅行”方案的制定与推广,研学目的地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及提倡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管控与企业参与之下实行课程化的运作模式, 并对这些主要策略的具体操作方法做出必要的探索。 1、以高校研学旅行理论方案的研发与推广为首要 高校具有丰厚的师资力量,有一批具有长期从事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地理学、人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专家,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借助于理论素养,结合一定的教育学发展规律,可以制定出比较切实可行的研学旅行理论方案。一旦某些合理的方案提出来,可以在当地的研学旅行基地做试点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同时,高校在制定研发方案的时候,有必要分阶段、分内容、明确目的,因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接受心理有差异,对于研学目的地的兴趣点也各有差异。 2、以研学目的地对接学校教育进行资源整合为必要 合理的方案只是一个首要条件,研学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整合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一些景区的建设必须对接学校教育、学校课程,分阶段执行,针对小学与中学研学内容的不同,做出调整。甚至,可以在景区的开发建设之初,可以将研学考虑在内,结合专家、教师等的意见,设计成集大众旅行、 研学旅行等多种旅行模式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另外,教育和旅游部门相结合,可以使两个部门发挥各自的优势,学校将烦琐的旅行交由经验丰富的旅行机构代为操作,而集中精力关注“研”和“学”,既能转移风险,又能给学生减轻经济负 担,使研学旅行既有“学”,又能“游”。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出的“辅助与补充学校与家庭教育”研学旅行,在旅行社的代理下,一时8所学校6000名学生进入大学,他们各自“探秘奇趣的昆虫世界,其中有蝴蝶欣赏,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等;探寻农耕文化,包括了解蜜源植物、寄主植物、蝴蝶文化,认识石碾、马车、风车、水车等,感悟中国万年农业;踏 入深厚土壤世界,感受五色土壤的神奇,园内识花认树,走进神秘植物世界,参观室外五谷杂粮、中药材;探寻动物世界的神奇奥秘,观看电影《地下仪仗队》《植物私生活》《云断秦岭》等。”3、以课程化的拟定、运行为方略 倘若要将中小学“研学旅行”进行持久,就有必要将这 一活动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当中,以课程化的拟定,运行为方略。在这一方略运行当中,要注重课程设置的趣味性, 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教学目标的综合性以及研学过程的具有的启发性与教育性,可以说研学旅行课 程化就是要秉持“寓教于乐”的宗旨。现实中,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好动、爱玩,他们更渴望新颖而形象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简单而又有启发性,引导参与亲自体验,这些都是课 程化有必要参考的因素。 另外,陆庆祥博士提出的:“遵循自然适应、循序渐进的 教学原则,同时要培训专业研学导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 验,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以过程考核柔性评价为主要 考核和评价方法。”这些见解值得在课程化设置中深思和借鉴。研学旅行如何选?面对鱼龙混杂的研学市场,如何选择靠谱的研学机构,在研学君看来,要做到“四看“。一看主办单位的实力和背景。有品牌、口碑好、经验丰富的机构,更具权威性,在组织活动中也就更专业、更规范。二看孩子的安全保障。除了必要的意外保险,家长还应了解研学过程中制定了怎样的安全保障制度,有什么紧急措施等。三看活动内容。研学的内容非常关键,是走马观花还是有体验互动?是长途奔波还是有张有弛?主题是否有深度、有内涵……这些都将直接导致研学活动的效果。四看研学机构的企业价值。看研学机构是否坚持教育理念,老师是否具有耐心、爱心、责任心,这些都蕴藏在企业文化里,更深深烙在每个老师的教育情怀里,也是保证孩子在研学活动中有所收获的关键。五关注研学导师。研学导师不是导游也不是老师,研学过程中课程实施也抓住导研、导学、导游和导行四个节点,层层落实。导师是“教师+导游+心理咨询师”三种身份的集合体。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只有解决“研的内容,学的方法,旅的地方,行的途径”等实质性问题,才能远离传统课堂的说教灌输,真正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把开学旅行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END -文章来源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研学君整理

循理

研学旅行的过程,到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孩子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主席说的一句话,应该是我们研学旅行服务人员的心声了。自从国家政府发布有关研学旅行的政策之后,研学旅行市场就越来越热闹,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研学市场看似门槛低,但想要制作出符合大众喜爱的研学精品课程也着实不易。很多人对研学旅行的基本概念界定模糊,各自的理解也大不相同,教育部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总结起来的意思也就是说研学是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是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融合。所以研学不是单纯的玩大于学,而是一种和实践活动相似的教学方式,研学旅行的未来想要越来越好,让研学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就需要注意三个重要的问题。研学精品课程和精品路线的设计一个市场的成功,其内容是潜在的灵魂。从一定道理上来说,研学课程也是学校课程的一种,根据对研学主题和孩子的年龄层次以及教育程度的分析,来设计出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来说,因为年纪较小,又考虑到家长的担心程度,并不适合较远距离的研学,所以短距离研学最合适,安全问题考虑到了,而且费用也可以接受。比如去河南大学,围绕河大的历史文化进行介绍,探寻河大周围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又或者设计一些精品路线,沿着某一个文化主题进行系统的学习探究,让孩子从周围生活的环境深刻了解其中的文化和价值,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方法是非常好的。研学不是少数人的活动研学不是某种单独学科的学习,它的价值是多元综合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书本知识和做人做事结合在一起,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孩子的体验观察力、集体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么一项复杂的活动,单单依靠学校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而是需要将多种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充分调动旅游、交通、文化等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并且倡导社会资金对研学旅行进行支持。除了这些机构以外,家长、学生也要参与进来,做好协助配合工作,充分保证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也算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大综合。“研”+“学”+“游”我们之所以创办学校,是为了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学校相当于孩子进入社会前的考验,也有人说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在学校老师总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但社会却是复杂多样的,如果说学校是一个四方体,那社会就算是一个圆形,如何分辨真善丑恶,需要孩子们回到真正的社会中去学习,比如我们在组织去农场的活动中,通过对蘑菇的生活习性和种植的深入了解,让孩子们感受农作物种植过程的不易。总之研学旅行是一种让孩子们了解不同地方和不同环境的人文地理、社会科学、思想情感的方式,在旅途中能够有所收获。如果处理好了这三个关键性的问题,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研学旅行的社会影响力,更加深入的挖掘到研学旅行的深度教育资源,相信研学会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