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学旅行课研学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开题?施为

研学旅行课研学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开题?

自从2016 年 12 月,教育部等 11 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研学旅行活动便犹如雨后春笋般在祖国的大地上热烈地开展着。一直以来困扰中国教育的只“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的问题被研学旅行这一形式解决了,对于学生来说“诗”和“远方”也兼得了。然而研学旅行在开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许多的问题亟需解决。《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这也就要求了我们在设计和开展研学旅行课程时,都要将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放在关键的位置。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关键就是课题的开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开题呢?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学生当前知识水平及阅历的限制,学生往往都不知该如何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但是如果指导教师将选题全部丢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这样的”包办“选题又会束缚住学生自己的创造性与自主性,达不到研学的效果。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我们确定了研学旅行的线路后,我们可以先提供给学生研学的路线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们自己对研学的目的地做出充分的了解,同时可以以范例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一些适合研究的题目,帮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激发学生创造力,拓展学生思维。二、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选题。学生的思维被拓展后,往往能够提出很多的问题,但通常仅仅是对一个现象或一个任务等进行问题式的发问,类似于“某某是什么”或者”“某某为什么”这类的问题,并且学生选题中还容易出现下面的错误:1、选则的题目过大,基于学生当前认知水平与学科知识,还不能够很好地完成的问题,例如:“唐代建筑赏鉴”“中国植被分析”等题目。2、专业程度较深,对于一般中学生而言难度较深,需要的知识,而这类知识是大学才会学的内容,现阶段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例如“川菜中的营养价值分析”。3、纯兴趣导向,探究目标缺乏教育性,也缺乏科学性,探究意义不明显的问题,例如“十三陵闹鬼探究”。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对现阶段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修改探究问题。三、书写开题报告,确定组内分工开题报告是对研究课题的文字说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选题依据、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目的等,对研究思路进一步梳理,制订研究计划。开题报告的撰写是进行研究性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影响到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首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调研相关资料,进一步挖掘所选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之后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再引导学生细化研究内容,根据研学旅行的线路和日程,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包括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内容。指导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进行适当引导,确保在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到人人参与,这样才能加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完成开题报告后,研学旅行的学生选题工作才算是完成。我们在研学旅行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出某一科研级的结论,看重的反而是在学生研究的过程,重在学生根据研学旅行的线路背景以及自己目前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找文献资料、制订研究方案、实地考察研究,到最后解决问题并展示交流成果的整个过程。研学旅行,不仅仅是简单的带着学生看看世界,更想让学生学到并掌握的是合作探究并解决真实世界中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鹅卵石

浅谈研学旅行的意义

研学旅行,越来越火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已经在全国各地逐步展开,研学旅行已经成为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当前,研学旅行已经在中国普及两年多的时间,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支持和欢迎。但是,很多的家长还是对此表示疑惑,参与研学旅行到底有什么用?在了解研学旅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教育制度。在新课改发展之前,“应试教育”一直是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课堂上老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体。这种教育模式近来被越来越多人所诟病,严格的课业要求将学生禁锢在“应试”的高压下,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极为不利的。于是,无数专家学者甚至是家长都在呼吁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出现。于是,研学旅行应世而生。与一般的旅游活动不同,研学旅行是一种“旅游+学习”模式。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的资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研学旅行具体有哪些意义呢?对国家来说,这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的行动,是对公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拓宽旅游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从学校层面来说,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旅游业态的角度看,研学旅行更加关注目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满足自我提升需求的高层次文化旅游。对学生来说,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体。研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接触社会和自然,在旅游体验中学习和锻炼,提升自我。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旅行期间远离家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锻炼孩子们独立自主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动手做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满足学生们暑期的旅游需求,培养学生的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见识决定了眼界,眼界决定了未来。研学旅行,伴你成长。

不拘于俗

学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

研学旅行课程融实践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于一身,将课堂搬到了校外,并凭借着团队合作学习的特性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通过对研学旅行课程的理念、课程设计的研究,以及对参加过研学旅行的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在现在的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安全问题逐渐突出,学生对于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要求也逐渐变高。针对研学旅行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一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方式呈现多样性,教育创新理念开始出现,一场全民教育改革正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其中,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成为教育新路的探索先驱。国务院办公厅在2013年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提出“ 要逐渐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构想。2014 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鼓励学校全方位提升中小学生的生活能力素养、实践观念和动手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精神。2014 年8 月,“ 研学旅行”被国务院正式纳入《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可见“研学旅行”的概念正式被认可并鼓励。2016 年12 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 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发文鼓励研学旅行的广泛开展。另外,教育部也定点增加了许多研学旅行的试行地点。近几年,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数量日渐增多,参与此项目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其中吉林吉大附中仅2017年9月开学以来参与研学旅行项目的人数就超过了2000人,可见“研学旅行”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知晓度和参与度都显著提高。大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在15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比较正规化的研学旅行项目。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国外研学旅行项目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育配套模式。其中,在研学旅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上明显成熟于国内,从政府和国家层面对研学旅行提供正规化解释,为此领域的市场监管、服务、保障等行动提供了法规依据,这也是我国急于完善此方面法律法规的原因之一。国外在此领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上,国外的学校会与市场深度接轨,在课程设计上与创新、科技、文化组织广泛合作,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元性的特点,这也是国内研学旅行课程发展可以借鉴的地方。二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为了弥补校内课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锻炼的不足,研学课程的课程设计理应以实践锻炼为主。实践的核心素养是以团队合作为单位所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包含的创新、合作、组织、领导等能力,如何将这些抽象的能力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一一展现,如何将能力的锻炼和有趣的课程相结合,如何将思维品质训练的过程可视化的展现出来,都包含在整个研学旅行的过程之中。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都应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实践素养来展开。就如课程大纲中所展现的那样,无论是在研学前的精心准备,严格选拔,配备好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教师行走队伍,设计好出行综合课程,还是在研学旅行中各项活动的开展,或是在研学后的成果展示,无不透露出从实践出发又回归于实践的课程设计理念。表1是具体的课程大纲安排。笔者以学校2016年夏季的“徽州(黄山)行,研学在徽州”为例从课程设计、问卷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来分析此次研学旅行。(二)课程设计内容课程的具体设计方面,在经过主题选定、路线规划、目标分析之后,“徽州(黄山)行,研学在徽州”研学课程的具体设置见表2。(三)问卷调查及课程反思在此次研学将近结束之时,为了调研研学旅行的成果和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学校以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为主体进行了一场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的调查方式,内容大体涵盖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他们对研学旅行的基本看法,他(她)们对研学旅行利弊的主要观点以及他们对如何优化研学旅行的建议。以下重点选取问卷中体现出来的典型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1)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学生心中越来越关心的问题。与以往的认识不同,随着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安全问题在学生心中的重要程度也渐渐提高。数据显示,有253 个学生(一共300个样本)表示安全保障老师是研学团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的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此外,除学校配备的安全老师之外,学校还应该与校外的安保公司、当地的医院等安全保障机构进行深度的沟通和合作,必要的情况下要有专业的安全监管人员全程陪同,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再者,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的普及刻不容缓,让学生知晓并熟悉基本的急救手段和危机处理方法也是降低风险的方法之一。研学过程中,安全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应对准备。(2)课程设计要求更高。历史、地理、科学、语文文学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类型。在对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建议中,学生们普遍选择了上述选项。这与研学课程的特点密不可分,灵活多变的课程形式、以目的为导向的学习模式、以团队合作为形式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们更加愿意去学习应试课堂中常常被忽略的地理、历史、科学等学科,这会极大补充学生的知识漏洞,拓宽眼界,提升综合素质,很好地契合了研学旅行的初衷。学校还应该与当地的特色教育科技企业和公司合作,拓展和补充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和科技文化的项目,与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开发出别具特色的研学旅行的课程,如此次课程中的宣纸制作和制作徽州园林就是极具特色的课程项目。此外还应该将这种合作模式化和常态化,在每一次的不同的行走课程中都融入这种标准化的合作模式,使得每次的旅行课程都有差异化,又有共同点。(3)研学旅行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本次问卷调查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定位不清,研学当做旅游;人数过多,管理监督混乱;活动太多,有些浮于形式;重体能训练,轻心灵感悟;前期培训不足,技能很难消化,这四点是学生们认为现如今研学旅行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其中第四点尤为突出。这为活动的设计者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如“如何让学生们掌握必要的技能,才能在旅行中更有效的达到学习的目的”“如何精简活动项目,做到重质重量”等。针对以上的问题,学生也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式,其中“做好规划”“安全制度”“做好培训”成为关键词,这也给设计者们提供了很多健全和完善研学旅行过程中的问题的思路,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总的来看,针对此次研学旅行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学校应在旅行前,做好全面详细的规划,规划的内容必须详细而得当,其中的安全保障和课程规划必须成为重中之重。此外,在与当地的组织机构和企业合作的同时,可建立研学旅游基地,实现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在研学旅行基地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可以用优惠政策的扶持吸引学生研学,制定安全监管和医疗救援;企业可以与学校深度合作,共同开发独具特色的研学课程;学校方面做好联络沟通和协调工作,将研学课程的效果发挥到最大。(4)研学旅行时间及路线选取建议。在“研学旅行的时间,你更希望放在”此项问题中,学生的意见集中在暑假,空余时间长可能是此项答案的背后逻辑,学生们更愿意花长时间在陌生的地方感受当地的自然人文特征而不是蜻蜓点水般的旅行。针对研学旅行时间应该控制在多久的问题,学生们的答案集中在“一个月左右”及“2—3周左右”,合并占比达八成左右。可见学生们舒适的出行时间约2—5周,这与青少年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面对陌生环境的处理能力相关,研学旅行的时间不宜过长,但也不宜过短。(5)实际研学课程能力培养方向。在对“研学旅行中想要提升的能力”一题的结果分析中发现,学生主体还是希望提高学习和合作能力,而关键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来说似乎并没有受到重视,这是在课程的设计和实际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采用更加有效的管理组织形式,锻炼学生们在平时课堂上锻炼不到的实际能力,如组织创新能力以及重要的领导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们真正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和锻炼需要进一步研究。三结论和建议根据对于黄山行研学旅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学校研学旅行的设定策略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研学旅行课程最好是由学校或者由专业的、有资质的社会机构发起。②在人员安排方面,安全保障老师的角色必不可少,必要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模式必须建立。③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内容应该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如研究发现的自然人文等,必要的公益活动也同样需要被考虑。④一场研学旅行课程的时间周期最好为2—5 周。⑤研学活动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随着中小学研学课程的逐渐兴起,学生对于这类课程的接受度和参与程度在逐渐提升,研学课程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近年来,各校在研学课程的路线、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在课程的配套工程上都在逐渐的细致化和完善化,形成了多元化、多样性、开放性、知行合一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丰富了现今的课堂教学。从长远看,研学旅行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必将在未来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经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如今的研学旅行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必要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尚未有统一标准,关于研学旅行的国家法律制度还需完善,新时代对于课程的内容和路线的安排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这些都是需要在未来研学旅行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文章来源:《教育参考》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水岛

研学旅行 让实践育人活起来

2019-04-10 15:0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吴兆生4月8日,汤浦镇中学组织初三年级开展“拥抱春天 点燃激情 逐梦前行”为主题的春季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学生在行动中展开学习,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体验中收获成长。本次初三年级研学地是风景秀丽的海上花田景区,在导游的带领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体验了花卉种植、野外拓展、烧烤等活动,在大自然里放飞心情、纵情欢歌。活动最后,学校在景区内安排了初三适应性考试誓师大会,师生们一起喊出了自己的心声。据了解,近年来,汤浦镇中学为加强五星三名争创工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研学旅行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又是社会实践的崭新要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只停留在课本之上,更多的是来自于真正的实践与体验。通过此次研学旅行,师生共同合作、探究,从而真正实现学习和成长的一次飞跃。

砂器

研学旅行如何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

原标题:研学旅行如何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在这个即将结束的暑假,“研学旅行”再度成为许多中小学师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季节性热词。一些中小学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希望让更多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更多的学生家长则认为孩子起早贪黑辛苦大半年了,让他们出去走走看看一方面可以放松放松,另一方面也能丰富知识和阅历。孩子们呢?一个学期下来,他们对“出去”的渴望不言而喻。家长、学生和学校的共同需求,使“研学旅行”越来越热,“研学市场”越来越大。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又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两个文件对如何规范研学旅行,如何实现中小学阶段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怎样才能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如何通过研学旅行强化实践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越来越成为参与各方尤其是相关学校高度重视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重庆八中宏帆中学自2011年便探索将研学旅行作为一门课程,逐步形成完善的“活动育人”的研学课程体系。根据“活动育人”的研学课程体系,“研学”的地点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可以在重庆市内也可以在市外;“研学”的内容可以是天文地理也可以是历史军事,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是华夏文明五千年;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可以投票决定“去哪儿”,但不管“去哪儿”,都必须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力求每次研学旅行都成为孩子们终生受益的人生经历。学校甚至不惜每年拿出一周的上课时间,将正在书桌上埋头苦读的孩子们“赶”往“行走的课堂”。但要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确切地说,这其实是一件稍有不周就会引发争议的事。怎样才能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对于许多正跃跃欲试或者已经开始做但还不是很得要领的学校、师生和家长来说,重庆八中宏帆中学7年来的实践探索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借鉴:首先,研学旅行是课堂的有机组成和有效延伸。“行走的课堂”是为了将孩子们在课堂上、书本中所学的静态课程转化为动态课程,使其成为孩子们早期“学以致用”的手段和重要的人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研学”对学校和教师做好“研”和“学”的“备课工作要求,至少应该不比正常课程的标准低。否则,学生和家长可能就会觉得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其次,研学旅行应该是基于完整的研学教育理论、完善的研究教育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教育理论和研学教育课程应该以《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教育理论上从理论框架、教育目标到研学规划,课程研发上从课程目标确认、产品定制设计到行前行中行后实践课程研究等方面,形成层层推进强化实践体验、追求学生参与及成长的逻辑闭环。最后,研学旅行从实施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应该包括从出发的“最初一公里”、过程执行的“每一公里”、结束前的“最后一公里”的所有“研”“学”环节。最初一公里包括出发说明、研学纪律、责任分担和落实等方面;过程中“每一公里”既包括严格实施既定方案,也包括根据实际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既有方案;“最后一公里”包括安全返程和评估总结等。从研学教育理论、研学教育课程开发、研学教育实施三个维度立体构建研学教育的闭环逻辑,有利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思考探究社会,从与自然、历史和社会方方面面接触中获得更真实的自我体验,从而建立起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正如该校一些学生今年5月在云南参观澄江化石展览馆后发出的感慨:“在这个伟大的地方,我们从未如此认真地思考:生命是什么?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花草为什么是花草,我为什么是我?我能是我,这是多么幸运!”也许正是这样的思考和体验,证明了研学旅行可以成为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拓展思维和眼界、丰富知识和阅历的“行走的课堂”。(记者 张国圣)

铃仙

研学旅行的意义?

研学旅行的意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必须遵循“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对正确认识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义十分重要。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旅行有哪些特点呢?一、 创设主题,引领研学旅行(一)创设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题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虽然现今社会大大提倡全民创新,但创新难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因此,研学旅行在研学旅行中开设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题,在旅游活动中设计专项主题精神普及,赋予学生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线路设计中推行富有科教意义的文化线路,丰富的人文知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土壤,潜移默化地在学生思维中植入创新的种子,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从多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创设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主题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学生的生活和社会领域延伸与扩大。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低、实践能力差。因此,研学旅行在研学旅行中设计旅游产品diy、自主设计雕塑、参加乡村旅游田园采摘等能够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活动,不但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使学生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二、 丰富内容,充实研学旅行(一)补充现实所需内容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各种新事物令人目不暇接,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呈现前人的知识理论经验,无法与现实日新月异的事物有效衔接。因此,旅行便成为弥补这一缺陷有效手段。研学旅行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可设计空间大,可紧跟时代发展加强活动内容设计,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多样化多渠道多方面地吸收知识,补充课本内容的不足。(二)延展未来必备内容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待人接物、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能力也是必备的素质。旅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处事能力的机会,旅行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处理与其他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突发事件的挑战,让学生在困难面前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锻炼学生与同学协作配合面对困难及克服困难的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所不能触及的方面,研学旅行将成为帮助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建立中小学研学旅行体系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情感,增强关爱生命、关心社会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建立中小学研学旅行体系有利于建立规范有序的游学秩序。把乡土乡情纳入研学旅行的范畴,有利于规范我国的海外游学市场秩序,扭转舍近求远修学旅行的本末倒置现状,对培养合格的文化交流使者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小学研学旅行意义的思考都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走在路上,要么读书,要么旅行。最近教育部联合发改委、交通部、保监会等11部门开展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让我看到了让孩子走出书的世界,走进现实的世界,走进大自然的世界的希望。古话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小学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从物质层面的追求演变为精神层面的追求,但快速的经济发展让我们国民素养有些跟不上,没有契约精神、团队精神,没有责任感、秩序感,不懂得欣赏,文明欠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而“研学旅行”的开展和实施让学生从从小弥补了这些缺陷。中小学生在集体旅行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同时对“美”的欣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中小学一直都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除了“智育”在学校教育发展比较好之外,其他的德育、体育、美育等都有欠缺,尤其是在农村及应试教育重灾区,而“研学旅行”这样一个项目却能直接实现这几方面的发展,一举多得。短期来看,“研学旅行”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实践意义和公益性。长期看,学生能从社会、大自然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力量,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和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下一代国民素养。好的教育就是无痕迹的教育,“研学旅行”就是这样,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官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达尔文

研学旅行或成旅游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

2019-02-21 19:03 | 中国网 | 记者 刘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创新事业的发展,“研学旅行”不仅是“旅游+”的延伸,也同时成为教育界和旅游界的新热点。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研学旅行”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中小学大力推行开展。中国人的“游学”之风,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蔚然成风;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2-2020)》首次提出要“逐步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2016年,教育部和原文化部等11个部门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定义;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名单;当下,“研学旅行”成为旅游市场里,生机勃勃的新兴业态,也是猴开心旅游潜心研究、创新发展的新方向。消费升级是内在驱动 有效实现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不断释放,未来3~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教育+旅游”模式的流行,消费升级是内在驱动。如今的家长们更加关注孩子实际能力的提升,因而愿意加大教育投资。研学旅行不仅是旅游产业里的亮点,也是教育界的革新。从中小学生开始就塑造“文明旅游、文化旅游”的健康旅游观,通过一系列的研学活动,促进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及适应能力”,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寒暑假是黄金出游期 欧日韩研学发展渗透率高目前,在国内,寒暑假期间的夏令营和冬令营是“研学旅行”的主要形式。除了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结合的各种校外活动以外,很多旅游企业、语言学校也研发、组织了不少海内外游学项目。爱国教育、科普、文化、自然……课程内容多元,旅行目的地也有诸多选择。在欧洲,将研学项目作为提高学生知识和见解,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发展历史悠久,侧重自然生态和当地历史研究;日韩将研学旅行作为教学方式编入教育大纲。日本的修学旅行是小初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率很高,高中达到98%,初中达到95%,小学生则几乎全部参加研学旅行。无边界的体验式大课堂 需要规范管理猴开心旅游产品资源中心总经理赵生起说,研学旅行是个“无边界的体验式大课堂”,更是学以致用的最佳途径。集体生活,能让青少年提前适应群体性社会生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与游”相结合,让孩子们走出小世界,面对大世界。在大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农业园里,深度学习并参与团队合作,才能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值得期待的未来。目前,市场上,针对研学旅游产品的标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常出现“只学不游”或“只游不学”的市场乱象。只有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精心设计课程,才能真正实现研学旅行“知行合一”的意义。同时,安全问题也是家长们最担心的重点,建议家长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旅行社,杜绝安全隐患,保障研学顺利完成。研学旅行顺应了时下”旅游+”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将成为旅游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同时,为了孩子的未来,猴开心旅游也将用专业和多元的研学产品,积极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原标题《研学旅行或成旅游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记者 刘翔,编辑 王志)

购物狂

研学旅行,不能游而不学

上月,长沙不少幼儿园小朋友和中小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开展了秋季研学旅行活动。然而,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这次活动给了“差评”,认为学校变相强制孩子参加,少数研学旅行活动存在价格高、质量低的问题。近日,市教育部门对此进行了回应。专家指出,研学旅行不能游而不学,要真正能达到学游并重、以游助学的目的。家长:学生“被自愿”参加,对质量存疑10月底,南雅中学初一某班家长反映,根据研学通知,家长们要交458元,让孩子到浏阳梅田湖实践基地参加两天一晚的“学问在农忙,秋日话耕桑”主题活动。通知里还提到,如果不参加的话就会影响学生期末综合素质测评打分。家长们交钱时发现,收款方账户并非是学校,而是一个民间教育机构。家长们反映,活动的主要内容也不全是什么“秋收、夯土、泅渡、渔猎”,就是一次纯粹的秋游活动。采访中,记者发现部分学校虽然没有强制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但不去的学生被区别对待。“孩子回家说,如果不去,就要在家写作业而且作业量较大,去的孩子就不用做这个作业。让孩子二选一,他当然选研学旅行,何况一两百元也确实不算多。”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市民张明(化名)近日反映,天心区青雅丽发学校组织一年级学生于11月12日去浔龙河研学旅行,收取了195元/人的费用,中午不提供午餐。“我对此收费存疑,学校收取该费用是否合理?”张明说。市民雷先生的孩子到某农家乐参加研学活动,交了238元,孩子却没有吃饱饭。“他们出发前,被告知有祭孔和蹴鞠活动。回来后,孩子说没有这些活动,也没有吃好。”雷先生认为,学生的研学活动应规划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适合小孩的活动。教育部门:不强制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458元的研学旅行,不去就影响学生期末综合素质测评打分,这是否合理?“梅田湖实践基地入围了第二批研学实践基地(营地),负责承接南雅中学初一年级的机构也入围了承办机构推荐目录,且学校采取竞价形式进行了招标。据调查,此次研学,初一年级有7名学生因故向年级提交了请假申请,未参加此次活动。年级组和班主任老师对相应同学和家长,就研学活动的意义进行了必要说明。”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复南雅中学家长时称,参与学生普遍反映“活动精彩、收获颇丰”,参与学生的家长对活动安排也表示高度认可。浔龙河研学旅行活动195元/人,却连中餐都没有,是何原因?天心区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是入围湖南省及长沙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创建目录的基地,收费195元/人包括往返车辆、导游、园区教练、保险、园区主题体验项目等。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线路、价格、活动项目等已经过审核备案,所有类似活动均不含中餐。“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家长和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参与或是不参与,并非强制一定要参加。研学会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果不参与这一项研学活动,确实是拿不到这一项的学分,但是学生可以参加别的活动再去拿到相应的学分。”市教育局工作人员邓琼说。“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没有体验到开始约定的项目,这是学校和研学基地的责任。如果在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发现项目和方案有差异,学校应该及时和研学基地进行沟通,再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市教育局学生工作处负责人廖学文介绍,研学旅行活动之前,学校要到市教育局备案,备案之后再开展;活动完成后,市教育局会对研学基地进行复评,学校和学生也会对活动进行评价。观点:研学旅行,应脱去华而不实的“外衣”记者了解到,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文件,长沙市教育局曾联合11个部门下发《关于推进长沙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意见》认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在部分家长看来,有些研学旅行“只游不学”,就是一次由学校组织的旅游活动而已,与家长带孩子出去玩没啥区别。相关教育专家认为,研学旅行,应脱去华而不实的“外衣”,避免“只游不学”现象。首先要抓好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制定研学旅行基地标准、研学实践课程标准、研学实践指导老师标准,让研学旅行真正达到教育效果;其次,主管部门应对研学旅行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学校受利益驱使,与旅行社形成利益同盟,应淘汰过于商业化的“游而不学”项目;另外,要健全经费筹措机制,要有研学旅行专项财政补助,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避免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如何防止研学旅行活动质量低下、无吸引力?“除了应做好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健全安全保障措施外,还应当建立和完善评价和反馈机制,对学生参与研学的情况和教师指导情况进行客观评价,通过评价反思,促进研学旅行质量不断提高。”教育专家梁烜说。(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琦 实习生 唐莉)

恐高症

研学旅行,旅游和教育相融合的突破性实践

文 /吴水田、易静玉 来源:江苏商论1研学旅行的实践并不是近几年才开始的,我国研学旅行雏形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古人就有了“游学”这一活动,大教育家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算是研学旅行的奠基人。16世纪初的欧洲,也开始出现研学旅行的雏形,被称为“大旅游"但是,研学旅行始于欧洲,盛于日韩。20世纪60年代后日韩相继将研学旅行常规化。改革开放以后,国外“修学旅游团”来华研学旅行,同时国家开始大规模派遣留学生,1985年前后“出国热”在全国迅速升温。90年代国内开始出现修学旅行、出境游学等教育活动和旅游产品。2013年国家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后,研学旅行在我国迅速发展,不仅在行业中“井喷式”发展,在学术研究中也是热点。2国内外对研学旅行的定义并未统一,国外学者多用教育旅游一词来表达 , 将其定义为:参与者以团体形式前往某一地点,其主要目的是从事与该地点直接相关的学习经验的活动。认为教育旅游包括:成人教育旅游和国内大学及学校学生的旅行(语言学校学习、学校远足和交换生项目)。国内学者文红、孙玉琴认为研学旅行是以一个专题为目标,以增长技艺和知识为目的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白长虹、王红玉指出研学旅行外延体现为参与群体、参与形式、 参观场景的变化。朱洪秋认为研学旅行的两大核心是研究学习和旅游体验。杨晓认为研学旅行它既是研究性体验性学习,又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是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开展的集体性学习活动。2016年我国发布《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服务标准》, 从旅游视角提出研学旅行是开展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旅游活动。从政府相关文件和旅游领域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研学旅行是指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以教育为目的、以旅行为载体的教育旅游活动。研学旅行可以看作是旅游和教育相融合的突破性实践,既是旅游业态的创新,也是教育改革的创新。3从政府相关文件中可见到对研学旅行的概念界定:针对中小学生的以教育为目的、旅游为载体的教育旅游活动,是教育和旅游的交融领域,因此研学旅行既是有教育性的旅游产品,也是有娱乐特征的校外教育课程。研学旅行的特征总结如下:1.研学旅行以教育为目标。2016年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规定,小学一至三年级以知识科普型和文化类型资源产品为主,并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小学四至六年级以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产品为主,并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初中年级以知识科普型、体验考察型和励志拓 展型资源产品为主,并以县情市情省情研学为主;高中年级以体验考察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产品为主,并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研学旅行产品作为一款教育类的旅游产品,其核心价值在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在国家层面未出政策规定之前,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取决于具有教育价值的旅游资源,比如国内外名校体验游。现在则明确说明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教育目标为导向的教育旅游,与学段、学科、中小学生素养等密切关联,产品的教育功能也不再是简单地以教育价值的旅游资源来决定,而是对旅游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寓教于乐,以实现教育功能。2.研学旅行基于情境体验。研学旅行既是体验式教育,必然是把课程带到田野或实验室。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的旅游场所成为研学旅行的首选,如博物馆、科技馆、实验室、大学等。在这类真实的社会或学习场所中,信息和知识伴随整个行程,学生用放大镜去观察,更容易引发思考,在与环境互动中建构认知。研学旅行在国内火热以后,研学基地也加快了建设的进度。在研学基地这种仿造适应真实的各类教学环境的学习场所,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如锻炼学生体能的户外运动营地、花果蔬菜的种植体验园等,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导,搭建适合学生的学习场所,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体验、求知和探索,在与情境的互动中完成意义的建构,产生认知,达到学习的目的。3.研学旅行在学习共同体中完成。不同于课堂教学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研学旅行更加考验团队的协作能力。研学旅行相当于流动的课堂,研学导师首先与学生组合成为学习共同体,在研学场所中,研学导师起到了学生与情境交互的推介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直接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也是学习共同体,研学旅行要求合作学习、社会学习。如小组活动的实验,在小组合作中,需要学生判断自己在小组中的能力贡献、 如何优化各组员的能力、如何分工、如何进行实验等,在完成团队协作以后,往往有更深的感悟和成就感。学生与情境中的其他人也可构成学习共同体。在常规性的具有教育功能的场所中,如博物馆, 除了学生群体以外,还有游客群体。学生在与游客的互动中,构成了学生-游客的学习共同体,在这里,学生更可能获得轻松愉快、更贴近日常的学习氛围,产生新的认知。4.研学旅行反馈于日常生活。研学旅行的核心价值是实现教育功能,而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从素质教育到高等教育,落脚点都是日常生产生活的发展。研学旅行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抽象化的课堂教学、模块化的校园生活,使学生远离了生活的原貌。如学生无法从课本上知道乡村的面貌和发展,而研学旅行带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首先让学生感知生活的原貌,构建具体的客观的世界观。在此环节,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掌握应对实际情境的反应和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将更加容易处理问题。

寄居人

研学旅行,感受诗和远方,记录不一样的青春纪念册

“研学之旅”#夏季亚龙湾海底世界浪起来#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万物在更新,而我们在成长。2020年的暑假,海口寰岛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式毕业,告别小学生活,暑假终于到了,小朋友们早已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想要嗨一嗨了!成长的路上也要不断寻找快乐的童趣,海口寰岛实验小学选择在亚龙湾海底世界举行了一场毕生难忘的毕业旅行,从这里起航,踏上新征途。打开海底世界的新大门登上海上栈桥后,所有学生似乎已忘记一路奔波劳碌,卸下所有包袱,释放所有压力,揣上一颗充满好奇、容易满足的童心,在这个充满阳光的沙滩,一片蔚蓝的大海,动人的海浪拍打着栈桥,感受眼前的美景,你们想要的快乐,我们来准备,这个假期让我们放肆玩尽情嗨!一起在这片神秘的海底世界度过快乐的童年之旅。海底世界半潜观光欢迎乘坐“海底半潜观光游览船”,这是一艘为游客量身定制用于海底观赏水下珊瑚景观的海底半潜观光游览船。设有60个座位,空调,专职讲解员。船底两侧是透明的钢玻璃窗,身处水中,视野开阔,学生纷纷拿出手机尽情地拍照和摄像。无论男女老少,不论熟悉水性与否,不需做任何准备即可亲眼目睹斑斓的海底森林公园,欣赏海底这个生机盎然的世界。海底世界玻璃观光船欢迎乘坐“玻璃观光船”,玻璃船属于特制的船艇,特制的玻璃底舱。无论男女老少,不论熟悉水性与否,均可乘坐玻璃船,不仅能将海面风光尽收眼底,还将通过透明的玻璃底船观赏海底世界美丽的珊瑚礁群,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透过玻璃观赏珊瑚礁群和热带鱼寰岛海底世界酒店中餐厅海上项目结束后,旅行游览完景区的自然美景,寰岛实验小学开始返回寰岛海底世界酒店中餐厅用餐,酒店的中餐厅为了你们的到来准备了美味的自助餐食和温馨的服务。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肴都是厨师长的精心烹饪,在食材选购上要求极高,并用心做好每一道菜。学生吃的也是津津有味,这些不但菜五香俱全,颜值还高,香鲜味美,真是越吃越爱吃。井然有序排队取餐火热暑假,激情四射,跟重重压力说Bye-bye,快来亚龙湾海底世界研学旅行吧!带你的孩子逃离喧闹的城市,远离拥挤的人群,参与到一场说走就走的研学之旅。让孩子收获快乐、学会感恩、激发自信、自我发现、找到目标……在研学旅行中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还有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课程体系,不只是旅游,更多是研学。景区地址:三亚市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龙海路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