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6 年 12 月,教育部等 11 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研学旅行活动便犹如雨后春笋般在祖国的大地上热烈地开展着。一直以来困扰中国教育的只“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的问题被研学旅行这一形式解决了,对于学生来说“诗”和“远方”也兼得了。然而研学旅行在开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许多的问题亟需解决。《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这也就要求了我们在设计和开展研学旅行课程时,都要将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放在关键的位置。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关键就是课题的开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开题呢?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学生当前知识水平及阅历的限制,学生往往都不知该如何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但是如果指导教师将选题全部丢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这样的”包办“选题又会束缚住学生自己的创造性与自主性,达不到研学的效果。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我们确定了研学旅行的线路后,我们可以先提供给学生研学的路线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们自己对研学的目的地做出充分的了解,同时可以以范例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一些适合研究的题目,帮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激发学生创造力,拓展学生思维。二、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选题。学生的思维被拓展后,往往能够提出很多的问题,但通常仅仅是对一个现象或一个任务等进行问题式的发问,类似于“某某是什么”或者”“某某为什么”这类的问题,并且学生选题中还容易出现下面的错误:1、选则的题目过大,基于学生当前认知水平与学科知识,还不能够很好地完成的问题,例如:“唐代建筑赏鉴”“中国植被分析”等题目。2、专业程度较深,对于一般中学生而言难度较深,需要的知识,而这类知识是大学才会学的内容,现阶段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例如“川菜中的营养价值分析”。3、纯兴趣导向,探究目标缺乏教育性,也缺乏科学性,探究意义不明显的问题,例如“十三陵闹鬼探究”。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对现阶段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修改探究问题。三、书写开题报告,确定组内分工开题报告是对研究课题的文字说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选题依据、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目的等,对研究思路进一步梳理,制订研究计划。开题报告的撰写是进行研究性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影响到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首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调研相关资料,进一步挖掘所选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之后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再引导学生细化研究内容,根据研学旅行的线路和日程,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包括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内容。指导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进行适当引导,确保在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到人人参与,这样才能加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完成开题报告后,研学旅行的学生选题工作才算是完成。我们在研学旅行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出某一科研级的结论,看重的反而是在学生研究的过程,重在学生根据研学旅行的线路背景以及自己目前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找文献资料、制订研究方案、实地考察研究,到最后解决问题并展示交流成果的整个过程。研学旅行,不仅仅是简单的带着学生看看世界,更想让学生学到并掌握的是合作探究并解决真实世界中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目前在初高年级的研学旅行活动中,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社会实践内容,比如:走进现代化工厂、走进高新科技企业、走进中华老字号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社会分工,从而也引发我们对新课题的思考——职业规划。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职业为同学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要从事一定的职业,这是社会分工的要求,也是每个人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路径。未来,同学们会从事一种或多种职业,承担社会分工中的不同角色,在走向未来的征程中,我们应该做好职业准备,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好职业准备、进行职业选择?1、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白自己想做什么。2、要把握自己的个性特长,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3、要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思考自己能够做什么。4、当经验、能力与职业的要求差距较大时,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参加研学旅行中的社会实践学习,不仅能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能增强团队集体意识、亲身感受工作氛围,这些都会为我们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学们要珍惜大好青春年华,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素养,为精彩的明天做好准备。
西北大学,这所中国西北最早的国立综合大学,坐落在西安六百年古老明城墙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05年。当1901年,西太后慈禧一夜狂奔几百里,惶惶乎如丧家之犬从北京城一路逃到13朝古都西安时,她终于明白,应该颁发诏令废科举,办新式学堂,维新变革才能拯救国家。当她回到北京城的第二年,陕西,这个西北重镇,第一所大学堂建立了。第一任校长是当时称呼为总办叫吴树棻的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10年之后,陕西大学堂正式改名为西北大学,原籍河南沁阳出生西安的张凤翙大都督出任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原陕西省法政学堂校长钱鸿钧成为西北大学第一任正式校长。上百年的历程中,始终伴随着西北大学。从创校初期连续两次停办,到抗战期间搬迁城固时的潮学不断,接着复校西安种种艰辛,以及临近解放的护校风波,又在1958年下放地方,经历文革十年浩劫,又迎来八十年代火欲重生,直至90年代211工程审批,西北大学一路走来,一路艰辛。西安西北大学在这上百年的时间里,却为中国特别是西部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栋梁之才,他们当中有文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物理学家、商界和政界领袖……,在中国的文学界、经济界、科技界、政界、商界影响巨大,这些从西安明城墙下西南角走出来的西北大学毕业生们,不管身处何方,却终究不会忘却西北大学“公诚勤朴”校训和主民自由的精神。1962年,西北大学最有名望的7位教授被评选为“五老二寿”,分别是:地质的张伯声、郁士元,物理的岳劼恒,旺仁寿、数学的刘亦珩,体育的王耀东,历史的马长寿。西大一位老领导曾经这样自豪的说过:“我们西大,虽然是后娘养的孩子,没人疼没人爱,还很穷,但就是我们这个后娘的孩子,是个特别有骨气、有精神、有出息的孩子,我们是在用陕西一个省的钱为整个中国和中华民族培养人才……,不管你们身处何处,都应该铭记“公诚勤朴”这四个字校训,发扬我们西大艰苦奋斗、胸怀天下的精神,为国家、为民族兴盛做出自己的贡献,那样你选择了西北大学,对人生才是一种无怨无悔……。”
北京市海淀区作为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之一,海淀区内名胜古迹众多,园林风光宜人,旅游资源丰富,颐和园、圆明园、香山、景泰陵等著名旅游景点也位于海淀区。其中颐和园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北京研学旅行之颐和园研学知识简介颐和园,占地面积290公顷,原名清漪园,于清乾隆年间,与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并称为五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最开始是为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后庆祝五十大寿修建的。因为乾隆皇帝的母亲信佛,所以在翁山的圆镜寺基础上修建了大报恩延寿寺。并将山名更名为万寿山、山前的西湖更名为昆明湖。昆明湖是取自汉武帝打云南的典故,借此希望自己也能够像武帝那样开疆拓土。万寿山的外形像一只蝙蝠,昆明湖的外形像一个寿桃,所以万寿山加上昆明湖是福山寿海,希望他的母亲健康长寿。(其实颐和园最开始是为解决京城水源问题,引水用的。把昆明湖又人工扩大了一倍,并把挖出的泥土堆在了万寿山的东侧,形成现在的模样。北京研学旅行之颐和园研学主要建筑颐和园的主要建筑是皇上及太后处理政务的仁寿殿(原名勤政殿),皇上的卧室玉澜堂(同时也是光绪皇帝的“监狱”)皇后隆裕的卧室宜芸馆(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楼)慈禧太后的卧室乐寿堂还有园中之园谐趣园(谐趣园著名的是园中八趣:时趣、声趣、书趣、楼趣、桥趣、画趣、廊趣、仿趣)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水木自亲码头、德和园戏楼、长廊、云辉玉宇(星拱遥枢)牌楼、排云殿、佛香阁、众香界(祈树林)琉璃牌楼、智慧海、四大部洲、青宴舫、苏州街、铜牛、十七孔桥、廓如亭、西堤六桥、景明楼等。我主要说一下园中八趣中的楼趣。谐趣园中有座书楼叫主心楼,这个楼从外面看是一层,但是从谐趣园里看是座两层的小楼,所以称楼趣。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北京研学旅行之颐和园研学课程课题1、走进皇家园林——颐和园,了解晚清的宫廷生活及中国经典历史故事;2、掌握皇家建筑结构知识和感悟园林营造中的美学;3、了解颐和园的历史和清末的我们会政治环境;4、慈禧以何为由挪用巨额军费,重修颐和园?那么,颐和园和戊戌变法,有何关系?5、颐和园长廊里的彩画,描绘了什么内容?清漪园门口摆放的“大怪兽”你们都认识吗?知道谐趣园的原名是什么吗?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呢?它是仿造哪里的而建的呢?佛香阁建于何时呢?为何修建佛香阁?这个长廊有多长呢?长廊中又有多少幅油彩呢?
研学旅行课程融实践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于一身,将课堂搬到了校外,并凭借着团队合作学习的特性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通过对研学旅行课程的理念、课程设计的研究,以及对参加过研学旅行的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在现在的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安全问题逐渐突出,学生对于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要求也逐渐变高。针对研学旅行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一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方式呈现多样性,教育创新理念开始出现,一场全民教育改革正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其中,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成为教育新路的探索先驱。国务院办公厅在2013年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提出“ 要逐渐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构想。2014 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鼓励学校全方位提升中小学生的生活能力素养、实践观念和动手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精神。2014 年8 月,“ 研学旅行”被国务院正式纳入《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可见“研学旅行”的概念正式被认可并鼓励。2016 年12 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 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发文鼓励研学旅行的广泛开展。另外,教育部也定点增加了许多研学旅行的试行地点。近几年,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数量日渐增多,参与此项目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其中吉林吉大附中仅2017年9月开学以来参与研学旅行项目的人数就超过了2000人,可见“研学旅行”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知晓度和参与度都显著提高。大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在15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比较正规化的研学旅行项目。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国外研学旅行项目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育配套模式。其中,在研学旅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上明显成熟于国内,从政府和国家层面对研学旅行提供正规化解释,为此领域的市场监管、服务、保障等行动提供了法规依据,这也是我国急于完善此方面法律法规的原因之一。国外在此领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上,国外的学校会与市场深度接轨,在课程设计上与创新、科技、文化组织广泛合作,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元性的特点,这也是国内研学旅行课程发展可以借鉴的地方。二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为了弥补校内课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锻炼的不足,研学课程的课程设计理应以实践锻炼为主。实践的核心素养是以团队合作为单位所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包含的创新、合作、组织、领导等能力,如何将这些抽象的能力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一一展现,如何将能力的锻炼和有趣的课程相结合,如何将思维品质训练的过程可视化的展现出来,都包含在整个研学旅行的过程之中。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都应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实践素养来展开。就如课程大纲中所展现的那样,无论是在研学前的精心准备,严格选拔,配备好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教师行走队伍,设计好出行综合课程,还是在研学旅行中各项活动的开展,或是在研学后的成果展示,无不透露出从实践出发又回归于实践的课程设计理念。表1是具体的课程大纲安排。笔者以学校2016年夏季的“徽州(黄山)行,研学在徽州”为例从课程设计、问卷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来分析此次研学旅行。(二)课程设计内容课程的具体设计方面,在经过主题选定、路线规划、目标分析之后,“徽州(黄山)行,研学在徽州”研学课程的具体设置见表2。(三)问卷调查及课程反思在此次研学将近结束之时,为了调研研学旅行的成果和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学校以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为主体进行了一场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的调查方式,内容大体涵盖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他们对研学旅行的基本看法,他(她)们对研学旅行利弊的主要观点以及他们对如何优化研学旅行的建议。以下重点选取问卷中体现出来的典型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1)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学生心中越来越关心的问题。与以往的认识不同,随着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安全问题在学生心中的重要程度也渐渐提高。数据显示,有253 个学生(一共300个样本)表示安全保障老师是研学团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的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此外,除学校配备的安全老师之外,学校还应该与校外的安保公司、当地的医院等安全保障机构进行深度的沟通和合作,必要的情况下要有专业的安全监管人员全程陪同,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再者,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的普及刻不容缓,让学生知晓并熟悉基本的急救手段和危机处理方法也是降低风险的方法之一。研学过程中,安全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应对准备。(2)课程设计要求更高。历史、地理、科学、语文文学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类型。在对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建议中,学生们普遍选择了上述选项。这与研学课程的特点密不可分,灵活多变的课程形式、以目的为导向的学习模式、以团队合作为形式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们更加愿意去学习应试课堂中常常被忽略的地理、历史、科学等学科,这会极大补充学生的知识漏洞,拓宽眼界,提升综合素质,很好地契合了研学旅行的初衷。学校还应该与当地的特色教育科技企业和公司合作,拓展和补充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和科技文化的项目,与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开发出别具特色的研学旅行的课程,如此次课程中的宣纸制作和制作徽州园林就是极具特色的课程项目。此外还应该将这种合作模式化和常态化,在每一次的不同的行走课程中都融入这种标准化的合作模式,使得每次的旅行课程都有差异化,又有共同点。(3)研学旅行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本次问卷调查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定位不清,研学当做旅游;人数过多,管理监督混乱;活动太多,有些浮于形式;重体能训练,轻心灵感悟;前期培训不足,技能很难消化,这四点是学生们认为现如今研学旅行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其中第四点尤为突出。这为活动的设计者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如“如何让学生们掌握必要的技能,才能在旅行中更有效的达到学习的目的”“如何精简活动项目,做到重质重量”等。针对以上的问题,学生也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式,其中“做好规划”“安全制度”“做好培训”成为关键词,这也给设计者们提供了很多健全和完善研学旅行过程中的问题的思路,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总的来看,针对此次研学旅行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学校应在旅行前,做好全面详细的规划,规划的内容必须详细而得当,其中的安全保障和课程规划必须成为重中之重。此外,在与当地的组织机构和企业合作的同时,可建立研学旅游基地,实现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在研学旅行基地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可以用优惠政策的扶持吸引学生研学,制定安全监管和医疗救援;企业可以与学校深度合作,共同开发独具特色的研学课程;学校方面做好联络沟通和协调工作,将研学课程的效果发挥到最大。(4)研学旅行时间及路线选取建议。在“研学旅行的时间,你更希望放在”此项问题中,学生的意见集中在暑假,空余时间长可能是此项答案的背后逻辑,学生们更愿意花长时间在陌生的地方感受当地的自然人文特征而不是蜻蜓点水般的旅行。针对研学旅行时间应该控制在多久的问题,学生们的答案集中在“一个月左右”及“2—3周左右”,合并占比达八成左右。可见学生们舒适的出行时间约2—5周,这与青少年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面对陌生环境的处理能力相关,研学旅行的时间不宜过长,但也不宜过短。(5)实际研学课程能力培养方向。在对“研学旅行中想要提升的能力”一题的结果分析中发现,学生主体还是希望提高学习和合作能力,而关键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来说似乎并没有受到重视,这是在课程的设计和实际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采用更加有效的管理组织形式,锻炼学生们在平时课堂上锻炼不到的实际能力,如组织创新能力以及重要的领导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们真正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和锻炼需要进一步研究。三结论和建议根据对于黄山行研学旅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学校研学旅行的设定策略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研学旅行课程最好是由学校或者由专业的、有资质的社会机构发起。②在人员安排方面,安全保障老师的角色必不可少,必要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模式必须建立。③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内容应该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如研究发现的自然人文等,必要的公益活动也同样需要被考虑。④一场研学旅行课程的时间周期最好为2—5 周。⑤研学活动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随着中小学研学课程的逐渐兴起,学生对于这类课程的接受度和参与程度在逐渐提升,研学课程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近年来,各校在研学课程的路线、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在课程的配套工程上都在逐渐的细致化和完善化,形成了多元化、多样性、开放性、知行合一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丰富了现今的课堂教学。从长远看,研学旅行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必将在未来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经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如今的研学旅行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必要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尚未有统一标准,关于研学旅行的国家法律制度还需完善,新时代对于课程的内容和路线的安排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这些都是需要在未来研学旅行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文章来源:《教育参考》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 / 夏青峰 图片 / 白垩纪地质公园北京中学自2013年9月建校以来,每学期都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为期一周的研学旅行活动。学生们以“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为研学主题,不断让自己的身体与心灵行走在祖国大地上。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校坚持“八个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融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学校研学旅行以“中华文化寻根”为主题,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对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中的特定表现,组织师生进行深入的追寻、研究与体验。几年来,全体学生相继走过古都西安、殷墟河南、齐鲁山东、吴越苏杭、墨香徽州、蜀州四川、大漠甘肃、草原内蒙古等区域,行程一万多公里,他们用身体与心灵体悟着悠久的中华文化。学生在“文化寻根”过程中更加理解与热爱中华文化,增强了爱国情感,不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融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必须要有课题研究作为载体。活动前,每个学生都需要确立研究课题,联系指导教师,撰写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答辩。学生可以独立设立研究课题,也可以合作开展;旅行过程中,学生要按照课题研究的计划与要求,真正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包括收集资料、访谈当地人、实地体验当地风俗文化等,每天晚上都要进行研究内容的记载与撰写,随行指导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着重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旅行回来后,每个学生都需要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在研究小组、班级、全校等不同层面进行课题研究汇报与答辩。学校每次研学旅行结束后,都要进行学生优秀研学课题成果的评奖与汇编。几年下来,每个学生都撰写过多篇研究报告,有些学生的研究报告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多篇研究报告在国际、国内评比中获奖。全校学生已经开展了上千个研学课题的研究。3融合跨学科的学习倡导跨学科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必须整合不同的学科内容才能很好地开展课题研究,这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载体。每次研学旅行前,学校不同学科教师都会充分利用这个载体与契机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与整合,将研学内容有机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研学旅行活动促进了学校跨学科学习的开展。4融合学生跨年级的合作研学活动中,需要组建不同的合作小组,而学校组建合作小组的一条很重要原则是必须跨年级、跨班级组合。每个小组10人以下,自主组合,对小组中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比例都会有具体要求。如何既满足学校要求又能找到志趣相投的小组同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考验,有些学生刚一开学就张罗这件事了。组建小组以后,平时交往并不多的人要在一起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如何相互理解与配合,如何在各自的坚持与妥协中达成集体的目标,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与锻炼。研学旅行小组建立的机制,对学生的跨界交往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5融合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校会在研学旅行中成立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包括活动策划组、管理服务组、导游讲解组、宣传报道组等,学生自愿申请参加,轮流担任。活动策划组负责策划、设计、组织研学过程中所有的特色活动,比如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举办学生诗会等;管理服务组负责过程中的秩序管理,包括安排车辆座位、吃饭桌次、住宿房间等,组织开展夜间巡查、消防逃生演练、行李搬运等;导游讲解组负责每到一个区域的讲解(合作旅行公司的导游只是配合),他们为了讲解好,之前必须下很大的功夫;宣传报道组负责不断地向家长微信群发送照片、文字,每人每天都要在旅途中撰写上千字的文字报道,并制作成官微,每天发送。所有活动的开展,从策划到组织,从实施到管理,从总结到评价,都是学生自己站在第一线,教师只是在背后起支持与指导的作用,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其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6融合学生生存技能的训练在活动过程中,学校会组织学生学习野外生存技能,包括辨别有毒物质、自制纯净水、野外定向、野外救治等本领。同时,每到一个宾馆住宿,学校都要组织学生进行逃生演练,提升学生安全逃生的意识与能力。现在,我们的学生都已经养成习惯,即使是平常与父母一起外出住宿,走进宾馆后都会自觉关注消防通道的位置,有些学生还会看看消防通道是否畅通。7融合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很多活动是需要学生长走、负重爬山、早起晚睡的,这对学生都是一个考验。徒步上下泰山、黄山、峨眉山,在大漠中行走等等,学生在不断战胜自我与困难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8融合生命教育的价值理念学生深度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促进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热爱生活,并不断让自己的视野与胸襟更加开阔。研学旅行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厚了学生底蕴,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内心,有力地提升了他们的爱国情感、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整理至公众号研学头条,研学头条带你发现研学旅行的乐趣,关注研学头条的那些人和事儿,每天为你献上研学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业大事件。
登封位于郑州的西南,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以山地丘陵为主,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市总人口约60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著名的“文物之乡”和“武术之乡”。登封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就是由大禹的儿子启,最早在今天的登封告成镇建立。我国著名的五岳名山之一——嵩山就坐落在登封北部,以少林河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而闻名全世界的少林寺就出自位于少室山的密林之中。河南研学旅行之嵩山少林寺简介为什么少林寺这么出名呢?有两个原因:那就是“禅”和“武”。第一,它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第二,就是少林武术。大家都知道天下武术出少林,中国是武术的故乡,具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看过《少林寺》这部电影的朋友都知道少林武僧武艺惊人。那麽,少林功夫是怎麽形成的呢?它和禅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禅是静坐修心排除杂念,传说达摩经面壁9年,以至他的影子深印在对面一块石壁上。可是一个人坐的久了自然会很疲乏,精神不振,于是达摩就创造了一套体操,教给徒弟们强身健体,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又融进了中国各大武术门派的精华,就行成了独一无二名震天下的少林功夫了。嵩山少林寺少林寺的主体建筑主要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达摩亭、千佛殿等景点。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少林寺的山门,它属于清代建筑,山门牌匾中,“少林寺”三个大字呢,就是由清代皇帝康熙亲手御笔,并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山门大殿佛龛中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山门殿佛龛后供奉的是韦驮菩萨,人称护法金刚,山门甬道的两侧呢,则是唐宋以来著名的原始碑林和碑廊,共计有108通。碑林西面是锤谱堂,共42间,它展示了少林功夫的起源和发展,俗话说:“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大家比照着这些塑像就可以练习少林武功了。少林寺的第二进建筑——天王殿,殿门外是两大金刚,传为哼哈二将,职责是守护佛法。大殿内侧塑的是四大天王,他们手持的法器寓意人间风,调,雨,顺。嵩山少林寺少林寺里最重要的建筑部分——大雄宝殿,它是僧人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该殿和天王殿一样在1928年的时候被军阀石友三烧毁,于1985年进行了重新修复。大雄“是佛祖的别称,表示佛的光明无量,请大家随我进殿参观,中国有一句老话,“无事不登哪里?“对,“三宝殿“,这里供奉了3尊佛,也就是所谓的“三宝殿“,左边的这尊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右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中间是佛祖——释迦摩尼如来佛。三佛两边的塑像是十八罗汉,屏墙后壁悬塑的是观世音。河南研学旅行之嵩山少林寺研学课程课题课程4:品味少林武学学习少林精神少林寺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1、中国禅宗的创始人是谁?2、少林寺和其他寺院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推荐阅读
2019-04-10 15:0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吴兆生4月8日,汤浦镇中学组织初三年级开展“拥抱春天 点燃激情 逐梦前行”为主题的春季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学生在行动中展开学习,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体验中收获成长。本次初三年级研学地是风景秀丽的海上花田景区,在导游的带领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体验了花卉种植、野外拓展、烧烤等活动,在大自然里放飞心情、纵情欢歌。活动最后,学校在景区内安排了初三适应性考试誓师大会,师生们一起喊出了自己的心声。据了解,近年来,汤浦镇中学为加强五星三名争创工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研学旅行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又是社会实践的崭新要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只停留在课本之上,更多的是来自于真正的实践与体验。通过此次研学旅行,师生共同合作、探究,从而真正实现学习和成长的一次飞跃。
洛阳地处中原,位居天下之中。历史上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营都建国,历时1500多年。从洛阳偃师到涧河两岸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自东向西依次座落着商都西亳、夏都斟鄩、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五大都城遗址,号称“五都荟洛”,气象鼎盛,在世界文明史上极其罕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洛阳作为帝国的东都,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和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在这里交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会之一。尤其是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居洛执政时期,改洛阳为神都,广修宫苑、凿窟礼佛,对外来文化实行开放包容政策,儒、释、道三教兼容并蓄,当时的神都洛阳,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八方朝贡,万国来使,是东方世界的中心。唐朝文化隋唐洛阳城有一条贯穿宫城的城市中轴线,它南起伊阙,经定鼎门、定鼎门大街、天津桥、天枢、端门、应天门、明堂、天堂、玄武门等重要建筑,直达北邙山上清宫。武则天时期,为强调其君权神授,将伊阙改称天阙;定鼎门大街称天街;洛河称天河,其上桥梁称天津桥;端门外立高大石柱号称天枢;宫城正门应天门号为天门;宫城内建明堂比作天宫;天宫后再建天堂,总称“七天”。这些高大奇伟的建筑透射出女皇以“天”的意识作为洛阳城规划指导思想。唐代的东都洛阳,居住着大批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他们生前尽享人间荣华,死后多厚葬于洛阳,这其中就有皇室成员,他们的陵墓规模宏大,随葬品丰富而精美,尽显皇室哀荣。唐恭陵陪葬品规格高雅,出土了制作精致的单色釉陶器,造型美观,胎质细腻,釉色纯正,尤其是蓝釉器的大量出现,弥足珍贵。恭陵是河南省现存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唐代帝王陵。其神道两侧石刻气势宏伟,雕造精美,形象生动,是盛唐雕塑艺术的经典之作。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开放的社会风气,便利的水陆交通,发达的商业贸易,使得东都洛阳成为财富聚积之地,古都洛阳进入了她的黄金时代。《元河南志》记载当时“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贩贸易,车马填塞”。在东都洛阳城内,人们过着衣食无忧,富足而祥和的生活。繁缛富丽的金银器皿,精巧别致的铜镜,变幻莫测的三彩艺术,独树一帜的彩绘陶塑以及用途各异的陶瓷器皿都是这一时期唐人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隋唐时期,中国国力鼎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东都洛阳是享誉海内外的国际大都会,作为南北大运河的中枢、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是全国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客商云集,其中不乏来自欧洲、西亚的胡商。中外风俗习惯、服用器物相互渗透,胡乐、胡舞在中原风行一时,伊期兰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并在洛阳城建立寺院。产自中国的丝绸、茶叶、漆器等经由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日本、新罗等国更是派遣使团长期在长安、洛阳系统学习汉文化。
研学旅行是在21世纪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方式的创新。在研学旅行中,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式为主,将所学的语言、文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知识运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研学旅行旨在促进中学生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记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为保持学生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和研学活动的有效性,指导教师应采取合适的引导方式促进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特征 在提倡全人发展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得到重视。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减少外界对 于学生学习的影响,从而使得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得到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前、课中、 课后与课外四个方面。课前的自主学习行为主要是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热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体现在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内化、升华。在课后,学生需要进行自主复习和查漏补缺的巩固活动。 但是,校园内的自主学习活动却局限于已有的书本知识,学生缺乏获得第一手知识的途径,缺失了自主发现新知识、探索世界的过程。因此,学生也需要在课外进行挖掘知识的活动和自主学习的体验。研究性旅行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再以教授知识为主,而是引导学生融合跨学科知识,展开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知识习得过程,从而增加自主学习体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研学旅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应该占有主要地位,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指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把研学旅行的过程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将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相结合,促进研学旅行和社会人文、科学技术等课程的有机融合。在锦城一中的研学旅行活动中,教师不再局限于本学科的学习课程体系,厦门组的指导老师根据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厦门市区及鼓浪屿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研学途中,厦门组教师强调引导学生对厦门市的地理、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索, 并且寻找小组兴趣点,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获取更多资料,为研学课题研究做准备。整个研学旅行中,教师在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同时,指导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确立具体的研究内容,从而开展针对性强、有效性高的研学旅行活动。 研学旅行中的指导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进行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一)注重提高自主体验的含量 在21世纪学生综合发展理念的引领下, 教师在研学旅行中要在小组合作探究、实地体验、调查研究和综合实践四个方面帮助学生,而顺利完成这四项训练的前提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是研学旅行途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方式、更直接的知识来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提高自主体验、自主学习的含量。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应是各个环节的主体。 在提出研究问题的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看法,激发学 生的自主思考行为。 教师可设立小组讨论的机制,比如要求小组中的每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并对组员提出的问题至少发表两次看法。研究性问题的提出不是简单的口头叙述,而是要求学生进行详细的阐释。锦城一中的研学旅行在问题提出环节采用的是开题报告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一个研究课题,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设计报告,并从选题的依据及意义、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 整个开题报告准备过程由学生主导,教师只需在必要时提供指导, 确保开题准备工作顺利进行,学生自主学习的含量在研学旅行的背景下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在平时学校学科学习中,由于学科内容多的原因,学生学习的时间多是碎片化的,而碎片化的自主学习时间并不能给到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研学旅行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思考时间与空间,教师的角色即是辅助学生合理利用时间与空间,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二)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自主整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首先是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首先阅览此次研学旅行的目的地材料,旨在缩小学生资料查阅的范围, 减轻学生海量阅读资料的压力,提高资料筛选的效率。 确定学生仔细阅读了目的地信息后,指导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对目的地的地理人文、 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进行广泛的涉猎,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厦门研学旅行的基本情况与目的地有关信息,扩大知识面,同时也为接下来 学生对具体课题的选择与分析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广泛查找与阅读资料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擅长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 最终,学生确定的主题是关于厦门鼓浪屿钢琴文化的研究、永定土楼的建筑历史研究、闽南特色食物及烹饪方式研究以及闽南方言的初探四个方面。 接下来,指导教师要求组内学生自行进行任务分工,大致分为资料采集、现场采访、全程记录、整理统筹四个方面,并根据研学旅行的日程安排将分工细化到每一天、每一个时段、每 一个人。 学生经过文献阅读和媒体资料阅览后,将研究面不断缩小、具体化,最终确立研究主题。例如,闽南语初探的小组的研究紧扣在对方言的传承与保护方面。 小组的同学们整合了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不同学科的知识,浅尝了方言学的研究过程。锦城一中厦门组的教师在研学旅行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将校园里学到的知识用起来,将知识活化,为实践活动打好理论基础。 教师还关注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有条理地整合学科知识,为同一个研究课题服务。 在团队到达厦门的第一刻,同学们自主的实践探究活动便开始了。研究闽南语的小分队行前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自行准备好了问卷,到达后便开始四处寻觅可以调查的对象;而研究闽南美食的小组,也准备好了摄影摄像 设备准备进行调查与记录;另外两组则在搜集地图资料、旅游宣传册等本地材料,为接下来两天的实地考察做准备。 在每一天的实践结束后,指导教师会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资料的归类整理、研学日志的编写以及对当天研学的总结与反思。每天的总结形式分小组进行,由学生相互分享心得体会。 (三)注重创新组织学习的方式研学旅行不仅旨在提高学生的资源整合力、自主学习力,还注重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课堂中单一的教师教授知识给学生到研学旅行中的生生互动,学生之间自主学习知识,相互引导学习。 例如,当厦门团队到达著名的承启楼之前,指导教师在前一天便对本小组学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组,并且为每一位同学安排了具体的任务,分别去查阅资料,为第二天的行程做准备。次日,团队到达目的地之后, 学生两两分散到土楼各个位置去进行考察,最后将同伴的信息汇总,完成自己的研学报告。 这样的分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将课堂中的任务型学习搬到了实践活动 中。 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积极进行资料的搜集,并及时向指导教师反馈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后继续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变成环环相扣的活动,生生互动频繁、高效,从抽象概念到文字阅览最后到实地接触,这样的学习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能力。 除了引导学生研究课题、分享知识以外,锦城一中的指导教师也注重引导学生协调组内关系。研学旅行途中,做好小组建设也是指导教师在研学旅 行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研学旅行的群体是由学生、教师、领队及当地导游组成的一个小型团队, 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如果组织协调不到位,很多活动都难以顺利开展,所以,建立团队中相互帮助、 互相监督的机制较为重要。这样的帮助与监督不应仅仅来源于教师和领队,更重要的是应来自学生内部的自我约束与管理。 因此,指导教师应当引导学 生在内部主动建立管理制度,通过设立小组长、小 团长、记分员、摄影师等职位来组建一个小型团体。这种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结语研学旅行中的指导教师肩负着推动课程改革的任务与使命,教师应该在旅行途中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拓展视野、丰富自然社会人文知识的尝试。因为研学旅行弥补了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因为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引导多停留在书本知识,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的训练指导,因此,倡导优质的研学旅行也是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教师在研学旅行中指导学生自主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知识结构更加紧凑,让知识习得更加自然、高效。与普通旅游不同的是,研学旅行注重自主性的研究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维的培养,同时也为学生的心智发展提供了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 为保障研学旅行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的有效性,指导教师首先需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量的保障;其次,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进行课题研究;再次,教师应注重创新学生学习方式,提倡生生互动、相互引导。指导教师应该努力成为研学旅行的探索者, 优化学习路径, 为学生寻求创新的学习方式与方法,积极推动研学旅行的高效落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