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十大研学旅行精品课程丨《登千年古阁,传仙境神韵》梦非梦

十大研学旅行精品课程丨《登千年古阁,传仙境神韵》

本周,蓬莱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教育和体育局举办的“十大研学旅行精品课程”的评选结果新鲜出炉。为这次评选,各景区拿出了自家最具优势和好评的研学旅行课程。最终选出的十大课程,各各都是精品。真正让孩子们在旅行中学到“真知”!现在小编就带领大家来了解一下优秀研学旅行课程之一,来自蓬莱阁景区的《登千年古阁 传仙境神韵》。第一部分 发展变迁的古港文化在这一部分中,浓重的历史氛围是它的特色之一。老师为孩子准备了一些有历史内涵的古港老照片,来向学生们介绍登州古港的发展变迁,了解蓬莱人民的勤劳智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树立学生的国防意识。在了解古港的历史变迁之后,老师会带领孩子们实地参观景区的相关历史遗迹。了解水城的水门、防波堤、平浪台、码头、灯塔、城墙、敌台、炮台、护城河等海港建筑和海防建筑,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防御军事基地的完美结合。第二部分 独具特色的八仙文化想要了解八仙文化当然要来蓬莱阁。在考察探究中了解八仙传说、壁画特点、八仙的名字、暗八仙等,提高对八仙文化的认识,弘扬“各显其能,合作共赢”的精神。重视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获得积极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 蓬莱阁建筑艺术特色蓬莱阁中有丰富的古建筑。学生在考察探究中了解蓬莱阁主阁、龙王宫、吕祖殿、苏公祠、天后宫、避风亭、普照楼、宾日楼的建筑特点以及艺术特色,感受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通过观看海市蜃楼的录像,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激发学生研学旅行和创意物化的激情。第四部分 历史悠久的碑文石刻了解识读碑文石刻,在考察探究中了解碑文石刻背后的故事,感受不同时期石刻的文化内涵。感受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及碑文石刻中蕴藏的书写或篆刻者的思想情感。每个部分的课程结束后,老师会针对孩子们学到的内容提问几个小问题,以此加深孩子们对于授课知识的理解。并且课后的拓展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我是水城复建者”的手工活动;又如“穿八仙衣服,穿梭千年古阁”的小剧场演出;以及“我是小小导游员”的演讲比赛。形式多样,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整个活动结束后,老师会为每一位学生做出最为科学的评价!蓬莱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海港建筑和海防建筑、有八仙过海的历史传说、有能体现中国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并且阁内各亭、殿、廊、墙之间,楹联、碑文、石表、断碣、琳琅满目,比比皆是。蓬莱阁景区将丰富的历史资源归纳总结在研学旅行的课程中,真正让孩子了解家乡的文化。同时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次精品课程的评选活动旨在开发和挖掘更多的蓬莱优质研学资源内容,将蓬莱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目的地。本次评选出的精品研学旅行课程还有很多未完 待续!蓬莱旅游度假区管委蓬莱市文化和旅游局

形似

教育部所要求的“研学旅行课程化”,到底难在哪?

2016年12月包括教育部、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意见》第一次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并明确要求学校搭建一套完善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意见这其实是一个教育契机,自从部委发出《意见》后,各地中小学校正在进行各种探索和尝试。如何将研学旅行课程化?研学课程如何进行和实施?如何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自主学习?从“研学旅行”这四个字可以看出,其包含了“研”、“学”还有“旅行”,是基于旅行的研学,旅行是形式,研学才是本质。作为一种依赖社会各个行业提供文化资源的旅行活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教师在研学旅行的学科迁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面也可以看出,对于教育主体来讲如何有针对性的围绕研学主题研发和定制适合的研学课程是整个研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之举。中小学研学旅行但是现在的研学市场上,很多原先的旅游项目重新包装一下就变成了现在火热的研学旅行项目。旅行社、留学中介和培训机构等一哄而上纷纷退出了自己的研学项目,将活动的行程单当作研学手册;将每天的研学总结被要求成“写一篇五百字感想”;将本该为研学核心的“问题”变成了一句“了解某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本来应该学生为主体的研学项目变成了老师或者导游夸夸其谈。很多情况下的老师在景点的讲解和在课堂里教授给孩子的没什么两样,不能做到学生自主的提问并汲取知识,“只有学没有研”和“只有游没有学”一样都失去了研学的真正含义。旅行项目的重新包装以学生为主体的研学旅行,至少要让学生多说一说、想一想,要让他们针对不同的主体主动去观察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触及到研学的实质。一般优秀的研学项目还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1、一个围绕主题的好问题作为受教育的孩子自然是不喜欢在课堂上写作业的,孩子是更愿意去旅行,喜欢参加户外活动的,所以需要提出一个好问题来调动孩子天生对大自然对新鲜事物好奇心,让他们去提问更多的问题,并想方设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问题的答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所以说提出一个围绕研学主题的好问题是研学项目的关键。一个围绕主题的好问题2、一份精心设计的研学手册研学旅行与旅游的差别最核心的在于“研学”二字。一份详尽的任务清单或者研学手册应该是必备,其中可以包括此次研学旅行的主题、目的、行程介绍、行程地图、学生分组表、安全事项、纪律要求、研学内容(包括核心问题)、物资清单、通讯录等等,既帮助学生了解整个研学旅行的基本情况,也方便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和监督学习质量,还得明确纪律要求和需要做的准备。一份精心设计的研学手册3、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研学旅行必须搭建层次化、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例如每天都可以进行的“小组竞赛”、“小组互评”和“小组总结”,或者到一定阶段再进行的“作品展示”、“研究报告”、“任务答辩”等等。每个时间节点都需要自评、互评和点评,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建议加以优化。研学导师不能只关注研学的最终结果,更要关注从制订方案到实施开展的过程。评价的主要宗旨可以随着每次的研学主题不同侧重点不一样,主要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研学产品大都没有规范化,系统化、课程化。作为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主体,更应该将研学旅行系统化、规范化,将它作为一项课题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戴圣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几大分类,我们必须要知道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有组织的集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生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在研学旅行的整体实施过程中,研学旅行课程更是能彰显研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课程设计也代表了不同的教育形式,那么研学旅行活动都有哪些分类呢?研学旅行课程是通过让学生自主选定旅行主题、参与活动计划与组织管理,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亲自体验与感悟,从而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果的体验式课程。随着国家有关研学旅行政策的发布,业界内对于研学旅行的课程如何设计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研学旅行课程在设计上继承学校教育的精髓,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再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做出最契合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设计。按课程内容划分1. 自然资源近几年自然教育在我国火了起来,并呈现出井喷的发展趋势,教育通过和自然环境的互相接触,让孩子到自然界去发展和探索,从而激发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欲望。其实关于自然资源的教育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它是通过对特定自然资源环境的分析和利用,遵循合理的课程设计引导人们在自然中探索和学习,建立人与自然间的深度联系,激发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在我国有关自然教育的工作中,研学旅行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它对于生态旅游领域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形成一种巨大的产业链条。2. 知识科普近年来,各种以研学为名的旅行项目持续升温,知识科普类研学则是其中一种。去年12月8日,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科普研学论坛”上,来自各个企业、高校、社会团体专家聚焦“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研学资源转化”话题,以期实现科普研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知识科普类研学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展览、动物园、植物园、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项目、科研场所等资源。3. 体验考察体验考察类研学专注探究和实践并存,专注学生思想的多维度发展,主要包括农庄、实践基地、夏令营营地或团队拓展基地等资源。4. 技能拓展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期,大西洋有很多船只受到攻击而沉没,只有极少数人在艰难的环境下得以生存,而这些生还者大部分都是年老体弱之人。经调查研究专家们发现他们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他们有面对突发情况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多年的实战经验,后来让年轻海员做技能拓展成为必备的训练项目。技能拓展主要包括水上、海外和场地三种类型,主要包含红色教育基地、大学校园、国防教育基地、军营等资源。按组织机构划分1. 由学校、政府制作的研学课程产品学校、政府属于公共教育体系,也是最靠近学生教育的场所,他们对学生的学校教育驾轻就熟,对研学旅行却一知半解。这类的研学课程设计往往和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由学校教师带队参加活动,注重“学”多于“游”。2. 旅行社主导设计的研学课程一些旅行社也加入了研学这块蛋糕,通过对一些旅行线路进行升级,将一些景区景点进行包装,因为是旅游社为主导,所以这些研学产品大多以旅游作为主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学。3. 研学旅行机构主导的研学课程随着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之后,各种各样的研学旅行机构逐渐建立起来,研学旅行机构专注于研学旅行服务,励志打造专业的研学旅行课程,针对不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研学旅行产品,在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监督上都有明确的标准,偏重个性化定制和用户体验,但盈利性较高。如何设计出符合学校、家长、孩子多方面需求的研学产品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需要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相结合,通过资源整合健全研学旅行市场,促进研学旅行课程向精品化发展。

不择所出

中小学研学旅行该啥样?

安澜新闻背景教育部联合11部委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已有两年多,研学旅行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研学旅行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比如研学旅行市场行业门槛低且缺乏标准、一些研学旅行变成了集体旅游,等等。那么,中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研学旅行呢?1旅行存在三大问题研学旅行的优势在于可以超越学校、课堂和教材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尽管各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如火如荼,但实际情况并未达到预想效果,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王晓燕认为,目前中小学的研学旅行存在三大问题。首先,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目标不明确。通过研学旅行究竟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品格和素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和理性的分析,许多研学活动没有明确的教育主题,没有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开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适切内容和目标,而是“脚踩西瓜皮,走到哪说到哪”,活动随意性很大,育人效果不理想。其次,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内容浅层化。一些研学活动内容简单,大多都是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浏览,简单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度体验,更没有在能力上让学生有提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体悟,教育质量不高。第三,研学旅行课程的组织形式单一。缺乏校内外课程的整体性设计和统筹协调,还没有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组织育人体系,而且,也没有把学校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进行有效衔接、统筹考虑。2研学课程需要整体设计“要确保研学旅行高质量、健康可持续推进,课程开发是关键,必须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王晓燕认为,教育性原则是研学旅行的第一原则,此外,研学旅行还要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提高专业性、确保安全性。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是较早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学校把研学旅行设定为“人生远足实践课程”,由若干门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联结、相互配合、深度呼应的连环式综合课程。“2018年暑假我们的‘穿越西域重走丝路’研学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序列’和‘学科关联’两个层面进行的。”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校区校长牟成梅介绍。学校让师生在研学中走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经典线路,经过西安、张掖、嘉峪关、酒泉、敦煌、兰州,跨越陕西省和甘肃省,感受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这里面,学科关联内容丰富,比如: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七彩丹霞地质公园是特殊地质地貌,整合了地理、语文知识;秦始皇兵马俑,展现了秦朝皇陵的结构布局、军事规模、科技文化的成就,对应了历史、地理、语文学科。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需要整合,既包括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也包括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跨界整合。近几年,北京市海淀区不少学校利用校园周边的文化、科技、自然资源等,以综合实践活动或学科实践活动的方式,创立了很多特色校本课程或学区课程。如清华附中的“走进圆明园”课程,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的“三山五园”课程,中关村中学的“寻找中关村”课程,理工附中的“校园周边古迹寻踪”课程等。当然,研学旅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还要靠教师。当前教师自身对研学旅行的课程研究、课程开发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建立健全研学教师培训制度非常必要,开展对研学旅行专兼职教师和相关人员的全员培训,在整个研学旅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使教师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教师在研学旅行的路途中,能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并加以解决。3研学效果应有科学评价研学旅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一方面,使教育走出学校的围墙,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旅行变成课堂,社会成为教材,世界成为老师。随着国家研学旅行政策的推进,目前,我国很多省份都已经出台了研学旅行实施细则,但不可忽视的是,全方位统筹协调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到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整体设计、科学论证,这样才能使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有序有效开展。目前,北京市十一学校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学生的必选课程,构架起了覆盖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浙江、江苏、辽宁、河南、云南等省市的研学旅行课程网络,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其中,过程性评价内容占80分,主要关注学生的时间观念、纪律意识、自身形象等方面,由指导教师全面、具体负责考评;终结性评价内容占20分,重点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完成情况,评价项目包括成果原创性、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分享交流活动中的表现,如态度、见解等。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开展的“追寻红色足迹情系大别山区”的研学旅行课程,要对每名参与的学生进行考核,每个项目分A、B、C三个等级,考核人员由小组同学、住户农家和带队老师组成。研学活动结束两周后,学校还要进行交流、总结和分享,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专家观点研学不能“只旅不学”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罗洁认为,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应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这是一个变革学习方式的问题,要做到‘学’与‘旅’的深度融合。在研学旅行中,若过度地强调学,那么学生便会背着包袱去研学;如果只强调旅行、旅游,便会失去课程的本质意义。”罗洁表示。怎样才能做到学与旅的深度融合呢?罗洁建议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着手。学校应该认真修订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规划,让全校教师都能理解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同时,要明确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校本必修课,且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就是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学校教师需要逐步提高课程开发能力,以典型引路、团队协作的方式来推进这项工作。例如,让每个年级组研制、共享研学旅行的手册,每使用一次就修订一次,一次次的经验累积会不断提高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总之,在研学旅行中,学习是一种旅行,旅行也是一种学习,这种实践方式能让学生感到新奇美妙,进而引发探求兴趣,使学生产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追求。这种方式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无念

研学旅行的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你了解多少?

(一)课程性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从课程形态看: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教育活动。是拓展性课程。“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是研学旅行课程最本质的特征。如果没有“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就成了旅游。如果没有“旅行体验”,研学旅行就是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活动方式。从课程育人功能看: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注重实践体验和旅行感受,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价值的综合性、经验性、实践性课程。从课程地位看,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外延伸形式。“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是必修课程的一部分。义务教育和高中课程方案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平行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占16-20%;高中阶段,14学分。从课程管理看:教育部门和学校共同开发、实施和管理。(二)课程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研学旅行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玫瑰碗

红色研学旅行,让孩子更亲近历史

湖南韶山红色旅游景区游人如织,游客排着队等候参观。 彭华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游客在湖南韶山参观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傅建斌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学生在湖南韶山毛鉴公祠参加“祠堂说理”情景演绎。光明图片【聚焦红色旅游发展】盛夏,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氏宗祠、南岸私塾等场馆内人头攒动。时值暑假,中、小学生放假,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自然少不了孩子的身影。据了解,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800万人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主动参加红色研学旅行的孩子。是什么吸引了他们聚集于此?韶山在发展红色旅游方面积累了哪些有益经验?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1、 研学旅行的韶山特色2016年12月2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意见》颁布一年多来,研学旅行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起来,成为旅游业的一股生力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业内专家表示,研学旅行的目的,就是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韶山是毛主席的故乡,在发展研学旅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副巡视员萧国梁介绍,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家系统展示毛泽东生平业绩、思想和人格风范的专题性纪念馆,同时也是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首批示范单位。馆内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现常设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十余个。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网站正式公布了《关于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评议结果的公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作为国家文物局推荐的湖南省内唯一一家实践教育基地成功入选,成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今年以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学科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独有的红色教育资源,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开发了励志修身体验、情景演绎、立志成才礼等多种主题活动课程。研学课程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涵盖了历史、文化、体验等多种类型。“依托故居、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我们组织青少年进行研学实践,就是要让他们在课堂外开阔视野。”萧国梁说,综合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课程特点和研学旅行目标,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对各主题课程分别设计了不同学段的课件,如在励志修身体验课程中,设计了针对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的《学习毛主席:好读书、读好书》课件;针对初中生设计了有助于养成团结互助品性的《学习毛主席:团结就是力量》课件;针对高中生设计了《学习毛主席:选好人生路》课件等。2、 在体验课程里传承红色文化“虽然我们组没有得到最佳表演奖,但也有很多收获。”不久前,韶山学校小学部五年级学生庞紫玉来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研学旅行,一段《祠堂说理》的情景剧体验表演,给她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在韶山核心景区内,孩子们沿着毛泽东广场一路前行,在毛泽东铜像前敬献花篮;随后,孩子们走进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和毛泽东同志故居,通过文物和图片,了解毛泽东同志的一生。与此同时,在南岸私塾前举行研学体验礼,意在通过南岸私塾这个特殊的地方,牢牢记住毛泽东的勤学苦读、勇于探索、尊师重道、善思善行的美好品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阳国利介绍,“毛泽东同志故居、南岸私塾、毛泽东广场、毛氏宗祠、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是韶山核心景区的重要红色资源。纪念馆研学旅行整合韶山核心景区的旅游资源,将景区内的红色旅游资源连成一条线,以毛泽东文化为主线,打造出红色研学旅行景观带,壮大并丰富了纪念馆研学旅行的规模。”“韶山做研学旅行,就是要做好学游结合的文章。”阳国利告诉记者,红色旅游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很有帮助。将研学和红色旅游相结合是未来我们的重点发展方向。景区需要在这方面不断创新探索,要注重年轻人的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比如针对不同的游客特点,我们要推出不同的讲解方式。阳国利说,今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将以研学旅行为契机,推进“研学+旅游+教育”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毛泽东同志的时代文化价值,创新研学旅游产品体系,做大做强研学旅行体验基地,培育研学旅行文化使者,打造研学旅行精品品牌,策划研学旅行经典活动,打造韶山研学旅行经典旅游线路。让广大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在研学实践中进一步了解毛泽东同志生平和优秀风范,从而更好地传承红色革命文化。3、 研学旅行拓宽了旅游市场“只要研学主题设计得好,不少课程都可以放在校园外进行,比在课堂上讲授的效果好。”在韶山毛泽东广场毛泽东铜像前,一位来自长沙的带队老师告诉记者,融入自然环境的讲课比课堂来得更加直观,加之讲解员的讲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强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韶山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会吸引众多学生团队前来参观,但之前仅限于游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没能得到有效发挥。”韶山市旅游协会会长沈旺说,《意见》印发后,学生们都是带着问题前来参观,有的学校还选择在韶山观看实景演出,这样既产生了社会效益,也带动了经济发展。沈旺认为,研学旅行主要是让学生们走出学校,走进纪念馆、展览馆、田间地头等实践基地,了解生活知识和科技前沿,从而进行实践锻炼和专题性教育。照这种方式发展,韶山将发掘出一批旅游资源,从而推动韶山全域旅游发展。韶山市旅发委副主任曾毅文说,研学旅行作为区别传统灌输式教育的新型方式,不能“只游不学”,或“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真正实现研学旅行“体验多样性文化”的目的。因此,下一阶段,韶山将在“旅游+红色”基础上,重点开发“旅游+非遗”“旅游+农业”的研学旅行新线路,逐步将研学旅行培育成一个成熟品牌,吸引更多学生前来体验,不断促进韶山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报记者 龙军 禹爱华)

道与之貌

研学旅行是什么?孩子在研学中真的能学到东西么?看后获益匪浅!

伴随《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出台,许多中小学已经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实践和体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及“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经典论述,都强调了“知”与“行”的关系。研学旅行,顾名思义有“游”有“学”,通俗点说,研学旅行就是把课堂搬到校外,用亲身体验的方式代替传统的看书听讲,同样是以丰富知识为目的。但研学旅行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高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是:研学旅行到底是什么?孩子在研学中真的能学到东西么?可以说研学旅行提高了我们的“提出问题能力”、“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等,而这些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难得到培养。一,研学旅行给学生文化的熏陶研学旅行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日新月异的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我们选取和挖掘与历史传统文化相关资源,比如乘坐高铁,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学生普及当地民情文化,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进而拥有文化自信。可以将学生熟悉的学科知识渗透到研学旅行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实际获得感。每到一处,专家会为学生讲解、答疑,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精神。二,研学旅行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一个人能够有多大成就,不仅取决于拥有多少知识储备,还取决于自身具备怎样的精神品格和自主发展能力。学校将相关课程学习内容与研学旅行结合,以研学旅行作为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研学旅行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研学旅行中,会设计一些紧凑的活动,而且饮食起居、物品管理等事情都由学生自己面对和处理。没有了家长的庇佑,学生确实遇到许多问题,而且常常在遇到问题时产生负面情绪,但也正是通过解决问题,他们变得自信自爱、坚韧乐观,能够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备了抗挫折能力。学生在与在困难和同伴的碰撞中,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并开始学习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估自我。研学旅行是一种团队活动,学生代表个人更代表班级、学校的形象。在研学旅行中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公民社会责任的培养。通过行前培训、活动中体验等方式,学生不仅与同学、教师、家长能够很好地交流和相处,也能够自发地与导游、研学基地教师、交警、司机等各方面人士良好互动。此外,通过组长负责制、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反思过程中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不少学生在研学旅行结束后,投入到相关主题的深度学习之中。三,研学旅行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研学旅行中通过一些体验活动,比如到田地里亲身体验收割稻谷,学习红军自力更生纺纱线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技能,也端正了劳动态度,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体验课程对现在学生来讲并不熟悉,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遇到了各种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制订解决方案圆满解决了难题,增强了在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学生亲自体验生产劳动,更加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增强了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备了一定的工程思维。一次研学旅行下来,不仅仅是知识的丰富,更是社会经验的增加、视野的开阔,书本教育+生活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当然,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教育理念、教育人和教育资源的共同支持,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彻底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挖掘优质教育资源,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我相信,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勇于担当,努力获取社会各界通力支持,研学旅行一定能够让更多学生受益。家长们,您对研学旅行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安琪儿

研学旅行课程在实践中都有哪些问题?

文 /任虹燕 来源:中小学生德育近年来,国家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实践范畴,并出台了种种措施,极力推进实施。我们认为,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一,旅行实践活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旅游景区、革命圣地、文化遗址等已逐渐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第二,中小学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研学旅行所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正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在其实践过程中,有的学校抓住机会打造出特色鲜明的课程品牌,也有的学校盲目跟风步入误区,为此有必要从整体课程观的视角,来审视学校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1研学旅行课程的定位:不是附属课程,而是独立课程(一)研学旅行的课程观从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过程看,现代课程观与后现代课程观都有混杂,中小学校就是从这几种不同的课程观出发,来理解研学旅行的课程属性。比如有的把研学旅行当成学科课程的延伸,在原有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等分科课程体系中“嫁接”研学旅行课程。有的把研学旅行归属为校本课程的子课程,在原有校本课程基础上设立主题活动课程。有的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设置兴趣爱好小组,或以班级为单位设立主题活动课程。有的根据当地旅行资源,设定主题活动课程。从中可以看出,课程设置的重心不同,相应的课程架构不同,课程评价体系也就不尽相同。在课程设计中,每一个学校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条件不同,考量的权重就有差异。事实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确需要有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师资配备、保障机制的匹配。而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学校为了降低活动运行成本和实施难度,将之嫁接或者派生到其他课程基础之上,以体现其综合实践性。有的在分科课程实践的基础上,研发出研学旅行的校本课程。而有的学校则整合有效资源,基于学生需求、校园课程、实践课程、当地资源的综合视角构建研学旅行课程。这让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呈现出“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的态势。实践中,按照现代课程观,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绝大多数课程开发者总是希望把学科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三个基点有机结合起来,以保持课程的平衡。当然,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深化对课程属性的认识,积累实践经验,正本清源,让研学旅行课程归位。(二)研学旅行的课程属性据研学旅行的有关文件,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由此可见,从实施范围看,它属于学校课程;而相对于国家课程,它属于校本课程。从实施过程看,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以文件要求的方式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它又属于必修课程。因此,无论从哪个视角看,研学旅行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同价值与互补属性。(三)研学旅行的实践意义新的课程计划通常蕴含着对原有课程的一种变革,课程实施就是力图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变革,或者说,是将这种变革引入实践。从以上研学旅行的课程范畴界定,可见研学旅行是学校整体课程体系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因为,研学旅行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正代表了当前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从传授型课程向创造型课程转变,从专业化课程向综合化课程转变,从单一化课程向多样化课程转变,从狭隘的课程向广阔的课程转变。其他课程可以从研学旅行的课程中萃取养分,借鉴其教育理念来指导实践。其一,研学旅行课程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破除了固定不变的知识认知结构,将人回归自然,在自然中认识世界,形成新的认识模式。其二,师生在研学过程中是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改变了学习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模式。其三,教师是研学旅行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改变了传统课程由专家设计、教师实施的两张皮现象,凸显了教师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研学旅行为学校课程改革拓展了新的空间,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主体: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携手同行(一)教育主管部门宏观指导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显然,上述两个体系在宏观上设定了研学旅行的格局,但它仅是一个宏观指导性意见。目前,各省市在实践过程中都进行细化,出台了地方性的实施意见。据此,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计划、学生活动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让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突出层次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二)学校主导开发课程学校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研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在课程开发上比之过去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从课程开发角度看,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教师、学生、家长、景区、旅行社“五位一体”进行合作开发。学校整体上协调,教师、学生、家长、景区或其他研学目的地、旅行社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各部门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各种学科类型的活动课程。如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要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如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则要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企业合作,并与企业签订协议书,明确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学生研学旅行安全责任。家长也要积极参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以此进一步了解教育自己子女的方式方法,减少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阻力。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是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与此同时还可以吸纳一部分有能力的家长参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让课程拥有更广阔的实施空间。从实践看,有的学校的学生缺席了课程的设计过程,没有主动参与课程的设计,始终是被管理者,消解了学生的主动性;有的学校在与景区合作中,没有合作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景区单向度供给活动产品,没有与学校学科课程衔接;而有的学校借用市场规则来开发课程,先自行设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再交由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具体的服务。总而言之,研学旅行课程的推行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政府、企业、社团三方密切配合,提供多元化的课程产品,_发出具有针对性的品牌课程。3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标准:主体多元化,评价系统化(一)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分析对研学旅行的课程评价,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认识。第一个层次指向研学旅行课程整个活动过程,研学目的不是单一的,可以是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可以是展示探索的过程,也可以是激发一种好奇心。其评价的关键在于研究了什么,有什么发现,产生了什么困惑;怎样去研究的,研究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怎样呈现出来。整个过程是否体现了休闲性、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第二个层次指向主题课程具体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用评价指导和调节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过程。第三个层次指向课程学习方式,考评其有没有进行合作学习,有没有进行探究性学习,有没有进行体验式学习。 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研学旅行活动时间短暂,参与课程设计的主体多,社会实践性强,对其评价就比较复杂。此外,研学旅行的开展多以班级为单位,在开放、广阔的外部环境中,如何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全面评估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同样给教师评价增加了难度。因此,其评价不宜急功近利、单项判定,而宜以柔性评价和正面评价为主,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研学旅行课程的核心目标,确定不同的评价维度和指数来进行。(二)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体系从实践情况来看,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学生身上,忽视了整体课程的实施过程,因此首先有必要建立多重主体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评价,重点应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照”标准,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教师评价,侧重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实效。而对基地的评价,可以从服务性、趣味性、知识性、安全性等方面设定相应的指标。对于旅行社等承办机构,则可以从吃住行等方面设定指标。其次要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有的学校狭隘地设定了研学旅行的评价标准,以为研学旅行可以一锤定音,用功利心去评价。事实上,研学旅行必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因为研学旅行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它要把实践的体验带入课堂,把收获用特定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交流进行再学习,使研学成果再升华,才能看出整个过程的价值所在。因此,最重要的并非研学旅行本身,而是要把研学中得到的东西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让不同课程在实践中相得益彰。总而言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一方面是对研学旅行课程认识不足,定位不准,影响了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是当地的旅行资源、师资力量、配套政策等基础条件限制了课程开发范围和深度。目前,研学旅行强调集体性,是强制性地推动和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方式。未来,研学旅行必然要满足教育发展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并成为学生提升生命认知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文章整理至公众号研学头条,研学头条带你发现研学旅行的乐趣,关注研学头条的那些人和事儿,每天为你献上研学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业大事件。

橙路

想把研学旅行做好,可在这3个方面下功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旅行都是人类丰富见闻、拓展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和自然,在这样一个别样的课堂中,学生在行走中拓宽了视野,在青山绿水中看到了祖国之美,更在其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从2010年春季起开始举行研学旅行活动,内容充实,管理到位,效果显著,得到了教师、家长的广泛认同。一纳入课程,凸显目标1.突出课程的知识性学校将研学旅行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以研学旅行资源为基础,结合学生自身认知难力,整合开发、制定研学方案,形成课程内容,并结合研学旅行线路的特点,提出具体目标。如结合高中各学科以及学科之间交叉知识的探究,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了解研学目的地自然风光、人文习俗及历史文化,加深对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体验研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学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把每一位学生都放在心上。无论是寻找灵山秀水,还是品味园林文化,无论是领略国学精髓,还是探寻古都圣地,学校都积极突出实践,注重体验。3.突出责任性结合学校“责任教育”这一核心理念,在研学过程中,学校着眼于生活实际,把学生从最简单的生活层面引领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一方面让学生互勉互助,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集体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培养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4.提前部署,细致谋划学生集体外出,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学校在每次研学游之前,都本着严实精细细的原则,提前部署,细致谋划,制订细致周全的实施方案。一是成立组织,落实安全教育。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研学旅行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商讨研学旅行实施的具体事宜,制订了《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学高一年级研学旅行活动方案》 《研学旅行安全管理细则》 《研学旅行突发事件应急方案》 《研学旅行指导教师职责》 《高一年级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等方案或措施,就活动的安全、任务与宗旨、线路选持择与主题、辅导教师配备、家长动员、学生报名、旅行社竞标等做了认真的研究与部署。精心安排分管校长或中层领导作为领队,承担学生管理及安全保障,负责计划、统筹、协调、保障等工作。政教处召开专项培训工作会议,并在出发前,学校通过班会、集体会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包括乘车安全、住宿安全、饮食安全、游览景点安全等,向学生强调研学旅行是一门课程,而不仅仅是旅行。二是家校配合,确保学生安全。政教处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告知学生家长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注意事项,家长结合孩子的身体状况,告知班主任能否参加。三是精选路线,考察精选旅行社。学校采取招标的形式,公开、公正的选择旅行社,看旅行社的资质,看实力,看服务。同时对学生出行中用餐和住宿标准、司机及用车标准、导游的学识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四是发放研学手册,开设研学讲座。政教处签头制定了《研学旅行课程手册》,手册中既有研学旅行介绍,又有相关方案、安全要求;既有研学景点介绍、行程安排,又有学生在过程中的记录和活动后的研学总结,从而让学生的研学之旅有了依托。五是精细严格,强调过程管理。在研学过程中,每班级一辆车,每名学生座位固定,小组固定,每个班级是统一出发,统一参观,发扬团队精神。同时,每到一个参观点,在安排好学生游览后,班主任和随行中层领导都通过专用微信群及时向带队领导汇报情况。二主题鲜明,且游且学从2010年至今,学校结合研学路线,融入当地特色,把学校研学游分为“爱国之旅”“自然之旅”“文化之旅”三大研学模块。1.爱国之旅爱国之旅主要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研学旅行传输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如2015年“追寻历史足迹,感受古都魅力”的南京研学之旅,“追乙历史,以史为鉴”,学生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肃穆的十字架下诵读和平宣言,在馆内送上了寄托哀思的千纸鹤,为遇难同胞默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发奋读书、振兴中华”成为全体同学共同的心声。让学生将历史与现实形成对比,反思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结合学校“乐于坚守勇于担当”的校训,让学生为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断努力。2.自然之旅自然之旅主要让学生感受自然山水之美,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用心去观察大自然的奇异现象,感受大自自然的神奇与瑰丽,感觉祖国的灵山与秀水。如2014年的“跟着课本下江南”的扬州研学旅行,学生们在“两岸花堤全依水,一路楼台只到山”的瘦西湖,体验到了诗人笔下“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境。在这儿,学生不仅放松了身心,还结合文学、自然、地理、历史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实地考察,实地探究,学生们在游览后说:“以往对扬州的了解就停留在诗词中,只知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次真的在烟花三月来到了美丽的扬州,还学习到了不少关于扬州的历史知识,一举两得。”3.文化之旅文化之旅将中华民族积淀下的文化底蕴和智慧结晶通过研学旅行活动传递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学校的“行走灵山秀水,探寻徽州文化”的皖南文化之旅,将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历史引入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文化遗迹、历史遗迹中领略徽州之美、安徽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学生在研学报告中如此写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屯溪老街、西递宏村、棠樾牌坊等景点无不诉说着徽州博大精深徽文化和辉煌的历史。这不只是一次研学旅程,更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徽州历史、徽州文化课。三活动延伸,收获满满研学旅行尽管只有两到三天,但学生们在身体、心理、情操、品德等方面均得到发展,收获颇丰。最好的教育一定是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在研学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亲身体验了课本中的人文精髓,产生了对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1.寓德育于活动中,展现学生风采在整个研学活动中,全体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体验了各地不同的文化,感受到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每次活动学生们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文明地进行考察,无论是乘车,还是就餐、住宿、游览等都能够守时、守纪、互帮互助,体现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也展现了学校的精神面貌。2.展示学生成果,江编优秀作品集研学游后,学校重视对学生研学旅行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资料的收集、整理及评选活动。一是举办了摄影比赛,将评选出来的美丽的照片制作成展板在校园内展示;二是对学生的研学报告进行评比,将优秀的报告汇编成册;三是进行研学旅行征文评比,让学生有所游,有所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研发研学活动课程,让其系统化,使其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仅停留于研学活动举办的阶段性时间,而是充分渗透到平时教育教学环节中去。同时,将社团活动与研学游结合起来,举行微讲座、微博览会,形成微课程,这都是研学旅行活动的一种延伸与拓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行走中,学生看到了自然,看到了历史,看到了世界之美;在研学中,学生悟书中道,明书中理,学以致用;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而又在探索中成长!

得焉者失

研学旅行课程在实践中都有哪些问题?

文 /任虹燕 来源:中小学生德育近年来,国家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实践范畴,并出台了种种措施,极力推进实施。我们认为,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一,旅行实践活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旅游景区、革命圣地、文化遗址等已逐渐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第二,中小学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研学旅行所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正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在其实践过程中,有的学校抓住机会打造出特色鲜明的课程品牌,也有的学校盲目跟风步入误区,为此有必要从整体课程观的视角,来审视学校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1研学旅行课程的定位:不是附属课程,而是独立课程(一)研学旅行的课程观从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过程看,现代课程观与后现代课程观都有混杂,中小学校就是从这几种不同的课程观出发,来理解研学旅行的课程属性。比如有的把研学旅行当成学科课程的延伸,在原有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等分科课程体系中“嫁接”研学旅行课程。有的把研学旅行归属为校本课程的子课程,在原有校本课程基础上设立主题活动课程。有的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设置兴趣爱好小组,或以班级为单位设立主题活动课程。有的根据当地旅行资源,设定主题活动课程。从中可以看出,课程设置的重心不同,相应的课程架构不同,课程评价体系也就不尽相同。在课程设计中,每一个学校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条件不同,考量的权重就有差异。事实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确需要有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师资配备、保障机制的匹配。而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学校为了降低活动运行成本和实施难度,将之嫁接或者派生到其他课程基础之上,以体现其综合实践性。有的在分科课程实践的基础上,研发出研学旅行的校本课程。而有的学校则整合有效资源,基于学生需求、校园课程、实践课程、当地资源的综合视角构建研学旅行课程。这让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呈现出“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的态势。实践中,按照现代课程观,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绝大多数课程开发者总是希望把学科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三个基点有机结合起来,以保持课程的平衡。当然,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深化对课程属性的认识,积累实践经验,正本清源,让研学旅行课程归位。(二)研学旅行的课程属性据研学旅行的有关文件,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由此可见,从实施范围看,它属于学校课程;而相对于国家课程,它属于校本课程。从实施过程看,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以文件要求的方式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它又属于必修课程。因此,无论从哪个视角看,研学旅行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同价值与互补属性。(三)研学旅行的实践意义新的课程计划通常蕴含着对原有课程的一种变革,课程实施就是力图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变革,或者说,是将这种变革引入实践。从以上研学旅行的课程范畴界定,可见研学旅行是学校整体课程体系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因为,研学旅行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正代表了当前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从传授型课程向创造型课程转变,从专业化课程向综合化课程转变,从单一化课程向多样化课程转变,从狭隘的课程向广阔的课程转变。其他课程可以从研学旅行的课程中萃取养分,借鉴其教育理念来指导实践。其一,研学旅行课程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破除了固定不变的知识认知结构,将人回归自然,在自然中认识世界,形成新的认识模式。其二,师生在研学过程中是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改变了学习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模式。其三,教师是研学旅行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改变了传统课程由专家设计、教师实施的两张皮现象,凸显了教师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研学旅行为学校课程改革拓展了新的空间,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主体: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携手同行(一)教育主管部门宏观指导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显然,上述两个体系在宏观上设定了研学旅行的格局,但它仅是一个宏观指导性意见。目前,各省市在实践过程中都进行细化,出台了地方性的实施意见。据此,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计划、学生活动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让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突出层次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二)学校主导开发课程学校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研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在课程开发上比之过去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从课程开发角度看,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教师、学生、家长、景区、旅行社“五位一体”进行合作开发。学校整体上协调,教师、学生、家长、景区或其他研学目的地、旅行社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各部门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各种学科类型的活动课程。如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要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如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则要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企业合作,并与企业签订协议书,明确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学生研学旅行安全责任。家长也要积极参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以此进一步了解教育自己子女的方式方法,减少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阻力。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是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与此同时还可以吸纳一部分有能力的家长参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让课程拥有更广阔的实施空间。从实践看,有的学校的学生缺席了课程的设计过程,没有主动参与课程的设计,始终是被管理者,消解了学生的主动性;有的学校在与景区合作中,没有合作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景区单向度供给活动产品,没有与学校学科课程衔接;而有的学校借用市场规则来开发课程,先自行设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再交由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具体的服务。总而言之,研学旅行课程的推行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政府、企业、社团三方密切配合,提供多元化的课程产品,_发出具有针对性的品牌课程。3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标准:主体多元化,评价系统化(一)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分析对研学旅行的课程评价,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认识。第一个层次指向研学旅行课程整个活动过程,研学目的不是单一的,可以是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可以是展示探索的过程,也可以是激发一种好奇心。其评价的关键在于研究了什么,有什么发现,产生了什么困惑;怎样去研究的,研究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怎样呈现出来。整个过程是否体现了休闲性、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第二个层次指向主题课程具体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用评价指导和调节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过程。第三个层次指向课程学习方式,考评其有没有进行合作学习,有没有进行探究性学习,有没有进行体验式学习。 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研学旅行活动时间短暂,参与课程设计的主体多,社会实践性强,对其评价就比较复杂。此外,研学旅行的开展多以班级为单位,在开放、广阔的外部环境中,如何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全面评估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同样给教师评价增加了难度。因此,其评价不宜急功近利、单项判定,而宜以柔性评价和正面评价为主,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研学旅行课程的核心目标,确定不同的评价维度和指数来进行。(二)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体系从实践情况来看,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学生身上,忽视了整体课程的实施过程,因此首先有必要建立多重主体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评价,重点应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照”标准,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教师评价,侧重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实效。而对基地的评价,可以从服务性、趣味性、知识性、安全性等方面设定相应的指标。对于旅行社等承办机构,则可以从吃住行等方面设定指标。其次要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有的学校狭隘地设定了研学旅行的评价标准,以为研学旅行可以一锤定音,用功利心去评价。事实上,研学旅行必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因为研学旅行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它要把实践的体验带入课堂,把收获用特定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交流进行再学习,使研学成果再升华,才能看出整个过程的价值所在。因此,最重要的并非研学旅行本身,而是要把研学中得到的东西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让不同课程在实践中相得益彰。总而言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一方面是对研学旅行课程认识不足,定位不准,影响了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是当地的旅行资源、师资力量、配套政策等基础条件限制了课程开发范围和深度。目前,研学旅行强调集体性,是强制性地推动和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方式。未来,研学旅行必然要满足教育发展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并成为学生提升生命认知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文章整理至公众号研学头条,研学头条带你发现研学旅行的乐趣,关注研学头条的那些人和事儿,每天为你献上研学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业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