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一词最早出现于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此后,作为项撬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杠杆举措和一种探索旅游转型发展的崭新方式,研学旅行逐渐走入国内教育界及旅游界的研究视野并成为提振综合实践育人研究的新领域。中国研学旅行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的真正的研学旅行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精英国培阶段;第二阶段是旅行阶段;第三阶段即目前所处阶段,是研学旅行阶段,21世纪以来,研学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校、旅行社、培训机构与留学中介之间开始实现跨界融合。目的地的选择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开发主体逐渐由政府主导转向企业主导。中国研学旅行参与主体包括专业研学机构(目前这类企业主要通过新三板进行资本化)、旅行社(开辟专线或者独立运营团队的旅行社)、语言培训机构、相关营地基地机构、亲子教育机构、留学中介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下属的单位。根据我国研学旅行行业的首个行业发展白皮书《中国研学旅行发展白皮书2019》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主要参与研学旅行业务的企业有7300多家。截止2020年8月末,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有177个。研学旅行相关政策落地催生市场份额增加,更多机构涌入研学服务市场,研学旅行服务、品牌的角逐更加激烈。旅行社、教育机构、咨询机构及一些非营利组织都争相挤占游学研学市场,目前市场玩家众多,良莠不齐,高度分散,竞争激烈。通过综合考虑研学旅行相关企业发展情况、营收规模、品牌影响力、融资和上市情况以及产品服务研发情况等指标,大致可将机构划分为四个梯队,其中世纪明德2019年以营业收入4.88亿元位居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企业营业收入在千万级水平,包括中凯国际、乐旅股份和卓教国际。研学旅行产品价格分析根据《中国研学旅行发展白皮书2019》数据显示,家长对于研学旅行产品的品质意识有了明显提高,特别在一、二线城市的家长,更愿意为有品质保障的研学旅行产品付出相应的合理费用。对于中长途研学旅行产品费用,60%的家长可以接受的区间是3000-5000元,15%的家长可以接受的区间是5000-10000元。从市场平均水平来看,研学旅行批发业务类产品单价在2100元上下,零售端产品均价在3000-4500元左右;海外研学项目单价更高,均价达到1.2万元。行业市场规模继续扩张根据2019年家长对研学旅行的费用接受情况、研学旅行市场各项目均价水平以及2019年研学旅行各类公开信息数据,包括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情况、研学旅行相关企业机构接待人数情况等,测算出2019年研学旅行市场上,研学旅行批发业务类产品占比70%左右;研学旅行零售端产品占比20%左右,海外研学项目占比10%左右,进而取这三类项目价格的加权平均数,得到2019年研学旅行总体单价在3420元/次左右。最后根据2019年我国研学旅行参与人数,测算出2019年我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约为164亿元。研学旅行为青少年所带来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消费多元化与升级提质需求的驱动下,研学旅行产品的丰富化、标准化、立体化、创新化等方面都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研学旅行市场起步较晚,市场渗透率不到5%,可挖掘空间较大,未来研学旅行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研学旅行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24日,2019年第五届CCEA中国营地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诸多专家学者就中国营地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本届中国营地教育大会以“Make a difference”为主题,行业专家、学者们从“想象,无限”、“深挖,无界”、“探索,无惧”三大方向着眼,用多场主题演讲和60场分论坛,对中国营地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10月24日,2019年第五届CCEA中国营地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主办方介绍,作为国内颇具规模和权威的全国性营地行业交流大会,中国营地教育大会已成功举办了4届。从成立之初起,大会就旨在通过对优质教育探讨、分享展示国内外营地教育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与营地设计及运营管理理念,同时积极参与行业社交话题活动、营地教育展与体验式活动等方式促进营地行业交流,探讨营地教育如何更好地助力青少年个人成长与发展。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家长关注的重点,他们对高品质、素质化、自然化营地教育的需求明显上升。但另一方面,国内营地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配套产业链都需要发展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满足孩子的个性化成长需求?虽然中国营地教育行业起步较晚,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三年来行业呈现出爆发式发展。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国际比较与对外交流部主任、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燕就在大会开幕式上表示,面向未来,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教育确实要超越学校、课堂和书本的局限,让实践成为更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在实践中得到锻造和升华。她表示,通过实践性的教育,也确实要打破当前青少年成长发展中,各种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分离,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屏障,消除单纯的科学知识学习所造成的人与社会的分离,要建立起知识、文化与人格完善的桥梁,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王晓燕表示,目前,中国的营地教育确实处于爆发式的增长和建设之中,各种营地组织、营地教育的联盟纷纷行动。营地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实际发展,以及实施方式也在不断地推进和深化,面对如此生机勃勃、火热而又复杂混乱的形式,应该思考中国的营地教育究竟该如何发展。对于营地教育如何发展,会上,行业内的诸多专家表示营地教育要更多的摆脱公众对于其“观光旅行”的偏见,让营地教育更多的回归教育本身。这不仅需要公众意识的改变,更多的还需要营地教育从业者们以孩子为中心,在营地开发和课程内容上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实践体验、主动思考、自主探究,让孩子们在营地教育中玩的开心,更能学的更多。高速发展中的市场急需行业标准和共识,如何更好地推动行业安全、有序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会上,从业者们探讨了营地教育的多元化连接:模块化深挖学习、同行密集沟通的教学相长等行业前沿议题。交流分享营会的标准化运营、大型研学旅行的安全管理、营地机构与教育系统资源对接等时下行业热点问题。据介绍,此次营地大会还设置了营地教育行业展览,通过近距离内容和产品展示,触达产业链上下游,为行业高效寻找合作伙伴、课程内容、硬件等中间服务供应商,推动行业发展。
研学旅行是近几年在内地出现的新型词汇,它和曾经的孔子周游列国活动极其相似,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的理念,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形式。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2019年7月,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有提到,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目前不少省市已经将研学旅行纳入素质教育的政策法规中,不断推进研学旅行的快速发展,研学旅行未来可期。2018年中国旅游研究院等联合发布了《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报告指出,未来3~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同时,报告系统梳理并介绍了研学旅行行业发展现状、消费需求状况、市场前景判断以及发展导向,认为成年人和老年人的研学旅行市场将会不断扩大,那么研学旅行的未来市场前景该是什么样的呢?它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跨界融合或成未来主打方向在未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学校、培训机构、旅行社以及基地、营地单位、研学旅行服务机构将会逐步实现跨界融合,研学市场的分散度会再次降低,行业集中性会不断加强。现如今涉足研学旅行的机构众多,研学市场的分散导致研学旅行质量不高,各个机构纷纷推出研学项目,期望从中分一杯羹,其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面的、综合的,所以只有将各行各业彻底整合起来,各自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研学旅行的规划,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比如研学与科技的融合,可以创造科技研学的基地,通过一些展馆、科技园区、实验室等科技教育目的地的体验达到研学旅行的目的。研学与农业的结合为农旅研学提供方向,目前以农业为主的研学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以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为主的研究型载体,另一种是以农庄为主的体验类农业基地。研学课程设计更加科学据数据调查显示,一线城市家长更看重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意义,喜欢沉浸式的文化生活和体验,这也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研学课程的设计也要更加精细化、科学化,满足孩子和家长们的各种需求。2017年5月,经国家旅游局批准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行业标准正式实施,其中有提到在研学旅行产品设计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和教育目标开发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研学产品。这指明了未来研学课程发展的方向,在内容上会更加倾向于课题的开发和研究,不仅只限于中小学生,还会延伸到全年龄段,实现市场的进一步细分;研学旅行课程的质量更高,也会有更多高质量研学导师的参与和介入,形成“1+1”的互补模式。研学导师成新兴职业老话总说好马配好鞍,如果说研学课程是一匹马,那研学导师就是配好的马鞍,研学导师的质量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质量。研学导师的“导”代表着双层含义,第一就是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第二指的就是导游,研学导师是教育和旅游行业融合所形成的产物。随着研学政策出台以来,各个省市也纷纷加入其中,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研学旅行热潮,根据全国中小学生人口统计来看,全国研学旅行市场的潜在客户就有2亿多,对于研学导师的需求大大增长。现如今研学导师的数量稀少,大多都是半路出家,许多从业者也意识到培养专业研学导师的重要性,在未来几年,研学旅行行业发展日益蓬勃,研学导师将成为紧缺的新兴职业。目前研学旅行已经被纳入学校教育必修课之中,未来的发展不可估量。
由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研学旅行委员会《中国研学旅行发展白皮书》编委会组编的《2020年中国研学旅行发展白皮书》(简称“白皮书”)将于近日发布。据编委会透露,为给研学旅行行业树立典范,引领行业向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编委会将面向全国研学机构(学校)、研学基地(营地),地方教育、文化和旅游部门,地方协会组织,相关高职院校教师征集优秀研学旅行课程及线路案例,并择优编入《2020年中国研学旅行发展白皮书》中。另据了解,研学旅行未来该如何发展、从业者该做好哪些准备等有关研学旅行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都将在《2020年中国研学旅行发展白皮书》中给出答案。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从小学到高中,提出以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细细一算,全国目标客群貌似有1个亿,那市场有多大?研学旅游在国内的发展阶段及市场 1.0阶段:精英国培阶段建国初期,国家为了培养顶尖人才,开展具有奖励性质的公派游学,只有少数优秀大学生才能参加,属于精英国培型。2.0 阶段:旅行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大众旅游时代到来,以学校作为组织主体,全员参与型研学旅游活动开始兴起。目的地主要以区域内政府公建的自然、人文、历史景点为主,活动内容重观光、轻教育,以游览、讲解模式的单向教育为主。3.0阶段:研学阶段二十一世纪以来,研学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校、旅行社、培训机构与留学中介之间开始实现跨界融合。双向互动式教育模式兴起,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目的地的选择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开发主体逐渐由政府主导转向企业主导,地产商、教育集团、文旅企业开始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提升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引领居民消费持续升级。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阶段,居民教育、旅游休闲、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消费支出增长迅速。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比已超过11%。以往传统消费模式逐渐向高端化、个性化等方向不断升级变迁,以研学旅游为代表的体验式教育作为服务型消费模式的代表之一,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数据显示,过去几年我国研学旅行市场增长迅速,国内研学旅行出行人次与市场规模均出现快速增长,出行人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4%,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接近60%。而目前我国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仅5%左右,与发达国家如日本98%的学校渗透率相去甚远,发展潜力与空间巨大。据不完全统计,未来3-5年,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过千亿元。境内外游学市场除了目的地的差别外,在客群年龄、游学时间、游学消费、游学内容上有很多差别。境内游学群体为6-18岁中小学生,而境外游学群体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主。境内游学多安排在暑假或学期内进行,而境外游学多安排在寒暑假。可见境外游学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经济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另外,境外游学内容多了对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境内游学则包含体育等素质教育内容。数据显示我国华北、华东地区对游学项目最为关注,其次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游学学生中来自公立学校的学生占比约80%,了解国际游学的学生也近八成,同时80%的学生有留学意向,只有30%的学生有继续游学意向。这其中参加过出境游学的仅占20%。游学学生家长中,近7成家长认为游学可提升孩子自我修养,6成支持国际游学,支持5万以上游学消费的占比40%,支持1-5万消费的占比30%。同时还有30%的家长认为国际游学不安全。总体来说,超过6成的家长对游学产品具有较高的消费意愿,尤其是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家庭,希望孩子游学的意愿最高,即使是收入较少的家庭,在主观上也非常愿意为孩子的游学进行教育投资。游学人群选择游学渠道基本分为5类,其中通过学校游学的人群占比45%,其次为通过游学机构的约为27%,约14%的人群选择留学中介,仅有10%的学生通过旅行社。一二三线城市需求不同,游学产品尽显差异化随着政策推动和我国家庭收入的逐步提高,以游学为背景的境内境外游渐受欢迎,发展势头迅猛。在巨大学生存量和消费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游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为广大家长所接受。同时,由于发展阶段不同,一线和二三线城市家长对游学项目的关注点显现差异,出现消费观念分层。其中,二三线城市更看重游学项目的功能性,聚焦在一些硬性指标上,比如能去几个地方,参观多少景点,进行多少名校探访等。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跟不少二三线城市的家长首次选择游学项目有关。而一线城市家长更看重游学项目的综合教育意义,关注游学组织的细节和流程,青睐深入的、沉浸式的文化和生活体验。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些受到一线城市家庭欢迎的游学项目,在二三线城市并不“吃香”。例如,不少一线城市家长往往在目的地选择上,错开像伦敦、纽约这样的大城市,选择国外的乡村生活式的游学项目,而二三线城市家长更多的会选择前往大城市。此外,一线城市的游学项目消费呈现非一次性消费趋势,家长回购行为明显。同时,低龄化趋势显现。研学旅游目的地类型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大时代下,研学与科技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及户外拓展等结合,呈现四类研学旅游目的地,成为文化旅游开发运营商发展研学旅游的重要的产品选择。研学旅游+科技”:科技研学旅游目的地 科技研学旅游目的地主要是通过VR、AR、3D/4D等高科技手段来静态展示或科技体验,通过展示与体验实现科技教育的目的地。一般科技研学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展馆类、科研类和科技园区类。其中展馆类主要以知识普及类博物馆、科技馆为主,拥有占地面积较小,投资金额适中,内容灵活,复制性强等特点;科研类主要依托高科技企业、科研单位的实验室、生产工厂为载体,复制性差;园区类载体则主要是动物园与植物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占地面积较大。“研学旅游+农业”:农旅研学旅游目的地 目前以农业为主题的研学旅游基地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以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研究院、农业示范园等为代表的农业研究型载体,另一种是以农庄、田园综合体等为代表的田园体验型载体。“研学旅游+文化”:文化研学旅游目的地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各类文化类研学旅游目的地众多,每年参加文化类研学旅游活动的青少年学生数量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类占据绝大多数。“研学旅游+拓展”:营地研学旅游目的地 青少年拓展教育是一种户外体验式学习,通过室外拓展训练等活动,达到磨练意志、增强自信、完善人格、团队协作等教育目的。青少年拓展基地以专业化的户外拓展营地为主,营地多建立在远离市中心的自然环境中,营地内除餐厅、宿舍等基本生活设施外,还配备拓展场、竞技场等训练设施,以及医务室等辅助保障设施。关于研学旅游目的地分类及产品体系内容,下期将详细讲解,敬请关注。
大家好,我是童心慧游研学圈(ID:txhy2006)的陈凯宏。2018年被视为研学旅行行业的爆发年,而每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出现后,总会有一大波跟风者,研学旅行也不例外。接下来,我将就2个月市场走访看到的情况,从行业内、行业外两个维度剖析爆发年研学旅行的发展现状。一、行业内部现状关键词:盲目、劣币驱逐良币1、“表象”下功夫,“隐象”原地踏步。我们都知道江小白的表达瓶很成功,于是很多人跟风做更“炸”的文案企图达到和江小白一样的高度。却忽略了江小白强大的快速铺货能力才是成功的关键。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跟风者都没有把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成功的项目做对比。只知道的或者只看到成功的表象,而忽略或者不知道成功的隐象。我们这个行业,同样面临这个问题。由于研学旅行市场构成的特殊性:旅行社+研学机构+教育机构,因此,市场上的研学旅行产品本质上大多数还是“多旅少学”、“只旅不学”。 我发现,市场上大多数人还是在执着“表象”,比如,深挖教育元素,更牛的文案,猛砸课程设计……却没有看到,研学旅行要实现教育和旅游的跨界融合,核心元素要去融合,而不是组合。研学旅行产品作为研学旅行的核心元素之一,广义定义包括前期课程设计-中期课程执行-后期课程服务。产品内容上,要在难度设置、知识植入、各环节教育功能链接、外部环境的安全性、突发事件的预判等全面统筹规划。落地实施上,要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意力被分散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等,正是这些细微环节的链接、融合才能让学生乐学、会学,提升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力。2、相似产品的冲击,真正研学旅行产品落地很难。任何一家创业公司在初创阶段,速度与质量都是悖论,二者不可能并重,公司发展的又好又快是不现实的。在时间和财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初创的研学企业来说,选择快的速度还是慢的质量?在研学旅行政策红利的撩拨下,我发现,大多数研学旅行企业选择了速度,少数企业选择了质量。无论是重速度的快企业还是重质量的慢企业,我们都能在其他行业找到成功案例。快和慢只是发展路径的不同,但是,企业选择优先发展速度还是优先发展质量,不是由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关键竞争因素决定,比如,行业特性、成本结构、客户体验的决定性因素。无论快慢,最后的落脚点也会回到“质量”。例如,有的同行做平台。这就必须快,平台要做的是生态链。除了买卖双方、支付、担保等体系也要纳入进来。短期不能盈利的企业,必须靠规模求得自身安全,规模越大越安全,用户群越大,越能吸引风投,越容易获得衍生价值。庞大的用户规模才能盈利。而一些产品支撑型的研学旅行公司,如新商旅(ID:sindyhigh),长期针对用户需求做研究。这些企业都在选对了合适的路径“匠心”或者“速度为王”。但是,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研学企业做反了,本来是产品支撑型企业,却在一味求快。比如,传统旅游产品简单变形“升级”为研学产品,无暇产品研发与执行,无前期的智力输出、精力投入等无形成本的支出,用价格撬动不成熟的研学市场。让对研学旅行认知度本身就不高的学校、家长更难选择,直接冲击真正的研学旅行从业者。二、行业外部现状关键词:政府浅尝辄止、市场固化、无评估1、政府相关部门对研学旅行的推进力度浅尝则止虽然,现在各地的研学政策看起来一片繁荣,但是,深究就会发现,大多研学旅行政策仍停留在纸面上。一方面,是因为相关职能部门没有经验可循,不知道如何开展;另一方面,也许是“小吏不敢放粮”的权责担当。保有情怀的研学旅行从业机构依然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力军。2、市场格局固化,好产品难有话语权古人说“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在很多区域,学校这块大蛋糕已经被一些“稳定”的研学旅行机构稳定的服务着,新的从业者即使有真正的研学旅行产品与服务,也很难进入。3、研学旅行的教学效果无专业评估、指导与监管。研学旅行走到今天,对于产品、服务以实施后的效果仍无权威的评估与指导,基本上仍停留在从业机构内部对于整体运营的评估、调整与完善。参加研学旅行的人数和效果,与从业机构投入的精力、人力与物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目前业者的宣传角度几乎全部从体量上进行展示,试问如此大的体量,又是如何保证教育效果呢?小 结随着用户对研学旅行需求的增多以及底层技术的不断成熟,政府用政策监管,行动支持;研学机构资源互补,借力同行,而当自下而上的推动与自上而下的监管双管齐下,也许研学旅行才能迎来真正健康的爆发。责任编辑:Linda
2019-02-21 19:03 | 中国网 | 记者 刘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创新事业的发展,“研学旅行”不仅是“旅游+”的延伸,也同时成为教育界和旅游界的新热点。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研学旅行”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中小学大力推行开展。中国人的“游学”之风,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蔚然成风;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2-2020)》首次提出要“逐步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2016年,教育部和原文化部等11个部门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定义;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名单;当下,“研学旅行”成为旅游市场里,生机勃勃的新兴业态,也是猴开心旅游潜心研究、创新发展的新方向。消费升级是内在驱动 有效实现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不断释放,未来3~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教育+旅游”模式的流行,消费升级是内在驱动。如今的家长们更加关注孩子实际能力的提升,因而愿意加大教育投资。研学旅行不仅是旅游产业里的亮点,也是教育界的革新。从中小学生开始就塑造“文明旅游、文化旅游”的健康旅游观,通过一系列的研学活动,促进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及适应能力”,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寒暑假是黄金出游期 欧日韩研学发展渗透率高目前,在国内,寒暑假期间的夏令营和冬令营是“研学旅行”的主要形式。除了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结合的各种校外活动以外,很多旅游企业、语言学校也研发、组织了不少海内外游学项目。爱国教育、科普、文化、自然……课程内容多元,旅行目的地也有诸多选择。在欧洲,将研学项目作为提高学生知识和见解,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发展历史悠久,侧重自然生态和当地历史研究;日韩将研学旅行作为教学方式编入教育大纲。日本的修学旅行是小初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率很高,高中达到98%,初中达到95%,小学生则几乎全部参加研学旅行。无边界的体验式大课堂 需要规范管理猴开心旅游产品资源中心总经理赵生起说,研学旅行是个“无边界的体验式大课堂”,更是学以致用的最佳途径。集体生活,能让青少年提前适应群体性社会生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与游”相结合,让孩子们走出小世界,面对大世界。在大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农业园里,深度学习并参与团队合作,才能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值得期待的未来。目前,市场上,针对研学旅游产品的标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常出现“只学不游”或“只游不学”的市场乱象。只有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精心设计课程,才能真正实现研学旅行“知行合一”的意义。同时,安全问题也是家长们最担心的重点,建议家长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旅行社,杜绝安全隐患,保障研学顺利完成。研学旅行顺应了时下”旅游+”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将成为旅游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同时,为了孩子的未来,猴开心旅游也将用专业和多元的研学产品,积极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原标题《研学旅行或成旅游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记者 刘翔,编辑 王志)
自2013年以来,国内关于研学旅行的政策发布日渐密集。多个政策出台提供了行业发展利好,而行业也正迎接不断扩充的市场。机构预测,到2019年至2020年,国内参与综合实践、亲子游等中小学生活动市场每年将高达3亿人次。市场潜力巨大,但行业痛点也较为明显,行业标准、课程设计、安全问题等诸多行业痛点和难题已日渐凸显,如何解决将成为研学旅行行业能否成就千亿市场的关键所在。政策利好从教育研究先行展开,到旅游市场最先导入,再到市场倒逼政策供给,这是国内研学旅行相关政策的发展轨迹。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民休闲纲要(2013-2020年)》要求逐步推行研学旅行,之后进入政策发布较密集期。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13年2月至2018年3月,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原国家旅游局等部委印发关于研学旅行的文件达11个。其中,2016年12月,教育部、发改委、原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2018年3月,《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国家层面政策在推进,不少省市也有跟进。近期,广东教育厅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确保每位中小学生在每个学段参加有效的研学旅行,并打造一批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为保障政策落地实施,《意见》还提出建立研学旅行统筹协调、经费筹措、安全出行和科学评价机制。包括由省教育厅牵头,发改、公安、财政、住建、交通、文化、食品药品监管、旅游、保监和团委等相关部门参与,以及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等。对广东发布的上述政策, 东方阳光教育连锁机构CEO付德全认为,这一政策对整个广东地区的研学旅行发展起到指导作用,让当地研学旅行企业有了工作方向、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引。除了广东,江苏省早前也有所动作。江苏省此前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打造九类专项旅游产品,其中研学旅游被列为重要品类之一,并规划在全省范围内新辟十条以上“研学旅游专线”,推出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科普教育、历史文化等主题研学旅行基地。不过,在付德全看来,目前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依然还严重不足,比如企业的准入门槛、从教人员的资质审核以及学生的优惠政策等。他建议,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学校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在资金方面比如地方财政允许给予一定支持、在校学生经费中划拨一部分专款专用;另对于市场环境政府能否给予鼓励,比如在主流媒体给予相关报道等。千亿市场中国旅游研究院在2017年曾联合发布《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提出未来3年至5年,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将迅速提升,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成为旅游业市场新蓝海。付德全认为,千亿元的市场规模要达到比较困难,因为研学旅行企业本身不是单纯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带有半公益性,所以想创造千亿产值难度极大,“但也不排除抱团取暖,拥抱资本,那就需要行业内部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精诚合作。”他同时认为研学旅行的体量正在慢慢增大,利好因素有很多,比如二孩政策的放开,人口红利是行业的基础;80、90家长对研学旅行的全新认识和支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植以及资本的涌入等。执惠探索文旅大消费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国内参与综合实践、亲子游、国内研学、学生赛事、出国游学的中小学生规模将分别达到18436万人、8134万人、5697万人、459万人、367万人,每年高达3亿人次的中小学生活动市场潜力巨大。据测算,2019到2022年中国3岁至16岁的儿童、青少年将超过2.3亿人口,2022年达到峰值,为2.34亿,庞大的用户群体支撑着我国研学旅行和营地教育未来巨大的成长空间。另一个市场利好因素是与营地教育的互促发展。付德全认为,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大多为2B行为,由政府主导,学校主办,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企业承办;而营地教育大多是2C的模式,利用节假日与寒暑假组织,两者将来会有很大的融合,营地教育为研学旅行提供了落脚点与相关课程,营地教育是研学旅行中的一个部分,研学旅行为营地教育提供了出行的理由。以江苏常熟市为例,其是国内研学旅行发展较为突出地区。常熟市旅游局局长唐晓表示,为进一步发展研学旅行与营地教育,常熟正积极与国内研学旅行、营地教育机构对接,希望借助市场化手段开发优质的研学系列课程体系,通过联合景区点、旅行社、院校、文博场馆等,优化整合文旅资源,合力完善研学游线上平台,让精品课程上线,让常熟研学游不仅辐射本市17万中小学生,还能吸引周边城市的学生参与,丰富“江南福地,常来常熟”全域旅游形象。行业痛点待解整体来看,国内研学旅行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行业标准、课程设计和安全问题等方面的行业痛点已日渐显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安全难以保障是业内常提及的问题。付德全透露,现在存在从业门槛低的现象,如在工商局注册经营范围内有策划组织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的企业在深圳一般都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活动,不过政府部门已经发现这个问题,深圳市有部分区开始由教育主管部门对从事本区研学旅行活动的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在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王振民看来,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困境是课程设计,课程要素的缺失,浅表层的体验,难以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学与营地教育作为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意义。他说,研学旅行和营地教育都是教育部推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当中的一种形式,而优质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和研学以及营地教育的核心,没有优质课程就很难和现在的教育进行对接,而目前的研学课程还是一种碎片化和松散型的状态。付德全也表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存在主题内容单一现象,有部分后加入企业才刚刚起步,以经营赚钱为目的实难达到教育效果。他建议,一是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多做课程指引,二是相关企业能在课程设计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多做积累,让学生的研学主题和教育意义更加广泛,三是专家学者能多做指导。他表示,安全方面是本行业的最大痛点,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敢开展活动的“心病”,希望在保障安全方面相关部门能将安全工作进行分类,分为责任事故和意外事故,要规范活动操作流程,杜绝责任事故发生,减少或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已有地方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近期武汉在国内首发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系列标准,包括《服务机构评定与服务规范》《研学基地评定与服务规范》和《研学导师评定与服务规范》3个考评标准,对研学旅行做了详细规定。武汉希望通过这些标准来规范武汉全市中小学的研学旅行市场,指导研学旅行服务机构和基地加强课程建设,使中小学生能安全、系统、科学、趣味地进行研学旅行实践。王振民认为,研学旅行和营地教育还刚刚起步,是一个新课题,大家有很多认识,但推进起来有很多困难,特别是和教育对接不上,或者对接有困难,一个原因是缺少平台搭建。现在特别需要加强行业指导,包括政策研读、提升认识和转变观念,“其实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理念,包括对教育,对研学旅行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思维的基础上,与现代教育没法对接上。”(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暑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悄然来临,伴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发布,研学已然成为新兴热门领域。因为研学旅行涉及“旅行”二字,全国各大旅游机构也是竞相加入研学旅行这块大蛋糕内,将旅游产品和研学相互包装结合,炒的异常火热。201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6中国旅游投资报告》中,研学旅行产品被视为未来旅游投资的十大重要领域之一,其余领域包含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低空旅游等多个方向,和众多热门旅游项目同台竞争,也意味着研学旅行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研学旅行概念2013年国务院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最早提出“研学旅行”的概念,提出要逐步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4年首次明确表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6年国家政策连发,《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研学实验区工作的通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意见》、《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不仅证实了研学旅行的必要性,还指定了研学旅行行业标准,规范研学旅行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引导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发展。2019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发布,继续予以资金支持,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校外教育事业发展项目,加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课程资源和服务平台建设,遴选推广典型线路。旅游+教育便利车最近同程艺龙发布了2019年暑期出游报告, 数据中显示我国研学旅游的人数自2014年开始就在迅速增长, 境内研学人数已由2014年的140万人次增长至2017年的340万人次,境外研学人数则由2014年的35万人次增长至85万人次。2019年暑期出游游客中,14岁以下未成年人占比26.6%,研学旅游人数已经成为暑期旅游市场的主力军。近年来,教育+旅游的模式受到了大众的欢迎。2018年是文旅融合的元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8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职能配置、内部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三定方案”)出炉,这也标志着在国家政府层面上的文旅融合已经逐渐完成,2019年以后则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过程点。旅游是国家文化传承和输出的重要稳定渠道,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后,旅游行业也需要强有力的IP进行支撑,文旅产业的融合正好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内容生产,旅游行业又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推广市场。研学旅行作为文旅产业的细分领域,经历了从“意见发布”到“全面展开”的演变过程,未来研学旅行也许会发生三种变化,即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随机性变为计划性、少量参与到广泛参与。研学旅行未来方向研学旅行为何能够迅速升温?除了国家政策的推动外,还和旅游机构间的行业竞争有关,伴随着旅游行业近些年来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逐渐出现饱和状态,想要突破这种瓶颈,达到旅游行业的进一步提升,就亟需新的产品来提高利润率。通过融入教育元素的方式,改造产业链条,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据有关数据显示,加入教育元素的旅游产品毛利率可达到20到30个点。对于专注研学旅行的机构来说,在教育领域创造更多的附加值才是正道。2017年世纪明德实现营收入5.19亿元,同比增长41.06%,而以研学为主营业务的世纪明德,主要是以二三线城市中小学生为主要客源,这也不难看出研学旅行的未来前景究竟有多广阔。不过我国的研学旅行仍然是处于起步阶段,不管是课程设计、专业研学人士还是供应链条都存在问题,实现跨界融合也许是研学旅行未来发展的方向。
8月18日下午,在贵阳市修文县阳明文化举行了2020研学旅行产业贵州峰会,大会邀请来自国内外的三位资深业内专家以不同视角对当下研学旅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享,并对贵州研学旅行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韩新现任陶行知中国研学旅行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陕西省教育学会校外教育研究中心特聘专家。爽爽的贵州呼唤爽爽的研学韩新是第一次因为研学来到贵阳市修文县,第一次离王阳明先生那么近,他非常的感动。他说:“修文给研学旅行的联想实在是太多了。”西安市是2013年中国首批研学教育试点,韩新结合西安市的研学教育和目前我国的研学现状,从以下几点,分享了他眼中的贵州研学。什么是研学开展的关键?在于文旅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精诚合作。过去西安市专门成立了市研学旅行联系会议制度。其他省市的不少省级研学文件上面的成立小组名单都有十几个单位。这些都说明,研学旅行的发展是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的一个全社会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共同行动。2019年3月,教育部对全国的旅行现状进行调查,截止到去年3月份公布的数据,全国中小学参与研学旅行的数量为38%。当前,西安市85%—90%中小学均参与研学旅行。这样一个顶层设计,需要省市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文件,做好目标管理来达成。贵州的研学,最先让人想到的是什么呢?当然是红色研学,遵义在贵州,四渡赤水在贵州,天眼也在贵州。如果说贵州的红色研学是要给孩子们讲红军精神、长征精神,那么天眼研学就是讲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贵州的资源是特别丰富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贵州能打造出更多省、市级研学基地,让贵州更多的学校参与到研学旅行当中,让贵州更多的孩子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验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的孩子来到贵州。日比裕介上海师范大学特聘讲师,株式会社日本旅行上海支店长,日本教育修学旅行高级导师。妈妈的心声就是需求出生在日本奈良的日比裕介,带来了一场非常细致的分享。因为工作关系,日比裕介有了很多与中国妈妈交流的机会。在日本在教育观念里,更加崇尚“独立教育”。他认为,在研学旅行产品设计中倾听妈妈的心声也就是找到客户了的需求。同时他也分享了日本新时代的修学旅行概念:“参与”“尊重”和“梦想”。“参与”即学生在修学旅行中作为主角,主动参与其中。日本的修学旅行是学校组织的活动,跟入学考试或毕业典礼一样,举办方是学校。行程内容都是负责该项目的老师来决定,旅游当天的同学们也是在老师的管理之下的。但,同学们并不这么认为,虽然很多基本上的事情是有老师来决定,还有很多空间都是学生代表组织的“实行委员会”可以策划的。在转变了这个观念后,老师全程只是配角,在表面上不进行管理,通常采用“提醒”“总结”的方式来委婉表达。把主动权、选择权交给孩子才能实现更好的体验。“尊重”即达到让学生在修学旅行中习得互相尊重,并扩大到珍惜、感恩的教育目的。比如:修学旅行是父母为学生们购买的旅行,如果学生们不懂得珍惜,这对父母是不尊重的,在修学旅行中学生要尊重“实行委员会”制定的相关细则,做到尊重父母的付出。“梦想”即自我实现。让学生懂得团队意识。在“参与”和“尊重”的基础上,跟着自己的好奇去寻找“梦想”。回问自己“我到底将来想做什么呢?要做什么样的成年人呢?”关于贵州的研学旅行,日比裕介认为贵州有很好的基础,如果在细节上做的更好,比如产品细节、服务细节等,势必会发展得更好。陈自富,科学史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智能革命与人类深度科技化前景的哲学研究”课题组成员。后疫情时代下的研学旅行今年年初爆发的疫情对整个研学旅行产业发展影响巨大,几乎在8月以前都处于停摆状态。随着疫情逐步稳定,研学旅行开始复苏。在此之际,陈自富以此为视野,分享了他对研学旅行产业在后疫情时代下发展现状的分析。在疫情爆发之前,市场上的研学旅游产品大多数是传统的研学旅行产品。这类研学产品的特点是:不注重研学的体验感,大多数是跨省研学,市场多集中在二线、三线城市。但是,在后疫情时代大规模的跨省研学出现了困难,传统的研学产品已经不能够满足学校的需要。因此传统的研学旅行产品的品质升级成为了重中之重。疫情后在研学地点的选择上出现了变化,研学旅行出入境市场恢复会相对较慢。但是疫情也进一步推动了研学自由行模式,本地研学、不出省的研学模式将会快速崛起,亲子游以及体验性更强的研学将会成为一个趋势。此外,从未来看,传统的研学旅游产品由服务型向体验型逐步转变,学校的不同要求将会促使研学旅行市场上出现更多的细分领域,精细化、专业化、精准化会更将明显。体验优先、内容优先、课程优先,抓住研学产品的升级优化将会是把握未来研学市场的钥匙之一。文字整理 何雯 张紫莹编辑|吴楷林编审|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