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学旅行、实践报告…花式暑假作业,岂能为难家长黑暗处

研学旅行、实践报告…花式暑假作业,岂能为难家长

白天上班,晚上和双休日代写“作业”,暑假进度条推进一大半,家长们越来越“焦虑”。要说为啥,“还不是暑假作业闹的。”这边刚刚搞定孩子的培训课程,那边各式各样的暑期实践,又让家长“抓狂”。带孩子来一场研学旅行,旅行感悟要做成数字报;来一场科学、数学的课外实践,也要制作一大堆报告和论文……有家长感叹,“上大学写论文、做报告,也没这么集中地忙过啊。”(8月8日《现代快报》)眼看着全国中小学生的暑假时间已经过去一半多,很多家长却变得越来越焦虑,原因就在于学校布置给孩子的作业还没有完成。而更加确切地说,这些作业不仅仅是布置给孩子的,也是布置给家长的,没有完成的原因也不是孩子或家长偷懒,而是这些作业花样太多、要求太高,不但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无法独立完成,就是有了家长的参与,也未必能够很好地完成。带孩子来一场研学旅行,旅行见闻、感悟还要做成数字报;来一场科学、数学的课外实践,也要制作一大堆报告和论文……面对种种让人无从下手的暑假作业,也难怪有家长感叹自己读大学写论文,也没有这么手忙脚乱。其实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学校和老师布置这种实践性强、需要较高动手能力的暑假作业,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比如它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等。但是如果这些作业要求太高,超过了学生的能力,那么就可能过犹不及,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比如一些作业,孩子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基本上是由家长来帮助完成的,那么也就失去了锻炼孩子各项能力的意义。这样的暑假作业既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同时孩子也没有得到锻炼,完全成了一种“为了作业而作业”。我们肯定这类暑假作业的正面价值,但不能过犹不及。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布置个性化的暑假作业,比如喜欢发明创造的,就要求孩子发明创造;在某个学科上存在短板的,重点加强这一短板的学习。另一方面,让暑假作业更加接地气,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比如掌握一项家务劳动的技能等等。从现实意义来看,这要比那些看上去“高大上”的作业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更有价值和意义。(来源:燕赵都市报)

彼兀者也

以研学旅行砥砺报国之行

文 / 教育部官网 图 / 教育部官网来源:研学头条近日,教育部在答复“关于加强与创新新时代基础教育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路径的建议”时,指导各地应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升华爱国意识。一直以来,国家对通过研学旅行开展红色教育极度重视。那么教育部具体将采取哪些措施呢?今天就和小研一起来看看吧。1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会同中央宣传部、国家卫健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制作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节目,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会同中央网信办开展秋季“开学季:扣好第一粒扣子”主题活动,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会同中央宣传部署春季学期“复学第一课”活动,开展战“疫”精神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升华爱国意识。指导各地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指导纲要,开齐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组织开展劳动周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形成尊重劳动者、关爱创造者、崇尚奋斗者的时代风尚。2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持续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圆梦蒲公英”等主题教育活动,指导各地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了解学习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活动,遴选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内的优秀影片,提供给中小学生观赏。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阅读活动,专门设计“从小学用典”版块,使中小学生学习典故,传承经典。指导各地各校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富有价值内涵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3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指导各地各校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宫、家、站)等校外活动场所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红色旅游等活动,结合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推动各地切实开展研学旅行,组织评选了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基)地,其中包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一大批涉及爱国主义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提供了有力保障。4大力推动红色研学实践教育《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各类红色旅游景区(点)要对大中小学生免费开放”。《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红色旅游相结合,依托红色旅游景区组织参观活动、研学旅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深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和旅游部委托相关院校开展中小学语文教材有关红色主题研学旅行资源整理与开发研究,全面梳理教材中红色革命文化篇目,形成红色旅游研学项目设计报告,为中小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提供依托和指导。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在各地主题线路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国百条红色旅游学习体验线路遴选工作,积极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红色教育相结合。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通过各级各类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强化实践育人。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景区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内涵,让广大中小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通过研学旅行的开展,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砥砺报国之行。

情莫若率

研学旅行,感受诗和远方,记录不一样的青春纪念册

“研学之旅”#夏季亚龙湾海底世界浪起来#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万物在更新,而我们在成长。2020年的暑假,海口寰岛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式毕业,告别小学生活,暑假终于到了,小朋友们早已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想要嗨一嗨了!成长的路上也要不断寻找快乐的童趣,海口寰岛实验小学选择在亚龙湾海底世界举行了一场毕生难忘的毕业旅行,从这里起航,踏上新征途。打开海底世界的新大门登上海上栈桥后,所有学生似乎已忘记一路奔波劳碌,卸下所有包袱,释放所有压力,揣上一颗充满好奇、容易满足的童心,在这个充满阳光的沙滩,一片蔚蓝的大海,动人的海浪拍打着栈桥,感受眼前的美景,你们想要的快乐,我们来准备,这个假期让我们放肆玩尽情嗨!一起在这片神秘的海底世界度过快乐的童年之旅。海底世界半潜观光欢迎乘坐“海底半潜观光游览船”,这是一艘为游客量身定制用于海底观赏水下珊瑚景观的海底半潜观光游览船。设有60个座位,空调,专职讲解员。船底两侧是透明的钢玻璃窗,身处水中,视野开阔,学生纷纷拿出手机尽情地拍照和摄像。无论男女老少,不论熟悉水性与否,不需做任何准备即可亲眼目睹斑斓的海底森林公园,欣赏海底这个生机盎然的世界。海底世界玻璃观光船欢迎乘坐“玻璃观光船”,玻璃船属于特制的船艇,特制的玻璃底舱。无论男女老少,不论熟悉水性与否,均可乘坐玻璃船,不仅能将海面风光尽收眼底,还将通过透明的玻璃底船观赏海底世界美丽的珊瑚礁群,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透过玻璃观赏珊瑚礁群和热带鱼寰岛海底世界酒店中餐厅海上项目结束后,旅行游览完景区的自然美景,寰岛实验小学开始返回寰岛海底世界酒店中餐厅用餐,酒店的中餐厅为了你们的到来准备了美味的自助餐食和温馨的服务。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肴都是厨师长的精心烹饪,在食材选购上要求极高,并用心做好每一道菜。学生吃的也是津津有味,这些不但菜五香俱全,颜值还高,香鲜味美,真是越吃越爱吃。井然有序排队取餐火热暑假,激情四射,跟重重压力说Bye-bye,快来亚龙湾海底世界研学旅行吧!带你的孩子逃离喧闹的城市,远离拥挤的人群,参与到一场说走就走的研学之旅。让孩子收获快乐、学会感恩、激发自信、自我发现、找到目标……在研学旅行中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还有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课程体系,不只是旅游,更多是研学。景区地址:三亚市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龙海路2号

中康

90%研学旅行从业机构存在安全隐患——《中国研学旅行安全发展报告蓝皮书》在凌云山发布

2019年12月10日, 2019中国户外教育年会在四川省南充市凌云山召开。本次年会上,研学旅行系列教材作者、著名研学旅行专家彭其斌代表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户外教育分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培训机构工作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研学旅行研究中心等组成的中国研学旅行安全研究联合项目组发布了《2017-2019中国研学旅行安全发展报告蓝皮书》。报告共五章,包括中国研学旅行概况、中国研学旅行安全概况、中国研学旅行安全工作发展导向与政策建议、中国研学旅行安全的学术研究与课程建设、中国研学旅行安全前瞻。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研学旅行现状,特别是当前研学旅行迅速发展背景下的安全工作现状。项目组调研数据表明,目前研学旅行从业机构对安全人员的培训还不够重视,基本上是企业进行一下内训,没有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经过教育或安全行业协会或组织培训合格的安全员数量不到1%,在市场上数量极低;经过企业内部培训的安全员数量不到10%,也就是说90%以上的研学旅行从业机构都存在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报告引述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兼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王德学在《<研学旅行安全工作指南>序》中的相关论述,指出当前研学旅行安全领域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与旅游主管部门尚未建立研学旅行安全管理行政保障体系,不能够从制度上和标准上对所属学校和从业机构给予有效的工作规范和业务指导,也没有建立起规范合理的责任追究制度;二、各从业机构的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能够建立研学旅行安全的单位责任保障体系;三、研学旅行从业人员安全法规知识欠缺、安全风险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缺乏,安全风险管控能力严重不足,不能有效防范和处置安全事件;四、少数从业机构安全意识淡薄,唯利是图,生师比过大,不能配备合格的安全员,不合理的减少成本,降低了安全保障;五、研学旅行安全员没有从业标准,未经过系统的研学旅行安全专业培训,缺乏安全员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加大了研学旅行的安全风险。报告从完善研学旅行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研学旅行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制定研学旅行岗位安全职责标准、建立研学旅行安全问题分类及应对标准、建立研学旅行安全培训工作体系、推进研学旅行安全法律法规建设、推进研学旅行安全管理学术研究等六个方面对研学旅行安全工作发展导向与政策发展给出了重要建议。特别是关于研学旅行管理安全机制建设,报告认为这是研学旅行工作刻不容缓的事情,对此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报告的发布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会外教育分会会长、职业安全标委会副主任委员吴军生介绍:《研学旅行安全员》岗位从业培训工作已经启动,研学旅行从业人员、机构和服务基地相关安全标准起草工作正在进行中。据了解,《2017-2019中国研学旅行安全发展报告蓝皮书》是我国首份全国研学旅行安全专题报告,报告的发布必将对促进我国研学旅行安全工作发挥重要作用。据悉,今后本报告蓝皮书将每年发布一次。《2017-2019中国研学旅行安全发展报告蓝皮书》即将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去其弟子

千亿研学旅行野蛮生长

随着寒假的临近,不少旅行社、游学机构又把目光投向了研学旅行市场。近日,根据中国社科院多部门联合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旅游延伸性消费严重不足,研学旅行、特色小镇等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近两年在旅游市场大热的研学旅行,报告指出,这部分主要潜在消费者超过2亿人,潜在整体市场规模超千亿元。然而,中国社科院还同时指出,目前我国研学旅行界定模糊、行业标准不健全,从而导致行业存在准入门槛低、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旅企暗战研学市场“研学旅行是指学生集体参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原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早先曾如此定义研学旅行这一新的旅游产业类别。而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又进一步提出: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在校小学生10093.7万人,小学专任教师594.49万人;在校初中生4442.06万人,专任教师354.87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970.99万人。“研学旅行的主要潜在消费群体覆盖了K12教育市场。”报告指出。按照目前国内旅游企业提供的研学旅行类产品,报告认为,目前国内的研学旅行主要可以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和文化康乐型五大类。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现阶段有不少旅游企业已经发布了研学旅行重点线路。举例来说,去年11月正式实施《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的广东省,就已有广东省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广之旅国际旅行社等企业率先开发了相关产品抢占市场,前者已开发了涵盖知识科普、自然探索、体验考察、励志扩展和文化康乐五个方面的研学产品体系,之后还将陆续推出南粤古驿道研学、广东本土非遗文化传承研学、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研学、粤港澳大湾区交流研学等线路;而后者已研发出60条研学旅行产品,涵盖历史遗迹、传统技艺、名校巡礼、自然探索、科技创新等主题。 准入门槛低研学旅行概念大热,但任何一个新业态在发展初期难免要经历一段摸索经验甚至野蛮生长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研学旅游成为行业发力热点,但由于整个业态仍在发展初期,挂羊头卖狗肉的产品并不在少数。”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吴丽云指出。报告也指出,研学旅行市场缺乏规范。目前市场上多数机构提供的研学旅行产品只能纳入“旅游+教育”这一种旅游新产品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研学旅行产品。这一类产品以名校参观、历史遗产游览以及夏(冬)令营为主,产品中的目的地选择、游线设计、内容编排等与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报告还直言,到目前为止,研学旅行行业内部还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行业标准。加之界定模糊,导致研学旅行的进入门槛低,准入门槛、退出机制以及评价准则亟待完善,“研学旅行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协同的项目,涉及教育、公安、交通运输、财政、旅游等多个部门,需要一套完善的部门联动准则来协调各单位分工”。与此同时,还有专家提出,研学旅行本身是基于“旅游+教育”的新型教育产品,脱离了传统旅游产品的范畴也超出了一般的教育服务体系,因此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教育机构都难以独立承担研学旅行产品的定制和运营工作,而在此之前,两者鲜有合作,跨界融合机制尚未健全。目前,功能完善、要素齐全的研学旅行产品还未出现。 专业度亟待提升“今后,企业在研发研学旅行产品时,应该组建由更多领域专业人士参与的研发团队,提高产品研发专业性。”吴丽云表示。而报告进一步提出,为满足研学旅行对专业性的要求,首先要形成跨界融合机制,促进旅游产业和教育产业融合发展;其次要加强人员培训,研学导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也要经过背景审查和专业知识考核才能上岗;最后要利用工程化手段不断完善研学旅行产品,在实际运营的反馈中不断提升产品专业性。有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发展研学旅行是旅游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契机,作为中小学生的刚需,研学旅行庞大的市场势必吸引力大量资本以及传统旅游产业集团和教育产业集团的介入,“研学旅行本身要求旅游和教育高度融合并突出教育功能,两个产业在资本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有了融合发展的机会,这也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模板”。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提出,研学旅行中的课程也要与学校的专业课程区分。研学旅行的核心指向是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需要系统化的培养,而非碎片化的知识传递。根据研学旅行服务标准对教材与课程的规范,研学旅行需要向课程化发展。应该在课程化研学旅行的理念下,利用课程策略来管理旅行,将课程要素融入实践过程中,规范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做到整个活动有明确的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有目标的授课内容和实施方案,活动结束后有学习评价和课程反馈。这样的管理模式提高了研学旅行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规范性,使得研学旅行产品框架整体上可重复使用。北京商报

夫德

研学复盘|研学旅行手册应该如何设计

2020年6月9日,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第41期线上研学旅行公益培训宣讲如期开播,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王春雷老师分享了“研学旅行手册应该如何设计”的话题。01研学旅行手册设计案例王春雷老师从实战出发,以精选的三个不同案例为大家讲解研学旅行课程应该如何设计。首先讲解了《解码海藻科技 探索海洋奥秘》研学手册,从研学基本信息--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反馈单--研学注意事项--研学课程安排--研学活动方案--研学问题记录、评价--研学课程评价--研学总结心得。让大家对研学旅行手册架构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第二个案例是“寻访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研学手册,从研学须知--研学准备--分组研学--后续研学--研学拓展;详细讲解了研学手册中的重点和难点。最后一个案例是《写意洞天福地 印象中华泰山》研学手册,该手册从眼学前须知--研学前准备--研学中课程--研学后总结;王老师解析了如何做出一个美观大方、内容充实的研学手册的主要方法。02研学旅行手册的设计原则手册的设计原则王春雷老师总结为以下几点:1、研学旅行手册的设计要做到内容全面;2、研学旅行手册的设计要图文并茂、形式新颖;3、研学旅行手册中过程性学习任务和课后作业,能够导入学生深入学习;4、研学旅行手册的设计要方便实用;5、研学旅行手册的设计要体现教育的功能和特征。03研学旅行手册包括的内容王春雷老师用一个思维导图直观的展示了研学手册应该包括的内容。一个完整的研学手册,包括:课程的简介--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规划--行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学习成果--附件。其中,课程实施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包括:单元标题--课程实施的具体地点--课程时长--本单元课程内容的相关学科--本学习单元的具体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的方式--课程资源的详述--过程性课程任务--课后的作业--学生行为的及时性指导与评价--本单元学习游览时的注意事项。课程评价环节,要有过程性评价体系、结果性评价体系等量表来体现。通过量表一一对学生、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进而达到研学目标,指导学生更好地学生,帮助老师完善教学指导能力。附件内容则是我们必须要准备并认真遵守的,包括:行前物品备忘检查表--安全知识及安全预案--重要信息--各方人员通讯录--课程实施点最近派出所相关信息--课程实施点最近医院相关信息。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王春雷老师最后介绍:在后续的课程中,我们会以神农架研学旅行为例,详细给大家讲解如何设计一个优秀的研学旅行课程。6月11日 柳林 老师将为我们带来:“基于滨海生态景区资源本底的研学旅行课程项目开发(以半边山景区为例)”

行业丨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距离“路和书”的融合还有多远?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近年来,研学旅行在国内渐成热潮。这种“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也为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消息,今年“五一”假期调整,亲子、研学等形式的家庭游成为热点,吸引大量游客。有关机构预测,未来3-5年内,研学游市场将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率,市场空间有望突破千亿元。作者 | 王军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作为一种旅游和教育结合的新模式,研学旅行既是旅游产品的升级服务,也是教育服务的分支产品。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教育战略的推动下,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不断释放,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目前,各大旅行社、教育机构、文旅企业等争先恐后加入角逐,以期分得一杯羹。近日,在北京召开的“2019中国旅游科学年会暨第二届全国旅游管理博士后学术论坛”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部长出席会议并连发14问谈文旅融合,其中包括“如何推动旅游与教育的跨界融合?”有关于此,值得文化旅游部门、教育部门和业内人士的深思与探讨。政策密集出台:缘何“校内开花校外香”?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研学市场起步较晚。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概念和设想。此后,教育部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全国重点地区中小学校开展了试点。2014年7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指出,研学旅行包括境内研学旅行和境外研学旅行,并对研学旅行中的行程安排、教育内容等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至此,研学旅行市场机遇受到了国内旅游和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2015年国内研学旅行人数由140万人次突破200万人次,国际研学旅行人数由35万人次增长至50万人次。教育理念的转变为研学旅游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发展动力。2015年8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研学旅行”和“夏冬令营”的概念后,越来越多的资源及资金逐渐向研学行业倾斜。在巨大学生存量和消费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以游学夏冬令营所代表的校外素质教育行业迎来了爆发性增长。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旅游局等11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研学旅行已由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单一角度,上升到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国家战略高度。△以上为国家关于研学旅行相关政策汇总表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研学旅行按照政策体系可分为两大类,即政策性研学旅行和市场性研学旅行。政策性研学旅行政策醒研学旅行是指依照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设计、制定并由学校组织实施、教育部门备案的研学旅行,其性质属于教育产品,其产品特点遵循四大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公益性原则。市场性研学旅行市场性研学旅行是指政策性研学旅行之外的由其他部门或社会团体等机构设计、制定并由旅行社或其他机构组织实施、教育部门或学校没有参与的研学旅行,其性质属于旅游产品,非教育产品。目前市场上,学校没有参与的研学旅行,都属于市场性研学旅行。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一些地区在推进研学旅行工作过程中,由于受传统观念、教育资源、协调机制和安全保障等因素制约,导致政策性研学旅行表现为“学而不研”或“游而不学”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和目标。与之对应是,受市场巨大的消费空间驱动,校外众多机构一哄而上,便形成了“校内开花校外香”的鲜明反差。市场增长迅猛: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政策的东风带来了研学旅行概念的大热,让尚处于摸索发展初期的研学旅行市场正在野蛮生长。据相关机构统计:2018年我国研学旅行机构数量达12000家,国内研学旅行人数达到了400万人次,市场规模达到了125亿元,人均消费3117元/次。据教育部发布《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8年,全国共有中小学23.82万所,在校生1.89亿人。这也就意味着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衍生出的研学旅行项目,蕴藏着惊人的商机。未来,按照人均消费500—1000元预算,研学旅行的市场份额将达到每年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加上每年寒暑假和小长假的家庭化亲子研学游,这个份额每年可能高达3000亿元人民币。然而,面对政府端出的这个千亿大蛋糕,和似乎没有设立准入门槛的市场,于是各类教育机构、旅行社和景区庚即转向,纷纷抛出“精品研学旅行线路”“特色研学旅行基地”“最优研学旅行营地”,甚至推出更加富有想象空间的研学旅行航母——“研学旅行小镇”!看上去热热闹闹研学旅行产品,似乎迷乱了家长们的眼睛,却并未打动握着生源学校的心。究其原因何在?仔细打量匆匆忙忙的研学旅行市场,似乎存在着一个极大的缺憾,这个缺憾就是,各类机构和业内人士几乎都没有真正理解“研学旅行”的核心要义与目标要求,仅仅是在原来的旅游产品上生硬的塞进了一点“学习”的元素和体验式的内容,一次所谓的研学旅行最后仍然是一场“游而不研”“游而不学”的旅游。对于研学旅行的狭义理解,国内相关学者认为,是特指由学校集体组织、学生共同参与的,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校外专项旅游活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不管是专家学者的理解还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定义,从中都不难看出,研学旅行是一项融教育、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游”只是是载体,而“学”才是根本。这也意味着,研学旅行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所以,片面得用旅游产品思维的维运作的研学旅行项目,本身就是缺乏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透过现象看本质。随着研学旅行上升到国家战略,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以往可以把旅游产品当作游学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各类教育、旅游机构和业内应该清醒认识到,想要参与这块巨大蛋糕的分割,不仅市场和学校有门槛,而且门槛不低,不是任何机构都能轻而易举进入的。对这一点,谁醒悟得早,谁就占有先机,谁要误判局势,谁将后悔莫及。此外,从当前研学旅行市场“一头热”的乱象中,也曝出了一些地方文化旅游和教育部门缺乏对研学旅行的指导和监管,组织学生研学的学校对研学的认识存在偏差,缺乏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目标,参与研学的带队老师缺乏实践经验,这些都是目前研学旅行存在的现实问题。推动教旅融合,巧让“甘蔗”两头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同样,文化也是教育和旅游的内容,甚至是灵魂。因此,无论是学校研学旅行的教育产品,还是市场研学旅行的旅游产品,应都属于文化产品范畴,既有意识形态又有商品的“双重属性”。由此可见,将研学旅行产品上升为文化产品,既是研学旅行产品的最高境界,也是旅游与教育之间最佳平衡点。不仅可以通过研学旅行校外教育实现教育立德树人之目的,还能有效推动旅游与文化、教育的深层次融合,更能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推进旅游与教育的跨界融合发展呢?如何实现巧让研学旅行“两头甜”呢?基于上述理念的认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研学旅行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强化政府主导。从国家层面而言,发展研学旅行的初心,是立德树人,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从市场而言,研学旅行是学校和服务机构的双向选择,无可厚非。因此,各地政府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建立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文旅部门深度参与、相关部门联动、学校主体、家长支持的研学旅行工作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自在研学旅行服务供给中的优势和作用,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方式灵活、高质高效的多元化供给机制,努力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二是明确责任主体。研学旅行的主体对象是中小学生,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生所在的学校应为第一责任主体。教育部门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中小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研学旅行计划的拟定、组织和实施;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将研学旅行产品纳入文旅产品供给体系,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减免场馆、景区、景点门票等政策,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财政、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和保险监管机构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经费统筹、出行便利、旅行安全等保障措施,确保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三是规范市场运行。要着眼当前研学旅行市场行业无序竞争的乱象,积极探索文化旅游部门与教育部门研学旅行跨界融合和产业化运作路径,厘清政策性研学旅行和市场性研学旅行边界点和融合点,共同培育符合双向需求的研学旅行市场主体和专业性强的龙头企业;要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试点论证、分类推广、评介反馈等方式,探索研学机构、研学基地的资质认定、标准化服务和安全保障体系;要积极推行研学旅行机构白名单制度,从获得研学旅行许可的旅游企业、旅行社、服务中介机构中选优用优,定期向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荐优质的研学旅行机构,高质量推动旅游和教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四是创新研学产品。研学旅行产品作为兼容教育和旅游属性的个性化文化产品,各地政府要加强研学旅行硬件和软件建设的规划和指导,牵头组织发改、教育、文旅、宣传等部门,整合区域文化、教育、旅游、生态等优质资源,联合重点打造一批高品位、示范性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打造具有较强地域特色和聚集效应的品牌;文旅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根据教育部研学旅行的要求,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设计研学产品,邀请教育专家、青少年专家、心理学专家和旅游策划专家共同规划研学旅行的项目和产品研发,保障研学旅游产品体系的知识的完整性、内容的先进性、类型的多样性、形式的创新性。五是构建专业队伍。在研学旅行的整个环节中,除了课程产品研发外,优秀的研学旅行导师是保证研学旅行质量的重要因素。作为研学课程实施的直接推动者,除了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外,同时还应该具备导游的沟通协调、组织管控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文化旅游和教育部门要围绕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性的研学旅行导师(导游)队伍,重点推进师范院校和旅游高职院校的合作进程,使师范生和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优势互补,为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研学旅行导师打下基础。同时,要善于从教师队伍和导游队伍中遴选一批骨干,通过院校送学、机构培训和分批轮训等形式,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研学导师人才,以保证研学旅行的专业品质。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但对于研学旅行而言,一头是学校有刚性需求,另一头是市场有巨大潜力,只要找准两者间的平衡点,就完全能够巧让“甘蔗”两头甜。结语研学旅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加强引导和扶持,各地政府科学统筹,各部门间相互协作,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健康有序发展。随着文化、旅游和教育的跨界融合不断深入,以及公益性与市场性协调推进,只要牢牢把握研学旅行发展的自身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索与实践,我国研学旅行必将迎来新的一轮发展契机。

缦者

研学旅行 让课本知识“活”起来

东四胡同博物馆里的老爷爷志愿者近一个月的寒假时光,让此前未能成行的“万里旅程”变为可能。记者了解到,不少学校借此机会,带领学生们用脚步丈量土地,亲自感悟祖国壮美及大好河山,让孩子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到实景中活起来。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的孩子们组成几个小分队,在这个假期奔赴京外。其中18级“1+3”实验班的同学们来到了贵州,领略黄果树瀑布的壮观,一睹大国重器“天眼”的真容……不过,这是一场带着任务的参观,比如早在到达瀑布之前,老师们就已经从化学、地理的角度向学生们介绍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喀斯特分类,让孩子们在参观游览前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高一年级的学生则前往湖南,在这个“近代中国产生人才最多的省份”,探索古今文人的诗意境界;高二年级南下苏杭,感悟园林建筑之美,体验未来的智能时代。北京市文汇中学初一、初二的学生们近日开启了“三峡研学”,前往宜昌、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白帝城等地,在如画的风景里重温郦道元的《三峡》、聆听旧日战事、缅怀爱国诗人屈原、体验土家族的婚嫁风俗、实地参观巴楚文化“活化石”吊脚楼……据介绍,此次研学涵盖了语文、历史、地理等6科知识,老师们把教室搬到了室外,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并感受祖国文化。北京第十四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则奔赴江苏宜兴及周边城市,到中国陶瓷博物馆感受匠人巧手,在东坡书院领略一代文豪的为人、为学、为世之道,自己动手制作创意紫砂,让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身上自然生发。据了解,教育部等11部门此前曾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并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记者 牛伟坤)大学生用脚步“丈量”北京胡同“胡同最迷人的一点在于,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真实的烟火气。虽然调研才刚开始,但我们已经接触到了最真实的胡同生活,并被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所打动。”昨天下午,在东四胡同博物馆里,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如学院的大一学生穆雨晨和李为向记者分享了他们的寒假收获。这个寒假,穆雨晨和李为两人决定调研北京的胡同文化:走访北京城里的大小胡同及相关博物馆,探索北京胡同文化的历史及胡同生活的现状。目前,他们已经走访了东城区南锣鼓巷到西四一段的十几条胡同、三个大杂院以及东四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我俩都是从小在北京长大的,都十分热爱北京这座城市以及它蕴含的文化。”穆雨晨告诉记者,由于两人都没有在胡同里居住过,他们将目光聚焦在胡同居民的真实生活上,从居民的视角观察胡同的方方面面,解读胡同文化。调研的第一天,小穆和小李从南锣鼓巷出发,一路上经过帽儿胡同、百花深处胡同等十几条胡同,最终在西四结束一天的行程。“胡同口的石凳上,几位老爷爷互相搀扶着坐下,以棋会友;胡同深处的小卖部里,店主主动帮老奶奶装好东西,把她送到门口……胡同里街坊邻居的关系很和谐,人们大都相熟,经常互相帮助。”她说。同时,两人还会重点关注街坊邻里居住大杂院的不便、胡同作为旅游景点给周边居民带来的影响等问题。昨天,在东四胡同博物馆的第三进展厅里,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者吸引了不少观展者。他是一名博物馆讲解员,虽年逾八旬,但他讲解时仍神采奕奕、旁征博引,不时为观众拓展一些历史知识。穆雨晨说:“我们和老人聊天得知,老人家祖辈居住在北京的胡同,对北京胡同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的父辈还曾在动荡时期保护了北京古建筑的资料。”如今,尽管老人已搬去楼房居住,仍难以割舍这份情怀,在胡同博物馆做起了志愿讲解员,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游客们听,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老北京的传统文化。“从老爷爷到青少年讲解员,一代代人薪火相传,守护着以胡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并且竭尽所能将其发扬光大。”在小穆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情怀,更是每个北京人、中国人的责任。她说,她和同伴李为也打算在博物馆报名,希望能成为像老爷爷一样的讲解员,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向更多人宣扬传统文化。(记者 李祺瑶)

福星到

研学旅行 让“游”与“学”齐飞

背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16年12月,教育部联合十一部委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到中小学生的课程体系中,激发了学校、企业、家长、学生等各方的关注和兴趣。因其在促进传统教育改革、增长文化知识、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综合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研学旅行迅速成为社会热点之一,从事研学旅行的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研学旅行产品五花八门,十分丰富,既包括如《意见》所指出的与学校课程教学密切相关的研学旅行产品,也包括着眼于自然知识教育、户外技能培养、交往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涵义宽泛的研学旅行产品。当然,急剧的发展也容易造成泥沙俱下,导致行业发展良莠不齐,影响研学旅行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研学旅行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深入的思考。-------------------------------------------------旅行是通过空间移动来丰富时间价值,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出无限的生命和精彩。研学旅行由于其“游中有学,学有所得”的特点以及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导向,更是丰富体验、提升素质的重要方式,有效地拓展了旅行的意义。研学旅行的价值在于“学有所得”通过研学旅行首先可以获得文化知识。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旅行,是根据教育性和目的性来安排和规划的特色研学线路。从行前的知识储备,到行中的学习参与,再到行后的思考领悟,每个阶段都涉及文化知识的汲取与摄入。二是获得实践经验。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次,通过研学旅行的深度体验、参与设计和互动交往,可以让参与主体投身于社会实践当中,具身体验和探索自然与社会的“新、奇、异”,获取社会实践经验,提升实操动手能力。第三,通过研学旅行可以获得户外技能。研学旅行是一种开放式户外教育的过程,更加注重参与主体户外技能的培养和提升。通过接触丰富多彩的互动项目来挖掘个体潜能并解锁新技能,以大自然为背景,以旅行为依托,促使参与主体“get新技能”。第四,参与者可以获得精神享受。传统应试教育以及激烈的竞争让社会群体直呼“压力山大”,一方面是来自自身能力不足的自卑感,另一方面是来自与他人比较的压迫感。研学旅行通过将“教育”与“旅行”的巧妙结合,使得参与个体能够在旅行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更能够放松精神、愉悦身心。研学旅行的发展仍然在路上随着研学旅行的快速发展,研学产品的质量与品质难以得到保障、市场的规章制度与监管体制尚未形成等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国内外游学产品热度虽高,但是研学旅行实施效果并不显著。从产品角度来看,研学旅行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产品无法兼顾研学旅行中“教育”与“旅游”的双重属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研学旅行相关标准的缺乏和对研学旅行的认知还有待深化。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在研学旅行产品设计时,有没有让中小学生做相应的前期准备,甚至包括同学们自己动手设计研学旅行的研究性课题(或生态,或能源,或环保,或文化)?有没有安排合适的研学导师?有没有利用专业机构推动目的地专项资源甚至一些“隐性研学资源”进入研学旅行视野?如果没有这些细致的准备,研学旅行中所接触的各种信息很可能就是杂乱的信息,对学生们来说可能毫无意义。这显然不是真正的研学旅行所希望的。研学旅行的市场需求旺盛,但目前尚没有形成严格的准入制度,管理与服务规范、研学课程与导师要求等方面的标准不够完善。虽然研学旅行产品跟其他产品一样,需要给予市场主体足够的创新空间,但国家相关标准和资质审核的缺乏,容易造成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不合格机构进入市场,扰乱研学旅行市场秩序和社会形象,不利于研学旅行长期发展。研学旅行的发展需要多方行动研学旅行是深化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方式的有效路径。为了促使研学旅行更好更持久的发展,需要旅游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协同合作,避免“只游不学”“只学不游”的极端现象出现,严格把关研学旅行市场产品与服务质量,共同打造清新、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以国家政策的制定为引导,从宏观背景对研学旅行市场进行监督与管理,以研学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为核心,从供给端对研学旅行产品与服务质量进行规范与创新,以理性消费观念的树立为手段,从需求端对研学旅行发展进行约束与治理。通过“顶层设计”净化市场环境,通过“摸着石头过河”完善规章政策,妥善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力结合,为研学旅行的发展营造美好未来,具体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从产品和服务方面,既要百花齐放,激发创新,又要统一标准,保障基础,做到有标准、有资质、有品牌、有品质。首先,要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补充,以培养各种兴趣、提升户外技能为目标,研发生动有趣的研学产品;其次,传统被动观光式的夏令营、冬令营产品需要创新优化升级,转化为主动参与式的游学体验;再次,要对研学旅行的营地或基地进行相应的规定和评估,保障研学旅行“原材料”符合要求,保证研学旅行产品的质量;最后,要对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或家庭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或税收减免处理,鼓励学生参与到研学旅行中,在游学中增长知识、建立自信、培养创新。从行业自律方面,形成研学旅行的自律组织或行业联盟,以共商、共建、共促、共生为原则,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研学旅行从业者的相关培训,提高从业者的研发能力,为需求端提供高品质的研学旅行产品;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研学旅行虚假宣传的监管力度,引导需求端提高对研学旅行产品的甄别能力,尽量选择研学旅行领域知名品牌或企业提供的服务。从行业促进方面,发布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摸清家底、了解政策、把准问题、提出建议、推动发展。第一,用大数据记录研学旅行发展的具体现状,通过现代数据分析技术与手段摸清研学旅行发展的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形成权威的、系统的发展报告,从时空维度掌握研学旅行发展的特征,补齐短板,发挥优势。第三,建立研学企业美誉度评价机制,聆听社会群众的“声音”,定期发布研学企业美誉度排名,促进研学产品的品牌化。

摩味

北京清华北大研学旅行后的感受和收获!

北京清华北大研学旅行后的感受和收获!中小学生来北京参加研学旅行,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基本上都是必须去的,北大、清华一个集梦想与榜样一体的地方,一个能够激发学习核心驱动力的地方。通过参观、体验、学习,让每位学员在完成多元化任务和研学报告的同时,从不同层面感受大学精神。树立“清华并非遥不可及,人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清华精神”的坚定信念。北京研学旅行之清华大学介绍:清华大学校本部——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的一部分,咸丰年间改为清华园。其周围高等学府和名园古迹林立,其园内苍松翠柏、水清木华,清澈的万泉河从腹地蜿蜒而过,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小溪,同时也滋养着清华学子特有的志趣和气质。清华园内不仅有图书馆、科学馆、大礼堂、体育馆、工字厅等“有历史”的建筑,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六教、符合国际标准的游泳馆、设施先进的综合体育中心等“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更有国内较大的万人饮食广尝紫荆园、桃李园餐厅,北方地区最好的紫荆学生公寓区、畅通快速的校园网等全面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北京研学旅行之北京大学介绍: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营员坐在未名湖畔,绿柳垂地,清风拂面,博雅塔屹立于小丘之上,隔水相望。这是北大最好的景致——“一塔湖图”。“未名湖是一方砚台,博雅塔是一支神笔,图书馆则记载了北京大学厚重的历史。”给营员讲述北大校史,讲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讲这里当年云集了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朱光潜等一批大师,讲北大人在自由平等宽容的氛围里,书写着一桩桩让后人景仰的故事,让“北京大学”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圣地。为什么要带孩子参观名校?听听家长怎么说在清华大学校园内常常看到陪孩子游校园的家长,偶尔会听到“等你长大了就来这里读书”的殷切期许。也有很多家长带孩子逛名校,为了接受名校的熏陶,让孩子往这个方向努力。参观名校为了学习什么?@你说:参观名校,一是让孩子接受文化的熏陶,二是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三也可以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因此许多家长才会乐此不疲带孩子参观名校。@雪二:个人认为,参观名校主要是学习一下这些学校的校训,了解名校里的名人和他们的经历,学习他们的品质,从而鼓励自己。@小太阳:参观名校,确实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但是真正的教育不是形式上、追风式的随大流。作为家长,不仅需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关注孩子身心发展,注重生活习惯和做人基本品德的养成及引导。北京清华北大研学旅行后的感受和收获!走进国内顶尖学府,感受学术气息、品味大师风范,漫步于荷塘月色或未名湖,感受大学静怡、厚重之美,品味沧桑历史,体会厚重人文。走进中国高等学府,感受浓厚学术氛围,开启名校之门,让营员深入探索,学会学习,勇于创新,规划美好明天,感受满满的榜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