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京清华北大研学旅行后的感受和收获!不知深矣

北京清华北大研学旅行后的感受和收获!

北京清华北大研学旅行后的感受和收获!中小学生来北京参加研学旅行,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基本上都是必须去的,北大、清华一个集梦想与榜样一体的地方,一个能够激发学习核心驱动力的地方。通过参观、体验、学习,让每位学员在完成多元化任务和研学报告的同时,从不同层面感受大学精神。树立“清华并非遥不可及,人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清华精神”的坚定信念。北京研学旅行之清华大学介绍:清华大学校本部——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的一部分,咸丰年间改为清华园。其周围高等学府和名园古迹林立,其园内苍松翠柏、水清木华,清澈的万泉河从腹地蜿蜒而过,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小溪,同时也滋养着清华学子特有的志趣和气质。清华园内不仅有图书馆、科学馆、大礼堂、体育馆、工字厅等“有历史”的建筑,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六教、符合国际标准的游泳馆、设施先进的综合体育中心等“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更有国内较大的万人饮食广尝紫荆园、桃李园餐厅,北方地区最好的紫荆学生公寓区、畅通快速的校园网等全面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北京研学旅行之北京大学介绍: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营员坐在未名湖畔,绿柳垂地,清风拂面,博雅塔屹立于小丘之上,隔水相望。这是北大最好的景致——“一塔湖图”。“未名湖是一方砚台,博雅塔是一支神笔,图书馆则记载了北京大学厚重的历史。”给营员讲述北大校史,讲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讲这里当年云集了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朱光潜等一批大师,讲北大人在自由平等宽容的氛围里,书写着一桩桩让后人景仰的故事,让“北京大学”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圣地。为什么要带孩子参观名校?听听家长怎么说在清华大学校园内常常看到陪孩子游校园的家长,偶尔会听到“等你长大了就来这里读书”的殷切期许。也有很多家长带孩子逛名校,为了接受名校的熏陶,让孩子往这个方向努力。参观名校为了学习什么?@你说:参观名校,一是让孩子接受文化的熏陶,二是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三也可以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因此许多家长才会乐此不疲带孩子参观名校。@雪二:个人认为,参观名校主要是学习一下这些学校的校训,了解名校里的名人和他们的经历,学习他们的品质,从而鼓励自己。@小太阳:参观名校,确实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但是真正的教育不是形式上、追风式的随大流。作为家长,不仅需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关注孩子身心发展,注重生活习惯和做人基本品德的养成及引导。北京清华北大研学旅行后的感受和收获!走进国内顶尖学府,感受学术气息、品味大师风范,漫步于荷塘月色或未名湖,感受大学静怡、厚重之美,品味沧桑历史,体会厚重人文。走进中国高等学府,感受浓厚学术氛围,开启名校之门,让营员深入探索,学会学习,勇于创新,规划美好明天,感受满满的榜样力量。

笼婴

研学旅行千亿市场即将爆发

自2013年以来,国内关于研学旅行的政策发布日渐密集。多个政策出台提供了行业发展利好,而行业也正迎接不断扩充的市场。机构预测,到2019年至2020年,国内参与综合实践、亲子游等中小学生活动市场每年将高达3亿人次。市场潜力巨大,但行业痛点也较为明显,行业标准、课程设计、安全问题等诸多行业痛点和难题已日渐凸显,如何解决将成为研学旅行行业能否成就千亿市场的关键所在。政策利好从教育研究先行展开,到旅游市场最先导入,再到市场倒逼政策供给,这是国内研学旅行相关政策的发展轨迹。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民休闲纲要(2013-2020年)》要求逐步推行研学旅行,之后进入政策发布较密集期。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13年2月至2018年3月,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原国家旅游局等部委印发关于研学旅行的文件达11个。其中,2016年12月,教育部、发改委、原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2018年3月,《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国家层面政策在推进,不少省市也有跟进。近期,广东教育厅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确保每位中小学生在每个学段参加有效的研学旅行,并打造一批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为保障政策落地实施,《意见》还提出建立研学旅行统筹协调、经费筹措、安全出行和科学评价机制。包括由省教育厅牵头,发改、公安、财政、住建、交通、文化、食品药品监管、旅游、保监和团委等相关部门参与,以及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等。对广东发布的上述政策, 东方阳光教育连锁机构CEO付德全认为,这一政策对整个广东地区的研学旅行发展起到指导作用,让当地研学旅行企业有了工作方向、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引。除了广东,江苏省早前也有所动作。江苏省此前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打造九类专项旅游产品,其中研学旅游被列为重要品类之一,并规划在全省范围内新辟十条以上“研学旅游专线”,推出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科普教育、历史文化等主题研学旅行基地。不过,在付德全看来,目前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依然还严重不足,比如企业的准入门槛、从教人员的资质审核以及学生的优惠政策等。他建议,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学校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在资金方面比如地方财政允许给予一定支持、在校学生经费中划拨一部分专款专用;另对于市场环境政府能否给予鼓励,比如在主流媒体给予相关报道等。千亿市场中国旅游研究院在2017年曾联合发布《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提出未来3年至5年,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将迅速提升,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成为旅游业市场新蓝海。付德全认为,千亿元的市场规模要达到比较困难,因为研学旅行企业本身不是单纯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带有半公益性,所以想创造千亿产值难度极大,“但也不排除抱团取暖,拥抱资本,那就需要行业内部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精诚合作。”他同时认为研学旅行的体量正在慢慢增大,利好因素有很多,比如二孩政策的放开,人口红利是行业的基础;80、90家长对研学旅行的全新认识和支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植以及资本的涌入等。执惠探索文旅大消费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国内参与综合实践、亲子游、国内研学、学生赛事、出国游学的中小学生规模将分别达到18436万人、8134万人、5697万人、459万人、367万人,每年高达3亿人次的中小学生活动市场潜力巨大。据测算,2019到2022年中国3岁至16岁的儿童、青少年将超过2.3亿人口,2022年达到峰值,为2.34亿,庞大的用户群体支撑着我国研学旅行和营地教育未来巨大的成长空间。另一个市场利好因素是与营地教育的互促发展。付德全认为,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大多为2B行为,由政府主导,学校主办,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企业承办;而营地教育大多是2C的模式,利用节假日与寒暑假组织,两者将来会有很大的融合,营地教育为研学旅行提供了落脚点与相关课程,营地教育是研学旅行中的一个部分,研学旅行为营地教育提供了出行的理由。以江苏常熟市为例,其是国内研学旅行发展较为突出地区。常熟市旅游局局长唐晓表示,为进一步发展研学旅行与营地教育,常熟正积极与国内研学旅行、营地教育机构对接,希望借助市场化手段开发优质的研学系列课程体系,通过联合景区点、旅行社、院校、文博场馆等,优化整合文旅资源,合力完善研学游线上平台,让精品课程上线,让常熟研学游不仅辐射本市17万中小学生,还能吸引周边城市的学生参与,丰富“江南福地,常来常熟”全域旅游形象。行业痛点待解整体来看,国内研学旅行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行业标准、课程设计和安全问题等方面的行业痛点已日渐显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安全难以保障是业内常提及的问题。付德全透露,现在存在从业门槛低的现象,如在工商局注册经营范围内有策划组织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的企业在深圳一般都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活动,不过政府部门已经发现这个问题,深圳市有部分区开始由教育主管部门对从事本区研学旅行活动的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在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王振民看来,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困境是课程设计,课程要素的缺失,浅表层的体验,难以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学与营地教育作为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意义。他说,研学旅行和营地教育都是教育部推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当中的一种形式,而优质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和研学以及营地教育的核心,没有优质课程就很难和现在的教育进行对接,而目前的研学课程还是一种碎片化和松散型的状态。付德全也表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存在主题内容单一现象,有部分后加入企业才刚刚起步,以经营赚钱为目的实难达到教育效果。他建议,一是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多做课程指引,二是相关企业能在课程设计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多做积累,让学生的研学主题和教育意义更加广泛,三是专家学者能多做指导。他表示,安全方面是本行业的最大痛点,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敢开展活动的“心病”,希望在保障安全方面相关部门能将安全工作进行分类,分为责任事故和意外事故,要规范活动操作流程,杜绝责任事故发生,减少或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已有地方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近期武汉在国内首发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系列标准,包括《服务机构评定与服务规范》《研学基地评定与服务规范》和《研学导师评定与服务规范》3个考评标准,对研学旅行做了详细规定。武汉希望通过这些标准来规范武汉全市中小学的研学旅行市场,指导研学旅行服务机构和基地加强课程建设,使中小学生能安全、系统、科学、趣味地进行研学旅行实践。王振民认为,研学旅行和营地教育还刚刚起步,是一个新课题,大家有很多认识,但推进起来有很多困难,特别是和教育对接不上,或者对接有困难,一个原因是缺少平台搭建。现在特别需要加强行业指导,包括政策研读、提升认识和转变观念,“其实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理念,包括对教育,对研学旅行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思维的基础上,与现代教育没法对接上。”(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敢问

研学+文旅 业界齐聚常熟探讨研学旅行发展

10月17日,由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政府主办,常熟市旅游局、常熟市教育局承办、执惠协办的《2018·研学旅行与文旅产业融合研讨会》在常熟举办。本届研讨会围绕“共享·共荣”的主题,汇集了200余位研学旅行及文旅业界精英,围绕研学实践教育发展现状、文旅融合背景下行业发展机遇、旅游目的地特色研学旅行项目打造、课程设计、人才培训、营地教育创新等方面,共同探讨“文旅+教育”资源共享共荣发展新模式。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未来3-5年,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将迅速提升,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成为旅游业市场新蓝海。另外,根据执惠研究院预测,到2019—2020年国内参与综合实践、亲子游、国内研学、学生赛事、出国游学的中小学生规模将分别达到18436万人、8134万人、5697万人、459万人、367万人,每年高达3亿人次的中小学生活动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拓展千亿级研学旅行市场新蓝海。目前常熟研学游已形成江南国学、科普教育、江南耕读、江南手作、户外体验等五大主题,并推出虞山文化研学、名人名园研学等线路,还在全市范围梳理出100多个研学游参观考察点。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许浩表示,常熟研学教育资源丰富,这里有传统文化,也有农耕手作特色传承,更有世界联合学院(UWC)等知名院校落座常熟,为常熟的旅游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常熟依托丰富的旅游文化教育资源,以“旅游+”和“+旅游”的产业融合为抓手做好研学旅行的文章,研学旅行产品以及线路基本形成,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未来,常熟将联合更多机构向全国推广“常塾”研学游品牌,以旅游元素+课外私塾的概念主打研学游产品,打造一批影响全国的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王振民表示,研学旅行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研学旅行不是旅游,要有课程开发。目前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困境是课程设计。执惠创始人兼CEO刘照慧表示:“未来整个文旅的主流消费人群中,孩子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起点,带给他们什么样的体验和产品,带给他们什么样的文化和教育,这个是具备全球视野又是植根全球文化的,同时又在全球沟通能力上不断的灌输和实践,这样的理念和实践带动我们游学、研学真正的变革和创新。”此外,本次研讨会上,由执惠文旅大消费研究院撰写的《2018中国研学旅行与营地教育行业发展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整体分为四大部分,详细阐述了目前中国研学旅行与营地教育市场发展情况,报告对研学旅行和营地教育概念进行了概念性阐述,精准分析了目前行业与企业发展的现状,并对未来行业发展进行了预测。

创投季

千亿研学旅行野蛮生长

随着寒假的临近,不少旅行社、游学机构又把目光投向了研学旅行市场。近日,根据中国社科院多部门联合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旅游延伸性消费严重不足,研学旅行、特色小镇等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近两年在旅游市场大热的研学旅行,报告指出,这部分主要潜在消费者超过2亿人,潜在整体市场规模超千亿元。然而,中国社科院还同时指出,目前我国研学旅行界定模糊、行业标准不健全,从而导致行业存在准入门槛低、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旅企暗战研学市场“研学旅行是指学生集体参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原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早先曾如此定义研学旅行这一新的旅游产业类别。而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又进一步提出: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在校小学生10093.7万人,小学专任教师594.49万人;在校初中生4442.06万人,专任教师354.87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970.99万人。“研学旅行的主要潜在消费群体覆盖了K12教育市场。”报告指出。按照目前国内旅游企业提供的研学旅行类产品,报告认为,目前国内的研学旅行主要可以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和文化康乐型五大类。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现阶段有不少旅游企业已经发布了研学旅行重点线路。举例来说,去年11月正式实施《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的广东省,就已有广东省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广之旅国际旅行社等企业率先开发了相关产品抢占市场,前者已开发了涵盖知识科普、自然探索、体验考察、励志扩展和文化康乐五个方面的研学产品体系,之后还将陆续推出南粤古驿道研学、广东本土非遗文化传承研学、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研学、粤港澳大湾区交流研学等线路;而后者已研发出60条研学旅行产品,涵盖历史遗迹、传统技艺、名校巡礼、自然探索、科技创新等主题。 准入门槛低研学旅行概念大热,但任何一个新业态在发展初期难免要经历一段摸索经验甚至野蛮生长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研学旅游成为行业发力热点,但由于整个业态仍在发展初期,挂羊头卖狗肉的产品并不在少数。”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吴丽云指出。报告也指出,研学旅行市场缺乏规范。目前市场上多数机构提供的研学旅行产品只能纳入“旅游+教育”这一种旅游新产品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研学旅行产品。这一类产品以名校参观、历史遗产游览以及夏(冬)令营为主,产品中的目的地选择、游线设计、内容编排等与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报告还直言,到目前为止,研学旅行行业内部还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行业标准。加之界定模糊,导致研学旅行的进入门槛低,准入门槛、退出机制以及评价准则亟待完善,“研学旅行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协同的项目,涉及教育、公安、交通运输、财政、旅游等多个部门,需要一套完善的部门联动准则来协调各单位分工”。与此同时,还有专家提出,研学旅行本身是基于“旅游+教育”的新型教育产品,脱离了传统旅游产品的范畴也超出了一般的教育服务体系,因此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教育机构都难以独立承担研学旅行产品的定制和运营工作,而在此之前,两者鲜有合作,跨界融合机制尚未健全。目前,功能完善、要素齐全的研学旅行产品还未出现。 专业度亟待提升“今后,企业在研发研学旅行产品时,应该组建由更多领域专业人士参与的研发团队,提高产品研发专业性。”吴丽云表示。而报告进一步提出,为满足研学旅行对专业性的要求,首先要形成跨界融合机制,促进旅游产业和教育产业融合发展;其次要加强人员培训,研学导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也要经过背景审查和专业知识考核才能上岗;最后要利用工程化手段不断完善研学旅行产品,在实际运营的反馈中不断提升产品专业性。有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发展研学旅行是旅游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契机,作为中小学生的刚需,研学旅行庞大的市场势必吸引力大量资本以及传统旅游产业集团和教育产业集团的介入,“研学旅行本身要求旅游和教育高度融合并突出教育功能,两个产业在资本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有了融合发展的机会,这也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模板”。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提出,研学旅行中的课程也要与学校的专业课程区分。研学旅行的核心指向是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需要系统化的培养,而非碎片化的知识传递。根据研学旅行服务标准对教材与课程的规范,研学旅行需要向课程化发展。应该在课程化研学旅行的理念下,利用课程策略来管理旅行,将课程要素融入实践过程中,规范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做到整个活动有明确的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有目标的授课内容和实施方案,活动结束后有学习评价和课程反馈。这样的管理模式提高了研学旅行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规范性,使得研学旅行产品框架整体上可重复使用。北京商报

黄海怀

90%研学旅行从业机构存在安全隐患——《中国研学旅行安全发展报告蓝皮书》在凌云山发布

2019年12月10日, 2019中国户外教育年会在四川省南充市凌云山召开。本次年会上,研学旅行系列教材作者、著名研学旅行专家彭其斌代表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户外教育分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培训机构工作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研学旅行研究中心等组成的中国研学旅行安全研究联合项目组发布了《2017-2019中国研学旅行安全发展报告蓝皮书》。报告共五章,包括中国研学旅行概况、中国研学旅行安全概况、中国研学旅行安全工作发展导向与政策建议、中国研学旅行安全的学术研究与课程建设、中国研学旅行安全前瞻。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研学旅行现状,特别是当前研学旅行迅速发展背景下的安全工作现状。项目组调研数据表明,目前研学旅行从业机构对安全人员的培训还不够重视,基本上是企业进行一下内训,没有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经过教育或安全行业协会或组织培训合格的安全员数量不到1%,在市场上数量极低;经过企业内部培训的安全员数量不到10%,也就是说90%以上的研学旅行从业机构都存在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报告引述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兼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王德学在《<研学旅行安全工作指南>序》中的相关论述,指出当前研学旅行安全领域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与旅游主管部门尚未建立研学旅行安全管理行政保障体系,不能够从制度上和标准上对所属学校和从业机构给予有效的工作规范和业务指导,也没有建立起规范合理的责任追究制度;二、各从业机构的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能够建立研学旅行安全的单位责任保障体系;三、研学旅行从业人员安全法规知识欠缺、安全风险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缺乏,安全风险管控能力严重不足,不能有效防范和处置安全事件;四、少数从业机构安全意识淡薄,唯利是图,生师比过大,不能配备合格的安全员,不合理的减少成本,降低了安全保障;五、研学旅行安全员没有从业标准,未经过系统的研学旅行安全专业培训,缺乏安全员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加大了研学旅行的安全风险。报告从完善研学旅行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研学旅行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制定研学旅行岗位安全职责标准、建立研学旅行安全问题分类及应对标准、建立研学旅行安全培训工作体系、推进研学旅行安全法律法规建设、推进研学旅行安全管理学术研究等六个方面对研学旅行安全工作发展导向与政策发展给出了重要建议。特别是关于研学旅行管理安全机制建设,报告认为这是研学旅行工作刻不容缓的事情,对此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报告的发布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会外教育分会会长、职业安全标委会副主任委员吴军生介绍:《研学旅行安全员》岗位从业培训工作已经启动,研学旅行从业人员、机构和服务基地相关安全标准起草工作正在进行中。据了解,《2017-2019中国研学旅行安全发展报告蓝皮书》是我国首份全国研学旅行安全专题报告,报告的发布必将对促进我国研学旅行安全工作发挥重要作用。据悉,今后本报告蓝皮书将每年发布一次。《2017-2019中国研学旅行安全发展报告蓝皮书》即将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而王先生

研学旅游风头劲供给尚需更给力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并在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的趋势下,研学旅行需求不断释放。面对这一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旅行社或教育机构应如何抢占一席之地?日前,在由赛美斯(北京)会展有限公司和旅游媒体闻旅共同主办的2019 CITE(第七届成都国际旅游展)会议上,业内人士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四川雅睿研学旅行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兴建表示,研学旅行不仅解决了景区淡季游客少的问题,而且会成为文娱经济新的增长点。但他也提出自己的担忧,“80%的研学机构会失败,因为竞争太激烈,大家都在用关系做生意”。张兴建说,最初他认为研学旅行应该以课程为核心,但是经营一段时间发现执行才是关键。第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区分学站对接;第二,内容为王,即线路和教育教学目标相结合,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做好行前行中行后安排。营地点评网首席执行官闫瑞认为研学旅行主要面向的是中小学生,其特征是“由学校集中组织,出发之前有课题有目标,回来以后有总结”。在研学这条赛道上,闫瑞认为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接待经验。研学旅行是教育和旅行的结合,因此这两个产业需要磨合、包容、合作,方能让行业走得更久。四川省中国国际旅行社研学事业部负责人孙丽敏表示,目前市场研学产品良莠不齐,研学产品在旅行社的获客率最低,也面临价格战的问题。“旅行社转型不容易,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没有对孩子的初心和责任感,是做不好研学的。”万众国旅首席营销官杨剑则比较看好研学旅行,他认为虽然目前研学市场乱象丛生,但也是最有可能出现领头羊的阶段。他坦言,现在市场上很多研学产品其实是“披着游学的外衣,走旅行团的线路”,不符合研学的初衷和教育部文件的要求。“研学的初衷是给中小学生带来浸入式的学习和成长,即让学生们在一定的场景中代入角色,从中感悟到人生观、价值观或获得对历史的认知等。”此外,杨剑认为研学旅行需要旅行社和教育机构的通力合作,才能真正让学生享受到研学体验。杨剑表示,通过行业的洗牌,未来应该出台研学行业的认证标准。中国旅游研究院等机构2018年联合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指出,随着研学旅行成为在校学生的刚需,未来三到五年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将迅速提升。据不完全估算,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加上成年人和老年群体的研学旅行需求,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未来,学校、留学中介和培训机构、旅行社等相关企业跨界融合将成为研学旅行发展的主打方向,研学市场的集中度有望提升。(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得之者生

行业丨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距离“路和书”的融合还有多远?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近年来,研学旅行在国内渐成热潮。这种“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也为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消息,今年“五一”假期调整,亲子、研学等形式的家庭游成为热点,吸引大量游客。有关机构预测,未来3-5年内,研学游市场将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率,市场空间有望突破千亿元。作者 | 王军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作为一种旅游和教育结合的新模式,研学旅行既是旅游产品的升级服务,也是教育服务的分支产品。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教育战略的推动下,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不断释放,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目前,各大旅行社、教育机构、文旅企业等争先恐后加入角逐,以期分得一杯羹。近日,在北京召开的“2019中国旅游科学年会暨第二届全国旅游管理博士后学术论坛”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部长出席会议并连发14问谈文旅融合,其中包括“如何推动旅游与教育的跨界融合?”有关于此,值得文化旅游部门、教育部门和业内人士的深思与探讨。政策密集出台:缘何“校内开花校外香”?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研学市场起步较晚。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概念和设想。此后,教育部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全国重点地区中小学校开展了试点。2014年7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指出,研学旅行包括境内研学旅行和境外研学旅行,并对研学旅行中的行程安排、教育内容等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至此,研学旅行市场机遇受到了国内旅游和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2015年国内研学旅行人数由140万人次突破200万人次,国际研学旅行人数由35万人次增长至50万人次。教育理念的转变为研学旅游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发展动力。2015年8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研学旅行”和“夏冬令营”的概念后,越来越多的资源及资金逐渐向研学行业倾斜。在巨大学生存量和消费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以游学夏冬令营所代表的校外素质教育行业迎来了爆发性增长。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旅游局等11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研学旅行已由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单一角度,上升到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国家战略高度。△以上为国家关于研学旅行相关政策汇总表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研学旅行按照政策体系可分为两大类,即政策性研学旅行和市场性研学旅行。政策性研学旅行政策醒研学旅行是指依照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设计、制定并由学校组织实施、教育部门备案的研学旅行,其性质属于教育产品,其产品特点遵循四大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公益性原则。市场性研学旅行市场性研学旅行是指政策性研学旅行之外的由其他部门或社会团体等机构设计、制定并由旅行社或其他机构组织实施、教育部门或学校没有参与的研学旅行,其性质属于旅游产品,非教育产品。目前市场上,学校没有参与的研学旅行,都属于市场性研学旅行。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一些地区在推进研学旅行工作过程中,由于受传统观念、教育资源、协调机制和安全保障等因素制约,导致政策性研学旅行表现为“学而不研”或“游而不学”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和目标。与之对应是,受市场巨大的消费空间驱动,校外众多机构一哄而上,便形成了“校内开花校外香”的鲜明反差。市场增长迅猛: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政策的东风带来了研学旅行概念的大热,让尚处于摸索发展初期的研学旅行市场正在野蛮生长。据相关机构统计:2018年我国研学旅行机构数量达12000家,国内研学旅行人数达到了400万人次,市场规模达到了125亿元,人均消费3117元/次。据教育部发布《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8年,全国共有中小学23.82万所,在校生1.89亿人。这也就意味着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衍生出的研学旅行项目,蕴藏着惊人的商机。未来,按照人均消费500—1000元预算,研学旅行的市场份额将达到每年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加上每年寒暑假和小长假的家庭化亲子研学游,这个份额每年可能高达3000亿元人民币。然而,面对政府端出的这个千亿大蛋糕,和似乎没有设立准入门槛的市场,于是各类教育机构、旅行社和景区庚即转向,纷纷抛出“精品研学旅行线路”“特色研学旅行基地”“最优研学旅行营地”,甚至推出更加富有想象空间的研学旅行航母——“研学旅行小镇”!看上去热热闹闹研学旅行产品,似乎迷乱了家长们的眼睛,却并未打动握着生源学校的心。究其原因何在?仔细打量匆匆忙忙的研学旅行市场,似乎存在着一个极大的缺憾,这个缺憾就是,各类机构和业内人士几乎都没有真正理解“研学旅行”的核心要义与目标要求,仅仅是在原来的旅游产品上生硬的塞进了一点“学习”的元素和体验式的内容,一次所谓的研学旅行最后仍然是一场“游而不研”“游而不学”的旅游。对于研学旅行的狭义理解,国内相关学者认为,是特指由学校集体组织、学生共同参与的,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校外专项旅游活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不管是专家学者的理解还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定义,从中都不难看出,研学旅行是一项融教育、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游”只是是载体,而“学”才是根本。这也意味着,研学旅行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所以,片面得用旅游产品思维的维运作的研学旅行项目,本身就是缺乏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透过现象看本质。随着研学旅行上升到国家战略,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以往可以把旅游产品当作游学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各类教育、旅游机构和业内应该清醒认识到,想要参与这块巨大蛋糕的分割,不仅市场和学校有门槛,而且门槛不低,不是任何机构都能轻而易举进入的。对这一点,谁醒悟得早,谁就占有先机,谁要误判局势,谁将后悔莫及。此外,从当前研学旅行市场“一头热”的乱象中,也曝出了一些地方文化旅游和教育部门缺乏对研学旅行的指导和监管,组织学生研学的学校对研学的认识存在偏差,缺乏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目标,参与研学的带队老师缺乏实践经验,这些都是目前研学旅行存在的现实问题。推动教旅融合,巧让“甘蔗”两头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同样,文化也是教育和旅游的内容,甚至是灵魂。因此,无论是学校研学旅行的教育产品,还是市场研学旅行的旅游产品,应都属于文化产品范畴,既有意识形态又有商品的“双重属性”。由此可见,将研学旅行产品上升为文化产品,既是研学旅行产品的最高境界,也是旅游与教育之间最佳平衡点。不仅可以通过研学旅行校外教育实现教育立德树人之目的,还能有效推动旅游与文化、教育的深层次融合,更能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推进旅游与教育的跨界融合发展呢?如何实现巧让研学旅行“两头甜”呢?基于上述理念的认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研学旅行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强化政府主导。从国家层面而言,发展研学旅行的初心,是立德树人,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从市场而言,研学旅行是学校和服务机构的双向选择,无可厚非。因此,各地政府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建立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文旅部门深度参与、相关部门联动、学校主体、家长支持的研学旅行工作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自在研学旅行服务供给中的优势和作用,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方式灵活、高质高效的多元化供给机制,努力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二是明确责任主体。研学旅行的主体对象是中小学生,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生所在的学校应为第一责任主体。教育部门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中小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研学旅行计划的拟定、组织和实施;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将研学旅行产品纳入文旅产品供给体系,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减免场馆、景区、景点门票等政策,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财政、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和保险监管机构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经费统筹、出行便利、旅行安全等保障措施,确保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三是规范市场运行。要着眼当前研学旅行市场行业无序竞争的乱象,积极探索文化旅游部门与教育部门研学旅行跨界融合和产业化运作路径,厘清政策性研学旅行和市场性研学旅行边界点和融合点,共同培育符合双向需求的研学旅行市场主体和专业性强的龙头企业;要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试点论证、分类推广、评介反馈等方式,探索研学机构、研学基地的资质认定、标准化服务和安全保障体系;要积极推行研学旅行机构白名单制度,从获得研学旅行许可的旅游企业、旅行社、服务中介机构中选优用优,定期向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荐优质的研学旅行机构,高质量推动旅游和教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四是创新研学产品。研学旅行产品作为兼容教育和旅游属性的个性化文化产品,各地政府要加强研学旅行硬件和软件建设的规划和指导,牵头组织发改、教育、文旅、宣传等部门,整合区域文化、教育、旅游、生态等优质资源,联合重点打造一批高品位、示范性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打造具有较强地域特色和聚集效应的品牌;文旅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根据教育部研学旅行的要求,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设计研学产品,邀请教育专家、青少年专家、心理学专家和旅游策划专家共同规划研学旅行的项目和产品研发,保障研学旅游产品体系的知识的完整性、内容的先进性、类型的多样性、形式的创新性。五是构建专业队伍。在研学旅行的整个环节中,除了课程产品研发外,优秀的研学旅行导师是保证研学旅行质量的重要因素。作为研学课程实施的直接推动者,除了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外,同时还应该具备导游的沟通协调、组织管控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文化旅游和教育部门要围绕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性的研学旅行导师(导游)队伍,重点推进师范院校和旅游高职院校的合作进程,使师范生和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优势互补,为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研学旅行导师打下基础。同时,要善于从教师队伍和导游队伍中遴选一批骨干,通过院校送学、机构培训和分批轮训等形式,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研学导师人才,以保证研学旅行的专业品质。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但对于研学旅行而言,一头是学校有刚性需求,另一头是市场有巨大潜力,只要找准两者间的平衡点,就完全能够巧让“甘蔗”两头甜。结语研学旅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加强引导和扶持,各地政府科学统筹,各部门间相互协作,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健康有序发展。随着文化、旅游和教育的跨界融合不断深入,以及公益性与市场性协调推进,只要牢牢把握研学旅行发展的自身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索与实践,我国研学旅行必将迎来新的一轮发展契机。

故艺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蓬莱市研学旅行掀开新篇章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27日讯当诗和远方走到一起,旅行成为学习的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便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11月25日,蓬莱市第二批研学旅行基地暨“十大精品研学课程”颁奖仪式及研学旅行专题培训在山东省蓬莱第一中学报告厅举行。蓬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牟云;蓬莱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车军;蓬莱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张志鹰;蓬莱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晓楠;全国著名的研学旅行专家、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国家文旅部技术技能大师、国家文旅部名导师资库成员惠畅;蓬莱市各中小学研学相关负责人;蓬莱市研学旅行基地、全域旅游营销联盟成员单位负责人及旅游企业、研学机构、旅行社相关工作人员出席了活动。会议由蓬莱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晓楠主持。蓬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牟云在发言中提到,“研学旅行对一个人成长,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眼界、胸襟和情怀有着积极影响。蓬莱素有“人间仙境”之美誉。这片大地上,丰富性与独特性并存的自然风貌,加上历史性与时代性并具的人文底蕴,为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厚的资源”。8月,蓬莱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蓬莱市教育和体育局面向全市首批研学旅行基地,评选出三家蓬莱市第二批研学旅行基地,并从全市优秀研学旅行基地的课程中评选出10项精品研学旅行课程。会上,蓬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牟云及蓬莱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车军分别为获奖单位及第二批研学旅行基地授颁奖及授牌。颁奖仪式结束后,全国著名的研学旅行专家惠畅将丰富的理论的多年的实践相结合为与会嘉宾上了精彩的一课,让与会嘉宾更好的了解了国内外研学旅行发展的新方向,更清楚的掌握了研学旅行的操作模式和运行流程,参会嘉宾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获良多。近年来,蓬莱市牢牢把握机遇,联动行业部门力量,打造研学资源平台,推出了一系列精品线路,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研学旅行模式。蓬莱研学旅行活动逐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旅游的重要内容,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实现“诗和远方”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对此,蓬莱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以此为契机,建立研学旅行发展长效机制,进一步整合研学旅行资源与目的地产品,搭建研学旅行合作平台,并与蓬莱市教体局等部门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做好研学旅行的宣传推广工作,吸引更多外地学生走进教育基地、了解优秀传统、领略历史文化,带动蓬莱人气提升、拉动旅游经济发展。同时联手各旅游企业,完善基础设施,对照标准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和维护,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提供热心、舒心、温馨的服务。也希望社会业界朋友能够秉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互动、客源互送的原则,加强交流沟通,谋求合作共赢,共同为研学旅行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缇歧为义

第五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中国研学事业进入专业化发展时代

“第五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我们在珠海!”11月20-21日,第五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成功举办。在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3周年之际,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研学事业开始进入专业化、内涵式发展时代。第五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由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组委会、中国研学旅行论坛组委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校友总会、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研学旅行委员会支持,亲子猫(北京)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国科(北京)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承办。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新加坡等1128名研学从业者现场参加了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纪委书记金洋致辞“研学旅行使素质教育更加具体化,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金洋代表学校对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研学从业者守好教育初心,担好育人使命。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郭传杰发表主题演讲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连续五届参加了中国研学旅行论坛,他在题为《研学旅行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主题报告中强调:“学生们面对未来世界、肩负未来使命需要科学素养,但科学素养不能单纯以掌握科学知识多少来评判。未来的世界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知识,而是在不确定环境中站稳立足的定力、不断求知的学习力、解决问题的创造力。重点开发中小学生的好奇心、质疑精神和创造力。研学旅行应通过提供好内容、好方法、好环境、好资源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副会长陈光巨主题发言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陈光巨做了关于“未来研学”的主题发言:“结合当代教育的痛点,中国的教育应该聚焦人的现代化,需更加注重道德与精神、知识与技能、生活与实践的融合发展,而研学旅行在培养学生“身心美”、“德智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具有传统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研学旅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更为多元、开放和具有发展性。“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晓燕主题发言“2019年对于中国研学旅行事业来说,是具备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国家颁布了很多政策都与研学旅行密切相关,研学旅行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的一个新兴行业领域。“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燕如在发言中说,“自2019年10月18日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列入高校专业设置。从2020年开始,研学旅行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将从高校开始,由此可以预见,中国的研学旅行事业即将进入专业化、内涵式发展时代。“中国教育智库联盟新高考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民作主题发言针对研学旅行与中高考、生涯规划的关系,中国教育智库联盟新高考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民,从新高考命题变化趋势和研学旅行未来发展侧重点角度,发表了《从新时代背景下高考命题变化趋势谈研学旅行未来发展》主题报告。通过展示高考试卷题,可以看出新高考考纲有3大变化:一是2019年开始“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 2019年高考数学“维纳斯身高”可见一斑;二是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三是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基本遵循。未来高考侧重综合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研学旅行未来发展应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计研学旅行课程,补学科核心素养之不足;要关注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交流合作能力;参观高校要植入学生生涯规划与学业规划和新高考选科内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研制核心成员黄琼博士作主题发言“研学旅行是不是一门课程?引起了与会者的沉思,《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研制核心成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黄琼博士围绕”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实施过程、活动评价“课程4要素阐述研学旅行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信息技术学院院长赵志文作主题发言对比分析了百余美顶尖私立高中组成的MT联盟(MTC)评价新模式和国内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式,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信息技术学院院长赵志文对研学旅行和综合素质评价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青岛市督学孙睿作主题发言青岛实验高中校长孙睿以贵州研学旅行活动为例,分享了大规模组织700余名师生远赴贵州研学旅行,且坚持将研学旅行成为学校传统的原因。研学旅行是新时代教育之需、新高考改革之需、“新人文”教育之需。新高考将增强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养和学科素养;新高考将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新高考将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过于看重分数,短视,不试错、不探究、不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很难提升效率,很难赢得未来竞争。宜昌市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推荐营地)负责人翟秀刚作为国家级研学示范营地——宜昌市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负责人、湖北省宜昌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翟秀刚分享了宜昌“1+4”研学旅行模式,围绕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学旅行线路设计、研学导师培训培养做了深度剖析。中国研学旅行论坛组委会秘书长魏巴德作主题发言在现有经济和研学形势下,中国研学旅行论坛组委会秘书长、亲子猫CEO魏巴德精心准备了《如何把研学活动课程打造成刚需课程》主题分享,揭秘了打造刚需研学课程的7大法则,并分享了亲子猫新高考研学活动、无人机研学实践活动等刚需课程成功实践经验。研学旅行相关标准推动需要“市长”更需要“市场”,中国研学旅行论坛组委会和北师大共同发起成立“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标准化联盟”,携手有情怀、有梦想的研学从业者,共同努力,让中国的研学旅行事业科学规范、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标准化联盟“首批聘任专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郭传杰院士、中国教育智库联盟新高考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民、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副秘书长丁邦昕、中华儿童文化促进会研学旅行委员会会长劳立江、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安全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靳洋、中国研学旅行论坛组委会秘书长魏巴德等共同参与了联盟启动仪式。随着研学越来越深入,区域特色、主题特色研学活动开展如火如荼。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副秘书长丁邦昕、明珠国际董事长陈容、中国研学旅行论坛组委会执行秘书长邓青、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副会长汪冬梅、世纪假日亮点教育董事总经理欧洁彬、美国海德集团CEO付华等行业精英,分别从航空、红色、科学、广东特色、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国际游学等角度,分享了开展主题研学实践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本次论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唐人文旅智库、营地点评网、世纪假日亮点教育作为协办方,承办了“2020研学旅行全球营地分论坛“和”粤港澳大湾区研学+的实践与创新分论坛“,与会代表考察体验了”安和香薰园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并参观了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亲子猫等展位。中国研学旅行论坛是国内研学旅行行业的权威论坛,论坛致力于搭建行业交流平台,推动研学旅行行业健康发展。自2019年开始,1年将举办2次,本次是首次在南方举办,也是研学行业第1次为学员量身定制的论坛,根据论坛之前的调研需求反馈,筹备相应专家和内容。本论坛获得了珠海香舍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哈工大机器人研学基地、广东明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农夫山泉、山西杏花村洞康酒业等联合支持。据悉,第六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将在2020年5月在北京举办。

郗超

研学旅行、实践报告…花式暑假作业,岂能为难家长

白天上班,晚上和双休日代写“作业”,暑假进度条推进一大半,家长们越来越“焦虑”。要说为啥,“还不是暑假作业闹的。”这边刚刚搞定孩子的培训课程,那边各式各样的暑期实践,又让家长“抓狂”。带孩子来一场研学旅行,旅行感悟要做成数字报;来一场科学、数学的课外实践,也要制作一大堆报告和论文……有家长感叹,“上大学写论文、做报告,也没这么集中地忙过啊。”(8月8日《现代快报》)眼看着全国中小学生的暑假时间已经过去一半多,很多家长却变得越来越焦虑,原因就在于学校布置给孩子的作业还没有完成。而更加确切地说,这些作业不仅仅是布置给孩子的,也是布置给家长的,没有完成的原因也不是孩子或家长偷懒,而是这些作业花样太多、要求太高,不但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无法独立完成,就是有了家长的参与,也未必能够很好地完成。带孩子来一场研学旅行,旅行见闻、感悟还要做成数字报;来一场科学、数学的课外实践,也要制作一大堆报告和论文……面对种种让人无从下手的暑假作业,也难怪有家长感叹自己读大学写论文,也没有这么手忙脚乱。其实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学校和老师布置这种实践性强、需要较高动手能力的暑假作业,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比如它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等。但是如果这些作业要求太高,超过了学生的能力,那么就可能过犹不及,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比如一些作业,孩子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基本上是由家长来帮助完成的,那么也就失去了锻炼孩子各项能力的意义。这样的暑假作业既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同时孩子也没有得到锻炼,完全成了一种“为了作业而作业”。我们肯定这类暑假作业的正面价值,但不能过犹不及。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布置个性化的暑假作业,比如喜欢发明创造的,就要求孩子发明创造;在某个学科上存在短板的,重点加强这一短板的学习。另一方面,让暑假作业更加接地气,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比如掌握一项家务劳动的技能等等。从现实意义来看,这要比那些看上去“高大上”的作业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更有价值和意义。(来源: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