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礼拜,学姐收到几个童鞋的求助,“看书时,我认识字但不认识词”、“打开书,马冬梅,盖上书,溜溜梅”、“大家都说读大佬论文,大佬那么多,论文咋读?”等。据学姐多年的观察,这些问题并不是仅仅只有这几个童鞋才有,而是每一届考研学生5月-6月期间都会出现的迷茫。距离2021级考研还有将近200天。在接下来的200天左右,各位童鞋如何克服迷茫,把《传播学教程》背上7、8遍,新闻史笔记背个5、6遍,并且还啃下小山堆似的论文呢?不会看书?误区:边抄边看抄书是看书(背书)最慢的一种方式。虽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面对浩海如烟的十几本书,有没有时间抄书是一个问题。有童鞋认为抄书是可以让自己慢慢理解书的内容,顺带还整理了笔记。学姐不否认抄书式的阅读存在这样的作用,但是影响力却是微乎其微。抄书不仅仅会浪费你的大把时间,还可能抄书病来。之前有一位19级华科的学姐在她的经验贴说道,“半个月后活生生抄出了腱鞘炎,治病养病又费时间又费钱”。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用抄书这种死办法来看书和背书。(学姐经验贴截图)建议:理解型啃书是的,学姐比较推荐大家进行“啃”书。这个啃不是真的让你去吃,而是让你的大脑输入书的内容。几乎每个学校都会有7本以上的参考书,最多的有20本左右。面对这么多本的书,大家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啃:1.对参考书进行分类:如果你的参考书非常少,恭喜你,可以直接进入下一步。如果你的参考书比较多的话,不妨先自己看下书的目录及标题,将同一类的书本归置在一起。我们暂以北京师范大学新传考研为例。基本参考书主要包括《传播学教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史》、《网络传播概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十四座里程碑》,其他参考资料还有喻国明、张洪忠、陈力丹、彭兰老师等大佬的论文。首先我们会发现有三本书的名字都是带史的,所以《传播学史》、《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归置在史类。通过目录我们会发现《传播学教程》和《十四座里程碑》重合之处较多,因此这两本归置在一起。剩下来的《新闻学概论》、《网络传播概论》单独成类,这样你就所有参考分成了四类,后续如果有新的书籍和论文资料也可以慢慢归置在这四类。这样你需要看的便只有四大板块了。2.快速阅读:做好分类后,大家需要做的是规划时间,哪一段时间来看哪个板块的内容。规划完毕,便可继续进行看书。第一遍看书,需要大家进行快速阅读。如何快速阅读呢?第一步,先看目录,了解书本的整体框架,搞清楚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有深入浅还是由浅入深,是按照时间来的还是事件发展而来的;第二步,把每一章快速阅读一遍,用铅笔做写写画画,最好是把你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史类的书本可不用快速阅读)3.啃书:啃书的核心要点是理解每一个知识点。通过快速阅读之后,你或许会对书本的内容有所记忆。如果没有也不用太担心,接下来的细读会让你记忆深刻。啃的要点在于咀嚼,在看第二遍书的时候,各位童鞋需要细读并且看之前粗读用铅笔所标注的圈圈(你不懂的内容),再次问问自己现在懂了吗?如果不懂那么请打开你的手机,可通过微信搜索、百度、微信求助他人等多种方式求解。细读的同时还建议你尝试画一个思维导图,可以是电子版的也可以是手写版的。画思维导图的目的是顺逻辑,顺带在你的板块里开始建房子。不会读论文?误区:生扑大佬论文考研过程中要不要读论文?想必这个回答各位童鞋已经在学长学姐那得到了回应——读论文,是必要的。考研过程中,不少童鞋最容易犯的错是看到大佬的论文就扑上去。这种理念其实是不适用于初试的,并非所有大佬的论文要读,也并非是大佬的所有论文都要读。考研的复习时间是有限的,各位童鞋应该把有限的时间放在值得的地方。考研初试更多的是考察你的逻辑能力、论述能力,所以对于一些研究型的,尤其是量化研究的文章大家可以考虑放弃。例如下图所示的喻国明老师和方可人的这篇文章考研学生可读性就不是那么高。这篇文章更多是在于用数据分析事实,用数据结果分析现象。如果你实在要读,那么建议你直接读结尾部分。建议:思维导图式论文阅读之前有童鞋统计了自己考研期间阅读的文章大约有100篇左右的论文(预估)。那么,这么多的论文如何整理成册、大批进入你的大脑呢?大家不妨试试以下几个步骤:1.做一个有仪式感的开场 找个安静的地方,准备好你所需要的饮料/水等。比如学姐此时正在一个安静的自习室准备开看论文。为什么要找安静的地,是因为论文很难读啊!你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让你静心下来,也可以是在睡前,但是我无法保证看完之后你会不会失眠。2.高效找论文现在国内的免费论文网站还是比较多,比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但是还是建议你使用知网(如果只是需要中文文献的话)。不了解知网的研究僧不是好研究僧,不然有可能就是另一个翟天临。本次学姐需要的是关于“霸道总裁”的文章,首先现在知网搜索框里输入“霸道总裁”关键词。映入眼帘,发现自动是按照发表时间来看的。然后我们可以根据需求来进行筛选。学姐需要的是找新传类高质量的“霸道总裁类”的文章。点击研究层次选择学科,发现居然没有新闻传播,那么我们就点击类似的行业指导(社科)分类。出来的文章基本也都是新传类的论文啦。我们先按照被引数来排序,一般被引数越高就越能代表文章的质量越高。如果像这一次大家的论文被引数都为0,那么就可以先选择核心期刊的论文来看,所以学姐选定了《国际新闻界》最新刊发的论文——《情不自禁的资本主义:理解“霸道总裁”》。3.先看标题和摘要论文的标题就好像一个本书的封面,能不能吸引你,是不是你想要的就靠标题了。这篇论文的标题中有资本主义和“报答总裁”两个关键词,在刚看完标题时,学姐就在猜想,是不是从资本主义的文化角度来解读“霸道总裁”。然后接着看摘要。摘要中从在此前提下到“残酷的乐观”,主要是指这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为文本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霸道总裁文,理解霸道总裁文如何通过情感至上的女性视角、“壁咚”情节、人设的反转以及“麻雀变凤凰”的大团圆结局在读者中催生“残酷的乐观”。后半部分的内容应该就是论文研究的成果了。这样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提前了解论文的核心思想了。4 .快速浏览文章,写下大框架大约花10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文章的图表和章节性标题。第一遍看完,发现《情不自禁的资本主义:理解“霸道总裁”》没有图表,好吧,这一步在此放弃。但是如果大家看的论文是有图表的话,还是得看看图表的标题,了解作者的研究路径和目的。那么我们继续来看章节性小标题,并且可以首先或者用电脑制成简单的导图,如下所示。引言部分通常是背景介绍。看过偶像剧的童鞋们都知道,霸道总裁们都喜欢一言不合就壁咚,壁咚已经可以约等于霸道总裁的特征了。“极简谱条“从名字上来看,有可能是历史梳理类的内容。共同性与残酷性的乐观、情不自禁的资本主义、后社会主义的亲密现象这三个部分看名字就可以猜出有可能是作者的研究结果和讨论部分。了解作者行文路径后就可以考虑继续往下读了。到这一部分你可能已经花费了不少时间,可以考虑喝点旁边的奶茶或者吃个小饼干了。5.通读一遍,记下好的idea接下来,可以继续读读论文了。在读的过程中,你可以用加下划线或者加颜色的方式记录一些对你来说不一样的语言和想法(如下图所示,下划线有有意思的想法,橘黄色加底为为有疑问的地方)。如果遇到了不会的小细节问题,先简单地标记然后再继续前进。第一关的目的是要熟悉文章。你要了解这篇论文,问一些好问题。再从摘要开始,快速浏览导论。注意整体设置,方法部分包含了大量的细节,在这一遍上你不需要仔细检查每个部分。最后,阅读“结果和讨论”一节,目的是确认一些关键的发现以及如何确定这些发现。记住,作者试图让读者相信他们工作的价值和发现。6.带着思考再读一遍可以考虑开启第二遍阅读论文了,这一次阅读不仅仅是需要加深对原论文的理解,还应该带着自己的思考进入论文阅读,比如这篇论文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呢?还可以采用联想法把熟知的专业内容与这篇论文联系起来。在看到“共同性与残酷性的乐观“这一部分时,学姐联想到了明星人设,明星的各种人设不正是资本社会偏爱的企业人格,是资本社会的规则切割、打造出来得,或者用哈特和奈格里的概念,是资本社会的生命政治产品吗?这样一来,这篇“霸道总裁”文就帮助我更好得理解了明星人设的本质。如果你对论文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见解时,你还可以考虑给作者发邮件交流。(这个学姐身边真的有人这样做了,并且得到了作者的回复)7.阅读+思考输出成笔记看完之后,你也有自己的思考,接下来你该考虑是输出的问题了。对于考研人来,需要输出好句好思考逻辑和变成你整理的专题部分。比如这篇《情不自禁的资本主义:理解“霸道总裁”》论文你可以把他放置在你的媒介文化专题中。(对于论文专题的整理,如果大家不想打印出来,可以考虑用文件夹的方式一一摆放,或者用CNKI-E-study这个软件整理如下图所示)。其他类型的文章也可以参考这种整理方式。CNKI E-study 截图不会写笔记?误区:笔记等于mini版的书有的童鞋一言不合就直接开始抄书,他认为笔记就应该等于mini版的书,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份好的新传笔记应该包含书本知识+论文要点+热点案例+真题,所以不要一开始就直接抄书。同时也有童鞋问过,可不可以直接拿某学姐或者某机构的笔记来背诵呢?No!没有一份笔记是绝对完美的,也不能保证人家“上岸之路”就一定适合你。慢输入,高效输出综合往年成功上岸的童鞋经验,最偷懒的笔记方法是:找一份成熟的笔记(这里就可以是别人的笔记)作为基础,然后在看看书、啃论文、做真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其内容。你需要在一间精装修房间里,不断加入自己的元素,最终形成你的专属特色。这样的笔记既能够符合你的学习特点,同时还不会丢失知识点,也节约了时间。虽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是最后的输出却是高效的。最后关于笔记,还有一个小建议送给大家。生活需要仪式感,心情也会因为美好的事物而发生变化,大家可以准备一些好看的笔记本和笔。每次心情崩的时候,就可以看看它们。几款好用的软件1.印象笔记推荐理由:可以帮你保存微信文章、微博,同时还可以在Windows、Mac、iOS、Android 平台之间同步。2. Notability推荐理由:看书的同时可以直接把思维导图制作了。3.幕布推荐理由:一键生成思维导图,导图高效制作4.知网研学推荐理由:论文管理最佳神器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多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
正在紧张进行中的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受到广东省内外知名院校的高度关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今天从韶关市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截至7月29日17时止共有101支队伍报名参赛。其中,中大、华工、华农、华师附中、仲恺农学院等与乐昌坪石、浈江大村等地有渊源的院校均有队伍参赛,参赛的总人次已超200人次。据了解,华南理工大学施瑛老师团队此次派出9支强队参赛,将分别就武阳司村研学基地规划设计、梓松坊与蒋英坊设计、蒋英坊梓松坊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新村“壮士不留亭”修缮设计、坪石老街“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及研究生院”办学点纪念园规划及节点设计、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设计方法及设计特色解析、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设计回顾等诸多主题提交作品参加大赛。来自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张佳敏团队,表示将以“传承爱国烽火教育精神、活化华南高校历史遗址”为主题,充分挖掘坪石镇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建筑等资源,梳理战时华南历史教育脉络,提取特色文化元素并将其应用于历史空间活化、文化精神传播,为宝贵的华南教育遗址提供保护、设计、活化建议及方案,助力爱国精神与粤港澳同源文化的发扬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该团队拟提交一份8000字以上社会调查报告,将通过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等思考类似教育基地的发展模式,结合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特性提出发展方向和建议,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设计方案。此外,还将结合村落的整体发展状况及村委、村民的意向评估方案可实施性,构建合理的发展模式,预估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自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的规划师孙海刚则联手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杨晓琳,拟从抗战时期国立中大图书馆、私立广州大学迁校路线解析入手,对史料文献的空间化进行解读。“基于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主任杜定友、国立中大教务长萧冠英、私立广州大学教务长谭维汉、私立广州大学训导长黄毅芸等人撰写的史料文献,依据史料梳理考证其中有关学校迁徙的信息线索,解析抗战时期中大图书馆播迁粤西(罗定、信宜、茂名等地),私立广州大学迁校罗定、连平、梅州等地的办学路线,由此实现史料文献的空间化解读,为当下活化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历史空间提供重要依据。”来自韶关学院的陈婧老师,希望以影像纪录、纪实的方式鲜活地还原、再现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在粤北的办学历史,展示在日寇侵略的烽烟战火中,华南教育在颠沛流离中发展的动人弦歌。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作者走访了坪石镇多处遗址,并对如今仍健在的多名亲历者老人、对中山大学抗战办学史有研究的相关专家进行深入采访,同时结合中大坪石办学的遗址实景拍摄和历史图片、资料等。该片采访均采用双机位,其它纪实镜头使用无人机等设备进行拍摄。来自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的欧晓君表示,将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设计相关手绘漫画,以手绘漫画故事形式生动再现“华南历史研学基地”历史、人文、自然风貌等。“这种作品的特点在于视觉化、易在数码媒体应用上广泛传播。其所在团队设想制作一系列手绘漫画,不仅可应用于手机浏览的条漫或电子书漫画,也能印刷成小册,可用于线下翻阅展示。”来自广东鸣鹿研学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的张云龙所在团队是最早报名参赛的队伍之一,该机构也是韶关本土研学机构,报名参加全部三个类别的比赛。“在社会调查类,我们设计以中小学生为目标受众群体,收集战争年代学子艰苦求学的故事,并整理成报告,以便激励当代中小学生认真学习、报效祖国。“在文化创意类比赛,我们将设计一本研学手册。开发可落地的研学课程,并设计一本图文并茂、兼具趣味的研学手册,以供中小学生以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为中心,开展涵盖人文历史、农耕文化、民俗艺术等主题内容的研学活动。”“同时设计一个民宿方案。设计一个研学主题民宿建设方案,在民宿内学生也可以体验当地人文历史、农耕文化、民俗艺术等内容。”“在视觉影像类,我们计划以中小学生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及其周边开展研学旅行为主要内容,拍摄短视频,展示研学旅行过程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情怀性。”来自韶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韶州师范学院)的华明春团队,则将通过到乐昌市坪石镇实地调研走访,综合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目前相关研学研究等的成果,形成“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论文,并以论文的形式参加此次历史研学比赛。“我们将以调研周边村民对抗战时期华南内迁高校至当地的这段历史文化的看法为出发点,并在此出发点的基础上挖掘那段历史对当今弘扬抗战精神的价值,此价值包括文化教育价值,相关经济价值,当地旅游业价值,提升当地知名度等。通过对此价值的研究,我们将预得出一些有关的结论和建议:研学基地的设立和推广有利于社会大众知悉抗战时期华南内迁高校的历史,但此研学基地在向社会推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将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一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来自韶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王韵瑶所在的队伍,将参加文化创意类组别的比赛。她表示:“我们选择宣传海报的形式进行阐述,海报的意图在于通过内容和排版进行深入人心的宣传。此次海报的设计主题会偏向于当地的文化历史与传承,也会稍稍涉及粤港澳同根同源的问题。再利用一组宣传海报来进行对于主题的阐述是我们对于本次海报基本理念。海报的设计打算糅合两张以上的图片来进行对于传承的阐述,接着是利用简单的文字排版来对于画面的简单解释,图片的选择也会使用当地的景色作为交代,同时将一些为当地做贡献的人物糅合进里面。尽量做到精简易懂,这样才能使宣传海报发挥出其作用,做到广为流传。”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卜瑜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卜瑜通讯员:徐风爽、张建昌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童丹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赵腾飞 4月14日,“2018年第一届主题研学旅行研讨会”以及《学龄期选定主题的境外研学旅行对素质提升重要性》论文选题发布会”在河南饭店举行,此次会议由河南省教育网、河南省黄丝带研学旅行研究院、倍力思教育集团联合主办,其他与研学旅行相关的部门、学校、机构及社会公益团体的领导、负责人及人士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根据《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如何有效开展研学旅行工作进行了集中探讨,并公布了境外研学旅行对素质提升重要性的论文选题。 会议上,河南省黄丝带、驻马店日报、郑州人民广播分别与倍力思教育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按照《意见》要求,立足我省教育实际,为提供适合我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境外研学旅行课程做出实质性的探索,同时,以上4方将共同撰写论文,为我省境外研学旅行工作提供实践及理论上的双重经验。 河南省黄丝带研学旅行研究院院长潘国亮对河南黄丝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指出将持续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开展接下来的工作,同时将加大与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将我省研学旅行工作推进到新的阶段,做出公益组织应该做出的努力和可以奉献的力量。 此后,河南省黄丝带境外研学旅行部公布了河南黄丝带对于我省境外研学旅行市场的调研情况,指出因为我省缺少拥有一手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构和公司,导致我省中小学生境外研学旅行价位偏高、境外研学课程订制没有话语权等问题较为突出,并对黄丝带境外研学旅行部与倍力思教育集团接下来的合作与计划进行了介绍。 来源:大河客户端
疫情尚未过去,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硕士论文抽查季,准毕业生居家写论文,地点变了,规则不会变,态度也不能变,积极与导师沟通,认真完成论文写作,才是我们按时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保障。近日,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全省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统计显示,本年度共有144篇硕士学位论文“不合格”。2019年,江苏省教育评估院通过公开电子摇号方式,按 3.5%的比例,从 51200位应届硕士毕业生中抽取 1790 篇学位论文,并组织省内外专家分类评议、对标评议、全盲评议。省教育厅将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对近三年学位论文不合格率连续较高或本年度论文质量问题严重的培养单位进行约谈。这件事情值得我们进一步地去深思。我有几点看法仅供参考:什么是不合格的学术型硕士论文?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李敏、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曾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年第6期刊发表文章《不合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典型特征——基于论文抽检专家评阅意见的分析》,调查显示,不合格的学术型硕士论文,都有这样六种问题:作者科研能力不足,从学科门类来看,这一问题在人文社科类论文中比自然科学类论文更为严重。比如文不对题、概念界定不清晰、论述不严谨不充分、论文结构不合理、论文摘要与导论相似等。论文规范性欠缺,这一问题在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中更为突出。比如格式不规范、语言不规范、引证不规范等。论文的创新性和价值性不高,主要表现为:①论文创新性不足,难以区别出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和创新点。②论文结论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没有达到研究应该有的价值水平;或研究结论不可靠,研究成果价值很低。这一问题在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中更为明显。文献综述质量较低,将直接影响到论文的整体质量水平。而在文献综述的撰写上,大量“不合格论文”都存在参考文献不足和综述撰写水平较低的现象,在论文存在问题中的占比为 8%。作者的学术态度和学术行为的不端正:①工作量不足,即论文在撰写过程中,作者没有付出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工作,而是仓促写成,敷衍了事。②存在抄袭现象,即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或直接照搬相关的文献资料。选题意义和严谨性不够:①选题的意义不大,没有明显的研究价值。②论文选题与所学专业无关,属于其他学科和专业的研究范畴。③论文立题不规范,论题太宽泛或所述不明,没有聚焦论点,无法成文。如何写好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一篇好的硕士论文必定先难在选题上,而后再难在写作上。为大家整理了从选题到写作的实用工具,为各位提供从论文选题到写作的一条龙式帮助。选题选好题目等于成功了一半,但是很多人在选题的时候就已经觉得自己失败了,不知道怎么了解这个主题的研究现状,不知道怎么看这个主题的研究进度和成果,更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研究这个主题。那怎么用知网搞定选题部分的难题呢?大数据研究平台可以帮到你哦!(1)实用工具1:学术热点既可以按照自己所学的学科进行学科学术热点的筛选,还可以在检索框里输入关键词进行自由检索,同时可以在结果中进行二次检索,直到找到贴合你想要的选题。更多学术热点分析还可以按照主题的热度值、主要文献数、相关国家课题数、主要研究人员数和主要研究机构数,给你更多学术热点数据。(2)实用工具2:统计数据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包括各种年鉴统计数据,行业数据、部门产业数据,还有各种普查资料、调查资料,最最重要的是还有课题研究数据,给你提供研究课题思路的同时还提供研究数据。(3)实用工具3:指数检索首先点击知网首页检索框页面的知识元检索,看到最右边的指数检索,点击!然后输入检索词,检索结果就会出现研究伊始到最新研究的学术关注度、媒体关注度、学术传播度以及用户关注度,后面还有研究学科分布、相关词,研究进展(包括最早研究、最新研究和经典文献)。写作选题部分搞定,接下来就是写作了。论文写作有什么工具呢?(1) 实用工具1:研学平台在这里使用论文写作利器就要点击创作投稿,进入个人平台。创作投稿功能可以让你在知网研学平台进行论文写作,只要选择新建创作功能,可以本地上传自己的作品进行写作,也可以新建一个文档,然后就会出现你非常熟悉的页面了——后面就是自由创作的时间啦。(2) 实用工具2:知识元检索知识元检索包括了知识问答、百科、词典、手册、工具书、图片、统计数据、指数、方法和概念,是各种知识型碎片化资源检索的神器,当你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数据上或者内容上的问题,都可以到知识元检索进行查找,学术图片,学术概念,学科数据等,是完成优质论文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总结:开学可以延期,毕业不能延期,你对自己的每一份认真、负责,都会以实实在在的成绩、结果,回报给你!
热点研学旅行手册的内容安排和组织形式不拘一格,能够给课程设计者很大的创新空间,但创新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手册整体的主线需要清晰明了,根据不同的研学目的地体现不同的特色与地域文化特点,从整体设计框架来划分,可以在目录部分将研学与旅行做成两大部分,研学主要涵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旅行部分涵盖行程设计、安全管控、联系信息、住宿就餐、物品准备等。课程简介:根据自己设计的课程将课程简介做到研学手册之中,年龄层面的不同要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要注意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让孩子能够听得懂,看明白。课程总体目标1、知识拓展,根据课程内容,查阅相关知识,做对比、分析,增加阅读量,拓展知识的深度与宽度。2、问题解决,开展探究式学习,选定问题,学会用知识来分析问题,用分小组的方法开展研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反思、验证、修订来做出自己的研学旅行报告或论文,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成文的研究成果;在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的同时,也需要解决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学会团结、协作、妥协、交流、沟通,提高人际交往和信息表达能力;通过在研学目的地的旅行,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提出一些对目的地有实际改善的意见建议,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3、价值体认,根据课程内容增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提升和推动;4、责任担当,在课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如果是自己,如何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做一个妥善的解决,这个地方的将来该如何建设,体现责任担当。课程规划课程规划要根据学生在校学习的习惯及学生的生理特征来进行规划,可以用时间来划分课程的单元,以1小时为上限将学习内容安排到每一个单元,研学导师讲解时间尽量压缩,学生思考探究时间尽量放宽。行程规划应根据总的时长设定一个总的行程规划,然后做好每日的行程规划,同时做好行程规划预案,以备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单元课程内容逐步落实达成课程总目标课程实施课程内容简介,课程实现地点—课程时长—课程相关学科—课程单元目标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那些内容,思考那些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参观,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讨。单位课程资源与过程性学习任务(也就是具体的知识点)知识点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在校听讲习惯,建议一天的安排中最多体现6个知识点。高质量的研学旅行课程是与时俱进的课程,需要不断的得到反馈然后进行修正,同一研学旅行目的地在不同的季节去体验得到的也是不同的感受,想要学习系统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法与技能吗?快来参加云成长研学12月25-26日在北京组织的研学导师岗位技能提升课程。
市博物馆注重研学发展和人材培养,论文质量不断提高,每年都有多篇论文发表。2020年度撰写论文4篇,发表于《青岛博物馆研究》,现已出版。经青岛市博物馆学会评选,王艳、曲涛撰写的《平度文庙历史沿革》;杨露、曲涛、王艳撰写的《平度文庙“诏加大成之碑”考释》;李秀兰、曲涛、曲爱君撰写的《浅谈平度历史第一名人——宁戚》;李秀兰、付丽荀、高登州撰写的《浅谈“中国牛肉之乡”——平度与“牛”有缘的历史渊源》等4篇论文获2020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这是青岛市博物馆学会对作者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市博物馆的发展方向给予肯定。《平度文庙历史沿革》:作者以文庙的兴起与发展为主线,根据历史记载,经过碑刻、建筑形制的研究,论述了我市文庙的沿革及内涵,证明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平度文庙“诏加大成之碑”考释》:平度旧有文庙,庙内立有《诏加大成之碑》,已不存。作者通过民国《续平度县志》中收录的元代《诏加大成之碑》碑文内容,经过各方研究,对碑文进行考释与解读,阐述了元代帝王尊孔崇儒、以儒治国的盛举及历史意义。《浅谈平度历史第一名人——宁戚》、《浅探“中国牛肉之乡”——平度与“牛”有缘的历史渊源》:作者从以历史脉络为主线,用不同的视角探索宁戚与平度的历史渊源,并以“饭牛歌”“相牛经”“田单火牛阵”等具体实例解析“平度肉牛之乡”的关系。两文论据详实,佐证有力。
介绍山西陶瓷专家水既生。水既生先生半生致力践行山西陶瓷的田野考察、文献检索与研学创新,在挖掘历史、填补空白的同时,推动了山西陶瓷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兴盛。同时,其于守拙自娱的治印书写之道,亦深耕出典而不古、变而不乱的独特风貌。(徐翎)水既生,1928年生,山西省朔州市朔县(今朔城区)人。曾任山西省轻工业厅科技处总工程师、山西省玻璃陶瓷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理事。1962年为山西省书法研究会筹备小组常委之一,此后曾任山西书法家协会顾问、山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政协山西省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一、实践中走出的求学之路水既生先生出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治学之路充满了坎坷。先生于1946年离开家乡朔州前往太原谋生,在此之前,曾先后就读于朔州旧城南门附近的小学和城隍庙小学。1943年就读于朔州一所中专学校农业中学,后改成师范。1945年后因局势动乱,家境不堪负担学费,便再无上学。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我只有勉强的三年中等学历”。到太原之后,先生在一位老乡的帮助下,前往阎锡山的晋军203团输送连做后勤工作。那时候当兵的领饷都得用手章,他开始刻印章维持生计,不久便因局势不稳而中断。1945年后,先生拿起刻刀在太原海子边设摊名声渐起,求印者络绎。当时,海子边设摊刻字约有十余人,先生被选为组长,后又被选为市场管理委员会主任。在先生的管理下市场井然有序,全赖先生心头有杆“公平”秤。1958年推行“合作化”时,海子边市场用石膏做雕塑复制品的工艺品玩具社因为管理不善,“大干大赔钱,小干小赔钱”,先生主动请缨调往玩具社,重新设计产品,生产效率提高十多倍,成了“大干大挣钱,小干小赚钱”。1959年,山西省召开工艺美术老艺人座谈会,年仅31岁的水先生也位列其中。座谈会之后,先生被调往轻工厅研究所管理工艺美术组。水先生考虑到山西虽然有漆器、牙雕、玉雕等工艺美术品,但都不适合普通老百姓消费,陶瓷物美价廉,比较亲民;此外,中国的瓷器有着优良传统,发展空间很大,市场前景广阔。于是,先生提议发展山西的陶瓷业。他一方面翻阅古籍,查找文献,夯实理论基础,同时带领其他同志走出书斋,实地调查全省古代窑址,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经济刚刚起步,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先生克服种种困难,在1962年至1978年间先后考察了全省各地古窑址79处,采集各类陶瓷标本三万余片。1985年日本陶瓷访华团上门拜访水既生,亦为先生收藏的丰富多彩的标本震惊。为了弄明白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先生于1960年下到阳城后则腰陶瓷厂蹲点了一个冬天,观察工人如何操作。烧造陶瓷最关键的步骤是开窑,尤其是开窑时间必须准确把握。每次开窑,窑工师傅都逐一讨论烧造情况,水先生把这些一一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为日后自己烧瓷实践的宝贵材料。1961年,在北京团城举办的全国手工业陶瓷展会上,先生拿出自己在阳城烧的一批试制品参展,得到与会者的好评。之后数月,他继续与烧瓷师傅一道努力,试制出失传己久的茄皮紫色釉配方。同时,在遵循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他创新出用途广泛的棕紫釉配方,被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采用。1963年,水先生前往介休洪山陶瓷厂工作了一段时间。闲暇时他常去各窑址考察。同年,先生奉命联合山西省美协等单位组织全省黑釉陶瓷展览。这个展览轰动一时,时任省长的王谦同志连续三次莅临,对展览予以充分肯定。从1964年起,水先生先后在太原郝庄举办了两次全省陶瓷短期培训班,为全省各地瓷厂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陶瓷技术人才,其中多人后来成为各自所在瓷厂的负责人。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山西民间陶瓷研究所,先生担任该所的负责人,与其他同志一起对山西古代陶瓷技法进行研究总结、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1964年3月8号,先生来到平定县冠庄陶瓷厂抓出口陶瓷试点,他在帮助该厂发掘传统工艺的同时,大胆采用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5月便向广交会提交了样品,为山西陶瓷引来外商的3000件订单。当时考虑欠周,工厂缺乏熟手,其中一部分黑釉刻花梅瓶是水先生带着两个工人亲自动手才按时完成交货。这是山西手工业陶瓷产品第一次走出国门,消息很快传遍全省陶瓷厂家,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地干劲,灵石、长治等陶瓷厂纷纷奋起直追,踊跃争先。1972年返回太原后,先生在山西省第二轻工业厅负责陶瓷组工作。在他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山西省陶瓷出口点增加到浑源、怀仁、朔县(今朔城区)、平定、灵石、阳泉、孝义、临县、长治、襄垣等十个;而他在临县陶瓷厂主抓的“油滴釉”工艺,当时在全国仅为两家陶瓷厂掌握,另一家在山东。在全省陶瓷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山西陶瓷公司应运而生,水先生被任命为副经理。在他大力倡导的“力戒模仿,创出自已特色”的思想指导下,山西的陶瓷产品在广州交易会上的出口量逐年增加。直到退休,先生一直都在关心和支持着山西的陶瓷事业,对陶瓷的研究工作也未停止。关注陶瓷的同时,水先生也未荒废他的篆刻和书法。1962年郑林副省长遵照陈毅副总理的意见大力推广中国书法,成立了“山西省书法研究会筹备小组”并推选出八位常委,水先生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一员。因为篆刻的缘故,先生先后修习隶书、篆书,在金文大小篆方面下苦功夫。先生勤勉不辍,书法、篆刻相得益彰,佳作涌现。1965年,先生的篆刻作品首次远赴日本参加“中国现代书道展览”,并收入《中国现代书道展览》一书(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编,每日新闻社1966年出版,第106号作品)。之后,他的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并发表,收入作品专集,也多次受邀担当书法篆刻比赛的评委。《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篆刻家辞典》等十余种辞典收录了“水既生”辞条,出版有《水既生书法篆刻选》。▲《中国陶瓷全集28-山西陶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日] 美乃美1984年版,水既生参与组织编写,并收入他撰写的论文《山西陶瓷之历史》(日文版)二、与实践结合的治学之“道”20世纪50年代末,水既生先生因工作需要开始接触工艺美术,转入陶瓷研究水先生在陶瓷领域的贡献主要有二:一是对山西现代陶瓷工艺的技术研发和产品革新;二是对山西境内古代瓷窑遗址进行了较全面的系统的调查及研究。如前文所述,水先生对山西现代陶瓷的实业振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百废待兴之时,先生复原了传统兔毫、油滴、茄皮紫、珐华等名瓷品种,还推陈出新开发新的陶瓷品种,扩大陶瓷出口量。20世纪80年代,山西全省生产出口陶瓷的企业发展到近二十家;至1989年,出口货值已达五百多万美元〔1〕。与此同时,先生也清醒地认识到山西陶瓷的发展仍面临着落后的窘境。先生在《应深刻反思我省陶瓷业的发展》〔2〕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山西陶瓷发展滞后的关键原因,是“没有培养起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技术和管理队伍,又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且“花色品种上不去也是一个相关的致命问题”。他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建议,分别从培训人员、减免税收、投资贷款优先、增加花色品种、展览评比新产品等方面抓起,多措并举,推动山西陶瓷形成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水先生退休后数年内,山西陶瓷依旧维持着平稳的发展;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倒闭,山西陶瓷实业遭受严重打击,出口值跌至不足一百万美元的历史低谷。〔3〕水先生关注陶瓷实业,是从调查研究山西陶瓷历史起步。我国古籍文献卷帙浩繁,其中关于陶瓷的记载并不多,《格古要论》《陶说》《饮流斋说瓷》等陶瓷文献上对于山西周边河南、河北等省陶瓷史料都有相对详实的记录,关于山西陶瓷只有片纸只字。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全国考古事业的兴起,其他省市对各自陶瓷史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山西只调查了介休洪山〔4〕、太原孟家井〔5〕等两三处,甚而山西一度被称为“中国北方陶瓷研究的空白地带”。因为没有窑址标本比对,许多山西瓷器被错误地纳入外省诸窑。为此,水先生决心“向实际调查,填补起这个空白”!1962年起,水先生便零星地开始了山西瓷窑遗址的调查工作。1975年,他随机关干部到交城“五七”干校割麦子,无意中在地图上看到一处叫“磁窑头”的地方,便步行十几里,一路寻访,在该村磁窑河两岸发现了一处晚唐北宋时期的窑址,即山西唯一一处生产花釉的交城窑。1977年、1978年,为了给编写《中国陶瓷史》中山西陶瓷史部分打好基础,担任山西省陶瓷史编辑小组副组长的水既生先生带领小组同志调查了省内26个县、市的64个古窑遗址,采集古陶瓷标本三万余片(件),抄录并槌拓了有关陶瓷的碑文19件,走访省、地、市、县的博物、文管等馆所二十余处。在山西省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查阅了一百五十余部地方志,积累三十多万字笔记资料,取得了许多重要的陶瓷历史实物和文献资料,还发现唐代窑址四处,宋(辽、金)元窑址25处,明清窑址35处〔6〕,基本厘清了古代山西陶瓷的窑口分布、烧造年代、产品特征以及文献记载等情况,可以说是首开全面考古调查山西陶瓷的先河。这些调查所获,也为先生今后的陶瓷工艺复原和创新提供了实物资料,开启了先生关于中国古陶瓷的研究之路,此后成果不断涌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先生先后撰写和发表各类陶瓷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十余场,在业内影响广泛。综合来看,先生关于陶瓷的论著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某一陶瓷品种或某类器物的研究。水先生这部分作品,写就时间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间,发表的时间有早晚,是先生陶瓷学术研究从发轫到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些作品以调查材料以及专题研究为主,约十余篇,涉及油滴、兔毫、黑釉剔划花、珐华、琉璃、印花陶瓷、浑源窑青地嵌白和白花褐地陶瓷以及瓷蒺藜、擂钵与茶臼、瓷铃铛、民间陶瓷(车油壶、省油灯、砚水缸、温酒壶)的设计等内容,材料丰富,涉猎广泛,文章大多小而精。如未刊印的《油滴和兔毫》〔7〕一文,发布于浙江金华召开的中国古陶瓷学术会议。文章对太原孟家井、临汾龙子祠和尖草坪、长治八义和南泉庄、怀仁小峪六处古窑址中采集的“油滴”“兔毫”标本进行了专业考察,分析其釉料选择、釉料制备、坯料、釉层、窑位、烧成温度、窑炉气氛等,认为“油滴”和“兔毫”所用的釉料就是普通黑釉,同时指出“油滴”的形成是二次上釉的结果,提高温度烧制时油点向下垂流形成兔毫,揭示了烧制“油滴”和“兔毫”形态的技术方法。经过进一步分析,水先生发现“油滴”的烧成温度和普通黑釉的烧成温度基本相同,而“兔毫”的烧制,“除前述的烧‘油滴’温度过高时铁结晶和釉都向下流动,由于流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呈色的条纹成为‘兔毫’外,用前述的第一种釉上再施第二种釉,或者第二种釉上再施第一种釉,在窑炉中的高温地带或适当地提高烧成温度,都可以烧出各种美丽的‘兔毫’纹”。这个从遗存实物中挖掘出来的历史经验,弥足珍贵。《试论法花的命名》〔8〕见刊于1986年,水先生首先从音韵学上否定因晋南口音“粉”“法”二音相近而讹传“法华”一词出于“粉花”的谬论,提出“可能最初是根据作为寺庙中的法器而得的称呼,后来引申为对同类釉料制品的称呼”的观点。他从文献和工艺两个角度着手论证,指出法花釉是孔雀蓝、孔雀绿、茄皮紫,琥珀黄等以硝酸钾为助熔剂的中温色釉的一类釉色的总称,是我国陶瓷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熔块釉,应归入琉璃的范畴,区别于低温铅釉。依据所用釉色和装饰方法不同区分出法紫、法翠、三彩法花、起线法花等品种,法华(珐华)的来龙去脉至此清晰起来。《水既生书法篆刻选》,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版第二,对陶瓷生产技术层面的研究。这主要涉及古代陶瓷的装饰技法和装烧工艺,将陶瓷的研究视角上升至技术层面。这批文章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篇幅长,质量高,可看出水先生对陶瓷的敏感以及视角的独特。其中论述山西古代陶瓷装饰技法、山西窑址遗物同唐代北方制瓷工艺、山西古代窑具和装烧方法及煤烧馒头窑诸篇颇具影响。《山西古代陶瓷装饰技法及其应用》〔9〕,最初是水先生为陶瓷美术短训班编写的教材,之后修改发表。水先生通过对古窑址标本的研究,整理了山西古代陶瓷的坯胎装饰、釉面装饰和彩绘装饰三个方面的装饰技法及其在陶瓷制作中实际的运用技巧,不仅复原了古代陶瓷装饰的技艺,也为现代陶瓷的创作提供了详实的素材和实用的方法。唐代北方地区在我国陶瓷生产中占有半壁江山,但相关研究不多。《就山西古窑址遗物略谈唐代北方的制瓷工艺》〔10〕一文,水先生实际考证出山西古代烧瓷多用青坩或五花坩,或单独使用,或配以其他。泥料的处理上大体有两类:胎质较粗者是把粘土碾压成粉末,而后再加水和泥;胎质细致者,则是经过水中淘洗,把悬浮液沉淀后来使用。唐代瓷器的成形方法,主要是在快轮上手工拉坯,也有用模型脱坯的,施釉方式也多样。他考证出唐代山西烧瓷窑炉为馒头窑,使用薪柴做燃料。素坯不经单烧。唐代已出现对口烧。《山西古代窑具及装烧方法》〔11〕一文结合窑址出土的窑具,就其形制及使用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综合研究了山西古代瓷器的装烧方法。这也是学术界对瓷器装烧工艺方面的最早论著之一。文章详细解读了九类窑具及其反映的装烧方法,之后分析了这些窑具相互发展的关系,并就装烧方法对陶瓷器造型、质量、窑炉构造、降低烧瓷费用的影响和意义提出了看法。肯定了双面三脚架、对口烧、测温具在陶瓷烧造史上的重要意义。最后指出通过窑具可以识别烧窑的燃料。同时还可通过窑具判断各窑场之间技术上的流传关系。《煤烧馒头窑的烧成特点》〔12〕是根据山西延用至今的传统馒头窑窑炉太原孟家井碗窑和治峪缸窑,结合古代窑炉情况,阐述由以薪柴为燃料到以煤炭为燃料以及窑具的改革对窑炉发展的影响,尤其是考证出古人懂得长时间低温的效果等于短时间高温的效果的道理,巧妙地采取了在较低温度下延长保温时间的烧成方法。他详细阐述这一装烧方法在瓷器烧造中的积极效果,对了解古代陶瓷烧造以及现代工艺复原、改造窑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三,对中国陶瓷史的宏观研究。水先生研究陶瓷的视野十分宽广,秉承求真的态度,将中国陶瓷研究推向新的高度。1978年6月20日至29日,中国硅酸盐学会在浙江金华召开第一届中国古陶瓷学术会议,水既生先生应邀出席。这是他首次参加陶瓷专业学术会议。此届大会的主要议题是《中国陶瓷史》的编写,涉及到瓷器起源诸多问题,争议较大,一时无法定稿。水先生提交了论文《对瓷器起源问题的管见》〔13〕。关于陶瓷同源异源的问题,先生分别从陶器自身的烧造情况和釉的产生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认为高质量陶器(白陶)的产生是量变的结果,瓷器的出现则是陶器从量变到质变的产物,瓷器脱胎于陶器而高于陶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瓷器的产生并不能完全取代陶器的生产,形成了陶、瓷并行的局面。陶和瓷是同源而异流。之后他对陶和瓷的区分进行了界定,将陶瓷发展的全过程分为若干层级,肯定了商周青釉器为瓷器的初级阶段。他认为“原始青瓷”这一称谓不科学,引入“粗瓷”的概念,将我国陶瓷的发展脉络概括为:史前陶器—商周粗瓷—东汉成熟瓷—细瓷。这一理论基本被《中国陶瓷史》所采用,只是为了考虑到使用习惯,依旧将商周时期生产的瓷器称为“原始瓷器”。《对古陶瓷研究中窑系问题的浅见》〔14〕一文发表于1994年。该文条分缕析阐述了窑系说的不科学处,予以彻底否定。文章指出一切产品的生产,互相模仿和借鉴常有之,且各窑场的发展皆有其自身的基础,不能“一味着眼于名窑,甚至倒因为果,违反了历史的客观规律,造成一种只有名窑才有创造性其余都是模仿的错觉”。很多窑场都是综合性生产,花色品种丰富,若强行划分窑系,则会将一窑肢解,导致一窑被划分在若干窑系下,造成混乱。文章还以《中国陶瓷史》的编写以及磁州窑为例,论证窑系说理论的弊端。他认为窑系说提出之初,对于那些没有明确出土窑址产品的大致归属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随着考古发现的日益增多,窑系说的狭隘性日趋明显,给陶瓷史研究带来诸多麻烦。近年来,部分陶瓷学者逐渐弃用这一称谓,而以“类型”“系统”等代之,虽然依旧模糊,但已经是一种有益的改变。其实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陶瓷研究如果引入“考古学文化”以及“类型”的定义,以类似“磁州窑文化”“越窑文化”“白釉黑褐彩类型”“青瓷类型”“黑釉类型”的命名方式,未尝不是一个解决的途径。《山西陶瓷考古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5〕也是水先生于1994年发表的论文。该文从攀拉关系、硬套文献、误定窑口、含糊断代几个方面,提出山西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未来山西陶瓷考古工作应该努力改进的方向。1984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日本美乃美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陶瓷》第28分册《山西陶瓷》〔16〕一书出版,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山西陶瓷发展的缩影。书后全文收录了水既生先生的《山西陶瓷之历史》一文(日文版)。文章以时间纵线为轴,分别从唐代以前的山西陶瓷、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及现代山西陶瓷若干发展阶段展开,按陶瓷品种分门别类一一论述,洋洋洒洒两万余字将山西陶瓷的发展概要清晰地展示于世人面前。《山西陶瓷》的出版,填补了山西陶瓷专著的空白;水先生的《山西陶瓷之历史》则是全面论述山西陶瓷史的第一文,意义重大。水先生的陶瓷研学之路是一个逐渐累积、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也是大多数学人的必经之路,做学问需静心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走,不可能一蹴而就,才能完成从量变到质变,出现飞跃。先生研究陶瓷,讲究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实事求是,他所有的论著都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就。尽管学术上没有完美之作,但瑕不掩瑜,先生的陶瓷学术论文受到国内外的一致认可,时至今日一些观点依旧熠熠发光,指引后辈前行的方向。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上次男撰写的《丰富无比的山西陶瓷》〔17〕一文,称赞水既生先生为“翻拣瓷片著文章”的“地元的研究派”。在日语中,“地元”即从根本上研究古陶瓷的人。这里的“根本”,也就是指陶瓷从原料、配方、成型、上釉到烧造的一系列工序。这些工序先生都曾亲力亲为,是真正意义的理论来自实践。水先生半路识陶,却爱陶一生,书房命名“乐陶斋”,自号“乐陶斋主人”,以陶为乐,乐在陶中。2006年1月,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组织的“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评审中,水先生与同期41位参评者获奖,也是山西省工艺美术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老子》有云“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水先生一生治印、抟埴,漫漫研学路上未曾懈怠过,书品、人品皆若朴、若谷,借用先生的一件篆书墨品概括即谓“养成大拙方是巧,学到如愚才是贤”。注:笔者因陶瓷而与水既生先生结缘逾十年,学习、工作中每有疑惑,皆求教于先生,受益匪浅;闲暇时亦常登门拜望,谈笑畅言。水先生已届92岁高龄,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回忆起过往,历历在目,恍如昨昔。受水老委托,撰写此文。怀惴惴不安之情提笔简就,亦只是管窥蠡测,希冀以一得之见抛砖引玉,重温先生研学路,传承发扬老学者勤奋踏实的学风。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两年多的准备,水先生的陶瓷论文集初稿已经完成,正在商谈出版事宜;论文集中收录了数篇水老未及发表的文章,值得期待。注释:〔1〕葛玉生、陈正虎《关于山西省煤炭、芦笋、陶瓷出口调查与思考》,《财金贸易》1999年第10期。〔2〕〔3〕见《山西经济报》1991年3月14日。〔4〕宋连成《山西介休洪山镇宋代瓷窑址介绍》,《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0月。〔5〕杨芝荣《孟家井瓷窑遣址》,《文物》1964年第9期。〔6〕李广智、杨伯珠撰文,《山西日报》1978年3月17日,第3版。〔7〕中国古陶瓷学术会议论文,浙江金华,1978年6月,未出版。〔8〕《陶瓷》1986年第5期,第30—31+20页;另载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学会编《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5—217页。〔9〕《河北陶瓷》1980年第4期,第37—49+65页。〔10〕《河北陶瓷》1981年第4期,第30—34页。〔11〕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编《中国古陶瓷研究》1987年12期,科学出版社,第334—342页。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sights on Ancient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Edited by Shanghai Institute of Ceramics, Academia sinica, Science Press, Beijing China 1986, P306-313.〔12〕李家治、陈显求主编《8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49—452页。〔13〕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古陶瓷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139页。〔14〕叶文程主编《中国古陶瓷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集),《中国陶瓷工业》1994年版,第117—123页。〔15〕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9—272页;另载孙进已、苏天钧等编《中国考古集成 华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综述(二) 》,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1—1352页。〔16〕《中国陶瓷全集28-山西陶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日本美乃美出版社1984年版。〔17〕同〔16〕,活页月报第14。水既生主要著述目录:1. 《对瓷器起源问题的管见》,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古陶瓷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出版。2.《山西古窑址中所见黑釉剔划花瓷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等编《景德镇陶瓷——中国古陶瓷研究专辑第一辑》(总第21期),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1983年出版,第110—112页,图版壹拾叁。3.《山西陶瓷简史》,日文版载《中国陶瓷全集28-山西陶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日本美乃美出版社1984年出版;中国古陶瓷学会山西陶瓷研讨会会议论文,山西太原,2012年。4.《试论法花的命名》,《陶瓷》1986年第5期,第30—31+20页。5.《山西古代的印花陶瓷》,《中国工艺美术》1987年第2期,第36—39页。6.《山西古代窑具及装烧方法》,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编《中国古陶瓷研究》1987年12期。7.《山西古窑址所见油滴和兔毫》,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辑,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9—13页。8.《司马金龙墓的釉陶加彩俑在陶瓷技术发展中之意义》,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学会编《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14—217页。9.《浑源窑的青地嵌白和白花褐地陶瓷》,山西省考古所、山西省考古学会编《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18—219页。10.《对古陶瓷研究中窑系问题的浅见》,叶文程主编《中国古陶瓷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集),《中国陶瓷工业》杂志社1994年版。
在八十多年前战火纷飞的烽火岁月里,一位位风骨铮铮的良师带着一群群稚气未脱的学子,沿着南岭群山中蜿蜒曲折的西京古道、秦汉古径,艰难地翻山越岭、渡江登岸陆续来到了乐昌坪石等地。他们扛着沉重书籍的羸弱肩膀上,不仅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命运,更托起了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为铭记这一段难忘的华南教育历史,广东省政府提出要“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合力推动下,一大批遗址被重新考证发现,大量的史料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被发掘出来。其中,乐昌坪石这处武水环绕、重山深锁的小镇中,一间间设立于古道荒野旁的课堂成为中国传播《资本论》最早的课堂,《资本论》第一部中文全译本的译者之一王亚南在此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在无数有为青年的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火种。这段尘封了大半个世纪的鲜为人知往事,近日随着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的启动静静地浮出了水面。活化武阳司:让青年一代永远记住“野马轩”7月1日,韶关市人民政府在乐昌坪石举行了华南研学“七一”主题党日活动暨探寻历史的足迹——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启动仪式。广东省和韶关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学校韶关籍在读学生代表以及韶关学院、乐昌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代表200多人共同走进坪石,重温入党誓词,探寻历史足迹,助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传承华南教育烽火精神。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是1940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省立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省立执信女中、香港私立岭南大学、澳门培正培道等学校的办学旧址,也是记载着华南教育历史、传承华南教育文脉的重要纪念地。近年来,广东省、韶关市高度重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许瑞生副省长亲自主导推动,多次赶赴坪石指导研学基地活化利用,并对此次“七一”主题党日活动寄予了厚望,要求韶关要把坪石特别是武阳司村活化利用好,让青年一代永远记住“野马轩”。据了解,目前韶关已经正式启动了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面向全社会征集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培正、培道中学等为代表的华南高等、中等院校在乐昌坪石和犁市大村坚持办学的各类实物及档案、历史照片等史料及线索。本次大赛强调全民参与,内容丰富分为社会调查类、文化创意类和视觉影像类三个类别,并细分为大学生、中学生和社会人士三个组别,还设置了高额的奖金,其中部分奖项金奖奖金高达10000元。截至8月12日17:00,共有331支队伍,共858人次报名参赛。在组别上,共有社会人士组75支,大学生组166支,中学生组90支;在类别上,参加社会调查类竞赛的队伍有112支,文化创意类的队伍有161支,视觉影像类队伍有58支。中国传播《资本论》最早课堂深藏粤北小镇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乐昌坪石这处被重山深锁的小镇,为何能成为中国传播《资本论》最早的课堂?这皆因1940年郭大力、王亚南两位大师的出现。《资本论》是公认的博大精深的巨著,但在此之前我国一直没有完整的全译本。而要把这一宏篇巨著准确无误地译成中文,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中文表达能力,还要有深厚坚实的理论修养和渊博的学识积累。当时,王亚南在杭州意外认识了当时同样流寓于此的郭大力。两个年轻人意气相投,一见如故,畅谈人生理想,很快结为至交。在此期间,王亚南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寻找变革社会的救国之道,两人最后决定一起从事《资本论》的翻译工作。在国民党的“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下,王亚南和郭大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历经艰辛,终于用长达10年时间胜利完成全译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中国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38年出版的马克思伟大著作《资本论》三大卷中文全译本,成为马克思经济学说在中国系统传播的重大里程碑之一。1940年,这两位《资本论》翻译家在侵略者的枪炮声中长途跋涉,来到重山环绕的粤北山林教书。郭大力开始埋头苦干翻译马克思《资本论》的第四部分《剩余价值史论》和《恩格斯传》,王亚南则在坪石武阳司建立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传播阵地。王亚南用《资本论》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研究中国经济的现实和历史问题,主讲中国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和高等经济学三门课程,深受学生欢迎。王亚南后来在《中国经济原论·序言》中如此描述了这段时间的生活:“在研究过程中,不时给予我以鼓舞,并使我的研究不得不继续努力下去的,是国立中山大学经济学系乃至全校有志于中国社会经济之科学研究的同仁与同学。” 灿若群星的“坪石先生”,不朽的“最后一课”1940年至1944年间,王亚南在坪石的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任经济学系执教。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者陈其人便是王亚南的学生之一。时隔大半个世纪后,陈其人专门撰文回忆了王亚南先生在坪石鲜为人知的教学生活。在坪石时期,王亚南住在坪石镇上或附近的乡间,都是极其普通的民房。有一段时间,他的住处同经济系所在地隔着武江,交通十分不便。“他到经济系参加种种活动来回都要过江,还要上下山岗,颇费时间和劳力。”王亚南给自己在坪石武阳司村的住所封了一个名号,称为“野马轩”。他试图用这个名字来表明自己想像脱缰的野马一般冲破当时的旧秩序,冲破国民党的重重束缚。时隔大半个世纪后,陈其人仍对在坪石师从亚南先生时的清苦却充实的学习情景仍记忆犹新。“一天晚上,他提着油灯来了,我们也带着油灯去。在简陋的礼堂里,我们看书,他也一面看书,一面等候我们提问。”“王亚南先生给我们一年级学生讲的是政治经济学。最初听讲,只见他全神贯注,声音洪亮,那湖北口音,接近西南官话,特别富有表现力,使人难忘。例如,他分析封建社会经济时,指出其特征是:土地经济、庄园经济和自然经济,“园”和“然”都变成“软”、“济”拖得特别长……”此外,王亚南还给高年级学生教授高等经济学。“起初,釆用他和郭大力先生合译的英国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为读本,但学生反应冷淡,因为不联系中国实际。因此,他就另起炉灶,一面讲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一面分析它不适用于中国地主经济封建社会。对此学生反应十分热烈,连设在湖南省南部(靠近坪石)的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的学生也前来听讲。”备受学生喜爱的这门课程就成为1946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原论》的基础。《中国经济原论》序中再三强调,这是在中大课堂被不断地被师生提问的结果,是任教期间发表的几篇重要经济学文章的移植和整合。该著作连同王亚南在坪石开始思考的另一部名著《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均成为不朽的坪石“最后一课”重要内容。这两部著作不仅成为王亚南的代表作,而且成为中国经济学和政治制度史的经典之作,影响了无数的中国经济学人。如王亚南一般,70年前的武水河畔聚集了一群灿若群星的“坪石先生”。李达、梅龚彬、陶大镛、卓炯……一大批精通法律、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知名学者被时任校长许崇清集中聘用。当时的小小武阳司法学院一时间群英齐集,老中青三代进步学者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学术界的一方“世外桃源”。王亚南与中大的一段情缘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暑假,王亚南从福建回到广州中山大学为学生补课。“为了省钱,师母和孩子没有一同回来。他独自一个人住进一个最差的小旅馆里。当时广州市最好的旅馆,是珠江边的爱群酒家,犹如上海的国际饭店一样。那个小旅馆则是最下等的,其对面就是监狱。”王亚南住下后一打听,从旅馆到中山大学所在地石牌路程相当远,坐车太贵。囊中羞涩的他在烈日下按着一张简单的地图,吃力地提着装满了书籍的行囊,在酷暑中汗流浃背徒步寻找学校。陈其人感慨地说:“我们是在晩饭后散步,意外地看到他的。名教授王亚南,就这样没有接站者、没有鲜花、没有摄影记者、当然也不见报,静悄悄地回到中山大学,开始他在中大工作的第二段——广州时期。”王亚南回校,学生自发地召开“欢迎会”。让激动的学生们诧异的是,王亚南却在欢迎他的现场内疚地自责。王亚南深情地说,1944年秋,日军还没有进犯坪石,他就先离开该地到福建没有和师生们一起逃难。这虽是福建方面讲课的需要,但总感到自己是个“逃兵”,让他很不安。后来中山大学再次搬迁到广东东北部后,他本应马上归队,又因病住院,躭搁下来,直到现在才回来。言辞之恳切,自责之愧疚溢于言表,让在场师生感动不已。“欢迎会开过之后,王亚南就为我们补课。补课是在酷热中进行的。开始那一天,他拿了—把大葵扇,不停地擦汗。时近中午下了课,我们送他回到借住的中文系教授家里。教授不在,他就坐门口等候,还是不断地扇扇子。”斯人已逝,风范永存。一代大师的满带人间烟火气、有血有肉的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场景,就这样随着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坪石)基地的建设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综观王亚南的一生,他译著多达41部,论文300多篇,先后创办了《中国经济问题》等著名刊物、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等,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他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倡导并力行“以中国人的资格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王亚南离世后,厦门大学(1950—1965年间,王亚南曾任校长)的师生们曾为老校长敬献了一幅挽联:“辛勤译著传马列,业绩永垂海内。不倦教诲育桃李,深情常存鹭滨。”王亚南之子贺词:这是对一代师生很好的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厦门大学原党委书记、王亚南先生之子王洛林教授近日发来贺词:“衷心祝贺亚南书舍、《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教育历史陈列馆的设立,并向为建立书舍和陈列馆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上世纪40年代,王亚南教授和中大经济系的地下党员、学者、专家共同努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贵的成绩。因此,亚南书舍和陈列馆的设立,不仅仅是对于王亚南教授个人,也是对于抗战时期中大经济系一整代师生员工的很好的纪念。”韶关一年间发掘保护120多处历史遗址近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部署下,广东省持续推动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并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化利用探索实践,成效显著。韶关市副市长李欣表示,韶关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动研学基地建设,从去年6月启动基地建设,到现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先后发掘保护了王亚南旧居、许崇清校长旧居、三星坪码头、天文台旧址、朱家祠堂等历史遗址120多处,保护不可移动遗存36处,收集整理了大批史料,基本完成了定友图书馆、大村小舞台、纪念广场等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有2万多名游客、学子前来缅怀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韶关学院党委书记孔云龙表示,韶关建立了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按照省政府的期待和部署,正努力把韶关学院建设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资料库和数据中心第一高校”“华南教育学科史研究第一高校”“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学校联盟第一高校”。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卜瑜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卜瑜通讯员:卢明轩、徐风爽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曾焕阳
“知不足方能再精进”,研学旅行是推动青少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国家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研学旅行市场发展迅猛,但研究支撑相对薄弱,高水平的研究人员、研究队伍数量相对缺失,有鉴于此,我们成立研学旅行研究中心,旨在通过市场调研、个案分析、学术研究等方式,深度剖析行业重点、难点以及发展趋势,以内参报告、学术论文、趋势分析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推动研学旅行产品高质量发展作出学术贡献。研学旅行要推行典范引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既要有落实指导意见,更要推行典范引领。要从省市县中找典范,从实践企业中找样板,从示范学校中找案例。旅游管理专业高校应探索研学旅行研究研学旅行,任重而道远,转型而来的旅行社、教育机构、景区,围绕研学旅行工作,应相互学习,积极融合,注重研学导师培养、研学课程开发;各地高校,尤其是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可以尝试探索研学旅行研究。研学旅行,既需要实践者,更需要理论支撑。研学7大问题尚需解决目前,研学旅行工作,尚需要解决好七大方面问题,即:01市场监管的制度建设02研学实施的有效评价03研学课程的规范开发04研学服务的品质提升05研学线路的科学设计06教育价值的深度挖掘07研学过程的安全保障作者:劳立江单位: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研学旅行委员会会长劳立江、人民日报人民文旅智库研学旅行研究中心主任、第五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嘉宾编辑:志恒
【编者按】又到了凤凰花开的时节,又有一批南方科技大学学子即将扬帆起航,昂首迈向下一段“创知、创新、创业”的征程。南科大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采访了部分优秀毕业生,回顾他们在南科大几年的学习生活点滴,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愿他们精彩的青春故事启发更多学子砥砺奋进、筑梦前行。南科大“毕业季故事汇”,即日起在官网、官微推出,敬请关注。小小的个子,蓬松的短发,满脸灿烂的笑容。这是南方科技大学树德书院2016级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简称“电子系”)本科生余梦霞给人的第一印象。这样的形象,你可能会用“娇小可爱”来形容,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她确实是个“小可爱”,但“娇”却与她搭不上边。“广东省跆拳道锦标赛第三名,南科大‘筑梦杯’女子足球赛两连冠的树德女足核心成员”,可见她虽“小”却不“娇”。而她的“可爱”,则体现在学业、科研、公益、社团活动等方方面面。“行走的小太阳”是身边人对她的称号,“成为一名能用智慧武装自己、有社会担当、有血有肉重情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钢铁‘霞’,”则是她的追求。她即将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为智能穿戴医疗领域的发展尽一份力。导师守护成长, “习武”找到研究方向“选择南科大是我做过最正确的选择,成为南科人让我倍感幸运和自豪。‘Make history together(让我们一起创造历史)’使我热血澎湃,我怀着成为一名Engineer-Scientist(工程师-科学家)的梦想,希望和南科大一起创造历史。”高中毕业于福建省连城第一中学的余梦霞,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南科大。余梦霞与导师叶涛课题组合影有着高中化学竞赛经历的余梦霞,在大一选择生活导师时,为争取心仪导师的认可,“主动出击”写邮件给当时《化学原理》的授课教师、化学系教授权泽卫,如愿成为了权泽卫的学生。四年里,在权泽卫的引领和关心下,余梦霞快速成长。“权老师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还时常邀请我们参加足球、跑步等运动。每一次与导师的交流,都让我更加积极面对挑战,能够高效地进行大学规划。”四年里师长的关心和指导,余梦霞都记在心上,成为她前进的动力。余梦霞与课题组伙伴合影练习跆拳道为余梦霞打开了“Engineer-Scientist”的大门。一次跆拳道竞技赛让她首次燃起了深入探索传感器的好奇。比赛期间,她注意到护具里的电子传感可以将力量转换为电信号。懵懂的她被这种神奇的电路结构吸引,多番了解和尝试后,余梦霞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兴趣愈发浓厚。“我相信穿戴式医疗传感器件将会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新一代电子技术”,余梦霞决定选择加入电子系教授叶涛课题组,从事柔性物联网传感的研究。“叶老师经常强调我们要培养‘工程师思维’,多尝试有趣的研究,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给了我很多建设性建议。”她表示,叶涛在学术、工业及音乐领域的卓越表现,也给予她源源不断的榜样力量。“南科大获取学术资源和锻炼能力的平台有很多。”作为一个南科大丰富资源和雄厚师资的受益者,余梦霞在对学弟学妹分享中表示,要坚持关注学校的学术资源和校园活动资讯,从中发现并把握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可能受益的机会。“人生此刻最珍贵,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和用好学校提供的资源和平台。”余梦霞说。沉心修炼科研,化身国际“霞”明确专业方向后,余梦霞开始沉浸在学习和科研中。大学期间,她累计发表国际会议论文3篇、期刊论文1篇,在投期刊论文1篇,其中3篇为一作,在审专利1项,参加2020年IEEE 电路与系统学会学生设计大赛中闯入亚太地区5强。此外,她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省级大创1项、校级攀登1项。余梦霞认为,“要抛开得失之心,在自己喜欢的方向下功夫,不计较成绩高低,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新兴领域的探索不懈努力,最后提升成绩是自然而然的事。”沉下心来做科研之余,余梦霞还活跃于各个学术组织,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俨然成为了一名国际“霞”。2018年她参加“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项目获路演大赛二等奖;2019年她作为南科大唯一入选者,参与广东省教育厅“助梦扬帆-优秀大学生海外研学”项目,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研学交流,并在最后的项目答辩中获得在场哈佛终身教授Choudhary的高度评价。同年,她在英国Smart World 2019 Conference会场作为唯一本科生作了学术报告,2020年她参加IEEE CASS Student Design Competition,晋级亚太地区5强。争取到这些机会的背后,是余梦霞足够的实力,和不放过任何一个提升自我的契机的坚持。“这些项目和活动让我能够站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现南科大学子的风采,同时也让我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让我有一种归属感。输赢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全力以赴。”余梦霞在哈佛大学与研学小组合影此外,她还曾担任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南科大学生分会的主席,美国光学学会(OSA)和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南科大学生分会的副主席,参与组织多场学术讲座、社区公益科普、光学知识竞赛。她曾邀请并接待诺奖评委Sun Sverberg做客南科大讲堂,作为学生代表与南科大国际咨询委员会的多位校长和教授交流……这些经历让她近距离感受到“大牛”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她形成国际化的视野。余梦霞主持光学科普小课堂在南科大,许多同学选择继续深造,国际“霞”也不例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学术面试的时候,面试官提问说:为什么选择联培而不是独立申请境外高校?余梦霞给出了她的答案:“攻读PhD,最重要的是在热爱的领域找到能够指导我的伯乐导师。最初我也曾长时间准备申请,并获得一些学校的口头offer,但叶涛及Joho Ho教授共同向我抛出橄榄枝,他们都是物联网传感研究的专家,希望我在智能穿戴医疗领域有更深入的研究和贡献。我坚信在他们的共同指导下,能取得更大的科研进步,因此我放弃申请,选择就读南科大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联培项目。”科研路上,导师和同学的帮助不可或缺,课题组刘宇龙学长的耐心引导给予她极大的帮助,而长期的跆拳道训练让她锻炼出不惧挑战的魄力和不轻易放弃的毅力。被朋友称为“习武之人”的她在体育赛事和学习上都有着不服输的念头,凭着一股坚毅的劲儿,一步步攀登科研的山峰。“武艺高强”的“霍比特战士”,创新公益的钢铁“霞”余梦霞常笑言自己是一名“霍比特战士”(源自电影形象,体型娇小为其特色)。看到她小巧的模样,我们很难将她与“习武之人”联系起来。四年里,陪伴余梦霞的体育运动除了跆拳道还有足球。身材娇小的她,调侃道:“平时大家‘抱团团’的时候,我很难被真实抱到,去年足球半决赛,我们书院从落后到追平再到反超的时候,大家激动得抱在一起哭,但是我就只能做做样子。作为后卫的我,经常想给大家秀一手头球防守,但我高高跳起,还是够不到球,足球总是无情地从我头上划过。”刚刚加入跆拳道队的时候,教练曾说:“那个矮个的不行,肯定踢不高”。余梦霞当时听了不服气,拽起“小短腿”“啪啪”来了两下,教练瞬间刮目相看,“没想到你腿短短的,还挺有力。”2019年“筑梦杯”排球赛半决赛树德女足跆拳道的训练生活充满酸甜苦辣。枯燥的拉韧带练体能,“变态”减重,淤青流血缠绷带是家常便饭。作为跆拳道校队队员,余梦霞和她的队友们代表南科大征战于各类跆拳道锦标赛。“分数落后时奋起直追,分数领先时绝不松懈,每一场比赛都竭尽全力达到最佳,努力展现南科大学子的跆拳道实力。”余梦霞比赛遇到的都是身高高一截的对手,跑是犯规,打不过也只能往上顶,“小短腿”配合小脑袋,观察好对手出招特点,赛前苦练,赛后总结,这是余梦霞在历经多次比赛,最终拿下2018年省赛铜牌的经验。“当我拿着校旗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我觉得‘霍比特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小小的身体也可以拥有大大能量!”余梦霞回忆道,脸上洋溢着骄傲与自豪。余梦霞获2018广东省大学生跆拳道竞技赛铜牌余梦霞有着“习武之人”的勇毅,更有着“习武之人”的“侠义”,充满爱心的她热衷于公益活动。社区公益科普课堂、“红鼻子节”等志愿活动中常常有余梦霞的身影,她说“我希望能尽己所能为公益事业贡献绵薄之力。”为此,她带领学术组织与南科公益和校内其他学术组织一起探索公益创新,积极开展公益科普活动,“作为学生,我们很难向社会提供资金和物质方面的支持,但我们能尽己所学所能,通过博览会参观、知识竞赛、科普课堂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公益创新。”在公益科普课堂上,余梦霞接触了许多小朋友,“孩子们的天真活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童心永远是我们要守护的珍宝,这也是我坚持公益的原因,梦想有一天,也能成为他们心中的‘钢铁霞’”。余梦霞在攻读博士阶段,将继续通过电子皮肤、电子织物,结合植入设备和体表通讯技术,构建人体体域网,致力于物联网智能穿戴领域的研究,为智能穿戴医疗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回望四年的经历,余梦霞表示:“感谢每一个相遇,感恩每一次成长;庆幸自己的坚持,坚持喜欢的运动,坚持尝试不一样的事物,坚持碰撞有趣的灵魂!”谈及未来,余梦霞说:“今后的学习生活,我会乐观应对,继续巩固基本技能,扎实基础知识,为人生新阶段做好‘战斗’姿态。”来源:南方科技大学新媒体中心 新闻中心 采写:江一帆编辑:吴一敏 图片来源: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