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开发的困境及未来路径布卢姆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开发的困境及未来路径

在万众一心、共抗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研学旅行交流中心开设了研学旅行导师线上直播公益宣讲课程,期许在网络平台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从业人员倾心交流、共同进步,为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20年3月19日第19期线上研学旅行公益培训如期开播,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分享了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开发的困境及未来路径”的话题。首先讲解了研学旅行政策对研学课程的要求。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研学旅行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求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具体实现方向和细则,综合实践活动将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讲解了研学旅行课程四大主题设计原则:综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跨学科原则、开放性原则。总结了研学旅行课程主题设计的三大类型;单一主题:特点是主题突出,内容明确,目的性强,研究学习的实践操作性强,研学内容或考察探究方式比较明确。综合主题:研学内容是并列的、独立的,不存在逻辑和顺序的先后关系,一般情况下是按照层次设计,层次越高,范围越大,内容越丰富,过程中通过体验性活动让学生不断缩小关注点,确立自己的研究小主题。分类主题:历史文化类、科技创新类、自然教育类、艺术审美类、体育健康类。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相结合,是真正体现我国教育新时代素质教育新方式的课程路径。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也和大家一起分析了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化进程的现实困境。首先课程定位模糊,研学旅行未纳入课程体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成部分;其次外部支撑乏力,缺乏校内外协同;其中提到农村资源匮乏、基地保障不足、研学机制缺失,不能发挥课程效能等问题,指出了现实存在只学不研,仅仅是换个场所学习、只旅不研,仅仅是浮光掠影的景点参观的不良现象。为什么有好的主题却设计不出好的研学课程呢?第一 研学旅行活动是综合性强、跨学科的一种实践活动。单一贴合学科知识并不是合格的课程设计。我们设计的课程一定是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学龄,紧扣学校育人理念的课程。而不是单一的填空题、问答题;应该多关注开放性课程的设计过程。第二, 好的研学课程一定是带着问题去研学的过程,所以我们的研学课程一定要严格按照行前、行中、行后的规则走。 第三, 最优秀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一定是研学承办者+学校教师+学生的研发过程,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多与学校沟通,多了解学校教师的教学目标,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研学旅行中的兴趣点。 第四, 一位好的研学课程设计师一定不能闭门造车,不是你设计的课程一定就是符合要求的课程。我们一定要在每一次的研学旅行过程中不断听取意见、并不断修正与完善研学课程。对短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面临的困境,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总结为五点:短线研学旅行产品资源开发不足;短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短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缺乏专业人员;短线研学旅行产品有名无实;短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受安全问题的困扰。对如何破解短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困境的策略,老师给出了四点建议:合理开发区域资源, 构建研学旅行新生态;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开发者的专业水平;提升产品开发质量,切合学生心理特征;多方合作,协同保障研学旅游安全。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指出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走向及未来路径一定是以能力与价值为导向,有明晰的课程定位,将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作为关键的课程目标,立足真实情境学习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实践精神培养,以资源和项目为纽带,加强课程主题设计,遵循教育性原则,围绕主题因地制宜地开发资源;兼顾适宜性原则,注重资源的教育特性,进行课程化的改造和设计;结合活动内容、参观地点设置教学内容,通过一个个小的学习内容设计来逐渐烘托出大的学习主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加强学生研学机制构建。同时,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讲解了研学课程问题设计的四个法则,问题设计应用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之中,这些问题指向的不是事实性的知识,而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强调问题要具备真实性、有挑战、开放性、与课标一致且可行的特性,行前选定项目主题,做好行前准备;行中明确研究主题,实地开展研究;后期梳理研究成果,及时总结,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展示交流。同时实现课程融通,校内外师资融通。最后,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指出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经历结合的研学旅行,倡导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在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体验深度融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课程化推进研学旅行,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依托,是我国教育新时代素质教育新方式和新路径。研学旅行交流中心是云成长研学团队共同发起的,旨在搭建研学旅行服务平台,为各机构提供基地/营地规划、课程设计研发、研学导师培训、研学线路展示及品牌营销等服务。共同打造专属的线上线下互动,优质资源互补的研学服务交流平台。研学旅行交流中心诚邀教育界、文化旅游界各大机构及专家学者,共同推进研学旅行健康发展,推动研学旅行标准化、课时化和研学导师专业化发展。为拥有研学需求的机构及个人提供基地&营地规划、课程研发、导师培训、研学产品展示、研学品牌推广及产品营销等服务。

其言虽教

博大乐航创新研学课程设计模式,亮相两岸体验教育研讨会

近日,第三届两岸高校体验教育运用与发展研讨会在安徽工程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31所高校和行业领军企业的130余名海峡两岸的专家参与了此次会议。会议从体验教育理论、体验教育技术和体验教育运用三个维度,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北京博大未名乐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峰,在会上发表了主题为《体验式教育在研学旅行中的实践与探究》的演讲,演讲基于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和未来人才发展的需求,解读了国家大力推行的研学旅行这一教育形式的主要特点,介绍了基于体验教育回顾反思理论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式,演讲受到了现场专家同行的一致肯定和好评。两岸体验教育研讨会全体合影作为致力于3-18岁青少年体验式素质教育的教育集团,博大乐航依托于北京大学雄厚的教育资源,自主研发了包括国内研学旅行、国际游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类型在内的100多项体验式素质课程,完成了50万以上人次的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博大乐航一直主张利用科学的、先进的体验教育理念,将学生需求与教育价值相结合,设计出真正能够培养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让中国孩子的生活更丰富的研学旅行课程。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其中有许多关键环节需要运用体验式教育的方法。例如体验教育的回顾反思流程,就可以用于某个活动结束之后,老师通过巧妙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感受发表、自主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再通过总结和指导,完成提升学生认知的目的。演讲中,杨峰总经理介绍了“基于问题的研学课程设计”和“基于项目的研学课程设计”两种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模式。基于问题的研学课程设计是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手段,以问题解决、形成结论为目的,以课题报告为主要成果形式,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项目的研学课程设计是基于一个挑战性的真实难题,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通过亲自制订计划、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等活动,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并将学习过程以产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学习方式。博大乐航总经理杨峰 在会上发表演讲研学旅行是一种打破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界限、打破学科和学科之间的界限的教育方式,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实践,拓宽视野,综合发展,培养全面性的思考能力和习惯。因此,将体验教育理论融入研学旅行课程,将体验教育技术引入研学旅行实践,是非常契合的,基于此,博大乐航将持续挖掘体验教育理念和方法在研学旅行中的应用,创新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具有更高教育价值的研学旅行课程,推行更具启发性、针对性、情境性的课程引导方式,让学生能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古炉

研学复盘|研学旅行课程研发的几步方法之二(以敦煌研学为例)

导语2020年6月23日,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第45期线上研学旅行公益培训宣讲如期开播,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李俊臣老师分享了“研学旅行课程研发的几步方法之二(以敦煌研学为例)”的系列话题。上节课课程回顾在上一节的课程中,老师以敦煌研学旅行为例讲解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第一部分:研学背景(一)目的地简介(二)研学旅行的性质与说明(三)研学旅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敦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关注点:第一部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即第17窟)文书。第二部分:汉、三国、晋、隋、唐等时期墓葬出土的文物,主要是石碑、石塔、陶盒、陶鼎、镇墓兽、莲花砖、麒麟砖等。第三部分是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第四部分为边塞诗词:《全唐诗》收录诗词489000首,其中边塞诗约2000首,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本节课主要内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学课程设计,包含五个知识点:课前准备;方式及手段;研学内容设计;课程价格;课后回访。在研学内容设计部分,会植入敦煌研学的内容,并给大家讲解为什么会这样设计而不是那样设计的原因,学会如何把自己了解、熟悉的景点、景区、营地等因素设计到研学旅行课程中去。一、课前准备。1、明确研学旅行的目标和主题2、线路与安全设计3、研学导师课前准备4、建立研学旅行评价机制二、方式及手段1、设计制作课前PPT或卡片进行《研学手册》的讲解,让学生对本次研学旅行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初步的了解;并在研学旅行正式开始前向学生阐明活动主题、目的和目标,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组,提前锁定小组学习要探究的目标并做相应的知识储备,课中由学校教师根据研学旅行所涉及的实践项目对学生进行启发、提问,将来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研学。2、实地观察。学生通过到达目的地后的研学活动,对目的地的自然地理和生物资源进行现场观察,了解其形貌特征、生长习性等。3、现场指导。“敦煌莫高窟泥胚画创作”、“鸣沙山种草方格治沙”、“鸣沙山知识拓展&沙画瓶制作”等研学旅行课程,由实践课老师现场授课,讲授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这样的活动需要用到多种活动工具。三、研学内容设计研学主题一:我们的家乡(适用于小学4-6年级)研学内容和课程的链接:研学点:敦煌自然博物馆、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研学内容:甘肃地理地貌,雅丹地貌和荒漠草原的地理特征和特点;对应校本课程:小学四年级科学《土壤》,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山脉的变化》。教师活动:向学生讲解甘肃的基本地理地貌特征;介绍雅丹地貌特征,荒漠草原的特点;了解两种地理地貌的区别。科学课内容回顾:气候、风、雨水等对地球表面的改变。学生活动:研学活动;学生根据老师所讲,观察地理地貌,按图索骥,寻找地理地貌特征,补充自己看到的更多细节,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根据老师讲的雅丹地貌和荒漠草原知识,总结其特点、了解其成因。了解气候、外力作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了解中国的地理特征。(西高东低,丘陵、平原、戈壁、沙漠等)设计意图及目的:让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学习一定的地理知识,了解中国基本地理情况,建立爱国爱家情怀,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内容为文化基础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研学主题二:家乡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适用于初中学生)研学子主题:雅丹地貌、家乡的自然研学内容和课程的链接:研学点:敦煌自然博物馆地质公园的自然地理概况;位置与交通;地貌;雅丹地貌;戈壁;羽毛状沙垄;鸣沙山;月牙泉;沉积构造遗迹;气候与水资源;动物。雅丹地貌的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对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影响有哪些?荒漠草原有哪些特征?如何改善环境造福人类社会?对应校本课程: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地形和地势、自然灾害、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雅丹地貌、荒漠草原的有哪些具体特征,观察雅丹地貌的具体形态;探讨雅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防止此类地形地貌继续恶化?提供相关资料供学生查询,形成报告。相关资料:敦煌世界地质公园的全球对比分析。学生活动:研学活动;观察地形地貌,总结其外观和主要构成要素;根据所学知识和经验总结雅丹地貌形成的原因,提出防止雅丹地貌继续风化、沙化的方法,对现有环境如何改善?形成自己的治理方案。设计意图及目的:认识地理地形变化的外部作用力,提出改善环境的方案,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提高科学探索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点为: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指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劳动意识、培养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能力。四、课程价格可以根据设计的课程及活动安排在考虑交通、景点、人员配置等因素后提供一个参考价格作为收费的依据。五、课后回访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在学生研学旅行结束后向学校、学生发放评价表,由学生、学校打分,提出意见建议。根据评价表对研学课程进行评估,对学校和学生提出的反馈意见进行总结汇总,不断对课程进行修正完善。与时俱进,跟踪学校教育教学内容,根据新的教学要求,对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做到时用时新。在课程的结束部分,李老师就研学旅行交流中心刘志玲老师曾经设计执行的敦煌文化研学《敦煌研学手册》进行了案例分析。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李俊臣老师指出:今天给大家展示的案例因为时间原因有所删减,在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的公众号里大家可以看到完整的宣传案,真正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执行文案陪伴着孩子们的行程。下一节课程我们会以敦煌为例,讨论我们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如何确定研学目标,它涉及到了知识技能、道德养成教育、社会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我们还要知道研学旅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问题的框架,看看如何才能设计一个契合学生、学生家长、校方三方所需的优质研学旅行课程。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研学大讲堂6 月 30日 20:00-21:00如何开发设计学科实践教育研学课程一(以神农架自然生态研学资源为例)

的旅程

研学复盘|研学旅行运用PBL项目式教学的设计

导读2020年5月14日,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第36期线上研学旅行公益培训宣讲如期开播,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特邀英国创新创业教育者学会(FEEUK)国际研究员张静老师分享了“研学旅行中运用PBL项目式教学的设计”的课题。张静老师首先分析了什么是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怎样做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载体,不能没有活动,但有了活动未必能够成为课程。构成课程的必要条件是在活动中融入课程要素,要素的缺失一定会削弱课程效果。老师要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模式进行干预,来发展学生的技能。没有课堂和结构化的学习,研学就成了“自由旅游”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要素:一致性建构。一致性建构三步曲:预设目标、资源和方法、评价。预设目标是指: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应在哪些方面有所提升?资源和方法是指:在哪儿?资源?怎么做?评价是指:评价前面的目标实现得如何?接着,张静老师具体分析了一致性建构的三步曲。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新课标设定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无论我们怎样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都不能忽视一点:围绕主体来设计目标。同时,我们要运用Bloom's Taxonomy (布鲁姆分类学)分阶段分析设计我们的目标。以气象研学为例,我们可以这样六阶段开展研学。1. 参观气象局,听专业人员讲解气候变化的成因和特点,写一篇游记;2. 解释雷电、暴雨、大雾等气象灾害的成因;3. 使用百叶箱、温度表、地表温度传感器、湿度计、雨量筒、风向标、避雷针等气象观测设备观测和记录本地区三个月/半年来/一年来的天气变化;4. 分析观测记录,画出图表,总结出本地区天气变化的规律;5. 根据总结出来的规律,预测未来三天的天气走势,并与气象部门的预测以及真实天气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对比结果。6. 将上述探究活动写成小论文、用PPT展示、做成小视频向公众进行展示。资源和方法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资源和方法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 项目的真实性和相关性;2. 身边可利用资源;3. 对学生的支持(脚手架)。同样以气象研学为例,首先,分析项目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学生对什么样的天气比较熟悉?本地区是否经常出现极端天气? 班上有没有学生有在不同气候地区生活或旅游的经验,可以与其他同学分享? 你如何利用这个项目建立学生对世界的直接日常体验?接着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可利用的资源: 你所在地区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有什么样的天气? 哪些天气现象或条件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风、湿度、热指数等。 能否请来当地气象学家给学生讲课和讨论? 哪些人可以请来与学生分享天气变化对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有哪些工具和资源(如温度计、水桶、尺子、测风仪)可帮助学生收集数据和观察天气? 学生分析数据和绘制图表时可以利用哪些技术工具? 学生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哪里、向谁进行展示?第三,对学生的支持,就好比“产妇和助产士”的关系,学生才是主体人物“产妇”,老师要起到的是“助产士”的作用,帮助、引导学生产出知识、能力等。张静老师讲解了杰罗姆·布鲁纳的“脚手架”理论。第一步,打基础。学生/学习者尝试新鲜事物的时候觉得安全,知道有支撑,不会摔倒。教师: 设计互动性强,有效(与学生非常相关)和可调整的脚手架来支持和帮助学生学习。第二步,过程。学生/学习者逐步掌握更多的技能,扎实稳固的地基将能够加强学生理论和学习体系的建设。教师: 要预估和预测三件事 --- 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沮丧情绪,失去兴趣。第三步,放手。特别定制的脚手架是暂时的,随着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学习,脚手架将被慢慢移除。教师:要逐渐将学习的自主权移交给学生。张静老师在讲解时,还强调,我们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时,要注重“问题分拆与整合解决方案”,可以运用曼陀罗思考法一步一步进行拆解。拆解问题的能力,实践这些解决方案所需技能的能力,以及对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机遇的洞察力,这些对于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研学旅行的评价研学旅行评价现状(此部分内容来源: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张珊珊博士)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新样态,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具体表现为:1. 评价方式单一:结果多用分数、等级等量化方式;内容以研究报告、征文、摄影等呈现,较难导向学生深层次的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应注意反馈与激励;2. 重结果评价:关注结果,忽视学生知识、情感、意识、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3. 发展性评价不够: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忽视学生个体发展评价。如何进行研学旅行的评价?(此部分内容来源:郭元祥教授,华中师范大学) 评价理念:四基评价,即基于证据、基于表现、基于案例、基于数据; 评价维度:合作能力、生存能力、观察探究能力、社会参与能力、文化理解与创新意识; 评价方式:搜集表现性证据、研学表现及时评价、研学旅行成果评价、研学过程参与性评价、思想意识与品德表现评价。课程最后,张静老师讲到,我们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驱动性问题,可以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入手,这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很好的切入口。也提出了反思:我学到了什么,我是否受到启发,我下一步准备做什么?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特邀英国创新创业教育者学会(FEEUK)国际研究员张静老师的线上课程讲授暂时告一段落,研学旅行运用PBL项目式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学员们有什么问题或者课程展示可以与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的助教老师联系,我们会安排答疑。直播预告5月19日 20:00-21:00王春雷 老师将为我们带来:“STEM课程在研学旅行中的实施及评价体系”

阴阳路

学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

研学旅行课程融实践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于一身,将课堂搬到了校外,并凭借着团队合作学习的特性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通过对研学旅行课程的理念、课程设计的研究,以及对参加过研学旅行的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在现在的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安全问题逐渐突出,学生对于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要求也逐渐变高。针对研学旅行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一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方式呈现多样性,教育创新理念开始出现,一场全民教育改革正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其中,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成为教育新路的探索先驱。国务院办公厅在2013年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提出“ 要逐渐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构想。2014 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鼓励学校全方位提升中小学生的生活能力素养、实践观念和动手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精神。2014 年8 月,“ 研学旅行”被国务院正式纳入《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可见“研学旅行”的概念正式被认可并鼓励。2016 年12 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 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发文鼓励研学旅行的广泛开展。另外,教育部也定点增加了许多研学旅行的试行地点。近几年,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数量日渐增多,参与此项目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其中吉林吉大附中仅2017年9月开学以来参与研学旅行项目的人数就超过了2000人,可见“研学旅行”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知晓度和参与度都显著提高。大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在15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比较正规化的研学旅行项目。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国外研学旅行项目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育配套模式。其中,在研学旅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上明显成熟于国内,从政府和国家层面对研学旅行提供正规化解释,为此领域的市场监管、服务、保障等行动提供了法规依据,这也是我国急于完善此方面法律法规的原因之一。国外在此领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上,国外的学校会与市场深度接轨,在课程设计上与创新、科技、文化组织广泛合作,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元性的特点,这也是国内研学旅行课程发展可以借鉴的地方。二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为了弥补校内课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锻炼的不足,研学课程的课程设计理应以实践锻炼为主。实践的核心素养是以团队合作为单位所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包含的创新、合作、组织、领导等能力,如何将这些抽象的能力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一一展现,如何将能力的锻炼和有趣的课程相结合,如何将思维品质训练的过程可视化的展现出来,都包含在整个研学旅行的过程之中。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都应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实践素养来展开。就如课程大纲中所展现的那样,无论是在研学前的精心准备,严格选拔,配备好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教师行走队伍,设计好出行综合课程,还是在研学旅行中各项活动的开展,或是在研学后的成果展示,无不透露出从实践出发又回归于实践的课程设计理念。表1是具体的课程大纲安排。笔者以学校2016年夏季的“徽州(黄山)行,研学在徽州”为例从课程设计、问卷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来分析此次研学旅行。(二)课程设计内容课程的具体设计方面,在经过主题选定、路线规划、目标分析之后,“徽州(黄山)行,研学在徽州”研学课程的具体设置见表2。(三)问卷调查及课程反思在此次研学将近结束之时,为了调研研学旅行的成果和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学校以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为主体进行了一场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的调查方式,内容大体涵盖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他们对研学旅行的基本看法,他(她)们对研学旅行利弊的主要观点以及他们对如何优化研学旅行的建议。以下重点选取问卷中体现出来的典型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1)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学生心中越来越关心的问题。与以往的认识不同,随着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安全问题在学生心中的重要程度也渐渐提高。数据显示,有253 个学生(一共300个样本)表示安全保障老师是研学团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的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此外,除学校配备的安全老师之外,学校还应该与校外的安保公司、当地的医院等安全保障机构进行深度的沟通和合作,必要的情况下要有专业的安全监管人员全程陪同,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再者,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的普及刻不容缓,让学生知晓并熟悉基本的急救手段和危机处理方法也是降低风险的方法之一。研学过程中,安全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应对准备。(2)课程设计要求更高。历史、地理、科学、语文文学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类型。在对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建议中,学生们普遍选择了上述选项。这与研学课程的特点密不可分,灵活多变的课程形式、以目的为导向的学习模式、以团队合作为形式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们更加愿意去学习应试课堂中常常被忽略的地理、历史、科学等学科,这会极大补充学生的知识漏洞,拓宽眼界,提升综合素质,很好地契合了研学旅行的初衷。学校还应该与当地的特色教育科技企业和公司合作,拓展和补充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和科技文化的项目,与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开发出别具特色的研学旅行的课程,如此次课程中的宣纸制作和制作徽州园林就是极具特色的课程项目。此外还应该将这种合作模式化和常态化,在每一次的不同的行走课程中都融入这种标准化的合作模式,使得每次的旅行课程都有差异化,又有共同点。(3)研学旅行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本次问卷调查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定位不清,研学当做旅游;人数过多,管理监督混乱;活动太多,有些浮于形式;重体能训练,轻心灵感悟;前期培训不足,技能很难消化,这四点是学生们认为现如今研学旅行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其中第四点尤为突出。这为活动的设计者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如“如何让学生们掌握必要的技能,才能在旅行中更有效的达到学习的目的”“如何精简活动项目,做到重质重量”等。针对以上的问题,学生也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式,其中“做好规划”“安全制度”“做好培训”成为关键词,这也给设计者们提供了很多健全和完善研学旅行过程中的问题的思路,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总的来看,针对此次研学旅行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学校应在旅行前,做好全面详细的规划,规划的内容必须详细而得当,其中的安全保障和课程规划必须成为重中之重。此外,在与当地的组织机构和企业合作的同时,可建立研学旅游基地,实现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在研学旅行基地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可以用优惠政策的扶持吸引学生研学,制定安全监管和医疗救援;企业可以与学校深度合作,共同开发独具特色的研学课程;学校方面做好联络沟通和协调工作,将研学课程的效果发挥到最大。(4)研学旅行时间及路线选取建议。在“研学旅行的时间,你更希望放在”此项问题中,学生的意见集中在暑假,空余时间长可能是此项答案的背后逻辑,学生们更愿意花长时间在陌生的地方感受当地的自然人文特征而不是蜻蜓点水般的旅行。针对研学旅行时间应该控制在多久的问题,学生们的答案集中在“一个月左右”及“2—3周左右”,合并占比达八成左右。可见学生们舒适的出行时间约2—5周,这与青少年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面对陌生环境的处理能力相关,研学旅行的时间不宜过长,但也不宜过短。(5)实际研学课程能力培养方向。在对“研学旅行中想要提升的能力”一题的结果分析中发现,学生主体还是希望提高学习和合作能力,而关键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来说似乎并没有受到重视,这是在课程的设计和实际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采用更加有效的管理组织形式,锻炼学生们在平时课堂上锻炼不到的实际能力,如组织创新能力以及重要的领导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们真正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和锻炼需要进一步研究。三结论和建议根据对于黄山行研学旅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学校研学旅行的设定策略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研学旅行课程最好是由学校或者由专业的、有资质的社会机构发起。②在人员安排方面,安全保障老师的角色必不可少,必要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模式必须建立。③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内容应该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如研究发现的自然人文等,必要的公益活动也同样需要被考虑。④一场研学旅行课程的时间周期最好为2—5 周。⑤研学活动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随着中小学研学课程的逐渐兴起,学生对于这类课程的接受度和参与程度在逐渐提升,研学课程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近年来,各校在研学课程的路线、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在课程的配套工程上都在逐渐的细致化和完善化,形成了多元化、多样性、开放性、知行合一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丰富了现今的课堂教学。从长远看,研学旅行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必将在未来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经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如今的研学旅行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必要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尚未有统一标准,关于研学旅行的国家法律制度还需完善,新时代对于课程的内容和路线的安排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这些都是需要在未来研学旅行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文章来源:《教育参考》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兒说

如何打造研学基地?不妨来看看这些落地案例

研学旅游的开展离不开研学旅游目的地的承载,随着研学旅游教育内容的细分,研学相关领域供应商纷纷开始踏入研学旅游基地建设。目前研学已经与户外拓展、科技旅游、文化旅游及乡村旅游等结合,呈现出四类研学旅游基地类型,构成了研学市场重要产品体系。营地研学旅游基地青少年拓展教育是一种户外体验式学习,通过室外拓展训练等活动,达到磨练意志、增强自信、完善人格、团队协作等教育目的。青少年拓展基地以专业化的户外拓展营地为主,营地多建立在远离市中心的自然环境中,营地内除餐厅、宿舍等基本生活设施外,还配备拓展场、竞技场等训练设施,以及医务室等辅助保障设施。营地研学案例贝拉小镇贝拉小镇位于湖南长沙,重点开发无动力乐园与课程结合的研学产品,是以青少年素质教育为主线,融合IP理念、无动力训练教育、生活素质教育、社会认知教育、体验教育、自然教育、艺术教育、休闲度假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大型青少年素质教育亲子生态小镇。小镇内有9大主题性的无动力游乐、训练园区:探索飞行、智慧山谷、勇气滑道、攀爬接力、全员加速、森林穿越、最强大脑、鱼跃蓝天、集盒空间,约3万平方米,100余项无动力游乐设备。另外,还配合15套课程经过精心的设计与探讨,通过一些游玩、训练项目,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接受挑战的勇气,提升孩子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目前,贝拉小镇已成为当地中小学研学旅行创建基地和营地。营地研学案例客天下?创艺园欢乐小镇客天下?创艺园欢乐小镇位于中国客天下文化旅游产业园内,2016年11月正式开业,是集文化、教育、科普、体验、休闲、游乐、孵化等为一体的综合连锁小镇。小镇拥有以旅游休闲为主的威尼斯水岸,包括有异域风情的商业街区、让人惊喜的动感地带、冰雪世界、海底世界等,还有专为青少年儿童打造的寓教于乐的成长教育乐园,包括幼教、科普教育、素质教育、安全教育、体能拓展、创意工坊等。小镇内已有众多素质拓展及学习成长营地成功落地,如炫彩营地、创艺园艺术馆、创艺园艺术学院、乐新娃娃幼儿园、威尼斯水上乐园、香云山公馆等教育拓展类项目。创艺园欢乐小镇在2016年11月开业之后,便承接了当地十多家幼儿园的室外拓展活动并圆满举办,拓展培训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也成为了众多教育机构的重要实训基地。科技研学旅游目的地主要是通过VR、AR、3D/4D等高科技手段来静态展示或科技体验,通过展示与体验实现科技教育的目的地。一般科技研学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展馆类、科研类和科技园区类。其中展馆类主要以知识普及类博物馆、科技馆为主,拥有占地面积较小,投资金额适中,内容灵活,复制性强等特点;科研类主要依托高科技企业、科研单位的实验室、生产工厂为载体,复制性差;园区类载体则主要是动物园与植物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占地面积较大。科技研学案例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馆Micropia微生物博物馆于2014年10月开业,地处阿姆斯特丹Plantage区,耗资1000万欧元,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微生物领域科普的互动式博物馆。Micropia微生物博物馆利用多种展示方式,呈现微生物的世界,如显微呈现、视频动画、模型标本、器皿展示等。在Micropia,通过一排排光学显微镜、鼓泡玻璃容器、显示器、3D显微镜,参观者如同亲身置身于实验室,做到真正的参观中体验,体验中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人体微生物扫描仪,让参观者对自己身体内的微生物及位置一览无余。更大胆的参观者还可以尝试法式接吻,通过博物馆kiss-o-meter专业设备,测量接吻时,相互传递微生物数量。农业研究型研学案例南和农业嘉年华目前以农业为主题的研学旅游基地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以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研究院、农业示范园等为代表的农业研究型载体,另一种是以农庄、田园综合体等为代表的田园体验型载体。以参观游览、知识讲解为主要活动内容,通过直接观察现代农业的相关生产生活,进行农业知识科普教育。活动场所多以农业生产型基地为主,在生产种植的基础上,开展研学旅游。农业研究型研学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主要依赖于农业科研院所,大部分属于政府行为。南和农业嘉年华位于河北邢台,项目总占地1446亩,总投资2.2亿元,温室面积达50000多平米,育有1000多个果熟品种,拥有108项先进农业技术,是南和县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打造的农业经济综合体项目。项目分为六大核心区域,分别为创意体验馆、高新农业示范区、农业迪士尼乐园、生态养生餐厅、农业采摘区、花海景观区。开业至今,南和农业嘉年华携手周边邢台、邯郸等地的中小学幼儿园,组织开放式现场教学。目前已有2万多名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在南和农业嘉年华接受了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实践。田园体验型研学案例燕域田园田园体验型研学旅游目的地是将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相结合,让青少年亲身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游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农业知识科普教育。田园体验型载体功能上多以旅游活动为主,农业种植为辅,除农业种植板块外,还配有农产品加工与交易、购物、游玩、手工、居住、餐饮、教育等功能。燕域田园坐落于合肥大圩,是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特色的新田园景区,是合肥首批研学基地,园内容纳有全国领先的可循环生态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包含将军林户外拓展军事体验、一米田园农耕体验、鲁班工坊DIY创意手作教室、山村猎户打地鼠及浑水摸鱼、东篱下·匠人集市、孟母书屋国学艺术教室、桃花岛星级垂钓、燕窝森林儿童乐园等体系化课程等研学项目。自开园来,园区先后接待的亲子、研学团队超过20万人次,这一体验式田园研学模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各类文化类研学旅游目的地众多,每年参加文化类研学旅游活动的青少年学生数量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以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类占据绝大多数。红色文化型研学案例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游活动是文化类研学旅游活动中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多集中在革命老区,主要属于公建类市政工程,由政府负责主导建设。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占地近9平方公里,红色人文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交相辉映,是西北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先后被命名为首批中国100个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及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教育、国防教育、廉政建设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等基地。近年来,景区推出了走一次长征路、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唱一首红军歌、吟诵一首长征诗词、聆听一堂党课、吃一顿红军餐的“六个一”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变观光游为游客深度参与的体验游,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民族文化型研学案例贺兰山岩画景区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并且有着丰富的民族资源。能够开展多民族研学旅游教育的场所主要以大型园区形式存在,园区可开展研学教育外,也是区域内地标性景区。内部一般包括民族博物馆、展览馆、少数民族村寨等项目,并且举办少数民族特色民俗与民间节日等节庆活动。贺兰山岩画景区位于距银川市56公里的贺兰山贺兰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同时也是中华文化溯源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际岩画峰会永久会址,是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2008年建成的银川世界岩画馆,世界最大、中国唯一一所岩画专题博物馆,集中展示了世界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岩画,涵盖了目前岩画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全新资料,是岩画研究者、爱好者学习交流的基地。近几年,景区先后推出了考察探秘游、中华文化寻根游、科普游、亲子游、小嘴话岩画、岩画印记等16个研学旅行产品和项目,不断丰富研学旅行产品体系,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宁夏研学旅行的一面旗帜。作为研学基地,要提高客群的参与度和加强体验感,充分开发双向互动式研学产品,呈现更深度的景区研学内容,以下六个层面的思考至关重要:加强研学课程研发可以从源头上入手,具体做法可以是联合教育、旅游相关部门和当地居民开展研学课程设计活动,根据地方特色中小学各年级的学情特点,设计出不同主题、不同时长、针对性强,质量高、特色强的研学课程。优化研学供给体系研学旅行活动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活动,需要加强自身配套设施的升级,确保在配套服务方面满足不同数量和不同群体的研学需要;也要加强自身网络宣传平台的搭建,与社会信息化发展需求接轨。加强研学导师队伍建设研学基地规划必须把好导师关,加强对带队导师的资格考评和监督,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的导师培训活动,建设自身的研学导师队伍,确保能够提供优质的研学服务。深化研学课程教学操作研学旅行要避免“只旅不学”和“只学不旅”的情况,要规范课程的教学,合理设计好学生动手体验和思考提升环节,真正做到旅和学的有机结合。增强社区公众参与自觉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鼓励当地社区公众积极参与到基地建设和研学工作当中,如就业担任研学导师、创业开办客栈等等,确保社区公众的利益得到保证,充分体现主人翁的精神,从而推进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的良性进行。建立基地科学评价标准研学旅行基地要通过建立自身科学的研学评价标准和搭建意见反馈平台来获悉研学用户的真实感受,通过强化监督和评价,确保研学基地的水平和研学活动的质量。

德力

研学课程设计时应注意什么,如何把控好“学”和“游”的比例?

近日人民日报发布了一篇文章《研学游“蹭”博物馆,殿堂如何变课堂》里面指出了部分机构利用免费场所来收费,却没有做到应有的教导引领工作,研学中的游和学的比例失衡,只游不学,以至本来是安静科普场所的博物馆成为了孩子大跑大叫的游乐场。 研学中的“游”和“学”的比例一直是大众所关注的焦点。 研学机构如何更好地做好“学”与“游”的比例?让家长和校方放心呢?首先研学机构在课程设计时要就注意,其次要有一定研学行程软件,能够有效地对行程有一定监督和监测。那么研学在课程设计时要需要注意哪些呢?1、课程目标首先要规定好研学行程中的课程目标。要科学、准确、适切地制定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研学旅行区别于观光旅行,能够取得课程教育效果的基础。课程目标它规定了某一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的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要素。研学旅行课程的具体目标依据具体学习资源不同会有所区别:根据国家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指导纲要》两个文件的相关表述来看,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目标要求也是不同的。研学机构在规划课程目标时,要注意制定适合各个阶段学生的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是学生旅行参观、考察和体验的景点、场馆和营地的资源及其承载的文化、技术、原理、方法和传递的思想与价值观。课程内容应是系统的知识体系,构成课程内容的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内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呈现方式应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让学生在心智上能够理解和接受,在生理上能够坚持和承受。课程内容要和课程目标有一定的对应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可实施性。3、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和达成预期的课程目的、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孩子的体验,在体验、感悟、探究中培养孩子对生命、同伴、自然、家乡、社会、国家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达到研学课程知识教育的目的。4、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和合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就评价要素而言应该涵盖课程合计的全部要素,即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实施的过程和课程评价的体系。从课程评价的对象而言,应该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课程的评价,对各责任方(包括主办方、承办方、供应方、保障方等)的评价及对研学导师的评价。这里主要提一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因为我们服务主体还是学生,询问学生方研学的切身体验和学习体会,能更好地帮助机构在内容上面做出改进。研学旅行除了一般的课程要素之外,还包括一些研学旅行课程的特殊要素,比如安全防范措施、安全注意事项、应急预案等安全保障和安全教育内容,行前物品准备单,各类通信方式等,我们不再赘述。除了在课程设计时注意,运用专业的智慧研学软件可在研学过程中更好的统计学生研学情况,课程游与学的比例,并提前为学校、学生研学出行情况做出一定的参考。智慧研学,“智慧”一词何意?研学旅行工作通常会涉及哪些方面的合同协议?#研学旅行#

臣无所见

教育部《目录》给研学课程设计带来什么?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并发布了《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目录》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共计300种,自此中小学阶段推荐书目有了明确指导。研学专家认为,《目录》也让研学旅行课程中相关模块的选择具有了明确范围。《目录》为研学旅行行前提供充足预习内容《目录》是对现行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拓展与延伸,对于丰富中小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目录》也可以为学生的研学课程提供充足补充内容。中小学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应该说,《目录》是学校课程一个新的延伸,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目录》有机集合,可以有效改善研学课程效果,是重要的行前学习部分。使用适当的课程教材与延伸阅读内容作为行前学习部分,具有给予学生行前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和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的作用。此部分通常分为课内、课外两个部分,分别具有下述要求:1、课内部分选取本次研学课程主要涉及学科中适宜学生学习水平的对应章节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有效关联国家教材,令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2、课外部分选择与学科知识紧密挂钩,切合本次课程主题、目标的阅读材料或书目,适宜于目标学段学生积累相关知识,预先掌握基本方法。研学课程融入校外读物内容更吸引学生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热门图书也入选书目。《平凡的世界》《三体》《射雕英雄传》《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等入选文学类图书。《九章算术》《天工开物》《物种起源》《天体运行论》《基因论》《5G+:5G如何改变社会》《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等古今中外科技智慧入选自然科学类图书。这些都是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书籍,能巧妙融入研学课程之中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举个例子, 2019年亲子猫组织的一次初中生西安研学旅行活动中,在课程设计的时候,自然主题辅以历史人文,在学术研学手册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做好行前功课,我们推荐部分校外读物作为行前阅读材料,使学生在开展研学活动之前便初步了解掌握相关知识,提升课程效果。研学课程设计300种选70《目录》小学110种、初中100种、高中90种共计300种,让研学旅行课程结合课外阅读具有了指导性纲领,但由于阅读时间和阅读能力差异的存在,研学从业人员难以通读《目录》中涉及到的全部书籍。为此,我专门在《目录》中选取了部分经典书籍,力图覆盖常见研学旅行课程主题与课程目的地可能涉及的课程的同时尽可能缩小书目范围。

彼何罪焉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都需要注意些什么?4位大咖来支招!

编辑:韦幺白2093字 | 5分钟阅读学生参加大赛到底有什么意义?自己的作品与高分作品差距在哪里?如果再次设计课程,又有哪些能够改进的地方?首届新时代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大赛复盘已于2021年4月8日晚20:00准时开启。本次大赛,主办方总共收到1089份作品,其中,获得特等奖的有13个小组、一等奖15个小组、二等奖83个小组、三等奖33个小组。直播过程中,我们还连线了获奖学生代表、院校指导老师代表、企业指导老师代表以及中小学校指导老师代表等,关于此次大赛,他们都有什么样的看法呢?对于课程的设计和改进,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建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01 参加大赛到底有什么意义?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尹青(荣获特等奖):首先我对研学很感兴趣,目前也在广州泰易文化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进行实习。参加这个大赛首先能够锻炼自己,然后可以展现自己的作品。南宁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郭熹(企业指导老师):大赛与学校开设这样的课程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学生要思考:我应该怎么做这个产品、怎么做线路、怎么做贴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等。研学猫举办这样的一个大赛非常有意义,它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让学生对研学旅行这个行业进行自己的一种评判,然后把自己熟悉的事情严选成了课程,我觉得它最重要的意义应该是这样,更加利于以后学生的就业。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席长江老师(中小学指导老师):首先学生可以进行实践,因为不管做什么东西,得把学到的东西用在实处才是有用的。而且东西也是越用越熟、越用越好的。另外就是自己的想法在参加大赛的过程中会不断进行完善。在操作的过程中,与自己比、与别人比会不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竞争的环境中,自己的研学设计能力会提升很多。 02 您想给未来参加大赛的学生提些什么建议?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尹青(荣获特等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多到现场去了解。因为我觉得从书本上还有互联网所了解到的资料终归是有限的,只有当我们身处一个真实场景的时候才会发现,现实情况是多变的。多去现场多看看,就能发掘到更多有意思的内容。03 为什么要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张硕老师:大赛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发挥的空间,帮助提升学生的思考意识、创新意识。在对自己准备的素材进行取舍的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的这种思考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应该说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一次比赛我的学生很多人回来跟我说,老师这一次我算是弄明白了研学旅行到底是怎么回事。04 从老师的角度,您有什么可以分享给大家的?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张硕老师(院校指导老师):首先是选题。学生在选题的时候,同一个主题能够想到很多的点,但如何出新就需要大家仔细思考了。所以在设计课程之前,大家首先要定好主题,然后才能去搜集一切与之相关的资料,然后要思考怎样把这些材料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很有创意又新颖的内容。接下来就是针对这样的主题,怎么设定课程的具体内容的问题。课程的各环节之间是如何衔接的,自己在设定课程的时候,是要有对应的。比如,对应学生的年龄,他们掌握多少知识、自己需要补充些什么信息、用什么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做到等等,这些都需要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考虑进去。第三个就是学生在做这样的一些项目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的一个问题:“我找到了这样一个内容,但想要用某种方式来展示,但是在真实的过程之中,内容和形式衔接的过程一点都不流畅”,这明显是生搬硬套课程的模式,因此,从一个环节自然过渡到另外一个环节,是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之中要不断打磨和思考的。南宁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郭熹(企业指导老师):我所带的学生在PPT设计和课程设计方面就做得非常好,页面很美观,但是做研学课程,肯定要有评价体系。学生比较薄弱的地方就是在设计研学手册和安全应急预案这两个方面。后面想要继续参加大赛的学生,一定要把《研学旅行实操手册》研究透彻,研究对标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地。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席长江老师(中小学指导老师):学生的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很高、选择的场地是被官方认可的、课程紧扣了主题等。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学生在设计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的需求,了解老师和学校的需求点,因为每个年龄段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内容。另外就是课程设计要有亮点、有特色,要能够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能够帮助学生用很长时间的。然后针对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的问题,大家可以看下教材,参考里面的优秀模板。同时多参加比赛、多跟老师交流,应该很快就可以设计出一个比较优秀的或者一个比较合格的作品。05 市场上主流的研学课程方向有哪些?研学标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邓青:主要就是教育部推荐的六大主题,即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人文类、科技类、体验类主题。现在还有一个劳动教育,但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有重合的部分,但不是完全的包含的关系。现在市面上有一些误区:把劳动教育纳研学旅行,这是误区。研学旅行是校外教育,劳动教育有在家里面的,也有在学校里面的,当然也有校外的,校外的主要是通过“劳动周”来实现。

冷月刀

体验性学习视角下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策略

摘 要研学旅行活动的有效开展,有赖于研学课程的过程性、交互性、反思性和默会性设计。借鉴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循环圈”理论,研学课程的设计应当围绕四个环节递进:学生具体经验的获得、引导学生的观察反思、抽象概括、指向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发展。近年来,各地掀起了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热潮,但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多只“旅”不“研”、忽视学生真实体验的现象,表现出活动体验浅层化、课程目标虚设化、应用体验短暂化等不足,影响了研学旅行活动的有效性。“体验性”是研学旅行活动的本质性规定,如何使研学旅行做到“研旅结合”,从体验学习理论的视角,对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做出相应的应对与改进,十分有必要。一、体验性学习理论简介大卫·库伯(David Kolb)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大师。他借鉴了杜威、勒温、皮亚杰等人的教育思想,提出了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循环圈”。他认为体验性学习过程是由四个相适应的循环学习阶段构成—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在库伯看来,体验学习是体验、感知、认知与行为四个方面的整合,即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将体验中领悟的新想法、新观念归纳应用于实践中去,从而达到自我成长目的的统一的过程。从该理论的视角看,研学旅行的课程理论既不是把学习看作是对抽象符号进行回忆与加工的理性主义,也不是把学习当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行动主义,而是一种体验学习。二、研学旅行课程的体验性特征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包含学习与旅行两种体验性质,如何才能使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呢?体验学习理论视角下的研学旅行课程是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以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为手段,将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感知内化为认知,通过学生的实践再将其外化为行动的一种课程模式。据此,研学旅行课程的体验性特征具体如下:1.体验的持续性体验式研学旅行课程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关注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发展的。而传统的理性主义教育则更关注的是结果。保罗·弗莱尔称这种教育理念是“银行”式的观念,学生是储藏东西的仓库,教师是存款人,关注更多的是教材及实施的存放。而体验式研学旅行课程不仅注重过程性,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因为知识在学习者的体验中连续地发生并被检验。2.个体与环境的交互性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隔离开来,学生所接触的环境仅限于教师、书本、课堂,忽视了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环境。教育并不是将知识分类,而是个体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感受、反思、理解与行动的整合。体验式研学旅行拓展了学习空间,从学校到工厂从景区到博物馆,都将变成课程的宝贵资源,学校已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个体通过在各种环境体验中收获经验与知识,而这些经验的获得又为新的行动提供了行动指南,个体就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认识了世界。3.主体的反思性研学旅行注重“做中学”,如何理解其真正含义十分重要。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提出“做中学”是“设计”的意思,而“设计”(project)被解读为一种“有目的的行动”(purposefulact)。单纯的“做”,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甚至和刻板的书面练习一样,给人的只是碎片化的、虚浮的经验。因此,体验式研学旅行课程注重主体在行动中的反思性,因为没有经过反思的行动必然是盲目的,只有让学生理解活动本身所蕴含的意义,研学旅行的育人等价值才得以发挥。4.内容的默会性这一概念是由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即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所谓默会知识是指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却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其本质是一种理解力。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显性知识,更多的是在环境体验、活动体验、同伴体验中得到的默会知识,这需要学习者外化才能转化为显性知识。根据上述研学旅行课程的体验性特征,可对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三、体验性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策略 借鉴库伯的体验学习理论,可以将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分为4环节,见下图:1.围绕学生具体体验的获得具体体验是贯穿整个研学旅行过程的。具体体验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基于环境的认知性体验:这一体验主要是通过研学导师对周围环境的介绍完成的,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取知识性信息,初步了解周围环境。基于活动的探索性体验:这是基于真实情景的依托,选择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对学生来说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使其体验探索的过程。基于同伴的情感性体验:研学旅行是一种集体活动,学生们体验着同样的学习活动,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分享彼此经验,集结共同智慧,从而达到研学目的。研学体验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体验的具体化,即明确具体体验的内容。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体现“基于环境的认知性体验、基于活动的探索性体验、基于同伴的情感性体验”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安排,不可随意设置。小学阶段提供的课程内容应偏重于基于同伴的情感体验;在基于环境的认知体验方面,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要更多地涉及常识性的问题以及基于当下环境中的具体问题,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初中阶段提供的课程内容应偏重于基于活动的探索性体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体验的层次化,即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考虑到地域资源的特色,传承地方文化;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个性需要。课程内容应根据学生不同思维与知识发展阶段的规律安排难易程度不同、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3)体验的深入化,即明确具体体验的目的。在活动前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在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反思与总结,明白活动背后的意义,进而有所提升,这才能够达到教育的意义。2.引导学生观察反思观察反思是体验的反馈环节,学生将体验内化为感知。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往往会忽略这一过程。研学旅行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体验过程中,而是使学生有所得。如何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进行反思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激发思考的具体问题, 例如,如何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活动使你体会到了什么?如何做得更好?等,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使学生深化体验感受。3.指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抽象概括是从具体体验和反思中得到一般性认知的过程。这一环节与反思观察不同的是学生在反思观察阶段对体验进行内化的过程是需要借助具体事物、具体情节的,而在本环节学生已经可以脱离对具体事物、情节的依赖。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化体验,学生在体验中接触到许多凌乱、繁杂的信息,尽管在上一环节中已经有所转化,但对于这些信息学生还不能灵活的进行提取,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归纳、总结、概括。抽象概括环节从内容上可分为“情感升华型”和“知识运用型”。“情感升华型”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表达,该课程是以“学生谈感受”“写观后感”等形式进行;“知识运用型”则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要求教师将情境中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经验联系起来, 该课程是以“教师联系情景,提出开放性问题”的形式进行的;从形式上可将其概括为:活动完成后集中进行的“完成式”和活动中开展的老师与学生之间即问即答的“立即式”等两种形式。4.指向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发展研学实践应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通过对其中某一项活动进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后,针对此活动让学生进行二次体验,这一体验是及时反馈的过程。二是学生将研学旅行中所获得的体验与认知运用于新环境。这些都指向实践运用能力的发展,其目的就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四、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体验性学习理论的视角,研学旅行课程可以围绕中小学生的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实践应用四个环节展开这一课程设计策略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具体体验,并能经由抽象概括对习得的经验进行实践应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彰显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促进研学旅行活动的有效开展。文章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交流使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