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秋,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部研修员,中学高级教师2016年1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文化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旅游局、保监会、共青团中央、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十一部委联合推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学研学旅行方面的高规格的教育改革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教育旅行社等多主体开始高度、密切关注研学旅行这一重大教育改革政策,并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热烈讨论,讨论视角涉及教育改革、学校课程、经费来源、安全保障、育人功能、育人目标等多个方面。一、研学旅行课程的内涵与特点《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由此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具有两个核心特征,那就是“研究性”和“体验性”:第一,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必须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研究性特点,这是研学旅行的首要特征。第二,研学旅行是一种旅行体验活动,也就是说,研学旅行是一种通过体验来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育人方式,没有旅行体验就不能称之为研学旅行。这是研学旅行的第二个突出特点。可以这样理解,研学旅行中的“研学”就是指“研究性学习”, 研学旅行中的“旅行”就是指“旅行体验”,研学旅行这一活动课程的名称便来源于此。研学旅行课程除了具有“研究性”和“体验性”两个根本属性之外,还具有“计划性”“团体性”“社会性”“生活性”等特点。研学旅行的“计划性”是指研学旅行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我们平时比较随意的外出旅游是有区别的。研学旅行的“团体性”是指研学旅行是一种集体旅行活动,它与学生个人外出旅行、学生与家人外出旅行、学生之间自发组织的外出旅行是有区别的。研学旅行的“社会性”是指研学旅行是一种社会教育活动,这与我们平时在家庭中的教育活动、教室中的教育活动、校园内的教育活动是不一样的,学生必须到广阔的社会中去体验、去活动、去研究、去感悟。研学旅行的“生活性”指研学旅行过程中的集体住宿、集体活动、集体交往等,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研学旅行是一种体验教育方式、社会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教育方式。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活动课程,必须把课程理论作为其最基础的理论依据。而课程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和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两种课程理论看似对立,实则互补,共同构成研学旅行的课程理论基础。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如何选择有助于达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作为西方课程理论的主导范式,揭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是现代课程论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对我国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借鉴泰勒现代课程理论,笔者认为,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也应该经历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这是“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中“四环节”的主要理论依据。20世纪 70 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以猛烈之势批判、撼动着被视为过时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突出特点是去权威化、去中心化、去普遍化,突出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突出互动性、生成性、批判性、创造性。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不断扩展,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观在批判以泰勒为旗帜的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基础上异军突起。多尔批判泰勒模式把课程的重点放在课程目标的选择上,导致一种预定的目标。课程评价只关注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对于目标的适宜性则不关注,预先选择的目标作为目的提升到过程之上或外在于过程本身。多尔批判泰勒模式充斥着教育本质的工具主义或功能主义的观点,在此教育不是自己的目的,并非来自于自身;它指向外在的目标并受其控制。笔者认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对话性、选择性的特点,顺应了人本化、个性化时代的特点和需求,是对泰勒现代课程理论的一种发展和补充,也是研学旅行课程个性化、人本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框架,具有预设性、规范性、科学性、操作性的突出优点;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课程开发微型化、模块化、个性化的新思路和重要的理论支撑,具有生成性、选择性、个性化、人本化的突出优点。按照泰勒现代课程理论进行课程框架的设计与规划,按照多尔后现代课程理论进行课程设计的细化、微观化、操作化,实现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与多尔后现代课程理论的有机结合,这是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最佳策略。三、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现实挑战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社会性的、体验性的课程,实施起来要比校内的学科课程困难得多,学校和旅行社都面临众多的现实挑战。从实践操作的视角看,研学旅行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持续时间长,一般为半天、一天、两天、三天,乃至一周时间;第二,安全要求高,几乎所有相关部门都会把安全要求放在研学旅行的第一位置;第三,组织难度大,涉及到学生的衣食住行和学习等方方面面,比室内课程或校内活动课程组织难度大得多。因此,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操作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研学旅行如何操作,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研学旅行活动组织比较少,甚至不少学校春秋游都有很多年没组织过了,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首要工作不是课程如何设计,而是活动如何组织、安全如何保障、费用如何筹措等。对于旅行社来讲,衣食住行的保障和活动服务是其主要功能,但是,面对研学旅行课程化、研学化、个性化的趋势,如何实现研学旅行课程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则成为最大的挑战。一些旅行社正在与文化咨询公司结合,尝试成立研学旅行研究院,以顺应研学旅行发展的新趋势。不管是学校、班级、旅行社还是广大教师,大家都必须关注的是如何有序地、安全地、有效地组织好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确保研学旅行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然后才是对课程的专业化和研学效果如何等问题的关注。为此,笔者提出研学旅行组织的“三阶段四环节”模型,以回应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四、研学旅行课程的操作模型“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是在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型。从研学旅行课程实践的视角,可以把研学旅行课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简称研学旅行课程的“三阶段”;从研学旅行课程理论的视角,可以把研学旅行课程分为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简称研学旅行课程的“四环节”。(一)研学旅行课程的“三阶段”研学旅行课程的“三阶段”是指课前、课中、课段三个阶段,课前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准备阶段,课中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实施阶段,课后阶段是研学旅行的总结阶段。1.课前阶段课前阶段是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施之前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要做好课程方案上报、选择机构、确定路线、实地考察、方案确定、学生教育等很多准备工作。但是,最核心的是做好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课程目标的确定。确定课程目标是做好其他准备工作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个目标主要是确定大的课程目标,如,有的学校选择齐鲁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并把泰山、曲阜、济南作为研学旅行目的地,称之为“一山(泰山)、一水(趵突泉)、一圣人(孔子)”。第二件事情是组织架构的建立。研学旅行课程属于室外活动课程,课程组织的有序性、安全性、教育性是非常重要的课程目标,而这些课程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建立起研学旅行课程的组织架构。这种组织架构除了干部、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关系网外,最根本的是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体系的建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应该成为研学旅行课程最主要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第三件事情是研学手册的编制。研学旅行手册是整个研学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基本保障。研学手册应该包括研学旅行组织架构、联系网络、课程简介、行程安排、研学课题等方面,研学手册应该力求做到明确具体、操作性强。2.课中阶段课中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实施阶段。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更多,而且全部是行动,最容易出现问题。概括起来,课中阶段主要包括乘车管理、食宿管理、活动管理三项核心内容。第一项是乘车管理。乘车管理包括往返家庭过程中的乘车设计与管理、通往旅行目的地过程中的交通设计与管理、活动过程中的交通设计与管理等。乘车管理包括乘车秩序、座位安排、文明要求等内容,最好的乘车管理方式是自我管理和小组合作管理。第二项是食宿管理。食宿管理属于生活管理,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食宿管理中,较好的管理方式是提前设计好餐桌人员分配、餐桌号、餐桌长,以及住宿人员房间分配、住宿管理制度規定、查岗查房等内容,以便实现食宿管理的有序化、自动化、科学化、效能化,以及食宿管理的学生自治。第三项是活动管理。活动管理主要是研学课程的实施过程,目前比较普遍的管理方式是以学校、年级、班级为单位的大一统管理,这种管理可以保障预设性、有序性,但是,缺乏灵活性、生成性和个性化。学校可以运用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为学生设计更多的模块化、个性化、微型化的选择性、探究性、合作性课程。3.课后阶段课后阶段是研学旅行的评价总结阶段。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学习阶段,也是很多学校容易忽视和轻视的阶段。课后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绩的认定等内容。第一,研学作业的完成。按照研学旅行的设计,学校会在研学旅行的课前阶段布置研学作业,并在课中阶段体验、探究,回到学校后整理和按要求完成作业。第二,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果的展示应该以小组为单位,以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研学成果的展示实际上是一种课程评价方式,有利于检验研学目标的实现情况。研学成果的展示还可以实现研学成果的物化和延续,以提升研学的实效性。第三,研学成绩的认定。研学既然纳入课程,就应该有类似于学科课程的成绩和学分认定系统,这是研学旅行课程规范管理的需要,也是推动学生有效参与研学的重要手段。(二)研学旅行课程的“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的“四环节”是指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实际上是按照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四要素来设计的,这是研学旅行课程的规范性结构,我们还要在四个环节融入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思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生成性、个性化课程,以实现现代课程与后现代课程的有机整合。1.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第一个环节。这一环节要在课前阶段完成,主要是根据学校的课程规划、育人目标、年龄特征等来进行设计,研学旅行目标大致包含科技类、艺术类、文化类、自然类、农耕类、场馆类等,或者是齐鲁文化、山岳文化、中原文化等,这些都是大方向。大方向确定之后,最重要也最艰难的工作是确定微型育人目标,一次研学旅行不可能实现太大、太多的目标。微型育人目标确定后有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按照学科知识的要求确定研学内容,一条思路是按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课程资源综合设计研学内容。2.选择资源选择资源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第二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前阶段完成,主要是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者根据研学大目标确定研学目的地和线路,这是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第一次选择。按照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者还应该根据课程微型目标选择课程微资源,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择和探究,这是课程资源选择的关键。课程设计者还可以把课程资源的设计权交给学生或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自主生成课程资源,这是一种更高境界和层次的课程资源开发方式。3.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第三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在课中阶段完成,主要内容是按照课程目标、课程资源,亲身到研学目的地进行参观、考察、体验、探究。课程实施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大一统的走马观花,这是以前研学旅行实践中最大的问题,也是研学旅行课程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的课程实施就是“旅行”,没有“研学”,而且这种旅行也是“旅行团式的”浅层次旅行,和“自助式的”深度旅行还有很大差距。课程实施阶段的“研学性质”是未来研学旅行最大的挑战,需要旅行社和学校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解决。4.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第四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后阶段完成,也要渗透在课前阶段和课中阶段,可以说,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都应该有課程的评价。课程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体会的分享、研学成绩的认定等。“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是一个操作性的综合模型。“三阶段”是按照时间顺序划分的,把整个课程划分为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三项重点工作内容;“四环节”是按照课程设计实施的要素和环节划分的,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是所有研学旅行课程都具有的共性环节。
鼓楼波兰尼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种,能够被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表述出来的是显性知识;不能够被表述出来的,比如人们在做事过程中学习到的实践经验,是隐性知识。借用了这个知识的分类法。现在学校侧重教育的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外语和一些理科知识,都属于显性知识。而人工智能设备在处理这些显性知识方面会远远胜过人类。“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比二流电脑强不了多少,因此如果把研学旅行课程的重点继续放在把显性知识传递给学生,课程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电脑和人工智能没有办法胜任的,其实是掌握隐性知识,比如团队合作、领导能力、倾听能力、跟人打交道的能力等等。这些技能属于“诀窍技能”,而不是“事实技能”。事实技能很容易衡量,也很容易通过学校交付,但是诀窍技能就相反,很难衡量,也很难交付。但这才是研学旅行课程精髓的一部分。在研学旅行中,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以旅行的形式组织学生前往西安黄帝陵、秦始皇陵、城墙、大雁塔、碑林、半坡、阎良航空城以及各大高校开展研学活动,寓学于游,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领略中国古代文明 的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文明。在研学旅行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以乐观、积极和主动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通过参观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伟大的建设成就,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秉承延安精神,踏着先辈的足迹,追忆红色岁月;重走丝绸之路,感受“一带一路”的今昔变化;亲临历史遗迹,感受华夏文明;体验农业技术,提高动手能力;探索科技奥秘,树立报国志向。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中,西安研学旅行让“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让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奏响了一首“研”为核心、“学”为目标、“旅”为载体、"行"为实践的交响曲。保安全,求满意。向教育,西安研学旅行接待中心不断促进研学旅行课程化,研学辅导员专职化,最终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西安研学旅行接待中心:QQ:1647046264 微信:wj02119 电话:029-62318711城墙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有组织的集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生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在研学旅行的整体实施过程中,研学旅行课程更是能彰显研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课程设计也代表了不同的教育形式,那么研学旅行活动都有哪些分类呢?研学旅行课程是通过让学生自主选定旅行主题、参与活动计划与组织管理,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亲自体验与感悟,从而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果的体验式课程。随着国家有关研学旅行政策的发布,业界内对于研学旅行的课程如何设计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研学旅行课程在设计上继承学校教育的精髓,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再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做出最契合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设计。按课程内容划分1. 自然资源近几年自然教育在我国火了起来,并呈现出井喷的发展趋势,教育通过和自然环境的互相接触,让孩子到自然界去发展和探索,从而激发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欲望。其实关于自然资源的教育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它是通过对特定自然资源环境的分析和利用,遵循合理的课程设计引导人们在自然中探索和学习,建立人与自然间的深度联系,激发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在我国有关自然教育的工作中,研学旅行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它对于生态旅游领域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形成一种巨大的产业链条。2. 知识科普近年来,各种以研学为名的旅行项目持续升温,知识科普类研学则是其中一种。去年12月8日,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科普研学论坛”上,来自各个企业、高校、社会团体专家聚焦“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研学资源转化”话题,以期实现科普研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知识科普类研学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展览、动物园、植物园、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项目、科研场所等资源。3. 体验考察体验考察类研学专注探究和实践并存,专注学生思想的多维度发展,主要包括农庄、实践基地、夏令营营地或团队拓展基地等资源。4. 技能拓展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期,大西洋有很多船只受到攻击而沉没,只有极少数人在艰难的环境下得以生存,而这些生还者大部分都是年老体弱之人。经调查研究专家们发现他们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他们有面对突发情况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多年的实战经验,后来让年轻海员做技能拓展成为必备的训练项目。技能拓展主要包括水上、海外和场地三种类型,主要包含红色教育基地、大学校园、国防教育基地、军营等资源。按组织机构划分1. 由学校、政府制作的研学课程产品学校、政府属于公共教育体系,也是最靠近学生教育的场所,他们对学生的学校教育驾轻就熟,对研学旅行却一知半解。这类的研学课程设计往往和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由学校教师带队参加活动,注重“学”多于“游”。2. 旅行社主导设计的研学课程一些旅行社也加入了研学这块蛋糕,通过对一些旅行线路进行升级,将一些景区景点进行包装,因为是旅游社为主导,所以这些研学产品大多以旅游作为主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学。3. 研学旅行机构主导的研学课程随着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之后,各种各样的研学旅行机构逐渐建立起来,研学旅行机构专注于研学旅行服务,励志打造专业的研学旅行课程,针对不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研学旅行产品,在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监督上都有明确的标准,偏重个性化定制和用户体验,但盈利性较高。如何设计出符合学校、家长、孩子多方面需求的研学产品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需要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相结合,通过资源整合健全研学旅行市场,促进研学旅行课程向精品化发展。
青田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前天,第五届“顺德农商银行杯”美丽乡村创意大赛在顺德区杏坛镇龙潭村青田小组启动,在立足顺德乡村发展的基础上,联合优质教育资源征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培养爱国爱乡的优秀青年人才。作为顺德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青田范式”已走过近5年。借此“美丽乡村创意大赛”启动之际,记者再次深入青田,探究政府、高校、基金会等如何多方共建共助乡村振兴。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青田范式青田是顺德区杏坛镇龙潭村的一个村小组。2016年3月,杏坛镇、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顺德榕树头村居保育慈善基金会三方共同签订乡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实施青田乡村复兴计划。由广东工业大学渠岩教授团队打造的“青田范式”致力于打造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路径,在尊重地方实际的基础上凝练出其亮点和特殊性,具体包括九大脉络,涵盖青田的历史、经济、自然、环境、农作、民俗等。参赛者最高可获研发助力金1.5万元时值盛夏,杏坛镇龙潭村青田小组的荷塘里,新荷争奇斗艳——这是“青田八景”之一的荷塘香韵。村民刘瑞庆见证了这些年来青田的变化,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大多是老人和小孩,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村民的家园意识也更强了。”早在2015年底,广东工业大学教授渠岩被水乡青田所吸引,随后,顺德区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杏坛镇政府与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三方签订了乡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实施青田乡村复兴计划,即现今人们口中的“青田范式”。经过近5年的发展,“青田范式”以艺术乡建切入盘活古建筑,并充分调动村民、青年人的参与积极性,激发“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热情,逐步为青田注入了“乡村人文关怀”和“浓厚生活气息”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青田进一步联合优质教育资源,围绕“智建乡村,回归家园”的主题,启动第五届美丽乡村创意大赛,征集优秀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大赛的参赛对象可以是中小学教师、专业人士,也可以是从事或热爱乡村教育、关注乡村振兴的个人或团体。即日起至10月底为作品征集时间,参赛者最高可获得研发助力金1.5万元。“借此大赛,众多艺术家、教育家云集青田,优质资源的多方联动,将为‘青田范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顺德区政协副主席徐国元表示。大赛启动仪式上,广东德胜学校、佛山市顺德区世纪小学、均安镇顺峰小学乡村研学基地揭牌,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的乡村教育实践基地也一并揭牌。事实上,青田在牵手高校教育资源上早已迈出重要一步。2018年底,作为中国乡村建立的首家当代艺术教学和研究机构,由杏坛镇政府、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榕树头村居保育慈善基金会三方合作共建的青田学院便已揭牌。今年6月,青田学院提出将办成国内一流的乡村在地研究基地,打造乡村振兴的案例标杆。“青田有魅力、有内涵,渠岩教授团队不仅仅把‘青田范式’当成一个乡村建设项目,而是将其视为生命培育的过程。研学旅行课程的研发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优质资源,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种子。”——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王红“‘青田范式’积累了近5年的探索和实践,成效初显,如今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嫁接,让乡村不仅是美好的生活场景,更成为文明发展的载体、建立文化自信的主体。研学旅行课程可以让青少年体验到真实场景,通过竞赛,希望教育工作者关注乡村建设,将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化为实际行动。”——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专业理事陈碧云
11月21日,湖南省第一届研学旅行设计大赛在长沙启动。红网时刻11月21日讯(记者 黎鑫 通讯员 李雪莹)今天上午,湖南省第一届研学旅行设计大赛在长沙启动。大赛面向全省中小学校长、学科教师、在校大学生等,征集一批教育理论完整、实施过程科学、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方案。其中,优秀成果将在明年4月召开的湖南省研学旅行发展论坛上,进行专项发布与颁奖。本次大赛由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教育学会指导,湖南深信旅游有限公司、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省旅游研究院、湖南省特级教师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长沙晚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大赛旨在开发一批具有湖湘文化精神、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课程和活动,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增强研学旅行理念推广、区域交流、课题研究、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导师培训、项目孵化等工作的落地与推广。本次大赛的所有参赛作品都要围绕“湖湘精神”主题,展开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和开发。大赛获奖者还将列入“研学智库计划”和“研学导师计划”,成为湖南省旅游研究院的研学课程设计顾问。同时,湖南深信旅游有限公司与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旅游研究院还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建湖南省旅游研究院研学旅行研究基地。该基地将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更快更好地推动全省研学旅行快速健康发展,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人才培养,提升湖南深信旅游有限公司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近日,第三届两岸高校体验教育运用与发展研讨会在安徽工程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31所高校和行业领军企业的130余名海峡两岸的专家参与了此次会议。会议从体验教育理论、体验教育技术和体验教育运用三个维度,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北京博大未名乐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峰,在会上发表了主题为《体验式教育在研学旅行中的实践与探究》的演讲,演讲基于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和未来人才发展的需求,解读了国家大力推行的研学旅行这一教育形式的主要特点,介绍了基于体验教育回顾反思理论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式,演讲受到了现场专家同行的一致肯定和好评。两岸体验教育研讨会全体合影作为致力于3-18岁青少年体验式素质教育的教育集团,博大乐航依托于北京大学雄厚的教育资源,自主研发了包括国内研学旅行、国际游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类型在内的100多项体验式素质课程,完成了50万以上人次的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博大乐航一直主张利用科学的、先进的体验教育理念,将学生需求与教育价值相结合,设计出真正能够培养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让中国孩子的生活更丰富的研学旅行课程。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其中有许多关键环节需要运用体验式教育的方法。例如体验教育的回顾反思流程,就可以用于某个活动结束之后,老师通过巧妙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感受发表、自主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再通过总结和指导,完成提升学生认知的目的。演讲中,杨峰总经理介绍了“基于问题的研学课程设计”和“基于项目的研学课程设计”两种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模式。基于问题的研学课程设计是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手段,以问题解决、形成结论为目的,以课题报告为主要成果形式,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项目的研学课程设计是基于一个挑战性的真实难题,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通过亲自制订计划、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等活动,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并将学习过程以产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学习方式。博大乐航总经理杨峰 在会上发表演讲研学旅行是一种打破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界限、打破学科和学科之间的界限的教育方式,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实践,拓宽视野,综合发展,培养全面性的思考能力和习惯。因此,将体验教育理论融入研学旅行课程,将体验教育技术引入研学旅行实践,是非常契合的,基于此,博大乐航将持续挖掘体验教育理念和方法在研学旅行中的应用,创新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具有更高教育价值的研学旅行课程,推行更具启发性、针对性、情境性的课程引导方式,让学生能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在万众一心、共抗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研学旅行交流中心开设了研学旅行导师线上直播公益宣讲课程,期许在网络平台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从业人员倾心交流、共同进步,为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20年3月19日第19期线上研学旅行公益培训如期开播,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分享了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开发的困境及未来路径”的话题。首先讲解了研学旅行政策对研学课程的要求。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研学旅行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求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具体实现方向和细则,综合实践活动将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讲解了研学旅行课程四大主题设计原则:综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跨学科原则、开放性原则。总结了研学旅行课程主题设计的三大类型;单一主题:特点是主题突出,内容明确,目的性强,研究学习的实践操作性强,研学内容或考察探究方式比较明确。综合主题:研学内容是并列的、独立的,不存在逻辑和顺序的先后关系,一般情况下是按照层次设计,层次越高,范围越大,内容越丰富,过程中通过体验性活动让学生不断缩小关注点,确立自己的研究小主题。分类主题:历史文化类、科技创新类、自然教育类、艺术审美类、体育健康类。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相结合,是真正体现我国教育新时代素质教育新方式的课程路径。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也和大家一起分析了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化进程的现实困境。首先课程定位模糊,研学旅行未纳入课程体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成部分;其次外部支撑乏力,缺乏校内外协同;其中提到农村资源匮乏、基地保障不足、研学机制缺失,不能发挥课程效能等问题,指出了现实存在只学不研,仅仅是换个场所学习、只旅不研,仅仅是浮光掠影的景点参观的不良现象。为什么有好的主题却设计不出好的研学课程呢?第一 研学旅行活动是综合性强、跨学科的一种实践活动。单一贴合学科知识并不是合格的课程设计。我们设计的课程一定是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学龄,紧扣学校育人理念的课程。而不是单一的填空题、问答题;应该多关注开放性课程的设计过程。第二, 好的研学课程一定是带着问题去研学的过程,所以我们的研学课程一定要严格按照行前、行中、行后的规则走。 第三, 最优秀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一定是研学承办者+学校教师+学生的研发过程,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多与学校沟通,多了解学校教师的教学目标,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研学旅行中的兴趣点。 第四, 一位好的研学课程设计师一定不能闭门造车,不是你设计的课程一定就是符合要求的课程。我们一定要在每一次的研学旅行过程中不断听取意见、并不断修正与完善研学课程。对短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面临的困境,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总结为五点:短线研学旅行产品资源开发不足;短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短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缺乏专业人员;短线研学旅行产品有名无实;短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受安全问题的困扰。对如何破解短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困境的策略,老师给出了四点建议:合理开发区域资源, 构建研学旅行新生态;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开发者的专业水平;提升产品开发质量,切合学生心理特征;多方合作,协同保障研学旅游安全。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指出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走向及未来路径一定是以能力与价值为导向,有明晰的课程定位,将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作为关键的课程目标,立足真实情境学习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实践精神培养,以资源和项目为纽带,加强课程主题设计,遵循教育性原则,围绕主题因地制宜地开发资源;兼顾适宜性原则,注重资源的教育特性,进行课程化的改造和设计;结合活动内容、参观地点设置教学内容,通过一个个小的学习内容设计来逐渐烘托出大的学习主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加强学生研学机制构建。同时,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讲解了研学课程问题设计的四个法则,问题设计应用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之中,这些问题指向的不是事实性的知识,而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强调问题要具备真实性、有挑战、开放性、与课标一致且可行的特性,行前选定项目主题,做好行前准备;行中明确研究主题,实地开展研究;后期梳理研究成果,及时总结,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展示交流。同时实现课程融通,校内外师资融通。最后,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指出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经历结合的研学旅行,倡导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在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体验深度融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课程化推进研学旅行,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依托,是我国教育新时代素质教育新方式和新路径。研学旅行交流中心是云成长研学团队共同发起的,旨在搭建研学旅行服务平台,为各机构提供基地/营地规划、课程设计研发、研学导师培训、研学线路展示及品牌营销等服务。共同打造专属的线上线下互动,优质资源互补的研学服务交流平台。研学旅行交流中心诚邀教育界、文化旅游界各大机构及专家学者,共同推进研学旅行健康发展,推动研学旅行标准化、课时化和研学导师专业化发展。为拥有研学需求的机构及个人提供基地&营地规划、课程研发、导师培训、研学产品展示、研学品牌推广及产品营销等服务。
研学旅行课程融实践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于一身,将课堂搬到了校外,并凭借着团队合作学习的特性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通过对研学旅行课程的理念、课程设计的研究,以及对参加过研学旅行的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在现在的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安全问题逐渐突出,学生对于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要求也逐渐变高。针对研学旅行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一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方式呈现多样性,教育创新理念开始出现,一场全民教育改革正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其中,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成为教育新路的探索先驱。国务院办公厅在2013年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提出“ 要逐渐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构想。2014 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鼓励学校全方位提升中小学生的生活能力素养、实践观念和动手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精神。2014 年8 月,“ 研学旅行”被国务院正式纳入《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可见“研学旅行”的概念正式被认可并鼓励。2016 年12 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 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发文鼓励研学旅行的广泛开展。另外,教育部也定点增加了许多研学旅行的试行地点。近几年,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数量日渐增多,参与此项目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其中吉林吉大附中仅2017年9月开学以来参与研学旅行项目的人数就超过了2000人,可见“研学旅行”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知晓度和参与度都显著提高。大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在15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比较正规化的研学旅行项目。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国外研学旅行项目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育配套模式。其中,在研学旅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上明显成熟于国内,从政府和国家层面对研学旅行提供正规化解释,为此领域的市场监管、服务、保障等行动提供了法规依据,这也是我国急于完善此方面法律法规的原因之一。国外在此领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上,国外的学校会与市场深度接轨,在课程设计上与创新、科技、文化组织广泛合作,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元性的特点,这也是国内研学旅行课程发展可以借鉴的地方。二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为了弥补校内课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锻炼的不足,研学课程的课程设计理应以实践锻炼为主。实践的核心素养是以团队合作为单位所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包含的创新、合作、组织、领导等能力,如何将这些抽象的能力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一一展现,如何将能力的锻炼和有趣的课程相结合,如何将思维品质训练的过程可视化的展现出来,都包含在整个研学旅行的过程之中。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都应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实践素养来展开。就如课程大纲中所展现的那样,无论是在研学前的精心准备,严格选拔,配备好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教师行走队伍,设计好出行综合课程,还是在研学旅行中各项活动的开展,或是在研学后的成果展示,无不透露出从实践出发又回归于实践的课程设计理念。表1是具体的课程大纲安排。笔者以学校2016年夏季的“徽州(黄山)行,研学在徽州”为例从课程设计、问卷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来分析此次研学旅行。(二)课程设计内容课程的具体设计方面,在经过主题选定、路线规划、目标分析之后,“徽州(黄山)行,研学在徽州”研学课程的具体设置见表2。(三)问卷调查及课程反思在此次研学将近结束之时,为了调研研学旅行的成果和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学校以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为主体进行了一场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的调查方式,内容大体涵盖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他们对研学旅行的基本看法,他(她)们对研学旅行利弊的主要观点以及他们对如何优化研学旅行的建议。以下重点选取问卷中体现出来的典型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1)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学生心中越来越关心的问题。与以往的认识不同,随着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安全问题在学生心中的重要程度也渐渐提高。数据显示,有253 个学生(一共300个样本)表示安全保障老师是研学团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的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此外,除学校配备的安全老师之外,学校还应该与校外的安保公司、当地的医院等安全保障机构进行深度的沟通和合作,必要的情况下要有专业的安全监管人员全程陪同,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再者,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的普及刻不容缓,让学生知晓并熟悉基本的急救手段和危机处理方法也是降低风险的方法之一。研学过程中,安全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应对准备。(2)课程设计要求更高。历史、地理、科学、语文文学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类型。在对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建议中,学生们普遍选择了上述选项。这与研学课程的特点密不可分,灵活多变的课程形式、以目的为导向的学习模式、以团队合作为形式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们更加愿意去学习应试课堂中常常被忽略的地理、历史、科学等学科,这会极大补充学生的知识漏洞,拓宽眼界,提升综合素质,很好地契合了研学旅行的初衷。学校还应该与当地的特色教育科技企业和公司合作,拓展和补充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和科技文化的项目,与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开发出别具特色的研学旅行的课程,如此次课程中的宣纸制作和制作徽州园林就是极具特色的课程项目。此外还应该将这种合作模式化和常态化,在每一次的不同的行走课程中都融入这种标准化的合作模式,使得每次的旅行课程都有差异化,又有共同点。(3)研学旅行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本次问卷调查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定位不清,研学当做旅游;人数过多,管理监督混乱;活动太多,有些浮于形式;重体能训练,轻心灵感悟;前期培训不足,技能很难消化,这四点是学生们认为现如今研学旅行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其中第四点尤为突出。这为活动的设计者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如“如何让学生们掌握必要的技能,才能在旅行中更有效的达到学习的目的”“如何精简活动项目,做到重质重量”等。针对以上的问题,学生也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式,其中“做好规划”“安全制度”“做好培训”成为关键词,这也给设计者们提供了很多健全和完善研学旅行过程中的问题的思路,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总的来看,针对此次研学旅行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学校应在旅行前,做好全面详细的规划,规划的内容必须详细而得当,其中的安全保障和课程规划必须成为重中之重。此外,在与当地的组织机构和企业合作的同时,可建立研学旅游基地,实现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在研学旅行基地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可以用优惠政策的扶持吸引学生研学,制定安全监管和医疗救援;企业可以与学校深度合作,共同开发独具特色的研学课程;学校方面做好联络沟通和协调工作,将研学课程的效果发挥到最大。(4)研学旅行时间及路线选取建议。在“研学旅行的时间,你更希望放在”此项问题中,学生的意见集中在暑假,空余时间长可能是此项答案的背后逻辑,学生们更愿意花长时间在陌生的地方感受当地的自然人文特征而不是蜻蜓点水般的旅行。针对研学旅行时间应该控制在多久的问题,学生们的答案集中在“一个月左右”及“2—3周左右”,合并占比达八成左右。可见学生们舒适的出行时间约2—5周,这与青少年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面对陌生环境的处理能力相关,研学旅行的时间不宜过长,但也不宜过短。(5)实际研学课程能力培养方向。在对“研学旅行中想要提升的能力”一题的结果分析中发现,学生主体还是希望提高学习和合作能力,而关键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来说似乎并没有受到重视,这是在课程的设计和实际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采用更加有效的管理组织形式,锻炼学生们在平时课堂上锻炼不到的实际能力,如组织创新能力以及重要的领导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们真正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和锻炼需要进一步研究。三结论和建议根据对于黄山行研学旅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学校研学旅行的设定策略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研学旅行课程最好是由学校或者由专业的、有资质的社会机构发起。②在人员安排方面,安全保障老师的角色必不可少,必要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模式必须建立。③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内容应该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如研究发现的自然人文等,必要的公益活动也同样需要被考虑。④一场研学旅行课程的时间周期最好为2—5 周。⑤研学活动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随着中小学研学课程的逐渐兴起,学生对于这类课程的接受度和参与程度在逐渐提升,研学课程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近年来,各校在研学课程的路线、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在课程的配套工程上都在逐渐的细致化和完善化,形成了多元化、多样性、开放性、知行合一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丰富了现今的课堂教学。从长远看,研学旅行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必将在未来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经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如今的研学旅行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必要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尚未有统一标准,关于研学旅行的国家法律制度还需完善,新时代对于课程的内容和路线的安排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这些都是需要在未来研学旅行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文章来源:《教育参考》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山西新闻网9月18日讯(记者 葛海霞)2019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行业年会日前在安徽落幕,山西红色研学课程“巍巍太行小八路”在2019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本次年会以以“融合、创新、赋能”为主线,邀请了国内教育界、研学界、文化和旅游界、研学基(营)地的多位专家、学者,就当下研学形势和研学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讨论和分享。。600位与会嘉宾就课程建设、基地(营地)课程、研学人才培养、互联网+研学、新高考与研学旅行等主题进行深度探讨,探讨研学旅行发展过程中的新挑战、新思路、新突破,为研学旅行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山西红色研学项目荣膺全国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据悉,2019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大赛从两个月前启动,共收到全国各地112个团队和个人的作品,经过研学旅行行业专家组评审,初选40个作品进行线上投票。经过10天的投票,根据专家评选和线上投票综合计分,前11名课程进入总决赛,在2019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行业年会上进行现场演讲和答辩。评委经过各个环节的打分,评出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和优秀奖五名。山西行知研学选送的红色研学课程“巍巍太行小八路”最终获得一等奖。2018年9月15日,红色电视片《巍巍太行小八路》在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山西左权县开拍,来自某学校的30名孩子在左权将军烈士陵园、西河头村129师司令部等红色革命根据地缅怀革命先烈,亲身体验参军备战、抗日救亡、粉碎扫荡等过程,重温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艰辛历程。该研学课程让营员亲身体验苦练杀敌本领、奔赴抗战前线、军民团结共抗敌等过程感受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太行精神,传承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复兴大任的红色基因。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要求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文 /周佳 图 / 网络来源:科学大众(科学教育)博物馆作为对民众开放的公共机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研学基地,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进行研学旅行已经是课外活动的新常态。借助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让学生在研学体验中体验式学习,对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如何发挥博物馆的价值让研学旅行课程不流于形式,笔者将从课程分析和课程设计和具体细节进行分析。1博物馆研学课程特点分析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出台的《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的受众是“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简单的说研学的受众是九到十七岁的青少年。此年龄段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思维敏捷。很显然青少年学生不同于普通游客。研学旅行课程也不同于一般的导游解说。博物馆在设计研学课程的时候需要针对青少年的情绪爱好,在内容上有所取舍,在方式上有所选择,才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要结合受众心理特征、认知能力和心理需要,注重研学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一节好的研学课是需要精心准备、反复揣摩、多次修改的。普通旅游团成员年龄分布较大,而研学受众年龄差别较小。普通游客文化程度差异较大,而研学受众文化层次较为统一。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研学课程的讲解比普通导游解说要简单,不必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设计不同问题。但从知识传授的层面上讲,研学课程比普通导游解说难度要高得多。普通游客是以游玩的心态而来,而研学受众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目的而来,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博物馆研学课程要和在校老师结合起来,有必要请在校老师对课程进行指导,才能让课程变得有深度有广度,有思考有启发。2博物馆研学课程设计环节首先,要理清研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研学课要让学生学到哪些内容。学到什么程度,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深度是截然不同的。其次,以何种形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达到教学目标。以内乡县衙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为例,笔者以为,课程的设计应该分为7个环节:课前引入、场景讲解、思考探究、实践体会、交流分享、知识拓展、回顾总结。课前引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精彩的引入,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的引入语言。面对低龄段的可以用儿童化的故事情境来引入。面对初高中学生可以使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入。比如内乡县衙博物馆研学课就可以以照壁上的贪作为引入。为什么县衙大门口会绘这么一幅凶恶的怪兽呢?再设几个疑问。这神秘的怪兽到底是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注意力自然会关注在老师身上。引入时间不宜过长两分钟之内即可,导入之后就可以进入正题场景讲解。场景讲解:研学的本质是学,因此在博物馆教师不能照搬给普通游客的讲解词。在多个场景中穿梭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吸引而失去对教师的专注,声情并茂的同时略带些夸张,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该设问的时候要设问,该提问的时候要提问,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参观去思考,而不是走马观花。学生们的知识增长往往来源于好奇心。一个引发思考的小问题可能会给孩子打开一扇全新的窗。因此教师必须在设问上下足功夫。比如内乡县衙博物馆研学课程介绍到一代文豪元好问的时候,有必要展示一下当时的局势图,让孩子们消除历史误区。课本上讲南宋历史的时候对南宋介绍很多,而对金、蒙古等介绍较少,孩子很容易形成片面的历史观。笔者也是成年之后才知道内乡当时是金朝的统治区。宋也好金也好都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思考探究:单纯的讲解还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必须深入思考才能探寻知识的脉络。文物是远去的历史,其时代背景和孩子们的生活相隔太远。孩子们在场景讲解之后肯定还有不少问题。可以给孩子们自由提问的时间。由于孩子们的思维各异,提出的问题千奇百怪。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较为丰富的经验,才不至于被陌生的问题难倒。这也是非常考验教师素质的。在此环节也可以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当小小老师来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活跃气氛,增强趣味性,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欢快的氛围中融会贯通。实践体会:此环节是利用博物馆的现代设施比如3D影院,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的可以设置让学生亲自动手的项目,比如推石磨等。在内乡县衙博物馆还有知县审案等现场剧表演。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事先进行角色练习,研学的时候穿上古代服装现场饰演不同角色,进行审案体验。增强孩子们的参与度,而不是让孩子当被动的接受者。学生们在实景扮演中会体会到古代的官民关系和封建制度的等级森严,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交流分享:本环节主要是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本次研学的心得体会,如果时间有限也可以让学生回到学校之后再进行。在博物馆进行的好处在于,趁热打铁,在周围的环境氛围下进行分享,会加深印象,有更佳的学习效果。拓展知识:本环节主要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本次研学尽管即将结束,但是对学生来说以后的学习之路还是很长的,启发性的有深度的相关知识的扩展会带给孩子深度的思考。扩展知识可以给孩子铺垫更广阔的成长之路。回顾总结:本环节是照应开始的引入,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几句话把本次研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为博物馆研学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3博物馆研学旅行应该注意的细节一堂效果出色的研学课在注重环节流程设计之外还应该注重具体的细节,细节才是打动学生的关键所在。博物馆研学应该注重以下细节:学生需要:在设计研学课程的时候,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尽量改变单一的讲述形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体验式学习的效果远远好过填鸭式学习法。老师尽量少讲,能让孩子讲述的让孩子讲述。研学的博物馆不应该是沉默刻板的地方,应该变得有趣生动,成为学生们向往的地方。角色定位:优秀的老师要有角色意识,之前的导游要变身为教师。老师还需要进入角色,用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们流连忘返。老师还要认真备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问题。太难的问题,无人理解,也就毫无意义,太简单的问题不能引发思考也没有价值。要让孩子们通过思考自己寻找答案。简繁得当:对于导游来说,一言堂固然熟门熟路,但是要想提高研学效果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讲授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以体验活动为主,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研究。抓住重点,不必走马观花面面俱到,根据研学课程的内容,在重点的地方下功夫让孩子们有所收获,而不是简单的一日游。重视互动:导游可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师培训。对教学的套路不是很熟悉。变身为教师后应该注意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比如,有需要朗诵的诗词对联,让学生读比自己读效果要好,男女分组读或者小组读的形式又比学生自己随便读的效果要好。另外对于孩子们的表现要及时地给出正面评价。对于回答不是很好的孩子也应该以鼓励为主,进行肯定和鼓励,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课件制作: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在环境讲解的时候借助生动的课件可以让学生有更好的收获。课件应该多图片少文字。一页幻灯片上面的文字不要超过五十个字。如果是满屏文字,那么这样的幻灯片和教室的黑板就没有区别了,学生失去兴趣研学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事先播放,征求多方意见再进行修改,精益求精。安全保障:青少年生性好动,而博物馆不同于校园,可能会存在一些导致安全隐患的地方,比如光滑的台阶、低矮的屋檐。作为一名研学旅行的主导者,博物馆的教师应该对研学过程中的路线烂熟于心,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要提醒孩子们注意。另外还需要反复强调纪律要求,不能在博物馆内嬉戏打闹。保证孩子们在研学过程中的人身安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本质是实践育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作为负载历史的公共场所,应该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流连忘返的地方。要想充分发挥博物馆研学旅行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就不能不重视研学课程的设计和细节,无论是整个流程的安排还是具体的细节,保证孩子们在博物馆里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