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研学?研学,即研究性学习 ,国际上统称探究式学习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基于学生原有的概念,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归纳式学习过程。1995年"探究式学习"引进到法国叫“动手和面团”。1999年中国启动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8月教育部、中国科协首次完整地将“探究式科学教育”从法国引进到中国,简称“做中学”。“做中学”就是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利用学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理念方法和模式,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路。研学旅行即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学习形式,通过“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方法和模式,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设计实施不同学段的研学研学课程,培养孩子科学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研学的意义是什么?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结合国际上“研究性学习”的先进理念、方法、模式,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研学是由学校或机构统一组织,基于学生自身兴趣,根据课本内容,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体验六大类别选择和确定研学主题,在动手做、做中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集体学习活动。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于己研学是什么?于己研学秉承“观世界才有世界观”的理念,着眼于带领孩子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深度的同时,拓展课外知识的广度。从多个维度丰富孩子的视野,建立“综合素质档案”。于己研学也为孩子们提供了锻炼意志品质、拓展视野、培养优良习惯、挖掘心理力量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团队中磨练,在磨练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恩,在感恩中励志,在励志中收获!于己研学,让爸爸妈妈们放下了手机和电视,让孩子们的假期和周末过得更精彩、更有意义!也让家长们受益,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陪他们一起成长、一起欢笑、一起童真!于己研学—写对联闹新春于己研学—探究可口可乐的前世今生于己研学—体验花艺之美于己研学—在同仁堂国医馆体验小小神农尝百草于己研学—探索地球运动造就的自然奇迹于己研学—探索宇宙的奥妙于己研学——社会公益实践,关爱残障儿童和关爱留守儿童以上只是我们于己研学之旅的开端,以后的每一周每个节假日,都会和我们的于己宝宝们一起出发,让每一个周末和假期都过得有记忆和有意义。于己研学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感,承蒙广大家长、教育培训机构和各区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我们会带领更多有爱心、有担当的家长和孩子,一起深入基层,走进更多需要爱的孩子的世界,用我们微弱的光,照亮温暖更多的人。这是我们的愿景,也是于己的承诺。欢迎更多的家长加入我们于己的大家庭,和于己一起见证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活得更有价值。
白天上班,晚上和双休日代写“作业”,暑假进度条推进一大半,家长们越来越“焦虑”。要说为啥,“还不是暑假作业闹的。”这边刚刚搞定孩子的培训课程,那边各式各样的暑期实践,又让家长“抓狂”。带孩子来一场研学旅行,旅行感悟要做成数字报;来一场科学、数学的课外实践,也要制作一大堆报告和论文……有家长感叹,“上大学写论文、做报告,也没这么集中地忙过啊。”(8月8日《现代快报》)眼看着全国中小学生的暑假时间已经过去一半多,很多家长却变得越来越焦虑,原因就在于学校布置给孩子的作业还没有完成。而更加确切地说,这些作业不仅仅是布置给孩子的,也是布置给家长的,没有完成的原因也不是孩子或家长偷懒,而是这些作业花样太多、要求太高,不但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无法独立完成,就是有了家长的参与,也未必能够很好地完成。带孩子来一场研学旅行,旅行见闻、感悟还要做成数字报;来一场科学、数学的课外实践,也要制作一大堆报告和论文……面对种种让人无从下手的暑假作业,也难怪有家长感叹自己读大学写论文,也没有这么手忙脚乱。其实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学校和老师布置这种实践性强、需要较高动手能力的暑假作业,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比如它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等。但是如果这些作业要求太高,超过了学生的能力,那么就可能过犹不及,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比如一些作业,孩子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基本上是由家长来帮助完成的,那么也就失去了锻炼孩子各项能力的意义。这样的暑假作业既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同时孩子也没有得到锻炼,完全成了一种“为了作业而作业”。我们肯定这类暑假作业的正面价值,但不能过犹不及。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布置个性化的暑假作业,比如喜欢发明创造的,就要求孩子发明创造;在某个学科上存在短板的,重点加强这一短板的学习。另一方面,让暑假作业更加接地气,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比如掌握一项家务劳动的技能等等。从现实意义来看,这要比那些看上去“高大上”的作业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更有价值和意义。(来源:燕赵都市报)
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又称探究式学习。从字面解释就是用把石头打开的精神去探学事物的细节与本质。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的模式和标准起源于美国,上世纪年代美国把"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列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促进了美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被美国认为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1995年"探究式学习"引进到法国叫"动手和面团",2001年引进到中国简称"做中学",就是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实践中利用学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理念方法和模式,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路。相比于其他,研学更注重发现事物的本质与细节,有很多细节虽是很平淡不起眼的,但差距往往都是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哈佛教授西奥多·莱维特就说过:“魔鬼藏于细节,多个细节组合起来的能量能摧毁一切”。针对目前市场对于研学的开展情况与现状,《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行走家乡”“揽胜祖国”“阅读世界”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意见》提出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意见》提出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同时,国务院将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并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而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低、实践能力差,甚至于在走向社会后发现“学无所用”。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呈现前人的知识理论经验,无法与现实日新月异的事物有效衔接。因此,研学旅行便成为弥补这一缺陷有效手段。研学旅行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可设计空间大,可紧跟时代发展加强活动内容设计,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多样化多渠道多方面地吸收知识,补充课本内容的不足。研学旅行的开展超越了现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学生的生活和社会领域延伸与扩大。让真正的文化与文明结合到我们的生活。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研学之前,我很少思考过研学究竟是什么,其目的何在,意义何在。即使在出发前自己也研读过国家《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但是在有切身体会之前,确实对此了解不深。1.研学是旅游吗?研学学生在西安明城墙与留学生合影从形式上来看的确是,从内容来看很相似,但从目的来看则不是。统一出行,统一吃饭,统一进入景点,这种表面上与旅行团无异的出行方式的确会误导很多孩子与家长。即使作为教师的自己,在刚刚出发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同样,研学内容也极其相似,例如这次西安研学中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华清宫。这些景点既是研学的目的地,也是旅行团的目的地,所以从内容来看也是非常相似的。然而,就像我之前所讲,研学与旅游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对此,许多人是非常不赞同的。一样的出行方式,一样的参观游览内容,为什么研学的目的却和旅游不一样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自驾出行岂不是能更好的安排游览时间吗?没错,对于这些问题我曾经也有过疑问,但是经历过研学后就会发现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2.研学与旅游的区别(1)形式不同研学出行的形式是,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同学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结伴出行。缺少了家长的陪伴,学生就不得不与其他同学互帮互助,而这种独立性是在家里与学校看不到的。其次,学生出行是在学校老师与第三方组织下一同出行,其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是集体中的一员。学生的所作所为不仅再是一种个人行为,还是一种集体行为。这样以来,学生的个人行为就会直接影响他在集体中的整体评价。这些隐性内容都是旅游所不具有的。在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2)内容不同实际上研学内容与旅游内容是有很大不同的。仍然是以这次西安研学为例,西安交通大学与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实验室,这两处是旅游绝对不会去的地方。即使有家长了解高校参观的重要性,也不过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最后以感慨校园大,校园美,饭好吃而告终。实际上我们从国家教育部在2018年所推荐的研学基地来看,其内容覆盖面极广。以重庆为例,重庆科技学院科技探索体验中心,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重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重庆红蜻蜓油脂有限责任公司,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邮电大学,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重庆市乐和乐都旅游有限公司,重庆市乐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友军青少年综合实践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品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些都属于国家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基本上覆盖了一名高中生所学的所有科目的内容。所以,研学的内容与旅游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看似一样的参观路线实际内容有很多差别(3)目的不同针对研学的目的,国家是这样要求的,“各地各校要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提高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这一点来看就已经能看出旅游与研学二者之间目的的不同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杨兵老师在为清看到此处,我相信您还是会有质疑。同样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长见识,就算一些高大上的机构与单位去不了,但作为家长,我们自己去博物馆给孩子请讲解,不一样能达到目的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但实际上仍然是不同的。这次研学我与孩子们来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很有幸遇见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策展人、副研究员杨兵在为清华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进行讲解。在蹭了将近20分钟讲解之后,我终于忍不住向杨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您所讲的许多东西和讲解员不一样呢?”杨老师看了看身边清华美院雕塑系博导董老师后,笑着对我讲,“因为我讲的内容都是我自己研究而来的,并不是什么解说词,至于他们的解说词是什么,我也从来没有听过。”当董教授知道我是带学生来研学的老师时,特意给我提了些建议,“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仅有的三个通史性博物馆,你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可以运用你的知识将博物馆中的文物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重新唤醒他们脑海中固有的历史知识。”对此我深以为然,很庆幸当时在历史博物馆的时候根据文物给学生讲解了许多书本上的知识。对游客来讲毫不重要的一幅投影实则是全作为老师,此次随团出行收获颇多,无论是以前看过或没看过的,每到一处都会觉得有所收获,尤其是最后在西安碑林的这次“邂逅”才促使我一定要写下此文。文章浅显,望读者见谅。
2019年12月10日, 2019中国户外教育年会在四川省南充市凌云山召开。本次年会上,研学旅行系列教材作者、著名研学旅行专家彭其斌代表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户外教育分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培训机构工作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研学旅行研究中心等组成的中国研学旅行安全研究联合项目组发布了《2017-2019中国研学旅行安全发展报告蓝皮书》。报告共五章,包括中国研学旅行概况、中国研学旅行安全概况、中国研学旅行安全工作发展导向与政策建议、中国研学旅行安全的学术研究与课程建设、中国研学旅行安全前瞻。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研学旅行现状,特别是当前研学旅行迅速发展背景下的安全工作现状。项目组调研数据表明,目前研学旅行从业机构对安全人员的培训还不够重视,基本上是企业进行一下内训,没有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经过教育或安全行业协会或组织培训合格的安全员数量不到1%,在市场上数量极低;经过企业内部培训的安全员数量不到10%,也就是说90%以上的研学旅行从业机构都存在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报告引述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兼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王德学在《<研学旅行安全工作指南>序》中的相关论述,指出当前研学旅行安全领域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与旅游主管部门尚未建立研学旅行安全管理行政保障体系,不能够从制度上和标准上对所属学校和从业机构给予有效的工作规范和业务指导,也没有建立起规范合理的责任追究制度;二、各从业机构的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能够建立研学旅行安全的单位责任保障体系;三、研学旅行从业人员安全法规知识欠缺、安全风险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缺乏,安全风险管控能力严重不足,不能有效防范和处置安全事件;四、少数从业机构安全意识淡薄,唯利是图,生师比过大,不能配备合格的安全员,不合理的减少成本,降低了安全保障;五、研学旅行安全员没有从业标准,未经过系统的研学旅行安全专业培训,缺乏安全员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加大了研学旅行的安全风险。报告从完善研学旅行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研学旅行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制定研学旅行岗位安全职责标准、建立研学旅行安全问题分类及应对标准、建立研学旅行安全培训工作体系、推进研学旅行安全法律法规建设、推进研学旅行安全管理学术研究等六个方面对研学旅行安全工作发展导向与政策发展给出了重要建议。特别是关于研学旅行管理安全机制建设,报告认为这是研学旅行工作刻不容缓的事情,对此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报告的发布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会外教育分会会长、职业安全标委会副主任委员吴军生介绍:《研学旅行安全员》岗位从业培训工作已经启动,研学旅行从业人员、机构和服务基地相关安全标准起草工作正在进行中。据了解,《2017-2019中国研学旅行安全发展报告蓝皮书》是我国首份全国研学旅行安全专题报告,报告的发布必将对促进我国研学旅行安全工作发挥重要作用。据悉,今后本报告蓝皮书将每年发布一次。《2017-2019中国研学旅行安全发展报告蓝皮书》即将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10月17日,由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政府主办,常熟市旅游局、常熟市教育局承办、执惠协办的《2018·研学旅行与文旅产业融合研讨会》在常熟举办。本届研讨会围绕“共享·共荣”的主题,汇集了200余位研学旅行及文旅业界精英,围绕研学实践教育发展现状、文旅融合背景下行业发展机遇、旅游目的地特色研学旅行项目打造、课程设计、人才培训、营地教育创新等方面,共同探讨“文旅+教育”资源共享共荣发展新模式。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未来3-5年,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将迅速提升,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成为旅游业市场新蓝海。另外,根据执惠研究院预测,到2019—2020年国内参与综合实践、亲子游、国内研学、学生赛事、出国游学的中小学生规模将分别达到18436万人、8134万人、5697万人、459万人、367万人,每年高达3亿人次的中小学生活动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拓展千亿级研学旅行市场新蓝海。目前常熟研学游已形成江南国学、科普教育、江南耕读、江南手作、户外体验等五大主题,并推出虞山文化研学、名人名园研学等线路,还在全市范围梳理出100多个研学游参观考察点。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许浩表示,常熟研学教育资源丰富,这里有传统文化,也有农耕手作特色传承,更有世界联合学院(UWC)等知名院校落座常熟,为常熟的旅游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常熟依托丰富的旅游文化教育资源,以“旅游+”和“+旅游”的产业融合为抓手做好研学旅行的文章,研学旅行产品以及线路基本形成,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未来,常熟将联合更多机构向全国推广“常塾”研学游品牌,以旅游元素+课外私塾的概念主打研学游产品,打造一批影响全国的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王振民表示,研学旅行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研学旅行不是旅游,要有课程开发。目前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困境是课程设计。执惠创始人兼CEO刘照慧表示:“未来整个文旅的主流消费人群中,孩子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起点,带给他们什么样的体验和产品,带给他们什么样的文化和教育,这个是具备全球视野又是植根全球文化的,同时又在全球沟通能力上不断的灌输和实践,这样的理念和实践带动我们游学、研学真正的变革和创新。”此外,本次研讨会上,由执惠文旅大消费研究院撰写的《2018中国研学旅行与营地教育行业发展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整体分为四大部分,详细阐述了目前中国研学旅行与营地教育市场发展情况,报告对研学旅行和营地教育概念进行了概念性阐述,精准分析了目前行业与企业发展的现状,并对未来行业发展进行了预测。
北京清华北大研学旅行后的感受和收获!中小学生来北京参加研学旅行,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基本上都是必须去的,北大、清华一个集梦想与榜样一体的地方,一个能够激发学习核心驱动力的地方。通过参观、体验、学习,让每位学员在完成多元化任务和研学报告的同时,从不同层面感受大学精神。树立“清华并非遥不可及,人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清华精神”的坚定信念。北京研学旅行之清华大学介绍:清华大学校本部——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的一部分,咸丰年间改为清华园。其周围高等学府和名园古迹林立,其园内苍松翠柏、水清木华,清澈的万泉河从腹地蜿蜒而过,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小溪,同时也滋养着清华学子特有的志趣和气质。清华园内不仅有图书馆、科学馆、大礼堂、体育馆、工字厅等“有历史”的建筑,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六教、符合国际标准的游泳馆、设施先进的综合体育中心等“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更有国内较大的万人饮食广尝紫荆园、桃李园餐厅,北方地区最好的紫荆学生公寓区、畅通快速的校园网等全面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北京研学旅行之北京大学介绍: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营员坐在未名湖畔,绿柳垂地,清风拂面,博雅塔屹立于小丘之上,隔水相望。这是北大最好的景致——“一塔湖图”。“未名湖是一方砚台,博雅塔是一支神笔,图书馆则记载了北京大学厚重的历史。”给营员讲述北大校史,讲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讲这里当年云集了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朱光潜等一批大师,讲北大人在自由平等宽容的氛围里,书写着一桩桩让后人景仰的故事,让“北京大学”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圣地。为什么要带孩子参观名校?听听家长怎么说在清华大学校园内常常看到陪孩子游校园的家长,偶尔会听到“等你长大了就来这里读书”的殷切期许。也有很多家长带孩子逛名校,为了接受名校的熏陶,让孩子往这个方向努力。参观名校为了学习什么?@你说:参观名校,一是让孩子接受文化的熏陶,二是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三也可以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因此许多家长才会乐此不疲带孩子参观名校。@雪二:个人认为,参观名校主要是学习一下这些学校的校训,了解名校里的名人和他们的经历,学习他们的品质,从而鼓励自己。@小太阳:参观名校,确实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但是真正的教育不是形式上、追风式的随大流。作为家长,不仅需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关注孩子身心发展,注重生活习惯和做人基本品德的养成及引导。北京清华北大研学旅行后的感受和收获!走进国内顶尖学府,感受学术气息、品味大师风范,漫步于荷塘月色或未名湖,感受大学静怡、厚重之美,品味沧桑历史,体会厚重人文。走进中国高等学府,感受浓厚学术氛围,开启名校之门,让营员深入探索,学会学习,勇于创新,规划美好明天,感受满满的榜样力量。
每当谈起这个话题时,都不得不提到“研学旅行”一词的定义,对于国家来说,研学旅行的重点在于教育,它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一种形式,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途径;对于旅行社来说,研学旅行势必会迎来新的旅游行业增长,摒弃传统的旅游形式,开启新的突破点;对于旅行景点来说,研学旅行是新的行业发展方向,在传统旅游套餐基础上加点学习知识的环节就行了……总结所有相关机构的重点来说,研学旅行其实就是“旅行+教育”的结合体,它的核心在于教育,旅行只能是有辅助作用,它是面向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特点来设计不同的考察项目,从独特的视角探讨研究性学习,感受传统文化,把握时代脉搏。2016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研学旅行发展的文件,打着研学旅行政策红利的东风,不少的校外机构开始设立研学旅行的项目,也导致市场上研学旅行产品参差不齐,结构混乱,无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改革与推进。研学与游学在研学旅行正式被大众所熟知以前,我们听过最多的应该是游学了。游学是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当中最传统的教育形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伴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不止再局限于经济的互通,在文化与文化的交流方面也有了不小的突破。游学是一种跨文化的体验式教育模式,它将学习与参观游览结合起来,帮助孩子开拓视野,培养国际观念。由于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英国已经形成非常完备的游学体系,也建立起了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与之相对将游学做得非常好的还有日本。中国传统的游学精神来源于孔子,是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精神的一种最好诠释,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式游学”。随着近些年来的不断发展游学大多有名无实,大多都是打着游学的名义做一些景点旅游,和旅游团并没有什么太大差别。虽说研学旅行的基本概念和游学看似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在细节上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研学旅行将学习进行了特别的标注,研学多指研究性学习,而非游览式学习,更加强调旅行学习的过程,它强化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此外国家下发的研学文件更是将研学旅行纳入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规定每年至少要进行一到两次研学旅行,也给研学加上了政策的保障,比起自发性的游学更加规范、正式。研学的根本理念是让孩子更好地将课本与生活知识相连接,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科技创新的能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活动一般是学校和研学机构共同合作组织,带着问题出发,最后能带着答案回来。研学旅行市场竞争激烈在2018年研学市场研究报告中提到,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更迭,研学消费的倾向将会加深,国内研学旅行市场不断释放,留学市场的火热也带动了研学周边市场的爆发。该报告还提到了目前研学市场的复杂性,产业链参与者背景复杂,各具优势;上游资源稀缺,下游渠道把控价值核心;研学产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长期B2B2C品牌价值转换才能够实现规模化盈利等。尽管研学旅行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目前也存在着难以忽视的严重问题,家长理念无法调整,研学只能在一二线城市得以推广,而且研学课程内容都没有明确化的实施标准;对于学校来说,更是被安全问题困住手脚,无法真正地做到研学旅行的真谛;现有的市场并没有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而是出现了乱而杂的局面。中小学是研学教育的主战场一个人的性格习惯,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来塑造,国家鼓励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目的就是帮助尚在成长期的孩子树立远大梦想、开拓自我眼界,促进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探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是促进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是研学教育的主战场。想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健康教育全面覆盖,在完善安全保障机制的同时,更要重视研学活动课程设计和开发,保证活动质量。据有关数据显示,教育开支在家庭中的地位多年以来一直未被撼动,很多家庭超过1/5的消费支出都用于子女教育,可见研学旅行市场在未来极大可能会引领新的教育风潮。
水火、冰火本不相容,但有一种冰块却可以燃烧! 1月15日上午,青岛宁夏路小学的同学们来到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开启了一场探寻可燃冰之旅。通过听专家讲解、现场观察及动手操作,孩子们近距离学习了有关可燃冰的相关知识。1月15日上午,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四楼报告厅,研究员孟庆国为青岛宁夏路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揭秘可燃冰”专题讲座。他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点和理解能力,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图片对什么是可燃冰,可燃冰的产地、产状、形成过程,如何开采可燃冰等进行了直观展示,让同学们知道了这种燃烧的冰块能释放出巨大能量,成为未来中国的重要新型能源。课堂极具趣味性又充满科普性。现场,孩子们听得十分投入,时不时拿出小小笔记本记录着自己的新发现。讲座之后,便进入了同学们最期待的实验环节。孟庆国带同学们进行了拼接可燃冰的分子模型实验,并从零下180°的液氮罐里取出人工合成的可燃冰。每个同学都参与称量、点火、记录等实验过程。一上午的研学活动,让同学们收获满满。每个小组都认真完成了研学实验报告。可燃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好处和坏处?我们可以用可燃冰做些什么?……针对这些科研问题,孟庆国与孩子们共同进行了交流探讨。宁夏路小学一直以海洋科普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亲海、爱海、知海、用海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保护海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学校海洋教育工作品牌。此次海洋研学活动正是科普、研学相结合的一次创新探索。孩子们在研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海洋科学之广袤,激发了他们探索海洋奥秘的热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珍梅)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研学是近几年来非常火热的素质教育形式,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政策来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顺利开展,不难看出研学旅行在未来会成为青少年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现如今研学旅行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出现研学产品粗制滥造、研学安全无法把控、研学质量低下等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学校、家长、孩子等不同角度来加大研学旅行质量的把控。什么样的研学才最受欢迎?总少不了五大基本要素。研学导师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形式,导师永远都是整个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因素,《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将研学导师定义为: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具体制定或实施研学旅行教育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的专业人员。导师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就需要导师拥有深厚的教学素养,强大的知识储备能力,才能掌控不同的研学活动。此外研学导师还要有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面对突发状况的问题处理能力,真正的架起旅行和研学之间的桥梁,引领学生在研学活动中获得启发与教育。研学基地研学基地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基地相比较灵活性强的景点来说,拥有更加全面的场馆设施,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体验,而且安全性也能得到保障。在研学基地的选择上需要根据基地的性能、配套设施以及活动的可行性来考虑,比如交通是否便利、可供研学内容是否丰富、研学活动是否符合此次研学主题的需要,科技主题研学要找科技类研学基地,素质拓展研学就要找拓展性实践基地。研学课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研学课程是针对某种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进行开发整合的方式,研学课程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研学地点的选择、任务的确定、导师的注意事项等等,研学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教育活动,想要真正保证研学质量,研学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进行认真的探究与思考。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曾对研学课程的意义、目标、原则、任务做了清晰的规定和说明。研学课程的设计基于研学资源的特点产生,往往并不是只包含一个学科的内容,而是赋予多种学科的属性,达成不同学科特殊的课程目标。研学路线研学路线指的是研学活动中的地点、交通、食宿等方面,它和研学课程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设计上来说,研学路线是围绕研学课程主题进行设计的,通常会与研学主题的目标保持统一,以此来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安全保障面对当前研学旅行行业的乱象,如何保证孩子安全是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也成为推动研学旅行发展的一大阻碍,所以这也要求我们在规划研学路线时要尽量采取相对安全的举措,包括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住宿安全等等,也要配备足够的陪护人员保障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研学执行团队和研学基地也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设施,研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明确责任划分,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规范自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