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山堂:研山之山迈克尔

研山堂:研山之山

陈原川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设计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现为设计学院平面设计与汉字、图形设计工作室主任。任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中国美协平面艺委会委员。研山之山研山堂青藤山馆研山到明代已经成为文房中的重要陈设。高濂《燕闲清赏笺》有云:“研山始自米南宫,以南唐宝石为之,图载《辍耕録》,后即效之。” 明代林有麟藏“青莲舫研山”,可为明代研山之代表:“维石神秀吴下,名家罕覩俦匹,以其广狭高卑,仅足盈握,出入怀袖者是也。而峰峦崇矗,洞壑窅冥,曲磴回岩,环丘复道,云窝月窦,削壁阴厓,钓址平薹,坡坨沙屿,辗转有情,顾盼生色。下有二穴,一穴中含线纹萦带如缕,造化钟灵若是,其巧虽米颠倪迂必能刮目。古之牛奇章好石不知几许,大者贮之库藏,小者秘之缇巾革匮,惜乎不加品题,千载之下,泯然无迹。斯石余甚爱之,尝置之青莲舫中,以娱晨夕,差胜夫宋人之宝燕石矣。”据宋蔡绦《铁围山丛谈》记载,南唐宗主李煜所宝的一座研山“径长逾尺咫。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左右则两阜陂陀,而中凿为砚”。其小巧的外表,山峦连绵不断,高低错落有致,让人叹为观止。研山峻峭,须灵壁石、英德石出之者为佳,又有研墨之工,历来不多见,载入史册的更少。《素园石谱》仅收录过李煜原来的“海岳庵研山”、“宝晋斋研山”,其余仅有宋、明两朝的“苍雪堂研山”、“玉恩堂研山”、“马齿将乐研山”和“青莲舫研山”。它们所反映的文人“研山出层碧,峥嵘实天公;淋漓山上泉,滴沥助毫端;摛成警世文,立意皆逢源”的期盼,稚真,且有情趣。十八学士图太湖石的形体变化多端,轮廓含蓄圆滑饱满,表面凸凹起伏不平,洞孔灵透交错天然镂空,其结构决定了多样的图形创作表现形式:雕塑家亨利摩尔用作品中的孔洞和形体恰似太湖石,雕塑家展望用不锈钢打造新的“太湖石”,画家岳敏君将张着大嘴的人与太湖石结合,盛梅冰在油画创作中不断诠释着太湖石的空灵变幻,周春芽用写意表现手法展现太湖石,刘丹把太湖石的孔洞美学融入水墨画的意境之中……中外知名的艺术家们,纷纷试图运用不同的创作手法来呈现各自心中的太湖石。他们以具未来感的崭新材质,或浓烈的现代色彩语言,再现身为文化传统符号的“太湖石”,一种新旧冲撞、材质对比的张力直指人心,透露着“假作真时真亦假”之趣味。这些作品充满着对人生的感悟,充满着对文人气节的追求。看似不起眼的材料,在创作者的手下却变成一个个充满生机的艺术品,它们自然天成却又被赋予生命。太湖石造型上无止境的变化又是对其过程的形象梗概。那瞬息万变的景象充满着离奇的想象。那生生不息的是对生命无上的膜拜。正是如此,太湖石,虽千年不变,由风由水成形,却需要观者的精妙眼光。从研山的人文美谈到太湖石的自然孔洞美学,与石有关的的文化无不寄托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听风诵月,烹茶品茗,古代文人士大夫,善于把自己从家国春秋之类宏大主题中抽离出来,以回归最原始的“人”本身,“吃茶去”是朴实之态。现代文人们亦惯常借助琴棋诗画及器物制造、把玩、赏鉴,来获得心灵的抚慰,并藉此相互取暖。从研山延展的赏石文化恰恰满足了古今文人把生活志趣、品位倾向、地域风情和传统伦俗,不露声色地融入居家场所和日常生活中,于方寸之间浓缩自身生活之味、人生之道,把玩、品茗、阅读,惬意且逍遥的,研山之山是况味的追求。山之意《礼记、乐记》言“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山厚重而静,水周流而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徘徊和煎熬,使得文人在抒志和用才的层面上要寻找新的出路。一壶热茶在手颇有体味平日里几案一具,闲远之思的意境。从紫砂壶的产生到曼生壶出现,紫砂文化就成为一种由大众向小众的推进,是由俗向雅的文化蜕变,也是一方构筑于生活享受基础上的抒发文人们的知识经纬和审美意味的新平台。文人生存与生活层面上的自有特质及隐性无奈选择定性了紫砂文化之本质属性,文人意念与所钟情的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及自身清高的意境相连,向着积极光亮的艺术层面提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紫砂壶传递着平淡而神秘的一面,其简素 、空灵、闲逸、直觉、不可言说等等独有气质皆是妙不可言,这种状态不但体现出了文人风雅生活的根源所在,也体现出他们在无奈的取舍中依然保持对生活美好的追求,使他们的生活呈现出了新的亮色,而依附“研山”文化的人文之意,融太湖石及赏石形态与紫砂巧意结合的紫砂壶出现,即可风雅地称作“研山壶”,研山紫砂的意义则寓于其间的内在传递。山之鉴“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日用亦脱俗,清朗并尊享,低调而高洁,直率且思辨,立足于生活本位,肯定于现世价值,以情趣为表象,以出世为标榜,以调和为基调。可谓“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紫砂壶的内涵外延不外乎此罢。“研山”系列紫砂壶以代表文人审美的赏石形意制壶,以今人之心性,体味古人之生活节奏与人文内涵。仲美旧有诗云:“研山(米芾研山石)不易见,移得小翠峰。洞色裛书几,隐约烟朦胧。巉岩自有古,独立高崧巃。安知无云霞,造化与天通。立壁照春野,当有千丈松。崎岖浮波澜,偃仰蟠蛟龙。萧萧生风雨,俨若山林中。尘梦忽不到,触目万虑空。公家富奇石,不许常人同。研山出层碧,峥嵘实天工,淋漓山上泉,滴沥助毫端。挥成惊世文,立意皆逢原。江南秋色起,风远洞庭宽。往往入佳趣,挥洒出妙言,愿公珍此石,莫与众物肩,何必嵩少隐,可藏为地仙”。亦有作云:“研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惟有玉蟾蜍,向予频泪滴。”研山为文人之志、紫砂壶为文人之器,而形色不同的山湖之石洋溢着浓浓的文人情怀,瘦、透、漏、皱及太湖石孔洞(祥龙石图卷1)美学代表着典型的文人审美,两者结合气息、趣味相得益彰,形态上也富有变化,充满巧思。以石之形神与紫砂壶相结合,石与壶体自然融合,极具东方审美之生长美学,彰显研山壶在文人壶艺术中感知器物乃至造型背后人文气息之创新设计。祥龙石图卷高濂《燕闲清赏笺》有云:“大率研山之石以灵璧、应石为佳,他石纹片粗大,绝无小样曲折、屼峍森耸峰峦状者。”“应石,近有佳者,天生四面,不加斧凿,透漏花皱俱好,但少层垒峦头,水池深邃,望之一拳石也”,“燕中西山黑石,状俨应石,而崒屼巉岩,纹片皱裂过之,可作研山者为多,但石性松脆,不受激触”。“以新应石、肇庆石、燕石加以斧凿,修琢岩窦,摩弄莹滑,名曰研山,观亦可爱”。(醒石醉石)研山壶,系文人艺术造诣及审美追求与匠之灵性完美结合,实乃紫砂文化传承发展趋向更人文化之求索。研山煮茗水气、山气、香气之交融,石壶即成为有生命之器物,文静雅致显出高贵气度,古拙厚重觉出大智若愚,简洁流畅生发反璞归真,古朴自然尤感禅之意味。山之思现代主义城市生活亟待舒静身心,研山文化作为现代雅文化之探索者,追求在精神上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社会变迁世事纷繁,研山壶努力摈弃紫砂语境惯常追溯,《易传·系辞上》: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在制壶中融入山、石之题材,借助魏晋初始宋、明标榜的赏石文化作为中国文人气质之象征,尝试去颠覆、去解构,虽然这些变化对传统紫砂壶而言,带着几份陌生、其生动和谐的造型,流畅、简约,满溢着文人风骨,风卓之姿态直指人心。山,因“出云风以通天地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与文人秉性相似,以“山”之思比德,可以说是对中国文人审美的独有观点。研山壶,凭借全新视角诠释传统文人石、文人壶艺术与现代艺术经久融合之创新理念,研山壶之艺术创作以及文人赏石与紫砂艺术探索,极力剖析紫砂作品背后蕴藏中国传统文人之生活态度、审美内涵及精神追求,体现出超尘脱俗的生活方式,构筑起“人、壶、石、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研山堂以生活为本位的审美趣向,打造出风雅、哲悟、养身、怡性的紫砂作品,衍生出独特的文人审美情趣。赏石、赏壶恰似桥梁、纽带,创造新文人艺术的特殊类型。亦即深刻而不离当下,形神兼备、完满自足。将文人审美介于抽象具象两者间之美感在此研山文化中发挥至极致,是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高山仰止之致敬,亦为现代人提供确认自身传统文人精神身份和属性之契机,此诚研山壶设计之初衷,亦是研山之山之滥觞。当一只色泽深沉、质地古朴、泡茶把玩、热不炙手、大小适中,又兼有种种道德喻义与哲理依附的研山壶出现在文人书房里,对紫砂壶的欣赏,就不仅仅是出于对壶具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传达的器物史信息的赏鉴。研山之山是一种寄情于物、借物言志的寄托,从太湖、灵璧、英石、昆石等赏石造型入手,借助紫砂之器去解开郁集在心头之锁;同时,又是一部回忆古代江南文人历史及文化传统的文脉追记,追忆自古以来儒、释、道等将饮茶作为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体验。只有这样,饮茶本身,才能被有闲的知识阶层从物质生活层面提升到文化精神生活层面,自山、石和紫砂壶缘造起始,贯通古今,共同营建一座研山之山、文化之山、人生之山。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图文由作者提供

斗鸡

研山铭—江山,洞房?不存在的,我的眼里只有“石”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诗是南唐后主李煜为自己而写,吐露自己被宋灭国投降后的屈辱心境,一方面宠妻“小周后”被宋太宗“岛国AV”般强幸侮辱,另一边自己则被封为“违命侯”,受尽全臣嘲讽,此情此景不堪入目、不堪回首。(心中肯定无数次骂娘)紧接着因为这首诗,宋太宗认定李煜有不臣之心,并要赐死与他,当“牵机毒药”端至他面前那一刻,李煜也许在悔恨吧,恨自己不能像西楚霸王项羽一般直面和他们干,恨自己没有若“乌江自刎”般赴死的勇气,恨自己曾错杀那么多尽献良言的“唐僧”,恨TM都逃跑成功了又抽风般折回去取挚爱——“研山奇石”,结果被活捉。(看来孙子也不是这么好当的)一:研山,何方之物?“研山奇石”,到底是怎样一种神圣之物,让真命天子江山都不要也要为之疯狂赴命呢?据后石主米芾《研山铭》记载:这方奇石可以“龙池遇天欲雨则津润”,“滴水小许在池内经旬不竭”,字里行间透露出它的神奇之处,只要下雨天,池内就会自然湿润,如果滴一滴水珠,几天都不会干掉,就像米芾形容这块奇石:“既苍劲刚烈,又不失阴柔鬼魅”。原来它就是形成于约8亿年前“不假雕琢,浑然天成”的绝世精品—灵璧石。北宋米芾│研山铭﹝局部 ﹞| 北京故宫博物院米芾又是如何得到它的呢?据史料记载:这方奇石原来是米夫人做新娘子时的嫁妆,是作为传家宝托付给米芾的,象征他们的爱情可以像“研山石”一样亿年稳固,但是没想到,初得爱石的米大爷就“离开了她”,狂喜万分的米爷激动的谢天谢地谢月老,开怀就抱着石头睡了三天三夜,完全不顾新娘子洞房花烛夜的感受。后来得知原来米夫人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第五代后人——李氏。这宝贝一直在他们李家偷偷辈传。二:重新轮回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研山石就这样把一群爱石之人的命运阴阳杂糅在一起,即使身份无关,轨迹最终也会趋于一致。北宋米芾│﹝米员外像﹞| 网络引图一次酒宴,米芾无意间把此石出示给宋徽宗欣赏,自此研山石便被徽宗惦记上了,多次想方设法得到它,但,都被米大爷装疯卖傻糊弄过去了,最终徽宗赵佶使出杀手锏,利用皇权的威力强征砚山石入宫,放狠话否则“小米”人头不保,米夫人救夫心切,只得双手将石奉上。(果然无意装B最伤己)米芾挥泪写下《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以此来纪念曾经“同床共枕”的美好。自此“研山石”又重新回到皇室,成为宫廷收藏。北宋米芾│研山铭﹝局部 ﹞| 北京故宫博物院说也奇怪,徽宗自从得到此石,游戏也不玩了,美女直播也不看了,抖音也不刷了,像完全换了一个人,最后索性把皇位也甩给了儿子钦宗,专心玩石头去了,又派人去苏州置办花石纲,以研山石的样子建造园林“艮岳”,搞得劳民伤财,民不聊生,把《水浒传》108条好汉也得罪了,导致他们揭竿而起,风风火火大闯九州,最终在内外交困下,金军挥师南下灭亡了北宋。自此“研山石”也在战乱中流失,消失了千年。三:研山现状2002年12月,经过我国文物局斡旋,采用定向拍卖方式从日本有邻博物馆拍回米芾《研山铭》,作价2999万,这幅稀世书法臻品终于回归故土。而“研山石”也在2010年10月北京保利的一次拍卖会上,被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文博学院院长陈步一先生以很低的价格拍得。因为众人“不识君”,导致大家还以为它是一个类似黑铁的石山子。最后经过多名专家鉴定它就是异常珍贵的“宝晋斋研山”,目前该石已被北京文博学院所珍藏,供学生和专家研究观摩。陈步一拍卖会所拍│宝晋斋研山 | 北京文博学院滚滚红尘,呼啸而来又匆匆而过,功名利禄,浮禄一世,想想都觉得可笑,终究不是尘归尘土归土,而只有“研山石”,在经历岁月激荡后,仍笑而不语地记录着那一世繁华和悲喜人生。【本文由“炫酷小兄弟”整理创作,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犯请告知,会及时删除,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弘忍

每个字76万元的《研山铭》不是米癫的真迹吗?范曾的错你别犯

《研山铭》是米芾的一件书画作品,是对所藏研石的铭录。后来流失到日本,2002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真迹,并由国家文物局委托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以2999万人民币拍回来。据铭帖后面昌平陈浩的跋文记载,铭文所记研山是南唐李后主的旧物,是一山形砚石。米芾生平酷爱玩石,得此如获至宝,连续三夜拥石而眠,并为此写下这幅39字的《研山铭》。算一算,每个字竟然价值76.9万之多,这么贵的米字,范曾却主张其为伪作。并做了一首打油诗辨《研山铭》,“研石一失剧堪怜,大米曾经抱石眠。滴泪无筹寒月下,挥毫寄想画图前。铭文恐是闲人笔,印玺原为过眼烟。拭目烦君追远古,尘埃洗尽辨媸妍。”范大师认为铭文忸怩伪态,缺乏王献之的圆融不逮。内容上,殊乏诗意,前言不搭后语。研山图,笔力柔弱,如小女子之作。凡此种种,无一是处。先从文字方面看看这篇铭文,全篇采用了三言体诗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研石的全貌。“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华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从诗文整体来看,作者把这块研石看作是一座仙山了。两个砚池如日月昆仑,其中水墨相映,五色俱全。有如潭水之上,幽云腾起。峰壁上一道白痕,如飞龙攀壁,又象电掣雷鸣。雷霆霹雳直下,流水滋润了大地。穷尽变幻,如同世外仙山。如此奇境,犹如米癫之奇,怎会是道家符咒?那幅研山图,虽说是画,但不同于文人之画,只是记录和说明之图,也就不必米芾其他山水画作比较。整座研山挺秀峻险,不同俗物。单就线条而言,虽细却劲,饱满圆润。具备了灵璧石的润和滑的效果,线条质量是很好的。图画注释所用篆隶,确实算不上上乘之作,但也正是最符合米芾实际情况的。其笔力、笔势也透出米氏的书写风格,字字因形而生,笔笔骨力贯通。最主要还要看那三十几个大字,整篇气势不羁,自由爽利,犹似无法,正是米芾癫、痴的个性的体现。挥洒纵横之处,于欹侧后求中正,于险绝时得稳妥。掠笔的细劲,不失沉着,与笔画的遒媚相得益彰。这些还不算,看门字的竖钩,用笔纯熟,又好像故意的不端庄。开阖之间也是米癫性格所决定的。波磔的写法,也是米芾比较典型的一波三折的笔法。最典型的八面出锋法,转向换锋,锋毫转换自如。更何况,这件作品也算流传有序。曾入两宋宫廷,钦有内府书印、宣和连珠印、双龙圆印、绍兴印。后被南宋丞相贾似道收藏,钦有贾似道的长、悦生印。元代被鉴藏家柯九思收藏,有印玉堂柯氏九思私印。清时落入鉴赏家于腾手中,于腾、于腾私印便是佐证。启功先生当年看到这幅《研山铭》,自称是饱了眼福。他说过去看《研山铭》照片高兴,临《研山铭》高兴。九十多岁了竟然还能看见真迹原帖,真是饱眼福啊!能多看一眼就多看一眼!文物的鉴定,不是单纯凭眼力,眼力只是鉴赏的初步。虽然多数时候能够看出一眼真或一眼假,都不足以作为证据象书画之类还要看纸张,看流传,看古籍记录。那些才是客观的,可以作为鉴定书画的证据。决不能象有些人似的,只用眼睛判断,关键是得有那么高的眼力啊!

坏爸爸

《研山铭》究竟是不是米芾真迹?《一》

原创作者:林衡故宫!一座曾经凝聚了中国历代古书画收藏的宫殿,曾令西方列强垂涎欲滴的艺术文化聚宝地“故宫”,而现今却要靠高价拍卖外国人所藏的书画入藏,真是风水轮流转,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若买到的是真正名家真迹,物有所值的话,本无可厚非,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此《研山铭》原是日本友邻馆所藏,“友邻馆”一座令国人专家趋之若慕的个人艺术馆,但凡是他们馆藏流出来的书画,都被国内专家捧若神明,大肆渲染。此《研山铭》原是观复博物馆马末都从日本友邻馆购回,再邀请古书画专家启功、徐邦达等专家鉴定,渲染为米芾真迹,再交由北京中贸圣佳拍卖公司拍卖,文物局还启用了“定向拍卖”形式,《研山铭》2002年故宫博物院以2999万的价格定向购买,意思是他们举牌后别人不得再举牌,一次举牌成交。谁才能有此能力,咸鱼都能翻身,能集合众多权威专家为其说辞,如果真是国宝,人民会感激你,但观复博物馆马末都只是瓷器杂项专家为主,古书画你“何曾染指懂得真伪之分”?只有这些人的藏品才能自由进出拍卖公司,普通藏家若想进入拍卖公司,你还不如去登天可能还容易点。这究竟是不是米芾真迹?林衡就给它来一个全身大检查,层层将它剥开验明其正身。敬请关注《研山铭》究竟是不是米芾真迹?《二》宣斋艺术馆、古书画顶级鉴赏家、鉴定家、收藏家、作家、林衡敬启!—今期人物—《研山铭》究竟是不是米芾真迹

鬼媾人

嗜石成癖,成就了米芾《研山铭》的疯狂

米芾平生好石,著有《砚史》一卷,述及各地砚石及其特征。米芾留存墨迹中就有一著名的《紫金研帖》,“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事情是这样的:1101年苏轼从海南岛返回江南后,即到真州(江苏仪征)拜访米芾,米芾请苏轼题跋谢安的《八月五日帖》,苏轼离开时借走了米芾紫金砚,一个多月后,苏轼卒于常州,其子欲尊其嘱以此砚石一起陪葬,最终被米芾讨回,后记录此事。米芾晚年得一紫金研,与其家藏右军砚相同,并认为尤胜端、歙砚,所以甚是珍爱。紫金砚,产于山东青州,前几年,我亦得一块,其特征大致与古代所述及相似,便磨墨试其性能,以验证米芾所述紫金研是否好用:以安徽比较著名的冯良才墨磨之,其下墨迅利,发墨淳厚光亮,比之端、歙有过之无不及。米芾紫金研帖砚石,历来为文人所珍爱,过去交通不便,开采能力差,社会需求量大,自然成为了宝贝。然而,新文化运动之后,在西方科技的推动下,西方文明的全盘进入,古老的中华文明已经式微,毛笔退出了实用的历史舞台,砚台也更成了纯收藏性的文玩了,其曾承载的文化与历史却还被人所津津乐道。2002年12月6日国家文物局在拍卖会上以2999万元收购了米芾一幅字《研山铭》,全文共39字,每字折合人民币76.9万元。这其中就记载着米芾又一有趣的嗜石成癖故事。南唐李后主煜,曾有旧物是一灵璧石砚,被晚年的米芾得到了,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连续三晚抱石而眠。在这种炽热的情绪下,他铺下南唐澄心堂纸,一挥而就,写下了《研山铭》。米芾书研山铭《研山铭》,是米芾大字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张。现可看到的大字作品,还有《多景楼诗》《虹县诗》《吴江舟中诗帖》。就这么几张,而这一张,尤现米芾深厚的功力,也让后人可以对勘其《海岳名言》中所说的“作大字要如小字,作小字要如大字”的意义。古人论书,才不是大学教授那一套大学论文格式,就那么一句话,有慧根者明之,无慧根者弃之,不可解说,说也不尽。来看看,这一张字里到底隐藏着什么内容。《研山铭》规格尺寸为,纵36厘米,横136厘米。这定义了其字的大小口径。看一下其细节。《研山铭》局部1《研山铭》局部2《研山铭》局部3《研山铭》局部4《研山铭》局部5看到《研山铭》全图,其章法平平,并未能使人有多么的感动,它与二王的那此精彩的章法相比,差得有点悬。然而,当你进入细节后,事情产生了变化。二王的刻帖没有细节的精确与变化,米芾的则骨肉之间流淌着温度。王羲之云谯周帖王羲之谢光禄帖王羲之的帖是雕塑的美人,米芾的则是真的呢。《研山铭》局部6《研山铭》局部7《研山铭》局部8《研山铭》局部9《研山铭》局部10《研山铭》局部11常有学书者论及,米芾用笔法,这些小儿科的事,主要是因为学书者连毛笔的使用都不曾掌握,如何进行言说?在这种高清图版下什么都交待的一清二楚,如若不明白,那就先回去写三年篆书再来看米芾。其重要处则在于,弄清楚米芾笔笔之间转换的原由,这要靠脑袋,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弄明白,这又要归溯到个人天资里边去了,因而,古代那么多人写字,最终成为大书法家的人就那么几个人。有可以不经过修行就成佛了的吗?小佛靠修,大佛靠悟,假和尚不要脸。王羲之谢光禄帖的局部王羲之帖,没有局部,这是个假的局部,写出来还是个雕塑的美人。古人所云的“神采为上”,是指完成了细节修炼之后,或对初学者而言——初学者,结构章法为第一记忆要素。所谓得古人法,是指明白了古人笔墨运行的道理,世界摆在面前,只能凭个人眼力——告诉你那个山像一头狮子,但有的人就是看着不像。所以说细节美很重要,真正的书法,是只要一个细节就了然高下,窥斑见豹。没有细节的美,不是好书法,这是古人的规矩,进入现在这个无序的时代,创新成了当代人的口炮,弄懂了古人的语言就可以来表现自己的想法,但现代人没那么多时间,也就自造语言了——所谓创新、超越,现代教科书中还这么吹。《研山铭》局部12《研山铭》局部13《研山铭》局部14《研山铭》局部15《研山铭》局部16《研山铭》局部17《研山铭》局部18《研山铭》局部19米芾一生爱石,藏石,也因此给后人留下这么美妙的风景,使人能够欣赏到一个一流大内高手的一招一式所产生的美感。回到《海岳名言》中那句“作大字要如小字,作小字要如大字”,找一米芾的小字来对照一下。米芾乡石帖局部一个人的结字,到最后是一个定势,怎么写都是一个结构造型,是统一的,章法也是一样统一的,唯有用笔则不是,因为大字用笔与小字用笔不一样——工具性能不一样,写字角度也不一样。能保持大字小字一个用笔方法的,太难,这就是高手!米芾所言即是如此,让大字用笔与小字用笔一样——要达到的书写效果一样!其实,他在用大笔时,并不是用小笔那些动作,其所说的是效果,这是最重要的秘笈,米芾没有详细说明,更没详细说明他怎么用大笔。米芾是一个可爱的性情人,他爱石藏石有点狂。他得到了“研山”后,为了获得镇江甘露寺处的一座豪宅,将他的“研山”换给了宅主苏仲容,后悔恨交集,做诗云:“研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惟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在米芾的《乡石帖》中, 也纪实了一把他如何疯狂的事情。文中曰: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来用此石矣。乡石帖狂书三日,有点神经了,在得到“研山”石时,也是同样疯狂了一把,《研山铭》文:“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大意是说,研山像昆仑山浮在五色水之上,上面有砚池如潭,里面黑云翻滚,提笔濡墨就如一阵龙卷风挟风雷而来,在纸上挥洒而就如同润泽丰厚的大地,尽笔墨变化之能事,而书法止此矣。米芾的狂傲自信,于此有据。耿仁坚/20190125

性理

米芾研山铭书法:让人久看不厌,只要写得好,高价是必然

米芾研山铭书法:让人久看不厌,值钱是必然,当时拍出的价格已经近三千万元。只要写得好,高价是必然。因为艺术价值很高而值钱,所以让人无话可说。米芾的书法,因为名声很大,功力很深,在书法史上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并且流传下来的真迹作品比较少,所以价值很高。当然,米芾作品价值高,并不只是稀少的原因,究其重要原因就是他写书法,很有特色,艺术价值高,艺术价值是其货币价值的底质和资本。也就是说,主要是因为写得好,所以才值钱。比如他写的研山铭书法,就是此例,正是因为写得好,所以价值高,很值钱。米芾书法会让人久看不厌。书法这门艺术,要论优劣,一是第一印象要悦目,二是久观而不生厌,要达到久看不厌的境界,可谓是精品好书法。人们对书法的第一印象的悦目好感,主要源于书法的“法度”。讲究书法法度的书法作品,肯定会让人看着舒服,有规章,第一印象一般是不错的。因此,人们观书法,得悦目之感的通常先是楷书,楷书法度最直观,可谓是老少无欺。隶书、篆书也是常能引发悦目之感的书法形体,因为这两种书体,也是法度了然,可以直观视之。行书和草书,一般来说第一印象不会很悦目,需要久看悟其韵味。因为行书和草书的法度不是直观可显的,多是隐于笔墨之间,所以人们看行书或草书,不会有非常直观的法度对照,所以有时候还真有看不懂的情况。看不懂的行书和草书,有的是丑书,当然也有精品。米芾研山铭书法,行书笔法,稍带草意,所以法度的观感,不如楷书直观,但是举笔落墨恣意不失规章,虽然屡屡有破旧习之法,整体不失法度,并且他的书法才能近乎天工,就算是有破传统,也可以视之为新造的自创法度。大师之功,就在于此,常人突破传统,常常是被视为笔行轨外,走的是丑书路子。米芾写书法破传统,就是轨外成新法,可以成为新书谱。这是人们观赏研山铭越看越爱,久观不厌的重要原因:这笔法,太自由,但是尽可以用来揣摩加研习,以研山铭为师为帖。研山铭突破传统的书法意向,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字体的笔画构造,突破旧有规章的地方太多了。只看首字“研”左傍“石”就写得不成旧迹,如果按照旧有规矩,这个字是错的。许多笔画都是以点代之,在研山铭中,不但不是错字笔画,反而是创新动能,新鲜出奇,积弊成真,这就是米芾书法的引领效应。这种书法才华和才能,恰如王羲之写兰亭序,正确是美,错误也是美,纵然涂改一下,也是天机妙成。研山铭的创作背景,与王羲之书兰亭序有着近似的情形。王羲之写兰亭序,是聚友大悦而写,抒发成美,研山铭是米芾喜物大悦而写,也是抒发成美。功比书圣,所以米芾的研山铭价值连城就不难理解了。再者,还有一个问题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至今所见为临摹本,并未见真迹,而米芾的研山铭则是考证为真迹,这也是价值高端的的原因吧,价值三千万元,这是真正的艺术价值,只要写得好,高价是必然,这样的价值所得让人无话可说,是书法名人的价值,不是名人书法的水分。不知爱好书法的朋友们,见米芾写研山铭有何感想?是不是有久观不厌的艺术享受呢?敬请留言分享吧。

返祖

《研山铭》2999万卖故宫后,马未都再不收藏字画,不敢还是不懂?

温软的手指触摸着坚硬的化石,易逝的生命扣问着无穷的历史—— 余秋雨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一旦变好了以后,大家就会考虑投资,会想着购买字画等各种收藏品。艺术市场的投资潜力非常巨大,尤其是作为主流的字画市场。字画并不容易保存,只要是名家的字画,年代越久远越值钱。不过真品毕竟是比较少的,所以很多赝品都会让人眼花缭乱。一、捡漏之王在收藏界有一个人是绝对的王者,这个人就是马未都。在过去人们的收藏意识还很淡薄的时候,马未都就已经开始收集那些珍贵的古董文物了。那时候,很多人还会将文物贱卖,而且当时卖的价格非常的低。就是因为如此,他当年甚至都可以用几十块甚至几分钱得到一件货真价实的文物。虽然马未都有许多的文物,但是他的收藏品中基本上都是瓷器类,字画是最少的。在他创立的国内第一座私人博物馆中,也很难看见字画的身影。于是便有传言称马未都从来都不收藏字画。那么从不收藏字画的马未都,是不敢收藏还是不懂呢?二、为什么不收藏字画古董文物的收藏非常需要机缘,有的人可能穷尽一生都无法寻找到一件心头之好,而有的人只需要一下子就可以买到一件至宝。不过收藏是非常需要魄力的,有的人资金雄厚但是胆识魄力不够也会与其失之交臂。对于马未都来说,胆识、魄力这些他全都具备了,他之所以不收藏字画的原因就是,字画太难遇到了。因为字画在传承的过程中,有着太多的不可逆因素,空气中的水分、虫子等,随便沾上一个,字画就会慢慢毁坏掉。正是因为如此,字画捡漏是非常难的,稍微有名气一些的画也早就被人收入囊中了。反观瓷器市场,因为许多人不觉得瓷器的价值,所以在上个世纪,白菜价的瓷器非常的多。而且马未都在陶瓷上的知识十分深厚,在瓷器上更容易捡漏,当然他收藏的瓷器就会更多。他之所以不收藏字画完全不是因为他不懂或者不敢,而是因为他了解所以知道收藏书画的不易。而且书画的收藏非常需要文化底蕴,书画的知识涵盖了许多的方面,并不是一句这张字画好看或者字写得好就可以评论的。字画的价值是需要较高的鉴赏水平的。在收藏界虽然有句话叫可遇不可求,但是还有一句话叫作知难而退。比起那些备受追捧的字画,相对来说略显得“低调”的瓷器更容易被人忽视。在上个世纪阿,有的人甚至会将家中的老瓷器给扔掉。因为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过去的碗、杯子什么的,不值钱。但其实,这上面光是涵盖的历史文化就不可估量了。三、卖给故宫虽然不怎么收藏字画,但是马未都却将唯一的一幅以2999万卖故宫。这就是米芾的《研山铭》,一共只有39个字。这张书画原本收藏于日本京都的藤井有领馆,这是日本一家专门收藏中国的文物的私人博物馆,里面的藏品丰厚。在国内,马未都的名号就连收藏圈之外的人都知道。他的影响力巨大,许多人甚至都是通过他慢慢了解了一些关于文物的知识。他并不是那种不敢或者不懂字画的收藏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原则以及偏好。有人喜欢木头就会有人喜欢金子。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没有人可以均衡所有的收藏品类。结语归根结底收藏到底是有风险的,大家在准备收藏的时候一定要谨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收藏经,所以别人的经验只可借鉴不能完全套用。

羲和

高考书法(书法史)——《研山铭》

《研山铭》是北宋米芾创作的澄心堂纸本手行书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研山铭》分三段:第一段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的三十九个行书大字;第二段为绘制的《研山图》;第三段为米芾之子米友仁、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和清代书画家陈浩的题跋。《研山铭》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研山铭》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也是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创作背景晚年的米芾得到了灵璧石,如获至宝,这块石头的形状呈山形,刚好可做墨池来研墨。米芾对其爱不释手,他连续三天夜晚,抱着这块灵壁石才能入睡。即便是这样,米芾还是意犹未尽,这一夜,夜朗星稀,米芾挥毫泼墨,便留下《研山铭》。艺术鉴赏用笔《研山铭》与《虹县诗》用力稍过和《多景楼》的颇显急躁相比,此作以闲适纵逸的笔调显示出对所藏研山倍加珍重的得意与自信,点画如刀劈斧斫,气势如虹;粗者大笔如椽,几成块面,如“五、出、极、化”,细者劲似发条,弹槽欲出,如“怪、痕、震”。《研山铭》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结体结字自由放达,信手天成,下笔挥洒纵横,跌宕多姿,不受前人羁勒,倾侧之中含稳重,一笔一划都融合在作品的整体精神之中,字字因势生形,字与字之间绝少连属,数字间没有明显的游丝映带,却能一气贯通,显得自然畅达。正是欹侧之势使上下、左右顾盼生情,险绝而生稳,收似欹反正之效。布局在章法布局上米芾借鉴运用了前人的技巧,打破局部的平稀和对称,并以向左倾斜流动的态势,形成一种行距间相互穿插的格局,在动态中求得总体的平衡。通篇时疏时穿,虚实相生,都在有意无意之间。从整体布局上看气象萧森,笔走龙蛇,在跳荡的表象之下,有浑然的整体存在,给人以强烈的对比感,通篇给人以强烈的音乐节奏感、韵律感线条《研山铭》书体修长,且每个字长短都有变化,没有固定的尺寸,笔法遒媚,通观全篇,其笔迹竟无一处雷同,行中带草,笔势连绵,没有丝毫的飘忽之感,沉着稳重,并无粗涩横野,在圆转流美之中显示出恣肆烂漫、欹侧生姿的美韵。

化待

且看全网最高清单字放大版米芾《研山铭》,喜欢的朋友可以拿走!

《研山铭》是米芾创作的澄心堂纸本手卷,行书,卷纵36厘米,横136厘米,写行书大字三十九个。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释文: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关注山人带你聊艺术,给你不一样的艺术感受!!!

奇石之祖,研山石

很多朋友看到标题想必已经有所了解,这个研山石来头大了去了,接下来再重新为朋友们普及一下这块一身传奇色彩的奇石。研山石的第一位主人是南唐后主李煜话说这位皇帝也是爱石如命,在兵临城下仓皇出逃的时候,因为忘记带这块石头,再次折返,后来城破被俘,真正做到了要石不要命的地步。从此这块奇石不知所踪。转眼到了北宋末年,这时有一位有名的书法家名叫米芾也是一位石痴,因为他见到石头就行礼跪拜真是达到了癫狂的地步。其实米芾也听说过研山石,每天都念念不忘,要是让我看一看这研山石,这辈子没白活。事情就是这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话说这天米芾大婚,喝的酩酊大醉,一直喝到后半夜才想起还没有入洞房呢,回到屋内推开门,新娘子依旧坐在床头静静地做着,一抬头桌子上放着一个小盒子用红缎子盖着,新娘子轻轻的说“打开吧”,米芾未做声,上前一步揭去红缎打开盖子,顿时酒醒大半,“哎呀”一声坐在地上,不一会爬起来抱着新娘子亲了又亲,手舞足蹈起来。原来这盒子里装滴正是奇石研山。这研山石其实是块灵璧石形成于九亿年前,石中有池,其中研墨,墨经久不干。这研山石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高者名华峰。参差错落者为方坛,依次日岩、玉笋等。各峰均有其名,又有下洞三折而通上洞。左右则因两岸陂陀中凿为砚。米芾有个同窗叫蔡京,经蔡京介绍认识了宋徽宗,宋徽宗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但是在书画方面很有建树,自创瘦金体,还为花鸟画开创了历史先河。宋徽宗赏识米芾的字,两人时常交流字画方面的想法,两人惺惺相惜,形影不离,天天混在一起。这天宋徽宗又来米芾家里做客,两人一边喝酒一边侃侃而谈,不多时米芾已经醉意朦胧,宋徽宗深知米芾的性情所以没放在心上。这米芾呢也有个好显摆的毛病,趁着酒劲米芾把研山拿了出来让宋徽宗鉴赏。宋徽宗看到研山眼都直了,一眼就看出这就是失踪已久的研山,这时米芾也看出来宋徽宗特别喜欢这块石头。心里不由暗暗后悔,然后装着发酒疯一把抢过石头手舞足蹈的就跑掉了。 话说宋徽宗回到宫里日日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这时蔡京出主意说何不拿宝物跟他兑换呢,宋徽宗这时也暗许连忙催促蔡京快去快回。蔡京到了米芾家里说明来意说徽宗愿以王羲之的鹅字来兑换。米芾哪里肯换,就算杀头也不肯交出,还命夫人给蔡京拿了一袋白菜还礼。这蔡京恨恨不已,把白菜用锦盒装好拿回宫里面见圣上,说米芾大逆不道欺君罔上。徽宗信以为真马上把米芾打入大牢,限期交出研山。米芾的夫人得知此事,深知米芾肯定是死也不会交出,宁可送了命也不会拿出来。便自己做主把石头献出来。徽宗得到奇石也不想为难米芾就把米芾放了回去,临走前米芾说想看研山最后一眼,两眼含泪,暗暗恨自己当初不该以宝示人,愤儿写下了研山铭转身离去。其实据传说米芾夫人献的那块只是一个跟研山很像的石头,真的还在自己家里。自此之后几百年研山踪迹全无。转眼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也是一个风雅之人,早就听说世间有此宝物。派人多方打探后听说埋在庆云山附近,就命人前去找寻。后来把庆云山挖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半点石头的踪迹,此后又是几百年间没有下落,寻宝之人多如牛毛,此石如人间蒸发再没有出现。又一个崭新的时代来临,眨眼间到了2010年的一个拍卖会上这天专家陈步在查看拍品画册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这块石头,只见石头标签写着《石山子》材质黑铁石,专家心里激动不已难道这就是失踪900年的研山奇石吗,随后去库房查看,一看到奇石的时候陈步也拿不准,口中念念“做的不错吗”自己都不敢相信这块奇石的真假。后经专家多方比对研究认定这就是研山石无疑,好在起拍价格并不高,专家不动声色把这件国宝拍了下来。自此研山石以这样一种方式重新面世。是不是感叹千年光阴太过短暂,唯有这块奇石仍能诉说他曾经的那段曲折婉转的故事。点击关注收看更多往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