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钟南山对中医中药的看法

钟南山对中医中药的看法

疫情爆发后,治病救人,自然是首要任务。但用药这方面,公众又陷入了中医与西医之争这是一场永远也辩不明的争论。小狐狸将用一个系列,共8篇文章,全面讲解中西医,谁是谁非,看个明白。所告诉大家的,肯定不是烂大街的内容和观点。而是新的知识、新的思考方向。从新的角度,来帮助大家重新认识中西医。看完整个系列,你对中医、西医、现代医疗,都会有一个新的认识。中、西医之争系列——第 1 篇:《西医,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黑历史》;第 2 篇:《殊途同归的传统中、西医》;第 3 篇:《现代医学的起源》 ;第 4 篇:《美国式养生:维生素骗局》。今天是第 5 篇。01我们先来看下钟南山在一次讲座中对中医的看法钟南山讲解了一篇发表在美国的《内科学年鉴》(Annals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论文。《内科学年鉴》在《美国式养生:维生素骗局》里面我们提到过,它在美国揭露了维生素的骗局,这本杂志在全世界的医学界中都是非常有权威的。里面分析了一种退烧药,药里面主要含有两种成分:一个是奥司他韦,一个是麻杏石甘银翘散。ps:很显然,这是在中国市场常见的中成药,所谓的中西结合。后者是安慰剂,单用前者或合用,都有效。钟南山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方式,中医中药,首先要突破是中药,中医理论是一种哲学,用金木水火土解释人体,那是古人的事情。中药是有很多东西可以研究的,将来要突破,中医要有很大的贡献,一定在研究中药上,一定要走验证药物这条路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就是因为在验药上的缺失。02在钟南山的自传《钟南山传》里,也提到过中医。钟南山对中医的态度是:中医作为经验医学的积累, 必须走循证医学的道路,在临床真正使人信服它的疗效, 再深入探讨机制。 中医如何走出经验医学的瓶颈——将中医对病人治疗有效的个案,经过现代循证医学的研究模式,转化为对具有该疾 病的群体都有效的、具有共性的方案。目前,钟南山的研究团队仍在对板蓝根进行研究,“希望它的疗效是建立在循证医学上的,通过已有证据的比对来确定疗效,而非只看印象、个体。”一些人看到钟南山研究板蓝根等中药,就认为钟南山认同中医,这其实是误解了钟南山的一片苦心。钟南山是在用现代医学的循证医学方法来验证中药的有效性,他希望从中药方面来给中医突破。钟南山出席板蓝根冠名的论坛、其研究所和板蓝根合作,并不能说明板蓝根就有效。这个和恒大冠名足球队是一样的道理,并不能说搞房地产的,就会踢球。钟南山院士是非常推崇循证医学的,这药有没有效果,一定要验过才知道,不能因为它写在某某著作上,是某某人写的,就认为有效。针对最近热议的抗病毒“特效药”,钟南山在一次会议上就表示,临床试验可以加快绿色通道,但必须走程序。“很多实验室找到一个苗头,就希望马上完全进入临床,这个要小心,伦理审查一定要通过。临床医生还是要按临床的规矩来做。”钟南山的观点始终如一,那就是一定要验药。03那你说,现在中国市场上,那么多中药、中成药,那些药难道没有验过吗?这些都是国家批准生产的呢?没错,这些中药和中成药,是验过,但,这是粗验。我们来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验药。1971年,哈尔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药师韩太云偶然发现一个民间秘方。相传,这一年在东北林甸县一个公社卫生院能治癌症,能让大肠癌、肝癌和食道癌等患者“起死回生”。为了探究真相,省卫生厅派以哈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中医科主任张亭栋为组长的调查队去调查。晚年的张亭栋张亭栋和他同事们发现,这秘方的成分,可是如假包换的毒药:三氧化二砷,就是《水浒传》里毒死了武大郎的砒霜;轻粉,就是含有水银成分的氯化亚汞;蟾酥,蟾蜍的分泌物。这个偏方以毒攻毒的方式治疗癌症,还真治好了不少食道癌、子宫癌和白血病的患者。虽然秘方看着不可思议的,但那些治好的患者,可是实实在在的,这个撒不了谎,而且癌症可不是什么自愈病,要不是这药真有效,是不可能治愈的。既然有效,那就先拿回来用用。张亭栋团队就把这个偏方拿回了医院,开发出了癌灵一号注射液,用来给癌症患者治疗。治疗效果有的好一点,有的差一点,而且副作用还挺大。中医药方,对以毒攻毒非常情有独钟作为正规医院的医生,当然不会停止对药的研究。张亭栋他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工作。第一个工作是,张亭栋他们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用药的时候反复尝试了砒霜、轻粉、蟾酥这三种毒药的用药比例,结果发现这三种东西里只有砒霜是真正有效的,其他两种毒药即便是含量微乎其微也不影响药效,反而会大大缓解药物的副作用。所以他们首先得出结论,虽然这个中药偏方是根据以毒攻毒的原则搭配出来的,但是看起来只有砒霜这一种物质才是真正能够治疗癌症的药物。第二个工作是,张亭栋他们对接受治疗的癌症病人进行了分类和持续的追踪,发现砒霜也不是对所有癌症患者都有效的。它对一种特殊的癌症患者效果最好——这种癌症叫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这种癌症是因为骨髓当中的“早幼粒细胞”疯狂增生导致的,发病率不到10万分之一,但是发病很急,死亡率非常高。张亭栋他们发现,使用了砒霜治疗之后,往往是这一类患者能收到最好的疗效。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张亭栋的团队最终拿出了令人信服的数据。他们在55个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患者身上尝试了砒霜治疗,70%的患者出现了缓解,甚至还有一小部分患者体内彻底找不到癌细胞的踪迹了。到了1998年,国际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美国医生们的研究,证明了砒霜的治疗效果。12位癌症复发的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患者在使用砒霜之后,有11位出现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从此,这种药物被真正广泛地应用于癌症治疗。现在,砒霜结合另一种药物——全反式维甲酸,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的标准疗法,有99%的患者能够被成功治愈!目前张亭栋教授还继续活跃在医药研究第一线,被认为是有希望继屠呦呦之后,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学者之一。04从张亭栋教授验药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从粗糙到精准的过程。从用三种毒药做的中医偏方来治疗癌症,到用一种药,砒霜治疗癌症,精准化了第一步。从治疗数种癌症,到治疗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又继续精准化。张亭栋教授的团队,实际上就是在一步步通过细致研究和数据分析,从配方和适用范围都比较粗糙的中医偏方里,找到了能够精确杀伤某一种特定癌细胞的特定药物。这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说属于中医还是西医?我们回过头想想,现在市场上的中药和中成药。你看里面的说明书,一堆中药成分,到底哪个才是真正治病的,哪个是安慰剂,哪个是有副作用的,不知道。反正药就堆在那了,各种名贵药材都给你上了,老祖宗的方子就是这样写的,千百年来,中国人吃了都有效,你爱吃不吃。成分一大堆,不良反应和禁忌都是尚不明确,比起张亭栋用砒霜治癌症,粗糙得不是一星半点在过去成百上千年的时间里,没有现代化学手段的帮助,人们对药物有效成分的认知一定是很粗糙的;没有现代医学和病理学的帮助,医生们对药物适用范围的认知也一定是很粗糙的。老祖宗的方子,可以粗糙,但是现在我们要用中药,可不能再粗糙。一定要像张张亭栋教授那样一步步把药验精准了,拿证据说话,拿数据说话,这才是真正地把中药发扬光大,而不是捧着老祖宗的方子吹自己有多牛逼。张教授的团队的研究可以实实在在地证明,通过研究分析一个中医偏方的有效成分和适用范围,我们能找到有效治疗某一种特定癌症的中药具体是什么。而这样的例子,不仅仅在于治疗癌症的药。屠呦呦通过分析中药文献找到的青蒿素,陈克恢从中药麻黄里找到的麻黄素,张昌绍从中药常山里找到的常山碱,其实都是这样的好例子。没什么神奇的,就是验药,用现代化手段,一个个验,把各种药物的作用都精准化。现在市场上,有多少生产中药和中成药的药厂像屠呦呦那样大规模验药的钟南山认为,这几十年来,中医的发展走了弯路,没有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来进行有效研究。他指出,中医走现代化的路有两个突破点,一个是中药,另一个是中医正骨。前者以青蒿素为例,用循证医学去一步步验证药效,该药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治疗疟疾的良药;后者可借助现代的X光、CT等检查手段,发挥中医接骨、正骨等无创的治疗经验。要不要信中医,要不要吃中药,这个不是关键,关键是这药有没有经过严格的验证。验证有效的,能治病的,为什么不能信,为什么不能吃呢?但现在的药厂,有多少是拿老祖宗的药方,捡来就用,有多少是像屠呦呦那样认认真真地实验了几百种药?今天介绍了钟南山对中医中药的看法,其中最关键的是,就是要用循证医学的方式去验药。那么,中药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呢?下一篇文章《向现代医药突围的中药》,给大家介绍中药闯关全世界最严格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临床认证的故事。

可人儿

研究新中医 谋划新格局 发展新经济

3月14日下午,“首届(2021)中医技术创新与中医康养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杭州(浙江省委党校文欣大厦)如期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南京、苏州、四川、甘肃等省(区、县、)市近百名中医药民间专长专家医师、康养产业知名企业家等医疗卫生领域工作者,欢聚一堂,围绕“两会”亮点热点,聚焦“新中医”命题,集思广益,开启头脑风暴,广开言论,共商“新中医”“国是”,群策群力,燃情碰撞!2021年3月14日首届(2021)中医技术创新与中医康养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民革杭州市委员会经济专委会主任、杭州智库经济事务所所长丁炜,高屋建瓴,深度解析中医药产业的新近国家政策条例,一并介绍了来自业内专家提出的经济发展“新三驾马车”--教育、数字经济、康养产业的前景趋势暨业态方向。京和国科控股集团董事长李常龙,激情澎湃,详尽论述中医药产业与资本动力之间的奥妙,浙商私董会中医药专家刘道明则讲述中医药产业人才的业内市场空白和普及中医药文化理论之教育刚需。苏州地山谦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何斌则重点讲述了如何加强国民基本医疗和健康保障知识培训。公益头条总编谢晓东,为如何发挥新媒体的渠道作用,传播新中医的价值观和创新成果而献计献策……,研讨会现场各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的发言,无一不是紧扣会议主题,旁征博引而深入浅出,引经据典而数据详实,时有言者口若悬河,时有言论妙趣横生,所有参会代表如饮琼浆玉液,心潮荡气回肠,现场氛围热情高涨,与会嘉宾代表纷纷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欲争话筒、一吐为快。研讨会还特别介绍了良博 17+1 城市客厅"数字康养"板块项目,作为该项目规划指导机构的中国民营经济研究所(下称:中研所)数字康养教育产业发展处负责人的邵子琪,她详尽阐述了发展新中医,对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理论,创新中医技术,促进中医数字康养产业结合暨市场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邵子琪同志还向与会代表简单介绍了该项目的市场运营主体机构--杭州良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良博数字科技)。中研所邵子琪同志在发言浙江杭强生物科技董事长龚金夫在发言 据悉,2020 年6月以来,浙江经济在全国 29 个省、市中领先恢复常态。9月伊始,中国经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形势的发展喜出望外。中研所与时俱进,闻鸡起舞,在中国城市发展联盟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浙江省、市职能部门、杭州智库经济事务所等机构的支持帮助下,筹组启动以良博数字科技为主体、主导的良博 17+1 城市客厅"重要展示窗口"项目。17+1城市客厅设立项目“大脑中枢”,下设十大产业板块。2021年重点推出文旅、数字、康养的三大产业"重要展示窗口"板块。至 2021年3月7日,三大"重要展示窗口"之一的数字康养产业特区板块的筹备启动工作业已部署完毕。《公 益 头 条 》总 编 辑 谢 晓 东 同 志 在 发 言杭州正在全面打造数字经济之"世界窗口",其智慧指数遥遥领先于全国各省市,17+1城市客厅"数字康养"板块的设立和启动,旨在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重要展示窗口”的七届十四次会议精神,展示浙江省近年来在该领域和业内积极探索的成功经验,引领数字经济(康养)事业,迈步新台阶,擘画新蓝图!中研所研究员、所长张文平同志代表研讨会组委会,感谢各级地方党、政暨职能部门,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企业家代表们的诚挚帮助和推动。他说:“本次研讨会,是一次出思想的研讨会、创新的研讨会、成果落地的研讨会”!中 研 所 数 字 经 济 产 业 处 特 约 研 究 员 董 咖 同 志 在 发 言后疫情时代,我们定把因疫情耽搁的损失补回来。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撸起袖子加油干,传承中医文化理论,创新中医技术,振兴中医行(产)业的使命暨目标,就一定能实现”!研究新中医,谋划新格局,发展新经济!

苏舆

学习中医不可错过的四大要点

学习中医,自然要拜师。师者,包括典籍、医案、同行、名家。拜师,就要怀有敬畏之心,保持谦恭之态,将老师的中医精粹尽可能多地学到手。中医精粹包括可言传的部分,还包括非言传的部分,也就是需要学生自己体悟的部分。中医的某些认识成果,如基础理论诠释、诊断治疗诀窍等,就具有明显的意会性特征,难以用语言、文字等符号形式完整地呈现出来。同那些能够写出来、说出来的言传性知识相比,意会性知识也许才是学习中医精粹中的精粹。学习者能不能成才、能成怎样的才,与意会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紧密相关。医者,意也。意,就是清醒的意识和缜密的思考,包括感知意会性知识。因此,中医习医者拜师,必须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捕捉和领悟意会性知识。拜典籍为师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典籍,在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哲学根基上建立了中医基础理论。秦汉以来,中医理论体系不断有所扩展、充实和完善,但其核心理论框架在长期演进中并没有出现替代性更迭。典籍是中医理论之本。后世从医者学习理论知识,必须在研读中医典籍方面下大功夫,学懂典籍进而学透典籍。现今的中医学习者,拥有研读典籍的优越条件。中医药院校为学生开设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古籍的选读或导读课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典籍的重要性。面对文言写就的中医典籍,一部分学生没有学懂,有的甚至没有学进去,学出了厌烦情绪;另外一部分学生却能够学得孜孜不倦、津津有味,大有所获。后者在学习方法上的独到之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以问题引导学习中的思考,从而发现和挖掘蕴藏在典籍之中和围绕着典籍的意会性知识。学贵善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不疑则不进。走心的学习者捧读中医典籍,不满足于用白话去解释典籍中的每个句子。从框架来说,他们可能对某个中医理论提出各种疑问:这个理论有没有先导理论、哲学基础?哪个治则、治法来自于这个理论?这个理论在后世有哪些发展?为什么能够有所发展?从细部来说,他们也可能对典籍中的某一句话、某个概念提出诸多疑问:这句话有哪几种有代表性的解读方式?它们的本质差别在哪里?这个概念都有哪些不一样的诠释?我对此有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长长的问题链,引领学习者问中学、问中思,从而在中医典籍中读出学习中医的乐趣,读出没有明言的真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医者终生以典籍为师,不仅要苦读,更要巧读。巧读,就是带着问题读、跟着问题走。在求学期、出道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读典籍所提出的问题由寡到多、由浅入深,从医者学而问之、读而思之,上下求索,穷追不舍,他们永远都有一种常学常新的新鲜感,从而可持续地捕捉并领悟典籍文本内外的意会性知识。拜医案为师医案是医生治疗疾病时有关病理、辨证、处方、用药等的文字记载,其中凝聚着古往今来众多名医基于精湛医道和纯熟医术的临证经验。2000多年来,中医积累了丰富的医案资源,为后世从医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实践的珍贵学习范本。清代医学家王燕昌曾说:“名医立案,各有心得,流传既久,嘉惠无穷。盖临证多则阅理精,练事深则处方稳,此前贤医案所以可贵也。”钟情于中医的国学大师章太炎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当今的从医者学习先贤的实践性知识,难的是如何感悟那些浸润在行医经验中的心得,弄明白经方加减、一人一方的内在道理和技巧。意会性心得往往不能用文字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医案仅仅提供了追寻心得的线索,能不能获取心得则取决于学习者“读空白”的能力。“读空白”的能力,来自于有意识的培养和持续不断的自我训练。中医药院校为本科生开设中医医案选评类课程,借鉴法学、管理学的案例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进行医案分析,让学生对丰富的医案资源有一个概略的了解,初步熟悉医案研读的路数和“读空白”的要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来研读医案,是青年从医者提高“读空白”能力的有效途径。他们带着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家的指导和点拨下有选择地研读医案,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演绎、归纳,反复揣摩,举一反三,同前辈名医的思维相对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读出医案空白处的无字“心得”,捕捉名医综合运用理、法、方、药的奇思妙想,使自己豁然开朗,心领神会。拜同行为师从接受信息的角度来看,所有同行都是从医者的潜在老师。中医从医者与同行的交往,有两种基本方式,即面对面交往和非面对面交往。两种交往方式,都可以为从医者创造拜师的机会,关键是他们能不能虚怀若谷,常怀求教之心,从同行的言谈、行为和文字总结中抓取有用的信息,进而获取意会性知识。面对面的交往,包括与同事的交谈、参加学术活动聆听发言、观摩他人的医疗行为等。从医者要虚心地向同行学习,特别是要逐步学会从同行的言谈中听出“旁白”“画外音”,获得言传信息、现场直观信息之外的启迪和教益。非面对面交往,主要是阅读同行所写的文章。为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中医从医者一方面要积极思考问题,围绕实际问题撰文总结自己的学习感悟和工作体会,做研究型的中医师;另一方面要经常阅读同行的文章,了解本人所在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汲取同行的先进经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过去,从医者阅读同行的文章,只能在单位图书室、公共图书馆里阅览专业杂志和报纸。现在,通过电脑、手机在家里就可以读到各种学术文献。依据“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统计,目前中国学术期刊中以“中医”作为刊名主题词的期刊有89种,以“中西医”作为刊名主题词的期刊有21种。“转益多师是汝师”,互联网为青年从医者创造了拜会大量老师的可能性。如何在巨量文献中筛选出对自己效用较高的文献,如何在同行的文章中挖掘意会性知识,从医者需要通过独立思考,反复琢磨,逐渐获得感悟。在各个数据库中,输入一个检索词,可以检索出数百数千乃至上万篇相关文献。读文献,不求其多,但求有用。从大量文献中找到对自己启发较大的文献,可以借用行家介绍的粗读、详读、取精用宏、由博反约等阅读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从医者要通过总结、对比、深思,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技巧。同行的文章,通常并不介绍如何辨识学术问题、如何选择研究路径、如何提炼结论,获得这些最重要的“文外”意会性知识,恰恰是最值得从医者关注和下功夫的地方。拜名家为师“江山代有才人出”,历朝历代都有医学名家。中医从医者能够拜在名家门下钻研医道、演练医术,机会来之不易,当然要倍加珍惜。中医药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师承制研究生、中医医院的师承制见习医生,就是当下获得这种机会的幸运者。“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同一位名医的入室弟子中,成才水平各不相同,与弟子的努力程度有关,更与他们的悟性思考力的训练程度有关。所谓悟性思考力,是指人凭借悟性随机地捕捉意会性知识的思考能力。在中医药领域,名医、名师所知道的多于他们所能言说的,他们在带徒过程中讲出来的只是一部分言传性知识,难以做出清晰表述的意会性知识一定比言传性知识更加丰富。弟子通过与名家的近距离接触,在了解名家行医经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不仅得到言传中的“鱼”,更要力求得到只可意会的“渔”,通过独立思考悟出那些隐藏在行医经验、研究经验之中的思维之道、学习之道、创造之道。提高悟性思考力与获取意会性知识,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都依赖于学习者的积极训练、自我修行。望闻问切四诊是辨证论治的基础,然而,学生学会四诊却并非易事。脉诊的指力轻重、28种基本脉象的特征等都没有也不大可能有量化标准,师傅讲出来的“轻取”“重取”“散脉浮大无根”“革脉弦急中空”等都是模糊词,弟子需要在师傅的引领下反复实践、细心领会,掌握模糊词的自我判断尺度。可以说,弟子学习脉诊手法、区分脉象、审证求因以及组方用药,既是师傅教会的,又不完全是师傅教会的,因为其中那些非言传知识是弟子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体悟出来的。弟子四诊的准确度和组方用药的准确度是验证师徒二人辨证思维吻合度的最佳判据。意会性知识难以讲出来,也难以讲明白。如何捕捉和领悟意会性知识,当事者讲不出来,旁观者更不可能讲明白,研究者的责任在于提醒当事者留意并重视意会性知识。对青年从医者来说,要知晓意会性知识的特殊价值,在学习和行医中时刻保持对意会性知识的警觉性、敏感性,通过诚心讨教、细心实践、精心反思,在名家的言传身教下,悟懂医理、悟透医道,将名家的看家本领和绝活儿学到手、传下去。

泽木

中医经络或真的存在!科研人员发现了新证据!

国际权威期刊《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近日发表的论文显示,以新奥集团生命科技研究院为主的研究人员首次清晰观察到沿人体经络穴位迁移的连续荧光线,这项工作为证实中医经络的存在提供了有力佐证。中国中医科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参与了协作与验证。资料图 新华社发 张涛 摄据介绍,一直以来,西方医学界否定中医科学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在解剖学的层面上“无法证实经络的存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多个团队通过各种方法做了很多探索,但都无法在人体上观测到稳定的具有足够长度的经络循经轨迹。” 新奥团队负责人汤青博士介绍道,此次,该团队的实验在心包经手臂部分获取超过20cm长的清晰经络荧光影像。这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手段示踪之后,科研人员首次在人体采用全新的示踪方法获取到经络轨迹。汤青表示,此次的经络成像更稳定,且沿一条经络的多个穴位运行轨迹更清晰,重复性强。汤青具体介绍道,该团队最初采用造影剂荧光素钠,在随后的几个小时内,使用激光对荧光素钠进行激发拍照,以获取荧光剂在体内的迁移轨迹。结果显示,轨迹总体沿着心包经的相邻穴位发展,自内关、间使、到曲池完全与心包经穴位重合,形成稳定的经络线。通过对比超声成像和红外成像,排除了荧光线沿血管流动的可能。为了排除该荧光线轨迹是淋巴管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又设计了同时注入荧光素钠和主要用于淋巴造影的造影剂吲哚青绿的实验,结果显示,两条轨迹并不完全重合,因此可排除此前观察到的荧光素钠荧光线是淋巴管的可能。汤青坦言,此次他们在经络可视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但要完全掌握经络的秘密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据了解,截至论文发表,除心包经之外,研究团队使用同样方法观察到了沿其它经络运行的三条荧光线。“下一步,我们将验证荧光线的经络生物物理学特征,包括低流阻和低电阻特性,并开展功能性研究。”汤青认为,这些研究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诠释和发展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延伸阅读经络通,身体强,经络操做起来经络是连接人体五脏六腑的桥梁,十四经是以手、足三阴和三阳经以及任、督二脉为主体,遍布全身的综合系统。它们是维持人体能量和气血运行的通道,如果通道不畅通,就可能出现病症。本期,就带大家认识一下人体几大经络,教您做一套有助强身健体的经络操。手三阴经手三阴经包括肺经、心经和心包经。肺经。它的循行路线为:由胸走手,起始于中府穴(前正中线旁开6寸,第1肋间隙中),结束于少商穴(大拇指外侧,接近指甲角处),整条经脉共有11个穴。“诸气者,皆属于肺”,平时可以通过疏通和按摩肺经,调节肺功能。经常按摩肺经,还能达到养生保健,保护肺气的目的。心经和心包经。人体有两条与心脏有关的经络,分别是心经和心包经。心主神明,心经与神智有关;心还主血脉,主要与心包经有关。中医认为,心包是心脏的“护卫”,凡是心血管方面的问题,要从心包经入手解决。心包经的走向是从心脏出发,经过腋窝沿手臂内侧的正中线到达指尖。心经主干从心中发出,在体内穿过膈肌,向下联络小肠;而循行于体表的部分则从腋下穿出,沿上肢内侧后缘下行,终止于小指末端。手三阳经手三阳经包括大肠经、三焦经和小肠经。大肠经。大肠经从食指上来,沿胳膊外侧往上,过肩膀头,经过肺,往上到鼻子,过人中穴(鼻唇沟的中点)。如果有腹泻、便秘等问题,可敲打大肠经。三焦经。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沿小指与无名指之间上行,经过手背、手臂到达肩部,在大椎穴(低头时可以在后颈部摸到一块隆起的骨头,下方的凹陷中即是)与督脉会合后转向前下进入胸腔,广泛分布在胸腔和腹腔。三焦经分布在人体体侧,就像一扇门的门轴,起到人体枢纽的作用。小肠经。它起于双手小指,沿手背上行,止于耳中,经过心脏。小肠的生理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营养全身,糟粕下走大肠,水液归于膀胱。若小肠功能紊乱,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消化吸收障碍等问题。足三阴经从脚到小腿、大腿,内侧有三条经络:脾经、肝经和肾经,就是足三阴经。脾经。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的隐白穴(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沿足内侧缘循行,过内踝前缘上行入腹,止于大包穴(腋下6寸、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处)。平时可在脾经上寻按,能疏通脾经,增强脾的功能。肝经。肝经的主干起于足大趾外侧,沿足背内侧经过内脚眼、小腿及大腿内侧一路上行至大腿根部,之后绕过阴部进入小腹,并向上走至胸胁部与肝及胆连接,最后上行至眼部。若肝经出现异常,可能会出现脸色不佳、喉干等症状。肾经。肾经从脚后跟一直沿着腿部往上到肾。经常敲打此经络,对于治疗老人夜尿多、腰腿疼、眼睛肿等肾虚症状很有效。足三阳经腿外侧、与足三阴经对称的位置,均匀分布的三条线是足三阳经,它们分别是胃经、胆经和膀胱经。常练习提脚后跟、踮脚尖等动作,有利于通畅足部经络,达到补肾固本的作用。胃经。其循行起于鼻外侧的迎香穴(鼻唇沟止于鼻翼处),往上走到鼻根部,再沿承泣穴(眼睛下缘落泪处)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穴(唇下凹处)。胃经的作用是协助胃完成消化食物的功能,以及与脾配合,完成升清降浊的物质代谢。胆经。位于大腿外侧的胆经是一条从头延伸到脚的经络。如今,偏头疼的人特别多,实际上很多都是由于生气、压力大等,令胆经不通导致的。建议每天敲打5分钟左右,不仅能让周身舒适,还能加速腿部血液循环。膀胱经。其循行方向是从头到脚,经前额、头顶、枕部、背部和下肢后正中线,最终到达足外侧的至阴穴(两脚小趾外侧、指甲旁)。现代人普遍生活节奏快,加之饮食不规律,使得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容易感冒、胃肠不适、疲乏劳倦等亚健康症状。每日推按膀胱经,有助缓解疲劳、畅呼吸、健脾胃、利关节。任、督二脉任脉就是人体前面的正中线,从嘴唇部位一直下到会阴穴(肛门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督脉在背后正中,从尾骨往上沿脊柱走,过了头正中,一直下到上嘴唇,就和任脉连上了。经常按摩任、督二脉,可预防脑血栓、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经络操了解了人体几大经络,我再来教大家如何做经络操。两臂抬起置于胸前,手心朝前,先用右手手心拍左手、左胳膊,然后再换左手手心拍右手、右胳膊。拍的时候可以用手掌也可以用拳头,从腋窝开始,一直拍到手,注意不要太用力,动作要连起来。再拍手背,最好从手背往上拍。然后将掌心面向自己,拍打肩膀头上的肩井穴(颈部后面最突起的骨头与肩头连线的正中),有助于降血压。我们胸部和腹部有很多穴位、经络,可以从上往下,用双手一直拍到肚子。拍完前面,再拍侧面,不好拍地方揉也可以。到了腰部,可以敲一圈,然后敲裤线这个位置,再敲腿的里侧和后面,有助加快气血、水分循环。经络操不要求固定顺序,也没必要非按经络走向拍,最重要的是坚持。(原标题:科研人员发现中医经络存在证据)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科技日报、人民网流程编辑 :tf020

白虎

中医发展迎来新机遇,漫谈中医振兴过程中众生相以百姓健康为基点

好消息:2021年2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宜中则中、宜西则西”,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这个措施一颁发,全国的民间中医界可谓一派欢呼,其实,中医药产业链在中国一直存在,不管鼓励不鼓励发展,全国的需求量和出口的中药材总量保持在一定的产值。可怜的2万亿根据数据统计,中药产业2020年产值规模可达19740亿元,约为2万亿。在2015年时候,我国中药产业年产值已超过7800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的25%左右,较20年前增长了30余倍,中药出口已达23.32亿美元,全国中药生产企业已近1500家。可以说五年翻两番。2万亿什么概念,就是一个上市公司的市值而已。前不久有一家杭州的金融公司上市成功,就超万亿估值。也有数据统计2021年中医药的产值达10万亿,不管2万亿还是10万亿,都是少得可怜的一个数值。2021年全球企业市值前十排名:1、美国苹果公司,2.296万亿美元2 、美国微软,1.827万亿美元3、沙特阿美石油公司,1.81万亿美元4、亚马逊,1.688万亿美元5、Alphabet(谷歌母公司),1.416万亿美元6、腾讯控股,9145.89亿美元7、特斯拉,8079.29亿美元8、脸书,7651.57亿美元9、阿里巴巴集团,7188亿美元10、台积电,6626亿美元春天总是还没有到来每当国家出一个相关的政策,中医界总是这样表达:中医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这看起来是很好的信号,其实是很悲观的一种状态,原来一直都处在中医药的冬天里。一个数千年的传统行业,却一直没有给它一个合适的名分,政策的出台,感觉总是在打补丁,既要放开,也不能放太开。而全世界范围内,包括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存在,直接选择无视。比如这次新冠疫情中,中医药的表现,可谓靓丽,但是世卫组织直接忽视效果,一边西方国家在大批量的死人,一边在那边玩太极拳。中医药的振兴,还得靠中国自己。再说,这个产业不仅利国利民,还能够创收。当然这这种创收,必然会降低西医医疗主导的医疗集团的利益,正是如此,社会上很多反中医的奇怪现象,都可以寻找到利益链上的根源。至于,那些饱受沉重医疗负担的老百姓,跟着瞎起哄,就是媒体的导向出现了问题。反思如何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健康中国宏伟蓝图,作为在中医领域耕耘的工作者,应该怎样去做?又应该怎样去实现呢?中医界还是有分别人群的,体制内的,本身在医院工作的中医工作者,只要挂羊头卖狗肉,打着中医的旗号,开开西药,还是可以混得很好。至于民间出身的中医,还有中医文化宣传的这些人,就是要看着政策的风头吃饭了,和老百姓看天吃饭差不多。一直以来,在中医从业者中,讲继承的人多,讲创新的人少。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也是医学发展不竭的动力。我们需要通过创新,为中医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或许有人认为,讲继承即是保护中医,然而,只讲继承,忽略了创新的重要性,不仅不能很好地保护中医,还会阻碍中医的发展。没有创新,医学会失去生命力。创新中医的创新,是不是意味着要全盘否定中医体系的根基,比如废医验药,脉诊不科学,经络不存在经络没有用。用西医的方法论来研究中医,等等。有一些中医从业者心中,中医阴阳学说已博大精深,心里似乎不愿意再与科学融合,或者缺乏主动与现代科学嫁接的思想意识。其实,有一些中医从业者,本身是受过专业的高等教育,对现代科学也是认识很深刻的。但是,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一直存在。大放厥词,不务实的口号,喊得震天动地,真正以民为本,以老百姓的健康为本的事情不好好做。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次新冠疫情,硬生生的把中医药和互联网的融合抬升了一个层次,而反逼中国医疗界对中医药的进一步认可。因为,医院的治疗数据是摆在那里的,当然摆在世卫组织工作人员面前,他们选择没看见,我们的国家是务实的国家,谁有能力,谁有效果这是不会去否定的。画地为牢把中医药,划在既定的条条框框里面去发展是主管部门最顺手的事情。控制不住是出乱子,还是控制不住,会损失利益,这就不得而知了。外行管理内行用军队的方式,管理军队;用学习的方式,管理学校;用做企业的方法,管理企业。用西医的方式,管理中医。好像有一点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科学化与现代化并举的当下,中医发展不能筑起围墙,固步自封。而现代医疗呢?举个例子,一河之隔的香港在控制新冠疫情,怎么就没有深圳的效果呢?关键还是利益啊。这个利益是凌驾在老百姓身家性命之上的那个利益。其实,中医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中医药也可以采用现代化工艺。而现代医疗领域总是在批评五行和经络。科学与玄学采用听诊就是科学,采用脉诊就是玄学。总之,现代化中医药事业还在起步阶段,现在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做各种尝试。以民为本,以老百姓的健康出发点就是正确的,以资本家的利益为最终目标,就是肮脏的。

子祀

科学新突破,首次清晰观察到人体经脉运行,中医经脉存在得证实

现在人生病,大部分人会首先选择看西医,有的人经过西药的治理病情会得到好转,也有一小部分人,经过西医的治疗,病情并没有好转。这样一类人经过中医疗法,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中医在经过几千年以后发挥它的价值,挽救了很多病人。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有了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西方有很多医生对中医持怀疑态度,在一次研究中被中医文化所折服。一,中医发展史面对西方很多医生的对中医的质疑,认为中医看病的疗法没有科学依据,大肆宣传着中医无用论,面对社会上种种质疑,我国老一辈中医邓铁涛说,中医如果没有用,又怎么会流传千年呢。中医几千年的传承是有价值的,治病有效就是回应西方部分医生最有效的证据。中医几千年不倒,是无数代的中医用每一滴汗水总结的,现在的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需要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继续传承下去。中医最早的创立是依托三本书,分别是《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经》和《素女脉诀》。这三本是中医最早出现的医药学书籍,被称为“三世绝学”。后来经过历代的中医的摸索,有了大量中医学典籍。最值得一说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东汉史学家班固将医学典籍分类成为“医经七家”和“经方十一家”。这十八家中医学典籍标志着我国中医学有了系统的根基。中医学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构建起来,放眼世界,中医学是最早形成完备的一门医学,在经过两千多年的今天,人们依旧会利用中医学进行治病。中医存在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和只有200多年的西医,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中医在经过几千年的摸索,在一代又一代的医生经验积累而来的,它不是神话迷信,是可以治病的医学。西方医学起源于古希腊,认为身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身体里充满着各种液体,这些与中医有着相通之处。后来到了17世纪,这样的说法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从这以后西方医学将发展建立在科学和实验的基础上。工业革命的发展,让西方人认识到必须用机械理论和数学来研究医学,在这样的观点下,推动了西方医学的发展,认为任何疾病都是可以用药物和外科手术缓解疾病的疼痛。21世纪西方医学在研究基因的基础上,开始慢慢走上个性化医疗卫生时代。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在文化方面商业模式成功的西医,不论是文化底蕴还是经验经历,西医比不上中西的底蕴。二,首次发现中医经脉西医对中医疗法一直存在质疑,中医是根据人体的脉络、穴位进行治疗的,中医根对人发热认识是以“气”为基础的。《黄帝内经》中将人体的气分为271个种类,中医中对气的认识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经络被认为是联系身体各个部分的通道,对人体功能有着重要的调控功能,是人体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书籍中对经络有这样的记载,经络是纵横人身体上全身的路线,有干线也有经线,对经络的认识是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得出来的。东汉有着活神仙的张仲景发展了经络学说,他所创作的《伤寒论》有着极高的医学价值。西方国家一直不承认中医学中提到的经络,认为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因为之前用现代技术检测不到人身体中有经络的存在。直到近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了,生命科技研究学院首次清晰观察到了沿着人体经络穴位的荧光线,这一发现给中医学的经络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这个研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进行验证,这个结论是具有科学依据的。这项研究西方医学界一直在研究,一开始一直站在解剖学的角度上,在种种实验中,并没有发现经络的存在。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转变实验的角度,将带有放射性元素注入到身体以后,采取全新的追踪方法来获取经络的轨迹。最终经过反复实验,发现了一条清晰可见的经络轨迹。在观察这个荧光元素是不是经络时,研究员先后进行实验,排除了是血液和淋巴管流动的可能,这样的结果给中医里的脉络有了非常的理论诠释和价值。三,有关中医的误区现在社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受到各种添加剂、空气污染等等。因此中医的天然疗法受到更多人的追捧,中医学对人体脉络有着极大的养护作用,有必要掌握一些运用经络的知识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保护和预防疾病。经络可以维持人体气血的运行,如果气血运行不通畅就会出现各种疾病,主要的人体经络大家可以进行学习,例如足三阴经、手三阳经、等,在平常空闲时间也可以做一些经络操,养护自己的身体。有的人不愿意尝试中医疗法,对中医有着很大的顾虑,认为没有在西方检测仪器显示结果的情况下,中医没有一个可以明确的结果,只有人为的告知,像是骗人的。请大家走出对中医的误区,正确认识中医学,它可以存在几千年必然有存在道理。很多人在看过西医以后,没有得到明显的治疗效果,就把中医当做救命稻草,有的人经过一段时间中医治疗效果不是很好,就认为中医不行,要有一颗耐心,中医本来就是慢慢调理的。中医没有那么的神奇,中医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治疗才会有所疗效。中医的理论是很抽象的,没有一个精准的仪器可以判断疾病,它不是伪科学,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积攒下来的。中医是重在调理,让人的身体达到平衡,万事讲究一个中庸之道。总结:现在会有很多将中医和西医进行比较,两者哪个更好,面对一直以来的争端,其实对病人来说,身体痊愈是他们想要的,只要找对医生,认真接受治疗,保持一个好心态才是应该做的。中医和西医互相补充,既矛盾又统一,才是对人类健康的一大妙事。

可谓乱矣

同济医院研究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2020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3月5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的2020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评选揭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伟教授研究团队开展的针灸治疗偏头痛研究入选。该评选经专家提名、投票、评审环节确定。这项研究结果表明传统针灸是治疗偏头痛的一种有效方法。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全球疾病负担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仅次于中风,排名第二。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王伟教授团队通过对发作性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进行传统手针,即传统针灸治疗后,发现可明显降低偏头痛患者的月发作频率,这项研究论文于2020年3月26日发表在国际著名综合性期刊《英国医学期刊(BMJ)》上。该研究将针灸特点与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原理相结合,借鉴国际通行的方法,验证了针灸的效果,为针灸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证据。据了解,该研究从2016年6月启动临床研究对象招募,历时三年完成。试验纳入150例无针灸体验的发作性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36.5岁,按照2: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手针组、假针刺组和养生组,最终共有144人完成全部研究周期。结果显示,传统手针对偏头痛的预防效应明显优于假针刺和养生组,与假针刺和养生组相比,传统手针起效更早、效应值更大,疗效更持久。而且,盲法评估成功也有效避免了真针刺效应的高估。这项研究不仅为针刺防治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也强烈提示手针效应的经穴特异性。王伟教授介绍,在临床上,相当多的偏头痛病人对药物治疗疗效欠佳,或者不能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有一部分病人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赖,从而降低药物的临床疗效,从而使急性偏头痛慢性化。这项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可以被推荐为偏头痛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供临床决策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还发现即使是采用非侵入性假针刺,也的确产生了轻微的预防效应,这说明关注提高患者期望值、改善医患关系等非特异性因素,如也可能提高手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为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此次评选中,其他9项当选的学术进展分别是: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三药三方”治疗新冠肺炎疗效获得肯定,穴位敏化现象的物质基础和机制被部分揭示,中医药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技术规范建立并应用,中风病辨证论治方法体系的推广与应用,手法治疗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取得进展,破译雷公藤复杂基因组并解析其活性成分生物合成关键途径,通过针刺实践发现治疗哮喘的新靶标,降血糖创新中药——桑枝总生物碱获批上市。(记者龙华、通讯员蔡敏、田娟、齐剑东)来源 | 湖北日报编辑 | 夏俊俊文章经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兵娃

国医大师王绵之的创新研究,为中医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2019年7月6日,“国医大师王绵之学术思想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报告厅举行。万里智库秘书长赵悦受邀参加,聆听王绵之老先生从医的生动故事,感受享誉海内外的中华第一丸——王氏保赤丸瑰丽的文化传承。原国家卫计委副主任、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会长陈啸宏,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等出席活动。专家学者还分别就王绵之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方剂学科发展、王氏保赤丸药理研究等展开研讨。王绵之先生是南通人,出生于1923年,是著名中医学家、中国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我国中医方剂学科创建人、首届“国医大师”。王绵之生于中医世家,清朝道光年间,王绵之祖父、南通王氏中医世家第17代传人王臚卿配制成功王氏保赤丸,成为一剂消积化痰、祛滞健脾的良药。上世纪50年代,王绵之老先生毅然向国家捐献祖传秘方——“王氏保赤丸”的全部制作工艺,他还亲自示范,将该药的特殊制作工艺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家乡南通制药厂(现在精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60多年的传承,王氏保赤丸已成一味中医名药,现代临床用于治疗小儿感冒与消化不良,以及成年人肠胃疾病,并作为我国主要援外名药多次走出国门,在五大洲多个国家留下许多救死扶伤的动人佳话。王氏保赤丸60粒仅重0.15克,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保赤丸曾获国家质量银质奖,成为驰名中外的传世名药。2019年7月8日,是王绵之老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日。王绵之老先生生前还有三项令人瞩目的创新——创建和发展了中医方剂学科;组方防治太空病的中药“太空养心丸”,将传统中医与现代航天科学完美结合。王绵之老先生生前治愈了大量疑难病症,扩大了中医的治疗范围,对中医药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5 年起,王绵之老先生应邀参加了航天员的保健工作。航天英雄杨利伟从太空返回后,帮助他调理恢复,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神六”发射前,王老先生提前 3 个月就到航天中心,根据每个航天员的情况,潜心研究制定调理方案,进行中药调理。在世界载人航天领域存在三大医学防护难题,空间运动病、减压病、体力、耐力下降。国外曾有航天员因飞行中出现严重生理障碍,不得不中止宇航飞行。还有的航天员出舱时,不能稳定站立,甚至需要搀扶或抬出航天舱。有资料表明,航天飞行前三天,航天员空间运动病的发生几率高达 50%。然而,中国的航天员至今没有发现有“运动病”。这应该归功于我们的国宝——中医药,也归功于王老先生的创新性研究。(图为王绵之老先生与航天英雄聂海胜)本次研讨会上,南通精华制药向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资100万元,从今年起,将连续三年用于该校王绵之学术思想研究和优秀学生奖励,助力我国中医方剂学和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本次“国医大师王绵之学术思想传承与创新研讨会”的协办方,精华制药集团专门摄制了纪录片《仁心仁术中医魂——深切缅怀国医大师王绵之教授》,通过这一方式表达对王绵之教授的深切怀念。精华制药集团董事长尹红宇深情地说,对王绵之大师最好的纪念,就是用工匠精神做好每一粒王氏保赤丸,让这款传世名药造福全球更多患者,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得更远。王绵之老先生毕生以矢志不渝、终生不悔的坚定信念、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赋予了一名老中医真正的人生内涵,实现了他平凡却又精彩绚烂的人生!

同异

好中医是怎样炼成的,肺腑之言!

这是一篇会让您读完之后“很累”的文章,累的原因不是因为篇幅长,而是作者反复提到的“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的无奈。临床的探索过程真是艰难而痛苦的,作者原原本本地把他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经验真实坦诚地写出来,真是要告诉我们,中医是要“炼”出来的。一、立志学医北方人感冒,祖辈一般都用九味羌活汤以治之。父辈合用些土霉素片,注射青霉素,那时认为即是中西医结合了。治外科疮疡,父辈会用手术刀开刀,中药内服。母亲腰部长一疮则治疗二年始愈。成年后读诸医书渐多,方悟母亲病是阴疮,又叫“骨痨”,属气血大亏,所以愈之也慢。我出生不久,母亲即患病,长至八岁时,母亲二十多岁即病故,父亲说母亲死于痨病,那年是1960年,正是国家困难时期,母亲的病也受影响。后来我立志学医,母亲死于病是主因也。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父辈希望我能成为一名医生,说自己治不好母亲的病是一大遗憾。我想自己如果能成为一个能解除病人的痛苦的医生,如果能成一方名医,在中医学术上有所建树,乃不枉人生一世。至1966年,我已15岁了,父亲则让跟他学抄方配药抓药,晚间诊余则读医书。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汤头三百首,不会看病也会开方。”至1968年我十八岁,即开始从一套五十年代的中医教材学起,计有《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诊断学》《中医针灸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药物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各家学说讲义》等。白天跟着抄方抓药,晚上则在灯下看书。针灸是在自己身上的足三里穴位来练习的,不明白的便可问父亲。看到祖父辈皆忙于诊务,自己在学习时感到文化水平和知识面薄弱,故而开始拼命地买书读书,除中医书外,包括文学方面的书与西医书。我那时经常光顾书店,每到一地,先去新华书店。我喜欢四大经典、文学名著,亦喜爱杂文与小说。医书读的渐多,便深深知道了古人所说的“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是指的什么。父亲的医术在当地应该是可以了,可是母亲的病还是没能治好。后来明白“骨痨”相当于西医所说的骨结核。二、悟中西医之别前人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一书中曰:“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金元名家朱丹溪在功成名就的暮年,仍千里迢迢寻访葛可久,不耻下问,邀同会诊,以弥补自己针灸方面的不足。清代名医叶天士勤奋一生,拜师从学十七人,终于建立了卫气营血学说,开拓了温热病辨证论治的先河。而我因时代的限制,未能进入医学高等课堂深造深以为憾事,故对诸家学说,历代名医名家著述甚感兴趣。对近代与当代名医名作尤为喜受。蒲辅周论医时强调:“读书时,要有自己的头脑,绝不可看河间只知清火,看东垣则万病皆属脾胃,看丹溪则徒事养阴,看子和唯知攻下,要取各家之长而为已用。河间在急性热病方面确有创见;子和构思奇巧,别出手眼,不过最难学。东垣何尝不用苦寒;丹溪何尝不用温补。不可人云亦云。”蒲老又论曰:“若读东垣书,而不读河间书则治火不明;读河间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宜不明;读丹溪书而不读子和书,则不明其真阴真阳之理;不读高鼓峰书岂知攻伐太过之阴虚阳虚之弊;不读吴又可书,则不知瘟疫与伤寒之不同;不读喻嘉言书,又安知秋伤于湿之误和小儿惊风之非。”读岳美中论医:“仅学《伤寒》易涉于粗疏,只学温热易涉于清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应当是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而能务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乱之繁,务实则能举沉寒痼疾之重。从临床疗效方面总结,治重病大证,要注重选用经方;治脾胃病,李东垣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把这些知识用之临床,确乎有法路宽阔、进退从容之感。在肯定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也感觉到执死方以治活人,即使是综合古今,参酌中外,也难免有削足适履的情况。但若脱离成方,又会无规矩可循,走到相对主义。”金子久曰:“内、难、伤寒、金匮为医学之基础,然在应用时即感不足,如金匮要略为杂病书之最早者,然以之治内、外、妇科等病,不如后世书之详备。所以唐宋诸贤补汉魏之不足,迨至明清诸名家,于温病尤多发挥。”周凤梧曰:“把金元四大家归纳为:张子和的攻破,是祛邪以安正;李东垣的重脾胃,是扶正以祛邪。当正虚为主时,采用东垣法,邪实为主时,采用子和法,二者并不矛盾。刘河间之寒凉,是泻阳盛之火,朱丹溪之补阴,宜于治阴虚之火,两家都能治火,只是虚实有别。东垣诸方之所以补而不壅,全在于补中有行。河间之所以寒不伤中,全在于寒而不滞,使苦寒之药,只能清火,不致于留中败胃。有时也纯用守而不走的苦寒剂,如黄连解毒汤等,但究是少数。子和之主攻破,毕竟是施于经络湮淤,或肠胃瘀滞之实症,如果不实而虚,即非所宜。”近代名医大家方药中老师之论极为精僻,为现代中医辨证施治,诊断处方遣药之准绳。方药中曰:“西医的辨病论治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的,是以病因学、病理学、解剖学为基础,以实验室检查等为依据的,因而其辨病较为深入、细致、具体,特异性比较强。中医的辨病论治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几乎完全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而不同的疾病具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又很多,因此中医辨病就不免显得粗糙和笼统,因而临床上针对性也就比较差,中医的辨病实际上是单、验方的对症治疗。中西医比较,西医的辨病显然比中医的辨病要好。另一方面,中医讲辨证论治,西医也有对症治疗,从表面看似乎也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却根本不同。中医的辨证论治是建立在中医的整体恒动观的思想体系的基础之上的。辨证论治是综合、归纳、分析有关患者发病(包括临床表现在内)的各种因素和现象而作出的诊断和治疗。它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给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同一临床表现,人不同、地不同、时不同,治疗方法也就不同,把病和人密切结合成一个整体,因而中医的辨证比较全面、深入、细致、具体,特异性比较强,治疗上的针对性也就比较强。而西医的对症治疗,则完全是以单个症状为对象,而相同的症状,常常又有不同的性质,也就不可避免地显得简单和机械,这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毫无共同之处。同时,西医的辨病虽然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但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某些地方过多地强调病变局部,相对地忽视整体,常常把病和病人分隔开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再加上西医历史较短,自然科学到今天为止仍然是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很多现象不能用今天的科学完全阐明,弄不清的问题还很多,因而在对某些疾病的认识上还不能深入,无法诊断的疾病还很多,因而在对疾病的某些防治措施上,相对来说还显得比较贫乏,束手无策的疾病还很多。今天的中西医之间,还存在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事实。应当取长补短,不要护短忌长。假如中西医的一方出现了一无所长,那就不存在什么中西医结合问题了。古训必须勤求,新知亦应吸收;古代医籍要多读,近代著述勿忽视;经方极可贵,时方有妙用。如西医在用抗菌素的同时,中医不分寒热虚实,亦随着而用大量清热解毒药,诸如此类,仅是中药加西药,不是有机的中西医结合。应该对某些症状的疗效,西优于中,则以西为主;另一些症状的疗效,中胜于西,则以中为主,相互取长补短,紧密协作,反复实践,摸索规律。并不拘于经方时方之别,或加减增损,或经方时方配合,变古方之制为我用,或参酌数方之意融为一方,或参以单方、验方,随病机层次组成新的处方。不在药多,而在精炼,主次轻重得当;不在量大,而在轻灵对证。西医之言细菌,即中医所谓病邪,西医能杀菌灭毒,中医亦能杀菌灭毒。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或表或汗,或吐或下,使邪尽而病愈者,皆杀菌之法也。如西医诊为炎症,中医便盲目运用苦寒,往往不能达到消炎的目的,因中医对西医的炎症,有虚实寒热之分,若不辨证地死搬硬套,就达不到预期的疗效”。故而我将西医的《基础医学问答》《临床医学问答》《临床医师手册》等买来细读。对中医历代名家名著反复研读,于《医学衷中参西录》、《经方实验录》中得益非浅。然而感觉其对于临证诊断,特别是舌脉方面不够详细全面。因之购买“舌诊图谱”、“病证诊断图谱”、脉诊等类书细读,并于临诊时验证。曾到上海中医学院,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去进修。订阅《中医杂志》《新中医》《中西医结合杂志》。多次参加学术研讨会,遇名医名家或有一技之长者必向之请教,以便增长自己的知识。在临证时每遇一病,必数次看其舌质舌苔,认真诊脉。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方法,先议病,后议药。详询西医的各项诊断及以前的治疗用药经过,再用中医的四诊八纲来辨证。对每一病证先明其西医诊断当为何病,中医认为应是何证;西医当如何治疗,预后如何。对效果不好的当思其为何不好,中医可如何用药,应用何方何法?道理何在?何时能效?何时能愈?向病家说明西医药的长处是什么,中西医药结合的长处又是什么。为何中医这样治疗,为何其能有效。特别要强调临证抓主证。主证一解,其它症状则迎刃而解。诊病时要抓住病人的心理,做到诊断明确,辨证精确,用方用药正确。其疗效才能确切。现代医学的检验,B超,CT等,对于辨病可谓明察秋毫。既然可以借鉴之,为我所用有何不好?扬其长,避其短,中医岂不是如虎添翼!三、临床感悟想自己医书读的也不少了,为何治病效果平平呢?为何还有许多病屡治不效呢?自己屡败屡战的精神固佳,然而别人治不了的病,自己也治不好。这不是古人说的“读书难,读医书尤难,读医书得真诠则难之又难”吗?还是自己书读的不细,想古之名医大家,近代北京四大名医,现代名中医,有那么高的成就,没有一个是轻易而成名的,都是经过磨励苦学,都是经过“衣带渐宽终不悔”这个过程的。古人说“书读十遍,其义自见”很有见地,“从无字句处读书”是要领悟才行。比如《章次公医案》刚买来,读了一遍,认为书中讲解不多,文字简练。数年后复又读之,方始明白此书文简意深之精义。读医书不比读小说,读医书要能领会出书中精义,即是“从无字句处读书”的道理所在。比如《金匮要略》中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那么无字句处呢?是不是应该是:病“悬饮”者,当以凉药逐之,病“支饮”者,当以泻药泻之,病“溢饮”者,当以发汗药表之吗?这就在于自己动脑去领会,去悟。所以一直有人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局限,如果是热痰饮呢,也用温药和之吗?而我的理解是:仲景所说之“痰饮”乃所有“痰饮”之总称之内中之“痰饮”,并非是说所有“痰饮”均用温药和之也。视其所论之治悬饮,治支饮之方药均非温药可知矣。其治支饮不得息之“葶苈大枣泻肺汤”,“厚朴大黄汤”,治悬饮之“十枣汤”,治“留饮”之“甘遂半夏汤”治“溢饮”之“大青龙汤”,皆非“温药和之”之法也。我经常观察自己的舌质舌态变化,来指导用药方法,明白自己是湿热痰阻与气血瘀滞之体,故治法须用疏通气血,清热祛湿理气化痰之药方可。自己非常明白“脉络宁”的组成是治气阴两虚偏热之瘀,治心脑血管病的,经常给病人用有效的,为何给自己用则不效呢?乃不对证也。报道上有“防风通圣丸”治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病有效,同行一说有用马上自己也服用,自己应该明白“防风通圣丸”是表里双解的,对自己的气血瘀滞还是不对证的,难怪服后还会出现心慌的症状呢。原来还是没有详加辨证,断章取义了也。2004年的大年三十,我的左手被野猫咬伤,不数小时即红肿,除用破抗疫苗注射外,输注抗生素,又自疏方五味解毒饮重用金银花,土茯苓,加服鸦胆子胶囊,三七粉,一日肿消,三日即愈。我的行医历程,真的是前人说的,行医五十年,方知四十九年之非也。真正明白了历代名医名家是如何功成名就的。中医是怎样炼成的呢?中医原来是这样炼成的!即:不停学习,不断摸索,不停探索,不断进步!

言乎

刘波教授:借助医学影像更好的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医院的影像科被推到前沿阵地,筑起了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从而使影像科从“幕后”走到台前。作为诊断及病情预后评估的关键一环,影像科无论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日常医疗诊断中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像学科本身是一门完整的学科,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院把医学影像学科分成放射科、CT科、MR科、介入科、超声科(室)、核医学科等完全独立的科室。广东省中医院影像医学部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波教授认为,采用大科统一管理模式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广东省中医院影像医学部主任刘波教授)据了解,广东省中医院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中医院,在全国医院系统最早成立大影像科。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有六家三甲医院的集团化医院。影像科作为临床的一个重要支撑科室,也由原来的一个科室发展为十个科室,成立了影像医学部。“国内很多医院都进行了集团化的改革,建立了很多分院,但是,不同分院间的影像科是采取独立运行模式,由原来的一个科室分成了一个个独立运行的小科室,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科的发展。而广东省中医院影像医学部打破各分院科室独立运行的格局,建立大影像科诊断平台,实行大科统一管理模式。这种运行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消除各分院独立运营造成的人力资源短缺、工作量不均衡、高级人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实现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共享。为学科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刘波教授表示,医院集团化后,每增加一个分院,医院就需要投入一定的设备,影像医疗设备往往比一般医疗昂贵,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广东省中医院影像医学部根据各分院学科发展重点与病种不同,合理配置、仪器共享、优势互补,以实现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最优化。在此次新冠疫情中,中医中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中医药学是我国文化瑰宝,也是中国对于全人类的贡献。刘波教授强调,中医应用独特疗法,特别在涉及到疑难杂症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对中医学本身而言,其发展过程中也受历史条件与当时科技水平的影响,中医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方式认识疾病,但对器官内部的转变,缺乏直接观察的手段和技术。影像学可以看到中医无法从外部获得的内在变化,被视为是中医望诊的一个延伸,因此,运用现代影像手段,更可深加深入的了解疾病的内部情况。“中医院利用先进的影像设备,有人认为这是中医院西化,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在西方医学诞生之初也没有影像学。1895年后才运用到临床,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既然西方医学能够用它来发展西医,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它来发展中医,把中医影像学用于中医辩证和治疗中,提高中医辩证的准确性,最终目的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更好的研究中医、发展中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病患。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服务人民健康的发展理念永远不过时。”刘教授表示。关于医学影像与中医如何相结合的问题,刘波教授举了中风病和胃脘痛的例子,中风病分中经络与中脏腑两种证型,如果单靠中医的望闻问切,是很难区分病人中风的原因到底是脑血管梗阻导致的梗死,还是脑血管破裂所引起的脑出血。对中风病而言,在治疗前对这个病因作出一个诊断,对后续的治疗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影像学在这个方面可以提供很大的一个帮助。再比如中医胃脘痛,它分脾胃虚弱、肝气犯胃等七个证型,不同证型的影像学表现是不同的。比方说,脾胃虚弱型的患者,在做X线胃肠造影的时候,多数表现为胃肠功能减弱,胃的张力减低,蠕动减慢,排空延迟。而肝气犯胃型的患者,则表现为胃肠动力亢进,蠕动加快,张力增强,排空时间缩短。我们知道,不同证型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法,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证型是随时发生变化的,治疗方法也要及时的调整。因此通过影像学观察内部组织的病理变化,可以揭示中医证型演变的背后机制。对进一步指导临床,及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是非常有重要的。“另外,由于不同医生中医理论水平的差异往往会出现对同一个病人作出不同的辩证,从而带出不同的治疗方案。如果我们在中医的辩证过程中加入一些比较客观的辩证要素,势必会提高中医辩证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此次疫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对新冠肺炎从轻型到危重型,分了七个中医证型,我们通过分析已有的新冠肺炎病例,发现不同证型新冠肺炎的影像学表现是不同的,比方说,普通型中的两种中医证型的肺部CT表现多为散在、小片状毛玻璃改变,而重型中两种中医证型的CT表现为多发、大片状毛玻璃改变,甚至呈“白肺”改变。结合这种影像的改变,就有利于我们对新冠肺炎中医辩证的客观化,从而对治疗更加有信心。”刘波教授作了进一步补充。针灸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针灸目前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使用,并有非常好的疗效。但在西方主流医学还未被完全接受。关于这个问题,刘波教授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是针灸理论的现代研究工作做得不够,比方,针灸的平衡和整体调节理论缺乏现代科学语言的阐释,使得现代人对针灸疗效机制总感觉到“讲不清道不明”。所以我们团队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运用了影像学技术对针灸治疗疾病机制进行研究,如对中风、帕金森、失眠及抑郁症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观察到针刺能改善组织微观环境和调节脑功能改变,这对进一步揭示针刺作用机理,推广针灸疗法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刘教授最后总结强调,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朴素的哲学观,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疾病斗争的历史长河中逐步产生,并经过历代医生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像学作为现代科技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结构成像和功能显像的双重特征,是目前唯一能够在活体上研究人体功能的一项技术。影像学与中医学的结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基础理论,为中医临床辩证论治提供了直接客观的依据,加快了中医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