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探讨在投稿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名字篇

探讨在投稿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

论文完成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选择期刊投稿,现有的学术刊物种类繁多,如何从众多的刊物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也是一门学问。在刊物的选择上,做到量体裁衣、因地制宜,要尽量避免盲目的投稿。赛恩斯编译建议,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着手来提高投稿的命中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确保论文符合期刊要求。学术质量是每篇论文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各期刊审阅稿件首先考查的内容,投稿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所选期刊的投稿须知等内容,首先从论文的学术质量出发,确保文章的内容新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其次要遵守学术规范,加强学术自律。1.论文要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别人已有的工作,要让审稿人觉得你的文章有亮点。对于学术水平不是很高的作者而言,过大过泛的选题不可能产生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相反会让人觉得内容浅显、空洞无物。一般来说,核心期刊在审理稿件的时候,对这方面的把关都比较严格。2.论证要简明严谨、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通常情况下,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论点阐述模糊,逻辑混乱,结构不严谨,论据不充分。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于得出的实验数据要反复考证,给出的结论要有合理的数据来支撑,在数据的处理上尽量用图或表来表示,能更简单明了一些。3.合理的引用文献。引用其他文献的内容和论点,要标明出处,一般不要自引。有些稿件特别是研究生的文稿,是将自己的学位论文删减加工而成的,有的甚至编造数据或将他人论文进行篡改、拼凑而成,这并非合理引用而是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现在不少期刊出版单位都加入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于抄袭、造假的文章一律采取退稿处理,绝不留情,所以投稿时切记抱有侥幸心理。4.基金资助课题文章一定要注明基金名称。如果论文是某一项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那么一定要注明基金的名称等信息,尤其是国家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其被重视的程度一般会比较高。二、掌握所选期刊的自然情况。一篇论文录用与否,除了文章本身内容新颖、逻辑思路清晰之外,了解和熟悉所选期刊的自然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从以往作者的投稿情况看,弄清期刊的性质和特色、了解期刊审稿及发表周期、规范论文写作格式等对提高投稿的命中率也是很有帮助的。1.了解期刊的概况。不管所投期刊的级别如何,首先要保证它是正规的学术刊物。凡是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一般都具备CN号,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的方法查看该期刊是否为正规的学术期刊。其次,对核心期刊要有正确地认识,核心期刊一般都是在某一个学科范围内来界定的某一学科的核心期刊,到另一个学科就不一定是核心期刊。2.把握期刊的学术定位。每一种期刊都有自己的学术定位及办刊宗旨,围绕不同的学术定位,发表论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投稿之前应仔细阅读期刊的征稿简则,了解期刊发表文章的范围,对于栏目设置不太明确的刊物,可以直接和出版单位联系,确认好出版范围以后再投稿。因此,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期刊投稿,避免稿件因不符合发刊范围而被直接退稿,从而耽误论文发表的时间。3.明确期刊审稿、发表周期。有些科技期刊存在发表周期偏长的问题,这就使得论文的信息严重贬值。要想缩短稿件在编辑部的滞留时间,就要选择审稿周期短、发表周期快的期刊。一般而言,影响力大的中文期刊其时效性反而较差,在投稿的时候可以尽量避开大家都熟悉的、投稿比较集中的期刊。4.符合期刊投稿的格式要求。当前有关学术期刊论文的格式,各刊物的要求不尽相同。有些期刊对英文摘要的有无要求不同,有些需要英文摘要的期刊,对它放置的位置也有不同的要求。参考文献的标注往往是作者比较容易忽视的地方,书写比较混乱且著录不全是普遍现象。对中图分类号的要求也不一致,有些期刊要求有,有些期刊则不要求。因此,弄清期刊的格式要求,并严格按照要求书写,对提高论文的录用很有帮助。

吐槽

探讨如何找准期刊进行科研学术论文投稿

一篇论文撰写完成甚至润色加工完毕后,就要考虑进行投稿了。选择一本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为,从规范意义上来说,投稿并不是盲目地将文章投递出去而已,需要作者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以提高文章的发表概率。那么,如何才能“找准”期刊,“准”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达晋编译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一、“准”体现在文章主题与期刊的办刊宗旨要一致。每本期刊都有其办刊宗旨,所谓办刊宗旨就是期刊在长期的办刊过程中所坚持的办刊方向。从大的方面来说,期刊定位是学术性还是科普性、文摘类还是娱乐性。期刊的定位决定了期刊刊载文章的性质。有的期刊是社科类,有的期刊是理工类,有的期刊是综合类,有的期刊是专业类。作者在进行投稿时,要选择那些针对自己专业方向的期刊。当然,即使是同一学科,同样有不同的专业性期刊。二、“准”体现在文章主题与期刊需求相一致。期刊的办刊方向决定了期刊的所需所求,即使是同一行业内的期刊,也有些许微妙的差异。只有充分了解期刊的办刊宗旨和方向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投稿,将自己的学术文章有针对性地投到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期刊上,这样,被快速退稿的几率将会降低,被录用的几率则会增加。而有的作者,对期刊不熟悉、不了解,甚至只看到期刊名称与文章主题稍微沾边,而并未对期刊作进一步的了解,就盲目进行投稿,难免会被退稿,延迟宝贵的发表时间。三、“准”体现在文章的质量与期刊的层次要一致。期刊大致分为SCI、CSSCI、全国核心期刊及国家级、省级一般期刊等多个级别,有的高校甚至还人为地将一些期刊进行分类,分为一类、二类、三类等。一般来说,期刊的级别与其刊载的文章呈正比关系。作者在初次投稿时,受个人学术水平的限制,文章质量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考虑从一般期刊或二三类期刊开始,先不考虑核心期刊等级别较高的杂志。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是寻找本专业学科老师或同行教师的帮助,他们的投稿经验可以为初次进入科研写作道路的作者提供有效指导。四、“准”体现在准确把握投稿时机。看“准”投稿时机可以为文章的发表提供时间上的有效保障,一般需要作者根据期刊选题撰写,看准投稿截止日期。这就需要作者近距离地接触期刊,了解期刊的选题指南,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某一选题,并且在规定投稿期限内进行投稿。值得注意的是,投稿必须在有效期内完成,这样期刊编辑才能按照预定计划,按照选题文章,择优按期发表。否则一旦错过了选题时间,就是错过了刊发时间,即使文章质量较高,一系列的审核通过,也只能按照普通来稿排队等候发表刊期。而期刊社的来稿量通常比较大,等待2~3个月甚至半年一载的时间,都是正常现象。

道人不闻

探讨科技期刊论文发表“难”的主要原因

科技论文是科学技术人员或其他研究人员在科学实验(或试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以及人文艺术研究领域的现象(或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综合的研究和阐述,进一步的进行一些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总结和创新另外一些结果和结论,并按照各个科技期刊的要求进行电子和书面的表达。但蓝译编译发现,对于许多科研者而言,成功发表科技期刊论文并不容易,究其原因主要如下:一、对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缺乏了解。科研者在写作时,对稿件内容的认知仅仅放在科研产出的结果,其结果可以是理论、思路、方法和数据,而这些不同方向的内容在写作时重点亦有不同。很多作者把精力主要放在本专业的科研工作中,写作时往往随意性很强,对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要点、格式、要求并不了解,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在各期刊都有自己的稿约,但内容相对广泛,是对所有类型文章的整体要求,而对每个栏目并没有细化说明,也会导致作者撰写论文时重点不够突出。期刊出版是独立于作者专业领域之外的另一学科,有相关规范性文件,作者没有完全掌握这些撰写要求,所以导致文章质量不高的现象。因此,作者应熟知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的必要内容,如摘要要素的提炼、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及著录、图表的正确设计、量及单位的规范应用等,进而提高自身的写作技巧和能力,从源头提高科技论文的质量。二、对期刊认知程度不够。就目前而言,每一专业领域的期刊有就有很多个,而且每种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和理念,所侧重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对稿件学术水平和质量要求也不尽相同。有些作者甚至对SCI、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科技期刊等概念都不明白,更谈不上针对论文的研究方向、学术水平选择适合的期刊进行投稿。由于作者对各期刊的鉴别能力差,也导致不法分子利用虚假网站、广告、邮件等方法获取不当利益,使作者遭受损失。因此,应适当了解期刊的基本知识,包括本刊侧重的研究领域和热点、稿件编排格式、审稿基本流程等,甚至是该刊不刊登哪些内容,进而在投稿时选择符合自己论文定位刊登,不仅能避免选刊不当或一稿多投现象,而且能够提高录用几率。三、缺乏投稿经验。科技论文是检验科研人员成绩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生毕业答辩和学位申请的必要条件,每年有大量论文的产出。以第一作者投稿的多为初次投稿,缺乏投稿经验,不熟悉审稿流程,不善于与编辑沟通。甚至部分作者有着急于发表的心态,将论文投向多种期刊,投稿几天后就询问审稿结果,对编辑返回的审稿意见缺乏关注。作者撰写论文时多参照前人模板,缺乏对实验整体认识,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而是简单的数据堆砌,投稿时亦是参照前辈投稿习惯进行模仿,并没有针对自身研究内容进行甄选期刊进行投稿。因此,有必要了解稿件处理程序,端正论文写作态度,使投稿目标明确。

大河沿

探讨发表科技期刊论文需要掌握的技巧

科技论文的发表无疑是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促进研究成果推广和应用的最佳途径。尤其目前,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科技工作者学识水平与业务成绩的重要指标,以及考核其能否获得学位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重要依据。所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及时公开发表,获得社会的承认,为他人所利用,是每个科技工作者十分关心的事情。赛恩斯编译认为,发表科技期刊论文需要掌握一定的发表技巧,包括懂得如何选定投稿投向,正确对待修退稿意见,能够或善于与期刊编辑部门沟通和交流等。一、选准稿件的投向。作者在决定投稿前,要选准稿件的投向。即作者投稿前要了解哪些科技期刊与自己稿件的专业方向吻合,还要了解清楚这些科技期刊的性质、报道重点、稿源情况,以及该刊对稿件的具体要求。科技期刊的性质往往从刊物的名称即可大致区分开,但要进一步了解期刊性质,就要看该刊的期刊简介和征稿须知。一般来说,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述这类学术性论文,可以投向学报或通报这类学术性期刊;涉及技术、工艺、设计、设备、材料等为主要内容的论文,最好投向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强,并与实际结合紧密的技术类期刊。由于一些科技期刊虽然同属某一科学领域,但报道重点可能有所侧重。有的偏重发表理论价值高的论文,有的则偏重发表应用价值大的论文;有的偏重全文发表,有的偏重以“研究简报”形式发表。再者,即使同一期刊,每一年或某一时期的报道重点也不相同。所以,除了从期刊简介和投稿须知上了解报道重点外,还要注意浏览期刊近几期的栏目设置和刊登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动态,必要时最好与期刊的编辑部门联系,及时取得该刊的选题计划和报道重点,以利于选准稿件投向。另外,了解期刊的稿源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论文的发表指数和发表周期。相对来说,核心期刊的稿源一般都很丰富,录用标准较高,发表周期也较长。选择这些期刊作稿件投向,要自信自己论文的质量较高,而且即使已被录用,还要具备有较长时间待发表的思想准备。如若希望抢先发表,又不愿排队待发,可改投稿源相对较少或出版周期较短的一般科技期刊。但无论投向什么期刊,一定要清楚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对投稿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内容基本都在征稿简则、征稿启事、投稿须知等文件中有反映。作者要仔细阅读这些文件,使稿件尽量符合要求。二、正确对待修退稿意见。科技论文投至期刊编辑部,在发表前必须经过审稿程序,通常实行“三审一定”的审稿制度。每阶段审稿都会存在三种结果:决定录用、退回修改、退稿。一般情况下,直接决定录用稿件不多,大部分稿件要经过修改。退修意见一般包括修改后发表和修改后再审两种情况。退稿对编辑部门而言是不得已的,但也是必然的,不可能所受理的稿件都能被采用。作者在接到退修稿意见时,无论属于何种情况,均要正确对待,务必要虚心客观地考虑各条修改意见,即使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的修改意见确系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也要态度诚恳、语言得体、有理有据地提出和申明自己的观点,而不能固守己见,对编辑部抱有成见。对于修改后发表,作者要根据或参考编辑部返回的修改意见,进行仔细修改,并及时返回给编辑部。如是修改后再审,要看是否研究工作本身存在较大缺陷,若此将无法改好文章;但若研究工作做得很深入,就是文章没写好,就要结合修改意见进行彻底修改或补充,甚至重写,努力争取文章被录用,而不要放弃。对于退稿,作者特别要保持冷静,正确对待,稳妥的作法是根据退稿书,仔细琢磨退稿理由,并采取相应措施。另外,稿件修改录用后,要勤与期刊编辑部取得联系,询问稿件的安排刊期和发表时间,以便早日发表。

大有径庭

7月Nature杂志亮点研究

【1】Nature重大突破:开发只需一年两次给药的HIV药物doi:10.1038/s41586-020-2443-1科学家报告说,一种可能每年只服用几次的艾滋病药物已经取得初步进展。这种名为lenacapavir的试验性药物,只需注射一次,就能降低一小群患者血液中艾滋病病毒的水平。它能够在超过六个月的时间里保持血液中的有效药物水平。这一切都增加了有一天只需一年两次给药就能得到艾滋病治疗的可能性。研究报告的合着者Martin Rhee博士说,目前治疗HIV的口服药物组合疗法通常效果很好,这种疗法通常被称为"鸡尾酒疗法"。"但患者经常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服用药片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Rhee说,他是吉利德科学公司(Gilead Sciences, co .)临床研究的负责人,该公司正在开发lenacapavir。因此,人们希望长效的艾滋病药物能够"使人们不再每天服用药物"。【2】Nature:科学家发现维持细胞外蛋白质健康的新方法doi:10.1038/s41586-020-2461-z随着机体年龄增长,尤其是在诸如阿尔兹海默病等神经变性疾病中,蛋白质会易于发生错误折叠,并且会在细胞内外进展成为有害的堆积物,其中分泌性蛋白在调节机体功能和抵御感染上扮演着关键角色,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图宾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一种阻断分泌性蛋白在细胞外部形成堆积物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体液中保持蛋白质的形状或能有效帮助抵御机体衰老和感染。机体会利用蛋白质来作为细胞内的基本元件,但比如在酶类形式中,蛋白质则负责多种机体代谢过程,为此,构成蛋白质的长链氨基酸就必须折叠成为正确的三维形状;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重点研究细胞内部蛋白质的质量控制机制,其能帮助有效避免错误蛋白质的聚集,但诸如错误折叠的堆积物则常常发生在细胞外部,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这些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堆积物是如何被调节的,因为在诸如小鼠等实验动物中很难调查这一过程。【3】Nature:肠道菌群所产生的神经递质或能调节宿主机体的感知行为doi:10.1038/s41586-020-2395-5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A neurotransmitter proced by gut bacteria molates host sensory behaviour”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布兰迪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所产生的神经递质调节宿主感官行为的分子机制。动物会与包括微生物在内的复杂生物群落以共生、致病和互惠的关系共存,一些细菌能够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神经递质,此前这些神经递质被认为能够调节其宿主的神经系统活性和行为,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清楚这种微生物-大脑信号及其生理相关性背后的分子机制。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秀丽隐杆线虫进行研究,在其肠道中共生的普罗维登斯菌属细菌能够产生神经调节物质酪胺,其能绕过宿主酪胺生物合成的要求并能操控宿主的感觉决定,细菌所产生的酪胺可能会被宿主酪胺β-羟化酶转化为章胺(octopamine),而章胺能够靶向作用ASH痛觉神经元上的OCTR-1章胺受体,从而调节宿主机体的厌恶嗅觉反应;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识别出了普罗维登斯菌属细菌酪胺生物合成所需要的基因,这些基因对于调节宿主机体的行为非常必要,深入研究后,他们发现,被普罗维登斯菌属细菌所定植的秀丽隐杆线虫会优先在食物选择试验中选择这些细菌,这种选择偏差就需要细菌所产生的酪胺和宿主机体中的章胺信号通路。【4】Nature重磅:科学家们在男性不育研究领域获新成果doi:10.1038/s41586-020-2557-5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深入揭示了保护生长胚胎发育中的精子细胞免于损伤的特殊过程,或能帮助阐明遗传信息是如何不间断地代代相传的;文章中,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一种名为SPOCD1的特殊蛋白,其在保护早期精子前体细胞(生精细胞,germ cells)免于损伤上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发育过程中,生精细胞会经历一种重编程过程使其容易受到一些“流氓”基因的攻击,这些基因称之为跳跃基因,能够损伤生精细胞的DNA并导致男性不育;研究者Dónal O'Carroll教授表示,重编程过程对于纠正胚胎中生精细胞的发育非常必要,但却会使其暂时容易受到跳跃基因的影响,躲避此类损伤或许就能帮助生精细胞转化成为自我更新细胞库,从而就会在整个成年期帮助机体产生健康的精子。【5】Nature重大突破:生成完整的人类X染色体序列doi:10.1038/nature03440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HGRI)的研究人员制造出了第一个人类染色体的端到端DNA序列。近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精确地生成人类染色体的碱基序列现在是可能的,这将使研究人员能够生成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序列。"这一成就开启了基因组学研究的新时代,"美国国家基因组研究所主任、医学博士Eric Green说道。"产生真正完整的染色体和基因组序列的能力是一项技术壮举,它将帮助我们获得对基因组功能的全面理解,并为在医疗保健中使用基因组信息提供信息。"经过近二十年的改进,人类基因组参考序列是迄今为止最准确和完整的脊椎动物基因组序列。然而,其中仍然还有数百个未知的空白或缺失的DNA序列。这些缺口通常包含重复的DNA片段,非常难以测序。然而,这些重复片段包括可能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基因和其他功能元素。因为人类基因组非常长,由大约60亿个碱基组成,DNA测序机无法一次读取所有碱基。取而代之的是,研究人员将基因组切成更小的片段,然后分析每一个片段,每次产生几百个碱基的序列。这些较短的DNA序列必须被重新组合在一起。图片来源: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497-0。【6】Nature重大进展:揭示核仁RNA聚合酶II促进核糖体合成doi:10.1038/s41586-020-2497-0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RNA聚合酶(Pol)II的酶促进核糖体构成单元(building block)的产生,其中核糖体是根据遗传密码制造细胞内所有蛋白的分子机器。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7月15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Nucleolar RNA polymerase II drives ribosome biogenesis”。这一发现揭示了这种酶在人细胞内产生核糖体的位点---核仁---中的一个以前不为人知的功能,在此之前人们也从未在核仁中见过这种酶。Pol II是三种RNA聚合酶之一,这三种RNA聚合酶共同能够让细胞将遗传信息从DNA转移到RNA,再转移到蛋白。研究者Karim Mekhail说,“我们的研究重新定义了三种主要RNA聚合酶的分工:将Pol II确定为控制蛋白合成的核仁结构的一种主要因素。这也为其他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工具,以便更精确地探究整个基因组中某些核酸结构的功能。”【7】Nature:微生物通过肠-脑回路调节交感神经元doi:10.1038/s41586-020-2474-7肠道和大脑之间的联系监控着肠道组织及其微生物和饮食内容,调节着肠道的生理功能,如营养吸收和节律,以及与大脑相连的进食行为。因此,有可能存在检测肠道微生物的回路,并将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区域,而中枢神经系统反过来又调节肠道的生理机制。近日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文表示,他们通过结合转录组、循环追踪方法和功能操作,描述了微生物群对肠道相关神经元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肠道微生物组调节肠道外感交感神经元:微生物群的缺失导致神经元转录因子cFos表达增加,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细菌定植在无菌小鼠体内后交抑制肠道交感神经节中cFos的表达。【8】Nature重大突破:史上最卖力的机器人化学家doi:10.1038/s41586-020-2442-2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建造了一个智能移动机器人科学家,它可以24-7小时工作,自己进行实验。这是这类机器人中的第一个机器人科学家,它可以自己决定接下来要做什么化学实验,并且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催化剂。它有和人相似的尺寸,在标准的实验室工作,可以和人类研究人员一样使用仪器。然而,与人类不同的是,这个400公斤重的机器人有着无限的耐心,可以在10维空间思考,每天工作21.5小时,只在充电时需要停下来。据Nature杂志报道,这项新技术可以解决目前超出我们能力范围和复杂性的问题。例如,自主机器人可以通过搜索广阔的、未开发的化学空间来寻找清洁能源生产材料或新药配方。【9】Nature:发现可有效中和并保护人体的抗SARS-CoV-2抗体doi:10.1038/s41586-020-2548-6COVID-19大流行是对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胁,尤其是医疗应对措施有限的地区。此外,我们目前对体液免疫的机制缺乏深入的了解。近日来自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和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从针对刺突(S)糖蛋白的大量人类单克隆抗体(mAbs)中发现了一些具有有效中和活性并完全阻断S蛋白受体结合区域(SRBD)与人ACE2受体(hACE2)相互作用的单克隆抗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上,题为"Potently neutralizing and protective human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研究人员表示,竞争结合、结构和功能研究允许将单克隆抗体聚类分析,以识别SRBD上不同的表位以及S蛋白三聚体不同的构象状态。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中和单抗COV2-2196和COV2-2130可以有效识别非重叠位点,同时与S蛋白结合,协同中和真实的SARS-CoV-2病毒。【10】Nature:简单的DNA扭曲决定了胎盘的命运doi:10.1038/s41586-020-2500-97月15日,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报告称,哺乳动物胎盘的发育依赖于一种不同寻常的扭曲,这种扭曲将DNA的经典双螺旋结构分离为单链形式。耶鲁大学的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种分子调控因子,它作用在这条单链上,可以加速或停止胎盘的发育,这一发现不仅对妊娠疾病有意义,而且对理解肿瘤细胞是如何增殖也有意义。"胎盘组织生长非常快,刺激血管形成,并侵入邻近组织,和肿瘤一样,"研究者Andrew Xiao说道,他是耶鲁大学干细胞中心的遗传学副教授和研究员。然而,与肿瘤不同的是,胎盘通过一种精确、协调和良好控制的方式生长。在胎儿发育的最初阶段,两个相关联的过程同时开始。当受精卵开始发育新生命的特化细胞时,另一组细胞开始在胎盘中产生血管来滋养成长中的胎儿。在很多方面,怀孕就像一个长期的炎症状态,因为胎盘不断地侵入子宫组织。组成生长中的胎盘的细胞DNA有一个不寻常的特性--双螺旋结构开始扭曲。由此产生的扭转导致基因组的某些部分断裂成单链。虽然胎盘和胚胎之间的主要DNA序列是相同的,但两者之间DNA的不同结构有助于决定细胞的命运。

哭而非哭

《细胞研究》创刊30周年 探讨创建一流学术期刊

创刊三十年,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今年最新期刊引证报告中,影响因子提升至20.507。这是中国自主创办的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12月4日,《细胞研究》举办创建一流学术期刊座谈会,邀请中国科协、中科院、上海市分管领导,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兄弟期刊的专家与编缉,在创刊三十周年之际,共同交流办刊经验,探讨中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之路。《细胞研究》于1990年由中科院原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姚錱院士创办。当时中国生命科学整体处在发展初期,科研工作与国外的交流刚刚起步,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也很困难。建立一个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细胞生物学交流的平台就是当年姚錱院士的办刊宗旨。这份期刊的创立为中国生命领域科学家提供了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为日后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06年,《细胞研究》与国际知名出版社——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合作。近15年来,采取专业科学编辑负责制的运行方式,为处于激烈竞争的国内外优秀原创论文,以及在国外期刊评审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优秀论文开辟“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多渠道吸引高质量稿源,不断提升办刊质量。近年来《细胞研究》发表了一批具有高度创新性的原创成果,学术水平相当于《自然》、《细胞》发表的文章。随着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逐年提升,期刊影响因子亦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2到20的飞跃。《细胞研究》发展成为国际顶级期刊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科学家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同时也为推动我国生命科学的原始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科学家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一直是《细胞研究》的初心。《细胞研究》未来的目标也绝不仅仅是着眼于影响因子的提升,而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践行《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秉持“来自中国,服务世界”的科学情怀、“科学优先,科学家优先”的办刊理念、“追求卓越”的实践精神,将期刊办成比肩《科学》、《自然》、《细胞》的世界顶尖期刊,带动其他科技期刊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科研在全球的影响力,并为世界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建设提供中国期刊的贡献。(看看新闻Knews记者:张帼霞)

古之有也

“科学优先,科学家优先”《细胞研究》创刊三十周年在沪探讨创建一流学术期刊

央广网上海12月4日消息(记者吴善阳)创刊三十年,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今年最新期刊引证报告中,影响因子提升至20.507。这是中国自主创办的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12月4日,《细胞研究》举办创建一流学术期刊座谈会,邀请中国科协、中科院、上海市分管领导,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兄弟期刊的专家与编缉,在创刊三十周年之际,共同交流办刊经验,探讨中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之路。《细胞研究》于1990年由中科院原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姚錱院士创办,并为之辛勤耕耘十余载。当时中国生命科学整体处在发展初期,科研工作与国外的交流刚刚起步,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也很困难。建立一个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细胞生物学交流的平台就是当年姚錱院士的办刊宗旨。这份期刊的创立为中国生命领域科学家提供了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为日后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06年时任中科院原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的裴钢院士接任主编,同时从海外引进有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任职经验的科学编辑李党生博士加盟,担任专职常务副主编,同年《细胞研究》与国际知名出版社——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合作。近15年来,在各级领导、主办单位、科学家群体的支持下,主编和常务副主编带领编辑团队,把握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机遇,向《细胞》《自然》等顶级国际学术期刊看齐,采取专业科学编辑负责制的运行方式,为处于激烈竞争的国内外优秀原创论文,以及在国外期刊评审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优秀论文开辟“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多渠道吸引高质量稿源,不断提升办刊质量。近年来《细胞研究》发表了一批具有高度创新性的原创成果,学术水平相当于《自然》、《细胞》发表的文章。随着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逐年提升,期刊影响因子亦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2到20的飞跃。《细胞研究》发展成为国际顶级期刊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科学家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同时也为推动我国生命科学的原始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科学家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一直是《细胞研究》的初心。《细胞研究》未来的目标也绝不仅仅是着眼于影响因子的提升,而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践行《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秉持“来自中国,服务世界”的科学情怀、“科学优先,科学家优先”的办刊理念、“追求卓越”的实践精神, 将期刊办成比肩《科学》《自然》《细胞》的世界顶尖期刊,带动其他科技期刊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科研在全球的影响力,并为世界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建设提供中国期刊的贡献。

魂知

200万科研经费,研究“师娘如何优美”,神仙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

一直以来,学术界都认为抄袭、数据造假是最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然而跟近日爆出的神论文,大谈“论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一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这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徐中民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上的两篇论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与《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I):理论框架与集成实践》中的核心内容。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论文还是获资2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200万得出的成果就是师娘如何优美,这师娘的身价实在有点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曾公布,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域的“黑河计划”,探讨中国干旱区内陆河流生态以及水和经济的相互联系,总预算金额1.5亿元,重点项目可获得200万-300万元。而徐中民的这两篇论文正属于《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态-经济模型综合研究》项目成果,属于重点研究项目,项目预算为200万元。而刊出此论文的《冰川冻土》期刊,当时的主编正是“论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中的导师程国栋。“论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到底写了啥?徐中民在论文的引言部分是这样写的:“人如其名,我的导师程国栋,上海人,胸怀博大,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已20年,‘移山造海’的成果丰富,实乃国之栋梁,望之可让人顿生一种崇高感。我的师娘张幼芬,宁波人,雍容华贵,仪态大方,性格温柔体贴,近处让人能感到春草的芬芳,优美感四溢。圆满的人生不只是诗中的字眼,也有生活中的写真,导师和师娘的人生就堪称圆满。因此,这里首先探讨了美和道的问题,然后以导师和师娘的事例为例,阐述了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接着,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带普适性的人的发展之路。”然后他还做了“严谨”的结构图:然而你要是觉得这就是一篇彻头彻尾靠着溜须拍马骗经费的论文,那么你就错了。通过对论文内容的详细研读,你会发现这一篇隐晦地嘲讽导师程国栋的反讽文。举例如下:导师的崇高感,不体现在课堂中,而体现在酒局上,也是滑稽……这也许就是作者开黑老板的动机。青藏铁路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但徐中民却没有获得署名。名利两失。讽刺研究所研究人员抱团,显然作者在抱团中没有占到便宜,没有挤进所谓的“利益集团”。这就有意思了。2015年徐中民写了一篇明为溜须拍马,实则春秋笔法讽刺导师的论文。至于这位导师跟师娘还有什么“优美的事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发掘。当时的主编虽然是导师程国栋本人,但他说自己没参与审稿,这我是信得。无论是溜须拍马,还是明捧实黑,程国栋都没有理由让这篇论文过审。这种事,白纸黑字发表了,总是会被发现的。一个院士怎么会喜欢让底下人用这么露骨的形式溜须拍马呢?要么审稿的人自以为是揣摩上意,以为是老板的爱徒拍马屁的大作就让他过了。要么就是对这位导师也有所不满。无论如何,我们不容忍学术圈对待学术成果如同儿戏,学术期刊审核如此松散的行为。更不用说,这种玩意还花了纳税人200万去研究。希望能彻查这位导师和当时审稿的研究人员。还学术圈以清明。

练习曲

怎么样有效地提高国际SCI期刊投稿的命中率?干货全在这里啦!

怎么样有效地提高国际SCI期刊投稿的命中率?干货全在这里啦!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在世界知名的SCI期刊发表自己的学术论文是常常不得不去面对的事情。你可能前期花费大量的时间写文章,但是困难之处却在于怎么能够使自己的论文很顺利地被期刊录用。在此,小编整理了一些干货,希望能够协助科研工作者提高自己论文录用的“命中率”,顺利发表自己的学术文章。1. 事先制定好方案投稿之前应该仔细考虑下为什么想要给期刊投稿?意图是什么?是希望写出来的文章有所影响吗?还是仅仅只是一些学历或者职称上面的硬性要求?是否考虑过文章方向对文章新颖性的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否帮助确认目标投稿期刊?目标期刊的投稿要求是否会针对性的采取行动?事先制定一个好的投稿方案意味着你已经明确了这次论文写作的外部驱动要素和内部驱动要素了,比如,为了学历或者职称的晋升,或者更进一步说,为了更好提升学术水平以获得更有力的晋升资格。2. 仔细分析适合本人研究方向的国际期刊在写作之前还应该做的首要大事就是尽可能收集一些适合你研讨方向的期刊,然后是仔细阅读它们的投稿指南并做好记录以便后期选择一至三本目标期刊。仔细阅读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分析并思考它们摘要的开头和结尾的相通之处:开头通常会阐明研讨的基本原理,而结尾则在说该研究的贡献及成果。但这个部分未必会出现“贡献”这个单词,可能是其他相关的表述。那么,该使用哪些词来表达呢?这些期刊的行文特征是什么?假如是你文章的摘要,开头和结尾该怎么写呢?文章的其他部分也是重要的。文章是如何组织构成的?论证逻辑是什么?着重标出文章中所有的主题句中的都标出,你就能搞清楚期刊的写作风格。根据总结出来的结构行文风格把文章分类并在各种分类中挑选出最合适自己的那类。3. 列提纲,动手写作不管你是哪种写作方式,要想写好论文,必须根据需求先列好纲要,然后再开始写作。先写一个详细的纲要,内容可精确到目标投稿期刊的具体栏目。譬如,目标期刊常见标题风格是什么样的?每章的篇幅大约是多少?这些前期列提纲的工作还包括了考虑写作时想要表述的具体内容。小编的建议是前期花大量的时间调查、规划、列提纲,再动手写作,这无疑从源头上防止了你文章写出来之后因不符合期刊要求而被拒稿的窘境。4. 从写作开始到结束都应参考同行的意见即使是在最开始做准备工作的时候,也应该与几个人一起商讨并对你文章的立意给出意见,更好的是,把摘要的草稿版本拿出来寻求同行意见。这其实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小编建议与同行交流的这个过程持续到投稿,这会让你的文章发表过程少走很多弯路。5. 保证文章语言符合期刊要求很多时候,国际性的期刊收到中国作者的投稿都会先让他们对文章做出语言润色的要求。这也许是一种偏见,但是,大多数时候,中文的写作跟英文的翻译之间还是有很大的鸿沟。如何让期刊编辑和目标读者完全理解你文章表达的意思和研究的立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毕竟英文的逻辑跟中文的区别是非常大的。这个时候,你可能就需要找自己的外国好友帮忙查看下自己的文章,或者干脆找个专业的语言润色公司帮忙处理。6. 剖析审稿人的意见反馈他们的审稿意见中真正表达的是什么?想要你做什么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你需要仔细阅读审稿人的意见并根据意见修改你的文章。当你提交修改稿给期刊时,针对审稿人的意见写一封对应的文章修改信,指出你针对审稿意见对文章做了哪些修改并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假如文章仍然被拒,找出具体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修改文章之后再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每一次的审稿意见都应该被重视,它们不仅仅能帮助你提高文章质量。但是有时审稿人给出的意见可能会过于个人化,甚至有些意见不一定专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大可大胆地与之探讨与辩论,到时你就会发现,哪怕是最资深的科研工作者,也会遇到被拒稿或得到负面评价的经历。小编想说,不要懊恼,尽力修改文章和再投稿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你的写作水平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砺中得到提升。学术科研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投稿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这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科研位置和写作水平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也许在一次又一次的投稿被录用之时,你才能欣慰地告诉自己,这是一场必要的锤炼,只有经历了科研的痛苦才会有日后晋升的快乐。

舜曰

这本杂志创办40年,汇集千名专家学者文章,教育三代人

1980年,《父母必读》杂志诞生于改革大潮初涌的年代,到今年已经走过了整整40年。昨天,在杂志创刊40周年主题活动上,新老读者、作者相聚一堂,分享与《父母必读》之间难忘的故事,也对当下家庭教育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创刊号加印也供不应求1980年4月,《父母必读》杂志创刊,成为中国创刊最早的家庭教育期刊,宋庆龄为其题写刊名,时任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撰写发刊词。作为《父母必读》杂志创办的倡议人,90岁高龄的北京市委原副书记徐惟诚昨天亲临活动现场表示祝贺。他在回忆创刊初衷时说:“40年前,中国有几亿个家庭,却几乎找不到关于家庭教育的任何书籍或杂志。”于是,他找到了当时在北京出版社担任副总编辑的鲁刚,建议他办一本家庭教育杂志。《父母必读》刊名,也是徐惟诚提议的。“那时候我看到过苏联有一本教育类的书,作者是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书名翻译过来叫《父母必读》,就觉得这个名字挺好,于是我们也给这本杂志命名为《父母必读》,希望它是所有父母都必须阅读的,这是我们对父母科学养育孩子的期望,也是为所有父母提供支持的决心。”创刊号甫一出版,首印10万册,加印26万册,受到全国家长的青睐。“那时候的群众来信很多,编辑们都是用麻袋一袋一袋地装回去。”40年来新读者源源不断一本杂志,如何能在40年中始终受到读者的热爱?读者代表蒋燕分享了她与《父母必读》共同成长的故事。“我是1979年生人,《父母必读》恰好伴随了我的成长。在我小时候,我的父母阅读这本杂志,现在我也通过《父母必读》来学习如何成为一名称职的母亲,培养我的女儿健康成长。可以说,《父母必读》整整影响了三代人,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一代父母。”蒋燕表示,《父母必读》的一路陪伴,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很多好的教育方法。她至今还会把自己从《父母必读》中收获的心得体会与身边的朋友分享:“我惊喜地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已经是《父母必读》的忠实读者,并且我也带动了非常多新的读者。”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部长陈晓霞直言,当前还有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困惑甚至是焦虑,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等现象依然突出,家长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她希望《父母必读》能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分年龄段、分专题地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指导服务。近千名专家学者出谋划策《父母必读》至今出版超过了500期,汇集各领域专家学者近千人,发表文章万余篇。为感谢曾经和正在与《父母必读》同行的专家学者们,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以“创刊40年致敬40人”为主题的颁奖典礼,施建农、卜卫、崔玉涛等教育、医学、心理、社会领域的作者代表登台领奖。作为作者之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谈到,今天的中国家庭教育出现了一种学校化、知识化的倾向,“很多家庭现在已经不像家庭了,像一个课堂,父母像老师的助教。实际上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父母必读》40年来一直在专注地提出解决方案。”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周海宏回忆,1998年,他曾在《父母必读》杂志开设了“琴凳上下”栏目,每月一期,整整发了12篇文章,这些文章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平台在转发。“我这样一个研究音乐心理学的老师,在《父母必读》发了文章以后,突然间意识到自己还有那么大的价值,自己知道的这点东西可以帮助到那么多人,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契机,我居然整个后半生都投身于国民音乐教育。”他也坦言,中国学琴教育存在一种怪现象,即“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甚至导致亲情撕裂。而在学琴热的同时,国民音乐审美素养却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所以我们的任务非常重,希望《父母必读》杂志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能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审美教育,让教育成为人生幸福的组成部分。”原标题:一本杂志40年教育三代人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俐流程编辑:u004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