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吴为)9月17日,人社部办公厅、中科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国家制定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对从研究实习员到研究员的4类研究人员分别设置了国家标准。评“研究员”等职称,地方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意见拟规定了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4个职称的国家标准。研究实习员的标准为4个职称中要求最低的一个,包括基本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初步了解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开发与推广、科技咨询等工作的能力,能够胜任基础性工作。具备硕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一年见习期满。对于副研究员、研究员都设置了上一级职称工作年限的条件。如副研究员要求具备博士学位,并在助理研究员岗位任职满2年;或在助理研究员岗位任职满5年。研究员则要求在副研究员岗位任职满5年。国家标准中对研究员提出的基本条件包括,科研工作能力强,研究工作积累深厚,学术造诣深,学科领域活跃度和影响力强,是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面向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或区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承担过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等效项目。具有指导、培养副高级及以下研究人员或研究生的能力等。根据意见的规定,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价实行国家标准和地区标准相结合。国家制定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发展情况,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地区标准,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激发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创新创造活力,鼓励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岗位作出贡献。4领域取得重大基础研究突破可进入“绿色通道”根据意见规定,职称评价也有“绿色通道”,对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等领域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原创性、颠覆性、关键共性及前沿引领技术突破,或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可直接申报评审研究员职称。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在职称评审中可适当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其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和贡献可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不把教育、工作背景简单等同于科研水平。对特殊人才要打破常规、简化手续,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等方式开展不定期评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野外台站和基层一线工作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可适当放宽学历或任职年限等要求。此外,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还介绍,未来将注重考察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职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等,不把荣誉性称号作为职称评定的限制性条件,避免人才“帽子”标签化、永久化。
最近,经常看到大家讨论:某高校的“研究员”岗位到底要不要投递,看招聘信息总感觉怪怪的,像是“博士后”的变种,但又说不出来具体哪里奇怪。的确,从单位属性来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员”含金量相去甚远;而从高校内部来看,作为岗位的“研究员”和作为职称的“研究员”又概念不同。随着各大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研究员”的说法也跟着不断演变,有时候像在玩文字游戏,搞得求职者云里雾里,甚至草草入坑。今天,咱们就聊聊“研究员”的那些事儿,弄清楚所以然,再决定是否投递简历、参加面试或签字入职。01土生土长的“研究员”,定位明确有关高校教职的聘用方式与岗位设置,我们其实一直在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成果。比如,“Tenure-track”流传到我国衍生出了“预聘-长聘”,成为事业编改革后的新型聘用方式,并得到广泛推广;再比如博士后和助理教授岗位,也都是舶来品。而“研究员”则不同,它属于为数不多的本土生长的概念。根据我国的职称管理评审制度规定,研究员是自然科学研究或社会科学研究系列职称,属于正高级职称,包括实习研究员(初级),助理研究员(中级),副研究员(副高),研究员(正高)。本质上来说,“研究员”对标的是“教授”,由于其专攻科学研究的属性,甚至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至高的科研水平和超强的科研能力。一般来讲,美国对应过来的职位应该是Senior Reacher Associate或Adjunct Professor,都是杰出知名学者。一言以蔽之,“研究员”起初是一种高级职称,而非某一类岗位。随着高校用人形势的变化,以职称为坐标的“研究员”开始发生异化,形成了我们现在容易混淆的“多面体”。02“研究员”的三六九等按单位属性来看,科研院所无疑是“研究员”的对口载体,严格意义上,能叫得上“研究员”的科研工作者,应该等同于高校里的“教授”,甚至科研产出成果更加丰硕。比如,两院院士均为“研究员”序列,属于top级别,与国外真正意义上的professor和full professor更加接近,那么这个词的分量可见一斑。平行到高校当中来观察,还要分两种情况讨论。早期,“研究员”只代表职称:与专任教师岗走“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晋升路径不同,一般教学管理岗的职称是“副研究员/研究员”,尤其是工科学部学院的党政领导,例如书记,走这一职称体系意味着教学工作量不影响其升降任免。而在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地高校对用人模式进行革新,引入更加灵活的聘用制度,这时“研究员”就作为一种岗位登场了。面对近乎惨烈的科研大比拼,高校各显神通。一边有大量博士加入科研队伍的需求,一边是无法为其提供编制的尴尬,矛盾之间,“专职科研岗”应运而生。从最初的博士后,到后来的助理教授,再到如今的“研究员”,都是高校扩大专职科研队伍的一种方式。“以最低的用人成本、招最多的科研打工人”,这是高校赤裸裸的目的,不过作为求职者,如果不加辨别,还是容易被其中的隐蔽乱象蒙住双眼,傻傻入坑。03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临时工”属性强无论是特聘研究员、还是助理研究员,听起来都挺“高大上”,但前面的title再花哨,也改变不了其“临时工”的属性。 从聘用方式上看,研究员类别的岗位和“博士后”、专任教师岗各有相似之处。目前,一部分高校特聘研究员的任期是3年,服务期内归项目负责人或课题组负责人管理,期限已到默认离开,这就和博士后的情况基本一致;还有一部分高校采用专任教师岗位“预聘-长聘”的方式对待研究员岗位:即按预聘制管理,预聘期6年。在受聘3年时,由学院组织进行中期考核,考核优秀的特聘副研究员可申请特聘研究员岗位。预聘将到期时,进行期满考核,根据预聘期内个人职业发展情况,分别按申请长聘教职、延长聘期和不再续聘办理;个人职业发展特别优秀者,可提前申请长聘教职(即长聘职教授或长聘职副教授)相比较而言,第二类聘用方式相对有诚意,确实是因为暂时编制不足,才“曲线救国”,而非摆明榨取完你的价值就让你走人。所以,凡是看到“预聘-长聘”制的“研究员”招聘信息,大可放心尝试,未来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从福利待遇上看,“研究员”岗位人员的年薪还是比较可观的,虽然对应着讲师职称,但一般都能拿到20万以上年薪,而且往往还追加一笔不菲的科研启动费。但与此同时,福利保障方面就少得可怜,没有安家费、没有租房补贴,也不提供人才公寓,这样一看,工资好像也不算高。唯一比较友好的是,研究员申报项目比专任教师岗有优势,一般会有学校的政策倾斜,对于专注于科研的人来说,算是利好的消息。从职业发展角度看,“研究员”的前景相对宽广,并不是局限于高校,由于专职于科研,并有机会积累不少学术资源,即使无法转为“长聘”,依然可以选择华丽转身,跳槽至科研院所。当然,前提是你兢兢业业从事本职工作,而不是浪费精力在抱怨不公待遇上。对于事业编改革势在必行的高校来说,研究员作为岗位被推广的过程就是人才蓄水池搭建的过程,且一边存水、一边放水的灵活机制,有助于保持科研队伍的活性,无形中缓解着改革带来的阵痛;而对于个人而言,要明确“研究员”作为岗位出现时,代表着无编制的“讲师”待遇,名声好,不教学,但保障少、不稳定。求职过程中,如果你考虑清楚想专职科研,那么“研究员”的岗位很适合你;而如果只是因为之前没有深入了解,那么看完这篇文章后,请重新思考一下自身定位,别等到当了“韭菜”才懊悔不已。#木木西里#内容来源:青塔人才真的存在第一学历歧视吗?这些研究告诉了我们结果不知如何解释对宇宙的喜爱就来场辩论「科学故事-Science story」33本镇压期刊最新状态,3本已出小黑屋,最高上涨46%!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有人讲,它是成长最快的职业,是投资梦开始的地方,是绝对智囊团、智慧的化身。当然,它十全九美,唯一美中不足在于难免吃加班的苦。它,就是金融机构的幕后军师,行业研究员!一直以来,金融行业里的行业研究员都是最吸引人的岗位之一。那么小编今天带大家认识这个岗位。一、行业研究员都在哪些些机构?从宏观角度,行业研究员可以划分为两类:一个是买方研究员,另一个是卖方研究员。买方研究主要指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资产管理公司等内部研究部门,买方的研究员主要是做投资研究,工作主要是来支持自己的基金经理,与买卖决策更接近。卖方研究主要指在券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卖方研究员就是纯粹地做研究。由于卖方研究需求数量较为庞大,且工作内容全面、工作流程成熟,所以我们以卖方研究为例进行具体讲解,买方研究参考卖方即可。二、行业研究员到底在研究啥?行业研究是证券公司人员最庞大的,也是招收新人最多的部门。头部券商公司会有百人以上的行研团队,为什么券商这么重视行业研究呢?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1)研究此行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行业的发展阶段,通过对行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和相关数据的分析,预测行业发展阶段,明确行业发展风险,判断投资价值;(2)研究上市公司股票,研究股票的影响因素,从而判断某只股票是否值得购买,投资回报如何;从而为投资人提供投资建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行业研究其实就是研究热门行业和上市公司,长期跟踪某个行业或者某上市公司的股票,为投资人做投资推荐。行业研究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到小,从整体到个体的研究,为了给投资者提供准确的投资建议,行业研究必须严谨有序,需要学会如何搜集相关资料,如何分析整合信息,如何判断行业壁垒、如何进行企业估值等等。我们以游戏行业的研究为例,说到游戏行业的研究,会涉及到这么几个核心的点:(1)行业概况,了解整个游戏行业的前世今生,及未来发展趋势,让这个行业在大众眼中透明化;(2)产业政策,国家是否支持发展游戏产业,文创相关领域是否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或等等;(3)研究游戏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上游是开放商,就是我们所说的游戏开发公司,比如上面的那几个,中游是运营商,比如英雄联盟在大陆地区就是腾讯游戏代理运营的,下游是相关配套服务行业,比如游戏销售的渠道商(网吧)、支付服务商、通信服务商等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影响这个游戏行业的发展,不得不说网络服务商的技术进步,为游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需要研究行业竞争格局,哪些公司出品的哪些游戏广受大众喜欢,在行业中独占鳌头还是三足鼎立?;(5)盈利模式,冲会员、买装备,还是打怪升级?当然我不是很清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探究一下;这些是比较核心的研究内容。除了以上对于整个行业的研究内容之外,研究部还需要长期跟踪此行业内的上市公司情况,以方便给买方提供投资意见,是否建议买方购买这个行业的某个公司的股票,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公司的研究内容是什么?这里我们来想一下,公司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公司的股价,那么研究部就研究哪些内容 ↓↓↓(1)研究公司的人,即公司的管理层水平。一个公司的管理层水平高低直接决定公司的命运,能否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直接影响公司的股价变动;甚至是管理层的个人形象都会影响,比如京东的股价曾经受到刘强东个人事件的影响。(2)研究公司的商业模式。什么是商业模式?一个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是自己可以复制和其他人不可以复制的,在竞争中占有很大的优势,自己可以复制可以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别人无法复制,可以使自己保持行业领先地位。(3)研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技术、是人才、是管理模式、还是市场占有率?核心竞争力会使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比如教育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人才-名师,有好的老师资源,才会培育出更优秀的学生。(4)盈利水平。公司是否盈利,与往期相比盈利是增加还是减少,公司的盈利水平直接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企业很可能会因为资金不足导致企业破产,比如乐视就是因为资金出现问题而引发后期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乐视破产。盈利水平降低也会让投资人信心不足。(5)估值水平。企业的估值就是这个企业值多少钱,合理对企业进行估值,才能了解企业的每股价格是否合理,是真正值钱,还是股价虚高,如果股价是被做起来的虚假增长趋势,那么投资者买入之后很可能会出现砸到手里,被骗的一夜回到解放前。所以,对企业进行估值研究是对投资者负责,也是投资者本人对自己负责。
某省教育厅出台了一个意见,其中有一条,连续两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副教授,无特殊理由的,其职称应转聘为研究员或副研究员。对于这项新的规定,很多人觉得合理,理所应该;学生更是大为叫好,早该如此!但是,也有内行人看了这条规定忍俊不禁,更在某个人郡中炸了锅。为何是这样?待本编慢慢道来。高校就是培养人才,教授更是为培养人才而设置,教书育人是天职。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里的一些教授却不给本科生上课,而且往往还是名气相对大一些的教授,其影响是很大的。既然教授可以不给本科生上课,那么副教授也有种种理由这么做。久而久之,在一些高校,给本科生讲课的要么是年轻讲师,要么是教授的研究生,都是拿本科生练手。他们自己对教材内容都把握不准,又如何给学生传业解惑,更不用说传授前沿知识。于是,本科教学质量直线下滑,引起社会广泛诟病。这几年,主管部门要求高校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一些教授还是不给本科生上课,于是才有了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即使这样,仍然有一些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台一些硬性规定很有必要。对于那些就是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理应进行清理,不能容忍有的人在其位而不尽其职,规定“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就是措施之一。如果此项规定一旦落地,对一些未承担本科生授课任务的教授而言,刺激作用是很大的。毕竟谁也不愿意改为研究员,这与收入、待遇、称呼都没有关系,关键是面子上过不去。“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对于学生来讲,绝对是一件大好事,所以大受学生欢迎,并表示早该如此。对于社会来讲,同样是好事,因为可以提高授课质量,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有利于改变各类人才学历高、能力低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对教师队伍来讲,也是好事,因为不上课教授的存在,实际上极不公平。有的教授上课,有的教授不上课,上课的教授就相对吃亏了,公平吗?再说,教师是按照一定比例配备的,有的人不上课,有的人就得多上课,这更加不公平。动机确实良好,考虑也是很有道理,但如果真的将“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作为一项政策,则有太多需要研究斟酌的方面。这种规定本身未必说得过去,操作性值得研究,其效果也需要斟酌,更是不能伤及无辜。此话怎讲?教授不上课,理应下课。教授教授,理应教书、授业。不上课的人,同样不可能授业,这等于说该干的活没有活,该履的职没有履,这样的人不下课就没有道理了,也不合逻辑,何来转岗一说?授课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授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所有高校关于教授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都是把上课放在第一位的,而且在业绩考评中所占比重至少超过50%。教授的首要任务是给学生上课,其次才是科研,如果主要任务或是主要职责没有履行,自然不合格,不合格就得下岗。作为教授,如果连课都不上,有何资格顶着教授的头衔、又有何资格呆在教师岗位上?这样的人应该解聘,而不是转聘。高校早就是聘用制,而不是任命制。不能当教授,就直接让他当研究员,与当前高校用人机制不相符,更与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目标相悖。教授不合格被解聘之后,至于他干什么去,单位可以给他提供机会,由本人进行选择,重新进行聘岗。哪里有岗聘哪里,聘到什么岗就是什么岗,本单位聘不到岗位,那就另谋出路,这是聘用制的核心规矩,岂能由单位直接安排岗位?如果研究员岗位没有编制了呢,也要聘他为研究员吗?这些都与现行管理制度不一致。教授不上课情况复杂,应该区别对待。有的教授确实是醉心于科研,课题比较多,时间上分配不过来。对于这种类型,如果他有上课能力,应该扩大他的研究团队,让他腾出一些精力用于教学,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这也是尊重人才。有的教授表面上数十年间在搞科研,实际上是打着名牌高校和科研的旗号,干着自己的私活,根本不去上课。对于这种类型,虽然不能否认其对社会的贡献,但实际上是不务正业,应该责令其改正,如果能够全面履行教授职能,也可以继续当他的教授。有的教授本来就不会上课,或是从来没有上过课,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呆在教授队伍里面。对于这种类型,应该让他另谋出路,而不是高校直接安排他的出路。有的教授既不会上课,也不想上课,还无课可上,应该请出教师队伍。对于这种人,高校如果还要保他,给他安排出路,让人难以理解。“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存在有意做事、无意伤人的问题。应该知道,研究员可是与教授一样的高级技术职务,在科研院所要评上研究员那是很不容易的,评上的一般都是十分了得的科学家或是水平极高的专门家。教授到了这些院所,有的肯定评不上研究员。可是“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这么一说,却科研院所的研究员躺着中枪——似乎是研究员低教授一等,为此有的愤愤不平。有的说,这不是故意糟践人吗?不合格的教授都可以研究员,把我们研究员当成什么了?由此看来,这项政策在无意之间贬低了研究员的声誉,对科研院所的研究员造成了负面影响。处理不合格的教授理所当然,动机良好,然而这种处理方式却是十分的不妥。教授能不能改为研究员,即使在高校内部也得依章办事。“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的正确表述是,由教师系列转为研究系列,简称转系列。但是,这是有规矩的,不能说转就转,那就是在研究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然后按照研究员条件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可以转,不符合条件的不能转。“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容易引起误解,让人们以为学校直接给他转岗呢。教授不合格,直接转聘研究员,于章不符。“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使得高校一些尴尬的人更加尴尬。这个规定动机良好,但暗含处理、处分、贬低的意思。长期以来,公众以为高校的研究员与科研院所的研究员是一样的,其实高校内部人员都知道,两者的差别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有着天壤之别。用一句白话来说,科研院所的研究员是货真价实的研究员,水平不仅不比教授低,有的可能还高出一截。而高校的研究员不过“给个待遇”的代名词,名不副实。高校一些拥有研究员职务的人,多是行政管理人员,在对外交往中,往往自称教授,而不是实打实自称研究员,这很是说明问题。教育部早就明文规定,高校行政人员不评职称,可是又开了一个教育管理系列的口子。尽管这个口子开得并不大,只限于教学管理和师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要与教授比水平,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尤其是,这项政策到了高校特别是部属高校往往泛化了,沦为给待遇、送福利的代名词,任何人都可以申报,即使后勤人员也不例外。是否评得上,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平衡问题”。这就导致教师对研究员是有些看不起眼的。“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具有贬低、低聘等意思,尽管没有明说,但也不能明说。而这恰恰将不为世人所知的高校内部这个极为尴尬的一面或是高校研究员的秘密广而告之。教授不愿改为研究员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不是收入多少的问题,而是掉不起这个价的面子问题。如果真的实行“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对教授是有很大刺激作用,对于不上课教授的警示作用也将非常明显,但是无形当中却贬低了科研院所那些货真价实的研究员的声誉,而且在合乎情理、合乎规章等方面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对于不上课的教授,最合情最合理最合规的处理办法应该是,不上课即下课,不合格即辞聘,至于本人出路,可以给机会,但不能直接给岗位。对此,你有何看法?
12月8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发布《北京市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和《北京市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按照“干什么、评什么”,分层、分类为两类科研人员量身定制了清晰的职称评价标准,提出了职称评审代表作清单,完善了研究员“直通车”评价机制,建立了自主评价和社会化评价的分类管理模式。据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系列是职称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智库等单位进行评价,涉及物理、化学、微生物学、材料学、文史哲、法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是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的重要渠道。首次将两个研究系列纳入社会化评价据介绍,两个研究系列职称均设置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四个层级,名称依次为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研究实习员,满足各梯次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需要。同时,本次改革将破除体制外科研人员职称申报“玻璃门”,打通体制内外科研人员的评价渠道,实行分类管理模式。本市高校、科研机构等职称自主评聘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单位职称评审即聘任到岗位。对于企业、智库等非公单位的科研人员,可按照“个人自主申报、行业统一评价、单位择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管”的社会化方式,参加市科委或市社科院分别组织的两个研究系列职称评价,科研人员取得职称资格后,企业、智库等用人单位可根据需要自主择优聘任。本市将不断优化社会化职称评审工作流程,进一步减少申报材料和证明事项,强化大数据应用,突出工作单位推荐意见,推行职称网上申报、网上审核、网上缴费、网上查询验证等便利服务,不断提高科研人员职称申报的体验感和获得感。首次实行科研人员分类评价本次改革将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分为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推广型、科技咨询与科技管理服务型3类,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分为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型2类,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按照“干什么、评什么”,分别制定评价标准条件。对从事基础研究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重点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的能力,考察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对从事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推广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重点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效益、技术推广成效和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对从事科技咨询与科技管理服务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重点评价其战略和政策研究能力、决策咨询服务水平、行业评价认可度和科技服务满意度等。对从事基础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重点评价其在创新思想理论、传承文明、推动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对从事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重点评价其在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服务、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在职称评审时,科研人员可自主选择将论文专著、发明专利、项目成果、软件著作、技术标准规范、理论文章等最能代表能力水平的成果提交职称评审。突出贡献科研人员可优先评价本市将进一步完善高层次科研人员职称申报绿色渠道。取得国家级人才表彰奖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担任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可申报研究员“直通车”评审。对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解决“卡脖子”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取得重大基础研究突破、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可破格申报高级职称评审。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代丽丽编辑 徐慧瑶流程编辑 刘伟利【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许多人都对职称有所耳闻,但是你真的知道职称的具体分类吗?今天给大家详细讲讲职称中的三等级五档次。总的来说职称资格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五个档次,即:高级(含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含助理级、员级)。常见的正高级职称如:研究员、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一级演员、研究馆员、资深翻译、播音指导、编审、高级记者、国家教练等。常见的副高级职称如: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二级律师、高级讲师、高级会计师等。常见的中级职称如:工程师、经济师、讲师、馆员、助理研究员、主治医生、农艺师等。常见的助理级职称如:药师、四级演员、助理记者、助理工程师等。常见的员级职称如:技术员、医士等。
12月8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发布《北京市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和《北京市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按照“干什么、评什么”,分层、分类为两类科研人员量身定制了清晰的职称评价标准,提出了职称评审代表作清单,完善了研究员“直通车”评价机制,建立了自主评价和社会化评价的分类管理模式。据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系列是职称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智库等单位进行评价,涉及物理、化学、微生物学、材料学、文史哲、法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是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的重要渠道。首次将两个研究系列纳入社会化评价据介绍,两个研究系列职称均设置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四个层级,名称依次为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研究实习员,满足各梯次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需要。同时,本次改革将破除体制外科研人员职称申报“玻璃门”,打通体制内外科研人员的评价渠道,实行分类管理模式。本市高校、科研机构等职称自主评聘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单位职称评审即聘任到岗位。对于企业、智库等非公单位的科研人员,可按照“个人自主申报、行业统一评价、单位择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管”的社会化方式,参加市科委或市社科院分别组织的两个研究系列职称评价,科研人员取得职称资格后,企业、智库等用人单位可根据需要自主择优聘任。本市将不断优化社会化职称评审工作流程,进一步减少申报材料和证明事项,强化大数据应用,突出工作单位推荐意见,推行职称网上申报、网上审核、网上缴费、网上查询验证等便利服务,不断提高科研人员职称申报的体验感和获得感。首次实行科研人员分类评价本次改革将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分为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推广型、科技咨询与科技管理服务型3类,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分为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型2类,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按照“干什么、评什么”,分别制定评价标准条件。对从事基础研究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重点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的能力,考察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对从事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推广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重点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效益、技术推广成效和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对从事科技咨询与科技管理服务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重点评价其战略和政策研究能力、决策咨询服务水平、行业评价认可度和科技服务满意度等。对从事基础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重点评价其在创新思想理论、传承文明、推动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对从事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重点评价其在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服务、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在职称评审时,科研人员可自主选择将论文专著、发明专利、项目成果、软件著作、技术标准规范、理论文章等最能代表能力水平的成果提交职称评审。突出贡献科研人员可优先评价本市将进一步完善高层次科研人员职称申报绿色渠道。取得国家级人才表彰奖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担任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可申报研究员“直通车”评审。对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解决“卡脖子”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取得重大基础研究突破、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可破格申报高级职称评审。【来源: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事发半年后,乔大强回想起自己从入套到被骗再到报案的经历,觉得一切都恍如一场噩梦。他很后悔自己一时间放纵贪念,中了犯罪分子的“圈套”,但又很庆幸自己及时报案,使得警方循着相关线索,很快抓住了所有的犯罪分子。被拉入创富投资群乔大强自认是个有些头脑的人,他在生意场上打拼多年,平日里热衷于投资理财,曾投资过多种类型的理财产品,研判过多种理财项目,积累了一定的资产和经验。2020年8月,乔大强在微信上添加了一名向他推荐股票的陌生人。这个叫“四海扬帆”的人是股市圈里的高手。初次添加对方好友后,乔大强并没有按照对方给出的相关股票信息立即投资,他想等摸清楚对方的背景和推荐的股票趋势再决定。对方也很沉得住气,没有着急劝说乔大强投资,只是不时发给他一些荐股消息,还把他拉入了几个炒股群。起初,对这些群,乔大强只是随意看看,并未认真理会。没过多久,乔大强注意到,“四海扬帆”每天在朋友圈的“晒单”,都是他投资的一些股票收益信息。出于好奇,他对照股票大盘查看了一下,没想到“四海扬帆”选择的股票十分精准,都是持续上升的状态,群里几个跟着他炒股的群友也经常晒信息,也都获得不小的利益。自此,乔大强开始有意无意和“四海扬帆”进行交流。“四海扬帆”告诉乔大强,之前他发布的一些行情信息都是他的一位老师分享给他的。这个老师比他更专业、更资深。而他购买的股票也都是由这位老师推荐的,有不少人跟着老师炒股,都发了大财。听到这番话,乔大强心动了,央求“四海扬帆”带自己“拜师”,跟着老师学习炒股。“四海扬帆”说,不是谁都可以跟着老师的。必须先争取下老师的意见。再三争取之后,“四海扬帆”说,老师同意带着乔大强玩了。他就把乔大强拉入了另外一个股票交流群。这个微信群里有上百名成员,一名自称老师的人每天发布一些投资理财知识,还有直播间免费进行投资授课。几天后,老师在群里说,最近股票行情差,短时间内不会再发布荐股消息。看到这条信息,群里顿时炸开了锅,网友们纷纷表示不舍,希望老师继续开课。这时,老师又说,自己正在接触“云币”,这是一款特殊的投资产品,是时下热门的“区块链”虚拟货币,这个领域比股票更有发展潜力,获取利润的空间和机会比股市多得多。乔大强对“区块链”早就有所耳闻,但是他不清楚要怎样投资“生财”。好奇心驱使他按照老师的嘱咐,进入老师开设的直播间听课。时间一长,乔大强发现这名老师非常“神”,对一些虚拟货币的涨跌预测得非常准。很快群里就有人请求老师带单“炒币”,并时常“晒”出自己炒虚拟货币之后的盈利情况。在老师和群友的游说下,乔大强动心了。任何投资都有风险,试试才知道真假胜败。老师也经常说,高风险也意味着高回报,哪有轻易就赚到的钱呢?最终,经受不住巨大的诱惑,乔大强动了心,主动联系老师,要求他带单。随即,乔大强在老师推荐的客服人员引导下,下载“云币平台”App,并注册开户,在炒币群里跟着“炒币专家”免费学习炒币技巧。30万元半天就爆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2020年10月16日,乔大强拿定主意,把30万元一次性投入“云币平台”。买入后,乔大强满怀期望的等待老师卖出指令。然而当天下午4点51分,他却收到短信通知,自己的投资被爆仓了,也就是说,他投入的30万元,全部被套住了,赔得一干二净。乔大强将自己赔光的消息告知老师,求老师赐招翻身。老师却仍然让乔大强加大资金量,这样才能有机会操作回本甚至翻身。此时,乔大强却感觉自己被骗了,他在网上查询了相关的信息,看到现实中曾经发生过类似的骗局。乔大强立即联系群里的老师与客服人员,问询相关情况,可是这时,老师却再也不给他任何回复和指导,直接消失了。一并“蒸发”的还有他加入的那个微信群里的上百名网友。此时,乔大强意识到,那个当初加他的网友“四海扬帆”,其实就是“勾子”,勾引他上当,所谓的老师很可能就是幕后的骗子。而他的这些群友则全都是托儿,自己纯粹就是被这些人组团欺骗了。在公安机关立案后,乔大强也将公安机关立案的消息告诉了客服。得知乔大强报案,客服人员和他协商,只要他撤案,平台马上会返还11万元给他,算是对他的“补偿”,但乔大强拒绝了。“区块链”被他们做成幌子乔大强报案后,专案组民警顺着他提供的打款账号调查,很快就发现,乔大强汇款的那个账户,曾经将6万余元打入了北京的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账号,专案组随即派侦查员迅速前往这个公司侦查。侦查显示,该网络公司为正规软件开发公司。2019年6月,该公司与一署名为“钱刚”的男子签署了一份关于“区块链云币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软件买卖协议,为其提供过开发平台的技术服务,6万元是钱刚支付的费用。警方顺着钱刚这个线索,调查发现,钱刚的真名叫张辉。而这个“云币平台”的后端平台服务器在老挝,其所有核心成员都在国内活动。“云币平台”上线后,其平台的经营者并未按照区块链行业规则行事,他们既未存储虚拟货币进入平台,也并未按照软件要求接入第三方交易平台,且该平台资金的接收账户为个人账户。“云币平台”设有资金审核部、直播间、话术等4个部8个组,涉及的人员众多。主要嫌疑人张辉、辛磊分别负责直播间、话术部和资金审核部。他们的运营有一整套的“流程”。先以“投资虚拟货币周期短、收益高、风险低”为由头,骗取用户信任,并诱使其转账进行投资,行骗套路分为这样几步:第一步,拉客户建群;第二步,邀请“专家”授课谈如何投资目标产品(如虚拟货币);第三步,幕后操控制造亏损后解散群,就地消失。张辉、辛磊经过事先预谋,购置平台软件、电脑、手机等作案工具,租赁作案场所,招募人员、对人员进行培训,共同实施诈骗活动。他们注册组建了两个微信群。先在第一类微信里发送事先编好的话术剧本,以“免费推荐优势股票”、跟着“老师”炒股可高额获利为诱饵,诱骗被害人加好友、拉入该微信群。在该微信群内,团伙成员分别扮演讲股老师、获利股民及普通股民,以“老师”荐股,“股民”鼓嘘吹捧,“明星”获利的方式,诱骗被害人相信所谓“资深老师”,增加客户黏稠度,在摸清客户底细后,让一些积极参与并有投资意向的人进入下一级微信群,引导被害人在“云币平台”开户、投资。投资人转入该平台账户的资金均被辛磊、张辉安排张莎、杜荣、彭涛等人转入个人控制的账户。截至被查获,被该平台强制平仓的客户达300余人,分布于全国多个省市,涉案金额3000余万元。“云币平台”就是一个虚假交易平台,一个以公司化运营、链条完整的网络诈骗集团,“区块链”这个新概念被他们做成了幌子。警方调查发现,该团伙分别在上海、河南等地设立了运营部门,招聘了不少员工,给的薪酬也丰厚,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作人员划分清晰,完全采用公司化运作。话术剧本全套运作“公司在上海,底薪6000元,月入上万,包吃包住包提成,一周上五休二,每天工作8个小时,还有团建、旅游等。”2019年7月,正在找工作的刘雪看到这则招聘信息后很是心动。于是,刘雪联系了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按照对方的要求提交个人信息后,很快,刘雪就接到了该公司的面试电话,并在面试当天就收到了录取通知,第二天,刘雪就上班了。一到公司,老板就给了刘雪几部工作用的手机,上面都有提前设定好的微信和身份。刘雪使用的一个微信昵称叫“研究员叶浩月”。刘雪的工作就是利用“研究员叶浩月”的身份跟客户沟通。说通俗些,刘雪就是公司冒充专家的客服人员。客服组分为前端组和后端组两个小组,前端组大概有10多个人,刘雪和他们并不熟悉。刘雪属于后端组,后端组也有10多个人。刘雪的工作步骤就是,在直播间为客户推送炒币常识。沟通的话术都是提前准备好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客户什么时候进行交易。如果客户咨询下一步该怎么办,刘雪再将客户的问题反馈给前端服务人员,前端客服人员给出答案,刘雪再转给客户。有时候,前端客服不能及时回答客户问答时,刘雪也会给客户提出一些建议。事实上,刘雪根本不懂炒币知识,直播间转过来什么话术,她就直接转发到群里什么信息。“感觉到这个工作不正规,听组长介绍的工作情况和工作任务,就知道,他们说的这些事都是骗人的,但是想赚钱,就留了下来了。”案发后,刘雪说,公司里的普通同事大多是“95后”,文化程度不高,没有稳定的收入。组长允诺客户转账金额的3%至5%给他们做提成,他们就选择了同流合污,配合诈骗活动。工作不久后,刘雪就升职为后端组组长,刘雪在职期间,其小组共吸纳投资348万多元。前端客服组的负责人叫张莎,她是公司主要负责人张辉的前女友。张莎在公司的化名叫“大圣”(公司成员都用化名或者微信名),主要负责转发话术剧本。话术剧本是由公司策划部编好的,统一发到策划部群里,然后再由张莎转发到业务群。前端客服组的业务员按照剧本角色在客户群内转发炒币信息,并且以此为蓝本,把客户引流到群里,然后再将客户引流到云币平台,后端客服随后负责忽悠客户完成投资。案发后张莎说道,2019年9月,张辉给她打电话,让她去上海给自己的公司帮忙,还说可以不去上海工作,在家远程办公就可以。于是,张莎就在所在地河南省灵宝市租了间办公用房,买了两台电脑和桌子,开始运作。一入职,公司就给了她十几部手机和7个微信群。每隔一个月左右,张辉就给张莎一个加了好友的新微信号。张莎就使用这个微信号,把张辉提供的人都拉进群里,入群后,张莎发一些有关股票的信息。抓获72名嫌疑人由于该案涉案犯罪集团人数众多、跨两省抓捕难度大,专案组从警力调配、抓捕时机、人员证据对应固定、审讯计划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周密安排。最终,警方决定多地同时展开抓捕行动,确保一网打尽。直到12月17日,该案嫌疑人全部落网。警方在现场缴获作案手机289部,作案电脑80余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检察院、太原市检察院两级检察院成立联合专案组,及时介入,收集证据、固定证据,引导侦查。承办检察官围绕本案的证据要害、涉案金额、资金去向、人员作用、涉及罪名等重点问题提出了系列补充侦查意见。针对区块链诈骗案作为新生事物的实际情况,检察人员补齐专业短板,学习区块链基本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深入理解案件的主客观因素,分析主客体因果关系,对案件精准定性,坚持“穿透式”审查理念,结合嫌疑人行为方式、资金流向、盈利模式等,分析研判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准确区分金融创新与违法犯罪,精准办案、科学办案。2020年8月,本案以诈骗罪移送太原市检察院、迎泽区检察院审查起诉。9月17日,迎泽区检察院向迎泽区法院提起公诉。12月18日,太原市检察院向太原市法院提起公诉。截至发稿,本案尚未判决。办案检察官提醒,涉案的“虚拟货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我国法律也禁止炒虚拟货币。奉劝那些投资者,在新技术、新概念、新渠道面前切忌盲目跟风,要深入学习国家法律和相关政策,充分了解投资项目,合理预期未来收益,理性、科学地投资,切勿被高收益蒙蔽双眼,盲目跟风参与相关投机行为。一旦发现有任何机构涉及此类非法金融活动,应及时向有关监管部门举报,对其中涉嫌违法犯罪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文中涉案人员均为化名)(来源:方圆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振华 高峰候立明梁晓俊)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印发《关于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部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意见》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做学问,把品德放在职称评价的首位;坚持创新和质量导向,以科研能力、理论创新、学术水平、业绩贡献等为评价重点,推行代表作制度,注重论著质量,淡化数量要求,改变简单以出版社和刊物等级等判定成果质量、评价人才的做法;坚持分类评价,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等不同岗位科研人员及科研活动特点,分类制定人才评价标准,避免“一刀切”。要创新评价机制,丰富评价方式,强化同行专家评价,探索引入国际同行专家评价,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逐步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人才智力密集的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进一步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民间智库及自由职业研究人员职称评审通道。要加强评审监管,完善职称评审公开公示制度,完善评审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保障申报人的合法权益。《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哲学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工作预案,细化工作措施,稳步审慎实施,加强舆论引导,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坚力量。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现就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特点的职称制度,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基本原则1.坚持立足国情、服务发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持“双百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有利于科研人员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2.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公正。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科学设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和实际贡献,让有真才实学、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3.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针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评价标准、评价机制等关键环节,精准施策、务求实效,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形成有利于“出大师、出精品”的科研环境。4.坚持统筹规划、分类评价。加强顶层设计,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进行统筹规划,针对不同类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特点,采取分类评价,提高职称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二、主要内容通过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促进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相衔接、改进管理与服务等措施,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一)完善评价标准1.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做学问,注重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相统一。把品德放在职称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科研人员的政治立场、学术导向、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从业操守。实行学术不端行为“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办法,坚守道德底线,倡导诚实守信,强化社会责任。2.坚持创新和质量导向,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考察科研人员的专业性和创造性,以科研能力、理论创新、学术水平、业绩贡献等为评价重点,把是否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形成新对策、取得新效益等作为衡量成果质量的主要内容。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适宜量化的评价指标进行合理量化,定性评价体现导向性、专业性。注重论著质量,淡化数量要求,改变简单以出版社和刊物等级等判定成果质量、评价人才的做法,适当发挥引文数据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避免绝对化。3.坚持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岗位科研人员及科研活动特点,分类制定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避免“一刀切”。对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着重评价其在创新思想理论、传承文明、推动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对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的人员,着重评价其在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服务、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对于同时承担教学任务的研究人员,将其师德表现和教学业绩作为重要指标。推行等效评价制,发表于中央主要媒体并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文章,以及为重要决策所采纳的建言献策成果,在职称评审中与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著作具有同等效力。4.推行代表作制度。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代表性成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力。代表作应在本研究领域内处于领先水平,具有较大影响力,或产生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受到同行专家的公认。严格实行代表作审核制度,落实回避制度,保障代表作评价的公信力。5.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附后)。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地区标准。具有自主评审权的用人单位可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单位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二)创新评价机制1.丰富评价方式。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的特点,综合采用个人总结、述职、面试答辩、成果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对决策咨询类成果、委托项目成果,可将使用单位、委托单位意见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2.向优秀科研人员和艰苦边远地区科研人员倾斜。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突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可直接申报副研究员、研究员职称。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放宽学历、论文等要求。3.加强评委会建设,强化同行专家评价。评审委员会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群众公认的专家组成。突出同行评价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自主评审单位的评委会中,单位外部专家应占有一定比例。根据不同学科情况,探索引入国际同行专家评价。建立以随机、回避、轮换为基本原则的评委遴选制度,严格遴选标准,明确评委职责权限,实行动态管理。健全评委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严肃评审纪律,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评审工作的权威性、独立性和公正性。(三)促进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相衔接1.坚持评以适用、以用促评。把职称评审结果作为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实现职称评价结果与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有机衔接。对于全面实行岗位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事业单位,一般应在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职称评审。对于不实行岗位管理的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采用评聘分开方式。加强聘后管理,结合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及聘期考核结果,对不符合岗位要求、不能履行岗位职责或考核不合格人员,可按照有关规定调整岗位、低聘或者解聘,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2.促进职称评价与人才流动有效衔接。具有自主评审权限的用人单位可研究制定引进人才的职称认定办法,规范人才流动中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的关系。对引进的党政机关、企业等单位的优秀人才,其研究工作经历和业绩贡献可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进一步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民间智库及自由职业研究人员职称评审通道。(四)改进管理与服务1.下放评审权限。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人才智力密集的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自主评审单位组建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应当按照管理权限报省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备案,评审结果报相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2.优化评审服务。加强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推广在线评审,逐步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减少各类申报表格和纸质证明材料,简化申报手续和审核环节,为申报人员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评审信息互通共享。对在团队科研项目中作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在申报职称时,不要求个人提供相应业绩证明材料,可由科研单位或项目组织实施单位统一提供。3.加强评审监管。完善职称评审公开公示制度,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坚持代表作等评审材料和评审结果公示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保障申报人的合法权益。完善评审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实施退出和问责机制。加强对评价全过程的监督管理,采取“双随机”方式适时按一定比例开展抽查,根据抽查情况或舆情反映较强烈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巡查。对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的,将暂停自主评审工作并限期整改,直至收回评审权。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三、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大意义,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作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政策制定、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二)稳步审慎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要求,积极稳妥做好评审权限下放、新旧政策衔接、标准完善等各方面工作。做好工作预案,细化工作措施,妥善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要认真总结经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三)抓好宣传引导。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政策解读、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积极支持和参与职称制度改革,引导社会有关方面支持、参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改革的良好氛围。本指导意见适用于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由职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做学问,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三、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恪守职业道德,坚持科研诚信,遵守学术规范。四、具备从事科研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及语言能力。五、具备从事科研工作必需的身心条件。六、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完成规定的科研工作量。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申报各层级职称,除必须达到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条件:(一)研究实习员(初级)1.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初步掌握科研工作基本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在高、中级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2.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1年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二)助理研究员(中级)1.对某一学科或特定领域具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掌握科研工作的方法,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2.能够独立发表论文或撰写研究报告;参与本学科相关领域的课题或项目研究,做出一定成果。3.具备博士学位;或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取得研究实习员职称后,从事研究工作满2年;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研究实习员职称后,从事研究工作满4年。(三)副研究员(副高级)1.科研能力较强,具有较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较丰富的学术积累,作为学术骨干,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能够对本学科某一领域有深入的创见性研究,独立撰写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论文,在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较大贡献。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的人员,能够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深入研究相关领域重要问题,形成具有较高质量的对策研究成果;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重要项目,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能够根据国家需要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设计具有较高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具有指导和主持本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能力。3.具备博士学位,取得助理研究员职称后,从事研究工作满2年;或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助理研究员职称后,从事研究工作满5年。(四)研究员(正高级)1.科研能力强,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作为学科带头人,在本学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能够在本学科某一领域做出开创性研究或在重要理论问题上有所突破,独立撰写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和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促进本学科发展,在推动理论创新、文明传承、学科建设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的人员,能够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深入研究相关领域重要问题,形成高质量的对策研究成果;或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重要项目,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能够根据国家需要和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或开创性研究课题,具有指导和主持研究工作的能力。3.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副研究员职称后,从事研究工作满5年。八、不具备第七条规定的学历、年限等要求,业绩突出、作出重要贡献的,可由2名以上同行专家推荐破格申报,具体办法由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另行制定。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吴克辉研究员团队荣获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名称“硅烯的发现与物性研究”获奖人:吴克辉、陈岚、冯宝杰、程鹏、孟胜研究团队通过精确的分子束外延控制和界面对二维材料的稳定化作用,于2011年实现了硅原子在银衬底上的二维生长,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获得了硅烯。硅烯是继石墨烯之后发现的第二种单元素二维材料,同时也是首个非层状二维材料。硅烯的发现激发了人们对单元素二维材料研究的兴趣,国际上开始了单元素二维材料的研究热潮,展现出了二维材料在未来基础和应用研究中的重要前景。硅烯在银衬底上的成功合成及其相图硅烯的可逆氢化近年来,该团队对硅烯的一系列基本物理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观察到了硅烯存在线性动量能量色散,并发现了硅烯中的准粒子存在背散射抑制,支持了理论预言硅烯有着与石墨烯相似的电子态。实验实现了硅烯的整体氢化,并得到长程有序的氢化结构,提供了一种可以有效调控硅烯电子特性的方法。这一系列工作奠定了硅烯的物性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吴克辉研究员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的负责人。孟胜研究员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的负责人。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根据实际需求,分为材料制备与材料表征两个方面,具体包含材料制备、电子显微镜、扫描探针表征、光谱测量、电学测量与调控、磁性材料与器件6个子平台和1个机加工中心,力图打造国际顶尖、功能完备的材料制备及显微结构、力热光电综合表征平台。平台建成后将面向全国开放材料测试服务,各仪器设备都配以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深度的样品测试表征及解析服务,为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研究的提供强有力的“左右手”。有关咨询、预约、合作可联系吴慧老师,邮箱为:wuhui@sslab.org.cn。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主要着力于高性能计算、科学计算软件开发、材料大数据、基于计算和数据的材料研发。核心目的是运用先进的理论方法和计算技术,以解决材料产业中的实际科学问题为出发点,以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材料领域为重点目标,大力推进量子材料、合金材料、能源材料、光学材料等与制造业息息相关的材料科学领域,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