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现在都看第一学历,那么再去考研究生还有用吗?虽然,现在的第一学历很是风行,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大学生的供明显大于求,虽然,社会用人单位,就不得不扩大网口,增高门槛,以此来筛选高质量的人才。那怕是考研复试,一些名校都会十分看重你的本科院校的档次!图:中国传媒大学在这里跟大家说一个HR的普遍认知:你就读的第一所学校,毕业了,那就是你的第一学历;无论以后你是统招专升本,还是考研考上了,证书上写的你的学历是你再次提升的学历,但是,在HR的眼中,你的第一学历就是你最先读的学校。就像世界五百强说不看学历,但是他们从来不去除了985和211之外的学校招聘。图:华东师范大学虽然,第一学历是很重要,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这么看,能这么看的企业,一定本身的体量就很大。不是说去应聘这样的企业不好,但是人家不认这个学历,那么还去找侮辱干嘛,招聘本身就是两相情愿的事情,不喜欢不代表歧视。图:武汉大学退而求其次,社会是金字塔的形式构成的,退一步,居于没有考研的学历之上,这样的企业也有很多,跟某些五百强是差点待遇和发展,但是人在这个社会,找到最适合自己发育的土壤才是最重要的!图:清华校园考研作用有几方面:考研能提升我们的眼界跟认知,学到更高深的知识;考研拓宽我们的人脉圈,一定程度上讲,研究生阶段属于我国精英教育了,你在研究生阶段所认识的人,很多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考研成功的,你认识他们对自己来说是一笔无形财富;考研最直接的,提升你的学历出身,让你在职场上就业竞争力更高一些,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广。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欢迎关注我的个人主页,更多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点赞和留言
在找工作的时候,不同的人考虑的是不同的东西,喜欢安逸的人会想要做一些安稳的工作,而对工资有要求、喜欢拼搏的人则会选择那种非常辛苦但是高薪酬的工作。而能力强的人有时会同时面临两种选择,我们今天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件事,top2的硕士刚签阿里,就收到事业编研究员offer,最后看到税后收入愣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一位网友在职场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他说自己是一个top2的研究生,签下了杭州的阿里产品岗,月薪两万,没想到又收到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的事业编研究员offer,这个工作在北京,单位给解决北京户口,税后工资只有九千,不提供住宿,得自己租房子住。自己家庭情况不好,是寒门子弟,如果选择阿里的话,还有十万入职补贴,工资两万税后也能到一万五,就是北京的两倍了,所以自己非常纠结。网友们看到这个帖子纷纷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有网友表示如果是寒门子弟的话还是选择杭州阿里吧,毕竟拼搏之后能够拿到很可观的薪水,就算在北京工作,但是房子也是买不起的,有个户口有什么意义呢?也有网友表示如果去阿里,每天都是996,唯领导是从,如果从长远考虑的话还是去体制内。再者说北京的教育、养老、社会保障都要比杭州好,而且户口也是会泽被后代的。可以在北京看看能不能分到房子,无论是经济房还是公租房,都是很值的。还有网友表示如果在北京打拼几年,一定能继续往上发展的,在北京赚钱,在二线买房也是一个办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讨论吧。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慎重行使导师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生杀”大权》,是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写的。最近,国家相关部分在答复建议“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时,给予充分肯定,称会在后续制定相关政策时予以采纳。如果这个消息是准确的,是不是意味着“研究生能否毕业,未来只能由导师个人决定了”?采纳这个决策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增强导师的责任心,还是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现在还不清楚。如果真的实施了这个新政策,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需要事先研判和解决。第一,谁来监管导师的权利和应尽的责任?从国内各大名校来看,至今仍然存在个别导师失职和触犯师德底线的事实,更不用说普通高校导师的道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是有保障的。目前的高校里面,导师即便真的失职,也只是简单地从一个岗位调离到另外一个岗位,几乎没有被高校开除的案例。这种对导师权力和责任的简单管理,无法起到充分保证导师队伍的整体高素质。在这种导师监管制度还够不完善的背景下,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的权力,不能一下子完全交给导师。第二,谁来保证研究生达到了培养标准?就算导师竭尽所能地履行了每个研究生的学术指导责任和培养义务,也不能保证导师个人对每个研究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判断,都是准确无误的。历史上也存在个别导师与研究生发生了意见分歧和决裂,最后却证明研究生是对的一方,足以说明再高明的导师,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如果导师判断失误,一方面,可能会给社会输送不合格的研究生,对社会造成不小的隐患;另外一方面,可能会影响一个研究生的前途和命运,甚至影响到这个研究生的家庭和未来;最大的可能就是,让所有研究生无条件服从导师的各种命令,不敢有任何学术方面的质疑精神,而这种精神其实才是科研创新中最宝贵的精神;最后,还会增加导师的精神压力和生存负担,如果不随便让研究生毕业,很可能会让导师在以后很难招到优秀的研究生,更担心研究生做出自杀等行为;如果随便让研究生毕业,又违背师德底线,产生负罪感和失职感。可见,在当下导师和研究生关系还存在诸多难解问题的背景下,如果一下子把决定研究生毕业的权力都给了导师,恐怕会很快出现更多新的难解问题,给原本就复杂的师生关系增加了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也许是一种改革的动力和必要成本,但也可能会给当下研究生教育造成很大冲击,因此,这需要决策层的智慧和谨慎实施。
今天看到中科院研究员王德华的一篇博文《年轻导师如何与研究生相处?》,读完觉得有必要说点什么。他说:“从学生到导师,要经历一个角色转变的过程。有些导师希望学生要感恩,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师生一场,就是人生路上的一次缘分。学生毕业后发展好,是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与导师的关系不大。反过来,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基本的学术规矩,没有受到应有的基本训练,这多是归于导师的不尽责。”最近还看到另外一则新闻,说的是四川大学最新规定,只要3年内有2个以上的研究生,在最长学习期限内还没有正常毕业的,或者3年内有2个以上的研究生,没有就业的,该导师就要停止招研究生1年以上。从这个趋势来看,导师对研究生的责任越来越大。单位有同事开玩笑称,说不定以后还得管研究生毕业5年内结婚生子的事。为什么要求导师要承担这么大的责任?难道研究生都这么大了,还不懂学校里这些基本的做人做事规则吗?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研究生扩招以后,有一部分学生思想上确实还停留在本科阶段,也就是什么都要依赖学校和导师。导师没说的事,对自己没有好处,就不去做;导师说的事,对自己有好处,就去做,对自己没好处,就开始拖延推迟,说到底是缺乏做科学研究的主动性,或者说对科学研究不感兴趣,只是为了混个研究生学历,将来找工作容易一点。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研究生阶段不仅不能做好科研工作,没有好的科研成果,而且找工作的时候也要废很多精力,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如果高校以后都规定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毕业不了,导师也要跟着受到惩罚或者承担相应的责任人,那么将来资质不好、基础较差的学生,一定没有优秀的导师愿意去招收。到时候就会出现研究生过剩,导师却不敢招收的尴尬局面。因为导师们心里也清楚,招收了一个较差基础的研究生,不仅要付出巨大的培养精力和时间,而且还要负责他未来的毕业、找工作,把自己招生的资格和命运赌到这样一个研究生身上,很容易出现风险跟收益不成正比的结果,那还真的不如不招。至于研究生毕业不了,或者找不到工作,大多数都是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导师当然也有管理上的责任,但主要还是研究生自己的问题,不应该把这些责任都强加给导师,不然以后研究生可能会认为导师理所当然要让自己顺利毕业,理所当然要帮助自己找到一个好工作,其实这明显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逻辑和运行规律。
近期,江苏省教育部门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发布了一篇征求意见稿,引起了各界的广泛热议。该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一条具体措施:如果高校的教授连续两年不给本科学生上课,那么教授的职称将变成研究员。当然,这一条高等教育实施意见,依然停留在征求意见阶段。对此,不少人问道:“为本科学生上课,是教授的考核指标吗?”其实,为了加强本科生的教育,不同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都在采取措施。多年以来,教育部门为了管理教授的选择性上课行为,采取过各种各样的措施。例如,教育管理部门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单位把“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招聘研究生导师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教授的考核指标中,将“教授走上本科课堂的讲台,为本科学生讲课”作为教学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即使在种种压力之下,有些大学的教授,依然不能准时走进大学本科生的课堂。为什么有些大学教授不能为大学的大多数学生上课呢?原因之一,有的大学教授真的很忙。放眼世界范围内的高校,越是知名的高校教授,忙碌的程度越高。比如国内大学的某学科带头人,往往是高校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兼任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机构的管理者,学院的负责人等等职务,经常去外地讲学,还需要指导自己的研究生。原因之二,有的大学教授学术造诣高深,不适合给本科生讲课。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大学教授,都应当给本科生讲课。有一些教授的研究高度,比较适合给研究生讲课,如果给本科生讲课,可能导致学生听不懂,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还耽误其他教育群体的学业进程。原因之三,在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当中,教授级别的晋升和业绩的评价,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举例来讲,一个科研成绩突出的大学老师,可能给本科学生讲课的水平不突出,但是科研实力出众,那么晋升的机会更多,获得的奖项可能也比较多。因此,当为本科学生授课的数量和质量,在高等教育师资水平的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比较低的时候,大学的教授可能也会随之降低为学生讲课的热情,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科研成果的提升上面,因为这些对自身的晋升更重要。但是,一流的高校离不开一流的本科教育,而一流的本科教育需要一流的老师来教学。如果大学的教授不能够自觉认识到“教书育人的天职”,反而把讲台上的授课行为作为一项应付行为,那么教育部管理机制无论怎样逼迫,其实际的收效成果都难以达到预期。
高校研究生和科研院所研究生有区别吗?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 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我们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的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高得多 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 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讲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 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更多,在高校象牙气息更浓。高校各种体育设施一应俱全,而研究所一般没有这么好的条件,能有个篮球场就不错了,更不要说体育场了。所以在研究所读研究生,获得的个性化认知更加多一些。想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关注我,我的个人主页有更多内容哦!
和文科理科没有必然的关系,虽然国家有发布重点扶持项目,但理论上什么专业都可以申请。这种时候申请材料中的研究计划就很重要了。尤其对于没有导师的普通授课型研究生来说,研究计划的撰写和方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有没有通过申请的可能。当然,其他条件也很重要,本科院校背景、国外院校背景(国内外导师背景)、成绩绩点、雅思成绩、获奖和科研经历等(重要性依次降低,个人理解)。其实国家并没有发布一个官方的评判标准,都是前辈们不断总结得出的。在国内外院校背景都确定的情况下,努力提高雅思成绩,获奖和科研经历,更重要的,写好研究计划是能做的事情。1、选拔条件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全日制硕士生(包括应届硕士毕业生,委托培养和定向生除外)选拔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面向在读博士研究生选拔联合培养博士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留学期限一般为36-48个月,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留学期限为6-24个月。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项目:面向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选拔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面向高等学校在读硕士生选拔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选派学科专业领域为农业、公共管理、经济管理、社会工作、国际金融、国际法、工业设计、航空安全保障、先进制造工程和网络工程等。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留学期限一般为12-24个月,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留学期限为3-12个月。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需通过国内学校与外方学校的校际合作项目派出。2、申报说明申请人登录国家公派留学管理信息平台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相关申请材料。注: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请务必向所在学院提交申请材料。录取结果公布后,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规定,被录取人员的留学资格具有有效期。凡未按期派出者,其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不妨多看看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网站,了解一下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然后结合自身兴趣来申请。要说准备的话其实和其它出国留学的都差不多,因为你是先要拿到国外大学的offer才能去申请(看具体项目要求,大多是这样)。至于拿offer的问题就是申请咯,语言、GPA、简历、推荐信等等,具体的去看你想去的那个项目网页,刷成绩参加各类活动这些等等不需要我说你们都懂。想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关注我,更过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国大学分五批建立了57所研究生院,各批研究生院没有本质上到区别,第一批是一些公认著名大学所建到研究生院,而第二批则是比较著名的大学所建立的研究生院,此后三批研究生院大部分是为了平衡地区、部门、行业等而建的研究生院。第一批 1984年8月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后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后并入复旦大学)第二批 1986年4月 :中山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今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第三批 2000年6月 :北京邮电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今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四批 2002年5月 :河海大学第五批 2003年8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总的来说,拥有研究生院的大学一般实力都会不错。尤其是首批拥有研究生院和首批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一般都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想了解更多高校信息,请点赞和关注我哦!
留学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本科毕业的选择,我们这里要先拿出一个特殊的“海归研究生”群体,叫做“一年制硕士”,首先比较下一年制硕士和国内硕士的区别。海归一年制硕士非常容易遭用人单位质疑,比如香港地区的留学生很多都是一年制,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也有大量的一年制硕士,美国也有少量时长为一年的硕士课程,如法律硕士。学位含金量与制度无关,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培养过程,一年制硕士通常是授课型硕士,比如一个只读了9个月不到一年的硕士和一个国内读了两三年的硕士差别在哪?结果很明显,同等学力,国内硕士从事学术研究更久,其学术能力,做项目的能力应该更强,但一年制硕士虽然平均来讲上述能力稍差,但他们可能接触的思想可能更国际化,这是他们的优势。有些学生出国还是在中国学生的小圈子,那就另说了。通常在招聘专员的眼里,国内研究生与国外研究生的区别主要在几点:国外硕士思想更前卫,创新性较强,同时乐于沟通。国内硕士则更重视基本功,基础更扎实,做事更踏实,且稳定性较强。从上面看出,国外研究生的优势主要是创新能力上,国内研究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基础扎实上。国外研究生的劣势也很明显,比如自我评价高,稳定性较低 自我评价太高,绝大多数人对起薪的要求是月薪1万元以上。稳定性太低,忠诚度太低,一家银行给海归发出10份聘用合同,仅半数能顺利签约,流失率非常大。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欢迎关注我的个人主页,更多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点赞和留言哦
说到联系研究生导师,大多数同学可能以为是考研结束甚至分数出来以后的事,可如果你是很早之前就笃定要上研究生的筒子,我想你在考试之前肯定或多或少都打听了一些情况。然后就开始一边找资料,一边勾搭师兄师姐。那么,考研怎么找导师?提前多长时间找?什么方式合适?首先介绍自己,然后说想考研,听听师兄们的建议,态度一定要诚恳。师兄们都非常热情,可能会给一些专业课考试资料,还帮着联系其他你感兴趣的实验室研究生。可以通过学生联系相应的导师,只是随口一提,无心插聊柳成荫,可能当时一个师兄姐给你介绍的老师就会现在成了你的研究生导师,不得不说人生真的很奇妙,缘分就在不经意中生根发芽哈哈。1、广撒网,功课做足,胆大心细。正式开始联系导师一般是在考研结束后的一周,首先去研究生官网调出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各个方向下边依次有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一个个查看,然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以这个为标准,选出待联系导师名单,然后在excel表中,写清楚各位老师的个人信息(所属院系、职称),联系方式,研究方向等。然后就是广撒网,发了邮件,回不回看天意。发邮件之前首先写好了个人简介:第一段考研估分多少,报考那个方向,专业课能考多少。第二段开始说本科成绩、获奖、竞赛科研神马的,想办法把自己包装的漂漂亮亮的,跟找工作一样一样的,第三段就是致谢和客套话,百度一搜一大把。你可以看到,老师都非常nice,所以大伙儿千万不要有害怕、担忧的情绪,只要你足够有诚意,有能打动老师的干货在,就放心大胆的发邮件吧。2、打电话,成绩一出,锁定目标,快速出击。然后就是等考研成绩出来,根据之前的联系了解,差不多已经确定了老师,分数一出来,我就马上给他打电话。老师不一定会给你肯定回复,没曾想老师依旧含糊其辞,客套话居多,只多了一句:好好准备复试。说实话当时挺失望的,然后就问一起考研的小伙伴,发现大家都差不多,有些甚至还没我回复的肯定,这下我就放松了,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哈哈。3、保持联系,争取面谈,向导师表明你的真实态度。身边好几个考外校的同学都碰到了类似的问题。之前都说好了,甚至有一位老师把我朋友都拉到实验室QQ群,最后竟然把它踢了出来,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但出问题的我们几个无一例外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与导师缺乏足够的沟通、了解。基本都是发邮件确认下,最多短信联系下,几乎没有电话谈过。换位思考,导师也清楚,你发邮件不可能只发他一个,都是互相博弈,就看你是否更加主动,能否让老师尽快明白你的真实想法。在这里,需要相信你的未来导师,要能够主动地情况下依然很正式的询问了你自己的真实想法,确认以后,想办法让我加入他的课题组,真的非常感谢。随后就是去复试,外地的至少提前一天过来,跟导师见面、签确认书,然后参加复试,临走道别。所以说最关键的就是分数出来到复试这个阶段,一定要跟你的导师保持足够的联系、沟通,希望大家不要犯相同的错误,放开胆子与你未来的导师聊天,增近你们的关系,畏手畏脚最后后悔的只能是自己。想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关注我,更多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