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在高校工作的研究员和教授有什么区别?看了就知道了!叱者

在高校工作的研究员和教授有什么区别?看了就知道了!

你的大学导师是研究员还是教授呢在高校工作的研究员和教授有什么区别?看了就知道了!1、研究员研究员一般在研究所,而且没有义务给学生上课,并且研究员是国家评定的,在研究所里,领导或者是学术带头人才称之为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可以说相当于教授,副研究员也相当于是副教授级别。但是在研究所里,研究员都不用教授的职称。2、教授大学教师的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种。这样来看,教授就是大学老师教师的一个职称,教授是大学老师,在大学当中,教授是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了。教授是有义务给学生上课的,但是根据课程安排的不同,有的教授会给本科生上课,有的会给硕士生上课。副教授级别的教师,除了可以开设一门课程,还可以自己主持研究项目,能把最新的研究用学术讨论会的形式,开设新的课程供学生学习。一方面,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训练学生自学的能力,另一方面还传授相关的知识。想了解更多信息和小知识,欢迎关注我,个人主页更多内容等你来看哦!

卷阿

大学老师和研究员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当大学老师呢?

“关注迷途e,随时获取教育资讯,每日更新!”大学教师和研究员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当的,能够成为大学老师或者是研究员的人都是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但是这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更多的人想当一名大学教师,这是为什么呢?大学引进人才的优惠更大,很多高校在大力引进人才,在某些城市,很多高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为家属解决就业,为子女解决户口,都是很实惠的,很吸引那些刚刚博士毕业的人,但是研究机构引进人才的时候,虽然也有福利,但是力度不够大,可能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没有那么大。研究机构不是那么好进的,很多研究机构对于大家的专业和水平的要求更高,不是博士毕业就能够达标的,博士进入高校比进入研究机构容易。从具体工作上讲,研究员的工作就是搞研究,是纯粹的研究工作者,但是大学教师一方面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一方面还是教学工作者,这二者可以兼顾,如果自己的科研出现了瓶颈,无法出成果,可以在教学上努力;如果自己的教学成绩平平,就可以在科研上下功夫,进可攻退可守,完全能由自己掌握,机会比较多。但是研究员就必须在科研上取得成绩,只有一条路。高校的科研氛围也比较好,很多求职者选择高校就是觉得,当一名大学老师的科研氛围更加的纯粹,就是为了科研而科研,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加能够投入进入,但是很多机构的研究员热衷做政府采购的课题,并没有真正的投身于学术的纯粹愿望。科研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相互合作,在大学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有很多学生帮手,但是在科研机构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了,工作的灵活性比较小。选择工作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在大学的教师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有很多行政流程需要走,需要评各种职称,这都是很繁琐的过程,所以大家好好考虑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可以了。

养心

对高知人群来说,大学教师与研究所工作哪个好?你怎么看?

对高知人群来说,大学教师与研究所工作哪个好?你怎么看?对高知人群来说,大学教师和研究所研究人员都是最主流的职业选择,博士毕业后去这两个地方都是可以的。不过呢,这两个地方在很多方面也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选择一下。第一是工作时间上。但凡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不管是大学教师还是研究人员,工作时间都是很长的,想要靠一天8个小时就能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那绝对是天方夜谭,所以对这两类人来说,加班属于正常工作范畴。不过,大学教师的时间更为灵活一些,他可以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10点,也可以从早上10点干到晚上12点,只要没有课,具体时间点完全可以自己确定,没有人打考勤也没有人过问。下午可以打打球活动活动,然后在食堂吃个饭,晚上回实验室继续奋战,如果遇到基金申报冲刺阶段,住实验室也是可以的。而研究所的时间则相对固定一些,朝九晚五是必须在办公室的(除非有出差任务),想出门处理个事情还得跟组长请个假。下了班有的所还不让加班太晚,10点就要赶人,没干完的就要回家干。这方面比较的话,当然是大学教师更爽一些,这也是大学教师最吸引人的一点。第二是待遇上。各高校和各研究所的待遇肯定都是不大一样的,不过据我掌握的情况,在同一个城市里,研究所的待遇一般要比同一级别的高校高上一级。比如说都是厅局级单位,研究所的中级的收入相当于高校副教授,副高相当于高校教授。这又是研究所吸引人的地方,即起薪一般较高。第三是职业发展上。虽然都是走科研的路子,但高校和研究所在这方面差距还不小,这里分两个阶段详细说一下。一是职业初期:一般来说,研究所是项目管理人制度,即PI负责制,新研究人员进来以后,必须跟着一个团队,研究人员的奖金也是由PI来分配的,所以年轻人去了研究所起步一般比较快,不太会有迷茫期,反正就是跟着干呗。一段时间后,组长还会根据你的特点给你安排相应的岗位。比如我之前有个朋友,从我们学校跳槽去了中科院,导师发现他写论文特别擅长,就让他专攻学术,把他往优青的路子上赶,而与他同期进组的其他人,则安排做横向课题。相对而言,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就做得比较差,青年教师进校后如果方向合适,可能会进团队,但也是松散管理,无非就是大老板分一些小活下来做做。很大部分老师则由教研室管理,先要花时间过教学关。所以,对刚入职的人来说,大学青椒会更苦逼一些,一边抓教学,一边科研还不能丢,还没有人帮助扶持。二是职业黄金期:等到混出点名堂了,大学就比科研所舒服很多了。科研所职称不是很好评,因为名额比较少,即便评上研究员,也不一定聘为PI,还是要跟着组长干。如果做得很好,聘为PI了,开始自己当老板带团队了,这个时候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手下所有人的奖金都从你自己的科研经费中出,你得养活他们;实验室不是免费的,租金还不便宜,你得养实验室;你还得不断出成果,否则通不过考核。所以,你必须一边做研究一边做横向项目挣钱,特别考验你的全面综合能力。我就遇到过好多大牛,在中科院觉得太累,跑到高校来的。在高校,混到教授之后,有免费的实验室(有些高校会对超标的部分收费),有研究生(免费劳动力),有青年教师组成的团队(工资由学校发),完全没有经济压力。这也是很多大学教师翅膀一硬就愿意单干,大学的科研团队总体来说偏松散的原因。以上三点可能并不全面,但基本上可供决策了。究竟哪个好,大家结合实际自己判断吧!

得五六人

教授比例:清北45%以上,一般高校只有10%,能否一视同仁?

高校发展往往受制于许多外界条件,比如经费投入、地理位置等,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策倾斜。这些因素综合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高校发展。比如,关于高校教授比例的规定,有的20%,有的10%,尤其是在执行当中,名牌高校有的达到45%甚至更高,而一般高校还是10%,前者是后者的四五倍之多。教授比例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水平人才不断流向名牌大学,而一般高校总是替人做嫁衣裳,使得高校的综合实力一边倒而严重失衡。由于教授指标偏少,一般高校一旦有个拔尖人才出现,立即被名牌大学抢走。久而久之,一般高校也就懒得培养人才了,满足于过得去,极不利于调动绝大多数高校积极性。教育强国并不是有几所名牌大学就够的,而应该所有高校都具有较高的水平。教育公平也应该包括高等教育在内,使所有求学者得到同等质量的本科教育。这一切都离不开教授有效合理配置。(1)全国有多少教授?中国有多少教授?没有发现相关数据,但可以大致推算一下。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1265所本科高校,其中独立学院257所;共有专任教师1225310人,其中独立学院120617人。从一般情况看,许多人可能认为,只要是高校,就会有教授,然而实际情况是,独立学院自有教师中很难有教授,其它一般高校教授也极为稀少。如果估算全国的教授数量,独立学院可以忽略不计,只需估算独立学院之外的本科院校中的教授数量即可。剔除独立学院之外,全国共有本科高校1008所(1265-257,即减除独立学院),有专任教师1104693人(减去独立学院专任教师)。高校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可以取中间值,即教授15%, 副教授30%。按15%计算,到2019年,全国至少也有165703名教授(即1104693名专任教师的15%)。应该说,这么一个大的高教系统,如果真的只有16万多教授,也不算多。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实际中的教授数量大大高于这个数据。因为一些高校在职务比例上不仅是满比运行,没有空着指标的道理,而且还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教授比例,更有一些学科的教授不受比例限制,一些人员享受“不占比例”的待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评了教授之后立即转到行政岗位任职,虽然不再占用教授比例,但却享受教授待遇。更有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也评定职称,即所谓的研究员,与教授同待遇。这七七八八加起来,教授数量远远超出规定的结构比例。(2)教授分布极度失衡。教授队伍最大的问题是极不均衡。前述所说教授满比运行和超量配置,主要是指重点大学,一般大学则是另外一回事。教授主要集中在名牌大学或是“双一流”大学里面,在绝大多数以教学为主的高校里极少,能够达到10%的比例已经不错。因为教授基本条件是按照高水平大学制定的,其中的科研项目、论文数量、专著要求、教学成果、获奖成果等,一般高校教师难以达到。尤其是,有的还把出国(出境)经历、SCI论文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于是出现了未出国免谈、未发表SCI论文免谈、未出版专著免谈等情况。你想,一般高校哪有这个条件?达到了这个条件,也跑到重点大学里面去了。如果有人问,名牌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差别在哪里?简单地说,就是名牌大学教授多,多到人满为患,一般大学的教授少,少到寥若晨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正如前述,既有政策限制的问题,也有“五唯”(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的影响。实际上,这既是资源浪费,也是用人不公。名牌高校教授多到难以发挥作用,一般高校教授少到无人可用,这是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同样是高校,同样的教师队伍,有的可以评很多的教授,有的只能评较少的教授,这是不是一种不公?应该是一个标准,达到教授条件就上,达不到教授条件就不上,并将教授统一调配使用。可以具体看一看清华、北大的情况。根据《北京大学2021年度部门预算》,北京大学共有专任教师3401人,其中正高级专任教师1527人,副高级专任教师1507人。从这几个数据可以计算出,北京大学高级职务教师占比89.21%,其中正高级教师占比45%,是一般高校的4.5倍之多。清华大学专任教师3641人,有多少教授和副教授没有公布,但有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2836人。如果没有错的话,博士生导师至少是教授(虽然可能有副教授博导,但极为稀少)。按照清华大学的这两个数据计算,正教授占比高达78%,是一般高校的8倍之多。这是否公平呢?公众可以讨论一下。规定比例是多少?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正高级不超过20%,副高级不超过30%,合起来不超过50%。显然,清华、北大的教授大大超过规定比例。北大正高就有45%,清华可能更高。在这两所大学,大体上应该教师=教授。在这种教授分配机制之下,一般高校要想清华北大竞争只能是梦想。清华北大几千个教授,一般高校几十个、十几个教授,如何竞争,如何超越,如何提高办学水平?所以,高校永远将是“贫富分化”,而且越来越严重。(3)教授资源应该均衡配置。按理说,只是一个本科教育,在哪所大学就读,都应该享受到同等质量的教育,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对于重点大学,学子们趋之若鹜;对于一般高校,学子只是勉强就读。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教授有多有少。重点大学多是教授、副教授上课,一般大学多是讲师、助教上学,文凭的含金量能够一致吗?用人单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在招聘当中名牌大学毕业生优先。对此,一般高校毕业生总是抱怨这是学历歧视,遭遇不公平对待,这样不公平。实际上不是用人单位有偏见,而是高校建设有偏向,导致本科生接受的教育确实有所不同。教育强国,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内涵发展,都需要对长期执行的具体政策重新进行审视, 过去的一些规定是否与新的形势要求相一致,不一致就得改革和变动。从高校教师结构比例的规定看,确实偏向于重点大学,而且实行了几十年,已经落后于形势。同样的高校,应该有同样的教师结构比例,没有必要差别对待。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于一直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思维。一些人总是认为,一般高校以教学为主,有几个教授就够了,用不着那么多的教授;重点大学以科研为主,需要大量的教授。这等于把重点大学当成了研究院,把教授当成了研究员,与高校的职责定位不相符。这种状况到了改变的时候了。不能用陈旧的思维束缚新的发展需求,高校应该享受平等的资源分配,学生应该享受同质的本科教育。(4)名牌大学教授扎堆,一般高校教授稀少的原因。前述已经涉及这个问题,主要是政策规定过于倾向重点大学、教授标准存在五唯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原因。第一,研究型大学重点学科多,重点项目多,重点专业多,按照规定可以增加高职比例;引进高层次人才多,这些方面又不占用指标,有多少评多少。这就是政策倾斜的具体化,也是清华北大等一些重点大学可以超比例评定教授的直接原因。第二,研究型大学都有职称自评权,教师能不能成为教授,自己说了算。评审权自身掌握,结构比例自己说了算,如何计算也是自己操作。一般高校没有自评权,往往是参加省里统一评定,一切按照规定的比例执行,超配是不可能的,如果比例用满了,就只能“退一进一”。第三,职称与工资福利紧密挂钩,高级职称多了,意味着工资福利上去了,这需要充裕的经费做保障。重点大学经费很是充裕,预算经费一年动辄几十亿几百亿,不仅能够发得起工资,还能有高额的津贴、补贴之类。一般大学就不行了,即使多评几名教授,工资福利从哪里出也成了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样是教授,名牌大学的工资福利比一般高校的工资福利高了不少,可谓同职不同酬。这又是重点大学对一般大学形成“人才虹吸”的重要原因。教授,表面上只是一个职务,里子上却是工资福利,因为职称上去了,工资福利待遇也就上去了,这就是实惠。所以一些高校吸引人才的手段之一就是,我给你教授,你来不来?因为重点大学教授指标多,教授一给,待遇大升一截,岂有不去之理?也正是因为如此,一般高校也养不起特别多的教授,因为没有那个经济实力。为何清华、浙大、北大、中山、上交、复旦年年预算高居前列?因为教授、副教授极多,几千名教授的工资、津贴、补贴、社保、福利等开支就不少。北大3401名教授、清华3641名教授,一年的人力成本是多少?算一算就知道。从另一个角度看,高水平高校有着大量的高水平教师理所当然。至于教授占比多少比较合适,也只有高校自己才能知道。不过,从人才成长规律看,如果一进大学之门就是教授,立即到了天花板,不知道激励作用如何?谁都知道,教师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一旦顶满了,后人进不去,在位的不努力,那就是一个麻烦。当然,这只是分析,估计清华、北大自有自己的解决办法。从教育强国、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等角度看,教授资源应该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能是有的大学教授扎堆而有的教授无所事事,有的大学教授太少而忙得不可开交,前者是一种浪费,后者是不公平。为了大学生享受同等质量的本科教育,为了提高高校的整体水平,高校的教授比例应该大体一致。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一般高校也就用不着曲线谋求提高教授比例了(比如通过进入重点而提高教授比例),而是把全部心思用在培养人才上。网友们,不知道你们对此有何见解,欢迎留言讨论!谢谢阅读与关注。(本文为原创,首发;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高校教师80%以上是教授副教授:多了还是少了?这个数据:北京大学是全国倒数第一,南华大学却是全国正数第一!在校生:哪所大学是全国之最?超过4万的又有哪些大学?国内哪所大学“最大”?本科专业数量:哪所大学为全国之最?超过100个的有几所大学?

同乎无知

中科院90位科研人员集体离职,仅仅是因为9000月薪?没那么简单

最近,中科院(合肥中科院,下称合肥院)90多位集体离职惊动了国家的有关部门调查。关于离职原因也众多纷纭,大家比较认可的原因之一——工资太低!一个给9000月薪,一个给100万年薪,傻子都会选择。然而分析起来,仅仅是因为工资低吗?并不是,这只是其中一个脱身的理由之一。集体离职的导火索!6月15日,合肥院强制更换其核所的保安,核所的部分人员觉得自身权益被侵犯。于是与院方发生激烈的冲突。随后核所的90多位科研人员集体离职也发生在同一天。离职后院方称:数据被删除、带走!引媛7月22日澎湃信息称,90多人已经离职后,核所发生了蹊跷的事,所里有些数据被删。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目前不清楚。在知乎匿名用户爆料,离职人员带走了科研资料,这本应该属于核所所有。离职后,90多人去了哪里?人员去向,说法不一。主要有几方面,一是有的教书;二是有的合作创业;三是有的去安徽中科凤麟;四是另谋高就。大家更为关注的是安徽中科凤麟,这家公司跟合肥核所所长吴宜灿一定的联系。据说是创始人之一。值得注关注的是,中科凤麟有7家公司在2020年5月26日至7月3日之间成立。核所的加班文化和排球文化值得思考!加班文化:统计每个月每个人的加班情况,有事没事,也要熬到八九点才能下班。吴宜灿晚上也会到各科研人员工作的地方去看看,也跟着大家一起加班。排球文化:吴宜灿非常喜欢打排球,排球比赛有固定时间日程。即使大家不喜欢,也得训练,不能拒绝参加。通常科研人员晋升之路太难!初级的科研人员一般分为讲师助理、研究员、副教授等;中级的科研人员一般分为教授、高级别研究员(院士)……等等。科研人员的职称直接与工资挂钩。而职称与发布论文和科研成果挂钩。科研成果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也许有些人一辈子也看不到成果。科研成果存在许多概率问题,一个成果往往需要十几年,那是常有的事。论文、科研成果职称级别工资。这样就确定着一部分人很难评上职称。自然工资就跟不上!中科院是否可以商业改革?中国中科院众多,但经费、项目有效。不管有没有科研成果,先争取科研经费再说。与产业经济脱轨,这往往看到的是论文,而少有成果。科研应该分为应用研究和探索研究。应用与产业经济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实现其经济价值,追求的是商业化。探索是战略性的研究,探索的是未来,在不断探索中尽可能发现其价值。譬如火星计划、未知材料的作用。中科院或许可以与企业合作,实现科研与产业经济相结合。一方面更接地气,一方面靠自己本事赚钱,而不是一味地向国家索取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的工资或许接入市场化后得到改善。结语:科研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不能以“不追求回报”来要求科研人员。科研人员首先是人,有感情、有家庭、有生活、有老少,也需要自由空间、也需要得到尊重。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恐怕很难找到。

商君

高校老师工资低?我们请全国27位教职工聊了聊他们的收入

@everwanna211高校行政岗,中部省份,正式编制,工作两年,某权力部门科员。工资:每个月到手工资大约4000左右,年终绩效工资2.5万。房子:住房公积金每月500多。加班工资:由于部门特殊,经常有加班工资,加一天大概发1000左右,也算隐性福利了。全年到手差不多11-12万,能拿课题报帐等。社会地位而言,女性较高,男性较低。工作也的确更适合女性,只能慢慢熬,争取评职称,多拿课题。目前学校跳槽率逐年升高,招不到人的现象也逐渐出现。我也想跑,可文科感觉跑不掉的感觉。@ryd994广东,非珠三角城市,普通二本,副教授,正常工资月薪到手8800,另供积金2500,绩效工资根据你课时量,50元一节,正常每月3000元课时费左右,全部加起来每月14000左右,每年约18万,科研看每个人的能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也是高校教师的现状。总结:平淡生活耐心过、科研决定生存状态。@Ramsden中部省会城市,大专行政岗,硕士有编,每月到手大概5500,公积金双边约2000,年底约1万的绩效,次年3-4月发一波大概5~6万,每年住房补贴约7-8k,子女有医疗救助,还有其他一些补贴,加上公积金年到手约16万,跟同年进来的教师岗收入差别不大,岗位工作比较饱满,但不用加班。@gsls200808中山大学专职科研岗,海外博士毕业,专职副研究员,合同上写的24-27万。来报道的时候就慢慢开始觉得不对劲,首先没有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其次,招的所谓的专职科研人员暴多,一年都快上千了;然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完全不管你的住房问题,没有公寓给你住,在外面租房也没有补贴,人事处就是一句话,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在工资中。等到第一个月工资一看,实际到手工资才9000多。打电话到人事处一问,说是单位帮你交的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和其他的保险统统算在合同里面,加上还是第一个月是实习期,只发80%的工资,就这样被套路了。而所谓的文章奖励和团队奖励统统要看人老板的意思。学校除了12个月工资,一点都不会多出。合同给你签了三年,至于三年后怎么说?学校说的是可以继续续聘三年,或者公平地参加副教授的竞聘。而普通岗参加副教授竞聘都是走另外一个途径,多数是青年百人,海归博士后。后来学校督促新入职的专职科研人员转成博士后,学校的邮件中甚至说出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究其原因,国家对于博士后的扶植日渐增多,博士后基金这一大块肥肉中大眼红。另外,广东省公布补助博士后15万一年,转了可以减轻学校的负担。个人建议,无论是土鳖还是海龟,想回国在高校工作的,还是建议大家去拿一个像样一点的教职,高校里的专科科研岗真的是坑!@Bayesian11成都某高校小行政一枚,月发6509.92,年发78119.04(科员水平)。如果没房学校免费分单身宿舍住,买校内住房5000+每平,上班8:30-11:30,14:30-17:30。上班期间主要在看书,偶有一两件事需处理,下班较早无事。寒暑假和学生一样,但需值班1~2天。由于单位长年招不到人,干部梯队建设不足,后继只有我一个年轻人,现单位拟提拔为副科,但自感在高校中,知识水平欠佳和多方面不足,正在努力刷学历和学知识中。@wlwang0618合肥工业大学,新进讲师是基本工资到手1397,津贴5700,津贴里头包含前两年的博士补贴1000,所以,前两到三年是7000到手,往后如果没评上副教授,就少1000了。对了,公积金是共2300。@PalmerDuke北京某985行政,院聘,没有公积金,五险很低。一个月到手6000左右。13薪。好处:人际关系简单,有很多时间学习;基本都是正点上下班,可以吃食堂;没有公司里那么大压力;可以更好规划以后的发展。坏处:钱少,和同龄人刚工作的收入接近,时间越久,差额越大。@longway126艺术类硕士,女生,第一份工作在魔都民办院校担任专任教师,月收入4000元左右,年终3000元,逢年过节每次礼物券约200元,租房3000元/月。工作一段时间后,因学校压榨严重,完全不把人当人看,身心俱疲,遂辞职。家里蹲近一年,快放弃找工作准备考博时,终于收到公办院校offer。目前月薪6000左右,福利和绩效工资尚可,学校整体氛围令人舒心。@xiqingongzi帝都985高校经管副教授,每月校内基本工资税前包括岗位津贴10400,税后8200。公积金1400。商学院补助绩效金每月32000,税后25400左右,每个月都有浮动。房补每月5000,税后4800,年终奖平均到每月9500,税后大概7200。教授MBA额外津贴平均到每个月6000-15000。加起来每月税后5-7万。目前还在申请国家级人才头衔和特别津贴,申请到了以后年终奖可以多30万。另外有每年学院的旅行经费以及国家专项科研经费每年15万左右,需要申请和结题。@calcitum2015年普通二本大学毕业,在北京一所技工院校做专业教师,有编制,现入职三年,工资每月到手平均5000左右(班主任费+课时费等),每年节日补贴共4000,年底奖金2w5左右,北京市补贴1w5左右,绩效奖2w5左右。@yiming西南省会,独立二本院校,刚入职基本工资2500,五险一金加起来7、800吧,还有饭补交通补贴每个月300左右,还有硕士津贴300,工龄工资几十块;如果课很多有超课时,年终会有点奖金,其他年终最高超不过4000;中级职称评了聘了基本工资多个小一千。今年涨工资了,年薪制,大概中级职称年薪8w左右,五险一金每个月扣1000左右,不发全,发一部分,其余要拿看到年终考核。@yangzhezjgs硕士毕业后在山东淄博某高职入职一年,有编,基本工资3800左右,50课时/月,课时费1600左右,五险一金差不多1200,实际到手4500上下,讲师6000左右,副教授8000左右,正教授有时过万。学校提供单身宿舍,吃饭象征性给点钱,可是看不到未来,正酝酿辞职读博。@kjdskd本人小硕一枚。入职广东珠三角地区某民办二本B,就是省外的三本,助教职称,每个月发到手5000+,餐补每个月200,交通补贴每个月300左右。年底发一万八。带论文还有监考费节日费都不提了,加起来也没多少。一周十二节课。@nimr北京某211辅导员,收入分国发、校发和部门发三个部分,我是入职4年,校发4000多,部门4000多,国发2000上下,前阵子开始学校每月发一笔补贴,2000多,所以每个月到手一万来块。有的部门有钱自己发过万的也有,所以基本上在1万-2万左右。@joyhub2140新办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硕士毕业就来了,很多老教师也是硕士,近一两年要求博士。助教每月打卡工资大约3千,一个月饭补3百,年底劳务费7、8千,科研另算。13、14薪,还有精神文明奖什么的加起来一两万吧。讲师每月工资比我高一千左右,当然公积金也高。@tatelucky江苏三线城市,省属公办专科院校,工科,本硕车辆工程,刚评上讲师,正常到手4800+,比其他同级院校少。但据说全省都是统一的,差别就在津贴和公积金。每月津贴发放是应发额70%,剩下30%年底一次性发放,加上年终考核和决算能有个2w+。公积金实际入账3900+。剩下就是超工作量课时费,监考费,班主任费,自助津贴,比赛培训,乱七八糟多少没算过,太碎了。@azhangbing211高校讲师,每月到手7千多,年底一般发3万左右,公积金2000多,然后奖励和基金什么的能有个几万吧。不过福利也好,1:能够完美解决孩子上学问题,幼儿园每个月只要交400块,相当于免费了。2:学校有福利房,每平米3100元,周边房价大概1.5万吧。@WooYou双非大学副教授,每年收入税后20万左右,工资+绩效+奖励+各种其他钱,均合理合法。首先是工资,工资卡上发的真金白银,7000一个月;公积金2500一个月;其他什么保险什么几百块,也就是说拿到手7000,总收入10000。其次,年底绩效,我们的工资和绩效比一般是7:3左右,也就是每年年底至少2万到3万的基本绩效。这样算是不是基本上躺着就是到手10万一年吧。最后,波动最大的是奖励。发文章,一区是两万,二区1万;项目奖励是面上4万,重点8万。现在博后都要20-40万,当老师的这么点钱还多吗?@waytoe211高校行政岗工作,教育部直属学校。工资:每个月到手的钱分工资和津贴,合计大约4500左右,年终会发全年绩效工资,加一点年终奖。房子:由于在校内没房子,会发房补,住房公积金非常低。全部收入:全年实际到手接近十万。我们学校的行政工资在全省的高校里属于偏低水平。医疗:医保改革以后所有正式编制都拿公务员医保。写一点建议:男生,工科商科等热门专业,不要来这里,收入低,而且行政岗里偏技术的岗位最不受重视,行政岗的文科男生中最多的是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历史,地理这种外面难找工作的专业,这些人大部分在校的时候是学生干部,能说会道看人下菜打破头留在了学校里,最后当领导也大部分是这种人。女生,没有特别大的抱负或者要挣钱养家的,学校行政岗不错,进来就要有思想准备,一辈子干得最好也只能当副手,但是过得滋润舒服,说出去也体面。@chibupang硕士,省会城市,985行政,底层新人,到手工资+房补+年终奖约16~17w,公积金约2w,有完整寒暑假,福利房末班车已经错过,基本肯定不再有。感受就是很轻松。身体轻松,心情轻松,有非常非常充足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我本硕都就读于这所学校,很顺利留在母校工作,各方面都熟悉。人情简单,收入稳定,感觉自己无论从心态还是外貌都一直处在学生时代的延续阶段,对女生来说可能真的是比较抗衰老的工作吧。@freedomSky硕士,无编,工作6年,985高校,与中外合作有关的工作,领导同事有的是外籍,对外语也有点要求,没有寒暑假。刚工作时12年时候每月到手4000多,年终一个月工资,工资递增,到现在,职位也上升了一点,每月到手一万多,全年加上年终税后能拿到16万左右,有商业保险。工作时忙时闲,主要工作内容是大大小小的沟通、协调、后勤安排,费心但不太费脑,对为人处事、周全部署这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多,但对知识发展促进不大,工作久了有种温水煮青蛙的感觉,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不大,但是我有的同事也乐在其中。@huangdayu广州985高校行政,双985硕士毕业,正式编制,工资一年约10万,没有集资房买,在学校租房房租也很高,附属学校就读条件也很苛刻,并不是正式工就一定会有,基本没有福利,年终也没有,2年基本上没有按时下过班,差不多都是朝8晚9,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每天义务加班也做不完工作,没有一分钱加班补贴,领导提奉献,24h待机,随时有人会挂电话问工作的事,出问题需要担责任。就是说出去工作体面好听吧,其实压缩得没有个人生活时间,回家累瘫,基本学不到东西,跟同龄人差距越来越大,还处在学校里鄙视链底层。@yipkwong中部211副教授, 国家和学校给的钱,到手7000块左右,年底学校有1W多的岗位津贴绩效以及学院的5000块奖金,这些一年有10W;课题组一般每年有3万左右;学校的公积金和住房补贴包含自己交的有2.2W左右;每个比较大的节日都会有一些小东西发放,遇到国庆中秋会给大几百元的超市卡,一年一共1500左右;不用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属于公费医疗,仅需付药费的10%即可。把所有的算上,净收入大概16-17W左右。@surefly上海,某985211高校教辅,院聘进来,无编制。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和月度补贴,到手税后6000,年终奖3.5万。行政人员就是服务教授们,为他们办理一些他们不愿干的繁琐的非科研事务。干了一年,不想再服务下去了。工作清闲,基本上上班时间就可以做完,不会影响其他时间。@green15本人17年博士毕业,现在某二线城市985任师资博后,每月到手一万二,公积金一千,但是科研压力比较大,非升即走。房价大概10000+,目前月供5000,压力不大。@xplorewhat随着民办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考人群需求的变化,教师已经不在是稀缺资源了,你辛辛苦苦985211杀进体制内,也有人函授自考成人本转身入民办,都是手持高校教师资格证。民办院校又赶上职称评审权下放的春风,一年能培养几百个讲师、七八十个副教授(民办没有职数限制,当然也不兑现退休待遇,但实打实都有讲师证)。以后吃饭坐一桌子,那些以前的中等生,都是某某独立学院或民办高校教授副教授的,就你一个双一流的青椒,实在很难看的,就算你知道内幕,但家长们不会懂的。在市场竞争中,部分公办三流高校都面临着生源危机,青椒福利待遇和成长受到压力更大,连最基本的社会地位都被稀释了。@SkyHive我导师别墅的三号门后院停着一架直升机呢。注:以上均为2018年数据,为保证隐私,做了匿名化处理。

君乃言此

一个博士生到大学当老师,年薪大约是多少?有20万吗?

收入跟职称直接相关教授级别:这个级别,高档年收入为50万左右,中低档年收入大致为25-30万左右。绝大多数人处于中低档级别。副教授级别:大致年收入在20万左右。讲师级别:大致年收入在15万左右。助教级别:大致年收入在12-3万之间。大致年收入在12-13万左右博士进入大学,都是以助教起步,所以,参照上述收入级别,大致年收入在12-13万左右。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年收入是包含了公积金在内的。因为公积金只能在购房时使用,所以,大学老师真正拿到手的工资,是要比上述数字少不少的。综上,其实从起步薪水而言的话,大学老师并没有太大优势。但是,如果综合未来发展前景、职业稳定性,社会福利保障、工作时长和工作环境、社会声誉等,大学老师还是很不错的职业选择。净收入一般在7万到10万之间全年净收入一般在7万到10万之间,如果不做科研和兼职的话,在大城市生活压力会很大,关于科研收入,这因人而异,主要分项目收入和发文章的科研奖励。项目方面,主要是省里项目和国家基金。大学里不做科研只能拿基本工资混饭吃了。随着博士的增多,评职称越来越难.现在大学定编定岗,每年评职称的名额很少,大家都是博士,竞争非常激烈,只有科研做得好的才有可能过独木桥。小编总结目前,高校招聘博士研究生有很多职位。对于学历好、业绩好的博士,高校可以聘为特聘副教授,甚至特聘教授,享受相应的待遇,算下来可能20-30多万一年。而一般的博士进入到高校,则是讲师岗位,正常收入7000到10000多每月。除了这两类相对稳定的岗位外,还有一些不太稳定的岗位,比如一些实行常任轨制度的高校,会招聘非升即走的助理研究员,还有一些高校则是招聘师资博士后岗位,这两种岗位在完成一个聘期后需要达到一定条件才能继续聘用,所以竞争很激烈,但收入一般比讲师高一些,一般都在10000以上,没这个价码可能招不到。

千堂

各地大学教师自曝2018年收入,最真实一手数据!

来源:察言观数,感谢分享!以下均为2018年数据,为保证隐私,做了匿名化处理。以下数据来源用户@everwanna211高校行政岗,中部省份,正式编制,工作两年,某权利部门科员。工资:每个月到手工资大约4000左右,年终绩效工资2.5万。房子:住房公积金每月500多。加班工资:由于部门特殊,经常有加班工资,加一天大概发1000左右,也算隐性福利了。全年到手差不多11-12万,能拿课题报帐等。社会地位而言,女性较高,男性较低。工作也的确更适合女性,只能慢慢熬,争取评职称,多拿课题。目前学校跳槽率逐年升高,招不到人的现象也逐渐出现。我也想跑,可文科感觉跑不掉的感觉。以下数据来源用户@ryd994广东,非珠三角城市,普通二本,副教授,正常工资月薪到手8800,另供积金2500,绩效工资根据你课时量,50元一节,正常每月3000元课时费左右,全部加起来每月14000左右,每年约18万,科研看每个人的能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也是高校教师的现状。总结:平淡生活耐心过、科研决定生存状态。以下数据来源用户@Ramsden中部省会城市,大专行政岗,硕士有编,每月到手大概5500,公积金双边约2000,年底约1万的绩效,次年3-4月发一波大概5~6万,每年住房补贴约7-8k,子女有医疗救助,还有其他一些补贴,加上公积金年到手约16万,跟同年进来的教师岗收入差别不大,岗位工作比较饱满,但不用加班。以下数据来源用户@gsls200808 中山大学专职科研岗,海外博士毕业,专职副研究员,合同上写的24-27万。来报道的时候就慢慢开始觉得不对劲,首先没有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其次,招的所谓的专职科研人员暴多,一年都快上千了;然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完全不管你的住房问题,没有公寓给你住,在外面租房也没有补贴,人事处就是一句话,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在工资中。等到第一个月工资一看,实际到手工资才9000多。打电话到人事处一问,说是单位帮你交的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和其他的保险统统算在合同里面,加上还是第一个月是实习期,只发80%的工资,就这样被套路了。而所谓的文章奖励和团队奖励统统要看人老板的意思。学校除了12个月工资,一点都不会多出。合同给你签了三年,至于三年后怎么说?学校说的是可以继续续聘三年,或者公平地参加副教授的竞聘。而普通岗参加副教授竞聘都是走另外一个途径,多数是青年百人,海归博士后。后来学校督促新入职的专职科研人员转成博士后,学校的邮件中甚至说出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究其原因,国家对于博士后的扶植日渐增多,博士后基金这一大块肥肉中大眼红。另外,广东省公布补助博士后15万一年,转了可以减轻学校的负担。个人建议,无论是土鳖还是海龟,想回国在高校工作的,还是建议大家去拿一个像样一点的教职,高校里的专科科研岗真的是坑!以下数据来源用户@Bayesian11成都某高校小行政一枚,月发6509.92,年发78119.04(科员水平)。如果没房学校免费分单身宿舍住,买校内住房5000+每平,上班8:30-11:30,14:30-17:30。上班期间主要在看书,偶有一两件事需处理,下班较早无事。寒暑假和学生一样,但需值班1~2天。由于单位长年招不到人,干部梯队建设不足,后继只有我一个年轻人,现单位拟提拔为副科,但自感在高校中,知识水平欠佳和多方面不足,正在努力刷学历和学知识中。以下数据来源用户@wlwang0618合肥工业大学,新进讲师是基本工资到手1397,津贴5700,津贴里头包含前两年的博士补贴1000,所以,前两到三年是7000到手,往后如果没评上副教授,就少1000了。对了,公积金是共2300。以下数据来源用户@PalmerDuke 北京某985行政,院聘,没有公积金,五险很低。一个月到手6000左右。13薪。好处:人际关系简单,有很多时间学习;基本都是正点上下班,可以吃食堂;没有公司里那么大压力;可以更好规划以后的发展。坏处:钱少,和同龄人刚工作的收入接近,时间越久,差额越大。以下数据来源用户@longway126艺术类硕士,女生,第一份工作在魔都民办院校担任专任教师,月收入4000元左右,年终3000元,逢年过节每次礼物券约200元,租房3000元/月。工作一段时间后,因学校压榨严重,完全不把人当人看,身心俱疲,遂辞职。家里蹲近一年,快放弃找工作准备考博时,终于收到公办院校offer。目前月薪6000左右,福利和绩效工资尚可,学校整体氛围令人舒心。以下数据来源用户@xiqingongzi帝都985高校经管副教授,每月校内基本工资税前包括岗位津贴10400,税后8200。公积金1400。商学院补助绩效金每月32000,税后25400左右,每个月都有浮动。房补每月5000,税后4800,年终奖平均到每月9500,税后大概7200。教授MBA额外津贴平均到每个月6000-15000。加起来每月税后5-7万。目前还在申请国家级人才头衔和特别津贴,申请到了以后年终奖可以多30万。另外有每年学院的旅行经费以及国家专项科研经费每年15万左右,需要申请和结题。以下数据来源用户@calcitum2015年普通二本大学毕业,在北京一所技工院校做专业教师,有编制,现入职三年,工资每月到手平均5000左右(班主任费+课时费等),每年节日补贴共4000,年底奖金2w5左右,北京市补贴1w5左右,绩效奖2w5左右。以下数据来源用户@yiming西南省会,独立二本院校,刚入职基本工资2500,五险一金加起来7、800吧,还有饭补交通补贴每个月300左右,还有硕士津贴300,工龄工资几十块;如果课很多有超课时,年终会有点奖金,其他年终最高超不过4000;中级职称评了聘了基本工资多个小一千。今年涨工资了,年薪制,大概中级职称年薪8w左右,五险一金每个月扣1000左右,不发全,发一部分,其余要拿看到年终考核。以下数据来源用户@yangzhezjgs硕士毕业后在山东淄博某高职入职一年,有编,基本工资3800左右,50课时/月,课时费1600左右,五险一金差不多1200,实际到手4500上下,讲师6000左右,副教授8000左右,正教授有时过万。学校提供单身宿舍,吃饭象征性给点钱,可是看不到未来,正酝酿辞职读博。以下数据来源用户@kjdskd本人小硕一枚。入职广东珠三角地区某民办二本B,就是省外的三本,助教职称,每个月发到手5000+,餐补每个月200,交通补贴每个月300左右。年底发一万八。带论文还有监考费节日费都不提了,加起来也没多少。一周十二节课。北京某211辅导员,收入分国发、校发和部门发三个部分,我是入职4年,校发4000多,部门4000多,国发2000上下,前阵子开始学校每月发一笔补贴,2000多,所以每个月到手一万来块。有的部门有钱自己发过万的也有,所以基本上在1万-2万左右。以下数据来源用户@joyhub2140新办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硕士毕业就来了,很多老教师也是硕士,近一两年要求博士。助教每月打卡工资大约3千,一个月饭补3百,年底劳务费7、8千,科研另算。13、14薪,还有精神文明奖什么的加起来一两万吧。讲师每月工资比我高一千左右,当然公积金也高。以下数据来源用户@tatelucky 江苏三线城市,省属公办专科院校,工科,本硕车辆工程,刚评上讲师,正常到手4800+,比其他同级院校少。但据说全省都是统一的,差别就在津贴和公积金。每月津贴发放是应发额70%,剩下30%年底一次性发放,加上年终考核和决算能有个2w+。公积金实际入账3900+。剩下就是超工作量课时费,监考费,班主任费,自助津贴,比赛培训,乱七八糟多少没算过,太碎了。以下数据来源用户@azhangbing211高校讲师,每月到手7千多,年底一般发3万左右,公积金2000多,然后奖励和基金什么的能有个几万吧。不过福利也好,1:能够完美解决孩子上学问题,幼儿园每个月只要交400块,相当于免费了。2:学校有福利房,每平米3100元,周边房价大概1.5万吧。以下数据来源用户@WooYou 双非大学副教授,每年收入税后20万左右,工资+绩效+奖励+各种其他钱,均合理合法。首先是工资,工资卡上发的真金白银,7000一个月;公积金2500一个月;其他什么保险什么几百块,也就是说拿到手7000,总收入10000。其次,年底绩效,我们的工资和绩效比一般是7:3左右,也就是每年年底至少2万到3万的基本绩效。这样算是不是基本上躺着就是到手10万一年吧。最后,波动最大的是奖励。发文章,一区是两万,二区1万;项目奖励是面上4万,重点8万。现在博后都要20-40万,当老师的这么点钱还多吗?以下数据来源用户@waytoe211高校行政岗工作,教育部直属学校。工资:每个月到手的钱分工资和津贴,合计大约4500左右,年终会发全年绩效工资,加一点年终奖。房子:由于在校内没房子,会发房补,住房公积金非常低。全部收入:全年实际到手接近十万。我们学校的行政工资在全省的高校里属于偏低水平。医疗:医保改革以后所有正式编制都拿公务员医保。写一点建议:男生,工科商科等热门专业,不要来这里,收入低,而且行政岗里偏技术的岗位最不受重视,行政岗的文科男生中最多的是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历史,地理这种外面难找工作的专业,这些人大部分在校的时候是学生干部,能说会道看人下菜打破头留在了学校里,最后当领导也大部分是这种人。女生,没有特别大的抱负或者要挣钱养家的,学校行政岗不错,进来就要有思想准备,一辈子干得最好也只能当副手,但是过得滋润舒服,说出去也体面。以下数据来源用户@chibupang硕士,省会城市,985行政,底层新人,到手工资+房补+年终奖约16~17w,公积金约2w,有完整寒暑假,福利房末班车已经错过,基本肯定不再有。感受就是很轻松。身体轻松,心情轻松,有非常非常充足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我本硕都就读于这所学校,很顺利留在母校工作,各方面都熟悉。人情简单,收入稳定,感觉自己无论从心态还是外貌都一直处在学生时代的延续阶段,对女生来说可能真的是比较抗衰老的工作吧。以下数据来源用户@freedomSky 硕士,无编,工作6年,985高校,与中外合作有关的工作,领导同事有的是外籍,对外语也有点要求,没有寒暑假。刚工作时12年时候每月到手4000多,年终一个月工资,工资递增,到现在,职位也上升了一点,每月到手一万多,全年加上年终税后能拿到16万左右,有商业保险。工作时忙时闲,主要工作内容是大大小小的沟通、协调、后勤安排,费心但不太费脑,对为人处事、周全部署这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多,但对知识发展促进不大,工作久了有种温水煮青蛙的感觉,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不大,但是我有的同事也乐在其中。以下数据来源用户@huangdayu广州985高校行政,双985硕士毕业,正式编制,工资一年约10万,没有集资房买,在学校租房房租也很高,附属学校就读条件也很苛刻,并不是正式工就一定会有,基本没有福利,年终也没有,2年基本上没有按时下过班,差不多都是朝8晚9,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每天义务加班也做不完工作,没有一分钱加班补贴,领导提奉献,24h待机,随时有人会挂电话问工作的事,出问题需要担责任。就是说出去工作体面好听吧,其实压缩得没有个人生活时间,回家累瘫,基本学不到东西,跟同龄人差距越来越大,还处在学校里鄙视链底层。以下数据来源用户@yipkwong中部211副教授, 国家和学校给的钱,到手7000块左右,年底学校有1W多的岗位津贴绩效以及学院的5000块奖金,这些一年有10W;课题组一般每年有3万左右;学校的公积金和住房补贴包含自己交的有2.2W左右;每个比较大的节日都会有一些小东西发放,遇到国庆中秋会给大几百元的超市卡,一年一共1500左右;不用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属于公费医疗,仅需付药费的10%即可。把所有的算上,净收入大概16-17W左右。以下数据来源用户@surefly上海,某985211高校教辅,院聘进来,无编制。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和月度补贴,到手税后6000,年终奖3.5万。行政人员就是服务教授们,为他们办理一些他们不愿干的繁琐的非科研事务。干了一年,不想再服务下去了。工作清闲,基本上上班时间就可以做完,不会影响其他时间。以下数据来源用户@green15本人17年博士毕业,现在某二线城市985任师资博后,每月到手一万二,公积金一千,但是科研压力比较大,非升即走。房价大概10000+,目前月供5000,压力不大。以下数据来源用户@xplorewhat随着民办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考人群需求的变化,教师已经不在是稀缺资源了,你辛辛苦苦985211杀进体制内,也有人函授自考成人本转身入民办,都是手持高校教师资格证。民办院校又赶上职称评审权下放的春风,一年能培养几百个讲师、七八十个副教授(民办没有职数限制,当然也不兑现退休待遇,但实打实都有讲师证)。以后吃饭做一桌子,那些以前的中等生,都是某某独立学院或民办高校教授副教授的,就你一个双一流的青椒,实在很难看的,就算你知道内幕,但家长们不会懂的。在市场竞争中,部分公办三流高校都面临着生源危机,青椒福利待遇和成长受到压力更大,连最基本的社会地位都被稀释了。以下数据来源用户@SkyHive 我导师别墅的三号门后院停着一架直升机 以下数据来源用户@多云中山大学专职科研岗,海外博士毕业,专职副研究员,合同上写的24-27万。来报道的时候就慢慢开始觉得不对劲,首先没有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其次,招的所谓的专职科研人员暴多,一年都快上千了;然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完全不管你的住房问题,没有公寓给你住,在外面租房也没有补贴,人事处就是一句话,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在工资中。等到第一个月工资一看,实际到手工资才9000多。打电话到人事处一问,说是单位帮你交的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和其他的保险统统算在合同里面,加上还是第一个月是实习期,只发80%的工资,就这样被套路了。而所谓的文章奖励和团队奖励统统要看人老板的意思。学校除了12个月工资,一点都不会多出。合同给你签了三年,至于三年后怎么说?学校说的是可以继续续聘三年,或者公平地参加副教授的竞聘。而普通岗参加副教授竞聘都是走另外一个途径,多数是青年百人,海归博士后。后来学校督促新入职的专职科研人员转成博士后,学校的邮件中甚至说出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究其原因,国家对于博士后的扶植日渐增多,博士后基金这一大块肥肉中大眼红。另外,广东省公布补助博士后15万一年,转了可以减轻学校的负担。个人建议,无论是土鳖还是海龟,想回国在高校工作的,还是建议大家去拿一个像样一点的教职,高校里的专科科研岗真的是坑! 作为大学老师的你收入多少呢?欢迎在留言区评论哦!

内热溲膏

中科院90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工资低是唯一的理由吗?并不是!

中科院90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工资低是唯一的理由吗?并不是!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理由而已。有一位员工的话让我觉得很是触动,他说:我在这里辛辛苦苦工作11年,却只有9000元的工资。现在一家新机构来找我,给我开了100万的年薪,你说我能不心动吗?换做是你,你能不心动吗?虽然很多人认为作为一位科研人员不应该太过注重金钱,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科研上。但是“科研人员”也是“人”。生而为人,谁都想要给自己的家庭更好的生活,因此才努力工作。这些科研人员之所以想走,我认为是这么几个原因:1、薪资低。虽然这个理由我也不想多提,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工作就是为了钱,这是人之常情。寒窗苦读十多年,除了进入下一阶段更高深的学术殿堂,也应该得到相应的与付出相当的收入才对。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所以选择了离开。2、晋升不易。科研人员也是有等级之分的,分为低级别科研人员(讲师、助理研究员、副教授),中级别科研人员(一般教授),高级别研究员(所谓的大牛们,特牛教授,院士)等。有的科研人员的评级之路可以与西天取经想比。但西天取经不同,他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依旧没能够拿到经书。所以选择了退出,另起炉灶。3、没有得到尊重。科研人员离职后,别人问管理人员什么情况。他们的回答第一次是换了一批保安,第二次却是被挖走了。你要问我那个回答比较好的话,我只能说都很一般。有人说过:读书人是最乖的,不要欺负他。我觉得这句话用在科研人员身上很合适,他们都是勤学苦练多年,大多是乖孩子。他们受了委屈也不会直说,工资少也没想着反馈。可是这不是他们应该受委屈的理由,他们没理由工资低。科研人员可是一个国家的财富,我们更应该珍惜他们才对不是吗?

酷学院

大学老师从副高到正高职称有多难?

大学老师从副高到正高有多难,有必要冲击一下吗?@小马班长大学老师如果不走行政路线的话,职称就是唯一晋升渠道,有条件的话肯定要冲击一下。1、为什么要晋升职称?职称越高、工资越高、资源越多大学教师的工资就是和职称挂钩的,正高职称比副高要高出1000多元。在申请科研项目上也有优势,同一个项目,教授肯定会比副教授的优势更大。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每年的职称晋升才会挤破头,竞争也越来越大。2、晋升职称难不难?名额越来越少,晋升越来越难因为学校是事业单位,教授的编制总数是一定的。也就是说一个学校,教授的名额是一个固定数,当学校的编制名额已经用完的时候,必须退休一个教授,才能晋升一个教授,也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名额少就造成了竞争压力大,有的甚至几十个人竞争一个教授名额。3、如何才能顺利晋升教授?平时多努力,根据本校晋升条件准备个人成果每个学校的晋升标准不一样,有的学校以科研条件为主,要求发表多少篇论文,获得几个国家级项目。有的学校以教学为准,要求发表教学改革论文,获得几项教改立项。虽然说每年的职称晋升标准都会变,但总体变化不大。因此,要从本校往年职称晋升的条件出发,多多准备自己的成果。平时多发论文,认真准备每一次申报项目的机会,另外多参加教学比赛,多带领学生参加比赛。总之,努力就有收获,当各项成果都比较突出的时候,晋升的希望就比较大了。@光线摄影学院无论哪个单位,从副高到正高,都是非常困难的了。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出版社了,一个出版社里面,要评上正高职称,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了。一个中央级出版社,大概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公办的本科大学吧,有的相当于重点大学,有的相当于普通大学。说实话,从副高到正高真的不容易。大学也是一样的了,我也认识很多大学的老师和领导。有些院系的领导,非常努力了,但是也长期只是副教授。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腐败,好像作为院系领导,就很好评上教授了。评教授或者正高,真心不是靠腐败。永远都是先付出,然后再得到。@腐朽的虚伪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大学教师的职称是什么?大学老师从副高到正高,实际指的就是高校教师的职称的晋升。高校教师职称是从事高校教育工作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称呼,是对一个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水平的全面评估,反映的是一个教师教学、科研、业绩成果、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专业技术水平。目前高校教师职称级别包括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分别对应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当然如果是研究系列对应就是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实习研究员。一个教师的成长就是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同时随着职称等级的晋升,老师可以享受越来越高的工资待遇。因为职称是对教师全面的评价,既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肯定,又和工资收入水平息息相关,所以教师职称的晋升被老师们视为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职业主线,很多老师的一生基本就是围绕着职称轴心转的。二、大学老师的职称晋升大学教师的职称晋升考评的是一个教师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状态和业绩成果,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晋升的途径就是通过同行专家的评审认定。每一个等级晋升都要达到高一级职称评审条件(有些地方是省统一制订的条件,有些地方是由高校自己制定条件),提供相应的材料供专家进行评审。每一个次职称评审都是对自己前一个时期工作的全面总结,包括师德师风、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课题研究情况、发表论文水平、指导学生、社会服务情况等等,经过个人申报、同行专家鉴定、学科评审,同行专家评审等诸多环节,最后得以晋升高一级职称,拿到职称证书。中国高校职称评审政策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革,各省各地的职称评审政策也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讲是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评聘分开”,即获取资格和聘任职务分开,只要水平到了,通过专家评审,就具有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至于有没有岗位、聘不聘是单位的事,聘了享受工资待遇,没聘则即使有资格也不能享受工资待遇。另一种方式是“评审结合”,就是本单位先要有岗位能聘你,才允许你去评,评下来后你具有资格又能聘在相应的岗位,能够兑现工资待遇。2017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委下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高校职称评审全面下放到各高校,由各高校结合本单位岗位设置情况制定职称评审政策,开展自主评审。改革的推进情况各地均不相同,可参考各自所在地区。回顾问题,大学老师从副高到正高难不难,我们看几个方面的因素:1、个人水平。这个跟你评审的工作情况和努力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你的教学工作量饱满、质量高,科研成果突出、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职称评审只不过是对平常工作的检验,把材料准备充分就是了。2、评审条件。评审条件的高低决定了职称评审的难易程度,不管是省里统一的条件还是学校自己制定的条件,总会有高有低,各自不同,比较之下自然一目了然。还有就是个人条件和评审条件的差距也自己心知肚明。3、评聘结合。现在很多高校的职称评审已经实行评聘结合,而每一个学校的岗位都是有限度的,各个等级的岗位都有一个比例和数量,有相应的空缺岗位才让你评,没有空缺是不让评的。例如我想报正教授职称,那我单位就要有正教授的空缺岗位,没有的话,我就得等下一年。难不难就看单位岗位设置情况了。所以难不难要自己对照分析,冲不冲那就要在对照分析的情况下才能决定了。三、大学老师职称评审中的弊端目前大学老师职称评审比较突出的弊端有:1、程序繁琐、材料众多。因为要全面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要填写的表格和准备的材料非常多,老师们光是材料的准备就一个头大。老师们的心声是简化程序,科学评价。2、轻教学、重论文。这方面的情况是最大的弊端,虽然目前国家也对这方面的政策进行了矫正,出台了不少指导政策,但也一时难以扭转这种局面。特别为评职称而论文,为论文而论文,对老师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和伤害。老师的心声是重视教学、进行分类评审,不唯论文。3、评聘结合值得探讨。一个单位的岗位职数毕竟有限,如果没有空缺岗位了,多优秀的教师也没办法晋升高一级职称,要不就是死等,要不就是跳槽,到可以评的单位。老师们的心声是解决评聘结合带来的无法晋升看不到希望的弊端。@一缕正义的光芒象牙塔顶端永远只属于极少数人,而且是那些目标明确意志坚强为了目标不舍放弃的人!这是规律,是游戏规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上不会掉馅饼,妄图不劳而获,或者浅尝辄止,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晋升教授职称就像攀登绝顶山峰,一路上会有坎坷荆棘,会有狼虫虎豹,会有激流险滩,在这个征程上,每个人都有选择坚持或放弃的权力。晋升正高级职称需要足够优秀,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缺一不可,只要一直努力,总会离目标越来越近。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创造的,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要心中有梦,就会照亮你前进的路,指引你不断走向光明。@义哥说教育大学老师从副高到正高难不难,这个要看具体的情况,与很多因素是相关的,具体分析起来我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要考虑。第一,学校的层次一般来讲,学校层次越高,虽然它的相对来讲职数会比较多,总体上来讲越好的学校评教授难度相对也会增大。最主要是竞争力大,能够进入这些优质高校的人水平都是比较高的,所以相对来讲竞争也会越激烈。第二,个人的学术水平是否要评正高,我觉得这个最根本问题还是个人的水平。也就是你是否能够达到相应的学术标准,目前来看要评正高,当然最主要还要看你的论文,著作,项目教学等方面成果。如果这些方面都比较强,相对来讲评级会比较容易,如果在某些方面不是很强的话,要想评正高,还是比较困难的。第三,职数的限制正高职称的评定并不是一个无限制的机制,也不是达到水平就可以,这个还与学校的职数有很大关系。因为现在一些学校规定高级职称以上一般只能达到一定比例,比如我所在的高校目前副高以上的总值数是45%,也就是说如果超过这个比例,即使你水平再高也是不能评上的。第四,个人的年龄现在高校有很多年龄比较大的老师,如果想评正高的话,相对来讲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现在年轻教师业务及科研能力强,善于钻研,年纪较大的教师如果前期成果不多,晋升会越来越困难。来源丨悟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