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职场故事,交流职场经验,欢迎关注“时小慢慢”。最近,一名程序员在网上发帖吐槽,说自己在入职电信研究院之后,立刻后悔,甚至感觉上当受骗了。这名程序员表示,为了进电信研究所,他没有选择阿里、平安以及拼多多发来的offer。在跟电信研究所的人谈合同的时候,本来双方约定有三万块钱的福利,他一看福利不错,那就去吧,没想到把自己坑惨了。可是入职以后,他才发现,这三万仅仅是一个数字,他拿到手的时候,有报刊劵、奶卷甚至还有护肤品等等,总之,都是一些在他看来并不值钱的东西。但是为难的是,他都已经拒绝了多家的offer,有的0ffer已经年薪30万,并且办理了入职手续。只能劝告还没有入职的人,尽量不要被三万块钱的福利骗到了。毕竟贪小便宜的人,最后都把自己给坑了。那么我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到底该如何判断一家企业值不值得去?一、多方面了解薪资待遇我们在面试之前,一定要多做一些功课,充分了解相关信息。首先,我们应该在网上查一下,看看我们这个行业的整体薪资水平,在合理的薪资范围内,选择一个我们能接受的薪资,作为参考数。其次,我们可以去相关的招聘网站上,搜索一下该企业的岗位,就能了解到该企业相关岗位的工资情况了。当然,我们也可以先在网上了解一下这家公司的信息,如果能够加到公司当中员工的好友,就能了解到更多有用的信息了。二、做好SWOT分析,找到优劣势对于员工来说,选择一个优秀的企业,是最重要的。毕竟优秀的企业能够成为你成长的平台,能够教会你很多知识,也能锻炼到你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在选择企业的时候,我们要做好SWOT分析,将每个企业的优势和劣势都整理出来,互相对比一下,再结合我们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就能轻松选择出最适合我们的企业了。三、面试的时候,直接问福利和待遇不少人在面试的时候,最关心的就是工资和福利。但是碍于面子,不能直接问面试官,只能等面试官主动谈起。可是面试官在面试当中,透漏出来的薪资水平,往往是带有水分的,为的是增加面试者们的求职欲望。我们想要了解一家公司真正的福利待遇,就应该从多个方面下手,这样才能了解到最真实的信息。比如说,我们在面试的时候,可以跟面试官打探一下。面试官如果告诉我们,薪资待遇在6k左右,我们就可以问:“这6k包含了什么福利吗?”“社保是按照多少比例来交的?”“除了工资,我们还有什么补贴吗?”通常情况下,面试官对于这种问题是没有准备的,我们突然问起,他只会选择实话实说。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到最真实的信息了。当然,如果我们委婉地跟面试官打探,面试官选择避而不答。那么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利益,一定要选择直接提问:“这个岗位的薪资和福利具体是什么情况呢?”不少面试者都担心问出这种问题,会影响面试官对自己的印象。可是如果不问的话,就会像上文当中的那个程序员一样,在入职之后才发现自己上当了。总体来说,现在想要找一个好的企业,一份好的工作,是很困难的。我们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入职之前,要确定这个企业是否值得我们加入。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判断一家企业值不值得去呢?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欢迎分享说出你的观点。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西安研究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西安研究所,华为的口碑自然不用多给,这里待遇很不错。这家单位也是西安纳税大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该单位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第五研究院,主要承接中国空间探索任务,航天实力强大,待遇也不错。中国航空工业618研究所,在中国大力发展空军装备大环境下。该所可谓显露锋芒,贡献巨大。在这里工作,待遇没的说。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1956年5月,1965年8月整建制从北京迁到西安,系国资委直属大型国有骨干科技企业。虽然近年来煤炭行业不景气,但该所待遇还是很不错。西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52年,系国家批准的综合性建筑设计单位,具有甲级设计资质,同时具有甲级勘察资质,主要从事大、中型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工程监理以及装饰工程设计。
来源:许戈说财经犹记得,同门师弟刚刚进入券商行业做行研实习生的时候,春风得意,立志要做出一番成绩。结果,前几天,他给我发信息:“师姐,救救孩子吧,行业研究报告快把我虐残了……”怎么回事?原来,自从进入券商行业,他就天天写点评,写报告。而且,二级市场时效性很强,需要对新发布的政策、公告、新闻做出快速反馈,一旦有什么重大消息,熬夜通宵写也是常有的事!他说:团队里大家都各忙各的,我要自己到处扒资料,结果到了团队写研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辛苦找的资料根本没价值……其实,不只师弟,还有很多像他一样刚刚进入金融行业的小伙伴,都会遇到种种问题:收集数据的渠道太少,无数据可收集好不容易找来了数据却不会分析不懂行业,如何开始行业研究……那么,真正的大神会如何做行业研究的呢?他会告诉你:与其天天扒别人的报告看得一头雾水,还不如试试这个“一劳永逸”的方法:一次性花时间学习一套专业的行业研究方法论,以后再遇到一个新行业时,就可以迅速抓到重点了。而行业研究的核心能力,其实是一套好的分析框架和判断标准,可以帮助你:洞察行业发展的空间和关键驱动力,能够预判行业未来的发展,真正做到前瞻性分析;掌握如何快速看懂一家公司的能力,分析公司未来发展前景,为投资决策打下基础。所以,不论你想从事券商或转向买方,还是去做投资经理,你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非常依赖你的行业研究能力。放大招为了帮助同学们能像高盛金融分析师一样做好「行业研究」,职问特开设“年末福利试听课”。↓▲扫码前小提示:已经购买过金融分析正课的同学,就不需要买这个课程啦!拿什么保证学习效果?大牛授课-职问请到曾任职于德意志银行投资部、中金投资银行部的Stephen老师,和大家分享如何做行业研究来帮助投资决策。学习激励-如果大家积极参加课程内容,完成学习任务,任性的班班还会广撒大额优惠券。学习收获-1、概括了解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市场投资的基本流程2、明确行业研究的5大主要任务3、典型行业研究步骤分为哪三步?4、如何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具有投资吸引力?5、五大重要关注点,影响行业研究报告质量学员反馈>
【TechWeb 】4月8日,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了13个新职业,引起社会和市场广泛关注。这13个新职业分别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这是自2015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发布的首批新职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被列在第一个。近几年伴随GUP的使用、算力算法的提升、5G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系列新兴领域迎来繁荣,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物联网领域的人才需求异军突起。BOSS直聘职业专家向TechWeb表示,这13个新职业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新”,基本都是近三年来最热门的高新技术类职位。此番官方的正式认定,是行业真正进入落地规模化发展,人才需求体系开始成型的一个信号。具体而言就是岗位职责、任职资格、人才价格都逐渐成熟,也开始有了一定规模的人才池和流动性。新职业也意味着新机会,越早进入者越是能拔得头筹,因而这些职业、行业的薪酬情况和发展前景也备受瞩目。AI岗平均薪酬一骑绝尘事实上,人工智能领域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领域,整个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激增,但人才的供应还没有跟上,与此相对应的是人工智能人才薪资水涨船高。此前曾有媒体报道人工智能应届博士生年薪50万起步,引发行业轰动。根据高盛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分布》报告统计,2017年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据51%,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却只有5%左右。即沃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人才需求三年翻涨5.8倍。有分析预计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很可能缺口超过500万人。据即沃研究院《2017—2018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的薪资水平持续且明显地超出互联网行业平均水平,人工智能领域的平均月薪2.58万。其中月薪3-4万占比34%。尤以推荐算法和深度学习的高薪岗位占比最多。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的薪资水平持续且明显地超出互联网行业平均水平,在工作时间5-8年这个人才梯度上,人工智能人才平均年薪高出20万元。数据来自即沃研究院《2017—2018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BOSS直聘的数据显示,2018年Q4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关职位平均薪资最高,推荐算法、架构师和数据架构师三个岗位的平均月薪分别达33570元、30510元和29623元。除去人工智能岗位,其他新职业的需求和薪酬情况如何呢?需求方面,从BOSS直聘2019年春招人才需求数据可以看到,物联网相关的嵌入式工程师人才需求同比增速超过46%,光传输工程师和无线射频工程师的需求同比增幅均超过80%。此外,5G 软件工程师、5G 系统工程师的需求也较去年同期增长20-40%不等,无人机操作员需求增速达到30%。薪资方面,BOSS直聘数据显示,物联网相关职业嵌入式工程师平均招聘薪酬达到18132元,5G工程师平均招聘薪酬达1.39万元,同比增长12.2%。电竞运营师平均薪酬为8237元。另外,TechWeb查询多家招聘网站近期发布的职位薪酬区间数据显示,无人机操作员(飞手、驾驶员)的平均月薪在6500元左右,技术高手可达到1.5万左右。据深圳媒体报道,当地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人员的年薪能达到20万左右。BOSS直聘职业专家认为,目前这些新职业整体上处于人才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人才需求增速很快。但薪酬水平不仅仅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还是要跟创造的价值相匹配。例如电竞运营师,薪酬水平和其他运营类岗位基本一致,暂时还没观察到急剧上涨的趋势。目前整体而言,人工智能岗的平均薪资在13个新职业薪资中可谓一骑绝尘。想必看到这里,很多人都有了“入行”和“转行”的冲动。那么,如何成为一名高薪AI人才?由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37亿元,同比增长67%。预计2018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增速将达75%,到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面对大规模的市场和催生的新型就业机会,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专业“人工智能”有35所高校获批建设。此外,在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中,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专业均出现在多所高校中。进入本科正式学习“人工智能”专业,无疑是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的最直接途径。不过,这一方式适合即将踏入大学或刚刚进入大学的有志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同学。另一方面,各类IT培训机构早就推出了各种针对不同技术基础的人士的人工智能培训课程。其实在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上,企业和行业早已走在路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和高校联合培养人工智能的队伍中。以创新工场为例,其在2017年发起DeeCamp人工智能训练营计划,旨在提升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在行业应用中的实践案例经验,同时推进产学研结合。根据规划,该项目将在五年内培训顶尖高校至少500位AI教师、5000位AI学生。2018年的DeeCamp即将开幕。作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旗舰企业百度,也在去年10月发布国内AI领域第一个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标准《深度学习工程师能力评估标准》,并联合深度学习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AI领域第一个深度学习工程师认证考试方案。目前读书、培训、考证、考级,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已经相当完备了。只是看你愿不愿意调整方向啦。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创造一大批新职业,今天的年轻人,大部分会从事以前不存在的职业,掌握全新的技能。对于职场人来说,不断提高学习力,才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抓住新机会。
职场人的价值体现在工资待遇上,要是人才月薪不过万怎么好意思告诉别人?人才流动大多是为了薪酬而奔走,十之八九的跳槽和工资有关。只要工资喜人,其他再不好员工也忍得起。招聘开出较高甚至天价的薪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招到想要的人才,所以人才配高薪是没有例外的,要是两者不相符工作也干不久。近日,公安部第三研究生发出诚挚邀请,公开招聘100人,其中最高年薪达28万。应当说,在这样的单位这样的工资待遇足够吸引到很多人才了。高薪是人才应得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现在靠的是薪酬,也只有工资才最打动劳动者。前阵子某研究生集体辞职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就说是待遇问题。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现实了,很多原来在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观念也起了变化,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家里没有矿就不要去扶人,过去讲助人为乐,现在是先求自保。当一个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辛辛苦苦得没日没夜地结果是物质寒酸,就算自己再爱这工作家人和朋友也会白眼吐酸,会把过去的奉献说成现在的傻。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卖,其实就是一个等价交换,只要价格合适就干了,很干脆的事儿。哪个人才不是十年寒窗苦?读书一路也是过关斩将,哪次考试不是全力以赴的对待,也正是这些付出才有收获,成为人才。很是有人为工资等级愤而不平,却是很少去考虑人家走到那个位置曾经付出了多少努力。一些临时工也在为和正式工待遇差别怨言甚多,同样是很少去想正式工招聘条件是什么。人才也要财一直说尊重人才,但是人才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物质待遇。现在人都不傻了,谈钱不恼人,谈钱也不俗气,出来工作就是为了钱的,没什么好遮掩的。过去在农村邻居家拔棵菜根本不是个事,现在呢?人家的菜也是花时间去种的,因为都有事情做,谁都在时间问题紧张。穷大方的人被发展的社会淘汰了,干什么都是钱向前,所以在工作面前争工资的多少没什么,人才也要财,这是生活所需。但是在现实中对工资不满意的人大多无奈得很,这和就业现状有关,话说人确实是太多了,你不干有人干,因而谈钱似乎又底气不足。于是,一边工作,一边不愉快。在现实中低头,说是怀才不遇但有工作在做着,所谓的“不遇”其实就是工资的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才能和才学没有获得满意体现。工资面议,是最大的坑和最大不要脸在一些招聘启事中对工资常常不用数字,而是用“面议”这样的汉字。如何面议?这会是劳资双方一场谈判,可能有艰苦存在。求职者要是脸皮薄、要是自信差一点,往往“贱卖”了自己。有的人进了单位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岗位应该是多少工资,而这个时候合同已经签了,牛过河拽尾巴已经是徒劳。按道理说,这个完全是市场行为,是自由的,也是正当的。但是真的如此吗?就像浓妆艳抹的女子卸了妆会吓死人。表面上看万元月薪的岗位八千把人签了,但是这个人会做得长吗?而且这个岗位会是一个人来应聘的吗?怎么确定来的就是最合适的呢?少发两千工资坑了求职者,也坑招聘单位。明明岗位应该支付的工资非要短斤少两,弄个面议,其实就是不要脸。事实上这样的方式招聘,往往是双亏,只是招聘单位从来不这样认为,和求职者谈工资面议打着让求着自己报价的伪公平。心思不错,但是不在点子上。人才配高薪从来不例外在职场中常有人上了一天班,甚至快的来了就走,更多的是试用期都履行不了,这样的事情从不少见。用人单位只会感叹现在人难留,却很少检讨自己和问问为什么会这样,这也算职场一大怪象了,仿佛都是求职者负了用人单位。其实,求职者的要求一直不高,只要工资过得去,很少去非要多少才干的。虽然劳资不对等,但是资方也不能仗势欺人啊。这次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公开招聘100人,其中最高年薪高达28万,招的都是信息方面的专业人才,可能和外面的企业比起来不一定算高,但是这样的单位绝对是个好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求职者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去公安部,因为职场流传的“35岁危机”就在是企业里面,尤其是计算机方面的人才。有人说,28万年薪不高。错了!要知道这是一个稳定的单位,好好工作就不会有出来二次择业的危机,但是在企业好好工作还要时刻保持脑筋好,否则35岁的时候失眠之夜就多了。区别想想就明白了,选择在思考后就会正确。人才配高薪,无论在什么样单位都应该如此,这次第三研究所带了一个好头,吸引和留住人才就应该明码高薪。
请把“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打在公屏上,谢谢!最近,中科院一个博士辞职下海的事情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引来了多方关注。不少人批评他只会向钱看,但如果你是他,你会如何选择?工资9000留不下中科院博士这两天,一个名为《中科院辞职人员口述》的视频在网络上火了起来。视频内容为一个博士毕业的前中科院研究人员自述在原单位月薪仅9000元,他说自己就算熬到退休也评不上副研究员,外面给开百万年薪,果断跳走了。这个视频很快火了,很热门的一条评论竟然是,“现在的科研人员不再像老一辈了,眼里只向钱看”。该条评论还获得了3000多的点赞。说起来,老一辈的科研人员,好像是要更加“安贫乐道”一些。就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家骐来讲,他于1963年本科毕业,1966年研究生毕业,一直到1979年才评上助理研究员。那时候,王家骐已经39岁了,在这16年间,他有两个孩子,全家人挤在一个15平方米的筒子房,做饭是在走廊,卫生间是公用的。1986年他当上了所长,工资也只有200多块钱。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工作和生活,几乎是王院士那一代科研人员的普遍情况。对比起来,月薪9000元还要跳槽的博士,好像确实是没有老一辈人的“初心”了。离开的不止一个无独有偶,在这之前,也有一篇名为《 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 》的文章刷屏网络。文章里面讲述的也是一个中科院研究人员离开原单位,去了高校任职的故事。作者在文章写道,自己离开中科院总结起来就一个原因——房子,因为孩子到了读书年龄了,但他在北京买不起房子,孩子分不到好的学校,他不得不为了孩子的前程割舍工作。文中离职的博士同样热爱科研事业,但自己呕心沥血的研究和贡献却连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都做不到,不得不离开自己热爱的岗位,向生活低头。类似这样的例子,其实还不少。有自称同样是中科院某研究所前员工的网友出来现身说法,他说自己离开研究院后,原部门里又陆续有四五人离职,还有两三个已经找好了下家准备离开。原因是所里开始降薪了,微薄的薪水养不了家也糊不了口。科研人员们为何离开?关于这些科研人员的离职,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曾表示:“他们的压力我们懂。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有全国最好的科研资源和国际交流环境,也是全国优秀科研人员集中的地方。但是,北京本身的生活压力大,确实是大家都能感觉到的。”一句“北京本身的生活压力大”,就很隐晦地道明了真相。其实也不是如今的科研人员不如老一辈“安贫乐道”,而是因为尽管城市生活压力变大,研究院却没有提供解决人才生活压力的待遇。老一辈科研人员的生活确实也不容易,但那时候单位分房,体制内铁饭碗是所有人羡慕的对象,那时候所谓的情怀也并不全是情怀,而是单位切实解决了研究人员的生活需求。现在给研究人员几千元的月薪,房子也没有,孩子读书也不能进好学校,怎么能指望科研人员能够安心搞研究,只讲奉献不问回报?2017年的数据显示,国家目前给博士生的补贴为1000元/月,不区分地区和学校层次,全国一个标准。截至2017年,我国低保则是一个什么水平呢?2017年,北京市调整社会救助相关标准,城乡低保标准由家庭月人均800元调整至900元,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调整由家庭月人均1050元调整至1410元。寒窗近20年的博士研究员,每个月获得的国家补助与低保相差无几。而且,众所周知的是,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之长,工作压力之大,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并在项目或者论文deadline临近时通宵工作早已是家常便饭。更何况,博士毕业后的科研人员基本上都是30岁+,即使他们按照社会舆论的要求,严格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乐于清贫、甘于奉献,甚至都暂且不谈结婚生子养家糊口这样的个人生活需求,但也到了该对父母多年的付出和培养做出一点回报的年纪了吧。五六十岁的父母生个病,住个院,他们的收入却让他们拿不出钱来,这样的生活谁能坚持呢?让每天担着改变世界科研发展、带领社会科技进步责任的科研人员们,还要为租房、孩子上学、家人看病等事情发愁,这是整个体制的问题,而不是他们不甘于贫困,更不该指责他们“向钱看”。最后说一句,道德是来约束自己的,不是用来指责别人的。
2021年陕西事业单位考试于4月11日笔试结束,西安事业单位4月12日公告发布,4月19日即将开始报名,事业单位每年竞争激烈,犹如万人过独木桥,造成这个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我们从薪资待遇中来看看吧,本次小编主要讲解的是医疗岗这个职位的薪资待遇。一、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其它工资2019年事业单位调整后的岗位工资标准为:专业技术人员:由每月1390元~4850元分别提高到每月1510元~6010元;管理人员:由每月1390元~4770元提高到每月1510元~6910元;工人:由每月1360元~2010元分别提高到每月1480元~2250元。二、五险一金1.公积金区别合同制与临时工公积金基本很少甚至没有,编制公积金一般在1000-2000每月,跟进职位。2.医保区别编外:具有一定医保岗位人员享受的只是城市居民基本保险,看病还是要自己出一大笔,门诊看病只能从医保卡中扣,用完了就没有了。编外的基本要自己出到40%。编内:用完了还可以再报一定相当数额,住院就相差更大了。编内的待遇基本是报销95-99%。3.养老保险编外:退休就相当于现在的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编内:现在公务员(国家干部)的待遇例如:陕西的工人退休不到2000/月,医院科的护士退休都4000多,科主任现在5000,大约接近6000了。而且退休人员每年会加工资,编制加工资比非编制加工资的比例高的多。三、关于机遇1.晋升机会非编制:永远不可能担任任何行政职务的!2.行业机会无编制:不受保护,遇事自己承担;有编制:医院承担,而且有编制在基层干几年后,可以编内调动;如:我在乡镇临床上,干几年后有机会可以调到县城或者市局等等,甚至转行政岗,而没有编制就不会有调到机会。对于选岗而言,大家应该比较关心的是岗位如何进行选择,毕竟岗位的选择决定了后期的发展还有薪资待遇,所以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如何进行医疗岗的选择:1.第一梯队医院: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民族医院、专科医院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传染病防治院、结核病防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院:街道卫生院、中心卫生院、乡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 包括卫生所(室):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村卫生室2.第二梯队急救中心(站):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机构:血液中心妇幼保健院(所、站) 包括妇幼保健中心: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病中心3.第三梯队医学科学研究机构:预防医学研究院(所)医学教育机构更多相关的资讯,我们会继续发布,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学习!
根据研招官方2015-2018硕士研究生报考大数据调查,290万考研人,大多数选择考研是因为本科就业压力大,找工作不理想,想要通过考研来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就目前来说,学历是必要的敲门砖,同一企业研究生学历的起薪都要高于本科毕业生,甚至有些明确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三个专业,读研之后,研究生工资比本科生高很多。1、临床医学医学这个专业典型的“不考研没好出路”的专业,考研率可以说百分之百。本科毕业大多只能去乡镇医院,现在县级医院也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三甲医院研究生都不好进。而且临床医生这个行业,学历和资历越高,越受欢迎。但是学医要投入很大的时间成本,想要考上研也并不容易,要学的东西太多。除了理论知识,还有实践性操作,很多医学的小伙伴一边在医院实习一边备考,甚至还有夜班,备考很辛苦,能熬出头真的很不容易。2、金融金融之前也被称作是“最有钱”的专业,但是从去年全国平均薪酬来看,IT行业把金融“挤下去”了。但金融依然是考研的热门专业,跨考生也非常多,水涨船高,导致今年金融的复试分数线上涨,名牌院校金融报考生源“过剩”,导致一些400+没进复试或者复试被刷,竞争太激烈。但是依然有人挤破脑袋考金融,确实金融读研之后就业比本科就业起点高很多,本科金融毕业生很多都是在银行当柜员,工资也不高,而研究生毕业,如果学校好的话可以签非常好的企业,证券、信托、投资、保险等等金融机构,薪资待遇非常可观。3、建筑学建筑学本科毕业和研究生毕业就业同样差距较大,而且建筑学又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学科,好的设计院研究院要求都很高,除非设计非常有天赋。建筑学如果考研能考到985,能带给你质的飞跃,尤其是建筑类强校,比如“建筑老八校”(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已并入重庆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也算是半个艺术类的专业,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博学多识,知识面很广。你是什么专业呢?身边的同学就业如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向炎涛3月8日,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2021中国职场性别薪酬差异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城镇就业女性的平均薪酬为6847元,是男性平均薪酬的75.9%,薪资差距拉大;薪资水平越高的岗位,男女薪酬差异越大。同时,研究团队发现,市场相关岗位男女薪酬差异最小,金融行业在所有行业中率先缩小了性别薪酬差异。报告认为,随着收入逐年上涨,互联网技术、通信、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岗位有望成为女性打破职业壁垒和收入差距的重要突破口。报告显示,对男女薪酬水平造成影响的主要有职位(73.4%)、工作经验(54.7%)及行业(18.3%)三大因素,教育年限仍然是唯一能够缩小男女薪酬差异的因素。职位带来的薪酬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职位本身的发展特点以及管理岗位女性比例偏低,工作经验带来的差异则源于“玻璃天花板”效应。社会上一种常见的声音是“女性应找稳定的工作”。但在经常被视为“稳定工作”的人事/财务/行政、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等领域,职位与行业因素带来的两性薪酬差异最为明显。这些领域以女性从业者为主导,但由于管理岗男性比例更高,反而导致两性薪酬差异扩大,男性薪资优势明显超过行业平均。与此同时,生活服务、传媒、设计类等职业领域,尽管女性未占大多数,但整体薪酬差异较小。此外,低学历群体的性别薪酬差异也在拉大。过往男女薪酬差异会随着工作年限与学历水平递增。而在2020年,生活服务业、旅游业等女性从业者比例高的行业受到疫情较大冲击,由于体力和招聘者偏好等种种限制,这些行业中受到影响的女性难以像男性一样快速进入外卖、快递、网约车等领域形成缓冲,从而进一步拉开了男女薪酬差异。与薪酬差异形成反差的是女性职场渗透率的提升。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有60%的行业女性从业者占比升高。报告指出,自2010年以来,高等教育阶段的女性比例已经超过男性,未来这一趋势也将持续保持。2021年前两个月,活跃的女性求职者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已经达到41.9%,比男性高出6.7个百分点。“未来职场女性将呈现学历高、质量高的双‘高’特质”,BOSS直聘研究院院长常濛认为,随着市场岗位与人才供给的信息隔离墙逐渐被打破,女性职业选择增多,薪酬和环境越平等的行业,对女性越有吸引力。以互联网/IT和电子通信行业为例,这些行业女性从业者占比上涨的同时,女性平均薪酬的增幅也最高,分别达到4.0%和2.7%。这种“薪优则就”的现象在技术类岗位中已经开始出现。报告显示,2020年自动化测试工程师岗位中,女性的平均期望薪资较男性高出18.8%。尽管技术类岗位中女性占比仅为17.9%,但在一年以下工作经验、应届生和实习生群体中,期望在数字技术领域发展的女性占比超过25%。在职场新人中,女性的平均期望薪资仅较男性低7.5%。常濛表示,随着女性学习STEM类专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人数不断增加,数字技术类岗位有望成为女性打破职业壁垒和收入差距的前沿阵地。(编辑田冬)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所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突现“集体离职”的风波引起外界关注,据悉该研究所曾经有500多位人才在搞科研,然而随着时间流逝,这500人先是减少为200人,今年又有90人辞职。对于这次事件的直接导火索,研究员表示是研究所强制更换保安,发生冲突,侵犯了自身权益。许多网友了解详情后打抱不平,甚至质疑道“难道这就是当前中国科研人员的现状吗?”,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根源性的问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是不可能发生这种事的。如今任何行业都不缺乏人才,而且越是优秀的人才流动性越大!但是如何将人才留住,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不过在解决之前,必须得明白到底为何会出现流失?根据一位中层干部的解释称,这次人才流失是因为现阶段研究院申请不到大的项目,没有钱,他们才选择离开的。还称核所每年离职率是该院最高的,工作者读了22年书,出来就有事业编制,一个月工资一万多,并且还有配备的福利房,现在说不要就不要了,实在太可惜。确实今年因为疫情影响,经济并不景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有不小降幅,而且申请科研项目也越来越难,没有钱被砍了多少大家都心里有数。不过这“1个月工资1万多”很过分吗?而且福利房也不是免费拿,工资待遇要与年龄、学历和功绩进行横向比较才有意义。这次辞职的大多数研究员基本都是中科大本硕博学历,年龄在31岁左右,大多数人几乎都是搞了8-9年的基层研究的科研人员。实际上他们的待遇与一些高校或企业所给员工的几倍薪资待遇相比也是不及的。然而和外面这些学校单位相比,他们的工作压力却要大很多。就像曾经有位老科研专家说的“基层科研人员属于这个行业的弱势群体”,不仅要负担“考核制度”与“竞争上岗”的双重压力,还要拿出令人满意的成果。在工作时他们留心最多的恐怕还是身边的琐事,那些机构内部所制定的繁杂的条条框框,已然让一些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心生消极情绪:还是少做点事混日子要简单一些!唯有科教、科研才能兴国!科研工作性质艰辛且漫长,许多研究需要科研人员长年累月高强度地持续付出,或用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毕生精力。国家已经非常重视,但失衡问题仍需改善。在这次事情曝光后,可以看到舆论首先却压在了离职员工身上。一个巴掌拍不响,人才流失是一直存在的问题,虽说目前仍在调查具体原因,但相信总会水落石出的。记得之前人大代表沈昌健结合自身多年来艰辛的科研之路说过:基层科研相对来说不被理解和重视,缺乏资金支持往往导致项目都完不成。再加上基层科研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待遇又不高,劳动强度却较大等客观原因,使得基层科研人员流失严重。我们应该给予基层科研工作者更多关怀与扶持,让他们挺直“腰杆”得到认同,激发他们的研发积极性,这才能让他们积极地投身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