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research 作为“研究”的意思时,可以加 s 吗?三飧而反

research 作为“研究”的意思时,可以加 s 吗?

首先,必须澄清,题目是从一个常见的思路走的,复数就是加 s。 但是在这里,初高中英语学得好的同学就应该知道,research 的复数形式应该是加 es,而不是s。题目这样写,也是为了强调一下:research 的复数形式是researches,而不是researchs。那么,题目变成了:“research 作为‘研究’时,是可数名词吗?要加 es 吗?”先来看看,research 到底有哪些意思:n. 研究;调查;探索v. 研究;探讨;调查我们写英语论文时,一般在前言中 阐述背景或者 介绍别人成果 的时候用 research 用的多。因此,用它的名词意义会比它的动词意义多很多,且讨论单复数也是针对名词的。一般词的名词要不是可数,要不不可数;或者是作为释义1的时候加 s,作为释义2的时候不加 s,如people,作为“人、人类”的时候,不能加 s;作为“民族”的时候,可以加 s。research 就比较特殊,同样是作为“研究”的意思,却有时候可数,有的时候不可数。research 泛指“研究”时是不可数名词,不与 a 连用,也不用于复数形式。如:1、We all support his scientific research.我们都支持他的科学研究。2、Research indicates that men find it easier to give up smoking than women.研究表明,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戒烟。research 特指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研究项目时,可以加 es;但其前不能加数词(几个,如five等)或者many, several 等词。但可以加 some。1、The researches are concerned with alpha rays.这些研究是关于阿尔法射线的.2、He is proud of his great success in scientific researches.他为自己在科研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3、He have done some maths researches.他做过一些数学方面的研究。总而言之,就是当你想表达的是泛指研究的时候,不能加 es;当你想表达某个方向的研究或者谁的研究,对研究有限定、修饰的时候,可以加 es 。今日一句:“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词人应该是保持赤子之心的人,绝假纯真,排除世俗杂念。所以说,出生在深宫之中,成长于妇人之手,是李煜作为国君的短处,却是他作为词人的长处。——《人间词话》

保护者

跑一趟,过一过,研究研究,领导挂在嘴边的话,你懂什么意思吗?

文章来源:如椽巨笔公众号居官场之舟,若要平稳“航行”,就得熟悉官话,透析其内涵,遵循其规律。现举例如下:贯彻:开会的同义语。会议规模越大、越隆重,则贯彻越好、越得力。落实:其一是开会、发文件、下指示、提要求的意思;其二是口号。加强:与增设机构、提高级别、扩大编制相联系的一种行为方式。重视:领导出面是其唯一标志,出面的领导越多、级别越高表明越重视。否则,可看作轻视、忽视。检查:其一是一种提前通知的观光、游览形式;其二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浮光掠影。评比:其一,将众多的比较内容归结为饭菜质量和招待规格的打分,常见于对口评比、系统评比;其二,内部照顾情绪的机会和平衡关系的手段。团结: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状态。批评:介于布道和表扬之间的委婉地表达艺术,一般斟词酌句,和颜悦色,切忌尖锐泼辣。水平:鉴别能力的尺度,内涵和外延带有不确定性。扯一扯:一起讨论,就某个材料或某件事谈各自的看法,集思广益。过一过:几个人坐在一起,由某人宣读某份材料,大家听一遍,共同审查材料的内容。放一放:也叫搁一搁,某个材料或某件事,暂时不宜发出或不宜办,放在那里搁一下,延缓一个时期再说。此外,还有“转一转”、“走一圈”、“跑一趟”等官话,不一而足。至于“研究研究”暗示“烟酒烟酒”,“过些时候再说”意为“拖着不办”、“逐步来”是“缓兵之计”之类的说法,那就更具有言外之意、韵外之味了。懂得官话,做官的就更像一个官儿了;不做官的,也不免与做官的打交道,打交道时不致懵懵懂懂地听不明白官话,让人背后骂傻小子、笨丫头。做官的人的头等大事,是保住乌纱。“祸从口出”于他们,比寻常百姓看得严重十倍百倍。因此,出口的官话谨而又谨,慎而又慎,力求“正确”。于是,讲大道理不讲小道理,讲空话套话不讲真话实话,讲今天的“真理”不讲明天的“真理”,苛求“放之四海皆准”的话,适用任何场合任何事情的“千真万确”的话,这又是官话的另一大特色了。这种官话,正确虽说是正确,但不解决实际问题。做官的大都是忙人,不忙就是闲官,闲官等于没用无能。于是,不忙也装忙,忙人说出的话儿,当然就是忙话,忙话也就成了官话的最大特色抗战时期的重庆,出了个终日匆匆忙忙赴会赶场的角色,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华威先生。他的阴魂至今不散,还附在今日官场大大小小的官儿的身上。看他们整日匆匆忙忙地爬文山、跑会海、作报告、发指示、剪彩、祝贺、表态、发言等等,实在也够辛苦的。因是忙话,说过就忘,忘了再说,谁要认真恭听(装装样子无妨),坚决执行,谁就是十足的大傻瓜儿。官话,是对“官场”这个定义的具体诠释,仅有少部分是正面的,可以借鉴;更多的是反的,应该摒弃。官话是对部分资深官僚主义者、形式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和老好人等官人的精心刻画。总而言之,官话是最冠冕堂皇的话,也是最没有性灵、血色、真情的空话、套话、废话,甚而至于屁话。官话误人误事误党误国,说空话并不是做官的人的本色,更不是他们的专利。不做官的,或做着芝麻针尖儿小官的,官话说得像模像样、有板有眼、堂而皇之的,大有人在。做官而不说官话,方才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魔术男

研究生三年做什么?搞研究!什么是科学研究?

正在犹豫是否考研的同学,可能心里都产生过这个疑问:研究生三年时间都做什么?和本科阶段有什么区别?上了研究生的同学,可能也时不时会想:研究生这三年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不虚度光阴?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我认为研究生最应该学会的是“科学研究”,这样才不负“研究生”这个称呼。你可能会想:学了科学研究有什么用呢?以后工作不搞学术,学了也白学,用不上。等等,你确定知道科学研究的真正涵义?科学研究虽然包含“科学”两个字,但是可不表明它只和科学有关、不能用在日常生活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科学研究是什么。1、科学研究是一种方法百度百科上说:科学研究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我觉得这个回答指出了科学研究的目的和一部分内容,但并没有说出科学研究的概念——科学研究是什么。科学研究是一种方法,一种寻找答案的方法。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你都有需要寻找答案的时候。想想当你面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时,是不是会不由自主产生一些疑问?例如,面对新冠疫情,很多人都想知道“新冠病毒是从哪儿来的”。在尝试回答这些疑问的时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人凭自己的直觉或常识来回答。也可以直接从专家那里询问答案。还可以上网阅读一些文章后形成自己的判断。在所有寻找答案的方法中,科学研究是其中一种。与其他方法不同的是,科学研究这种方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答案是真的。为什么科学研究能做到,而其他方法不能?这是因为:一,科学研究收集数据的过程严谨、客观;二,科学研究遵循一个自我验证的流程。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尽管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研究的问题不同,但是他们在为未知的问题寻找答案时,都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可能是被科学家们广泛采用的原因,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研究”。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如果你想在生活中找到最可靠的答案来解决实际问题,你也可以用科学研究这种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怎么应用科学研究。2、科学研究的步骤我以“新冠病毒哪里来”这个问题为例,来说明科学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1)根据现有事实提出假设目前已知的事实有:新冠病毒是一种冠状病毒,和导致非典(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病毒属于同一个家族。这三种冠状病毒都能感染人类,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导致非典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病毒都根源于蝙蝠(病毒天然宿主),分别通过果子狸和骆驼(病毒中间宿主),传染给人。最初的一些病人有很多都曾去过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在585份从华南海鲜市场采集的环境样本中,33份含有新型冠状病毒。在这33份中,14份集中在交易野生动物的商铺。根据以上事实,一些科学家们运用溯因推理,假设“新冠病毒根源于蝙蝠,通过某种或多种动物作为中间宿主传染给人”这一可能的答案。虽然目前这个答案只是假设,但是它指明了一条可以探索的方向,让科学家们可以着手去做一些具体事情,来验明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不是假设的那样。2)从假设推出若干推论一般情况下,提出的假设比较抽象,没有办法直接去验证它,需要将它分解为一些可以直接去验证的部分。怎么分解呢?科学家们通过演绎推理,从假设推导出一些可以被验证的推论。一,新冠病毒与蝙蝠身上的某种病毒比较相似。二,在华南海鲜市场上贩卖的某种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与新冠病毒一样或非常相似。三,这种野生动物与蝙蝠之间有交集,病毒有机会从蝙蝠身上传到这种野生动物身上。因为这些推论都是从假设演绎推理出来的,所以如果假设是真的,那么这些推论就是真的。如果科学家们能够验证这些推论是真的,那么,他们提出的那个假设就非常可能是真的。反过来,如果这些推论被验证不是真的,那么,假设不是真的可能性就很大。之所以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假设,是因为我们不能排除自身的局限性:很可能从假设可以推导出更多的推论,只不过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只有我们能够验证所有推论,才能完全肯定或否定假设,否则只能说可能性很大。因为推论和假设之间有上述的真假联动关系,所以科学家们就可以通过验证推论来探索所提答案的真假。3)根据推论设计并实施观察或实验怎么验证推论呢?针对每个推论,科学家们亲自去观察或做实验,通过自己收集来的数据来检验推论。为了验证推论“新冠病毒与蝙蝠身上的某种病毒比较相似”,一些科学家们对收集到的新冠病毒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然后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与许多来自蝙蝠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进行对比。科学家们在观察和实验时都遵循特别的规定和严格的步骤,所使用的工具也往往是标准的。为什么要观察或实验呢?因为通过观察或实验收集的数据,才是世界给我们的真实回应。这种数据比道听途说、主观猜想、引用权威这些方法得来的数据都要可靠。我在文章信息洪流中,如何辨别信息真伪?第一步:查看是否有可靠证据支持中有详细解释。4)分析观察或实验结果得到结论观察或实验的结果常常是很多数据,科学家们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运用归纳推理,得出数据所表明的意思。继续我们的例子。在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与许多来自蝙蝠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进行对比之后,科学家们发现:新冠病毒与一种蝙蝠冠状病毒RaTG13有96.2%的基因序列相似。另外,他们还发现,这两种病毒的S蛋白基因都比其他SARS类冠状病毒要长。根据这些实验结果,科学家们推出结论:新冠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RaTG13非常相似。大家需要注意,从实验结果到推论其实是有一个逻辑跳跃的:基因序列一致到什么程度算非常相似,以及是否基因序列相似就能说明两个病毒相似,这些判断都是偏主观的。只要使用归纳推理,这个跳跃就不可避免。因此我们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这个结论是真的。5)比较观察或实验结论与所提推论,验证假设科学家们把经过观察或实验所得的结论,与之前提出的推论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结果来决定是支持还是抛弃假设。继续我们的例子。科学家们的实验结论是新冠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RaTG13非常相似,这与推论一“新冠病毒与蝙蝠身上的某种病毒比较相似”是一致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假设。然而仅这一个推论成立并不足以证明假设是真的。这是因为截至目前为止,另外两个推论尚未得到验证。如果不能完全支持或抛弃假设,那么就需要等待更多的事实出现,或者尝试从假设推导出更多的推论进行验证,或者探索其他假设的可能性,或者修改假设、使其更加精确。最后总结科学研究是一种寻找答案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科学研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答案是真的。研究生最应该学会的是科学研究。虽然经常应用于科学和哲学中,科学研究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里。本文作者学亦思,关注研究生阶段的师生关系、科学研究、论文写作。

四度

什么是科学学?科学学是研究什么的?

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刚刚确立,各门学科都很幼稚,科学发展的主流是分化而不是综合。因此,那时就“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当作历史任务来完成是不可能的。黑格尔和谢林当时企图建立“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它只能是自然哲学,而不是科学学。科学学诞生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中期,这时正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年代,科学学经过了近代科学长期的孕育,是一门应运而生的学科。我们知道,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一方面是各门学科继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将近二、三千种具体的学科:另一方面,各门分支学科又互相渗透,形成一系列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自然科学的高度综合化,把现代科学技术连成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的高度专业化又把科学体系分成更细密的结构和层次。自然科学的整体化趋势和结构的历史演化,把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来。这样一来,研究科学的运动规律,就不但有了必要,而且也有了可能,科学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1937年,波兰学者奥索夫斯基夫妇首次提出科学学的名字。两年后,英国贝尔纳教授所写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详细地论述了数量分析方法,科学结构的理论模式以及科学政策和科学管理问题。这部著作实际上奠定了科学学的基础,开辟了科学学的研究方向。科学学诞生的另一个条件,是社会的科学能力的形成和科研领域生产关系的确立。本世纪六十年代,“大科学”兴起。科学研究最后结東了“一张纸加一支笔的个体劳动方式。由数十万名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劳动者大军,由价值数百亿计的巨型实验技术装备,由多得无法计量的图书、情报资料,以及由千千万万群众性的科教、科研、科普队伍,形成了一种超越科学家个人研究能力之上的集体力量(社会的科学能力),并且构成了全社会范围内的科学劳动结构。这样一来,历史便把科学管理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科学管理经验的总结,更加清楚地显示出科学的规律来,科学管理充当了科学学诞生的助产士。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科学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科学学的生命力同现代科学技术一样是无穷的。它的巨大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促使各国学者都来研究科学学。1964年,英美学者为了纪念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问世二十五周年,专门出版了一本名叫《科学的科学》论文集。1965年,贝尔纳和麦顿在第一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联名做了《在通向科学学的道路上>的报告,论述了科学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性质,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等等。1971年,在第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成立了科学学的国际组织一国际科学政策研究委员会。该会于1975~1977年先后在德国、法国、波兰举行了有关科学学的国际讨论会。目前。苏联、东欧和西方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科学学组织,出版了大量有关科学学的著作和期刊。这些事实都说明,科学学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新的独立学科。那么,科学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科学自身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学问。科学学是研究科学的科学结构(或知识结构)的演化规律,并且利用这些规律来预测各门学科的发展趋势,预测新学科的生长点,借以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这个分支学科叫科学结构学。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物理学和化学那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力学应不应当算做基础科学”问题,都是科学结构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些间题,有点像天文学上早期提出的“月亮和星星谁远谁近”的问题。当时,天文学是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测定天体的远近距离。这样一来,分布在天球上的杂乱无章的天体就有了次序了。它们之中有的属于太阳系,有的属于银河系,有的属于总星系,等等,后来,人们又根据它的温度和光谱来推算它们的年龄,形成天体演化的概念,天文学逐步形成一门严密的科学。现在,科学结构学有点像天文学的早期状况。人们对两、三千种分支学科发生浓厚的兴趣,试图从它们的相互关系当中找出结构层次和演化规律来。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科学的方法来对数千种分支学科进行“分类”。反映到各国科学管理当中,就是学科分类的任意性甚大,争论也十分激烈。正因为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才引起科学学家们对这一课题的高度重视。又比如,“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关系”间题,这也是各国科学管理中常遇到的困难问题。反映到科研经费上,各国对三大学科的投资比例各不相同。苏联的比例为1:4.7:2,而美国则为1:1.4:4.6。三大学科门类的比例关系究宽有没有客观标准?各国的具体标准是否一样?这些都需要科学结构学加以研究。目前,人们提出的三大学科的立体结构模型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大胆尝试。它试图用结构参数的方法来寻找其中的最佳比例关系。研究科学发展的动力,即社会的科学能力问题,也是科学学的个重要任务。所谓“科学能力”,就是推动科学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通常我们都知道,用相等的科学投资,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同的科学效果。科学能力水平高的国家,少量投资可以得到比较多的科研成果;科学能力低的国家,投资虽多,成果仍然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还有,近代科学的发展,各国是不平衡的。这一个国家科学兴起,那一个国家科学衰蓉,彼此起伏,波浪前进,互相赶超,竞争榜魁造成个又一个科学中心。试间:是什么因素决定各国科学的兴起和衰落呢?用什么办法来衡量赶超速度呢?这又是现实生活向科学能力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能力学包括的内容甚广其中主要的是研究科学人才间题,研究科学家队伍形成的集团研究能力问题,研究科学家创造性心理学间题。因为科学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比任何一种物质生产劳动都更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高度创造力。如何有效地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显然需要研究创造性心理活动。比如,信心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问题。同样是两个能力相同的科学家,一个对自己的工作,信心百倍,大胆创新:一个对自已的课题,谨小慎微,生怕触犯权威,结果也会是很不相同的。怎么样才能使科学家在最佳的心理状况下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押其创造力,这就成了科学能力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科学还要研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爱人

关于多子女家庭专家们都做了哪些研究?这些研究的意思是什么?

本文系作者毛静聊育儿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多子女家庭的研究历史几乎与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一样长。早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堂弟心理测量学家高尔顿就开始了最早的同胞关系研究,最著名的就是利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同胞及其出生顺序与身高、成就等方面表现的联系。他的研究发现,在家庭排行中,家中的老大在科技领域的表现往往出类拔萃,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法律的影响,老大往往被赋予了独特的权利和责任(例如,因长子的身份而享有继承权)。从那时开始,同胞关系作为个体在家庭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引起人们的关注。妈妈和两个孩子在此之后,随着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以阿德勒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们开始从个体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多子女家庭以及同胞问题。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思想不同于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后者强调力比多作为内在驱动力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而前者重视外部的社会影响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作用。因此,个体心理学强调同胞的动态作用在家庭生活与人格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社会比较和家庭地位高低,尤其是同胞之间的嫉妒与冲突的发生,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基础因素。减少同胞之间竞争和冲突的方式就是父母平等对待同胞,并且努力让同胞感知到各自的独特性及差异性,帮助同胞克服各自存在的自卑,让他们发展不同的特性或者优势的能力,选择不同的生活环境。三个趴着的孩子总的来说,同胞常常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与其他兄弟姐妹区分开,或者去认同、发展不同的人格,选择不同的生活环境,这成为降低同胞之间冲突或者竞争的方式。基于此理论,阿德勒进一步认为,同胞经历对人格发展的作用是我们理解出生顺序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的基础。在他看来,出生顺序之所以影响个体发展,是因为它与出生的间隔有关同胞出生年龄间隔越小,同胞对于获得父母的关注时间、资源投入的竞争就越激烈。如果同胞之间的年龄间隔足够大,出生顺序的效应就会消失。因此,家庭环境中的同胞出生顺序及其年龄间隔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后来,阿德勒的追随者相继验证了其理论观点 ,父母差别对待方面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阿德勒的追随者还进一步扩展了他的观点,或者进行了基于该学说的实践研究。例如,同胞发生冲突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而父母的干预似乎进一步加剧了同胞之间的冲突;基于阿德勒的理论开发父母教育项目,以减少儿童的问题行为,促进发展积极的家庭关系。哥哥亲吻妹妹除了作为家庭结构组成因素之一的同胞出生顺序,同胞的数量也是重要的家庭结构组成因素。同胞数量的多少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广泛关注。主要存在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同胞稀释资源模型”,认为由于同胞数量增加,导致分配给每一个体的资源减少,从而限制了他们接受教育与就业的机会;另一种是家庭内部的“共同影响模型”,验证该模型的研究被誉为心理学历史上最著名的40项研究之一。扎伊翁茨认为,过去的研究总是不考虑同胞间的年龄差,导致家庭规模和出生顺序相关文献呈现不一致的研究结果。他认为,如果儿童成长于能提供很多智力刺激的家庭中,他们就会有较高的智力。在家庭中,这种智力刺激主要来源于父母及同胞之间相互的智力影响。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智力环境就是包括父母和所有同胞在内的家庭所有成员的平均智力贡献。很显然,该平均智力贡献值会随着同胞的发展以及新同胞的出生而变化,即随着同胞数量的增多,家庭的平均智力贡献值呈下降趋势。家庭中每新出生一个同胞,该同胞所处的家庭智力环境水平就比前一个同胞所处的家庭智力环境水平低,而且两个同胞的出生间隔时间越短,这种效应就越明显。但是,扎伊翁茨的研究也指出,同胞数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也会出现积极的效应。该研究开拓了多子女家庭生多生少这一问题的研究思路,在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陪孩子看书的父母后来,以萨洛韦为代表的进化心理学家对多子女家庭中的同胞关系与人格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解析。同胞之间之所以有明显的差异,是为了避免同胞间的直接竞争,不管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个体都会尽量避免同胞间的相似性,更趋于各自寻求独特的发展空间,以尽可能多地获取资源。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观点,这种同胞间的区分性是适应的策略,它对家庭关系和人格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萨洛韦曾以“大五人格模型”对人格的出生顺序差异性作了系统的总结。例如,在尽责性人格上,先出生的孩子比后出生的孩子更尽责,这是因为先出生的儿童为了获得父母的支持和喜欢,就需要表现得如同父母的替代者,特别是在处理与同胞的关系时,这一点尤为明显。这些早期的研究主要基于静态的家庭组织结构(例如出生顺序、性别组合、年龄差等人口学变量),以此来分析多子女家庭中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及情绪发展。但是,在最近的30年里,相继涌现出以社会学习理论、生态环境理论以及家庭系统理论等为基础的研究,它们将家庭看作一个正在变化的“单位”,强调家庭是动态的组织和过程,并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二孩家庭或者多子女家庭中的各种心理学议题,引燃了多子女家庭研究的热情,使之成为更广泛的社会关注的主题。幸福的一家人研究第二个孩子出生前后的家庭过渡期,或者说同胞关系建立的过渡期的相关议题,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初才出现的,以邓恩、斯图尔特、莱格为代表的学者开始逐步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邓恩及其同事合著的《同胞:爱、嫉妒与理解》 一书的问世,引发了研究同胞关系建立的过渡期的热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者对同胞关系建立的过渡期这一议题进行了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探讨,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第一,对于第一个孩子,在从一孩家庭转变为二孩家庭的过程中,同胞的出现会使他有诸多需要适应的地方,第二个孩子的出生会给原有的一孩家庭带来新的家庭情境。第二,对于父母,养育一个孩子与同时养育两个孩子所面临的问题明显不同,父母将遇到不同的养育情境。第三,对于整个家庭,从一孩家庭转变成二孩家庭的过程会给家庭环境带来新的变化,既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第四,第二个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是非常关键的阶段,很多家庭问题(同胞间的冲突、婚姻质量变化等)会在这个阶段出现,并且极有可能持续发展并延续下去。开心的一家人因此,若能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将有助于整个家庭的健康发展。第五,目前关于二孩家庭中的孩子如何养育,家庭如何应对即将出生或者已经出生的第二个孩子的大众读物很多,但是这些读物都缺乏基于实证研究的建议和信息。通过更深入的研究,解决家长以及心理、护理、教育等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亟须了解或深感困惑的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将帮助整个二孩家庭认识并理解如何面对第二个孩子到来时的适应阶段,提供积极的应对策略,为二孩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提供实证依据,其应用价值毋庸置疑。

三者若得

为什么哲学没有具体的研究对象?

我们的教科书上则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什么是世界观呢?就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什么是“总的看法”呢?那就不是“分门别类”的看法。当一个人“打破砂锅问到底”时,那么,他就离哲学的大门不远了。说到底,哲学其实不是一种具体的知识,而是永远在活动着的思想。但哲学这门学问与其他学问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好像没有别的学科那样很具体的研究对象。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哲学起源于好奇心。”好奇心要是止不住,哲学活动就势在必然地会发生。一般我们对周围世界已经很熟悉,对好多事常常满足于一知半解便不再觉得惊奇,而惊奇却是爱智慧的主要原因。惊奇不止,发问的冲动和思想的活动就不会停止。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一直保持好奇心下去,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位哲学家了。哲学家们想些什么问题?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认识能力。哲学家们就是想知道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他们的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正如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到的“大象”不一样,究竟大象真实的样子是什么呢?正如人类认识宇宙一样,的确非常难以判断。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世界本身是不会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不同而不同,之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样,是因为人的感官系统不一样,因此,世界应该只有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不变的性质就被称为“本质”。而那些千变万化的“外貌”被哲学家们称为“现象”。哲学家们还“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怎样,掌握了科学方法的人已经具有看到世界真面目的“眼睛”了。世界究竟可知还是不可知?这是近代哲学家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是否因此就有能力控制这个世界,成为世界的主人。关于我们自己: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有哲学家说: “哲学是苦闷意识的产物。但他们是爱智慧的,往往认为有智慧地活着比胡里胡涂地活着更好。因此,他们不仅仅想弄清楚世界的真实面目,也想、弄清楚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意义。”于是“认识你自己”这条古训就成了许多哲学家终生努力的目标。1. 人是什么?我们忘了自己原来是谁,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普通人或许觉得没有这种疑问。哲学家们却忍不住爱问:我们是谁?有时候他们觉得这个问题比“人是什么?”的问题还要重要。哲学家们“人为什么活着”,或者“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时。有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古希腊特尔斐神庙门前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就含有这一问题。有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关于善与恶的知识。但只要一涉及到对具体事情做判断,好像大家的一致看法就都不作数了,你说这好,他说这不好,你说那不好,他说那就好......争论不休。要说清楚一件事情的好坏是非,的确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我们的生活中才有那么多争吵,而且常常是吵也吵不明白。我们以为自己天生就具有的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其实是大有疑问的。因此,哲学家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是从根本上对我们关于善恶的知识进行思考。哲学家们的问题是:什么是善?什么是善的行为?动机好效果不好的行为是善的行为吗?效果好但动机却不好的行为是恶的行为吗?如此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想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人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或者说,人应该怎样做人?事实上,当他们“人是什么?”我们是谁?“人生有什么意义?等问题时,是出于内心的一种迫切需要,即需要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和“我应该怎样活着?”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幸福 ?或者说: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美是什么?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美:你是否被打动过?可是,你想过没有,是什么东西打动了你?哲学家们认为:那打动了你的东西是美。求真、求善、求美之心都出于人的天性。2. 哲学家都是些怎样的人?爱智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在所有这些学问背后,他还想追寻要为根本的东西。“去寻求唯一智慧的事物吧!去挑取唯一优美的东西吧。“逻辑”的意思无非是要你说话不能前言不搭后语。· 苏格拉底辩论方法苏格拉底坚持并教导别人要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天上地下”的任何问题。他使用这样一种方法逼使对手自己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让你自己得出结论。因为他所倡导的无拘无束的讨论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都太重要了。讨论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这样的讨论不一定会得到一个最终的结论,但却可以把我们平时没有好好想过的许多问题加以澄清,使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不再那么笼统和似是而非。这其中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只服从真理的精神,而真理是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才能获得的。苏格拉底的一生都表现了这种精神。他不接受任何人的强迫,也从来不强迫任何人。· 笛卡儿(René Descartes)的沉思——方法论笛卡儿的方法论,沉思是从“ 怀疑一切”开始的。他怀疑的是:我们所有一切知识的来源究竟可靠不可靠? 要像笛卡见这样怀疑下去,别说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就是一句肯定的话都不能说了。用这种怀疑的眼光来看世界,就没有什么事物和知识是不可怀疑的了。目的是引导我们无穷尽的思考。这就是哲学的本质。· 斯宾诺莎(Benedict Spinoza)的信念斯宾诺莎倡导一种高尚的生活,也就是不单纯顺从我们的欲望、感情和激情,而是用我们的理性去统治、驾驭和节制我们的生活。他认为我们应该成为欲望、感情和激情的主人,而不是反过来成为它们的奴仆。他之所以这样主张,是因为他坚信人类理性不仅能发现和认识宇宙的秩序与法则,而且还能依照这些秩序和法则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感情和激情。当然不是指他对万事万物都始终保持着一种哲学的平静。而是指他也能理解和尊重平常人的生活。他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定了一个简单的行为准则。从这准则看,他自己也在过着一种平常人的生活,只不过少了一些平常人的那种自寻烦恼罢了。这准则是:用一种人们能够懂得的方式对他们说话,替他们做一切与我们的目的并行不违的事情。只享受那些有益于健康的乐趣。不贪财,只要能维持健康的生命即可;不落俗,只遵守那些不妨碍我们事业的风俗习惯。· 康德(Immanuel Kant)的忧虑《纯粹理性批判》“你们跟我学不到什么哲学,而只能学哲学思考哲学不是一种现成的知识,而是永不停息的思维活动。“自己思维,自己探索,用你自己的脚站着”这就是他对学生们提出的忠告。他的观点大体如下: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自我们的经验,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知识是我们天生就有的。当然,有些知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并不一定要我们自己亲身经验到。有些知识是从书本和电视中学到的,和你自己的亲身经验无关。· 英国哲学家休谟(OavidHume)写的一本书《人类理智研究》 这本书的观点使康德感到震动和忧虑。休谋要说的是,你通过学习得到的知识最终也是人从经验中获得的,只不过是他人的经验而已。你不难同意这一点。那么,经验是什么意思呢?经验无非指人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等等,一句话,经验无非是由人的各种感觉印象组成。本来这些感觉印象都是单个的,但我们却常用思维把它们连成一气,形成知识。问题是在于:如果我们关于事物的原因和结果的知识都是不确实可靠的,那么,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变成可疑的了。近代建起的科学大厦岂不是要因此土崩瓦解吗?要知道,我们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在陈述某种因果关系。康德曾经强调了人的认识能力(他称为纯粹理性)在取得知识方面的主动性。他说,人的认识能力并不像一块只能被动地接受印象的蜡板(把什么东西往上一按,就留下一个痕迹),而更像一个活动着的装置,能够把感觉材料整理,铸造成形(知识)。同时,他为纯粹理性划定了界限,说只有在某种范围内,它才有可能取得对它有效的知识。超出这个范间,它就无能为力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国之外,我们不可能有任何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正是休谟提醒了他,必须探讨和指出人类理性的限度。哲学家在探讨什么?哲学家关于世界、关于宇宙的思考。就彷彿哲学家们把整个世界放在自己对面来看、来想。让你对哲学家们到底在想什么有个初步的了解。1. “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通常爱把存在理解为占据了空间,而且是满满实实地占据了空间。什么地方空着,我们就会说:那里没有任何东西那襄没有任何东西,也就是不存在任何东西。但有时候我们会说,有一个宇宙太空,这里的“有”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太空是“存在,那么不存在、没有又是什么意思呢?”当然,哲学家们对存在表示警奇并存在的意义时,他们想到的方方面面比我现在说的要多得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要多地想到了时间。时间是一个使哲学家们要为头疼的问题。2. 什么是实在?生与灭。有一个定律叫物质不灭定律,即一张纸不会因为燃烧后组成这张纸的原子就没有了。因此,真实的存在只有最基础的原子,而不是这张纸?这好像包含了一种假定:一个只有不生不灭的,即占据了全部时间的东西才算得上是真实存在的。实在这个词的意思,简单讲就是所说的“真正存在的”。如果说只有不生不灭的东西才是实在的,那就至少还有一样东西跟原子一样是最基本的实在,如果说的是这整个世界。要说这整个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当然没有错,但这是物理学中狭隘的看法,并非哲学要研究的“本质”问题,这样看来哲学并没其他学科那样有具体的研究对象。而哲学的第一个任务恰好是要把握住“真”,即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相关文章:哲学的第一问题——如何区分梦境与现实?怎么向非哲学专业的同学,系统的介绍“什么是哲学”?哲学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任何见解都有其意义和依据

岐伯

「辟谣+科普」“美国CDC科学家新研究”到底研究了什么?

【辟谣+科普】“美国CDC科学家新研究”到底研究了什么?简短版:美权威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文章,侧面证实在亚硝胺这一有害物质方面,电子烟危害要明显小于传统烟草,但相对于从不使用任何烟草相关产品的人群来说,还是有一些。但该文章并未研究其他有害物质,也未研究电子烟的二手烟问题。近日,一篇关于文献的新闻在电子烟圈疯传,业内人员普大喜奔,如获至宝,各公众号纷纷转载:果真如此吗?非常值得怀疑!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笔者找到了这篇文章,仔细阅读,得出如下结论:一,原文并未讨论电子烟不存在传统二手烟除引文外,该文献仅出现3次出现 secondhandsmoke,分属于两个段落,这两段分别讨论尿液中NNAL浓度随除电子烟外的所有烟草制品使用者的年龄增长而增长、对于所有烟草制品使用者尿TSNAs的量与受教育水平成反比。没有针对电子烟二手烟的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二,该文献讨论了传统烟草中的致癌物质中的一种——亚硝胺类物质,而并未研究焦油、一氧化碳等致癌物质。该文献开篇名义开宗明义:More than 70 carcinogens,including tobacco-specific nitrosamines (TSNA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tobacco and cigarette smoke.【超过70种致癌物质,包括烟草特有的亚硝胺类,已经在烟草和卷烟中被确认】。该文献从未说亚硝胺是“最主要的致癌物”。相反如果对烟草有所了解的话,应该只要烟草中的致癌物,应该与两方面有关:1毒性,2剂量。综合这两方面,烟草中最主要的致癌物质,应该是焦油和一氧化碳。三,研究的烟草产品不是针对电子烟,而是广泛地包括传统卷烟、电子烟,传统雪茄,小雪茄,过滤雪茄,烟斗烟,水烟烟草,无烟烟草[SLT],口含烟和可溶解的烟草(cigarettes, e-cigarettes,traditional cigars, cigarillos, filtered cigars, pipe tobacco, hookah tobacco,smokeless tobacco[SLT], snus pouches, and dissolvable tobacco)。四,从尿液中烟草特有亚硝胺代谢物NNAL的含量上看,6.3 ng/g确实比卷烟的285.4 ng/g小了很多,但是从来不用任何烟草制品的是0.9。对于这一点,笔者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全面、客观地将电子烟危害的事实展示给公众,片面地否定或者肯定,都加重公众的误解。例如这篇文献中的数据,全面来讲的话,从尿液中烟草特有亚硝胺代谢物NNAL的含量上看,以从不吸烟的人群为基准,卷烟用户是其317.1倍,无烟气制品用户是其1103.7倍,而电子烟用户仅是其7倍,是数量级上的差异。这样解读不好吗?就像告诉消费者饮酒有害身体健康,但是酒有高纯度的伏特加、茅台,也有低醇啤酒。五,研究人员的权威性这点很有意思,估计各个公众号的小编都没看到文章原文,都只提及了第一&通讯作者Baoyun Xia的工作单位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and Prevention,并未注意其他作者,我给大家列一下所有作者的工作单位,看看有多么重量级。1,国家环境卫生中心,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实验室科学处【笔者注:发现美国大麻电子烟导致肺部损失是由于维生素E醋酸酯的就是这个机构】2,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烟草制品中心,科学办公室3,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服务和预防研究部,流行病学处4,行为健康与健康政策5,罗斯威尔公园癌症研究所,罗斯威尔公园综合癌症中心6,明尼苏达大学,共济会癌症中心7,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最后,这篇文章DOI: 10.1093/ntr/ntaa110,感兴趣可以去下载,或者发邮件给笔者ian.ren@chofn.cn索取。

怀让

你知道吗,思维研究所到底在研究什么?

爱因斯坦的大脑跟我们有什么差异?人脑是年龄越大越聪明吗?大脑开发的黄金期是在什么时候?这些大脑奥秘的问题,国内有家思维研究所从1995年开始就一直在进行研究,下面就跟蓝小鲸一起来看看思维教育研究所到底在研究些什么,大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人到底是怎么变聪明的。大脑是人类的一个天然宝藏,它好比是一个自动化强大的学习系统。人之所以会变得聪明,就是因为我们通过不断观察、思考和与环境互动不断进行学习。近几年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的可塑性是终身的哦, 人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吸收新的经验,从而重塑大脑。当我们在进行说话、算数这些信息输出时,大脑不同的处理器会同时进行工作,会自动进行学习的积累和再创造。这种大脑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可以锻炼的,如同人体肌肉一般,会变得越来越强壮,也就是人变得越来越聪明。需要通过帮助大脑的自动化学习系统进行不断优化升级,对思维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有效锻炼思维能力。爱因斯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他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发明了相对论,首创了宇宙学的爱因斯坦的大脑是否有什么过人之处呢?阿拉巴马大学的神经学教授保罗·安德森,经过10余年的研究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重量只有1230克(普通男子的大脑一般重1400克),安德森据此推测,爱因斯坦的大脑神经细胞密度比普通人高,使得传递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有着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自己并不认为他的成就及创造力源自于他的聪明才智,用他的话来说:“与问题待得比一般人更久些”。而爱因斯坦喜欢思考的习惯是影响爱因斯坦大脑神经元突触增加的重要原因,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密度的“链接”就是突触。同一个信号 ,会根据新的需求,建立新的突触连接,所以任何一个新动作、新想法、新理念,都意味着一个新的突触的诞生。这就是大脑可塑性的秘密,所以人类终身都能形成新行为、新习惯,学习新东西。答案是,并不。杰西.勒罗依.科内拉在《新生儿大脑皮层的发育》一书中写道:孩子在3岁所处的环境,将决定其大脑的构造。突触是连接人脑中140万亿脑细胞的神经元。孩子在0-3岁时期脑突触增长得最快,在1岁的时候,孩子大脑40%的发育已完成,6岁时达到高峰,6-13岁再减半,大脑会遵循不用则退的规律,所以14岁突触还会衰退。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6岁前这一阶段是突触形成的关键期。想象一下在人脑中有两个神经元,神经元A和神经元B。当我们在学习新事物的时候,神经元A的讯息会经由突触传给神经元B,当新事物不断刺激大脑时,这两个神经元就会不断沟通,导致突触会被强化。最后,当学习完成后,突触就会出现长期的结构变化。之后当信号从神经元A再传到神经元B时,会让神经元B的激发速率变的比以前快;通过这种长期增强作用,学习与记忆就产生了关系.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博士,多年来对一千多人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他综合了一些心理学家对智力测验的研究成果,从不同年龄的智商与成熟年龄智商的相关数,绘制了一张个体智力发展曲线图。假如以17岁儿童智力发展为成熟智商100%,4岁时发展就达到了50%,八岁时就发展到了80%。由此可见,儿童思维在0~8岁是最快速的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于儿童的思维进行科学的、专门的、系统的思维培养将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为孩子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发展的良好基础。思维教育一直以来是思维研究所的重要教育实践研究内容。但研究思维教育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进入的门槛高。思维是看不见说不明的,就更需要专业、科学、严谨、系统的课程研发。思维发展是由每一个细小的思维因素所组成,思维的研究涉及了生物学、教育学、学前教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学科领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幼儿期的教育容易犯的错误是填鸭式的教学,孩子记忆力比较强,稍微教一些内容就可以记住,然后转述出来。在题海中,孩子不会给予反馈,这个看起来很容易就解决了。但是简单地教孩子怎么做,孩子并没有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只有当孩子靠自己探索,这时候学的知识才会更坚固,他自己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复制粘贴,这就需要在每一个教育项目中隐藏着达到目标的方法、工具和教学引导。1995年鲸智学程成立了思维研究所,根据美国心理学家J.P.Guilford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SOI模型),通过思维内容、思维操作和思维结果三个维度,将其中与学习相关的十八个智力因子进行研发,研发内容从教学目标、教具、电子教案等。SOI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已有多年经验,并于2008年开始在国内创办思维学校进行教学实践,就读学员上万。课程是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鲸智学程轧根于课程、深植于教研、注重于教学,积累25年的思维教育研究厚积薄发,孩子面对未来会遇到错综复杂的问题,仅靠单一的知识是难以解决的,只有孩子拥有终身的学习能力,不仅要学习知识还需要能创造知识,将知识转化成力量,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不饰于物

游戏研究社和游戏研究学术大佬都聊了些什么?

关于“阿尔萨斯”这个名字,你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魔兽”里的那位巫妖王了。但世界上还有另一个“阿尔萨斯”,热爱游戏的你同样不该错过。他的名字叫作Espen Aarseth(爱斯潘·阿尔萨斯)。在学界,他是公认的游戏研究领域奠基人。而在中国,他还有了一个更飘逸的称号:“游戏研究界的张三丰”。早在2001年,他就做了一件大事:创办了学术期刊《游戏研究》(Game Studies),为游戏研究变成“正儿八经”的一门学科铺平了道路。换句话说,在此之前,世界上其实是没有专门的“游戏研究”这码事的,大家讨论的时候也是全靠其他学科的相关经验和研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他被称为“奠基人”的原因。而这一次,游研社和他聊了聊几个你可能关心的问题。坐稳扶好,学术警告。(手动滑稽)Q:什么是“游戏研究”?A:我们的工作,就是在基础的层面上了解游戏。我们想知道,游戏到底是什么。游戏不仅仅是电子游戏,我们对游戏的定义不应该太过狭窄。在Espen的观点中,体育也是一种“游戏游戏本身是一种很复杂的文化现象,也是我们目前最前沿的文化产物,它囊括了文学、音乐、影视等许多内容。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正在谈论的东西,就很容易产生误解。现在的游戏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复杂的程度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想办法去更好地分析游戏,给它建立起一套研究的工具,让大家可以像了解文学、了解电影一样去了解游戏。Q:你为什么会对游戏研究感兴趣?A:我很早就对游戏产生兴趣了。高中编程课的时候,我还曾经制作过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游戏。(也是唯一一部。)在大学里,我选择了“计算机语言学”作为专业,因为当时并没有“游戏研究”这个专业。当我读博士的时候,正好撞上了90年代,各种新事物出现在了生活中:VR、因特网、超文本……当然还有游戏。这时我扪心自问:在这么多有趣的事物中,我应该专注于什么?最后我决定,就是游戏了。 不同的文化往往都能追溯到对应的研究领域,比如社会学、媒体研究什么的,但游戏却迟迟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如果我选择了其他的研究方向,那工作量会小很多,但游戏研究这块领域必须有人来开辟。既然可以有电影研究,可以有体育研究,为什么不能有游戏研究? Q:你玩游戏会上瘾吗?A:不。我之前玩《魔兽世界》比较多,但我也没有上瘾。上瘾的意思就是,你很喜欢它,但你离不开它。实际上,我并不认为“上瘾”真正存在于游戏这方面。之前WTO将“游戏上瘾”列为精神障碍的时候我还和一些研究者抗议过。我认为现在并没有足够支撑这项决议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医学方面的,只有一些效果很差、证明不了什么的调查。他们只是把酒精上瘾、赌博上瘾那一套理论搬到了游戏上,但是这完全没有道理。人们拿它和毒品比较,他们说这是因为玩游戏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但这很荒谬,因为做很多事情都会让你分泌多巴胺,比如喝咖啡、跑步……当然还有吸毒。但毒品之所以是毒品,是因为它会让你比正常情况下分泌7倍甚至10倍的多巴胺,游戏不是这样。而且,在调查不足的情况下,有些人会得出一个结论,比如1%、2%的玩家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之类的。但一个玩家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和ta玩游戏这件事本身可能没有因果关系:甚至他们可能是在通过玩游戏来减轻自己的问题。Q:对于有家长花钱请人教孩子玩《堡垒之夜》这件事,你怎么看?A:《堡垒之夜》家教的事我也听说了,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种课程一般是开给男孩的,对吧?我没有听过家长给女孩子请游戏家教的。在哥本哈根曾经有过一个涉及1500名10到18岁孩子的调查,结果发现男孩和女孩玩的游戏区别非常大。所有的男生都在玩竞技性的多人团队游戏,LOL、CS、FIFA这样的。对于男生来说,在体育方面获得成功一般会让他更受欢迎,那么《堡垒之夜》其实也是如此。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欢迎,所以花钱请人教他打游戏,这其实和花钱请人教孩子弹钢琴是很像的,甚至还更划算。但这听起来却很奇怪。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讨论的是一种无法被传统观念衡量的技能。你可以学画画,可以学乐器,可以学跳舞,你可以去学习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事,(但却不可以去学玩游戏)。也许“玩游戏”这个词本身是有负面意义的,但又不是所有游戏都是这样。如果我们说有个小孩要去学下国际象棋,因为我们在这方面对他寄予厚望。没人会觉得这不正常。这也就是说,游戏并不是生而平等的。为什么一个需要技巧的游戏会比另一个要“坏”?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文化问题。所以,我们在文化层面有了一块新的领域。这些花钱去请老师训练自己的孩子玩游戏的人是更前卫的,他们理解了剩下的人所不理解的事。Q:将游戏用在教育方面,你认为可行吗?A:这关系到我们要讨论哪方面的教育:哲学、数学、化学、政治、社会科学……比如,我们已经证明了可以靠飞行模拟器来训练飞行员。如果游戏的原理和你想学的东西的原理很接近的话,那么应该就会很容易。你可以参考现实中可能会有的情况来制作游戏,而游戏也能在现实中对应。2004版的《微软模拟飞行》,不少玩家就指望着它来过干瘾了但如果主题并不是那么匹配,或者学习的目标并不合适,那就会出问题了。如果游戏很好,那你至少能学会“怎么玩它”,如果游戏本身也不好的话,你可能根本就不想玩它了。就算游戏在教育方面是有用的,甚至你在游戏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它通常也不是最好的、最有效率的、最划算的方法。做游戏很贵,买游戏也很贵。如果你希望教某个人什么,你是愿意让他们花四五个小时去玩一个很贵的游戏,还是愿意让他们去听半小时的课?所以,有些事情是“能用”的,但不代表它们就是“好的”。举例来说,通过玩《文明》,你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但问题是你能学到多少,为了学到这些你又花了多久去玩游戏?《文明》是很花时间的游戏,如果你想要让学生们通过玩《文明》去学东西,那么他们要花多长时间才能真正学到你希望教给他们的东西?和同样时间的教学课程比呢?六百个小时后,你得到的是一个资深《文明》玩家,而不是一个社会学者。但我确实认为,既然人们可以从文学中学习,可以从电影中学习,可以从所有类型的文化产品中学习,那么当然也可以从游戏中学习。在挪威,有的高校用《上古卷轴5:天际》来教授北欧艺术,用《行尸走肉》来教授伦理学——因为《行尸走肉》里面你会面临很多伦理困境,对吧?我现在应该怎么做,我是不是应该救那个人之类的。这其实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学习文学,但我们不是自己去创作文学作品,而是用文学作品中最好的那部分来教学。所以也许我们不应该去直接制作“有教育意义的游戏”,而是在最好的游戏中寻找可以用于教育的潜力,就像我们面对其他文化形式那样。Q:在采访的最后,可以和我们的社长合张影吗?A:当然!社长:乖巧(感谢我的朋友Gavin在采访过程中提供的巨大帮助。)

门外门

关于研究生考试的考研调剂是什么意思?调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关于研究生考试的考研调剂是什么意思?调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调剂就是你过了国家线,但是你报考的学校分数太高或者你进去复试但被刷下来了,总之,就是你上不了你报考的学校。怎么办,如果还想上研究生,那就退而求其次,联系一个比自己报考学校差一点的学校,看看它能不能接受,如果能,你就可以去这个学校读研究生了。调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第一个一定要趁早,分数下来,如果感觉自己分数不理想不能上自己报考学校的话,那就提前联系学校,因为每个学校每年招生名额都是有限制的,联系晚了,说不定名额就没了。而且,联系的越早,越有可能联系到好一点的学校。不用不好意思,很多学校都欢迎你来调剂,因为随着大批博士进去高校,高校老师的水平越来越高,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老师也越来越多,所以很多高校面临着生源不足的问题。联系方式好找,去所在学校研究生院查找即可。第二个是如果有熟人的话会方便很多。比如所在学校有你的学长,那联系起来就方便多了,毕竟他已经入学一两年了,对好多事情都了解了。第三个就是专业,调剂的话也应该是同专业或相关专业,跨专业调剂的话可能性太低。第四,如果一切确定了如果让自己选导师的话一定要慎重。我觉得有两点需要考虑,首先就是老师的德,看看那么多因为导师跳楼的博士硕士,是不是有点恐惧,所以选老师首先要考虑德。接下来当然是学术水平了,一般说来,博导比硕导水平要高些。学校主页上的信息只能做参考,因为好多都是老师自己写的,未必像你看到的那样,靠谱的方法是多打听打听,听听研二研三师兄师姐的评价,做到心中有数。大概就这些吧,记着要趁早,脸皮厚些,还是那句话,好多学校都欢迎你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