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论文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论文翻译这一环节。无论是前期翻译阅读外文文献,还是论文完成后翻译成英文,都是件费时费力的事。而借助在线翻译工具来翻译论文,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款能够满足论文翻译需求翻译工具,最好足够智能,可以一键式搞定各种格式的文档翻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翻译的准确度以及保留原文排版,要不然还得自己手动修正,或是精心调整好的排版格式毁于一旦,想想都要哭了!而翻译狗,就可以满足上述所有需求。也许有人会说,机器翻译准确度有限,比如遇到一些专业的词汇术语,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为了呈现更精准的翻译效果,翻译狗还拥有术语库和语料库功能,大家可以自行创建相关词库并导入翻译模板,这样即使文献中有大量的专业词汇,也能够准确翻译。(翻译狗翻译效果)如果要翻译自己完成的论文,对译文的要求会更高,要求较高,对于部分朋友来说即使有工具相助,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那么,怎样提高翻译结果的准确度?在用机器翻译之前,打好中文论文的基础也是很重要的。一、对一些专业术语的表达描述要准确,可以多参考别人的文献资料,仿照着写。二、有的论文会有固定的框架格式与套路,在保证整体框架不大改的的情况下添加自己的研究内容,用上一些常见的表达方式,在后期翻译时就会容易很多。三、在保证写作格式规范及数据可靠性之外,语言的表达也要准确严谨,减少一些有歧义的句子,在逻辑清晰的前提下再追求表达的多样化,适当润色。在奠定好中文版论文的基础后,我们就可以用翻译工具来进行论文翻译工作啦,相信会更加准确。*本文由翻译狗文档翻译编辑撰写,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医学论文的题目是论文主要内容的高度凝练,表明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最恰当简明的词语逻辑组合。就医学论文题目英语翻译而言,作者不仅在题目的选词上要力求准确,意思表达要清楚,更重要的是要符合英语医学论文题目的写作习惯和要求,为国际医学同行、读者所接受。依据达晋编译的经验来看,名词性短语是医学论文英文题目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在能准确、如实地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字数越少越好,最好在12个单词以内,通常最多也不要超过16个单词。对较长的题目,作者可以采取增加副标题的方法进行补充说明,医学论文英文题目的翻译原则可主要归纳为如下的三个方面。一、在医学论文汉语题目当中,经常出现如“浅谈……”“试论……”“……的研究”“……的探讨”等这样的词语表达,但这些词语的使用并不符合医学论文英文题目的翻译原则。因为按照西方人的观点,这样表达本身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含义,也不能反映出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所以,当汉语题目带有“研究”“报告”“观察”“分析”等词时,译成英语均可省略不译,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二、英、汉两种语言在用词上有显著差别。在汉语里经常是动词的使用很频繁,但名词的使用比较少,介词用的也不多。因此,汉语题目中常出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也可看到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作为题目的情况。但在英语里名词的使用很频繁,介词也经常出现在题目中,反而动词用得相对比较少,这是因为出于表达习惯,英文题目往往是由名词性短语构成的,题目中通常不出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一般也不用完整的句子作为题目。因此在医学论文英文题目翻译的过程中,应选取英语动词的动名词形式或其名词形式来代替医学论文汉语题目中相应的动词,用英语名词性短语的形式来替换汉语句子式题目。三、年代时间或病例数在医学论文汉语题目中往往是突出的重点,一般出现在主标题之中,通常不会放在副标题里,并且医学论文不少题目中信息含量比较大,因而题目中包含的文字也较多;而在英文题目中年代时间、病例数或者题目名称较长的时候,常常是采用一个副标题的形式来说明年代时间、病例数或把题目中的部分次要信息转移到副标题上,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此外,在翻译成英文题目时,一般在主、副标题之间用冒号隔开。此外,在翻译医学学术论文题目时,还应当注意以下要求;1.标点符号一般不会出现在英文题目当中,因为英文题目要求是名词性短语而不能是句子的形式,但如果有副标题出现在英文题目中的时候,在主标题之后常用冒号来引出副标题,这与汉语中用破折号引出副标题是不同的。2.英文题目中缩略词的使用需要论文作者加以重视。一般情况下,那些全称很长,并且使用已久的缩略词可以直接应用于英文题目当中。但读者对于绝大多数的医学英语缩略词并不认识和熟悉,因而应该在第一次出现时使用其全称,之后括号里附上它的缩略形式。3.近年来医学英文题目有日益简洁化的趋势,不定冠词或定冠词在可用可不用时一般都省略不写,这是因为无论是定冠词还是不定冠词在英文题目中更多的只是起到了语法作用而不表达任何具体的含义,如去掉之后可使英文题目更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随着学术论文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一方面,科研工作者需要查阅外文资料;另一方面,国内论文也需要推广到国外。达晋编译提醒大家,英文题目和摘要等部分作为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篇论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国际上许多大型的检索机构一般只收录论文的英文题目和英文摘要等部分,而且很多数据库也只是免费提供论文的英文题目及摘要部分。因此许多国外读者在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该论文时,就只能通过论文的英文题目和英文摘要等部分来决定了。显而易见,在学术文献检索中,一个规范的英文题目和摘要对于论文能否被影响力大的检索机构收录能够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这就要求国内使用中文写作的论文中,需要将题目和摘要等部分翻译成英文。由于汉语文本注重意合,而英语文本则以形和,因此论文写作者应当参照英文文体规范来翻译论文题目以及摘要等。一、学术论文题目的英文翻译规范化要求。我们所熟悉以及常写的汉语文章,标题使用不同大小字体以示区别,而英语文章的标题除了字体不同之外,还有字母的大小写之分。首先,英文文章的题目中实词要大写,非句首的介词等虚词不需要大写。其次,复合词只需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再者,标题中较长(5个字母以上)的虚词也要大写。此外,位于首位或末尾的虚词也大写。一般学术论文的题目都不是完整的句子,也不含有谓语动词。一些期刊中文论文题目也几乎都是较长的名词性结构或者介词短语结构,完整的句子很罕见。因此将其翻译成英文时,大多以名词短语的形式呈现,一般不包含谓语动词。二、学术论文摘要的英文翻译规范化要求。摘要内容通常要求简洁明了,开门见山,不需要有太多的修饰渲染。而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第一或第二人称都给人以较强的主观色彩,若过多使用就会削弱论文论述的客观性以及说服性,因此在写中文摘要的时候就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主语,翻译成英文时也应尽量不用“I”或者“we”这样的词汇。英文摘要时态应以简单统一为主。通常使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有时也会用到现在完成时。例如,自然科学论文通常介绍科学现象和客观存在等普遍事实,摘要一般是用于说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或讨论等,这些内容一般不会受到时间的影响,因此主要使用一般现在时。如果需要叙述过去某一时间的发现或某一研究过程等时,需要用一般过去时。与一般现在时不同的是,用一般过去时描述的现象往往是尚不能确认为自然规律或永恒真理的,所描述的研究过程也明显带有过去时间的痕迹。摘要中一般较少使用完成时,但也不是不用,现在完成时是表达过去发生的是事或者过去已经完成的事与现在的联系。
写论文的时候去学术网站上参考查阅外文文献是不可避免的,但许多同学受语言的限制,无法高效检索文献,翻译起来更是困难,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几个好用的汉化版学术网站。1、AnnualReviewsAnnualReviews的期刊由权威科学家针对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研究文献而撰写的内容丰富的、响应及时的评论文章,旨在帮助研究人员跟踪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期刊都具有非常高的学术影响力。2、PubMedPubMed 提供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搜寻,也包括其他与医学相关的领域,如护理学以及其他健康学科。同时也提供了相关生物医学资讯上较为全面的资源,如生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等。3、SpringerSpringer的期刊覆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以及建筑等各个学科领域,还创建了“中国在线科学图书馆”,涵盖了各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90余种,其中近50%的期刊被SCI索引。这些学术网站都能为大家提供权威的文献参考,只要登陆翻译狗官网在首页点击网站翻译就能找到汉化版,在中文的环境下浏览,更能方便大家快速检索到自己需要参考的论文文献,同时还可以下载文献文档,文献也是翻译好的中文版~有了翻译狗为大家提供的汉化版学术网站,相信一定能让你省时省力完成论文文献的检索与翻译,助你高效完成论文写作~*本文由翻译狗文档翻译编辑撰写,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第一次写学术论文,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做实验、看文献、查资料、写论文、翻译论文、查重…多项任务,该怎么办?对于本科生来说,不会有太多要求,完成一篇论文也就那么几周的事,通常不会有什么大的创新,但对于硕博生来说,就需要花更多精力,去做一些针对性的实验,才能着手准备论文。那么该从哪儿开始呢?首先,可以找一些相关领域的文献综述,阅读之后可以了解目前大家的研究内容有哪些,以及研究程度。由于大部分文献都是英文,而且这部分只需要通读个大概有个了解,为了加快阅读速度、提高效率,其实可以使用翻译工具来辅助阅读。几分钟就能完成多篇文献的翻译,剩下的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了,何乐而不为呢~比如像翻译狗这样的,特别适合用来翻译文献,可以一键上传整个文档,然后选择好目标语言,就可以坐等译文啦。而且,它还有批量上传功能,所以如果要一次性翻译很多篇,也同样很方便。读完多篇文献之后,大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有了了解,相信也就能找到一些感兴趣的方向。接着,就可以在这基础上做一些深入研究,或是在前人的结论上提出新观点,或是自己开辟一个新的领域。通常为了表达严谨,作者会在结论最后指出数据样本太少、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将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这些都可以作为研究论文的突破口,说不定就能写出一篇不错的论文哦。最后,写论文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工具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像文献检索网站、文献翻译工具、论文查重工具等等,真的能帮上很大的忙~
在出版专业文章或学术论文时,你是禁不起任何的翻译失误的…..这是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美国的啤酒公司,Coors在开拓市场进入西班牙时,学到了翻译上的惨痛教训。当时,公司采用的广告语是 〝Turn it Loose.〞,但直译成西班牙语后,却成了〝忍受腹泻的痛苦〞,结果…让公司损失数百万。有些翻译错误会触发笑点,有些则会造成货真价实的惨剧。18岁青年,Ramirez食物中毒,在症状描述上写了西班牙语的〝intoxicado〞意思为食物中毒,然而翻译者却译成用药过量的"intoxicated"导致医生治疗方法错误,当发现时Ramirez脑部早已大量失血造成永久损害,终生四肢瘫痪。不幸的是,这并非是低劣翻译和缺乏监督的个案,事实上,在缺乏专业翻译人员、配对语言的掌控能力令人质疑、并且没有准确验证体制的情况下,不了解翻译和音译间的差异而产生错误的情况相当普遍。这样的错误也常出现在原始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以及使用基础的线上翻译软件上。寻找配对语言翻译的专家一个专家级别的翻译者至少要能精通两门语言,原始文件所使用的语言(原始语言)和翻译后文件所使用的语言(目标语言),而此两种语言,则被称之为配对语言。为了翻译准确,翻译者必须要能掌握两种语言,并且能理解文字背后的含意,不能只进行音译或是翻译字面含意,因为上述两个例子中,翻译者拥有配对语言的应用知识,却没有足以翻译文化之间细微差异的进一步知识。相似的例子一样可以在Google翻译中证实,试着在Google翻译上用英文输入一个句子,翻译成西班牙文,再翻译回英文,往往会发现同一个句子被翻译回英语时,已经不是最初输入的意思了。这也说明了,在没有双语翻译专家的监督之下,翻译准确度其实是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小心使用中介语言来翻译的翻译者当原始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再加入另一种语言时,翻译的差异会更严重的加剧。举例来说,你若是用法语在书写你的论文,随后将之翻译成德语,后来有人希望在将此德语版翻译成英语,此时德语就成为了中间的中介语言了。此时,除非德语翻译英语的翻译者知道原始语言其实是法语,并且能够从中追溯回原始语言,否则中间夹着中介语言的英语翻译版,将会更加远离原始版本,并且可能充斥着错误。配对语言的翻译难度,是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成正比的。像是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法文-德文、或俄文-波兰文的难度就远比英文-中文、印度语-日文来的少,当配对语言之间的难度越大,对于翻译者两种语言的掌握要求就相对越高。专业化方式寻找配对语言解决方案平心而论,一个公司是不可能提供所有配对语言的专业技能的。假如一个公司在网上宣称能够翻译200种语言、36000种配对语言时,也许机器翻译真的可以提供多数配对语言一定程度的基本服务,但有关于重要商务文件、学术论文、医疗和科学论文都不应该使用此类缺乏母语水准的低品质翻译。要确保你的文件被完整且准确的翻译,你所使用的翻译者必须要是配对语言对的专家,并且能够识别出平行文本中语言上、语义上、文化上的差异,这样才能保证你的读者在阅读翻译文件时,能确切理解作者的概念、指示和语境中的含意。寻找具备主题知识的翻译专家除了具备母语级别语言使用能力和熟悉配对语言组翻译以外,你还需要翻译者拥有关于文件主题相关知识,若是翻译者拥有翻译专业文件的相关学历,那么有关技术性和复杂的概念,就更能够被忠实的传达至目标语言中了。你极度认真的对待你的研究、你的数据和内容,耗费了数天、数月甚至是数年,收集和整理研究相关的一切,为何要将你的心血交给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准确度的翻译人员来翻译?花点时间,寻找具备相关专业知识、配对语言翻译能力的翻译者来翻译你的文件,让你的翻译文件,反映出和原始文件一样的高品质和卓越水准。
大家在准备写论文的时候总是避免不了需要上学术网站大量查阅外文文献、翻译文献,许多同学受语言的限制,翻译文献可谓是费时费力,那么如何快速查找并翻译文献呢?今天就给大家推荐几个好用的汉化版学术网站,可在全中文的环境下浏览,能帮助你快速查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1、CSHLCSHL冷泉港实验室,被誉为世界生命科学圣地、“分子生物学摇篮”,致力于癌症、神经生物学、植物遗传学、基因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主要成就为分子生物学领域。2、CellCell是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发行关于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研究发现的杂志。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自然》和《科学》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3、Pnas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4、ScirpScirp涉及领域涵盖生物医学与生命科学, 商业管理,化学与材料科学, 计算机与通讯,地球与环境科学,工程与应用,医疗与保健,物理与数学以及人文社科九大类。旨在为世界各地专家学者提供一个规范、开放、公平的学术交流平台。5、IsscrIsscr专业致力于干细胞研究的跨学科科学组织,旨在推动和促进与干细胞有关的信息和想法的交流与传播,促进生物干细胞的研究和临床应用。需要浏览相关领域的文献,可直接在翻译狗汉化版学术网站查阅,不需要另外翻译文献哦。以上5个学术网站,只要登陆翻译狗官网,点击【网站翻译】就能找到汉化版,当然还有更多专业的学术网站等着你发现哦。在全中文的环境下浏览,省略了翻译文献这一步骤,解决了语言不通带来的障碍,再也不用因为查找资料的时候翻译文献效率太低而苦恼,更能方便大家快速查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大大提高查找文献的效率。有了翻译狗为大家提供的汉化版学术网站,从文献检索到翻译文献都能轻松搞定, 相信一定能够帮助大家高效查找文献资料并完成论文写作。*本文由翻译狗文档翻译编辑撰写,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疫情过后,时隔半年,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开学复课,再次回到学校的大学生们也将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看英文文献、翻译文档是学习过程中的头疼环节。近日,为助力高校的国际化教学与学术研究,网易有道和厦门大学图书馆达成合作,厦门大学全体师生可以免费通过有道文档翻译功能对各类英文研究资料进行翻译。 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资料作为研究能力提升的基础,一直是高校师生工作和学习的重点。此次,网易有道为厦门大学全体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学术文档翻译与服务,并且每月还可以免费导出任意2篇文档。具体而言,厦大师生可以在每月1号直接从校园图书馆主页的“有道文档翻译”入口进入、通过个人校园账户领取权益,使用该功能。 据了解,有道文档翻译采用了网易有道公司自主研发的神经网络翻译引擎,通过翻译技术和pdf解析技术,可以智能处理多样式混合排版的文档,并能够完整的提取出表格、公式等信息。 具体操作上,个人与企业用户可以登陆有道文档系统、一键批量上传目标文件,选择语言方向之后即可快速到处译稿,同时还可以精准保留原文排版。有数据显示,有道文档翻译的“极速翻译”功能,一秒可以处理超过4000字,中英翻译质量堪比英语专业八级水平。 为了满足用户对不同文档、个性化翻译需求,有道文档翻译系统目前可以支持包括pdf、word及ppt的文档类型,复杂排版可统一格式,并支持多文档同步处理。此外,有道文档翻译还内附对照功能,用户开启此功能后,可以在系统里逐句对照原文跟译文匹配查看。目前有道文档翻译支持的语种为中英互译,后续将会拓展更多小语种与中文的互译。 “网易有道提供的文档翻译对于厦门大学师生来说,是及时雨。高效、便捷的实时翻译可以帮助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厦门大学图书馆信息技术部主任肖铮说到。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国际化日益成为我国顶尖高校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的日常。可以看出,此次厦门大学引入有道文档翻译功能,是其增强国际化教学与学术研究能力的创新之举。 除此之外,厦门大学图书馆此前已引入人工智能标杆硬件——有道词典笔,一款高效、便捷的查词学习硬件,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据了解,为推进全国大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有道词典笔自2019年8月上市后已先后入驻了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杭州第二中学、临川第二中学等全国24所知名大学与中学。本次,网易有道与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合作,正是其支持我国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未来,网易有道公司将继续为我国高校国际化、信息化发展工作提供持续不断的技术与产品支持。
屠呦呦研究员与王继刚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官网图6月17日,新华社发布屠呦呦团队最新重磅研究成果,很快在网络刷屏。澎湃新闻从国际学术期刊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获悉,相关研究论文在第12个世界疟疾日、4月25日发表。该论文为Persective(前瞻性观点),一共有三页。国内学术期刊出版界人士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Persective的文体属于摘要,未透露实验细节。该论文标题为《“青蒿素耐药”的应势解决方案》(A Temporizing Solution to “Artemisinin Resistance”),论文一共有六位作者,分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药研究所特聘专家王继刚研究员、Chengchao Xu博士、廖福龙研究员、姜廷良研究员、Sanjeev Krishna和屠呦呦研究员。其中王继刚为论文主笔。早在4月26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发布消息称,屠呦呦等专家在该论文中,基于青蒿素药物机理、现有的治疗方案、耐药性的特殊情况和原因、以及药物价格等诸多因素,从全局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前述消息称,该论文除提出了解决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问题的治疗方案,文章还讨论了一个常常被研究人员忽略的问题:抗疟药物的价格。该消息称,“用好青蒿素仍然是人类目前治愈疟疾的必须选择,在临床中优化用药方案是完全有希望克服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现象。”青蒿素成本低廉,一个疗程仅需几个美元。而疟疾疫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及非洲地区,开发高效廉价药物是有效遏制疟疾扩散和根除疟疾的关键。纵观现有的全新抗疟药物的研发,还未有任何潜在的药物能够像青蒿素那样高效和安全。即使有新药开发成功,药物开发的成本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在药价上,这些药物是否能真正服务到需要它们的人群也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综上所述,用好青蒿素仍然是人类目前治愈疟疾的必须选择,在临床中优化用药方案是完全有希望克服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现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提供的论文中文版如下:抗疟药耐药在过去曾频繁出现,导致常用方案治疗失败,有时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新的治疗方法研发成功之后,耐药最终得到了控制,但研发新药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数十年努力和大量资金。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50年代发起的消灭疟疾运动取得了成功,但许多疟疾流行区出现了耐药寄生虫,导致氯喹等廉价药物治疗失败。这些治疗失败推动了对药物研发项目的投资,包括中国政府为整合其研究资源而设立的国家项目。数百名科学家的贡献和数十年的努力(作为“523项目”的一部分)最终促使我们发现了青蒿素类药物。论文截图。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图在精心研发的联合治疗方案中应用的青蒿素衍生物自此成为大多数无并发症疟疾的一线治疗药物。青蒿素与其他药物组成联合治疗方案,其中快速起效的青蒿素负责立即减轻寄生虫血症,而联合应用的长效药物负责清除剩余寄生虫。青蒿素化合物青蒿琥酯单药治疗用于重度疾病的初始治疗。在青蒿素联合治疗方案有效的地区,我们没有必要改变治疗方法。柬埔寨最早报道患者接受青蒿琥酯治疗后体内寄生虫清除速度减慢,这一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之后,缅甸、泰国、老挝和中国(统称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等亚洲国家均观察到寄生虫清除出现类似延迟。目前已确定青蒿素治疗后清除速度较慢的寄生虫携带疟疾kelch13(K13)基因推进器结构域突变。尽管K13突变与治疗失败风险增加之间并无明确关联,但携带这些突变的寄生虫却被称为“青蒿素耐药”寄生虫。在表型方面,“青蒿素耐药”的定义是寄生虫清除延迟。患者完成青蒿素联合疗法(ACT)的常规3日疗程后,这些寄生虫的复发频率高于对青蒿素敏感的寄生虫。然而,根据在中国开展的临床研究,3日疗程并未包含治愈感染(持续7~10日)所需的青蒿素类药物的全治疗量。采用青蒿琥酯7日疗程时,即使寄生虫有早期清除延迟,该方案仍然有效。其他类别抗疟药耐药的情况并非如此,因此这些药物即使完成全疗程也不能治愈感染。青蒿素治疗中的寄生虫清除延迟应该定义为“耐药”还是“耐受”?不论如何定义,在大湄公河次区域,3日疗程在对抗疟疾寄生虫方面正在丧失疗效。因此,对于患者和风险人群而言,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对这一新出现的威胁。我们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合理和战略性地应用ACT是应对治疗失败的最佳解决方案,也可能是唯一解决方案。这一主张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这两点考虑涉及青蒿素类药物及其在成功抗疟治疗中的贡献。第一点考虑是目前青蒿素耐药仍表现为寄生虫清除延迟,并无关于完全耐药表型的证据。青蒿素仍然有效,虽然需要较长疗程或对联合治疗方案做出其他调整。相比之下,当寄生虫对其他抗疟药产生耐药时,全疗程达到的治愈率会有所下降。尽管有寄生虫延迟清除表型,但青蒿素联合疗法的治疗失败可直接归因于其他联用药物。例如,如果双氢青蒿素哌喹在某一地区发生治疗失败,另一种联合治疗方案(如甲氟喹联用青蒿琥酯)可能被证明非常有效。寄生虫对含青蒿素的不同联合治疗方案表现的敏感性具有互反关系(例如对哌喹耐药的寄生虫往往对甲氟喹敏感,反之亦然),上述互反关系的相关耐药机制(此处为pfmdr1拷贝数)影响与青蒿素联用的其他药物的疗效,而非青蒿素本身的疗效3。为什么是联合治疗方案中的其他药物发生治疗失败,而不是青蒿素发生治疗失败?近期阐明的青蒿素类药物作用机制表明,它们是由铁或血红素激活的前体药物。铁和血红素是血红蛋白消化后产生的副产品,在疟原虫滋养体成熟期达到最高浓度。青蒿素类药物一旦被激活,它们就会将寄生虫的许多蛋白质和血红素烷基化。血红素烷基化也可抑制血红素解毒过程。这一独特的激活和广泛靶向机制提示,据推测,单一蛋白质靶点的突变不太可能引起耐药,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青蒿素类药物在广泛应用数十年之后仍然有效。上述作用机制是否也可解释寄生虫延迟清除表型?血液内青蒿素类药物的消除半衰期相对较短,而游离血红素和铁的浓度在寄生虫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波动很大,在环状体早期很低。如果寄生虫停留在血红蛋白降解有限的环状体早期,则存活机会较大。如果疟原虫发生增殖同步并且感染后在环状体早期暴露于青蒿素,则即使是对青蒿素敏感的疟原虫株似乎也会发生青蒿素耐药。青蒿素耐药株(清除延迟表型)的生命周期发生变化,由于环状体期延长,滋养体期缩短,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青蒿素类药物的激活。它们还进化出更强的应激反应途径,这些途径可修复环状体期有限的青蒿素靶向作用所导致的细胞损伤。这些变化增强了寄生虫的生长能力,在青蒿素类药物短期暴露所产生的效应减退之后,寄生虫可以更好地生长。至关重要的是,只有到达滋养体期,“青蒿素敏感”和“青蒿素耐药”寄生虫才能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同样好的应答。因此,寄生虫“耐药”反映的是寄生虫最大限度缩短脆弱期,从而使生存时间超过青蒿素类药物短期暴露的时间段。对上述机制的这一理解阐明了我们应如何应对所谓的青蒿素耐药。由于患者对青蒿素类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因此应认真考虑在寄生虫脆弱的滋养体期增加药物暴露的策略。延长治疗期等相对较小的治疗方案调整即可有效克服目前的“青蒿素耐药”表型。目前仍然完全有可能依靠青蒿素及其联用药物来消除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疟疾,我们只要调整目前的常规治疗方案和考虑联用的其他药物的耐药情况即可。各地区诊断出感染之后,应在新的并发症出现之前尽快采取包含现有联合治疗方案(通过优化来维持高治愈率)的干预措施。第二点考虑是我们可否研发出有望替代青蒿素类药物的其他药物。学术、公共和私人合作计划(如抗疟药品事业会,Medicines for Malaria Venture)取得了值得称赞和令人鼓舞的成果。但我们不应低估药物研发过程的不可预测性。螺吲哚酮(spiroindolones)是化学品筛选工作中发现的强效抗疟药,但疟原虫阳离子ATP酶PfATP4(提出的靶点)的耐药突变甚至在此类药物用于患者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将新药与现有抗疟药联合应用可降低耐药风险。但最常用的其他联用药物(青蒿素类药物以外的其他药物)往往会出现疗效降低。在效力、安全性和耐药风险方面优于青蒿素类药物的下一代抗疟药似乎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出现。大多数ACT价格低廉(例如加纳一个蒿甲醚-苯芴醇疗程的费用不到10美元)。药物研发项目的高昂成本会影响新药的价格,并有可能阻碍最有需要的患者获得药物。在研发成功40年之后,青蒿素类药物仍然是联合治疗时首选的抗疟药类别。据抗疟药品事业会称,在赞比亚偏远农村的疟疾治疗中,即使用作单药治疗,青蒿琥酯栓剂仍将死亡率降低了96%。因此,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通过简单调整现有治疗方案(包括明智地联合应用具有互反敏感性的药物)来使目前最强有力的抗疟武器发挥最大潜力。现在我们亟须采取这些行动。
撰稿丨孙佳雯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译者之道:海外中国研究学术翻译工作坊”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举行。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燦、上海外国语文学研究院教授张熠、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尹磊、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白照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振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力、台湾东吴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傅扬、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研究员李丹婕等19位教授、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着英语和日语的学术翻译这一议题,先后就学术翻译的选材及其相关的学术对话问题、海外汉学翻译中的文献还原、丝绸之路古语言研究论文的翻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享和探讨。“译者之道:海外中国研究学术翻译工作坊”现场。学术翻译向来是个小众圈子,尤其是海外汉学这类对译者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都有极高要求的领域,更是曲高和寡。由于内容的专业性,出版社极少主动出版汉学翻译书籍,这也使很多译者都面临着这一尴尬窘境。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白照杰以自身为例,他曾在攻读博士期间与同学一起合作翻译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的《文选赋部译注》,但事实上,当这部一百多万字的著作翻译完成后,出版社只希望用三千元买断版权,译者投入与回报的严重不对等由此可见一斑。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著名汉学家,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荣休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林晓光也有类似的困境。他在与出版社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与精深的学术专著相比,出版社更加亲睐浅显的科普读物。这类读物往往是外国学者为毫无中国古代史背景的外国读者所写,内容过于浅显,没有翻译的必要。而这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因为市场期望和学术理念的错位,使得向读者科普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变得更加困难。东吴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傅扬以台湾为例,出于对利益的考量,之前台湾出版社也极少出版学术性著作。但近年来,随着相关部门提供了用于支持人文社科经典书籍翻译的社科基金,对学术翻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与译者的关系,也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问题。外界在讨论译者和作者的关系时,往往存在一种刻板印象,认为译者更多的是一个传声筒的角色,仿佛任何一个会外语的人都能做这件事。而事实上,汉学著作的译者所扮演的角色远重于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需要考虑翻译本身——即如何将英文原句用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方式改写,还扮演着审校的角色。比如一些汉学家所犯的史实错误,增大了搜寻原文的难度。白照杰说,他曾经在翻译过程中,对一个直译为“绿色的小孩子”的名称感到困惑,联系上下文反复琢磨以后,才意识到原作者想说的是“青铜帝君”。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丁俊,以《〈唐代财政〉与〈安禄山叛乱的背景〉译介始末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为题进行了报告。她以自己的经验出发,阐明了作为译者核实史料的重要性。在翻译《唐代财政》时,她发现其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758—760年,朝廷又派遣御史去推行新的青苗税。” 经过她的核实,《旧唐书》和《册府元龟》中有三处关于青苗税的记载,时间都在永泰二年,即766年。而在翻译《安禄山叛乱的背景》附文《内蒙古的粟特聚落》时,她在查阅资料后发现其中关于都蓝可汗的叙述存在问题:其一,都蓝的妻子是北周的公主,而非陈朝的;其二,都蓝并非6世纪末与北突厥相争的突厥酋长之一,而就是北突厥的可汗。对于这两个问题,她最终都以译者注的形式展示了出来。这也是译者在发现所引史料有误时的常用方式,既保留了著作原貌,又避免了对读者进行误导。这样对史料的反复核实也使得丁俊对唐代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精进了自身的翻译水平。她曾将 “parasitic horde”翻译为寄生群体,直到二次修改时,才意识到这个短语指的是食租税群体。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张建志同样肯定了史料核实的重要性。他指出,因为古汉语和英语表达方式的差异,前者在被翻译成英语时经常会被简化。《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中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对于“时海内和平”、“开元以后,四海晏清”等四五种不同的表达,原著统一翻译为“the world was at peace”。这就要求译者在将其翻译回中文时不能简单地直译,而应找到原文进行对照。傅扬认为,最好的译著,应该由作者与译者齐力改写。上世纪90年代,著名学者余英时受某活动邀约,写过一篇名为“Human and Heaven”的长文,探讨中国古代的天人思想,这篇文章一直没有被翻译成中文。直到前几年,才有编辑向余英时建议将其翻译成中文,而此时余英时已近80岁高龄,不适宜长期伏案工作。因此,最终大家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即由傅扬等人合作将其先翻译成中文,再交由余英时提出修改意见。当傅扬重新拿到稿子时,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全是余英时的手写批注,几乎是重写了一遍全书。这次奇妙的体验让傅扬得以一窥作者的内心活动,也让他更加确定,优秀的译著需要作者与译者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因此,与其将译著单一地视为原著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不如说这是一场作者与译者间留在纸面上的遥远对话。程章燦提到,他翻译了几本美国汉学家薛爱华的书后,对于他的一本名为《步虚:唐代奔赴星辰之路》的书仍迟迟不敢动笔。这本讲述唐代人对星空、天文认识的书籍和他本人的学术背景可谓南辕北辙,因此即便有出版社邀约,他也一直拒绝。直到去年,他偶然招了一个天文系本科毕业的硕士生后,才开始考虑以合作的形式将此书的翻译提上日程。《步虚:唐代奔赴星辰之路》(Pacing the Void:T'ang Approaches to the Stars),薛爱华(Edward H.Schafer)著。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研究员李丹婕在与著名唐史研究专家、英国剑桥大学亚非学院东亚研究所所长麦大维的交流过程中受益良多。迄今为止,唐代出土了一万多方墓志铭,但从方法论上对其进行学术研究的更新却微乎其微,仍以和传世文献相对照的方式为主,而麦大维在1989年写的学术论文“周利贞之死”,对现在墓志铭的创新性研究仍起到重大作用。麦大维(David McMullen),著名唐史研究专家,英国剑桥大学亚非学院东亚研究所所长,英国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终身院士。2015年,麦大维在北大讲学时,曾进行过一次名为“李舟与代宗、德宗时期的排佛论”的演讲。李舟其人在唐代史料里几乎没有记载,只有朱熹在《家礼》中引用了他的一句短话。麦大维正是从此入手,勾勒出了这样一个对韩愈排佛论影响巨大的人物。李丹婕提到,她曾经询问过麦大维,作为一名外国人,是否会觉得和中国人相比在研究中国文化上处于弱势,但麦大维的回答是:“不,历史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外国。”作者丨孙佳雯编辑丨安也校对丨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