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目无所见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王志鹏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从而获得认知和思想,掌握分析判断和总结提炼等能力,从而培养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这种学习方式重自主、重过程、重开放,着眼于给学生终生受益的能力,是非常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为了能够有效实施,真正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我们的学生往往习惯于老师提出问题,没有主动质疑思考的习惯,这是不符合研究性学习要求的,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利用教材锻炼学生自主提问,主动质疑,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范围广,知识丰,课里课外都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乐于自主解决问题,组织学生有序有效地进行探究,在选题、分析、总结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二、正确对待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感受、理解和发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对于他们独特的见解、感受和结论,要充分地肯定,积极地指导。特别是有些学生表现出的不唯书,突破固有思维,求新求异,要正确地引导,不扼杀学生的热情和灵性。这也是保证研究性学习能长久进行下去的很重要的一点。三、师生关系要和谐平等。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角,但老师这个引导者、顾问的角色也不能忽视,双方要密切配合,那就需要师生间默契、和谐,民主平等地交流。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学生要大胆积极。当然,学生间也要学会合作,互相接纳,互相帮助。四、对于有些问题的探究,不能止于一次探究。有些问题具有延伸性,有些问题涉及的范围较大,有些问题需要阶段性的探究才能完成。对于这些,就要求语文研究性学习不能孤立地看待一次活动,一定要有延续性,有阶段性的探究。活动的场所也不一定局限于教室。五、面向全体学生和注意个别差异相结合。一个班集体内,学生不可能是齐刷刷一个样,教师要注意学生知识 、能力上的差异。所以,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教师在组织、选题、达到的要求等方面,要给予每一个学生探究的机会,同时还要有层次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探究的过程,达到全面发展。六、以点带面,读写结合,加强平时的实践锻炼。语文课分精读和略读。对于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于效果而言,精读是学习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研究,才是学生真正的用武之地。所以要用好略读课文,以精读的“点”带动略读的学习,使得整个语文教材得到充分地解读和运用。语文课又是读写结合很紧密的课程,阅读时感性知识的积累,写作是语言文字的应用。在读和写上下大工夫,也会有力地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完成,甚至可以说,读和写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在这些方面加强锻炼,是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的。七、灵活辩证地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研究性学习重学生自主,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主创新。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有限,教师必须做好组织、指导、评价和检查反馈等工作,决不能袖手旁观,以为学生自主就不需要老师干涉了。比如在选题方面,学生可以自主,但教师也要参与进去,看看这个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实际;在总结的阶段,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指导其总结的形式,小论文的写法和结论的补充。老师要体现“导”的作用,而学生在进行活动时,也不要完全的擅作主张,应该和老师商量,在一些主要环节或困惑上,要寻求老师的帮助。学生和老师双方一定要明确分工,协调合作才行。以上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果我们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能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这些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那么,语文研究性学习就能真正落到实处,显出效果。

两面争

研究性学习课题120例(参考)

一、教育部推荐课题(2017年)1、清洁能源发展现状调查及推广2、家乡生态环境考察及生态旅游设计3、食品安全状况调查4、家乡交通问题研究5、关注知识产权保护6、农业机械的发展变化与改进7、家乡土地污染状况及防治8、高中生考试焦虑问题研究9、社区管理问题调查及改进10、中学生网络交友的利与弊11、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与实施 12、考察当地公共设施二、综合性课题 (一)环境保护13、对十堰地区废电池回收情况的调查及建议14、十堰空气中SO2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及治理措施15、环保筷的开发与推广16、十堰地区空气污染现状及对策17、汽车尾气的治理及再利用18、关于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设想与调查19、塑料及其回收利用20、光污染与光能节约(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21、农用生物肥22、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利用23、生命之源——营养24、家庭包装25、以氢气(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26、正确提取热量及饮食27、对化妆品成分的研究28、方便面可食性内分装29、油烟革命30、装潢材料的应用及改进  (三)资源利用:31、太阳能发展前景及利用32、创造绿色电能33、未来能源技术 三、学科性研究课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34、如何解读赏析外国小说35、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36、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37、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38、追寻在(某地)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39、寓言对生活的启迪 40、《三国》人物性格探析 41、现代流行语言的背后42、高考满分作文研究43、广告语的修辞分析 44、民俗文化研究45、记文学中的精神力量46、 朱自清的散文艺术探究47、冰心作品中的爱的哲学研究48、张洁作品中的人性美49、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探讨等50、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调查及分析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51、如何计算一份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52、主要十字路口人行道宽度的科学设计53、生活中的数字问题 54、生活中的数学——贷款决策问题55、寻找人的情绪变化规律 56、促销中的打折与分期付款问题57、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 58、数学中的黄金分割59、向量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60、登高望远—数学中的测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1、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62、购房贷款决策问题63、投资人寿保险和投资银行的分析比较64、证券投资中的数学65、以“养老金”问题谈起66、中国电脑福利彩票中的数学问题67、如何存款最合算68、如何合理抽税69、出租车车费的合理定价70、哪家超市最便宜(三)、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 71、称呼中的英文与汉译方法探究72、中英美人之间的交际习惯73、性格与英语学习 74、饮食行业的英语规范75、趣味英语收集 76、旅游景区的标识英语77、西方国家节日谈趣 78、兴趣爱好与学习英语之间的联系79、英语口语训练 80、英语中的颜色与心情 (四)、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81、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 82、物理与能源开发83、防盗门的防盗原理 84、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85、鸡蛋身上的物理学 86、学校周围噪声的防治87、现代交通与噪声污染及防治88、魔术中的物理原理89、建筑中的物理原理90、音乐中的物理知识 (五)、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 91、家庭装修材料的取材研究92、用植物色素制取代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的测试9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改进94、汞是如何进入食物链的?95、对市场补钙药品的研究96、食用油脂与健康97、常用食品添加剂的成分98、各种水果的维C含量之比较99、调查医院化验室中化学知识的应用100、日用洗涤剂对人体和环境有害吗? (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 10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研究 10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03、世界史上著名人物研究 104、十堰发展简史105、二中发展简史(七)、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106、冰川搬运设备制作107、从生态观点进行节能108、从地缘关系分析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109、我国风水学中的科学地理成分110、地理素养对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影响(八)、 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111、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112、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113、制作反射弧模型 114、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115、卧室内放绿色盆景多多益善吗?(九)、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116、如何使用信用卡促进十堰的消费117、对某某商品的销售情况的跟踪调查 118、中国保险业将何去何从119、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变化120、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编者按:发布高中综合实践之研究性学习课程相关知识,与学习、研究者探讨交流。12.5重点课题《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平台及成果之一。创新的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时尚前卫的创客空间,让每一个人都在研究中快乐成长!

使圣人富

最近一年语文教学研究热点有哪些?看这篇就够了 |清单

2018年语文教学研究热点清单文/戴正兴文章来源/作者qq空间,经公众号删改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改革和中国改革一样,同步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风起云涌,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核心素养是新的历史时期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构想,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细化。如何从观念走向行动,将理论话语转化为语文教学的实践话语,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话题。都有哪些热点问题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呢?1.立德树人语境下,阅读教学深度改革的新思维实现阅读教学深度变革,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命题。在立德树人语境下,我们的阅读教学将怎样变革,研究者开始了新的探索。(1)核心素养视阈下的“三核”阅读教学如何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逻辑主线开展阅读教学,让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课堂,江华在《福建教育》撰文总结了“三核”阅读教学的实践经验,即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搭建“核心结构”,有效组织课堂学习。一是设计核心问题,指向核心素养。核心问题的设计宜遵循三个原则:聚焦性、开放性、序列性。二是搭建核心结构,培养核心素养。核心结构的搭建可以从几方面着手:知识的框架结构、学习的方式结构。三是运用核心心结构,提升核心素养。搭建核心结构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核心结构自主学习,学会阅读与表达的方法,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2)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三个维度深度阅读教学应以文章学、阅读学和思维科学为依据,深入到文章本体的内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沈在连在《语文教学通讯A刊》撰文提出,语文深度阅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即文章本体维度、阅读能力维度和思维发展维度。文章本体维度关注的是对作品本身的深度解读,阅读能力维度关注的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深度发展,思维发展维度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3)文本解读“三境界”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最能彰显语文教师的“功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刘建功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撰文提出,文本解读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也有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以及可供参考的解读路径:从“点”出发,注重对文体中精妙的“点”的解读;把握全篇,注重文本“篇”(整体)的把握;再整体提升,注重对文本“意”的领悟。三个层面,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基本认识规律,切合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也能够给学生提供可供鉴赏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文学文本学习中实现自身的丰富和提升。(4)合理创造和使用新教材,要处理好语文阅读的“三重天”如何在尊重教材文本的前提下,合理创造和使用新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孙李燕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撰文认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阅读课,应当处理好语文阅读的三重天:第一重:立足文本。立足文本、尊重文本,语文教学才会显示其真正有效性,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会绽放智慧的花朵,盈满成长的气息,焕发生命的活力。第二重:超越文本。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起对文本个性化的阅读,重构自己的“第二文本”。第三重:回归文本。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在现实生活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领悟引入结合文本,又要善于把高于现实的文本意蕴回到现实,实现两种形态的生活对流交契,才能使学生更好更深层地理解和接受文本。(5)基于语言理解与建构的文本细读“三部曲”语文教育应着力于语言的理解与意议的开掘,让学生从品读语言中发现意义。朱明坤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撰文提出文本细读的“三部曲”,即以在“能指”“所指”对比中辨析语言为整体关照,以空白填充中深度挖掘语言的局部透析,以在语境下还原中融合文化为视域融合。以此“三部曲”铺就文本细读的路径。从而把碎片化的零散的文本信息组织起来,使之结构化,并建构到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以“言”唤醒个体生命的在场感,即在这个语言世界中成长,在语言的理解过程中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改善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邢秀凤在《教学月刊》撰文提出语文教师深度解读文本三部曲,即“以体验式阅读为起点,捕捉刹那间的感受与体验”“以诠释式阅读为重心,追究打动自己的内在缘由”“以提升式阅读为目标,把握文本逻辑之推进”。“捕捉感受——追究缘由——逻辑推进”的序列化策略,将有效帮助教师真正形成自己独立且独到的理解,实现深度解读文本,带领学生走进美妙的语文世界。(6)深度参与性学习的三个基本样态深度参与是语文体验教学的重要表征。深度参与性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遵循主体性、对话性、实践性、获得性等原则。夏静在《人民教育》撰文提出,深度参与性学习其基本样态有三种:一是行动型参与——可见活动过程的学习。行动式参与性学习有赖于学生主动参与,他们的学习行动与整个学习过程有机相融。二是思维型参与——获得内力生长的学习。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培育具有语文特性的思维成长,是深度参与性学生的实践关切。三是体悟型参与——深层内化豁然的学习。参与性学习中,学生的深层参与是通过品味词句、融情入境,体悟内含的情感;通过揣摩文段,联系生活实际,参悟人生的哲理;通过阅读理解、拓展材料,感受文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感悟其中的意味。参与性学习三种基本样态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有所思、有所悟、有所为交织相融的学习,才是具有体验深度的更高层次的参与。(7)还原语文本真,建构“三生”语文课堂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地关注了课堂教学的技术与方法,没有真正从“教课文”转变到“用课文教”上来,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胡怀珠在《顺学而教:建构“三生”语文课堂》一文中提出,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活的”“生态的”“生本的”,我们应该努力建构这样一种“三生”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生活的”,生活给了语文教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语文课堂是“生态的”,这种生态应该是自然的、亲和的、绿色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是“生本的”,生本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民主精神,体现自主探究精神。(8)以主线教学的方法,突破语文教学“三难”语文课难教,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语文课难教之一体现在:语文课教学内容的“多”。面对着纷繁错杂的内容,语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学段要求、单元要求、文体特点和学习情况,从中选取适合的问题开展教学。语文课难教之二就体现在:语文课教学内容的“杂”。语文教师要努力发现实施课堂教学最有价值的材料,直达文本的核心。语文课难教之三就体现在:语文课教学内容的“乱”。要使语文课堂有效,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能从杂乱的教学内容中理出清楚的头绪来,找准文本的切入点,设置牵动全局的“主问题”,拎出清晰的教学主线,使原本是“模模糊糊一大片”的语文课堂也变成“清清楚楚一条线”,进而达到“线明珠亮”的效果。(陈建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9)提升课堂小组合作有效性的“三要义”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一直备受瞩目。小组合作交流也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环节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呢?王幽在《教学月刊》撰文提出,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摒弃形式主义,切实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在合作的组织上,分层次有梯度,建立机制,合作有法;合作的形式上,先自学后指导,主体彰显,主导到位;合作的评价上,有参与有互动,引入竞争,个性评价。(10)学本课堂的“四度空间”学本课堂的提出,既是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更是教师教育理念的飞跃。学本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沈莉在《教学月刊》撰文提出,打造学本课堂,就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导学当手段,以培养学力为教学主旨,从目标、过程、对话、生成四个方面把握好“度”,即以目标明确任务导向的高度,以过程实现课堂效益的宽度,以真情触摸师生对话的温度,以生成折射语用价值的亮度。(11)语文教学扶正补缺的“四体兼顾”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需要修正已有的教学思路和设计。傅登顺在《语文教学通讯C刊》撰文,提出“四体”兼顾的教学理念,其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扶正补缺纠偏。“四体”是指:一是强化文体,促进文体差异性;二是明晰语体,促进言语个性体;三是汇集本体,促进教学本位性;四是尊重主体,促进教学生长性。(12)语文课堂教学精准点拨“四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的精准点拨,既能提纲挈领、深化主旨,又能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为课堂提质增效。王春娇在《中学语文教学》撰文,提出精准点拨落实到语文课堂实际中,具体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内容精准,点在内容精要处,当点则点,不多余;二是语言精准,点在学生困惑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失良机。具体策略有四:一是抓“神眼”,提纲挈领;二是剥“玉米”,深化主旨;三是击“七寸”,化难为易;四是搭“梯子”,提质增效。2.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新拓展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大力提倡和开发,为语文课程的开放结构开启了具体路径。研究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新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推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语文课程结构的多元形态初显端倪,并在持续探索中不断重铸和完善。(1)群文阅读经过近年的研究与实践,群文阅读已经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研究课题,正处在方兴未艾的勃发态势。群文阅读的价值如何确定?对群文阅读教学形态怎样重新定义?如何将群文阅读自觉地融入整个语文课程中?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研究者作出如下的探索。①群文阅读的价值尊崇从语文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来看,群文阅读的兴起恰逢其时,群文阅读,是迎接时代挑战、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打通课程资源开发与课堂教学实施的通道、激活教师教学想象力与创造力最切要、最务实、最具操作性的选项。(潘庆玉《群文阅读:由链接而群聚,因秘响而旁通》《语文建设》2018年第1期)群文阅读已经逐渐发展为颇受欢迎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新形式,对语文教学乃至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崔峦在《群文阅读再出发》《小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群文阅读一是改变了阅读教学的格局,二是改变了课上读得少的状况,三是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四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群文阅读不再是星星之火,而已形成燎原之势,已经成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群文阅读以儿童的健全发展为研究特色,以成就儿童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为研究价值,意在锻造有生命质感的语文教育,促进儿童生命价值的提升。(崔凤琦《群文阅读的价值尊崇》)②“群文阅读”到“群文读写”的重构与再造随着群文阅读的不断推进,一些不够酣畅的研究体验警醒我们:群文阅读不能止步于“读”,有研究者认为,群文阅读有必要旗帜鲜明地彰显“读与写”的结合,以群文为平台,通过读与写的有机统整,实现课程目标更为精准的教学定位和有效实施。从群文阅读到群文读写,昭示了我们对群文阅读的重新认识,对群文教学形态的重新定义。何黄海在《重构与再造:从“群文阅读”到“群文读写”》一文中提出,再造群文读写的教学结构,并不是读和写各领风骚、平分秋色,而是在以言语表达为核心内容的共同指引下,以读为路径,以写为目的,达到读和写融通互生的教学境界。群文读写的主张,既是对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自觉回应,也是对处于瓶颈期的群文阅读价值观的一种哲学扬弃。③新时代,群文阅读再出发群文阅读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话题。时代再前进,群文阅读也将面临新时代的考验,群文阅读往哪里去?崔峦认为,群文阅读要走的下一段路是建构群文阅读课程,并且要把群文阅读课程自觉地融入整个语文课程当中。群文阅读再出发,关键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要将其提高到课程层面去研究、去实践,要和国家课程、国家教材进行深度融合。随着群文阅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群文阅读的概念将不断拓展。群文阅读的概念不仅指书面语言阅读,还包含更广泛意义上的非语言文本的“看”:读“物”、读“图”、读“数”、读“事”。非书面文本的材料,例如实物、音频、视频、图像、田野现场、博物馆实物展览等非书面的文本形式也会进入群文阅读的课堂。(2)整本书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读整本的书”的教学建议,统编本语文教材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计划,目前“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得到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视,诸多语文同仁在这方面做了各种有价值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①整本书阅读的价值相关研究对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有所阐发,研究者认为,整本书阅读更符合自然阅读状态,阅读活动中涉及的能力要素多,各个能力要素同时发挥作用,使得整本书阅读成为发展综合能力的良好载体。有论者认为,阅读整本书,就是学生的生命体验与人类那些最深刻的经验建立联系,从而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诸方面提升素养,最终指向终极关怀。还有研究者对整本书阅读价值的理解是:“它指向的是学生整个人生的建设,是要带领学生去感受一些时代的风貌,去审辨一些人的观点,从而进入一个伟大的人类王国,并找到自己。”还有论者从语文教改角度判断它的价值,认为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引领语文课改,成为“发动机”。②整本书阅读推广的困境如今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已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整本书阅读仍存在着不均衡、不充分、不普遍的现象:个别学校尝试的多,区域性推广的少;布置课外阅读的多,进入课堂教学的少;短期随机的尝试的多,有课程规划的少;为了活动和课题研究尝试的多,真正坚持成为教学常态的少……为什么存在这些现象?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褚树荣在《开卷有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语文学习》2018年第3期)一文中分析,一是文化语境:跨媒介阅读成为习惯,二是学校课程:没有为整本书阅读预留“接口”,三是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教教材”已成传统,四是教学评价:没有整本书阅读的一席之地,五是教师专业:缺乏相应的专业准备。如何缓解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一种与现实妥协的策略,目前大约有三种路径选择:一种是革新路线,把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第二种是中庸路线,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第三种是保守路线,完成统编教材任务,整本书阅读作为研究性学习,偶尔尝试。第一种路线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太高,第三种思路速背课标精神。以第二种方法为主,兼顾第三种方法,可作一种现实主义的选择。③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范式整本书阅读怎么教?郭初阳老师作为当今语文教育界的新锐,用课例向我们展现了他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解。他的《动物农场》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他用一系列关键的问题组引导学生精读,并将经典阅读与创意写作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整本书阅读怎么教》《四川教育》2018年第2期)《鲁滨逊漂流记》是课程标准推荐的读物,是整本书阅读入门的好书。余党绪在分析《鲁滨逊漂流记》的课程价值的基础上设定具体教学目标,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思辨读写”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读书,在细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读写结合中提升语文素养,追求“读经典、学思辨、练读写”“三位一体”的综合效益。(《整本书阅读:读经典、学思辨、练读写》《语文学习》2017年第6期)专题的学习特点和设计思路可以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提供抓手。赵岩尝试以专题学习的手段,设计、开展了《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活动为例,阐释以专题学习手段如何选定学习主题、设计专题学习活动,对基于专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给出了具体建议。(《基于专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中国教师》2017年第7期)④整本书阅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共识整本书阅读写进课程标准,意味着这是永久性的、基本任务。王栋生在《不靠“热”,靠理性“韧”》一文中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主要由语文学科承担,但整本书阅读的任务必须上升为贯通各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共识,才有可能巩固地位,成为基本任务。只有所有学科都把阅读作为“学”的任务,学生的阅读能力才可能真正获得发展,有些学校开创性地探索“全科阅读”,各学科的教师编写本学科阅读书目,推动学生阅读。学校各学科有阅读气氛,语文的“整本书阅读”落实才会有保证。(3)众筹阅读在大数据时代,众筹阅读是共建、共读、共享的场景阅读。众筹阅读就是众筹在阅读教学拓展领域的一种应用与推广,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由项目发起人(教师或学生)与某一阅读相关联的项目内容在“平台”上进行募集,其他人则根据各自的需求和意愿选择参与的众筹行为。王金涛在《众筹阅读:创新阅读课程资源供给范式》一文中提出,在万物互联时代,“众筹阅读”所“筹”主要是阅读的课程资源,包括阅读的圈子、主题和渠道等。关于阅读圈子:集众人之圈子,筹划“阅读圈”,让课程发起者与学习者共同参与;圈子即资源,阅读即交际,阅读课程即交际分享的课程。关于阅读主题:集众人之智慧,筹划“阅读主题”, 发起主题阅读项目,开展阅读主题活动,形成相关主题阅读课程资源。关于阅读渠道:集众人之渠道,筹划“阅读平台”,开辟阅读渠道,实现跨界阅读,丰富阅读课程资源。王金涛认为,将众筹及众筹思维运用于阅读教学,是对当前阅读课程资源的优化与重组,能更好地实现阅读课程资源的精准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有着积极的教学实践意义。(4)语文校本课程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校本课程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成为许多学校重点研究的课题,在实施中呈现出不同的型态,同时也因为理解和认识的不同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由于一些学校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内涵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导致不少语文校本课程走在“语文”的边缘,有的泛化成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甚至异化为成了学校增色的工具。张波在《教学与管理》撰文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校本课程意识,在校本课程资源的选择与重组上缺少科学的方法。①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重组的标准张波在《语文校本课程如何选择与重组课程资源》一文中提出,在不违背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边界”的前提下,在校本课程资源选择与重组上应该遵守“适应性好”“可行性强”“认可度高”“规范性优”四个标准。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重组的方法在不违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运用“添加”“删减”“整合”“分解”四种方法,依托“书香校园”平台,实施语文知识校本课程、语文学习策略校本课程、语文美文阅读校本课程和语文微型化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③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宗旨国家课程校本化是语文课程本身的实施和发展需要,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语文素养有效提升的需要。徐思源在《中学语文教学》撰文认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强调语文特性,着眼学生终身发展。课程开发过程中需重视三点:一是要强调语文特质,必须适用于师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二是要从学生语文素养和终身发展需要着眼,能起到补充和拓展国家课程的作用,三是应符合本校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能凸显本校特色,贴合地域特点。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要突出语言实践,让课堂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中收到极好的语文学习效果。④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策略目前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类型单一、知识本位、实施粗糙等弊病。谈永康在《教材外有万紫千红——例谈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文中提出,开发时要注意体现如下特点:a.充满语文味。通过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感知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b.充满生活味。利用乡土资源、报纸、电视等资源,进行读做想说练的活动,使校本语文课程丰满而富有活力。c.飘逸文化味。利用诗词诵读、经典作品读写会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d.散发儿童味。通过拓宽语境,链接生活,巧妙策划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童年邂逅一次次美好的阅读,走上愉快的读书之旅。3.新版课标导引下,催生八大“热词”,彰显课改发展新智慧走进新时代,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怎样与时俱进,有志者开始了新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诸多新的课程概念与名词,成了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词。限于笔者的识见,只能从海量的资讯中选取“高频词”这一视角进行勘察分析。“高频词”一:“2017年版新课标”——助推语文课改走进新时代历经三年多的修订,2017年版新课标凝结各方智慧,体现时代特点,凸显创新精神,提出诸多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主要亮点包括:构建由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构成的语文核心素养框架;提出“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推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强调专题学习成为主要学习形态,进行研究性学习。“高频词”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课程向纵深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方向这两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热词,不断为众多语文报刊提及,各种理论话语风起云涌,专家学者的理论阐述,都有各自的学术背景,其解说一般基于自己的学术判断,而广大一线教师面对烦琐庞杂的概念术语依然迷茫,“找不着东西南北”。如何从实践者角度审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也就成了当务之急。“高频词”三:“课堂革命”——布阵课程改革新征程2017年9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撰文强调:“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革命”是当下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这是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化,又是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内涵。“高频词”四:“深度学习”——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必然选择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理论提出的重要概念,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和方向,也是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深度学习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特征?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有哪些基本策略?是当下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高频词”五:“关键能力”——助推语文课程持续革新随着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颁布和2018年1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发布,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成为国家课程的高频词。“关键能力”对语文学科而言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众多研究者围绕关键能力的本体概念,主要价值和培养路径等角度展开研讨,引领大家的深入探索。“高频词”六:“语文共生教学”——语文教学法的一次本色回归语文共生教学作为一个教学主张和一种教学方法,已在全国多个地区实验推广。语文共生教学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为了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基于“本色语文”教学主张,运用共生理论,从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能体现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原创性和推广价值。“高频词”七:“专题学习”——助力语文课改理念软着陆“专题学习”是语文教学中课文学习、整本书阅读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学习形态,使语文学习的空间完整化,在新课标中多次被提及,其教学价值、落实路径成为研究者们着力探讨的问题。“高频词”八:“高阶思维”——引发深度学习的产生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逐步明晰,语文课程学习内容的升级、更新以及学习方式的相应变化,使得语文学习的情境变得更加复杂。语文课程的复杂情境需要借助于高阶思维介入,引发深度学习的产生。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学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语用”视野下,口语与习作教学改革的新探索(1)口语教学改革的优化策略与实施路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与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并重的能力。①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审视有论者分析认为,不少学校对口语交际教学重视不够,因缺少必要的教学保障,还多停留在“呼吁”阶段。口语交际内容似乎只是语文教学的点缀品,在实践教学中处于笼统、模糊的处境。教学中没有过多相应的研究展示课,课堂的教学训练内容针对性不够,导致口语交际教学收效甚微。有研究者指出,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着力最多的是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一味追求活动之中说得热闹、说得新奇,往往着眼于活动本身的推陈出新、完美呈现,对于活动的教学意义思考很少。教师在言语层面用功较多,对交际过程中非言语方面却关注较少,这种“交际”元素稀缺的口语交际课亟待反思和改进。②口语交际教学的优化策略统编教材对口语交际教学予以重视,将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明晰而独立的课型。统编教材如何优化口语交际教学?孙秀兰在《中小学教材教学》撰文提出,优化口语交际教学的三点策略:一是用心创设交际情境,点燃学生口语交际欲望。教师要创设宽松愉快的交际氛围,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考,敢于表达。二是演练交际情境案例,引导学生口语交际的方法。教师要多多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体验,从而达到自如运用语言的水平。三是拓展交际话题情境,延伸学生交际实践的空间。结合学科教学,拓展交际话题;紧抓时令教育,延伸交际空间;巧借多元评价,增强交际实效。③小学低年段和高年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路径统编教材统整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口语交际每个部分的内容之间层层推进,构建起螺旋上升的口语交际体系。a.低段口语交际教学实施路径低段口语交际教学如何使其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程?汤瑾在《语文教学通讯C刊》撰文提出,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情意态度,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从“让学生愿意说”“让学生有话说”“让学生能说好”三个层面入手。教学中,要立足文本,用好教材资源。在教材提供的交际情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增加新的与之有联系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有更广泛的交际空间将口语交际指向生活的实际运用。b.小学高年段口语交际教学实施路径高段口语交际教学如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柯玉瑜在《展学课堂:创设小学高年段口语交际教学的朋友圈》一文中提出,在展学课堂理念引领下,以展学“3+3+3”,即“三展示”“三步骤”“三策略”的课堂模式开展高年段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开发有效地口语交际系列话题。教学中重情境创设、重灵活反馈、重有机结合、重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让展学课堂成为展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动态朋友圈。(2)写作教学的内容标准与深化改革的方向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写作教学如何进行深度改革与艰苦重建,这需要语文界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探索。本年度,《语文教学通讯C刊》裴海安主编专访了荣维东、周一贯、汪潮、施茂枝、邓彤等许多专家、学者及名师,请他们为写作教学改革指点迷津,为写作教学的困境与突围支招。因为访谈的内容实在太丰富,笔者只能从中疏理出几个要点,供一线教师学习参考。①关于中小学写作教学内容标准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大致是无序的、随意的,写作教学基本上是不教或散乱的状态。荣维东认为,写作过程从认知上,实践上都应该大致有一个序列才行,否则就混乱不堪,至少会重复教学,无章可循。但这个问题太复杂,有序列很可能不是单一指标的线性排列,而是多维指标的复杂编织,写作课程的序列是动态组合的,与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呈耦性结构。建立动态序列,但不可序列化。他认为,中小学写作教学要有内容标准,还应该是有序的,他从学理上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也从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作了说明。(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7-8期)②关于写作教学深化改革的方向写作教学的深度拓新表现在:以假话、空话、套话为基础的应试作文传统教学模式已开始转变为以写真话、抒真情为追求的自由表达。学生写作从习惯造假到提倡写真是“后作文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与周一贯先生访谈中,周先生认为,后现代作文如何让“写真”向“求善”“尚美”引导,以实现儿童健全人格的生命发展,正在成为当下作文教学深化改革的方向。儿童敢于自由表达、真情表达是大好事,但是“写真”还不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写真之后的反思、自我修改、互相修改、教师批改、提升表达的纯洁,交流的正能量才是最重要的成长推力。“后作文时代”更应注重的正是“作后教学”,让“写真”变得更“真”,达到“求善”“尚美”的“真”,以求更全面地落实作文育人的时代责任。(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第3期)③关于小学读与写的关系读与写的关系有三种形态:一是读写结合,二是读写互动,三是读写一体化。汪潮是小学习作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在专访中,重点就“读写互动”“读写一体化”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他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关于“读写互动”,在他的专著中将其定义为:“阅读和写作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读写互动与读写结合是不同的,“读写结合”是单向的,经验性的、随意的,而“读写互动”是双向的(读→写、写→读)、理性的和更为科学的。关于“读写一体化”,汪潮先生认为,从新文化角度审视,就不能拘泥于读写,应拓展到语文素养提升。不能拘泥于语文,应伸到生活和人生的发展,它的教学目标应该初步规定为:良好的读写态度和习惯,读写中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读写中语文文化的交流和表达。(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第4期)④关于小学写作教学的模式对于“教学模式”,人们褒贬不一。施茂枝先生长期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成果颇丰,他谈及教学模式问题认为,教学模式是稳定性和可变性辩证统一,不应“谈模色变”。经过几年的实践,他发现模式里的有些环节和教学措施是不能改变的,但模式自身又是可变的,变的依据主要是学情。模式发展有无限可能性,对小学写作教学模式构建应持开放态度。(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第6期)⑤关于微型化写作教学从宏大到微型,是写作教学范式的重大转型。邓彤在访谈中提出,微型化写作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学生写作学习需求而开展的教学行为,它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基于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微型化,三是为学生的写作学习提供微型化的学习支架。它和目前的“微写作”不是一回事,“微写作”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密切相关,它指的是人们在自媒体上发表的一些碎片化语段,其特点是短小、灵活,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如何进行微型化写作教学?邓彤老师提出三点策略:一是分析学生写作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以解决学生写作的实际困难为最大诉求,二是开发微型化写作教学内容,三是设计微型化写作教学支架。⑥作文教学改革40年的回顾、反思与前瞻纵观作文教学改革40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作文教学改革在哪里生成?又是怎样发展的?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新时代作文教学改革总体走向是怎样的?这些可以从缪旭芳老师的论述中得到求解。(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第9、10期)语文课程走进新时代,作为课程主体内容之一的作文教学,更有深度的拓新。表达可以分为“真、善、美”三重境界。真实,是表达的基本要求;向善,是表达的核心价值;审美,是表达的终极目标。后现代作文如何让“写真”向“求善”“尚美”引导,以实现儿童健全人格的生命发展,正在成为当下作文教学深化改革的方向。

极微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

本文是十堰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研究》结题材料论文节选。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与效率。1、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意义(1)将新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学科教学能促进学科教学的效果。将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学科教学可以改变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创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综合应用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知识牢固。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研究者、陪伴者和引路人。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学习成绩上升明显。(2)将学科教学中的案例、探究实验、阅读材料、知识融入研究性学习中能丰富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及开展途径。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都有一些探究实验,可以直接作为研究性学习实验类的探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名人名篇、写作技巧都可以迁移到研究性学习中;数学学科中的统计方法、严密的逻辑推理也可以应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综合课程,学科教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2、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目的(1)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学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科教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性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时刻保持较好的学习动机,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切实提高每门课、 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2)将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整合有助于研究性学习的常态化、正规化。将研究性学习的观念、 方法和学科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就能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就可以使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研究性学习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就能够深刻理解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 就能够将研究性学习更加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3、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方法(1)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学科教学。将研究性学习渗透进高中学科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探索思考问题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转变教学方式以及理念,在班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行之有效的举措,在教师开始研究性学习之时必须正视过程的重要性,应用的必要性,体验的关键性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以课题的方式教学能够更加充分地将知识教授给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学科教学,必然要求教师敢于打破已有的知识序列,站在课程内容结构的高度去看待每一学年、每一阶段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学科教学,明确了目标以后,可以将每学年的目标转变为可供研究的主题,再把每一阶段的目标转变为在这个主题之下的若干子课题,这些子课题又可以分为若干二级子课题,这样就把原有的知识体系分解并重新组合为若干研究专题。(2)利用各学科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涉足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几个部分,这些领域特点不同,因此探寻方法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也表现在中学课程中,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利用本学科的特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语文、历史学科当中都有很多争议问题,如对李鸿章及洋务运动的评价、对西方殖民活动的评价,这些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调查分析,并进一步得出自己的结论,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实验是一种探索性活动,它不仅能为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重要途径,而且有利于学生大胆进行想象和推测,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索性实验,将待验证的物理、化学规律看作是科学假说,然后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探索和实践中去。(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资源。首先,人教社试验修订版教材,已经为各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在语文等一些学科中,许多教学单元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研究专题。例如语文教材第三、四册单元的内容是“现当代外国诗歌”、“汉魏六朝以前诗歌”、“唐宋诗词”、“古代散文”、“现当代外国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中外话剧”、“中国古典戏剧”、“中国传奇小说”,这些单元的设计对于以专题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非常方便的。其次,要利用好教材中已有的研究性课题。在一些学科中,教材编者为师生直接设计了许多研究性课题,如数学教材中的“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化学教材中的“调查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生物教材中的“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观察被子植物的花粉管”、“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收集并交流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再次,充分利用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些材料与课文联系密切,同时也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完全可以转化为研究性课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从而完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4)充分利用理化生学科的探究实验作为实验类研究课题。例如物理中的《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课题研究:如何提高煤气灶的烧水效率》等; 化学中的《探究肥皂的去污原理》、《科学探究原电池构成材料的选择》、《探究软化永久硬度的水》等;生物中的《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等。这类课题的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又巩固了学科知识。编者按:发布高中综合实践之研究性学习课程相关知识,与学习、研究者探讨交流。12.5市级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研究》研究平台及成果之一。创新的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时尚前卫的创客空间,让每一个人都在研究中快乐成长!

对夺

高中研究性学习导学连载2——第一章“研究性学习”的概况和安排

新时代新学习第一节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及四个特点研究性学习是由英文“InquiryLearning”翻译而来的,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等形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同学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核心是要改变同学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它有以下一些特点:(一)问题(或专题、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同学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校首先要组织同学从学习生活、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你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供的,也可以完全是你们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二)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你们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同学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你们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同学们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你们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同学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同学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其次,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种学习中将培养起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在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中,慢慢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研究性学习恰恰要改变这种状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同学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会有很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已经不可能。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你们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地驰骋,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主要由同学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同学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个人或小组的努力。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你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负有主要的责任。你们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既赋予了你们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你们承担达成课程目标的义务。当同学感到背负一种责任时,你们的主观积极性便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四)研究性学习课程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同学的感受和体验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其最后呈现的研究结果稚嫩可笑,无足称道。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你们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而且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多方面收集资料,知道除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这为你们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课题研究中,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等。让你们通过课程的实施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结果。你也可以拿你的成果去发表、去申请专利、去评奖……一不小心就成功了,这也是重视结果。我们也有许多成功的先例,你的打算呢?因此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自主性特点。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试题均逐渐突出对研究性能力的考查。例如,语文作文命题的开放性、体裁的可变性、叙述或论述方法的可自由选择性,就是对研究性判断与选择能力及构思与设计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无论是基础知识题还是综合题,都渗透了对学科研究性思想方法的考查,简单的知识记忆型试题在试卷中日益减少。常用的学科之通性通法考查全面,并在研究性应用中考查,而不是从理论上考查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认识。例如,在数学思想的考查上,着重于对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与分离的思想、归纳与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的考查,使数学试卷的特色更加鲜明;物理规律的获得更注重探究的过程和体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展望高考命题能在研究性应用意识方面,对同学的研究性学力进行有成效的考查,以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第二节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体安排(一)专题讲座和开设课程相结合。由学校组织各类优秀教师,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一定特长的教师作讲座,内容有: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手段、途径;根据各学科特点,介绍如何收集资料、选择和处理资料,如何考察调查、实验操作,如何成果表述、论文撰写等;进行科学基础知识讲座,为以后选题作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提供一定课时开设《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二) 确定研究课题。由学校提供一些适宜于学生研究的课题,供学生选择和参考,学生在确定课题时,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个课题,也可以另外确定课题。课题选择一般与自己生活直接关联的且切入口较小的课题,这样的容易实施研究。(三)组织课题组。课题的研究可以独自一人进行,也可以几个人或十几个人组成一个课题组进行研究,课题组的组成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但不管是独自一人研究还是组成课题组研究,都必须制订研究计划,在研究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设计等,开始填写《研究性学习手册》。(四)实施研究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的指导和如何利用社会资源的指导,同学们要作好较详细的过程记录,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五)研究成果总结(一般放在下学期)、撰写报告、学生自己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六)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通过交流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得到提升。同时,对其中的优秀成果将汇编成册,供其他同学学习参考。(七)成绩评定1.评定的内容:(1)态度:如:听讲座是否参加,有否记笔记,是否主动承担或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研究计划是否完善等。(2)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主要看学生的记录本和收集的资料等。(3)成果。可以是论文、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项活动、提出一项建议和改进方案等。2.评定的形式:学分制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级。(八)推荐、评奖、汇编优秀论文小问题:1. 对研究性学习现在你了解它的特点了吗?2.终于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你不想跃跃欲试吗?我们相信你,你能行!

若化为物

初中语文可以这样教

“语文思政进课堂”活动,如一缕春风,绽开了语文教改之新花;又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语文教改之新路。恰逢送走毕业生,执教初一新生,新教材,新理念,新要求,促使我反思以往的工作,探索新的方法,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那就是整体激活语文教学,全面实在地教学语文,做到实活并重,与时俱进。一、备课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一切应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出发。(一)备自己:教师首先要有改革创新的冲动和愿望,在熟悉掌握“语文思政”精神实质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经验,敢于突破固有的、不符合当今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思维方式,敢于抛弃过去习以为常的、较为省力的、但不符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勤于学习,不断创新。其次根据“语文思政”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备课时,要把自己定位成“思想型主持人”,备知识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观点.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一文,要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淫”代表什么?只是不“淫”能表明这个人是“大丈夫”吗?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之下,学生会明白:所谓的“大丈夫”,不会放弃原则,沉迷在享乐里,也不会为了钱财而改变志向,这也应当是我们做人的准则。(二)备学生: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把握教学尺度,明确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和理解力.还要备学生的“可能性”和“突发性”,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跳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备到各种可能的理解。(三)备教材: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宏观上,就是熟悉整个初中乃至高中阶段的教材内容,对教材的编排体系、目的要求、优点不足做到心中有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微观上,是对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课文,甚至每一段落、每一句子、每一词语都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做到准确无误,不能把似是而非的内容带到课堂。同时还要将教材挖掘延展,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引进时代活水,诱发学生对时代的关注,为了现实生活的需要而开展语文学习。(四)备教法:新课标下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有效地组织学生“唱戏”。教师不能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教学环节的预置、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不能搞生硬的牵引。教师应灵活地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二、上课对于课堂教学,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自己的视线与学生保持在同一平面,走到学生中间去。(一)、上课类型1、朗读欣赏式对于优美的诗歌、散文,我就让学生一边欣赏图片,一边进行配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带领学生入境入情。学习《春》时,我将春的一幅幅图片用投影仪打出,并伴随着悠扬典雅的音乐进行朗读,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中去,使之如入春景,如沐春风春雨,激发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同样,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的《背影》,让当今的学生来体验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这“背影”中的父子亲情,我三次出现“背影”图片。第一次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第二次是让学生强化“背影”出现的特定情景,唤起学生自身的心理感受,第三次是进行升华,由人及己,谈谈自己生活中的“背影”,这样,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在欣赏中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2、情境体验式即由老师设计情境或问题,让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氛围中,深刻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有: 《背影》一课,“假如你生活在朱自清的那个时代,兵荒马乱,而祖母去世,父亲又失业,家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对父亲送你去上学,拖着笨重的身子爬上爬下地去给你买橘子,你又有什么感受?”《两小儿辩日》,“假如你是孔子,怎样回答这两个小孩的问题?”这样,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比讲给学生听,效果要好得多。3、讲解背诵式初一新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意思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是老师说一句,学生记一句,那无疑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劳人伤神。我是让学生先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再以小组用自己的话讲述,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还用“换(用现代词语替换文言词语)、删(删掉多余的词语)、留(保留人名地名)、补(补足省略掉的内容)、调(调换词语顺序)”五个字总结出了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朗读和说话的能力,使他们较容易地掌握了文言文的阅读方法。4、表演活动式像《皇帝的新装》等一些趣味性强的课文,我就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进行分角色表演比赛,评委当场亮分,完了还要点评,最后评出优胜组。同学们兴味盎然,先改编成剧本,把握人物,设计道具,认真排练。表演时,发现学生并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了创新。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多角度地有创意地把握文章的内涵,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表演后再让他们谈为什么这样演,以及评委的点评,又一次强化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而进行语文活动时,古诗词的背诵,成语的接龙,想象联想的表达,一个个又是那样的妙语连珠,生动活泼。5、辩论竞赛式学习《皇帝的新装》,对两个骗子的行为进行了讨论,学生在讨论中说道:“骗子诈骗是可恶的,而骗子行骗成功又说明了什么?”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国王、大臣、国人都进行了分析,最后归结到社会问题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如教《狼》时,学生就屠夫和狼这两个形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方认为,屠夫胆大心细,智勇双全,能把握时机;而狼却贪婪狡诈,自作聪明,愚不可及。因此,此文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貌似强大的敌人,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获胜。而另一方则认为,屠夫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存有侥幸心理,缺少阳刚之气;而狼则善于动脑,团结合作,共同对付对手,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可轻信他人,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要培养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这种情况,教师不能总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仿佛真理在握,俨然一个管理者的形象,而是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去思维、去探索,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二)、引导点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以施教者的身份存在,而是以引导者、辅导者的角色出现,那么,引导、点拨些什么呢?1、引导点拨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为了让学生对感觉“没劲儿”的语文课产生兴趣,教师应尽力做到:首先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语言教育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其次是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愚公移山》一文时,我先请学生查“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的意位置,学生很快就查出,我随即点拨:“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的前世今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时还通过创设情境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2、点拨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根据需要,不断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相机引导、适时点拨是很必要的。学习《春》时,在欣赏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或引用古诗、成语、民间谚语,或唱歌、画画来咏春。学生只是停留在对春的赞美上,这时需要从多角度思维引导:“春天除了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外,还能带来些什么?像‘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春天又使人感到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思维绽开万朵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抒发了对春天的不同感情。3、点拨学生学习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探究,但为了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教师的驾控、方法的指导很重要。比如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为了培养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可教给学生这样的方法:写人的是“谁怎么样”;写事的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表时间、地点、背景)干什么”。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时,可通过文中的抒情、议论句来掌握。理解文章的结构可通过时空变化、事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不同表达方式的运用来进行。总之,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他们自学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就等于学生有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受益终生。三、作业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一环,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上,我与教材相结合,设计了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1、观察生活类:一周三篇日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定期收阅,做适当指导,总结评价,期末进行评优展览。2、自读推荐类:结合所学课文,师生互相推荐相关的精彩文章。如教学“家庭生活”时,我就把《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和《拐弯处的回头》两篇感人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学生也收集了不少好文章,如《孝心无价》、《父亲的爱》等,互相交流阅读,谈心得体会,既增加了阅读量,又受到了思想教育,一举两得。3、体验实践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内所学知识得到有效的运用,让学生去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我改变过去教师出题,学生做题,教师阅题,学生改题的方法,而是把出题的方法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出题,交换练习,互相批阅、指正,教师随时启发指导。学了《形声字》、《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字》等汉语知识后,让学生对校园街头的用字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写成报告,进行总结。还举办了手抄报、写对联、唱歌评词比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4、收集积累类:每学一课,我都要求学生对有关的资料进行收集。学生通过去图书馆、上网、请教名人专家等途径,收集整理相关知识,然后制成卡片。如学《皇帝的新装》,学生就对安徒生及其童话作品、以及什么是童话、童话的特点进行了收集,得到了许多课内没有的知识,而且人手一个积累本。有反映时代特点的新词、成语、广告语;有表现人生哲理的名言警句;有古代诗词;还有现代美文,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可谓小小的百科全书。5、想象创新类:布置这类作业,目的是将教材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精神。如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最后一句“已逃秦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蔡桓公一听扁鹊逃秦了,会怎么说?假如蔡桓公手下的人真把逃离的扁鹊抓回来了,扁鹊又会怎样为自己辩说呢?”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出了多种答案。学习了古诗词,让学生给适合用画来表现的诗词配一幅画,然后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用画来表现诗中的内容的。语文教学,既要打好基础,又要开发潜能;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发展。为学生打下扎实、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语文基础,更要把思想教育贯穿其中。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职责,我们要敢于肩负重任,重塑自我,以促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

江苏高考政策解读之新高考背景下,研究性学习了解了吗?

虽然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生必须完成的内容,是高考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高考影响也越来越大,研究性学习又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为什么要参加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多重要。01高中生为什么要参加研究性学习?江苏新高考改革重点是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两依据一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就是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2019年 5 月江苏省正式公布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学生各学期填报内容明细,细则规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为高一上至高三上共 5学期必填项,【研究性学习】为高一下及高二上共 2 学期必填项。众多高校在自主招生、综合评价、专项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中要求学生具备相关领域的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或者具备研究性学习经历。提前规划参与高质量的研究性学习为将来升学提高竞争力。高校研学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实践创新能力,也能够激发孩子对某高校、某学科的热爱,激励孩子为了理想努力奋斗。02研究性学习有多重要?政策要求2020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方案中明确说明,普通高中在原来科目基础上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劳动课程两门课程。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学分为8分,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而研究性学习就占了6分,可见其重要程度。升学报考需要研究性学习经历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高考改革录取方式采用“两依据,一参考”,其中“一参考”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和学习成绩等提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评价结果将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在考生分数相同时,可作为优先录取和优先安排专业的依据。研究性学习是强基计划、综合评价等特殊招生的考察重点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多元化的录取模式为考生开辟了多种升学通道,“综合评价”与去年开始实施的“强基计划”将会逐渐成为高招的主流模式。综合评价招生以综合素质为主,综合考量考生高考成绩、高校考核结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自身培养特色要求等五个维度的内容,对高考成绩达到相关标准的考生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同时,在去年开始实施的强基计划中,多所高校也在其招生简章中重点提到对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关注。培养学生思维,助力未来发展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将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应用,还可以养成自主学习、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实践经验。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学科方面的学习。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专业,所谓兴趣能使人勇往直前。尤其是对高中生来说,提前找准目标,对今后报考学校、专业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有意参加特殊类招生的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成果与学校相关专业对人才培养契合度较高的话,相比仅靠分数排序会更有优势,而对于有竞赛奖项的学生更是锦上添花。下一期我们来说一说哪个年级的学生适合参加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注意事项

黍离

研学旅行对培养语文涵养的作用

▲文/洪晓波 研学旅游契合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是培育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程背景下的研学旅行是行走的人文课堂,是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整合资源为突破口,与语文课本无缝对接,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呈现方式和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将学与行融为一体,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与感悟,为语文学习提供更广阔的教学情境,构建开发的语文教学环境与氛围。语文基本涵养的深度融合▼▲古徽州位置示意图以古徽州为例,楹联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人文景点,他的存在构成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研学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将楹联的基本知识点融合其中,以此为桥梁与语文新课程进行嫁接,并将楹联的知识点进行延伸,从楹联到唐诗的无缝对接。在课程开发上,着重掌握楹联的平仄和音韵,并以此为突破口,过渡到诗词格律中来,分别讲解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平仄上的区别,以及平水韵在近体诗上的运用,从而更好了解李白诗篇的飘逸和杜甫绝句的精湛。研学与写作的相互补充▼草木石鸟皆可成文,好的文章不是流水账,也不是百度百科,他是作者有感而发下写就的。而我们现在写作教学中最根本的错区在于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作业式作文”,这是我们现行作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而研学旅行恰恰反正了这一写作教学的现状,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主题的研学旅行,其主要成果都可以通过写作这一途径来完成。古代徐霞客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游记、散文、报告、说明……都是一种写作,而研学成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写作质量的高低,研学旅游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更能引起学生情感深处的共鸣,写作才能将最大程度上得到释放,也将有利于学生写作才能的训练。课本篇目的深度开发▼▲三峡大坝实景图研学旅游与语文篇目的学习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如果学生只是在一处平原之中学习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便很难理解何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学生只有真真正正地面对到三峡的时候,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三峡“雄、奇、险”的蔚为壮观,才能明白七百里路程的一晃而过,这种状物上的准确,是阅读上的一种彻悟。以置身于境的学习方式来感受文章的魅力。写在最后实践证明,基于语文课程的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学生面临的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范畴,它扩展到了学生个体的精神情感和人格等各领域;同时,也是学生个体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新课程背景下,把研学旅行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有助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已经成为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王浮

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任务分配

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任务分配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以问题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将支离破碎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地学会联系、分析、交流和总结,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感受成功,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默契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承担各自的任务。所以,师生双方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是研究性学习真正取得效果的基本保证。那么,老师和学生究竟应该怎样分工呢?简而言之,就是老师重在“导”,学生重在“研”。即老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和引导上,导学、导思、导法;学生的活动主要体现在探究和研讨上,收集资料、分析判断、思考交流、总结整理。这样,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角,是实践创新的实施者和受益人,老师是顾问,是推手,或者是参与合作者。双方共同完成的这一过程,便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具体而言: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不用再那么“卖力”了。老师要做的,是努力创设一个自主学习,民主平等的情境和氛围,尊重、信任、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高涨起来。老师要解放思想,大胆灵活,给学生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探究活动的场所,不一定要局限于教室,活动形式也要丰富合理。还要有大语文观,创新教材的使用方法,把教材知识拓宽,与其他科目紧密联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善于把握其内在联系来进行探究活动。而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善于利用即时问题进行小讨论和小探究,从而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老师还要提供一些有助于研究活动开展的思路和方法,以及一些学生不容易找到的资料和信息,当好顾问,做好策划。最后,老师还要做好学生探究活动的检查和反馈工作,起到督促和总结经验教训的作用。当然,老师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就是尽管探究性学习的原则是学生自主,但因为学生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有限等因素,老师不能完全把学生放任自流,在问题的筛选、课题的确立、组织的形式以及一些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上,要给予必要的干预和规范。第二,老师要认识到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处理好面向全体和分层对待的关系。在组织和要求上,进行合理的考虑和调节,做到组织有层次,要求有弹性。除了老师的“导”,更主要的就是学生的“研”了。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这个主角应该是一个积极、热情的形象。首先要学会自学,学会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并自主地探寻答案。其次,学生要勇于实践,重视探究的过程。因为探究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是知识和技能结合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探究性学习要的就是这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必须亲身实践,真正参与到其中。决不能因为结果不理想或不明确而觉得探究过程是徒劳。再次,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合作的精神。因为无论怎样,这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必须端正,不仅要参与,还要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用。同时与合作者团结协作,学会倾听和交流,互相接纳、分享、赞赏和互助。最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工程中,还要掌握探究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比如收集信息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总结的方法等。要学会表达,甚至要学会写小论文。同时,作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也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就是平时要有广泛的阅读,多方联系,拥有扎实的功底。但还要不惟书,不惟上,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求新求异,敢于向权威挑战。第二,不要满足于一次探究、一次结论,而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要有延伸性探究的意识。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最终是要让语文的学习活起来,所以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紧密配合。老师要发挥指导帮助、启发引导、参与点拨、检查反馈的作用,做好“导”的工作;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地自主自学、互助交流、合作探究、完成课题任务,做好“主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课改理念,使学生终身受益。

克苏鲁

语文课堂如何创新,方能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有效高效

语文课是个艺术课,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因此,要把语文课上得新颖、独特、有个性、有内涵,就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下边介绍五种创新技法,以就教于方家。一、要精心构思开头和结尾开头和结尾是课堂教学出新的两个重要环节。明代文学家谢榛在论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时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语文课要想上出新意,就像写文章一样,在这两个环节上多动脑子,把导语想方设法设计得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使导语像磁石一样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如此,则后边的教学就会顺利得多。有位老师教读《孔乙己》,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孔乙己教什么名字?”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叫孔乙己”;教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老师再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学生面对这个异军突起的问题,兴趣一下子来了,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就是“爆竹”的效果。那么,“撞钟”呢?我们先看一个课例。有位老师上朱自清的《春》,待预定的教学任务都完成后,在课的结尾处,这位老师让学生把眼睛闭上,张开想象的翅膀,倾听《春》一文的配乐朗诵。当那优美的的旋律伴着朗读者浑厚的男低音在教室里响起来时,整个教室一片寂静,每个学生,甚至每个听课的老师全都沉浸在一种美好的遐想之中。试想,这样的结尾怎不令学生荡气回肠,百般咀嚼呢?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结尾必须设计得隽永绵长,醇厚香甜,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回味的余地。二、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这些手段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和低效性。近几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录音、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激光视盘、互联网等电教手段已普遍进入课堂,成了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一大途径。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幻灯、投影再现课文情境,营造创新氛围;我们可以利用录音,或配乐朗诵,渲染情感,激发学生的兴味;我们可以利用电影电视播放名著片段,再现名著风采;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插进名师授课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课堂风格等等。总之,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奇妙组合,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创造的品格。正如大语文的直接传人张国生老师所说:“等你把电脑玩精了,你的语文教学可就出神入化了”。此言甚当。三、要善于纵向开掘教语文,最忌就课论课,把自己捆绑在课文上,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教学即使教上一辈子,也难出新意。要把语文课教出新意,途径、方法固然很多,但善于纵向开掘,不失为一种创新之道。笔者曾听过这么一节语文课,上的是当代散文家刘虔的《岁月,从黄土地上流过》,教者设计了如下的板书:岁月 春 夏 秋 冬黄土地 柔情 繁衍 收获 圣洁比喻 夸张 拟人 排比教者引导学生完成这个板书后,启发学生根据板书、结合课文作一首现代诗,学生稍加思索,便做出了许多首。其中有这么一首写得相当不错:岁月,从黄土地上流过,流出了一个柔情的春天;岁月,从黄土地上流过,流出了一个繁衍的夏天;岁月,从黄土地上流过,流出了一个收获的秋天;岁月,从黄土地上流过,流出了一个圣洁的冬天;岁月永是威武地前行,黄土地,永葆不老的青春!这个教学片断就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它不但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还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把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可谓一箭双雕,精彩纷呈。四、要善于横向勾联指导学生把书读出新意,不仅要引导学生经常做纵向开掘,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经常去横向勾联。比如教《海滨仲夏夜》,可引导学生勾联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教《世间最美的坟墓》,可引导学生回忆臧克家的《有的人》;教朱自清的《春》,可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描写春天的古代诗歌,激发学生兴趣,体会朱自清散文的绘画美;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引导学生勾联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教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古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文教学中的“他山之石”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运用,不但能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而且对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并进而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五、要设计新颖独特的板书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是教学思路的体现,是教学创新的重点。这是板书设计的三大特征。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板书的这三大特征,板书设计就不能落入俗套;板书设计就应当一节课一个样,力求独特新颖,富有创意。在这方面,宁鸿彬老师的板书设计很有特色。比如他教《皇帝的新装》,引导学生抓住一个“骗”字,设计出了这样的一个板书:情节 概括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 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宁老师的这个板书不仅简洁明了,思路清晰,而且和通行的板书设计“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相比,其新颖独特不言自明。创新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永葆青春活力的生命源泉。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求索,坚持创新,语文课定会春意融融,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