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选择——高中生必看爱听闻

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选择——高中生必看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以个人或小组合作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让学生走出传统课堂,走向社会生活主动去探索研究,这一过程充分体现探究、创新、实践的原则,而课题选择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选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无论是学生自己选择,还是在指导教师决定研究方向,都需经历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反思提炼等系列环节,这是一个从发散到归纳的过程。选题的好坏直接涉及到研究性学习论文的价值,选择好课题等于完成任务的一半,在一定意义上选择课题比完成研究任务更困难。从发展上说一个好课题可以产生一系列成果,因此选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进展快慢,成果的大小、好坏,甚至整个工作的成败。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又有其特殊性。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类别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大致有四类:(1)知识探究型。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在教师指导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体验,形成学习报告,如《洗涤剂的化学成分研究》课题,这类是研究性学习的全新起点。(2)学术研究型。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对某一教学内容发生浓厚兴趣,从而确定课题,经老师指导最后写出论文,可以是对某项定律、定理的条件补充,可以对课本例题解答的不同意见,可以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臧否,可以对某个作者诗文历史价值价判等等,如《王阳明的“良知”思想的现实价值浅析》课题。(3)社会调查型。学生通过对社会进行研究调查,学会与人交往、沟通,让课本知识贴近生活,然后写出调查报告,这类课题学生也比较喜欢,如《我市中学生近视现状调查》课题。(4)创造发明型。学生以科技创造为目标,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或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或探索,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取得成果,应用于社会,如《制作滴水起电器》、《热气球的制作与研究》等课题。其他还有畅想论证,文献研究、建模概括等类型。二.选择的原则(1)需要性原则。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需要,研究的选题应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事业密切相关,对这类问题能够加以解决或提出己见,则体现了价值;反之,研究没有现实意义、没有科学价值的选题只能导致劳而无功的结果。(2)创造性原则。选择的课题,有创新的思想,新的见解,具有开拓性,尽管难度比较大,研究的价值也较大。(3)科学性原则。选题必须具有事实依据或科学理论依据,能保证探索方向的正确性。(4)可行性原则。选题要从主、客观条件考虑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能量力而行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实际能力出发,避免好高骛远。(5)典型性原则,指选题要少而精,适合于大题小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避免选题时凑热闹;贪多求全,大而无当,还要查看文献材料,避免选题“撞车”。三.如何选题(1)何处选题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科学等三个范畴来考虑。因学生每年获得的体验和经验逐步增多,所以研究性学习可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研究内容。如高一以“文理综合课程”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价值的能力,围绕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方法选题,以“人与社会”为主题,有利于体验社会,关心社会;高二学生已初步学会研究的方法,以“课题研究”为渠道,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围绕实践研究、思辨研究的方法选题,有利于热爱和保护自然,了解人类与自然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高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能力和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以“人与科学”为主题,围绕假设论证、构建模型的方法选题,有利于培养对科学的正确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开拓创新的意识。三个年级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当然也可尝试不同方法进行研究并相互渗透逐步提高。可以在上述三个范畴从生活实践、报刊、杂志论文、热门话题、参与教师提供的课题等方面来选题。(2)自主选题学生根据爱好与特长选题,可不受学科的限制进行跨学科研究;可以是理论性较强、需要逻辑推断的问题,可以是实验性较强、需要科学实验才能解决的课题;可以是与当前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也可以是需要进行调查实验、理论分析的课题。这是一个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充分展示的过程,但要强调研究取一个新视角或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或提出新的观点。如有个课题研究《***旅游资源调查》,选择这个课题一方面便于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收集资料,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但通过调查,真正撰写却有问题,即针对性不够,研究目标不够明确,只有研(是什么)没有究(为什么,怎么做)。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还有许多人文景观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但还有好多未被开发,旅游人数尚欠多。那么如何开发这些资源,吸引更多人来这里旅游?如何营造一个主题来打造这块旅游宝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最后大家达成共识,确定了研究课题:《***旅游业开发研究与展望》。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它的开放性决定了课题的选择、研究视角的选择、方法的运用和结果的表达等方面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和个性化,但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该源于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教师必须避免强加于学生一些课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有创意的新课题。因此,教师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生活和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提高同学研究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是课题选择上重要的一环,此外选择的课题立意要高,创意要新,在具体指导上可通过范例引路、选题推介、随机点拨和借题发挥等几种方法。总之,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课题选择如何,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成果有无价值、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课题,其本身就孕育成功的希望,选题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这有赖于教师的智慧和创意,还有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哈什尔

关于“研学”的思考

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就是贯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教育理念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在研学旅行中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种新方式,不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在行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技能、素质教育以及品德的相关知识,并将其应用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帮助青少年开拓视野、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技能,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好补充。当下,对于“研学”一词是很火热的一个话题,国家和政府都很支持有效的“研学”,并做出了一些相关的条文规定。2014年8月21日,《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组织性的研学旅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以上可以看出,国家政策还是大力推行研学旅行的,但是研学对于很多人都是很陌生的,让孩子参加研学对于学校家长还是一个比较大的思考,下面小编罗列出比较担忧的问题所在:问题1:参加一次好的研学就可以提升孩子的素质能力吗?一次好的研学给孩子带来的不只是老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以及书本课堂上的,在研学的行程中,孩子可以学到研学地点的人文,历史以及相关景点的知识,不同的研学景点给予孩子不一样的知识技能,通过研学导师的讲解以及研学课程,让孩子在行中学,学中做,在知识和动手能力上都有进一步的提升,不能完全说参加一次好的研学就可以提升孩子的素质能力,但是可以说孩子在研学中可以开拓视野,学习新技能。问题2:研学和课堂学习有区别吗?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内容大都源于书本中的,老师通过教案和讲解,以自己的教学方式传达给学生,大多的课程是比较枯燥的,其中有些知识内容是学生不能亲身体会的,课本中的知识是一板一眼的,并不能完全让学生们所接受。研学,是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社会实践中感知知识的力量,是移动的课堂。孩子们可以在已有的知识层面上,通过导师的讲解以及实践操作,身临其境的感知知识的力量,更加加深孩子对书本中的知识的理解,走出课堂,世界就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天然课堂”。问题3:参加研学的意义是什么?那参加研学,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呢?首先,研学课堂是走出校园,孩子们可以放松心情,感知大自然的生命力;第二,孩子们可以看到书本中的实物,增强对知识模块的认知,并在实践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研学旅行中;第三,孩子们参加研学,是自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一次体现,在整个行程中,孩子们除了要听从导师的安排外,更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磨练,现在的学生家长都会提供除学习以外的服务,却忽略了孩子本身能不能解决问题的本质,参加研学正是孩子们锻炼自己的一个机会,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第四,可以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在研学行程的整个阶段,孩子们得服从整个行程的所有合理安排,因此,在整个行程中孩子们必须服从听指挥,可以直接性的磨练孩子们的意志。以上可以看出,研学对于学生家长意义非凡。通过一次次成功有效的研学案例可以看出,研学行业的发展不容小觑,研学行业蒸蒸日上,一次次的研学总结与复盘工作,可以让研学机构更加深入的做好完善工作,保证给学校、家长、孩子提供“可行、可信、可靠”的有保障的研学。好的研学政策需要好的研学机构来执行,才能有效的落实国家的政策实施,参加有效的研学可以从知识,品质,技能和素质能力方面来不断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因此选择一个好的研学机构是及其重要的。萤火世纪研学,自创办以来,服务过上万名的学子,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殊荣,并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慎守汝身

湖南出台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教育性、公益性、安全性是主旋律

中南大学二附小研学旅行途中,孩子们认真观察研究。 孩子们的红色之旅研学实践。 研学旅行满载欢乐。 红网时刻1月10日讯(记者 孙洁 胡晓春)什么是最好的成长路?行走的梦想在脚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近日,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南省公安厅、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中国保监会湖南监管局、共青团湖南省委员会、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11个部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要坚持普惠性的原则,研学旅行应面向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全体学生,保障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均等的参与机会。 建立研学旅行工作机制,强调普惠性《意见》指出,要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建设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意见》要求,要坚持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普惠性原则、公益性原则;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建设研学旅行导师队伍,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规范研学旅行组织实施,健全经费筹措机制,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意见》强调,要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切实将好事办好;要强化督查评价,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评价机制;加强宣传引导,为研学旅行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行走的课堂”:安全护航、公益为先、实践育人最新敏锐观察到游学旅行价值的不是教育界,而是旅游界。《意见》下发后,不少旅行社、培训机构便开始摩拳擦掌,准备随时开展说走就走的旅行。首批湖南省研学旅游分会的理事会单位——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校长肖慧却温馨提示,孩子们的研学旅行规划可没那么简单,必须谨慎为之。“孩子的事无小事,许多商家一开始听说‘研学旅行’时,就把它看成像‘春秋游’一样简单,但我想说的是,研学旅行不同于‘春秋游’活动,更不同于面向少数学生的奢侈出行,应该注重公益性、安全性、教育性。” “研学旅行主要趋势是不同学科的课程融合,需要旅游行业和教育行业共同商讨、研究制定研学旅行的课程标准。谨防研学旅行中不懂教育规律简单化的伪课程。同时,研学旅行导师培训需要具备综合素养。”肖慧说,必须要做到“行前有准备、行中有研究,行后有成长”。 “研学课程设计,首先是立意高远,将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素养等核心素养作为研学旅行课程的培养目标;其次是全面加强学生的综合运用、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课本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会贯通;三是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研学旅行的历程成为道德实践的过程。”枫树山小学梁菲老师表示,在研学的路上,可以倡导同学们知行合一,内外兼修,提升精神面貌。像是山川河流、名胜古迹……每一个都浓缩着湖湘文化的点滴精华,突出着长沙的温暖变迁。学生可以在研学中学习长沙历史文化,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宏伟梦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长郡梅溪湖中学副校长梁惠林表示,研学旅行,是以增长技艺、增长见识为目的。“今天的青年学子,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更加多元化。研学旅行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苗乡情

新高考下创新教育成热点 研究性学习从选修变为必修

3月30日,来自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的200余名中小学校长,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参加了新时代中小学校长学习创新研讨会。该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及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主办。会议围绕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创新、学习创新、方法创新、课程创新等展开。根据我国招生考试改革进程,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在新高考背景下,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的热点,而随着在线教育的深入,学习模式发生了变革,学习创新智能化已成大势所趋。新高考下的综合评价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教育部颁发的相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配套文件,各地正在全面推进新高考改革。在全国各地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中,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在北京,根据《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中的规定,综合素质评价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学业成就。“主要考察学生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业情感等方面的情况。重点记录学生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习内容和成绩,研究性学习表现与成果等。”在上海,80%的学校都建立了创新实验室。在山东省的自主招生简章中,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以及其它很多大学都提到,报名条件是需要完成15学段的研究任务。研究性学习从选修变为必修研讨会上,创新教育实验室课程负责人王旭在发言中分享了有关高中创新、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心得。他表示,创新教育实验室正是在国家大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成立的,是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同时也是面向高中生的创新研究性学习平台。“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性学习已经从之前精英式的少部分优秀学生才能参与的课外活动,变成所有中学都要开展,所有学生都要参与的必修环节。”王旭说。王旭表示,研究性学习从定义来说是学生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找到一些问题,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全过程当中来自我构建知识。与传统学科不同,创新研究性学习有很多不同点。研究性学习不能仅沦为是一种实践,应该保证它的科学性,应该参考大学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学科教学的拓展,其核心是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而形成的自主知识构建。“人人有课题,个个会创新”王旭表示,创新教育实验室致力于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与科学研究,让中学生实现“人人有课题,个个会创新”。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平台,经过两年的研发和一年的试运行,去年已经在13个省市数十所高中服务过数千名学生。在北京,166中学已经把创新教育实验室的课程纳入到了教学体系当中,给出2学分的认定,相当于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修环节。目前创新实验学习平台上上线的课程,包括5大门类37个专业方向,数百个项目的课程供学生任意选择。学生选题过程,类似于大学的选课模式,课题大类包括理学、工学、经管、人文和社会五大类,比如《探索神奇的人脸识别技术》、《用人工智能技术让电脑为你赋诗》、《战狼2中一招致命的毒弓箭的毒液是什么物质》、《如何用大数据建模预测房价》等等。平台系统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生成研究过程日志,研究的过程评价和成果认证。研究性学习做的不错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将研究报告变成一篇学术论文,将这个课题持续下去。最终这篇学术论文可以发表、参赛,可以获得一些自主招生高校的认可。学生还可以用自己的成果去参加诸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登峰杯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据悉,该平台目前免费开放给所有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合作学校。大数据支撑下的创新成果测评在创新教育学习平台,借助大数据,可以通过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创新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可将评价数据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平台可以全程记录学生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系统自动形成创新学习日志。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的创新学习行为画像,数据来源于学生的选课完成度、作业完成度、作业评分、论文进度、论文评分等,实验室可以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问题、创新过程、创新作品五个方向,十五个维度进行打分。“创新也能影响一代人”王旭说,关注创新教育已经有几年时间,支撑自己和团队的正是一份情怀和责任。伦敦奥运会上,有记者问组委会的人,为什么说体育能影响一代人?组委会给出一个答案:它不仅能教会孩子如何赢,更能教会孩子如何体面地去输。“我认为创新也能影响一代人,因为它是对孩子视野的一种开阔,能让孩子看到一些未知的领域到底有多广阔。”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那些事儿”

穆沙

内蒙古出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指导意见

近日,自治区教育厅等10部门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今年起,全区中小学原则上要求每学年安排1至2次研学旅行,并将研学旅行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旨在通过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强健体魄、增强意志,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按照要求,研学旅行须遵循教育性、公益性、安全性、实践性四大原则,打造具有北疆风格、地方特色的研学旅行“四个一”精品工程,即:建设一批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示范引领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打造一批具有北疆特色、主题鲜明、影响深远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培养一支志在研学、专业过硬、结构合理的研学旅行师资队伍;探索建立一套责任清晰、科学规范、保障到位的研学旅行管理机制。《指导意见》要求,各中小学应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要注重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的有机统一,严防“重旅行、轻研学”的倾向。在课时安排上,学校可根据教育教学计划,在正常上课时间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小学4到6年级、初中7到8年级、高中1到2年级,原则上每学年组织1至2次研学旅行。在研学活动范围上,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不同特点和就近就便原则,确定不同研学目标和活动范围。一般安排小学在本旗县区域内、初中在本盟市区域内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高中可以考虑自治区范围内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指导意见》提出,研学旅行课程要体现教育性的核心,要以教育部门为主导,以校外研学机构为依托,开发具有自治区特色的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遴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打造一批主题集中、交通便利、体验丰富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对基地(营地)实行定期评估验收和动态管理,力争做到“一地一特色,一地一品牌”。在师资配备上,要求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研学旅行专业人员,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学校教师组织研学旅行活动要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要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研学旅行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纳入学校安全管理内容,指导校外研学机构和中小学校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实施分级备案制度,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在健全经费筹措机制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各地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经费,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开展研学旅行,探索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同时强调,研学旅行收费坚持公益性原则,校外研学机构和学校不得借研学旅行名义开展商业经营性活动。(呼和浩特日报记者苗青)

新高考背景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虽然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生必须完成的内容,是高考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高考影响越来越大,研究性学习又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仍旧有很多家长不了解,既然这么重要,小编就带领各位家长详细了解一下。新背景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科技已经成为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让世界更迭越来越快!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崛起、华为天才少年计划、高考的强基计划(国家未来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的培养计划)、综合素质评价招生、都表明新时代需要的是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人才。新课改已明确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国家课程。研究性学习价值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工作,培养孩子面对新时代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激发孩子自己的课题研究学习,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提前规划和打下基础,开启名校之旅!高中生为什么要参加研究性学习?新高考改革重点是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两依据一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就是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众多高校在强基计划、综合评价、专项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中要求学生具备相关领域的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或者具备研究性学习经历。提前规划参与高质量的研究性学习为将来升学提高竞争力。高校研学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实践创新能力,也能够激发孩子对某高校、某学科的热爱,激励孩子为了理想努力奋斗。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俗点说,就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而是指导。"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研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动提供条件和可能。哪个年级的学生适合参加“研究性学习”高一、高二学生为主,初三、高三学生亦可参加提升综合素养、丰富综合素质档案,完成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代表成果、通用技术代表作品,建立自我发展的知识系统,特别适合备考各类专业综合评价招生的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有哪些收益对话名师,启迪思维,拓宽视野,提升学生研学能力。在沉浸式学习中感受顶级大学的精神气质,探索自我兴趣明确未来学业职业规划。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核心素养提升。通过研究性学习训练学术思维,启蒙理性求真精神养成创新思维习惯,获得专属研究性学习成果完成学习。通过答辩考核,可获顶尖名校结业证书,表现突出者可该高校教授的推荐信等荣誉证书。2000年 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确定为高中课程的重要内容;2001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同时要求全国各省市高中从2002年9月1日起都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同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研究性学习”又作为小学至高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被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陈宝生部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提出:“高考改革之后,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考核,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这样一个内容,这是非常明显的素质教育措施。上海80%的学校都建立了创新实验室等这样一些措施。”《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指出:“学业成就部分……重点记录学生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习内容和成绩,研究性学习表现与成果等”。《浙江大学2017年山东省综合评价招生简章》、《山东大学2017年山东省综合评价招生简章》指出:“报名条件……需完成15学分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在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要“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和重大研究领域,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学生攀登学术高峰搭建平台”,原文如下: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科技厅(科委)、财政厅(局)、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科协,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现就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促进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新时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播种火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奠定人才基础。二、目标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培养机制更加健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引领示范作用更加凸显,初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一批勇攀科学高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崭露头角。三、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遵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建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前期探索的“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有效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范围、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创新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一)强化使命驱动。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增强使命责任,激发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激励学生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所学所思落实到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中。应对人类未来重大挑战,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能源危机、人类健康、地缘冲突、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挑战,树立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远大志向,孕育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探索重大科学问题,鼓励学生在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深入探索、坚定志趣,为推动实现重大科学突破、形成自然科学“中国力量”和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奠定基础。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和重大研究领域,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学生攀登学术高峰搭建平台。(二)注重大师引领。汇聚热爱教育、造诣深厚、德才兼备的学术大师参与拔尖人才培养,通过学术大师言传身教,加强对拔尖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深入实施导师制,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全方位指导。有计划地组织拔尖学生进入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接受大师言传身教和环境熏陶,接触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研究前沿。高校要在教师编制、教师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对参与计划的教师给予政策保障,激励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拔尖人才培养。(三)创新学习方式。给天才留空间,营造创新环境,厚植成长沃土。深入探索书院制模式,建设学习生活社区,注重环境浸润熏陶,加强师生心灵沟通,促进拔尖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注重个性化培养,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导师、专业和课程的空间。开展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训练,促进学生自主深度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多维能力。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实践、知民情、懂国情,从经典著作和社会实践中汲取思想养分,获取精神力量,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探索实施荣誉学位项目,提升学生学习的挑战性,增强优秀学生的荣誉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创设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和机制,提高学习成效。(四)提升综合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促进学生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和智慧的生活观。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科学道德、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造就敢闯会创、敢为天下先的青年英才。(五)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把促进交叉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为拔尖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努力为学生建构“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深入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鼓励学生进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大胆探索基础学科前沿,科教协同培养高水平人才。(六)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国内外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拔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汇聚全球优质资源,深化与世界顶尖大学的战略合作,吸引国际学术大师参与拔尖人才培养。拓展拔尖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研修实习、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提升国际文化理解能力。建设国际协同创新团队、打造学术共同体,为拔尖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研究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七)科学选才鉴才。选才与鉴才结合,真正发现和遴选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优秀学生。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鼓励通过计划考核培养的优秀学生进入更高层次阶段学习。推进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吸引一批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参加科研实践、激发科学兴趣,成为拔尖人才的后备力量。四、组织实施(一)组织结构1.成立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协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负责计划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决策,指导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2.成立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咨询、指导、评价作用,负责论证高校计划实施方案、指导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评价计划实施成效。(二)实施范围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增加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三)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保障。高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由知名学者和教学名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在资源配置等方面为计划实施提供支持。2.加强政策保障。改革教师激励办法、学生奖励办法、教学管理办法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制度创新,打造拔尖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3.加强经费保障。高校应统筹利用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各类资源支持拔尖计划,推动学生国际交流、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国内外高水平教师合作交流等工作的开展。(四)实施机制1.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推动高校加强拔尖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和自我评估,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持续改进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定期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计划实施效果、经费使用效益等进行评估,加强质量监管,构建动态进出机制。2.完善拔尖人才培养研究机制。鼓励高校和有关专家围绕顶尖科学家成长规律、拔尖学生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培养、国际化培养、导师制、学生成长跟踪与评价机制、拔尖学生培养模式与体制机制改革、拔尖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标准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一批有质量有分量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拔尖计划深入实施提供参考,推动改革实践。教育部 科技部 财政部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科协2018年9月17日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将研究性学习经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中阶段参与创新性、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情况,参与调查研究、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性课题报告等情况已作为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初审材料和进入面试后取得高分的重要条件。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和升学紧密相关,学生必须完成研究性学习才能符合高校的招生要求,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去要求,学生才能重视研究性学习,才能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高效收获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研究中快乐成长。

龙猫

市教育局等11部门就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布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和《山东省等12部门关于印发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基发〔2017〕2号)精神,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威海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在前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基础上,威海市教育局等11部门制定《威海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组织与管理”“规划与实施”“服务与保障”三大方面提出了部署和要求。研学旅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加强组织管理】成立市、区(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小组。市区两级分别成立由市、区(市)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文化和旅游、发改、公安、财政、交通、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市场监管、林业、团委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办公室分别设在市及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小组统筹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负责审查市、区(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规划方案以及承办方、供应方的相关情况,定期检查、督导、考核研学旅行工作的开展情况,并按照部门职责和分工,保障研学旅行工作顺利开展。各中小学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研学旅行实施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学校研学旅行工作计划、课程安排、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严密组织实施。规范委托开展行为。学校组织研学旅行以自行组织为主,也可采取委托开展的形式。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严格按照《威海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承办机构评定与服务规范(试行)》,遴选适合本学校研学旅行的承办服务机构(承办方负责采购供应方),遴选过程要公正公开,严禁暗箱操作和商业利益输送。学校严禁借研学旅行名义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创收,或变相组织教师借机旅游。承办机构要坚持公益性原则,严禁过度逐利,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在开展研学旅行工作时,学校须对照《威海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承办机构评定与服务规范(试行)》对承办方、供应方的服务进行监督,并及时向同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反映情况,确保承办方和供应方规范服务。对使用不符合规范承办方的学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纠正并根据违规情况严肃追责。”建立分级备案制度。要求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要实施总体规划和单次研学活动分级备案制度,未经过备案的一律不准组织实施。【做好规划实施】统筹规划部署。中小学校应坚持教育性、实践性、公益性、安全性原则,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与德育、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学校要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工作有计划、外出有方案、应急有预案、行前有备案、结束有总结。”树立课程体系意识。学校和承办方要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利用“行走齐鲁”研学旅行平台、威海市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基地和威海市青少年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资源,在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生态环保等多个方面进行统筹设计,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精心设计研学旅行主题和线路。学校要根据实际,对每次研学旅行活动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管理评价等进行整体设计。承办机构要根据学校需求,科学设计适合不同学段的区(市)内、市内、国内、国外多条研学旅行路线和研学内容。杜绝商业化、低层次的研学旅行,严禁将单纯的旅游活动、娱乐活动替代研学旅行,避免“只旅不研”“只旅不学”现象。做好研学前、研学中和研学后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在研学旅行课程中获得成长。合理安排研学旅行时间。研学旅行工作应以课内时间为主开展。各学校应当依据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实际和季节特点,原则上安排在每年3月初至11月底进行,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学校每学年安排集体研学旅行原则上不少于2次,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五年级、初中一到三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将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对学校综合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学校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服务与保障机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开展研学旅行。中小学研学旅行通过公路、水路、铁路出行的,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学生票价优惠政策,严格实施减免场馆、景区、景点门票政策。建立安全出行保障机制。责任部门要各尽其责。教育、文化和旅游、交通、公安、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根据部门职责分工,参与制定《威海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承办机构评定与服务规范(试行)》,分别抓好学生安全教育、游览、住宿、交通、饮食、安全保障等工作。学校、承办方和供应方要明确三方安全责任。学校负责研学前师生和家长的安全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并将安全教育详细内容做成安全教育备案书,一式两份,一份由学校备案,一份交由承办机构保存并让其知晓;负责投保校方责任险,指导出行师生购买意外险;负责签订学校、家长、研学承办机构三方安全责任书。研学旅行承办方负责学生研学旅行整体过程中的交通、住宿、餐饮、医疗、活动等安全责任,要对研学旅行供应方和研学线路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全面保障研学过程中交通、住宿、餐饮、导游讲解、医疗、救助等服务。研学旅行供应方负责所辖研学旅行活动场所的主要安全责任,其余安全责任由承办方、供应方按责任划分分别承担。(威海教育)

报刊亭

「2021年03月」全国每月研究性学习概览

四川郫都一中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启动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组织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在本学期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并在学生研究的不同阶段采取QQ群在线指导、邀请校外专家专题讲座、指派校内导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本学期第3周各班接到课程通知后,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初步确定研究了题目。为更好指导同学们进行课题研究,结合各研究性学习小组提交的申报书情况,3月26日,高一年级举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全体组长培训会。教科室吴林主任介绍研究性学习课程情况及学习要求西南交通大学游彬慈以《四川省猪肉价格波动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为例,给同学们讲解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各研究性学习小组组长认真听取专题讲座,全神贯注,记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认真专注的同学们王攀老师针对同学们提交的申请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指出选题范围一定要小且要有一定实际意义,同时也提出各研究小组组长要有责任担当,牵头组织协调好小组的各项研究工作,并注意积累过程性资料用于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填写。培训提问答疑环节,同学们非常积极,老师一一进行了耐心解答。北京人大附中朝阳学校举行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期答辩活动3月11日下午,人大附中朝阳学校高中部在安华校区举行了2020-2021学年度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期答辩评审活动,共有99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参加了本次中期答辩评审活动,54位研究性学习指导老师和全体高一、高二同学共利用22个不同的会场进行了中期答辩评审。在答辩过程中,同学们的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研究过程材料十分丰富,阶段性研究结果和结论的得出科学规范。评审老师和在场的同学认真听取了课题小组同学的答辩论证陈述,课题组的同学们充分展示了课题开题以来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对形成的阶段性研究结果和结论的进行较为详细的逻辑论证。在随后的提问环节,评审老师对同学们的中期报告给出了评审意见和评分,肯定了同学们的课题中期研究成果,同时针对课题研究中的困难和不足,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要求,特别是对研究过程使用的方法、后续研究的任务和步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指导。据了解,刘青华等指导老师利用假期对部分学生进行指导,并利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通过研究性学习,人大附中朝阳学校的同学们不仅自学了大量文献内容,也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更好挖掘和展示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郑朝阳)山东 青岛包头路小学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中喜获佳绩青岛包头路小学王艳令、王秀丽两位老师指导的《小邮票,大世界——关于邮票文化的研究》在2020年青岛市普通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是对学校综合实践教学工作优秀成果的肯定和展示。学校一贯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综合实践课程中,老师们根据自身的特长,结合学生特点,从市区、学校、社区等周边环境中挖掘教学素材。在教学中,老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让学生在课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研究中快乐成长。

杜丽丽

创新教育实验室破解研究性学习开展难题 助力中学接轨新高考

随着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研究性学习成为落实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重要体现,被纳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必修课程。对于中学来说,推进研究性学习全面贯彻了新高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让老师更具教改的动力,让学生更个性化地研究知识,让高校招生更关注考生的学习经历和人生感受。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筛选出最优质的课题?教师资源是否充足且能够满足研究性学习的专业要求?如何平衡学生课内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过程记录是否客观完整,评价的方式和维度是否科学?这些都成为困扰很多中学校长的“拦路虎”。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和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创新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创新教育实验室为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实施创新教育、推进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破解之道。零周期为学校搭建专属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所谓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然而,面对这种新兴教学要求,缺乏创新教育实战经验的学校往往无从下手;而对于有一定实操经验的学校来说,师资、课程不足也使得研究性学习无法深入开展,从而直接影响研究质量。创新教育实验室提供的就是包含课程、师资、学习平台在内一体化的研究性学习体系,帮助学校解决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困扰,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未来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目前,创新教育实验室已经拥有了数百个创新课程,涵盖理学、工学、人文、社会、经管5大门类30余个专业方向,“我们的课题设置非常灵活。有些课题是单一学科的创新内容,有些则是多个学科的交叉热点;有些课题偏重于理论研究,有些课题则偏重于实践探索,不一而足。”创新教育实验室主任刘辰楠表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从创新教育实验室平台看到,诸如“蛋白质是如何组团开黑的”、“人工智能技术真的可以替代人类么?”“你家的床头灯支架够结实吗?”等课题充分贴合学生生活或者创新前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事实上,创新教育实验室的这些课题并非一成不变,“每学期我们都会更新30门新课题,”刘辰楠表示,“实验室组建了一个由数百个国内顶尖双一流高校硕士博士组成的创新导师团队,负责研发创新课题,并引导学生经历研究过程、丰富学习体验。”在创新教育实验室平台上,学生以项目制的形式进行学习,实验室会适时推送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体验完整的科研和实践过程,循序渐进积累科研思维。“比如学生在撰写研究报告的时候,平台会提供信息资料的搜集方法、报告的撰写技巧等,也会推送一些案例分析,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撑。”刘辰楠称。依托于大数据服务,创新教育实验室聚焦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全过程记录和分析,并生成创新学习日志和创新过程性报告,确保学生创新学习过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些智能化数据也为学校进行创新教育改革提供了数据参考。完善学习-评价-升学发展的研究性学习全链条从2014年跟随高考改革成长至今,创新教育实验室并不仅仅止步于丰富研究性学习教学体系,而是不断挖掘研究性学习模式自身的发展潜力和教育价值,搭建覆盖学生选课-学习-成果评价-升学发展的完整链条。创新教育实验室平台的一大优势在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数据,能一键对接到各个省市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成为高校多元招生的重要参考。这同步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如何确保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的真实性,进而保证招录公平?创新教育实验室汇聚学校、家庭、协会三方之力,通过引入学校、家长、实验室及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构建了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四维评价体系。其中,学校创新老师进行监督指导,家长参与规划并见证成长,实验室真实记录,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则进行质量评价和成果认证,更加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课题报告进行鉴定。“以往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锦上添花,现在则成了学习的必需品。”对于学校来说,新高考政策下高校认可的人才选拔路径也越来越多,这些路径也对学生的创新潜质提出了高要求。结合新高考选拔人才的各种政策,创新教育实验室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公益性的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升学发展路径。针对优秀创新作品,创新教育实验室还可以提供如论文发表/科创赛事支持等深入指导服务。巧借研究性学习助力新高考选科在新高考指挥棒效应下,学生们在高一就要开始选科并“定终身”,3+3选科模式也因此成为了最受家长们关注也最令家长们无所适从的新高考产物。在开始新高考的省份,不少家长表示:“孩子选科之前征求了我们家长的意见,但具体怎么选我们也没底,只能让孩子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喜好选了。”而孩子的优势和喜好,往往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创新教育实验室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会提供专业的学业规划测评,从个人兴趣、个人性格天赋、家庭资源背景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估,给学生提供专业和课题建议。“如今相关选科测评的解决方案已经非常成熟,但因为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推荐专业,所以还是会出现学生不满意所选专业的情况。实验室提供的数百个不同专业方向的课题,方便学生去体验和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选科。”刘辰楠表示,“同时,实验室也会不定期提供专业解读、专业职业发展专家讲座、专业实践体验、新高考选科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激发潜能。”如今,创新教育实验室已经为来自全国20个省份的百余所学校、10万余名中学生提供了研究性学习服务,帮助学生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助力学校全面接轨新高考。

病毒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4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的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每次外出考察,学校也会设计比较明确的考察主题,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考察目的地设计相应的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的内容,不少学校还设计出学习任务单或研学旅行记录手册,从而确保研学旅行活动既有“行”又有“学”,并安全有序开展。3. 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源4. 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学生走出学校,外出旅行,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首先,学校要从旅行路线中筛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围绕相关的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其次,学生的外出旅行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机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与这些社会机构进行反复沟通和磨合,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和合作关系。例如,各地旅游景点需要提供适合学生的讲解和服务,旅行社要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设计安全性高、价格较低的出行方案等。(二)研学旅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安全问题带来诸多困扰研学旅行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多,每次外出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压力很大,这也是很多学校校长和教师不愿意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学生集体外出,在校外活动多日,学生每日的饮食、住宿、交通以及各种参观考察活动,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而每次带队外出的教师人数有限,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就要面临来自家长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的多方压力和责难。很多家长尽管能够认同研学旅行的价值,但是对学生安全问题的担忧,使很多学校在能否让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这个问题上踌躇不定,犹豫不决。2.活动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近年来,组织研学旅行的学校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人数也有明显增加,但整体实施效果和水平参差不齐,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存在“只旅不学”的现象。有些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活动不够深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兴趣不高,走马观花,漫无目的,比较被动地走完行程,收获不大,活动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也存在“只学不旅”的现象。一些学校担心旅行过程中缺少教育意义,过分强调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外出。出发前,各科教师充分挖掘本次活动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在任务单中设计出内容繁多题目让学生填写,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使研学旅行变为学生忙于答题的过程,学生兴趣下降,影响活动效果。有些社会机构甚至打着研学旅行的旗号,组织学生到异地进行课业补习,这就更加偏离了研学旅行的目的和初衷。中小学有效实施研学旅行的策略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教育、文化、旅游、交通、安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做好课程资源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建立经费筹措机制,才能推动研学旅行工作积极健康发展。(一)精心做好课程设计《意见》中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做好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是提高研学旅行活动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多样化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根据旅行路线筛选出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是面向学生集体开展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研学旅行活动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也要尽量避免仅设计单一的目标和内容,而是应该广泛、深入地进行教育资源开发,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在一次旅行活动中设计多元化的目标和内容。2.活动方式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实践性是研学旅行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活动时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因此,学校在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时要更加关注活动的实践性,避免只让学生简单地参观和听讲解,而是应该设计更多实践性和体验性强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感性认识,提升理性思考。此外,研学旅行还包括“研”,也就是学生要在旅行的过程中,针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一定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为学生留出开展个性化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引导学生在旅行过程中,多方面搜集与当地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开展调查、访问、考察、实验、设计、制作、探索、发现等方面的研究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结合起来,为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成长空间。3.活动过程的自主性研学旅行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在设计方案的阶段,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引导他们适度参与到方案设计当中,例如旅行路线中参观景点和学习内容的选择,出行方案的设计和交通工具的选择,以及当地特色食品的选择等,活动中各个程序都尽可能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和支持。在出行过程中,学校一方面引导学生小组进行自我约束、管理和服务,减轻教师组织管理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安排学生事先查阅和准备与考察目的地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旅途中轮流担任讲解和导游,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活动结束后,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交流展示活动,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展示活动的收获,还可以主动搜集同学们的反馈意见,对下次出行提出合理建议等。(二)健全安全保障措施《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同时,不能因安全问题因噎废食,阻碍研学旅行工作的开展。”1.制定安全保障方案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要根据旅行路线制定详细的安全保障方案,从出行、食宿、活动等多方面确保学生安全,并做到各项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出行前,学校要投保师生意外险、校方责任险,与家长和委托的旅行社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同时,还要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备,接受审核。2.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学校应安排相关人员提前考察整个行程,针对旅游出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包括自然灾害、道路交通事故,以及其他各种可能对学生安全带来威胁的因素,制定出安全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有效采取措施。3.开展安全教育行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参与活动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很多学校在研学旅行任务单中都详细列举出各种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活动安全。尽管如此,出发前学校还是要开展切实有效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和教师安全防范意识,确保活动安全。(三)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研学旅行是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需要学校教师的广泛参与。尽管承担研学旅行的社会机构以及旅游景点可以安排讲解人员,但教师在研学旅行中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提高研学旅行的质量,学校要引导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到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和指导过程中,从前期的考察和学习内容、任务单的开发设计,到出行中对学生随时的点拨引导和答疑解惑,以至回校后学生展示汇报的指导都离不开教师工作。因此,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各学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在研学旅行中不仅完成组织管理的工作,还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的功能,从而提升研学旅行的成效。(四)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意见》中要求:“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学校在做好活动设计实施的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评价和反馈的机制。先期试点的一些地区,例如合肥市,2013年就将研学旅行纳入高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并计入2至3学分,义务教育阶段则将其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重庆市也建立了研学旅行科学评价机制,重点开展学生研学评价和教师指导情况评价。学生评价分为收获体会、团队合作、行为习惯、调查访问、探究学习等五要素。教师评价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两方面。通过评价反思,促进研学旅行质量不断提高。(五)建立多方合作关系全面健康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仅靠教育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协作,需要社会机构参与,也需要民间助力、家长支持,形成政府机构之间、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机构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多方合作关系,全社会共同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服务体系。目前,相关配套机制和体系还在不断形成建设当中,作为学校不能被动等待体系完善,而是要积极争取各方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推进研学旅行课程的不断完善。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官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