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老师整理的教师听课评课万能用语大全!另外,我们整理了一些各科目的教师评语,就如同下方的资料一样的。收集各种教师评语给大家,有兴趣的老师可以按照下面提示去领取哦。是免费领取的哟。领取方式:点我们的这个号的头像,然后会看到发私信014的地方,发送014即可。当然,多多关注下我们,然后多多点个赞。如果不知道怎么发送私信,可以看到菜单按钮有个(资源包),里面发送编号014即可。下面是一个教师听课评课万能用语大全1.(1)引课较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2)注意:不能利用多媒体代替板书; (3)能通过分组抢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分几组效果可能更佳) (4)教学思路清晰,符合“三维目标”要求,教学实施较好,能基本体现“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容量不大,可增加教学容量,以训练接纳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2.(1)语速有点快;(2)能以例贯穿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3)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为学习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注意不能用多媒体字幕代替板书;(4)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实施恰当,教学效果较好;(5)要注意大部分同学的听课状态,深入到学生当中,激发大部分同学参与课堂教学之中;(6)拓展教学较好。3.(1)教学基本功较扎实(教态、语言、逻辑、引导); (2)教学思路较清晰; (3)能利用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实施效果较好; (4)小亮点1:能创设小活动(不同同学用不同语速朗读)让学生获得情感体会(验); (5)小亮点2:知识拓宽 与汉语言文化节活动接轨; (6)注意板书(不能利用屏幕打字代替板书及语言的“深情”表述)。4.楹联教育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本节课是一节校本课程选修课,教师能利用历史上的妙对及学生不了解创作的作品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还有很好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说利用楹联教学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合作能力。5.(1)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课堂教学能根据教学设计,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2)能利用学生扮演等活动以及高考题的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知识归纳较完整,课堂容量较大。 建议: (1)语言节奏、语调要适当控制; (2)要培养让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3)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 (4)点评之前可先让同学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6.(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实施能以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基本上能体现三维目标,较好达到教学目的;(知识的教育性)(2)建议:①应更“解放”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②应突出语言学科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的教学;③注意控制语言的节奏、语调、“激情”教学(包括肢体语言和使用);④板书!7.(1)能通过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2)能让学生利用English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思维及口语能力; (3)能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4)建议: ①教师应加强本身的口语水平,以创设更好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②“情感教学”方面有待加强;③应充分“释放”(解放)(调动)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5)本节课重在知识讲授及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方面能力,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8.(1)能利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特别是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讨论,使学生不由自主参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教学设计较好,倘若教学基本技能(包括语调节奏等)再提高一些,则课堂效果将更好; (2)本人思考:…… 9.(1)能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较直观突破“工具” ) (2)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能按“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法(preparation presentation、practice、proction)思路设计并实施教学,课堂教学基本体现“三维目标”要求,教学效果较好,(能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又能引用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师生互动性强,课堂气氛较活跃); (3)语言节奏控制较好,能利用肢体语言“拉近”师生关系; (4)薄弱环节:板书、课堂把握(分析例) 10.(1)教学设计能按“四位一体”教学法基本要求,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 (2)教学实施(包括节奏控制、多媒体应用、师生互动等)过程很顺畅,教学效果好,特别是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这是一节较成功的公开课。 11.(1)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垫高); (2)第二个“演示实验”应该做,以验证分析的结果; (3)注意板书的规范性; (4)多媒体的应用不合理; (5)教学基本功尚可,教学思路较清晰,能按教学设计思路实施课堂教学,逻辑性较强,基本达到教学目的,能利用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课堂气氛较活跃; (6)教学设计较传统,建议把本节课改为探究性课型; (7)应指出自感 电源;阻碍等重点概念。 12.(1)利用思考题引课,让学生较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是为新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2)能利用多媒体及简单教具(如贺卡)化抽象教学为直观教学,突破了教学的一些难点; (3)教学基本功较扎实,教学思路较清晰,逻辑思维较强,能利用例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较活跃(师生互动较频繁)教学效果较好; (4)注意稍微放慢课堂教学节奏,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另注意克服语言的重复; (5)建议:一道例题认真规范书写,其它例题可直接点拔思路以增加课堂容量。 13.(1)教学基本功较扎实,特别是教学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2)能利用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3)能大胆进行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气氛虽不够活跃,但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方式,体现“三维目标”要求,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能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上台讲课); (4)多媒体的应用? (5)在改变板书传统模式方面,本节课较成功,但还应多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语言节奏把握及学生配合上加把劲,则会更加成功) 14.(1)能大胆尝试网络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分享成果,学会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能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3)由于学生信息技术技能不熟练及设备故障缘故,导致本节课总体感觉课堂节奏把握不是很好,建议课前进行设备检查及提醒学生学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习,另应留充分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 (4)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 15.(1)引课的两个例子很好,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与正文教学的衔接还应认真推敲;(过渡自然) (2)教学方式较传统,基本上还是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师生对话方式,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且问题的深刻性值得挖掘,不要让学生一看课本就能答上来,要引发学生的思维,如可以用实例来让学生辨别发展阶段; (3)本节课多媒体的使用作用不大有点代替板书的嫌疑; (4)教学思路较清晰,但教学方式需改进,教学技能需进一步提高。16.(1)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2)传统式教学模式,师生活动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的层面,课堂气氛不够活跃;(3)建议:①应多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②应让学生朗读这首诗,以获得亲自体验、感受;③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多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总之,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17.(1)能立足双基展开教学,知识点回顾较全面、详细,能利用练习加以复习巩固,从而夯实基础知识; (2)建议:①分析讲解题目时要注意思维的扩散,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加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要注意创设例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复习效率;③要注意与“高考”接轨,培养学生应试心态与应试能力;④注意归纳的“逻辑”性。18.(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知识由浅入深:谆谆诱导,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维,促进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例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2)教学过程逻辑性较强,教学思路严谨,作为一名新教师来说教学基本功较扎实; (3)建议:①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讨论,适当控制教学节奏;②创设的例可以增加一些难度,更好训练学生的思维;③备课要考虑多种因素,上课要灵活(遇到例,可以让学生讨论)。19.(1)引课能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2)能创设例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促进师生互动,但应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脑,训练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能体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4)这是一节整合课,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师生互动,成果分享,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老师还应加强; (5)较成功的一节课。20.(1)能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但实施呈现传统化,如能创设例情景,但没有引发同学讨论思维,课堂氛围不够浓厚,教学效果不佳; (3)应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资料(问题)和总结归纳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21.(1)应教会学生如何容易处理数据,如何从数据中发现结论(规律); (2)本节课实际上不需要利用网络教学,只需要引用多媒体课件就足矣; (3)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新教师的缺点),注意控制课堂节奏、语言节奏) (4)课堂教学方式较传统,希望年轻教师要大胆探索、大胆改革。22.(1)能通过创设例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能利用课件直观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3)能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学生学习外语的基本技能; (4)教学思路较清晰,教学效果尚可,但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能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录音→录像片段)→资料库23.(1)能利用课前演讲及课文资源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 (2)能利用例、练习引发学生思考、发言,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应大胆引导学生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学基本技能及教学艺术(表现力等)有待培养、提高; (5)教学设计思路基本合理,但应从“三维目标”的实现加以完善、补充,另注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24.(1)教学基本功尚可,能利用对话,播放录音,观看录像片断、图片等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听、说、读、写); (2)教学方式较传统化,特别是课堂的语言氛围有待改进(教师汉语较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有待加强(应让学生主动、思考、讨论),还有过早 归考点内容; (3)本节课使用了较先进的教学手段(网络教学),但效果并不比其它教学效果明显(多媒体、语音室),能否算整合课?25.(1)能按常规教学思路落实好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 (2)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学习内容; (3)能利用网络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分享成果,获得成功喜悦的情感、态度,并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4)建议:在现代化教学中,还应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肢体动作等情感艺术,加强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6.(1)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主持分组抢答活动,促进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采用激励式评价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溶入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能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直观感受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亲身”体验); (3)教学设计能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力求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教学过程课堂氛围生动,活跃轻松(教师的表情亲近感)教学效果总体良好; (4)体会:利用例贯穿于英语教学中,确实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及掌握学习英语的基本技能。27.(1)能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2)能拓宽课本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能创设思维,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发表个人观点; (4)教学设计较传统,虽然达到培养学生听、说、读等技能,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影响教学效果; (5)教学的艺术性有待加强(如讲课的“激情”)。28.(1)教学设计思路总体上较清晰,能通过创设例情景,学生探究实验及“活动”等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分析讨论数据处理,培养学生分析例的能力等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语言需进一步简炼,节奏感需进一步增强,课堂把握能力、组织能力需进一步重炼。29.(1)能创设例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能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能自然介绍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并直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4)能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分析数据的能力; (5)建议:注意语速、节奏以及过渡性语言(数学的逻辑);让学生充足的时间发表意见; (6)课堂容量较大; (7)注意板书; (8)小游戏→亲身体验(与实际相结合)→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30.(1)能利用课件展示示意图、实验过程进行直观教学,较好突破教学中的一些难点; (2)能利用点拔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的效果; (3)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能系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能与考纲中的考点紧密联系,针对性较强; (4)建议:①板书;②引导学生做笔记;③教学节奏感的控制(“激情”);④注意答案播放时机的控制;⑤多“靠近”学生,加强交流沟通,提高教学效果。31.(1)授课“激情”不足,节奏感不强,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2)教学方式较传统,应利用例引发同学思考、讨论,活跃同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2.(1)能借助多媒体播放电视片段,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学习理解课文打开“方便之门”; (2)能利用例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应留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并引发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设计思路尚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通过过渡语言的把握,教学节奏的控制以及师生互动的促进来展现教学设计,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注意板书,并教会学生如何做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3.(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且课堂教学实施较好,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2)本节课最大特点就是以例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注意过程体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讨论氛围,体现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课堂模式,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 (3)倘若更好把握语言的节奏、情感,鼓励更多同学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动性,则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4)板书。
柳夕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再次成为焦点,因为没有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不会有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根本转变。评价是导向,评价改到哪里,育人方式就会改到哪里;评价还能激发活力,给学生装上成长的发动机。这些年来评价改革一直没有间断,当前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却在是否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如何挂钩上打住了,主要原因是对它的公平性普遍持怀疑态度。综合素质评价必须下决心解开这个死结,实现破冰之旅。分数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公平是社会的基石。如何才能公平呢?大家认同分数。在当前环境和条件下,分数是评价的基准、基数,没有分数万万不行,可是仅有分数也不行。学生的潜能各不相同,大家生来不一样,每个人的体力、智力和性格等千差万别。统一高考让不同的学生做同样的试卷,等于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大家。如果这把尺子侧重于语言潜能的考查,则语言潜质突出的学生会在考试中占据优势,而对于在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转换、身体运动等方面有潜质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优势就没有机会充分显现出来。每年高考不同学科试卷难度不同,造成有些考生显露了潜质,另一些考生可能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旧高考的模式只有两种:要么选择数理化,要么选择政史地,这对于文理兼修的学生来说,就不合适。公平的做法是尽量多几把尺子衡量人,让每个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把尺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智。另外,对考试过于执迷还会带来这样一个问题: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责任担当意识、创意物化能力等,不能只通过考试方式来衡量。在答卷中劳动观念讲得很漂亮,不代表劳动实践干得也漂亮;知道“孝”字怎么写,不等于在家能够尽孝道。纸上做实验,岸上考游泳,这种评价方式必须改。“德智体美劳都要考,不考就意味着不重要”,这样的呼声缺乏必要的理性,事实上考试不能承载这么多的功能。真实的才是可靠的公平公正、让人信服的评价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客观事实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事态,它是有据可查的(已经发生的事总会留下可考证的物品、印记),经得起他人检验的、不容争辩的。用事实讲话就是用真实的、有说服力的证据说话,把评价做实,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无论是2014年底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还是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都强调客观有效记录学生成长经历及其突出表现,收集相关事实材料(以此为依据说明学生的个性潜能等),并建立健全公示审核制度。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学校忙于开展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定等,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中充满了“某生在校表现非常好、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尊敬师长”之类的主观评语以及该生发表的文章之类的东西,至于这类评语的依据是什么,文章作品是怎么来的却无从考证,这自然会引发社会的普遍质疑。在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上,我们不能操之过急,恐怕还得像小学生那样,学会将关于“事实”的陈述和关于“看法”的表述区别开来。“××自2018年9月—2019年6月担任高二(1)班的班长”,这是个客观事实的陈述;“××是个了不起的班长”,这是主观判断,需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之后,才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确认。当前,应先以关于“事实”的陈述为主,并确保它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才可能有价值。写实记录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学生记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他回过头来看自己、反思成长经历、感悟生命意义的过程。选择什么来写,这反映出他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所选定的成长经历要详细记录,既便于考证、打假,也便于从中分析把握具体的潜能、品质等。在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被大量的智能设备跟踪着、记录着,形成了自己很少觉察到的“数据自我”和“数字生态圈”,这为记录学生成长经历及其表现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走专业化评价之路在诸如婴幼儿奶粉质量之类的专业问题上,我们是相信少数质检专家的意见,还是相信多数群众的意见呢?当然,许多人可能倾向于两方面的意见都要听,问题是在这两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有时候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意见完全相左)到底听谁的?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后,社会上不少人既不听环境部门关于空气中辐射剂量一直在较低水平的报告,也不听专业人士关于不当或过量食用碘盐或其他碘化物会导致潜在的副作用的劝告,将超市食盐抢购一空,这让我们发现社会有时不够理性,缺乏应有的专业态度。坚持走专业化之路、让专业人士说了算,让学术的内在逻辑成为专业性工作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知识界部分学者或者依附经济,或者依附西方知识体系,专门找一些有关中国的数据,放入西方的价值体系、技术模型中,然后得出一个研究结论来,很少踏实地研究中国实践,很少在中国叙事或中国故事的基础上把经验材料概念化、观念化或理论化。学校教育过分地与经济联姻,会造成专业底线要求的遗忘。无论是学校物质设施,还是制度规定、活动安排等,把孩子的健康成长丢在一旁的情况时有发生,基于专业的意见往往得不到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无疑是个专业活儿。素质是内在的,一般不能直接观测,需要以活动为载体进行间接分析、推测。素质与外在表现之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同样的行为可能为不同的动机驱使,同样的意图可以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素质状态不那么稳定,尤其要慎重对待。找到某种素质的关键表现,并且对有关表现的水平进行划分,就像找到血压这一外在指标来判断心血管系统的运行状况一样,挑战性很大,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非下苦功夫不可。而当评价结果与高利害的招生录取挂钩时,这个难题必须攻克下来。要通过培养培训以及实操,造就一支专业化评价队伍,采取专业化的程序、办法进行。在当前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适宜从最基本处做起。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大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规定几条底线要求,如劳动实践多长时间,完成什么样的劳动任务;开展什么样的研究性学习,完成怎样的研究报告;学习怎样的选修课程,完成怎样的作业或作品等。达不到底线要求的,可在招生录取时否决之。确立规则至上的观念一旦与招生录取硬挂钩,就有可能发生弄虚作假事件。我们不是等待社会诚信机制普遍建立完善之后再去硬挂钩,而应积极面对并防止造假事件的发生,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中逐步建立诚信机制,赢得社会的普遍信任。第一,在材料收集上,强调以原始材料、过程表现为依据,而不只是成品、证书。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不是以他人的证书为主要依据下判断,而是直接根据过程表现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如果材料不足以说明问题,可安排面试。第二,规范评价过程,特别是主动公开材料甚至面试过程,接受社会监督。要以经得起检验的程序规则和一定的“关系距离”来保证公平公正,不能把对公正的期待建立在苍白无力的说教上。还是那句老话:“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第三,一旦发现造假事件,必须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尤其是对集体造假事件不能手软。现在不是没有规则,缺少规则,《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就是综合素质评价上位的规范。我们需要确立规则至上的理念,在规则面前,“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能法外开恩。(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6月8日 教育部印发)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也指出:“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2014年12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同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14年9月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14年12月10日),这三份文件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为学校掌握学生成长规律、为促进评价方式改革、为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途径和依据。目前,国内外多数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评价者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不透彻、评价目的迷失、评价方法不成熟、评价体制不完善、专业引领缺失、支持性环境欠缺等等,这些原因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出现了形式主义倾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势在必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一)、学校、教师、家长对素质评价的认识不高。在很多地方,分数仍然是指挥棒,在人们头脑中“分数评价”形成的思维定势已根深蒂固。家长最为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综合素质关注明显不足,教师对学生成绩记录习以为常,而对其他方面的记录或描述不太适应,甚至认为是额外负担,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所以,如果评价大环境不改变,那么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方式、内容、标准不变,家长、学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认识、行为均很难转变,综合素质评价出现了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二)、素质评价操作难度大,增加了教师负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既要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又要不断学习,接受各种培训以应对新课改的要求,已经十分忙碌。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要对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展、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进行质性评价,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在教学工作和进行评价的双重重压下而不堪重负,对学生投入的精力不足,不但会造成评价失真或不全面,而且会影响到教学工作。(三)、评价效果难以保证。综合素质评价既有对学生共性的记录与评价,又有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记录与评价。而反映学生个性特点的记录与评价在个体之间难以比较,用于升学录取时的一种评价依据,评价标准难以把握。因而,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内容、标准的丰富性、项目权重分配、结果合成的复杂性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使评价的可信度和效果很难达到一个理想水平。另外,综合素质评价是作为升学录取的依据之一,与升学挂钩,就成了高利害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几乎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学生和家长会非常关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但他们关注的焦点不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什么样的发展,而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他们追求的不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是想方设法提高评价成绩。“人情”现象、“走后门”现象势必不能完全杜绝。且不说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会失真,就是教师和同学的观察及评价也会存在很大水分,以至于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评价、体育与文艺活动评价中家长、学生、教师弄虚作假,评价的可信度和效果就更不能得到保证。(四)、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一定能全面的发展。当前,教育教学围绕考试尤其是中考、高考转的现象依然存在,其根本原因不取决于学生而取决于社会、教育机构、学校,是一些教育机构和学校为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向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不能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当然不能通过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就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困扰,学校教育还未走出"重智育、轻德育","重语数外、轻术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误区。学校领导和老师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时,还仍然以知识的传递及掌握为中心,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教育现实使我们感到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未能得到有效贯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不和谐,这样下去不符合教育要"三个面向"的要求,难以实现教育培养目标。近年来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数研究都偏重于理论的研讨,可操作的应用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社会对每个学校和教育者提出了新的命题,这需要我们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探索出一条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我们选择此课题,不仅顺应时代的潮流,为青岛教育提供基层实践经验,而且能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找到一条新的路径。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目前国内外的教育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和升学挂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促进学生成长方式的转变。(一)、国外研究概况: 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等国,建立学习档案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均衡发展就已成为趋势,并形成规模体系。代表作品:《构建主义理论》、《思维教学》《培养反思》《自我调解学习》《自主课堂》《教育的55个细节》。美国:巴里斯.爱丽丝著“培养反思能力”一书,明确提出通过学习档案和真实性评估学会反思。整套书贯穿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学生可以也应该成为自律的学习者,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真实性评估,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融洽、亲密合作关系,帮助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实行监控,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成效的反思。 国外素质教育掠影: 美国:非学业成就采用了大量评语式的材料来进行定性的评价。一个完整大学入学申请材料主要包括了入学申请(applicationforadmission)和附属材料两大部分。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在这两部分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它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个整体,采取了模糊评价、总体评价的方法。 美国虽然没有类似国内的思想品德课,但是他们讲究做人的底线,包括做人的善良、自信、诚实、公正、包容,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学校通过体育运动等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合作、公平竞争等意识,教育孩子们尊重规则、遵守规则。违反规则的成本是很高的,会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人,小到失去参加活动的机会,大到失去同学的信任,没有朋友。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个可怕的结果。学生的道德培养也有可以衡量的指标。英国:英国QCA组织的“受控评价”就是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模拟真实或者类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进行真实操作,然后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非常类似我们所熟悉的实验考试。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较好地评价学生的许多非学术性能力,如家政、商业能力等。 韩国:学生簿是记录学生非学术能力的重要凭借,也是大学录取的重要标准,而且其权重近年来逐步提高,但国家对于学生簿的内容结构做出了比较清晰的规定。 新加坡:新加坡把非学业成就限定在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取得的成就,具体包括体育活动、团体艺术表演、童子军(UniformGroups)、学生社团等四部分。对哪些活动可以进入评价范围,其具体的行为表现标准以及分数比重都有非常清晰的界定,如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可以相当于几分。 (二)、国内研究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些学校制作了 “素质教育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学生素质发展记录册”、“学生成长记录袋”等。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评价结果对高考录取基本不起作用。自2004年以来,我国各地纷纷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力求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升学导向的应试教育,真正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使高中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具备综合发展能力的公民。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对传统考试制度的重要突破。近年来,此项改革在各地迅速开展起来,取得了初步成效。北京、上海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六至九年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目标”,开始实行中学生评价手册。上海于2003年开始在高中实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上海大同中学2001年开始着手“研究性学习档案袋,湖南长沙雨花区59所中小学实行“新概念三好学生”评比,2001年上海市闵行区着手进行“新基础教育实验”。2004年上海市闵行区“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占中考总成绩30%,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综合素质考核是高考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的情况是高校择优录取的基础,并对考核内容和方法作了原则规定,把综合素质评价列入其中,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写实性文字记录在普通高中学生电子档案中,作为学生是否毕业的依据和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一)理论价值: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对高中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课程改革的发展发挥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形势的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评价体系也应不断完善,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当适应时代和形式的需求,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弥补将学业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所存在的片面性,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二)实践意义:合理有效的学生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它既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状况、了解自身教学得失并改进教学活动,也有助于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和调节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提教学质量;不仅为学生提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机会,而且为家长和教育部门提供学生各方面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利于更全面了解和评估教育目标达成的状况并检验课程改革的成果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一)研究目标:打破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唯一尺度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从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审美和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全面衡量,以便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个性全面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二)研究内容1.通过研究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学校沿袭普通教育以“知识本位”考试为主评价方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式,使评价标准与学校培养目标相适应,既注重理论知识的评价,又注重实践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习质量评价。研究评价主体多元化,避免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形式化。克服过分强调学校、教师评价,弱化了学生自身、学生之间评价,忽略了社会、家长评价,从而使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应有的检查、监控、鉴定、反馈、引导、激励、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2.研究学生学习质量评价要素与学生能力及素质培养的关系,确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改革的理论基础。以学校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打破传统的“文化课”的课程体系所对应的学习质量评价模式,适应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应的评价模式。3.构建学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案框架及指标体系。4.形成特定的项目任务课程,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项目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与团队合作意识,并将评价的主动权向学生转移,通过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差异性评价,表现评价、纸笔评价等促进评价的功能发挥。5.通过若干子课题的研究形成典型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案及操作方法。根据不同专业的主干课程理清评价的对象,即评什么;评价的目的,即为什么评;评价的依据,即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手段,即怎样评,从而构建适合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和操作方法。(三)子课题设置:1.通过对学生素质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寻求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现实依据。 2.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导向和保障。 3.研究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策略,指导本校教育改革实践。五、研究过程设计(一)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6年6月)1.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明确研究的意义。课题酝酿、论证,设计方案,确定总课题,分解子课题,成立课题组。选题论证、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设计实验、确定研究重点及措施,针对现状,做好课题的各项准备工作。2.筹备、组织、收集资料及制定总方案。3.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课题方案论证,对课题组的成员做分工。4.学习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向。5.填写课题申报表,申报立项。(二)实验阶段(2016年6月—2017年12月)制订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展开研究。 拟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1.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并制定阶段性实施规划。2.组织实施综合素质评定实验。3.选定实验年段。4.整理、完善学生成长记录袋。5.实施《全员德育导师制手册》和《学生成长手册暨家校联系本》,强化评定。6、完成中期研究成果(报告)。(1)《莱西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实施办法》;(2)《莱西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3)《莱西二中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价说明》;(4)《莱西二中学生日常综合素质评价统计表》等,对学生实施评价,积累资料,完善评价方案,研制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管理模式。(三)总结阶段(2018年1月—2018年9月)2018年6月前,完成研究报告《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方案》,撰写结题报告,收集相关研究成果。2018年9月在新入学学生中推广、交流研究成果。1.收集整理实验资料、图片、文集等。2.调查了解学生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意见和建议,撰写结题报告。3.进行课题成果提交、鉴定、验收、成果展示。六、研究方法设计(一)研究方法: 1.调查与讨论法 :为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展开讨论和研究。通过教师会、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讨论对策,完善方案。2.行动研究法: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打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总体工作思路,开展一系列活动,以点带面,在活动中观察、分析,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实验效果突出的学生、教师、家长、班级,及时进行经验总结、表彰奖励,并形成有价值的文字。不断调整课题实验方法策略,保障课题实验顺利完成。4.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通过对综合评价理论的学习、调查、分析、整理为本课题确立研究方向。(二)具体操作方法:1.研制评价内容及标准。明确评价内容是评价工作的第一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的发展。学业成绩的评价,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其标准就是学科学习目标。教师在一个单元、一节课教学之前就必须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立具体恰当的评价目标,用清楚、简炼、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示出来。非学业方面的评价,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行为与习惯等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即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目标。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实施评价时,一般性发展目标与学科学习目标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实际上,学科学习是实现一般性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科学习目标中应该也必然要包含或渗透一般性发展目标的内容。二是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反对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的做法,尤其要摒弃以牺牲学生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为代价而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的做法。2.设计评价方法及工具。学生发展性评价除了使用纸笔测验以外,更为强调用质性评价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情景测验法、行为描述法等。在设计具体的评价方法时,要考虑工具的设计应利于评价学生的进步,调节老师的教学,为家长们提供孩子在校学习的情况等方面。实验中,要力求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广泛收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搭建一个全方位的评价平台。(1)形成性评价:主要体现评价的诊断功能。以学习内容及其具体行为目标为参照。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实施课堂观察、课堂练习与检查、作业考查、单元测验等。在以往的评价中,对课堂实施观察重视不够,因此,在实验中我们将加强课堂观察这一环节的操作。在实施课堂观察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应关注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学习态度、合作交流、思维能力等。要构建课堂观察评价表进行评价。针对以往单元测验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评价等问题,实验中,我们要研制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单元测试卷,特别对答卷不满意的学生,可采用二次评价。(2)表现性评价:主要体现评价的诊断和促进的功能。以个人的发展为参照。表现性评价实际上就是对被评价者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估。常用的表现性评价主要有:结构性表现、口头表述、模拟表现、做实验或调查、创作作品、完成研究项目评价等。其中,结构性表现任务是评价者事先精心设计并指定的、相对比较简单的表现性评价。如设计一个流程图、电路图,创作一首诗或一个短篇故事,用四个三角形拼几何图形,演示如何将酸和水混合等。它可以是纸笔表现,也可以是非纸笔表现。但这里的纸笔表现不同于传统的纸笔测验,它是一种强调在模拟情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方式。在实际评价时,到底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表现性任务,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景的特征来决定。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除了要考虑所要评价内容的特质以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时间、空间、设备条件等。(3)终结性评价:主要体现鉴定的功能。以课程目标为参照。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可以是纸笔测验与学生表现性评价相结合。以往的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与单元测验卷一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各学科在实验中要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终结性评价方式。3.变化评价的主体及形式。新的课程理念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因此,我们在实施评价时,要改变以教师为评价“中心”的倾向,谋求让学生、教师、家长都成为评价的共同参与者,并把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功效。4.探索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过去的评价结果大都以定量方式呈现,实践表明,定量评价既存一些弊端,也不完全适合质性评价。因此,实验中,我们要努力探索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通过对“分数”、“等级”、“评语”、“成长记录袋”几种形式的科学组合来呈现学生学习成绩和非学业成绩的实验研究,使老师、学生、家长都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使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全面。5.更新教育观念,初步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以自身的教育思想、专业素质和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思想观念。注重给实验教师不断"充电",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化教育意识。在研究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召开实验教师培训会,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教学观。(2)实验教师必须掌握和应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素质教育的整合。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质量观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前提条件。围绕这一前提条件,在素质教育总体要求指导下,我们要立足自我,花气力解决学生素质偏差的第一大问题,即教育观念问题。(3)学生素质评价量化表的使用过程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班主任总评等各方面的主体评价,把评价过程变为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激励的"自我教育"过程。评价结果最终以量化的方式等级显示,淡化应试教育的"分数观念"。评价结果还与学校评先奖励结合起来,每学年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文明少年"等的评比来源于评定等级。学生素质发展水平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形式反馈给学 6.构建与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现状相适应的教育策略。调查结果表明,不到位的学校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素质发展,使之出现偏差。制定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并切实实施这些策略,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围绕这一重要条件,我校从自身办学已有基础出发,要花气力寻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对策,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思路,构建防止学生素质出现偏差的策略: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形成德育活动系列,由学生自由投其所好自选项目,对某项确有一技之长的学生重点指导,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做到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四落实,辅导老师做到有计划、有内容安排、有实施措施、有期末成果展示。 生家长。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课题的研究,参加此课题研究。并从人力与财力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开展该课题研究,以期取得明显成效。1.组织保障。成立学校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研究领导机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副校长任副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全员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关注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人员保障。本课题负责人,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3.时间保证。为支持项目组成员积极投入研究,在工作量计算等方面作出相关的规定。4.经费支持。除了上级下拨专项经费外,学校对该课题划拨一定的经费,用于项目研究中的不足部分。5.学习培训。为提高研究者专业素质,学校适时提供相应的学习培训等机会。6.协调统筹。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为项目实验提供充足的教学设备、研究条件以及物资保障。八、预期研究成果研究结题后,将把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各种登记、评价、报告表格、教师评语等予以集中展示,并将学生的成长变化以多种形式展示,最终形成如下研究成果。1.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促进我校办学质量的提高。2.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3.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4.形成了优质、高效的科研成果。(1)形成一系列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2)建立《莱西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莱西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3)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形成书面研究成果和电子产品。
高中生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上成为有心人,要做到三点:一是认识综合素质评价的双重价值;二是充分了解平台的内容;三是制订三年行动计划,重视平时数据的积累与填写。一、充分认识综合素质评价具有评价与育人双重价值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也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有关文件,一方面提出综合素质评价要在高招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提出了“两依据、一参考”的择优录取的机制,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另一方面提出综合素质评价在在育人方面体现其突出价值。按相关文件精神,“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是每一名高中学生在高招前必需完成的一项工作。但是有些高中生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把本该三年完成的工作,挤到高三最后时刻去完成。于是出现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填写的数据缺乏依据,撰写的材料过于草率,生成的报告测质量不高,给录取高校留下不好印象。其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的填写没有那么难,任务也没有那么重,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就能出色地完成平台规定的各项任务。同时,在平台填写过程中,它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还会起到促进作用,还能给紧张而忙碌的高中生活平添很多乐趣。二、充分了解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的内容高中生对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并不陌生,因为这项工作在小学、初中已经做过。最大区别在于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的数据将在高考招生录取方面,成为重要参考材料。所以,平台数据的真实性、典型性、独特性就显得格外突出,最终的报告册的要求是:把个人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充分地展示出来。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主体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以北京为例,在“思想品德”板块下:需要记录的数据有“社会公益及志愿服务”“一十百千工程”“党团活动”“感动感悟与交流沟通”“其他”等。“学业成就”板块不仅有各年段的学科成绩,还包括“创新成果”“学术志趣及偏好发展”“研究性学习”“阶段小结与个人反思”“自我陈述报告”“其他”等。应该说,北京市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更强化了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评价。高中生对这个平台要有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后,才可能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把平台填写好,发挥平台的评价及育人功能。三、制订三年行动计划,重视平时数据的积累与填写克服高三报告册“临时抱佛脚”的慌乱,必须把工作做到平时,分解到三年之中。这需要学生一进入高中,见到这个平台时,就进行统筹安排,制订出三年行动计划。正是那句老话:预则立,不预则废。以北京版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为例:在“思想品德”评价板块,你需要参加社会公益及志愿服务、一十百千工程、党团活动,要写一些感动感悟材料等。其中有些活动是学校组织的,有些活动是自主安排的。对于自主安排的,如社会公益及志愿服务这个项目,可以分配到三年中的前五个学期,一学期完成1~2次活动,做好记录、留下照片、写出体会、填写在电子平台上。把任务分解了,工作量也就不太大了,参与这样的活动对于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也是一调整。每个学期进行1~2次,到高三最后形成报告册时,你就积累近5~10个材料,那时可以从中遴选一些高质量的活动放到高招报告册中。再如:“学业成就”板块中,设有“研究性学习”栏目,需要学生填写研究性学习报告。这个项目对于高中生是一个小挑战,特别要妥善安排安排,最好在高中三年的前五个学期里完成。研究性学习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形成报告、得出结论,最后填写电子平台上。如果每学期完成一个小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想见,你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一定会提到提升。在高招报告册形成时,你只需要选择最好的一次研究性学习成果就成了。其他板块也是一样的,如身心健康。这个板块设有参加体育活动、体育特长等栏目。这样,高中生每学期都要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的体育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1~2个项目,形成体育长项,争取在年级或是更高的级别获奖。确定长项后,你每天抽出很少时间去训练,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所突破。艺术素养也是一样的,对自己艺术方面进行评估,确定适合自己项目,形成爱好,终有所得,乃至受用终生。高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人生的理想、基础性的素养都是这个阶段奠定的。所以高中生自己要正确认识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的价值。认识到它只是引导我们成长发展的一个脚手架,我们的目的是健康、全面、有个性地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期望高中生在高中一年级之初,就规划好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使用,锤炼自己,培养特长,做好记录,做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有心人。(永庆)
自主招生初审情况基本告一段落,综合评价招生开始,并且得到广大家长的关注,让孩子在自身基础上报考好大学,做更详尽的规划从而明确报考目标与方向。今天 『创新菌』主要从分析山东省综合评价试点高校的招生信息着手,做2018年综合评价分析,希望能够给家长更多参考。综合评价招生试点是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模式的积极探索。即综合考量考生高考成绩、高校考核结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自身培养的特色要求等五个维度的内容,对高考成绩达到规定要求的入选考生,综合评价,择优录取。以山东省为例,今年确定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青岛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浙江大学10所本科高校开展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在2018年这些试点高校综合评价招生与去年相比数据有什么变化?上表数据显示:与去年的数据相比,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增加10人,青岛大学增加80人,山东师范大学增加60人,青岛科技大学增加10人,山东财经大学增加20人,山东大学增加80人,10所高校其中文科招225人,理科招1045人,总计招1270人,招生人数明显都有大幅增加。在综合评价招生各试点院校中,录取门槛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山东大学了。下面我们就“山东大学”做具体解析:1、招生人数增加,由去年招生100人增至今年招生180人。2、今年的招生专业做了调整,不再局限于青岛校区的专业。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类之外,其他专业全部调整为济南校区的专业。3、化学类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列入综合评价招生计划。注:能源动力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都是山东大学的优势专业。4、山东大学在2017年理科为633分,文科为581分;与普通文科理科正常录取相比,理科降了7分,文科降了8分;分数的降低表明了山东大学综合评价招生录取门槛的降低,随着综合评价招生的普及,在通往高考的道路上,考生通过综合评价这条路升学会越来越多。5、在去年,山东大学的录取条件是文科全省3000名以内、理科全省10000名以内的考生才可以填报。今年,要求考生高考成绩必须位于2018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文科前5000名或理科前15000名从而文科录取门槛降低2000位次、理科降低5000个位次。同样,山东财经大学去年要求高考分数文科个人全省位次不低于19000名、理科个人全省位次不低于80000名,而今年这一要求改为入围学生夏季高考成绩须不低于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校自主招生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线下20分以上。高校位次大幅度的调整,表明高校逐渐侧重通过综合评价招收更多优秀的学生,不仅局限于高考成绩的高低,更注重拓宽考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能力。考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是对社会创新人才进步的一个重要启示。对于高校不仅高考分数上有突出表现,同时还提倡学生能把自身综合能力做全面提升;对于考生应该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严格把控发展方向及综合能力提高。在如今不再提倡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下,学生享有更多的途径让自己成长起来,毫无疑问,综合评价这条路的确能够给予学生更好的成长途径。简要浏览试点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报名条件:整体得出如下结论:1、综合评价更侧重考生综合成绩和综合素质发展,对各种奖项没有硬性要求。2、10所大学都有要求中提到,高中三年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和1周社会实践,并完成15学分的研究性学习任务。那研究性学习认为是什么?15学分的研究性学习如何完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没有更好的途径去实现研究性学习?① 研究性学习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的重要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三年共计15学分;② 15学分中包括了理论课程、学生组队课题研究、论文攥写等多项内容通过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的展开;③ 鼓励学生通过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依托自主探究、亲身实践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教育实验室对研究性学习具有指导意义:“创新教育实验室”正是面向中学生的课题研究性学习平台,是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的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致力于通过项目制课题形式带动中学生参与创新实践与科学研究,让中学生都能实现 “人人有课题,个个会创新”。 为中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创新课题包含理学方向、工学方向、社会方向、人文方向、经管方向五大方向,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研究性学习作为中学生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明确列入高中学生的必修课中,创新教育实验室拥有5大门类、37专业、100+创新课题、雄厚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学质量、智能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一站式课题研究平台。截止目前,创新教育实验室学习平台课程在山东省已经作为聊城第一中学、寿光现代中学、山大华特卧龙学校等多所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必修课。学生们关注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环境保护、心理健康、食品安全等热点问题,整个项目流程研究也更具有系统性和实践性。学生应用自主探究的能力、亲身实践的体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科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学习平台智能化,自动规划学习路径、记录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更加科学规范的完成研究性学习。目前有近百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了自己的成果,且质量较高。创新教育实验室紧跟时代发展、遵循教改规律,为现在的你加分,给未来的你附能!未来,我们一起加油~高考高考志愿选专业,教你从4个角度全方位填报新高考20种学科组合,怎么搭配最容易上大学?解析|双一流名单公布,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探索 | 高分不等于名校,全面性评估说了算专业 | 揭秘新工科到底“新”在哪儿自主招生2018年82万考生参与自主招生,这里有一份全面分析报告……2018高校自主招生论文发表要求汇总升学 | 自主招生必须淘汰的5类考生关注创新教育实验室创新教育实验室为你加分、附能!商务、合作、交流:ielab1(微信)
江苏省属高校综合评价简章将在近期陆续发布,如果今年有省属211高校加入综合评价,可以想见今年的综合评价B类必然会极度火爆,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大高中的盖章潮。所谓谋定而后动,我写了很多篇给家长的文章,这一篇,我决定单独写给我们的高中。其实生涯规划也好,升学规划也好,一直就是新高考的重要议题。有高中在2018年就成为我们(凭他教育)的生涯教育基地校,老高考的时代在多元升学的领域已经策划得风生水起。可也有高中到了2021年还是秉持裸分才是唯一王道的宗旨,无规划,不作为。君不见,江苏省苏州中学每年在综合评价B类的综合评价申请,在苏州大市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在新高考综合评价录取的层面上,高中有很多可以作为的领域,首先,是必须吃透综合评价的政策,为不同分段的同学谋升学的福利。比如,在本一高分段,高中可以通过校荐的方式帮助高分同学冲击南大、东南、港中深一类的优质高校。在本一中高分段,高中可以通过组织获奖率高的人文竞赛给有写作和英文特长的同学增加参与综评的砝码。在本一的低分段,成绩不够奖项凑,省市级荣誉称号、创新潜质与特长、专家推荐都有一些机会可以把握。第二,新高考非常重视素质教育的过程性记录,今年的强基计划的风向已经锚定,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档案将作为强基计划校考的重要权重。那么,对于省属高校的综合评价,必然会参考省厅自己搞的综合素质电子档案系统。各大高中在高一、高二阶段,不仅要做好综合评价的政策宣导,更要重视综合素质电子档案中社会实践活动、通用技术作品、以及研究性学习的策划与实施,为同学们创造参与活动的机会,指导同学们做好过程性的记录。第三,新高考的大政策虽然已经落地,但是新的小政策不断,自2020年初以来,选科保障、高职院校提前招生、新高考志愿填报、强基计划新政不断推出,如果没有实时跟踪、专业解读和数据分析,高中很难把握住新高考升学的动态。术有专攻,业有所长,高中不妨借力校外机构,采用定期政策宣导、合作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高校招生面对面、以及专项升学培训的多种方式,谋划升学这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保持家长和学校的良性积极互动。第四,高三下学期是综合评价花开结果的时间段,也是多元升学最忙碌的时间段。每年的申请窗口都会和模拟考试有所重叠,因此高三上学期学校的教务工作策划尤其重要。从工作开展的时间段来看,在高三上学期寒假前应针对高三全体家长开展新高考多元录取的政策宣传,建议具备强基综评资格的同学在寒假早做材料的整理。开学后,在学校完成高职院校提前招生和一模考试后,应结合一模成绩分析,对于预估高考分数在本一控制线下二十分上的同学和家长开展分层定向的综合评价的申请指导。第五,高中应成立因应综合评价的教务项目组,提前梳理并准备高三每一位同学从高一到高三各次大考的成绩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单科成绩和位比,语数英三门总分和位比,语数英+首选科目的四门总分和位比,语数英+首选科目+再选科目的六门总分和位比。除成绩单外,还需准备统一的班内、年级内和校内担任职务的聘书模板,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证明模板、以及提供学校盖章的要求说明。同时,学校需单独设立综合评价申请的公示墙,对于所有申请综合评价的同学的基本信息以及申报奖项信息予以公示,并拍照留存证据。家校联动做好综合评价这件事,且不说这项举措符合新高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大政方针,从结果上看,可以帮助这个分段上的同学多一个升学机会,冲击优质的高校、专业,或保住本一线上升学的底线。从心理上看,也是让家长们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孩子的升学贡献一份切实的力量。期待今年的新高考,有更多的高中行动起来,在综合评价的维度上收获满满!
随着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研究性学习成为落实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重要体现,被纳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必修课程。对于中学来说,推进研究性学习全面贯彻了新高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让老师更具教改的动力,让学生更个性化地研究知识,让高校招生更关注考生的学习经历和人生感受。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筛选出最优质的课题?教师资源是否充足且能够满足研究性学习的专业要求?如何平衡学生课内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过程记录是否客观完整,评价的方式和维度是否科学?这些都成为困扰很多中学校长的“拦路虎”。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和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创新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创新教育实验室为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实施创新教育、推进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破解之道。零周期为学校搭建专属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所谓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然而,面对这种新兴教学要求,缺乏创新教育实战经验的学校往往无从下手;而对于有一定实操经验的学校来说,师资、课程不足也使得研究性学习无法深入开展,从而直接影响研究质量。创新教育实验室提供的就是包含课程、师资、学习平台在内一体化的研究性学习体系,帮助学校解决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困扰,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未来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目前,创新教育实验室已经拥有了数百个创新课程,涵盖理学、工学、人文、社会、经管5大门类30余个专业方向,“我们的课题设置非常灵活。有些课题是单一学科的创新内容,有些则是多个学科的交叉热点;有些课题偏重于理论研究,有些课题则偏重于实践探索,不一而足。”创新教育实验室主任刘辰楠表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从创新教育实验室平台看到,诸如“蛋白质是如何组团开黑的”、“人工智能技术真的可以替代人类么?”“你家的床头灯支架够结实吗?”等课题充分贴合学生生活或者创新前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事实上,创新教育实验室的这些课题并非一成不变,“每学期我们都会更新30门新课题,”刘辰楠表示,“实验室组建了一个由数百个国内顶尖双一流高校硕士博士组成的创新导师团队,负责研发创新课题,并引导学生经历研究过程、丰富学习体验。”在创新教育实验室平台上,学生以项目制的形式进行学习,实验室会适时推送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体验完整的科研和实践过程,循序渐进积累科研思维。“比如学生在撰写研究报告的时候,平台会提供信息资料的搜集方法、报告的撰写技巧等,也会推送一些案例分析,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撑。”刘辰楠称。依托于大数据服务,创新教育实验室聚焦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全过程记录和分析,并生成创新学习日志和创新过程性报告,确保学生创新学习过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些智能化数据也为学校进行创新教育改革提供了数据参考。完善学习-评价-升学发展的研究性学习全链条从2014年跟随高考改革成长至今,创新教育实验室并不仅仅止步于丰富研究性学习教学体系,而是不断挖掘研究性学习模式自身的发展潜力和教育价值,搭建覆盖学生选课-学习-成果评价-升学发展的完整链条。创新教育实验室平台的一大优势在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数据,能一键对接到各个省市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成为高校多元招生的重要参考。这同步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如何确保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的真实性,进而保证招录公平?创新教育实验室汇聚学校、家庭、协会三方之力,通过引入学校、家长、实验室及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构建了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四维评价体系。其中,学校创新老师进行监督指导,家长参与规划并见证成长,实验室真实记录,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则进行质量评价和成果认证,更加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课题报告进行鉴定。“以往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锦上添花,现在则成了学习的必需品。”对于学校来说,新高考政策下高校认可的人才选拔路径也越来越多,这些路径也对学生的创新潜质提出了高要求。结合新高考选拔人才的各种政策,创新教育实验室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公益性的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升学发展路径。针对优秀创新作品,创新教育实验室还可以提供如论文发表/科创赛事支持等深入指导服务。巧借研究性学习助力新高考选科在新高考指挥棒效应下,学生们在高一就要开始选科并“定终身”,3+3选科模式也因此成为了最受家长们关注也最令家长们无所适从的新高考产物。在开始新高考的省份,不少家长表示:“孩子选科之前征求了我们家长的意见,但具体怎么选我们也没底,只能让孩子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喜好选了。”而孩子的优势和喜好,往往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创新教育实验室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会提供专业的学业规划测评,从个人兴趣、个人性格天赋、家庭资源背景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估,给学生提供专业和课题建议。“如今相关选科测评的解决方案已经非常成熟,但因为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推荐专业,所以还是会出现学生不满意所选专业的情况。实验室提供的数百个不同专业方向的课题,方便学生去体验和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选科。”刘辰楠表示,“同时,实验室也会不定期提供专业解读、专业职业发展专家讲座、专业实践体验、新高考选科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激发潜能。”如今,创新教育实验室已经为来自全国20个省份的百余所学校、10万余名中学生提供了研究性学习服务,帮助学生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助力学校全面接轨新高考。
一直以来,唯分取才是我国高校选拔学生最主要的方式。这种选拔方式虽然对学生来说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维护考试公平,但无法更全面地了解考生,而这也加剧了基础教育的应试取向。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更需要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应变社会变动的能力。仅仅通过单一考试分数来选拔人才,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因此,“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成为了必然。什么是“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指的是在每个学期的期末或每个学年的期末,全国各地的中等学校组织的一次对全体在校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的测评任务。综合素质评价来自于2006年教育部对全国的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测评展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一些地区,将每位学生在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级(九年级)或高三的最后一次综合素质评价计入中考成绩、高考成绩和学生档案,作为高中录取和大学录取的参考或录取数据。但一般在大学不进行此项测评。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分为七个维度(不同的地区或学校结构略有差异),分别是“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表现能力”。七个维度又分别被分为若干个项目。等级分别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较差),或者给予评分。综合素质评价的建立大势所趋,而这或将成为教育变革关键所在。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要求,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考、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这是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和中考、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打破中考、高考“唯分数论”弊病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策。这既有利于更加科学、完整评价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又有利于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从过于关注学生成绩向更加关注学生发展过程转变,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一举多得。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将学生平日的综合素质表现纳入考试的参考范围,其目的是希望一定程度改变“唯分数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综合素质评价,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巡视员尹后庆先生在第二届全球职业生涯发展大会(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Conference)上发表了题为《以综合素质评价之眼,发现和认识学生》的主题演讲,为我们讲述了综合素质评价和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关系,下面分享尹会长的演讲内容,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他到底是如何来解读的。(以下内容根据尹后庆会长在GCDC大会上的演讲内容整理,略有删减)尹后庆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以综合素质评价之眼,发现和认识学生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正在推进的改革是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是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的教育亟待改变。 高考改革方案“两依据,一参考”已初步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项教育制度已经正式确立并取得了初步成果。1、综合素质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有很多校长关心综合素质评价高考用不用,分数占比多少,如果不用就不用搞综合素质评价。我认为这是不对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学校体系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它既是检验学校办学方向和质量的手段,也是对学生主动发展引导和支持的积极手段。 综合素质评价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涉及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诸方面。目的在于逐步扭转过去偏重认知,过多倚重学科知识,而忽视对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身心素质的观察和价值认定,导致教育异化的现象。 综合素质评价是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关注过程的评价更加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更加贴近学生的成长需要,对于学生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也会更加有效。在评价中,过程与结果需要相互结合。有些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结果,有些结果是在人的未来发展中得以显现。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自身深化改革的应有之意。改革的目的在于引导学校形成一个“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评价”完整教学系统。2、综合素质评价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单一学科考试成绩的评价有两个弊端:一是过于偏重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不同学习领域、学习阶段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容易遮蔽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价值的东西;二是偏重常模参照,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忽略了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校教育。 当年我曾分管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学校里面很多孩子非常聪明、非常机灵、非常有潜质。他们都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就业后也在这个领域里面做得非常出色。但是在我们初中升高中用分数线性排序之后,却排到了65%以后了,像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教育体制里面常常发生。因此,我们不能用常模参照的方式来褒贬孩子,用分数线性排序来评判孩子,而要让学生在未来社会的需求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如果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化发展的价值,问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需要综合素质评价,让我们的学校能够丰富多彩,能够充满活力,让我们所有的生命在学校为他创造的海洋里面徜徉。我们的学校应该有多种评价方式并举,实现综合素质评价多样性:以学科内容为指向的评价解读每名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水平。不管是常模参照还是水平参照,都需要组卷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去贴近学生的水平,找到学生所处的真实位置,筛选不是唯一目的。以学习特质为指向的评价通过建立评价框架,设施各种工具,开发各种技术,去发现每名学生的学习风格、需求,让他们在参与有差异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策略中,在与自身风格最接近的学习环境和最匹配的教学互动中收获最大化。以学科行为为指向的评价具有过程性的特征。它是从学生学习的轨迹中,从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中,客观地记录、分析,进而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应该是最真实、最个性化,也是具有最强应用价值的。综合素质评价不能只关注理论性框架和技术性指标,而是要围绕培养目标,确立课程目标,进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动态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设计方案和工具。 因此要从丰富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入手。学生必须的学习经历需要精心设计和保障。应该明确哪些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实验,哪些是学生必须参与的项目活动,哪些又是学生必须经历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3、综合素质评价的完善过程要成为专业攻坚、创造智慧的实践常态综合素质评价不能只是高考用,更要成为学校教学实施的常态。目前上海直接用上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只有九所高校,对象只占一部分学生。但是不能因此学校就不去认真研究和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我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成为教学的实践常态。 当然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是比较复杂的,在科学性、专业性、真实性等方面都具有极高挑战,因此要专业共建。我也非常希望社会的信息化企业,能够用你们的工具和我们学校的综合素质平台结合起来。 综合素质评价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和研究,掌握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方法。我们要加强“综合多元评价”的研究,完善以各个领域学习结果及其表现为重点的多元记录、评价方法;要加强“过程性评价”的研究,在以真实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形式的过程性评价开展中取得突破;要加强“评价工具和分析解释”的研究,形成评价框架制定、技术开发、分析解释的能力。
新裸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提倡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实现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以下从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一)指导思想学习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目的。评价要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习评价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及时客观地发现其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l.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通过学习活动,诊断学生在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做到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在物理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制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很重要的探究、沟通与合作、批评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形成,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己的潜能。3.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改变过去仅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重视学生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同伴、教师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明确评价的目的,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注重评价手段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二)评价内容本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可能会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此,学习评价内容的设置应与课程目标一致,对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具体、准确的评价。通过评价。明确教师应教些什么、学生应学些什么等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对“知识与技能”课程目标的评价应当包含对学生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及其所达到的层次和水平的评价。对于知识,应着重评价学生是否能理解物理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并应用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否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能否了解物理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价时,要准确把握“内容要求”中对知识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知识的不同认知水平的要求,不宜随意拔高。例如,在“内容要求”第3.4.3 条中对串、并联电路的要求是“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恃点”。这里明确对学生提出了“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但没有对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在考试评价中,不应把串、并联(甚至混联)电路的电阻规律作为统一的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应重视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如能否正确使用本标准要求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否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等。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可以采用纸笔测验的形式,但更好的方法是结合学生做实验的过程进行。例如,在“内容要求”第3.4.4 条中,要求学生“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第3.4.2 条中,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样,可以结合“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通过观察学生能否正确选择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是否会正确连接电流表和电压表,是否会正确读数等,来综合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本标准的要求——“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2.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应重视评价学生“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达成,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律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通过学习过程获得了什么,还应记录学生参加了何种活动、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具体地说应着重评价学生能否全面、细致地观察物理现象;能否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能否拟订简单的研究方案并进行实验;能否通过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是否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是否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能否从不同的角度去独立思考问题,能否尝试利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准确地用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具有自我反思和听取他人意见的意识,并能做出自己的判断等。例如,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能否发现问题,能否有根据地对影响浮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进行合理猜想,是否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合理地选择研究方法,能否设计实验步骤并合理选择器材,能否分析并改进实验方案等来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做的,还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参与人数。通过评价,发现教学设计或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使用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真实表现和发展状况。具体地说应着重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是否积极主动地与同伴配合参与探究活动;是否在探究过程中有发现问题并大胆质疑的意识;是否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乐于听取同伴的建议并修正、发展自己的观点,能否尊重实验事实并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能否克服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并在活动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是否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否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等。例如,在“内容要求”第3.4.7 条中提出“了解家庭电路。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惫识。”这就要求在评价学生知识的学习情况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意识的评价。(三)评价方法与使用教师要了解不同评价方法的特点和功能,依据评价目的和内容来选择评价方法,倡导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发展状况。l.作业评价作业不仅包括书面练习,而且包括课外小实验、收集资料、阅读预习等。教师可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不同类型的作业要选定不同的评价方式,可用分数或等级记录,也可以用简练的、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力求准确、有针对性。作业内容的选择应注意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注意控制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作业中的问题,通过评语或面谈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2.测验测验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情况的评价。测验能确定学生当前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出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及存在的问题等。它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以后的学习,为教师改进和调整教学提供依据。测验主要包含口试、纸笔测验和现场操作等方式。其中,纸笔测验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形式,使用纸笔测验时不仅要重视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而且应积极探索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应加强试题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关心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关注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热情。在测验中,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内容合理地设计试题的类型,有效地发挥各种类型试题的功能。3.作品评价作品评价是一种体现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性评价。作品主要包括调查报告、小论文、研究性学习成果、小发明、小制作等。作品评价可以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进行,通过学生、同伴、教师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学习他人,反思自己作品的不足,大胆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案。4.成长记录成长记录旨在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发展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学生的进步。成长记录可统一放进成长记录袋。其中的内容可包括作业、学习笔记、阶段总结、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以及教师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记录资料等。成长记录袋使用时要明确其使用的目的,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目标,指导学生选择成长记录袋应收集的内容,通过不同的作品,全面反映学生成长的历程,充分发挥成长记录的教育功能。(四)评价应注意的问题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达用评价的诊断、激励等功能,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促进学生在各自水平上的发展。2.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日常学习活动与测验除了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外,还应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如在开展小组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活动的投入程度,灵活应用知识、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合作的意识等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学习。3.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实施中应合理利用评价的鉴别、诊断、激励等功能,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清晰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激励学生学习。例如,不同学生在同一测验中即使获得同样的分数,也不能说明他们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是一样的。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情况,还应综合运用课堂观察、作业、测验、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4.实现有效的评价反馈教师应将评价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生。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激励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发展变化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获得了哪些提高、发展了什么能力、还有什么潜能,同时还应通过恰当的方式指出存在的不足,但应以鼓励、肯定和表扬为主,避免出现轻视、为难、伤害学生的情况。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研”——这一中国特色将在新时代彰显新的价值。新时代教研的基本方向和核心任务是什么,如何理顺新时代教研管理体制,如何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今天,中国教研网带您一起听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怎么说。我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教研体系和教研工作制度,在保障国家课程政策转化落地、促进教师团队建设和专业发展、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教研”作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领域,提出要“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并对教研管理体制、工作体系和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工作方式等进行了全面部署。《意见》不仅是我国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对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的整体部署,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对中小学教研工作的具体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对于澄清对教研的模糊认识,推动教研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并实现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01重视教研是我国基础教育最具中国特色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很低。1980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47%、10.6%、50.8%。虽然在其后的30年,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随着“普九”进程不断提升,但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仍然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我国以“中国速度”(30年时间)完成全面“普九”的进程中,并没有因为教育的快速发展造成教育质量的滑坡,而是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这一“中国奇迹”中,日臻成熟的教研体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质量保障作用,作出了独特贡献。一支学术造诣较深、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指导能力较强、近10万人的专兼职教研员队伍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关键少数”,始终与广大教师一道认真研究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新方法和新模式,“从历史角度来看,教研系统的存在应该是保障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基本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201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调研发现,88.37%的校长和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研。有学者认为,教研是一种中国特色,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上海连续两届取得PISA测试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很多知名专家学者在充分研究后认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教研制度所生成的严密教研管理系统和教学常规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现在全世界对上海的教研体系都感到很有兴趣。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证明,教研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是研究解决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服务与指导的基础性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自上而下、一以贯之的教研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最具中国特色的优良传统和独特经验。教育大计,质量为重;质量大计,教研为先。教研制度建设是新中国基础教育取得的基本成就和重要经验之一,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新时期教研工作。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时代,要进一步明确教研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新的目标和职能定位,继承发扬我国一贯重视中小学教研工作的优良传统,总结并传承好以教研保质量、以教研促改革的宝贵经验,切实发挥好教研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中的独特作用。02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教研的基本方向和核心任务教研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活动育人的基本理念,把教研工作的根本目标集中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来。第一,教研机构应把研究国家课程的区域实施、整体谋划区域课程改革作为己任。教研机构应成为地区课程发展中心,承担参与决策、专业引领与质量监测的角色,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认真研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更高的平台上,在更宽的视野下,深度研究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难点热点问题,形成有较强指导性、操作性的实施策略和行动方略,推动区域课程实施水平的整体提升。第二,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是教研机构的天职。一是应充分挖掘各门课程内在的育人价值。要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引导教师充分研究各学科的本质特点,进一步明确各学科在核心知识、思想方法、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要求,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内在的、独特的育人功能。二是应认真研究培育学科素养的有效路径。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深度变革,才能把各学科蕴含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生身上,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目的。因此,教研员应与广大教师一道认真研究并准确把握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以任务解决为重点的实践性教学以及跨学科的综合化教学,积极创设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条件。三是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关注并主动研究新一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带给教育的挑战和机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穿越课堂边界、可以突破学校围墙这样一种优势,创设一种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和深度融合”。第三,深入开展教学评价研究。评价始终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牛鼻子”,也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挥棒”。在教育战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努力破“五唯”的大好形势下,教研系统应主动适应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中高考等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给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对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手段、评价结果反馈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引导学校注重对教学全过程的评价,逐步建立基于事实和数据分析的教学诊断、反馈和指导系统,促进基于课程目标的教学、学习、评价一体化教学格局的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第四,协助做好教学管理。在我国教师队伍学历合格率相对较低的历史时期,教研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研究建立教学常规,使每位教师都能够在基本教学规范之下组织教学,以此来保障教学的基本质量。如今,虽然广大教师学历整体水平较高,我们也更多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但严密的教研管理系统和严格的教学常规仍然是我国保障基础教育具有较高质量的重要经验。教研机构应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分学科制定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订教学计划”,监督学校按照中小学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通过集体教研推动学校认真落实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管理规程,引导广大教师坚持集体备课、认真编写教案和学案的优良教学传统,与教师共同研究和把握教学难度,控制教学进度。作业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研员应与广大教师一道深入系统地研究作业类型、作业设计、作业数量和时间、作业批改等与学生学习结果、教学质量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转变传统观念和惯性做法,适当增加实践性作业、探索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03下大力气理顺新时代教研管理体制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探索建立了从国家到省、市、县并延伸至每一所学校的五级教研体系,形成了面向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与教学改革实践融为一体、上下联动开展教学研究的工作机制,在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整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机构改革的推进以及对教研工作定位的一些模糊认识,逐渐出现了教研管理体制不顺,工作体系不完善,教研职能淡化、窄化、弱化等一系列问题,有的地方甚至直接撤销了教研机构,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切实理顺教研管理体制,特别要理顺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机构、教研机构与学校的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教研机构及其教研工作的全面领导,研究解决教研机构的准确定位和科学设置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应独立设置教研机构。应进一步明确教研机构的公益服务性质和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定位,切实尊重教研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专业性,通过完善机制发挥好教研机构的专业作用。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协调好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建立以教学研究部门为主体,教师培训、科研院校、电化教育、教育装备、中小学校等部门协同配合的教学研究协作共同体,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多方深度合作,形成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合力,整体提高服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效益。04进一步健全教研工作体系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体系举全国之力、积淀70年的建设结果,为保障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进入新时代,在教育全面走向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坚守70年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讲好“中国教研故事”。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校教研体系,系统研究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的职责定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指导方式,保障五级教研上下贯通、运行有序、工作高效。在五级教研体系中,学校教研组具有基础性地位。应通过不断强化学校教研组建设带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作用,引导教师突破“施教者”角色的传统定位,以“施教者”和“教学研究者”的双重角色主动研究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营造民主、平等、共享的教学研究文化,让教学研究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工作方式。同时,国家、省、市、县各级教研机构均需要进一步下移教研重心,以学校为基地,与中小学教师结成教学研究共同体,为学校的校本教研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专业指导,使教研工作真正根植于学校,深耕于课堂,服务于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05全面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对于教研工作而言,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中小学教研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水平,决定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近10万名专兼职教研员,与教师之比为1∶154。这是我国唯一能长期深入中小学教学第一线进行教学研究、给予教师持续性教学指导、为基层学校提供专业服务的专业队伍。广大教研员深入学校,根植课堂,建立教研共同体,通过教学调研、上示范课、听评课、专题讲座、区域教研等形式,一方面自上而下对教育教学理论和政策进行课堂转化,发挥“桥梁”作用,另一方面自下而上对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进行研究、总结、提升和分享,促进教学改革点上深化、面上推广,不仅研究解决了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也全面带动并促进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说,教研员是国家和地方课程教学政策的转化者,课程改革的推动者,区域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学校教学改革的指导者,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教研员队伍陷入了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的困境。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调研估算,全国约有3万余个教研员编制被占用,缺编、有编不补、在编不在岗等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就整体而言,对教研员的遴选缺乏专业标准,而面向教研员的专业培训也十分匮乏,致使教研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滑坡,难以适应岗位职责的实际需要,严重制约了教研对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关键作用的发挥。为此,要“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省、市、县三级教研机构应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第一,要研究制定《中小学教研员专业标准》,从政治站位、专业素养、研究能力、服务精神等方面设定必要的、统一的专业门槛,把好教研队伍的入口关,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专业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热爱教研、锐意改革的专业队伍,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第二,强化教研队伍管理。根据本地区事业规模和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及编制配齐配足各学段各学科教研员,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研机构编制或有编不补,杜绝教研员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应积极推进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等制度的建立,遴选政治素质过硬、职业道德优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与研究素养高、组织与管理能力强的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进入教研队伍,逐步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教研专业团队,不断提升教研队伍的工作水平和整体活力。第三,建立健全教研员专业发展机制,实行教研员研修制度。调动各方面力量研发适合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培训课程,实施教研员轮训,根据教研工作的核心任务并结合教研员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应鼓励教研员把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定期深入教学一线执教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第四,根据教研工作的基本特点和队伍的实际状况,研究制定教研员专业职称评定办法,同时建立健全教研员荣誉表彰机制,激励教研员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工作。06大力推进教研转型发展近70年来,教研系统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团结带领广大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探索了诸如课题研究、示范观摩、课例研修、教学论坛、行动研究等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形式,形成了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校本教研、主题教研、项目教研等行之有效的教研模式,积累了生动丰富的教研实践经验。当前,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然成为新时代的中心任务,教育系统各条战线紧紧围绕中心任务转型发展必将成为新常态。教研战线必须加快与时俱进的步伐,继续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原则,进一步聚焦教研的核心任务,全面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教研转型是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既要充分尊重和继承近70年来教研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和宝贵经验,也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直面教研工作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改革创新,整体提升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更加重视研究教育教学全要素,强化课程意识和评价意识,统筹好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等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各个环节,使其协同配合,相互促进,形成育人合力。二是更加重视研究全面育人。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要下力气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奋斗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是更加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注重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基于学生健康发展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引导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创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四是更加重视研究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变革,高度关注并主动应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给教育特别是教学的全方位影响和冲击,研究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作业设计与批改、考试评价乃至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全过程中的科学应用。五是更加重视研究基于实证和数据的教研,改变过去更多依靠经验的传统教研方式,引导教学研究工作走向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轨道。六是更加重视指导来自学校和教师的个性问题,在关注研究区域范围内教学共性问题的同时,进一步下移教研重心,使教研工作覆盖每一所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农村学校,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联系点制度,在指导学校办学特色和发挥教师教学个性上下更大功夫。(作者刘月霞,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 原文刊载于《人民教育》杂志201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