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指导何晏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指导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中心 李鹏岚同学们经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题结组、制定方案、申报立项后,进入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开报告宣讲完结束研究性学习前期的理论研究告一段落,研究性学习要进入研究实践过程,开题报告报告内容的选择、确定,对同学们接下来的研究实践操作非常重要,今天我针对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内容的选定、论证,开题报告过程的宣讲准备、宣讲实施过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对同学们进行具体指导,希望同学们认真看视频直播指导,希望同学们看完视频指导指导,认真结合自己的课题小组研究实践积极行动,认真落实课题研究的每个具体环节,争取有更多的课题研究不仅仅能拿到必修的学分,更重要能应用到同学们的成长发展实践中,大家一起加油!60:25同学们开题报告宣讲实施完,进入课题组进入中期课题研究实践阶段,研究性学习每个环节希望同学们认真研究实践,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培养自身发现美的眼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身边的学习、生活问题,小课题组培养同学们大爱大智慧、大情怀,同学们在研究实践中,让不一样的课题研究内容,带给我们丰富的成长经历,带给我们教育启迪,为同学们以后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坚持就能改变,能力成就梦想!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我们一起努力研究积极实践,大家和同学们一起奔跑,追梦在路上!大家一起加油

可谓多乎

九江三中举办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

【九江视听网/第一播报 通讯员 杨旭 】 2019年6月11日下午,九江三中高一年级在科研处及高一年级部的组织下举办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各班课题小组长在班主任的组织下为各班带来了精彩的开题报告。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柳冰、科研处主任曹荣星、科研处副主任聂周伟、高一年级主任徐中兵视察了每个班级的开题报告会。本次研究性学习共高一17个班参加,170个小组,每个小组利用PPT的形式介绍了自己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各课题选取角度多样,有的课题立足家乡,关注九江经济政治文化;有的课题关注高中生学习与生活,研究高中生课外阅读等;有的课题充分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研究纸飞机、器的锻造等。研究性学习是三中的一张名片,高一学生聪明热情,勤恳踏实,相信最终能完成一份专业而优秀的课题,也相信同学们能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快乐,获得成长。

化妆室

课题立项后,开题报告写什么?怎么写?

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对一些基本问题总会有一些困惑。比如,课题立项了。下一步做什么?什么是开题?为什么要开题?开题报告怎么写?怎么准备开题活动?有的老师说:这么复杂,头都大了。但是经常做课题的老师,就会有另外的说法:今年我要聚焦某一问题,好好研究一下子。还有的老师说:今年没有课题做了,心里空落落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说法?在这很大程度上,这和教师的工作方式有关。下面,和老师们谈一谈相关的话题。一、为什么我的课题不能立项每当课题发布后,有的老师就会:为什么我的课题不能立项?我看网上发布的课题还没有我这个题好呢,为什么就立项了?这当然是教师的自我判断。其实,课题能否立项:一方面和课题的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前瞻性等有关;也和评审专家的专业、视野、关注点有关。所以评审时,聘请多个专家同时看一个课题,是有道理的。专家都打出了高分,肯定就立了;专家都打了低分,自然就立不了。所以课题立项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能够立项确实让人欢欣鼓舞,没有立项也无需沮丧。不立项的课题,如果通过扎实的研究,也可以取得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好,我们把话题拉回开题这件事情上来,就有关问题交流交流。二、什么是开题所谓开题就是一项课题取得立项后,在正式研究活动开始之前,对研究活动进行的具体设想和规划,也就是对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人员分工、预期成果以及课题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并征求有关专家、学者、同行意见,这样的学术活动就是开题。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大体可以明白开题是怎么一回事。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概念,可以拎取一些关键的语句:第一,开题是立项之后、正式研究之前要做的事情。第二,开题是对研究活动再次深入且具体地设想和规划。第三征求他人意见,完善研究方案。三、为什么要开题初做课题的老师会问为什么要开题?不开题可以吗?我们教师自行搞一个小课题或微型课题,可以不用开题。有个选题,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于是就做起来了。但是上级科研机构审批立项的课题,还是需要开题的。开题的目的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课题负责人角度看,开题活动是对课题研究工作再一次的深入思考,对研究活动进一步具体设计和规划,力争使研究有序有效推进,取得预期成果。文喆先生讲:“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 完善研究设计。”二是从科研管理部门角度看,给予立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个课题有一定的价值性,对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有重要意义,纳入某一区域教育科学规划管理范畴,给予资质证明或经费支持。开题是科研管理部门重要的管理程序和手段。四、开题论证和申报论证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绝大多数教师还是比较明确的,申报论证的目的是说服评审专家,赢得立项;而开题论证的目的是为了征询意见、完善计划、更好地开展研究。可见,两个论证的指向不一样。有的老师会问:申报论证中的“课题设计论证”和开题报告结构一样吗?写法上有什么区别?我们来说一下这事。下图,是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研制的课题申报书中的“课题设计论证”的结构,总共13项。对于这个结构,很多老师都记忆犹新,很烧脑,没少受折磨。上边的结构解决的是申报的问题。申报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说服评委专家,让他们对我这个课题表示理解和认同,最终得以立项。我们还原结构背后的问题:你研究的关键词是什么?这个专题有人什么研究过吗?研究到什么程度了?你研究的目的、意义、价值何在?你研究的目标是什么?你是通过怎样的内容来达成目标呢?你怎么能说服我,你这个研究就能解决你的问题呢?你能说一下你的课题有哪些创新的东西吗?好,你打算怎么研究?说说你的思路和方法,把你的研究框架模型给我看看。最后,请你把研究步骤给规划一下。以上问题,申报者都想清楚、写清楚。写出来专家能够看明白,立项的可能性就大增了。到了撰写开题报告的时候,就要从申请立项的重心,转移到研究的重心上来。那么,研究的重心是什么呢?就要突出目标、突出内容、突出方法、突出步骤、突出分工、突出成果。有的老师问:既然突出以上这几个方面,是不是就只写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呢?不是的。开题论证报告做为一种规范性文本,还要保证其文体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所以,给大家一个结构。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出,开题报告和申请报告还是有一些变化,如结构顺序有变化,研究的价值、拟创新点、研究思路、技术路线没有了;多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预期研究成果、附件等。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可以这样讲,虽然有些变化,但其本质没有变。况且,开题报告也并非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有的会根据要求不同而有所取舍。比如技术路线对于课题研究就很重要,在开题报告里也可以写上。有的开题报告结构中,还有理论依据这个板块,也可以写上。无论怎样变,开题报告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变化:即你研究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你怎么研究?你研究出来的成果是什么?五、开题报告的各个部分怎样写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现实的问题,如果你在选题申报时,写得比较规范,准确,在撰写开题论证时,就会比较省事。如果在申报课题时,论证得比较马虎,在开题论证时,就需要一并搞清楚。下面,我们一个一个地说吧。(一)研究的背景所谓的研究背景就是提出问题,即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在申报论证时,我们写了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在开题报告时,对此再度进行思考:你为什么要选这个题进行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意义何在?这个问题应该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时刻提醒我们,初心不变。如果在申报时思考得很成熟了,表述没有问题,可以用到此处。1.选题缘由所谓的选题缘由即研究目的,我们从三个角度写:第一,从社会发展、国家政策、重大会议、重要的教育文件要求的角度撰写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第二,从当前课程改革、学科建设、立德树人、课程标准等方面,选取恰当角度的撰写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第三,从教育教学现实的具体问题出发,撰写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我们的研究通常都是扎根于实际问题,只有产生了问题,我们才会产生研究的动因。所以解决现实问题是我们开展研究的重要追求。选题目的在表述时,总的逻辑是:宏观-中观-微观,从理论到现实这样的逻辑来撰写选题缘由。2.研究意义什么是研究意义?所谓研究意义,即该项研究对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和现实工作带来的影响。影响大则意义就大;影响小则意义就小,没有影响也就没有意义;负影响就是反向意义。如何写好意义呢?依据预期成果谈意义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路径。在写意义之前,先要判断你的研究成果是什么?再思考这个成果产生的影响。然后从对理论的影响和对实践的影响两个角度来阐述研究的意义。第一,理论意义所谓的理论意义,也有称为学术意义,即所形成的成果,在理论上有哪些突破与创新,对丰富相关理论有哪些作用,是验证性的,还是独创性的,要说清楚。第二,实践意义所谓的实践意义,即所形成的成果对改进自身工作有哪些帮助,对其他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哪些启示。还有的课题研究对教育政策的制定、行政决策的走向产生一些影响,这也是可以写的。可以称其为政策意义或行政决策意义。(二)文献综述文献研究是教育科研的必经之路,是不可逾越的环节。1.什么是文献综述所谓文献综述,就是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研究中,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关键词等进行文献检索,收集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对其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叙述、评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2.为什么要做文献课题做文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从他人研究中寻找思路。相关的研究看得多了,即使起初不会研究,也变得会研究了。二是借鉴他人成果为我所用,借鉴不是抄袭,成果发表出来的价值是什么?就是推广,就是让他人借鉴。我们借鉴过来,在自己的教育场域实践,这是应用研究,不是抄袭。如果查阅文献的目的不是应用,而是改头换面去发表,那就涉嫌抄袭了。三是在他人研究基础上再创新。由于实验场景的变化,科研成果和经验都会随之变化或调整,这就是教育科研的最大的特点。3.开题报告中的文献与申报书中的文献有区别吗两个文本中的文献没有本质区别,检索方法一样,检索内容一样。两者唯独不一样的,就是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对研究的问题可能又有了新的认识,文献资料可能更丰富了。文献综述的水平应该再上升一个台阶。如果你认为在申报时,你的文献已经很成熟了,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那就直接拿到这里来用。4.文献检索的重点和技巧在开题阶段的文献检索更要突出概念的检索,突出理论的支撑,突出相关成果的检索。文献检索是有一些小技巧的,比如“两先两后两关注”,即“先期刊后网络,先近期后远期,关注硕博论文、关注专题综述。(三)概念界定1.什么是概念概念包括两个部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比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概念的外延就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或表现形式。 比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是市场上用于交换的汽车、房子、食品、电视......等等。2.怎么界定概念呢界定概念方式是这样的:内涵的界定是概念种差+临近属;外延的界定是列出概念外在的实际形态,如,范围、表现形式等。可以这样讲:概念是理论思维和理论表达的基本单位。一切研究都离不开概念,一切研究都始于对概念的界定,概念创新是研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3.核心概念的数量与界定事项一般情况下,核心概念来源于课题,一个课题有1~3个核心概念就可以了,核心概念不会也不应太多。如果核心概念太多,则难以区别主次,也难以理顺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界定概念的数量由课题负责人决定,核心概念原则上必须界定,一般性概念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来决定是否界定,不宜太多,3~5个即可。概念一旦定界下来了,就不要再变了。如果变来变去,就会犯严重的逻辑错误。笔者做过一个研究,关于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核心概念。关于研究性学习有两个种界定:一方面它是综合实践课程的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国家必修的课程。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要在一个课题里,两个概念混用,一会儿是课程,一会儿是学习方式,就会使课题研究就陷入混乱。4.概念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核心概念在课题研究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课题研究的灵魂。核心概念可以直接切割出课题研究的边界、研究的范畴。 课题组要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通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可以一目了然。 核心概念关联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等诸多要素。所以,课题研究必须高度重视对概念的研究。5.把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放在一起写可以吗一般来讲,不建议混在一起写。课题研究中的概念,最好和文献综述并列为同级标题撰写。最终,课题组要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因为概念在课题中的地位特别重要。但是在文献综述的文段里,可以综述以往研究者提出过的概念界定,一般讨论3-5个学者的界定就可以。(四)研究假设1.什么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相关文献、实践经验,对研究问题的规律、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研究之前的预先设想的、暂时的、有待验证的结论,是研究者所希望得到的某种结果。课题研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检验研究假设的过程,研究假设贯穿课题研究的始终。2.研究假设是怎么形成的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对课题研究系统思考和反复论证的结果。表述研究假设就是要把解决问题的诸多可行性举措、路径、策略、方法摆出来,依据研究者的视野对这些自变量进行评估、遴选、归类,建立起研究模型。有的教师问:答案都想出来了,还用研究吗?当然要研究,研究就是验证你提出来的诸多答案是真还是伪,是不是能够解决你工作中的问题。预设的答案从哪来?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从文献中来,二是从实践中来,三是从讨论中来,四是从专家那来,五是从同行那来。3.研究假设怎么表述一线教师特别希望给个模板,一般性的写法如下:课题组认为,如果通过……的方法(策略、途径、方式、工具等),就可以促进(解决、提高、改善等)……(五)研究目标1.什么是研究目标所谓研究目标,用比较直白的话讲,就是经过研究后,能够得出来的用以解决问题的办法、策略、路径、工具等具体指标。2.研究目标与研究目的的区别有时,一线教师将研究目标与研究目的搞混。其实,两者在科研领域确定存在较大差异,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为了区别,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比较。如下:研究目的与研究目标差异比较表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目标与研究目的是不一样的。目标是可量化、可测评的指标。而研究目的则是针对现实问题的一种回应。还有两个概念,有时也会跳出来干扰一线教师搞研究:一是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必须澄清,研究目标既不是教育目标,也不是教学目标。都不能混为一谈。3.研究目标撰写的思维逻辑有的教师问,研究目标怎么确定呢?其实还是有一些思路的,下面,给出三个步骤。第一步: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第二步:针对现实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策略、路径。第三步:将解决问题的办法、策略、路径归纳转化,形成研究目标。4.不恰当的研究目标我们举一些例子,下面研究目标的表述是不对的。(1)促进学生发展(2)促进教师发展(3)促进学科发展(4)促进学校发展这种大一统的目标,太空泛,也没有实在意义,似乎放在哪个报告中都可以,这样的研究目标是不成的。我们如果仔细分析的话,以上不是研究目标,应该是研究效果的表述,也可以认为,是课题研究追求的目的。当然,这种过于笼统地表述研究目的也是空泛。(六)研究内容1.什么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解决研究问题,达成研究目标,所设定的具体研究事项。研究内容是实现研究目标的载体,也是研究目标的具体化。有什么样的研究目标,就应该配套写出相应的研究内容。一般情况下,研究内容的数量不能少于研究目标的数量。2.如何分解出研究内容在这里提供三个分解出研究内容的策略。(1)从核心概念出发分解研究内容的策略课题的核心概念是一个课题的关键所在,抓住了核心概念,并且分析出核心概念的外延、要素、特征等,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分解出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2)从现实问题出发分解研究内容的策略一线教师做课题主要是着眼于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研究内容的确定可以回到现实问题进行思考。(3)“现状+方法对策+评价”分解研究内容策略这是分解研究内容的一个模板,现状+方法对策+评价,反映了研究内容的一般逻辑,需要在具体实践中灵活运用。“现状+方法对策+评价”模板构成了研究内容的三大板块。(在这里不提供案例了,可以百度搜索“课题申报:如何撰写研究内容”。)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没有固定的模式,有时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有多种分解方法,但是分解的内容要基于解决的问题,基于理论上的逻辑。需要提示的是,在分解研究内容时,为了避免研究内容的交叉冲突,不宜同时选择多个标准分解研究内容。(七)研究方法1.主要的研究方法一线教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行动研究、实验法、观察法、案例研究、成品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本分析法。在此不一一解释,其中的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严格讲是一种研究方式,因为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会运用到其他一些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交叉使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2.开题报告中研究方法的表述在开题报告中,将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一一对应起来,就可以了。这个没有什么玄妙之处。3.科研方法使用的问题教育科研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在一线教师开展的教育科研活动中,研究方法往往会出现不少问题。有的时候是科研方法使用不对头,有的时候以工作的方式推动研究,而不是运用科研方法推进研究。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组织大量的培训活动、参观活动、学习活动、听课活动,却不见实际的研究行为。 从本质上讲,就是科研方法不会使用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给个思路,就是回归问题,弄清研究目标和内容,找到研究的逻辑起点,再重新出发,这时再探讨研究方法,就可解决无科研方法的科研活动了。可以一试。(八)技术路线笔者认为,在开题报告中,需要对技术路线进行再设计。因为技术路线图对于理清研究思路是非常重要的。1.什么是技术路线技术路线是以研究假设为核心,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有机组合起来的逻辑结构。在这个概念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一个是“以研究假设为核心”,二是“逻辑结构”。要想理念技术路线,就是需要把这两个概念搞清楚。2.技术路线的作用技术路线对于课题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技术路线能够体现出课题研究的思路。其二,技术路线能够体现出研究方法的使用问题。其三,技术路线能够把研究过程中诸多要素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3.技术路线的呈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技术路线要以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称其为技术路线图。把研究过程中的诸多要素,放在一张图中,呈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个问题用图来表示,最容易说问题。最上端是课题名称,中间四块是四项研究内容,左边是研究方法,右边是研究成果。从上到下是课题的研究顺序。这个技术路线基本体现了研究假设和各要素的逻辑结构。(九)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二是研究方法,三是成果的形成。建议不要把重点和难点写得过多,写得太多就区别不出来所谓的重难点了。这个问题无需多论。(十)研究步骤和人员分工1.研究步骤的常见问题研究步骤这一板块是处于开题报告论证的结尾部分,从教师心态考虑,马上就写完了,于是一些教师套用一些模板,如“准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写上“查阅文献、组织教师培训、开展听评课活动、经验交流、梳理成果”等,把时间安排一下,就草草收兵。这样写的步骤,没有什么实质意义。2. 什么是研究步骤研究步骤是依据课题研究目标,采用恰当的科研方法,落实研究内容的工作流程及安排。研究步骤是研究思路的具体化,是验证研究假设的全过程,是研究成果形成的重要依托。3.选题报告中的研究步骤与开题中的研究步骤有什么区别课题申请报告书和开题论证报告书都要写研究步骤,两者有区别吗?在课题申报论证中,评审专家重点看选题的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等指标。研究步骤体现的是可行性问题。在开题论证报告中,专家会对研究步骤高度关注,因为课题已经立项了,马上就要开工研究了,研究步步骤是开工图纸,所以研究步骤就要写得具体明白,要将研究内容精准分解到研究步骤的各个环节,用以指导随后的研究工作。4.怎样撰写研究步骤依据课题研究目标,采用恰当的科研方法,把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落实到研究步骤中,明确时间节点,分解研究任务,责任到人。还是举一个例子:(十一)研究成果关于预期研究成果,在开题报告中是最后的部分,我们都要出哪些成果呢?这时,要回到研究目标。所有的研究目标,严格意义上讲都要跟进研究成果。可以是调研报告、可以是论文、可以是案例、可以是专著,最终要有一个研究报告。力求是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把这些成果性东西写具体。为了减轻负担,我们会把这些成果分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完成。可以安排两个阶段,一个是阶段研究成果,一个是最终研究成果。还有一些固化的、过程性的成果,做成辑录,如管理手册、教材、教案、学案、学生成绩等。这些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学术上的科研成果,而是成果的载体,也可以称其为证明课题研究成果的固化物。(十二)开题报告的附件开题报告时,为了保障开题工作的质量,提供前期准备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量表、子课题方案等。一并提交专家、同行,供大家参考讨论。以上是开题报告的撰写及相关思考。请批判。

李翱

研究性学习作为单独项列入表格?2020年江苏考生家长请重点关注!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20年强基计划报名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报送工作的通知》(教基司函【2020】17号)要求,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省教育厅制订了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试行),以简表形式提交给高校作为参考。从这份文件可以看出,从江苏省2020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开始,整个评价体系已经出现重大调整,对目前的高一和高二学生及家长具有指导意义,其中有几点细节值得大家重点关注:1、关于特长填写,简表中分了学科特长、艺术特长、科技特长和其它特长。有意思的是学科特长填写注明只限于五大学科,尽管这份表格是提交给今年参加强基计划的36所高校,但还是感觉跟国家政策思路有冲突,强基计划和之前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都已经明确基础学科的定义已经从原来的五大学科放宽到高校17个专业方向,覆盖高中阶段所有学科,在这个文件说明里将学科竞赛填写仅限于五大学科竞赛,我个人觉得是不妥的,可能会对基层学校和部分家长造成误导,错误地认为学科竞赛只认五大学科。其实从这份文件可以看得出江苏省教育厅的用心良苦,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的学科竞赛目前已经接近20项,除五大学科竞赛外大多数是英语类和人文社科竞赛,而每个类别的特长竞赛奖项的填写一般最多只填3项,所有这份综合素质评价简表中将学科特长内容限填五大学科竞赛,如英语类或人文社科类等其他的学科竞赛奖项可填在荣誉奖励一栏,如果还填不下的则可填在其它特长项。另外我们可以看到综合素质评价表中荣誉奖励栏是建议填写最高级别奖项和荣誉,但是在学科特长、艺体特长、科技特长只需填市级以上奖项即可,这其实跟以往高校招生和今年江苏高校综合评价招生要求也是不一致的,江苏高校综评招生作为报名资格条件一般至少需要省级以上奖项,而填表要求市级以上奖项即可,我个人认为这种政策导向是希望学校、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批准的各项竞赛活动,市级及以上获奖证书即可填入档案,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表降低奖项要求,可以更好地反映江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特长,否则如果按往年高校招生要求填省级以上奖项,很多学生基本就无有价值的材料可填。目前艺术和体育特长竞赛奖项还没有列入江苏省综合评价招生报名资格条件,但是艺术和体育都已经列入江苏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后面艺术特长生是否会跟浙江三位一体一样纳入综合评价招生范围值得期待。科技特长和科创竞赛奖项近两年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从根源上来看是近几年教育部希望淡化学科竞赛热,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抓手是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选拔人才从学科特长转向科技创新为重点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和趋势,表格中科技特长不仅可以填科创竞赛奖项内容,也可以填创造发明专利等其他创新成果内容。如果除五大学科竞赛以外的学科竞赛奖项比较多,在荣誉奖励项中填不下,也可以在其他特长项中填写。其他如作品发布、教育部竞赛名录外高含金量的国内外竞赛荣誉、国际创造发明展作品及荣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等均可计入其它特长项。从填表规范的角度来说,除五大学科竞赛之外教育部批准的其他学科竞赛奖项,明年江苏省教育厅是否会在今年本文件基础上进行修订全部列入学科特长填写内容,大家可以拭目以待。2、研究性学习作为单独填写内容列入表格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另外一大亮点,就是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单独填写内容列入表格,说明不论是江苏省教育厅还是高校招生,研究性学习都是证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文件中明确研究性学习及代表成果是选填项,建议填写获认可度高的内容,言外之意没有过程性和真实性证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及成果是很难被认可,由双一流高校、中国科学院等高规格科研机构举办并出具证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及成果、或由权威机构出具过程性和真实性认证的研究性学习及成果才能得到认可。附文件全文:

简发而栉

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模式 研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为什么重要?

新高考自2014年启动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 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2018年,各省市陆续开展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要求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将其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考生录取原则由原来“依据高考统考科目成绩”改为“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3门统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再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新高考后,考试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定标准。综合素质5个方面详情如下:学业水平:重点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和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等,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学科学习情况;艺术素养:重点是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思想品德:重点是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持续时间;身心健康:重点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表现等;社会实践:重点是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多样化考核,要求综合全面发展新高考改革后,为适应新高考,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已经在特殊类型招生中体现,从90所高校自主招生简章及高校自主招生考核方向来看,高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提出了要求。如:清华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申请条件之一:在研究实践、文学创作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申请条件之一:高中阶段公开发表过论文、公开出版过书籍或撰写过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北京林业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申请条件之一: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学习研究、能力证明等方面的实践成果、作品或等级证书。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申请条件之一:高中阶段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竞赛、科研课题、创新训练等),展示出较好的创新潜质并能提供主要成果证明材料(竞赛获奖、论文、专利、科研课题开题(结题)报告或其它创新性成果,考生须深度参与,并至少是其中某部分的主要完成人);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实践学习能力,综合发展更加重视,并有一定的要求。考生想要脱颖而出,除了保证基础学业成绩,还要花一些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等活动,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把学习和活动乐趣结合,在学习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学科特长及创新潜质。综合评价录取 学习实践能力将不容小觑除了新高考和自主招生对学生学习实践、综合能力有相关要求外,根据我们梳理的2018年试点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简章,发现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如:2018年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综合评价招简报名条件之一:对资源、生态及环境类等我校特色学科相关领域具有浓厚兴趣、且在国内外相关专业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2018年中山大学广东省综合评价招简报名条件:选拔综合素质全面、志存高远、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高中毕业生。申请考生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AAB及以上;2、在科技发明、文学创作、研究实践、才能禀赋、社会活动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2018年山东省9所高校(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综合评价报名均要求:学生高中三年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和1周社会实践,并完成15学分的研究性学习任务。那么,研究性学习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营,怎么去选择更好的途径参加研究性学习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的重要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三年共计15学分。15学分中包括了理论课程、学生组队课题研究、论文攥写等多项内容通过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的展开。● 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为了鼓励学生通过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依托自主探究、亲身实践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有没有更好的途径参加研究性学习,拓展自己的实践能力?由清大紫育与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联合开展的课题性研究学习正搭建这样的平台。为了对当代青少年进行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和专业的科研思维训练,提供给广大中学生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宝贵机会,清大紫育协调多方资源举办青少年研究性学习营,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国家杰出的科学家及先进的科研环境,并在中科院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课题研究。在研学营中,专家教授将为学生普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历史沿革背景,通过不同领域的课题研究,学生可以充分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成果以及如何应用在各个传统行业之中,并锻炼自身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课程内容包括:专家教授现场传授指导,学生亲自操作设备平台独立开展实验,学习报告论文撰写,包括开题报告,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答辩等。目前,清大紫育中科院大数据智能应用研学营和清大紫育中科院微生物奥秘之旅研学营正在报名中,欢迎全国高中生报名参加!⊙来源 | 自主招生指南(ID:mxzzzsw)原创,转载请先联系协商授权并标明明确来源!

自给自足

别人家的孩子!高一学生和清华教授一起登上《自然·通讯》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新研究登上了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通讯》。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腺病毒相关受体识别多种血清型的腺相关病毒的不同机制,并提供了一个单一受体与具有不同规则的多种病毒血清型结合的例子。发表论文令人高兴。作为该工作的负责人,清华大学医学院娄智勇教授更欣慰的是,除了课题组成员外,这篇文章还有位特殊作者,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学生袁正家。将一名高中生与清华大学一流实验室联系在一起的,是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拔尖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拔尖培养”)。20年前的学生,如今的学者“拔尖培养”始于2016年,而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的探索则要比这早20年。那一年,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访美,观摩美国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这是一项旨在从全美高中生中发现最有想象力的科学后备人才的培养活动。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每年对外公布自己的实验室条件、可以接纳多少学生等信息,学生们提出课题项目申请。实验室评估学生项目的标准是,课题是不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能不能独立完成。考察回国后,中国科协决定借鉴这一模式,在北京开展试点,具体工作由北京市科协青少年工作部与中国生理学会协助组织。当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邓希贤、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周曾铨教授等众多知名科学家的支持下,北京市科协启动实施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成为首期开放实验室的院校。来自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北京二中等5所中学的首批11名学生,在7位大学导师的亲自指导下,完成了8个小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在培养期间,学生们依照兴趣自由选择一个小课题作为载体,在以导师为首的科研团组指导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掌握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创新思维和科学实践的能力。这段难得的科学实践经历,对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科学报国志向产生了积极影响。首期培养学生、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白凡,如今已是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一次次反复做实验、记录、整理,不到两年的课外科学实践,既开拓了我的科学思维,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又教授了我科学本领,掌握了科学方法,同时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白凡对当年的场景历历在目。品真实的枯燥,尝参与的快乐“我们感觉,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张晓虎说,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决定,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项目中增设“拔尖培养”。“我们在北京四中开了一个研讨会,邀请专家对美国顶尖赛事进行了系统分析,最终将‘拔尖培养’定位为发现和培养学有余力的初高中生,同时配备顶尖资源和心理、领导力、科学英语等综合课程,让他们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张晓虎说,该项目选择了较容易实施的生命科学、计算机、工程、化学四个学科开展试点,每年在北京市范围内选拔三四十名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张晓虎总结道,“拔尖培养”是依据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实施20年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遴选一流导师、选拔一流学生,在原有“师徒”制科创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培养资源,以“精准”“高端”“一贯”“国际”为目标开展的培养项目。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等十多位顶尖科研人员成为这些孩子的导师。袁正家正是2018年“拔尖培养”入选者之一。饶子和院士是她的导师,负责她的课题方向和培养规划。导师团队中的娄志勇教授负责袁正家的具体辅导。“袁正家同学入选的时候刚初三,在这之前她可能对生命科学完全不了解,所以要她从头开始独立完成一个课题不太现实,我们就安排她进入我们已经开展的课题,并由博士生手把手指导。”娄智勇介绍道。全英文开题报告、查阅文献、做实验、写论文……科研实践课题该有的步骤一个都不能少。过去一年,袁正家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泡在实验室。虽然知道这次发表的论文中,自己的贡献有限,仅是近距离接触科研的一小步,但看到自己参与的科研成果出现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她依然由衷地感到兴奋。更重要的是,她终于知道了真正的科研远不是影视剧里展示的穿着白大褂摇摇试管那么简单,极其枯燥,但也乐趣无穷。从孩子开始,在家庭中传播“这也正是我们开展‘早期培养’‘拔尖培养’等计划的目的。”张晓虎坦言,“并非所有的孩子最终都会进入科研领域,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确实能发现一些好苗子,并持续培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现为人大附中高三学生的丑瑞华因在“拔尖培养”中出色地完成课题“恶劣天气下路况环境增强感知系统”,获得第69届ISEF“系统软件学科”最佳奖、“系统软件”一等奖,还有国际计算机学会ACM专项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颁发的专项奖提名;项目中的北京四中潘紫琪则收获第69届ISEF“能源:化学三等奖”,第18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一等奖。“对这部分孩子来说,尽早接触正规的科研,接受专业的训练,对他们将来进入专业领域的研究非常有帮助。”张晓虎认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项目包括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英才计划(北京)、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拔尖培养计划。截至目前,三个计划共有中学基地校50所,累计培养学生3000多名,每年组织开展启动会、院士报告会、竞赛观摩、研讨会等各类中期活动60余场,野外科考4场,资助全市40余项青少年科学探索项目,全年有超过20000名中学生直接参加各项活动。而对于饶子和、娄智勇这样的导师而言,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地培养青少年科技人才的意义,除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还有助于提高家长的科学素养,为科学传播助力。“虽然近年来民众的科学素养在不断提高,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一个学生至少能影响他的父母,以及家里的亲人们。从学生入手,让民众更了解科学,具备更多常识,是科技工作者的一种责任。”娄智勇说。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张爽(实习)审核:朱丽

老虎连

拔尖培养计划让“小科学家”走进大实验室

拔尖培养计划 让“小科学家”走进大实验室本报记者 操秀英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新研究登上了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通讯》。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腺病毒相关受体识别多种血清型的腺相关病毒的不同机制,并提供了一个单一受体与具有不同规则的多种病毒血清型结合的例子。发表论文令人高兴。作为该工作的负责人,清华大学医学院娄智勇教授更欣慰的是,除了课题组成员外,这篇文章还有位特殊作者,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学生袁正家。将一名高中生与清华大学一流实验室联系在一起的,是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拔尖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拔尖培养”)。20年前的学生,如今的学者“拔尖培养”始于2016年,而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的探索则要比这早20年。那一年,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访美,观摩美国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这是一项旨在从全美高中生中发现最有想象力的科学后备人才的培养活动。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每年对外公布自己的实验室条件、可以接纳多少学生等信息,学生们提出课题项目申请。实验室评估学生项目的标准是,课题是不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能不能独立完成。考察回国后,中国科协决定借鉴这一模式,在北京开展试点,具体工作由北京市科协青少年工作部与中国生理学会协助组织。当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邓希贤、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周曾铨教授等众多知名科学家的支持下,北京市科协启动实施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成为首期开放实验室的院校。来自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北京二中等5所中学的首批11名学生,在7位大学导师的亲自指导下,完成了8个小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在培养期间,学生们依照兴趣自由选择一个小课题作为载体,在以导师为首的科研团组指导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掌握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创新思维和科学实践的能力。这段难得的科学实践经历,对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科学报国志向产生了积极影响。首期培养学生、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白凡,如今已是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一次次反复做实验、记录、整理,不到两年的课外科学实践,既开拓了我的科学思维,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又教授了我科学本领,掌握了科学方法,同时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白凡对当年的场景历历在目。品真实的枯燥,尝参与的快乐“我们感觉,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张晓虎说,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决定,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项目中增设“拔尖培养”。“我们在北京四中开了一个研讨会,邀请专家对美国顶尖赛事进行了系统分析,最终将‘拔尖培养’定位为发现和培养学有余力的初高中生,同时配备顶尖资源和心理、领导力、科学英语等综合课程,让他们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张晓虎说,该项目选择了较容易实施的生命科学、计算机、工程、化学四个学科开展试点,每年在北京市范围内选拔三四十名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张晓虎总结道,“拔尖培养”是依据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实施20年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遴选一流导师、选拔一流学生,在原有“师徒”制科创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培养资源,以“精准”“高端”“一贯”“国际”为目标开展的培养项目。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等十多位顶尖科研人员成为这些孩子的导师。袁正家正是2018年“拔尖培养”入选者之一。饶子和院士是她的导师,负责她的课题方向和培养规划。导师团队中的娄志勇教授负责袁正家的具体辅导。“袁正家同学入选的时候刚初三,在这之前她可能对生命科学完全不了解,所以要她从头开始独立完成一个课题不太现实,我们就安排她进入我们已经开展的课题,并由博士生手把手指导。”娄智勇介绍道。全英文开题报告、查阅文献、做实验、写论文……科研实践课题该有的步骤一个都不能少。过去一年,袁正家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泡在实验室。虽然知道这次发表的论文中,自己的贡献有限,仅是近距离接触科研的一小步,但看到自己参与的科研成果出现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她依然由衷地感到兴奋。更重要的是,她终于知道了真正的科研远不是影视剧里展示的穿着白大褂摇摇试管那么简单,极其枯燥,但也乐趣无穷。从孩子开始,在家庭中传播“这也正是我们开展‘早期培养’‘拔尖培养’等计划的目的。”张晓虎坦言,“并非所有的孩子最终都会进入科研领域,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确实能发现一些好苗子,并持续培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现为人大附中高三学生的丑瑞华因在“拔尖培养”中出色地完成课题“恶劣天气下路况环境增强感知系统”,获得第69届ISEF“系统软件学科”最佳奖、“系统软件”一等奖,还有国际计算机学会ACM专项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颁发的专项奖提名;项目中的北京四中潘紫琪则收获第69届ISEF“能源:化学三等奖”,第18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一等奖。“对这部分孩子来说,尽早接触正规的科研,接受专业的训练,对他们将来进入专业领域的研究非常有帮助。”张晓虎认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项目包括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英才计划(北京)、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拔尖培养计划。截至目前,三个计划共有中学基地校50所,累计培养学生3000多名,每年组织开展启动会、院士报告会、竞赛观摩、研讨会等各类中期活动60余场,野外科考4场,资助全市40余项青少年科学探索项目,全年有超过20000名中学生直接参加各项活动。而对于饶子和、娄智勇这样的导师而言,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地培养青少年科技人才的意义,除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还有助于提高家长的科学素养,为科学传播助力。“虽然近年来民众的科学素养在不断提高,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一个学生至少能影响他的父母,以及家里的亲人们。从学生入手,让民众更了解科学,具备更多常识,是科技工作者的一种责任。”娄智勇说。(来源:科技日报)

各复其根

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感悟研究之美,感受结题之乐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包力对于2019级(5)班的方锦臻同学来说,这个春天难以忘怀:第一次查论文,第一次做问卷,第一次面对面访谈,第一次带队做研究性学习……第一次以研究的视角投向周边的同学,投向高速发展的社会,也第一次以团队为单位独立探究教科书以外的缤纷世界。自2020年3月开始,方锦臻同学及其团队共10人便开始为研究性学习这一国家必修课程而准备着。“最难的还是把想法变成实际成果的这个过程。但这一过程也确实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这位永远带着微笑的男孩子颇有感触地说。2019级2班郑嘉萱同学、2019级3班李子倩同学、2019级11班陈伟同学也纷纷表示:个人的研究能力是有限的,团队合作才是更高效的办法。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也更深刻地体味到了深挖问题的钻研精神。实际上,遭遇困难、受到考验、得到锻炼的远远不止以上四位同学。龙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高中部2019级的四百多名同学都经历了他们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2019学部主任李强胜看着桌上满满一沓结题汇报材料,满脸自豪地说:“去年我们开题申报时,就已经统计到了75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到今年3月19日结题时,整个19学部的75个研究性学习课题都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结题。这个数量的背后,说明同学们积极参与、全员参与,他们思维活跃,爱好广泛,有自己的想法。但更重要的是,在这自己制定研究方向、自己努力取得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了一个新高度,他们的眼界得到了拓展,研究经验得到了积累,个人素质得到了提升。这是一种不同于学校课堂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接触社会的方式。这些经验对他们将来参加强基计划,甚至是到了大学都大有益处。”为什么19学部的研究性学习会取得如此大的成果,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李强胜主任表示,研究性学习主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学校顶层设计支持,级部精准对接。二是以学生兴趣为主体,按计划稳步推进。学校顶层设计支持级部精准对接2019学部的研究性学习在我校“一体两翼五素养”课程体系下展开,指向“两翼”中智慧成长的“研究型课程”(学术类自主课程)。我校的课程方案是基于对国家政策导向的理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察、对标新时代育人目标而设计的。2019学部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对我校“一体两翼五素养”课程体系的优秀实践,同时也是以课程创新的方式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与落地,唤醒了学生的潜能。学部的研究性学习,从规划、开题、中期答辩到最后的终期总结,均得到了来自以陈东军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层的鼎力支持。校领导多次询问活动进程,多次指导活动落地实施。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精准推进的基本单位,级部更是深刻领悟到了学校的课程和活动精神,在活动具体规划、学生培训、开题、中期汇报、终期答辩、结题、论文撰写等方面精准对接,让学校制定的研究性学习方案精准落地。研究性学习的落地,终究还是靠大家来实施。2019级部的老师们在李强胜的带领下,踊跃地担任起指导教师的任务来,确保了整个研究性学习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以学生兴趣为主体按计划稳步推进研究性学习是国家必修课程,随随便便应付,随便便便凑合材料上交,这不是真的做;而如果只在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中间做,那也不是真的做;做不到全员参与,也不是真的做。为此,2019学部的研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的兴趣为主体,只要学生有兴趣研究,那么便可以开题。正如我校生物正高级教师邹家位老师所言:“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选题。我们支持学生从兴趣出发去找寻自己的课题。研究的结论不是重点,重点是研究过程中,学生对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掌握,对科学精神的领悟。”正是由于我们尊重学生的兴趣,这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涌现出了80个课题,这其中有社会科学类的、有自然科学类的、有社会问题类的、有国际关系类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异彩纷呈。当然对于那些暂时找不到兴趣,苦于选题的同学,我们的指导老师也耐心地指导。19学部的语文钟正岚老师即引导学生用敏锐的眼光在周围现象中发现问题,确定选题。以学生兴趣为主体,并不排斥老师的指导作用。那如何处理学生自主探究和老师的指导的关系呢?19学部历史刘良亮老师说:“老师与学生其实是一种平等的研究伙伴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指导老师重在指导,不能包办。在开题之前指导老师就必须从研究角度、必要步骤,创新点等方面予以指导,使学生看清方向,少走弯路。”基于学生的自主兴趣,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整个2019级按既定计划,稳步推进,先后完了线上开题报告。学生基于开题报告会上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并完成申报,随后不定期地自主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级部于2020年11月18日完成了研究性学习的中期汇报,并于2021年3月19日迎来了结题答辩会。12个班级,80个课题,先后进行了结题汇报和答辩。当天,师生讨论积极深入,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研究性学习的初衷,本就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课题总览表“2019学部的研究性学习将告一段落,下一步还将根据答辩结果、研究成果等对所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或论文进行评比和公示表扬,有机会的话还将以展板、校报等多种形式对优秀成果进行展示。在研究性学习成果表彰大会上,面向2020级,也面向全校,把我们优秀的学生推向舞台的中央!”李强胜主任欣慰地说。审读:喻方华

爱琳娜

九江三中举办2019年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长培训会

【九江视听网/第一播报 通讯员 杨旭】 2019年5月17日,九江三中科研处在图书馆五楼举办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长培训会。会议由科研处副主任聂周伟主持,谢诺诗老师作专题讲座。科研处主任曹荣星、高一年级部主任徐中兵、年级部副主任江东升,年级党支部书记陈雪平出席本次会议。谢诺诗老师的讲座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学习;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第三个部分重点为各课题小组长介绍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从组建课题小组、选择合适课题、课题论证、撰写开题报告、暑期研究分组、撰写结题报告到成果交流展示,谢诺诗老师生动细致的演讲加深了在座所有课题小组长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谢诺诗老师还为各课题小组长们分享了适合中学生研究的参考题目以及采用具体研究方法时的注意事项。最后,聂周伟主任再次强调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并特别表扬了在座小组长们能严格遵守纪律,整场讲座做到了保持会场安静,并善于整理讲座重点,记笔记。九江三中2019研究性学习正一步步顺利开展,我们期待今年的研究性学习工作取得更大的辉煌。

剑王子

拔尖培养计划 让“小科学家”走进大实验室

来源:科技日报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新研究登上了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通讯》。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腺病毒相关受体识别多种血清型的腺相关病毒的不同机制,并提供了一个单一受体与具有不同规则的多种病毒血清型结合的例子。发表论文令人高兴。作为该工作的负责人,清华大学医学院娄智勇教授更欣慰的是,除了课题组成员外,这篇文章还有位特殊作者,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学生袁正家。将一名高中生与清华大学一流实验室联系在一起的,是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拔尖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拔尖培养”)。20年前的学生,如今的学者“拔尖培养”始于2016年,而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的探索则要比这早20年。那一年,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访美,观摩美国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这是一项旨在从全美高中生中发现最有想象力的科学后备人才的培养活动。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每年对外公布自己的实验室条件、可以接纳多少学生等信息,学生们提出课题项目申请。实验室评估学生项目的标准是,课题是不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能不能独立完成。考察回国后,中国科协决定借鉴这一模式,在北京开展试点,具体工作由北京市科协青少年工作部与中国生理学会协助组织。当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邓希贤、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周曾铨教授等众多知名科学家的支持下,北京市科协启动实施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成为首期开放实验室的院校。来自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北京二中等5所中学的首批11名学生,在7位大学导师的亲自指导下,完成了8个小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在培养期间,学生们依照兴趣自由选择一个小课题作为载体,在以导师为首的科研团组指导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掌握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创新思维和科学实践的能力。这段难得的科学实践经历,对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科学报国志向产生了积极影响。首期培养学生、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白凡,如今已是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一次次反复做实验、记录、整理,不到两年的课外科学实践,既开拓了我的科学思维,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又教授了我科学本领,掌握了科学方法,同时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白凡对当年的场景历历在目。品真实的枯燥,尝参与的快乐“我们感觉,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张晓虎说,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决定,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项目中增设“拔尖培养”。“我们在北京四中开了一个研讨会,邀请专家对美国顶尖赛事进行了系统分析,最终将‘拔尖培养’定位为发现和培养学有余力的初高中生,同时配备顶尖资源和心理、领导力、科学英语等综合课程,让他们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张晓虎说,该项目选择了较容易实施的生命科学、计算机、工程、化学四个学科开展试点,每年在北京市范围内选拔三四十名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张晓虎总结道,“拔尖培养”是依据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实施20年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遴选一流导师、选拔一流学生,在原有“师徒”制科创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培养资源,以“精准”“高端”“一贯”“国际”为目标开展的培养项目。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等十多位顶尖科研人员成为这些孩子的导师。袁正家正是2018年“拔尖培养”入选者之一。饶子和院士是她的导师,负责她的课题方向和培养规划。导师团队中的娄志勇教授负责袁正家的具体辅导。“袁正家同学入选的时候刚初三,在这之前她可能对生命科学完全不了解,所以要她从头开始独立完成一个课题不太现实,我们就安排她进入我们已经开展的课题,并由博士生手把手指导。”娄智勇介绍道。全英文开题报告、查阅文献、做实验、写论文……科研实践课题该有的步骤一个都不能少。过去一年,袁正家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泡在实验室。虽然知道这次发表的论文中,自己的贡献有限,仅是近距离接触科研的一小步,但看到自己参与的科研成果出现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她依然由衷地感到兴奋。更重要的是,她终于知道了真正的科研远不是影视剧里展示的穿着白大褂摇摇试管那么简单,极其枯燥,但也乐趣无穷。从孩子开始,在家庭中传播“这也正是我们开展‘早期培养’‘拔尖培养’等计划的目的。”张晓虎坦言,“并非所有的孩子最终都会进入科研领域,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确实能发现一些好苗子,并持续培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现为人大附中高三学生的丑瑞华因在“拔尖培养”中出色地完成课题“恶劣天气下路况环境增强感知系统”,获得第69届ISEF“系统软件学科”最佳奖、“系统软件”一等奖,还有国际计算机学会ACM专项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颁发的专项奖提名;项目中的北京四中潘紫琪则收获第69届ISEF“能源:化学三等奖”,第18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一等奖。“对这部分孩子来说,尽早接触正规的科研,接受专业的训练,对他们将来进入专业领域的研究非常有帮助。”张晓虎认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项目包括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英才计划(北京)、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拔尖培养计划。截至目前,三个计划共有中学基地校50所,累计培养学生3000多名,每年组织开展启动会、院士报告会、竞赛观摩、研讨会等各类中期活动60余场,野外科考4场,资助全市40余项青少年科学探索项目,全年有超过20000名中学生直接参加各项活动。而对于饶子和、娄智勇这样的导师而言,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地培养青少年科技人才的意义,除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还有助于提高家长的科学素养,为科学传播助力。“虽然近年来民众的科学素养在不断提高,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一个学生至少能影响他的父母,以及家里的亲人们。从学生入手,让民众更了解科学,具备更多常识,是科技工作者的一种责任。”娄智勇说。(记者 操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