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性学习课题120例(参考)僵尸侠

研究性学习课题120例(参考)

一、教育部推荐课题(2017年)1、清洁能源发展现状调查及推广2、家乡生态环境考察及生态旅游设计3、食品安全状况调查4、家乡交通问题研究5、关注知识产权保护6、农业机械的发展变化与改进7、家乡土地污染状况及防治8、高中生考试焦虑问题研究9、社区管理问题调查及改进10、中学生网络交友的利与弊11、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与实施 12、考察当地公共设施二、综合性课题 (一)环境保护13、对十堰地区废电池回收情况的调查及建议14、十堰空气中SO2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及治理措施15、环保筷的开发与推广16、十堰地区空气污染现状及对策17、汽车尾气的治理及再利用18、关于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设想与调查19、塑料及其回收利用20、光污染与光能节约(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21、农用生物肥22、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利用23、生命之源——营养24、家庭包装25、以氢气(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26、正确提取热量及饮食27、对化妆品成分的研究28、方便面可食性内分装29、油烟革命30、装潢材料的应用及改进  (三)资源利用:31、太阳能发展前景及利用32、创造绿色电能33、未来能源技术 三、学科性研究课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34、如何解读赏析外国小说35、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36、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37、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38、追寻在(某地)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39、寓言对生活的启迪 40、《三国》人物性格探析 41、现代流行语言的背后42、高考满分作文研究43、广告语的修辞分析 44、民俗文化研究45、记文学中的精神力量46、 朱自清的散文艺术探究47、冰心作品中的爱的哲学研究48、张洁作品中的人性美49、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探讨等50、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调查及分析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51、如何计算一份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52、主要十字路口人行道宽度的科学设计53、生活中的数字问题 54、生活中的数学——贷款决策问题55、寻找人的情绪变化规律 56、促销中的打折与分期付款问题57、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 58、数学中的黄金分割59、向量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60、登高望远—数学中的测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1、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62、购房贷款决策问题63、投资人寿保险和投资银行的分析比较64、证券投资中的数学65、以“养老金”问题谈起66、中国电脑福利彩票中的数学问题67、如何存款最合算68、如何合理抽税69、出租车车费的合理定价70、哪家超市最便宜(三)、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 71、称呼中的英文与汉译方法探究72、中英美人之间的交际习惯73、性格与英语学习 74、饮食行业的英语规范75、趣味英语收集 76、旅游景区的标识英语77、西方国家节日谈趣 78、兴趣爱好与学习英语之间的联系79、英语口语训练 80、英语中的颜色与心情 (四)、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81、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 82、物理与能源开发83、防盗门的防盗原理 84、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85、鸡蛋身上的物理学 86、学校周围噪声的防治87、现代交通与噪声污染及防治88、魔术中的物理原理89、建筑中的物理原理90、音乐中的物理知识 (五)、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 91、家庭装修材料的取材研究92、用植物色素制取代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的测试9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改进94、汞是如何进入食物链的?95、对市场补钙药品的研究96、食用油脂与健康97、常用食品添加剂的成分98、各种水果的维C含量之比较99、调查医院化验室中化学知识的应用100、日用洗涤剂对人体和环境有害吗? (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 10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研究 10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03、世界史上著名人物研究 104、十堰发展简史105、二中发展简史(七)、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106、冰川搬运设备制作107、从生态观点进行节能108、从地缘关系分析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109、我国风水学中的科学地理成分110、地理素养对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影响(八)、 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111、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112、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113、制作反射弧模型 114、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115、卧室内放绿色盆景多多益善吗?(九)、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116、如何使用信用卡促进十堰的消费117、对某某商品的销售情况的跟踪调查 118、中国保险业将何去何从119、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变化120、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编者按:发布高中综合实践之研究性学习课程相关知识,与学习、研究者探讨交流。12.5重点课题《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平台及成果之一。创新的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时尚前卫的创客空间,让每一个人都在研究中快乐成长!

万物一府

干货推荐!如何利用地理开展研学?一篇文章就够了

编辑按: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以地理为主线开展研学活动是很多研学从业者伤脑筋的问题。没关系,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以陕北流水地貌研学为例,从研学活动的设计原则、背景及目标、准备工作、具体实施和总结等方面去探讨如何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设计中学地理研学活动。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越来越受到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探索意识。并结合地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适时开展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等活动。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能够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平台。在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开展研学旅行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北流水地貌考察为例,探讨如何设计研学活动,以促进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1 研学活动的设计原则、背景及目标研学活动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安全性原则。整个研学过程要保证师生的安全,这是活动的前提。②课程性原则。研学旅行重在“学”,不能只游不学,研学的本质仍是“课程”,必须把研学活动当成校本课程来设计,研学点的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相关联。③实效性原则。选取的研学点应能够形象、直观地说明地理事物和问题,弥补课堂教学的过度抽象化。④可操作性原则。只有研学过程可操作,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如砂岩沉积层的观察应选在砂岩出露的地方。“流水地貌”是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这一部分的难点,也是历年高考经常关注的一个命题方向。学生对于流水作用的具体环节和相关地貌类型的认识多停留在书本和试题层面。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流水地貌,即使身边有这样的景观,若没有教师指导,学生也不会主动研究其形成和变化的过程。本次陕北流水地貌研学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了解流水地貌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提高地理实践力。2 研学活动的准备工作研学活动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对研学点进行预先考察。教师必须预先对研学点进行考察,确定研学的路线和具体的观察点,如特殊地貌形态的最佳观察位置等。②制订研学计划。在考察研学点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研学计划,包括研学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具体安排以及研学后的总结等。③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研学内容。教师确定了研学的目的、地点和路线等内容后,开展一场主题讲座,向学生重点讲明研学中将涉及的观察点、各观察点可开展的项目,以及如何观察并记录。通过讲座让学生能在野外看懂地形图、地质图,能使用地质锤获取岩石标本,以及掌握岩石标本的分类和保存方法,等等。此外,讲座中还需讲一些与研学内容相关的基本知识,如流水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具体形态等。④准备相关物品。确保学生人手一个双肩背包,包内放置笔记本、放大镜、相机或手机、地形图、地质图、地质锤,以及太阳帽、雨伞、防晒霜、饮用水、常用药等物品。⑤明确分工。可将学生分成多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并安排教师或辅导员对组员进行业务指导,同时指定一名学生负责更新记录研学的微博,及时分享研学成果。3 研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本次陕北研学的重点是考察秦晋大峡谷及其周边区域的地质地貌,活动主要涉及三个部分。即乾坤湾里话“乾坤”、波浪谷中探“波浪”、壶口瀑布聊“瀑布,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4 研学总结研学总结环节:①要求学生按时提交研学报告和小论文,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展示优秀作品;②对采集的岩石标本进行鉴定、整理,贴上注有标本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等信息的标签;③及时验收公共物品,如地质锤、放大镜等。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学生对流水作用如何塑造地貌,岩性与地貌特征的关系,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人类如何合理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等有了清晰认识。同时领略了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的宏伟与磅礴,靖边波浪谷和雨岔雕岩谷的婀娜与柔情,以及黄河壶口瀑布的排山倒海与荡气回肠。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情况。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也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研学头条【来源: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去知与故

什么是地理研学?在旅行中学地理

研学旅行在近几年的发展越来越热,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研学旅行的内容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厚重的传统文化研学、专业的技能拓展研学、有趣的田园生活体验……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欢迎,那你知道地理研学吗?地理学科在研学旅行的实施过程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学地理必须拥有四大核心素养我们都知道,地理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半文半理,想要学好地理就要善于观察,学习地理也是发展自我的思维能力、改变自我的一种渠道。小到一个地方,大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需要地理知识的运用,水、气、土地、自然资源、人口、交通等等因素都需要考虑的到,这就是综合性思维。地理的学习需要综合性思维,这也是学地理必须拥有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余三个则是人的观念、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人的观念指的是人们对人对社会活动、地理环境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区域认知按照字面意思来说指的就是区域,根据中国的地形地貌,被分为华北、东北等各种区域,区域和系统是相对的,我们除了要拥有系统性的认知外,对于不同的区域也要有所了解,这也代表了相同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习的方式,它倡导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将书本知识转换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我国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一直专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缺少真情实景的体验式学习,导致地理课程不能完全参透。近些年随着研学旅行的逐渐开展,相关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也成为学生提高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研学旅行如何构建地理核心素养研学旅行由研学和旅行两部分组成,研学即研究性学习,我们国家目前的政策给研学赋予新的意义,体现出远行异地,研究性学习。旅行可以作观光、休闲、游憩来解释,主要是离开居住地一定的地区,进行的使身心娱乐的一种休闲活动。研学和旅行的结合可以推动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提升教学的成果,还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地理学作为拥有着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的综合性学科,想要构建地理核心素养,就需要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地理研学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必不可少的环节,想要在研学旅行中构建地理核心素养,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遵循课程性原则在课本的课程标准中针对地理实践划分了五个等级,来对应不同的学科素养和问题特征,保证实践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地理研学的课程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地理实践活动的文章,所有环节都必须与自然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的交换,构成系统性的自然社会关系,形成自上而下的传递和自下而上的反馈。教师在研学实践的课程设计中要明确旅游资源的类别,对课程内容中可能包含的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细化,从而设计出具体的内容,辩证地看待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例如在西双版纳的研学课程中,当地的气候和环境都是非常独特的,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值得去探寻,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中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在望天树景区,教师可以提出望天树为什么会长那么高?板状根的植物为什么根会那么大,植物中绞杀现象产生的原因等问题,让学生在行走中观察和发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球与地图的学习可以到天文馆、科技馆观看日食月食动态变化虚拟视频和星体轨道运行演示图;世界地理依托当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大学国际教育机构、出国旅行俱乐部等作为研学基地,了解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地理问题,构建学生的全球意识;区域地理的学习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差异性和整体性的理解能力。 2、活动要实现综合发展地理学强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各个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也成为必然趋势,每个学科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研学旅行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性思维,综合性思维一旦培养成功也有利于学生用综合、全面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的阶段,知识的宽度比深度更加重要。就拿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风景区为例,鸡公山属于典型的南北过渡性地区山脉,拥有南北交融的文化特征,学生们如果想要学习地理知识,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前往最合适不过,不仅可以欣赏到不同类型的植被特征,还可以在这里进行茶艺、知识竞赛等活动,又或者在附近的村落进行生态自然、发展情况等乡村元素的调查,树立人地观念,加强地理核心素养。研学旅行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下学到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健全、完整,不仅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协助作用,也对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有着不错的效果。

大勇不歧

怎样做好地理研学活动设计?以陕北流水地貌研学为例

摘 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流水地貌研学为例,从研学活动的设计原则、背景及目标、准备工作、具体实施和总结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设计高中地理研学活动。陕北丹霞地貌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越来越受到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要求地理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探索意识,并结合地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适时开展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等活动。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能够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平台。在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开展研学旅行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北流水地貌考察为例,探讨如何设计研学活动,以促进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一、研学活动的设计原则、背景及目标 研学活动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安全性原则。整个研学过程要保证师生的安全,这是活动的前提。②课程性原则。研学旅行重在“学”,不能只游不学,研学的本质仍是“课程”,必须把研学活动当成校本课程来设计,研学点的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相关联。③实效性原则。选取的研学点应能够形象、直观地说明地理事物和问题,弥补课堂教学的过度抽象化。④可操作性原则。只有研学过程可操作,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如砂岩沉积层的观察应选在砂岩出露的地方。“流水地貌”是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这一部分的难点,也是历年高考经常关注的一个命题方向。学生对于流水作用的具体环节和相关地貌类型的认识多停留在书本和试题层面。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流水地貌,即使身边有这样的景观,若没有教师指导,学生也不会主动研究其形成和变化的过程。本次陕北流水地貌研学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了解流水地貌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提高地理实践力。二、研学活动的准备工作 研学活动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对研学点进行预先考察。教师必须预先对研学点进行考察,确定研学的路线和具体的观察点,如特殊地貌形态的最佳观察位置等。②制订研学计划。在考察研学点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研学计划,包括研学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具体安排以及研学后的总结等。③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研学内容。教师确定了研学的目的、地点和路线等内容后,开展一场主题讲座,向学生重点讲明研学中将涉及的观察点、各观察点可开展的项目,以及如何观察并记录。通过讲座让学生能在野外看懂地形图、地质图,能使用地质锤获取岩石标本,以及掌握岩石标本的分类和保存方法,等等。此外,讲座中还需讲一些与研学内容相关的基本知识,如流水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具体形态等。④准备相关物品D确保学生人手一个双肩背包,包内放置笔记本、放大镜、相机或手机、地形图、地质图、地质锤,以及太阳帽、雨伞、防晒霜、饮用水、常用药等物品。⑤明确分工。可将学生分成多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并安排教师或辅导员对组员进行业务指导,同时指定一名学生负责更新记录研学的微博,及时分享研学成果。三、研学活动的具体实施 本次陕北研学的重点是考察秦晋大峡谷及其周边区域的地质地貌,活动主要涉及三个部分,即乾坤湾里话“乾坤”、波浪谷中探“波浪”、壶口瀑布聊“瀑布,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四、研学总结 研学总结环节:①要求学生按时提交研学报告和小论文,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展示优秀作品;②对采集的岩石标本进行鉴定、整理,贴上注有标本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等信息的标签;③及时验收公共物品,如地质锤、放大镜等。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学生对流水作用如何塑造地貌,岩性与地貌特征的关系,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人类如何合理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等有了清晰认识,同时领略了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的宏伟与磅礴,靖边波浪谷和雨岔雕岩谷的婀娜与柔情,以及黄河壶口瀑布的排山倒海与荡气回肠。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情况,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也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文章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原文标题: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活动设计——以陕北流水地貌研学为例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交流使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法

新高考背景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虽然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生必须完成的内容,是高考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高考影响越来越大,研究性学习又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仍旧有很多家长不了解,既然这么重要,小编就带领各位家长详细了解一下。新背景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科技已经成为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让世界更迭越来越快!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崛起、华为天才少年计划、高考的强基计划(国家未来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的培养计划)、综合素质评价招生、都表明新时代需要的是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人才。新课改已明确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国家课程。研究性学习价值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工作,培养孩子面对新时代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激发孩子自己的课题研究学习,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提前规划和打下基础,开启名校之旅!高中生为什么要参加研究性学习?新高考改革重点是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两依据一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就是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众多高校在强基计划、综合评价、专项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中要求学生具备相关领域的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或者具备研究性学习经历。提前规划参与高质量的研究性学习为将来升学提高竞争力。高校研学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实践创新能力,也能够激发孩子对某高校、某学科的热爱,激励孩子为了理想努力奋斗。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俗点说,就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而是指导。"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研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动提供条件和可能。哪个年级的学生适合参加“研究性学习”高一、高二学生为主,初三、高三学生亦可参加提升综合素养、丰富综合素质档案,完成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代表成果、通用技术代表作品,建立自我发展的知识系统,特别适合备考各类专业综合评价招生的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有哪些收益对话名师,启迪思维,拓宽视野,提升学生研学能力。在沉浸式学习中感受顶级大学的精神气质,探索自我兴趣明确未来学业职业规划。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核心素养提升。通过研究性学习训练学术思维,启蒙理性求真精神养成创新思维习惯,获得专属研究性学习成果完成学习。通过答辩考核,可获顶尖名校结业证书,表现突出者可该高校教授的推荐信等荣誉证书。2000年 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确定为高中课程的重要内容;2001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同时要求全国各省市高中从2002年9月1日起都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同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研究性学习”又作为小学至高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被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陈宝生部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提出:“高考改革之后,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考核,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这样一个内容,这是非常明显的素质教育措施。上海80%的学校都建立了创新实验室等这样一些措施。”《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指出:“学业成就部分……重点记录学生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习内容和成绩,研究性学习表现与成果等”。《浙江大学2017年山东省综合评价招生简章》、《山东大学2017年山东省综合评价招生简章》指出:“报名条件……需完成15学分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在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要“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和重大研究领域,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学生攀登学术高峰搭建平台”,原文如下: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科技厅(科委)、财政厅(局)、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科协,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现就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促进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新时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播种火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奠定人才基础。二、目标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培养机制更加健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引领示范作用更加凸显,初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一批勇攀科学高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崭露头角。三、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遵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建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前期探索的“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有效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范围、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创新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一)强化使命驱动。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增强使命责任,激发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激励学生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所学所思落实到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中。应对人类未来重大挑战,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能源危机、人类健康、地缘冲突、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挑战,树立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远大志向,孕育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探索重大科学问题,鼓励学生在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深入探索、坚定志趣,为推动实现重大科学突破、形成自然科学“中国力量”和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奠定基础。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和重大研究领域,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学生攀登学术高峰搭建平台。(二)注重大师引领。汇聚热爱教育、造诣深厚、德才兼备的学术大师参与拔尖人才培养,通过学术大师言传身教,加强对拔尖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深入实施导师制,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全方位指导。有计划地组织拔尖学生进入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接受大师言传身教和环境熏陶,接触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研究前沿。高校要在教师编制、教师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对参与计划的教师给予政策保障,激励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拔尖人才培养。(三)创新学习方式。给天才留空间,营造创新环境,厚植成长沃土。深入探索书院制模式,建设学习生活社区,注重环境浸润熏陶,加强师生心灵沟通,促进拔尖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注重个性化培养,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导师、专业和课程的空间。开展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训练,促进学生自主深度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多维能力。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实践、知民情、懂国情,从经典著作和社会实践中汲取思想养分,获取精神力量,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探索实施荣誉学位项目,提升学生学习的挑战性,增强优秀学生的荣誉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创设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和机制,提高学习成效。(四)提升综合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促进学生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和智慧的生活观。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科学道德、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造就敢闯会创、敢为天下先的青年英才。(五)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把促进交叉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为拔尖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努力为学生建构“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深入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鼓励学生进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大胆探索基础学科前沿,科教协同培养高水平人才。(六)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国内外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拔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汇聚全球优质资源,深化与世界顶尖大学的战略合作,吸引国际学术大师参与拔尖人才培养。拓展拔尖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研修实习、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提升国际文化理解能力。建设国际协同创新团队、打造学术共同体,为拔尖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研究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七)科学选才鉴才。选才与鉴才结合,真正发现和遴选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优秀学生。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鼓励通过计划考核培养的优秀学生进入更高层次阶段学习。推进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吸引一批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参加科研实践、激发科学兴趣,成为拔尖人才的后备力量。四、组织实施(一)组织结构1.成立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协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负责计划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决策,指导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2.成立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咨询、指导、评价作用,负责论证高校计划实施方案、指导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评价计划实施成效。(二)实施范围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增加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三)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保障。高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由知名学者和教学名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在资源配置等方面为计划实施提供支持。2.加强政策保障。改革教师激励办法、学生奖励办法、教学管理办法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制度创新,打造拔尖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3.加强经费保障。高校应统筹利用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各类资源支持拔尖计划,推动学生国际交流、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国内外高水平教师合作交流等工作的开展。(四)实施机制1.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推动高校加强拔尖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和自我评估,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持续改进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定期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计划实施效果、经费使用效益等进行评估,加强质量监管,构建动态进出机制。2.完善拔尖人才培养研究机制。鼓励高校和有关专家围绕顶尖科学家成长规律、拔尖学生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培养、国际化培养、导师制、学生成长跟踪与评价机制、拔尖学生培养模式与体制机制改革、拔尖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标准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一批有质量有分量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拔尖计划深入实施提供参考,推动改革实践。教育部 科技部 财政部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科协2018年9月17日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将研究性学习经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中阶段参与创新性、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情况,参与调查研究、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性课题报告等情况已作为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初审材料和进入面试后取得高分的重要条件。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和升学紧密相关,学生必须完成研究性学习才能符合高校的招生要求,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去要求,学生才能重视研究性学习,才能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高效收获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研究中快乐成长。

其室虚矣

扬起研学之帆,探索地理之美——广西中学地理教师野外实践教学培训活动(第四期)精彩呈现DAY-5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看过了那么多的山、水,石头、花儿、云朵,我们的研学行程也即将结束。满载丰硕的收获,五天的野外研学实践教学培训,让我们与各种地理之美相遇、相识、相知,充满不舍,却回忆满满。最后一天,学员们带着四天野外实践的所见、所思、所得,来到了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对整个考察地区的地质历史发展及区域地理特征,包括地质、地貌、生物、风土人情等进行更为系统的了解。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自然属性、较高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一种独特自然区域。乐业-凤山地质公园属于世界级地质公园,具有重要科考、旅游价值。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模型图区域认知之地质背景记忆是自身经历的积累,那里埋藏着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通往未来的方向。人类的记忆对于地球而言何其短暂,那我们如何获得地球百万年以前的记忆呢,答案就在地层里。学会利用沉积物的特征去判断其形成环境,掌握以今论古的地理学思维,是本次野外实践考察的重要学习目标之一。因此,对乐业-凤山地质公园的认知要从其地质背景开始,从地层的角度探析其地貌的形成过程及未来变化方向。园区基本为沉积岩覆盖,出露地层有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新生界三叠系、新近系及第四系。园区内岩石基本以沉积岩为主,有少量火成岩和变质岩,而松散堆积物主要是砂土和砾石,分布于谷地、洼地、天坑等负向地貌内。碳酸盐岩组成了岩溶峰丛地貌。景区规划图在前两天田东县棋盘滩研学实践过程中,陈智博士给学员们讲解了岩石类别的判断方法。可以从构造、颜色、密度、岩层厚度、结晶颗粒的大小、矿物的构成、磨圆度等角度判断。学员们通过用盐酸滴到石灰岩和方解石样本上观察确定此处的岩石类型。00:13盐酸滴岩石实验视频野外考察岩石活动照博物馆展示的岩石标本水的力量之暗河寻踪水,乃万物之源,孕育生命,滋养万物,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必需物质。看似柔弱的流水,却生生不息,靠着水滴石穿的毅力磨去奇峰利石,留下壮观的流水地貌。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功坚者又莫胜于水。地质公园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均雨量在1300-1500mm左右,丰富的大气降水部分汇入地表河流系统,大部分进入地下暗河体系。在看似平静的地表之下其实暗流涌动,通过物理冲刷与化学溶蚀的作用,塑造着地下石洞世界。在流水与地表物质的相互作用中,地下水又会若隐若现出露地表,在一个个天窗中展现其魅力。田阳县变色泉地下泉水的出露只是地下暗河系统的一个点,为了让学员们更深入寻踪岩流地下河的空间展布,导师引领者我们通过沿途一系列岩流天窗、漏斗的地貌观测,结合浩坤水电站水流的来源,探究喀斯特地区地下河的流向与水文特征。在野外研学实践的过程中,地下水出露形成的变色泉、浩坤湖给学员们展现人间大美湖景风光,宛如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浩坤湖位于大山深处,群山环绕,时而云雾缭绕,时而阳光普照,湖水晶莹剔透,像上天坠落人间的一颗绿宝石,散发着静谧之美。浩坤湖航拍视频地貌景观之喀斯特赏析聚沙可以成塔,滴水可以穿石。数亿年前,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量海洋生物的钙质骨骼以及其他碳酸盐类物质不断沉积,形成了总厚度达10千米的碳酸盐岩地层。之后,沧海桑田,汪洋成陆,巨厚的碳酸盐岩从海底抬升为陆地。加上中国南方气候湿热,降雨丰富,水流流量大、流速快。这场流水与岩石的对话,在时间的见证下,展现叹为观止的鬼斧神工之景。那一串串的漏斗、岩溶天窗及坡立谷、洼地、崩积地貌便是水与岩交融赐予大自然的最好礼物!学员们跟随老师们进入马蜂洞、红玫瑰大厅等地下溶洞,学习分析洞内的溶蚀和堆积地貌。水自由地游走于地表和地下,神出鬼没,塑造出溶洞、峰林、天坑、地缝、石笋等一系列景观。在长而幽暗的马蜂洞内,有着另外一片天地,洞顶遍布垂吊下来的钟乳石,形状大小不一,如麒麟、如流苏、如新笋,若是打上光,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人不敢言语,恐惊动了这一片美好。学员们在红玫瑰大厅溶洞中学习红玫瑰大厅的黑暗探险之旅更让本次野外实践学习进入高潮。在静谧黑暗的洞穴环境里,身边只有流水的嘀嗒声音。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孩子,她的美,她的奇都让我们叹服。对万物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在繁杂的生活里倾听自己的声音,倾听大自然的赞歌,或许这也是生命的一种绽放方式。多彩世界之万物之美公园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干湿季节分明,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地表和地下溶洞内都有着丰富的生物群落,具备重要的生态、科研、经济价值。莺飞草长,花开花落,不像室内盆栽得到精细养护,却也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沐浴阳光,在风雨中心安理得地轮回,自得其乐。在雅长兰科植物资源基因园里,学员们观赏到种属各异的美丽兰花。“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贫困而变节——孔子”。兰花,素来受文人墨客追捧。大石围天坑群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多种珍贵的动植物品种,具有重要生态、科研价值。大石围天坑森林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层次分明,乔木层以成年期珍稀的香木莲为主,是大石围天坑的标志植物。博物馆里展示的乐业园区天坑植物群落介绍这个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大多数都是阳光赋予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然而,你可知道,在阳光到达不了的终年漆黑潮湿的只有水滴声的溶洞世界里,其实也有着另外一个精彩的世界。了解洞穴内的环境特征及洞穴生物的生理特性是红玫瑰大厅考察探究的学习目标之一。洞穴动物最初可能来源于地表,经过长期演化逐渐适应洞穴环境,身体各器官也会发生改变。学员们在洞内观察到蝙蝠、浅色的蜈蚣等喜居洞穴的动物,还有蟋蟀等。据陈智博士介绍,在洞穴黑暗地带,还可能存在盲鱼、潮虫等动物,这些动物经长期的进化已完全适应黑暗的洞穴环境。博物馆里对洞穴及天坑内动物的介绍 红玫瑰大厅溶洞里拍摄的洞穴动物 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适者生存。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动物们都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但当人类频繁干扰洞穴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给谁带来了生存的契机,又毁灭了谁呢?对此,我们不得不以敬畏之心去看待整个自然,感叹生命的强大和神奇的同时更要对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心存一份敬畏之心。人地关系之区域发展与协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长久生活在山间的蓝靛瑶、高山汉等民族又是如何适应和改造这里的自然环境呢?博物馆展示的服饰浩坤湖景区考察遇到出售农产品的阿婆在博物馆三楼展示了当地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村,有古朴的染布、制香、造纸等民俗。蓝靛瑶,因善种蓝靛草,喜欢穿蓝靛染的衣服而得名,在此过程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在浩坤湖的考察学习中,我们遇见了在风雨桥摆摊出售当地农产品的阿婆,她们依然穿着民族服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博物馆里展示的民居博物馆里展示的织布工具几天的实践活动让我们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路的青山绿水,沿途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大自然赋予这个地区得天独厚的宝藏。浩坤湖湿地公园的建设、大石围天坑景区、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都是依托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建设形成,由此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文化效益。浩坤水电站的建设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一种重要探索,也成为了喀斯特地区典型示范水利工程,为本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自然地理环境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限制,喀斯特山区的地质背景复杂,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困难。当地依然十分贫困,喀斯特地区土被薄而不连续,漏水漏肥现象十分严重,使得喀斯特环境的土壤“先天不足”,保水、保肥性差,农业发展有限。加之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十分不便,给区域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在考察浩坤湖水电站的时候,管理员介绍,水电站的建设很早就有了议题,但是近十多年才实现,根本原因也是资金、技术的不足。大石围天坑景区的开发,市场条件不佳,本应是旅游旺季的暑假,游客却十分稀少。整个区域的开发还面临很多的困难,旅游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村民收入来源仍较为单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跟不上,还是处于依靠政府扶持的阶段。兰科自然保护区除了肩负生物保护的任务,更需要协调当地居民的利益关系,寻找互利共赢的发展方向,探讨生物资源的市场化开发模式。如何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保护青山绿水的同时也提高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协调开发和保护两者的关系,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且行且思之地理研学参观完地质博物馆,学员们带着满满的留恋和不舍踏上了返程的旅途。五天的学习,短暂却十分充实,干货满满。在青山绿水间,一群对地理充满热爱的教育与研究者,且行且思,探索地理的奥秘,感受自然的壮美,思考人地关系,也思考着如何把这一份获得带给更多的人,成为地理实践课程的领航人。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落实学科教育实现育人价值的重任。2016年11月,国家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实施,通过有计划的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旅行体验方式开展研学旅行。如何设计出基于乡土资源的研学路线,带领更多的孩子感受家乡之美,养成学科核心素养,是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廖伟业老师在给学员们上课在行程结束的前一个晚上,南宁师范大学廖伟业老师为大家举行了《课程视角下的研学教学设计》讲座。从课程的内涵解读、研学课程化诉求、学习过程的设计流程及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了地理研学课程设计的技术路径,启发大家积极主动思考、设计研学路线并进行实践反思。梁浩原博士做《观云识天》知识讲座梁浩原博士给大家讲解云朵的分类和识别技巧的同时,更让大家感受到了云彩之美。云朵就在身边,需要我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带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领略大自然之美。梧州一中特级教师 刘敏红广西地理教研员 陈芸先南宁三中 张妍老师此行,我们用心去观察,用脚步去丈量,用情怀去感悟,收获满满。在返程途中老师们学以致用,对今后开展研学活动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梧州一中的特级老师刘敏红提出回去要开发基于梧州本土资源的研学路线,设计本校的地理研学课程。广西地理教研员陈芸先老师提出未来要开发一些基于研学主题的教研活动,让有这方面兴趣和特长的老师拥有广阔的舞台。南宁三中张妍老师提出以后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设计有乡土特色的研学路线,引导学生边游边学,探究学校周边环境,从小范围做起,再逐步扩大研究范围,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且行且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不是研学旅途的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未来可期,愿你我同行,研学,在路上。主办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西高中地理学科基地协办单位|广西南宁元途体育产业有限公司图文编辑|周代许 王满红 黄民婷 胡婵 施肖梅 图片拍摄|梁浩原 王满红 周代许 黄民婷 胡婵 刘晓贝 李少郑 李淑兰 李岳卫审核|廖伟业

赫伯特

高考地理微专题27 河漫滩

【概念】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形成过程】由于横向环流,原先的"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堆积成河床浅滩;浅滩加宽,在枯水期大片出露水面,形成雏形河漫滩;雏形河漫滩上不断沉积洪水期流水携带的细粒物质,逐步转化成为河漫滩,且随着河床弯曲度的增大,形成狭窄的曲流颈;曲流颈被水流冲开,河道取直,出现新河床,老河床形成牛轭湖。新河床又重复上述河漫滩发育演变过程。【主要类型】①河曲型河漫滩发育于弯曲型河段,经常在凸岸堆积为滨河床沙坝、迂回扇等;发育初期,河谷深窄,但弯曲率较小,水力很强,那时只有在凸岸处因流速较慢才有粗大的砾石堆积,组成面积狭小的边滩。发育中期,河流弯曲率增大,谷底逐渐展宽,边滩扩大,且高度增加,以至平水期也大片出露,成为雏形河漫滩。但此时堆积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质(砂、砾)为主,细粒的悬移质(粉砂、黏土)仍因流速大而带往下游。发育晚期,雏形河漫滩进一步扩宽淤高,滩面流速减小,洪水时滩面上的悬移质也得以堆积下来。这种具有悬移质堆积的滩地,成为河漫滩。河漫滩的二元结构:下部河床相(推移质)堆积,代表河床发育早期的堆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悬移质)堆积,表示河床发育晚期的堆积。该类河漫滩的凸岸岸边,往往分布着多列与岸平行的弧形沙堤(坝),又称滨河床砂堤或迂回扇。它是在特大洪水期由凹岸带来的堆积物,由于其数量多,颗粒粗大,因此迅速堆高成砂堤。②汊道型河漫滩发育于汊道型河段,常形成为浅滩及其附属的沙嘴;即具有二元结构的江心洲。该类河漫滩的特点是洲头高于洲尾,二侧多由砂堤环绕。这是当洪水漫滩时,在洲头和两侧首先被大量泥沙堆积下来所致。③堰堤型河漫滩它发育在顺直河床的两岸。河漫滩的地貌结构由岸边向内可分为三带:a天然堤带。分布在岸边,与岸平行排列,由颗粒较粗的砂砾组成。它是特大洪水漫滩时,因岸边流速骤减,大量的较粗粒砂子首先堆积而成。b平原带。在天然堤带的内测,高度较低,堆积颗粒较细,以粉砂和黏土为主。它是洪水越过天然堤带之后,在流速减慢和堆积物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堆积而成。滩面平坦,以1°~2°向内微微倾斜。c洼地沼泽带。它离河岸最远,一侧连接平原带,另一侧与谷坡相邻。此处由洪水带来的泥沙数量已经很少,堆积层最薄,而且颗粒最细,所以地势低洼,加上谷坡带来积水,所以往往形成湖泊沼泽地。④平行鬃岗型河漫滩为堰堤型河漫滩与河曲型或汊道型河漫滩之间的过渡类型,表现为一系列的平行鬃岗系统,鬃岗之间为浅沟和湖泊。【区别】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与三角洲平原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1.洪积一冲积平原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2.河漫滩平原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3.三角洲平原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两者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动力条件和成因方式都明显区别。【与高考有关的知识】河漫滩成因回答三要素位置:河流中下游;泥沙来源:上游植被覆盖率;水流动力:在河流中下游弯曲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在洪水季节,凸岸堆积体被淹没,不断受堆积;在枯水季节,堆积体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典型例题】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了我国某区域一段河流(虚线部分表示是主航道中心线)。分析图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分布特点及成因(6分)【参考答案】弯曲河道段偏向河流的凹岸,(2分);凹岸接受侵蚀,河床较深(2分);凸岸接受堆积,河床较浅。(2分)高考地理微专题25 高考地理综合题审题技巧高考地理微专题24 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高考地理微专题2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高考地理微专题22 湖泊综合治理高考地理微专题21湖泊特征

红丝错

研学旅行|地理视角下的研学旅行

随着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国家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也越来越重视,研学旅行工作也在持续发展,各大研学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许多传统旅行社也纷纷开启转型模式。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研学旅行涉及到教育教学、专业培训、户外体验、安全防范、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基地营地、第三方确认、保险行业等许多部门,影响范围不可小觑。研学头条作为研学旅行行业的新媒体,我们这次也有幸采访到了安徽师范大学城市规划硕士、云端地理负责人杨新宇。一结合您所从事的地理教学工作,能否谈谈是如何看待研学旅行的?1.研学旅行契合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生活地理、地理教学生活化和研学旅行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教育理念相同 。2.研学旅行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构建意义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具体的情境问题具备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品质,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将三维目标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提炼为地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炼为地理品质。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组成。研学旅行可以重构地理课堂情境,是校内课堂的校外延伸,使教学和学习情境更加生动灵活,是深化课程改革和立德树人的切入点。● 研学旅行是“从做中学”的升华,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在地理实践的过程中主动体现出来的具有的调查,分析,模拟,实验的能力和品质,是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精神。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地理实践是体验式教学的一种,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快乐,对未来学习动机的形成,具有不断的正反馈作用。地理实践力需要在地理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设置合适的课程,完善学生潜在的实践能力。研学旅行是这种课程最好的载体,拟合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的时间能力达到“明天”的水平。目前的高考题目情境的设置更加的新颖,问题更加贴近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设问更加巧妙,没有生活的学生解决不了高考题目,研学旅行将学生转移到了大自然这个最大的教室之中,在大自然中“从做中学”,呈现出更加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使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 研学旅行通过重构人地时空,增强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人地协调观包括人地关系和人地观念,人地观念是对人地关系的判断和理解,人地观念主要有古代社会的“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环境为中心的环境决定论,人本主义自由观反射出的人类中心论,近代工业文明以后环境崩塌,关于人地关系重新思考后的人地伙伴论。人地观念是地理学以及地理课程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遵循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是理解地理学的钥匙。高考地理试题首先是情境,既有情又有境,以情入境,情就是人地协调的观念。学生在目前的课堂教学的方式中,不能做到与自然和社会的有机结合,造成两者之间的结合脱节,用情不深。研学旅行使学生更加融合于大自然和社会之中,增知涨识,陶冶情操,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意识。● 研学旅行有利于提高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增强看问题的方法综合思维,综合是相对于分析来说,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反之亦然。任何综合,都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任何分析又必须以综合为指导。分析与综合在后一层次上的重复总比前一层次要深刻得多。“综合思维“素养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用综合的,全面的,动态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区域性是地理科学的第二个本质特点,由于地球系统的复杂性,距离和区位,人地相互作用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各具特色,借助区域的分析方法,可以降低分析的难度,得到自己需要的内容。研学旅行通过具体的某个区域,教师可以重新设置一些和当地联系密切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当地的位置,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思考当地地理景观的形成原因,演化过程,和解决措施。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进行创新,提出合理的观点,研学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甄别信息真伪,辨别有用信息,分析问题,发散创新的能力,使理性认识更加的感性化。学生回到教室,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已经养成,对新问题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解决问题更加的真实,更加完整和贴地气,有利于构建比较完整和开放的知识体系,遇到相似的问题能举一反三。3.研学旅行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学校教育强调的是共性教育,按照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校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以满足兴趣培养目标。两者可以相辅相成,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校外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实践出真知,其中的“真知”指的是能力,也指人的品格。无论是道德品格的养成,还是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实践,都离不开“行”,核心素养就是在丰富的、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通过体验、探究而养成的,是在跨界的学习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行,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特别重要。研学旅行是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二您如何评价一次地理研学课程的成功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要按照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给予学生评价。这能让学生在获取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主动参与到研学旅行过程中去。地理研学旅行的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应从评价原则、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三方面来阐述评价的过程。要遵循发展性、过程性、激励性、多样性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要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研学旅行成果评价等四方面的内容;评价的主要方法是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及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三从您的角度看地理研学课程该如何设计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一定的类似,两者都是基于有某种教育价值的资源进行开发整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只不过,学校课程的组织形式更加明了。研学旅行由于是在校外,旅行地点的选择、游览资源的开发、研学任务的确定、讲解员的培训、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等教育内容及其进程,这些都是研学旅行这门课程所要考虑的。“三阶段四环节十步骤”研学旅行课程模型是在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型。从研学实践的视角,可以把研学旅行课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简称研学旅行课程的“三阶段”。课前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准备阶段,课中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实施阶段,课后阶段是研学旅行的总结阶段。研学旅行课程理应遵循课程建设与编排的要素设计原则,根据泰勒课程理论,把研学旅行课程分为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简称研学旅行课程的“四环节”,分别对应不同的课程阶段。“十步骤”是不同阶段中具体的步骤,分别为:课程主题和目标的确定、人员组织、精选资源,初定线路、注重实地考察,制作研学手册、生活管理、学习管理、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展示、生成性学习、研学成绩的认定。地理类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三阶段四环节十步骤”流程图未来地理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需要依据现代课程理论,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实践性课程的特点,重视课程内涵的打造,做好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四您觉得目前地理研学课程开发实施的主要问题在哪要使研学旅行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的指导和帮助。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目前,研学旅行地理类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并不令人满意。第一,课程的素养目标不明确。通过研学旅行究竟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品格和素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和理性的分析。没有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许多研学活动没有明确的教育主题及目标,活动随意性很大,育人效果不理想。课程目标的构建使用格朗伦模式:“总体目标——具体行为”,格朗伦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内部心理变化的过程,考虑到这些内部心理的变化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和测量,因此需要出具反映这些内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总体目标为教师的教学意图,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达想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体现了学生的心理过程变化。具体行为着重描述学生可以观察的具体行为,以保证目标的可评价性与操作性,具体目标的设定应体现出核心素养的要求。第二,地理研学课程内容及问题浅层化,“只有学没有研”。一些研学活动内容简单,大多都是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浏览,存在走马观花。问题设计过于直白、傻瓜,设计的问题大多是横向延伸,没有形成问题的纵向梯度联系,题目的系统性不强。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度体验,更没有在地理思维能力上让学生有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教育质量不高。本人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认为,研学课程的问题应该抽取高中地理学科“节点”知识,该部分知识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和应用性,易构成知识串,形成思维链。在理解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养成地理核心素养的演绎能力。问题设计遵循小切口,大纵深,链式,注重思维回路。在此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第三,地理研学课程的组织形式单一。缺乏校内外课程的整体性设计和统筹协调,还没有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组织育人体系,构建单元教学模型;也没有把学校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进行有效衔接、统筹考虑。五从您的角度认为研学旅行中地理教师该怎么做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具有整体性、区域性、多尺度、交叉性、耗散性、复杂性等特点。相对其它学科而言,地理学兼顾自然和人文视角,视角独特,地理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而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会直接影响整个研学旅行活动目标的达成。“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要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安全员”。这就意味着,教师特别是地理教师必然是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指导者。这对地理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关键是老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核心素养。应加大培训力度,在各部门出台研学旅行细则的基础上,把培训内容渗透到国培、省培、市培等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让各级各类教师都了解、掌握研学旅行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组织好研学旅行活动,地理教师本身必须要亲自感受,亲身实践,勇于探索。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研学旅行过程中,可开拓地理视野,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将地理教学资源与地理教材知识整合的能力,建立更加适合学生年龄和个性特点的认知体系,有利于实现从教学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具有较高学科素养的地理教师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能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只学不旅”、“只有学没有研”的现象。最后,杨老师也说了研学旅行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其为中学教师特别是地理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应牢牢抓住契机,借《意见》出台的东风,争做研学旅行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探索者。研学头条作为研学旅行专业的新媒体,我们通过对“研学人”系列的专门访谈,让不同行业的人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建议,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进一步把握中国研学旅行的正确方向,共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事业,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文章整理至公众号研学头条,研学头条带你发现研学旅行的乐趣,关注研学头条的那些人和事儿,每天为你献上研学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业大事件。

基于地理视角的初中县域研学课程开发研究

摘 要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是保证研学旅行可持续推进的核心环节。初中阶段要注重开发以县情市情为主的研学课程。文章以淄博九顶山为例,从研学资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评价等方面,探究了县域研学课程的开发,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一、县域研学课程开发背景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当前研学旅行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捧,但在开展过程中存在学生旅行多研学少、教师讲得多学生实践探究少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无规范课程,无具体实施方案,研学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因此,要确保研学旅行高质量、健康可持续推进,课程开发是关键。《意见》指出,初中阶段应注重开发以县情市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为县域研学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依据。开发县域研学课程资源,对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以淄博高新区九顶山为例具体说明。二、县域研学课程内容开发 1、九顶山地理研学资源县域研学旅行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引,是对地理教材的挖掘、巩固和拓展,选取的县域研学资源应综合考量涉及的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知识。鉴于此,笔者先行考察了解九顶山的概况和主要观察点,确定研学主题为“停采石灰石矿区的生态修复”,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并以鲁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深度挖掘与九顶山研学资源相契合的标准和内容,如表1所示。2、九顶山研学课程目标地理研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目标的确立应基于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地理实践力素养主要体现在观察探究能力、地理工具使用水平、实践创新想法表达等方面。因此,研学课程目标的确立应侧重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水印相机、GPS等地理工具的使用,分析探究、合作交流、提出建议等创新想法的表达。基于此确定的九顶山研学课程目标如下:①实地调查描述九顶山的地理位置,辨别方向,走访调查地名,学会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②利用“水印相机”“GPS实时海拔”等手机应用软件,判读九顶山经纬度,实时测量、计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山体部位,判读坡的陡缓,绘制等高线地形;③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合作探究,分析九顶山石灰石矿用途及其开采对周边村居经济的影响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④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考察、交流讨论,针对停采矿区生态修复和整个九顶山的水土保持提出可行性建议,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3、九顶山研学课程结构九顶山研学课程内容采用主线式设计,主线式课程结构需要构建逻辑线索。九顶山研学课程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逻辑线索为“寻找矿山(位置、环境)→开采矿石(资源开发利用)→ 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寻找矿山”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明确九顶山的地理位置,了解该地区的地形,认识九顶山矿区开采的地理环境信息。“开采矿石”部分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岩石类型,了解石灰石矿的用途及开采矿石的过程,理解自然资源对家乡经济的影响。“修复矿山”部分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矿区是如何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塑的,并结合九顶山表层黄土的特点,了解黄土成因,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4、九顶山地理研学评价对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表现的地理实践力水平进行量化评价,也是研学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内容。结合研学目标和研学过程中的地理实践力表现制定的研学旅行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评价指标涉及收集、处理、发现、探究、分析地理信息和问题等地理基本实践技能,野外观察探究、地理工具的使用、实践创新想法的表达等地理实践行动能力,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地理审美、保护环境等地理实践意志品质,同时注重对研学旅行成果的评价,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总结、呈现成果。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三、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意义 县域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出校园,面向生活,依据研学旅行课程开展体验和探究学习,增长见识。研学旅行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真实情境,利于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学思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研学旅行是落实立德树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家乡的发展,学会生存、生活,提高国情意识。研学旅行课程化,是保证研学旅行可持续推进的核心环节。针对县域研学课程资源开发,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将教材内容和研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设计研学目标、研学主题、知识内容、活动探究、实施评价等,确定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这样,有助于教师深度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和挖掘教材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文章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交流使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天

广东46万人围观一堂中学地理研学旅行课

新华社广州12月29日电(记者郑天虹)将网络教研课堂移到户外,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验农耕文化,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日前,广东通过互联网+教研活动的形式,实现全省46万人同上一堂户外地理研学课。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省教育技术中心主办的第14场“同一堂课·走进三水小农街”中学地理之研学旅行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网络教研活动27日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小农街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举行。活动通过互联网平台全程同步直播,累计点击观看人数超46万人次。据主办方介绍,本次活动首次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直播,采用多机位摄像、无人机拍摄等先进技术,全方位直播研学过程。活动主会场与研学现场联动。主会场设在三水小农街中心广场,来自全省的400多位学科教师进行现场观摩,研学场设在小农街的稻田区和现代农业区,由佛山市三水区初、高中12位老师带领48名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学生以“农耕体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为主题,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到小农街基地通过实地观察、考察、访谈、查找资料及劳动等,完成“野外考察——成果整理——现场答辩——活动体会”四大研学任务。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说,近年来,广东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智慧教研的实现路径和方法,推进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样化分层次的教研活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共享程度,加强教研工作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责任编辑: 邱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