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对一些基本问题总会有一些困惑。比如,课题立项了。下一步做什么?什么是开题?为什么要开题?开题报告怎么写?怎么准备开题活动?有的老师说:这么复杂,头都大了。但是经常做课题的老师,就会有另外的说法:今年我要聚焦某一问题,好好研究一下子。还有的老师说:今年没有课题做了,心里空落落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说法?在这很大程度上,这和教师的工作方式有关。下面,和老师们谈一谈相关的话题。一、为什么我的课题不能立项每当课题发布后,有的老师就会:为什么我的课题不能立项?我看网上发布的课题还没有我这个题好呢,为什么就立项了?这当然是教师的自我判断。其实,课题能否立项:一方面和课题的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前瞻性等有关;也和评审专家的专业、视野、关注点有关。所以评审时,聘请多个专家同时看一个课题,是有道理的。专家都打出了高分,肯定就立了;专家都打了低分,自然就立不了。所以课题立项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能够立项确实让人欢欣鼓舞,没有立项也无需沮丧。不立项的课题,如果通过扎实的研究,也可以取得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好,我们把话题拉回开题这件事情上来,就有关问题交流交流。二、什么是开题所谓开题就是一项课题取得立项后,在正式研究活动开始之前,对研究活动进行的具体设想和规划,也就是对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人员分工、预期成果以及课题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并征求有关专家、学者、同行意见,这样的学术活动就是开题。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大体可以明白开题是怎么一回事。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概念,可以拎取一些关键的语句:第一,开题是立项之后、正式研究之前要做的事情。第二,开题是对研究活动再次深入且具体地设想和规划。第三征求他人意见,完善研究方案。三、为什么要开题初做课题的老师会问为什么要开题?不开题可以吗?我们教师自行搞一个小课题或微型课题,可以不用开题。有个选题,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于是就做起来了。但是上级科研机构审批立项的课题,还是需要开题的。开题的目的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课题负责人角度看,开题活动是对课题研究工作再一次的深入思考,对研究活动进一步具体设计和规划,力争使研究有序有效推进,取得预期成果。文喆先生讲:“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 完善研究设计。”二是从科研管理部门角度看,给予立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个课题有一定的价值性,对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有重要意义,纳入某一区域教育科学规划管理范畴,给予资质证明或经费支持。开题是科研管理部门重要的管理程序和手段。四、开题论证和申报论证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绝大多数教师还是比较明确的,申报论证的目的是说服评审专家,赢得立项;而开题论证的目的是为了征询意见、完善计划、更好地开展研究。可见,两个论证的指向不一样。有的老师会问:申报论证中的“课题设计论证”和开题报告结构一样吗?写法上有什么区别?我们来说一下这事。下图,是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研制的课题申报书中的“课题设计论证”的结构,总共13项。对于这个结构,很多老师都记忆犹新,很烧脑,没少受折磨。上边的结构解决的是申报的问题。申报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说服评委专家,让他们对我这个课题表示理解和认同,最终得以立项。我们还原结构背后的问题:你研究的关键词是什么?这个专题有人什么研究过吗?研究到什么程度了?你研究的目的、意义、价值何在?你研究的目标是什么?你是通过怎样的内容来达成目标呢?你怎么能说服我,你这个研究就能解决你的问题呢?你能说一下你的课题有哪些创新的东西吗?好,你打算怎么研究?说说你的思路和方法,把你的研究框架模型给我看看。最后,请你把研究步骤给规划一下。以上问题,申报者都想清楚、写清楚。写出来专家能够看明白,立项的可能性就大增了。到了撰写开题报告的时候,就要从申请立项的重心,转移到研究的重心上来。那么,研究的重心是什么呢?就要突出目标、突出内容、突出方法、突出步骤、突出分工、突出成果。有的老师问:既然突出以上这几个方面,是不是就只写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呢?不是的。开题论证报告做为一种规范性文本,还要保证其文体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所以,给大家一个结构。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出,开题报告和申请报告还是有一些变化,如结构顺序有变化,研究的价值、拟创新点、研究思路、技术路线没有了;多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预期研究成果、附件等。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可以这样讲,虽然有些变化,但其本质没有变。况且,开题报告也并非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有的会根据要求不同而有所取舍。比如技术路线对于课题研究就很重要,在开题报告里也可以写上。有的开题报告结构中,还有理论依据这个板块,也可以写上。无论怎样变,开题报告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变化:即你研究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你怎么研究?你研究出来的成果是什么?五、开题报告的各个部分怎样写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现实的问题,如果你在选题申报时,写得比较规范,准确,在撰写开题论证时,就会比较省事。如果在申报课题时,论证得比较马虎,在开题论证时,就需要一并搞清楚。下面,我们一个一个地说吧。(一)研究的背景所谓的研究背景就是提出问题,即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在申报论证时,我们写了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在开题报告时,对此再度进行思考:你为什么要选这个题进行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意义何在?这个问题应该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时刻提醒我们,初心不变。如果在申报时思考得很成熟了,表述没有问题,可以用到此处。1.选题缘由所谓的选题缘由即研究目的,我们从三个角度写:第一,从社会发展、国家政策、重大会议、重要的教育文件要求的角度撰写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第二,从当前课程改革、学科建设、立德树人、课程标准等方面,选取恰当角度的撰写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第三,从教育教学现实的具体问题出发,撰写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我们的研究通常都是扎根于实际问题,只有产生了问题,我们才会产生研究的动因。所以解决现实问题是我们开展研究的重要追求。选题目的在表述时,总的逻辑是:宏观-中观-微观,从理论到现实这样的逻辑来撰写选题缘由。2.研究意义什么是研究意义?所谓研究意义,即该项研究对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和现实工作带来的影响。影响大则意义就大;影响小则意义就小,没有影响也就没有意义;负影响就是反向意义。如何写好意义呢?依据预期成果谈意义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路径。在写意义之前,先要判断你的研究成果是什么?再思考这个成果产生的影响。然后从对理论的影响和对实践的影响两个角度来阐述研究的意义。第一,理论意义所谓的理论意义,也有称为学术意义,即所形成的成果,在理论上有哪些突破与创新,对丰富相关理论有哪些作用,是验证性的,还是独创性的,要说清楚。第二,实践意义所谓的实践意义,即所形成的成果对改进自身工作有哪些帮助,对其他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哪些启示。还有的课题研究对教育政策的制定、行政决策的走向产生一些影响,这也是可以写的。可以称其为政策意义或行政决策意义。(二)文献综述文献研究是教育科研的必经之路,是不可逾越的环节。1.什么是文献综述所谓文献综述,就是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研究中,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关键词等进行文献检索,收集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对其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叙述、评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2.为什么要做文献课题做文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从他人研究中寻找思路。相关的研究看得多了,即使起初不会研究,也变得会研究了。二是借鉴他人成果为我所用,借鉴不是抄袭,成果发表出来的价值是什么?就是推广,就是让他人借鉴。我们借鉴过来,在自己的教育场域实践,这是应用研究,不是抄袭。如果查阅文献的目的不是应用,而是改头换面去发表,那就涉嫌抄袭了。三是在他人研究基础上再创新。由于实验场景的变化,科研成果和经验都会随之变化或调整,这就是教育科研的最大的特点。3.开题报告中的文献与申报书中的文献有区别吗两个文本中的文献没有本质区别,检索方法一样,检索内容一样。两者唯独不一样的,就是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对研究的问题可能又有了新的认识,文献资料可能更丰富了。文献综述的水平应该再上升一个台阶。如果你认为在申报时,你的文献已经很成熟了,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那就直接拿到这里来用。4.文献检索的重点和技巧在开题阶段的文献检索更要突出概念的检索,突出理论的支撑,突出相关成果的检索。文献检索是有一些小技巧的,比如“两先两后两关注”,即“先期刊后网络,先近期后远期,关注硕博论文、关注专题综述。(三)概念界定1.什么是概念概念包括两个部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比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概念的外延就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或表现形式。 比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是市场上用于交换的汽车、房子、食品、电视......等等。2.怎么界定概念呢界定概念方式是这样的:内涵的界定是概念种差+临近属;外延的界定是列出概念外在的实际形态,如,范围、表现形式等。可以这样讲:概念是理论思维和理论表达的基本单位。一切研究都离不开概念,一切研究都始于对概念的界定,概念创新是研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3.核心概念的数量与界定事项一般情况下,核心概念来源于课题,一个课题有1~3个核心概念就可以了,核心概念不会也不应太多。如果核心概念太多,则难以区别主次,也难以理顺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界定概念的数量由课题负责人决定,核心概念原则上必须界定,一般性概念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来决定是否界定,不宜太多,3~5个即可。概念一旦定界下来了,就不要再变了。如果变来变去,就会犯严重的逻辑错误。笔者做过一个研究,关于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核心概念。关于研究性学习有两个种界定:一方面它是综合实践课程的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国家必修的课程。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要在一个课题里,两个概念混用,一会儿是课程,一会儿是学习方式,就会使课题研究就陷入混乱。4.概念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核心概念在课题研究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课题研究的灵魂。核心概念可以直接切割出课题研究的边界、研究的范畴。 课题组要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通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可以一目了然。 核心概念关联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等诸多要素。所以,课题研究必须高度重视对概念的研究。5.把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放在一起写可以吗一般来讲,不建议混在一起写。课题研究中的概念,最好和文献综述并列为同级标题撰写。最终,课题组要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因为概念在课题中的地位特别重要。但是在文献综述的文段里,可以综述以往研究者提出过的概念界定,一般讨论3-5个学者的界定就可以。(四)研究假设1.什么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相关文献、实践经验,对研究问题的规律、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研究之前的预先设想的、暂时的、有待验证的结论,是研究者所希望得到的某种结果。课题研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检验研究假设的过程,研究假设贯穿课题研究的始终。2.研究假设是怎么形成的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对课题研究系统思考和反复论证的结果。表述研究假设就是要把解决问题的诸多可行性举措、路径、策略、方法摆出来,依据研究者的视野对这些自变量进行评估、遴选、归类,建立起研究模型。有的教师问:答案都想出来了,还用研究吗?当然要研究,研究就是验证你提出来的诸多答案是真还是伪,是不是能够解决你工作中的问题。预设的答案从哪来?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从文献中来,二是从实践中来,三是从讨论中来,四是从专家那来,五是从同行那来。3.研究假设怎么表述一线教师特别希望给个模板,一般性的写法如下:课题组认为,如果通过……的方法(策略、途径、方式、工具等),就可以促进(解决、提高、改善等)……(五)研究目标1.什么是研究目标所谓研究目标,用比较直白的话讲,就是经过研究后,能够得出来的用以解决问题的办法、策略、路径、工具等具体指标。2.研究目标与研究目的的区别有时,一线教师将研究目标与研究目的搞混。其实,两者在科研领域确定存在较大差异,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为了区别,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比较。如下:研究目的与研究目标差异比较表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目标与研究目的是不一样的。目标是可量化、可测评的指标。而研究目的则是针对现实问题的一种回应。还有两个概念,有时也会跳出来干扰一线教师搞研究:一是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必须澄清,研究目标既不是教育目标,也不是教学目标。都不能混为一谈。3.研究目标撰写的思维逻辑有的教师问,研究目标怎么确定呢?其实还是有一些思路的,下面,给出三个步骤。第一步: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第二步:针对现实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策略、路径。第三步:将解决问题的办法、策略、路径归纳转化,形成研究目标。4.不恰当的研究目标我们举一些例子,下面研究目标的表述是不对的。(1)促进学生发展(2)促进教师发展(3)促进学科发展(4)促进学校发展这种大一统的目标,太空泛,也没有实在意义,似乎放在哪个报告中都可以,这样的研究目标是不成的。我们如果仔细分析的话,以上不是研究目标,应该是研究效果的表述,也可以认为,是课题研究追求的目的。当然,这种过于笼统地表述研究目的也是空泛。(六)研究内容1.什么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解决研究问题,达成研究目标,所设定的具体研究事项。研究内容是实现研究目标的载体,也是研究目标的具体化。有什么样的研究目标,就应该配套写出相应的研究内容。一般情况下,研究内容的数量不能少于研究目标的数量。2.如何分解出研究内容在这里提供三个分解出研究内容的策略。(1)从核心概念出发分解研究内容的策略课题的核心概念是一个课题的关键所在,抓住了核心概念,并且分析出核心概念的外延、要素、特征等,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分解出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2)从现实问题出发分解研究内容的策略一线教师做课题主要是着眼于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研究内容的确定可以回到现实问题进行思考。(3)“现状+方法对策+评价”分解研究内容策略这是分解研究内容的一个模板,现状+方法对策+评价,反映了研究内容的一般逻辑,需要在具体实践中灵活运用。“现状+方法对策+评价”模板构成了研究内容的三大板块。(在这里不提供案例了,可以百度搜索“课题申报:如何撰写研究内容”。)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没有固定的模式,有时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有多种分解方法,但是分解的内容要基于解决的问题,基于理论上的逻辑。需要提示的是,在分解研究内容时,为了避免研究内容的交叉冲突,不宜同时选择多个标准分解研究内容。(七)研究方法1.主要的研究方法一线教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行动研究、实验法、观察法、案例研究、成品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本分析法。在此不一一解释,其中的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严格讲是一种研究方式,因为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会运用到其他一些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交叉使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2.开题报告中研究方法的表述在开题报告中,将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一一对应起来,就可以了。这个没有什么玄妙之处。3.科研方法使用的问题教育科研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在一线教师开展的教育科研活动中,研究方法往往会出现不少问题。有的时候是科研方法使用不对头,有的时候以工作的方式推动研究,而不是运用科研方法推进研究。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组织大量的培训活动、参观活动、学习活动、听课活动,却不见实际的研究行为。 从本质上讲,就是科研方法不会使用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给个思路,就是回归问题,弄清研究目标和内容,找到研究的逻辑起点,再重新出发,这时再探讨研究方法,就可解决无科研方法的科研活动了。可以一试。(八)技术路线笔者认为,在开题报告中,需要对技术路线进行再设计。因为技术路线图对于理清研究思路是非常重要的。1.什么是技术路线技术路线是以研究假设为核心,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有机组合起来的逻辑结构。在这个概念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一个是“以研究假设为核心”,二是“逻辑结构”。要想理念技术路线,就是需要把这两个概念搞清楚。2.技术路线的作用技术路线对于课题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技术路线能够体现出课题研究的思路。其二,技术路线能够体现出研究方法的使用问题。其三,技术路线能够把研究过程中诸多要素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3.技术路线的呈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技术路线要以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称其为技术路线图。把研究过程中的诸多要素,放在一张图中,呈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个问题用图来表示,最容易说问题。最上端是课题名称,中间四块是四项研究内容,左边是研究方法,右边是研究成果。从上到下是课题的研究顺序。这个技术路线基本体现了研究假设和各要素的逻辑结构。(九)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二是研究方法,三是成果的形成。建议不要把重点和难点写得过多,写得太多就区别不出来所谓的重难点了。这个问题无需多论。(十)研究步骤和人员分工1.研究步骤的常见问题研究步骤这一板块是处于开题报告论证的结尾部分,从教师心态考虑,马上就写完了,于是一些教师套用一些模板,如“准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写上“查阅文献、组织教师培训、开展听评课活动、经验交流、梳理成果”等,把时间安排一下,就草草收兵。这样写的步骤,没有什么实质意义。2. 什么是研究步骤研究步骤是依据课题研究目标,采用恰当的科研方法,落实研究内容的工作流程及安排。研究步骤是研究思路的具体化,是验证研究假设的全过程,是研究成果形成的重要依托。3.选题报告中的研究步骤与开题中的研究步骤有什么区别课题申请报告书和开题论证报告书都要写研究步骤,两者有区别吗?在课题申报论证中,评审专家重点看选题的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等指标。研究步骤体现的是可行性问题。在开题论证报告中,专家会对研究步骤高度关注,因为课题已经立项了,马上就要开工研究了,研究步步骤是开工图纸,所以研究步骤就要写得具体明白,要将研究内容精准分解到研究步骤的各个环节,用以指导随后的研究工作。4.怎样撰写研究步骤依据课题研究目标,采用恰当的科研方法,把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落实到研究步骤中,明确时间节点,分解研究任务,责任到人。还是举一个例子:(十一)研究成果关于预期研究成果,在开题报告中是最后的部分,我们都要出哪些成果呢?这时,要回到研究目标。所有的研究目标,严格意义上讲都要跟进研究成果。可以是调研报告、可以是论文、可以是案例、可以是专著,最终要有一个研究报告。力求是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把这些成果性东西写具体。为了减轻负担,我们会把这些成果分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完成。可以安排两个阶段,一个是阶段研究成果,一个是最终研究成果。还有一些固化的、过程性的成果,做成辑录,如管理手册、教材、教案、学案、学生成绩等。这些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学术上的科研成果,而是成果的载体,也可以称其为证明课题研究成果的固化物。(十二)开题报告的附件开题报告时,为了保障开题工作的质量,提供前期准备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量表、子课题方案等。一并提交专家、同行,供大家参考讨论。以上是开题报告的撰写及相关思考。请批判。
吉林大学秋果教授说,(在学术论文写作上),师生之间存在着信息差。她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她参加一个学生开题答辩。学生的题目是《诉讼时效的法律问题研究》。一众答辩老师问学生:“你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啊?”实质上,老师想问的是“论文准备解决一个什么学术问题。”可是,学生以为老师在考察他对诉讼时效的认识,于是从诉讼时效的定义、效力等几个法律主题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学生这么理解是情有可原的。在很多生活场景中,问题就是被理解成主题啊!比如,“同志们,下面我来讲几个问题。”另一个方面,学生在中小学到大学学习期间,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从来没有开展研究性学习,他就把“问题”理解成:老师拟定的、答案存在于老师脑中,现在拿出来,用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他不知道,在学术研究中,问题是他自己拟定。老师确实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所以才要问,“你研究什么问题啊?”还有一个学生的常见误解,那就是“创新。”我曾看到一个本科生,写了一篇关于大数据的毕业论文,长达1.8万字。一个本科毕业论文能写这么多字,我非常佩服这名学生。但是,大家想一想,他的1.8万字里是什么内容?这1.8万字是,他对大数据的认识,是他举的大数据应用的案例。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不知道写论文的目的。写论文的目的是创造新知识。新知识,不是作者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而是学术界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个学生所认为的新知识,实际上是早已被他人发现的旧知识。从学术创新角度看,他那1.8万字,大多是废话。二是,他不知道学术论文的内容是论证,而不是举例。大家都知道,学术论文属于议论文。但是很多人从中学学到的套路是:先列出你的观点,然后举几个例子,最好是正反面,最后总结一下。请记住,学术论文不是这样写的,学术论文里有案例,但必须是,分析案例、得到命题,然后通过逻辑推理,把命题组成一个体系,支持论文的总论点。但这一点也情有可原。因为,零基础新手从未接触过论文,他们接触的多数是教科书。而教科书多是,用案例来说明专业知识,常常并不开展论证。于是,学生习惯于举例,而不知道如何论证。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确存在信息差,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听不懂老师说什么。比如,老师说,“你的问题在哪儿?”,学生会以为老师在指责自己呢?老师批评论文没有创新点,学生不知道去哪儿寻找创新点。老师说:“你的研究现状部分写的不好,需要梳理文献”,可是怎么梳理文献呢?老师说:“你讨论部分太单薄了”,可是怎么充实讨论部分呢?……甚至,我敢担保,很多新手肯定不知道,研究计划和技术路线是否有区别,区别在哪里。有一些老师自己学术水平很高,但是他不擅于指导学生。他是天空中翱翔的雄鹰,又如何理解在泥泞中挣扎的小马呢?另外 一些老师时间宝贵,这些论文写作技巧,非常细碎,讲清楚需要不少时间,所以没空讲这些。正因为这样,很多新手缺少指导,才被论文折磨。要摆脱这个折磨,需要了解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甚至,你只有掌握了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你才能和你的导师愉快地聊天,否则鸡同鸭讲。
选题:首先,选题要考虑客观的需要。有的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只有经过一番研究才能满足教学需要,提高教学质量。有的是现实斗争和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下功夫研究,从理论高度和深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有的是科学发展的需要,在专业研究中有不少问题要求进行新的探索,或者对别人的研究成果有不同的看法需要开展争鸣。其次,选题要心中有数。不论选定什么题目,都得先熟悉前人研究的情况。通过查阅书目、报刊资料索引或请教老师和同行,了解前人对这个问题有哪些研究成果,达到什么程度,存在什么争论,还有什么空白或薄弱环节,以便继承前人成果,继续向前开拓。如果自己有不同看法,可提出商榷;如果是空白或薄弱环节,只要有条件就可以想法填补或加强。如果自己无力向前推进,那就不要选这个题目。再次,选题要考虑自身的条件。诸如个人的兴趣、爱好、基础、长处、掌握的外文语种和熟练程度、搜集资料的可能性等等。文献检索:CNKI(英文全称为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中文名称为中文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学术数据库,囊括了我国90%以上的学术信息资源,也是国内高校使用率最高的数据库之一。1.在进行检索时,检索结果不能根据检索词就想当然认为检索结果一定会多或者会少。2.单独使用其中一个字段进行检索时,主题检索的数量最大,一般情况下题名检索的结果最少。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背景: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主要说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关于这个课题前人曾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等。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研究内容要求具体、明确,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解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与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解说。课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即先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研究课题,交代研究的价值。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课程研究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人物采访法、文献法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课题研究的步骤:即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如何安排,怎样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四个误区:①摘要过于简单,未真实反映论文观点;②摘要过于复杂,不能凸显论文观点;③摘要与内容介绍混淆;④摘要语言表达欠妥当。关键词的提炼要点:①根据论文的标题提取关键词;②根据论文的主题来提炼关键词;③关键词的设计长度要3-8个词汇之间,并且排在“摘要”的左下方;④文章关键词提取应该根据关键程度选取,而且最好不要过于集中。查重:第一个原则:选择学校同一查重系统第二个原则:选择专业权威的查重系统第三个原则:选择性价比最好的查重系统我一直在这里,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如果需要写作论文,百度搜索:周舟文案!
本篇文章收录于精品栏#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文 | 张炜铖编辑 | 槐杨1如果要回想自己即将结束的本科生涯,王川可以挑选出许多代表性瞬间:一些考试、几回谈话还有一次挂科。这些瞬间使得他的五年时间像是一次提前泄气的旅程——大学之前,他全情投身于数学竞赛,数学对他来说是轻易的、美的、可以用高明的技术解决的,所以他才有资格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但随后他不断发现,数学变得陌生,而自己,像一个原子一样越来越小。转折的标志或许是大一末尾的一通电话。那是个普通的夜晚,他站在北大理科一号楼的天台上,清楚地看见校园里四处的灯光,电话那头是他的妈妈。不知怎么地他们就聊到了转系的问题。妈妈问他,转去哪里呢?他开玩笑,说去哲学系,毕竟我们对哲学一无所知。妈妈很认真地考虑了一下,说,就业不好。这个话题就这么轻易地掠过去了。但之后王川回想起这个玩笑,总觉得这是一种微妙的显露,代表着当时他自己都无法轻易察觉的想法。这个想法在日后变得越来越清晰:为什么说转系,其实就是对数学没兴趣了,感觉自己以后也就是混日子。他当然不是怀着混日子的想法进入北大数院的。很早他就在数学上显露出天赋,初三就在高中生才参加的比赛里拿奖。在大家都会对未来抱有幻想的初中时代,王川想过自己成为一个数学家。数学家在他心目中的形象是这样的:有鼻涕就用手擦,把鼻涕留在手上做数学题。忘乎所以、废寝忘食地想数学题。走路吃饭,干什么都可以想数学,没有什么时候不可以想数学。他崇拜的数学家是伽瓦罗。伽瓦罗只学了5年数学,在21岁时就死于决斗,但证明了足以令其不朽的数学理论:五次及以上方程没有通解。录取王川的北大数院是几乎所有学数学竞赛或者对数学抱有热望的学生心目中的殿堂。中国每年最多能有6个高中生拿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金牌,很多时候,这6个人会一起选择保送进北大数院。王川准备数学竞赛的时候,有数院的学长回来教课。他问了学长一个问题,学长给了他答案,同时告诉他,自己是坐地铁的时候想出来的。我花了两站地铁的时间,就把它想出来了。王川第一次知道,原来真的有人可以什么时候都想数学,这更加给北大数院增添了他想象中的光辉。录取通知书下来,王川回了一次老家。在这趟旅途里,他体会到了人生从来没有过的光彩。奶奶带着他四处造访,别人问起,就说他超过了北大分数线一百多分。他去参加乡里的宴席,长辈们都把鸡腿夹给他。几天里,他吃了二十多根。父母也准备了宴席,他作为功成名就的代表,被安排要发表一番讲话。稿子写了两遍,全家都很重视,第一稿里因为只感谢了为他烧香的奶奶,妈妈还有些生气。在台下观众期许的目光里,他把稿子丢到一边,上台发言。很多准备好的话语他都忘了,好在他还记得稿子的核心意旨,要感谢爸爸,感谢妈妈。但大家好像并不关心他在说什么,讲到他觉得幽默有趣的地方,台下依旧一片寂静。在最后的部分,他升华了主题:这次能去北京深造,也从侧面证明,武冈人是很有潜力的,也许缺少的,只是那么一些认真和刻苦。我衷心地祝愿大家能通过努力,实现事业和家族的兴旺。确认录取前,北大数院会举办考核面试,决定降分优惠幅度,每个被面者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之后想不想做数学研究?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知道标准答案,一定要答,是。其实大家都有传闻,家长也会这么说,就是老师都是希望你去搞这种研究的,所以你尽量面试的时候装作你有这个志向,就会让你面试成绩非常好。一位同学说。面试时,王川跟老师聊起了一些数学理论,比如黎曼猜想。那个问题出现了,老师问,对数学研究有没有兴趣?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希望为数学研究尽一份力。他答。老师很满意,给了他一个很高的面试分数。未来向他敞开。他设想自己即将要去的大学是一个深奥的地方,所有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装录取通知书的信封上写着:一旦佩戴上北大的校徽,每个人顿时便有被选择的庄严感。2016年9月,王川到北大报到,梦幻一样的开心,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他和父母在校园里一路走一路谈论报到的琐事,报到完,他看到了漂亮的爬山虎——电教楼的爬山虎正在最好的季节,像琴键一样浮动。他正式成为了被选择的人。图源cfp2和大部分大学新生一样,王川最初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由的气氛。在北大,得益于灵活的课程安排和通识教育理念的贯彻,这样的氛围显得更加突出。他兴奋地在各种各样的课堂和活动里穿梭,什么课都想去上,什么活动都想参加。同时,他们还多多少少沉浸在中学的荣耀里,当新一年的中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开始的时候,赛题依旧会成为北大数院大一学生中最热门的话题。但到了大二,讨论中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人数会骤然减少。对很多人而言,大一的期末是个转折点。过往成绩在这时完全失去信度。很多人突然发现,高等数学跟自己熟练掌握的初等数学或者数学竞赛完全不一样。高考之后、进入数院之前的那个暑假,王川参加了一个夏令营,老师先讲了一个打桌球的游戏,背后的原理是尺规作图,又讲了一个系鞋带的问题,来源于拓扑学。他隐隐约约感觉到,数学和数学竞赛不一样,它或许是那之后的东西。数学竞赛的内容是很少的,考思维的深度和技巧的熟练程度,一位拿过IMO金牌的数院学生告诉我,高等数学是一个特别庞大的系统。更残酷的是,高等数学学习中只有0或1的区别,学会或者学不会。他几乎是在接触到高等数学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并不喜欢这一门学科。数学竞赛就像定向越野,但是高等数学是马拉松。这位IMO金牌选手说,定向越野只要向着一个目标跑,可以有无数种路径,选手要选出最便捷的那个,无论怎么跑,都跑不出圈定的范围。马拉松则是一条漫长的路线,沿途全是新的景色,没跑到终点就是未完赛,无论是跑了20%还是80%都没有用。北大对课程成绩有优秀率限制,在一门课里,分数在85分及以上的人一般不能超过选课人数的40%。这要求考试是有区分度的,能筛选出优秀的人。这也意味着,你不止要做得好,还要比同班同学做得更好,才能拿到3.58(85分对应的数字)以上的绩点。60%以上的人要被筛选下来。但在此之前,他们是最顶尖的中学生。很多人都是在数院收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低分。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最基础的数学分析课,期末考试上,王川感受到了极少有的面对数学的无措。他彻底察觉到竞赛数学和高等数学的不同:最直观的体现是,他做不出来高等数学题。成绩出来,班上38个同学,挂科了8个。他虽然没有挂,但收获了一个很低的绩点。他不可避免地想到之后会面临的升学问题,想到低绩点会给它造成的阻碍。0与1的差别,遭遇不停运转的绩点系统,令很多人感到失控。这种失控曾经给许彬卓带来接近于跳楼的想法。很小他就因为数学特长被选进学校的实验班,初中读了两年就升高中。参加数学竞赛,高二拿了省一等奖,高三进入省集训队,代表全省参加全国竞赛。全国竞赛中,他与金牌失之交臂,从此他有点惧怕考试,觉得总是很难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大一期末,恐惧的事情再次严重地到来。有一门课他很多题答不上来,万念俱灰。他不再能掌握自己的分数。从考场出来,他浑浑噩噩地听了一会儿歌,走上了北大南门外的天桥。北四环的车流呼啸而过,风拍在他的脸上,这时他才感到清醒,那种无力感勉强退去了。收到不够好的成绩的人,很难再认为自己像曾经一样优秀,其中的一些会觉得这宣告了自己的无能。刘贝明是那种每次上课都会坐在第一排的女孩。高中时,每次数学考试她都在140分以上。大学谈了恋爱,她会苦恼影响学习怎么办。她勤勉而投入,但是,考抽象代数的前夜,她体会到了绝望。书上的证明题快要被翻烂了,她还是理解不了其中的奥义。自习教室里有情侣一直在说话,她心烦意乱,更加看不进去。她付出了卓绝的努力,才让自己的绩点保持在中上水平。她被迫学到:有些事情是你可以通过努力做到的,有一些是不能的。所有心怀理想的人都应该及早明白,绩点在这里影响深远。宿舍楼的楼道里总是贴着留学机构的广告,又有哪位学长学姐去了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它们像无数的警告,告诉学生们可能会错失的未来——申请国外学校的时候,每一门考试成绩都会被审视。至于在国内读研究生,绩点几乎是决定保送资格的唯一条件。大一结束的时候,年级会展开综合素质测评。登上那个填写测评的页面,每个人都会看见自己在年级里的排名,发现自己排名中游的时候,许彬卓反而平静了,至少他不算被落下的人。查询绩点的系统里,绩点越高,显示的颜色就越绿,满绩4.0是最纯正的绿色。期末考试结束,朋友圈总有人晒成绩,一整片绿色,不可避免地给其他人带来压力。除了绩点,学生们还在别的赛道上比拼。北大的培养计划里有一项是本科生科研,它可以给本科生提供独立研究的机会,让学生能及早地施展自己的科研能力,对于今后的升学也很有帮助。尽管王川对科研一无所知,还是怀着向往之心敲开了一位老师办公室的门,问能不能跟着他做一段研究。我们还是要看成绩的,学有余力再来搞。老师说。他又选了一门叫研究性学习的课,这是他再一次试图踏进科研的门槛。老师发下来两篇关于机器学习的论文,这是数学研究最前沿的领域之一,也是老师口中最有趣的领域。他看得头疼,一页都看不动。期中,他把这门课退掉了。大一末尾,他和妈妈通了文章开头的那一通电话,讨论了一下转系。那正是学生们决定自己去向的关键时刻。上完大一,数院的学生要选择细分专业,有基础数学、金融数学、信息与计算、统计学、大数据五个选择。选择基础数学,代表着选择较为纯正的数学理论研究之路。数院一届招进约180个学生,一年过去,只有40个左右会留在基础数学系。信息计算与大数据是冷门专业,大部分人会涌入实用性更高、发展更成熟的金融数学和统计学专业。刘贝明选择离开基础数学,她因此有种得救的感觉:专业课突然就变简单了。感觉自己还没有那么差,是能学明白别的东西的。从各个专业的毕业要求里,王川敏锐地判断出统计是最好混的,他选了统计。回想起入学前面试时的回答,想起当时那种天生我才有点用的信念,他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图源电影《心灵捕手》3所有人都向我承认,数学是美的,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东西。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数学的美,那些未能感受的人往往会认为这是自身的问题,认为天赋、反应速度、考试分数等等原因限制了感受美的能力。也因此,那些能够轻易感受并捕获数学之美的人,提示出了难以跨越的差距。在北大数院,黄金一代屡被提及。这指的是在2000年前后入学、很早就作出突出成果的一代。许晨阳在博士后时期就在代数几何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刘若川被称作p进制霍奇理论研究领域最好的世界级专家之一。肖梁在数论和算术几何方向做出了非常深刻和有影响力的原创性工作,和他的学长袁新意一起,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主要推动者。2016级学生入学的时候,恰好是黄金一代的重要人物陆续回到北大的那段时间。归国的数学家们都在北大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任职,这个中心设立在校园中心的四合院里,承载的是比肩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期望。学生们交作业、问题目,常常要进入中心。一位助理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在这样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好像不做点什么事情都有点说不过去。周朗一度是许晨阳的学生——当时许晨阳还没有离开北大去麻省理工,周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许晨阳作为他本科生科研的导师。他成绩其实不错,但取得这样的成绩对于他来说是艰难的,因此他愈发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在一个基金会举办的活动上,他听到了老师们的求学经历。那是一些炫目的履历。周朗发现,老师们处在一种他理想中的状态里:不受打扰地进行自己的事业,在研究领域取得成果。活动的后半段是观众提问时间,周朗站起来,他没有问数学问题,而是问,老师们都是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给出了很好的回答:数学工作是生命中最充满激情的一部分,剩下的时间他们完美地投入生活,培养自己的爱好,建立自己的小家。他们给周朗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每个人都很快乐、很充实,数学指引了他们,连生活和工作都平衡得很完美,每个人都有家室。就觉得真好,非常好。这些回答并没有矫饰。肖梁于2019年入职北大,在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担任教授,研究方向是数论。有学生认为,北大数论研究之所以现在这么活跃,肖梁回国是关键的转折点。行政上的工作就是工作,做数学研究是我的爱好。2005年从北大本科毕业之后,他前往麻省理工读博,博士论文完成后,他判断这个研究主题很难再有突破,博士后第一年,他开始寻求新的方向。转向的过程被他轻描淡写: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他遇到了同样在从事数学研究的清华2000级的田一超,田给他介绍了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我google了一下,就找到了适合这个问题的工具,我们一起运用这个工具做出了一个不错的成果。而在整体上,我是一个比较平衡的人,天赋、努力、性格都平衡得比较好。他说。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图片由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提供周朗立下了志愿,就是成为黄金一代的数学家那样的人,而且觉得自己只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就一定能成为他们这样的人。如果没成为那样的人的话,一定是我付出的努力不够多。数院经常办学术讲座,他去听,有一次发现同学李琦玮和刘若川坐在前排。他觉得自己比起他们太弱了,只敢坐在他们后面。讲座的内容他还没有听懂,就听到前面传来声音,李琦玮在给刘若川解释刚刚讲的内容。整个数院2016级的人都绕不开李琦玮。他可以满足你对天才的一切想象。王川说。李琦玮在进入大学前就预习完了本科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他睡在上铺,习惯在床上学习。来问他问题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站在床下,仰着头,等待他的解答。他的外号里有个字是神,同学们提起他,用的形容词是平易近人。成绩好一点的学生会说:我们属于第二梯队,第一梯队只有李琦玮一个人。知乎上有个问题,叫李琦玮究竟有多厉害,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他很快地就认识到了数学竞赛的桎梏,及早地迈入了高等数学的世界。这样的人就在他们中间。同学们组织讨论班,李琦玮几乎都会到场,他负责解决你解决不出来的问题。王川说。有同学坦诚地说,李琦玮来参加讨论班会给他带来压力:我在上面讲的时候,如果是李琦玮听过的,他会在下面挥手,说『快点,快点』。他一直记得那个语气,快点,快点。背负着成为数学家的目标,周朗越来越觉得自己成绩不够好,别人轻松说出来的一个定理,他需要回去把每一个词查明白。同时,他努力的程度也比不上别人。一个同学过生日,大家去聚餐。到了餐馆,上菜之前,每个人都掏出一本专业书开始看。他做不到这样。你做得不那么好的时候,所有问题都会迎面而来。他总感觉自己处在一个高压的环境里,睡不着觉,作息混乱,从某一天起,他突然听不见老师讲课了,课堂的声音变成了嗡嗡的混响。在医院里,他被诊断为神经性耳聋。图源电影《美丽心灵》4每一个北大院系里班级辅导员的工作中都有重要一项,帮助学生适应落差。在数院,这一项工作会在辅导员培训时被强调。那些在高中特别优秀的,来了之后发现只在中游或者更差,很容易就心态失衡。一位曾经担任过本科生班级辅导员的研究生说。极端情况下,他们还需要处理由于绩点过低或者挂科过多造成的退学情况。为了防止退学的发生,他们要在学生第一次挂科的时候就及时干预,鼓励他们重新投入学习。王川还没有到那一步,但已经对数学失去兴趣,大二进入统计学专业后,他很少去上课,而是在宿舍打游戏。打了半个学期,他想再回去上课,却发现听不懂了。一开始的时候你觉得什么都会,老师只是念课本,觉得很简单,很没意思,你就不想去上了。后面你一旦没看,就会发现好难,听不懂了。很搞笑的一个事情。他进一步描述这种悲伤:就好像被女生甩了,一开始你爱搭不理,后来你高攀不起。刚进大学时的一些温情瞬间变成了回忆。有一回下了高等代数课,他在整理笔记,老师走过来,俯下身子,帮他在纸上勾画了几笔。这让他感动了很久。但是这种互动再也没有发生过。他不太爱问问题,于是和老师的交流接近于零。老师更不会夸你了,怕老师都怕得要死。只能接着打游戏。这段时间在王川的记忆里是断裂而模糊的。研究性学习那门课的失败让他无法走上科研的道路。但是在高等数学上有天赋或能力的学生,已经在大二一年为自己的本科生科研课题打好基础或者取得进展。王川望着别的同学,他们好像对一切都很熟悉,而自己什么都不会做。有天上完课,他跟两个同学一起回去。同学走在前面,他跟着,听到他们在聊篇序集合的问题,这是下一个学年才会学到的内容。他什么也听不懂,只能附和。他们说一段,他就在旁边说,对。平时的作业他也交不上来,但他总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可以期末补交。但到了期末,他才确定这是不被允许的。他去请求老师网开一面,老师不理他,他就一直追着老师出了门。没有用,老师坐上车离开了,他看着远去的车辆,觉得很痛苦。大三上学期结束后,他报名参加了一个在香港举办的量化金融体验营,按照体验营的安排,一个晚上,营员们一起到街机房去玩,开虚拟赛车,16个人玩淘汰赛。气氛非常欢乐。比赛开始前,王川看了一眼手机,正是期末考试出分的时期,他没忍住,查了成绩。他再也没有开赛车的心情。他挂科了。他木然地坐在那里开车,开了两圈,每一圈都开出了跑道外。环顾周围,有人在玩游戏,有人在吃东西,除了他,所有人看起来都很开心。他找不到人说也无从说起挂科的事情。对于在数院两年多的经历,我自己总结就是看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是马上又有一个声音跟你说,这个东西跟你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在这个体验营里,他确定了自己对于金融的兴趣。但是挂科又意味着绩点低、需要重修、失去很多机会。他开始觉得,自己什么都学不好,而金融又是一个那么庞大的需要学习的领域,他更加找不到能够学好的信心。马上就是大三下半年了,这是必须要做出决定的半年。想保研的要开始准备选拔考试,选择出国的要开始考语言,企业的秋招也在这时开始预热。绩点低的话,前两个选项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之前可能还对绩点没什么感觉,这时候才意识到不够用,但是三年已经过去了,也无能为力了。一位班级辅导员告诉我普遍的情况。在女朋友面前,王川总是表现得很温柔,很替人着想。大三下学期,女友规划着要出国读书,每天都在准备英语考试,他陪着念书。但实际上,他不敢为自己着想。自己的事情一团浆糊,你怎么想?你想想自己,你是什么东西呀?没多久,这段感情也结束了。而他和女朋友的相识,恰恰是因为之前他在学校内部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帖里问:绩点低是不是没可能谈恋爱了?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他意识到任务艰巨,很有可能又要挂科。不如休学算了吧?一个舍友说。通过休学,可以把考试推迟到明年。这句话让王川下了决心。他花了四天,办完了休学手续。图源电影《燃烧》5三年前,有美国学者调查了5所顶尖研究机构的97位博士后的去向,其中有84位计划在未来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但是两年过去,84位博士后中只有6位找到了助理教授的职位,而成为助理教授只是正式踏入学术生活的一步,欧美的大学普遍实行终身教职制度,这一制度也正在被国内大学普遍采用,它被称作非升即走:如果不在3年或者6年内升任副教授等终身职称,就要离开学校。周朗曾经和一位老师聊天,聊到有的地方博士后不仅不发工资,做不出像样的成果还要罚款。老师非常惊讶,怎么会有这样的地方?后来周朗才意识到,这是因为人身处更优越的环境中时,就会看不到甚至想象不到还有另一种没那么好的生活。但是不发工资的博士后职位是真实存在的,也极有可能是这一代学生们必须要面对的事实。讨论科研的小木虫论坛上有人发帖,导师要求我做在职博后,不给我发工资,我应不应该去?从教授关启安的口中,周朗第一次听到了失败。关启安在读博士的前半段,一直做不出成果,也找不到思路。关告诉周朗:我博士前三年学会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接受自己的失败。周朗发现,能够一路上不断取得显著的成功的人,好像也没有那么多。他加入了一个微信群,群里是世界各地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他看到他们读完博士找博士后,读完博士后找教职,每一步都很难。有人投了十几所学校的博士后职位也没有获得答复;有的人为了能有一份工作,接受了一个不带薪的岗位;有人因为找不到教职被迫和妻子分居……曾经,周朗把这条道路想得很简单,也觉得这是他必须要走的道路。我付出一些努力,我学了很多知识,我去思考一些问题,凭借我的努力把它解决,然后就找到一个教职,好好做。但他现在知道了,普通人的生活是很狼狈、很仓促的。他能看到黄金一代,也能看到黄金一代十几个人背后,还有五百多个他们的同学。在低年级的时候希望和黄金一代一样,高年级之后,反而觉得他们是从血路里杀出来的,如果做不到他们那样,也不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休学后,王川找了一份量化金融的实习。求职时,面试官问了他一些不同场景下的数学问题。有几道题他答不上来,但是模模糊糊地知道答案。其实你已经做出来了。面试官肯定了他。他久违地发现,自己还是拥有一些数学直觉。这种肯定是珍贵的。他甚至完整地记得那些题目,比如在实数轴xy轴二维平面上有一个台球桌,打一个球,如果没有摩擦力,这个球不断反射,能不能使它经过的所有轨迹都不重合?复述完这道题,他问我,你不想一下吗?我回答我想不出来。我想了一下我就想出来了。他说,接着他向我解释了完整的答案。在擅长的领域,他并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我不能想象这种问题有人不知道。高中时,他总问同学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肿瘤算不算一个新物种?如何把尺规作图改成用绳索作图?清华硕士毕业的数学老师特别喜欢他,经常叫他上去讲题,他则嫌弃老师的教学水平,怎么这么菜?但是进入北大数院后,这种攻击性被他收敛了很多。他仍然留在北大,听社会学系的课,和那里的老师聊很久的天;认识了一些做金融的学长,对方给他提供了很多职业信息;中学时带过他的竞赛老师,给他引荐了一个去重庆教数学竞赛的机会。他去面试,对方给他许诺了不错的待遇,说可以把他当作竞赛主管培养。周朗、王川还有他们的同学,都在走入一个更大的世界。感到自己像个原子一样,越来越小,哪里都可以去。大学好像只有学数学这一条路,只需要想一道道题目。现在是社会里的一份子,有很多路,你要加入自己这个参数。你要想的是,你自己想要干什么?王川说。一个更大的世界也在等待着李琦玮。回想过去四年的大学生活,他非常满意,觉得自己的长进远在期待之上。尽管他对自己的学术水平是有自信的,但当别人说他未来要拿菲尔兹奖,他也知道这只是玩笑。最新一届菲尔兹奖得主Peter Scholze,在和他相仿的年纪就已经完成了极其重要的数学证明。2019年,他被录取到世界顶尖的名校读博,在学校的开放日上,通过提问环节和私下交流,他在未来的同学里,看到了可能比自己更强的人。但是他们即便厉害,我觉得还是要做好自己,因为本身吸引我来学数学的就是去发现这些东西的美妙联系,而不是说要拿一个什么奖。李琦玮说,我拿不到终身教职也是有可能的。这句话同时包含着对自我的骄傲和对现实的认知,但是他语气温和地叙述完毕。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内部。图片由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提供6尽管获得过IMO金牌,但在2001年进入北大时,肖梁读的并非数学,而是物理专业。两年后,他才转去数学系,真正开始了在数学上的探索,并且戒掉了打游戏。和他来往最多的,是数院2000级的学长们。在进行数学研究的前几年里,年级高的人会严格地比年级低的人要强。怀抱着这样的认知,学长们在数学能力上的强大并没有给他造成过分的压力。而正因为本科时代结下的友谊,他在数学研究的道路上也很少体会到孤独。数学家们有一个紧密的圈子,他总是能找到问题的探讨者。但肖梁承认,他也体会过痛苦和绝望。你每天都在想这个问题就是想不出来,就像高考题怎么样都做不出来的感觉,难道不是很绝望吗?有可能你做不出来题就发不了文章,发不了文章就评不了职称。但我觉得还是要心态放平和一点,你要想自己做不出来说明这个问题很难,如果能做出来的话就一定是个好的文章。就是精神胜利法。基础数学研究的确是少数人的事业。事实上,即使是在被认为人才辈出的数院2000级,还在以基础数学研究为业的不超过15人,到了2001级,做基础数学研究的只有五六个人。对大部分数院学生来说,金融、教培、互联网是最常见的就业出路。就业的时间往往会被推迟到研究生毕业。本科毕业生里,80%以上的人会继续深造,直接就业的不超过10%。即使已经是踏上数学研究道路的学生,也难免对自己产生怀疑。在数院,竞争的激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哪怕是年级前几名的学生,毕业时申请国外的学校时,也会认真地打量起他们的同学。世界顶级学校里的博士名额,麻省理工有一个、普林斯顿有一个、芝大有一个……这些名额最优秀的竞争者就在他们中间。他们会考虑成绩更好的同学会去哪里,再做出自己的选择。肖梁记得,他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尚未实行绩点系统,大一大二他经常打游戏,考试前就临阵抱佛脚。比起他那一代,如今,更紧张的氛围弥漫在校园里。现在的学生总是急于更早地学习更高深更专门的数学,但其实我们作为老师更希望他们的基础打得更牢固一些,对数学有更广博的见识。肖梁说。但他们还是非常用功非常认真的。我怀疑可能现在真正好的学生打游戏打得少了,不像我们那个时候,我们就属于有点没人管的状态。王川复学了,打算读金融硕士。周朗正在读大四,继续沿着对自我的期待,进行学术上的探索。但他只敢说,自己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名数学工作者。让我困惑的是,我并不了解自己将来能做出什么样的成果。能决定我能不能继续走下去的,不在于我学了多少东西,而在于创造一些东西。最后能不能做到,我一直没有得到一个很明确的感觉。他正在学习和这种不确定感作伴。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靠努力就有结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因素,我现在能做的,只有尽力做。社会学家韦伯在名为《科学作为天职》的演讲中说,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学者们既不知道什么时候灵感降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他们的科学职业丢弃,只能把自己的才华交付给运气。数学研究符合这场赌博的一切特征。蒋与彬很早就知晓这一点,他的父母都是数学工作者,妈妈告诉他,发文章是很看运气的事情,有些能力一般的人忝居高位,厉害的人反而郁郁不得志。进入数院之后,他进一步体会到学术生活的无奈,我觉得就是好的数学,要么是对社会有用,要么就是美丽的数学。但事实上没办法,数学家也需要发文章,被迫要发一些例子很丑陋、对社会也没有用的文章。他成绩很好,在细分方向只承认同学里有两个比他聪明且勤奋。但是真正让他退却的,是面对庞大的数学高峰时,那种渺小的感觉。他偶尔也会想,数学当然是精妙的、美的,一部分人应该去追求它,但是自己属不属于那一部分人呢?数院每年会举办开学讲话,院长会告诉这些年轻人,如果把参加学工、社团等各种活动每个计作一分的话,它们的总数要小于等于1。数院倡导的是一种简朴的学术生活。一位行政级别很高的老师在全系发表演讲时说,只有数学家才是优秀院友。成不了数学家的学生,要找到别的路。路是一条一条没有之后,才被找到的。王川说。他本来计划保研,这是数院一半以上的同学的去向。保研并不是因为学术上的向往,而只是一种最轻巧的选择。成绩不允许之后,他才想到,还可以考研,可以去做老师。一位北大化学系的学生表达了对数院同学的强烈羡慕。同样是基础学科,化学需要更多人来构建起学术大厦,一个实验室里,可以容忍很多不那么突出的人做基础工作。学化学,很多人就这样温水煮青蛙地过下去了。数学是纯粹的学科,你可以很早就发现自己的不行,去找别的路。不管在任何领域,一个人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的边界。因为学科本身的纯粹,数院提供了一个接近真空的样本,让人看到一个人如何面对早已注定但自己无法决定的东西:天分。在北大数院,他们见过最纯粹最美的数学,那种被吸引的眩晕感就像乘着肥皂泡就要飘向太空,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要回到地面,这意味着要重新学会行走,也意味着他们重新踏在了一片坚实、可以无穷无尽探索的大陆上。张同宣在2014年进入北大数院,毕业后,他回到二线城市做了一家教育机构的老师。当遥远地回望自己的大学生涯时,张同宣发现,他开始接受自己其他的可能性和他打消学习数学的念头这两件事情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而他是极少有的能够在短时间内顺利地完成这一转换的人。在数院第一个学期,他学到的数学是一种又笼统又细节的东西,非常奇怪。他很快明白自己不是那块料。大二开始学抽象代数、复变函数等课程,这彻底断绝了他在数学这条路上继续前进的想法。北大的很多学生都会去教育机构兼职,他也去了,教数学,后来教书变成了他的职业。他学数学,也教数学,却只体验过初等数学的乐趣,那是一种明快的美感。他把这归因于自己习惯了处在一个中等的位置。读中学时他一直在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他看到比他强的人有很多。进入北大数院后,他也没有落差感。说好听一点叫自知之明,说难听一点就是自卑,就是觉得自己很菜,进来的时候一般般,学下去肯定也一般般。如果非要说他从这四年得到了什么经验,那就是少去看别人。别人买什么房,找什么工作,和我有什么关系?知足常乐,有啥可挣扎的呢?但是在工作里,张同宣写讲义、做题做研发,确实比别人强。这是一种新鲜的感觉,他的自信被重新构建了。不至于就觉得自己一直很弱,一直自我否定。真正进入社会,张同宣找到了自己的栖身之处。对于数院的学生们来说,这是必经的成长环节。在某一个时刻,他们会意识到一些期待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但这不会再让他们沮丧或者痛苦。这也是横跨大部分人青春期甚至一生的课题:在天才的寄望之后,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除肖梁外,应受访者要求,其他人物皆为化名。)图源cfp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沈蒙和2019年夏天,浙大附中玉泉校区高三(3)班邵同学以全省249名的成绩进入复旦大学工科实验班(本硕连读),满载荣誉而去。你一定想不到,三年前他刚进浙大附中时,仅在全年级200名左右!三年时间,他是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完成自我的蜕变呢?今天,一起从邵同学的一封信中来寻找答案吧。“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大家好。四年前,我和你们一样徘徊在各个校园门口,当时的我怀着中考失意的沮丧,如今满心喜悦。小森林般的浙大附中,草木葱茏,是个静心读书的地方。在我所在的3班,我找到了携手共进的伙伴,碰到了德才兼备的良师。在“浙里”的每一天,我最熟悉的场景是许多同学聚在一起探讨难题,去各个老师办公室请教。在浙里,我遇到了勤勤恳恳、对每一位同学都认真负责的英语李老师;学识渊博、对课程颇有独到见解的语文程老师;永远充满激情、循循善诱的化学林老师;诸多社团让我流连忘返……真心感谢我的母校——浙大附中,是您给了我一个成长的平台,让我最终在高考战场上脱颖而出。”邵同学给了人们一个大大的意外,但这绝不是侥幸!意外从来都是“圈外人”的,“局中人”给意外的定义是:“开发出来的潜力”。浙大附中是一所未必长于“掐尖”,却善于开发潜力的学校。校园环境浙大附中玉泉校区坐落于西湖5A级风景区核心地段,东倚宝石山,南临西子湖,西对浙大玉泉校区,北接黄龙体育中心。校园依山而建,空气清新,离城很近,离尘很远。社团文化 学校鼓励学生社团发展,专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特别是创新创造能力。开设了科学实验类、手工类、技能类、艺术类和语言类选修课程120多门,有机器人社、无人机社、VR创客社、3D打印社、生命社、服装设计社、湖畔文学社、九歌国学社、摄影社、动漫社、击剑队等30多个精品社团。校区每年举办社团文化节、国际文化节、体育艺术节、科技创新节、元旦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大型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舞台。机器人社团的书法机器人和捡球机器人生物细菌组培社团良师益友 有正教授级教师3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11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130余人,国家省市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省市级教坛新秀、全国及省市优秀教师和班主任100余人,另有外籍教师团(除英语外,有德语、法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教师)、浙大教授导师团、金牌教练团等多个教师团队。西班牙语外教邵同学的成功,并非个例。在浙大附中校园文化的浸润下,无数个邵同学,在三年时光中破茧而飞。高三(1)班郭同学仅以高出浙大附中1分的中考成绩进入玉泉校区,虽然在平行班学习,三年后,她的高考成绩高出浙大线33分,并被选拔入浙大竺可桢学院。郭同学的语文书郭同学满怀感恩地回忆了在浙大附中度过的三年岁月:“我很感谢高中三年遇到了那么多尽心尽责的老师,我能进入浙大,离不开这些老师的辛勤教导。不管是我的班主任还是我的任课老师,在知识方面与为人处事方面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与鼓励。”班主任赵老师说她对郭同学最大的印象是非常善于规划——小到知识的积累,大到职业的规划。浙大附中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她的影响很大。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老师与学校会尽全力去帮助她实现自己的目标。2019年高考硕果累累:实验班一段率依旧保持近100%;平行班,如曹老师任班主任的高三(7)班有5个学生上了浙大分数线。高三(7)班一个个数字,见证了学生的蜕变;一份份骄人战绩,是浙大附中教学理念与教学质量的最好肯定。第116名的他上了浙大他前面的学生去了哪里?高考成绩排名年级第116的袁同学,和前10名中的5位同学一样被浙江大学录取。同时被浙大录取的还有高考成绩排名95、86、72 、73……几乎每个十名里都有被浙大录取的同学!袁同学是在学校“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的育人理念下迅速成长起来的小伙子,很有个性和思想。在高中阶段他先后获得NSDA国际中学生学术辩论与演讲赛区第一名(英语,同台竞技的有杭外、成都外国语、人大附中等全国知名中学的学生)、全国英语能力竞赛国家二等奖、全国太空城市设计大赛决赛银奖。左一为袁同学他还对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兴趣浓厚,曾在高中撰写论文《中文图像标注模型》,发表在《中国新通信》上。他报名参加了浙大的三位一体招生,最后以笔试成绩专业第一的优异表现,以较高的综合分被浙大录取。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的是竺可桢班(共96人)都应该也必须有能力上浙大。申屠永庆校长在谈到“美好教育”的时候说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是学校教育的职责,美好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教育要告诉学生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浙江大学是家门口的顶尖学校,极具专业素养和学术精神的浙大教授每周会来浙大附中上课,讲的就是自己的专业背景、研究方向、怎么做学问以及如何理性看世界。所以浙大附中的学生在高中就对专业很敏感。同时每周还要上两节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浙附学子,比别人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将来想要做什么。比如高考年级第4名的王同学在高考获得高分后,上海交大人工智能专业给予他降50分录取的优惠条件,但他依然坚定地选择了浙大(原因后面说)。相反,第10名谢同学因热爱电气工程专业而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第20名的毕同学想选择法学专业,于是报了中国政法;第40名的王同学因为喜欢民族学报了中央名族大学,这是民族学全国第一的专业;第45名刘同学是纯文科生,在与北大失之交臂后选择了南开大学历史学专业,这个专业南开比浙大厉害。所以按专业排名填志愿是浙大附中毕业学生的特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不仅有心仪的学校,更有心仪的专业。所以上浙大人数是高考情况衡量的标准之一,但一定不是唯一的指标,更不能以偏概全!和前三所科技娃比肩的赵同学感慨科技创新我有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满载着鲜明的个人情感、热情、担忧和疑惑。我们作为教师,不仅应该读懂这本书,还应创作这本书。”浙大附中坚持“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的育人理念,发挥学生兴趣,发掘学生潜能,陪着学生一起完成人生之书的重要几页。2020年5月,浙大附中高二学生赵奕锟项目课题“安全十二时辰——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防止儿童坠落安全防护人工智能门窗系统”获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全杭州仅有六位同学获此殊荣(分别来自前三所高中和浙大附中)。赵奕锟在调整模型赵奕锟网上答辩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浙大附中的优势项目。2018年我校学生王同学曾作为浙江省一等奖代表参赛,获第二十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王同学还受到某新型能源公司的青睐,受邀以科技入股。高考时凭借综合素质突出,收到来自清华、浙大、上海交大等国内顶尖高校的橄榄枝。浙附学子在科技创新大赛中频创佳绩,有何渊源呢?下面我们来倾听一下19届毕业生王同学的心声,从中寻求答案。我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一直凭兴趣学习。在高一时,我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与同学一起构思了一种高风速下及恶劣环境下的风力发电机。很遗憾,当时并没有获奖,我个人对其的评价也是“一般”,毕竟是上课开小差想出来的(这里还是鼓励大家认真听讲)。可是之后,老师找到了我,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努力下去,当时也是懵懵懂懂地答应了,想不到后续的发展。我们参加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从市赛、省赛直到国赛,一步一步走去直到摘得一等奖;我们申请了发明专利,最后成功获得授权,这一切都改变了我的想法。从高一开始的构想,到高三前的暑假获奖、获得专利,前后两年中我和我的指导老师为完成研究,联系了许多专家、教授和企业,一步一步完善自己的构思。在这两年,我运用自学能力,自学建模3D打印、工程绘图、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实验理论、专利申请相关知识等。我特别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好平台,感谢浙大给予的帮助(我在研究的最后甚至得到了去浙江大学风洞实验室测量数据的机会)。这辛苦的两年,在现在想起来确实如此充实。希望学弟学妹们看到我“摸爬打滚”的经历,能够更加自信。相信自己无厘头、大胆的想法,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学校对你们的关心扶持。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设计作品浙大风洞实验室测试实验室采集数据王同学放弃上海交大而选择浙大,的确有原因。关键词:个性化浙大附中以 “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为育人理念。学校善于发现学生优势特长,发掘其潜能。若没有老师的慧眼识珠与积极鼓励,王同学便不会有最终的成就。近年来,浙大附中走在课程改革上勇立潮头,奋楫扬帆,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果。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教与学,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分类分层,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课程需求为目的,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需求为目的,体现课程科目的选择性和课程层次的梯度性。关键词:丰富的浙大资源学生在高中即可共享浙大教育资源。最为著名的是“浙大教授与学术人生课程”,真正与浙大实现高中大学的课程合作,常态开展、无缝对接。学校还最早参加浙大“高中和大学衔接教育实验”项目,曾有50多位学生在高二时便考入浙大竺可桢学院;“浙大导师团牵手附中学子”,共享浙大实验室资源;与浙大国际教育学院建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浙大留学生走进附中,与同学们共度“国际文化节”的饕餮盛宴,不出校门领略各国文化。是的,浙大教授让有的学生非选择浙大不可,也教会学生要按照兴趣选择专业而不只是高校。在浙大建工系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未来桥梁设计与浙大留学生一起参加学校国际文化节浙大高超教授,在疫情后为浙大附中学子开设线上浙大教授与学术人生课程。浙大附中学生特邀湖北利川一中的学生一起来共享这场学术盛宴。“不惟高考,赢得高考,尊重高考,超越高考”已成为浙大附中的卓越追求。近年来,我们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理念的正确。学生的潜能有无限大,每个孩子都是姹紫嫣红世界花园中的一朵花,教育就是发现每一朵花的特别之处,用心浇灌,用心栽培,终究有一天,这些花会美丽绽放,大放异彩。浙大附中,是每一位附中人梦开始的地方!关于家长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在教育局发的招生指南上说浙大附中玉泉校区只有部分住校,是校内床位不够吗?答:的确校内床位不够,幸亏得到浙大的帮助,可以全部解决学生的住宿需求。我们有部分住在浙大,班车接送8-10分钟,封闭式管理,保安、宿管和生活老师进驻,提前感受国内顶尖高校的大学生住宿条件,宿舍整洁干净,独栋楼独立管理,与大学生不接触。2.坊间传说浙大附中的对学生学习要求很宽松,到底是怎样的?答:有高考的压力,要求是无法放松的。说到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教育学就是关系学,这里指的是师生关系,所以我们是规范管理同时宽严并济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亲了才能提出更高和更严格的学习要求。浙大附中强调老师对学生的负责和陪伴,你可以看到每天晚上每栋楼的老师办公室都亮着灯光,因为都在备课、辅导学生、与学生谈心和指导,读到这里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浙大附中的黑马每年都会逆袭的原因!学校代码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玉泉校区 615丁兰校区 635电话咨询玉泉校区 87955850丁兰校区 87979570▼关注“浙附君”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高中阶段的教育将如何助力培养创新人才?“国家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之后,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创新人才,但是我们特别缺乏顶尖的创新人才。”在2月13日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有请校长”节目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娄维义表示,国家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型国家的一个转变,产业结构要升级,“我们国家需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这过程当中就必然需要更多的顶尖创新人才。”为何缺乏创新人才?娄维义认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孩子有很多突出的优势,聪明也勤奋,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不怕考试,我们两次参加国际经合组织(OECD)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两次都是第一。”但他同时指出,“我们孩子也有他的缺陷,他们往往在高三选志愿的时候很难选择,进入大学之后发展往往也比较迷茫,不知道往哪里走,另外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也不会创新。”娄维义认为,在学生身上看到的这些问题,“也恰恰是目前我们缺乏创新人才的症结所在。”从其多年探索来看,他认为,现阶段高中科技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找一个“平衡点”,兼顾知识的获取、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较而言,创新人格的培养是最困难的,尤其在早期阶段,这里所说的早期是指相对于研究生和大学来说,我们如果在中学阶段培养不出创新人格,到了后面你想去发展、去培养是比较困难的。”娄维义表示,在高中阶段或者中学阶段,要平衡好三个东西:第一是满足孩子升学,第二能够满足孩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希望能够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华师大二附中坚持以“追求卓越,培养创造未来的人”为办学理念。“所谓创造未来的人,就不是适应未来,因为未来一直在变化,所以我们要倡导他们能够创造、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这是我们的育人目标。”娄维义提到,“这样一个目标就需要秉持一个正确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研究、在创新中学会创新,就如同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试图绕开创新、绕开研究,通过题海战术培养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华师大二附中创建于1958年,1963年被确定为上海市教育局直属重点中学,1978年被确定为上海唯一的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高中。现在是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直属领导、华东师范大学和所在区共建共管的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校60多年来,华师大二附中一直走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试点的前列,同时也积极反思当前时期教育所面临的难题。“未来教育改革的趋势,我的理解就是要破解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这样一对矛盾。”娄维义认为,新的教育改革,都是让学生越来越关注跨学科、关注真实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然后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娄维义系中学生物特级教师,理学博士,华师大二附中科技教育首席教师、副校长。上海市“中学创新教育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教育部基础教育生物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其多年致力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培育研究,并通过对中学生课题研究的指导,探索创新教育规律。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教育科研课题。发表多篇创新教育文章,并著有《基于问题研究的创新教育》。娄维义曾指导近百名同学参加国内外中学生创新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多名同学入围中国队登上国际舞台,七位同学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并获奖。其荣获“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有请校长”则是WLF打造的系列论坛。此前的2020年第三届WLF期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上海中心,携手国内千余所顶尖学校,共同发起成立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科学教育联盟。校长论坛即是该教育联盟和科学T大会的衍生模式,汇聚全国知名中小学、重点高中校长,从教育实践者的角度,分享科学教育新理念和实践经验,探讨未来教育模式发展趋势。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娄维义。以下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与娄维义的对话实录(经编辑):WLF:我想首先问您,您个人对于探索科技创新教育的理解是什么样的?娄维义:我个人感觉科技创新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有价值。因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之后,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创新人才,但是我们特别缺乏顶尖的创新人才,我们国家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型国家的一个转变,产业结构要升级,我们需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这过程当中就必然需要更多的顶尖创新人才。另外,从国际竞争来看,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科技创新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第二,从我们孩子角度来看的话,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孩子有很多突出的优势,聪明也勤奋,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不怕考试,我们两次参加国际经合组织(OECD)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两次都是第一。但是我们孩子也有他的缺陷,他们往往高三选志愿的时候很难选择,进入大学之后发展往往也比较迷茫,不知道往哪里走,另外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也不会创新。所以我们孩子应该讲是有他的问题,这个也恰恰是目前我们缺乏创新人才的症结所在。事实上国家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断出文件来调整教育的发展方向,使我们调整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上来。像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就首次提出,高中阶段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2010年上海市教委就率先启动了“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21年1月18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本市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而且之前的2020年的1月14日,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37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在高考改革方面调整了选拔方式,使我们更多的学生关注国家战略发展的一些基础学科。所以总的来讲,我们的教育改革也好,还有高考的评价方式也好,都是在使我们的教育往一个正确方向走,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全面发展,原来叫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现在叫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非常有道理的。WLF:经您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科创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那您觉得科创教育的关键在哪里呢?娄维义:我觉得关键是找一个平衡点,尽可能兼顾知识的获取、创新人格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较而言,创新人格的培育是最困难的。尤其在早期阶段,这里所说的早期是指相对于研究生和大学来说,我们如果在中学阶段培养不出创新人格,到了后面你想再去发展、去培养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想在高中阶段或者中学阶段,要平衡好三个东西,第一就是满足孩子升学,第二能够满足孩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希望能够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WLF:这样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你们华师大二附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理念?娄维义:我们学校育人目标是“追求卓越,培养创造未来的人”,所谓创造未来的人就不是适应未来,因为未来一直在变化,所以我们要倡导他们能够创造、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这是我们的目标。这样一个目标就需要秉持一个正确的理念,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研究、在创新中学会创新,就如同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试图绕开创新、绕开研究,通过题海战术培养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是非常困难的。WLF:我觉得您说得非常对,在研究中学习研究、在创新中学会创新,所以在华师大二附中,关于科技创新教育的具体实践是什么样的?娄维义:我们的实践应该说走得比较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们有全国理科班,就开始启动小课题研究。从那个时候的何晓文校长到后来的戴立益校长,再到现任的李志聪校长,他们都特别倡导研究性学习,倡导创新教育,所以在他们的鼓励下,我们一批老师都在探索科创教育这件事情。我们首先探索了“六个百分之百”这样一个育人模式,后来扩展到“N个百分百”,第一个百分百就是要100%的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后来到了2008年,我们又启动了科技创新实验班,通过这样一个建制探索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科技创新实验班已经经历十二届,这个做法越来越成熟,后来我们就建立了一个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支持系统。因为在操作过程当中,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想每个学生都能够做课题、能够落地,它需要整合资源,需要调整整个学校的做法,所以构建了这样一个支持系统。WLF:刚才您说到,其实学校经过几代校长、几代老师的努力,同时也是经过了挺长的一段时间的探索,这样的一个实践它得到的成效是什么样的?娄维义:我觉得成效还是非常让我们欣慰的。首先最受益的是学生,然后老师也得到同步发展,我们学校也得到了发展。通过数据来讲的话,20多年来,我们学生已经做了6000多个小课题研究,连续20年入围国家队,代表中国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而且频频获奖,其中有4位同学因他们的突出表现还获得国际天文学会小行星命名资格。另外有137个项目入围了全国的最主流大赛,包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还有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比赛,在全国大赛当中有4位同学获得了“中国科协主席奖”,也是最高奖。我觉得这些奖不重要,大赛只是一个展示交流的舞台,更加重要的是孩子们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素质提升它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他们的发展方向逐渐明晰;第二,他们社会责任感逐渐提升;第三,孩子们的创新潜质得以发现和发展,用两个词来表达的话,就是培养了“四个性、三个力”,“四个性”是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解决问题的科学性、从事研究的自觉性和沟通表达的艺术性;“三个力”就是思考力、执行力和表达力。因为做课题也要首先去设计、要选题,做的过程当中要实施、要有执行能力,另外做完了之后,还要分享他的研究成果,所以提高了他的表达能力。通过这样一个做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执行力、表达力,也就是能想、能做、还能说,这个是我们最关注的。虽然很多孩子做课题过程当中,可能并没有取得一个结果,或者是遇到很多困难,或者说课题做不下去,但是他的综合素质提高上来了。首先是学生的成长,另外我们老师也是同步成长。因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老师跟学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同样对问题的答案是未知的。所以我们在一起研究、一起探索、一起研讨的过程当中,老师在知识结构上也有了突破,另外在研究能力上也有了提升。另外我们这些老师在一些展示舞台上得到认可,比如说我们有2位老师获得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教师,还有5位老师获得上海市优秀科技教师,这是老师的成长。另外对我们学校来讲的话也是得到了发展。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变成学校特色,另外2010年华师大二附中还获得了全国首批“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这样一个荣誉称号,得到了中国科协的认同和表彰。WLF:刚才您提到的学校的支持系统,我觉得在听了您介绍这一系列的成效之后,想请您给我们具体的介绍一下这个支持系统?娄维义:好的。如果一个学生做研究可能相对比较容易,但如果是一批孩子、一个班或者整个学校来做研究,每个学生都有项目的话,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简单概述的话支持系统包括1个策略、2个渠道、3个环节、5个要素。策略很简单,就是在研究中学研究、在创新中学创新,这是非常朴素的一个道理。那么在这个策略下,我们有2个渠道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一个是通过项目研究,另一个是通过模拟研究。所谓的项目研究就像游泳,直接到水里面去游;所谓模拟研究相当于带着游泳圈去游。项目研究就是在发现真实问题、研究问题,最后去撰写论文这样一个过程。另外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把问题提出来,我们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设计一个情境,然后跟孩子们一起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最后得出结果、推出结论。这样获取知识的一个研究过程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是相似的,只不过这个问题已经是有答案的,这样一个研究过程我们称之为模拟研究。这2个渠道实际上它每一个操作过程当中,它都包含了3个环节。WLF:哪3个环节?娄维义:这3个环节首先是发现问题,其次是研究问题,然后是引出新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当中,可能大家更多的关注是学会了没有,而我们更加强调的是你还有没有什么新的问题?因为引出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一种社会担当,这样的话课堂教学成为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非常好的路径。因为孩子们的时间、空间还是在课堂,所以我觉得它一定是一个主渠道。但是从效果上来讲的话,项目研究是一个重要渠道,因为它就相当于直接到水里面游泳,可能要比戴着游泳圈要学得更快、来得更真实。WLF:还有五个要素。娄维义:第一个要素就是师资团队。因为所有的要素当中,人的要素是最重要的,是最活跃的。我们每个学生要学会研究,首先我们的老师要会指导研究,老师还要开发课程,那么在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实验设计等过程当中,要给予很好的指导。所以应该首先让老师在培训当中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我们学校有我们的想法,我们尽可能培养自己的老师,当然也可以求助一些科学家来帮助我们,但是我们自己的团队首先培养起来,实现“造血功能”,才能使我们整个创新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这个工作上我们也做大量的探索,在教育团队培养方面也有很多措施。第二个要素就是我们的课程。所谓的课程就是让学生在做研究之前学会研究,课程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叫“走近科学”,靠近的“近”。走近科学就是让我们的学生零距离接触科学家、接触企业家,让他们去感受科学家、企业家的魅力,让他们通过学习、通过他们的报告、参观考察实验室、参观考察企业,激活他们的兴趣,然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研究欲望。有这样一个课程之后,我们再进入第二板块,就是“走进科学”,进入的“进”。走进科学就是让学生学会研究,我们通过讲解科学家的案例,还有讲解我们以往学长的案例,让他们学会查文献、学会制定方案、学会撰写论文。那么第三个板块我们叫做“走进科研”,就是我们每个同学有个性化的课题,让他们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然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第三个要素是创新实验室。大家知道,做研究如果用常规实验室也能做,但是往往它的指标可能没有那么科学,没有那么精准,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系列创新实验室,满足学生不同方向的发展、不同方向的研究领域,我们学校也建立了20多个创新实验室。第四个要素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实际上是为了保障我们创新教育能够运行下去,包括学生和老师,包括课程的时间、空间的打造,还有我们实验室的管理等等,都是为了使创新教育能够有效落地。第五个要素是平台。因为学生选了课题、做了课题,最后要有一个展示的舞台,要有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所以平台的打造很重要。我们很多孩子其实他能够参加一些上海市的比赛、全国比赛乃至国际比赛,但是还有很多孩子他没有这个机会,因此我们学校又组织了一个“创意·创新·创造”大赛,简称“三创”大赛。这个“三创”大赛已经举办到第11年了,2020年是第11年,这个大赛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来展示他的课题,如果有想法、有方案我们叫它“创意大赛”,如果有论文出来了我们叫它“创新大赛”,如果你有作品出来了我们叫它“创造大赛”。我们整个研究这样一个流程能够走完,能使我们的学生三个方面都得到培养,就是思考力、执行力和表达力。WLF:其实刚才您说的有一点我还是挺好奇的,一直有一个问号,所以现在我想问您一下,您说孩子会花时间来做一些课题,来做一些科技创新的研究,甚至会参加一些比赛,我们想象一下要花挺多的时间,同时会占用其他学业学习的时间,但是反而他们的学习成绩是提高的,这其中是什么样的原因呢?娄维义: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我们看了这么多同学,培养了这么多孩子,他们的成绩其实都是有大幅度提升的,学生花了时间反倒成绩得到了提高,这是为什么呢?我感觉基于这么四点。第一,它是一种高端引领。做研究我们对他的要求是希望他成为创新人才,而不是仅仅一个适应社会的人才,是让孩子找到未来发展的兴趣所在,要成全他,实现他的生命价值。这样一种价值引领对孩子要求高了,他心气就高了,这样的话他的学习状态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一点。第二,他的动力也升级了。学习的动力无外乎就是外力和内力,我们更多的孩子通过这种升学的要求、分数的要求、排名的要求,他要学习,这是一种外力驱动。而通过研究来实现自身价值,让他找到自己的未来,通过这样一种引领,事实上它是一个动力系统的升级,由外驱变成内驱。内驱力和外区力双力驱动,自然它的效果就比较好。第三,学生在研究当中获得的是一种深度体验。它跟一般的学习、应试不太一样,传统应试就是记忆和理解,研究的过程中,他不仅仅要去查文献、要去甄别判断,还要去推理和动手,是能力的全方位提升。这种能力提升了,一定是会比传统的学习和应试能力水平要高,能力要强,所以会提高学习的效果。第四,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学习包括加深、加快、加难,我们不断地超前学习,但都是输入,而研究它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因为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学生要利用以往的知识来解决现在的问题。这个输出过程就带动了输入,也就是说他为什么学语文?因为他一定要表达思想;为什么要学英语?因为他要去查文献;为什么要学数理化?因为它是研究的工具。所以在这几个方面孩子们得到了提升,成绩得到了提高,升学也会有比较好的结果。也就是说,首先对于学校来讲还是要求眼前的升学,最理想的做法就是让孩子同时能够找到未来,能够实现他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然后有创造力去做,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当然国家各个领域都需要这种创新型人才,这也就满足了国家发展需求。WLF:对,其实您提到可持续性现在是一个非常热的词,的确也是非常重要,我们也看见教育改革也一定是在持续发展的,所以未来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教育两者如何更好的吻合?娄维义:未来教育改革的趋势,我的理解就是在破解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这样一对矛盾。新的教育改革,从小课题研究倡导开始,到后来STEM、STEAM教育、创客教育、项目化学习,包括最近的新课程新教材(简称“双新”)的推开,以及新高考评价方式的改革,都是让我们孩子越来越关注跨学科、关注真实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然后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素养,实现我们孩子的全面发展。(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小伙伴们 十一假期后你找回学习的状态了吗?听说许多玩嗨了的熊孩子们前几天在疯狂的补作业飞机上火车上公交车上摩托车上餐桌上处处都有他们发奋努力的身影!。。。我居然看到了研究僧!网友热议:@天下雨_不打雷:补作业这件事,不会因为你是个研究生就放过你!何况要补的是论文!@北风:一支笔,几张纸,这么短时间你以为你能写出个奇迹?!说到写论文小编不禁要告诉广大研究僧同学们一个好消息!为了帮助广大研究生提高阅读写作和文献管理能力增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意识知网研学主办 各个高校协办的《知网研学校园行 公益学术大巡讲》研究生涯第一课:论文阅读写作与学术规范讲座巡回培训讲座已在全国各地区开课啦!目前讲座已在福建、四川、江苏、天津、浙江、山东、甘肃等地进行了70场接下来还将在广西、福建、贵州、吉林、黑龙江等地继续进行!以下是部分学校讲座的现场图!以下是成都医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 莆田学院科研处厦门理工学院 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华侨大学研究生院 这到底是什么神仙讲座?1、讲座内容研究生涯的初级阶段,学生应掌握各项信息搜索的基本常识,更应系统的进行知识的整理和有效管理,遵循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规避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的整个过程涵盖了资源获取、信息甄别、知识整理、论点创新、写作成文等多个方面,此过程将大幅度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途径。为了帮助大家更详细的了解文献检索和筛选方法,提高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效率,充分利用海量的文献资源及先进的文献管理工具,增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意识,中国知网希望与全国各行业用户共同举办“研究生涯第一课:论文阅读写作及学术规范公益讲座”。此讲座将围绕文献检索、知识管理、文献阅读、写作投稿、学术规范等方面进行经验分享和培训。2、报名单位全国高校院校(本科、高职)的研究生院、教务处、学院、科研处等部门均可报名(中国知网讲师免费培训)3、报名时间2019年10月-12月30日4、培训讲座报名方式方式一(网址登陆):https://x.cnki.net/search/schoolactive/index.html
在研究生复试中,一般包括了专业笔试、英语能力面试、专业能力面试和综合能力面试。而在专业和综合能力面试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毕业论文问题,毕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需要面对的事情,而且毕业论文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考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水平。下面我们来说说研究生面试中遇到涉及毕业论文的问题时该如何应对。第一、关于论文的选题:当老师问你的毕业选题时,其实是在了解你的研究兴趣和以后的研究方向。如果已经定了选题并且对这个方向有过详细的了解,可以积极主动和老师们分享自己的见解;如果还没找到自己明确的方向,可以谈谈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或者搜集到相关专业目前热点方向的资料,总不能到面试阶段了连报考专业的现状和以后发展的方向都不了解。按照目前复试推迟的时间来说,大家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撰写都一定是在复试前就开始了,所以好好写不仅是交上一份完美的毕业答卷,也会为自己考研复试积累更多的专业信息。第二、关于论文的理论基础知识:当谈完题目之后老师如果对你的论文感兴趣,可能会以此为契机再次考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论文中用到的理论知识不能模棱两可阐述不清,老师如果问到了,一定要仔细认真地回答。与初试不同,复试会通过各种方面来考察大家的科研水平,关于专业相关的研究方法或是自己了解的研究方法,如果被问到一定是提前做好充足准备的,让老师们了解你具备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第三、关于论文的研究思路:当老师问到更具体的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的整体思路或者设计方案的时候,除了是对专业能力的考察,这个时候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很全面地展示给老师们。最后,复试都是有时间要求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完并且回答好老师们提问的每个问题都不容易。尤其是问到这类非常专业系统的问题,要尽量用简洁精炼并且逻辑清晰地把自己的想法传达出去。也可能面试的时候不会问关于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的任何问题,但是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或研究方法、未来专业研究方向的选择、专业前沿的知识等等这类问题都一定会涉及到,所以大家在这个阶段的专业课和面试准备中都要详细去了解和准备这些内容。记住会的问题详细说自己的想法,不会的问题坦诚说自己还未了解,记住不能不懂装懂,这是面试大忌,希望大家面试的时候都自如应对,复试加油!
如何成为特级教师,他做到了这四点笔耕不辍20年,每天5点起床写作;爱琢磨,教学教出自己的章法;喜欢阅读,从小人书读到教育学。这个人,叫阳红,特级教师、基层教育专家,成都市金牛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很多老师常常望着名师,不敢想,也不奢望,然后就却了步。但其实,没有人生来就注定成为名师,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教学、研究、写作、阅读,走着走着就成为名师。至少,阳红是这样的。笔耕不辍20年,写作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早上5点,阳红习惯性地起床,简单洗漱过后,便坐下来写作,并且安排一天的工作。到7点,利用家里可用的工具锻炼20分钟。这个作息习惯,他坚持了30多年。至今,他有20多项科研课题,30多篇论文,40余部著作,200余篇网络博文。这些著作,基本都是这个时间段完成的。2003年,作为“候补”选手的阳红被评上特级教师。据他介绍,评选特级教师,首先要由地方推荐名单,然后送到省里评选。三四年评选一次,一个区县就一、两个名额。南充市人口1千多万,本身文化底蕴丰富,不乏人才。当时,阳红资历尚浅,不在教育局推荐的名单之列。不过,因为名单中有一个老师的材料相对较少,担心浪费了名额,于是就改成阳红,作为备用。没想到,递上去以后,阳红排在全市第一。但这不是偶然。39岁的阳红教学成绩突出,获得区教学奖励;出版著作,其中两套书被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选为校本课程教材;参加各级教学研究,主研国家、省市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师生负担“双减轻”实验研究》,《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等。因为喜欢,阳红近20多年来笔耕不辍。他希望,能在专业发展上做出一些成绩,达到一种自己理想状态。现在,每天写作成了他自然而然的事。一路学习,从中师到专科,再到本科研究生1984年,从四川省广安师范中师毕业,20岁的阳红任南充市胜观中学两个毕业班语文老师、班主任。之后,因为学校工作安排,他当起了学校的音乐老师、美术老师,同时作镇团委副书记、当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当时,他还给农业技术班上课。刚开始工作那几年,阳红的周工作时间总是“非常6加1”。换句话说,就是7天无休。“时常因为时间发生冲突,课程安排不过来,我一个人同时上两个班级的课,”阳红说,“在一个班级里讲一会儿课,布置作业之后,又跑到另外一个班级接着讲。”除英语外,他教过所有的中学学科课程。在他看来,自己从中师毕业以后,像个“万金油”,什么都会一点,但都不是很专业。“当时没多想,觉得自己哪里欠缺,不足的就去补。”后来,阳红一边工作,一边读了三个专科,一个本科和一个研究生。23岁当校长以后,阳红有很多机会到全国各地参加培训。每一次培训,阳红都很珍惜与教育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通过交谈了解他们在思考什么,在做什么。阳红认为,这样对他的工作,乃至学术上、专业发展上都有很大的帮助。“我们那一代人很勤奋,说实在话,一个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另一个是感觉到自己要深入这个方面的工作,并且要做出一些业绩,就需要不断加深自己,不断学习。”教学方法有一套,让学生主动学习2004年,阳红被调到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教授思想品德。刚到这所学校时,学生对他不怎么“感冒”。阳红自己也认为,思想品德课本知识比较简单,需要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阳红想了不少方法。“举个例子,我曾经在班级里搞辩论赛,三个班级同时上,一起开展研究性学习。”天气好时,阳红带三个班级的学生在操场上席地而坐。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以班级为单位,一个班级做评委,另外两个班级做正反两方,参与辩论。“有时候,下了课,学生还在讨论。”平时,阳红主动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状况、想法以及学习方面的问题。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久而久之就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逐渐爱上阳红的课,进而也对他“感冒”。2005年,阳红的教学成绩在全区排第一,班级思想品德均分达到92.6分。“更重要的是,这样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主动去查阅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成绩也就自然而然上去了。”阳红说。教师世家出身,从小就喜欢读书阳红从教,离不开家里的影响。阳红的祖父、父亲都是教书先生,阳红的弟弟也曾是一名教师,不过,用阳红的话说,“半途跑了”。2011年,阳红的女儿成为一名美术老师,是家里的第四代教师。阳红说,自己没有专门去影响她,因为现在的小孩不吃这一套了,主要是看她兴趣所在。在阳红看来,出生于教师家庭,女儿从小就能感知到教师家庭的文化和氛围,对教师这个职业可能比其他人多一些直接感受和理解。而阳红自己,由于父辈教书,从小就喜欢读书。在他小时候,学校教室里的图书角都挂着小人书。夜里,阳红和其他几个孩子到每一个教室里看小人书。“那些小人书,我们都看过一、两遍。什么武侠小说、章回小说、传记小说,几个小孩在一起,就喜欢读这些,聊这些。”让阳红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小学读二、三年级时,正是文革后期,学校烧书,他从火坑里面捡了一些书回家玩折纸游戏“那时也不懂都是什么书,只是挑厚的捡。”后来,父母看到阳红捡回来的这些书,收了起来,不让阳红玩。这些书后来就留在家里面,到阳红四五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些书。上完小学,阳红已经读过不少名著,包括《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工作以后,阳红不仅保留中学订阅《小说家》杂志的习惯,还开始阅读教育类的书籍。但是,让阳红更加深入理解教育,阅读到更多教育著作,还是他在四川师范大学读研期间。那时,阳红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面。直到毕业离校前,阳红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复印了几麻袋的教育教学相关资料。如何在专业上快速发展,给年轻教师的建议——(1)处于角色适应期和技能熟练期的教师。与之相应的培训学习方式,主要侧重于教学技能的学习,建立起教师的专业角色和相应能力,一般适合采用观摩学习、技能训练等方式。其学习内容如:教材分析、教学技能方法、名优教师课例观摩和经验借鉴、学生心理知识规律等方面培训。(2)处于探索发展期的教师。以基于问题的培训和学习为主,一般采用案例研讨、合作参与和基于问题的诊断指导等方式。其专业研训内容在于如:名优教师课堂研究、系统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研修等,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专业能力。(3)处于专业成熟期教师。需要在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以反思重构教学经验为主要特征,重点培养教师专业反思能力,适用于合作参与、主题研训、专业写作、课题引领等有效途径。其研训内容主要在于如:学科知识的拓展、教育理论的更新、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智慧的历练等。(4)以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需要更多的突出个人风格、教学思想的构建和经验体系的形式,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这样就适宜采用教学课题研究的引领、理论研训等方式。其课程设置如:教育科研的能力、示范作用的发挥,教学经验的共享等。(5)资深专家期。长期的职业经历使这一时期的教师已经成为资深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技巧,能够在透彻掌握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加工教学内容,具有比较稳定的个人教学特色和风格,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高超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智慧。其课程设置如:教育思想历练、示范引领、经验总结、立言立说。(来源:中国教育学会 教师专业测评)
平时“读万卷书”,暑期渐近,很多家长们开始为孩子假期“行万里路”做起了规划。目前旅游市场迎来游学产品咨询及预订高峰。2019年暑期游学有哪些新趋势?有着“教育属性”的游学产品,是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富矿”还是难以令人恭维的“肤浅观光游”变种?各旅游、教育相关机构应该如何谋定而后动,做好暑期游学的大文章?2019暑期游学新趋势近日,马蜂窝、途牛、同程艺龙等多家OTA发布关于2019年暑期游学的新趋势。1暑期游高潮渐显毕业旅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的热门选择,放松身心,纪念青葱岁月,以更好的姿态迎接“社会人”新开始等,都是促成毕业旅行的主要动因。据同程艺龙数据分析显示,从5月中下旬开始,有关毕业旅行的预订量明显增多,6月则是毕业旅行的出游高峰期,整个出游节奏甚至会持续到7、8月。从出游目的地偏好看,国内游和出境游成为毕业旅行的主流。三亚、北京、杭州、上海、丽江、厦门、大理、苏州、桂林等,是毕业生们比较热衷前往的热门旅游城市,泰国、日本、越南则因地缘优势和性价比,排在了出境游的前列。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一些“网红目的地”的火爆,不少游客青睐去“网红”景点“打卡”,因此,包括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也都成了毕业旅行的“心头爱”。马蜂窝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今年人们的避暑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北方城市的“清凉路线”和海滨城市的“玩水路线”受到游客欢迎。其中,新疆、内蒙古、甘肃等气温较低且风光极佳的目的地,成为游客们的避暑胜地。在国内热度涨幅最快的目的地中,凭借绝美的自然风光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新疆成为游客们今夏避暑的热门选择。其中,新疆阿勒泰、伊犁两地的热度涨幅均达30%以上。而在国内热门海滨目的地中,青岛排名第一,另有涠洲岛、东极岛、花鸟岛等原来相对小众的境内海岛,近两年也因网络走红,成为了热门目的地。2游学群体低龄化 年龄最小的才5岁就游学群体而言,游学客群结构日益多元化,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途牛截至目前的暑期游学产品预订数据显示,游学群体中,年龄最小的游客才5岁,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按照年级划分,小学生占比为17%,初中生占比达32%,高中生占比达到21%,青少年依旧是游学市场的主力军。此外,随着人们对自我提升要求的增强,部分成年人也加入游学队伍,想开阔视野的大学生开始借助游学为自己积累经验,游学客群结构日益多元化,由此带动了游学产品的多样化。从游学产品的预订时间看,由于出境游学目的地国家涉及签证时间较长或涉及多国签证,较多用户提前两个月左右便开始咨询报名。境内游学的时间选择空间较大,不过,暑期旅游旺季期间,部分游学资源较为紧张,因此,不少家长会提前一个月左右预订产品。预计今年暑期将在7月底、8月初迎来两波游学高峰。在游学客群组合中,和同学、朋友一起参加是主要的方式,出游人次占比达46%;其次为独自游学,占比为27%;另外,与家人同游比例逐渐上升,占比达到15%,这与近几年推出的亲子游学产品有关。例如,孩子们上课时,陪同的爸爸、妈妈可以参与行程中特别安排的亲子活动,或者调整频率,喝咖啡、逛街市等,切换到慢节奏的度假模式。在游学天数上,选择1周以内的客户占比40%;选择1~2周的客户占比为38%;选择2~4周的客户占比达20%;4周以上客户占比2%。一般而言,选择境内游学的家庭较多倾向于2周内的行程,达到4周以上的游学产品大多为海外游学产品,例如安排学生入住当地寄宿家庭,或者是在全球化校园中快速充电和提升语言能力。图片来自途牛《2019全球暑期游学趋势报告》3“游”“学”比例受关注在暑期旅游产品中,“旅游+教育”双结合的游学产品颇受家长们青睐。家长们对游学产品行程中“游”和“学”的比例、优质的游学内容以及行程安排都颇为关注;其次,家长们对游学目的地有较高要求,教育资源丰富的目的地受到更多青睐;游学产品的费用、行程涵盖的游学机构和导师水平等也是报名游学家庭关注的因素。此外,在境内游学中,最受欢迎的产品类型分别是名校探访、户外挑战、本土营地、博物馆游览、乡村夏令营、人文行走、科学探索、自然探究、军营体验、红色旅游等,热门目的地有北京、江苏、四川、海南、广西、内蒙古、云南、山东、新疆、福建。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普通高等院校近百所,因此成为学生境内游学的主要目的地。途牛相关负责人指出,报名境内游学的家长在希望激发孩子潜能,培养孩子独立、勇敢、尝试和自信精神方面有着相当要求,例如通过军营体验学习野外生存技能,学会使用生存包、露营、帐篷、野外取火等,或是通过沙漠徒步等户外活动锻炼孩子的毅力。通过这类活动的体验,帮助孩子在克服困境中获得成长,在团队竞赛中与人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能力。此外,在境内游学中,父母的参与性也逐渐受到更多关注。“教育+旅游”处于“跑马圈地”状态?2016年12月,教育部联合十一部委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被业内认为对游学、研学、营地教育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各类政府层面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协会也开始增多。经过几年发展,虽然“旅游+教育”双结合的游学产品市场需求火热。但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市场推出的不少暑期游学产品并不能被划到“教育+旅游”中,很多只是传统的家庭观光度假产品或通过稍加改变的衍生品。还有些产品虽然看似是游学产品,但实际上就是到某个具有文化资源目的地的一场观光游,教育属性难以令人恭维。比如,此前有媒体报道,一到暑假,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成为许多家长和学生参观的热门景点,校园参观本是免费,但由于参观人数众多排起长队,校园周边滋生不少“黑拉客”“黑导游”,以各种方式收费、兜售纪念品、书籍等。对于亲子游产品,某些旅行社推出的产品多是亲子观光度假产品,加入些主题酒店或其他服务,但在内容设置上与传统的旅游产品并无太大差异化。海外游火爆但价格虚高。有家长认为,暑期到海外游学对孩子大有裨益,但是海外游学价格有多少水分,多数家长并不清楚。携程发布的报告显示,从携程游学平台2017年暑期及2018年寒假的预定情况看,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50%,人均团费高达29000元。虽然大家都看重“教育+旅游”这个市场,从中小学校、教育机构、教育中介到旅游企业、目的地、景区、旅行社、在线旅游企业都纷纷涌了进来。市场目前处于“跑马圈地”状态,不乏某些机构趁着市场尚未规范产生投机的心态。“教育+旅游”哪些思路可学习?对于广大中小学校、教育机构、旅行社以及景区,该如何打造优质的“教育+旅游”内容才能进入行业分一杯羹呢?1开发短线游与家长携子游教育旅行社可以开发一些经济实惠的旅游项目。如“本地游”,可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等,组织学子参观访问。有的家长提出,教育旅游一定要和普通观光旅游区别开来,寓教于游,比如组织一些主旨鲜明的“主题游”,如野外生存能力训练营、绿色环保游、名校名师寻访游等等。2“教育+旅游+体育+”等多产业融合旅游和教育产业均是万亿级市场,再加入体育,产业市场将被再度放大。目前暑期的一些营地教育产品,已经开始在前期在产品设计和策划时加入体育户外等内容。3突出人文主题场景的教育性对“教育+旅游”来说,具有文化内涵的主题类空间资源是目前市场上出现最多的,这类资源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包括名校、科技馆、博物馆、红色景区、历史古镇等各种类型,共同点在于均包含较强的文化内涵,资源的可挖掘性高,受众群体多样。国内众多的目的地在深度挖掘文化的同时,注重与教育结合。4自然景点场景产品组合式深加工此类别场景包含范围广泛,常见的有观光休闲度假区、海岛目的地等,这类资源自身的特点在于教育属性低,观光游玩属性高,资源的可加工特性强。此外,这类场景资源还可进行二次加工,比如引入教育营地等。(文章来源:旅游产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