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生物医学都能投?这本期刊影响因子再次大涨无益

生物医学都能投?这本期刊影响因子再次大涨

大家好,本号的SCI选刊栏目今天又跟大家见面啦!本栏目和别的选刊公众号的不同点是,我们更关注发文较为容易,但影响因子较高,口碑较佳,更具有投资价值的期刊。上周,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国产之光Protein & Cell。有读者留言,希望我们不只是介绍纯生物学期刊,也要介绍一下临床相关期刊。今天,我们就重点推介一个新星杂志,JCI insight。一、JCIinsight期刊历史以及定位看到JCI insight这个名字,部分读者可能立马联想到生物医学的名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JCI)。是的,你想的没错,JCI insight就是JCI的子刊。JCI由美国临床研究协会举办,至今已经有97年的历史,并被Nature集团的自然指数收录,该指数只收录了自然科学领域83本期刊,均为各领域最老牌最有口碑的名刊。JCI和JCI insight虽然叫做clinical investigation,但并非纯临床杂志,而是更关注于实验室-临床相结合的研究。以小公子的经验来看,其研究性论文包含各种模式动物,例如小鼠、斑马鱼和果蝇。其文章基本思路为,通过模式动物研究临床问题,找到表型和机制,并在病人中验证该机制和表型。其涵盖领域包括自身免疫病、肠道疾病、免疫学、代谢、神经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呼吸道疾病等等,可以说是涵盖了基础医学和转化医学的方方面面。该杂志特别喜欢收录那些临床疾病相关的机制性研究。鉴于JCI 投稿难度极高,每年只发表大约500篇论文,因此,如果大家投稿JCI不中,可以考虑转投其旗下唯一子刊JCI insight。虽然JCI具有接近百年历史,但JCIinsight却是一个新生期刊。近年来,随着大型出版社,例如NPG集团和Cell集团在各个领域全面出击,其推出的系列刊物抢占了大量市场。比如Nature集团实行的五级期刊阵列,第一级别为主刊Nature,第二级别为Nature Plant等各领域子刊,第三级别为综合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第四级别为Communications Biology等各领域细分期刊,第五级别为综合性杂志Scientific Reports。其期刊阵列从顶级到水刊一网打尽,全面控制了科学出版领域。而传统协会杂志,例如Cancer research等,其稿源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各大协会也开始了自救行动,例如癌症协会在Cancer research的基础上推出了高端期刊Cancer discovery,影响因子达到了30分。而JCI则走亲民路线,推出子刊JCIinsight,来收录被JCI拒稿但又质量很高的稿件,从而维持出版集团的影响力。JCI insight在2018年获得了首个影响因子,为5.98分。2019年则上涨至6.192分,预计今年6月份公布的JCR报告中,其影响因子可达8分。在中科院分区2020年12月份的升级版中,其被列为医学一区杂志。该杂志每年发表的研究性论文连续多年保持在600篇以内,因此,大家不用担心该期刊会成为水刊。作为JCI的唯一子刊,其刊文质量、杂志口碑和未来发展前景,均值得关注。例如,2020年中科院巴斯德所就在该刊物发表名为Targeting tumors withIL-21 reshapes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by proliferating PD-1intTim-3–CD8+ Tcells的研究性论文,其通讯作者为我国著名免疫学家唐宏教授。二、投稿建议作为传统期刊的子刊,和eLife等期刊的自由投稿模式不同,其投稿要求相当严格。例如,其对文章字数、结构均有明确要求。其推荐最佳文章长度为9000个单词,最长不超过12000个单词(包括legend和参考文献)。因此大家在写作的时候要相对注意。其研究性期刊包括三个不同栏目,即Research、Clinical Medicine和Technical Advance。Research栏目关注生物学和疾病的深入进展;Clinical Medicine则报道新型的治疗方法、干预方法、检测手段等临床密切相关问题;Technical Advance则侧重于针对特定疾病的新型技术的研发。因此,无论你是更关注实验室工作,还是侧重于临床工作,均可以向该杂志投稿。三、投稿体验根据小公子掌握的信息,该杂志至少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其审稿流程还是相当迅速的。编辑部初审和第一轮审稿用时分别为2周和4周。如果被主刊JCI拒稿,可以使用该杂志社的transfer系统,直接转投JCI insight

候人

最新国内科研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国内期刊封面投稿特点,SCI必备

科研绘图有针对性投稿,会事半功倍文:KEKE/SCI-HUA.com科画上一期科画介绍了国际期刊及影响因子排名,详情见最新科研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各期刊投稿插图解读,SCI收录神速本期SCI-HUA科画介绍的是国内SCI期刊及形象因子Top10。1.CELL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15.393《CELL RESEARCH》中科院主管的一份月刊, 期刊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国际权威性和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细胞生长、分化与凋亡、信号转导、干细胞生物学与发育、染色质、表观遗传学与转录、小RNA功能与机制、癌症生物学、免疫与分子发病机制,分子和细胞神经科学,植物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2.FUNGAL DIVERSITY2017-2018影响因子14.078中文名《真菌多样性》,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办。2011年3月,昆明植物研究所与泰国菌类研究基金会主任、《真菌多样性》创刊人 K. D. Hyde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合作办刊。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真菌特别是高等真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有较好的积累,建立了我国第二大真菌标本馆,在真菌系统学、真菌化学、真菌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期刊的宗旨和定位是:发表真菌学科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真菌多样性、系统学、分子系统发育及进化等方面的重要原创性研究论文,促进真菌学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3.Bone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12.354《Bone Research》成立于2013年。编委会由国际杰出科研人员组成。主编是四川大学周学东教授,创始编辑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徐曹教授,执行主编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Thomas L. Clemens教授。副编辑由国内外骨科学的顶尖研究人员组成。期刊专注于骨骼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和再生的基础和临床方面,并支持基本调查和骨骼相关临床研究的最重要发现。该期刊的目的是促进全球传播骨相关生理学,病理学,疾病和治疗方面的研究。4.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7-2018影响因子9.408《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是一本科研行业评审类期刊,主旨为回顾中国和世界各地科技的前沿发展。期刊涵盖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包括物理和数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主编为白春礼院士,常务副主编为蒲慕明院士,编委会由153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占46%,国际编委占41%。5.Molecular Plant2017-2018影响因子9.326Molecular Plant创刊于2008年,由Molecular Plant上海编辑部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OUP)合作出版。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IPPE)与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CSPP)主办,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期刊社承办。6.Nano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7.994《NanoResearch》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公司合作出版。是一份经过同行评审的国际和跨学科研究期刊,专注于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权威和综合评论,以及通信和全文格式的原创前沿研究。7.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2017-2018影响因子7.551由中国免疫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主办,由曹雪涛院士和田志刚院士共同主编。是我国免疫学领域唯一的SCI期刊,2010年加盟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目前已被全球著名数据库收录,其中包括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PubMed》、美国《SCImago》、《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涵盖涵盖基础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我们对宿主免疫反应的最新信息和进展,包括体外和体内免疫反应。8.Protein & Cell2017-2018影响因子6.228《Protein&Cell》 是一本同行评审的国际期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创办,由Springer负责海外发行。发表文章有关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多学科领域最新发展,期刊重点是蛋白质和细胞研究。该学科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干细胞,植物科学,蛋白质科学,结构生物学和转化医学。此外,期刊还提供有关中国研究政策和资金趋势的最新研究重点,新闻和观点以及评论。9.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2017-2018影响因子5.595《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是国际同行评审的期刊,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期刊专注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之间的横截面的跨学科研究以及生命科学等学科,比如干细胞研究,信号转导,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癌症生物学,分子发病机制,神经科学和系统生物学。JMCB的文章反映了当前生命科学学科的融合趋势,有助于传播具有不同寻常意义和广泛科学兴趣的研究结果。

夫体道者

那些知名的学术期刊

那些知名的学术期刊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许多顶尖的学术期刊,你可以从中找到当前科学前沿,你可以追寻知识,你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让我们看看有哪些期刊吧!《自然》世界最悠久的、最知名的科学杂志《自然》与当今大多数科学杂志专一于特殊的领域不同,《自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综合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所出版的同行评审性质之医学期刊。期刊内容包含有:主题性之社论,原创性的论文,旁征博引性的评论性文章,即时短篇论文,案例报告它也是一种目前全世界最受欢迎,及广受阅读的同侪审阅性质之综合性医学期刊。《科学》美国科学促进会官方刊物《科学》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是爱思唯尔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柳叶刀”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它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细胞》美国科学期刊《细胞》为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主要发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细胞》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自然》和《科学》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科学周刊杂志《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通常简称为PNAS)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官方科学周刊杂志。创刊于1915年。院刊出版前沿研究报告、述评、综述、前瞻、学术讨论会论文等。该刊覆盖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和社会科学。《Chemical Reviews》基础科学领域的学术杂志《Chemical Reviews》是一本同行评审的科学杂志,由美国化学会发行。这本杂志上发表的多是某一领域内的综合性的批判性的评论,而非原创研究。该期刊为月刊,每期关注一系列主题。每个主题都会有若干篇相关的评论。查看原文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shouji@.com

是谓天门

中国自主创办学术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首破20

6月29日,2019版最新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发布。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为20.507,在ClarivateAnalysis(科睿唯安)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7,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中继续排名第一。其影响因子已经超过多个《自然》和《细胞》旗下本领域内的高端子刊(如《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细胞》等)。这是中国自主创办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表明《细胞研究》作为我国本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尖学术期刊,已成功跻身于竞争激烈的国际顶尖学术出版阵营,为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我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细胞研究》是以英文形式出版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权威综述及快报的国际性学术月刊。近15年来,主编裴钢院士和常务副主编李党生研究员带领编辑团队,积极响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召唤,把握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机遇,在中国科协、中科院和上海市的支持下,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的要求,坚持专业科学编辑办刊的模式,不断提升办刊质量,完成影响因子从2到20的飞跃。《细胞研究》编辑团队深入科研院所和高校,走访科学研究一线的科研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对特别优秀的稿件采取“快审快发”个性化服务。近年来,《细胞研究》发表了不少具有概念性创新的原创成果,这些优秀论文的学术水平可以和同时期发表在《细胞》、《自然》与《科学》上的论文相媲美。《细胞研究》对于中国科学家而言已不仅仅是一本期刊,更是一个受到国内和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高端学术平台。五年前,《细胞研究》创办了全新的以开放获取模式运行的子刊《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探索强刊加大刊的创新发展模式,以捍卫科学话语权,并逐步积累科研大数据。这是探索我国科技期刊作为“后来者”如何发展、如何在国际学术出版阵营中实现突破和超越的重要实践,将为我国其他领域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今年《细胞发现》影响因子为6.255,在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42。其目前的论文水平已接近《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自然·通讯》(NatureCommnunications)、《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影响因子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项客观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2020年5月《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封面。

卖身契

学术期刊之于学术研究有多大的意义?

做学术研究的,做技术研究的,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一般都需要发表自己的学术论文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么最近学术论文的剽窃问题频发,到底有多大影响呢。自己的学术观点,想要获得更多人的认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需要不断的演讲、传播、解释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争论,这其实也是完善自己学术观点的重要一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术期刊。在自己学术观点形成的初期,往往是比较零碎的,不完整的,也不成系统。所以学术交流就非常重要,在各种学术观点和头脑风暴中不断的完善,这是一个不短的过程。而学术期刊就是这么一种交流的平台。学术论文相对于专著,及时性是最大的优点,专著往往时间会费更多的时间。因此学术期刊会更加吸睛,也更加重要。

黄海怀

中国原创学术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首破20

近日,2019版最新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发布。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为20.507,在Clarivate Analysis(科睿唯安)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7,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中继续排名第一。其影响因子已经超过多个《自然》和《细胞》旗下本领域内的高端子刊(如 《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 和《分子·细胞》 等)。这是中国自主创办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表明《细胞研究》作为我国本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尖学术期刊,已成功跻身于竞争激烈的国际顶尖学术出版阵营,为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我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细胞研究》是以英文形式出版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权威综述及快报的国际性学术月刊。近15年来,主编裴钢院士和常务副主编李党生研究员带领编辑团队,积极响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召唤,把握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机遇,在中国科协、中科院和上海市的支持下,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的要求,坚持专业科学编辑办刊的模式,不断提升办刊质量,完成影响因子从2到20的飞跃。《细胞研究》编辑团队深入科研院所和高校,走访科学研究一线的科研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对特别优秀的稿件采取 “快审快发”个性化服务。近年来,《细胞研究》发表了不少具有概念性创新的原创成果,这些优秀论文的学术水平可以和同时期发表在《细胞》、《自然》与《科学》上的论文相媲美。《细胞研究》对于中国科学家而言已不仅仅是一本期刊,更是一个受到国内和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高端学术平台。五年前,《细胞研究》创办了全新的以开放获取模式运行的子刊《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探索强刊加大刊的创新发展模式,以捍卫科学话语权,并逐步积累科研大数据。这是探索我国科技期刊作为“后来者”如何发展、如何在国际学术出版阵营中实现突破和超越的重要实践,将为我国其他领域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今年《细胞发现》影响因子为6.255,在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42。其目前的论文水平已接近《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自然·通讯》(Nature Commnunications)、《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影响因子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项客观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齐越 编辑:佩佩)

隔离墩

牛!苏州大学一硕士以第一作者在顶级期刊《Nature》发表论文!

日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之一的《Nature》发表了以苏州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研究论文《In-plane anisotropic and ultra-low-loss polaritons in a natural van der Waals crystal》,报道了面内各向异性和超低损耗声子极化激元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该研究为构建新型平面光学器件以实现低损耗的信号处理和光热能量管理,以及纳米尺度定向控制光传输和光-物质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崭新途径。值得一提的是,该论文排名第一的第一作者是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硕士研究生马玮良。在硕士就读期间便能做出有如此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消息一出,便备受关注。充分开发自主性学习2011年,马玮良进入苏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后又选择考入苏大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马玮良同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以基础课程为主,马玮良在本科学习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努力补足理论上的“短板”,这为他后续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对科研感兴趣,他选择考研并最终如愿,而之所以选择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则是看中了学院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际应用研究方面的成绩。“我想在材料、生物化学、物理等交叉学科领域继续深造,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研究领域正是我的兴趣点,所以我选择了跨学院考研。”初进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实验室,导师鲍桥梁教授便鼓励马玮良独立开展课题研究。马玮良坦言,当时作为“科研新人”感到压力很大,最初也经历过一段迷茫期。实验室里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地感染着马玮良,他大量阅读文献,学习别人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只要有疑问都会主动向师兄师姐们请教,就这样一步步逐渐走出迷茫找到了科研的方向。“他勤奋刻苦,不骄不躁,特别是对一些新的物理概念有强烈的求知欲,日常学习中养成了追根溯源的好习惯。”在导师鲍桥梁教授眼中,马玮良一直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并能持之以恒地努力钻研,十分难得。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试点学院,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汇聚了材料、物理、化学、光电、生物医学等专业学科背景的青年科学家,且大都是从国外顶级大学学成归来,他们与学生相处亦师亦友,对科研有着极强的敏锐性与执着追求,常常鼓励学生进行未知的探索。鲍桥梁教授便是其中一员,其“非填鸭式”的指导也让马玮良颇为认可。“鲍老师会在科研方向上帮我们把脉,很多时候他‘放手’让我们自己去探索,鼓励大家多做尝试,多关注自己与别人课题的‘不一样’,遇到困难再一起攻关,他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的科研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马玮良说,纳米科技学院公共实验平台上的大型仪器是需要预约才可使用的,因为做研究都要用仪器,所以“抢机时”的现象在学院比比皆是。遇到“瓶颈问题”亦或是机遇在鲍桥梁教授的指导下,马玮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将科研方向定位于新型二维光电材料光学性质的研究。自然界中许多晶体材料都表现出双折射行为,利用这一现象,可以实现对入射光的操纵。由于晶体尺寸和入射光波长与双折射强度成比例关系,3-300 μm区域的中远红外光往往需要几个厘米厚的晶体才能实现,进而限制了光学器件的微型化发展趋势。锚定难点,课题组进行反复尝试,利用双曲性材料折射光的两个垂直轴在同一面内这一特性,实现了在纳米尺寸内对光的传播特性进行动态调控,为新型材料体系的研发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的研究成果为构建新型平面光学器件以实现低损耗的信号处理和光热能量管理以及高灵敏的生物化学传感等开辟了新的通道。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光关进笼子里’。”说起这次《Nature》论文的发表,马玮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作为硕士,能够发这样级别的文章,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是有了师兄师姐的铺垫,实验过程就相对容易了一些,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研究工作不可能是单枪匹马的,团队协作十分重要。”事实上,马玮良所在的课题组已持续关注这项课题三年之久,并与国外课题组也展开了深度合作,不断地深入挖掘才取得了突破。马玮良说,每当科研遇到困难,鲍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多思考,脚踏实地坚持走下去。“他一直对我说,科研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可能看不到结果,但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让你发现惊喜。” 导师的言传身教让马玮良更专注于科研,学会了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一开始不要设想会做出怎样的结果,对某个科学问题感兴趣就努力探索,其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不解,但不要忽视科研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那或许就是突破口。”在他看来,科研过程中要重视失败和挫折,遭遇的瓶颈和痛点或许就是科研中更为重要的财富。鲍桥梁教授团队合影优质科研平台助力梦想近年来,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以优质的资源配置为依托,组建起一支多学科融合的高水平青年师资队伍,构建起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逐渐探索出一条创新之道。为了培养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开设了全英文教学专业课和国际化课程体系,还专门成立了由外籍教师提供咨询辅导的英语语言中心,并经常聘请国外著名科学家前来作讲座和学术报告。“学院为同学们在科研上遇到的英语问题专门开设了针对性课程,包括英文报告思路的整理、英文文章的撰写以及如何科学阐述实验结果等内容,非常实用,对我帮助特别大。”马玮良表示,要紧跟国际科研前沿,就需要阅读大量高水平文章,而学院提供的资源为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英文文献的大量阅读让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为了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交流的机会,纳米科学技术学院通过与国外学术大师共建著名科学家国际实验室、院际协议合作、学生联合培养等方式,不仅把优质的科研资源“引进来”,也鼓励更多的同学“走出去”开拓视野。研二时,马玮良在鲍桥梁教授的引荐下前往西班牙nanoGUNE纳米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学术交流。这段时间的学习,让他对所做课题的物理机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该从怎样的方向和角度开展科研大有启发,更是促成了双方在研究项目上的合作。马玮良及所在团队和该中心的教授就理想模型的建立以及机制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剖析,共同挖掘出此项科研工作的潜力。“他们对这篇论文也做出了许多贡献,这种合作交流也是非常关键的。”“很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科研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开展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工作,放飞自己的科研梦想。”谈到未来的规划,马玮良说,自己已经获得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博士全额奖学金,即将前往澳洲继续深造,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来源:苏州大学

道之过也

投稿国内的期刊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期刊有国内期刊和国际期刊两大类。顾名思义,国际期刊具有国际性质,而国内期刊多不是用英语发表,面对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内的研究者和专家,而他们所关注的问题更具地域性特征。国内期刊的国际曝光度和级别可以通过SCI、JCR等文献收录机构来观察,也可以参考IF和其他期刊指标的排名。国内期刊的投稿也并不是容易的,那投稿国内的期刊需要注意哪些细节?1、目前,期刊主要是靠出版的文章被引次数进行排名,但被引数仅能是衡量实际使用度的一种指标而已,国内期刊的真正影响力其实还需要其他指标测量。这个时候就要看影响因子,它不仅可以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也是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2、投稿国内的期刊,其文章的主题必须能够对应地区或国内读者、研究者的兴趣,而研究内容应该要能够针对在地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观察和想法,还要求是原创性的、有证据支持的研究,一般都是有贡献、有影响力的研究,经得起公开和重复检验。3、投稿国内期刊,必须要特别注意期刊是否经所属机构认可、是否影响绩点和晋升等,也可以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进行查询,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区分的期刊影响因子和被引次数都可以通过列表形式取得。4、还需要注意的是期刊的级别。国内的期刊有三种分类,即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其中核心期刊作为国内等级最高的期刊,投稿的难度非常大,要求非常严格,而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是经常投稿的期刊类型。总之,就目前而言,国内研究者仍然是以国际期刊发表为主要目标,国内期刊以及高校的政策面仍需经过一番整改,才有可能提供比较大的吸引力,从而使研究者在投稿国内期刊时拥有足够的信心和驱动力。

阿灿

Science关注:176种科学期刊都去哪儿了?

近日,发表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过去20年里,随着出版商停止维护,已有84种仅在线开放获取(OA)的自然科学期刊以及近100种社会人文期刊从互联网上消失了。这将会使学者们失去一些有用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称,另外900种仅在线出版的期刊也可能因为不活跃而面临消失的风险。该研究作者们写道:“从2009年到2019年,OA期刊的数量增加了两倍,而那些消失的期刊在消失前平均运营了也将近10年。这意味着仍然有大量的网络期刊即将消失。”该研究没有发现有著名学术期刊或论文消失的例子,也没有收集有关期刊影响因子和文章引用率的数据。这些消失的期刊中大约一半是由研究机构或学术团体出版的。大型商业出版商旗下的期刊未在其中。意大利图书馆、档案和信息科学杂志(JLIS.it)的执行编辑Andrea Marchitelli说:“这项分析表明,研究完整性和学术记录的保存在所有学科和地域中都面临危险。” Andrea Marchitelli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表示,出版商应该投入资金来改善学术记录的保存。作者们说,一项由研究资助者提出要求制订学术成果保存方案的条例将于2021年1月生效,但大多数在线期刊目前仍缺少这样的计划。新的学术成果保存规则包含在“S计划”中,该计划得到了大多数欧洲研究资助者的支持。受S计划资助的学者撰写的文章必须是OA的,即出版后立刻能免费阅读。总体而言,这项预印本研究发现,2019年在开放获取期刊目录中被索引的14068种期刊中,只有约三分之一能确保其内容被长期保存。一些商业服务机构提供这种服务,而且至少有一个由多所大学发起的公共知识项目保护网络是免费的。目前还不清楚有多少订阅型期刊近年来也已经消失。但研究第一作者、芬兰汉肯商学院的Mikael Laakso说:“在保存方面,这类期刊比OA期刊更具优势。从历史上看,图书馆可以更好地覆盖基于订阅的内容,无论是放在书架上的纸质版还是电子版。图书馆已经建立了流程、预算和文化来保存购买的内容,而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的内容尚未被纳入此类流程。因此,如果出版商消失了,这些内容也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到底由谁最终负责OA期刊的数字化保存,是出版商、作者、图书馆还是大学?这个问题几乎没有达成共识。对于那些不收取作者发表文章费用的出版商来说,保存OA期刊可能会带来特别大的财务挑战。与此同时,图书馆的预算也面临削减或最低限度的增长。消失期刊中的文章也可以保存在大学的资源库中(一种名为“绿色”开放获取的保存形式),但并非所有机构或资助者都要求将手稿存放在这样的资料库中。Marchitelli说:“学术成果保存是一项耗时的行为,而它似乎没有将文章录入数据库中重要,因为欧洲的资助者经常使用后者来评估大学奖学金的质量。”为了确定176种消失期刊的名单,该研究的作者们做了一些“数字侦探”工作,因为有关这些期刊的线索是零散的。它们消失后,期刊名称也不再出现在文献统计数据库中。作者们对消失期刊的定义是,至少出版了完整的一期,目前在免费网络上的可获取内容不足50%。消失期刊的某些内容可以通过印刷版或付费商业服务获取。该研究的作者还包括柏林自由大学的Mikael Laakso和Lisa Matthias以及哥廷根大学的Najko Jahn。他们通过使用互联网内容的历史档案来确定期刊何时停止出版(平均在期刊开刊后6年)以及其内容何时从互联网上消失(四分之三的期刊在5年内)。这些期刊来自50个不同的国家,其中大多数是发达国家,且该期刊仅以英文发表文章。Laakso指出,很多预测认为OA期刊代表着学术发表的未来方向。但是,这项研究表明,也许我们应该花更多时间来关注这些存在的问题。随着出版模式的成熟,这些问题应该可以得到改善。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9/dozens-scientific-journals-have-vanished-internet-and-no-one-preserved-them

俾鬼捉

佩服:他从科研小白逆袭科研大神,2年发23篇SCI论文,12篇TOP期刊

厉害!据浙江农林大学消息,该校一名硕士研究生在过去的两年读研时间里,竟然发表了23篇SCI,其中12篇TOP期刊!这种成果是什么概念?相信大家都明白。这样的成绩,不仅超过很多厉害的博士,就连很多有多年科研经历的高校老师可能也不能比——你说厉害不厉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只是仅读了两年的硕士研究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分享吧:科研小白的进阶之路王汉伟,工程学院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6级研究生。在校期间,班级综合成绩排名连续两个学年排名前三,并取得了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在就读研究生的两年里,王汉伟共计发表学术论文25篇,TOP期刊论文12篇,SCI收入23篇。其中,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10篇,SCI论文8篇,中文核心1篇,会议论文1篇。发表在ChemElectroChem(IF:4.446)上的1篇SCI论文被选为封面论文。王汉伟从小就对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喜欢利用废旧物品DIY,变废为宝。他还喜欢看一些自然科学类的纪录片,里面一幕幕资源浪费的情景触动着他的心。他认真地说,“其实许多材料都可以进行再生,我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挖掘资源的特性,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在他心底埋下的致力于新型资源研究的种子,在加入了孙庆丰老师的研究团队之后生根发芽。初接触科研,王汉伟自嘲为“科研小白”。他说道:“其实我是大四时才开始接触科研。那个时候很多东西都不懂,要慢慢摸索,多亏了孙老师循循善诱,耐心教导,鼓励我朝着自己的科研梦前进。”为了啃下科研这块“硬骨头”,王汉伟硬着头皮从零开始。从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如PS,3DMAX,AI等学起,不断学习如何处理数据、看文献,为发表论文打基础。 每天的积累让他明确了科研方向,掌握了研究方法。王汉伟刚开始的研究方向是在木材表面仿生构筑磁性涂层,开发研究适合人居生活所必需的新型磁化木质基功能材料,赋予木材趋磁性功能与电磁屏蔽功能,使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基于这个这个方向,他开始不断尝试,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凌晨1点才结束一天的科研工作。谈到那个阶段的研究,王汉伟告诉我们:“因为是初学者,所以要比别人更加努力,每天我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通宵也是常有的。”当时的实验需要严格地调控好温度和比例才能将两种材料结合起来,他尝试了不下百次才研究出了最佳温度和比例,合成了具有优良驱磁性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复合材料。超出他预想的是这个材料同时也具有超疏水、酸碱稳定、抗磨损等具有高实用性的附属特性。基于这个成果,他成功发表了SCI论文,也具备了基本的科研素质。披荆斩棘,永不服输此后,孙老师为他明确了进一步的科研方向:“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制约着我们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迫切待解决的问题,你的研究方向可以往这边尝试。”有了孙老师的指点,王汉伟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把研究方向转为从生物质角度出发,利用其天然结构和含碳的特性,将其转化为高性能的储能材料,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他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将骨质材料、废弃蔬果等具有一定污染性或难处理的生物质材料转化为了高性能的碳质电极材料,实现了废弃生物质材料的高附加值的再利用,为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一份力量。 科研路上,王汉伟有因为实验成功、论文通过而欣喜不已的时候,但更多的还是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打击”:实验数据与预想大相庭径、实验停滞不前等各种困难接踵而至。但为了他心中的科研梦,王汉伟从不认输。“为了获取良好的实验数据,我连续工作了整整三天,每天都只睡3到4个小时,最终获得了质量大约为1.6毫克的电极薄片。” 科研需要敬畏之心,需要严谨认真,不断思考,不断尝试,还需要超于常人的耐心。科研就是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拒绝“闭门造车”,开展团队作战沉醉于科研世界的王汉伟拒绝“闭门造车”,十分重视与其他学校的科研工作者交流学习。研究生期间,他参加了科研类的会议10余次,包括第十三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功能性木材基复合材料工程前沿技术研究会议、第二届中国绿色木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木材保护工业大会等。“我每次都会抓住能出去的机会,积极交流学习。不仅能让我找到之前遇到问题的新思路,还能开拓眼界。”目前,王汉伟管理了学校实验室电池能源方面的科研团队。“团队作战,如何发掘每个人的长处,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科研任务,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新挑战。”他笑言。对于前来请教的学弟学妹,王汉伟可谓倾囊相授。去年,他帮助了一位大四的学弟顺利考上本校研究生,并带领他做实验,指导他写论文,帮助他开启科研的大门。谈到未来,他笑道:“我所有的成就感都来源于科研,未来我会继续把科研做好,不忘初心。”用青春致敬梦想,用奋斗书写华章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位优秀的小伙在科研路上一路高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新闻中心 文字 / 郭碧玮 夏雨波 杨丽青 图片 / 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 / 杨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