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博士毕业,去大学当老师还是去科研院所工作?差距天上地下黑磨坊

博士毕业,去大学当老师还是去科研院所工作?差距天上地下

博士毕业是去大学当老师,还是去科研院所?看到这个问题,我抬起头在某科研现场看了看周围忙碌的10个科研人员,五六个名校博士剩下的全是名校硕士,我不禁感到一阵悲哀,也同时想到去年单位刚离职的五六个博士,毫无例外,他们大部分都去了高校。博士毕业人数博士是最高学历,也是我们读书人读书的最高境界,能读书读到博士毕业,可以说都是很聪明的人,虽然不少博士本科学历不是211,但是可以说,只要能博士毕业,科研能力都是非常的强的。现在博士就业每年压力也是越来越大,以2018年双一流大学博士招生人数看:清华大学2938人北京大学2642人浙江大学2552人上海交通大学2148人中科大1850人复旦大学1701人南京大学1525人西安交通大学1399人哈尔滨工业大学1128人比如清华北大每年录取本科生3000多人,但是每年招生的博士也是近3000人。也就是每年清华北大毕业的博士总人数就超过了5000人,中科院每年毕业博士6000人,即使不算其他985/211高校毕业的博士,光c9+人大+中科院,每年毕业的博士人数就超过接近3万人。如果算上所有875/211的博士,每年毕业总人数基本在8万左右。这么多博士都去哪里就业?重点大学有那么多岗位需求?博士就业中国大学的博士很多都是基础性学科,比如物理,数学,化学,生物,马克思,语言,哲学类专业,这些专业在社会上用处几乎为0,基本上不会有公司接收。博士们训练的也是写论文,而不是实际的其他工作技能,尤其环化生材这类专业,基本上除了产论文外,对社会贡献几乎没有。这些博士最好的去处就是去高校,因为高校最重视的就是论文,不管你是计算机,还是环化生材,能发高端论文,能搞大项目就是最好的专业。因此去高校是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很多人说去研究所待遇高,这一点我给你们说:待遇高不一定,累死人绝对是一定的。去研究所就业怎么样?中国研究所一般分三种:部委/军队研究所,中科院系列研究所,央企(包括军工集团)研究所,地方研究所。第一种国家各大部委和军队的研究所,比如以前的财政部财政所,总参**所,空军装备研究院等等,这些研究所其实待遇非常的好,而且地位非常的高。尤其是军队研究所级别非常高,工作轻松,待遇非常好,很多是分房子的,国家部委研究所很多都是公务员编制。或者事业编制,这类单位非常好,能去尽量去。收入和待遇绝对让你满意。这些单位比高校收入高得多,而且人脉非常厉害,所有军工集团都得求着你。当然这些研究所很难进,一般都是清华北大的博士,和军事院校的博士。普通高校没有关系非常的难。中科院研究所第二种是中科院的研究所,中科院是吸纳理学博士最多的地方,仅次于高校,比如比如的电子所,物理所,化学所等,这些研究所的收入也不错,工作压力比较小,是仅次于高校的第二选择,目前对博士比较挑剔,本科非985进去机会几乎为0。央企研究所央企研究所(这里不包括军工集团),基本是隶属于各大央企的研究所,研究院,待遇也是不错的,有的天天加班,有的岗位轻松,一定要打听好。比如国家电网的电力科学研究院等,这类待遇其实不错,每年清华北大博士一大群。军工集团研究所军工集团研究所应该是吸纳工科博士最多的研究所,因为其他研究所都是培养高级干部的,而军工集团研究所里面的博士和富士康员工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体力活。军工集团包括,航天,航空,兵器,电子,核工业,船舶等。这些研究所中,有的待遇非常好,有的非常差,甚至一个研究所,不同部门,不同科室之间差别都天壤之别。我强烈不建议博士们去这些军工研究院,待遇肯定会感动的,你有种为国奉献的感觉,而且一年到头不占家,哪里荒凉哪里就有军工人的身影,反正我身边好多博士全跑了。。有些研究所的有些科室是非常不错的,一年几十万,不过这类非常少,运气成分很大,军工研究所整体是比较差的。地方研究所很多地方研究所其实也是博士们的很好选择,比如各省电网的研究院,农业科学院等,待遇基本都算不错,也是博士们的选择,这类单位也是有的穷死,有的富死。不如高校舒服企业企业选择应该是排在最后,当然像华为这类重视人才的研究所,应该比国企研究所好。但是工作强度也是很大的。普通国企尽量少去,博士干的也是体力活,而且如果当不是领导待遇都很一般,或者说很差。结论,能去高校尽量去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现在想去各个大学当老师,难度是越来愈大,因为僧多粥少,一般211/985,土博士想进都很难了,现在不论是211/985还是普通一般,想去当老师,一般都会让你先师资博士后,然后再说给教职的事,因为老师好啊,所以才会这么多的限制,普通二本三本高校可能限制比较少,赶紧抓紧机会吧,以后,都会玩师资博士后的。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呢?

史伯

西安有几个研究所,待遇最好,可能你并不知道!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西安研究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西安研究所,华为的口碑自然不用多给,这里待遇很不错。这家单位也是西安纳税大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该单位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第五研究院,主要承接中国空间探索任务,航天实力强大,待遇也不错。中国航空工业618研究所,在中国大力发展空军装备大环境下。该所可谓显露锋芒,贡献巨大。在这里工作,待遇没的说。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1956年5月,1965年8月整建制从北京迁到西安,系国资委直属大型国有骨干科技企业。虽然近年来煤炭行业不景气,但该所待遇还是很不错。西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52年,系国家批准的综合性建筑设计单位,具有甲级设计资质,同时具有甲级勘察资质,主要从事大、中型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工程监理以及装饰工程设计。

潜之万物

30岁的985硕士生工作三年后,准备去研究所工作,年薪曝光

现如今,在职场中,其实很多年轻人都渴望自己收入能够更加稳定一些,所以在找工作时也是非常惆怅,想了很多最后只能听取家人和朋友建议,往往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岗位。近日在论坛中,笔者便看到有位30岁的985硕士生比较犹豫,因为他已经毕业工作三年,前不久找到两份工作,一份是去研究所工作,年薪15万,而且是事业编在工作岗位是程序员!另外一家是互联网企业,年薪25万,也是同样的工作岗位,所以现在这位硕士生还是比较郁闷的,不知该如何选择!很多网友看到后也是纷纷建议这位硕士生,应该去事业编的岗位,因为马上到三十岁了,按照现在的形势如果三十岁去互联网公司相信工作不了太多年便很有可能会丢掉工作。也有网友这样建议硕士生:应该去研究所,因为互联网的这个待遇根本就不值得去毕竟到了三十岁如果没有拿到三十万以上,那么在一线城市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至少要收入翻倍才行。笔者认为:在职场中,有很多应届生在公司工作时能力可以说一点都不差,但是当他们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却总是没有让领导心满意足,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年轻人执行工作任务时显得有些青涩,领导也不愿意把任务更多地去交代给这些员工,归根结底,年轻人都应该改掉自己的思维。因为在大学时期,大家在大学里只会没头没脑地去学习,即便是犯一些错误,老师或者同学都能够原谅他们,但是在公司工作,这些年轻人如果总是害怕承担错误是不会得到更好的机会的,而当大家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其实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去有效的辨别。如果你没有找准定位或者是30多岁仍然选择去一些私企或者互联网公司,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你在工作多年后后悔莫及,很多朋友都建议这位硕士生去事业单位其实也是考虑到这份工作比较稳定长远,即便是到了三四十岁以上,都不可能因为工作年龄丢掉工作!图:网络结语:大家对此怎么看呢?写在评论中,大家一起交流。每天分享职场干货、职场故事、职场案例、和领导同事相处技巧等职场经验!

时其饥饱

对高知人群来说,大学教师与研究所工作哪个好?你怎么看?

对高知人群来说,大学教师与研究所工作哪个好?你怎么看?对高知人群来说,大学教师和研究所研究人员都是最主流的职业选择,博士毕业后去这两个地方都是可以的。不过呢,这两个地方在很多方面也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选择一下。第一是工作时间上。但凡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不管是大学教师还是研究人员,工作时间都是很长的,想要靠一天8个小时就能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那绝对是天方夜谭,所以对这两类人来说,加班属于正常工作范畴。不过,大学教师的时间更为灵活一些,他可以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10点,也可以从早上10点干到晚上12点,只要没有课,具体时间点完全可以自己确定,没有人打考勤也没有人过问。下午可以打打球活动活动,然后在食堂吃个饭,晚上回实验室继续奋战,如果遇到基金申报冲刺阶段,住实验室也是可以的。而研究所的时间则相对固定一些,朝九晚五是必须在办公室的(除非有出差任务),想出门处理个事情还得跟组长请个假。下了班有的所还不让加班太晚,10点就要赶人,没干完的就要回家干。这方面比较的话,当然是大学教师更爽一些,这也是大学教师最吸引人的一点。第二是待遇上。各高校和各研究所的待遇肯定都是不大一样的,不过据我掌握的情况,在同一个城市里,研究所的待遇一般要比同一级别的高校高上一级。比如说都是厅局级单位,研究所的中级的收入相当于高校副教授,副高相当于高校教授。这又是研究所吸引人的地方,即起薪一般较高。第三是职业发展上。虽然都是走科研的路子,但高校和研究所在这方面差距还不小,这里分两个阶段详细说一下。一是职业初期:一般来说,研究所是项目管理人制度,即PI负责制,新研究人员进来以后,必须跟着一个团队,研究人员的奖金也是由PI来分配的,所以年轻人去了研究所起步一般比较快,不太会有迷茫期,反正就是跟着干呗。一段时间后,组长还会根据你的特点给你安排相应的岗位。比如我之前有个朋友,从我们学校跳槽去了中科院,导师发现他写论文特别擅长,就让他专攻学术,把他往优青的路子上赶,而与他同期进组的其他人,则安排做横向课题。相对而言,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就做得比较差,青年教师进校后如果方向合适,可能会进团队,但也是松散管理,无非就是大老板分一些小活下来做做。很大部分老师则由教研室管理,先要花时间过教学关。所以,对刚入职的人来说,大学青椒会更苦逼一些,一边抓教学,一边科研还不能丢,还没有人帮助扶持。二是职业黄金期:等到混出点名堂了,大学就比科研所舒服很多了。科研所职称不是很好评,因为名额比较少,即便评上研究员,也不一定聘为PI,还是要跟着组长干。如果做得很好,聘为PI了,开始自己当老板带团队了,这个时候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手下所有人的奖金都从你自己的科研经费中出,你得养活他们;实验室不是免费的,租金还不便宜,你得养实验室;你还得不断出成果,否则通不过考核。所以,你必须一边做研究一边做横向项目挣钱,特别考验你的全面综合能力。我就遇到过好多大牛,在中科院觉得太累,跑到高校来的。在高校,混到教授之后,有免费的实验室(有些高校会对超标的部分收费),有研究生(免费劳动力),有青年教师组成的团队(工资由学校发),完全没有经济压力。这也是很多大学教师翅膀一硬就愿意单干,大学的科研团队总体来说偏松散的原因。以上三点可能并不全面,但基本上可供决策了。究竟哪个好,大家结合实际自己判断吧!

祈父

考研党选择调剂时不要错过这些研究所,待遇不比211和985差!

考研党选择调剂时不要错过这些研究所,待遇不比211和985差!目前,各所高校考研复试线都已经公布了。所以对考研党来说,不是努力准备复试,就是做好选择调剂。复试重要,选择调剂也同样重要。在不少调剂生看来,同意调剂的院校并不欢迎他们,通常是政策的原因才接受调剂生。而且,需要调剂生的名校很少很少,某些211、985院校对调剂生的要求也非常苛刻,调剂生想要成功调剂到这类高校,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今天给考研党们提供一个不一样的方案,除了那些高校之外,还可以选择这些比较好的研究所,待遇不比211和985差。1.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此研究院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航天空气动力学研究机构,研究院主要从事飞行器空气动力综合技术研究。其中可以调剂的专业有力学专业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该研究院的待遇也一级棒,在学期间免除所有培养费用,基础课期间享有助学金,论文期间享有助学金及多项补助,就读期间安排优秀硕士研究生进行为期6个月至1年的公费出国学习。2.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该研究所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所属的从事国防非金属材料开发与应用的专业研究所。同时也是国防科工委化学计量一级站、全国化工标准物质研究开发中心、兵器工业非金属材料理化检测中心。调剂专业是材料学,学生第一年每个月有1000元的补助,第二年有2000元的补助,喜欢兵器工业的考研生可以考虑考虑。3.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该院是中国烟草总公司唯一直属的烟草综合性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烟叶栽培调制技术、卷烟加工工艺和配方、烟草加工设备等方面的应用基础和共性技术研究;承担卷烟厂、烟叶复烤厂工程设计和技术改造任务,学科范围覆盖从烟草栽培至卷烟生产的全过程。调剂专业是食品科学中的烟草工艺和烟草化学专业,在读研究生每月都有1500至2500元之间的补助。以上就是考研学生可以选择的一些研究所了,而且这三所研究所提供的待遇也是相当不错,相比于某些高校,也占据很多优势,大家都可以考虑考虑。希望各位考研学子都能够成功考入自己心仪的院校!

美味男

上岸学弟谈研究所和高校的区别

学弟一志愿考北邮,感觉不稳,寒假的时候在各个网站上找了调剂的信息。终于找到了一个研究所的调剂信息,军工性质的,每个月补贴4000+,毕业直接留在所里,第一年在国内重点985高校学习,第二年第三年在研究所里完成科研项目研究。听起来确实很不错,又是事业单位,还有一大波福利待遇。但是他去了之后发现,并不是很理想。 学弟去的线下面试,第一天下午报道,第二天上午调剂生笔试,下午面试,第三天体检。 第一天还好,第二天开始,就感觉不太对劲了,上午的笔试,学弟选的是通信原理,可是学弟的通信原理基础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在去之前看了看B站的一个视频,连笔记都没来得及做,就去考试了。考完跟我讲,他估计没了。我问为什么啊?他说去那考试的基本都是985/211的学生,北理工,哈工大,哈工程,还有中南大学,一堆985的好学生,自己感觉比不过了。再加上上午的通信原理考试,啥也不会。仨小时的考试,一个小时不到就想交卷了,太难受了。 我跟他说不要紧张,下午还有面试,一般面试占比比较大。 我问他面试占多少分?他说不太清楚。我想估计是70%吧而且还是大比例。 下午进行英语面试和综合面试。 学弟的英语水平很一般,去了那里,老师都是全英文交流,自己根本听不明白。老师让先自我介绍一下,然后就开始先读文献,(估计是听听发音如何)。然后开始两个人的交流对话。(一次英语面试两个人)。老师问的啥他也不知道,就看另一个人如何回答,他就照着差不多回答就行了。最后老师问,大学期间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他想说信号与系统。但是这个单词就是没想起来。所以就用中文代替的。而另一个人全程英文,水平也很高,本科学校也很不错,西电的,不过就是初试成绩没学弟高,学弟340,她283。 学弟跟我一样,本科双非。不过他的优势就是,应届生,初试成绩高。 综合面试的时候,他说老师就是闲聊几句。一直聊天。哦对,一开始要谈自己对一个句子的理解。(事业编嘛,或许都这样)。之后就再也没有谈论过任何关于那个句子的话题了。基本全是本科期间的生活啥的,聊聊天而已,挺轻松的。 而到了北邮的复试,他更紧张了,他之前报了一个班,模拟面试的,模拟面试的老师说他得加强专业知识这块儿了。他更紧张了。 真正到了面试的时候,他紧张到不行了。问的和他自己准备的完全不一样。他说面试的时候问的全是专业问题。当然先政治,然后英语,最后专业

颜回

中科院一研究所90多人集体离职,网友评论:其中必有猫腻!

针对有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9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一事,7月16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人事处一名负责离职管理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90多名科研人员于6月份集体向该研究院提出离职,“他们都是自愿离职的,现离职手续都已经办完。”正常来说,职场上人员流动是很稀松平常的事。但是事关国家中科院下属单位,一下子90个人集体离职,实在让人匪夷所思,瞠目结舌。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隶属国家中科院下属单位,聚集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端人才,他们博学,思敏,聪慧。这样一份工作,不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业。不仅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可以换取一身荣耀。如果不是在职场上遇到了让人十分厌恶的事情,怎么也不可能选择离职。企业需要为员工创造一个更加明确的未来,为员工的职场做一个长远的规划,为员工提供一个可以展露自己才华,能力的舞台。这样的话怎么还会有员工愿意离职,肯定是死心塌地的为了工作奉献自己的一生了。90位集体辞职,肯定是涉及到自己利益冲突的事情,又或者是管理者的能力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中科院制度问题,然后解决合理分配方案,最后解决管理层有责无权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招人留人的问题。让员工能够以中科院的目标为己任,发自内心地去做好每一件事。目前网络上大家都议论纷纷。有部分人认为是被某企业高薪挖走,但是有这个实力同时高薪挖走90个带有核心机密的高端人才的企业,我很难想象会开出什么样的条件,竟然比国企的那待遇更加诱人。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是高层的原因,没有尊重人才,给予他们该有的待遇和尊重。但是不管是如何猜测,这么大规模的集体辞职,其中必定是有古怪,有猫腻的。

骈拇第八

90人集体离职,研究所还能稳坐!什么机构这么牛?

昨天,“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为“核所”)9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的消息几乎刷爆了各个主流媒体平台热榜。可关于他们为什么集体辞职,官方的回应却非常含糊:一说研究院为核所更换保安引起他们的不满,二说所内科研人员待遇太低,更有工作人员说这种集体辞职属于“正常的人员流动”?(真的正常吗?)直到一家媒体联系到该所的人事处,才拿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他们被挖走了。究竟是谁,能一次性挖走核所近百名研究员?让这些平均30多岁的研究员们放弃事业编、福利房也要集体辞职?他们辞职后,又会去哪儿呢?“出走”的研究员走去哪儿?既然这90多名科研人员是被挖走的,就总要有个去处。有记者采访到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一名在职的内部人员,据他的说法,这些人已经办理了正常的辞职手续,后面会到一些相关的技术成果投资公司去工作。不过,“知乎”上有关这方面的问答,却把整个事件指向了另一个方向:9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很有可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而多名匿名知乎用户的回答,都把这次事件的组织者指向了核所的现任所长——吴宜灿。吴宜灿指导学生今年6月底,知乎上就有“如何看待科学岛核所吴院士劝团队百余号成员集体出走,自己却没走?”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下,一个获赞数最多的匿名回答指出,所谓的集体辞职,很可能是吴院士导演的一出“金蝉脱壳”,这些集体辞职的科研人员,可能都被挖去了吴院士的公司——安徽中科超安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今年6月18日,该公司更名为安徽中科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在这篇匿名回答中,还罗列出几名通过“企查查”查到的公司主要受益人:我们特意到核所官网核实,公司受益人中的赵柱民和胡丽琴都是核所的研究员。但同时,企查查并没有显示出吴宜灿与这家公司的直接关系。相反,根据关系图谱,中科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一连串公司背靠的都是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很明显,以中科凤麟、中科超安、中科超精、中科瑞华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企业都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产业化平台。如果要描述吴宜灿与这些公司的关系,在企查查没能给出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只能说:在今年5月的报道中,吴宜灿当选为中科超精(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而“中科凤麟”的创始人本来就是吴宜灿。核所竟成了离职率最高的研究所?不管这次的集体辞职究竟是不是“金蝉脱壳”。但显然,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内部,已经对核所研究员的辞职见怪不怪了。研究院的一个中层领导在接受采访时非常坦白:核所每年的离职率是我们院最高的。究其原因,绕不开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核所原先是一个搞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后扩张成一个研究所,揽下国家的几个大项目。但这两年申请不到大的科研项目,没有钱,人才就走了。”离职前,这些研究员每个月的工资水平大概都在1万元左右,有事业编,还有福利房。对于这个解释,很多网友却不买账,其中就有一些自称从核所离职的“老员工”。他们甚至系统罗列出了核所的几宗罪:比如,在科研工作里强势使用行政化管理制度。据说,核所之前一直采用的是“部长-一级组长-二级组长-组员”的行政管理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很难有自由的学术讨论氛围,基本上都是以级别高的人说的为准。这种制度还导致课题组负责人要承担大量的管理工作。在所内不管要办什么事,都必须填写步骤繁琐的表格,再找负责人签字,根本没有时间做实际的科研研究。再比如,科研成绩注水。据传,核所内部有一个“论文必引文献文档”,在论文投稿时,所内会同意要求必须引用文档中10-20篇论文,用来提高相应论文的影响因子。而对于那些考入核所的学生来说,在这里也很难得到导师的指导机会。一般核所的研究生都会被分配到所内的“一级组”或“二级组”,这些组的组长一般都是工作2-4年的普通职工,基本没有指导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再加上所内部分人“溜须拍马成风”,想踏踏实实做科研,可能根本熬不出头。据说,核所最高峰的时候有500多人,但这几年人才开始快速流失,这90多人辞职后,整个核所就只剩100人左右。而上述的这些,都很可能是压垮这些核所研究人员“最后的稻草”。科研人才流失,别粉饰成“人才流动”面对数量如此之大、频率如此之高的“科研人才流失”,如果还有人把它粉饰成“正常的人才流动”,把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简单归结为“待遇不足”,那只能说,这样的人太坏了。“科研人才流失”,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不能再回避的问题。往小了说,大批科研人员流失极大影响整个科研院所的发展,往大了看,人才梯队维护得不好,是会威胁整个国家安全和国家地位的。早在“核所集体辞职”事件前,我国的航天系统就已经因为人才流失狠狠摔过一跤了。两年前,航天601所的原研究员张小平跳槽。这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研究员跳槽后薪资翻倍”的故事,可张小平一走,601所慌了。之前由他参与的“液体火箭发动机”项目出了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选择和研制进度,甚至会影响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策划工作。最后601所只能无奈发公文“你快回来”。601所发表的《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可即便这样,也没拦住航天系统内人才的流失。2018年《今日科苑》上的一份调查显示,航天系统内人才流失总数连年呈上升趋势,其中85%的人都是3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而这些流失掉的中青年骨干中,有很多人可能都流向了美国。2014年《自然》曾经对16个国家近17000位科研人员的迁移路线做过分析,仅在1996-2011年间,中国流入美国的科研人员就多达7978人,而其中再回国的人,只占了2%。要知道,科研人才流失到民企、国家人才尤其是国家重点领域的人才流失海外,如果放任这个现象,那后果不堪设想。人才可以有序地流动起来,但人才流失却万万不能。我们的科研体系必须做出改变。否则,这次是一个核所,那下次呢?《我是科学人》纪录片由长安信托特约赞助。

胡适

研究所工作利与弊

研究所工作的利弊最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美国研究生毕业,本来计划进本地的电子研究所,后来打听到,大概是从去年开始,中电集团专门发了文件,关于国外背景的研究生,特别是来自美国的,一般不接收。或许跟这两年有些研究所产生的失泄密事件有关。美国等国家一方面对我国实施先进技术的封锁,一起也在千方百计地获取我们的信息,所以,在有关研究所工作,关于保密要求是很高的。不仅全员要考核保密常识,关于因私出国管理较严,所以,如果有想时不时出国旅游的,不大合适进研究所。研究所作为一个研究机构,项目经常是团队协作,一个团队往往几十、上百号人,关于团队协作精力、彼此交流和谐的能力,有必定的要求。有些不太善于交流和表达,以及个性比较自我,喜欢独自作战的学生,或许对这样的工作环境不能很好地习惯。研究所大多是有必定学历的科研人员,每年也会有不少新人入职。面临评职称等具有一定竞争性事情的时候,要想锋芒毕露难度较大,需要你有比同期同事愈加突出的工作业绩。论资排辈的现象也时有产生。需求你有吃苦耐劳的精力和较好的心态。研究所的工作,也是经常需求加班加点的,出差也比较多。作为年轻人,多干点总是没错的。仅仅到有了家庭之后,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或许会对家庭照料不周。需有比较强大的后台,无条件地支撑你的工作。研究所的待遇,或许与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比较有必定的差距,但通常在当地也是还不错的。工作虽然要加班出差,但是毕竟与民营企业比较,压力还是不那么大。一般情况下,只要不出大的差错,不会忧虑忽然失业问题,比较稳定。有人忧虑,在研究所读研、工作,不像在校园,周围有好多年轻人,遇到另一半的几率小。这个真的不用忧虑。想找目标,研究所热心红娘多的是。优异的小伙子,抢着把自己女儿介绍的多着呢。大的研究所,人多,有女儿的人家也多,自产自销的多得很。有的一家都在所里工作,甚至是两家。如果遇到好的丈母娘,房子顺带都给处理了。一般在研究所工作的家庭条件都还行,房子不是大问题。等今后有了孩子,丈母娘还能够帮得上忙呢。总归,无论做出哪种挑选,都会有利有弊。做出最合适自己的挑选,就是最好的。

两姐妹

中科院下属研究所90余人离职,为何惊动国务院?

7月15日 ,一则《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员“出走”》的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报道称,合肥研究院旗下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90余名科研人员,放弃编制与福利房集体离职。第二天,合肥研究院人事处一名负责离职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90多名科研人员于6月份集体向该研究院提出离职,“他们都是自愿离职的,属于正常人员流动”。对此,中国科学院官网消息说,中科院党组7月17日研究决定成立专项工作组,工作组于7月19日已抵达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开展调查工作。7月21日,中国科学院官网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办公厅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赴合肥调研。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听取中科院有关情况汇报,并要求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中科院等单位成立专项工作组,近日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就其下属研究所职工离职事件展开深入调研。为何集体离职?中科院旗下有众多科研院所,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科学岛的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简称合肥研究院)是其中之一。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简称核所)是合肥研究院旗下研究机构。资料显示,2019年年末刘建国成为合肥研究院新任院长。核所现任所长是吴宜灿,他于去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现有职工500余人,包括“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国际核能院(INEA)院士等高端人才20余人,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80%。90余名科研人员集体离职,到底是外界质疑的人才流失,还是内部宣称的“正常的人员流动”,是内部改革还是另有隐情?此前媒体报道称,集体辞职事件的导火索是合肥研究院强制为核安所更换保安引发。6月15日更换保安时,合肥研究院方人员与核所人员发生了言语冲突。一名疑似核所职工的用户在知乎上写道:“院方不在任何提前沟通情况下拆门禁,还有不少保安巡逻,把研究所前后门锁住,对科研人员没有一点尊重,有些女同事都惊恐哭了。”值得注意的是,6月17日核所召开2020年中工作进展会。会上吴宜灿所长提到,核安全所作为合肥物质研究院的一员,将继续坚定支持研究院新形势下各项改革。他还要求全体科研人员继续保持疫情期间的科学理性,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鼓励全所人员心无旁骛,继续在科研一线做好本职工作,做出出色成绩。集体离职正常吗?90余名科研人员离职让外界颇为困惑。按照此前媒体说法,核所很多科研人员学历是中科大本硕博,平均年龄为31岁。他们为何离职,离职之后又将去往何处工作?7月22日中国新闻周刊向核所了解更多信息。核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采访需要上级批准”。合肥研究院公开电话则无人接听。中科院旗下某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同在一个大的系统内,“我们也非常关注这个事情”。人才在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流动其实并不稀奇,但大规模辞职比较罕见。他说,“就我们所而言,每年流出的(人才)一般占总数的5%至10%。流入的一般在3%至5%。但这种集体集中式的离职还是比较罕见”。“就我个人观察,刚进来的年轻人不如五年前十年前那样朝气蓬勃了,基本上处于一个往下走的态势。干活的主力还基本是十年前进来的。人才的新陈代谢没有以前好了。”这位工作人员分析称。北京高校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高校、科研院所等有人离职很正常,但90余人集中离职应该是不正常的。这些人为何辞职,这里面可能有别的问题。”他说,中科院研究所与高校还不一样,他们多是项目制,人员多有流动。目前信息还不够充分,还需要更多报道更详细的调查。北京大学教授曹和平则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对此事有两种判断:一是核所正在进行改制,需要淘汰一些岗位和工种,再从外面聘请一些人才。但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好,所以爆发了。二是核能技术有军用也有民用,相关技术的应用场景也非常广泛。而很多科研人员在所里工资待遇并不高,那么如果外边和所里成立联合公司,招聘技术人员,那有能力的就都走了。为何惊动国务院?中科院90余名科研人员离职事件获得了广泛关注。中央党校一位教授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地点,特别的领域,特别的人,特别的系统,今年还要加上特殊的背景。”他说。他解释称,中科院系统是国家科研的重要力量,算是国家队。如果有问题当然要非常重视。时间背景又比较敏感,会让人觉得有留不住人才的印象。该教授补充说,辞职的单位是核所,事关国家核领域的事情,又是非常敏感的。所以这才会被举国关注。国务院调查也就可以理解了。曹和平也表示,此事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舆情事件。国务院派出调查组也可以看出对事件的重视,也是对社会关切的一种回应。据了解,一年前,刘鹤曾到中科院调研。中国科学院网站消息,2019年6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到中国科学院调研指导工作,听取中科院党组工作汇报。刘鹤指出,中科院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很多领域都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竞争中逐步获得了一些领先地位,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中科院应进一步发挥综合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学风建设,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刘鹤强调,要把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和扎实做好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扬优良传统和科学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倡导扎实、专注、低调的工作作风,努力产出标志性成果,取得关键领域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