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为什么哲学没有具体的研究对象?其指一也

为什么哲学没有具体的研究对象?

我们的教科书上则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什么是世界观呢?就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什么是“总的看法”呢?那就不是“分门别类”的看法。当一个人“打破砂锅问到底”时,那么,他就离哲学的大门不远了。说到底,哲学其实不是一种具体的知识,而是永远在活动着的思想。但哲学这门学问与其他学问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好像没有别的学科那样很具体的研究对象。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哲学起源于好奇心。”好奇心要是止不住,哲学活动就势在必然地会发生。一般我们对周围世界已经很熟悉,对好多事常常满足于一知半解便不再觉得惊奇,而惊奇却是爱智慧的主要原因。惊奇不止,发问的冲动和思想的活动就不会停止。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一直保持好奇心下去,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位哲学家了。哲学家们想些什么问题?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认识能力。哲学家们就是想知道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他们的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正如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到的“大象”不一样,究竟大象真实的样子是什么呢?正如人类认识宇宙一样,的确非常难以判断。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世界本身是不会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不同而不同,之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样,是因为人的感官系统不一样,因此,世界应该只有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不变的性质就被称为“本质”。而那些千变万化的“外貌”被哲学家们称为“现象”。哲学家们还“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怎样,掌握了科学方法的人已经具有看到世界真面目的“眼睛”了。世界究竟可知还是不可知?这是近代哲学家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是否因此就有能力控制这个世界,成为世界的主人。关于我们自己: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有哲学家说: “哲学是苦闷意识的产物。但他们是爱智慧的,往往认为有智慧地活着比胡里胡涂地活着更好。因此,他们不仅仅想弄清楚世界的真实面目,也想、弄清楚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意义。”于是“认识你自己”这条古训就成了许多哲学家终生努力的目标。1. 人是什么?我们忘了自己原来是谁,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普通人或许觉得没有这种疑问。哲学家们却忍不住爱问:我们是谁?有时候他们觉得这个问题比“人是什么?”的问题还要重要。哲学家们“人为什么活着”,或者“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时。有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古希腊特尔斐神庙门前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就含有这一问题。有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关于善与恶的知识。但只要一涉及到对具体事情做判断,好像大家的一致看法就都不作数了,你说这好,他说这不好,你说那不好,他说那就好......争论不休。要说清楚一件事情的好坏是非,的确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我们的生活中才有那么多争吵,而且常常是吵也吵不明白。我们以为自己天生就具有的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其实是大有疑问的。因此,哲学家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是从根本上对我们关于善恶的知识进行思考。哲学家们的问题是:什么是善?什么是善的行为?动机好效果不好的行为是善的行为吗?效果好但动机却不好的行为是恶的行为吗?如此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想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人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或者说,人应该怎样做人?事实上,当他们“人是什么?”我们是谁?“人生有什么意义?等问题时,是出于内心的一种迫切需要,即需要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和“我应该怎样活着?”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幸福 ?或者说: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美是什么?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美:你是否被打动过?可是,你想过没有,是什么东西打动了你?哲学家们认为:那打动了你的东西是美。求真、求善、求美之心都出于人的天性。2. 哲学家都是些怎样的人?爱智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在所有这些学问背后,他还想追寻要为根本的东西。“去寻求唯一智慧的事物吧!去挑取唯一优美的东西吧。“逻辑”的意思无非是要你说话不能前言不搭后语。· 苏格拉底辩论方法苏格拉底坚持并教导别人要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天上地下”的任何问题。他使用这样一种方法逼使对手自己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让你自己得出结论。因为他所倡导的无拘无束的讨论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都太重要了。讨论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这样的讨论不一定会得到一个最终的结论,但却可以把我们平时没有好好想过的许多问题加以澄清,使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不再那么笼统和似是而非。这其中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只服从真理的精神,而真理是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才能获得的。苏格拉底的一生都表现了这种精神。他不接受任何人的强迫,也从来不强迫任何人。· 笛卡儿(René Descartes)的沉思——方法论笛卡儿的方法论,沉思是从“ 怀疑一切”开始的。他怀疑的是:我们所有一切知识的来源究竟可靠不可靠? 要像笛卡见这样怀疑下去,别说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就是一句肯定的话都不能说了。用这种怀疑的眼光来看世界,就没有什么事物和知识是不可怀疑的了。目的是引导我们无穷尽的思考。这就是哲学的本质。· 斯宾诺莎(Benedict Spinoza)的信念斯宾诺莎倡导一种高尚的生活,也就是不单纯顺从我们的欲望、感情和激情,而是用我们的理性去统治、驾驭和节制我们的生活。他认为我们应该成为欲望、感情和激情的主人,而不是反过来成为它们的奴仆。他之所以这样主张,是因为他坚信人类理性不仅能发现和认识宇宙的秩序与法则,而且还能依照这些秩序和法则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感情和激情。当然不是指他对万事万物都始终保持着一种哲学的平静。而是指他也能理解和尊重平常人的生活。他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定了一个简单的行为准则。从这准则看,他自己也在过着一种平常人的生活,只不过少了一些平常人的那种自寻烦恼罢了。这准则是:用一种人们能够懂得的方式对他们说话,替他们做一切与我们的目的并行不违的事情。只享受那些有益于健康的乐趣。不贪财,只要能维持健康的生命即可;不落俗,只遵守那些不妨碍我们事业的风俗习惯。· 康德(Immanuel Kant)的忧虑《纯粹理性批判》“你们跟我学不到什么哲学,而只能学哲学思考哲学不是一种现成的知识,而是永不停息的思维活动。“自己思维,自己探索,用你自己的脚站着”这就是他对学生们提出的忠告。他的观点大体如下: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自我们的经验,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知识是我们天生就有的。当然,有些知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并不一定要我们自己亲身经验到。有些知识是从书本和电视中学到的,和你自己的亲身经验无关。· 英国哲学家休谟(OavidHume)写的一本书《人类理智研究》 这本书的观点使康德感到震动和忧虑。休谋要说的是,你通过学习得到的知识最终也是人从经验中获得的,只不过是他人的经验而已。你不难同意这一点。那么,经验是什么意思呢?经验无非指人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等等,一句话,经验无非是由人的各种感觉印象组成。本来这些感觉印象都是单个的,但我们却常用思维把它们连成一气,形成知识。问题是在于:如果我们关于事物的原因和结果的知识都是不确实可靠的,那么,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变成可疑的了。近代建起的科学大厦岂不是要因此土崩瓦解吗?要知道,我们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在陈述某种因果关系。康德曾经强调了人的认识能力(他称为纯粹理性)在取得知识方面的主动性。他说,人的认识能力并不像一块只能被动地接受印象的蜡板(把什么东西往上一按,就留下一个痕迹),而更像一个活动着的装置,能够把感觉材料整理,铸造成形(知识)。同时,他为纯粹理性划定了界限,说只有在某种范围内,它才有可能取得对它有效的知识。超出这个范间,它就无能为力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国之外,我们不可能有任何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正是休谟提醒了他,必须探讨和指出人类理性的限度。哲学家在探讨什么?哲学家关于世界、关于宇宙的思考。就彷彿哲学家们把整个世界放在自己对面来看、来想。让你对哲学家们到底在想什么有个初步的了解。1. “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通常爱把存在理解为占据了空间,而且是满满实实地占据了空间。什么地方空着,我们就会说:那里没有任何东西那襄没有任何东西,也就是不存在任何东西。但有时候我们会说,有一个宇宙太空,这里的“有”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太空是“存在,那么不存在、没有又是什么意思呢?”当然,哲学家们对存在表示警奇并存在的意义时,他们想到的方方面面比我现在说的要多得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要多地想到了时间。时间是一个使哲学家们要为头疼的问题。2. 什么是实在?生与灭。有一个定律叫物质不灭定律,即一张纸不会因为燃烧后组成这张纸的原子就没有了。因此,真实的存在只有最基础的原子,而不是这张纸?这好像包含了一种假定:一个只有不生不灭的,即占据了全部时间的东西才算得上是真实存在的。实在这个词的意思,简单讲就是所说的“真正存在的”。如果说只有不生不灭的东西才是实在的,那就至少还有一样东西跟原子一样是最基本的实在,如果说的是这整个世界。要说这整个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当然没有错,但这是物理学中狭隘的看法,并非哲学要研究的“本质”问题,这样看来哲学并没其他学科那样有具体的研究对象。而哲学的第一个任务恰好是要把握住“真”,即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相关文章:哲学的第一问题——如何区分梦境与现实?怎么向非哲学专业的同学,系统的介绍“什么是哲学”?哲学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任何见解都有其意义和依据

椒聊

《研究生究竟该学什么?研究什么?》 ——独家原创

戳上面的太湖诗刊 关注我们哦!这是太湖诗刊为您精选的第 735期弘扬太湖文化让世界 读懂江南大 寒作者简介:李春平——80年代---2000年代初,曾于各类报刊媒体发表各类体裁题材作品300多万字。并在原四川省万县地区(现重庆市万州区)邮电系统工作,后辞职,先后从事教育咨询、心理咨询、营销策划等!现任云南滇隆制药有限公司旗下滇隆-金玛咖养生酒跨界合作及直销总监〖 美文欣赏〗研究生究竟该学什么?研究什么?文/李春平这段时间高教领域很热闹——北航长江学者“性侵”女学生事件,博士生不堪忍受导师“虐待剥削”自杀事件,56名大学教师联名上书,要求国家教育部制定严格的“大中小学教师严格管理公开信”事件……刚读《科技日报》报道(2018年1月23日)——《中科院系统博士:每月飞一万多公里去做导师的项目》,文中说:中科院系统的导师科研项目多,以致在读博士们也‘每月飞1万多公里,去做导师的项目’!但此报道中,究竟是受访者所言,或其它——导师就是“南霸天”,导师就是“黄世仁”,不仅像西安交大自杀博士的导师一样“剥削”博士们,更无论是否符合学术规范或科研规律,不管对错,在读博士们甚至“导师经常要他帮忙计算一些‵从理论上推就是错误′的东西,而且态度强硬。每次计算都相当费时,孙兵不得不乖乖领命去算。他也抗议过,但无效,导师说,你先去算,算不出来再说。‵一算就是半天时间′。”读这些案例,脑子里挑出一些问题:中国的教授导师们真他妈不是人!人家可是博士生耶!天之骄子额!你为啥就要让人家每月飞一万多公里去做项目,而不是你自己去?让他们想在家里一样,对父母吆五喝六,任其撒娇耍泼,养尊处优,毕业拿学位证书时,全部满分,全部是极尽中华文化之精髓语言为之歌功颂德,给与最高评价?在当今个个都随时拿着麦克风的时代,别说你是教授博导,你就是奥巴马、特朗普,也照样让你遗臭万年!但笔者脑子里又蹦出:责任、道德、传统!尽管也有海归讲到美国大学怎样,英德博导怎样,但这是中国,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传统、道德规范!自古以来,中国有“天地君亲师”之说,更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还倡导“互相帮助”。但《科技日报》这篇报道来看,受访的几位博士根本就没有半点中国人的气味?即使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别说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就是陌生人之间,毫无利益关系的人之间,有一些互相帮助,有未尝不可?《XX日报》可是科技教育领域的官方权威主流媒体,不是自媒体,不是狗仔队的微博大号啊!的确,如杨宝德女友所言,其导师要求他拎包、擦车、陪吃饭代酒之类,是每天吗?这些是占用了你的时间精力多大百分比?如导师明确说或暗示:我是导师,你要给我拎包、擦车、代酒,或我的家务你包了!如此,完全可以说:这导师的人品不端,利用权力和学术地位掠夺你,剥削你,但有吗?试想如果一个在读博士,这么些事情就导致身心俱疲,是自杀的根本原因,也就呵呵了!致于说所说的中科院的博导们,因为“每月飞1万多公里去做导师的项目”,帮老师算题、划图、跑程序,一跑半天就“水深火热”,这不是也加强你的科研或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吗?那么,当年你爷爷们读书被老师动轧戒尺侍候,你父亲们学手艺连吃穿都自带,又咋说?诚然,当今有些教授博导们过分使用在读研究生做私活,或与教学科研不很匹配的事情,甚至有的还“性侵”之类,的确需要有行为规范、道德准绳的严加约束,甚至严重者绳之以法。但学生自己是不是太把自己高估了?社会甚至一些舆论媒体也有偏袒一方之嫌?感谢您对太湖诗刊的支持(图片来自网络)本期编辑:葛瑞文「小编推荐poetry appreciate」《一篇千字文 弯曲了人生命运》《1张“5毛币”陪伴了我几十年》——福乐依德团年宴——文/福乐依德独家评论-马云40万年薪招聘60岁以上老人折射了什么?

奔梦路

行业研究员都在研究什么?

有人讲,它是成长最快的职业,是投资梦开始的地方,是绝对智囊团、智慧的化身。当然,它十全九美,唯一美中不足在于难免吃加班的苦。它,就是金融机构的幕后军师,行业研究员!一直以来,金融行业里的行业研究员都是最吸引人的岗位之一。那么小编今天带大家认识这个岗位。一、行业研究员都在哪些些机构?从宏观角度,行业研究员可以划分为两类:一个是买方研究员,另一个是卖方研究员。买方研究主要指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资产管理公司等内部研究部门,买方的研究员主要是做投资研究,工作主要是来支持自己的基金经理,与买卖决策更接近。卖方研究主要指在券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卖方研究员就是纯粹地做研究。由于卖方研究需求数量较为庞大,且工作内容全面、工作流程成熟,所以我们以卖方研究为例进行具体讲解,买方研究参考卖方即可。二、行业研究员到底在研究啥?行业研究是证券公司人员最庞大的,也是招收新人最多的部门。头部券商公司会有百人以上的行研团队,为什么券商这么重视行业研究呢?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1)研究此行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行业的发展阶段,通过对行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和相关数据的分析,预测行业发展阶段,明确行业发展风险,判断投资价值;(2)研究上市公司股票,研究股票的影响因素,从而判断某只股票是否值得购买,投资回报如何;从而为投资人提供投资建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行业研究其实就是研究热门行业和上市公司,长期跟踪某个行业或者某上市公司的股票,为投资人做投资推荐。行业研究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到小,从整体到个体的研究,为了给投资者提供准确的投资建议,行业研究必须严谨有序,需要学会如何搜集相关资料,如何分析整合信息,如何判断行业壁垒、如何进行企业估值等等。我们以游戏行业的研究为例,说到游戏行业的研究,会涉及到这么几个核心的点:(1)行业概况,了解整个游戏行业的前世今生,及未来发展趋势,让这个行业在大众眼中透明化;(2)产业政策,国家是否支持发展游戏产业,文创相关领域是否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或等等;(3)研究游戏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上游是开放商,就是我们所说的游戏开发公司,比如上面的那几个,中游是运营商,比如英雄联盟在大陆地区就是腾讯游戏代理运营的,下游是相关配套服务行业,比如游戏销售的渠道商(网吧)、支付服务商、通信服务商等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影响这个游戏行业的发展,不得不说网络服务商的技术进步,为游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需要研究行业竞争格局,哪些公司出品的哪些游戏广受大众喜欢,在行业中独占鳌头还是三足鼎立?;(5)盈利模式,冲会员、买装备,还是打怪升级?当然我不是很清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探究一下;这些是比较核心的研究内容。除了以上对于整个行业的研究内容之外,研究部还需要长期跟踪此行业内的上市公司情况,以方便给买方提供投资意见,是否建议买方购买这个行业的某个公司的股票,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公司的研究内容是什么?这里我们来想一下,公司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公司的股价,那么研究部就研究哪些内容 ↓↓↓(1)研究公司的人,即公司的管理层水平。一个公司的管理层水平高低直接决定公司的命运,能否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直接影响公司的股价变动;甚至是管理层的个人形象都会影响,比如京东的股价曾经受到刘强东个人事件的影响。(2)研究公司的商业模式。什么是商业模式?一个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是自己可以复制和其他人不可以复制的,在竞争中占有很大的优势,自己可以复制可以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别人无法复制,可以使自己保持行业领先地位。(3)研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技术、是人才、是管理模式、还是市场占有率?核心竞争力会使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比如教育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人才-名师,有好的老师资源,才会培育出更优秀的学生。(4)盈利水平。公司是否盈利,与往期相比盈利是增加还是减少,公司的盈利水平直接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企业很可能会因为资金不足导致企业破产,比如乐视就是因为资金出现问题而引发后期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乐视破产。盈利水平降低也会让投资人信心不足。(5)估值水平。企业的估值就是这个企业值多少钱,合理对企业进行估值,才能了解企业的每股价格是否合理,是真正值钱,还是股价虚高,如果股价是被做起来的虚假增长趋势,那么投资者买入之后很可能会出现砸到手里,被骗的一夜回到解放前。所以,对企业进行估值研究是对投资者负责,也是投资者本人对自己负责。

梦女孩

研究生到底是学什么的?

首先介绍一下研究生的概念研究生是我国学历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两种类型。本科毕业可以进一步就读硕士研究生或者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一般我们会看到以下两种情况:1.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2.学历:研究生,学位,博士原因就在于此,研究生是学历的称呼,硕士、博士是学位的称呼。其次,研究生主要的任务是做课题,搞研究,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其角色定位可以定位于导师的助手,具体的研究方向和专业,根据所报考时填报的志愿来定,主要取决于个人兴趣爱好等。比如,我本科阶段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高考时什么都不清楚,就凭这专业名称来报考的,以为与“电”有关),硕士阶段报考了流体力学专业(本科毕业时,思维相对成熟,选择了与航天工程相关的流体力学,这个专业比较难,我喜欢挑战),博士阶段又学习了农业工程(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农业国,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还是俯下身来种点地吧),每次选择也经历了一番思考,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定的,现在从事农业工程的科研教学工作。总的来说,在我国现阶段,就读研究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须过程,因为一般的本科毕业很难会有机会从事科研工作。最后,老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无论什么专业,只要自己做得好,人生就能出彩!

卡奥斯

现代数学研究什么之一

现代数学是从17世纪牛顿和莱布尼茨开始的,莱布尼茨虽然是德国人,但跟法国做卧底多年,入门也是法国数学家领进去的,所以多少也可以算半个法国血统的数学家了。集合论/Set theory 此图为二个集合交集的文氏图上图:马克·罗斯科 20世纪最著名的色域绘画抽象大师 他的作品和画风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典范之作;下图:马克·罗斯科的代表作《橙,红,黄》通过大幅矩形色块的色彩重叠,表达情绪与主题,作品呈现一种“有机”图形的抽象主义面貌太多人以为数学内容是考试才用的,公平的说,纯计算的部分是这样的,而且往往占比很大,但除去计算的体力劳动外,数学教育中其他部分就是训练你的大脑进入“抽象连接状态”。没有系统学过数学的人,大脑是无法顺利切换到这种状态的。而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出现更高效的理解,归纳,分类。人类文明的晋级也是从具象---抽象的过程。上图:约翰·凯奇 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 下图:约翰·凯奇代表作品 1952年作曲的《4'33"》,全曲三个乐章,却没有任何一个音符,其作品的核心观念是无声不存在,诸声皆是乐,打破人们对音乐的固有理解一个人的智力发育也是从具象---抽象;甚至连艺术领都是从具象---抽象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智力活动复杂高级了以后,抽象是必经的高级阶段。笛沙格定理的描述,笛沙格定理是欧几里得几何及射影几何的重要结果可能有些人认为,我不需要抽象化思维,因为我不看抽象派画作,我不听抽象派音乐。那也错了,因为就算是写实的油画中,对光线的分布,对色彩的调和,想要进一步理解,也需要抽象思维。毕达格拉斯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可能会有不可通约性而数学训练可以让每个人在短时间内系统化的进化智力。比如在课程下面的评论中我就能看出有些同学是缺少这些训练的,有些则非常系统。鹦鹉螺的对数螺线是刻划与微积分相关之增长、变化概念的经典图像上图:奥古斯丁·路易·柯西 法国数学家;下图:柯西教科书的扉页所以学习数学对每个人都有切身利益。但好像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算是在上学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同学也放弃了大量训练机会。用单位圆定义三角函数我们当然可以放弃很多用计算器可以解决的步骤,但我们要珍惜那些用计算器解决不了的数学过程,这是训练中的精华所在。GIF三角级数波恩哈德·黎曼 德国数学家,黎曼几何学创始人,复变函数论创始人之一上图:格奥尔格·康托尔,下图:俄罗斯康托尔的纪念碑

马车夫

什么是科学学?科学学是研究什么的?

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刚刚确立,各门学科都很幼稚,科学发展的主流是分化而不是综合。因此,那时就“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当作历史任务来完成是不可能的。黑格尔和谢林当时企图建立“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它只能是自然哲学,而不是科学学。科学学诞生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中期,这时正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年代,科学学经过了近代科学长期的孕育,是一门应运而生的学科。我们知道,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一方面是各门学科继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将近二、三千种具体的学科:另一方面,各门分支学科又互相渗透,形成一系列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自然科学的高度综合化,把现代科学技术连成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的高度专业化又把科学体系分成更细密的结构和层次。自然科学的整体化趋势和结构的历史演化,把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来。这样一来,研究科学的运动规律,就不但有了必要,而且也有了可能,科学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1937年,波兰学者奥索夫斯基夫妇首次提出科学学的名字。两年后,英国贝尔纳教授所写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详细地论述了数量分析方法,科学结构的理论模式以及科学政策和科学管理问题。这部著作实际上奠定了科学学的基础,开辟了科学学的研究方向。科学学诞生的另一个条件,是社会的科学能力的形成和科研领域生产关系的确立。本世纪六十年代,“大科学”兴起。科学研究最后结東了“一张纸加一支笔的个体劳动方式。由数十万名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劳动者大军,由价值数百亿计的巨型实验技术装备,由多得无法计量的图书、情报资料,以及由千千万万群众性的科教、科研、科普队伍,形成了一种超越科学家个人研究能力之上的集体力量(社会的科学能力),并且构成了全社会范围内的科学劳动结构。这样一来,历史便把科学管理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科学管理经验的总结,更加清楚地显示出科学的规律来,科学管理充当了科学学诞生的助产士。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科学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科学学的生命力同现代科学技术一样是无穷的。它的巨大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促使各国学者都来研究科学学。1964年,英美学者为了纪念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问世二十五周年,专门出版了一本名叫《科学的科学》论文集。1965年,贝尔纳和麦顿在第一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联名做了《在通向科学学的道路上>的报告,论述了科学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性质,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等等。1971年,在第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成立了科学学的国际组织一国际科学政策研究委员会。该会于1975~1977年先后在德国、法国、波兰举行了有关科学学的国际讨论会。目前。苏联、东欧和西方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科学学组织,出版了大量有关科学学的著作和期刊。这些事实都说明,科学学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新的独立学科。那么,科学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科学自身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学问。科学学是研究科学的科学结构(或知识结构)的演化规律,并且利用这些规律来预测各门学科的发展趋势,预测新学科的生长点,借以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这个分支学科叫科学结构学。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物理学和化学那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力学应不应当算做基础科学”问题,都是科学结构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些间题,有点像天文学上早期提出的“月亮和星星谁远谁近”的问题。当时,天文学是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测定天体的远近距离。这样一来,分布在天球上的杂乱无章的天体就有了次序了。它们之中有的属于太阳系,有的属于银河系,有的属于总星系,等等,后来,人们又根据它的温度和光谱来推算它们的年龄,形成天体演化的概念,天文学逐步形成一门严密的科学。现在,科学结构学有点像天文学的早期状况。人们对两、三千种分支学科发生浓厚的兴趣,试图从它们的相互关系当中找出结构层次和演化规律来。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科学的方法来对数千种分支学科进行“分类”。反映到各国科学管理当中,就是学科分类的任意性甚大,争论也十分激烈。正因为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才引起科学学家们对这一课题的高度重视。又比如,“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关系”间题,这也是各国科学管理中常遇到的困难问题。反映到科研经费上,各国对三大学科的投资比例各不相同。苏联的比例为1:4.7:2,而美国则为1:1.4:4.6。三大学科门类的比例关系究宽有没有客观标准?各国的具体标准是否一样?这些都需要科学结构学加以研究。目前,人们提出的三大学科的立体结构模型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大胆尝试。它试图用结构参数的方法来寻找其中的最佳比例关系。研究科学发展的动力,即社会的科学能力问题,也是科学学的个重要任务。所谓“科学能力”,就是推动科学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通常我们都知道,用相等的科学投资,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同的科学效果。科学能力水平高的国家,少量投资可以得到比较多的科研成果;科学能力低的国家,投资虽多,成果仍然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还有,近代科学的发展,各国是不平衡的。这一个国家科学兴起,那一个国家科学衰蓉,彼此起伏,波浪前进,互相赶超,竞争榜魁造成个又一个科学中心。试间:是什么因素决定各国科学的兴起和衰落呢?用什么办法来衡量赶超速度呢?这又是现实生活向科学能力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能力学包括的内容甚广其中主要的是研究科学人才间题,研究科学家队伍形成的集团研究能力问题,研究科学家创造性心理学间题。因为科学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比任何一种物质生产劳动都更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高度创造力。如何有效地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显然需要研究创造性心理活动。比如,信心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问题。同样是两个能力相同的科学家,一个对自己的工作,信心百倍,大胆创新:一个对自已的课题,谨小慎微,生怕触犯权威,结果也会是很不相同的。怎么样才能使科学家在最佳的心理状况下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押其创造力,这就成了科学能力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科学还要研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柏林墙

研究生三年做什么?搞研究!什么是科学研究?

正在犹豫是否考研的同学,可能心里都产生过这个疑问:研究生三年时间都做什么?和本科阶段有什么区别?上了研究生的同学,可能也时不时会想:研究生这三年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不虚度光阴?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我认为研究生最应该学会的是“科学研究”,这样才不负“研究生”这个称呼。你可能会想:学了科学研究有什么用呢?以后工作不搞学术,学了也白学,用不上。等等,你确定知道科学研究的真正涵义?科学研究虽然包含“科学”两个字,但是可不表明它只和科学有关、不能用在日常生活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科学研究是什么。1、科学研究是一种方法百度百科上说:科学研究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我觉得这个回答指出了科学研究的目的和一部分内容,但并没有说出科学研究的概念——科学研究是什么。科学研究是一种方法,一种寻找答案的方法。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你都有需要寻找答案的时候。想想当你面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时,是不是会不由自主产生一些疑问?例如,面对新冠疫情,很多人都想知道“新冠病毒是从哪儿来的”。在尝试回答这些疑问的时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人凭自己的直觉或常识来回答。也可以直接从专家那里询问答案。还可以上网阅读一些文章后形成自己的判断。在所有寻找答案的方法中,科学研究是其中一种。与其他方法不同的是,科学研究这种方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答案是真的。为什么科学研究能做到,而其他方法不能?这是因为:一,科学研究收集数据的过程严谨、客观;二,科学研究遵循一个自我验证的流程。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尽管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研究的问题不同,但是他们在为未知的问题寻找答案时,都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可能是被科学家们广泛采用的原因,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研究”。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如果你想在生活中找到最可靠的答案来解决实际问题,你也可以用科学研究这种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怎么应用科学研究。2、科学研究的步骤我以“新冠病毒哪里来”这个问题为例,来说明科学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1)根据现有事实提出假设目前已知的事实有:新冠病毒是一种冠状病毒,和导致非典(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病毒属于同一个家族。这三种冠状病毒都能感染人类,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导致非典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病毒都根源于蝙蝠(病毒天然宿主),分别通过果子狸和骆驼(病毒中间宿主),传染给人。最初的一些病人有很多都曾去过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在585份从华南海鲜市场采集的环境样本中,33份含有新型冠状病毒。在这33份中,14份集中在交易野生动物的商铺。根据以上事实,一些科学家们运用溯因推理,假设“新冠病毒根源于蝙蝠,通过某种或多种动物作为中间宿主传染给人”这一可能的答案。虽然目前这个答案只是假设,但是它指明了一条可以探索的方向,让科学家们可以着手去做一些具体事情,来验明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不是假设的那样。2)从假设推出若干推论一般情况下,提出的假设比较抽象,没有办法直接去验证它,需要将它分解为一些可以直接去验证的部分。怎么分解呢?科学家们通过演绎推理,从假设推导出一些可以被验证的推论。一,新冠病毒与蝙蝠身上的某种病毒比较相似。二,在华南海鲜市场上贩卖的某种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与新冠病毒一样或非常相似。三,这种野生动物与蝙蝠之间有交集,病毒有机会从蝙蝠身上传到这种野生动物身上。因为这些推论都是从假设演绎推理出来的,所以如果假设是真的,那么这些推论就是真的。如果科学家们能够验证这些推论是真的,那么,他们提出的那个假设就非常可能是真的。反过来,如果这些推论被验证不是真的,那么,假设不是真的可能性就很大。之所以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假设,是因为我们不能排除自身的局限性:很可能从假设可以推导出更多的推论,只不过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只有我们能够验证所有推论,才能完全肯定或否定假设,否则只能说可能性很大。因为推论和假设之间有上述的真假联动关系,所以科学家们就可以通过验证推论来探索所提答案的真假。3)根据推论设计并实施观察或实验怎么验证推论呢?针对每个推论,科学家们亲自去观察或做实验,通过自己收集来的数据来检验推论。为了验证推论“新冠病毒与蝙蝠身上的某种病毒比较相似”,一些科学家们对收集到的新冠病毒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然后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与许多来自蝙蝠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进行对比。科学家们在观察和实验时都遵循特别的规定和严格的步骤,所使用的工具也往往是标准的。为什么要观察或实验呢?因为通过观察或实验收集的数据,才是世界给我们的真实回应。这种数据比道听途说、主观猜想、引用权威这些方法得来的数据都要可靠。我在文章信息洪流中,如何辨别信息真伪?第一步:查看是否有可靠证据支持中有详细解释。4)分析观察或实验结果得到结论观察或实验的结果常常是很多数据,科学家们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运用归纳推理,得出数据所表明的意思。继续我们的例子。在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与许多来自蝙蝠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进行对比之后,科学家们发现:新冠病毒与一种蝙蝠冠状病毒RaTG13有96.2%的基因序列相似。另外,他们还发现,这两种病毒的S蛋白基因都比其他SARS类冠状病毒要长。根据这些实验结果,科学家们推出结论:新冠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RaTG13非常相似。大家需要注意,从实验结果到推论其实是有一个逻辑跳跃的:基因序列一致到什么程度算非常相似,以及是否基因序列相似就能说明两个病毒相似,这些判断都是偏主观的。只要使用归纳推理,这个跳跃就不可避免。因此我们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这个结论是真的。5)比较观察或实验结论与所提推论,验证假设科学家们把经过观察或实验所得的结论,与之前提出的推论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结果来决定是支持还是抛弃假设。继续我们的例子。科学家们的实验结论是新冠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RaTG13非常相似,这与推论一“新冠病毒与蝙蝠身上的某种病毒比较相似”是一致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假设。然而仅这一个推论成立并不足以证明假设是真的。这是因为截至目前为止,另外两个推论尚未得到验证。如果不能完全支持或抛弃假设,那么就需要等待更多的事实出现,或者尝试从假设推导出更多的推论进行验证,或者探索其他假设的可能性,或者修改假设、使其更加精确。最后总结科学研究是一种寻找答案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科学研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答案是真的。研究生最应该学会的是科学研究。虽然经常应用于科学和哲学中,科学研究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里。本文作者学亦思,关注研究生阶段的师生关系、科学研究、论文写作。

弟子问曰

你知道吗,思维研究所到底在研究什么?

爱因斯坦的大脑跟我们有什么差异?人脑是年龄越大越聪明吗?大脑开发的黄金期是在什么时候?这些大脑奥秘的问题,国内有家思维研究所从1995年开始就一直在进行研究,下面就跟蓝小鲸一起来看看思维教育研究所到底在研究些什么,大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人到底是怎么变聪明的。大脑是人类的一个天然宝藏,它好比是一个自动化强大的学习系统。人之所以会变得聪明,就是因为我们通过不断观察、思考和与环境互动不断进行学习。近几年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的可塑性是终身的哦, 人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吸收新的经验,从而重塑大脑。当我们在进行说话、算数这些信息输出时,大脑不同的处理器会同时进行工作,会自动进行学习的积累和再创造。这种大脑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可以锻炼的,如同人体肌肉一般,会变得越来越强壮,也就是人变得越来越聪明。需要通过帮助大脑的自动化学习系统进行不断优化升级,对思维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有效锻炼思维能力。爱因斯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他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发明了相对论,首创了宇宙学的爱因斯坦的大脑是否有什么过人之处呢?阿拉巴马大学的神经学教授保罗·安德森,经过10余年的研究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重量只有1230克(普通男子的大脑一般重1400克),安德森据此推测,爱因斯坦的大脑神经细胞密度比普通人高,使得传递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有着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自己并不认为他的成就及创造力源自于他的聪明才智,用他的话来说:“与问题待得比一般人更久些”。而爱因斯坦喜欢思考的习惯是影响爱因斯坦大脑神经元突触增加的重要原因,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密度的“链接”就是突触。同一个信号 ,会根据新的需求,建立新的突触连接,所以任何一个新动作、新想法、新理念,都意味着一个新的突触的诞生。这就是大脑可塑性的秘密,所以人类终身都能形成新行为、新习惯,学习新东西。答案是,并不。杰西.勒罗依.科内拉在《新生儿大脑皮层的发育》一书中写道:孩子在3岁所处的环境,将决定其大脑的构造。突触是连接人脑中140万亿脑细胞的神经元。孩子在0-3岁时期脑突触增长得最快,在1岁的时候,孩子大脑40%的发育已完成,6岁时达到高峰,6-13岁再减半,大脑会遵循不用则退的规律,所以14岁突触还会衰退。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6岁前这一阶段是突触形成的关键期。想象一下在人脑中有两个神经元,神经元A和神经元B。当我们在学习新事物的时候,神经元A的讯息会经由突触传给神经元B,当新事物不断刺激大脑时,这两个神经元就会不断沟通,导致突触会被强化。最后,当学习完成后,突触就会出现长期的结构变化。之后当信号从神经元A再传到神经元B时,会让神经元B的激发速率变的比以前快;通过这种长期增强作用,学习与记忆就产生了关系.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博士,多年来对一千多人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他综合了一些心理学家对智力测验的研究成果,从不同年龄的智商与成熟年龄智商的相关数,绘制了一张个体智力发展曲线图。假如以17岁儿童智力发展为成熟智商100%,4岁时发展就达到了50%,八岁时就发展到了80%。由此可见,儿童思维在0~8岁是最快速的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于儿童的思维进行科学的、专门的、系统的思维培养将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为孩子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发展的良好基础。思维教育一直以来是思维研究所的重要教育实践研究内容。但研究思维教育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进入的门槛高。思维是看不见说不明的,就更需要专业、科学、严谨、系统的课程研发。思维发展是由每一个细小的思维因素所组成,思维的研究涉及了生物学、教育学、学前教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学科领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幼儿期的教育容易犯的错误是填鸭式的教学,孩子记忆力比较强,稍微教一些内容就可以记住,然后转述出来。在题海中,孩子不会给予反馈,这个看起来很容易就解决了。但是简单地教孩子怎么做,孩子并没有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只有当孩子靠自己探索,这时候学的知识才会更坚固,他自己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复制粘贴,这就需要在每一个教育项目中隐藏着达到目标的方法、工具和教学引导。1995年鲸智学程成立了思维研究所,根据美国心理学家J.P.Guilford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SOI模型),通过思维内容、思维操作和思维结果三个维度,将其中与学习相关的十八个智力因子进行研发,研发内容从教学目标、教具、电子教案等。SOI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已有多年经验,并于2008年开始在国内创办思维学校进行教学实践,就读学员上万。课程是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鲸智学程轧根于课程、深植于教研、注重于教学,积累25年的思维教育研究厚积薄发,孩子面对未来会遇到错综复杂的问题,仅靠单一的知识是难以解决的,只有孩子拥有终身的学习能力,不仅要学习知识还需要能创造知识,将知识转化成力量,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科学有话说:一篇文章帮你搞懂物理学究竟是研究啥的

我们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物理,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考虑过,物理学究竟是在研究些什么东西?可能会有小伙伴说,物理就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等啊。这么说当然也不能算错,但是你只说出了物理的一些侧面。其实物理的最终目的是想发现这个世界运行的最本质上的规则。发现规则又是个啥意思呢?我打个比方,就好比让不会下围棋的人去看下围棋,通过看棋来学习下围棋,没有人教,没有人告诉我们围棋的规则是什么,能不能学会,我不知道,但是通过大量的看别人下棋,肯定会发现一些规律是吧?其实物理就是这样,我们一群人,当中聪明的那部分,在观察自然的运作规则的时候,发现的规则多的,或者是那些掌握了规则多的,就成为了物理学家。在几百年前,这些最聪明的人中有人提出了一种发现宇宙“下棋”规则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观察、推理、实验和数学描述。后来的人,把这个方法叫做科学方法。物理学家们,企图利用这个方法去发现宇宙“这盘棋”的全部规则,来还原出一个完整的宇宙是如何在这个“规则”下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本文就来做一下这样的尝试,通过对宇宙的经典规则的探讨,来描述一下物理学究竟都是在研究些啥。经典宇宙的样子经典的宇宙是活跃在欧几里得几何所描绘的三维空间之中,事务在叫做时间的媒介中变化。舞台上的基本元素是粒子,比如原子,它们有很多自身的属性。第一个属性是惯性:如果一个粒子在运动,它将继续沿同一个方向运动下去,除非它受到力的作用。嘿嘿,有没有很熟悉啊,对啦,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第二个基本元素就是力,当时(1920年之前)物理学家们认为力有两种:第一种力是一种极其复杂、细致的相互作用力,它以复杂的方式将各种原子结合在不同的组合中,它决定了温度升高时食盐是溶解得快些还是慢些。另一种当时已知的力是一种长程相互作用,一种变化平缓的、悄悄的吸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叫做万有引力。当然了,那时候关于物体为什么会保持运动状态,以及为什么会存在万有引力定律大家还都是不知道的。即使是现在,其实也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虽然发现了“上帝粒子”,但是科学家同样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质量都是由“上帝粒子”贡献的。这个不是本文的话题,这里不多讨论了。总之,我们是发现粒子运动的一些规律的。按照当时的观点,对物质的描述,气体和实际上一切物质,都是大量运动着的粒子。这样,我们可以把很多身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建立起联系。比如压强,它来自粒子与容器壁或别的什么东西的碰撞。粒子的移动如果平均而言沿着一个方向运动,那就是风;而无规则的内部运动就是热。大量的粒子聚集在一起使密度超过平均值,它们将成堆的粒子不断向外散开,这就生成了波,这种过剩密度的波就是声音。能够理解这么多的事务,这是一个重大的成就。那时候的科学家们认为粒子的种类有92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元素种类已经超过110多种,这些不同的粒子有不同的名称和不同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的种类不变。超短程力面对着这些化学元素中的粒子,我们都会很好奇为什么氧气分子是两个氧原子组合在一起,而不是3个或者是4个,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是万有引力吗?当然不是万有引力了,它实在是太弱了。但是想象有这样一种力,它与万有引力相似,也随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变化,但强得多,并且有一个重要差别:在万有引力下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但是现在想象存在有两类“东西”,这种“新力”就是电力,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携带这样的强的相互作用的东西叫做电荷。那么,我们最终会得到些什么结果呢?让我们把两个等量的异种电荷放在一起,这很容易办到,异性电荷相吸嘛,一正一负,紧紧地贴在一起。我们再在距离它们一定距离之外放上另外一个电荷(第三个电荷)。这个电荷会感到任何吸引吗?它实际上不会感受到任何力的作用,因为前两个电荷大小相等,那么一个的吸引力和另一个的排斥力就会抵消。因此在任何可观的距离上的力都很小。但是,如果我们使第三个电荷与前两个非常靠近,就会产生吸引,因为同号电荷的排斥和异号电荷的吸引会使异号电荷更靠近些,并使同号电荷远离。这样排斥力就将小于吸引力。这就是由正电荷和负电荷组成的原子,在它们相隔一个可观的距离时,相互作用的力很小(万有引力除外)的原因。当它们靠近时,它们就能够相互“看到内部”,重新安排它们的电荷,结果它们之间就产生了很强的相互作用。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终极原因是电的作用。由于这个力是如此之大,一切正电荷和一切负电荷通常 会结合成一个尽可能紧密的组合。万事万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极细微的、强烈地相互作用着的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粒子组成,正电荷和负电荷相互抵消。偶尔,我们可以从一件东西上擦下来一点点带正电的粒子或带负电的粒子(当然了,擦下来带负电的粒子要比较容易一些),这时候电力不再抵消,我们就会看到电的吸引作用。考虑两粒沙子,大小为1毫米,距离30米。如果它们之间的力不被抵消,也就是说,如果所有的电荷都相互吸引而不是同号电荷相斥,因此没有抵消,那么,它们之间的力有多大呢?有300万吨!你瞧,正电荷或负电荷的数目只要超过或不足很少一点点,就足以产生可观的电效应了。当然,这就是你(用非电学方法)看不出带电物体和不带电物体的差别的原因——涉及粒子数目如此之少,它们很难对一个物体的重量或大小造成什么差别。有了这幅图像,原子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人们设想在原子的重心有一个“原子核”,它带正电并且有很大的质量,周围环绕着一定数目的“电子”,电子很轻并且带负电。当然了,现在我们都知道原子核本身也包含两种粒子:质子和种子,他们的质量几乎相同,非常重。质子带电而中子不带电。如果我们有一个原子,它的原子核里有2个质子,外面环绕着2个电子(通常的物质世界中的负电粒子都是电子,它们比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轻得多)。这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2号元素(或者说其原子序数为2),叫做氦。第8号元素叫做氧,等等。因为化学性质取决于核外的电子,并且事实上只取决于那里有多少个电子。因此,一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完全取决于一个数,电子的个数。关于电力还有更多的发现电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的解释是,两个物体简单地相互吸引,正的吸引负的。但是后来发现,用这个概念来表示电相互作用并不恰当。对电相互作用的一个更恰当的表示是,正电荷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扭曲了空间的“状态”,或在空间产生了一种新“状态”,使得我们把一个负电荷放进来时它会感受到一个力。这个产生力的潜在可能性叫做电场。把一个电子放进电场,它就会受到一个“拉力”。于是我们就得到两条规则:1、电荷产生一个电场;2、电场中的电荷会受到力的作用而运动。讨论下面的现象,用电场来表示电作用的理由就更清楚了。如果我们使一个物体比如一根玻璃棒带电(哈哈,之所以用这个案例,是因为我们初中学习摩擦起电就是用的这个道具),然后把一张带电的纸放在离玻璃棒一段距离外。前后移动玻璃棒,纸片会有反应,总是指向玻璃棒。如果把玻璃棒摇动得更快,就会发现纸片的运动要落后一些,即作用有所滞后。(在第一个阶段,当我们相当慢地移动玻璃棒时,我们还看到一种并发症,那就是是磁。做相对运动的电荷必定有磁作用,因此磁力和电力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个场,就像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一个变化的电场不可能离开磁场而存在。)如果我们把带电的纸片移动到更远的地方,滞后就更大。这时观察到一件有趣的事:虽然两个带电物体之间的力应当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变化,但却发现,当我们摇动一个电荷时,其影响伸展的范围要比我们乍看之下所猜想的远得多。这就是说,这个效应下降得比平方反比律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在一个水池里,近旁有一个漂浮的软木塞。用另一个软木塞划水,可以直接使前一个软木塞运动。如果你只注意看两个软木塞,你将会看到一个的运动是对另一个的运动的立即响应——两个软木塞之间有某种“相互作用”。当然,实际上我们所做的是搅动水,然后水再去扰动另一个软木塞。我们可以建立一条“定律”;如果轻轻划动水,水里邻近的物体就会运动。如果第二个软木塞离得更远,它就几乎不动,因为我们只是局部地搅动水。反之,如果我们使软木塞上下运动,就发生一种新现象,水的运动带动了周围的水,形成了向外传播的波,波的效应,它无法从直接相互作用的观点理解。因此直接相互作用的观念必须代之以通过水发生作用的观念,或者在电的情况下,代之以所谓的电磁场。电磁场能够传送范围广泛的波;其中一部分是光波,别的则用在无线电广播中,它们总的名字是电磁波。这些震荡的波可以有各种频率。一种波与另一种波的唯一真正的差别就在于震荡的频率。如果我们把一个电荷摇动得越来越快,看它产生的效应,我们将得到整整一系列不同的效应,它们由一个数,即每秒钟的震荡次数,统一在一起。建筑物墙上的电线中的电流产生的“干扰信号”的频率大约是每秒50周左右。如果我们把频率增加到每秒500或1000千周,那就是无线电光波所用的频率范围。英文中“正在广播”是on the air,当然广播和空气(Air)毫无关系!没有任何空气在真空中也可以进行无线电广播。如果我们再次提高频率,我们就进入了调频广播和电视所用的波段。频率进一步增高就是短波,例如雷达用的波。频率再高,就不需要用仪器来“看”这些波了,我们可以用肉眼来看。在5*10^14~5*10^15赫兹的频率范围内,只要我们能把玻璃棒摇得这么快,我们的眼睛能够看见带电玻璃棒的振荡。我们将看到红光、蓝光或紫光,以它们的频率而定。低于这个频率的叫做红外光,高于这个范围的叫紫外光。从一个物理学家的观点看,我们能够看见特定频率范围的波这一个事实,并不会让这一段电磁波谱比别的波段更特别,但是从一个人的观点看,当然这个波段更令人感兴趣。如果频率再高,我们就得到X射线。X射线不是别的,只不过是频率很高的光。频率再高,就得到伽马射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这两个名称,几乎是当作同义词来使用。通常把从原子核发出的电磁波射线叫做伽马射线,而从原子发出的高能电磁波则叫做X射线,但是不论它们起源在那里,它们的频率相同时,在物理上是无法分别的。频率更高的波,比方说10^24赫兹,我们可以人工生成,比方用同步加速器。在宇宙射线中,我们可以发现频率极高的波,其振荡频率甚至更快1000倍。这些波我们目前还不能控制。到这里,本文就写完了,可能有些小伙伴觉得文章写得很散,所以我还需要总结一下。其实,本文的所要表达内容就是在经典物理学的范围内,对1920年之前科学所作出的成就,对我们这个世界的理解做一般阐述,从而表达出物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做什么。小伙伴们,您明白了吗?如果您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在文章的评论区里面留言讨论。

禅说

中国古代哲学到底在研究什么?

一其实说起老祖宗的思想,大众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比如佛家,大众普遍认为佛家就是在寺庙烧香拜佛,道家是炼丹修仙,而儒家则是纯粹的尊卑制度、封建礼教。但其实,大众看到的都是宗教仪式,这些宗教仪式是后世在历史洪流中有目的性的继承和发挥,并非是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原本的意思。因此在仪式的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总体来看,无论是本土儒、道两家,还是外传佛教,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在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心性问题。什么是心性?通俗来讲就是人是什么?人的意识是什么?人为什么有意识?人怎么合理控制自己的意识?现代科学讲意识其实是大脑的一种功能,但古人不这么讲,古人把这些大脑的意识功能归纳为“心性”。所以儒、释、道三家的核心论点就是“心性”。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讲“存心养性”而道家讲“修心炼性”。可以看出,不管是“见性”、“养性”还是“炼性”,其本质都是在对自己的心下功夫,换言之三家都认为人之所以会展现出那些贪婪、虚荣、嗔怒等等的状态,是因为外物的侵扰而遮蔽了心之本体,而非本性如此。佛家管这些侵染内心的外物叫做“尘”,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便衍生出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所谓明心见性,即是空了这六根六尘。佛家讲了人其实都“误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为自心相”。简而言之其实人觉得自己身体是由物质元素组成的,认为心识攀缘外部所产生的思虑是真实的,这些念想都是错的。就如同人的眼睛患了病,看到空中有花一样,都是幻觉。所以想要见到心性本体,就要明心,不要被外界这些事物影响,不要让心性沾惹了尘埃。《楞严经》所谓“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就是这个意思,心接触到外物,如果能够转掉,不住在上面,不被外物牵着走,即是明心见性,也就是洞见如来了。而当佛教到了中国之后,与本土文化融合诞生了禅宗,则更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耳熟能详,出自《心经》。观自在菩萨就是我们熟悉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观世音菩萨遁入般若智慧中去反照,发现五蕴皆是空的,以此便可为世人解脱,普度众生。通俗来讲就是外界事物相对与自己产生的感受、想法、行为、认知其本质全是空的,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什么都没有意义了,也就什么都不在乎了,什么都不在乎了,还有什么烦恼可言呢?所以什么叫佛,其实就是一切无所住的心性本体。而儒家也是一样,儒家有“三纲八目”之说,三纲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觉悟,证见心之本体,以此心去为民做事便是亲民,最终实现圣人之志便是止于至善。八目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第一步格物,就是把外界事物对内心的影响去除,恢复内心原本的纯粹。儒家把这些外界事物的影响称之为私欲,其实跟佛家的六尘是一个意思。通过格物去感受到心性的本体,就是致知,这个“知”后世儒学称之为良知,即是心之本体,也就是佛家的如来,菩提之境。而感受到不被私欲干扰的心性本体之后,以心性本体去发动,便可以达到绝对的真诚,就是诚意,也就是做事的念头绝对纯粹,不掺杂自己的小心思。念头纯粹了,心也就正了,做事可以不偏不倚,不会因为外物干扰而摇摆,长久坚持,即是修身,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之志。所以很多人对儒家三纲八目不屑一顾,觉得就是点伦理道德的说教,其实是没有理解到精髓。三纲八目就是一套修行方法,类比一下,其实便与佛祖“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一样,可以说“圣人以三纲八目授诸贤人”了。二所以很多人觉得佛家是讲究个人的解脱,而儒家更多强调的是入世做事,但其实并没有如此绝对。儒家是由心性修行谈起,一步一步谈到入世做事,而佛家尤其是大乘佛法谈个人解脱,却更是强调让众生解脱,主张去普度众生。所以大乘佛法之所以可以在中国本土扎根,并很好的跟中国本土哲学完美融合,恰恰因为大乘佛法中众生平等、普度众生的价值本质是与儒家所追求的天下大同、仁爱之道不谋而合的。所以有学者提出,其实释迦牟尼即是印度的孔子,而佛祖就是中国的圣人,其思想本质异曲同工。而由此发挥,古人的心性学价值便巧妙的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价值进行了关联,心性本身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古代一切问题的核心,并上升至形而上的高度。而当心性达到了形而上的高度之后,人对于心性把控的逻辑也就变得简单,即只需将心接触到的一切事物推开,不让心性受到外物的任何影响。用佛家的理论就是筑起心墙,将心和外界完全隔绝成两个领域。外界无论如何,心依旧是那个心,完全不为所动,不受影响。这种境界就是佛家的菩提境界、涅槃,儒家的超凡入圣,天人合一,儒学后学所谓的道心、良知了。三那么为什么在当代依然要重提古代哲学,甚至提倡重整国学呢?首先重提国学是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为什么国学一度被打为封建糟粕,其实源于近代的新文化运动。近代列强入侵,代表工业科技力量的枪炮一下打醒了东方。一向尊崇儒学的日本最先开始了反儒而亲欧,因为他们发现儒家的礼教强不了国,打不过列强,与其学习儒学,不如好好发展工业。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基本都有着日本留学的经历,他们把日本的思想带回了国,所以这种反对儒学的思想便成为了近代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问题就出在了这里,儒学自孔孟以来,历经两千多年的战火纷争,改朝换代,其关于心性的精华早已被歪曲殆尽,唯一一丝血脉便是融合道家和禅宗思想应运而生的王阳明心学。但心学自阳明先生死后没有了领袖,很快也就分崩离析,以致明末后期形成了“满街皆为圣,张口即良知”的乱象,虽后有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力图改变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学术状态,将世人引入学为治世之用的实践派,但也收效颇微。可以说,中华思想的真正的骨血到明末清初便真的消亡殆尽了。所以新文化反儒反孔,反的是歪曲的后儒,而非真正的孔学,但却因一棒子打到底,将正统文化也误伤了,以致我们中华几千年沉淀来的思想精华受到重创,实在可惜。所以,重提经典,重振国学,意义非凡。其次,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现代物理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但关于心性学的价值绝对是独一无二且十分重要的。哲学界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标准的唯物主义,是最为客观科学的哲学体系,而古代哲学则是唯心主义。但其实,古代哲学虽然讲心性,但却与与唯物主义对立的唯心主义并不是一个概念。所谓的心性学,如果准确定位倒不妨借佛家的概念定义为“唯识主义”,简而言之人为什么有意识?万物对于人的意识有什么意义?现在、未来和过去都是来自意识?等等。这些问题至少目前的物理科学还没有研究透,而且随着物理科学的研究,我们发现过去我们认为的纯粹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似乎也并不是完全正确,人们似乎忽略了人意识对物理世界的作用,比如现在很火的量子力学。所以或许物理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又要重走老祖宗的老路,去研究心性了。综上,人的核心就是心性,无论是个人、社会、世界都是由一个一个心性的发挥所构建起来的,用润之先生的话讲这叫做“心之力”,即“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所以无论何时,心性的探索都不会停止,而我们老祖宗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身处新时代文化自信浪潮中的我们,若能担负起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担子,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老祖宗的思想闪耀全球,如此也就无愧先哲,无愧祖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