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线上教学所带来的挑战,近日,西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发起“研究生助教线上课程助力计划”,整合利用学校线上服务保障体系,征集招募了457名研究生助教,全力护航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以学生为根”的理念,将人才培养大讨论的相关举措落实落细,重点从“教改、学改、管改”入手,注重课程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其中,为更好地支撑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工作安排,发挥研究生在本科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助教工作实施方案。在高校,请研究生助教参与课堂教学工作是研究生参与教学、辅助教学,同时也能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应该说,“这是一举多得的教育制度”,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辉表示。注重培训 提升工作能力根据学校相关安排部署,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即有序开展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研究生助教申报遴选工作,搭建研究生助教线上培训服务平台。学校特别邀请组织数学与统计学院潘璐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刘志伟、谌探三位老师,为研究生助教进行多教学平台使用能力的线上培训,详细介绍了雨课堂、QQ屏幕分享、腾讯课堂、腾讯会议、钉钉、西北工业大学在线课程平台、瞩目、小鱼易连等平台的功能及使用,660多名研究生助教在线参加了培训。同时,研究生助教还承担着学校线上教学技术支持志愿者的工作,在各个岗位上服务于教师,为保障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顺利开展线上助教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潘璐璐老师进行线上培训)(刘志伟老师进行线上培训)(谌探老师进行线上培训)近日,学校全面开启线上教学,根据工作安排,首批共聘任了450多名名研究生助教。根据岗位需求,助教们积极与主讲教师互动交流,绑定进入教学班级,及时反馈助教班级内的问题,帮助主讲老师完成了线上答疑、完成作业批改等工作。在电子信息学院的研究生敖振看来,“提醒选课的学生课程要求”“与教师讨论课程相关问题”和“为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课外的辅导”三项工作内容是研究生助教最重要的任务。第一次承担在线课堂助教工作,他格外用心。课前,积极联系并通知学生加入课堂;课中,实时了解学生反映的情况;课后,及时与老师交流线上教学的改进之处。“这样的过程,感觉自己的潜能得到发掘,学术水平也得到了提升。”“种子”学生 推动教学改革更多像敖振一样的研究生助教,被老师们称作“种子”学生。他们也是西北工业大学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催化剂”。“我们多做一点,学生就能多受益一点。”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辉说,研究生助教制度作为一项能对学生老师直接产生帮助的举措,其实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最难啃下的一块骨头,是教师的观念。“教无定法,我已经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改?”“我的课堂我做主,助教只是过来打个杂吧?”……面对这样的困惑,李辉提出,就是要通过发挥研究生助教的作用,激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在他看来,部分教师并不信任助教的教学能力,甚至一些教师并不知道如何“用”好助教。因此,提高教师对助教工作的认识,帮助教师学会和助教一同合作授课,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重视的问题。为转变教师的观念,学校充分发挥“种子”学生的作用。学校多次举行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让“种子”学生现身说法讲授经验体会,营造课改氛围。在航空学院研究生谢夏阳看来,助教应该对于自己所带的课程必须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起到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而数学与统计学院张莹老师将“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两种方式贯穿而于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倡导小组讨论、陈述操作模式(教师导学→学生自学研讨→分组交流→教师评价反馈),和助教一起,激发学生潜能,提升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还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助教工作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技能工作坊,在各个学院的大力配合下,完成了诸如写作训练、沟通训练、外语能力、演讲训练等培训,多角度促进研究生助教发展。同时,中心还联合各课程主讲老师,为助教开展中期评估、课堂录像及咨询等活动,帮助助教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引导助教和老师共同进行教学反思。课堂因学生的参与而精彩,教学因学生的展现而提高。助教的参与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西北工业大学的课堂上没有了旁观者。电子信息学院蒋雯老师感慨地说,授课过程中,研究生助教帮助我维持课堂秩序,并全面地配合我的进度和课程,积极辅导各位同学的学习工作。同时,也会从各位同学处收集教学建议信息,并及时反馈,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教学效率和成果,确保了在这个特殊时期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为了持续改进现阶段的在线教学,既要进一步激发老师主导学生主动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家庭乃至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要通过各方的合力,构筑及时沟通与交流的机制,采取不同于线下课堂的各种有效方法与方式,重建师生关系,降低疫情的影响,最大限度实现“停课不停学”的目标。这已经成为450多名已经上岗的研究生助教和广大教师,共同的期许和行动。数学与统计学院高等数学课程负责人武海波老师介绍“他们”:对于高等数学课程的全体助教,课前,他们配合做好在线授课测试,熟练掌握操作方法;课中,他们能够随堂听课,观察课堂顺畅度,当突发情况来临时,他们总有备选方案来支持教师继续授课;课后,及时批改记录作业情况并反馈给任课教师,并协助教师进行答疑,做到随问随答。他们努力掌握平台操作知识,时刻准备备选方案,保障着线上教学顺利开展的全过程。数学与统计学院张莹老师评价“他们”:助教也从原来仅负责改作业和答疑的角色,向线上课程的“小管家”进行着转变,教师和助教之间的关系,更像一个密切合作的团队。学生的管理从教师在教室直接管理,变成了教师组织下、助教为主力的qq群内协同管理,在线文档、群公告、群文件、群作业、群投票、群签到都离不开助教的全力配合。虽然大家成了“网友”,但是我们之间建立了更加有效和通畅的信息网,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在各位助教的认真配合下也更加明晰和便捷。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白晓军、李东老师这样评价“他们”:在直播教学过程中,助教同学及时关注并解决了同学们遇到的问题,积极维护课程秩序。学习结束后又能热心帮助同学们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及时向老师们反馈学生反映的相关问题,体现出严谨负责任的做事态度,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感谢助教同学们的热学付出,同时也要感谢学校相关部门的协助,为大学物理课程在线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数学与统计学院线性代数课程的安晓红老师这样评价“他们”:自接触线上教学以来,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作业批改,几乎每完成一次作业批阅需要浏览400-500多页照片。在没有良好硬件条件保障下,助教们只能用手机来克服一切困难,默契支持着主讲教师,并按要求完成所有任务。他们热心服务、决心坚定、具有敏锐的行动力和执行力。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年考研即将结尾,2020考生又在蠢蠢欲动,考研就是这样,一批出去一批进来,似乎没有中断的顾虑。2017年考研人数201万左右,2018年考研人数238万左右,2019年考研人数290万左右,现在2019年的高校考研录取工作还没结束,网上又出现了2020年考生估计230万、甚至250万的传言。对于数据,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考研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考研就在最近,各个高校的研三学生陆续开始了预答辩演练,当然这也代表着新一届的硕士研究生即将面临选择,考博?考编?对于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很多硕士研究生经常谈到的一个问题:硕士研究生毕业想进高校当老师。虽然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生踏入研究生考试现场,但就大部分的在校硕士研究生来说考博完全不是他们的必选项,反而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想要毕业之后进入高校或者中小学当一位老师,尤其是女生。大学老师首先,我们来讲看一下部分高校的一些招聘信息:某985高校教学岗基本要求对于985、211工程大学的教学岗来说,只是仅仅硕士研究生学历是完全不够的,可以说被完全剔除出招聘要求。某985高校非事业编岗基本要求而如果说985、211高校的非事业编岗的话,硕士研究生毕业还是满足应聘要求的,但对于对编制有执念的毕业生来说,高校可能并不是理想的去处,反而中小学更适合这类的毕业生。某省三线城市二本院校教学岗招聘要求相对于985、211高校非博士不要的要求,普通地区的普通高校对于教学岗的要求相对较低,只需硕士研究生学历就可,但就现实情况来看,这些院校的教学岗往往有大量的博士毕业生进行申请,竞争相当的大。其次,我们来看一下硕士研究生在高校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大学随着考核机制的健全,对于高校老师来说,高校任教最大的压力并不是工资压力,可能更多的是要面对课题、项目的压力。而在一些核心的期刊上,留下名字的往往更多的是博士,即使有硕士学历的人,那么也是凤毛麟角,即使你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可能也并不会得到认可;在职称上面,硕士研究生即使进了高校也只是助教,3年之后才有资格申报讲师,还不一定能够申报的下来;这样的后果就是硕士学历的老师不仅晋升无望,而且要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最后,建议:如果真的想到高校任教,那么一定要坚持到博士毕业,只需要四五年的时间,那么出来之后就有编制,就是讲师,说不定还有副教授的待遇。对于以上,你怎么看呢?你硕士研究生毕业是否想要到高校呢?欢迎你的关注,每天为你分享高考、考研那些事。
想必申请日本留学的小伙伴们都知道,由于日本特有的内诺制申请制度,需要我们通过跟教授套磁来获得内诺,那么要想顺利获得内诺,在套磁过程中和教授“斗智斗勇”就显得格外重要。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尽可能做到“知彼知己”,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分析分析日本教授的招生心理,从而帮助大家能在套磁过程中更游刃有余。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套磁对象——日本教授和研究室的基本情况。日本教授的工作内容日本教授除了平时授课以及会发表一些论文之外,也会出版一些书籍;一个教授同时参加4、5个学会以及不定期国际会议的情况也比较常见;同时教授也会接手和社会企业合作的一些研究项目,有的也会带着学生一起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教授不爱回信或者回信慢了。日本研究室介绍首先研究室成员包括教授、副教授、助教、秘书、学生等,研究室成员一般在10~20人左右。有的研究室还会招实习生或者研究员,相当于学校的在职职工,每月大概有10万日元月薪。在我们申请研究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极个别的教授会招收实习生或者研究员的情况。在教授比较忙的时候,就会出现助教或者秘书代为回信的情况,偶尔也会有研究室的学生代为回信。了解了基本情况之后,我们来看看日本教授的招生习惯。日本教授招生时间日本修士考一般有两次,分别是8、9月或1、2月,修士毕业时间为4月或9月。需要大家注意的是研究室的容量是不变的要素,也就是达到研究室的承载量之后,教授就不会再招生。同样,每年4月或9月之后,就会有从研究室毕业的学生,所以,日本教授招生时间一般为春季生前一年4月开始;秋季生前一年9月开始,招生的高峰期为春季生9~11月,秋季生2~4月之间,所以立思辰留学建议大家要把握好黄金时间,提前做准备,抓住机遇。日本教授招生重点考察内容1、研究能力:研究室并非是学习的平台,而是共同研究的平台,所以要提前做好规划,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多参加本大学教授的研究项目或者专业相关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2、学习能力:GPA3.0+或者对专业课程成绩有要求。在校成绩是教授评判是否能通过修士考的重要标准。还有机会的同学,要尽可能提升GPA。3、语言能力:按照申请专业的方向来看,一般情况下文商科需要达到N1-120+、理工医药艺术N2-120+,托福80+/托业730+/雅思6.0+,同时面试也会考察口语和听力,平时也要多加练习。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教授会建议直接参加修士考,一般修士考提交英语成绩是必须的,所以建议大家提前考出英语成绩。4、出身院校:以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为代表的帝大及排名靠前的学校,尤其是理工类专业申请,对出身院校的要求较高,如果在出身院校方面没有明显优势的同学,建议尽量寻找其他优势或亮点来折服教授。5、志望理由:在和教授沟通过程中,要明确表示有且只申请了这个教授,并且需要注意志望理由是否“合理”,留学日本不是因为单纯喜欢日本文化,而是研究内容,注意志望理由要和教授研究室内容匹配。
考研辛苦吗?我想给各位考研的朋友说一句:没有什么辛苦不辛苦,你的高考辛苦吗,其实你仔细回想下来也就那么回事,考研和高考差不多,只是比高考努力的时间要短,说不上辛苦但也谈不上容易。很多考研的朋友我相信也关注过考研花费的问题,相信你们也看到了学硕一学年学费最低也要8000多元,专硕一学年学费基本在12000多元。那么为什么说读研基本不花费什么钱呢?一般情况下我们读研一般都是全日制的公立大学。那么基本上全日制的研究生都会有一个生活补助,每月研究生的生活补助是600元,一年发放有的是12个月有的是10个月。咱们按12个月来计算国家给予的补助一共是7200元。这基本上把一个学硕的研究生的学费又返还了回来。如果是家庭比较困难的研究生,还可以申请额外的补助金,一般情况下和大学的贫困补助金差不了多少,最高3000元,最低1000元。那么一个大学尤其是比较不错的大学其奖学金也是非常丰厚的,除了有国家的三助岗位津贴外(三助即助教,助研,助管),研究生的奖学金是按排名给的,分等级给,但是保证每个学生都有钱拿,一等的奖学金基本在8000元左右,二等的奖学金在4000元左右,这在本科阶段是不可想象的。还有一些其它奖项各个学校不统一,本人就不在这里说了。如果你足够优秀,助学金加奖学金,一年下来减去学费生活费,说不定还可以赚点钱哈哈!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读书可能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绝对是最好的出路。希望各位考研学子加油,未来可期,与君共勉!
编译 / 刘孟晖灯塔学院编辑 为什么选择文理学院?每周在灯塔的办公室里,总有十几位家长和学生在问“选择大 U,还是文理学院”这个问题,这其中多数家长和学生的迷思陷阱,往往是“文理学院=更适合美国白人的教育吗?”“文理学院=没有专业和职业导向的贵族教育吗?”“文理学院=就业和名声都不如大 U 好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文理学院是最能代表美国本科教育的一类教育方式?为什么你要选择文理学院?和大 U 相比,文理学院在国内还不为多数家长所熟悉,其通识教育,注重教授方法论等核心能力而非应用技能的教育理念,也往往被国内很多家长所错解。“文理学院=录取人数很少的小型大学”、“文理学院的师生比很高,学生之间关系更紧密”是少有的对于文理学院的理解。事实上,文理学院的申请难度很多比大 U 普遍更高,其中的很多“小藤”如 Amherst College、Swarthmore College 等,录取难度堪比哈耶普斯等常春藤院校。和中国家庭更熟悉的综合性大 U 相比,文理学院有哪些地方更值得学生选择呢?灯塔从普林斯顿大学前招生官霍华德格林的权威著作《文理学院:隐藏的常春藤》里,提炼出了以下经过科学研究后的评估要点,供你在进行学校研究时进行参考。灯塔也建议你将这12 点列入你在进行本科选校研究时的选校研究评估Excel 里,并对你打算选择的大学进行逐一打分。教授更致力于教学,与学生互动更多。本科大学生和硕士、博士、MBA 之类更高学位的学生接受到的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其实这是因为很多学生主要来自综合性的大 U,而不是文理学院学院。在高度发达的文理学院里,教授们会更倾向于更自由的教授方式,因为他们选择服务于这所文理学院,也是因为他们可以更自由地教授和指导学生、并且和学生更多地互动。参与研究型项目的机会。文理学院主要由本科生构成,没有、或者只有比例很少的一点儿研究生,但学校提供的研究项目的总量是不变的,所以其实对于本科生来说,在参与一些在综合性大 U 里只有研究生才可以参与的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写作和实习项目上,文理学院的本科生会有更有机会可以和全职的教授一起工作,完成研究项目。与同学们更亲密的关系和更多的互动。在文理学院的住宿生活、参加文理学院的社团组织,从运动、社交、政治、新闻、音乐到学术性各类能力的培养,既加强了学生彼此之间更紧密的社群感,也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同伴学习关系。因为大多数文理学院的学生住在学校的公寓里,尤其是在大学的前几年,他们的关系往往比综合性大 U 的紧密很多,彼此之间也往往会建立持续一生的纽带。他们在接下来的人生里继续互相学习,甚至在正式的学术交流上彼此遇见,这是在大 U 学生人数众多、学生社群感较弱的情况下很少会形成的紧密关系。锻炼领导力的机会。由于文理学院的小规模和“社群参与”在文理学院里的重要性,在社区服务、学术和课程领导、运动队的队长等很多很多的方面里,文理学院的学生们都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培养他们的领导技能。他们可以在学校有一个相对更为均衡的生活,包括在学业、业余活动和社交生活等各个方面。他们可以通过在一个或者另一个领域担当领导的角色来在他们的大学社区中表明自己的身份。这在人数众多的大 U 里往往是不那么容易得到的机会。更多接触课外活动和课外经历的机会。对于更小型、学生与教授等关系也更为紧密的文理学院来说,课内的学术生活和课外生活边界往往是模糊的。这是文理学院的一个巨大的优势。无论是学术生活还是课外的经历,学生会得到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而不只是在课堂上,使他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学术力,并学习承担新的角色。更触手可得的学校支持。文理学院更亲密和师生比更高的环境中,可以给单个学生提供学术、财务、个性和职业方面更多的学校支持,而且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文理学院的历史感和清晰的文理学院意识。这种学校精神通过学校、公寓和学院里的各类活动都可以体会到。无论是通过哈弗福德学院的荣誉称号,或者里德学院的核心文科课程,学生都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一所文理学院存在的使命。这种对学校精神的清楚认知和归属感会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在他们离开学校的时候仍然被保留。发展核心能力的坚定承诺。与更多提供职业和技能型知识的大 U 相比,文理学院能够更关注核心能力的发展。这些核心技能并不只是教会大学生如何成为一名会计、一名程序员,或者一名心理学家,而是更本质地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如何提高分析能力、如何加强交流能力,如何写作等,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成为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的必备能力。。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和大 U 的教授有的只进行研究,有的只授课不同,文理学院里的教授们普遍被要求将教学和自己的学术研究进行结合,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可以随时接收到教授在他们的领域得到的最先进的前沿知识。将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也是给学生的一个很好的榜样。小班化授课。文理学院的每个班里学生更少,师生比更低。也就是说,这可以提供比综合性大 U 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去讨论和提问。和每周在 500 多人的教室里听两次课、每周在 40 人的大教室里听研究生担任助教的习题课里强化知识的大 U 本科生相比,文理学院的学生则可以在15 到 25,或者是 40到 75 人的课堂里和全职教授更深度地学习,授课的方式也不只是讲课一味输出知识,而是会以圆桌讨论或者是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教学等互动更多的方式关注到更多的学生。其实现在综合性大学很多也会为了模仿小型学院,专门开设了“批判性思维”项目,或者和“荣誉录取”项目。教育家都会更多认识到了以协作和更个性化的方式对于学生多种学习方式需求的价值。选择题类客观考试非常少。文理学院注重讨论的课堂形式和教学风格让文理学院更容易采取其他更灵活的方式考试,而不是永远是 ABCD 的刻板选择题。当文理学院的教授进行作文考试或多重写作任务的考核时,往往教授们会直接对学生做评分,而不只是把批卷子的任务分配给研究生助教来完成。学习写作和思考技能需要进行连贯的论证,这在文科学院也是考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多参与课堂和学校活动的机会。文理学院的学生有机会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更紧密的同伴关系让学生们彼此影响,彼此激励,提高了每个人对自己的个人期望,这也导致了更高的毕业率。文理学院里的普遍毕业率从 85% 到 97% 不等。你要知道,在美国全国的大U 平均毕业率只有 59% 的时候,就知道这个毕业率数字是多么非凡啦。即使是在录取率最低的顶尖大 U 里,通常毕业率也只有65%到75%而已。
军人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和工作限制,似乎每一段军恋都以一种特殊或是与众不同的方式见面。我和她的相见便是这与众不同中的一种,身边的战友每当提起我和她的时候总是调侃着说我撩了我的老师。那一年,我大二,她研一。都就读于全军一所著名军事院校。不同的是,我是一名战士学员,从一个边防部队,通过士兵考学,考入军校。她是一名地方研究生,本科就读于一所师范院校。考研时,她的同学报考的都是985的师范学校时,只有她却选择了报考军校。没有太多的顾及未来就业,用她自己话说就是:“想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去体验一个不一样的三年”。或许每一名有爱国情怀的有志青年都有一颗兵心吧。这样的情怀跟他(她)是不是职业军人无关,跟性别也无关。1. 初次见面,物理实验中的心机boy大二那年大学物理开课,物理一直都是我的软肋,物理成绩中考平平,高考平平,虽然学好物理一直都是我的梦想,但我知道这似乎不太可能。对于大学物理就更是如此,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从一开课我就抱着“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理,直到后来在实验室里遇到了她,才让我有机会重新拾起学好物理的信心与决心。物理实验课主要分两个部分,首先由教员进行理论讲解,其次学生自己动手达成实验目的。每一个教员带一个助教,教员主要负责第一部分,助教负责第二部分,主要是给学生答疑解惑,检查和验收实验成果,课后负责批阅实验报告。她就是那个物理实验的助教,第一节课,我们并不熟悉流程,讲理论的教员对课堂纪律要求又特别严格,大家几乎是屏声闭气听完了课。教员讲完理论后说:接下来由坐在教室后面的董老师带领大家做实验,如有任何问题欢迎提问。这时大家才松了口气,目光一齐转向了后面:穿着便装,戴了个黑镜框,虽不是什么美女,但比起讲台上板着面孔的大校军衔的老教授还是强得多多了,看到她有些微微的脸红,我在心里暗笑:跟年轻教员打交道,这个我擅长啊,不就是忽悠吗,反正年轻教员理论功底都不深厚,随便怎么这节课的实验都能糊弄过去。然后我就草草支起了试验台,没有认真听理论讲解当然做不出理论的实验结果,于是我就找了个自己稍微懂一点又跟实验相关的问题,准备靠这个问题,开启我的搭讪之路,想通过让她知道我是多么的积极的学生,然后帮我做出想要的效果,再随便夸她几句,我的实验不就过了吗?想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的如意算盘暗暗叫好,而对身边那些结合理论埋头钻研实验的同学嗤之以鼻:一群呆子,只会搞科研,吹吹牛就能搞定的事,何必大动干戈。带着我的“计划”蹭到她身边,首先对本次实验的目的大致说了个一二三,让她知道我还是有点水平的,然后再说我的实验为何做不出效果,希望她给指点一下。一般能考上我们学校的外校研究生还是有点水平的,然后就开始夸她厉害。一般这种情况她都会很开心,谦虚的说没有,然后很开心的帮你把实验全部都完成了。事实证明,一切如愿进展顺利。很快身边的同学都做完实验,陆续走出实验室,而我们还聊的起劲,转眼已到晚上近6点,她说晚上还要继续上课,所以就不去食堂了,刚好全年级公认的“神人”在旁边,说给她买面包,她还没来及说不用,他就神一般的跑开了。联系方式还没问,插进来个买面包,这让我很头疼啊。如果去吃饭顺便要电话就水到渠成了,现在问又太唐突,这样想着,“神人”气喘吁吁地举着肉松面包回来了,她不好意思的说谢谢,但是她是素食主义,吃肉过敏,听到这,我心中一阵暗喜,虽然她再三推辞但我还是罗列了一堆不吃晚饭的坏处,成功的把她拽到了食堂。请她吃了饭后又把她送回实验室,在楼下要微信,她说记一下电话吧,微信就是电话号,过后有时间再加,她要赶回去上课了。2. 芳华落尽,始终有你,遇见你是我今生最美的情话回去后第一时间加了微信,可是迟迟没有收到回复,我有些失望,心想着可能心思已被觉察,但是轻易放弃从来就不是这支优良部队的光荣传统,怎么能认怂。防止动机太明显被觉察,我故意忍了三天才发信息说:“教员,我们的实验报告写完了,不知道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想请你看一下,不知道你何时有空”。她秒回:“现在就可以,上午没课”。我飞奔而去,说讨论实验是假,预谋第二次一起吃饭问清不加微信缘由才是真,没等我开口问,她就先说,上次着急上课忘了问你电话号,我手机坏了,微信暂时登不上,顿时我的内心如石头落地般轻松无比。通过第二次谈话,我大致了解,我不确定她是否对我有好感,至少不反感,甚至是很感兴趣,可能被我风趣幽默的聊天方式吸引了,我这样自恋的想着。她手机修好后,我们顺理成章的成了微信好友,从最初的聊物理这一不那么尴尬唐突的话题开始,逐渐向生活,人生观转变,变得越来越无话不说,那段时间经常向她请教,物理成绩确实有了一定的提高,除此之外,也请教一些其他工科方面的课程。她也对部队的生活很感兴趣,尤其是我在边疆当兵的那些经历经常让她很好奇,对部队没有太多认识的她也渐渐了解了部队。虽然每一个物理实验都由一组教员专项负责,尽管她不再负责我们的实验,但是下课还是会一起吃饭。有一天晚上,她快九点才下课,得知她没吃晚饭,冒着挂科的危险逃了选修课,陪她去了二食堂的顶楼,这可能是军校里为数不多的有夜宵供应的地方,所谓夜宵种类其实也并不多,不过是炒饭和酸辣粉之类的,我们点了一份酸辣粉,拿了两双筷子共吃一个碗。我们开心的不仅仅是食物满足了饥饿的肠胃,更是忙里偷闲的时光里的一种惬意。那可能是这辈子吃过的最美味的酸辣粉。3. 大胆表白了,可我还是忐忑不安……渐渐地我已经不满足仅仅是吃吃饭,还想有时间带着她去游乐场游世间繁华,不是说,“如果她涉世未深就带她看尽世间繁华,如果她涉世已深就带她去坐旋转木马”,微信里小心翼翼的询问竟然没被拒绝,就这样我们开始了疯狂的约会,每个星期的外出都捐献给了公园山水还有游乐场。我们逛遍了这所城市里大大小小的街角胡同,手机里的照片记录着那些甜蜜的时刻。但是我始终没有没有说出那句话,虽然我们的关系已经足够明显。因为我知道作为士兵学员毕业之后我必定要回边疆,回到原送学单位。这是政策我无法违背。她会在哪里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名校毕业的她可以在很多个大城市扎根落户,有个不错的工作。她知道了我的状况后,我们的未来何去何从,我们的关系何去何从,这些都不得而知。有段日子我似乎进入了郁郁寡欢的状态,她似乎有所察觉。问我怎么了,想了半天终是没能说出口。2016年5月20日,她说了那些我一直想说的话,虽然很腼腆,但是那是我这辈子听过的最美的情话,她说:“新疆西藏我不怕,我都愿意陪着你”。当很多军恋由于部队工作限制而夭折时,我们却说最庆幸的便是此生相遇在部队,是部队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不管未来怎样,我们又将会去哪里,但我们始终会在一起。▲剑客主播/燕子
作为加拿大硕士研究生申请材料准备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推荐信是为数不多可以进行引申润色的非硬性指标之一,也是唯一以第三方视角对申请人的学术成就、科研能力、发展潜力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做出评价的文字材料。根据大量申请经验总结:一封高质量的推荐信,在 “客观阐述” 事实的基础上,如能巧妙融入春秋笔法为申请人增色添彩,在同等其他客观条件下,申请成功率将有显着提升。今天,立思辰留学云将就有关加拿大硕士申请推荐信的有关问题,做出详细说明。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申请加拿大硕士研究生需要几封推荐信?申请澳英加美硕士研究生时,对推荐信的数量要求大同小异,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学校一般需要申请人提供 2-3 封学术性推荐信。根据以往经验我们强烈建议:为了保险起见,在本科就读阶段与不少于 5 位教授或副教授 提前沟通推荐信事宜。你永远无法预料,谁会在最后由于你成绩不佳或其他原因断然拒绝,又有谁会莫名其妙 “临阵脱逃”。谁有 “资格” 为你撰写研究生申请时所需的推荐信?合适:推荐人必须拥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推荐人最好教授你本科大三或大四阶段专业课程;推荐人拥有主观意愿,并能够正面证明你的学术能力;推荐人的学术背景或任课专业与你的申请目标专业一致;推荐人的联系邮箱尾缀,必须属于其所担任教职的本科院校;不合适:不要找只拥有讲师或助教职称的教员为你提供推荐,效果不佳;不要请教授你本科大一或大二阶段专业课程的教授为你提供推荐信;不要提供国际夏校课程的任课教授,几乎所有研究生院都不接受此类推荐;不要提供亲友、议员或政府公职人员的推荐信,在申请中一定会适得其反;教授为什么会拒绝为你提供推荐信及常用理由?北美本科院校的教授或副教授,在为他人撰写推荐信这件事儿上态度极其认真,多视为这是一种以个人名誉地位为他人 “背书” 的严肃事件。如果你在该教授任教的课程中分数欠佳,或对你缺乏深入了解,大概率会被直接拒绝。也有的教授在对你并不满意时,会为你撰写带有负面评价的 “推荐信”,这样的材料如果直接提交将直接导致申请失败。常用的拒绝理由总结如下:我撰写推荐信的标准是,上过我 2 门课以上并得到 A 或以上成绩;你没有上过我的实验课,我对你印象不深、不够了解;我最近比较忙,不太能够专心为你撰写推荐;我今年撰写推荐信的名额已满,明年再来吧;你申请的目标专业与我的学术背景不符;邮件回复速度极慢,或干脆不回复;我同意给你提供推荐信,但内容不会让你满意,最好还是找他人推荐;类似前 3 条的拒绝理由十分强硬,基本没有回旋余地。而对于后几条常用理由,大有推诿婉拒的意味,等同于在告诉你 “我不想写,别再来骚扰我”;即使再花大量时间写长邮件恳求或约时间面谈,也基本于事无补。要争取到此类教授的推荐信,远比你想象的更加耗时费力,不如尽快转移战场另寻他人。如何向合适的推荐人索要申研所需要的推荐信?Step 1. 逐级筛选,目标明确从已经得到 A或A+ 的大三或大四专业课开始筛选;再参考上过该教授的课程节数;接下来看教授的教衔、出版物和知名度;最后思考与该教授的互动与熟悉程度。对于成绩并不理想的申请人,可以退而求其次,将获得 A-或B+ 的任课教授也纳入考虑范围。随着条件的增加,候选人势必越来越少。可能从最初的十几人变成最后的寥寥数人甚至无人可选。因此,一定要未雨绸缪提前准备,从大二或大三就开始找寻目标。找推荐人本就是一个降低心理预期、根据条件逐步筛选的过程。但部分申请人盲目的自信或考虑不周,导致自己在最开始就对候选人的数量及质量错误预估、盲目自信,从而为之后的碰壁埋下伏笔。Step 2. 选课入手,知己知彼为了和教授们建立联系,第一步当然是了解教授的性情、教学习惯、学术成就等。例如有的教授对国际学生十分友好、热爱自己的专业、乐于和学生分享,和这样的教授沟通会相对容易。有的教授对时间敏感,那么在出勤率、按时上交作业等方面一定避免出错。在选择同一节课的不同教授时,除多和已经上过这节课的学长沟通外,还可以通过北美着名教授评价网站 ratemyprofessors.com,输入教授姓名和学校,查看过往学生对该教授的匿名评价。在用作参考的同时,由于这些评论的主观性很强,不能 100% 相信这些匿名评论内容。还可以在开学的第一周,去进行试听、实地感受教授的授课风格,并及时进行调整。Step 3. 课堂表现,OH 加分课上绝对是与教授互动频次最高也最普遍的场景。首先要保证较高的出勤率,北美本科阶段专业课每个班从 20-200 人,每节课和教授至少有一次互动,可以是回答教授抛出的问题,或者是礼貌的进行主动提问,这样起码可以保证教授对你多少有个基本印象。在人数较多的课上,尽量坐在固定的位置,或者最起码是同一个方位。在教授对你的印象不够深刻又被要求撰写推荐时,最先做的就是在系统里查询你的出勤、作业以及成绩。其次就要抓住 Office Hour 机会,每位教授都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 Office Hour,用于探讨学业、专业、职业发展等问题,比较受欢迎的教授办公室门口总是门庭若市。利用这段时间提出会给教授留下深刻印象的问题,或进入较为深入的探讨,之后约教授喝咖啡或午餐相对会容易很多。Step 4. 约杯咖啡,事半功倍在大一或大二阶段,通过对所学专业的逐步了解,在未来研究生申请方向上会逐步清晰。此时学业相对轻松,多选几个拥有一定学术地位,或有一定过人之处的教授;通过邮件或 Office Hour 约个午餐或咖啡都会直接增加教授对你的印象和好感度。千万不要担心被拒绝而不开始行动!事实上北美的大学教授很多都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在大学任教更多的是对教育事业或所学专业的热爱,具有奉献精神喜欢与努力好学的学生沟通,言传身教与学生沟通也处于教职工作范围之内。加之在北美大学,学生与教授之间的约饭或咖啡的行为实属普遍,并无条框不会上纲上线。即使第一封邮件石沉大海也不要气馁,毕竟身为教授每天都有可能收到数十或上百封邮件。多发几次换换说辞,比如讨论学习过程中的作业或期末论文、希望得到在未来职业发展或申研选择上的专业意见、讨论该教授最近取得的学术成就等,都是可以的。以下提供一个简单的邮件模板:Dear Professor XX,I am XX and a current student in your XXX lecture/I am taking your XXXX class this semester.I am wondering if I could grab a lunch or coffee with you sometime in the upcoming weeks. That’s absolutely a good chance for me to learn more about XXXX, and seek some advice on my XXXXX.Yours rapid response will be highly appreciated.Sincerely,XXXStep 5. 聊天内容,言之有物和教授的聊天内容最好经过精心准备,做到言之有物,我们可以:事先对教授做一定的研究;在学校、谷歌网站了解教授的一系列学术领域、研究成果、发表的文章之类信息的,做为聊天的话题。适当表示兴趣和欣赏,给足教授面子,也拉近了距离。谈论课程和学校相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成绩和课程的理解,对一些项目的初步构思和如何实现,让教授给一些他的意见和看法。或者扯扯校园生活和环境,比如你喜欢我们这个校园吗?你当初为什么选择了这个专业?工作之外,周末是怎么调节生活的等。交流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谈谈自己以后的打算,询问教授所学专业发展的前景和职业规划,是继续研究生学习走学术之路还是寻找工作和发展机遇。即使是其它的行业,也可以和教授沟通。这样话题会自然而然的转移到为你撰写推荐信上。获得教授首肯作为推荐人后你该做些什么?首先恭喜你,完美的开始注定了一半成功的解决!但事情至此并未结束,后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才能保证这份推荐信的 “质量与分量”。掉以轻心可能会出现反面范例中的 “搞笑推荐信” 哦。而对于大多数申请者,要让推荐信看起来有质量,除了需要慎重推荐人的选择外,就是要注意推荐信的内容一定要真诚具体、不冠冕敷衍、避免出现 “the student took my course and did well, this is a very challenging course” 这样的套话。起码要让硕士招生官了解推荐人的态度是认真的、真诚的,而不是碍于情面的应付了事;且被推荐人是有真材实料的,是值得推荐人花心思为其拟这样一封信的。
文/虎跳霞 图/大唐 copyright三剑客▼听剑:遇见你是我最美的情话来自三剑客00:0012:48▲主播/燕子 剪辑/小智军人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和工作限制,似乎每一段军恋都以一种特殊或是与众不同的方式见面。我和她的相见便是这与众不同中的一种,身边的战友每当提起我和她的时候总是调侃着说我撩了我的老师。那一年,我大二,她研一。都就读于全军一所著名军事院校。不同的是,我是一名战士学员,从一个边防部队,通过士兵考学,考入军校。她是一名地方研究生,本科就读于一所师范院校。考研时,她的同学报考的都是985的师范学校时,只有她却选择了报考军校。没有太多的顾及未来就业,用她自己话说就是:“想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去体验一个不一样的三年”。或许每一名有爱国情怀的有志青年都有一颗兵心吧。这样的情怀跟他(她)是不是职业军人无关,跟性别也无关。1.初次见面,物理实验中的心机boy大二那年大学物理开课,物理一直都是我的软肋,物理成绩中考平平,高考平平,虽然学好物理一直都是我的梦想,但我知道这似乎不太可能。对于大学物理就更是如此,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从一开课我就抱着“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理,直到后来在实验室里遇到了她,才让我有机会重新拾起学好物理的信心与决心。物理实验课主要分两个部分,首先由教员进行理论讲解,其次学生自己动手达成实验目的。每一个教员带一个助教,教员主要负责第一部分,助教负责第二部分,主要是给学生答疑解惑,检查和验收实验成果,课后负责批阅实验报告。她就是那个物理实验的助教,第一节课,我们并不熟悉流程,讲理论的教员对课堂纪律要求又特别严格,大家几乎是屏声闭气听完了课。教员讲完理论后说:接下来由坐在教室后面的董老师带领大家做实验,如有任何问题欢迎提问。这时大家才松了口气,目光一齐转向了后面:穿着便装,戴了个黑镜框,虽不是什么美女,但比起讲台上板着面孔的大校军衔的老教授还是强得多多了,看到她有些微微的脸红,我在心里暗笑:跟年轻教员打交道,这个我擅长啊,不就是忽悠吗,反正年轻教员理论功底都不深厚,随便怎么这节课的实验都能糊弄过去。然后我就草草支起了试验台,没有认真听理论讲解当然做不出理论的实验结果,于是我就找了个自己稍微懂一点又跟实验相关的问题,准备靠这个问题,开启我的搭讪之路,想通过让她知道我是多么的积极的学生,然后帮我做出想要的效果,再随便夸她几句,我的实验不就过了吗?想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的如意算盘暗暗叫好,而对身边那些结合理论埋头钻研实验的同学嗤之以鼻:一群呆子,只会搞科研,吹吹牛就能搞定的事,何必大动干戈。带着我的“计划”蹭到她身边,首先对本次实验的目的大致说了个一二三,让她知道我还是有点水平的,然后再说我的实验为何做不出效果,希望她给指点一下。一般能考上我们学校的外校研究生还是有点水平的,然后就开始夸她厉害。一般这种情况她都会很开心,谦虚的说没有,然后很开心的帮你把实验全部都完成了。事实证明,一切如愿进展顺利。很快身边的同学都做完实验,陆续走出实验室,而我们还聊的起劲,转眼已到晚上近6点,她说晚上还要继续上课,所以就不去食堂了,刚好全年级公认的“神人”在旁边,说给她买面包,她还没来及说不用,他就神一般的跑开了。联系方式还没问,插进来个买面包,这让我很头疼啊。如果去吃饭顺便要电话就水到渠成了,现在问又太唐突,这样想着,“神人”气喘吁吁地举着肉松面包回来了,她不好意思的说谢谢,但是她是素食主义,吃肉过敏,听到这,我心中一阵暗喜,虽然她再三推辞但我还是罗列了一堆不吃晚饭的坏处,成功的把她拽到了食堂。请她吃了饭后又把她送回实验室,在楼下要微信,她说记一下电话吧,微信就是电话号,过后有时间再加,她要赶回去上课了。2.芳华落尽,始终有你,遇见你是我今生最美的情话回去后第一时间加了微信,可是迟迟没有收到回复,我有些失望,心想着可能心思已被觉察,但是轻易放弃从来就不是这支优良部队的光荣传统,怎么能认怂。防止动机太明显被觉察,我故意忍了三天才发信息说:“教员,我们的实验报告写完了,不知道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想请你看一下,不知道你何时有空”。她秒回:“现在就可以,上午没课”。我飞奔而去,说讨论实验是假,预谋第二次一起吃饭问清不加微信缘由才是真,没等我开口问,她就先说,上次着急上课忘了问你电话号,我手机坏了,微信暂时登不上,顿时我的内心如石头落地般轻松无比。通过第二次谈话,我大致了解,我不确定她是否对我有好感,至少不反感,甚至是很感兴趣,可能被我风趣幽默的聊天方式吸引了,我这样自恋的想着。她手机修好后,我们顺理成章的成了微信好友,从最初的聊物理这一不那么尴尬唐突的话题开始,逐渐向生活,人生观转变,变得越来越无话不说,那段时间经常向她请教,物理成绩确实有了一定的提高,除此之外,也请教一些其他工科方面的课程。她也对部队的生活很感兴趣,尤其是我在边疆当兵的那些经历经常让她很好奇,对部队没有太多认识的她也渐渐了解了部队。虽然每一个物理实验都由一组教员专项负责,尽管她不再负责我们的实验,但是下课还是会一起吃饭。有一天晚上,她快九点才下课,得知她没吃晚饭,冒着挂科的危险逃了选修课,陪她去了二食堂的顶楼,这可能是军校里为数不多的有夜宵供应的地方,所谓夜宵种类其实也并不多,不过是炒饭和酸辣粉之类的,我们点了一份酸辣粉,拿了两双筷子共吃一个碗。我们开心的不仅仅是食物满足了饥饿的肠胃,更是忙里偷闲的时光里的一种惬意。那可能是这辈子吃过的最美味的酸辣粉。3.大胆表白了,可我还是忐忑不安……渐渐地我已经不满足仅仅是吃吃饭,还想有时间带着她去游乐场游世间繁华,不是说,“如果她涉世未深就带她看尽世间繁华,如果她涉世已深就带她去坐旋转木马”,微信里小心翼翼的询问竟然没被拒绝,就这样我们开始了疯狂的约会,每个星期的外出都捐献给了公园山水还有游乐场。我们逛遍了这所城市里大大小小的街角胡同,手机里的照片记录着那些甜蜜的时刻。但是我始终没有没有说出那句话,虽然我们的关系已经足够明显。因为我知道作为士兵学员毕业之后我必定要回边疆,回到原送学单位。这是政策我无法违背。她会在哪里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名校毕业的她可以在很多个大城市扎根落户,有个不错的工作。她知道了我的状况后,我们的未来何去何从,我们的关系何去何从,这些都不得而知。有段日子我似乎进入了郁郁寡欢的状态,她似乎有所察觉。问我怎么了,想了半天终是没能说出口。2016年5月20日,她说了那些我一直想说的话,虽然很腼腆,但是那是我这辈子听过的最美的情话,她说:“新疆西藏我不怕,我都愿意陪着你”。当很多军恋由于部队工作限制而夭折时,我们却说最庆幸的便是此生相遇在部队,是部队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不管未来怎样,我们又将会去哪里,但我们始终会在一起。
现在很多本科生在临近毕业的时候,都会选择备战研究生考试。理由也是显而易见的,研究生的学历更有优势,未来更好就业。不过呢,考研的难度可是越来越大了,尤其是要考名校,名额就那么几个,却有很多优秀的学生进行竞争。而且即使考上了,有的学生也根本坚持不下来。和本科时期的学习不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很辛苦。也许大家在上大学的时候混混日子也能通过考试,照样能够拿到毕业证书,但是到了读研阶段,一切就没有那么轻松简单了。为什么有人坚持不下来读研?第一个原因,读研本身很辛苦:拿理科生来说,读研的生活非常枯燥,他们每天都要泡在实验室里,如果实验没有成果的话,就写不出论文,写不出论文,就不能毕业。在这样的压力下,难怪很多研究生都已经“头秃”了。第二个原因,读研花费不菲:读研3年时间下来花费不菲,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看到自己的同学都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而自己还在花家里的钱读书,估计学生自己心里也会觉得压力很大。那么读研3年,需要多高的成本呢?读研期间,费用主要分为这几个部分: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研究生每年的学费在八千左右,三年时间下来就是两万四。学校的住宿费一年大约在一千左右,三年下来就是三千。前两部分的费用加在一起,达到了两万七。然而这仅仅是读研的“小头”而已,花费的“大头”在生活费上。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费也变高了。按照最低的标准来看,即使学生每个月只花一千块钱,三年下来也需要三万六,并不是什么小数目。所以保守计算的话,一个学生三年研究生读下来,需要花费六万多块钱。看到这个数字,很多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的学生会感到望而却步,与其花费时间和金钱读研究生,不如早早工作。不过大家别忘了,还有补贴这件事。虽然读研的开销并不低,但是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的是,他们在读研的期间还可以拿到一些补贴。如果把这些补贴算进去的话,学生在读研的时间里,可能并不需要花什么钱。这里我们就来看看,读研期间可以拿到哪些补贴。学生在读研期间,可以拿到哪些补贴?补贴一:国家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是将给特别优秀的学生的,在读研期间拿到国家奖学金,不仅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还能够得到真正的经济奖励,学生可以拿到2-3万的奖学金补助。大家想想,要是每年都能够拿到这个奖学金的话,生活费就有着落了。不过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拿到奖学金,只有非常优秀的学生可以拿到奖学金。所以为了能够拿到这个奖学金,学生们需要努力学习,在各方面有着比较出众的表现。这对选择读研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激励。补贴二: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不同,国家助学金的设立,是为了帮助家境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减轻他们在生活上的经济压力。一般来说,硕士阶段每年可以拿到不低于六千的助学金,博士阶段每年可以拿到不低于一万三的助学金。助学金的设立,对家境一般的学生确实有着很大的帮助。如果每年都能拿到助学金的话,学生平时的生活开销就能得到解决了。如果学生足够努力,家里也确实有困难,同时拿到助学金和奖学金,那么读研的经济压力并不大。有的学生本身学习成绩好,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同时拿到助学金和奖学金,在三年读研的时间里省吃俭用,可能不仅不需要拿家里的钱,自己平时用还有富余。补贴三:校园奖学金和校园助学金前面说到的是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除了国家为研究生设立的奖金之外,学校也有这样相应的奖金给到学生。不过具体的数额是多少就不是很统一了,这是由高校自己来决定的。一般来说,每年会在500-2000的金额水平上。如果学生无法拿到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话,那么申请学校的奖金也是可以的。虽然学校的奖金没有那么多,但是也能帮助学生解决下经济上的燃眉之急。补贴四: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津贴通常来说,学校会给胜任助研、助教以及助管这三个岗位的学生一些津贴,同样也能够缓解学生在读研期间面临的经济压力。如果是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主动跟老师争取下这几个岗位,通过自己的劳动拿到相应的补助。看到上面的分析之后,要不要考研,读研的性价比如何,相信大家在心中都有了答案了。读研3年的时间里,学生的花销不菲,计算下来对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不过要是算上各种补助的话,学生实际的花费并不是很多。当然了,这也建立在学生能够拿到这些补助的基础上。有的补助并不是特别好拿,比如国家奖学金,只有少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拿到。选择读研的学生,不仅面临着付出精力成本的压力,还面临着付出经济成本的压力。但是读研得到的回报也是显而易见的,学历变得更有竞争力,深造机会变得更多,未来的就业前景更值得期待。这些都是本科生没有办法相比的。读研的性价比如何,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还是那句话,选择一条路坚持走下去,总比半途而废要有价值得多。不管是选择读研还是直接参加工作,都是同样的道理,没有必要感到纠结。如果决定考研,希望大家在选择学校、专业的时候可以多听取师兄师姐们的建议,选择对自己未来发展更有帮助的学习和专业,顺利上岸!
【编者按】卢梭说:“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蠢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部要由教育赐予我们。”教育就是这样赐予人以全新的生命。那么北大教授如何看待教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又接受了怎样的教育?他们的人生有过怎样的际遇?读者可以在澎湃新闻请讲栏目推出的北大教授系列口述中找到答案。今天,我们将刊发北京大学教授,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柳彬的口述。北大教授柳彬进数学学院用的是排除法,关键是兴趣我在1980年考到北大,1990年博士毕业,之后就留在北大做老师。我不属于那种从小有远大志向的人,对专业的选择用的是非常简单的逻辑法——排除法。首先,我文笔不好,写不出好东西来,作文都是在及格线附近,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我选不了;其次,我手笨,所以实验科学的学科我不能选;第三,我记忆力不好,比如化学这个学科它需要很多记忆,我脑子没那么好使,记不住,那么这个学科自然就被我pass掉了。这么几条下来的话,我只能选数学。还好,学了数学以后,我发现学数学不算特别辛苦,所以就这么一直学下来了。话虽这么说,其实,选择数学还是兴趣使然。我4岁就在路边看下象棋,不到吃饭不回家,6岁就能支招,属于自学成才。小时候喜欢玩所有争输赢的游戏,小朋友都喜欢和我一伙,因为我的胜率比较高。这些大概培养了我学数学的潜质,凡事爱动脑筋,爱想办法,不傻玩儿。从小学到中学,我的数学成绩大多都是100分,这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鼓励。初三时参加了辽宁省高中数学竞赛,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对数学的兴趣愈发浓厚起来。回过头来看,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决定了你能走多远。如果从小兴趣明确,就确定一定要学这个,会很开心,很专注,很高效,而要走得更高,必须勤奋、刻苦和开阔眼界。我想当老师这件事情是受家庭的影响。我父母都是大学老师,我父亲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就问我以后想做啥,我说我肯定不想进工厂。我家在沈阳,20世纪70年代末,沈阳是重工业城市,到处都是工厂。一看这工厂大门里头到处都是铁屑沫子,我就烦死了,心里想,工厂肯定不能去。工厂不能去的话,当时想到的职业就只有做老师或者医生了。我眼睛不好,医生做不了,就只剩一个选择——学数学,做老师。因此,读完了四年本科,可以考研究生了,我就考研究生。读研究生的时候,老师说我研究生读得还可以,继续跟他读博士吧,我就继续读博士。读完博士的时候,老师说我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中科院数学所做一个博士后,另一个是留校做老师。我们那个年代做博士后主要是为了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因为做博士后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给配偶(学历越低越好)解决工作,比如到所在单位的图书馆或资料室这种地方工作。我那时候已经结婚了,爱人也在北京工作,不存在这个问题,于是我选择留在北大做老师。那个时候留校比现在要简单得多,现在你想博士毕业就留校,非常难,学院需要去打个特殊报告才能留一个博士毕业生。北大那个时候博士也没有这么多,一年才一百多个博士毕业。20世纪90年代,高校待遇不好,很多人想出去挣钱,因此很多老师跳槽去公司工作。我因为懒,只能留在高校做老师。但是在大学做老师就不能不做科研,不做科研在北大是待不下去的。我是喜欢数学的,对数学科研也很热爱,虽说志向不算太高远,但对自己还是有基本要求的,不一定要做到出类拔萃,但也总不能是单位里最差的那个。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就是做不到最大值,也不要做最小值。所以就这么一直留在北大里教书,到现在已经做了27年老师,在北大待了37年了。教学是个良心活,要与时俱进当老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上课,基本上每学期都有课,除非出国。我知道很多工科院校现在上数学课都用PPT讲课,但我认为讲数学课用PPT不好。用PPT去讲数学课对老师来说非常方便,基本不用备课,但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就有很大困难,因为没有给学生留出反应时间。所以一直到现在为止,无论是给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上课,我都坚持写板书,一边推导,一边讲解,一边观察同学反应,一边调节讲课进度和内容,力求让学生多理解掌握。我的老师丁同仁教授给我提了一个教学的基本要求:“上课不能照着你的笔记去讲,也不能照着你的书去讲。不管你讲两个小时还是三个小时,内容你要自己记住,书可以摆在那儿,但你不能看。”本科生的课我基本上可以做到我老师的要求,但是给研究生上课要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研究生的课时是三个小时,内容非常多,要把所有事情都记住非常不容易。做教学是个良心活,我认为我讲课还算尽心尽力。鲁迅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当你面对学生的时候,什么都不准备就去讲课,就是浪费别人的时间。当然,课上得好不好不由我来评价,而是由学生来做评价。我也偶尔看看学生的评价,只能说不好不坏。我从2008年开始做数学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一直做到2017年7月,我们学院的教学风气很好,这是一个传统,在我做学生之前,就已经是这样了。数学学院的学生智商都没有问题,大部分同学处于中间位置,不用管就很优秀,即使谈不上特别出色,但是也绝对不会有什么大问题,都可以顺利毕业。但是每年都有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他们既有高考来的,也有竞赛保送来的,我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会更多一些,这些学生在数学上叫在边界上。他们不是智商出了问题,而是其他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在数学系,玩游戏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心理调整的问题。其实整个北大有心理方面问题的学生也不少,这在我们那个年代也是有的,只是不像现在这么显性。能考到北大来的都是各个地方最出色的孩子,但是到了北大,一学期下来,他发现他再怎么拼命去学都有比他强的人。有些人能正视这件事,他就继续努力去学,到后来成绩都不错。最麻烦的是有的人自暴自弃,如果学习不好,他就要在另外一个方面比他的同学好,比如打游戏的学生就在游戏世界里非常有名,有名到大四毕业的时候不能正常毕业。这里边不同人的问题还不完全一样,这就需要老师时刻关注,及时帮助学生调整。我除了教数学学院的学生,也教其他学院本科生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这些都是本科生的大课。每周我会安排固定的一两个小时的答疑时间,那个时间我一定在办公室等着,有问题的学生都可以来找我。但是一学期来提问的学生不会超过十个。刚开始我以为我讲得很清楚,学生们全都会了。到后来才发现他们其实是不会,但他们也不来。在我刚开始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我的老师跟我说:“你不光要有答疑时间,还要有质疑时间。某些学生在这个时候必须到你办公室。”但这件事情我始终没有做,因为我发现现在学生们的生活都丰富多彩得很!你规定一个时间让他来,对他来说就是个负担,他可能安排其他事情了,他会认为这个时间是可去可不去的。我过去一直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二十岁左右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做出的任何一个选择都是他自己的。作为一个成年人,不必强求着让他必须干什么,这么强求他去做不见得是好事情。最近因为我儿子在MIT(麻省理工学院)访学半年,我真实地了解了MIT的本科生上课情况,使我对自己以及北大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MIT这种美国名校重视本科教育,有三个方面值得学习:一是注重平时,每个月有考试,督促学生不懈怠;二是对助教要求高,习题课解决所有细节,学生不上习题课肯定跟不上;三是采用ABCD等级制记录成绩。我想,即使我们大课的学生比MIT多很多,我们的研究生助教人数不足,我们还是有改进的空间。比如,每个月把某次交作业改为随堂考试,研究生从改作业变为改考试题,既能督促学生平时抓紧,减少作业抄袭,同时也能兼顾不增加助教的工作量。儿子上大学以来,我从儿子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增加了对学生的了解,改进教学也更加有针对性。最近儿子告诉我,多数同学平时都在忙别的,不管课业,就靠考前一周突击,因此在考前安排答疑绝对浪费感情,同学们是不会把这么宝贵的时间用于答疑的,突击看书做题还来不及,因此答疑一定不会有人去。目前这种一学期只有两次考试的教学安排,无疑是北大本科教育应该改进的重点,答疑的时间安排我也会重新思考,要与时俱进。此外,同学们对绩点的追求和我们那个时候相比要强烈很多。现在北大将百分制改为ABCD制,希望能对这种状况有所缓解。关于成绩采用百分制,还是采用ABCD等级制,我们争论了多年,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我是支持改为等级制的,也专门找主管校领导提出过建议。等级制的最大好处是,考题的难度不再受到限制,能够科学地体现出学生掌握程度的次序关系,只关系到学生的最高最低分数,无关能否考90或100,这个才是考试的真正意义。百分制其实不仅让学生烦恼,更让老师困惑,当前升学、就业无不看重成绩,老师每次考试都在纠结题出多难才合适。改为等级制,90分可以是A,50分也可以是A,老师学生都得到解放,教学考核更加多元和科学,老师不再被束缚手脚,提高教学质量才有了基础。学生定志向要趁早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能够持续地做研究,把研究作为一生职业的学生比例其实都很少,这个也符合客观规律。以数学学院为例,我们一年录取的本科生大约是160个,在加上转系过来的和元培学院选择数学方向的学生,到毕业的时候有接近200人,喜欢做研究的能占百分之五就了不起了。百分之五就意味着一年有10个学生的志趣是做与数学相关的研究,那么十年下来就是100个。从1952年开始算起,现在已经几十年过去,全国得有多少北大数学系毕业的学生在做研究?全国不光有北大,还有其他学校,这么算下来的话,百分之五其实不是一个很低的比例。就我的观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能够按自己的兴趣做基础研究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潜心研究而不用为生计奔波。现在已经有一批年轻的科学家活跃在世界舞台,说明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正在逐步走入春天,看到这些我很欣慰。刚上大学的学生一定要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比如,除了做数学研究的5%的学生,其他95%的学生,他想创业就去创业,想为人民服务就去考公务员,这些都是好的选择。我从来不认为这些选择有高低之分,但尽早选择,尽早决定最好——能在中学决定,就不要在大学决定,能在大学一年级决定就不要在三四年级决定。这里面不仅仅是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的,也涉及大学的定位。北大虽然是研究型大学,一年招3000多人,但这3000多人都能培养成为做研究的人吗?这肯定是不现实的。谁也不指望本科生就能做研究,一定要读硕士、博士,才会走上研究的道路。北大是一个很多元化的学校,老师敬业,学术拔尖,大师云集。北大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教育理念,叫作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尊重选择。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讲座以及各种各样的机会,2017年还打开了学部内部转专业的壁垒。学生得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无论是做专才还是做通才,只要能想清楚,就知道朝哪个方向走。当他不知道想干什么时,那他就很亏,会浪费四年大好时光和北大的丰富资源。2008年的时候,我在数学竞赛上招了一个学生,他表现得非常出色,还在读高二时就被我们录取了。但他想圆一个梦——代表祖国去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于是他高三又准备了一年,最后很遗憾没有实现这个梦想。高三毕业后,他就被保送来北大了,他志向很明确,就想做数学研究,其他什么都不想。数学学院的很多课程,包括研究生的课,他都去学。毕业的时候,他拿到了几乎所有他申请的美国大学的录取资格和全额奖学金,最后他选择了哈佛。在毕业的时候他跟我说,他非常后悔的一件事情是高三那一年没在北大听课而去搞他的数学竞赛,如果早一年到北大来听课(因为他家在北京,很方便),那么他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要多得多。我也跟他母亲聊过,他跟他父母说:“你们不要指望我将来挣钱来养你们,你们也不需要。我肯定可以养活我自己。我就喜欢数学。”北大好就好在有各种资源,就看你怎么用。像这个学生早早确定自己的志向,他这四年就没有虚度,能利用到北大所有的资源。如果有学生想创业,北大也有很多资源提供给他用。什么时候开始定志向,从那往后他就可以有效利用所有的资源。若没有目标,今天听了这个讲座觉得好,明天又听那个讲座发现那个也好,最后四年下来听了一堆讲座。这样仅仅是增加很多见识,对将来从事某一个既定的行当没什么大的推动,也很难持之以恒专注于某项工作,即使是做需要杂家的公务员,也很难做到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也很难胜任公务员一丝不苟的专业要求。所以,我喜欢有志向的学生,无论他的志向是什么。我不喜欢的就是什么志向、想法都没有的,这样的学生过得浑浑噩噩。数学是描绘这个世界最美的语言我属于对数学很喜欢的那类人。数学是描绘这个世界最美的语言,我甚至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数学高。数学不需要什么实验条件,什么时候都可以去想。吃饭的时候可以想,躺在床上也可以想,不一定要坐在办公室的那张桌子前想。数学家中还有盲人数学家,像欧拉后来就是盲人了,他还做了很多了不起的数学研究。数学需要的是想象力,推理都在脑子里。与工程学相比,做工程讲究的是实际应用,但做数学的话逻辑对了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交给其他学科。以前我申请教授职称的时候,要考编程。我发现做Fortran 语言要算一个东西,如果有巧妙的编程方法,它需要的运算时间就很少,但我不是计算机行家,喜欢简单地建一个数组来做,我只管我逻辑是对的就可以了。只要逻辑是对的,就算运算一百个小时跟我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个并不是需要我来算的,是机器去算。工科的人就觉得这样浪费大量资源,计算机的运算是需要时间的,是占用资源的。比方说5秒钟可以做完这件事,用5分钟去做是不好的。但我认为,5秒钟、5分钟、5个小时、5天对我来说是一样的。我们做数学的只管这个东西有没有,至于计算量有多大这件事,与我无关。我只关心逻辑是对的就行。理性思维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在生活中跟一个人聊天,聊着聊着你可能就会发现他的逻辑上有问题。但数学学院的人聊天或争论一些问题,会先定义几个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然后去推理出来。如果这个原则总在变的话,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基础。我认为数学比其他学科需要的逻辑更多,尽管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开过逻辑课,但我们一早就被老师训练得非常有逻辑了。其他学科有可能会随着研究进展发现以前做的那些东西错了,又建立一套新的东西,带来所谓的革命性变化。数学这个学科在这点上比较靠谱,从来没有革命性变化这种说法,我们只有改进、修补、发展,但从来没有颠覆。因为前人的结论都是推理得出的,如果它是错的话,一定在推理的某一步就出了问题,那样的话经过检验它就是错的。后面是一步步这么建立起来的,如果你说一开始就错了,这就像把整个数学大厦的地砖给拆了,这是不可能的。学生以学为主我自认为作为北大老师,还算合格。我上课兢兢业业,每一堂课都认真备课。比如说我周四下午上课,那从周四早晨我就开始备课,除了中午吃顿饭之外一直到下午,都在为下午3点到6点之间的那节课备课。我对学生的要求还算严格,在我这儿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开恩”现象。我始终认为,学生应该以学为主。北大学生业余活动花样繁多,新生入学往往眼花缭乱,难以把持。面对学生被劝退,我十分痛心,因此,每年我都要在新生家长会和迎新会上苦口婆心地加以告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求学生学有余力才可以参加课外活动,社团最多只能参加一个,学好功课必须摆在首位。上大学的目的,不是学几门知识,听几个讲座,学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一门专业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学到逻辑,学到眼界,学到学习方法,学到克服困难的勇气,学到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这些,才是教育的意义,这些没有学到,就本末倒置了。因此,任何因为课外活动影响学习的请求,我都不会支持。比如,大约1997年期末考试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没考好,他说了一大堆的理由:他是自行车协会的会长,需要做很多协会的事情,那年为迎接香港回归,要组织骑车到香港。我就对他说:“毛主席教导我们,学生以学为主。你其他所有事情都要在这个基础之上,你做这样那样的事情,都应当是你课余时间做,如果占用你上课的时间就不对,影响了你的学习就更不对。考了30多分怎么就能到60呢?这个不行。”还有2016年春天的时候,当时我还是教学副院长,有个学生是北大山鹰社的,他要去登珠峰,希望我批准他三周的假。我和他说:“就算校长批准了,我也不能批。你自己偷偷去,我不知道,那是另外一回事。你让我批,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你因为这个事情旷课三个星期,还要我同意你旷课,这是不可能的,你说你要是生病请假,这我同意。”还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那时候我只是一个普通老师,给本科生上课。奥运会需要很多志愿者,志愿者大部分都是由大学生担任的,周末会有各种各样的志愿者培训,学校也希望我们老师配合做培训。但我肯定不会按这个去执行。因为平时课时比较紧,不可能占我的课时来考试,于是我就安排一个周六上午来做期中考。学生们要做志愿者的话,我说:“你可以去,我不拦你,我并不是说你必须来参加考试。期中考试占30%,你愿意放弃这30%当然可以。如果你能拿到期末那60%,还有平时的10%,期末能考100分的话,加一块就会有70分。但你想要这30%,那你就必须来考试,你不来考试谁来说都没有用。”学生以学为主,除了这个之外,其他所有事情都要靠边,我有这个执念。我教外院系的课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学生们要代表学校去国外打篮球赛,还有参加学校艺术团的要去国外唱歌,正好都赶上我的考试,我也不会让路。我的态度一向是学习是天,学生可以不来考试,但是不来考试就一定不能给成绩,自己去做选择。学习以兴趣为导向我代表数学学院出去招生,不会强拉学生一定要到我这里来。我只把客观情况摆出来,让人家自己去选择。人家愿意到北大数学学院来我欢迎,不愿意来,想去学金融、学管理、学计算机,我也不拦,一切尊重自愿。我从来不会忽悠人,从不许诺到数学学院来能有什么样的保障。在北大,本科生在大二结束后会开始选专业,是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来选择的。北大不会像人们想的那样按成绩来分专业,我们认为能到北大来的都是人才,只有他自己去做选择才能够把专业学好。如果强行给学生安排专业,他不喜欢就一定做不好,做不好就是对人才的浪费。这也是北大自由的传统,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对家长来说也是这样,不要看社会上说金融可以挣钱或统计有用,就让自己的孩子去学金融或者统计。若他没有兴趣学,那就会学不好,学不好的话,你还指望一个用人单位会要他吗?我儿子很早就喜欢化学,喜欢做实验,这个并不是我引导的。2014年他在人大附中上学的时候,因为化学竞赛成绩优异得以保送。我动手能力极差,他妈妈是学计算机的,也属于动脑子不怎么动手的,但他动手能力还不错,比我们强很多。学化学和学数学的要求不一样,既要推理也要记忆更要动手。因为化学那些东西,不是脑子里凭空能想象出来的,一定要现实中有的。而我儿子喜欢做实验,他喜欢学的我们就认为是好的。其实学什么不重要,重要是热爱,热爱了才能学得好,才能面对困难不后退,而持之以恒、坚韧不拔才是教育更为重要的意义之所在。心怀感恩,活在当下我还有九年就退休了,我没有什么特别远大的志向,就愿意做点自己喜欢的工作,上课和带学生做科研这两件事情都是我的兴趣所在,每次在课堂上得到同学们的掌声都特别幸福,特别满足。我现在还参与数学学院本科生招生,将那些喜欢数学、有特长且喜欢北大的中学生招到北大来读书,为北大数学的人才培养做一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1980年我来北大,来得早,来得巧,我们这代人应该是最幸福的。我是1970年上的小学,小时候全是玩过来的,一直玩到上初中,国家就恢复高考了。1977年年底,我们就开始学习,学了两年,所以没学很多东西。当时考题也很简单,就没出过几套题,不像现在都是应试教育。读完博士之后我就留在北大工作了。我现在做科研,还是对自己有一点要求的,但跟现在的年轻人比,那科研水平差多了。我们没有失业的压力,我们的父辈都有退休工资,所以暂时不需要在经济上资助老人,只要自己能养活自己就可以了。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一代北大人了,现在我的生活过得很好,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教书育人,对下一代有帮助,对学校有贡献,对社会有回报,每天都很充实,干劲儿十足,幸福感满满。感谢北大,感恩北大,希望北大越来越好。【口述人简介】柳彬,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北京数学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1980—1990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学习,从本科一直到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青年教师奖;2004年获得杰出青年基金,2008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常微分方程(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卡姆理论及其在非线性振动中的应用。(本文选自《我在北大当教授》,知识实验室编著,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标题为编者所加,原题:“我的数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