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招收与培养,是导师们永远关注的话题。撇开培养单位行政命令式的“硬指标”不说,那研究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呢?今天说说自己的理解。 首先把研究生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想做科研,也能够做好科研。这类型需要的是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假以时日,定会成功——不是指研究生一定会得到巨大的科学成就,而是指培养成为合格的毕业生。(2)想做科研,但不会做——愿望是好的,但缺乏能力。这一群体数量繁丰,特别需要导师给予良好的指导。当然,在获得必要知识储备和能力提高的同时,对科学问题的感悟可能也很重要。如此一来,这部分学生中,或许还存在一小部分不适合做科研的人。(3)根本不想做科研,当然一般也不会,更不用心。这一群体读研究生的目标明确——就是文凭!不过,这里并不乏适合做科研的脑袋!要想使他们中的一部分能够做科研、能够做好科研,需要导师的点化——这种点化不同于导师引导下对“科学问题”的感悟,而更像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我一直认为,在培养学生做科研方面,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目标。本科生学套路,硕士生学思想,博士生搞创新。下面聊一聊俺对硕士生培养目标的理解,供大家商讨或拍砖。这里就不讨论(1)类学生了,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硕士毕业的条件,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至于(2)和(3)类学生,培养或提升的方面大致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已有理论知识的感知与应用。有一句成语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一条辩证规律是“量变引起质变”。读研究生、学做科研,常规做法都是从阅读文献开始的。这里的文献不仅仅指从最新的相关期刊中查到的研究内容近似的文章,也包括研究课题可能涉及的理论与方法的书籍。许多研究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后者的重视。要清楚地知道,它们才是你今后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石,而前者(期刊中的文章)仅仅是路标或甚至风景而已。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你的学科知识体系即便不是空中楼阁,也会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一遇风雨就摇摇欲坠,令人胆战心惊的。研究生们自己判断这方面的方法就是,能否真正正确理解导师给定的课题——即能够正确、有理、有据、准确回答这么几个简单的问题:课题的意义何在?或为什么要选择该课题?该课题目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或不足或研究空间?你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在某些具体细节问题上,一般要超过导师对课题的了解。如果到毕业时仍然不能做到这些,那么俺看似武断地告诉你:你不合格!第二,对实践手段、过程与结果的分析判断。在文献阅读做好的前提下,开始着手实践(大多数工科叫实验)过程的进行。这里注意两个概念的清晰内涵:科学性和合理性——至于正确性与准确性是有待于后人或时间检验的。在评审论文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人用“试验”二字;在与同行讨论问题,也有人建议用“试验”二字。鄙人认为甚是不妥。《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我认为“实验”有“有比较确定的预期目标并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实际验证”之意,而“试验”更近于“不太清楚结果如何的试一试”的意思,有些“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的味道,当然这也不一定意味着“不科学”。如果汉语表达不清楚,我们可以借助于英语(呵呵,英语还有这个功能)。“实验”是Experiment(其实这个词中文释义中也有“试验”的意思),而“试验”更像是Try。再看看Experiment,与Expert有着同样的词根,是不是显得更“专业”些呢?关于这方面的判断也有一个成语可以表达:熟能生巧!你在实践中“熟练”到了“巧”的程度吗?这里的“巧”是不同于“悟”的另一种境界。大家都学过《卖油翁》吧,老人家说“无他,唯手熟尔”,就是这种境界。如果至此还不理解,(俺不说你抬杠),再告诉你一个实例:研究或发明汽车的科学家,驾驶汽车的能力不一定超过出租汽车司机——根本原因在于一个“巧劲儿”!还有一个就是合理性,最起码做到自圆其说。有人可能会说,仅仅合理不够,还必须正确与准确。其实这是不大可能的事。回想一下伟大的科学发现中的偶然性就知道了。有人说科技论文只有20%是正确的,这是有道理的。不用说50~60%以上的正确率,就是超过30~40%以正确的“产出率”也够吓人的啦!对照工业企业的利润率来讲,20%的“利润”已经相当可观喽!第三,对获得实践结果的归纳、总结与凝练。这是对前两个方面程度的体现与输出,前两个方面的收获直接影响这部分的效果;而且即使前两个方面做得足够好,也不一定说明这部分一定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前两个方面做得不好,那这部分做得好者鲜有所闻。这部分做起来很难,但判断比较容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学位论文(学生们称之为“大论文”)的编写。这是水平显示度最直接的方面。如果发挥得好,甚至可以遮掩前两个方面的不足。如果把好好的一个科学问题或工程问题,写成一个简单实验结果的罗列与描述——本科生论文的味道。那你危险了!最起码说明你对研究课题的把握不够,没有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说实在的,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感悟到“文献阅读不足”所致还是要得的——“边学边卖”也许还来得及。如果到了这个时候连这个“感悟”都没有,那你完蛋喽,哈哈!(2)发表论文(学生们称之为“小论文”)的编写。这是研究工作或课题学术水平的最佳体现。这个方面既好把握,又不好把握。说好把握,一方面是格式属于“八股文”类,照着现成的论文格式“套一套”即可。需要注意的倒是这方面最好不要“创新”,好论文因为格式不符合所投期刊的要求被拒者数见不鲜。另一方面内容已经摆在那里——现在一般都在计算机硬盘里装着。不好把握的说法就是如何把内容有机的组装起来、把问题说明白、让读者看明白——这才是一个科学研究者的硬功夫。如果各方面配合得力(包括很给力的导师)的话,实现达到一篇SCI高度的论文对硕士生来讲,并非绝对不可能之事。经常遇到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具有SCI高度Idea,只用了Ei高度的功力,最后写成了核心期刊水平的Paper。这恰似“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最新网络流行语——其非遗憾也欤?(3)做口头报告(学生们称之为“答辩”)音频的输出。有一个俗语叫“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有些方面,你内秀可以,做研究生论文不可以,而且绝对不可以!如果做得不好,那么对不起,你不合格。宣讲论文与老师讲课不同。老师讲课目的是让听课者听懂并部分记忆,既不能以老师的科研水平做衡量的标准,更不能以老师当年的学习甚至考试水平做基准。宣讲论文就是要体现自己的课题学术水平(包括创新性)、实验手段的先进性、结果或数据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等,只要阐述明白即可。至于台下的人能否听明白,那不是答辩者的事儿!如果宣讲者自己讲着讲着把自己绕糊涂了(这可是司空见惯的哟),说明什么?——“短炼”!
近日,宜宾市统计局党组成员杨舒、周溢川通过高校遴选、评审及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表决通过,被聘任为四川轻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导师,这是宜宾市局构建开放协作合力大统计工作取得的最新进展之一。宜宾市局利用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大学城科创城建设,宜宾被列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全省唯一的厅市共建“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的契机,积极扩大和深化与在宜高校的合作,于2017年在宜宾市局设立了四川轻化工大学实习(实训)基地,在统计科研、课题开发、协助开展统计业务等方面进行了良好合作,有效提升了统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基于双方近些年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我单位大数据应用工作良好的发展前景,并考虑到该项工作对推进宜宾市局统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密切校地合作和提升统计工作专业度、美誉度的积极意义,对照学校对学历、工作年限、管理与统计行业工作经验等要求,经四川轻化工大学遴选完成了这次双方的进一步深化合作,这必将更好推动宜宾统计工作在创新发展、科学发展上的步伐。【来源:大数据中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聚焦养老需求,助力家庭护理——记湘潭大学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红网时刻8月3日讯(通讯员 文敏 魏凯霞)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1.67亿,占11.9%。此外,根据全国老龄委第四次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结果,失能、半失能老人总数达4063万,并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的4200万,2030年的6168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养老服务需求尤其是家庭养老照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张力。满足老年人家庭养老需求,减轻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负担,提升家庭养老照料能力,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7月22日至8月2日,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类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先后赴湘潭市雨湖区、岳塘区、湘潭县、湘乡市等地,开展关于“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家庭抗逆力调查”以及“农村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调查”活动。此次调研重点关注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了解失能老人家庭护理状况,查找城乡养老体系建设难题。以期为政府出台家庭养老公共政策,支持城乡养老体系平衡发展,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建言献策。调研团队在主席铜像前合影。问政政府,摸底全市养老服务整体情况调研团队先后前往湘潭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老龄委等部门开展调研,了解全市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养老服务发展概况。整体而言,湘潭市人口老龄化发展势头迅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压力大,时间紧。据调研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8年,湘潭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63%,且每年以将近3%的速度递增。其中,失能老人2万余人,特困老人2万余人,人口老龄化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湘潭市按照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目标,合力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健康发展。优先保障特困、失能老人刚性需求,推进养老服务进家庭、进农村、进社区、进机构,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2017年,全市各类老龄经费投入近2亿元,出台养老政策文件19个,建成公办养老机构6家,农村敬老院68所,发证民办养老机构40家,城乡养老服务示范点93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0个,养老床位1.9万余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6.8张。然而,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相比,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仍显滞后,资源分布不均,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获得感与满足感。团队成员赴湘潭市民政局调研。参观机构,把脉养老服务供需难题近年来,湘潭市涌现了荆鹏、金梦园、银海为代表的本土养老服务企业,引入了普亲、夕乐苑、禾康、东方惠乐等养老服务品牌,各类养老机构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医疗护理等服务,成为养老服务市场中的重要供给主体。调研团队先后对湘潭市荆鹏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湘潭市养老康复中心(市六医院)、湘潭县老年福利中心、康梦源老年公寓、湘乡市涟上飞涟老人托养中心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养老机构建设运营、床位补贴、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人才培训等展开深入调查。从以上机构了解到,目前,湘潭市对养老服务企业,在用地审批、水电价格、消防审验、无息贷款、税费负担等方面给予了诸多政策优惠。例如,财政支持方面,对新建、改扩建民办养老机构实行4000元/床、2000元/床的建设补贴和100元/人/月的运营补贴;对收住湘潭市户籍失能、半失能低保老人的农村家庭,按照200元/人/月、100元/人/月的标准发放补助。人才培训方面,通过整合人社、民政、残联、商务等部门资源,为养老服务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家庭照护者等开展技能培训,每年合计3000余人次。团队成员与湘潭市荆鹏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王晓芳总经理座谈。同时,调研也发现,各类养老机构空缺空置,供给与利用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市区公办养老机构较火爆,而县城及农村地区的各类民办养老机构却相对冷清。例如,湘潭市荆鹏老年养护院40多张床位才入住16位老人,空置率达70%,湘乡市涟上飞涟老人托养中心空置率也在50%以上。而湘潭市康养中心250张床位已全部住满,并有近100人在排队等候。一方面是养老设施与养老资源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却因为地域限制、服务价格与质量等问题导致养老资源利用率不高。目前,湘潭各养老院,生活自理老人的照料费用为每月1500—2000元左右,失能老人的照料费用,则每月至少在2000元以上,这让部分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望而却步。此外,我们还发现,各类养老机构普遍面临护理人员招聘难、流动性大等问题,农村养老机构由于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乏力,医疗预防、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服务短板亟待补齐。团队成员与湘乡市涟上飞涟老人托养中心老人合影。走访社区与村委,关注基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和村委作为基层治理主体,在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活动组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调研团队先后到湘潭市雨湖区羊牯塘社区、江麓社区、湘潭县易俗河镇京竹村、湘乡市昆仑桥办事处城南村与山枣镇株津村走访调研。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村干部座谈,调研团队详细了解了调研区域内老年人数量,失能老人照料状况,社区与村委近年来开展的为老、敬老服务工作,及其困难与解决思路等。整体而言,基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有待加快,尤其是农村地区任重而道远。目前,社区和村委主要依托民政、人社部门设立的基层服务网点,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险缴费认证、低保、五保社会救助等服务。只有部分有条件的社区建立了便民养老设施,为老人开展娱乐活动提供场地。例如,雨湖区江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市民政局支持下,设施建设与服务供给发展迅速。湘乡市昆仑桥办事处城南村通过成立老年协会,由前村支书担任会长,并通过村干部与企业、商铺老板捐赠,以及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将闲置的乡镇企业员工宿舍改造成老年活动中心,为全村600多名老人提供娱乐设施与健身器材。还通过组织老人重阳节免费旅游,定期走访、慰问高龄、失能老人家庭,发放粮油物资等措施,融洽干群关系,增进邻里情谊,老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相反,其他社区与村委因条件有限,老龄工作起色不大,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解决这一难题,首要问题在于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层次,其次,要重点突破资金与场地限制问题,并根据各地实际大胆探索。调研团队在湘潭市雨湖区江麓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调研。调研团队与湘乡市城南村村支书及老年协会会长交流。深入家庭,微观透视老年人生活现状为了更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与家庭照料情况,调研团队在社区工作人员、村委会干部的带领下,对多户老人家庭,尤其是失能老人及其照料者进行了深度访谈。面对面倾听老人的想法与感受,了解老人的居住方式、失能原因、生活费来源、日常花销、家庭照料负担,以及对社会服务、政府支持方面的期待,并通过填写量表对其家庭抗逆力进行了衡量。调研发现,目前,老年人生活温饱基本不成问题,但失能老人生活品质不高,家庭照料负担沉重。居住方面,城镇老人大多选择与老伴居住或独立居住,农村老人大多与子女同住,但子女外出打工的较多。收入方面,城镇老人主要依靠养老金,农村老人主要来源于子女支持及自己务农、务工获得的收入。城乡居保养老金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其基本生活。团队成员入户与健康老人开展问卷调查。在谈及对未来养老的预期与担忧方面,90%以上的老人钟情于居家养老,不愿去机构养老。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经济上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对养老机构的服务品质不满意,觉得养老院的生活不如自己家里自在。同时,他们也非常担心以后生病了会住不起院,面临无人照料的窘境,毕竟子女现在都忙不赢,各方面压力也很大。在与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照料者的聊天过程中,我们发现,失能老人生活质量不高,照料需求满足程度较低,家庭在长期照料过程中,主要面临经济压力、时间不足、专业技能匮乏等问题。这类家庭迫切希望得到政府和社会在资金、服务、时间等方面的支持。团队成员与失能老人及其照料者进行访谈。通过本次对政府、养老机构、社区、村委以及老人家庭的实地调查,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城乡老人居家养老的基本状况,尤其对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照料者的需求与困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对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必将激发团队成员立志研究社会保障,改善社会养老服务现状,提高老年人福利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热情和动力。
考研的学生或许现在正在认真的准备着自己的复试,祝愿你们能够在复试中有一个优异的表现。那么在研究生这三年期间 你一定要做很多事情,研一的你或许更多的是在忙着每天的实验和课程,但是到了研二和研三时,你又在干什么呢?是宅在寝室里吗?又或者是每天都碌碌无为呢?其实在你研二研三这两年期间你必须做三件事情,这对于你的毕业和以后的就业都会有非常不错的帮助,这不研究生学姐也表示尽管很累但是很快乐。第一件事:找一份实习工作。对于研究生来说,在研二这一年期间由于没有了课程安排,所以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来支付自己每天的时间,所以不能浪费这样的时间,因此找一份实习工作成为必然。我们都清楚实习是在读研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因为实习能够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能够更加的熟悉我们专业领域内的相关工作,能够更直接的和社会所接触。同时在毕业的时候如果你曾经在一家专业内比较好的公司实习过,那这也是一个加分项。所以在没课的这一段时间,研究生的我们必须找一份实习工作。第二件事:发表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研一的我们由于刚刚进入研究生生活,加上每天繁重的课程安排,所以很多学生没有了写论文的心思,以至于一直没有论文产出。但是在研二研三期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多渠道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多阅读所研究方向的最新科研论文,也可以认真仔细的收集多项实验数据,为自己的学术论文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数据,帮助我们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所以这一段时间,你大可以用一定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学术论文写作,毕竟读研期间没有一篇像样的论文是不完整的。第三件事:开始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答辩,外审的相关准备工作。研究生三年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因为自己论文外审通过了我们才能够拿到自己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所以在研三的我们应该奖大部分的时间用来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首先是确定自己学位论文的选题,构思整个论文的框架,完成初稿,导师修改,二次创作,预答辩,正式答辩,最后外审。整个过程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汗水。所以一定要尽早的准备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因为其 不是一蹴而就的。总之,在研二研三的硕士研究生,这三件事情是你们所必须完成的,不仅仅是对自己的顺利毕业,对于以后的就业,都是不可或缺的加分项。
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这个暑假,复旦大学研究生再次踏上了漫漫实践路,追寻红色基因,感悟时代变化,体察民生需求,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积极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今年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团工委继续开展以“看需求、悟变化、讲担当”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研究生深入了解学习“四史”,鼓励研究生聚焦全面建成小康、决胜脱贫攻坚,到基层一线锻炼成长。今年社会实践分为六大专题,共有226支实践队伍,总计参与人数为1107人,参与人数较2019年增长59.3%,教师参与占比15.3%。实践队伍前往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51个城市和地区开展活动。结合疫情防控要求,依据“就近就便,当地实践”的原则,开展社会调查、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科研创新、专业参访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着力突出院系二级管理能动性,鼓励专业教师带领和指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需求、贡献智慧,以成果产出为导向,挖掘实践的社会意义与学术意义。了解四史故事,践行宣言精神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的探索史、奋斗史和创业史。在本年度暑期社会实践中,复旦研究生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走访等形式,回顾四史中的重要事件,对话建党、建国、建立经济特区等历史参与者和见证者,共有52支队伍采取线上或线下方式,走访革命家故居、爱国主义基地、改革开放示范地,了解党的建设和新中国发展历程。来自中国语言文学系的项目组实地探访家乡的红色革命纪念地,如中共“二大”会址、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遵义会议会址等,并通过微信或其他形式进行直播互动,带领同学“云”参观,认识了解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加深对四史的体悟;中山医院项目组从中山医院院史切入,将“四史”学习具体化,号召青年医生用行动坚守初心和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经济学院项目组将在暑期实地参访考察陈望道老校长在不同地区的旧居,追忆老校长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故事,领会“宣言精神”。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陈望道相关纪念旧址及事迹调研”项目成员高允允于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决战脱贫攻坚,讲好精准扶贫故事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今年暑期共有49支实践队伍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聚焦民生工程、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等议题,以田野调查、入户社会调查和深度访谈为主要形式,深入村庄开展实践,调研特色扶贫产业,了解贫困家庭脱贫故事,访谈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深度调研学习当地的扶贫经验和脱贫模式,了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重要问题和“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实现情况。树立扶贫榜样,学习榜样力量。来自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项目组对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十三五贫困村”水山村驻村书记沈学坚进行采访,考察水山村如何从一个省定“十三五贫困村”成功脱贫,走向致富之路;生物医学研究院项目组对话当代大学生村官代表朱天琦,深入体察民生民情,了解扶贫干部日常。连续4年获得复旦大学五星级社团的研究生公益社团烛心社积极响应复旦对口扶贫的号召,举办大型品牌公益活动“为中国而读,为支教而行”阅读夏令营。考虑到疫情的影响,烛心社今年面向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陇把镇中心小学开展线上阅读夏令营活动,用一块屏幕搭起一座分享知识的桥梁。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19级硕士生江婧婧在江西省萍乡市水山村采访第一书记决胜全面小康,关注“五位一体”建设今年暑期共有75支队伍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关注家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和发展状况,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开展基层调研、考察研习和社会服务,即深入城市社区和乡镇一线。来自新闻学院的项目组聚焦新兴的“地摊经济”,在6座城市展开调研,力求展现出如今中国“地摊经济”的全貌和各地的差异性特征,对其后期发展提出前瞻性的建议。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项目组围绕家乡建设、发展和民生改善状况,通过走访调研,具体了解家乡基层民生民情,民生措施的落实状况,宣传相关的利民政策,为政府实行六稳六保相关政策打通道路,为家乡基层构筑美好的小康梦注入青春活力;先进材料实验室项目组在疫情就业形式严峻的大背景下,分析民企、国企、外企和高校研究所等不同性质的公司或机构的招聘需求和人才要求。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实践项目组开展调研千名党员到基层,砥砺初心勇担使命为在研究生党员中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教育长效机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回信精神,传承复旦红色基因,研工部广泛动员千名党员深入基层,通过实践开展全方位的党员教育。党员在参与“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四史教育”和“志愿服务”四项实践的同时,研工部为参与“红色场馆宣讲”的党员牵线搭桥,联络全国各地的105个红色场馆开展本次实践。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19级硕士生李心萍就在家乡所在地区的上饶集中营烈士英雄纪念馆开展志愿讲解实践,通过整理第一手讲解资料,深刻认识到皖南事变这段沉重历史和烈士英雄们的宁死不屈精神。叶挺、李子芳、施奇、张一阳等一位位共产主义战士的英勇事迹、党员前辈们为民族解放事业洒下的热血,李心萍通过讲解这些鲜活的故事,传播红色精神。实践中李心萍共接待了50余名来自各单位的参观者,她说:“我有幸在烈士英雄纪念馆向新时代的党员前辈们学习,尤其在七一建党节,各单位组织党员瞻仰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我看到了一面面飘扬的党旗,听见了一句句‘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永不叛党’回响。我感受到了在新时代党员前辈们心中信仰的重量。”。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19级硕士生李心萍在上饶集中营烈士英雄纪念馆开展志愿讲解肩负伟大复兴梦,脚踏漫漫实践路。复旦学子扎根祖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思考实际问题,贡献专业力量,青春融入实践、知识奉献时代的脚步不曾停歇。来 源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封面制图郑佳欣编 辑丁辰琦【来源:复旦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出品|邂逅社工作者|扬灵九关键词|成长、实习、考研今天是2018年4月12日,我坐在去往郑楼小学项目点的出租车上,听着You are my sunshine,这一年发生的事情突然变得清晰,2017年,离开了大学里工作三年的广播站和学生会,仿佛终于不用背负一些责任,可以在大学里有一年的时间为自己活。2017一开年,和小伙伴一起接手了淮南市凤台县钱庙乡郑楼村郑楼小学的留守儿童服务项目,一个负责艺术课,一个负责生命教育课,就这样单次往返100多公里的距离,我们坚持了一个学期,现在想起来的时候感觉自己还是挺了不起的。从项目规划到联系司机,从备课到上课,从宿舍到郑楼,我们的行程可能早就超过了1000公里。写到这里外面下雨了。天气渐渐热了,去年这个时候在当地中学,是和小伙伴一起在老师安排的不被待见的实习,第一次接触初中生,每星期大概20分钟时间和他们短暂交流,连需求评估做起来都很难,我们最后确定的服务对象是一个被他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说不正常的,敢直接写作文骂语文老师,送血书给老师,一直坚信自己有一个双胞胎哥哥而且在美国留学的孩子。他说的没有老师相信,我们相信,后来经过几次个案会谈,我们发现他只是怀念以前的语文老师,想要得到老师关注的孩子。最后和班级其他同学做了一节课60人的小组游戏,很累,但是也感觉很开心。同时,我们的考研备战也开始了,从宿舍六楼自习室到教学楼E楼自习室再到图书馆五楼最后一个月在宿舍,辗转了很多地方,心态也发生了很多改变。感觉考研真的是一个长久的心理战,每时每刻都在考验你。保持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总结下来,其实考研也就是几个要点。1.找准具体的目标,考研是为了什么,考研后究竟要做什么,找的目标越具体,你奋斗坚持的力量就越大。2.要有勇气,要有试一试闯一闯的精神,可能你是一个保守的,谨慎的人但是在考研这件事上,勇气只会为你加分。至少不会后悔。3.找研友,要那种除了学习其他时间都能一起玩的朋友,学习的时间是需要专注的,需要复习,一人完成,不论是背书还是看书还是做题,一个人最好,但是如果能约着同学一起去图书馆,自习室,一起吃饭拿快递,你的心情压力会好很多。4.远离负能量群体,要有自己的节奏和观点,不要被周围的负能量群体影响,后期会有很多放弃的,说丧气话的,远离,最好。如果你觉得自己足够强大不会被影响,那就当她们的树洞,垃圾桶,如果不行,还是换地方吧。5.考研前期会有很多不适应,觉得题目难,觉得容易分心,想睡觉,想找人说话别担心,这都是很正常的,这只能说明你的身体还没有适应考研的生活节奏,慢慢来,就像跑步一样,一点一点来,想说话就抽空和研友聊一会,谈谈心态,学习方法,想休息就准备好U型枕,趴着休息十几二十分钟,分心就刷刷手机,不要太紧张,前期慢慢来,慢慢的你的罪恶感和紧张感以及逐渐的适应能力会帮助你平稳过渡。过渡前的同学们过渡成功的同学们6.平常心,以学习的心态看专业书或者英语,做英语阅读当作读外刊杂志,看专业书当作看小说,当你的兴趣成为你学习的动力,学习带来的是轻松快乐。7.不要和别人比进度,今天问A背了多少遍了,明天问B背了多少遍了,每个学校专业课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学习方法,有些是可以借鉴的,有些是需要自己总结的,知识学在自己身上。8.专业课背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在比对真题确定重点的基础上,有技巧的背诵,英语一定要坚持每天背单词,我背单词采取的是生词法,就是先比对大纲词汇,剔出生词,然后直接背生词,节约时间,多刷几遍。政治不要急,真的就是相信肖老师,多做选择题,多看书就行,每天留个一两个小时。9.应届生备考是无法做到全心全意的,你要有这个心理准备,会有很多事情在你意料之外来,不是很影响学习的都可以去做,比方说下面这几个……都挺好的10.一句讲烂了的话,每一个坚持到底的人都是勇者,最起码对自己来说是这样的,考研不是很苦很累的事,不要觉得自己很苦,真的不苦!最起码没有体力活,乐观积极的态度和随性的生活状态会给你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压力。每天出门都能见到太阳和月亮不也是很美好的吗!说到这里放几张太阳月亮2017就这么过去了,拟录取估计是对我努力最好的回报。从来不后悔选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时间宝贵,不能荒废,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多做点有意义的事,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我们一天24小时,精力完全是饱和的,能做很多有趣的事,比方说去年5月去了心心念念的迷笛音乐节,8月去了贵州参加论文比赛,过年去了广州!跟好朋友一起出去玩吧,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行给我们带来的成长,直接经验的获取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有机会一定要多出去转转。以上的事都是同时期并存同时去做的,我用自己的实践告诉你,你比你想象的更强大。致敬满满的一年。你呢,是不是也很充实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陈素萍日前,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15名研究生兵分两路,分别前往淳安县下姜村和泰顺县司前镇台边村,开展了以“下姜村农村基层党建创新实践”和“台边村红色旅游文化助力党建示范村建设”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在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中,同学们深入乡村田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悟初心、践使命,重温伟大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感悟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在浙江农村的成功实践。研究生们表示,通过乡村走访,他们自身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被进一步激发,学生乐学、善学的思政课生态得到完善。体会下姜村的发展步伐 瞻仰革命烈士的光荣事迹“追梦下姜”实践小队的主题是“下姜村农村基层党建创新实践”。同学们通过邀请下姜村姜银祥老书记上党课、采访大学生村官李晓鹏和村民们,深入了解下姜村18年来在浙江五任省委书记的关怀、指导和帮助下发生的深刻变化,学习感受基层党组织在下姜村的具体创新实践,从而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党建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同时,实践队同学们还瞻仰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浙皖赣广大地区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现场,透过一件件印满岁月痕迹的历史文物和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同学们们说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将士为人民解放事业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壮烈战争场面。“这次暑期实践让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我们有了走进基层、走进乡村的机会。通过调查走访、实地考察,我们切身体会到了下姜美丽乡村的建设思路,比如因地制宜,发挥青年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吃苦耐劳精神,抓住机会,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切为人民着想的奋斗理念。”姜楚涵同学说。“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了,也为当地村民能够生活在那么美丽的环境里而感到高兴。”陈从洋同学说。“感受最深的是下姜村村民的实干,党员带头、责任到人,真正在处理问题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克服困难。放眼看整个下姜村,从开发民宿发展经济到日常生活,都体现出党支部厚重的凝聚力,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了解到基层党组织的职责和作用。”王凡同学说。领略台边红色旅游文化 助力党建示范村建设 泰顺县司前镇位于福建省和浙江省交界处,其中台边村为中国计量大学结对帮扶对象。近年来,台边村正在发生着美丽的蜕变。今年暑假,中国计量大学“青春台边”实践小队以“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助力党建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开展了深入实践调研。同学们参观了潭边战斗纪念碑、国立英士大学、泰顺县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走访了亲历国立英士大学变迁过程的95岁老人,并倾听国立英士大学背后的红色故事。大家还走访了台边村周边的里光村、左溪畲族村等发展快速的村党支部,了解优秀示范村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探讨台边村发展瓶颈、如何发挥党建示范作用带动乡村发展等问题。“台边村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我们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到村子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新时代思政研究生,在台边村建设成为红色旅游文化示范村的过程中,希望能够贡献一份力量。”刘梓祎同学说。“这次,我们欣喜地看到温州市泰顺县司前镇乡村基层党建便民化、标准化的发展,切身体会到了实现中国梦的必然性。” 陈圣乐同学说。【师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致知力行,筑梦振兴”是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的目标和主题。“致知力行”突出思政专业研究生团队的实践目标,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将专业理论课程中的所学所思运用于乡村振兴实践中。“筑梦振兴”体现了实践主题,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以筑梦为线索,开展基础党建创新实践调研,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台边村——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提炼红色文化价值,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可以说,这次调研内容精彩而丰富,行程紧凑而充实。同学们对于下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了解,总结出了适宜宣传推广的经验;同学们对台边村红色旅游开发进行了深刻思考,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这是一次青春筑梦之旅,也是一次助力乡村振兴之旅。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感受了乡村发展的实情,践行了筑梦振兴的使命。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致知力行,继往开来,在知和行的道路上,相信同学们未来会更好地开拓创新,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更多力量!——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郑蓓蓓、樊小青
12月10日晚,专业实践月之“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获奖团队经验分享”沙龙在CIII一层108活动室举办。本次沙龙邀请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以下简称“机器人大赛”)全国二等奖获奖队伍成员叶星、黄迪担任主讲嘉宾。沙龙由培养处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刘虹豆主持。图为活动现场黄迪首先就机器人大赛的基本情况和各比赛环节进行了详细介绍。该赛事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之一,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举办。黄迪强调,每年的3月份是大赛通知发布的高峰期,他提醒同学们要随时关注报名信息。最后,黄迪与现场同学们介绍并分享其获奖作品“角度旋转气动执行器”。图为黄迪(左)、叶星(右)作分享接着,刘虹豆为同学们就创新实践系列大赛进行讲解。该系列大赛包括机器人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人工智能大赛等11项比赛,实验实践教学中心负责我院学生的参赛组织工作,积极发动学生参加比赛,并给予参赛队伍相应的支持。答疑环节中,同学们与主讲嘉宾就作品准备、比赛类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沙龙为我院学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鼓励同学们走出校园、参与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热情和动力。文/图|刘虹豆编辑|叶思佳【来源: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需要培养和学习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素养,基本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尤其是博士生。但是,在很多不想读博的硕士生眼中,学生期间做科研对于以后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他们宁愿背着导师出去实习,也不愿跟着师兄师姐搞研究。那么,研究生期间到底是应该实习还是科研?我的同学小宁,是统计专业,自从上了研究生,就一直准备着出去实习。前前后后去了四五家企业,每家单位都呆了差不多三个月左右,可以称得上是实习达人了。当然她没做什么科研,毕业论文也是东拼拼西凑凑搞出来的。不过她很幸运研究生前两年导师在美国访学,也没时间理她。我以为她实习了这么久,应该会有很多很好的选择吧,但最后没想到的是,毕业了她去考了公务员。我问她既然考公务员,为什么当时要去这么多单位实习?就没有想过留在某一家单位吗?她说,正是因为我去了这么多单位实习了,才知道里面的内情,才不想去企业。因为没做过公务员,所以想试试考公务员。这个回答可以了。我们读研究生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我们要找工作。小宁是研究生期间实习的最好的例子,她去了这么多单位,肯定有很多收获,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别的。因为她通过实习,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做出了选择,对最后找工作还是有很大的参考。那么,研究生期间不实习,老老实实做科研的又会怎么样呢?我们师门有个师姐,研二一年一直在做实验,研三写了毕业论文毕业了,实验的数据留给了同届读博士的人,自己也选择了考公务员。当然,公务员期间也用不到她做实验的那些数据和方法。当然,也有去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工作的,这些在面试的时候也并没有根据科研成果或者实习经历来决定是否录用。因此,这么看来,其实研究生期间实习或者做科研对以后找工作都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研究生期间导师要你做科研,你却偏要实习,后果还是挺严重的,至少在读书期间。我有个师兄,当年硕士期间跑到一个事业单位去实习,在那里干的风生水起,实验室经常看不到人,我们导师发现他不在后就怒了,呵斥他立刻马上回到实验室的座位上,从此立下规矩,我们师门的人不管硕士博士都不许出去实习。导师的活都不干,还要给别人干活去?当然,师兄回来后,导师对其态度也是有所不同。其实,不管是研究生期间实习或者做科研,最重要的还是要锻炼自己的能力,比如业务能力,基本的专业素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职场江湖的人际关系很微妙;随机应变能力,往往很多时候都在一瞬之间做决定,等。这些能力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有所接触和锻炼,把握住好机会,做科研的同时也能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实习真的没这么重要,科研也真的没这么难做,顶多就是很枯燥,但研究生嘛,还是听导师的话,多发几篇论文,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才是对找工作最有帮助的!
研究生第三年,究竟应不应该去实习?导师给出了答案!对于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来讲,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无论是专科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距离毕业还有一年的时间的时候,想的都是去是一个单位实习,便于踏入社会时,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当然,不同的学历层次。在面临选择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最近就有学生问,研究生期间在校第三年究竟应不应该去实习,在这里导师给出了答案!不建议去这样做,原因如下。不同的起点对于专科生和本科生来讲,因为学习的东西有所不同,专科生更多的侧重于技能,第三年的时间进入工厂工作实习,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而本科生更侧重于理论教学,在大四这一年出去实习工作的话,能够让自己体会到一些东西的与众不同,这也是从课本知识到实践的过渡,所以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想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讲,提前一年实习也是有必要的,而且对未来个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先人一步,有先人一步的优势。而对于研究生来讲,研究生所处的起点于本科生和专科生不同,研究生更侧重于比较细化的专业知识,专业性比较强,起点相对来讲比较高,所以提前进入社会一年,同在学校里面继续学习一年,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些细化的理论知识,不是说提前进入社会一年就能够学会的,提前进入社会一年积累社会经验,真不如在大学里面继续学习一年专业知识有用!因为研究生所处的学历层次是比较高的,起点比较高,所以未来选择的机会也比较多。导师的资源进入研究生后,会有专门的导师辅导自己学习,基本上研究生三年,自己都会归在这个导师的门下,而第一年和第二年是打基础的一年,导师有很多的人脉资源,虽然自己是导师的亲学生,但导师也不会上来就把自己推荐出去,必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习知识积累的过程,一般下来,这个过程需要两年的时间,所以说当导师的资源对接给自己时,正好赶上研三这个阶段,如果大三自己出去实习啦,将会错过很多好的机会和待遇。要知道导师一般都是有课题和项目的,特别是目前一些热门专业和比较冷门的领域,都是有大笔资金投入的,这对于研究生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跟导师搞好关系,各项待遇都是很丰厚的,而且还能够学到很多实用的技能,这比自己出去实习学到的东西多多啦,而且导师对于自己的亲学生,跟外面的人对待自己,是有很大差别的,这就是现实,年轻人不要好高骛远,放着触手可及的蛋糕不要,非要去寻找别的蛋糕,殊不知最后找回的有可能是面包屑,看透这些东西很重要。当然这只是导师个人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综合考虑,做出自己的选择,无论当下做什么选择,都是正确的,不去尝试不去做,一谓的空想,都是浮云。对于研三这一年,究竟应不应该出去实习?你怎么看?欢迎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