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特写 | 内大研究生支教团:用一年的时间,做一辈子难忘的事(上)振振有辞

特写 | 内大研究生支教团:用一年的时间,做一辈子难忘的事(上)

终于,在这个花开的七月,孩子们和支教团的老师迎来了“启明计划”的绽放,五个孩子终于踏进了他们曾经不敢奢望的高中,就像他们自己说的一样,他们收获的不只是成绩,更是老师们的爱,和自己的成长。除了初三年级组,支教团的郭琪、安璐、李慕琰三位老师在自己年级组的“启明计划”都取得了成效。启明,就像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老师们最初的想法一样,希望用自己最大的爱与付出,为这里的孩子带来更多明天的希望。内蒙古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合影内蒙古大学于2012年首次参加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工作,通过公开招募、材料审核、笔试、面试并报学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等程序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和力所能及的社会扶贫、志愿服务、各类公益活动。2016年九月内蒙古大学第五届研究生选拔完毕,由内蒙古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郭琪担任团长,带领其余来自五个学院的七名同学(韩黎、宋凡越、李慕琰、张婧鑫、刘桃、韩欣、安璐)组成了新的一批奔赴西部,完成自己使命的研究生支教团。内蒙古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合影八名志愿者分为托克托县五名,察右中旗三名。支教团管理严谨,完成支教本身的教务性工作后,积极配合各级团委完成团日活动,做到每周一次例会,总结本周支教团工作。托克托县分队 察右中旗分队支教支教,最重要的就是教书育人,内蒙古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支教老师的使命。他们分别承担着:郭琪(八年级物理)、宋凡越(九年级化学)、韩黎(九年级历史)、安璐(四年级英语)、李慕琰(三年级英语)、刘桃(高三语文)、张婧鑫(高二会记)、韩欣(高三化学)。从一名学生转变到老师的身份,势必有迷茫和困惑,八名支教老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入职老师培训,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经验、自己课下认真钻研,每天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后自己练习大量的习题,终于在新教师汇报课上,八名老师都取得了学校的认可、家长的放心。经过一年的教学工作,八名老师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绩,其中韩黎、宋凡越、郭琪三名支教老师所带学科分别在2018年呼和浩特市中考和期末全县统考中取得了全县第一的好成绩。教学汇报课“七彩雷锋课”“七彩雷锋课”设计取“彩虹七色”基本要义,将共青团中央“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五项服务内容细化为红色生命安全教育、橙色身心健康教育、金色思想道德教育、绿色环境保护教育、青色传统文化教育、蓝色法制教育、紫色科学与艺术教育七个教学模块,共180个课时,力图通过《七彩雷锋课》帮助广大农牧民工子女拥有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快乐的成长历程;“雷锋”的寓意,既是让雷锋精神焕发时代的光芒、七彩的光芒,成为一代代少年儿童的行为准则,又是让关爱农牧民子女的青年志愿者秉承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的雷锋精神,激励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于关爱农牧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的行动中来。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经过多层选拨,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组织能力,我们秉持着七彩雷锋课的意义和作为西部志愿者奉献友爱的信念,在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服务于支教学校的孩子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展了一节又一节的七彩雷锋课。通过这样生动且充满意义的课堂,孩子们收获满满,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了解了各种各样的课外知识,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有了自我展示平台,提高了国学教育素养,也增加了各种各样的课外知识。七彩雷锋课受到了了孩子们的喜欢,家长们的认可,学校的鼓励,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至2017年,已经是内蒙古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我们在学习前几届研究生支教团优良传统和实践成果外,力求创新,希望把更好的七彩雷锋课带给当地支教学校的孩子。支教老师去留守儿童家访2017年10月8日,内蒙古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察右中旗分队的三名支教老师,在支教地察哈尔右翼中旗职业高级中学高三139班,开展了一次关于“助力高考,展望大学”的“七彩雷锋课”。向同学介绍高考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面对这残酷的高考,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逆流而上。而顺利考上理想的大学将是这场战斗的一个终点,也是另一场征程新的开始。那么,对于沉浸在高三学习生活中的同学们来说,现在的生活既珍贵又痛苦,既是黑暗又是黎明。因此,为了鼓励积极奋进的同学们,也为了给还处在迷茫中的同学们加油打气。2018年6月1日,为了让支教地的孩子们过一个斑斓的“六一”儿童节,也为了与孩子们有一份共同的七彩回忆,内蒙古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分别在位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三中学和内蒙古察右中旗的高级职业中学两所支教学校开展了“七彩雷锋课”紫色课程“七彩六一·七彩回忆”活动。支教团与学校老师们一起为孩子们精心编排了文艺表演,一个个精彩纷呈舞蹈、武术、唱歌等节目,让全校的孩子们都有了展示自己文艺才能和爱好的平台。“七彩雷锋课”不仅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家长的认可,各级团委的好评,中国青年网也给予了关注,得到全国项目办的认可。在2015年首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评选中获得金奖。内蒙古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希望通过“七彩雷锋课”可以很好的从各个部分对这群孩子进行立体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弥补了农牧民子女素质教育的空白,为当地老师打开思路,可以将“七彩雷锋课”模版化推广。同时正因为研支团每一年的接力,新鲜血液的补充,为“七彩雷锋课”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活力。使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精益求精,与时共进。在接下来的支教时光中,内蒙古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将继续为支教学校带来更多的精品课程。在2018年12月16日,自治区团委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了内蒙古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2017年内蒙古青年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路演。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参赛项目关爱农牧民工子女健康成长“七彩雷锋课”获得优秀奖。“启明计划” 2018年7月2日晚上,内蒙古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托克托县分队的两名初三年级组老师,宋凡越和韩黎一直焦急地等待着,因为晚上十二点就是中考成绩出分的时候,五个初三年级参加“启明计划”的孩子的一直在QQ上安慰着两位老师:“老师们,我们这一年已经成长了太多,您对我们的帮助已经太多太多,无论结果怎么样,我们都非常感激。”“启明计划”宋凡越老师辅导中随着孩子们一个又一个发来的好消息,随着中考有效分数的发布,五个当年几乎放弃了高中的孩子,全部考上高中,全部有机会继续在高中追逐他们的梦想,而这一切来之不易,除了五个孩子的辛苦付出,支教团的老师更是百感交集。2017年的10月,托克托县分队的五名支教老师在“七彩雷锋课-我的大学,我的梦中”向这里的孩子介绍了大学,和自己在大学的收获与心得,勉励这里的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去一流的大学学习知识报效祖国,这堂课仿佛一道光照进了这个县城初中里孩子心中,因为他们很多人对高中都迷茫,这是他们第一次领会到了大学的魅力,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围在五名支教老师周围交流,其中有一个想上前但是又犹豫的男孩。晚上,这个平时上课睡觉,下课打游戏的男孩第一次主动走进老师的办公室,他鼓足勇气向五名支教老师说:“老师,我也想上大学,可是我行么?”,这句话深深的震动了五名支教老师,大家一起商讨,制定了“启明计划”,每天利用休息时间,为这个男孩补课,经过一个月,在月考中,从来没有一科及格的他,令人意外的犹如一匹黑马取得了七门科目,四门及格的成绩。考试后,这个高高大大的男生几乎快哭了,他说这是第一次觉得自己有了希望,有了清晰的未来。“启明计划”的初见成效,让五位支教老师立志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初三年级组的韩黎和宋凡越选定了五位孩子作为“启明计划”的重点帮扶对象。初三一年中,每一天晚上的放学后,韩黎老师从来没有早早的回过宿舍,她一对一地抓着文综的复习,孩子们的基础较差,韩黎几乎是从初一开始讲。除了学习上的帮助,遇上孩子过生日,韩黎还偷偷准备了生日蛋糕,孩子们看见这个蛋糕,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宋凡越老师则是把孩子们的课间时间都安排好,利用这些细碎的时间一点一点补基础,一点一点夯实知识点,一个孩子一天只来两个课间,可是这一年来宋凡越没有一个课间是空闲的,遇到两节课连上的时候,他辅导完孩子顾不上喝一口水,就急匆匆地去上下一节课。终于,在这个花开的七月,孩子们和支教团的老师迎来了“启明计划”的绽放,五个孩子终于踏进了他们曾经不敢奢望的高中,就像他们自己说的一样,他们收获的不只是成绩,更是老师们的爱,和自己的成长。除了初三年级组,支教团的郭琪、安璐、李慕琰三位老师在自己年级组的“启明计划”都取得了成效。“启明计划”参与者与支教老师合影启明,就像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老师们最初的想法一样,希望用自己最大的爱与付出,为这里的孩子带来更多明天的希望。“七彩桥 七彩梦”募捐活动内蒙古大学研究生第五届支教团联合内蒙古大学自强社以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年级许鑫淼和白宇两位同学将这些充满意义的图片将做成2018年特别台历and特别版明信片。在内蒙古大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义卖活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明信片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通过邮寄明信片表达自己心中的爱,可以增进我们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无独有偶,作为时间流逝的一份纪念,台历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这次义卖活动,筹得一笔善款,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更好的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快乐的成长,无忧的生活。在2018年3月26日,满载着七彩文具与带给孩子们七彩梦想的老师同学抵达了支教学校,一行人随支教团的老师们来到会议室举行会议座谈会。在湛蓝的天空下,爱心志愿者与支教团的郭琪、韩黎、宋凡越、李慕琰、安璐五位支教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游戏,一开始还害羞的孩子,在游戏的不断进行中,慢慢的与这群大哥哥大姐姐熟悉起来,用他们拥抱和欢笑表示着对志愿者到来的欢迎。随后,小朋友们用新领到的七彩画笔,与志愿者们一起完成了心中七彩桥的绘画。并与参加活动的大哥哥大姐姐结下了深刻的友谊。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一个光荣的组织,我们秉持着研支团的优良传统,发扬内蒙古大学“求真务实”的校风,崇尚真知、追求卓越。所以内蒙古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原有的基础上开通了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订阅号,记录支教点滴,也顺应“网上共青团”,通过互联网去面向基层、服务青年、联接青年,重点为青年提供学习成才、就业创业、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服务和帮助,发展成一种“互联网+共青团”的新模式,研支团借助内蒙古大学官网、旗帜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发步活动记录,同时积极投稿中国青年网等网站,截至目前为止,在中国青年网,搜狐网发稿11篇,在内蒙古大学官网、内蒙古大学旗帜网站以及微信微博平台上发布稿件50余篇,向更多人介绍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支教历程、支教心得、七彩雷锋课等固定板块的设计,诚意满满的每一次推送,使得这个刚运行的平台单片推送都在300+的阅读量。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还设计了“七彩雷锋课”的专属logo,使其品牌化加强,致力于打造精品的课程,带给同学们更多的收获。除此之外,支教老师还别出心裁的拍摄微视频“支教老师的一天”,向更多人介绍支教老师的一天,也通过视频表达对全天下老师的敬意。为了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内蒙古研究生支教团编辑了第一期支教团工作简报,将自己支教的一个月工作总结跪那,帮助自己不断进步,也向各级团委学校定期汇报自己的工作动态,以求精益求精。微视频 中青网报道未完待续…………内蒙古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故事远不止这些敬请关注特写 | 内大研究生支教团:用一年的陪伴,为孩子们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下)我们一起走近8位支教团的成员倾听他们的心声图文编辑:魏亚茹 张济烁责任编辑:张海峰图文来源:内蒙古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内蒙古大学新媒体中心」

诞信相讥

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用青春守护梦想

“教室课堂上、学校操场边、办公室玻璃窗外,一张张稚嫩的笑脸,他们总是将‘老师’一词唤得悦耳动听。”“我们前往学生家家访时,屋里早早生起了暖炉子,桌上摆着过年食材。”“如果以后有人问及我们的梦想,我想那一定是‘守护孩子们的梦想’。”……7月10日,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从青海“飞”到省委书记娄勤俭的案头。写信人是4名即将支教期满的江苏大学生,他们来自第21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尺素一纸,万千情怀。7月23日,娄勤俭回信研支团成员,对他们一年来的支教工作给予肯定和赞赏,希望同学们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全面发展,为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准备。以梦为马,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说起支教的原因,支教团团长钱颖科觉得用一句话就说得清。支教团成员王晓亮则说,听了一个故事,他就来了——在第18届莫文隋支教团一位师哥的班上,有个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想吃个汉堡包作为奖励,师哥为此带他走了两个多小时山路。“当时我就想,我得去支教,把孩子们带出来!”去年夏天,赶了2000多公里路,登上近3000米的高原,4位大学生来到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感受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刚来时,大家多少有些高原反应,脸上不断起皮,对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支教团成员朱彤告诉记者。不过,他们很快就消除了在异乡的孤独和陌生感。据支教团成员回忆,去年8月,娄书记率江苏省党政代表团在青海学习考察期间看望他们,对他们说:“在青海的一年,研支团既要履行好志愿者的职责,也要保护好眼睛,多看看绿色大草原。”他叮嘱大家,在服务他人与奉献社会中书写青春华章、实现人生价值。支教团成员们将这一席话作为座右铭,相互鼓励、勇敢面对挑战。回望这一年,支教团成员们努力在以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中自我成长,将青春挥洒在祖国西部土地上。他们在信中写道:这一年,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责任”二字的分量;这一年,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秀丽;这一年,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扶贫的价值意义。“我们千里迢迢来到青海支教,更体会到‘苏青一家亲’。”钱颖科说,大家将责任感融入日常教学点滴中。最让钱颖科自豪的一件事是,偏科严重的藏族学生格日多杰变得主动好学,“以前,格日多杰根据对任课老师的喜恶来决定是否认真学习。经过我们多次家访、与家长反复沟通,现在他每节课都会积极提问、举手发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孩子们一句“老师,您什么时候回来呀”叩击着支教团成员的心房。先后辗转近15个小时,他们于3月2日顺利返回贵德,成为首支返回青海服务地的高校研支团。“15天的隔离期内,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脚踏实地备课、磨课、练稿,线上辅导课业近168小时、批改作业4000多人次。”钱颖科说,隔离期满,又看到孩子们纯净的眼神,听孩子们兴奋地喊着“老师好”,他们眼眶湿润了。远赴千里之外支教,其实是一次梦想的接力。“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20多年前,汤淳渊在南通工学院(后合并至南通大学)担任副院长时,得知学生石洪英痛失寡母、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当即给她汇去100元,汇款单署名“莫文隋”。这一善举在社会上引发一股热潮,人们争相学习效仿,扶危济困、大爱奉献的“莫文隋”精神得到弘扬,由此诞生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自2015年被教育部、团中央批准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实施高校以来,南通大学已招募5届学生赴青海贵德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一批批研支团成员,用行动诠释“莫文隋”的无私大爱。当好“望远镜”,守护孩子们的梦想来青海之前,朱彤没想到教学难度会这么大。学校99.8%的学生是藏族孩子,他们能歌善舞、淳朴善良,但不少人26个英文字母写不全、“十”以上加减乘除不熟练。朱彤便一遍遍地教,不断与学生们磨合,“我就抱定一个宗旨:这些孩子接受了教育,想法会不一样,会有自己的梦想。我相信,他们以后也会重视子女的教育。”在与学生们交流中,朱彤发现,很多孩子都有梦想,想做老师、医生、画家、歌唱家、篮球运动员,还有人想开糖果店。“长大后,我想成为一名军人,戍守边疆,保家卫国!”“我想成为第二个李子柒,销售家乡特产,带动贵德经济发展。”在“梦想”班会课上,孩子们羞涩又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梦想。“我和他们聊天,聊外面的世界,在他们心中种下对未来的憧憬,这是守护孩子们的梦想最重要的方式。”朱彤说。支教团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了希望和梦想,该校八年级9班班长花旦朋措说,支教老师是我的“望远镜”。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支教团成员郑鹏燕展示的实拍图让花旦朋措惊讶不已。“原来这就是苏州园林!”花旦朋措说,以前他不知道世界这么大、不知道还有这么好看的地方,真想走出去看看,“以后我也要像老师们一样,当一名志愿者,告诉家乡和其他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世界真的很大很美!”以心换心,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支教这件事,我是面试过了才和爸妈说的。”去年夏天,22岁的泉州姑娘郑鹏燕带着“西部梦”,来到遥远的青海。刚开始上课,郑鹏燕发现理想与现实有距离。上课纪律不严、孩子们做作业时偷工减料、师生间语言不通……这一个个问题,让她有点慌。“我是老师,要负起老师的责任。”天性中的果敢与坚韧支撑着郑鹏燕继续寻梦。这一年里,郑鹏燕从“授课小白”到荣获教学比赛二等奖,从听不懂学生讲话到带领班级取得年级第一的好成绩。支教老师们有时需要值周,郑鹏燕如同孩子们的家人,时刻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孩子们习惯了喊郑鹏燕“燕子姐姐”。她感冒时,有学生悄悄把润喉糖塞进讲台,在她办公室放着贴有“注意休息”标签的水果……王晓亮负责教七年级汉语文课,很多藏族学生缺少汉语基础,学起来吃力,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也比较困难。“一下课我就找他们说话,他们学汉语,我说藏语。”王晓亮说,大家从“你好”“吃饭了吗”等最简单的口语交流开始,不到半年,孩子们的汉语水平大大提高,他的藏语也说得好多了,彼此沟通再也不成问题。这一年,高原的紫外线和风沙,让支教团成员们变黑了不少,他们也变得更加坚韧乐观。大家说,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这些孩子就是自己肩头的“责任”。他们将积极弘扬“莫文隋”精神,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最近,第22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整装待发,将继续在贵德这片土地上奉献青春才智、守护孩子们的梦想,为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倪方方)

头头脑脑

榜样力量丨湖南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支教一年,自教一生

编者按:青春,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努力追梦的征途,更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探索之旅。第十五届“芙蓉学子·榜样力量”优秀大学生评选活动在全国17所高校开展,170个优秀个人和团队脱颖而出,成为当代大学生身边可以追赶的坐标。1月15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榜样力量”系列报道,推介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个优秀个人和团队,深入挖掘他们积极进取、拼搏奋进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以此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挥洒青春色彩,展现向上力量。红网时刻记者 袁思蕾 长沙报道在第十五届“芙蓉学子·榜样力量”优秀大学生评选活动中,湖南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荣获湖南大学“芙蓉学子·社会实践奖”。湖南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与当地孩子们合影。2019年8月,由李哲、许栋梁、杨林立、田晨阳、龙芷蔚、张苗、张政、赵俊杰、周英、文杰、吴一凡这11名大学生组成的湖南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走进了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在这里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如今,回忆起这一年多以来的点点滴滴,这些风华正茂的学子们说:“支教一年,自教一生。”来到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后,11名研支团的成员分别在当地的九年义务制学校、白水洞赫曦小学、草原小学展开支教工作,并在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主动承担贫困家庭帮扶、社会弱势群体慰问、校园文化建设等公益活动。在教学方面,研支团成员坚持进行有温度的教学。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开设虎九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打造虎九啄木鸟提升班,结合学校培优导潜工作展开辅导教学。疫情期间,成员们坚持网络教学不放松,利用网络平台,采取在线辅导、远程答疑等多种形式,开展常态化云助学。想方设法帮助孩子们重温旧知识,备战新学期。在公益扶贫方面,研支团坚定做接地气的“当地人”。支教期间,坚持周周家访,深入了解贫困学生家庭状况,并针对其进行生活、学习等全方位帮助。做有温度的“湖大人”,协助举办趣味运动会、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挖掘各方面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助其身心丰沛。做积极有为的“青年人”,积极帮助联系社会公益组织,对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长期资助和帮扶;利用微博等新媒体途径,发动社会有爱心人士进行募捐,募集到大量书籍、文具、衣物等等。“获评‘芙蓉学子·社会实践奖’令我们支教团全团上下备受鼓舞!一方面,我们欣喜于服务工作得到了肯定;另一方面,我们也深知这一项荣誉来之不易。”在接受红网时刻记者采访时,研支团的成员们说,一年的支教虽已结束,但他们和孩子们的故事远没有落幕。说起研支团未来的计划,这群大学生表示:“我们希望能将本次获奖的奖金作为工作经费,用于后续开展系列成长陪伴活动,号召、发动更多湖大学子关注山区孩子们的成长成才,和孩子们结对成长,陪孩子们度过春夏秋冬,分享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同时,我们希望能通过本次活动的宣传,让更多有爱心、有能力的社会团体或个人通过结对援助的形式,陪伴孩子们成长成才!”

上漏下湿

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教育为切入点让孩子成为移风易俗好帮手

11月22日,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2020年志愿服务东莞交流会,在广东省东莞市拉开序幕,四川有44个项目参与角逐。其中一个名叫“彝新风——助力彝区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的项目吸引了不少人注意,这个项目由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策划实施。“力求‘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村庄’。”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项目聚焦当地学生群体,以彝区贫困学生教育为切入点,将纠正不良习俗、强化道德教育、繁荣乡村文化等作为重点领域,帮助学生树立人生志向、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小手拉大手,让孩子们成为当地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好帮手、小卫士、宣传员,最后成长为主力军。”项目主打“转观念、正行为、树新风”的服务模式。“转观念”突出价值引领,通过“移动团课”“主题班队会”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彝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生态保护”“学雷锋”等活动转变彝区学生观念。“正行为”,通过开展“卫生健康”系列活动、“悦读人生”读书活动等,纠正学生不良生活、学习习惯等,建设校园广播、第一和第二课堂持续深化推广普通话。“树新风”,在学校开展“禁毒防艾”“文明树新风”等主题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文艺下乡”“文化建设”等文明实践活动。该项目从2007年开始实施,其间,四川大学研支团开展了“卫生大讲堂”“禁毒防艾”等宣传活动800余次,推广普通话覆盖彝族学生近2万人,持续开展“卫生健康”系列活动60余次,开展爱国主义、移风易俗教育学习,下乡走访调研300余次。【来源:四川省教育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瓣坛枫

厦大研究生支教团案例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志愿者扶贫案例50佳”

央广网厦门1月14日消息(记者陈庚 通讯员欧阳桂莲)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日前公布了2020年志愿者扶贫案例名单,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闽宁帮扶记使命 廿载扶贫润初心”案例入选全国“志愿者扶贫案例50佳”。为深入总结志愿者扶贫的模式和经验,发现和挖掘志愿者扶贫典型,动员和引导公民个人积极参与脱贫攻坚,2020年,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开展了志愿者扶贫案例研究项目,经过专家论证、评审和公示,共评选出50个案例,其中单位组织志愿者案例35个,个人志愿者案例15个。据悉,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厦门大学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的号召,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而组建的优秀青年志愿者组织。作为首批参加该项目的团队和“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重要成员,自1999年至今,厦门大学先后派遣了二十二届共296名优秀大学生赴宁夏、内蒙古等地开展支教工作。经过21年扎根“西海固”的接力耕耘,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成为厦门大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品牌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服务脱贫攻坚、闽宁协作中贡献了厦大学子的青春力量。长期以来,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坚持“以教学工作为根本,以特色活动为品牌,以爱心助学为补充”的工作模式,立足地方、发挥优势,扎实做好教育教学任务。支教队员们带去的翻转课堂、情景模拟、体验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广受当地师生欢迎并迅速得到推广。课堂以外,支教队员们积极发挥自身特长,组织开展了“艺术守望者”“嘉庚号海洋大讲堂”“七彩假期”“解忧杂货铺”等系列第二课堂活动,组建合唱团、啦啦操队、国旗班等学生社团,丰富了当地的校园文化生活。成立研究生支教团先锋党支部,以“青言青语”开展党的政策和理论宣讲,组织“身边的‘四史’重走长征路”主题实践活动。支教团还积极开展扶贫帮困、助学公益活动,走进直播间为当地特色农产品代言;在社会各界和学校的支持下,支教团帮助当地学校改善硬件设施,募集共1000余万元“一帮一”助学资金,走访、资助近2万名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超过5000名孩子留住求学梦想,同时还促成了1所希望小学建设项目,救助了2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

老唐头

西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接力支教

冯晶晶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海华学生未放假的每一天里,李晨阳都会定好早上6时30分的闹钟,提前到校去接学生。这位赴陕西省富平县支教的西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改变了以往的赖床习惯。7年来,在校团委的组织下,西北大学已选派43人,赴富平县迤山中学、富平中学、莲湖学校、富闽友谊小学、频阳小学等学校,展开为期1年的志愿服务和支教工作。支教团成员郭奇瑞给孩子们讲解“趣味数学”。 西北大学供图2012年,该校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支教团成员郑飞至今记得当年9月第一次进入宿舍时的场景:房间很闷热,角落布满蚊虫,墙上的石灰大面积脱落。他说,那是一个“满怀激情,但无比困难的开始”。刚从学生身份转换过来的支教团成员们,面对课堂上孩子们的“叽叽喳喳”,也曾头痛不已。支教团成员余洪回忆说,走上讲台后,自己陷入尴尬和忐忑,“嗓子如同被火烧了一般,迟迟开不了口。”支教团成员董甜多次走访杜家小学,与孩子们交谈。 西北大学供图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当地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正是他们的善良和热情,眼神里对广袤世界的好奇打动了我们,让大家感到必须要为他们做点什么。”支教团成员张乐告诉记者。写教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带早读、晚自习、上早操、维持秩序、检查宿舍……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耐心细致的态度和踏实肯干的决心。教学之余,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支教团成员们还开展了多项课外活动。自2015年起开设的“七彩课堂”,让孩子们学到环保、信息科学、法律等知识。有的孩子在上完“趣味化学课”后,萌生了“要当化学家”的想法。研究生支教团为孩子们开设“七彩课堂”。 西北大学供图在“童心逐梦·美好未来”主题游学活动中,支教团成员带着当地留守儿童参观了西北大学博物馆,感受到大学校园的氛围,也让孩子们对“大学之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支教团成员梁星宇回忆说:“参观结束后,孩子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讲述在博物馆的各种见闻,讲了深夜都不愿睡觉。”第二天,很多孩子还在黑板上写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大学的神奇魅力,就这样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支教团成员带支教地的留守儿童参观西北大学校园。西北大学供图梦想需要硬件的支撑。在西北大学的支持下,支教团在富平设立了“研究生支教团奖学金”,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在田村小学,建起了“爱心图书室”,捐赠图书800余册。队员们还与陕西青年公益能力建设中心取得联系,为支教学校募集资金,购置了全新的课桌椅。看到新课桌,孩子们露出开心的笑容。 西北大学供图2015年起,支教团成员又发起“情暖寒冬·点亮微心愿”活动,收集当地孩子的心愿,在大学校园里组织捐献爱心物品。4年来,西北大学师生累计认领970余名留守儿童的微心愿,捐赠爱心物品1000余件。“记得有一次发放爱心物品时,有个6年级男生抱着一整套彩图版《十万个为什么》看了又看,别提有多兴奋了。”支教队员余洪说,更多的孩子,在微心愿卡片上写下了“我想当医生,治好奶奶的病。”“我想学武术,以后保护妈妈。”等,稚嫩的笔迹记录下他们朴实又温暖的愿望。孩子们的纯真想法也带给支教团成员很多启示。支教团成员董甜介绍,一次,自己问孩子们“什么是志愿者?”有同学举手:“不计回报,帮助别人的人。”“也是从那时起,这句话就成了我前进路上的标杆。”董甜说。结束1年难忘的支教时光,支教团成员张颖离别前和孩子们合影留念。西北大学供图在支教团成员的努力下,一系列公益活动在支教活动中开展起来。“关爱环卫工人·汇影青春富平”活动中,100名环卫工人走进了观影场;“保护母亲河 共植青年林”绿化植树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他们还联系到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让“拾穗行动”走进富平村镇……支教的同时,支教团成员也在成熟、成长,支教团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优秀组织奖,陕西省、西安市多项志愿服务奖项,成员们的支教故事还被集成《石川河畔的别样青春》一书公开出版。

芸芸众生

「扶贫故事④」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用一年不长的时间 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学校自2012起对口帮扶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八年来,学校情系都安,助力瑶山,帮助都安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2020年6月9日,第13个国际档案日,我校以“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为主题,开展云端扶贫故事展,让我们共同回顾学校扶贫路,凝心聚力,助力都安如期脱贫。人物感言:“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怀揣着满腔热情和誓要为西部山区教育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念,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来到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开展支教扶贫工作。研究生支教团以实际行动支援西部教育扶贫,投身“精准扶贫”行列,在祖国西部广阔的舞台上丰富阅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一年短暂的支教生活,让支教团成员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责任”、“奉献”、“关爱”和“感恩”的涵义,使六个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成长为肩负希望、兢兢业业的支教老师,我们的肩头是沉甸甸的责任,心中却留下了最美好的青春记忆。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广大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吧!——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全体成员人物档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据团中央项目办将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更紧密的纳入西部计划现有管理体系的工作要求,层层选拔组建而成的团队。经过一系列的筛选考核,机电学院赵加正、资源学院周香妤、力建学院王义鑫、文法学院高晓霞、管理学院袁权炜、管理学院廖敏伶6名同学组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支教团怀着满腔支援西部教育的热情理想,带着学校领导、老师的关怀与希望,接过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手里的火炬,于2015年9月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在总结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经验基础上,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不断思考进步,完善支教团队建设、加强教学工作学习,扩大影响力传播正能量,以切身行动支援西部教育扶贫,投身“精准扶贫”行列,成为矿大以及各界爱心人士了解支持贫困地区的一座桥梁。他们始终牢记“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支教座右铭,在祖国西部广阔的舞台上丰富阅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铮铮誓言。一、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在都安县教育局的安排下,被派遣到都安职业教育中心支教扶贫。都安职教中心是一所全河池市乃至全广西闻名的中职学校,在这里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工作,支教团成员作为数学、英语、地理、生物等基础学科的科任老师,每周要上15-20节课,累计课时量达3000余课时,承担着支教学校高一年级大量的教学任务,大大缓解了当地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的压力。周香妤在进行课堂教学作为科任老师,面对学习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支教团成员却有初生牛犊的勇气,他们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当地学校的硬件资源,使用一体机教学,用数学趣味故事、英语经典电影、地理纪录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课上与学生积极互动,课下给同学耐心讲解,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为同学们一点点补上课业的差距,教学效果显著,支教团所教学科成绩均名列年级前列。在班主任岗位上,支教团成员肩负起班级管理工作的责任,成为学生全方位的“老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督促学生习惯养成,照顾学生起居,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家人朋友。日常工作繁重琐碎,每天六点二十起床,查早操,下早操后检查学生宿舍卫生,看早读,检查午休、晚休情况,召开班会等,通常忙完一天的工作就将近十一点。但每当看着学生在学习、生活、校园活动中取得成绩获得进步时,支教团成员都由衷的感到高兴。支教团成员在教学之余积极担任行政工作,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各行政部门的助理,协助管理学生工作,积极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通过校园运动会风采“微摄影”、《我的梦想》征文活动、“学雷锋”、“艾滋病宣传日”、励志电影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抄报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实现自我。作为这所中职学校的“新人”,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将“创新”带进工作,将“新颖”赋予课堂,将“新奇”带给学生,帮助学生打破自身局限,为学生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开阔新的视野。二、志愿公益、精准扶贫我校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参与了琴棋村精准扶贫第一阶段的工作,于2016年1月11日跟随孙铭晗老师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建档立卡工作。此项工作主要是对贫困户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实事求是地获取贫困对象的各项信息资料。因为位于大山深处自然条件差,贫困农户都住的很分散,道路也多是坑坑洼洼狭窄陡峭,很多村子车子开不进去,支教团成员主要靠步行到各农户家里进行信息采集。步行前往龙湾乡琴棋村尽管交通不便利,但是一切困难在帮扶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了。此次精准扶贫,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共走访33个村民小组,计393户农户,实地考察了当地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在所有信息采集结束之后,支教团成员又参与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信息录入工作,将前期的相关信息录入系统。此外,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还致力志愿公益活动,整合高校资源,通过多种渠道为山区留守儿童募集衣物、图书、助学资金。联合湘潭大学,对接北京团市委“温暖衣冬”活动,为山区儿童募集1000余件冬衣和100多本图书,把这些冬衣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再次焕发生命,予人温暖。利用捐赠的图书举办图书室,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在温暖衣冬捐赠活动现场支教团多次考察永吉小学,认真了解其办学状况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难,将所见所闻反映到北京,在京的同学自发捐款,为永吉小学筹集了2500元,购买40床新被褥用于解决学生睡光床板的问题。 与我校挂职干部马宁到永吉小学调研思政学院(现马克思主义学院)爱心教师在都安考察调研后,始终把都安贫困学子放在心中,在学校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支教团的不懈努力下,北京101中学的学生筹得3000元用于资助永吉小学贫困学生求学,北京学生与都安学生通过书信等多种方式建立起一种交流互动机制。支教团在最普遍最广泛的学生层面搭建起一座爱心桥梁,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学生的爱心播撒到贫困地区,都安的学生也能见识更广阔的天地。支教团不仅在物质方面为贫困学生解决困难,同时支教团与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帮扶对象,关注贫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看望留守儿童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整合高校可利用资源,通过多种爱心渠道,募集衣物1200余件,图书300多本,筹款6000多元,受益学生近千人,建立图书角一处,资助7名贫困学生求学。2015年,参加微心愿公益活动三、关怀永驻、情满都安孙铭晗、马宁两位老师在学校是师长,在都安是战友,是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知心大哥,是“都安矿大小分队”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每当闲暇时,两位便会来到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驻地,共进一餐。廖敏伶掌勺,高晓霞、周香妤配合,男生负责饭后刷碗。虽在远离家乡、远离母校的广西,却也感到了家的温暖。远在北京的学校领导关心关怀第二届支教团。2015年12月14日,时任校长杨仁树,在时任党政办公室主任赵亮的陪同下,来到都安县参加都安瑶族自治县成立六十周年县庆,并于14日晚召开座谈会,县长蓝启章,副县长刘春雨,县委常委邓启荣,县长助理马宁,琴棋村驻村第一书记孙铭晗及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全体成员参加会议。会上,时任校长杨仁树对支教团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是任务,要求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落实扶贫任务,务必认真踏实完成。第二是责任,嘱托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将任务转化成责任,身为教师,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把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时刻挂在心上。第三是情感,希望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将责任升华为感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应当用真心真情关心学生,学生也自然对老师报以真情。支教期间,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与学校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支教生活艰辛,但字里行间更多反映出的是支教团对于教学任务逐渐得心应手的自信,对都安扶贫的信心,对都安职教中心学生的深深不舍。在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代表王义鑫寄给时任副校长范迅的信里,他这样写道,“一年的支教生活好像再次回到那易逝的韶华。如今的我们就像护卫祖国边疆的哨兵,站好最后一班岗,为学生们上好最后几节课,期盼着学生,也期盼着自己交出满意的答卷。”四、收获成长、爱心传递回首一年支教路,再回到2015年的9月2日,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带着学校领导和老师嘱托与祝福,带着父母的期盼与希望,同学们的鼓励与加油,与桑婷婷老师一同踏上驶往都安的列车,历经2495公里来到八桂大地,邕江之滨。亲临南宁迎接支教团的都安职教中心副校长李海胜早已等候多时,之后又驱车两小时,才终于来到支教团将为之奋斗一年的都安职业教育中心。初到的每个夜晚,支教团成员总伴随着“南方衣服能不能晾干”,“宿舍里有没有老鼠蟑螂蜘蛛”,“与学生沟通有没有语言障碍”诸多问题沉沉睡去。对于多在北方长大的支教团成员来说,首要任务便是适应广西的水土,接受都安的饮食习惯,克服闷热潮湿的气候,战胜诸多的动物蚊虫。昨日的学生,必须转变为一名被学生信赖的老师;昨日的孩子,要学会克服困难,为学生做出表率。调整心态,做好走上讲台的准备。在短短一年的支教时间里,支教团成员与学生们一同军训拉练、为他们答疑解惑、在运动会上为他们加油喝彩、与他们欢度中秋元旦,与他们一起欢笑拼搏,不仅是师生更是朋友。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与都安职教中心学生“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不会忘记这片曾播撒汗水和爱心的土地,他们将会带着支教一年的锻炼和积累,继续未完成的理想和事业。在都安所学到的知识、悟出的道理以及前所未有的锻炼,将使团员们终生受益。一年的志愿支教工作已经结束,而真正的志愿服务才刚刚开始。相信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将会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一直发扬下去,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是谓照旷

「扶贫故事⑦」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做春风化雨之教师 扬梦想起航之风帆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学校自2012起对口帮扶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八年来,学校情系都安,助力瑶山,帮助都安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2020年6月9日,第13个国际档案日,我校以“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为主题,开展云端扶贫故事展,让我们共同回顾学校扶贫路,凝心聚力,助力都安如期脱贫。人物感言: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怀揣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誓言,第四届支教团成员们接过薪火相传的火炬,在美丽瑶山留下了矿大学子的扶贫故事。支教团全体成员勤勉不殆。课堂上,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课堂外,指导学生会和各类社团,助力团学发展,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矿大学子热情敬业、甘于奉献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各方好评。支教一年,自教一生,支教团的成员们也在一年的基层时光里,更明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年,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实施21周年。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正奋斗在教育扶贫一线,不惧风雨、勇挑重担,用青春的接力,为美丽瑶山脱贫贡献力量,不辜负总书记嘱托,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全体成员人物档案: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在教育、科技、产业发展、人才培训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县乡村三级联动扶贫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研究生支教工作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经过严格的审查与考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由我校2017届6名毕业生组成,团长是来自管理学院的刘博秒,成员分别是来自理学院的杨华、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的张帆、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吕飞勇、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于躍和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的李瑞雪。在南宁经过2017年广西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培训班的培训后,怀揣着学校的嘱托,2017年8月26日,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抵达都安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开始了他们的支教时光。 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支教团成员深知,支教、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支教期间,刘博秒任学校团委副书记,高一年级生物老师;李瑞雪负责高一年级2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兼任学校舞蹈社团指导教师;吕飞勇负责高一年级3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兼任学校国旗班指导老师;杨华负责高二年级3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兼任学校广播站指导教师;于躍负责高一年级2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兼任学校礼仪社指导教师;张帆负责高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兼任学校国旗班指导老师。每人每周平均承担12-18课时的教学任务,学年累计教学近2800课时,同时担任班主任或副班主任。刘博秒为学生授课李瑞雪为学生授课吕飞勇为学生授课对于刚刚本科毕业的支教团成员来说,在陌生的环境中,岗位身兼数职,压力可想而知,成员们一丝也不敢松懈。为了让学生真正能够乐学、好学、求学,支教团成员认真备课,细致教学,钻研教法,努力让每一堂课生动有趣、氛围融洽,充分利用硬件设施,打造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引入视频教学、模拟测试等形式,用真心和耐心收获孩子们的改变。正是基于支教团成员作为教师的高度认真与负责,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一点点拉进,从陌生到熟悉,从师生到朋友,支教团成员用自己的真心与努力换取了学生的信任与爱戴。支教老师所带学生的成绩也比较优异,尤其是吕飞勇和杨华所带的班级,学生数学成绩一直很好。杨华为学生授课于躍为学生授课张帆为学生授课在课外活动中,支教团老师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积极协助学校团委工作,指导学校社团组织活动,推动各类校园活动有序开展。2017年12月,河池市教育局开展了河池市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市级竞赛活动”,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单位都安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在本届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荣获市“优秀组织奖”。报送作品中,由支教团成员吕飞勇和张帆任指导教师的两份作品(学生罗巧、蓝瑞),荣获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类一等奖。在舞蹈教室里,在学校广播站,在运动场上,在元旦晚会上,处处都可以看到支教团的身影。作为一名山外来客,支教老师对孩子们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课本,他们更像是大哥哥大姐姐,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是他们所经历的生活,让孩子们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对生活的期待,这也恰恰就是春风化雨的意义所在。刘博秒在礼仪课堂讲解化妆基础知识李瑞雪在舞蹈基训课指导学生练习基本功张帆、吕飞勇在运动会担任计时裁判李瑞雪在运动会记录跳远数据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支教期间,支教团成员们积极参与自治县团县委开展的各项活动,统一思想,发挥志愿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高度,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刘博秒带学生参加学雷锋活动在特殊教育学校参加自治县助残日活动李瑞雪在助残日表演节目支教期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支教团成员认真学习大会精神,支教教师杨华指导的学生参加都安瑶族自治县“五四”系列活动之“研读十九大报告都安青年话使命”主题演讲比赛,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2018年4月3日,广西项目办举办全区西部计划志愿者“学习十九大·奉献新时代”主题演讲比赛,第四届支教团团长刘博秒代表都安瑶族自治县参加比赛,荣获二等奖。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支教也让成员们有机会去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关爱留守儿童,图书角走进山里的小学。自2017年8月开始,第四届支教团承接了2017年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留守儿童之家’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在光华科技基金会以及广西炭火助学行动志愿者协会的帮助和指导下,利用周末时间支教团成员在龙湾乡琴棋村的琴棋小学开展了“悦读·未来”项目,从零开始一点点建起了一个图书角。琴棋小学在大山深处,物流所不能达到的地方,支教团成员都是先准备好要运送的物资,坐班车到龙湾乡,再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派出的扶贫挂职干部谢均岩老师开车,载支教团成员和各种物资盘上山路,每次都要耗时近两小时才到琴棋小学。从最初书架搭建,教室布置,到图书筛选,小小的图书角从无到有,耗用启动资金1300元、运营经费2000元、筛选陈列图书400余本,为小学仅有的八个孩子打开了一扇多彩的窗,成为了孩子们课后补充知识的小天地,也成为了支教团带孩子们进行课外活动的场地。寓教于乐的同时,支教团也为孩子们带去牛奶、水杯、牙具等生活用品,从物质和精神上极大地丰富了留守儿童们的生活。这个小小的角落,承载了支教团成员们对孩子们的期待与关爱。张帆说,“被需要是一种幸福”,感谢悦读未来项目,让我成为了一个被需要的人,成为了一个朝着幸福出发的人。那一天,我们背上大包小包来到琴棋小学见到了群可爱的孩子;那一天,我们挥动双手为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图书角;那一天,我们承载希望为他们添置了一批又一批合适的书籍;那一天,我们怀揣热情陪伴在他们身边,或读书,或朗诵,或绘画,或游戏,想把自己能够给予他们的爱都给他们。也许我们能够做的不多,但我们能够做的都愿去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被需要的人。杨华说:我们都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对于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但对于在大山里的孩子,上学就已经很难了,更别说读万卷书了。我们在承接了“悦读·未来”这个项目之后,都十分高兴,因为我们有途径能够让孩子们读到很多有益的书籍,让他们有更多彩的童话梦。经过努力,图书角成功地搭建了起来,孩子们看到漂亮的图书角,崭新的书籍,都迫不及待去阅读,我们会常常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书、画画、搭建模型等等。每次走的时候孩子们都会问我们:“你们什么时候再来啊?”每次听到这句话,看到孩子们的笑容,都会很感动,觉得做任何事都是值得的。李瑞雪说:在这个众山绵延的小县城深处,红水河蜿蜒处的山坳里,一个叫琴棋村琴棋小学的地方,我遇见了八个不一样的、可爱的孩子;我也遇见了,不一样的自己。一座小学,两间教室,两位老师,八个孩子,就是这样的画面构成了留守在这个小村庄的孩子们的现状。六七岁的光景,本应该在父母的身旁绕膝玩耍,而他们却过分地懂事。早上六点,天刚蒙蒙亮,孩子们就起床了,洗漱完毕便拿出自己的水桶洗衣服,一天就在这清晨的忙碌中开始了。我们的到来,更像是一场奇遇,像山外来客,给他们带来了期待与新奇。借着炭火行动的契机,给我们一个机会走进他们的生活,陪伴他们成长。每次车一进校门,赶上课间,他们便笑闹着在车旁候着;若是正当上着课,一个个机灵的小眼神总会往门外瞄。和孩子们的情谊就这样随着我们一起搭建图书角,一起画画、做游戏打军体拳中慢慢建立,我才知道原来山里这些小朋友们的快乐这么简单,而自己的每一丝关心和在意都可以被感受到。我不知道短短一年的相处会给彼此留下多少回忆,我只希望孩子们会记得,曾经有一群热情的哥哥姐姐关心着他们的快乐与喜悲。孩子们在图书角看书建成后的图书角支教团成员为孩子们发奖状第四届支教团与琴棋小学师生合影三、一年支教行、一生都安情正是基于支教团成员在工作与生活中的认真与努力,在支教过程中,成员们获得了来自都安瑶族自治县团委、教育局及职业教育中心等各级单位的高度认可,在支教的过程中,母校始终是支教团坚强的后盾。2017年10月24日,副校长王家臣一行到都安开展定点扶贫调研工作并与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进行座谈。会上,王家臣详细询问了支教团同学们在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并希望支教团成员充分认识到支教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中展现我校研究生支教团风采。2018年4月9日至12日,时任校长杨仁树、副校长王家臣一行到都安瑶族自治县开展2018年扶贫调研工作,并到职业教育中心看望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详细了解支教团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鼓励支教团成员积极发挥自身所长,不忘教育初心,实现青春梦和志愿梦,为教育扶贫贡献力量。2018年10月17日是第5个国家扶贫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扶贫专题报道,我校报送的定点扶贫工作稿件《岁岁坚守,薪火相传——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功入选并被推送报道。这是对我校扶贫工作的极大肯定,也是对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成果的极大认可。支教一年,自教一生。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让支教团成员们更加明白责任与担当,在这大瑶山里发生的最普通的故事也成为了每个人青春里最特别的回忆。每天从六点四十分的早操开始,到夜晚十点检查完学生宿舍结束,充实而有意义。山坳里的秋风曾吹透胸背,烈日下走在村屯里也曾挥汗如雨,三尺讲台,田连阡陌,盘曲山路都留下了矿大学子的扶贫故事。春去秋来,支教生活也悄然改变着支教团的成员们,更加理解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更加懂得教育扶贫的意义所在。从北到南2300多公里,300多个日夜,支教团成员们也收获了深厚的友谊。支教团成员合影一年支教行,一生都安情。坚守与接力中,支教团成员感受到的是青春力量的蓬勃朝气,是敢作为的初心,是不怕苦和累的勇气。第四届支教团成员从学长学姐手中接过薪火相传的火炬,在八桂大地、在基层一线,砥砺品格,传播志愿精神,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文字整理/郝雨辰 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内容来源/档案馆

或谓之死

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接力奉献 播下西望的种子

从渤海之畔、黄海之滨到烟波浩渺的青海湖,从风格现代的东北之窗到国之瑰宝的天府之国,从浪漫的北方明珠到巍峨的世界屋脊,从深蓝的辽阔海滨到壮美的彩云之南……不同的人坚守同一个承诺,一次次“西望”,一次次出发,向着远方,追赶太阳,坚守初心,时刻践行一个名曰“青春”的诺言。他们,就是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简称支教团)。 21年来,支教团先后选派出195名学生,赴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桑日县、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等4省(区)6县13所学校开展支教工作,被誉为“学识好、团队好、成绩好、口碑好”的“四好”团队。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与服务地学生21年接力奉献,支教团在青春融入祖国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投身精准脱贫中站稳人民立场,在教书育人中练就过硬本领,在无私奉献中投身强国伟业,奏响了交通人与祖国同心同向同行的青春赞歌。交通运输部党组高度重视支教团工作,部党组书记杨传堂分别于2016年1月、2018年10月对支教团进行回信和作出工作批示,并与支教团成员多次亲切交流,充分肯定了支教团工作及其助力交通运输行业精准扶贫作出的积极贡献。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启动20周跨越千万里,他们在奉献与坚守的路上砥砺前行,将志愿服务精神转化为教学相长的责任、和衷共济的行动、同心同行的信念、止于至善的追求,不断温暖润泽教育希望,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教学相长“以后老师在山那边等你”从湖北宜昌到西藏桑日,横跨几千公里的路途,这是卞欣可在湖北解封后第一次返岗西藏。她和支教团西藏服务队几名队员历经50多个小时的火车车程,穿过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剧烈的高原反应使得进藏旅途“惊心动魄”。支撑她前行的信念,是她所惦念的那些可爱的藏族学生,而有一个名字在她心里一直回荡——尼玛德吉。初见尼玛德吉是在桑日县中学八年级一班的教室。圆圆的脸蛋,大而清澈的眼睛,可爱的她总是躲在同学身后,不愿说话总是嘿嘿笑。卞欣可的到来打开了尼玛德吉的心田,渐渐地她开始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大声朗读课文,甚至会在午休时和晚自习后敲响老师的房门,主动背诵诗文。她好奇着外面的世界,向往着山外的远方。有一次放学回家的时候,尼玛德吉一把拉住卞欣可,跑到学校附近的公路边,那是一条雅鲁藏布江旁的美丽公路。“老师,这条路通向哪里呀?”“通向山的另一边,以后老师在山那边等你。”听到这温暖的话语,尼玛德吉眼中闪烁着光亮。此后,她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问,汉语文成绩从中游进步到期末考试班级第二。疫情暴发后,尼玛德吉想到支教老师所讲过的湖北,拿起画笔画下心中的黄鹤楼和白衣英雄,为武汉加油,为湖北加油,为祖国加油。那一刻,卞欣可想到了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支教工作正是在每个孩子心中播撒爱的种子,在以爱育爱中读懂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尽管疫情肆虐,但每位支教团成员都恪尽职守,不负韶华,用爱与行动绘就非常时期新时代青年的奋斗图景。“您乘坐的飞机已经安全降落在昆明长水机场,请您配合当地工作人员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空荡的机场、匆匆的行人映入眼帘,支教团云南服务队3位小伙子却少了一分对疫情的恐慌与不安,多了一分对学生的牵挂与思念。“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老师,我们还能顺利高考吗?”一个个问句,牵动着3位小伙子的心。“我要回云南支教”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呼唤。在延期开学期间,其他服务地的支教团成员进行着线上教学计划,万里之外“云”送课。他们化非常时期之“危”为学生居家学习之“机”,丰富教学笔记、优化教学方案,确保不遗漏一个知识点,不让一名学生“空中辍学”。21年来,支教团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穿过求真力行的关口,走在真情奉献的路上,跨越的是疫情间的山海之阔,道不尽的是薪火相传的大爱无疆。和衷共济在西部热土点燃青春梦想每名支教人脑海中,总会浮现服务地那巍峨的群山、湛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原,还有孩子们渴望的眼神。那里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那里。一届届支教人将服务地当作第二故乡,在服务西部的征程中挥洒青春。而他们的故事,远不止教书那些事。“要做有意义的事,这样人生才更有意义。”第10届支教团团长李康在支教结束后,深深热爱曾经奋斗过的那片热土,毅然辞去待遇良好的工作返回青海,成立了同仁县志愿者协会和同仁县公益协会,建立了七彩小屋、“新希望”培训学校和“好孩子”微信平台,继续在这片热土上播撒青春的梦想与希望。他把东西部资源整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达到双赢、可持续的效果,并将此公益模式归结为“西部1+1”模式。“在同仁,李康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组织的公益活动得到了老乡们的一致认可,也感染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列中来。”同仁县团委书记敏飞说,如今,公益成为同仁县的新风尚,每到假期都有家长将孩子交给李康,让他带着一起做公益。21年来,除了志愿服务新风尚,一届届支教团志愿者还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带去对深蓝的向往和筑梦交通强国的信念。“大连海大研究生支教教师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一颗颗奋斗的种子,一颗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种子。”云南省团委学校部副部长、永仁县副县长王颢茗说,在支教教师的影响下,很多孩子产生了对海洋的向往,希望有一天为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李玉豪是一名来自云南省永仁县的孩子,他的母亲是一名城乡客车司机,从小到大总是坐在母亲的客车上,在云岭大地的盘山险路上颠簸。面对崎岖坎坷的交通状况,年少的他对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品质有着自己的感悟。2017年,在第一届支教团云南服务队的引领下,读高二的他第一次认识了海洋,了解了交通的魅力,从此一颗蕴含希望的种子悄悄在心中生根发芽,蓝色的基因在血脉中涌动。他飞速地汲取养分,数学成绩从刚升入高三的60分直线上升到高考的120分,最终以604分的高考成绩,成为永仁县高考理科状元。李玉豪说:“作为山里的孩子,我深知交通不便给家乡带来的影响,是这群可爱的老师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毅然决然将第一志愿填报为大连海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完成了“昨天我是你的老师,今天你是我的同学”这一支教团跨越世纪的约定。如今,支教团已成为各个支教地的旗帜,只要提起大连海事大学,当地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这是对支教团成员的认可,是对大连海大人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可,更是对于交通人服务国家战略的认可。同心同行是教育者更是受教育者支教一年,自教一生。每一年支教,每名成员不仅为孩子们带去精神食粮,也收获了价值的提升和思想的升华。支教团成员是教育者,更是受教育者。从1999年第一位大连海大人潘晓丹赴青海参与支教开始,一代代支教团成员感受到的不仅是紧张和兴奋,还有沉甸甸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适应教学节奏,把握教学规律,提升教学效果,他们从中切身体会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当支教结束返回学校做回学生时,他们发现,或许支教孩子们生长的土地贫瘠,但他们与发达城市的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一年的支教生活,有欢笑、有泪水、有感动、有收获,支教经历助推支教队员快速成长,他们又将这种成长传递给更多人。服务祖国西部,融入国家战略,建设交通强国,已经成为每个大连海大人的朴素梦想,支教团的故事则将梦想演绎成为现实,理想与现实间如海水般潮涨潮落,却始终有心动的声音。他们从一个人点燃火炬,到带领一群人照亮星空。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不仅是大连海大人的铮铮誓言,也是学校实践育人的生动体现,更是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广阔天地。大连海大党委高度重视支教团工作建设,成立了以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郑少南、校长孙玉清及其他校领导多次率队赴服务地调研支教工作,勉励支教团成员发扬大连海大支教精神。学校积极组织开展支教团成立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原创并发布了支教团团歌《与你同在》,策划出版了支教工作书籍《力行》等,并成立了支教团工作室,以弘扬奉献精神、传递志愿热情为宗旨,积极支持和协助支教团开展扶贫支教工作,引领推进大学生树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人生理想。21年砥砺前行,硕果累累。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室2019年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并成为辽宁省2019年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全省“四最”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学校全体师生凝心聚力,同舟共济,助力全校、全行业乃至全社会形成关注西部、情系人民、心系基层的良好导向。止于至善扶贫扶智凝聚爱的力量“受到资助的孩子们在寒冬穿上崭新的棉衣,嘴角泛起害羞的笑容……这些是对我们志愿工作的肯定。数百件的棉衣、文具用品和体育用品,我无法准确地衡量它们的价值,但我知道它们凝聚着爱的力量。”支教团成员日记中的这段话,记叙了支教团服务西部、助力交通运输精准扶贫的故事。多年来,支教团通过“西部1+1”项目平台争取到的援助资金及各类物资累计超过517万元,支教团的足迹遍布同仁县97%的村落,获得资金资助的贫困学生超过750人次,获得物资资助的学生达上万人次。该项目获得第一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012年,支教团发起设立爱心资助平台“笑暖童心”,通过社会募集的方式设立爱心图书馆和爱心奖助学金。仅2015年就为西藏自治区桑日县中小学生累计捐赠物资19.6万元,并与大连海事大学附属学校学生建立友谊关系,促进爱心情感交流,互通书信230余封,创新开展情感资助新模式。该项目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支教团还与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不同程度的合作资助关系,推动“海蓝梦”奖助学金计划等资助活动开展。一届又一届志愿者,在祖国西部为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奉献着青春力量。扶贫先扶智。作为交通人,支教团充分发扬“两路”精神,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和方法输送到西部;红蓝文化教育、经典诵读、“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在教授知识之外,他们还把大连海大特有的情商教育带到西部,通过“海事杯”足球联赛、文艺汇演、手工制作、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商养成,用实际行动展示了青年学生在脱贫攻坚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彰显交通人的家国情怀与忠诚担当。“激扬青春梦想,温暖教育希望,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爱国奉献中,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杨传堂曾对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工作作出批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对支教团工作室工作这样评价:“牢牢把握支教扶贫、实践育人、弘扬志愿精神的工作主线,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成效显著。”桑日的格桑花,谢了又开;南部的雨,下了又停;永仁的广场,依旧明媚热闹;同仁的冬天,雪花依旧飘舞……这是一些有情怀的青春故事,这些故事将继续在广袤的祖国大地生根发芽。这是当代青年的热忱与信仰,他们以志愿者的名义,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交通人的名义,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号召;以大连海大人的名义,彰显“教学相长、和衷共济、同心同行、止于至善”的青春担当。一届届支教团成员将不忘支教扶贫初心,牢记服务基层使命,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续写新时代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华美乐章。作者:特约记者 隋雪梅 通讯员 崔安迪 王嘉浩

鬼诅咒

南师大研究生支教团:不负青春 播洒梦想

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让我们认识一群青年人——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他们从南京出发,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教书育人。多年来,志愿者们接力奔跑,让知识和梦想的种子,播撒生长。【大学生支教播种希望 助贫困女孩逆袭】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独山高级中学,高一的殷璐昌怎么也没想到,这一次的政治考试自己可以拿到班级第一。一年前,她的成绩还在班里排名倒数,政治只考了30分。因为家庭贫困,她一度想过辍学打工。关于未来,理想和志向还没能深深扎根。殷璐昌:他们就像我生命中的向日葵,每次看到他们就觉得特别开心,给了我勇气,让我充满阳光。【薪火相传 95后放弃出国支教边陲】给殷璐昌带来改变的,是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冯甲铭,是南师大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22岁的他在2018年8月,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和另外10名研一的同学一起来到贵州。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冯甲铭:我当时正在学雅思准备留学,告诉了我的家人他们也特别支持我,我的姥姥姥爷就是原来从东部前往青海,工作了30年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最早的一批开拓者,我觉得支教行为也是我家庭内部的一个传承。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王成:在无锡有一份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和收入,都不错的工作,然后我当时就想年轻,没必要把这些利益看得太重,然后选择到这里。放弃高薪工作、离开熟悉的校园,他们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不便,接过了学长们手中的接力棒,组成了南师大研究生在独山县的第六届支教队伍。独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不少孩子都像殷璐昌一样想要通过辍学打工来减轻家庭负担。冯甲铭和同伴们一起,通过写信、谈心、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读书成才的志向。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冯甲铭: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志,能做到这样一个志智双扶,我认为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志愿者周维炜任教高一语文课,他希望阅读可以开拓视野,增长学生们的见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张2元钱可以使用三年的借书证,很多孩子都办不起。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周维炜:我发现他们中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是贫困家庭,对于两块钱来说我也很担心他们就会放弃,这是一件非常让人惋惜的事情,但是我又不能在班级里面就说办不起读书卡的举手,这个太伤自尊心了。周维炜自费给全班70多名学生办了借书证。而他自己每个月的收入也不过一千多元。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周维炜:大家上课都会说老师好,但是他们那一天坐下来以后,真的非常认真地说了一句老师谢谢,那是我到现在为止听过最深情的一句老师,就是这一声谢谢就完全值得了。【扶贫扶智更扶志 走出"小我"融入"大我"】支教团志愿者们还发挥所长,利用心理学、体育等专业,帮学校建立课外社团,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高级中学校长杨允森:这6年当中,我们感受到了南师大的支教团给我们的一种吃苦耐劳,正能量的东西,我们看到我们当代年轻大学生的一种满满的正能量。走出象牙塔,踏上三尺讲台。十多年来,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192名志愿者,怀揣梦想与激情远赴新疆昭苏、甘肃天水、贵州独山、四川绵竹、重庆大足等地,用奋斗和汗水写下无悔于青春的精彩人生,更为当地孩子们推开一扇窗、架起一座桥、点燃一盏灯。募集15万元资金,为108名特殊儿童成立梦想艺术团;为300余对老人拍摄金婚照;建立"爱心图书馆"、发放"爱心奖学金"……汗水浇灌的种子,也开出了希望的花朵。在南师大2019级开学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发言的张艳羽,正是来自南师大的支教点之一——重庆大足中学。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张艳羽:他们来支教的那一年里,不仅教会了我很多知识,同时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从心里面是真的非常感谢他们。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成:习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我们作为一名西部支教的志愿者,联系着青年与青少年人群,作为青少年的引路人,我们也希望通过自己参与到志愿奉献来的这种行动,给我们的学生树立一个奉献是美好的这样一个观念。我们在教书的过程中也注重育人,让青年的优良品质永远传承下去。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冯甲铭:娄书记的批示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在这种鼓舞之下,我作为一名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担当时代责任,真正做到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南京师范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杨鸿飞:我也马上即将毕业,选择去做一名高校老师这样的职业,我想支教也给了我很多影响,我觉得我们这代年轻人一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锤炼过硬本领,这也是一个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和责任。南京师范大学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蔡炳锋: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作为一名曾经的支教研究生,现在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积极鼓励青年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用奋斗来书写青春最亮丽的华章。(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姜超楠 冯源 郑伟 罗聪懿 杨帆 康健 张正 魏玉卿 周洋 孙昕 曹勇 编辑/刘瑷辉)(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