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老师和学生们感情有多深?这名支教老师和学生们离别的时候大家都哭成了一片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张静宇作为学校研究生支教团一员去年五月来到重庆石柱支教担任一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教学和生活中她对孩子无微不至地关怀师生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如今一年的支教结束了也到了离别的时候在支教的最后一天孩子们在教室里哭成一片一些家长也和孩子一起哭了起来离开前张静宇还为全班准备了礼物女生是公主裙男生是运动服张静宇的家乡在四川泸州市古蔺县“当时我读的小学是全市第一所希望小学。”她回忆说父亲以前挖过煤矿母亲在工地上给工人做饭家里生活负担很大从小就享受着国家对于贫困学生的各项政策“我想把爱心传递下去也想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如今即将与学生们分别的张静宇说“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公主’和男孩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01:35网友们纷纷表示“看哭了”“支教老师和孩子之间是真感情”“这就是‘老师’这个工作的真正意义吧”虽然万般不舍但是感谢相遇有爱的支教老师张静宇为你点赞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记者:谢元森)、九江台(记者:程玉香)、梨视频、封面视频本期编辑:胡洪江、朱田恬
12月1日,云南楚雄一支教老师踹飞多名学生的事件引起了网友们的愤怒,从曝光的视频可以看出这名老师的下脚之狠,令人发指!根据曝光的视频显示,事发时,该老师正带着学生们在操场上上课,不知道学生们哪里让他不满意,他脱下衣服,走过去就狠踹多名学生的腰部,手段十分的野蛮!学生们被老师直接踹飞出去了,学生在被踹之后吃力的爬起来,伸手拖在自己的腰部,站都站不直。据楚雄当地多名网友称,南华县体教局领导回应:情况属实,该老师是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名支教老师,目前正在进一步处理中!作为一名高学历的支教老师,对待孩子应该有耐心,应该更懂得怎么去教育孩子,怎么去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如此暴力对待学生,简直就是给整个支教团在抹黑。,而且身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更应该懂得暴力体罚的危害,更应该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可是这名研究生支教老师的所作所为却令人不齿,如果不热爱这份工作,趁早别来。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一代代青年人在支教的路上,用实际行动服务国家,为祖国西部基层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支教这件事,并不是想象中那样感动天感动地的传奇故事,对支教者而言,或许是一次身份的转变,是一次心态的历练。01:23复旦大学研支团成员的日常Vlog平淡的生活吃饭与睡觉是亘古不变的生活主旋律, 柴米油盐酱醋茶,已经就是支教生活百味,略显陈旧的教学楼,却藏着大家闲暇之余最美好的回忆。多重角色虽然是以支教老师的身份来到这里,他们其实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多个方面帮助着自己的学生, 和学生们一起打球、登山,学生生病了亲自去医院照顾,带着学生们排练节目。最感动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热爱,他们可能基础相对薄弱,但这丝毫没有打消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课上学生都会抢着回答问题,课下也始终会有学生拿着课本找到老师询问问题, 这种对知识渴望的态度感染着青年志愿者们,督促青年志愿者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对学生负责,同时也对自己负责。不长的时间里,这样的小确幸、小温暖,既温暖着学生,也温暖着老师。即使只是一次小小的夸奖,学生也会记得很久;即使只是一次学生的小小进步,老师都会十分的自豪。在这里,一批背井离乡来奉献自我的人,一群家人大多在外面打工的人,他们不是家人,胜似家人。课外拓展 在学习之外,支教老师们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课外兴趣,教学之余自愿开展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只是希望将自身所学带给每一个学生。 希望学生们多掌握一些技能,多学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也是老师们对学生的期待。传递的星星之火时间常常在不经意间溜走,转眼间,来到玉树这片可爱的土地已经一个多月的时间了。从刚到的对一切都感到陌生,到现在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和工作,青年志愿者们也在学习和成长。每年,都有这样一批批的大学生走向果洛、玉树,支教结束后,他们有的回来以后继续服务教育事业,有的申请多待两年,有的甚至从此扎根在那片土地。青年一代们用自己的青春在全国的不同土地上播下了一粒粒希望的种子完成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来源:青春之海微信公众号
人间真情最可贵。最近网上一段师生分别的视频感动了无数网友。据了解,这是四川外国语大学支教团研究生张静宇在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小学支教结束后,与班级同学依依惜别的场面。视频中大多数小学生都忍不住抽泣,哭成了泪人,场面非常令人感动。孩子们的感情最单纯最真实,张静宇在这个学校支教一年,能够和孩子们接下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令人敬佩。张静宇来自四川泸州古蔺县的一个乡镇,小时候因兄弟姊妹多,加上父母无稳定的工作,家境非常贫寒。据张静宇介绍,她从上初中开始,因为成绩突出、家境贫寒就享受当地的补助,到了高中阶段学校也每月给予200元补助。2015年,张静宇考上了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每年仍可以拿到4000元助学金。张静宇说:“我从小就享受国家的各项资助和政策,所以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多做一点事,多承担一点责任,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在四川石柱县一年的支教时间里,张静宇不仅尽心尽力教好自己的语文课,还常常利用周末时间去学生家里家访,定期为班级中留守儿童过生日,让留守的儿童通过手机和千里之外的父母视频交流。由于班级中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多是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张静宇为了增加对孩子的陪伴时间,缓解学生家庭负担,有时还和学生一起下地干农活。这次分别之前,张静宇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钱为班级里的孩子们每人买了一身衣服。为男生买的是运动服,为女生买的是漂亮的“公主裙”,孩子们都很兴奋很高兴。有网友评论张静宇老师的故事说:“一个好老师,可以使人受益一生;一个有爱的老师,可以使人温暖一生。张静宇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是大爱无疆!”张静宇这样的好老师,值得我们点赞。
近日,1999年5月3日出生的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李莎,在广西桂林支教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曾规划捐献遗体大学时获多项荣誉抱着帮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初心,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莎一年前踏上了支教路。然而,一场意外事故将她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支教路上。5月9日下午,李莎在赴龙胜小学开会途中发生意外,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21岁。事后,父亲李明凯整理了李莎的遗物,女儿不在身边时的经历也渐渐填满了他的回忆。“她把她每个年龄段都规划好了,她的人生愿望就要做慈善,成功后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去。”李明凯说,“终老的时候捐献器官是她的一个人生规划。事情发生过后,我们才发现了这个规划图,才知道她想要捐献器官,如果我真的早点知道,我会实现她这个愿望。”随着女儿李莎生前物品的整理,李明凯也了解了女儿的更多经历。“她在大学得到了很多荣誉,但她从来没跟我讲过。”李明凯向南都记者展示了李莎曾经的部分荣誉证书,“寒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等等。他告诉南都记者,5月,共青团广东省委、共青团广西区委,以及共青团桂林市委、共青团龙胜各族自治县委,分别追授李莎“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广西优秀共青团员”的荣誉称号,以及“桂林市优秀共青团员”“龙胜各族自治县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她在我心里太优秀了。”看着女儿李莎的一张张荣誉证书,李凯明说到。至今,他有时仍不敢相信女儿李莎已经离开了,他始终保留着女儿的微信和电话,“为了怀念女儿,好与她生前的同学老师挚友保持感情和友谊的联系。”主动请缨前往偏远的地方支教李莎出生在四川省平昌县的一个小镇,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但她自小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父亲的谆谆教导深深影响了她:“孩子,在学校一定要狠狠念书,牢记知识改变命运。”16岁那年,她以四川达州通川区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华南理工大学。代表新教师在龙胜小学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言李莎深刻意识到,教育的过程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激励、唤醒、启迪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这是动力系统。她想做的不仅是一名师者,更是一名爱心、美德、信念的播种者,为此,她全身心投入到支教工作中。在“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中,她主动请缨,前往最偏远的三门镇。那里路途遥远,从县城到家访学生家中,车程要一个半小时,加上徒步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翻山越岭,艰辛可想而知。和支教的孩子在一起支教期间,李莎除承担两个跨年级、跨学科的教学工作外,还担任了班主任助理,并协助开展学校行政办公室工作。在教学工作中,班上有个小彭同学对英语的学习有畏难情绪,一个单词、一句英文学很久了,仍支支吾吾、难以出声。李莎总在课后把他叫到办公室,一遍遍地拉着他的手或摸着他的头给他讲解,教他每个单词怎么发音、每句话怎么连读。她在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也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个小女孩成长在单亲重组家庭,因缺少关怀,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李莎经常关心陪伴她,和她聊天,帮她扎头发,慢慢打开她的心扉。渐渐地,小女孩变得开朗起来,逐渐融入集体,学习成绩也有了起色。主持小学活动在华南理工大学赴龙胜的研究生支教团队伍中,李莎年龄虽然最小,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莎姐”。在支教团夏令营期间,她每天主动劈柴烧火、买菜做饭,为队友们奉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她还承担起志愿活动的宣传工作。疫情期间逆行回支教地利用专业优势进行疫情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时,家人怕她有危险,一再劝阻她不要提前去支教点。她的态度很坚决:“疫情就是命令。我回校可以为小学的疫情防控工作做些事情。”回到支教地,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网络平台,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识技能及相关通知精神宣传给家长和学生。李莎在龙胜小学开学时在门口测体温她还协助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复学准备工作,每天在网上进行两个班级100多位孩子的健康监测,监督学生英语科目的网上学习,做好教室的清洁卫生及消毒通风工作、补订学生的夏装校服……她工作着、奔波着、累并快乐着,主动把责任扛在肩上,用热忱和奉献传递爱心,提升自我价值。她的朋友秦同学说:“那颗星星降落凡间,在每一条经过的轨迹都发光发热,温暖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本期编辑:胡洪江、朱田恬一路走好↓↓↓
6月30日,女儿已经离开一个多月,李明凯还是感到很恍惚,仍会以为她还在外生活。他告诉记者,女儿的离世是他最心痛的事。5月9日,在广西桂林龙胜小学支教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李莎乘坐摩托车返回龙胜小学上班途中,遭遇车祸受伤,送医院抢救无效,不幸去世。近期,她被广东广西两地追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从四川山区考入华工,又回到乡村支教“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女儿读书真的非常吃苦。”李明凯是四川巴中人,他告诉记者,李莎出生后,他就放弃了外出创业的机会,一直陪伴在女儿身边。高考过后,李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四年后,她又成为本校研究生,并志愿前往广西龙胜支教。李明凯回忆,从四川山区走到华南理工大学,女儿付出了百倍的努力,一直有很高的自我要求。他还记得,考入大学后,李莎参加一次新生聚会后觉得自己在聚会展示中表现不佳,而感到气馁与自卑。李明凯鼓励女儿,让她保持高考时的自信与不服输的精神,“我告诉她英雄不问出处,如果你觉得与别人有差距,你一定要多请教,走近同学们,让别人来传帮带。”李明凯介绍,他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从小的家庭教育也培养了李莎自律、要强的个性。在李莎的日记中,总是习惯用数字列出一天的见闻,条理清晰地总结着每日有意义的经历,细致地规划一天的安排。当李莎提出要参与支教时,李明凯也没有犹豫地表示支持。“今年7月30号,女儿就应该结束支教,回学校了。”想不到,5月9日,李莎在乘坐摩托车返回龙胜小学上班途中遭遇车祸。李明凯曾看过女儿出事前的视频画面,他向记者回忆,当时女儿急着赶回学校开会,她右手挎着书包,左手拿着手机就飞奔着去坐车。他记得,女儿的书包里还装着一本书、一把伞还有充电器等。女儿李莎发生意外后,李明凯自责不已,他时常想,如果女儿不这么要强,选择迟到一些回学校,也许意外不会发生;如果自己多与女儿聊聊支教的生活,去看看女儿支教的地方,也许就会提醒女儿在山区支教时要注意乘车安全。称支教是因来自大山,想回馈社会2019年8月左右,李莎被分配至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胜小学支教,曾与她共事的学校张老师向记者介绍,李莎负责三年级一个班的英语教学,六年级一个班学生的课后作业辅导,还负责学校公众号更新的宣传工作。张老师与李莎都是住校的老师,两人也因此熟悉起来,每次见面李莎都会“穿得美美的,化着小淡妆”。张老师印象中,李莎多才多艺、开朗爱笑,“就像学生们的大姐姐”。她对学生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她教过的学生都会对大学充满期望,也想去看看。”两人也曾聊起“支教”这个人生选择,“她说她是来自大山里面的孩子,也想把她学到的知识又带给这些山里面的孩子。”张老师回忆,李莎曾说希望做些有意义的事,趁着读书多走走看看,将所学的东西回馈社会。生活中的李莎也坚持好学,张老师向记者回忆,李莎爱做菜,就常向其他老师请教,做好了还请同事们品尝,学起来也很快;每天六点李莎就起床,找张老师学习八段锦,“最初我以为她只是一时兴趣,没想到她认定这个事情就坚持,每天都会准时找我一起练。”为学生筹助学款同为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王亚权在龙胜县三门镇支教,他向记者介绍,志愿者团队成立了助学组,李莎与他也都是三门镇助学组的成员。志愿者对贫困学生家访并帮他们筹集爱心助学款。2019年10月27号,三门镇助学组进行了第一次家访,那是父母刚刚离异的女孩,与母亲在一起生活。由于家访地点距离县城路途遥远,李莎要先从县城赶到三门镇,再到村里与队友们汇合,走过半小时的山路才能抵达学生家。家访进行了近一小时,王亚权回忆,女孩父母的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配更倾向于父亲,母女两人的支出都靠母亲打零工。初次家访时,女孩有些腼腆内向,但十分乖巧,学习也不错。主要负责询问家庭情况的李莎与这对母女的交流让王亚权印象深刻,“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但李莎就有一种很独特的能力,能够打开孩子的心扉,和孩子的妈妈也能聊得开。”王亚权回忆,李莎还特别关心了离婚协议中财产分配的问题,让同事们对此做好了家访记录,希望能让资助人更加了解女孩的家庭情况,以便为其争取帮助。目前,他们为女孩的家庭争取到了两学期的资助款,每学期600元。“李莎以前说过,坚韧是她最看重的一个品质。”王亚权告诉记者,在他眼中,李莎的确是这样一个坚韧独立的女孩。曾规划捐献遗体,大学时获多项荣誉事后,李明凯整理了李莎的遗物,女儿不在身边时的经历也渐渐填满了他的回忆。李明凯告诉记者,整理女儿遗物时,他第一次看到了女儿的那份人生的规划图——“李莎的生命线”:一条纵向的坐标轴成为这张规划图的中轴线,坐标轴的箭头从上至下,轴线上的年龄也从年幼到年老。坐标轴的一侧记录着“遗憾/痛苦”,另一侧描绘着“快乐/小成就”,李莎用简介的文字在图中总结也畅想着自己的人生。“她把她每个年龄段都规划好了,她的人生愿望就要做慈善,成功后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去。”李明凯说,“64岁孤独终老的时候捐献器官是她的一个人生规划。事情发生过后,我们才发现了这个规划图,才知道她想要捐献器官,如果我真的早点知道,我会实现她这个愿望。”随着女儿李莎生前物品的整理,李明凯也了解了女儿的更多经历。“她在大学得到了很多荣誉,但她从来没跟我讲过。”李明凯向记者展示了李莎曾经的部分荣誉证书,“寒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黄乾亨基金奖学金”等等。他告诉记者,5月,共青团广东省委、共青团广西区委,以及共青团桂林市委、共青团龙胜各族自治县委,分别追授李莎“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广西优秀共青团员”的荣誉称号,以及“桂林市优秀共青团员”“龙胜各族自治县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她在我心里太优秀了。”看着女儿李莎的一张张荣誉证书,李凯明说到。至今,他有时仍不敢相信女儿李莎已经离开了,他始终保留着女儿的微信和电话,“为了怀念女儿,好与她生前的同学老师挚友保持感情和友谊的联系。”
央广网北京7月4日消息(记者郑澍 许大为 廖开迪)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怀揣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希望的地方去”的信念,2019年7月,李莎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前往广西龙胜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工作。然而,2020年5月9日下午,李莎在赴龙胜小学开会途中发生意外,她年仅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支教路上。李莎是怎样的一位女孩?又有哪些平凡却让人感动的故事?2019年7月,李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李莎的同学冯越回忆说:“她说自己想要去支教的时候,我很惊讶。因为她年龄很小,是一个很娇小的女孩子,所以我很担忧她去支教,在比较艰苦的环境里不能坚持下来。”在近一年的支教工作中,李莎用扎实勤奋的工作回答了同学的质疑,龙胜小学办公室主任莫丹回忆起李莎志愿做宣传工作,熬夜写公众号的情景时还历历在目。莫丹说:“有时候晚上很晚了,她也会发给我。有时候我就问她,‘莎,怎么这么晚了你还没休息?’她每次都说‘我想把这点做完。’因为很多时候第二天要推送的东西她完全可以第二天再编辑的,(但)她每一次都很积极、很主动。”2019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到龙胜马堤乡东升小学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根据这次搜集到的素材,李莎担任导演制作了视频作品《旭日东升》,深入留守儿童内心,展现了孩子们善良纯真的一面。这也让李莎开始对留守儿童问题更加关注。李莎的研究生导师罗韵娟表示:“面对支教艰苦的条件,她没有放弃、退缩,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热爱工作,关爱学生,尤其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她还专门跟我探讨了如何解决网络短视频对留守儿童负面影响的问题。”在龙胜小学支教的日子里,李莎完成从一个如饥似渴求学的学子,向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的转变。课堂上,她倾尽所学,言传身教;课堂外,她格外关心和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他们播种下梦想的种子,孩子们都很喜欢她,亲切地称她为“莎姐姐”。龙胜小学学生蒙思如说:“她会把她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见闻融入到课堂中,我比较喜欢听,她会和我们说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我们也会对外面精彩的世界充满期待。”莫丹清楚地记得李莎在去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发言。莫丹说:“她自己也是大山里出来的孩子,她说‘我就是想要自己走出大山,我也想帮助所有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去外面看一看。’”疫情期间,李莎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提前返回支教地。华南理工大学校团委书记孟勋回忆:“她说‘我到学校去能够为学校的防疫工作作一点贡献,做一些防疫的知识宣传。’”然而,就差两个月即将结束支教工作的时候,意外发生了。2020年5月9日下午,在赴龙胜小学开会途中,李莎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年仅21岁。热血的青春,绚烂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定格在支教路上……近日,共青团广东省委、共青团广西区委分别追授李莎“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广西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斯人已逝,但在好友、同学记忆中,李莎和所有桃李年华的女孩一样,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激情。同学陈悦说:“在我们眼中她一直是一个天真浪漫、勇于探索的孩子;一个在意自己体重和身材、又非常喜欢自拍的孩子;一个酷爱英语、结交朋友和外教的孩子;一个习惯在闲暇时候养养多肉、做做西米露的女孩子;一个爱吃螺蛳粉、爱吃辣的川妹子;一个爱逛淘宝、爱逛菜市场,又擅长和大妈们讨价还价的孩子。我们会一直怀念着她,喜爱着她,一如她喜爱着自己向往的生活那样。”李莎去世后,她的父亲李明凯在整理女儿遗物时,发现了一份人生规划图——“李莎的生命线”。她在图中总结和畅想着自己的人生。李明凯说:“她把每个年龄段都规划好了,捐献器官是她的人生规划之一。事情发生后,我们发现了这个规划图,才知道她想要捐献器官,如果我早点知道,会实现她这个愿望。”这个叫做李莎的年轻姑娘,曾经写过一首名叫《回归》的小诗,诗里说:“亲爱的人,如果你相信她是溪流,那么也请相信她始终和汛期时一样湍急,似秋千荡出美丽的弧度,最后冲出河道的桎梏。”如今,李莎已经成为时间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她带着遗憾,将温情和希望留在了广西的大山深处。在李莎的背后,还有着1万8千多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他们继续扎根在深山,让青春在“接力”中传承。
6月30日,女儿已经离开一个多月,李明凯还是感到很恍惚,仍会以为她还在外生活。他告诉南都记者,女儿的离世是他最心痛的事。5月9日,在广西桂林龙胜小学支教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李莎乘坐摩托车返回龙胜小学上班途中,遭遇车祸受伤,送医院抢救无效,不幸去世。近期,她被广东广西两地追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从四川山区考入华工,又回到乡村支教“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女儿读书真的非常吃苦。”李明凯是四川巴中人,他告诉南都记者,李莎出生后,他就放弃了外出创业的机会,一直陪伴在女儿身边。高考过后,李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四年后,她又成为本校研究生,并志愿前往广西龙胜支教。李明凯回忆,从四川山区走到华南理工大学,女儿付出了百倍的努力,一直有很高的自我要求。他还记得,考入大学后,李莎参加一次新生聚会后觉得自己在聚会展示中表现不佳,而感到气馁与自卑。李明凯鼓励女儿,让她保持高考时的自信与不服输的精神,“我告诉她英雄不问出处,如果你觉得与别人有差距,你一定要多请教,走近同学们,让别人来传帮带。”李明凯介绍,他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从小的家庭教育也培养了李莎自律、要强的个性。在李莎的日记中,总是习惯用数字列出一天的见闻,条理清晰地总结着每日有意义的经历,细致地规划一天的安排。当李莎提出要参与支教时,李明凯也没有犹豫地表示支持。“今年7月30号,女儿就应该结束支教,回学校了。”想不到,5月9日,李莎在乘坐摩托车返回龙胜小学上班途中遭遇车祸。李明凯曾看过女儿出事前的视频画面,他向南都记者回忆,当时女儿急着赶回学校开会,她右手挎着书包,左手拿着手机就飞奔着去坐车。他记得,女儿的书包里还装着一本书、一把伞还有充电器等。女儿李莎发生意外后,李明凯自责不已,他时常想,如果女儿不这么要强,选择迟到一些回学校,也许意外不会发生;如果自己多与女儿聊聊支教的生活,去看看女儿支教的地方,也许就会提醒女儿在山区支教时要注意乘车安全。称支教是因来自大山,想回馈社会2019年8月左右,李莎被分配至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胜小学支教,曾与她共事的学校张老师向南都记者介绍,李莎负责三年级一个班的英语教学,六年级一个班学生的课后作业辅导,还负责学校公众号更新的宣传工作。张老师与李莎都是住校的老师,两人也因此熟悉起来,每次见面李莎都会“穿得美美的,化着小淡妆”。张老师印象中,李莎多才多艺、开朗爱笑,“就像学生们的大姐姐”。她对学生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她教过的学生都会对大学充满期望,也想去看看。”两人也曾聊起“支教”这个人生选择,“她说她是来自大山里面的孩子,也想把她学到的知识又带给这些山里面的孩子。”张老师回忆,李莎曾说希望做些有意义的事,趁着读书多走走看看,将所学的东西回馈社会。生活中的李莎也坚持好学,张老师向南都记者回忆,李莎爱做菜,就常向其他老师请教,做好了还请同事们品尝,学起来也很快;每天六点李莎就起床,找张老师学习八段锦,“最初我以为她只是一时兴趣,没想到她认定这个事情就坚持,每天都会准时找我一起练。”为学生筹助学款同为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王亚权在龙胜县三门镇支教,他向南都记者介绍,志愿者团队成立了助学组,李莎与他也都是三门镇助学组的成员。志愿者对贫困学生家访并帮他们筹集爱心助学款。2019年10月27号,三门镇助学组进行了第一次家访,那是父母刚刚离异的女孩,与母亲在一起生活。由于家访地点距离县城路途遥远,李莎要先从县城赶到三门镇,再到村里与队友们汇合,走过半小时的山路才能抵达学生家。家访进行了近一小时,王亚权回忆,女孩父母的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配更倾向于父亲,母女两人的支出都靠母亲打零工。初次家访时,女孩有些腼腆内向,但十分乖巧,学习也不错。主要负责询问家庭情况的李莎与这对母女的交流让王亚权印象深刻,“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但李莎就有一种很独特的能力,能够打开孩子的心扉,和孩子的妈妈也能聊得开。”王亚权回忆,李莎还特别关心了离婚协议中财产分配的问题,让同事们对此做好了家访记录,希望能让资助人更加了解女孩的家庭情况,以便为其争取帮助。目前,他们为女孩的家庭争取到了两学期的资助款,每学期600元。“李莎以前说过,坚韧是她最看重的一个品质。”王亚权告诉南都记者,在他眼中,李莎的确是这样一个坚韧独立的女孩。曾规划捐献遗体,大学时获多项荣誉事后,李明凯整理了李莎的遗物,女儿不在身边时的经历也渐渐填满了他的回忆。李明凯告诉南都记者,整理女儿遗物时,他第一次看到了女儿的那份人生的规划图——“李莎的生命线”:一条纵向的坐标轴成为这张规划图的中轴线,坐标轴的箭头从上至下,轴线上的年龄也从年幼到年老。坐标轴的一侧记录着“遗憾/痛苦”,另一侧描绘着“快乐/小成就”,李莎用简介的文字在图中总结也畅想着自己的人生。“她把她每个年龄段都规划好了,她的人生愿望就要做慈善,成功后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去。”李明凯说,“64岁孤独终老的时候捐献器官是她的一个人生规划。事情发生过后,我们才发现了这个规划图,才知道她想要捐献器官,如果我真的早点知道,我会实现她这个愿望。”随着女儿李莎生前物品的整理,李明凯也了解了女儿的更多经历。“她在大学得到了很多荣誉,但她从来没跟我讲过。”李明凯向南都记者展示了李莎曾经的部分荣誉证书,“寒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黄乾亨基金奖学金”等等。他告诉南都记者,5月,共青团广东省委、共青团广西区委,以及共青团桂林市委、共青团龙胜各族自治县委,分别追授李莎“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广西优秀共青团员”的荣誉称号,以及“桂林市优秀共青团员”“龙胜各族自治县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她在我心里太优秀了。”看着女儿李莎的一张张荣誉证书,李凯明说到。至今,他有时仍不敢相信女儿李莎已经离开了,他始终保留着女儿的微信和电话,“为了怀念女儿,好与她生前的同学老师挚友保持感情和友谊的联系。”来源:南方都市报
有一位纯洁的天使,曾经来过……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条令人无比痛惜的消息: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李莎,在支教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年仅22岁。华南理工大学父母在整理她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页纸,上面写着:李莎的生命线。10岁:过春节和家人一起团聚。12岁:交到一群死党。16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17岁:学习提高。22岁:考研。24岁:我们结婚吧!28岁:做一档综艺节目。32岁:孝敬父母,一起旅游,吃遍中国美食。40岁:侨居丹麦。49岁:回国。50岁:读曾经读过的好书,养一只萨摩耶犬,做慈善。60岁:写遗嘱。64岁:孤独终老,捐器官。这是一条到处都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生命线,虽然她的时间定格在22岁,但她依然是夜空中最亮的星。静静欣赏日落的气球女孩李莎出生在四川达州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她就记住了父亲的一句话:“我们是农民家庭出身,一定要拼一拼,搏一搏。”父亲让她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历尽艰辛,付出百倍努力的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她是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在桃花中嬉戏的美丽女孩走出大山,来到城市,李莎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也清晰地认识到知识的力量。于是学有所成之后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就成了她的一个人生信条。在花丛中拍照的女孩2019年8月,李莎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来到广西桂林龙胜,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工作。每天放学,李莎会走上崎岖不平的山路,送几个住得远的孩子回家。她会亲切地和村民们打招呼,孩子到家后,她会陪着家里的老人唠唠家常。在教学中,她会因材施教,活学活用。她会跟孩子们聊自己的专业、大学的生活、学习的感悟,以及她为什么要到遥远的龙胜来。她不但教给孩子们知识,还为他们埋下了一粒光明的种子。海边的白裙女孩山的另一边,是大海。2020年5月9日,李莎乘坐摩托车返回龙胜小学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22岁的李莎,一位美丽可爱的女孩,一位灵魂纯洁的天使,将她的热爱永远留给了这片绿水青山。来于大山,归于大山,她是山的女儿。云海向日葵如果人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会飞速回忆一生的话,她念念不忘的,应该还是那些孩子吧......小美人鱼是海的女儿,在变成泡沫升上天堂的时候,她听到了天使的呢喃: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变好,带给他们的父母快乐,值得父母爱他们......你,可怜的小人鱼,像我们一样,曾经全心全意地为那个目标奋斗。你忍受过痛苦,你坚持下去了。通过你的善良的工作,你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小人鱼向太阳举起她光亮的手臂,她第一次感到要流出眼泪......李莎一定也听到了,因为她是天空的女儿......喂海鸥的小女孩姑娘,一路走好!你未竟的事业,会在成千上万人的手中传递。你心中的光,会为成千上万的孩子照亮走出大山的路。你的崇高和伟大,让我记住了你。你永远活在龙胜的孩子们心里,活在亲友们心里,活在像我一样的“朋友”的心里。你是我的人生榜样!我会把你的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并且告诉更多的人。有一位美丽的天使,曾经来过......
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张静宇以自己平凡的支教生活奏响了一曲正能量之歌。作为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张静宇去年五月来到重庆石柱支教,担任一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教学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生活中对孩子悉心照顾,像呵护小树一样呵护他们茁壮成长。师生感情融洽,宛如亲人。如今,张静宇一年的支教生活行将结束,师生难舍难分,哭得稀里哗啦。如此情景,也感染到了一部分家长,他们也嘤嘤而泣。离开前张静宇精心为孩子们准了礼物:女生是公主裙,男生是运动服。问她为什么要选择来这里支教?她动情地说:“当时我读的小学是全市第一所希望小学。”“父亲以前挖过煤矿,母亲在工地上给工人做饭,家里生活负担很大,从小就享受着国家的对于贫困学生的各项政策。我想把爱心传递下去,也想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言语质朴,正能量却满满;反哺社会,不忘其本。我认为,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辉煌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感恩祖国,感恩社会。张静宇,你是好样的,我为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