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规范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的规定,对研究生导师要加强管理,对有师德师风问题及学术问题的导师要实行一刀切,规范管理。而对于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实际上不容乐观,在一些高校中经常出现一些研究生因为与导师关系不协调最后选择轻生的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本来应该是:研究生导师负责学生的学术培养,在一周或者一段时间内进行学术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术层次和理想追求。在学生的学术培养中,申请一些学术课题,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学术的前沿的研究,最终使得学生学术研究能力提高,自己能够独立进行研究。研究生导师压榨学生但实际上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如大家想象中的那样,那差距在哪里呢?在目前的各地高校中,一些研究生导师忽于对学生的培养,但是每天在学校外面走穴挣钱,不管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生的科研计划,还有一些研究生导师评上教授职称以后,就不再进行学术的研究,走向了管理岗位,对学生的学术研究每天瞎指挥,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不负责任,还开会的时候毫无理由的批评学生,让师生关系不和。研究生和导师再往深层次的讲,由于过去缺乏对研究生导师的监督和管理,再加上高校的扩招使得研究生导师数量不够,于是研究生导师含金量也逐年下滑,对研究生导师也没有考核机制,比如中部某省财经大学某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居然连续四年了五个导师一篇论文都没有,像这种水平的导师怎么去带学生,怎么去为人师表。还有当前研究生毕业需要导师对论文把关,进行签字,但是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导师因为和学生关系不和,或者想让学生继续做免费苦力,于是不给学生签字,影响了学生的毕业和继续深造,于是就有了我们在新闻上看到的研究生等等负面新闻,这就是实际上的研究生和学生的真实关系。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综上所述,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并非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和谐,而是充满波折与矛盾,里面也夹杂着学生的个人利益与导师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还高校学术一片净土,还学生一份真诚,我想有过研究生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同感。
考研的学生都知道选择一个好的导师对自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导师,但是,作为导师也是很无奈的,毕竟现在的学生跟十几年前的是很不一样的,不说不行,说重了也不行。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导师好,学生好导师和学生的心态都放得很平衡。导师本着以培养人才为目的教学,具有先进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经验;学生本着自己能长才的理想和抱负,学习作风脚踏实地。这便是两相宜。再简单的说, 导师是在培养人才,而不是找几个打杂助理在身边,学生也是很有可塑性,而不是来混文凭的。还有一种师生关系也是两相宜,只不过通常是在日后才发现。那就是导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经常批评学生,学生在跟着导师的这段时间可能因为经常挨骂心里会产生怨气,但是,毕业之后才发现多亏了导师的严格教导,日后跟导师关系也一直很好。研究生2、导师好,学生不好文章开头,小编也说过,现在的学生跟十几年前是不一样了。以前的学生吃食堂都勤俭节约,现在学生都是叫外卖的;以前的学生都是骑自行车,现在的学生都是开车了;以前的学生学好了能出国深造就是很了不起的了,现在的学生一个假期就可以走遍几个国家。很多导师都感言,现在的学生难带啊,不跟导师请假就不来的学生很普遍,还有的回家了再回头跟导师请假的。说实话,导师们对这样的学生真是拿他们没办法,在符合学校毕业要求的情况下,能过就过吧,真是带不了。研究生院3、导师不好,学生好如果遇到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比较倒霉,导师对研究生的主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你遇到的导师水平如何,有时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老师讲出来,完全是两种境界。4、导师不好,学生不好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扩招研究生,而研究生导师水平也是相差很大,师生之间关系一度比较紧张,甚至出现了一些比较恶劣的事件。导师对学生不负责任,是学生的悲剧,学生学业不精,对导师来说是最大的失败。考研小编觉得,师生关系不是毫无感情的上下级关系,越是温情的父子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的缘分,至于缘分的深浅,那就得看各自的尊重程度了。
近日,因某热点事件,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再次被人们谈论起。应该说,导师重在“导”,而不是“教”,研究生和本科生也有很大区别,其学习过程主要是有计划的实施研究活动,而导师的科学指导是研究生能否有效开展研究的关键因素。小齐是北京某大学研究生,他和另外2个同学长期在导师管理的一家公司“打工”,公司正式员工每月薪水过万,而他们3个人每月只有一千元的生活补贴,并且周末经常加班。因为觉得自己跟错了导师,学不到有用的知识,几个人的情绪非常不好。小齐表示自己不想再给导师打工,决定退学。从不少研究生反馈的情况看,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由简单变得复杂导师担负着指导研究生的责任。这样原本很单纯的师生关系逐渐变了味。学生称导师为“老板”,自嘲自己是“临时工”,干着最苦、最脏、最累的活,拿着最低的工资,或者根本没有工资。我们也很难见到导师和研究生齐头攻坚的场景。有研究生把导师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放任型”,这类导师对学生不管不问,学生也很难见到他的面,所以学习全考自己。一位硕士生回忆自己的读研经历,他说:“读研三年,见导师的次数屈指可数,平时就是在实验室度过,导师带的一个博士生学长有时候会来指导我们几个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导师认不全自己的学生,好尴尬。另一种是“老板型”,这类导师或自己管理公司,或与公司合作开展项目,他们会给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分配“科研任务”。某化工类研究生小陈说,从大一开始就被导师派到一家化工厂实验室,里面的设备比较简陋,还经常有刺鼻的味道,虽然自己是研究生,但没有多少实践经验,很容易出事故的。不过导师看上去没那么担心,每次见面,他只是一句“做实验要小心啊”就过去了。大多数导师会给为自己“帮忙”的研究生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事实上,有研究生对导师安排“科研任务”并不反感有媒体人认为,与“放任型”导师相比,“老板型”导师还算比较负责的。至少他分配给研究生一些“科研任务”,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研究生小华一直帮助导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虽然工作重复、枯燥,但她认为有一定的意义。第一,在资料整理过程中会做调查、做实验,这是基本的科研技能训练;第二,整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导师会予以指正,这既能提升自身水平,也能保持与导师的良好互动。她并不反感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客观的说,研究生跟导师一起创业、研究课题的经历很难得,不少研究生根本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与水平远远超过自己的导师在一起搞科研,既是对科研方法的训练,也能提升实际问题处理能力。但如果导师把给学生安排任务建立在简单的“剥削”基础上,把研究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唤,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会发生师生冲突。遇到“不靠谱”的导师,有的选择沉默,有的选择退学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上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权限很大,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与导师相比,学生处于弱势。另外,研究生导师一般都在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威望,有研究生担心“得罪了他们,在这个行业里很难混得下去”。所以学生遇到“不靠谱”的导师,大多数选择忍声吐气,一些人认为“实在不行,就混三年,最起码也是个研究生文凭”。虽然有研究生想退学,但真正选择退学的还是少数。导师能负责任的导很关键某985高校工科类研究生,导师是海外留学归来的高端人才,因为兼任行政职务,项目也比较多,所以专业耽误了不少,对学生只是进行大方向指导。但对学生的科研要求非常严格,每周必须要在实验室待满六天,论文只能发SCI。学生在他的“威逼”下练就了一身本领。导师带的学生大多数读博,有的直接去了清华大学,个个专业技术能力都很强。这位研究生认为自己不仅感受到了导师的严格,还被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的精神打动,那种在实验室一待就是整夜,第二天仍然继续学习的精神,只能在高考生身上看到。最后,借用网友的一句话“选导师真的很重要”。
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博弈,博弈的关键在于是否强势,是否有对方的弱点。在中国高校的导师制度下,研究生天然处于弱势的地位,因为他们的弱点(希望毕业)被牢牢握在导师手中。如果他们未能与导师好好沟通,或是在与导师的博弈中表现的顺从,那么就会被一直欺压。因为人一旦掌握了控制别人的权利,往往会肆无忌惮,以至于给他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在这个制度下,为了避免痛苦和灾难的发生,我们一定要学会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利,学会为自己争取权利的人,才能在未来为身边的人,乃至整个国家争取应得的权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味的顺从只会带来无尽的压榨,手有利刃并且心怀慈悲者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争取权利的核心就是沟通,与导师大胆沟通,与教务处大胆沟通,实在无法沟通即便是退学也不要强行容忍,因为忍让只会让导师和教务以后更加肆无忌惮,权利永远是斗争出来的。其次,放平心态,不要把研究生学历看得太重,只有你在导师面前表现的对研究生学历毫不在乎,他才不会拿毕业当作要挟你的筹码,他反而会担心你无法毕业而影响他来年的招生,如此一来便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谈判的优势了。针对研究生导师制,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探讨:1. 取消导师决定学生能否毕业的权利,一来能够让有能力的学生自主毕业且不被压榨,二来也可以防止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混文凭;2. 导师招生无名额限制,但在课题组内部设立淘汰机制,淘汰的目的是为了筛选真正适合相关方向研究的学生。此外,导师的经费与招生数量成正比。这样一来,导师就会有意识地经营自己的口碑,导师内部优胜劣汰,常年招不到学生的导师自然会进入业界为实业的发展做贡献,而不是自己不学无术,只会逼学生发灌水论文;3. 学生每学期有换导师的权利,如果学生发现与导师无法相处,可以申请换导师,这样可以防止师生之间因为性格不合而产生矛盾。当然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都会有漏洞,心怀鬼胎的人总会想方设法利用制度漏洞为自己谋利。所以希望大家学会保护自己,大胆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利。
国内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真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的。这个和不同导师的处事风格、课题组的氛围有关。昨天,刚好看到朋友分享的一篇文章《师门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2019年5月见刊的,非常神奇。其作者是北师大的一个博士生,文章的观点挺新颖。文中“有研究生抱怨:导师就像老板,师姐就是包工头,他们就是最下面搬砖的。也有谈话记录体现导师崇拜的,比如有学生描述称,一位博士生姐姐经常会说,”老师我们是你的迷妹“……”就体现出两种研究生和导师间的关系。通常来说,不少研究生在读研、读博时私下也会喊自己的导师为“老板”。不过,导师并不喜欢这样的称呼,依然坚持让喊导师或老师。部分大的科研团队,为区分挂名导师的青年教师和带头人,将课题组内导师分为“大老板”、“小老板”。称呼老板的原因在于,除研究生补贴外(硕士生500元/月、博士生1500元/月),导师还会根据研究生的科研进展情况,额外补发部分助研津贴。津贴来源导师获批横向或纵向课题的劳务费部分,申报课题做预算时就有算入几个研究生的工作时间、费用。基于这份不高的“助研津贴”,部分研究生就开始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表达出一种“雇佣”的关系。在第一届学生有类似称呼后,课题组内学生就会私下沟通交流,将这个称呼传下去。比如说,同学们私下都喊导师为老板,自己喊老师会觉得格格不入。有时候,我也问过不少研究生,你们都喊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可是,当面有几个敢喊的啊?导师树立的“师威”不是假的呢。深有感触的是,在学生毕业后再喊自己的为老板时,又会表达出一种亲密的感觉。很奇怪吧。我自己依然是喊自己导师“姓+导师”,可是经常听到几个同事喊自己导师为老板(见面时)。之前,我也说过研究生读研、读博期间,除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外,也会有安排部分其他琐事,如小额经费管理(团队活动使用,如过节聚餐、看望生病学生、部分无法报账物品等)、实验室安全管理、财务报账、横向课题等。站在学生的角度,这类事情更像是“压榨”,做的这些都是和自己课题研究不相关的。在我看来,部分导师没有良好的引导和激励。也许这就是引发矛盾的主因。管理一个研究生团队,肯定无法做到一视同仁,对于努力勤奋的学生肯定会有偏向。单独,给某个学生多发点补贴,肯定引发其他同学不满。但是,对于有心多做事的同学,肯定要给予激励。部分团队还会成立课题组学生自治小组。比如说,课题组小额经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同学,每月的主演津贴会+100元。参与导师重大课题申报的同学,在申请书递交后会发放1-2000元的补助,获批后也会再次发放1-2000元的补助。小西认识几个做规划类课题的导师,带着自己硕士生外面到处跑、做课题,但是会给自己学生每月发2-3000元/月的津贴。我有和他的几个学生聊过,他们并不反感。在入学之前,导师就和他们说明这个情况,觉得在外面跑能学到不少、有补贴,能接受。研究生早已是成人,我觉得很多事情得和他们说透,也尊重他们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过,我还是想说大部分导师和学生是“师门传承”的关系,类似于师徒。硕士生还好一些,不少博士生在读阶段进行的课题,也许就是一辈子的研究方向。其中,也有不少博士生毕业后留在自己的导师团队,甚至多年后接管团队,成为队伍的带头人。另外,很多年轻导师和研究生相处得和朋友一样,尤其是课题组内其他老师的学生。比如说,不少人就称呼年轻导师为“某哥”或“某姐”,小导师也不会反感的。当然,遇到课题研究、进展汇报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一样会给予批评的。之前,也曾有博士生抱怨自己的导师生活不能自理,什么事都让他干,结果读博后一篇论文都没发着。这也就是说做什么事情都讲究度和平衡,学生各方面能力要锻炼,但是主要任务得分清。你觉得呢?
在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体制下,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大、中、小学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太一样,虽然同样是一对多的关系,但中小学是几个学科的老师共同带几个班的一两百位学生,而每位研究生导师可能就带几名、十几名学生,后者更像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如父子”的关系,一是为师,终身为父。通常来说,导师为了自己的学术声誉,在选择学生的时候会相当慎重,会精挑细选出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值得培养的人才,也会在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术、人品等方面能力负责,因为学生的成绩也是老师的业绩,学生成才成功老师脸上也有光。当然,有的导师,特别是在行业内比较牛,或者年龄比较大的德高望重的导师,比如院士、学院院长等,一般不会自己亲自指导学生,可能只会抽空偶尔指点一下学生,平时主要由其他年轻的导师来指导。我读研时接触过的导师,都还是不错的,师生关系比较单纯。通常,导师带学生都比较负责,会尽心尽力地指导学生做人,做学术,让学生感觉研究生生涯不虚此行。这样的老师亦师亦友,比如会请学生们聚餐K歌,还有一位同学的导师,是博导,经常与学生一起玩网络游戏,与学生讨论战术,很和蔼可亲的老师。有的导师像“老板”,说明这个导师应该是项目资源很多,或者自己开公司,他有能力揽来大项目交给学生做。通常导师会给学生一定的报酬,当然这个报酬与工作量肯定不会成正比。这时就看导师个人的性格了,好的老师在让学生做项目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并让学生能够有发论文的机会,而且会给学生不错的福利待遇,以鼓励他们的付出。也有的导师比较唯利是图,他就会无情的剥削学生,甚至让学生免费为其打工,我有位同学就这样惨,不但为导师免费打工,连出差的火车票都不给报,而且项目做不好还要挨骂,遇到这样的导师真是不幸!比如2019年底,南京邮电大学一名研究生,因无法忍受女导师3年来的各种无理压榨及延期毕业要求,在实验室自焚身亡,引起了网络热议。这位导师平时会安排学生参与自己的私人公司业务,并有辱骂学生的行为。在这起事件发生前,导师就因为做实验的事情,严厉批评了3位学生,其中一名便是死亡的学生,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真的被这样的研究生导师气到爆炸。本应是教书育人、令人尊敬的学者,却戴着伪善的面具,而撕下面具后,却是一个十足的恶魔。无奈,现行研究生教育中,导师的权力实在太大了,完全可以掌控一名研究生同学能否顺利毕业的“命运”。遇到人品低下的导师,学生就是鱼肉,只能任其摆布。而对于导师的监管,似乎只有科研成果。但学术能力强,真的并不能代表人性好。其实,明智的导师应该将眼光放长远,悉心指导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维护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因为学生毕业之后有可能会发展得很好,并且拥有各方面的资源,如果师生关系融洽的话,双方必然是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到底是老师与学生还是老板与员工?有人说研究生就是学生,导师是老师自然是师生关系。但是也有人讲,现在导师都被称为老板,导师把持着研究生的毕业和补助,更像是老板!从老板的称谓中也能看出研究生导师的权力之大。而前不久发生的华科研究生跳楼事件,其导师的处罚仅仅是停招两年。既没有看到导师对这件事情的反思也没有看到足够力度的惩戒。但是随着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我们也应该反思在这场事件中的各方!谁来约束导师的权利呢?研究生是为了学位而来,取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对一位普通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大事,毕竟多少年的努力只为换取一个博士或者硕士的帽子。而对于导师来说,这只不过是家常便饭,身边的学生少的几个,多的也有几十个,自己无法面面俱到,更希望自己的研究生能够为自己的课题或者学术生涯贡献力量。因此,矛盾的激发点就出现在这里。导师希望研究生马儿吃的是草挤出来奶,而研究生则希望自己喝的是奶,挤出来的也是奶!但是对于研究生和导师的地位中来说,导师牢牢地把握住了研究生的毕业命脉,从开题到答辩,都需要导师的签字和点头。但是研究生对导师的影响甚微,甚至更换导师都需要导师的同意。而学校和国家也没有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导师一些越界的问题,而导师就凭借着毕业这一件事情就将研究生抓在了手里!其实,研究生与导师本身就是纯洁的师生关系,而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所谓老板的称谓,出现了一些师生矛盾,其实多是制度的缺陷的问题。而老师的师德也是有高有低,大部分老师都是高风亮节,但是难免一小部分老师师德缺失,而这一部分老师正是破坏教师形象的害群之马!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样的悲剧可能所有人都不愿意再次看到!学生的跳楼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是学校和导师也是逃不开任何责任的。而如果一味地逃避问题,不直接面对问题,就很难避免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中国每年录取的研究生数量与日俱增,导师数量也越来越多。高等人才数量的增多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国力的昌盛。但是随之而来的研究生与导师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地发生。这就要求学校,院系,导师都能很好地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来。院系与学校负责管,导师负责教学,而研究生负责自己的本职工作。导师负责制并不代表研究生就是导师的跟班,就是导师的员工,更贴切的来说,导师更应该承担师傅的角色,言传身教才是老师的本职工作!而不是供自己呼来唤去的小二。希望每一个付出努力的研究生都能得到回报,希望每一个付出辛苦的导师也都能得到应有的肯定!
研究生与导师原本是师生关系,可现实中关系很微妙,研究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同的人与人相处后产生了不同的关系。人都是有情感的,成为什么样的关系也是相互的。研究生与导师在相处过程中,有的相处成亲人,有的相处成仇人,有的依然是师生,有的平平淡淡,有的是明显的雇佣关系。一、亲人关系一个德高望重的导师遇到一个知恩图报的学生,这样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研究过程中就相处成了亲人。有一个教授,他自己的孩子出国了,待学生像待他的孩子一样,学生们也都非常尊重他。一次他生病住院,一直是他的学生轮流照顾他,他和老伴的日常生活,学生们也照顾,学生们把他老两口当成父母一样对待。学生毕业还在帮学生找项目,利用自己的关系帮学生找工作,每个学生结婚时,不远千里去做证婚人。这样的师生关系真的很令人感动,也值得传承,才真正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师生文化。这种关系也是大家最渴望的,但现实中又太少,真的只能是可遇不可求。二、仇人关系千辛万苦考上了研究生,本想好好学成归来大展宏图,可是偏偏遇人不淑。遇到的教授变“叫兽”,导师利用职务之便性侵女学生、侵占学生科研成果、克扣学生补助津贴等。因学生身份地位的原因,不管是采取法律措施维权还是忍气吞声熬到毕业,最终绝对是仇人关系。这种导师严重违背师德规范,触犯法律底线。每个学生都不想遇到这样的导师,导师没有真才实学,还道德败坏,误人子弟不说,还害人不浅。哎,遇导师也要讲运气,亲人式的导师都是别人家的导师。三、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导师和研究生最基本的关系,这种情况导师认真指导学生,学生也听从导师指导,导师和研究生教学相长。但导师也只管教,生活中对学生不闻不问,不谈个人感情,是一种纯师生关系。遇到这样的导师,也知足吧,虽然没有象亲人一样关爱,但导师有真才实学,也能学到真功夫。四、雇佣关系有一类导师把师生关系演变成雇佣关系,学术上对学生要求严格,象上司要求员工一样。说是雇佣关系,但学生从导师那里得到的薪资又不等价。生活上也把学生当免费劳动力使用,不管什么地方缺人手,就叫学生顶上。不管自己的工作还是生活,利用自己是导师的身份随意差使学生,跑腿的事都由学生代劳。反之对学生的生活又豪不关心,时间长了,学生心里肯定不平衡,甚至憋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你对我有情,我自然对你有义。导师是学生学术、做人处事的标杆。导师怎么做,学生也会怎么学,再说研究生也是成年人,也需要人格的尊重,不能象对待小孩一样。只要双方真诚相待,相互尊重,合理沟通,都能相处成亲人的关系。
每一个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导师,导师也是陪伴自己研究生生活最重要的人,从自己选导师的那一刻起,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就注定和导师联系在了一起,直到毕业,请假要找导师、开题要找导师、申请项目要找导师签字、出去实习要向导师申请、奖学金申请要找导师、毕业要找导师签字----所以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至关重要。那么我们怎么和导师和谐相处呢?首先要对研究生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研究生是做研究的学生,本科阶段“视分如命”的传统一定要摒弃,“考试,60分及格,科研,90分及格。”研究生不再以分数论英雄,虽然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也包括了课程、学分、考试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科研成果,是论文。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的知识很多,但是我们会的也可以忽略不计,不只是我们,就连最厉害的专家掌握的知识也很有限,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 ,研究生期间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要不断加强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就算自己不具备,导师也会默认我们具备的。我们要知道研究生是要自己攻读的,这是自己的事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导师再上心,甚至把自己的研究项目给你,你不努力,看不懂,最后导师也是没有办法的,每一个考上研究生的人智力都是不错的,再好好努力,一定不会差的。研究生阶段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课题不同,方向不同,不能互相比,可能你考试很厉害,但是别人可能在专业能力上更强,有问题一定要问,大家讨论更容易解决难题,千万别不好意思;研究生期间不像本科阶段有那么多考试和证书考试,能用这些来衡量自己的进步和得失,科研本身就是枯燥的,可能研究了很久最后也没有结果的,这就需要一个好心态了,不要恐惧和抵制。研究生时我们的又一次自主学习的机会,这几年我们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好好经营!
刚刚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会经常遇到这么一种情况,就是在同一个宿舍的室友之间的关系远远没有大学室友之间的关系亲切友好,一开始有很多同学感到不适应,会感觉到一种孤独无助感,事实上这不仅仅是某个人的感觉,很多人都研究生都是这个现状。在本科生的时候大学室友之间称兄道弟,但是研究生室友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这么亲切友好。那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解决呢?首先需要强调一点的是研究生和本科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学习模式,相比于大学期间以班级或者寝室为单位,研究生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单打独斗,所以室友之间的关系冷淡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也不需要花特别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刻意维持,顺其自然就好。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你会发现很多研究生同学之间交往会非常客气,但是关系好谈不上,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就是大家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同一个宿舍的同学有来自985、211的,当然也有来自普通一本二本甚至大专的同学,简单的说就是每个人的本科学校层次是不一样的。在大学期间你是985那你身边的同学也都是985,你是二本你身边的同学也都是二本,在大学这种学校层次之间的差异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读了研究生之后这种差异会被进一步放大,你可以不承认,但是这种差距确实存在的,他直接影响到你以后找工作,本科学校差的同学相对于名校的同学会有一点自卑感,所以也很难融入进去。第二点是由于课程和课题原因导致的,大学期间一个宿舍都是一个专业的同学,所以所学的课程基本上相差无二,而研究生不一样,研究生每个人的所学的专业相差很大,甚至同一个宿舍的同学是来自于不同的课题组,甚至是不同的导师。不管是平常上课还是做实验,很少有共同的时间,所以除了每天晚上睡觉外大家相处的时间很少,交流也相对较少,这也是导致同学关系生出的一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研究生只有两年半到三年,因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也就没有时间去培养同学之间的感情。每个人的规划不一样,同一个宿舍的同学有着忙着做实验,有着忙着找工作,还有的忙着准备读博士,甚至有同学准备出国,所以说共同语言也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