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研讨会召开孝弟

教育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研讨会召开

央广网西安12月29日消息(记者雷恺)教育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年工作会议暨教学改革创新研讨会12月28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教育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近50所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参加会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授主持开幕式并做主旨报告。她强调2020年要以理论研究的深入推动教学内容升华,以学科建设发展领航课程体系建设,以深化调研成果的运用进一步推进教材体系建设,以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能力水平的提高,以强化机制建设增强课程满意度,有新进展、新面貌、新成果。开幕式后,教育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做了主题发言。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山东大学王韶兴教授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化、学理化和学科化问题;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王宏波教授从“三理贯通”即政理学理事理角度分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陈文斌委员等就教材问题、博士生培养质量问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问题、平台建设等做了主题发言。围绕大会主题,与会代表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武汉大学李楠教授等23位专家分别从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性、定位、定标、定法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研讨。会议还安排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学勤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副院长马忠教授做了教学经验展示。

跟我来

西华大学举办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果展示会

未来网高校频道12月9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王贝 郭倩)12月2日晚,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研究生部在学生活动中心共同举办“新时代、新理论、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生学习成果展示会。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全体研究生参加本次展示会。 展示会分为“新时代呼唤新理论”“祖国在我心中”“奋进新征程”三个篇章。展示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同学们用诗朗诵、歌曲联唱、读书分享、微视频等形式真情演绎,其中,诗歌朗诵《我爱你,中国》、微视频《重逢》和以三句半形式演绎的节目《歌颂祖国》,赢得了全场师生们的高度评价。在《我爱你,中国》中,同学们精神饱满,情真意切,歌颂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深深祝福。微视频《重逢》构思新颖,刻画了不同年代青年学子的大学求学经历,将他们在不同时期的活动同时呈现于观众面前,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歌颂祖国》则以活泼的形式,点赞新时代祖国所取得伟大成就和人民美好的的幸福生活。 本次展示活动由全体研究生自编自导自演,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展现青春风采、表达对祖国繁荣富强的深深祝福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豪情壮志,自觉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农业专业2019级研究生段晓毅认为:“本次展示让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让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枯燥乏味,充满活力。”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2019级研究生赵邱旭认为:“这次展示不仅是一次节目演出,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展现了同学们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更让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与使命担当在同学们心中深深扎根。” 该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长期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六个要求”为抓手,坚持“八个统一”为目标,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创新,形成了“课堂+实践+网络”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格局。教师坚持“内容为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主要内容,按照“步步高”“步步深”的要求,将自身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深邃的理论阐释增强教学内容的学理性、知识性和理论性。同时,教师注重创新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思维特点、个性喜好,精准定位研究生需求,扎实推进“精准思政”;另一方面,注重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融讲授、探究、展演等各种教学方法于一体,激发研究生理论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能触动学生的心,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程。本次研究生学习成果展示会通过整合不同专业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不同专业教师和研究生进行互动交流,促进研究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若唯无诏

中办、国办重磅发文!“思想政治理论课”再次划重点

上周,一份重磅教育文件的发布,瞬间引爆了教育新媒体、朋友圈,“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关键词,引发各界强烈关注。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今天青鹿观察室将为大家带来政策分析。思政课今年频繁上榜虽然学校里开设的课程很多,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却在今年频繁上榜,多次被划重点。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和“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3月,主席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4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文件强调,实施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这次,中央专门就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意见,作出部署,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学校思政课的高度重视,说明改革创新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再次被提升一个高度。《意见》主要内容框架如下:文件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课程目标、课程教材体系、师资建设、评价机制、党的领导等方面,清晰明确回答了学校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基层校长应当立即行动,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深入学习领会,抓紧研究结合本校实际的落实方案,力求实效,创出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新经验。下面,我们将针对以下几个重点进行解析。《意见》重点解析重点一《意见》指出:要加快壮大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观察室有话说现阶段各地高校和中小学都或多或少面临思政课教师的缺口问题,专职思政教师的编制明显不足。如何提升思政老师的配备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可尝试通过以下途径解决:1. 遴选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选择优秀教师,并对其进行系统培训;2. 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 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3.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4.积极动员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5.采取兼职的办法遴选相关单位的骨干支援高校思政课建设;6. 应对民办学校各地可指派思政课教师或组建专门讲师团。重点二《意见》指出:要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建立一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学基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考察调研,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国外调研;完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三级培训体系等。观察室有话说日后,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及地方党校(行政学院)将会更多地面向思政课教师举办专题研修班,进行“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等,以此培养和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重点三《意见》明确指出了开设专题会议和思政课的次数和课时:1. 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结合学习和工作至少讲1次课;3. 高校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会议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4. 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4个课时思政课;5. 高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2个课时思政课,可重点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观察室有话说《意见》的颁布,意味着地方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提上日程,各高校也需要利用好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及职能部门的力量,通过每学期定期开专题思政课等方式,深入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服务学生发展。重点四《意见》提出要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和加大思政课教研工作力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库”“加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设,完善思政课教师网络备课服务支撑系统。”“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观察室有话说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的思政课也开始进行课堂改革创新,远程教学教研、录制精品课程、同步课堂等智慧教学互动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思政课堂上。结语总的来说,通过以上重点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意见》既是一份全面系统的计划书,又是一份细致具体的实操书,在开展工作方面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指标。鉴于思政课的主阵地还是学校课堂,第一道门槛自然是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再者就是开课的次数和课时需要得到保证。采用远程互动教学、网络直播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各地思政课的高效开展。

大之至也

“政治理论课”务必接地气

近日,广东英德沙口镇江溪村直属党支部党员活动室内气氛热烈、掌声不断,一堂接地气的“政治理论课”在这里开讲。英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陆自强与30余名农村党员面对面坐在一起,讲政策听民声,谈变化话振兴,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传达到每个党员群众心中。(12月7日 半月谈网)据报道,为把党的最新政策及时送到基层党员心坎里,英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陆自强用一口流利的客家方言,把群众关心的农业农村、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民生问题与江溪村脱贫攻坚的鲜活事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乡村的新变化,生动解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让受众听得进,听得懂,富有创意地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转变成广大基层群众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政治理论课”,特别是面对基层一线农村群众的“政治理论课”,要达到入脑入心的目的,就要让群众喜欢听,听得进去,听得懂。广大党员干部在给基层群众讲“政治理论课”的时候,一定要把接地气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才能保证实效。“政治理论课”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语言进行宣讲。农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标准的普通话,高大上的讲解方式往往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方言土语却往往能够打动他们,让他们听得懂、记得牢。因此,基层干部在深入基层第一线进行理论宣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当地群众的方言土语进行宣讲。只有语言接地气了,你的讲解才能打动群众,让群众喜欢听,听得进去,成为希望的种子,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政治理论课”要和群众切身利益相联系。“政治理论课”要让群众感兴趣,党员干部在面对群众进行政治理论宣讲的时候,就应该把高深的理论和群众的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把党的大政方针和群众的切身利益相结合。比如在解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时候,就应该深入浅出地告诉群众怎么致富,怎么不返贫的措施和办法,这样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演讲,自然能激发群众的兴趣,让他们认真去听,认真把它牢记在心。“政治理论课”要让基层农村群众能听懂、好消化、得实惠。只有这样,“政治理论课”才能走进基层农村群众的内心世界,才能深入人心见实效。(江文)

时事讲堂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键性课程

2019-03-30 07:45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阮帅 干婧为了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近日,绍兴市文理学院举行了专题座谈会,邀请全校思想政治老师齐聚一堂,畅谈感想,分享、交流心得体会。文理学院党委委员陈均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键性课程,是不可替代课程,总书记说到的“要理直气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我们每一位思政老师铭记。要上好思想政治课,关键是教师,要发挥每一位老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总书记提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来概括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我也相信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会越办越好。总书记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我印象深刻。课程育人和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如果学校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不提高,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缺乏基石。答题专区1、其中哪一项是总书记对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基本情况的概括?A、可信、可敬、勇敢、乐为、敢为、有为B、可信、可敬、可心、乐为、敢为、有为C、可信、可敬、快乐、乐为、敢为、有为D、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2、其中哪一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职责?A、课程研究、课程思政B、课程育人、课程思政C、课程思政、课程教育

大只佬

20考研:考研政治需不需要看大学课本?

答案是不需要。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两者的区别。第一,这两者的应用范围就不同。大学所用课本当然是用大学用于要求学生掌握的、达到的知识。考研政治官方规定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的是大纲和大纲解析。《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就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为考研政治而出的书目。第二,在内容方面。大纲每年修订一次,根据国家最新要求,增删某些部分,同时根据当年的重要领导人讲话、重要事件,将相关内容进行编入。课本则可能几年不变。第三,两者的学习内容和考试所要求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其次,我们来看两者的的相同之处。都是马原理、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科目是相同的;马原理、毛泽东思想、史纲思修等内容也有相同之处。看到相同与不同之处后。我们再来看考研政治这一学科的特点。政治追求少时高效。而这一点恰恰就是我们不选择课本的最根本原因。复习任务重、时间少,您到要用以上与大纲以及大纲解析相差较大的书目来浪费时间吗?即使某些内容是相同的,但是我们不能将宝贵的时间用于对于、查找课本和大纲之间的不同之处吧。最后,建议每一位考研人都重视《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这本书。每年修订一次,所有机构、老师授课内容有无变化、变化大小都取决于这本书。在考研这项重要的事情上,选择正确的书籍是考研成功的第一步。高教社官方网络课堂祝大家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考研书籍,顺利考上心中的学校。

第六章

讲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精彩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称为“关键课程”、“不可替代”的课程,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准定位。思政课能不能真正发挥好立德树人的关键性、不可替代性作用,归根到底还要看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思政课能否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归根到底也系乎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思政课的生命线,是“金课”含金量的唯一计量标准。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加强改进思政课的合力不断加强,氛围愈益浓厚,创新性探索更加丰富,思政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效果不断提升。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关于思政课的连续性年度调查(2014—2017年参与高校为35所,2018年为40所),也反映出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成效方面的积极态势。数据显示,被访大学生对思政课育德作用的肯定性评价,由2014年的45.5%提升至2018年的72.7%。在2018年底进行的最新一次调查中,有近八成的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总体状况给予“好评”。大学生对思政课正面评价不断提高,展现出思政课建设不断夯实、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但是,也要看到,在加强改进、守正创新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我们还承载着很多期盼,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2018年度的调查显示,有近两成(19.6%)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评价“一般”,实际上也是思政课教学仍需努力的明确提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内容陈旧、方法呆板、简单重复,或应付差事、空洞说教等现象仍然存在,影响着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更影响着思政课的“入脑率”、“走心率”。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思政课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主角、是主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力量。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要求,系统阐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中需要坚持的八个“相统一”,揭示了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应当遵循的方法论。落实好这些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学在深、实、新、活上下大功夫、下足功夫。2018年岁末,千余名武汉大学师生登上樱园老斋舍,用快闪唱响《我和我的祖国》,表达当代年轻学子的爱国之情。 武汉大学 王志敏/摄一是在“深”上下功夫。思政课要实现政治引导作用,就必须在思想深度和理论透彻上下功夫。面对知识储备更加丰富、理性思维更加发展、价值选择更加多样、思想渴求更为强烈,青春跃动、快速成长的大学生群体,思政课在以思想理论的深度增强课程的磁性方面,当有更多的自觉。这是思政课教学提高实效之需,也是大学生成长发展之需。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学之所以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上简单重复,或者停留在纸面、字面上简单打转转,没有在透彻讲解、循循善诱中让学生感受到思想理论的穿透力、牵引力。在“深”上下功夫,尤需我们注重“超越已知”、“突破平面”。“超越已知”,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理论认知等基础上再进一步、再深一层,引导学生在政治认知、理论思考、价值情感等方面有深化、有升华。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时期都会接触思政课,但高校思政课是最高学段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体现,就是深度上的加强和升华。解决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复性问题,路径不在于将中小学生应当学习了解的内容推迟到他们上了大学后再讲,而在于大学的思政课教学比同学们以往的学习理解更有深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精研大学阶段的相关教学内容,还要了解中小学学段的相关内容,在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增加知识的深度和理论的厚度。“突破平面”,就是在准确把握教材逻辑的同时,在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展开过程中,实现对教材相关要点的深度展现。思政课教材因篇幅、体例等所限,对很多内容的呈现只能是简明的、纲要式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自己打开、也引导学生打开理论的视野、历史的视野、现实的视野、国际的视野,看得更深、更广、更长远,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教材中核心观点、基本结论的深度讲解和深度理解。“深”不是晦涩的同义语,不是故作高深、艰深,也不是生动的对立面,而是给学生以更深入的学理分析、更前沿的知识传授、更深层的价值引导。二是在“实”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学的鲜明指向,是引导学生厚植理想信念、坚定信心信仰、提升境界情怀。理想信念、信心信仰、境界情怀,在有真理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事实的力量作支撑时,才会更高远、更坚实、更笃定、更长久;思政课教学,只有能够很好解答学生实实在在的各种心头之惑,才能发挥好育心铸魂的作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既要有内容之实,也要有解惑之实。增强内容之实,需要思政课注重提升教学内容的知识含量、学术品位。我们应把课程作为科学来对待、来研究,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科的真理性;应当基于扎实的学术探索,建设“有学”、“有道”的思政课,以知启德、以学弘道,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说服学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传授的有效对接,实现价值引导与知识教育的深层融合,在满足学生对知识渴求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也由此改变一些人存在的思政课“不是学术”、“没有学问”的误见。增强解惑之实,要求思政课教学时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法则。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也是思政课应当自觉弘扬的教风,是思政课能够解真惑、真解惑的前提。任何思想理论,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得以更鲜活地表达、更生动地阐述,才能从抽象走向具体、更有力地“开悟”人。在我们的调查中,“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多年来位居被访大学生关于思政课教学内容改进建议的首条。可以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也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们对思政课教学的期盼。贯彻这一教学法则,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更多地走出书斋,深入社会实际,走进学生当中,精准把切社会的思想脉动和学生的所思所想,更清晰地了解实际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热点往哪走;也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有更扎实的理论素养,增强“迎着问题讲”的实力和底气,能够说出实际背后的“道道”、问题中间的逻辑,给出清晰有力的思想引导。唯此,才能真正避免教学中由概念而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避免将本来鲜活的理论,从生动的现实中剥离开来,流为远离生活的思维演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利用“一分钟”微视频方式,通过简笔漫画和诙谐幽默的语言在大约一分钟的时间内讲解各种时事热点、航天知识、校园政策,传播主流价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学生欢迎。图为“一分钟”微视频团队的学生在绘制简笔漫画。 新华社记者 马宁/摄三是在“新”上下功夫。面对党的思想理论的创新性发展,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性推进,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和世界的深刻变化,面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思政课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成为新时代精神动能的激发者,成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引领者。在“新”上下功夫,要求我们用好新教材、探索新形态。党的十九大之后,高校思政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推出了新的版本。新版教材更加充分地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进展,反映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依据。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应当建立在对新教材的准确把握和整体遵循上,避免教学中“拿着新教材”、“朝着新学生”,但“照着老教案”、“讲着旧话语”等现象。在探索新形态方面,近年来涌现了许多生动实践。在线课程、智慧课堂、问题链探究、混合式教学、情境剧体验、微电影导学、选修课创设等,都对思政课教学改革产生了新推动。从2016年秋季起,武汉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爱课程”网)整体推出四门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深化探索混合式思政课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成效。截至今年7月,课程已完成三次迭代,累计选课人数逾55万。我们需要在继续深化这些有益探索的基础上,深化学理提炼,加快构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理论,以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推动改革创新成为思政课教学中的普遍自觉。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课教学的“求新”,是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我们不能在不断“开疆拓土”中忽视对规定必修课的精耕细作,不能在形式与手段的创新中忽视对内容本身的更多关注。四是在“活”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学之“活”可以而且应当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方法之活、话语之活、形式之活等。教学之“活”的最关键处,在于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在于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激活学生学习主体性,使学生成为活跃的发问主体、积极的思考主体、主动的探索主体、思想理论的自觉传播主体和践行主体。有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有效激活,思政课的教学才会是有交流互动、心灵对话、思维碰撞、情感共鸣的教学,才能收获学生发自内心的真诚喝彩声、持久鼓掌声;思政课学习才不会流为简单的词句记诵、概念复述,知识才能更好地化为信仰,思想才能更好地见诸行动。我们经常念及的“教学相长”,便是生成于这样的教学状态之中。充分激活学生学习主体性,需要教师深度关注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认知学习、成长发展、信息接受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学生关注的热点、心中的疑点、思想引导的着力点,从而以学生为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研究学生,可以也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对话、课后交流、集体活动、个别辅导、作业批改、试卷分析等,都是我们研究学生的好时机、好途径,关键在于我们有无对教学的真情投入和对学生的真心关爱。在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各类实践探索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经典研读,应当给予更多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共产党人的“真经”,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命脉。熟悉我们的经典、元典,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路径。从总体上看,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华文化元典中的不少篇章,当代大学生并不陌生,且阅读率呈不断提升的态势,但客观而言,接触和熟悉的程度尚需普遍提升,理解和践行的状况也不乐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相关课程的教学,都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更多地“走近”、“走进”经典,涵泳其间,滋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坚定自信。把思政课教学讲深、讲实、讲新、讲活,将八个“相统一”落到实处,是与思政课教师的素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讲台上的精彩,绝非仅仅是一个教学技法问题,它是教师理想信念、育人情怀、知识素养、教学能力的综合展现。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任,没有厚实的思想理论和知识储备,没有为党和国家育才造士的深情厚感,再好的教学技法,都不可能得到良好运用,不可能产生感染力和感召力。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阐述思政课教师的素养问题,意义也在于此。育人有法,但归根到底,育人者,是以人育人。思政课教师应当珍惜新时代学科建设和教学事业的大好发展机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强内功,多磨砺,讲出思政课教学应有的精彩,发挥好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性、不可替代性作用。(作者:沈壮海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春潮急

南开大学着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央广网北京3月19日消息 南开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全过程、全方位完善思政课程体系,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各文科院长为成员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领导小组,利用绿色通道机制加快人才引进和招聘力度,推动思政课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校内马克思主义研究力量整合,在马院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部三个部门,协同科研力量,塑造学科高峰。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坚持多学科协同,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和工作职能设立若干研究中心。成立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联合推进相关研究的资源共享、协同攻坚、成果应用。依托天津市“名师工作室”、“领航计划”、思政课程“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鼓励引导教师投入到思政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指导方案,面向天津市高校开展专题培训,引领提升全市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研究基地,加大课程教学专题研究力度,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着力打造思政“金课”。做好本硕博思政课衔接,充分调动各学院师资力量,推进研究生思政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质量。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不间断、全覆盖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成立“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协调组织校领导和各学院、部处干部教师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构建“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助教体系,实施“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等教学改革,强化思政课程教与学过程管理。开展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培训,完善思政课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将奖励政策向一线教师倾斜。推进“课程思政”。开展“思政元素”发现活动和课程思政建设立项,着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队伍相融合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开设“中国发展”系列课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院士、长江学者等带头走上讲台,全面系统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鲜活生动的主题课程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开设《毛泽东的领导方法》《文化自信与党的文化资源概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等思政类通识选修课,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实践各环节。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重温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等活动,创新活动形式,提高育人实效。依托八里台校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挖掘校史、校训、校歌、校园人物等文化元素,发挥校史育人作用。强化师生互动。探索“同学、同研、同行、同讲”的师生“四同”育人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以“同学同研”促师生互动,党的十九大以来先后设立近百项课题,针对同一堂课制作教师版、学生版双课件,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的热情,让师生在“同学同研”中深化理论认识,解决思想困惑。以“同行同讲”促实践育人,2018年暑期组织5000多名学生、100余名教师共520余支实践队,奔赴海内外开展“树牢中国自信”“坚定中国信仰”“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四个专项实践;2019年寒假开展“小我融入大我,南开与祖国同行”主题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挥教师专业优势,指导学生开展百余项调研课题,并组织现场教学,深化教育效果。通过师生共同选题、集体备课试讲,在讲清、讲好、讲新的同时,实现讲透、讲深;通过发挥师生各自优势特点,广泛深入宿舍、食堂等开展宣讲,推动新思想“进课堂”“进生活”,让师生在“同行同讲”中提升宣讲水平,推进理论普及。(来源:南开大学)

能破

「政治理论学习微课堂」第一期党建知识

你还在为准备入党转正不知所措么?以下是权威发布,让你快速掌握入党知识快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来源:绥芬河市人民法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三岔口

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背景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校园里,我们教学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大学校园里,莘莘学子是以新世纪出生的孩子为主体了。这些千禧宝宝们都成年了,他们进入大学以后,目前表现的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不够高。可是,我们的顶层设计又要求对这些学生进行科学理论的武装。那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任务就艰巨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对我们教育对象他们的社会背景有个足够清醒的认识,我们才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避免对牛弹琴。那么,我们新时代大学生他们在思想意识上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第一,政治上高度认同“四个自信”。“四个自信”是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提出来的,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加以证实的。关于政治上的认同感,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八十年代的在校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政治热情,渴望祖国日益强大,但在政治认同感上,却不如如今的千禧宝宝们。因为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还没有取得太多的成果,这让当时的部分大学生有深切的忧虑感。小编记得,当时我们在课堂上讲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授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一些学生是怀疑的,一些学生甚至觉得好笑。但几十年过去了,到了当下,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在校大学生,他们是在2000年左右出生的,而他们的父母基本上是出生于七十年代末期或者八十年代初期,他们父辈基本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国情没有切身经历,伴随着他们父辈的深刻记忆的是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他们见证了九十年代末期的高速发展时期。千禧宝宝及其父母,他们对改革开放前没有感性认识,但他们确实是感受到并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日益繁荣和昌盛,因此,对于“四个自信”他们是高度认识的。第二,情感上为祖国强大而倍感骄傲自豪。中国用四十年的时间,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位居世界一百多位,到2010年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四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可能还无法达到的境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民生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辉煌,对此,青年一代大学在情感上也是深深为之震撼,经常发自心底里为祖国的强大和繁荣而倍感骄傲和自豪。青年大学生在情感上与祖国同震共鸣,是伴随着我们国家的日益强大而获得的。这种情感一是来自于现实的感知。现实生活中的中国经济的强盛,中国影响力的扩大,通过中外对比,让不少学生感知到了“中国制造”、“中国智造”、“新的四大发明”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带来了直接感知;二是来自于课堂的教学,主要来自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大量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的熏陶和影响;三是来自于影视文艺作品,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媒体拍摄了不少气势恢宏的纪录片,比如《辉煌中国》这类纪录片,让我们的学生看后热血沸腾,从心底里大声喊出:“厉害了,我的国!”。第三,态度上为目前社会现状而深感忧虑。新时代大学生从出生起,中国的大环境就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一路走来,享受到了祖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但这一代年轻人也是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他们会为如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而深感忧虑,比如,生态环境问题,公民道德素养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新时代大学生既然在政治上、情感上和态度上都是正能量满满的,可为什么又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不够高呢?这可能就与当代大学生目前看问题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重宏观而轻微观,对个人名利看得相对淡些,因为当时的大学生不会为就业而担忧,因为他们毕业是包分配的;而今,新时代大学生再看待社会问题时,会重微观而轻宏观,因为宏观面有顶层设计会逐步改善,而微观问题,比如,个人的就业,就必须自己早日规划和设计。这就是当今大学生的真实的社会背景了。不知小编的观点,您是否认可?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