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董鲁皖龙)近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6日至28日举行,全国报考人数为377万。为进一步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考试组织工作,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考试部门在本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精准、细致、周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广大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格认真做好试卷安全保密和考场管理工作,确保考试平稳有序、公平公正;坚持以考生为本,优化考试服务,为考生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一要按规定做好考前防疫准备。要详细了解考点相关防疫要求,如体温监测、核酸证明、健康码等,提前按规定做好各项准备。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和聚会活动。二要提前做好考试准备。要按照考务要求,提前准备好考试所需有关证件以及必备的考试用具。仔细核实确认考试时间、地点和科目。充分考虑体温检测等因素,合理安排考试期间出行时间和路线,预留足够赴考时间。三要严格遵守考场纪律。要提高法律意识,自觉学法知法、遵纪守法,诚信参加考试,不携带手机等各类无线通讯工具及其他违禁物品进入考场,不心存侥幸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不参与涉考违法犯罪活动。四要不信谣、不传谣,安心备考。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身体状态,积极备考、沉着应考。不要听信一些不良社会培训机构宣扬的“考试包过”“有内部资料”“提供试题答案”“预付定金可发试卷样题”等虚假信息,以及非官方网络媒体发布的招生考试信息,如有疑问请直接向当地教育考试部门咨询。为方便考生及时了解招生政策、考试安排、疫情防控要求等信息,顺利参加考试,同时严厉打击涉考违法活动,严肃考试纪律,维护考生合法权益,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各省(区、市)信息发布、考生咨询与违规违法行为举报等渠道。近期,教育部正会同公安、网信、工信、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考试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考违法违规活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维护研招考试公平公正。作者:董鲁皖龙
2021考研虽然已经结束,但考研人数再次创新高。早在考研一周前,教育部就正式给出了2021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的官方数据:377万。相较于上一年增长了36万,再次创下历史之最!而且热门院校报考人数多达几万人!!!小圆老师整理的2021考研院校报考人数清华大学:20000人左右中国人民大学:接近27000人北京大学:大约30000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6000人华东理工大学:15000左右暨南大学:28000左右南开大学:17000左右云南大学:25000左右中央民族大学:16000人左右北京科技大学:11000左右上海师范大学:17000左右注:以上仅仅是一小部分院校的报考人数信息,仅作为参考信息。根据报考人数来看,位居榜首的北京大学报名人数增加了约三万人,而在北京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中,今年北京大学校本部拟招生人数仅约4858人。清华大学的报考人数与计划招生人数之间的差距甚至更加显著。相较于去年,清华大学今年的报名人数增加了2000多人,共有20000多人共同竞争仅仅3270个统招名额,录取比例接近7:1。不用想也知道,2021年考研复试必将是头破血流的竞争形势!2021年招生人数会是多少?2020年研究生的计划招生人数已经突破了百万,大学在111.4万人。2021年全国招生人数将是多少呢?具体数目官方还没有公布。按照每年5%的扩招比例,2021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将达到117万左右。如果10个人进入复试,那么最终录取的大约只有3人,竞争还是一如既往的激烈。竞争这么激烈,你该怎么办?既然大家都能看明白考研竞争的激烈程度,那就应该很清楚,复试的重要性。初试的成功其实只是让你拿到了这场决战的入场券,真正的胜负,真正的十进三的角逐,还要看复试。所以,尽早开始准备复试,是考研成功最好的选择!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6日至28日举行,今年全国报考人数为377万,相比去年增加了36万。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考的报名人数逐年增加。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341万人,与2019年相比增加51万人。而2021年的报考人数相比5年前的2017年,增加了176万。每年研考期间,总会有一些不法分子在网上兜售所谓的“考研真题”“试题答案”等。有关方面提醒广大考试不信谣、不传谣,安心备考。考生不要听信一些不良社会培训机构宣扬的“考试包过”“有内部资料”“提供试题答案”“预付定金可发试卷样题”等虚假信息,以及非官方网络媒体发布的招生考试信息。考生如有疑问,可直接向当地教育考试部门获取权威的信息。目前,教育部已经公布了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各省(市、区)信息发布、考生咨询以及违规违法行为举报渠道。【来源:周到】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教育部再次部署各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研考组织工作 提醒广大考生认真做好考前准备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6日至28日举行,全国报考人数为377万。为进一步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考试组织工作,教育部相关部门近日对有关工作进行了再部署,要求各地教育考试部门在本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精准、细致、周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广大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格认真做好试卷安全保密和考场管理工作,确保考试平稳有序、公平公正;坚持以考生为本,优化考试服务,为考生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一要按规定做好考前防疫准备。要详细了解考点相关防疫要求,如体温监测、核酸证明、健康码等,提前按规定做好各项准备。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和聚会活动。二要提前做好考试准备。要按照考务要求,提前准备好考试所需有关证件以及必备的考试用具。仔细核实确认考试时间、地点和科目。充分考虑体温检测等因素,合理安排考试期间出行时间和路线,预留足够赴考时间。三要严格遵守考场纪律。要提高法律意识,自觉学法知法、遵纪守法,诚信参加考试,不携带手机等各类无线通讯工具及其他违禁物品进入考场,不心存侥幸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不参与涉考违法犯罪活动。四要不信谣、不传谣,安心备考。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身体状态,积极备考、沉着应考。不要听信一些不良社会培训机构宣扬的“考试包过”“有内部资料”“提供试题答案”“预付定金可发试卷样题”等虚假信息,以及非官方网络媒体发布的招生考试信息,如有疑问请直接向当地教育考试部门咨询。为方便考生及时了解招生政策、考试安排、疫情防控要求等信息,顺利参加考试,同时严厉打击涉考违法活动,严肃考试纪律,维护考生合法权益,现公布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各省(区、市)信息发布、考生咨询与违规违法行为举报等渠道。近期,教育部正会同公安、网信、工信、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考试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考违法违规活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维护研招考试公平公正。【来源:教育部网站】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教育部再次部署各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研考组织工作 提醒广大考生认真做好考前准备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6日至28日举行,全国报考人数为377万。为进一步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考试组织工作,教育部相关部门近日对有关工作进行了再部署,要求各地教育考试部门在本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精准、细致、周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广大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格认真做好试卷安全保密和考场管理工作,确保考试平稳有序、公平公正;坚持以考生为本,优化考试服务,为考生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 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一要按规定做好考前防疫准备。要详细了解考点相关防疫要求,如体温监测、核酸证明、健康码等,提前按规定做好各项准备。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和聚会活动。二要提前做好考试准备。要按照考务要求,提前准备好考试所需有关证件以及必备的考试用具。仔细核实确认考试时间、地点和科目。充分考虑体温检测等因素,合理安排考试期间出行时间和路线,预留足够赴考时间。三要严格遵守考场纪律。要提高法律意识,自觉学法知法、遵纪守法,诚信参加考试,不携带手机等各类无线通讯工具及其他违禁物品进入考场,不心存侥幸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不参与涉考违法犯罪活动。四要不信谣、不传谣,安心备考。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身体状态,积极备考、沉着应考。不要听信一些不良社会培训机构宣扬的“考试包过”“有内部资料”“提供试题答案”“预付定金可发试卷样题”等虚假信息,以及非官方网络媒体发布的招生考试信息,如有疑问请直接向当地教育考试部门咨询。 为方便考生及时了解招生政策、考试安排、疫情防控要求等信息,顺利参加考试,同时严厉打击涉考违法活动,严肃考试纪律,维护考生合法权益,现公布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各省(区、市)信息发布、考生咨询与违规违法行为举报等渠道。 近期,教育部正会同公安、网信、工信、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考试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考违法违规活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维护研招考试公平公正。来源 教育部网站编辑 杨羽编审 杨仪 施昱凌
如果从增长率上看,在目前公布考研报名人数的高校中,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涨幅最大的高校是成都大学,高达66%。一所又一所大学考研报名人数的“屡创新高“,也不断地在印证着许多人的那句调侃,“考研最难的,永远是下一年”。在高校扩招,本科毕业人数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社会就业压力,社会经济转型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个人的求学深造愿望等等,都让“考研热”不断升温,选择考研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多。然而与不断爬升的报名人数曲线相比,录取人数曲线的增长则显得四平八稳,即使2020年扩招了18万研究生,最终能从344万考生中杀出重围的,也不过在100万人左右。剩下的200多万考生,要么是“倒”在了考研的路上选择放弃,或者是成为今年377万考生的一份子,再一次使得考研人数刷新历史记录。数据来自青塔
现在考研热度很高,2021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已经超过了400万。这个数字,也足以说明研究生考试难度有多大,考生想上岸真的很难。在考研队伍中,有部分学生是跨专业考研,在报考时面临着专业的重新选择。其实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多见,现在很多学生对待专业并不遵循“从一而终”。不少学生很后悔选择自己本科的专业,因此在考研时会选择其它的专业。对学生来说,这是难得的改变专业的机会,对未来发展有帮助。不过在研究生考试报名时,大家也需要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哪些专业是冷门的,哪些专业是热门的。哪些专业好就业,哪些专业不好就业。目前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超过110万,部分专业已经趋近饱和,不适合考生报考。研究生考试热度高,报名人数多,扩招名额只是“杯水车薪”:大家都知道,2021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上涨得很快,可谓是来势汹汹。2015年,考研报名人数只有165万人,到了2021年人数几乎翻了三倍。而相对的,研究生名额扩招速度并没有这么快,完全不能满足考生的需求。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考研难度在增加,有越来越多考生会在这场艰苦的战役中成为“陪跑”,即使是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复习,也极有可能会失败。对于这一点,决定考研的学生要做好准备,不要盲目自信。在考研队伍中,除了有应届本科生之外,还有很多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的在职人员。大家都把目光瞄准了一些招考名额上,必须要付出更多努力,才有可能上岸成功。而一些985、211高校竞争更加激烈,考生压力更大。这些专业毕业生已经趋近“饱和”,考生考研也没有太大作用:根据统计数据来看,有两个专业招生人数增幅很大,分别为工学和管理学。在过去十年里,这两个专业的研究生招考人数分别增加了26.79万人和13万人。而一些专业的招生人数增幅比较小,比如哲学和历史学并没有扩招太多。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工学和管理学的毕业生,依然是被社会大量需求的人才。相比较来说,哲学和历史学这些专业依然相对冷门,甚至处于几近“饱和”的状态。即使是再优秀的毕业生,恐怕也要面临难找工作的困境。准备跨专业考研的学生一定要考虑好这个问题,如果你想报考的专业已经趋近“饱和”,那么到底要不要报考,报考性价比有多高,就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了。有的专业没有必要特地去读研,毕业之后发展情况并不乐观。这些专业考研压力相对小一些,且毕业后发展前景好:教育专业,教育专业学习难度没有那么大现在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吃香。和理工类专业学生相比较,教育专业学习难度没有那么大,学生即使跨专业考研,也不会觉得特别吃力,上岸成功率还是比较大的。会计专业,考研难度也不是特别大这几年会计专业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专业之一。这个专业本科生就业率就比较高,如果能考上研究生,就业起点就更高了。会计专业考研难度也不是特别大,目前也有不少高校设有该专业的硕士点。管理专业,社会需求量也比较大前面也说到了,这个专业毕业生还是很好找工作的,社会需求量也比较大。学生在学校里积累大量的理论基础,毕业后和工作相结合,对工作帮助比较大。该专业的跨考难度也不大,研究生就业前景更好。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好就业才选择考研的,但是事实上研究生在毕业时同样也面临一些困扰。有的学生在研究生毕业时,依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选择哪条路。这里我们就来给大家分析下这个问题。研究生毕业后该如何进行选择?进入名企工作,未来发展情况也比较好大家选择读研,肯定是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目前研究生就业情况也没有那么乐观,但是整体上来说还是要好过本科生。进入到知名企业中工作,对研究生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未来发展情况也比较好。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研究生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还是有优势的一些研究生在毕业时,会选择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还是有优势的,首先研究生可以选择要求更高的职位,把其他不满足要求的考生拦在外面,其次研究生考试能力也更强。继续深造,读博或者出国留学还有些研究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继续深造,比如读博或者出国留学。这部分学生肯定是对自己有着更高要求,想要在科研方面有更多成绩。不过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占少数,大部分学生在硕士毕业后并不想继续读书。自主创业,主动开辟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个选择也是存在的,一些研究生在毕业后会选择自主创业,主动开辟属于自己的事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有更好的工作能力,想法也比较成熟,创业成功率也比较高。不过创业需要有资金支持,大部分学生做不到。可以预见的是,研究生考试热度会越来越高,学生必须要想清楚一件事,那就是自己是不是适合读研。如果只是跟风报考,自己并没有什么主见,就没有太大必要报考。不然可能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结语:这里还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考上研究生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随着研究生名额的增加,每年研究生毕业人数也在增加,研究生可能也面临着就业的难题。希望大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避免过多的迷茫纠结。今日分享:学生如果选择考研,应该做好哪些准备?#1月新年启航计划#
12月27日,中国教育在线掌上考研发布了《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报告分析我国研究生报名人数、高校毕业生规模、研究生招生规模等各项数据,下面一起来看看吧:研究生报名人数2021年考研报考人数377万,增幅10.6%,再创历史新高。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近十年来高居不下。研究生招生规模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已达到91.7万,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达10.5万。研究生招生增长率变化从下列图表中可以看到,2017年的增长率最大,为22.45%,主要是因为非全日制纳入统考说明:详细《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请参见中国教育在线掌上考研。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掌上考研 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文/玖玖说教育【原创文章,欢迎个人用户转载分享】每天坚持一点,每天加油一点,每天鼓励一次,每天渴望一次,每天幻想一次!祝你考研成功!不管你在大学学的是什么样的专业,但是在你步入考研的那一刻起,你所选择的考研专业就已经打开你未来专业的大门。也学这有的学生选择从一而终,考本专业,也有一些人想要夸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选择考研专业其实也是需要一些小技巧的,因为考研专业有的会达到饱和的状态,说白了点,就例如你已经处于吃饱吃撑的一个状态,但是这是又上了一大桌子的美食,即使你还要坚持尝几口,但也吃不出它的该有的香味,但是如果此刻你处于一个极度饥饿的情况下,那即便你面是粗茶淡饭,你也吃得犹如珍馐美味,所以专业也是一样的道理,想要在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就要知道市场上现在最空缺的是哪些专业,还有哪些专业已经达到一个饱和的状态。考研考生“人才汹涌”,招聘却“粥少僧多”的原因局每年的考研人数的统计,从2015年165万研究生到今已有420万人的考生,这足足翻了三倍的考研考生,可以看出考研处于一个汹涌澎湃的阶段,也可以看出现在就业的难度性是非常大,学生不得不向着考研大军出发。在2020年招生人数达到110万人,今年考研人数的增加,学校虽在扩招学生,但是预计今年招生是120万人,大概是考研人数的三分之一吧,由此可见,在这场考验中人数中就已经达到供过于求的表现了,更不说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了,这也就意味着有一批人要在这场考研后另寻一条出路。发展“供不应求”,饱和的“人才过剩”从往年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工学、管理学这两大专业的招生人数是幅度最大的,工学招生26.789万人,管理学生招生13万人,而招生最少的两大专业是哲学和历史学,他们的人数增长幅度也是极小的,哲学招生在0.26万人,历史学招生人数在0.44万人,这样也可以看出未来发展,将会朝着工学和管理学这两个专业的方面发展,而哲学和历史学,应该是处于一个人数达到饱和的状态,再加上这俩门专业对口的工作本就很少,再加上这两门专业也是处于难考的类型,所以尽管你在这个专业内觉得自己已经很优秀了,但是依旧有比你自己更优秀的人才,所以报考这类的学生一定要深思熟虑,做好万全的心理准备。总的来说不管未来如何,希望考生都有一个大好的前程,在此祝愿各位考生,苦尽甘来。今日话题:你还知道哪些专业在市场上已经达到一个饱和状态了?,欢迎在讨论区留言讨论!往期精彩“三南高校”VS“三北高校”:仅一字之差,实力却处于不同地位国内4所“电子科技大学”:成电、西电、杭电、桂电个个威名远扬临近考研,考研党已经在图书馆坐不住了,要不明年再战?南京“臭名昭著”4大野鸡学校!曾被人民日报曝光,考生要注意!
自去年考研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后,今年继续大幅增长。根据教育部官宣,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6日至28日举行,全国报考人数为377万。伴随研究生扩招,群体性担忧不绝于耳,学历贬值、研究生鄙视链、学术近亲繁殖,即使上岸的研究生,也自觉身处一场巨大的内耗。大家都在搏一个未来。有意思的是,研究生名称中带着“研究”二字,今天人们谈到考研热,第一反应却是“就业”。研究生是否真的坠入围城?中国新闻周刊邀请升学规划专家梁挺福,盘点研究生的那些事儿。扩招中国新闻周刊:今年9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要稳步扩大,博士研究生适度超前。怎么看待这一轮的扩招?梁挺福: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增加,从2016年的177万人增至2021年的377万人。随着报名人数的持续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也在情理之中。不仅如此,扩招也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要之举。研究生教育具有人才蓄水池、就业缓冲器的作用。适度扩招研究生,既能缓冲因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也能为未来经济发展储备高层次人才。中国新闻周刊:虽然我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已达300万人,但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刚超过2,远低于发达国家7或8的水平。软科统计的121所“双一流”高校中,105所有不同程度的扩招,15所高校在千人以上。其实,我国研究生数、名校研究生数还远远不够?梁挺福:我国已经是研究生教育大国,近年研究生培养数量大幅增加。虽然经常调侃研究生满街走,研究生学历贬值严重,但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研究生占总人口比例仍然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的研究生不足千万。当下,就业人口中研究生学历占比不足1%,远低于部分发达国家的10%。由此看,扩招研究生对持续提升就业人口中研究生比例也有积极意义。中国新闻周刊:9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指出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同时,不少“双一流”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占比逐年递减,“双一流”扩招超千人的高校非全日制名额是极少数。怎么看这两股趋势?梁挺福:2017年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超过了学术型研究生,成为研究生教育主体,2020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60%左右。2020年研究生扩招18.9万人,其实是有着比较明显的侧重,将重点投放到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应急领域,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自2017年起,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统一划线录取,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非全日制的录取难度,出现大量专业有报名但无人上线的情况。同时,部分非全日制专业学费比同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要高,也造成生源不愿意选择非全日制研究生。近年来,多所院校研究生扩招,全日制研究生扩招明显,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在稳定的同时有下降趋势,整体上非全招生人数仍然较少。内耗中国新闻周刊:各类型研究生同姓不同命,怎么看“全日制学硕>全日制专硕>非全日制>单证在职”这一鄙视链?梁挺福:这种现象确实有一些现实原因,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广大民众尤其是招聘部门,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单证在职研究生)“很水”,其入学的门槛较低,培养过程不严格。客观而言,这些现象确实存在,“交钱就能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事情的确曾经出现过。但这并不等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不优秀,一些学习成绩差、求学态度不认真的学生,也不能代表全部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因此,对所有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刀切”式的否定鄙视态度,恐怕太过偏激。要真正改变非全日制研究生遭偏见的现状,还需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要让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报考与培养流程愈发严格。另一方面,保护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与法规,仍有待更充分的制定与落实。非全日制研究生要面对的栅栏还有很多,将来能不能真正享受到全日制有关的配套政策,能不能走出就业歧视的怪圈,能不能全面落实补贴落户政策……还有很长路要走,很多壁垒要破。中国新闻周刊:对比2020与2021届保研率发现,绝大多数高校保研率均有所上涨,研究生扩招的同时给予推免生的机会也更多了。清北华五等作为顶尖名校,保研率高居榜首,北大校本部几乎6成的本科生都能获得保研资格。名校为何“拒绝”普通外校生?梁挺福: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要想读研,除了传统的考研外,还有推免保研这条路可走。当然推免保研,除了需要本科母校具有推免生资格外,对于申请人本科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也有一定要求。在名校的推免保研中,学校层次会成为录取的重要因素。不过,不同的本科高校,每年的保研名额和保研率差异非常大。要想推免保研,本科就读的高校层次越来越重要,“双一流”已经是一个基本标配。否则,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极难考上名校。保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名校间的相互推免。中国新闻周刊:考研虽热,考研竞争激烈程度却不见得下降。同时,严格的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加大了读研的难度成本。考研的性价比究竟还剩几何?梁挺福:在研招网的调查中,为了个人发展与就业前景参加考研的占到39.96% ,学生们希望通过读研获得一种身份的象征,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如果已经有比读研更好的方式,读研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边际收益,却可能存在代价比较大的边际成本,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学业。正是,在日渐“严进严出”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下,能够在这厮杀中顺利毕业的学生,更能展现出攻读研究生的含金量。中国新闻周刊:本科扩招后含金量也随之贬值,研究生是否会踏上同一条路?梁挺福:如果按总人口进行计算,全国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仅仅是0.55%,博士只有0.057%。依此看,研究生并不是很多人所说的烂大街,反而是稀缺资源,也就是说研究生目前仍是我国的稀缺人才,含金量依然非常高。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硕士研究生仍旧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强的竞争力,对于一些科技创新研究领域,如AI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医药等更多的是需要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等高端人才。在公务员考试中,研究生占据明显优势,不仅能享受高层岗位就业选择、优先提拔机会、各类补贴政策,还有更高的待遇。客观来说,研究生扩招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国民对于知识的需求而产生的。所以研究生在短期内是不会“贬值”的,尤其是一些名校研究生。就业中国新闻周刊:今天我们谈到考研热,为什么鲜少提到学术,却更多与“就业”联系紧密?梁挺福:考研究竟是为了就业还是学术,两者并不矛盾,学术有造诣自然会有好就业,要想好就业,单位选拔人才时自然也会看重能力和学术素养。研究生学历提升的过程也是学术素养和办事能力提升的过程,学术素养和办事能力都提升了,自然也增强了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这两年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社会整体就业门槛提高,追求高学历的就业敲门砖,成了多数大学生的考研动力。所以,考研提升学历、提升能力自然还是以就业为前提。中国新闻周刊:近期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有市场观点认为,就应该择“优”而录。怎么看这对矛盾?梁挺福:一个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必然是具有真才实学又符合需求的人,不管一个人的学历是否全日制或有无学历,关键看其是否能承担起企业急需岗位的重任。从科学的角度说,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前提,手段是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标准,在科学精准的考核面前人人平等。全日制的学生可能视野更开阔,非全日制的学生则可能阅历和经验更丰富,关键是他们更适合哪一类岗位。中国新闻周刊:高考生面对未来前途,会着重考虑城市、院校、专业三大因素。对考研生来说,未来首先考虑哪些因素最重要?梁挺福:对于研究生的升学规划来说,我的建议是“本科奔名校,硕士选专业,博士挑导师”。对于考研者来说,对大学生活以及专业已经有了充分了解,更重要的是对未来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学业深造更多能“我的地盘我做主”,不再像高考志愿填报时以遵从父母的意愿为主。当下,研究生深造更多还是以好就业、就好业为导向,专业选择就显得攸关重要。如果说学生攻读的研究生专业是该校的核心专业,甚至是国家优势重点专业,那么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力将成为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学生再想博士深造,这个时候挑选导师就是最重要的选择因素。在一个领域或行业中,你的导师是院士,是学科带头人,意味着你所从事的科研绝对处在行业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