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分专业招生计划表(校本部)1.非全日制招生计划:非全日制工程管理硕士(MEM)全校招生总规模为400名,择优录取。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招生规模240名,非全日制法律硕士招生规模40名。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非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MBA(含EMBA)招生规模700名,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非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MBA(含EMBA)招生规模400名。其余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招生录取阶段将根据生源及考试情况调整。非全日制硕士招生计划均不含在本表中。2.专项招生计划:(1)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招生计划剩余7名(国家下达招生计划20名,已录取推免生13名)。(2)强军计划20名。(3)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见教育部公布招生计划。3.本表仅供考生参考,实际招生人数根据教育部正式下达当年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确定。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6月8日,教育部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会第四场在浙江召开,现场解读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并介绍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新工科”中布局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在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做出总体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而今年4月,教育部组织高校、专家研讨后,研究起草并由部内12个司局共同会签后,印发了《行动计划》。“可以说,《行动计划》是一份汇集各类政策措施,引导、支持高校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等能力的指导性文件。”雷朝滋总结道。他指出,《行动计划》印发后,2018年认定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布局建设了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接下来,围绕《行动计划》,教育部将尽快落实相关支持政策: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咨询专家组,为高校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系统布局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建设若干前沿科学中心,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深入论证人工智能学科内涵,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并尽快提出增加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招生指标的方案,科学合理、稳步有序地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智能教育应用战略研究。另外,雷朝滋透露,将引导高校用好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或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在招生和“双一流”建设方面,他提到,高校要把给予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增量落到实处,做到“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同时,教育部支持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支持高校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加强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高校分享人工智能建设成果现场,浙江大学、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分别分享了高校人工智能建设成果和下一阶段的部署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介绍,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高校之一,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是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均被评为A+学科。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最新数据统计,浙江大学计算机学科进入了全球前1‰,在世界大学专业排名中处于前列。下一步,吴朝晖表示,浙江大学将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任务,引领交叉会聚趋势,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学科生态。比如,推动神经系统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人工智能关键领域的互动融合,加快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与教育学、医学、法学、工学、农学等学科的交叉会聚等。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则坚持以基础研究支撑应用技术研究,以军事需求为导向,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发展。“从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上看,军事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具有共通性,因此,清华大学将军事智能高端实验室的建设作为服务人工智能强国战略的核心抓手。”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强调,其中,在军事智能实验室的建设中,清华大学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手都要抓的理念。而在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研究方面,清华大学分别从脑科学和计算切入。“这(从脑科学切入)方面布局不是侧重于支撑现实性人工智能主流应用,而是着眼未来应的主动布局。”尤政补充解释道。对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人工智能发展,该校副校长、教授李建东则谈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将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学科优势,进一步确立“智能感知用”的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多学科交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全融合、科技前沿与教学完全融合,培养适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相关报道: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81595
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进行了推迟,很多考生心里面也是非常焦急:什么时候能公布分数线?什么时候开始录取?另外,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874万,相比去年增加了40万(201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834万),再加上部分企业的复工形势未名,就业压力也比较大。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统计双重影响下,今年对毕业生来说,无论是考研或者就业都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压力。当前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机构也是陆续出台政策,比如就业方面,教育部强调要加强网上就业服务,推动各地各高校开展网上面试、网上签约以及网上办理就业手续。那么研究生招生方面呢?日前,湖南教育厅和相关部门发布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十条措施》文件,文件中指出,扩大应届高校毕业生升学深造规模,2020年湖南省增加5%研究生招生计划……这对考研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而据相关渠道透露出来的消息,不仅湖南,还有别的地区也出台了类似的政策,文件还未正式公布,但是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就让我们静心等待关于2020年研究生招生的好消息吧!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已发布,其各个招生专业对应的招生计划也已经公布。北京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在613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2909人,非全日制1779人,推免生1442人,看看哪个学院招生最多?01.北京大学理学部北京大学理学部涵盖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空间科学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等6大学院,2021年理学部共有22个专业面向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招生数392人左右,其中非全日制90人,推免生116人。北京大学理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2.北京大学工学部北京大学工学部涵盖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4大学院,该学部共有20个专业面向硕士生招生,计划招生总数1308人,其中非全日制238人,推免生276人。北京大学工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3.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北京大学人文学部涵盖中管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外国语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哲学系、艺术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歌剧研究院等8个院系,共有40个专业面向硕士生招生,招生计划数522人左右,其中非全日制50人,推免生149人。北京大学人文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4.北京大学社会学部北京大学社会学部涵盖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信息管理系、社会学系、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体育教研部等9个院系,硕士招生专业55个,招生计划1220人左右,其中非全日制276人,推免生320人。北京大学社会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5.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涵盖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人口研究所和国家发展研究院等4大教学和研究机构,硕士招生专业18个,招生计划1338人左右,其中非全日制900人,推免生149人。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6.北京大学其它研究机构及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校本部还有燕京学堂、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3个研究机构,共计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179人,其中推免生75人。 另外北京大学还在深圳设有研究生院,深圳研究生院硕士招生专业有14个,招生计划1171人,其中非全日制225人,推免生357人。北京大学其它研究机构及深圳研究生院招生计划从各个学部来看,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最多,从学院来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招生名额最多,光华管理学院也是北大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最多的学院,因此有人称该学院最赚钱。
6月8日,教育部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会第四场在浙江召开,现场解读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并介绍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新工科”中布局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在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做出总体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而今年4月,教育部组织高校、专家研讨后,研究起草并由部内12个司局共同会签后,印发了《行动计划》。“可以说,《行动计划》是一份汇集各类政策措施,引导、支持高校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等能力的指导性文件。”雷朝滋总结道。他指出,《行动计划》印发后,2018年认定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布局建设了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接下来,围绕《行动计划》,教育部将尽快落实相关支持政策: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咨询专家组,为高校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系统布局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建设若干前沿科学中心,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深入论证人工智能学科内涵,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并尽快提出增加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招生指标的方案,科学合理、稳步有序地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智能教育应用战略研究。另外,雷朝滋透露,将引导高校用好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或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在招生和“双一流”建设方面,他提到,高校要把给予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增量落到实处,做到“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同时,教育部支持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支持高校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加强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高校分享人工智能建设成果现场,浙江大学、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分别分享了高校人工智能建设成果和下一阶段的部署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介绍,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高校之一,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是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均被评为A+学科。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最新数据统计,浙江大学计算机学科进入了全球前1‰,在世界大学专业排名中处于前列。下一步,吴朝晖表示,浙江大学将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任务,引领交叉会聚趋势,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学科生态。比如,推动神经系统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人工智能关键领域的互动融合,加快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与教育学、医学、法学、工学、农学等学科的交叉会聚等。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则坚持以基础研究支撑应用技术研究,以军事需求为导向,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发展。“从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上看,军事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具有共通性,因此,清华大学将军事智能高端实验室的建设作为服务人工智能强国战略的核心抓手。”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强调,其中,在军事智能实验室的建设中,清华大学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手都要抓的理念。而在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研究方面,清华大学分别从脑科学和计算切入。“这(从脑科学切入)方面布局不是侧重于支撑现实性人工智能主流应用,而是着眼未来应的主动布局。”尤政补充解释道。对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人工智能发展,该校副校长、教授李建东则谈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将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学科优势,进一步确立“智能感知用”的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多学科交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全融合、科技前沿与教学完全融合,培养适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9月24日到27日即将进入2020年考研的预报名阶段。距离2019年12月21日考研初试,已不足100天,考研正式进入加速阶段。近期多所高校已经公布了2020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结合2019年考研形势及部分高校的招考计划来看,2020年考研形势仍然不容乐观。2020年考研难度或许会更大2019年考研被称为最难考研年,一是因为考研人数暴涨52万,达到了290万,而且其中还有不少二战的考生;二是因为保研人数比例不断提高,985高校录取的推免生比例几乎没有低于50% 的;但是2020年,考研的难度有可能会更难,一是因为考研的人数有可能进一步增加,之前就有媒体预测,2020年考研人数可能会创历史地达到330万;二是近期多所高校这段时间各高校的保研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即将进入院系公示阶段。从保研形势来看,竞争有加剧的趋势,今年名校的学生选择出国(境)留学的形势可能会有较大变化,选择保研的人数会更多,保研竞争压力的增大,必然会让更多优秀的学生被迫考研,考研的难度会进一步提升。985高校接收推免生比例普遍较高目前已有多少高校发布了2020年研究生招生简章,从已公布的高校招收计划来看,985高校招收推免生比例仍然很高,除了个别专业推免生比例稍低以外,绝大部分院系专业接收推免生比例都超过了50%,部分院系专业甚至超过了80%。以北京大学为例,校本部公布的招生计划一共34个院系及研究机构,其中20个院系接收推免生比例超过了50%,绝大部分在60%以上,其中体育教研部接收推免生比例为100%;只有14个单位推免生比例略低于50%。(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招生计划全日制780人,非全日制225人,其中推免生为490人)。北京大学部分院系2020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南开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计划也已经公布,从数据统计来看,南开大学2020年拟招收学术型研究生1902人,其中推免生为1305人,人数比例超过68.6%;统考录取人数为597人。80%以上的学院推免人数超过50%;全日制专业学位拟招收1076人,其中推免生为628人,人数比例超过58.3%;统考录取人数为448人。整体上推免生比例将近65%。另外还有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985高校都已经公布2020年研究生招生计划。从公布的情况看,各高校接收推免生人数比例基本都超过了50%,这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好消息。报考名校需要更谨慎虽然这样的情况不是今年才开始出现,但是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在选择之前,最好先从目标学校的网站上查清楚所报院系的招生计划,以免出现高分进不了复试的情况。2019年考研就出现过人大、北大部分热门专业复试分数线超过400的情况,也曾出现过403分,389分等超高分申请调剂被拒绝的情况。这些教训在很大程度上提示考研的同学,考高分很关键,院系选择同样很重要,要做出更精准的选择,前期的信息收集工作千万不可忽视。
来源:教育部网站教学厅〔2020〕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各研究生招生单位:研究生考试招生是国家选拔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复试是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但国际疫情持续蔓延,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各地各招生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确保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精准施策、严格管理,稳妥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一、科学制定复试工作方案1.精准划定专业分数线。各招生单位要认真执行《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招生管理规定》)和《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国家分数线),在国家分数线基础上,自主确定并公布本单位各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以下简称专业分数线)和其他学术要求,不得出台歧视性或其他有违公平的规定。招生单位要综合考虑生源情况、招生计划、学科专业特点和复试考核工作需要等,精准划定各专业分数线。2.自主确定复试办法。各招生单位要在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统筹考虑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因校制宜,自主确定复试办法。复试时间由各招生单位统筹考虑当地疫情形势、应急响应级别以及复试工作量等,按照分区分级、精准防控、错时错峰、防止聚集的要求,综合研判自主确定。复试启动时间原则上不早于4月30日。复试方式由各招生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要求,在确保公平和可操作的前提下自主确定,可采取现场复试、网络远程复试、异地现场复试以及委托其他高校复试等。各招生单位要结合本地本单位情况,对拟采取的复试方式进行充分评估,确保复试安排的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采取现场复试的,要提前制定复试工作流程、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防止人员聚集。同时,落实好各项防护措施,做好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置准备。采取远程复试的,要对软件平台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等功能进行充分评估,确保满足远程复试要求。招生单位复试办法须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向社会公布并组织实施。3.科学设计复试内容。各招生单位要针对不同的复试方式、学科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精心设计复试内容,确保复试考核科学有效、公平公正。要通过考生大学学习成绩单、毕业论文、科研成果、专家推荐信等补充材料,加强对考生既往学业、一贯表现、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等情况的全面考查。采取远程复试的,应尽可能采用综合性、开放性的能力型试题。二、严格复试组织管理4.严格考生资格审查。各招生单位要严把复试入口关。在复试前要对考生的居民身份证、学生证、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籍核验结果等进行严格审查核验,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采取远程复试的,要会同技术平台提供方,积极运用“人脸识别”“人证识别”等技术,并通过综合比对“报考库”“学籍学历库”“人口信息库”“考生考试诚信档案库”等措施,加强对考生身份的审查核验,严防复试“替考”。5.严格复试过程管理。各招生单位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复试过程规范管理。要建立健全“随机确定考生复试次序”“随机确定导师组组成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的“三随机”工作机制。要发挥和规范导师在复试选拔中的作用,加强导师遴选和培训,强化保密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并提高导师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科学规范选拔人才的能力。要与考生逐一签订《诚信复试承诺书》,确保提交材料真实和复试过程诚信。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加强复试过程监管,严防复试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高校对复试过程要全程录音录像。采取远程复试的,要选用统一的软件平台,强化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提前组织模拟演练,确保复试过程安全、顺畅、稳定。依照《招生管理规定》,招生单位认为有必要时,可对相关考生再次复试。6.严肃考风考纪。各招生单位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对在复试过程中有违规行为的考生,一经查实,即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严肃处理,取消录取资格,记入《考生考试诚信档案》。入学后3个月内,招生单位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有关要求,对所有考生进行全面复查。复查不合格的,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三、精心开展咨询指导7.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各地各招生单位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复试工作安排,综合运用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要及时、准确解读本地区本单位复试工作方案的内容和相关要求,特别是复试时间、方式、流程等安排,让社会和考生充分知晓,确保考生复试组织工作顺畅有序。8.加强考生咨询服务。各地各招生单位要畅通考生联系咨询通道,安排专人受理考生咨询,及时为考生答疑解惑。采取远程复试的,要加强对考生参加远程复试工作的指导,向考生详细介绍有关软件平台使用办法、复试流程和相关要求等。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要及时做好有关信息发布工作,方便考生查询阅知。4月26日至30日,教育部将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组织举办“2020年研考招生复试网上咨询”活动,各招生单位要安排专人在线解答考生咨询。9.做好兜底支持保障。各地各招生单位要强化人性化关怀和个性化安排,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贫困地区考生、残疾考生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帮扶。对于不具备远程复试条件的考生,招生单位要进行技术兜底保障,根据考生申请积极协调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提供必要合理的支持和帮助。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10.强化属地管理责任。根据疫情防控需要,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要会同卫生健康、公安等部门,加强对本地招生单位复试工作的统筹管理,指导招生单位科学制定复试工作方案并严格审核把关,统筹协调在本地设立考点进行异地复试的省外招生单位制定具体复试方案。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制定本地区复试组织工作方案,并报省级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11.落实招生主体责任。招生单位要切实落实研究生复试工作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研究生复试工作要亲自把关、亲自协调、亲自督查。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研考复试工作。各招生单位要充分考虑各方面情况和因素,认真研究确定复试办法和各院系实施细则。组织现场复试的,要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加强考场、人员安排和现场秩序管理。组织远程复试的,要细化工作流程、考务调度、监督管理机制等。招生单位复试工作方案须分别报属地和拟设考点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审核同意。12.强化疫情防控措施。各地各招生单位要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切实做好复试过程中的疫情防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人员密度,防止人员聚集。要做好人员排查、场地安排、卫生消毒等工作。要遵循错时错峰工作要求,不同学院、不同专业要分时、分批有序安排复试。要制定复试期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教育部办公厅2020年4月13日
#2021考研指南#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召开后,各大高校及省份官宣研究生招生改革。从安徽省教育厅发布研究生教育改革到中国传媒大学官宣破除“唯分数论”再到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研究生教育改革,可见研究生招生改革已成为趋势。近日,深圳大学也公布了考研招生改革方案,改革力度也是非常大。1 专业设置调整此前,个人多次推断专业硕士会扩招。在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专硕招生比例中得到验证,这次在深圳大学的招生方案中再次得到证明。在21招生中,新增机械(核工程)、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但应用化学专业不再招生。部分原非全日制专业转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如法律(非法学)、学科教学(体育)、现代教育技术、学前教育。扩招:积极争取教育硕士、法律硕士、新闻与传播等专业的招生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该校不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2 初试调整(1)专业课2021年,深圳大学将全面改革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除教育部有相关特殊规定以外,所有相同专业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自命题考试科目一致,其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差异于复试阶段再行体现。(2)公共课考英语的全日制考生全部由英语二转为英语一。全日制理工医专业由统考数学二变为数学一,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这两个专业依旧选用数学二。3 复试调整关于复试的调整需要注意的主要包括2点。个人认为:有往申请考核制方式转变。(1)学校将从复试环节,进一步对学生的专业素养、研究特长、创新思辨、道德品行、综合能力等进行考查;(2)扩大各招生学院(部)的自主权,各招生专业可在招生专业目录的备注栏对考生提出专业背景和能力要求,吸引优秀生源报考,为选拔专业化复合型优秀人才提供参考依据;此外,该校还公布:初试只提供考试大纲,不提供参考书目;复试只提供参考书目,不提供考试大纲。这使得考生的专业课备考难度在一定程度增加,而公共课的英语和数学也是大幅度提升难度。再加上复试可以对考生提出专业和能力要求。较往年,难度大概提升3个等级。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改革,招生优质考生的决心和力度。以上就是关于深圳大学研究招生改革的信息。可以预见改革已成为趋势,但是如何改革,目前还不明确,但是改革的目的是招收优质考生。相信在接下来院校公布招生简章的高峰期,各大高校或多或少都会有改革。赶紧转给身边需要的人吧,让他们提前有个准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加快推进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一、成就与挑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一是完善了我国学位制度,开辟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通道,实现了单一学术学位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历史性转变。二是探索建立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三是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才。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四是有力支撑了行业产业发展,针对行业产业需求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行业产业,部分专业学位类别实现了与职业资格的紧密衔接。五是探索形成了国家主导、行业指导、社会参与、高校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格局,积累了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发展经验。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仍需扭转,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二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与质量问题并存,类别设置仍不够丰富,设置机制不够灵活,个别类别发展缓慢,培养规模仍需扩大,培养模式仍需创新,培养质量亟待提高。三是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四是发展机制需要健全,在学科专业体系中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凸显,人才需求与就业状况的动态反馈机制不够完善,与职业资格的衔接需要深化,多元投入机制需要加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需要健全,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仍需创新。二、发展与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各行各业的知识含量显著提升,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知识能力、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更加需要高层次专业化教育。专业学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科技越发达、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社会对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越大,越需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大国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都有尚待突破的关键技术,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瓶颈,这些技术相当程度集中在科技应用和转化方面,需要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也对我国公共卫生等领域高水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挑战。专业学位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在适应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对人才需求多样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专业学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把培养教学科研人员作为目标,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研究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生在行业产业就业的比例逐年提高,各行各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从国际上看,美英法德日韩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专业学位发展,以职业导向或较强应用性的领域为重点,设置类型丰富、适应专门需求的专业学位,有力支撑其经济社会发展。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以产教融合培养为鲜明特征,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国内外的需求变化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地位日益重要,必须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一般在知识密集、需要较高专业技术或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社会需求较大的领域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面向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面向行业产业当前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面向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地位,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按照需求导向、尊重规律、协同育人、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发展机制,优化规模结构,夯实支撑条件,全面提高质量,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更加健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更加紧密,发展机制和环境更加优化,教育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建成灵活规范、产教融合、优质高效、符合规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三、着力优化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1.完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和授予标准。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条件,应更加突出鲜明的职业背景和专业人才指向,增强对行业产业发展的快速响应能力和针对性,一般应要求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明确的职业指向,所对应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已形成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应更加突出研究生掌握相关行业产业或职业领域的扎实基础理论、系统专门知识的程度,以及通过研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2.健全更加灵活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管理机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在现代制造业、现代交通、现代农业、现代信息、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增设一批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自主设置试点,放权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自主设置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定期统计并向社会公布。改进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进入专业学位目录的机制,对于由高校自主设置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若已在高校形成一定规模,得到社会和行业产业认可,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知识体系,有长期稳定人才需求,招生就业良好,由行业产业、高校进行论证后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即进入硕士专业学位目录。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产业协会等也可提出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申请,基本程序与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程序一致。3.推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稳健增长。稳步扩大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布局,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支持学位授予单位将主动撤销的学术学位授权点调整为专业学位授权点。将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作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的重要内容,不把已获得学术学位授权点作为前置条件。推动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紧密服务区域、行业产业发展,继续放权省级学位委员会承担本地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并注重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支持学位授予单位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可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调整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四、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明确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推动博士专业学位、博士学术学位的协调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相关行业产业或职业领域的扎实基础理论、系统深入专门知识,具有独立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和系统解决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能力。2.完善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标准。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一般只在已形成相对独立专业技术标准的职业领域中设置,该职业领域应具有成熟的职业规范和特定的职业能力标准,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且具有较大的博士层次人才需求。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重点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知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的原则,在其他行业产业或专门领域中设置,一般应具有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基础。3.健全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程序。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基本程序是:相关行业产业主管部门、行业产业协会和学位授予单位提出建议,并提交论证报告;相关学科评议组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进行必要性论证,并提交评议意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评议;评议通过后,编制设置方案,提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4.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为重点,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快速提升培养能力。将产教融合和行业协同作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的优先条件,不把已获得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作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的前置条件。完善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区域布局,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向专业学位倾斜,每年常规增量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博士专业学位发展。在科研经费博士专项计划中探索招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逐步扩大规模。五、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1.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强化导师育人职责。大力推动地方领导干部、“两院”院士、国企骨干、劳动模范等上讲台,探索建立各级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军队、企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制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推动培养单位和行业产业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共享,各培养单位新聘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须有在行业产业锻炼实践半年以上或主持行业产业课题研究、项目研发的经历,在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每年应有一定时间带队到行业产业开展调研实践。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行业产业导师”,健全行业产业导师选聘制度,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2.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术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施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分类选拔,进一步完善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推进培养单位与行业产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实践课程,共同编写精品教材。鼓励有条件的行业产业制定专业技术能力标准,推进课程设置与专业技术能力考核的有机衔接。推进设立用人单位“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紧密对接。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鼓励行业产业、培养单位探索建立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制定标准,交流经验,分享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具备较高创新创业潜质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推荐免试(初试)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支持培养单位联合行业产业探索实施“专业学位+能力拓展”育人模式,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获得学历学位的同时,取得相关行业产业从业资质或实践经验,提升职业胜任能力。3.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强化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艺术作品等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呈现。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表明研究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在专门技术上做出应用创新性的成果。完善专业学位论文评审和抽检办法,推动专业学位论文与学术学位论文分类评价。完善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制度,将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并与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等支持政策相挂钩。破除仅以论文发表评价教师的简单做法,将教学案例编写、行业产业服务等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聘体系。六、组织实施1.编制专业学位类别目录。专业学位类别目录由国家统一编制,主要用于学位授权和学位授予,每五年集中修订一次。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论证批准后,即在当年进入目录。专业学位类别一般下设专业领域。除临床医学等行业规范要求严格的类别外,专业领域由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其清单每年统计发布一次。2.推进与职业资格衔接。发挥行业产业协会、专家组织的重要作用,积极完善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准入及水平认证的有效衔接机制,在课程免考、缩短职业资格考试实践年限、任职条件等方面加强对接。推动专业学位与国际职业资格的衔接,促进我国专业学位人才的国际流动,宣传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中国标准,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3.强化行业产业协同。支持行业产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明显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比例。鼓励行业产业通过设立冠名奖学金、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等措施,吸引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导师参与企业研发项目。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支持在职员工攻读硕士、博士专业学位。鼓励行业或大企业建立开放式联合培养基地,带动中小企业参与联合培养。4.建立需求与就业动态反馈机制。遵循“谁提出、谁负责”的原则,提出设置专业学位类别的行业产业部门应建立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动态监测机制,每年发布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报告。依托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追踪调查等,对各单位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真实反映。对需求萎缩、培养质量低下的专业学位类别,实行强制退出。5.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行业产业、培养单位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投入机制。完善差异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生均拨款机制,合理确定学费标准。探索实施企事业单位以专项经费承担培养成本的“订单式”研究生培养项目。引导支持行业产业以资本、师资、平台等多种形式投入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完善政府主导、培养单位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体系。6.发挥专家组织作用。按专业学位类别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吸收更多实践部门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委员,充分发挥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学位授权、招生培养、学位授予、质量保障、监督评估、国际合作和研究咨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行业产业协会、学会等第三方组织在专业学位教育中的积极作用。7.强化督导落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教育部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的监测分析,建立专业学位质量效益与授权审核、招生计划分配等方面的联动机制。强化各省级学位委员会、教育督导委员会对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支持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质量指导和监督,办好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8.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政策协调,强化专业学位对应行业产业部门的专业指导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省级学位委员会应根据本方案,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或计划,明确工作方向、思路和支持政策。学位授予单位应转变专业学位办学理念,落实主体责任,实施分类培养,出台本单位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体措施,切实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注教育点滴,分享有温度的教育资讯!这个2月,对于2020届考研人来说,应该是跌宕起伏的一个月了。来源:教育部先是2月初,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陆续发布推迟公布考研初试成绩时间的通知;接着,教育部发布通知,明确要求自划线高校硕士研究生复试推迟举行,调整2020年研究生考试招生近期有关工作方案。之后因为疫情形势严峻,复试无法正常进行,什么时候出成绩,怎么进行复试,在网上讨论的是热火朝天,考研人心里的滋味可是不一般。在上周终于迎来了查分时段,各省都陆续公布了考研初试成绩。成绩一出来,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分数高的自然欢喜,分数压线和不理想的同学心里就着实焦虑了。在这里,先恭喜获得好成绩的同学,你离上岸又近了一步,而考得不是很理想的同学,也不要灰心,你还有机会,是什么呢?下面跟我一起来看一下给大家分享的好消息。好消息一:国务院官宣,扩大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为了使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稳就业,近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就业。2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官宣了多项政策保障就业问题,主要内容如下:(1)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增加基层医疗、社会服务等岗位招募规模,加大对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支持。(2)引导用人单位推迟面试和录取时间,对延迟离校应届毕业生推迟报到、落户等时限。对离校末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2年户口和档案托管,按应届毕业生身份办理就业手续。从通知中我们可以看到,考研人心心念念的考研扩招落下实锤:国务院官宣,扩大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来源:人民日报好消息二:教育部官宣扩招初步方案2月2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再一次明确回应研究生扩招事宜。主要内容如下:(1)扩招规模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财政支撑的情况,以及高校办学条件等因素,据基本测算,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规模同比比去年可能会增加18.9万。(2)扩招地区考虑到近年来新增硕士点的培养能力和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分校招生的规模,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高校倾斜。来源:人民日报(3)扩招专业扩招什么专业,是要考虑社会需求和就业问题的,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重点投放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领域,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好消息三:一省份已发布扩招通知2月22日,湖南省省教育厅联合多部门发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十条措施》。其中,通知第5条,明确表示积极向教育部争取支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2020年全省增加5%研究生招生计划。研究生扩招了,含金量是不是下降了?好消息这么多,大家是不是都很兴奋呢?有的的同学还疑虑:研究生扩招了,含金量会不会下降?我不得不给大家泼一盆冷水。首先,这个问题不是大家当前应该考虑的,大家首要任务是准备复试;其次,比起本科生泛滥的情况,研究生的学历还是短期内含金量还是可以的;最后,如果研究生都含金量下降了,那你是不是更得抓住这个机会,不让自己掉队呢?结语要对同学们提一个醒,扩招不等于录取,珍惜宝贵的时间,好好准备复试。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擦线的同学可以好好搜集一下调剂的信息,毕竟有备无患!最后,希望大家能好好抓住这个机会,祝成功上岸!关于准备复试,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么?欢迎在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喜欢请关注、点赞、分享哦!谢谢鼓励,N次方与你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