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交流会在京召开爱之城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交流会在京召开

11月16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校友代表、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和副主任郭玮等出席会议。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主持会议。张桃林指出,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的办学实践走出了一条科研机构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的成功之路,形成了独具农科特色的培养体系,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研究生院要坚定不移围绕国家需求和产业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全面提升办学和服务“三农”能力。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内涵式发展,服务“三农”事业,主动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唐华俊强调,研究生院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两个一流”的指示要求,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着力建设一流学科体系、培养国家栋梁之材,构建具有农科特色的国际教育新格局,全面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三农”、服务社会、服务发展,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厚望。会上还举行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校友之家”揭牌仪式,“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发展基金会”启动和捐赠签约仪式。

适志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已培养15000多名高层次人才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董峻)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科研机构之一,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已经形成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培养了15000多名高层次人才,博士留学生规模位于全国农林类高校首位。这是记者在16日举行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交流会上了解到的。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农科院的研究生教育开始发展壮大。“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奖项22项,实现了国家三大奖项的全覆盖,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介绍,中国农科院积极发挥“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优势,研究生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实力显著增强,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了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留学生等多层次、多类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该院学位授权点已从初期的3个博士专业、15个硕士专业发展到11个博士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一级学科、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实现了农学门类下的9个一级学科全覆盖、工学门类博士一级学科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的“零”突破。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会上表示,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对农业科技创新和研究生教育提出新的命题和挑战。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要加快培养更多知农爱农高层次人才,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主动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编辑: 张樵苏

使圣人寿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

03:35四十年奋力登攀,四十载风雨兼程。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大力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愿望、农业战线的光荣使命。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审时度势,克服重重困难,在两间旧平房里开启了研究生教育的征程。4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始终围绕国家战略和“三农”发展需要,形成了学科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办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研究生教育发展四个阶段科教兴农为己任,建设一流研究生院1979年乘着改革的春风,按照中央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精神,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了。从建院初期的两间旧平房到宽敞明亮、 设施齐全的研究生宿舍大楼,从借用办公室到实现全方位的办公自动化,从 “农场大教室”到管理规范、 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的教学楼,40年来,研究生院砥砺奋进、不断前行,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学科平台。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学科建设水平是研究生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建院之初,研究生院就始终围绕国家战略、经济社会需求,紧跟国家研究生教育及农业农村改革步伐,设立学科。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授予单位。40年来,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学位授权点从初期的3个博士专业、15个硕士专业发展到今天的11个博士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一级学科及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实现了农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全覆盖。如今,已逐步形成了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优势突出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打造立足农科优势、彰显农科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一流学科体系。△学科建设情况与一流学科建设同步发展的是,师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由建院初期的40余名导师增加到现在的2100余名,增长50余倍,逐步建立了一支以本院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任课教师队伍。研究生院是农学大师的讲坛,吴孔明、方智远、刘旭等“两院”院士,坚持在教学一线执教育人。国家现代农业体系首席专家如金黎平、韩天富、李新海、肖世和、程式华等在这里亲自指导研究生和博士生。全院共有研究生导师217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30人,导师队伍中,两院院士就有13人。△师资队伍一流的农学学科,强大的师资力量,吸引了越来越多学子负笈而来、孜孜以求。从不同高校、不同地域慕名而来的莘莘学子,在这里汇集,并活跃在各地研究所、各个学科领域。来自泰国的庄秋虹是2016年入学的博士生,不远千里前来求学。她告诉记者:“这里农业技术是领先的,很多值得我们国家借鉴的,我要好好学习,多方面了解和体验现代农业体系,服务于泰国的农业建设。”记者了解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校留学生来自全球57个国家,博士留学生规模位于全国农林类高校首位。2019年10月,该院成为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如今,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52个国家及2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立足全院70个国际联合实验室、7个国际参考实验室和5个海外联合实验室,有力支撑了我国农业高层次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科教融合为特色,“两段式”培养育英才科研机构如何办研究生教育?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方军坦言,农科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教育和科研这一对基本关系,两点都不能偏废,不能脱离科研工作来搞研究生教育,也不能单纯为了出科研成果,而忽略了人才培养。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采取的是科教深度融合的“两段式”培养。所谓的“两段式”培养,就是研究生一年级集中教学进行课程学习,二年级后跟随导师在各研究所的科研实践中进行课题研究和完成学位论文。而科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各研究所在学术前沿的科研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共享中国农业科学院现有的教育和科研资源。不是为了论文而论文,而是真正使论文成为科研成果的体现。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的沈贝贝,今年开始读博士,每年夏天她都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度过的。她告诉记者,从硕士开始,她就跟随导师进行草地生态遥感项目。从最初采集植物样品、土壤样品时牧民不理解,到如今牧民主动打招呼请他们帮忙测草场,沈贝贝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磨砺成长。她自豪地说:“我们是真正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方军介绍说:“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我们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这些难得的资源,对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正确的引领和强大的支撑作用。”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有2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5个国家级、24个部级和60个中国农业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1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技术研发中心, 5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究室, 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在这样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平台上学习,使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社会的认可。2016年博士毕业的舒金帅如今已经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番茄遗传育种团队骨干成员,仅主持国家级项目就有5项。“训练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掌握科学分析数据的方法。”舒金帅这样说自己的学习收获。△杰出校友按入学年份排序,同一年份以姓氏笔画为序正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研究生院长唐华俊所指出的,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同步进行,在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创新实践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最大的特色与优势。得天独厚的研究生培养实力,先进的设施、丰富的课题、众多的名师,以人为本的理念、崇尚科学的追求,激励着无数学子在这里扬起了人生事业的风帆。建院至今,培养了15000余名高层次人才,他们有开展“顶天”科研的院士、专家,有“立地”基层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他们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总干事,有心系“三农”的企业家,更多是默默耕耘在“三农”战线的农科人。牢记使命再出发 续写时代新篇章沧桑砥砺,春华秋实。4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社会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研究生院正处在历史上高质量的发展时期:形成了硕士、博士、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多层次、多类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优势突出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和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研国家队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服务“三农”、服务社会。今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充分肯定了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这为高等农林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培养适应时代、引领时代的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桃李芬芳 扬帆起航新时代,新起点,开启美好愿景。唐华俊指出,我们要从四十年光辉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农科教育服务三农、服务社会、服务发展,加快推进“两个一流”建设,办好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厚望。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将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国家栋梁之材;将坚持内涵发展,着力构建一流学科体系;将坚持弘扬优良学风校风,着力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将坚持开放办学,着力构建具有农科特色的国际教育新格局;将坚持立足“三农”,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今天,进入“不惑之年”的研究生院,又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我们相信,研究生院承载着无数农科人的追求与梦想,在未来的征途上,践行“明德格物、博学笃行”的院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服务水平,必将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内容: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视频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监制:王澎;编辑:李鹏

无情无义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实现农学门类9个一级学科全覆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邱晨辉)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悉,截至目前,该院学位授权点已从初期的3个博士专业、15个硕士专业发展到11个博士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一级学科、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实现了农学门类下的9个一级学科全覆盖、工学门类博士一级学科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的“零”突破。11月16日,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在会上说,中国农科院积极发挥“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优势,研究生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实力显著增强,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了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留学生等多层次、多类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据他介绍,经过40年的发展,农科院研究生院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4个学科被评为A+,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学科被评为A-,A类学科占参评时博士一级学科的60%,A+学科数在全国所有高校中与北航等院校并列第十二位。今年10月,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成为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在校留学生来自全球57个国家,博士留学生规模位于全国农林类高校首位。先后与比利时列日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开展博士学位教育项目,其中中比项目成为国内农业领域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了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的式新突破。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当天表示,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对农业科技创新和研究生教育提出新的命题和挑战。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要加快培养更多知农爱农高层次人才,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主动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科学部编辑)

殡葬师

中国农科院“十三五”末在籍研究生总规模已近6000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2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在今天举行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唐华俊院士表示,研究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末,该院在籍研究生总规模已近6000人,为该院科技创新工程顺利实施及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作出了重要贡献。据唐华俊介绍,中国农科院“十三五”研究生教育取得历史性新成就,为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十三五”末,博士招生计划较“十二五”末增长59%,硕士招生计划同比增长91%。“十三五”期间共招收各类研究生8126人,同比增长24%。其中来华留学生招收729人,同比增长2.2倍,博士留学生规模位居全国农林高校第一位、全国高校第六位。“十三五”期间共授予学位5875人,同比增长11.35%,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此外,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新增1个博士、2个硕士一级学科,1个博士、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4个学科被评为A+、2个学科被评为A-,A+学科数与全国高校相比居于并列第12位。导师总数达到2104人,较“十二五”末增长24.4%。自有授课教师规模达到340人,占到63.8%。唐华俊说,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2020年首次招收直博生,实现了选拔本科毕业生直接进入博士阶段的贯通培养。人才分类培养持续推进,逐步形成以重点提高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重点提升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步健全三级学位管理体系,实施三级审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学位管理质量。他表示,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是全国涉农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员,肩负着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农业农村创新人才的重任。“十四五”期间,该院将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研究所研学合一步伐,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释放全院研究生教育的活力。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郭璞

关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兽医学院部分学生布鲁氏菌抗体阳性情况通报

2019年12月7日17时,黑龙江省疾控中心通过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监测到省农垦总医院诊断6例布病,均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兽医学院(哈兽研)学生。发现疫情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卫生健康委立即成立专家组,连夜到省农垦总医院、哈兽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处置工作。截至10日17时,此次疫情相关报告布鲁氏菌抗体阳性者13人,其中布病确诊病例1例、疑似2例、隐性感染10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前去就诊的49名学生均来自于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其中37人今年8月份在兰州兽研所实验室有短期动物接触研究工作,在哈学习期间无动物接触史,最终确诊13例感染者。另12名8月份未到兰州兽研所工作过的学生均未感染。专家评估认定此次疫情为输入性疫情。省卫生健康委已组织感染科专家和流行病学专家对所有感染者密切观察,科学研判,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加强临床治疗。对相关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健康教育,避免过度恐慌。布病为人畜共患疾病,传染源主要是牛羊等染疫动物,人与人之间不传染,不会造成疫情传播。+11

故强哭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交流会在京召开

来源:经济日报2019年11月16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交流会在国家农业图书馆热烈召开。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院士代表研究生院作了题为“风雨砥砺,培育英才四十载;薪火相传,谱写教育新篇章”的致辞。他指出,经过40年的发展,研究生院培养类型不断丰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课程教学不断加强,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思政工作不断强化,育人体系不断完备。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4个学科被评为A+,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学科被评为A-,A类学科占参评时博士一级学科的60%,A+学科数在全国所有高校中与北航等院校并列第十二位。师资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制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划定导师禁行行为十三条。开放办学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化教育新格局不断形成。今年10月成为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在校留学生来自全球57个国家,博士留学生规模位于全国农林类高校首位。先后与比利时列日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开展博士学位教育项目,其中中比项目成为国内农业领域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了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的式新突破。继续教育不断发展,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建成效不断显现。唐华俊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农科院研究生院要坚持开放办学,着力构建具有农科特色的国际教育新格局。立足“三农”事业,全面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农科教育服务“三农”、服务社会、服务发展,办好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厚望。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的办学实践,走出了一条科研机构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的成功之路。充分发挥“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的特色优势,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出一条国家级科研机构办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具农科特色的办学理念、学科布局、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监督体系,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发展,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希望研究生院坚定不移围绕国家需求和产业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谱写农科研究生教育崭新篇章。将全院科技、人才、平台等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着力办好研究生教育,打造新时代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升级版”。服务“三农”事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大力弘扬北大荒精神、祁阳站精神、南沙精神和中棉所精神,主动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變羊記

中国农科院各部门党组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在当前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严峻斗争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党组织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重要工作职责,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坚持做好科研攻关,众心凝聚、众志成城,确保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党组织和党员走在前作表率在疫情的重灾区武汉,油料所党委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投入战斗,开展全所消毒防疫、建立人员台账,加强所区管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引导带动全所干部职工科学防控,特别是加强对在汉研究生、留学生和独居、病弱困难离退休职工的关心和服务。党员占防控工作一线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全所上下团结一致,无论是前方的消毒防控、值班值守、筹措物资,还是后方的宣传引导、联络协调、信息报送等工作全部精准顺畅、扎实有序。科研人员主动请战承担重大攻关任务疫情发生后,哈尔滨兽医所党委保持高度关注,从1月初开始就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开展职工和研究生假期行程统计,重点关注在湖北、武汉中转停留、休假人员的情况。哈尔滨兽医所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果断放弃所有休假,义无反顾坚守科研阵地。很多没有在高级别实验室工作的年轻支部书记和党员们主动请缨出战:“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国家队的责任和使命!如果需要人手,我们时刻准备,听从召唤,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几位从国外引进的青年英才也纷纷放弃休假,主动请战,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各项措施到位确保做好防控工作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头等大事就是做好重要群体和重点区域的防御防控。院办公室积极做好统筹协调、应急值守、信息报送、新闻宣传等工作,从严、从实、从细抓好疫情联防联控工作落实。院办支部靠前指挥,很多同志放弃休假,大年初二开始就加班加点、值班值守。后勤中心党委全面升级园区的安保和消杀工作,及时将售饭窗口调整至外卖窗口,筹措医用口罩、手套、防护镜、消毒液等应急物资,建立预检分诊,加强门区管控和一线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协调监督超市、菜市场进一步落实入口体温监测及环境消毒,对幼儿园儿童和教职员工进行全面排查,全力保障正常饮食供应、医疗服务、应急物资和全体师幼健康。信息所第三党支部承担视频会议、智慧农科、文献查询、邮件系统等技术保障工作,提供24小时电话技术服务,确保各类视频会议顺利召开。目前,已为科研人员、行政人员、油料所学生开通网上云视频账号7345个,保障院工作调度会以及全院各单位自行召开的各类视频会议累计160余场次。把支部建在防控战斗最前线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机关党委指导建立湖北地区临时党支部,支部书记由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同志担任。张合成书记撰写亲笔信,勉励大家众志成城、坚定信心,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更大力量。研究生院党委多次召开视频会议、印发通知,并通过微信群、QQ群等渠道及时发布权威声音。成立留居湖北临时学生支部,开通“湖北学子 共克时艰”国内在籍学生QQ工作群、留学生QQ工作群及客座学生QQ工作群。通过工作群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布疫情防控要求和常识,为他们提供关怀、服务、指导和帮助。

彼故使彼

中国农科院加强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

本报北京1月20日讯(记者 李澈)今天,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总结“十三五”期间研究生教育发展成效,谋划“十四五”研究生教育发展。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积极落实农业农村部与教育部共建协议,研究生招生计划大幅增加,共招收各类研究生8126人,同比增长24%,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同时,中国农科院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农科院4个学科被评为A+、2个学科被评为A-。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目前研究生导师总数达到2104人,较“十二五”末增长24.4%,形成了一支以本院教师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唐华俊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将举全院之力办好研究生教育,深入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着力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农村现代化及高等教育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21日第3版 作者:记者 李澈

回答我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 时不我待推进科技创新——中国农科院多措并举确保“两手抓”“两不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农科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农业农村部党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防控疫情和科技创新“两手抓”“两不误”。努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农业科技创新的“双胜利”,为补实“三农”短板、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坚持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院党组坚持每周召开专题会议,把全院科研人员、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于疫情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各项部署要求上来,充分认识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对于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履行农业科研国家队职能作用。准确把握国内外疫情防控最新态势和阶段性变化特征,研究部署全院疫情防控和科技创新工作,统筹抓好全面恢复科研生产生活秩序、防范境外疫情输入、湖北休假人员安全返岗等重点工作,特别是大力推进非洲猪瘟疫苗创制、草地贪夜蛾防控重点技术攻关和加强春季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生猪复养技术指导,努力把疫情对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真正把政治意识体现在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二是统筹协调指挥,因时因势调整工作举措。中国农科院研究制定《关于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重点业务工作、有序推进科研生产复工的通知》共36条具体要求,并每周修订、动态完善、全院解读,指导院机关各部门及院属各单位抓严抓细疫情防控,抓紧抓实复工复研。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属地政策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到班到岗安排,地处低风险地区的研究所全面恢复正常科研生产秩序,地处中风险地区的加快恢复,京区单位全面恢复准备就绪,湖北地区油料所安全有序恢复重点工作。三是抢抓农时季节,第一时间恢复基地试验。试验基地是农业科研的第二实验室,其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院党组科学把握疫情防控形势,第一时间印发《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恢复试验基地科研生产活动工作方案》,按照地区风险等级制定差异化的工作措施,根据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安全有序恢复养殖场、质检中心、试验基地等科研生产活动,尽可能减少疫情对全院科学试验、监测观测等工作的影响。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坚持信息报送机制,准确掌握全院各所各基地疫情防控和科研恢复动态,及时解决实际困难,确保在基地开展科研生产活动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截至目前,全院已复工复产基地84个,占报告基地总数的80.8%。在决战脱贫攻坚最后300天的关键节点,坚持“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哪里,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就到哪里”的担当精神,坚守“不脱贫不松劲,脱了贫不脱钩”的庄重承诺,坚持防疫、帮扶“两不误”,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汇集全院各方力量,聚焦院科技帮扶重点贫困县,通过产业科技支撑、搭建产销对接平台、选派优秀干部挂职等有力措施,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行动、更强的力度推进科技扶贫,为“三区三州”21个贫困县按时脱贫摘帽和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做出更大贡献。四是围绕国家需求,重大科研攻关再创佳绩。院党组成立有序恢复科研业务指导组,及时调度重点科研业务恢复情况,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大力推进科技联合攻关、国家奖励申报、基金申报等重点工作。指导研究所成立重大科研任务领导小组,采取“三班倒”错峰安排重点业务、优先安排国家重大科研需要和农时急需的科研团队进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等方式,保障“重大重点”项目率先恢复正常;通过调研团队实验需求、调整优化管理模式、延长实验室运行时间等方式,不断提高科研平台运行效率;通过实施人员精细化管理、强化返岗人员防护措施、安排研究生隔离酒店等方式,鼓励符合复工条件的在职人员和高年级研究生尽快返岗开展工作。截至目前,全院307个创新团队已全部复工,团队科研人员到岗率超过70%,已启用的100余个重点科研平台日均实验人数超过2000人;各研究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金重点重大类项目和创新工程院级重大任务均已恢复,其中超过四成项目的恢复程度超过70%。五是紧盯重大工程,稳步推动基建项目复工。针对在建项目多、建设地点分散、施工现场流动人员多等问题,院党组及时组织制定《重点人群(施工工地人员)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指导建设单位按项目成立疫情防控工作组,制定并严格执行现场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严格按照属地管理要求,分区分级、有序组织基建项目开复工。全院受疫情影响的33个项目,目前已复工22个,施工现场总人数已达1070人,现场全部采取封闭式管理,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六是强化战略研究,农业农村政策建议成果丰硕。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对全球农业农村的影响广泛而深刻,院常务会审议通过《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影响研究》任务,第一时间作出应急研究安排。及时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通过深入分析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准确研判我院“十四五”发展机遇、困难和挑战,明确目标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指导激励全院广大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锐意进取、勇攀高峰。七是突出重点人群,抗疫防线牢不可破。院党组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审时度势,综合研判,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制修订包括《我院湖北人员返岗政策及要求》《关于做好境外返回人员防控工作预案》等相关制度措施28项。根据形势发展突出抓好境外返回人员管控工作,对在职职工、聘用人员、离退休人员、博士后、外国专家、外交官、国际职员、研究生、留学生等全口径人员及其家庭成员、院所辖区内的外单位人员的近期出入境情况开展全面排查并建立台账,强化跟踪调度、信息报送;及时掌握在鄂人员返京返程政策,指导帮助他们安全有序返回;加强一线值守人员的关心关爱,落实好报酬补助政策,提高防护等级,完善防护措施,加强职业伤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