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期备考中,同学们会对院校和专业的选择有很多疑问,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同学们的疑问和在选择院校和专业上的选择原则。经过调查,大致了解到同学们在备考初期对考研有十大疑问,接下来就一一解答。一、哪些专业赚钱?很多同学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和因素本科期间所读专业不是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专业,又或者本科阶段的专业就业相对来说“钱”途不是很,所以想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换一个比较赚钱的专业。就目前的就业情况和大数据统计来看,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法学、外语、教育类和机械电子工程这7类专业的“钱”景都是不错的。当然,如果你本科是非上述专业选择跨考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专业课上也需要下一定的功夫。二、就业前景?大多数选择考研的同学都是为了最终通过研究生的学习来换取一份更好的工作,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很多同学是为了提升自己。那么就业前景其实就是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又有不错的薪资待遇,那么这里我还是推荐上面推荐的7类专业。三、考某专业,推荐一个院校很多同学都会和院校规划老师说,老师我是某专业学生,帮我推荐个院校。推荐院校这个事情真的说不好,毕竟专业的规划老师也不是算命的,不能简单的就给你推荐出适合你的院校,毕竟你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学到的知识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其他人三言两语给你推荐的院校当然不专业也不客观。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你要考虑清楚自己到底是本专业还是跨专业,还有就是是否考数学,其次就是你要考的专业方向。对于学校这个维度来说,首先应该考虑地域,这个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工作的区域和就业机会的多少,其次就是要考虑专业的排名、院校排名,比如你要考金融专业,排名上最优的应该是清北复,如果这三所学校对于你来说有难度,那么紧接着考虑央财、上财等等。第三就是考虑招生政策,包括招生人数、实际录取分数线等。当然最终衡量这一切的标准是你个人的基础和在备考期间的学习效果,综上,在选择专业、院校的时候应当把你个人的基础、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再去选择你的院校和专业。至于专业排名的确没有专业的统计,基于此你应该考虑的是学科评估,即这个学校的研究生导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决定,还要包括这个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和最终就业率。四、到底考多少分才能上研究生?随着考研人数的不断增多,考上研究生的分数也是越来越高,很多同学都说为什么过了国家线还是没有学上。其实国家线只与你考不上有关,并不能决定你过了线就有书可读,只能说你过了国家线才有可能成为研究生。想要考上研究生应该满足这6条线。1、国家线(A、B线):由教育部根据各方面标准划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分数线,包括总分最低分和单科最低分,教育部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划分为A、B区分数线,一般A区比B区高10分。2、34所自划线院校:34所自划线院校是不受国家线约束的,他们会自己划线,一般他们的各类专业分数都会比国家线高一些,也有极个别专业分数会低于国家线。3、复试要求初试最低分数线:学校会在国家线的基础上,根据本校报考人数和招生计划制定本校的复试分数线,即学科门类线。4、复试最低分数线:即本校复试最低分数线。5、最终录取分数线:就是按照招生简章规定的人数最后一名被录取同学的分数。6、你需要考到的分数线:复试最低分数线不一定是国家线,如果你要想考上,应该考到上一年被录取考生成绩的平均分,这样才能保险一点。五、学硕和专硕选哪个?学硕和专硕的区别我整理成下方的截图了,具体差别如何权衡同学们自行查看下表后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六、又好又好考的院校推荐如果你担心自己直接报考211、985这类院校风险较大,可以考虑一些联合办学的学校,或者单单考虑某高校的专业,比如天津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就很不错的,或者首都师范大学等等这些学校都是不错的。没有绝对好考的学校和专业,只有你付出绝对的努力才会一定为研。七、跨考靠谱吗?跨考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跨考:报考热度较高的专业,这样的化难度就会相对大一些,比如会计、金融、法律硕士、心理学等等。当然,如果你在本科期间除了修读了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还辅修了你想考的这个专业,可能难度也不会太大。2、跨考:考不考数学,如果你本科是学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类(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图书情报)等等这些不学数学的专业,跨考一个考数学的专业来说,难度也比较大,因为你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重新去学数学、复习政治还得做英语、学专业课,这个压力和复习强度就会大很多。3、跨考:考上就成(目前较冷门,竞争压力小的),如果你只是为了考上要一个学历,可以跨考社会工作、哲学、历史、法学类非纯法专业等这些专业,相对来说就会容易一些。八、歧视真的存在吗?歧视这个问题其实对于双非考生和同等学力考生来说会有一些顾虑,其实这个是不存在的,这个问题也不是你考虑的范畴,你只需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初试成绩和复试表现,争取考上。九、不想学习,怎么考上研究生?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无解的,大家知道2020年考研报考人数是341万人,比2019年考研人数多了51万人,在当前这个竞争这么大的时代,即便你学了你也不一定考得上,更何况不想学习呢?不学习还想考上,除非你考的是本校,其次你在本科期间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拿到了保研资格,那你就不用学习了。十、报录比,重要吗?什么是报录比呢?是指报考人数和实际录取人数比例。这个数据只能反映这个院校专业的报考热度,实际意义不大。如果报录比大于1,就说明报考人数比录取人数多。同理,报录比小于1,说明报考人数比录取的人数少。还需要说明一点就是报录比不能说明这个学校的好坏。以上就是同学们在备考前期的疑问,大家在确定报考专业和院校的时候一定要去该学校的研究生官网上查询招生简章,今年的没出来就查看前一年的,当然最好还是和前年的对比一下,看看人数上、考试内容上有没有大的差异。然后人文社会类的学科优先考虑学校排名,理工科优先考虑专业排名。也预祝各位同学一战成硕。
201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导师必须会问的三个问题很多学生留言说,硕士论文答辩不知道老师会问些什么问题,答辩的时候到底难不难,能不能顺利拿下自己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今天尖子生数理化教育就大家提出的问题来给大家解答一下。问题1:课题来源导师们必须问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这个课题是怎么来的,从哪里来的?因此,你在答辩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知道自己的课题设计的来源,在答辩ppt中应该进行详细说明。很多人会跟尖子生数理化教育说不用管这个的,答辩肯定都给过,但是会有几个不过的,你确定你要粗心大意吗?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出错,因此,尖子生数理化教育提醒大家一定要仔细准备答辩,小心驶得万年船哦!问题2:课题创新之处每个研究生都是在学校继续深造了两年还是三年出来的,因此导师肯定要求你又一定的水平,写出的东西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肯定会问到你课题的创新在哪里,所以你一定要在答辩ppt上进行相关的创新之处的说明哦!问题3:课题设计原理你写出的东西,要给出设计原理,这个问题是关键,尖子生数理化教育提醒你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论文设计原理来源,一定要给出清晰的答辩!否则你的答辩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害怕打错了,请一定在ppt中做足充分准备哦!尖子生数理化教育提醒您三点一定要琢磨清晰哦!否则失败的不只是这个论文哦!好了,今天尖子生数理化教育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咱们下次课再见!祝愿各位学子在硕士论文答辩中顺利通过,顺利拿得毕业证哦!如您有相关的疑问,请在下方留言,咱们将第一时间给以您满意的答复哦!声明:本文为尖子生数理化教育的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进行相关的转载,翻版必究!请务必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谢谢您的尊重和理解!
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罗威尔有句名言:“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做我们决定的事情,也不在于做我们希望的事情,甚至不在于做我们努力争取的事情,而在于做一些真正值得的事情。”那么,哪些是真正值得的事情?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以及科研院所和高校未来的主力军,当下的研究生们有多少人曾和自己的导师探讨过类似触及灵魂的问题?有多少人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我国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否在助推这些未来的领导者、各行各业的骨干们思考有创意、有价值、深层次的问题?答案并不乐观。事实上,我们的研究生并不爱提问题。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颉看来,“这种现象最突出的反映便是在大学的研讨课上。这里是我们最希望学生给我们带来互动反馈的地方,但往往会遭遇冷场。”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荀振芳曾访谈过一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10多位面临学位论文开题的硕士研究生,其中竟有85%以上学生的选题是导师为其拟定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周立伟说,善于提出问题和抓住问题是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他援引爱因斯坦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科学探索的起点,也是学术讨论的开始。没有提问,就没有研究,也不会有知识的进展。对研究生来说,提问也同样重要,提问就意味着思考,就意味着入门。学术训练的目标,无非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国学生是消极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者,还是成功的、有能力的学习者?对于这一“中国学习者悖论”,学术界还在持续争论中。其中,一个争论点就是中国学生要不要提问题?他们会不会提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学生提问不仅意味着他需要信息,还意味着他有正确的知识结构,用来表述问题和解释回答。因此,学生在某个学术话题上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他在该学术话题上拥有的知识复杂度。当他试图将已有的知识和新信息融合在一起,使这些想法有意义时,提问可以帮助其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不仅仅是所有学问深入研究的起点,其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逻辑链:只有怀疑之精神,才有独到之见解,方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才有可能在继承和发扬前人总结的知识体系基础上,从已知到解未知,推陈出新,甚至完全颠覆已有认知,提出新的理论或者定律推动科学的进步,将人类文明带入一个新的时代。这些与我们当前一直呼吁的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息息相关。而在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看来,“研究生为何提不出问题”应改为“我国目前有多少研究生导师能够经常提出科学问题”。“因为在我看来,在科学上能够提出‘好’问题,就已经是能做出大贡献的科学家了。”与好奇心一起消失的问题意识虽然我们早已提出要创新的国策,但是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个创新的必要条件却一直缺失。为什么?部分原因在于,它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和根深蒂固的。研究生们提不出问题,究其原因,要归于两大方面——做好任何事的两大条件:意愿和能力。一是他们想不想提出问题,二是他们能不能提出问题。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也是导致研究生提不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研究生”都是想做研究的吗?数据已经否定这一点。很多人理解的“研究”,不过是再记住一些知识、考得学位,以此去做官、致富或者至少过上安逸的生活。可见,既然教育目标和价值观起点都不是探究,如何能够形成提研究性问题的必要和习惯?加上山一般的知识记忆的重负,自主提问、质疑的意愿也就随着人的好奇心、主动性和兴趣,一起消失了。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常赛超的自我反思也为此提供了佐证。在导师带领下,常赛超来到苏州吴江开弦弓村调研学习。80多年前,身为研究生的费孝通在开弦弓村调查访谈基础上完成了著名的《江村经济》,此后费孝通一生26次考察开弦弓村。这个村被学术界命名为“江村”,成为国际上著名的社会学研究圣地。江村之行让她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做学术研究?如何做出好的学术研究?在她看来,费孝通的成功之道可以用四种“心”来概括:一是担当之心,二是好学之心,三是求实之心,四是勇敢之心。而缺乏“四心”,正是导致“研究生提不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认为,研究生提不出问题,不能纯粹地把问题归咎于学生。在社会科学领域,学生们如果局限在狭隘的课堂和文献中,就提不出问题。深入一步思考,“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为什么没有相应的制度化安排和系统性的努力,来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与真实的生产生活实践或个性化的工作经历、体验结合起来?为什么我们研究生的课堂没有更多情景化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作为教师是否认真尝试过调动学习者学习中的积极情感?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浚也认为,少数高校教师对研究生培养的投入精力不够,也是导致研究生难以形成问题意识的间接原因。随着国家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部分研究生导师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相对繁重等原因,对研究生问题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另外,杨颉指出,研究生不善于提出科学问题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当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导致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普遍比较弱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便包括了东方文化中的所谓“尊师”传统。“在西方高校课堂,对老师的尊重与出于尊重真理而对老师讲述内容的质疑并不矛盾,然而我们却很容易将‘尊重老师’与‘不反对老师’画上等号。”在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张红伟看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绝不是教育的某个方面出了问题。从大方面来分,教育体系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四个部分。现实的严峻性是,我们的“四育”都存在一定问题,所以才会导致现在很多研究生都不会提问,真正会提问者凤毛麟角。研究生教育如何改变有学者认为,提问不仅是知识和能力问题,也是一个学术文化问题。其中,提问的勇气就是一种学术文化的表现。在研究生的学术训练中,除了知识与能力,更应当培养研究生探索科学志向、积极提问的勇气。学术训练不仅仅是读书、做课题研究,更包括刨根问底的态度和“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治学精神。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生活是理论永不衰竭的源头。不关心现实,思想终会在故纸堆中慢慢枯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永谋建议,文科研究生应该时刻关注现实,从中寻找灵感,尤其关注学术的本土化和中国国情的问题。苏州科技大学教授陈建新认为,研究生越来越提不出问题,实质上是研究生哲学思维能力越来越欠缺的反映。他建议,要恢复和加强自然辩证法教学,增强研究生的哲学思维能力。还有学者认为,研究生提不出问题,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想象力,而想象力往往来源于仰望星空的历练和脚踩大地的实践。就目前而言,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师生为什么不具备无界的想象力?是什么控制了师生的想象力?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师生破解这道难题?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孙新波举例说,西方博士生的培养,学业开始阶段通常要学习较多的哲学类课程,而毕业的学位往往是PhD(哲学博士),由此可见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教育的“节制”是现代教育学创始人赫尔巴特提出的重要教学原则。不节制的教育就是“过度的教育”,不节制的施教就是“强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认为,如果期待研究生能够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那么在研究生成长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的自我性格成长起来。为此,教师特别需要避免对学生进行过度的教育。在周立伟看来,研究生之所以提不出问题,在于科研环境功利化的影响,书读得少、知识面窄、思想不开阔、思考上受到局限、跳不出书本或前人的框框,总觉得书本上写的传统的见解、权威的结论,都是天经地义、不可置疑的。因此,束缚了研究生的思想,虽有疑问,却不敢提出问题。另外,我国的学术环境不鼓励研究生“高谈阔论,海阔天空”,舆论环境也常常压制研究生“胡思乱想,百家争鸣”,使研究生不敢把自己的idea说出来,怕大家笑话,说自己狂妄。因此,周立伟认为,重要的是,要创造敢于提出问题、不怕提错问题的学术环境和氛围。“自由思想的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中国学术界最缺乏的是自由、平等交流的风气。”周立伟说。来源:中国科学报审读:喻方华
近年来,我国与日本的贸易往来较为频繁,日本凭借着较高的教育质量,以及合理的留学费用,吸引了众多中国学生的关注。许多在读学生或已经毕业多年,想继续出国读研深造的朋友也相应地将日本留学提上日程。日本研究生申请过程说来简单,但很多细节却不可不知。于是,日本研究生说明会应运而生!2020年10月31日下午,上海交大教育集团昂立日本留学中心主办的“日本研究生留学说明会”在南洋大楼3楼教室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特别聘请从事日本研究生申请规划工作已经十几年、毕业于大阪大学的博士刘老师担任主讲人。许多学生和家长,在听说了昂立的日本留学研究生说明会后,纷纷赶来咨询解惑。我们总结了大家最关心的几类问题后,特别向各位家长、同学介绍了日本国公立大学院的招生条件、国立大学院在硬件、软件上的留学优势,介绍了昂立日本留学生研究项目,并向大家展示和分享了被日本优质大学录取的昂立学员的情况和留学经验。整场说明会上,大家听得非常认真,不时向老师提出疑问或者咨询自己关心的留学问题。刘老师也都针对大家的疑惑,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说明会结束后,大家纷纷围着刘老师和昂立日本留学老师询问留学相关事宜,不仅我们的老师进行耐心的解答,许多希望申请研究生的同学、学生家长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从多方向,不同角度来全面了解申请日本研究生的注意事项。昂立日本留学研究生直通车项目深受大家喜爱,因为专注,所以专业!我们为每一位心怀梦想的孩子都会精心规划一份适合自己的留学方案!错过这次讲座的同学也不要遗憾!点击阅读原文或添加小编微信~为你提供专属于你的日本研究生申请服务!
2020考研小新们,对考研是完全陌生的,归纳起来,基本有这几个常见问题↓↓考研到底有多难?对于考研的难度,应该有一个理性地看待。考研是全国性统一选拨性考试,没有难度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也不要过分的夸大,给自己设置心理障碍。考研的难度也是分专业,分学校的。静下心来根据客观情况选择学校和专业,然后踏实备考,努力复习,考研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只要决定了选择考研这条路,就不要犹豫,怀疑,从下决定那一刻开始,制定计划,认真完成,相信自己,相信与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大学成绩不好,能不能考上?研究生考试,一样是中国的传统应试教育考试,成功与否,还是要取决于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当然,平时的学霸或许有一些知识的积累,会有一些优势,但是并不代表,平时成绩不好考研就会更难。考研复习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好?个人认为,如果你有考研的打算,在确定之初就要开始着手数学和英语专业的学习,当然,不用考数学专业的同学要轻松一点,考研一定不要好高骛远,踏踏实实从基础开始,夯实基础,后面的复习受益无穷,数学从每一个公式,每一个题型开始,英语要高效率的学习单词,拆分长难句,练习阅读,一步一个脚印,逐级递进。如果是跨专业,可以利用好寒假时间,有计划地开启备考历程。最好大三上就开始学一些专业的课程或直接读该专业的考研指定参考书,然后在大三下开始看与指定参考书的书名相同,但作者不一样、内容也有些差异的教材,这样可以增加对指定教材的理解,也可以降低考试时出现没见过的内容的危险。考研要做好哪些准备?在正式复习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1.选择专业和学校:综合考虑学校的名气、难易程度、地理位置、自身兴趣、未来计划等。2.明确考试内容:浏览目标院校的研究生官网和学院官网,明确考试内容和参考书目。同时找到往届考研的学长学姐,请他们给你列一个复习资料目录3.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需要参加考研辅导班,以及辅导班的选择和课程类型的选择。线上还是线下,是暑期还是全程,这些都要根据自身情况衡量做出选择。
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罗威尔有句名言:“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做我们决定的事情,也不在于做我们希望的事情,甚至不在于做我们努力争取的事情,而在于做一些真正值得的事情。”那么,哪些是真正值得的事情?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以及科研院所和高校未来的主力军,当下的研究生们有多少人曾和自己的导师探讨过类似触及灵魂的问题?有多少人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我国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否在助推这些未来的领导者、各行各业的骨干们思考有创意、有价值、深层次的问题?答案并不乐观。事实上,我们的研究生并不爱提问题。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颉看来,“这种现象最突出的反映便是在大学的研讨课上。这里是我们最希望学生给我们带来互动反馈的地方,但往往会遭遇冷场。”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荀振芳曾访谈过一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10多位面临学位论文开题的硕士研究生,其中竟有85%以上学生的选题是导师为其拟定的。为何我们的研究生提不出问题?2020年8月18日,《中国科学报》以此为题刊发报道,在高教界引起强烈反响。随后,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本报又开设“‘研究生不会提问’之思”专栏,邀请院士专家,一线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教育专家,以及研究生代表等发表看法。专栏刊发的16篇文章,围绕研究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提不出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之道等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引发了广泛关注。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我们再次回顾、梳理专栏文章的相关观点,集结其中的智慧,以寻求破解研究生思维桎梏之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周立伟说,善于提出问题和抓住问题是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他援引爱因斯坦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温才妃《提不出问题要在方法上找原因》)提问是科学探索的起点,也是学术讨论的开始。没有提问,就没有研究,也不会有知识的进展。对研究生来说,提问也同样重要,提问就意味着思考,就意味着入门。学术训练的目标,无非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陈洪捷《学术训练的三个核心》)中国学生是消极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者,还是成功的、有能力的学习者?对于这一“中国学习者悖论”,学术界还在持续争论中。其中,一个争论点就是中国学生要不要提问题?他们会不会提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学生提问不仅意味着他需要信息,还意味着他有正确的知识结构,用来表述问题和解释回答。因此,学生在某个学术话题上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他在该学术话题上拥有的知识复杂度。当他试图将已有的知识和新信息融合在一起,使这些想法有意义时,提问可以帮助其学习。(陆根书《由“中国学习者悖论”引发的思考和建议》)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不仅仅是所有学问深入研究的起点,其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逻辑链:只有怀疑之精神,才有独到之见解,方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才有可能在继承和发扬前人总结的知识体系基础上,从已知到解未知,推陈出新,甚至完全颠覆已有认知,提出新的理论或者定律推动科学的进步,将人类文明带入一个新的时代。这些与我们当前一直呼吁的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息息相关。(李志民《提升科学素养是培养提问能力关键》)而在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看来,“研究生为何提不出问题”应改为“我国目前有多少研究生导师能够经常提出科学问题”。“因为在我看来,在科学上能够提出‘好’问题,就已经是能做出大贡献的科学家了。”(王义遒《研究生应做自己课题的“主人”》)与好奇心一起消失的问题意识虽然我们早已提出要创新的国策,但是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个创新的必要条件却一直缺失。为什么?部分原因在于,它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和根深蒂固的。研究生们提不出问题,究其原因,要归于两大方面——做好任何事的两大条件:意愿和能力。一是他们想不想提出问题,二是他们能不能提出问题。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也是导致研究生提不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研究生”都是想做研究的吗?数据已经否定这一点。很多人理解的“研究”,不过是再记住一些知识、考得学位,以此去做官、致富或者至少过上安逸的生活。可见,既然教育目标和价值观起点都不是探究,如何能够形成提研究性问题的必要和习惯?加上山一般的知识记忆的重负,自主提问、质疑的意愿也就随着人的好奇心、主动性和兴趣,一起消失了。(董毓《批判性思维素质:因何缺乏,如何补足》)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常赛超的自我反思也为此提供了佐证。在导师带领下,常赛超来到苏州吴江开弦弓村调研学习。80多年前,身为研究生的费孝通在开弦弓村调查访谈基础上完成了著名的《江村经济》,此后费孝通一生26次考察开弦弓村。这个村被学术界命名为“江村”,成为国际上著名的社会学研究圣地。江村之行让她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做学术研究?如何做出好的学术研究?在她看来,费孝通的成功之道可以用四种“心”来概括:一是担当之心,二是好学之心,三是求实之心,四是勇敢之心。而缺乏“四心”,正是导致“研究生提不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常赛超《从费孝通“四心”反思当代研究生之所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认为,研究生提不出问题,不能纯粹地把问题归咎于学生。在社会科学领域,学生们如果局限在狭隘的课堂和文献中,就提不出问题。深入一步思考,“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为什么没有相应的制度化安排和系统性的努力,来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与真实的生产生活实践或个性化的工作经历、体验结合起来?为什么我们研究生的课堂没有更多情景化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作为教师是否认真尝试过调动学习者学习中的积极情感? ”(王蓉《研究生提不出问题,责任在大学和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浚也认为,少数高校教师对研究生培养的投入精力不够,也是导致研究生难以形成问题意识的间接原因。随着国家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部分研究生导师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相对繁重等原因,对研究生问题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赵浚《问题意识:使研究生真正“研”起来的关键》)另外,杨颉指出,研究生不善于提出科学问题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当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导致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普遍比较弱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便包括了东方文化中的所谓“尊师”传统。“在西方高校课堂,对老师的尊重与出于尊重真理而对老师讲述内容的质疑并不矛盾,然而我们却很容易将‘尊重老师’与‘不反对老师’画上等号。” (杨颉《导师应将决策自主权还于学生》)在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张红伟看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绝不是教育的某个方面出了问题。从大方面来分,教育体系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四个部分。现实的严峻性是,我们的“四育”都存在一定问题,所以才会导致现在很多研究生都不会提问,真正会提问者凤毛麟角。(张红伟《研究生提问的“系统改革”与“当前任务”》)研究生教育如何改变有学者认为,提问不仅是知识和能力问题,也是一个学术文化问题。其中,提问的勇气就是一种学术文化的表现。在研究生的学术训练中,除了知识与能力,更应当培养研究生探索科学志向、积极提问的勇气。学术训练不仅仅是读书、做课题研究,更包括刨根问底的态度和“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治学精神。(陈洪捷《学术训练的三个核心》)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生活是理论永不衰竭的源头。不关心现实,思想终会在故纸堆中慢慢枯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永谋建议,文科研究生应该时刻关注现实,从中寻找灵感,尤其关注学术的本土化和中国国情的问题。(刘永谋《文科研究生要砥砺选题能力》苏州科技大学教授陈建新认为,研究生越来越提不出问题,实质上是研究生哲学思维能力越来越欠缺的反映。他建议,要恢复和加强自然辩证法教学,增强研究生的哲学思维能力。(陈建新《研究生培养要恢复加强自然辩证法教学》)还有学者认为,研究生提不出问题,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想象力,而想象力往往来源于仰望星空的历练和脚踩大地的实践。就目前而言,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师生为什么不具备无界的想象力?是什么控制了师生的想象力?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师生破解这道难题?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孙新波举例说,西方博士生的培养,学业开始阶段通常要学习较多的哲学类课程,而毕业的学位往往是PhD(哲学博士),由此可见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孙新波《破除想象力的禁锢:从方法论说起》)教育的“节制”是现代教育学创始人赫尔巴特提出的重要教学原则。不节制的教育就是“过度的教育”,不节制的施教就是“强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认为,如果期待研究生能够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那么在研究生成长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的自我性格成长起来。为此,教师特别需要避免对学生进行过度的教育。(卢晓东《摆脱“范式陷阱”,把学生“置于困境”》)在周立伟看来,研究生之所以提不出问题,在于科研环境功利化的影响,书读得少、知识面窄、思想不开阔、思考上受到局限、跳不出书本或前人的框框,总觉得书本上写的传统的见解、权威的结论,都是天经地义、不可置疑的。因此,束缚了研究生的思想,虽有疑问,却不敢提出问题。另外,我国的学术环境不鼓励研究生“高谈阔论,海阔天空”,舆论环境也常常压制研究生“胡思乱想,百家争鸣”,使研究生不敢把自己的idea说出来,怕大家笑话,说自己狂妄。因此,周立伟认为,重要的是,要创造敢于提出问题、不怕提错问题的学术环境和氛围。“自由思想的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中国学术界最缺乏的是自由、平等交流的风气。”周立伟说。(来源:中国科学报)
今天,智圆君总结了下,一直以来困扰大家的一些问题,在这里为大家一一解答。1.什么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什么是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是指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指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安排进行学习的研究生。2.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区别?1) 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培养方案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2)全日制与非全日制课程与学分相同。3)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位证书相同,毕业证书会注明“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字样。4)上课时间不同:全日制同学全脱产在校学习,上课时间为周一到周五白天;非全日制同学进行非脱产学习,上课时间为周末。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均有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3.什么是定向就业?什么是非定向就业?二者有何区别?定向就业: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非定向就业:所在招生单位推荐,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1)全日制非定向:全脱产在校学习;须转档案;可转户口;享受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毕业时需签订三方协议。2)全日制定向:全脱产在校学习;不转档案和户口;不享受国家奖助学金政策(专项计划除外);入学前需要填委培协议;毕业时无三方协议,有派遣证,派遣证单位为定向委培单位。3)非全日制定向:非脱产学习;不转档案和户口;不享受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毕业时无三方协议,有派遣证,派遣单位为定向单位;有学籍档案,派遣后与原档案合并。(原则上2020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详情可见:今年,非全报考只招收定向就业?4.报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自由选择定向非定向吗?是的。5.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只能选择定向吗?是的,各大高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只招收定向就业人员。6.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研究生需要签就业协议书吗?需要,研招网报名时需要填写就业单位信息。被高校录取后,高校录取通知书会和就业协议书一同寄过来,需要加盖就业单位公章。7.非全日制定向毕业研究生,如果中途变更工作会不会影响毕业?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达到毕业相关的其他要求,即可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与其他因素无关。8.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预报名必须参与吗?不需要,预报名的作用在于让考生们提前熟悉流程,掌握复杂的报考程序,为正式报名分流,避免大规模网络卡顿,拥挤的情况出现。10月10日-31日的正式报名一定要参加。9.在哪里报名参加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打开研招网首页后,用已注册的学信网账号登录网络报名系统,即可报名。10.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报流程是什么?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网报分为“填写考生信息 ”和“填写报考信息”两大步骤。填写考生信息:9月16日开通,持续开通至10月31日22:00统考正式报名结束。填写报考信息:预报名:2019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预报名不是必选项)正式报名:2019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附件:天津大学报考流程网报流程图如果大家仍有相关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智圆君会耐心为大家答疑解惑!
在刚刚结束的2019的研究生考试中,全国考研人数高达290万,比去年增加了50多万人,从这些数字中就可以体验出争夺的激烈,而可预计的是2020年的考研人数还会继续增加。而每一年的考研都是一场战争,区别在于每一次战争都会越来越残酷,考研比的是什么?是努力、效率、方法、信息、坚持、能力等等,在这里对考研的基本信息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而本文是对法学考研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详细介绍。1.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我想很多研友们在刚接触的时候容易将其混淆,其实法律硕士是专业学位的硕士,法学硕士是学术学位的硕士,而专业学位注重实际和应用,学术学位注重理论和研究。而专业学位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培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可以说是法律素养,即法律意识及价值观、法律思维的逻辑与方式、法律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法律人员的从业素质和从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学术学位更多的是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从考试方面来看,法律硕士是全国统考的方式,就是专业课的考试卷全国都是一样的,是教育部统一命题和阅卷的,而法学硕士是每个学校自己出的命题。这样看法律硕士相对法学硕士更能从成绩上感觉到差距,谁强谁若一目了然,这样也显得更为公平一些。从选导师方面来说,法律硕士不需要太多麻烦,至少在录取前不用花费太多精力,但法学硕士的研究方向就比较多了,基本上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和国际法学等等。2.法律硕士(法学)和法律硕士(非法学)的联系与区别按照学生本科专业来区分,只有本科专业也是法学(即下面13个专业: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法、商法、公证、法律事务、行政法、律师、涉外经济与法律、知识产权法、刑事法)的学生,才能报考法律硕士(法学),而本科专业不是法学的学生才能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学制的不同:报考法律硕士(法学)的同学,学制是两年,当然有个别学校情况可能有所不同,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学制是三年。3.法律硕士中全日制法硕和非全日制法硕的区别法律硕士(法学)和法律硕士(非法学)都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不同的培养方式,全日制法硕的培养方式就是课程时间安排上与本科类似,只是所学深度不同,而且考取全日制法硕后,一般要转户籍和档案。而非全日制法硕的培养就是跟在职法硕的培养方式一样,集中学习或者周末学习,但跟以往不同的是,非全日制法硕毕业证和学位证都有,只是会备注上“非全日制”字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证书肯定含金量不一样,非全日制的证书的含金量不如全日制的含金量高,而且非全日制的学费会比全日制的学费高30%左右,这要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当然,非全日制考上的难度会比全日制的难度小,随着2017年的改革,非全日制法硕的含金量也大大提升,考试的试卷难度和国家线是与全日制是一样的,不过相比于全日制,难度还是比它低一点的。最后,上面所说的是让大家对法学考研方面的区分问题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考研的本身不痛苦,更多是来自心理上的压力,因为考研可以说是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它风险性是不可控的,考上了皆大欢喜,考不上那就真的凉凉了。说到底,考研就是一场心态的较量,见过太多复习不下去最后放弃的人,但是也见过坚持到底最后考上研的人。所以说,既然决定要考,那就一定要考上,不要给自己留后路,也不要给自己任何的借口。心向考研,莫问前程!我也是今年刚考上研,回顾自己整个考研复习时期,最大的问题不是每天繁重的学习任务,不是打着点滴还在刷题;而是在复习的过程中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好傻。但是这种事情是不由得自己的,毕竟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谁都不敢打保票,那么该怎么解决呢?下面分享一些克服方法。首先,做好复习规划,每天都要有所收获,让自己感觉到每天都是有所收获的,每天离自己的目标是越来越近的,这样才越复习越有干劲儿。【考研英语】①一轮复习3-5月,主抓词汇,每天定量定点背单词。②二轮复习6-8月,主抓长难句、语法,能够学会分析长难句,翻译出来句子即可。③三轮复习9-11月,主抓真题,主要是读懂真题,总结做题思路,利用好每一份真题。当然,刚接触真题觉得比较有难度的话,那就可以跟着《考研真相》复习,一词一句的讲解真题,词汇长难句都给你讲的明明白白的,基础薄弱也能看懂,好好跟着学,真题这关你就过了。④冲刺阶段12月-考前,主抓作文,主要是多写多练习,作文不动手写,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得几分。【考研数学】①一轮复习3-5月,主要是复习课本上的知识点,先复习课本然后再去做题。②二轮复习6-8月,适当做一些练习题练练手,巩固一下基础知识。③三轮复习9-11月,狂刷真题,每天一套。④冲刺阶段12月-考前,总结做题思路,整理错题。【考研政治】政治一般最佳的复习时间是九月份,因为文科性的东西记得快忘的也快,所以建议战线不要拉太长,没忘完之前就赶紧考试,从十月份开始边看大纲,边做题,每天保持2h的复习时间。其次,远离你身边负能量满满的人。情绪是可以相互传染的,本来你可能复习的好好的,你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他们一抱怨,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所以遇到整天丧到不行的人,赶紧远离,不要让他们影响你。最后,可以写考研日记来鼓励自己,把自己每天的心情都记录下来,偶尔回头看看自己已经坚持了这么长时间了,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可以给大家看一下,我当时写的考研日记。虽然最梦的过程很艰辛,但是实现梦想那一刻,确实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希望各位都可以勇敢追梦,活出自己!最后分享一份考研辅导资料,一份好的复习资料对复习的帮助也是功不可没的,考研的同学可以了解下:
201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导师必须会问的三个问题很多学生留言说,硕士论文答辩不知道老师会问些什么问题,答辩的时候到底难不难,能不能顺利拿下自己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今天尖子生数理化教育就大家提出的问题来给大家解答一下。问题1:课题来源导师们必须问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这个课题是怎么来的,从哪里来的?因此,你在答辩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知道自己的课题设计的来源,在答辩ppt中应该进行详细说明。很多人会跟尖子生数理化教育说不用管这个的,答辩肯定都给过,但是会有几个不过的,你确定你要粗心大意吗?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出错,因此,尖子生数理化教育提醒大家一定要仔细准备答辩,小心驶得万年船哦!问题2:课题创新之处每个研究生都是在学校继续深造了两年还是三年出来的,因此导师肯定要求你又一定的水平,写出的东西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肯定会问到你课题的创新在哪里,所以你一定要在答辩ppt上进行相关的创新之处的说明哦!问题3:课题设计原理你写出的东西,要给出设计原理,这个问题是关键,尖子生数理化教育提醒你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论文设计原理来源,一定要给出清晰的答辩!否则你的答辩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害怕打错了,请一定在ppt中做足充分准备哦!尖子生数理化教育提醒您三点一定要琢磨清晰哦!否则失败的不只是这个论文哦!好了,今天尖子生数理化教育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咱们下次课再见!祝愿各位学子在硕士论文答辩中顺利通过,顺利拿得毕业证哦!如您有相关的疑问,请在下方留言,咱们将第一时间给以您满意的答复哦!声明:本文为尖子生数理化教育的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进行相关的转载,翻版必究!请务必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谢谢您的尊重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