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处于行业头部的优秀企业,几乎都在思考如何为行业树立规划,建立准则,并提炼最优化实践。相信软件行业的朋友们应该有同感,多数优秀的企业都经历过惊人相似的改朝换代:「经验化→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几个阶段,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科技手段和运营模式,也在发生着一次次的推陈出新。产业升级之路本文重点阐述的,是敏捷开发模式之后,新晋的开发及运营一站式管理模式,虽然截止目前还不能断言DevOps能否成为各个行业的信息化最佳实践,但依附于当今的开源环境,以及各个行业的业务模型,相信DevOps已经是当之无愧的新秀了。DevOps能力成熟度模型先看一下DevOps能力成熟度模型及标准的编写成员分布,除了协会型组织机构,还包括各个几个近年来重点发展的行业,例如银行、互联网、电商、电信、金融、智能硬件等行业。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无论是行业上,还是国家部门,都有足够的自信将DevOps推向国际化。参与DevOps规范编写的企业DevOps标准一共分为7个部分第1部分:总体架构第2部分:敏捷开发第3部分:持续交付第4部分:技术运营第5部分:应用设计第6部分:风险管理第7部分:组织结构DevOps系列标准敏捷开发管理,DevOps相当于敏捷模式的增强版,对于各行业业务模型的日益复杂,以及市场需求的日新月异,敏捷开发模式已成为行业信息化的必备思想。持续交付,便是依附于敏捷开发的思维,并基于多年来软件持续交付的最佳实践,提取而来的一套趋近于自动化的软件交付方法。持续交付缩短了开发、测试、运维、管理等多个环节的作业时间,并将交付过程变得更加稳定。技术运营,对于有过大型系统运维经验的朋友来说,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在DevOps之前,实际上早已形成了一套标准运维模式,包括:工单、变更、事件、监控,以及成本等。应用设计以及组织结构相应的思维导图。DevOps流水线的诞生业务模型的频繁变动,致使需求的开发与部署频率不断提高,十年前的系统需求往往是几个月变动一次,有的甚至是一两年才变动一次,市场对各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容忍度也较高,很多好的需求甚至需要漫长的市场反馈,才会最终落实到需求变更之中。而且,整个交付过程基本上依赖于技术团队的手工支持。为了将交付过程的各个环节集成在一起,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投入和重复性工作,各个行业的顶端企业,将多年来累积的实践经验落实到DevOps思维中,确保了高品质交付。建设DevOps流水线的基本思路和流程如下所示,供参考。未来的产业升级过程,都将面临着信息技术的新兴研发运维管理模式的升级,科学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开销,还能够确保服务的品质,间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作者简介:夜伴小乌鸦,科技公司资深项目经理,专注企业信息化领域解决方案,长期分享职场、科技、互联网等领域的优质内容,感兴趣的朋友请保持关注。
■吴晓敏 本报特约记者 柳亚东“这款专属软件真好用,推荐的工作很有针对性……”12月8日,刚刚从部队退役返乡的浙江省金华市金义新区退役军人叶灵丰,对“退役军人之家”APP赞不绝口。“以前办理年满60周岁农村籍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助申领手续得跑好几趟、等好些天,这次我连家门都没出,这个APP,方便!”家住曹宅镇的退役老兵宋森良也是一脸幸福。“退役军人之家”APP是金华市为更好服务退役军人而研发推出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平台。“这套系统能有效破解退役军人办事手续多、环节多、跑腿多等问题,切实增强退役军人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金义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邵国盈告诉记者,今年浙江省推进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工作,作为试点,金华市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依托,对接相关技术力量,全面梳理服务管理事项,研发一体化信息系统平台。这套服务系统于6月上线运行,分为PC端和手机端两个应用平台,涵盖了入伍、服役、退役、就业、优待5个阶段的14个业务单元118件功能事项。PC端由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使用,现已部署到政务云服务上运行;手机端面向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与“浙里办”进行了集成和用户数据打通。通过“浙里办”APP,搜索“退役军人之家”,成功进入界面。无须重复注册,系统自动识别出注册人员的身份,并提示是否为金华市退役军人。首页显示“一件事专区”“权益维护专区”“党建专区”“军人风采”“就业创业平台”等五大功能板块。“系统是针对退役军人研发的,涵盖的服务也是专门针对退役军人的。”邵国盈说,系统背后是大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集成,通过和浙江省、金华市大数据共享平台集成,实现与公安、人社、民政、卫健等10多个部门的数据共享,从而让服务更加精准高效。以“退役军人就业”为例,系统根据退役军人填写的资料结合后台数据形成“一人一档”,并为其精准“画像”推送相关招聘资讯,同时根据采集的就业需求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就业意向图表,针对性地召开专场招聘会。据了解,系统上线以来,已有70余名退役军人顺利找到工作。“办事足不出户,既方便又暖心。”家住孝顺镇的退役老兵盛祝山也同宋森良一样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了国家定期抚恤补助。负责该系统研发的工程师高伟鹏介绍,系统引入“无感智办”理念,将家庭优待金、一次性奖励金、新兵父母体检、60岁农村籍退役士兵认定等4个事项纳入“智能秒办”业务单元,通过获取大数据信息,提前联系本人或军属、主动为其办理,实现“零材料”受理,变“群众跑”为“主动办”。截至目前,系统注册人数1815人,通过系统为退役军人进行“权益代办”业务111次,60岁农村籍退役士兵认定事项实现“智能秒办”的有165人。【来源:中国国防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来源:中国基金报从14.77万亿到18.75万亿,公募基金在2020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究其原因,则是公募基金近年来投研能力的累积带来了如今规模的爆发。事实上,无论何时,投研能力始终是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从2019年到2020年,市场见证了多少翻倍基金的诞生,又见证了多少数百亿、甚至近千亿的爆款基金发行。行业的巅峰对于任何一家基金公司来说,都是发展的契机。“资管机构的最核心竞争力是投研能力,最核心的资产是优秀的研究和投资管理人才。”近日,博时基金权益投委会主任委员张龙表示。复盘博时基金近五年来的发展路径来看,博时基金这期间对投研体系进行了深度改革,改革的两个关键词则是“投研一体”和“投研四互(互联、互通、互信、互促)”。从2015年到2020年,五年来博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不含子公司)从3027亿元增至超过1.2万亿元以上,成效显著。(数据来源:博时基金)力推投研一体化建设博时基金的投研一体化是权益投研体系核心的投研管理机制,其研究人员和投资人员按照个人职责,专长及兴趣,全员编入大消费、大健康、TMT、新能源、高端装备、新周期以及海外投资七大投研一体化小组。具体来说,投研一体化的布局形成矩阵式的管理,不同级别研究员及不同级别基金经理在其中承担不同职责。投研一体化的优点则在于投研人员沟通效率提升,行业研究覆盖形成交叉及股票定价能力强化。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消费、科技、医药等等都是今年最火热的赛道,而博时基金的提早布局也验证了其前瞻性。在博时基金内部人士看来,这五年来博时基金投研一体化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即是重塑了投资文化,重建了投资信心,建立了一支生机勃勃的队伍,以及有鲜明风格特征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梯队培养机制。据了解,在具体操作上,为了推动团队的快速成长,博时基金将全体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按照各人专长统一划分为产业研究小组后,通过行业和公司基本面深入研究和对估值体系的研讨,为全公司权益投研贡献重点投资标的,并提供方法论支撑。投研一体化小组日常工作内容则包括,分析跟踪行业基本面、建立行业投资标准、组内各行业横向比较优先排序,推荐重点投资标的、贡献产业研究资源等。通过这一有效组织形式,博时基金可以实现对所有行业进行四级乃至五级细分,对数百个细分子行业的全天候、无死角覆盖,在第一时间发现投资机会并迅速转化为投资成果。事实上,在投研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博时基金也曾遇到难题。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如何组织和协调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之间相互信任和协作,最终能够实现投研成果的迅速转换。在博时基金内部人士看来,投研一体化的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其成立早期是为了解决组织内部长期存在的“投研两张皮”现象而产生的,无论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相互之间的信任、投资和研究理念的融合都需要一个过程。但随着改革逐渐成效,公司内部已经形成广泛共识。目前,博时投研一体化小组已经成为全公司权益投研的基础支撑平台和扁平化学习型组织。研究驱动成长五年的改革,亦带来了巨大的成效。从收益数据来看,近年来博时基金在科技、医药、军工等行业的投资上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有大量新锐基金经理通过挖掘特色品种实现了基金净值持续优异的表现。譬如2019年排名前十的基金经理肖瑞瑾,其管理的博时回报灵活配置在2019年全年的回报为95.21%。2020年,肖瑞瑾参与管理的博时特许价值与博时汇悦回报全年收益率均超过70%,博时科技创新与博时科创主题3年封闭全年收益率约68%。(数据来源:Wind)肖瑞瑾是投研一体化小组中TMT组的组长,其擅长在信息技术、新能源和医药生物行业中发掘投资机会,投资风格是以绝对收益为主、适度控制回撤的成长风格。博时医疗保健行业2019年回报超过84%,从今年情况来看, 2020年的回报也超过84%,基金经理为葛晨,也是博时中生代代表人物之一。葛晨的专长则是医药、消费,其投资风格以成长为导向,选择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标的,确保抓住行业运行的根本趋势;同时发挥组合体量上的灵活优势,在一些局部热点上积少成多累积超额收益。(数据来源:Wind)业绩表现不俗的还有博时军工主题,该基金2020年回报已翻倍,超过104%。基金经理兰乔亦是成长组的一员。令人欣喜的成绩当然离不开博时基金内部给予改革的强大支持。在投研一体化的战略运行过程中,博时基金在资源分配上也不断往投研小组集中。据博时基金内部人士介绍,博时基金一方面将佣金派点使用权下沉到每个投研小组,集中支持对公司投研产生重大贡献的外部研究团队;另一方面,公司内部在对于基金经理、研究员的考核中,对于其在投研一体化小组中的贡献赋予了较大权重。也就是说,每个基金经理均需要承担一定的创新研究任务,而每个研究员均在基金经理指导下完成深度研究,重点研究成果均需要组内评审、全公司宣讲。“无论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只要通过标的推荐对公司投研产生重大投资贡献,均可获得正向激励。通过权责明晰、有效激励等方式的综合运用,目前公司的投研一体化小组已经形成了日渐鲜明的研究风格和投资风格,已经从知识分享团队进化为投研力量培养团队,成为公司权益投研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该人士表示。总结起来,博时基金的投研团队一方面通过横向比较各个行业的产业景气度,深度研究和战略性持有优势行业中的核心资产,获取长期稳定超过组合基准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收益;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之上,开拓和挖掘暂未被市场关注或定价错误的潜力公司,客观评估其治理结构、盈利水平和增长能力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动态调整组合,获取更多的超额收益。同时,来自公司层面对投研团队科学并且公平的激励机制,亦是保持其整体规模、业绩不断提升的重要保证。深度布局权益投资在2020年权益投资发展的大年,博时基金也基于自身优势,力推主动、被动两大类权益产品的发展。在主动权益基金方面,博时基金的投资端主要聚焦两类核心资产,一类是代表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资产,一类是代表中国转型升级的创新性资产,代表中国未来经济转型、科技创新的方向,总体布局消费、科技、医药、高端装备等长期赛道。在被动权益产品方面,目前博时基金宽基ETF基本完成布局,后续方向主要是行业主题类ETF,着重发力方向则是代表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代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趋势的行业,例如智能消费、新能源汽车等,此外还有一些工具属性的产品。在博时基金看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公司发展不仅仅要有非常好的投资研究能力,如果产品跟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匹配,也未必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按照博时基金的布局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风格鲜明化、产品体系化为主要抓手,全面提高产品竞争力。基于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设计出不同风险偏好、不同交易特点的产品系列,打造丰富的产品线,满足投资人的多种需求。与权益产品布局匹配,博时基金对权益投研团队建设亦给予了高度重视。据了解,博时基金建立了一个“十年投资人才培养计划”。具体来说,博时基金要求研究员先做4年产业研究,之后通过一套答辩程序和标准,如果合格,可以进入投资体系,从基金经理助理做起进而晋升基金经理。经过这样的十年培养后,研究员就会成长为成熟的合格的基金经理。之所以需要十年的长周期,博时基金认为,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必须对2至3个产业有深度研究和深厚积累,否则,可能会不够扎实,没有定力,经不起大风大浪。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人才培养体系也增强了博时基金投研人员的稳定性,对基金公司的稳定发展也是强大支撑。按照数据,博时基金的研究员离职率非常低。在前述人士看来,这套培养体系对稳定投研人员的预期非常有效,研究员发展路径清晰,预期稳定,每一年都能学到新知识,每一年都有职业成长,自然就会愿意留下来。据了解,博时基金目前权益研究部在册约40人。按职能划分包括研究主管,研究助理,消费方向,TMT方向,医药方向,资本品方向,周期方向,行业比较;按职级划分则包括具有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资格,基金经理助理资格。但这并不能满足博时基金权益产品迅速发展的需求。据了解,博时基金未来针对权益研究部后备力量的补充计划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常规的梯队补充,主要是资深研究员晋升为基金经理后,对研究团队的正常补充;另一方面则是针对新的研究方向和短板进行的补充。未来还将在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和TMT方向继续补充研究力量。在博时基金内部人士看来,在权益投资方面,公司五年来一直“爬坡过坎”,争取上一个新台阶,投资方法、投资策略与市场更加适应,投资风格更加清晰、稳定、易识别。博时基金要求其投研体系对产业有深入的理解,能够把握产业的投资机会并掌握合理的估值方法,在一些重要的投资方向上,比如在大医药、大健康、科技、TMT、新能源等产业方向上,配置足够多的资源。一个典型的例子则是,博时基金对科创方向的100多个细分子行业建立了产业目录,并持续跟踪,建立了一套细分产业的景气度投研标准、估值标准,对科创方向的上市企业进行合理估值。据博时基金投委会测算,将公司股票池的TOP100股票以等权编制一个投资组合,超额收益十分明显。“我们要把投研能力转化成投资能力,通过产品匹配给客户,通过客户对我们的信任长期持有,最后实现客户和我们的双赢。”博时基金表示。基金投资需谨慎(CIS)
2020年疫情,中国对抗疫情攻坚战除了我党的指导与人民的团结等,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建设。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脚步,却也加快了数字新基建的建设速度。逐步构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完善城市数字化,而城市数字化的中心运行管理将离不开一体化指挥决策系统。源中瑞一体化指挥决策系统,结合城市体征监测、态势感知、城市、经济运行等数据,结合源中瑞算法,形成数据可视,治安防控,大数据建模分析、应急协同、指挥调度,合成研判等功能的一体化指挥决策系统,可作用于城管、交通、公安、生态环境、旅游,救援,应急等领域。一体化指挥决策系统,结合区块链多中心化,分布式存储,不可纂改等特点,打破“孤岛数据”局面,全时空协同处置城市运行各类事件,连通90%以上的城市治理智慧应用,统筹建立一批以“办好一件事”为目标的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的业务场景。2021年,新冠变异毒株来势熊熊,一体化指挥决策系统重点人员管控系统,根据感染人员检查前的各项生活数据,综合算法分析重点关注地区,综合整理数据辅助专家分析感染原因,最大化得利用科技数据分析研判管控疫情发展。
CT一拍完就可以立即得到最优化的手术方案,这是由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师生创业团队研发的“天目系统”给临床医学带来的神奇变化。近日,该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天目系统”的广泛应用将极大提升临床骨折手术的复位精度和诊疗效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交通运输规模大增等因素影响,创伤性骨折正成为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突出问题,全球每年下肢骨折患者超过2000万人。下肢骨折手术和康复不当,会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甚至严重残疾。然而,骨折手术风险高、精度差,术后康复过程存在盲目化、随意化、经验化等问题。很多患者由于手术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而导致下肢功能障碍。传统的骨折复位手术,医生需要对着患者的X光片量尺寸来确定复位距离,这样的手术精度并不高。目前主流的骨科医疗软件,虽然能提高手术精度,但往往需要医生熟练掌握患者十几项数据指标的测量方法,对医生而言学习周期长,极大地影响了手术效率。“天目系统”的创意来自天津大学机械学院2017级硕士生闫巍。几年前,他偶然看到这样一个工作场景:一位50多岁的医生,手术前拿着尺子,对着患者的X光片找位置测数据,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他想,医生的专长是诊断和治疗,要是能研发一个系统,将医生从繁重的精确测量和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一定会极大提高诊疗效率,让医生患者双受益。有了这个想法,闫巍开始向自己的研究生导师、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孙涛教授请教。一个还没毕业的学生,突发奇想要解决临床医疗上的一个大难题,爱徒的“不务正业”让孙涛着实吃了一惊。事实上,他们所在的是机构学与机器人系统实验室,主攻方向与医疗技术并不直接相关。可闫巍的热情和韧劲打动了孙涛,他决定帮助闫巍把这项成果作出来。为此,孙涛还带着闫巍去天津最有名的骨科治疗医院,向创伤骨科第一线的医生请教相关问题。研发开始了,闫巍发现,自己对于医疗领域的专业内容几乎一无所知,每次他和导师去医院请教,医生们说的专业术语都让他如堕云里雾里。闫巍买来了很多医学教材,和团队成员一起啃下难懂的医学知识,还购置了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自己摸索。“矢状面,冠状面,机械轴,内外踝……”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和专家,孙涛每天会带着学生们一起“背单词”,了解骨折分型及原因。“我们去看了很多次手术,为了验证系统中的导航模块,还向医院申请了尸体实验,有些同学晕血,可心里再害怕,也没有一个人离开”。经过师生们不懈努力,“天目系统”终于横空出世。“天目系统”全称下肢骨折精准复位手术与量化康复一体化在线诊疗系统。“系统就像一台聪明的大脑,可以远程为骨科医生提供‘傻瓜式’诊断支持。”孙涛介绍,“天目系统”的优越性不仅在于高效准确,更在于它的便捷性和普适性。“天目系统”在提高精准度上,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传统骨科诊断依赖两张X光片,医生需要在X光片上画出数条参考线,再测量13个数据作为依据。而“天目系统”可以直接采用CT影像数据,通过技术将其进行三维重建,利用3D模型提取关键数据,而这些过程都是通过后台的“大脑”瞬间完成的,免去了医生的大量测算工作。它的操作更为简单,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地区硬件医疗条件的不同、不同医院电脑兼容性不同等问题,目前医生只需打开网页输入患者的三维CT数据,系统会自动得出损伤部位最优化的复位位置和姿态数据,医生可以很快给出一份准确率极高的互联网云处方。目前,“天目系统”已经为天津医院45例临床手术提供了数据支持,天津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张弢表示:“通过分析使用‘天目’开展的数十例临床手术结果发现,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该系统的复位精度和效率分别提高了40%和60%以上。”今年夏天,由闫巍和几个同学注册的天津骨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几个年轻人踌躇满志,未来的主攻方向锁定在研发下肢骨折复位与康复一体化的机器人系统。闫巍说,这个机器人系统将更为智能和自动化,“一个全新的智能医学机器人时代已为期不远。”
金秋10月,由嘉为科技与腾讯蓝鲸、腾讯云共同举办的“研发运营一体化技术中台落地研讨会”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圆满举行,数百位身处运营前沿的IT人齐聚一堂,围绕研运一体化的落地、延展,共同探讨如何实现研发、运营效能提升的目标。一直以来,提升IT效能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助力业务的发展,而如何进行信息化团队转型、提升IT研运效能,虽然落案地方意见不一,但是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却获得大家的认可。今天就让小编为您呈现诸位老师所引领大家讨论的话题吧!精彩内容作为具有深厚企业运维经验的架构师,张敏曾主导了能源、金融、地产等多个行业、多个超大型企业客户的的研运一体化架构设计与实施。本次研讨会,张敏通过一横、一纵两个方向,分享了基于蓝鲸PaaS平台的企业研发运营一体化建设路径,分析企业在当前多样业务形态变化和技术发展变化的背景下,如何设计满足当前并能匹配未来的智能运营建设;企业在落地一体化IT研运解决方案的时候,如何考虑整体架构设计和路径;基于运营中台的架构与传统运维运营建设模式相比,为企业带来哪些积极变化。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相结合,获得与会人员的热烈欢迎。方勇具有近20年IT行业工作经验,是业内为数不多的既有开发经验又有运维经验的架构师,深刻理解企业传统运维+开发模式的痛点与艰辛,在DevOps方面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见解。蓝鲸DevOps平台拥有强大、开放、完善的体系,可以支撑研发、测试、运维的工作和协同。同时蓝鲸平台还提供了强大的自动化运维、智能化运营能力和扩展延申能力。通过案例实践剖析,方勇同与会人员分享了如何基于蓝鲸平台和能力,结合企业研运流程和管控考虑,建设一套企业级的DevOps平台,来支撑不同团队对平台的诉求,助力企业落地DevOps,提升研发效能。CMDB在企业IT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真正能将CMDB做好的企业却屈指可数。在数字化时代,除了作为企业IT资产配置管理的仓库,CMDB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为其他自动化场景提供配置信息,让配置数据活起来,......。嘉为蓝鲸CMDB产品经理刘斌在自动化运维领域有着多年的产品设计和开发经验,并且主导参与了众多CMDB落地建设项目,在本次研讨会中,刘斌分享了他通过多个项目实践所提炼出的CMDB实施方法,从实施的框架、流程、重点、难点、原则、工具等各方面阐述如何构建一个高质量的、可持续运营的CMDB配置主数据。嘉为蓝鲸应用运维产品总监沈晓龙,具有十多年运维行业经验,近年来专注于应用运维自动化领域的研发,以及容器、运维大数据领域的产品研发。新技术的应用、架构的演进,支撑着企业业务急速扩张,用户对应用系统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可用,而是期望能好用。应用运维也从原来的维稳,开始寻求新的突破,提升应用的用户体验,辅助业务运营。会上,沈晓龙结合企业业务及应用架构的演进历程,分析企业应用运维的工作重心转移与运维痛点,并从如何提升应用运维的能力与价值入手,使得运维团队能成功转型,助力于企业业务的转型与发展,引发了与会人员的共鸣。AIOps、智能化运维,已经成为运维行业共识的发展方向,数据开发、数据建模也成了热议的话题。然而,在自动化运维的基础上,要想做到真正的智能化运维却非常困难,原因在于,数据开发和建模具有很高的技术门槛,专业的开发人员不懂运维,而懂运维的人却又缺乏开发能力。如果有一套懂SQL就能进行数据开发和建模的平台,岂不是让运维人员如虎添翼?本次研讨会,来自腾讯蓝鲸产品中心的数据平台产品经理付惠,就为大家带来了全新打造的一站式、低门槛数据平台的分享,运维人员可以使用一站式运维大数据服务构建数据化、智能化的蓝鲸工具SaaS,实现数据化运维,为智能化运维奠定基础。现场照片研发运营一体化的技术体系是实现IT转型、提升IT效率的重要助力,希望通过本次技术分享的会议,能因此对您有所助益。我们下次活动,再会~往届文章如何纳管与定义多云?DevOps是如何实现效率的提升?蓝鲸Influxdb节点迁移Oracle数据迁移后归档文件暴增怎么办?
发展研究生教育,广西这么干 【时间:2020年12月16日】【来源:广西日报】【作者:奚振海】【编辑:邓达】广西日报记者 奚振海核心提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创新支撑的主要途径。步入“十四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更高质量高层次人才。12月3日,全区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提出要加快补齐短板,立足内涵建设,研究生教育既要上规模、更要提质量。A 为广西人才需求扩容对于广西而言,研究生教育最主要的任务,依然是合理扩大规模,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以契合广西社会发展需求。过去几年,广西研究生培养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前,全区共有7个博士授权单位、43个博士学位点,13个硕士授权单位、299个硕士学位点(含博士)。2019年,全区共有在校研究生38222人,比2013年增加了53.5%。其中硕士36223人,增幅50.5%,博士1999人,增幅140.6%。但总体而言,这样的规模对比全国偏小。到2019年底,全区每10万常驻人口中,博士研究生在校生数仅为4人,硕士研究生73人,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2%和41.9%。广西高校在校博士、硕士仅占全国研究生人数的0.47%、1.48%,高层次人才缺口明显。广西通过加强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稳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2017年全国学位授权审核中,我区获批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各1个,获批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6个。今年,桂林医学院、南宁师范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玉林师范学院等院校,也分别申报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我校已经完全达到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的各项条件。”广西财经学院校长夏飞在会议上介绍,该校2019年投入800万元学位点立项建设经费,目前学校生师比为16.4:1,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超过8成,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27.6%。B 调整学科对接社会发展一方面合理扩大培养规模,增加高端人才供给;另一方面,聚焦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广西不断调整学科专业,优化结构布局。在研究生培养类型上,广西把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放在优先位置。目前,全区有专业学位在校研究生20459人,比2013年翻了一番还多,已赶超学术学位研究生规模。但目前,广西仅有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所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上是硕士生,2019年全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在校生数仅96人。围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区将重点新增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稳健增长,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广西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自2016年实施学位点动态调整以来,我区共主动撤销硕士学位点42个,新增学位点28个,新增学位点布局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在上一轮全国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广西大学自主撤销部分学位点,同时一举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新增数为全国并列第二位,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从8个增至17个。2018年,广西民族大学新增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成为全国民族院校系统唯一的一个理工科一级学科博士点。C 多措并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质量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关键,规模扩张最终只有回到内涵发展的路径上来,才有生命力。近年来,广西不断创新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产教融合,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推进科教融合,让科研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广西大学聚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立,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分院,探索高校与行业产业深度融合的方式,推动“双百”专家进入教师队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构建教师、讲师、创业导师、创投导师“四师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广西中医药大学设立硕士创新创业学分,将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必修环节管理,深入推进医教协同。与此同时,广西从多方面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岗位管理,着力提高导师队伍水平:广西医科大学开展“什么人可以当导师”“如何当导师”“怎么样的导师是好导师”大讨论,把好师德关,并破除“终身制”,提高导师质量和水平;桂林理工大学制定管理办法,对任课教师的条件、职责、新开课条件等做出明确规定。加强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广西师范大学完善研究生论文质量监控制度,确保学位论文高质量,近三年来,该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广西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日益完善,建立了学位论文工作实施办法、写作规范、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较完整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制度。改革质量评价机制,破除“五唯”评价方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围绕“创新”“质量”主题,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近两年该校研究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80余项、省级200余项;广西民族大学强化入口关、培养关、出口关管理,打造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来源:广西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新京报快讯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工作原则——改革创新,面向未来。立足时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使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补齐短板,特色发展。补齐师资、场馆、器材等短板,促进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鼓励特色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凝心聚力,协同育人。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纵向升学和横向进入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通通道,建立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3.主要目标。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4.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5.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学校体育课程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高中阶段体育课程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人才。高等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建设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充分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6.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认真梳理武术、摔跤、棋类、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深入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加强宣传推广,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绽放光彩。7.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8.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夏令营)制度。大中小学校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区域乃至全国联赛。加强体教融合,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活动,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深化全国学生运动会改革,每年开展赛事项目预赛。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完善竞赛、师资培训等工作,支持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水平。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优化拓展项目布局,深化招生、培养、竞赛、管理制度改革,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中小学体育竞赛相衔接,纳入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深化高水平运动员注册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打通教育和体育系统高水平赛事互认通道。三、全面改善办学条件9.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各地要加大力度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体育教师。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实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通过“国培计划”等加大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优质中小学建立协同培训基地,支持体育教师海外研修访学。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育人,建设一批试点学校和教育基地。明确高校高职体育专业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教师、教练员配备最低标准,不达标的高校原则上不得开办相关专业。10.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研究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把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小学建设体育场馆,与体育基础薄弱学校共用共享。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配好体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建立体育器材补充机制。建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场地设备配备条件应满足实际需要,不满足的原则上不得招生。11.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鼓励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合作开设体育课程。统筹好学校和社会资源,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要统筹学生体育锻炼需要,新建项目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综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四、积极完善评价机制12.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使用,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需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13.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优化体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提升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体育专项课题。加大对体育教师表彰力度,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参照体育教师,研究并逐步完善学校教练员岗位评价。14.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将学校体育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职责。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完善国家义务教育体育质量监测,提高监测科学性,公布监测结果。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五、切实加强组织保障15.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本地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重视、关心学校体育工作。各地要建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积极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地方政府要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体育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16.加强制度保障。完善学校体育法律制度,研究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鼓励地方出台学校体育法规制度,为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17.营造社会氛围。各地要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可以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总结经验做法,形成可推广的政策制度。加强宣传,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工作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坚持面向全体。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完善评价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3.主要目标。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二、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4.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5.完善课程设置。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6.科学定位课程目标。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高中阶段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职业教育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7.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编写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围绕课程目标,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注重教材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中小学美育教材按规定审定后使用。高校落实美育教材建设主体责任,做好教材研究、编写、使用等工作,探索形成以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为主体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体系。三、全面深化教学改革8.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美学、艺术学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9.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成立全国高校和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育一批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师工作室,建设一批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开发一批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持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创作并推广高校原创文化精品,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10.丰富艺术实践活动。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每年开展大中小学生艺术专项展示,每3年分别组织1次省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加强国家级示范性大中小学校学生艺术团建设,遴选优秀学生艺术团参与国家重大演出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11.推进评价改革。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12.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专业艺术教育坚持以一流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的中国特色艺术学科专业体系,加强国家级一流艺术类专业点建设,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能力。艺术师范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根本,坚定办学方向、坚守师范特质、坚持服务需求、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鼓励艺术教师互聘和双向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高水平艺术学科创新团队和平台,整合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资源,加强美育基础理论建设,建设一批美育高端智库。四、着力改善办学条件13.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各地要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美育师资不足问题。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素质、育人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将美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艺术社团指导,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第二课堂指导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美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14.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把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小学校建设美育场馆,与周边学校和社区共用共享。加强高校美育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剧院、音乐厅、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等艺术场馆。配好美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建立美育器材补充机制。制定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15.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要统筹学生艺术实践需要,新建文化艺术项目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1次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充分挖掘学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艺术场馆向社会有序开放。16.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各地要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通过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项目,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的全科教师。鼓励开展对乡村学校各学科在职教师的美育培训,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与活动指导的兼职美育教师。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等综合改革实践,建立校际教师共享和城乡学校“手拉手”帮扶机制。统筹乡镇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美育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和教师管理,采取同步课堂、共享优质在线资源等方式,补齐师资和资源短板。引导高校师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美育公益项目。五、切实加强组织保障17.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本地区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各地要建立加强学校美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地方政府要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美育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18.加强制度保障。完善学校美育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规范学校美育工作的法规。鼓励地方出台学校美育法规制度,为推动学校美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完善国家义务教育美育质量监测,公布监测结果。把美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19.营造社会氛围。各地要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可以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宣传,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编辑 刘佳妮
来源:全景网全景网9月9日讯 竞业达(003005)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中小板上市网上路演周三在全景网举办,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张永智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透露,公司募投项目之一云端一体化智慧互联教学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是为适应市场和新技术发展的新情况,为巩固和提升公司在智慧教学领域的竞争优势而提出。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本项目拟对已有多媒体教室、互联网教室、智慧教室等产品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并研发适合新的细分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同时实现规模化生产。结合公司在科技考务方面的市场优势和用户资源,研发“考教结合”产品,利用已经建成的标准化考场设备,通过搭载新研发的软件平台、移动应用等,使得考场网上巡查设备在日常教学中也能发挥作用,从而实现更广泛的教学应用,避免设备闲置。本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总投资金额为9,637万元,第一年投入5,729万元,第二年投入3,908万元。本项目是公司把握住行业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抓住“新高考改革”和高等教育“成都宣言”带来的市场机遇,实现技术和市场突破的战略选择。项目实施后将极大地提升公司现有产品的软硬件技术水平,增强生产能力,确保公司竞争优势地位。北京竞业达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 年,主营业务为面向教育信息化、城市轨道交通安防提供行业信息化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并积极向智慧城市领域拓展。(全景网)了解更多路演详情,请点击:http://rs.p5w.net/html/123867.shtml
9月25日,在第十四届GOPS全球运维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信通院)正式宣布,腾讯通过DevOps(研发运营一体化)标准评测,获评唯一卓越级。这意味着,腾讯已经形成了业内领先的研发体系,研发效能工具达到了国家级的领先水平。《研发运营一体化(DevOps)能力成熟度模型》系列标准由中国信通院主导,标准经腾讯、华为、中国移动等头部企业的上百位行业专家反复研究探讨,系统和工具部分经历两年多的孵化打磨,于2020年9月份完成首批评估,具备较强的行业参考价值。以工蜂为代表,腾讯通过 DevOps 国家级评测据了解,腾讯本次通过的是《研发运营一体化( DevOps )能力成熟度模型》系统和工具部分首批评估,在其版本控制系统模块获评为卓越级。本次代表腾讯通过DevOps能力评测的,是腾讯研发效能体系中的“底座”——腾讯工蜂,一款腾讯基于自身经验自主研发的分布式企业代码管理协作工具。具体来说,腾讯工蜂集成了代码托管、代码评审、开源协作、研发动态四个主要领域的功能,也通过工具链上下游的协同,实现了持续集成、安全扫描、需求绑定等等研效能力,从而具备了代码检视、分支管理、会话式开发、集成定制、审查和监控等企业级研发管理系统特性。不仅如此,它还秉承了前沿的研发思想和先进的研发理念,助力企业贯穿研发流程,让开发和研发管理更加敏捷高效。在腾讯内部,腾讯工蜂(Git)负责承载腾讯全公司的软件工程代码管理,适配腾讯内部丰富多样的研发模式,是腾讯研发效能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新数据显示,腾讯工蜂已托管达100TB的版本文件和接近40万个版本仓库,为了促进研发协同,在腾讯技术委员会的组织和推动下,70%的版本仓库已经实现了内部开源共享。除了服务腾讯内部,工蜂也已经在2017年后,对腾讯的合作伙伴企业和开发者提供服务,先后为十多万位开发者提供了云原生环境上标准可靠的代码管理系统。2018年起,工蜂为微信小程序提供了代码管理工具,为数十万小程序开发者提供服务。数百万小程序作者可借此将版本资源有序管理,简化了开发过程,降低了开发难度。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通过国家级评测之前,腾讯工蜂已经获得中国计算机工程领域的最高认可——它于2019年荣获CCF(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卓越奖。DevOps工具全链条落地,腾讯领衔研效创新实际上,腾讯工蜂仅仅是腾讯研发效能平台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在通过研效工具推进高效研发方面,腾讯已经形成了业内领先的研发体系。在长期的研发实践中,腾讯通过开源协同,推动了代码管理平台工蜂、敏捷研发协作平台TAPD、智能化持续集成平台腾讯CI(蓝盾)、集成化研效门户智研、企业级研发云平台等等多个工具平台协同集成,共同组成了贯穿上下游的研效工具链体系。这一体系的标准化落地,进一步降低了开发成本、增强了研发人员的使用体验。在端到端方面,腾讯早已实现了全链条的落地,腾讯研效工具团队一直在基础技术设施上发挥作用,为整个集团研发能力奠定良好基础。不仅如此,随着腾讯业务的发展壮大,腾讯又提出开源协同和研发效能升级两大课题,并且在工具层面不断进化去适应。腾讯副总裁王巨宏表示,包括腾讯工蜂在内,腾讯研效工具支撑着腾讯集团内部员工和腾讯数十万合作伙伴用户、数百万小程序开发者的日常研发协作,是腾讯集团各个应用和产品能够不断迭代的基本保障。而研发效能工具也在不断优化中更加稳定、高效和标准,能够帮助业务团队减少低价值重复建设,从而提升腾讯公司的研发效率。根据此前发布的《2019腾讯研发大数据报告》显示,腾讯公司有60%的项目团队规模在20人以下,47.8%的项目迭代周期在1周之内,平均每天完成用户需求3802个,而28%的需求可以在1天内得到响应。另外在Bug处理方面,46%的Bug在1天内得到解决,82%的Bug在1周内得到解决。不仅如此,在研发的持续交付方面,腾讯平均每周构建次数达80万次,项目年均产物大小600G,年均交付次数3000次,推动修复代码Bug和安全漏洞14万个,编译加速累计节省编译耗时1.9个万小时。由此,在整体的研发效率上,腾讯已经创造了全新的行业高度。助力行业,推动研效领域新一轮升级对于腾讯来说,能够在DevOps领域取得如此认可,并不意外。实际上,腾讯很早就关注到了信通院团队在DevOps标准方面的牵头工作,也一直积极参与到行业标准制定中,包括参与和主导编写了《版本控制系统》这一功能模块。同时,腾讯也积极与国内业界同行进行交流。通过这一次的标准评估,腾讯希望给行业合作伙伴带来参考与帮助,合作伙伴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参考标准,提升自身研效能力,共建产业互联网生态。同时也希望更多企业能够参与进来DevOps等新兴领域的标准制定,共同推动研效领域的行业进步。未来,在研效工作方面,腾讯研效工具团队表示,将继续支撑腾讯集团开源协同和研效升级的整体战略,并将通过内部协同,与腾讯内部多个工具团队共同建设,丰富研效工具的支撑场景和标准化体验。不仅如此,腾讯也计划同国内多个顶尖高校开展合作,希望为软件工程、智能研发等探索领域提供更好的孵化环境。腾讯工蜂研发总监李德斌表示,在未来,只要软件工业的发展不停滞,研效工具的发展就不会停滞,不断会有新的问题、新的场景、新的模式需要工具去探索和解决,因此腾讯作为国内互联网行业的领先企业,也希望与同行业、用户和科研机构,大家一起互相带动共同进步。